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

2024-06-06

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精选10篇)

篇1: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

摘要: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信息化、市场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贯穿于现代农业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信息化是目前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篇2: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

这一切的变化都对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信息化、市场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贯穿于现代农业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信息化是目前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1.农业经济管理

指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农业经济管理是国家领导和管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正确地处理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 合理地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妥善地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主要内容包括:在科学预测基础上,正确制定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编制农业发展计划;在农业区划基础上,进行农业地区布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和财力资源;建立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确定农业生产经营中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以及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关系;正确地组织农产品的商品流通;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农业经济活动;全面评价农业经济效益等。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篇3: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

1 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框架

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 是要建立一个集农业科研信息共享、农业科研活动协同、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于一体的农业科研网络化环境, 改进农业科研的手段和方法, 促进科学数据和仪器设备的共享, 以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1.1 整体架构

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整体架构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整个农业科研信息化的实现层, 建立直接面向广大科研机构的门户系统。第二部分是整个农业科研信息化的核心层, 它由一系列农业科研信息化应用系统组成, 包括支持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农业科研管理和农业科研协作等活动的软件系统。第三部分是整个农业科研信息化的基础层, 包括软件支撑平台、网络和硬件支撑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 共同对上层结构起到支撑作用。

1.2 主要内容

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即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核心技术、业务应用系统。

1.2.1 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农业科研所需要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计算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科学仪器设备等。

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是农业科研信息化的基础平台, 所有的活动和应用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因此, 高速网络通信设施是实现农业eScience的基础条件。在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贯通国家农业科研机构———31个省———1200多个地区以上农业科研院所的农业科研信息化基础网络, 制定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为农业科研协作和资源共享信息化提供一个稳定、高效的信息化网络软硬件环境。

农业科研信息化计算设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 对高性能计算资源有着突出的需求。需要有面向科学计算的高性能计算机和通用的高性能服务器等硬件。

农业科研信息化数据资源。大量宝贵的数据不仅是许多科研活动的基础, 往往也是科研的成果体现。随着数字化手段在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科研活动中产生出海量的数据资源, 如农业文献数据库、农业专业数据库、软件库、人才库, 需要海量存储装置。

农业科研信息化科学仪器设备。农业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中还包括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科研活动中所需要的专用设备, 使用和管理这些设备必需有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仪器设备的共享是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的难点与着眼点, 既有意义, 又有难度。通过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将成为可能。如生物技术研究的超高速离心机、激光分子成像系统、荧光显微镜等等。

1.2.2 农业信息核心技术

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的实现, 依赖于大量新的信息技术。当前在信息技术领域, 许多核心技术正在取得突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网络 (Grid) 技术。Grid集成了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多种技术的最新成果, 代表了信息技术的方向, 将体现和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通过网络, 才可能将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与资源, 如异构资源管理技术、协同作业技术、数据管理技术, 网络安全技术等综合应用。需要开发网络软件支撑平台, 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病毒防护系统、邮件防垃圾系统等。网格软件能够有效地管理分布在异地的多个网格结点, 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统一、友好的界面, 能够从其它地方随时方便地使用农业科研数据资源。

1.2.3 业务应用系统

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是通过建立高度信息化的科研环境, 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信息化的手段而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科研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提供了一个信息化的平台和环境。农业科学研究活动, 还需要针对农业科研的具体领域, 如生物技术、育种技术、栽培技术、植保技术、饲料技术等方面开发专用业务系统、农业科研信息化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 以需求为出发点, 开展应用系统的建设。

2 采取措施推进农业科研信息化发展

2.1 积极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心, 应由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和部分高等院校的力量组成。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是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 由区域内若干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力量共同组成的。国家试验站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力量, 是根据农业科研试验、示范、监测、采集任务等的需要, 在全国各自然生态农业区域建立的试验点。全国农业科研力量, 应积极推动这一与农业科学规律与自然规律相适应的体系建设, 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科技保障。

2.2 建立与创新体系相适应的科研信息创新体系

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相适应, 要加强国家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在机构、人才、经费、机制上有新的变化, 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加强农业信息体系中的机构完善、能力建设。农业科研信息创新体系要建立与国家创新基地、区域创新中心、国家实验站相对应的信息环境, 改善研究网络条件, 实现体系内外的信息共享。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 将农业科研信息化的硬件条件支撑作为重点投资内容, 加强网络科技环境、数字图书馆、研究网络等的建设。与全国农业环境、农业资源、农业市场等基础性工作相关的观测站、台等基本设施相配套, 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现代化。

2.3 营造良好的农业科研信息化建设环境

农业科研信息化是一种全新的科研环境与条件, 科研信息化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与制度环境。要建立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保障制度, 实行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各尽其能的建设管理机制。农业科研信息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及社会公共物品, 其投资应由政府资金支持。在科研信息化支撑下的科研成果应服务于全社会。所整合的农业科研信息资源要在一定的共享机制和服务体系下通过网络化平台, 面向全国农业科研系统提供服务。同时, 要根据农业科研信息的特点分别采取完全开放、分级开放等不同形式为社会服务。

2.4 边建设边应用, 促进科研与应用紧密结合

农业科研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要采取边建设、边使用的方式, 使农业信息化建设见到实效。要通过科研信息化建设, 带动全国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使用。对于现有大量分散的农业科研资源, 本着自愿的原则, 通过共建、共享协议, 集成各省农业科研、信息资源, 实现互惠互利。采用分布摆置、共同使用的方式, 通过网站链接实现信息共享, 不断改善条件, 充分利用科技资源。要通过建立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 将所有农业科研科技创新成果向社会发布, 便于农业生产部门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科技成果, 也便于科研人员根据生产需要选择自己的科研题目, 从而使项目在立项之初就立足于生产实际, 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 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科技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的发育阶段后, 自新世纪以来, 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的日益加快, 更需要全国农业科研人员进一步重视科研信息环境的创造, 更需要农业信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把握机遇, 加快创新, 共同迎接农业科研信息化新时代。

摘要:本文依据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整体框架, 重点阐述了我国如何采取措施推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以期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实现农业科技能力新提升。

关键词:农业科研信息化,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烽钧.论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世界华商经济年鉴, 高校教育研究, 2008, (9) .

篇4:浅谈贺州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

【关键词】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管理模式从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这种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点的转变过程。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围绕服务“三农”大局,以建立数字档案馆为目标,推动农业档案资源建设、安全管理规范化、查阅服务优质化以及档案馆标准化。

1 建立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农业档案主要是农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的总称。从国家明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到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以档案信息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农业档案信息化和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信息服务“三农”的最佳技术手段和实现途经,也是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必经之路。农业档案信息化对全面开展农业档案资料的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档案是信息社会的宝贵资源,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管理水平的体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档案在国内外已普遍应用,农业档案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1.2 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的需要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中,档案资料作为信息实体被单独保存着,各个档案信息资源都是相互独立的,不利于分析、使用。建立农业档案信息库,通过电子档案数据中心把档案资源整合起来,集中管理,形成一个统一的利用平台,充分发挥电子档案数据中心在信息管理、信息利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将电子文件信息的价值最大化。

1.3 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开展实际工作的需要

纸质档案具有原始记录优势和相应的法律效用,是建立电子档案的信息基础;电子档案具有传纸质档案具有原始记录优势和相应的法律效用,是建立电子档案的信息基础;电子档案具有传输便利、处理迅速的优势,是建立电子档案的现实要求。在现行农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两者只有对比、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能更好地完成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2 贺州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

2002年以来,贺州农业档案管理从档案资料存放向规范化、信息化迈进。2005年起,市本级设立了贺州农业目录查询系统;2010年投入20多万元对综合档案室进行现代化改造,优先选择最佳楼层建立综合档案库房,购置了现代化档案室密集架,建设了网络系统,配备了计算机,安装了电子系统查询软件,档案全文信息提供现场利用,内容涉及多个领域,档案查阅利用者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查到相关的档案信息,深受欢迎和赞扬。2011年11月底,市本级综合档案室经贺州市档案局自升级考核组评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市直机关一级档案室,贺州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三农”水平进一步提高。2012年,在自治区档案局和市档案局的统一部署下,安装了电子文件数据软件系统,按照利用率高和“三农”档案优先原则,以文档数据中心为依托,紧紧围绕档案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的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共著录文件级目录68 400条,完成纸质数字化工作2 000多页,逐步将传统的纸质档案、声像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从而实现“馆室”互联互通,成为贺州全市档案信息共享示范单位。同时,广泛收集“三农”档案资料,努力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本着尊重历史和方便查阅的目的,将1957~2002年的全市第二次土壤普查档案分为综合文件、地图两大类共归档组卷200卷、357件,全面展现了土壤普查成果,并应用这些资料与“测土配肥”自治区级试点项目有机对接,为项目的顺利推进节省了过半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3 促进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轻而易举,需要资金,需要人才。科学地进行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对其有一个基本正确地的认识,认真落实、制定未来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使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保持同步发展。笔者建议:

3.1 农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意识

档案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观念信息化”。农业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力量,他们的能动性事关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只有让档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意识,认识到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档案工作人员才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会主动关心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认真做好信息化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主动思考社会文献信息系统中各种文献信息的渗透和融合,促使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三农”事业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3.2 要着力提高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技術装备水平

要不断完善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扫描仪等硬件设备和专用系统软件,同时要注重农业档案信息安全运行,对上网信息进行密级界定,制订密级标准,对室藏档案按公开、内部、秘密、机密进行界定,对档案信息使用者进行网上身份验证,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询权限,以保障软件系统的安全。

3.3 要严格把好数据录入关

数据质量是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成败的关键,要严把数据关,保证所输入的数据是全面和准确的,否则难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可考虑建立数据审核制度,在数据输入之前对数据进行审核,在数据输入之后进行认真校对。要加强档案中心目录及全文的数字化输入,对各职能部门每年移交的大量档案资料,边整理边输入,从信息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实施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避免重复劳动。

3.4 要更加注重农业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要鼓励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计算机和信息管理化知识,只有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系统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参与本单位的软件开发工作,才能提出正确信息需求,使系统运行保持在良好状态之中。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档案信息化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和考评制度,逐步提高相关岗位人员工作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点.中国档案,2012.05

[2]信息时代电子档案管理浅析.中国档案.

[3]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做法和体会.法制与社会,2011(19)

篇5: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

1 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1.1 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随着工业积累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会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加强工业对农业、城镇对乡村的支持力度,使其能够共同发展。现阶段的我国工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拥有独立发展的能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加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1.2 对科技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农业信息化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过程。

2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机构不全,设备不齐,人员兼职,经费短缺,工作敷衍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率低,条块分割,多头并进,各自为阵,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未完全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系统等开发总量不足。

2.2 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管理者对农业经济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使其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不够。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项产业不断将信息化进行应用,农业生产中,信息化的应用,能够加快农业经济的提高,促进农业管理的有效性。但是,管理人员针对信息化这一优势上,由于认识不够,导致信息化并没有被完全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2.3 农业信息化队伍薄弱

篇6: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思路论文

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引导专业人才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之中,关注发展规划与整体布局,协调各部门,合理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资源。增加财政支持力度,监督资金应用状况,切实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提高资金利用率。政府部门应结合区域实际,考量农业发展结构与水平,编制符合本地实际的信息化发展方案,如在农村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引导专业对口大学生返乡,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优化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2推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

建立并逐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站,构建规范性的.信息交流制度,明确信息发布规范,提高农业信息交流频度与广度,推动农业信息共享,以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在构建农业信息网站后,需要是安排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维护更新,做好农业信息收集工作。做好农业信息挖掘,并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生产活动,并满足不同种植户信息的需求。网站信息在收集与发布时,需要确保信息具备有效性、及时性与完整性。此外,农业信息应表现出鲜明的针对性,综合本区域内农业发展的实际,重点收集相关的农业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坚持信息渠道效益,切实让农民体验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变化与具体效益,从而让更多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之中。此外,信息化实现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群众力量。而农民整体存在着信息化意识低问题,基于此,需要面向群众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通过具体培训让农民准确把握信息化内涵,了解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引导农民掌握信息化应用方法。可以在农民设置信息化工作小组,为农民提供信息化咨询与技术支持,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

2.3构建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进行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可以为发挥示范基地引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更为直观感受与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现实价值,提高群众信息化重视程度。政府应通过补助政策、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通过农户自筹与企业优惠等方式,普及农户计算机应用率。引导农民学会通过互联网查询与获取相应的农业信息,加强农业信息沟通与交流,为现代化农业建设奠定基础。

基于农业开展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条件。在大力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发挥政策导向优势,并积极做好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结合区域实际编制发展规划,合理调配资源,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之中,为信息化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关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强化农民培训工作,培养与发展群众信息化意识,发挥示范基地引导作用,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信息化价值,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扫平障碍,并服务于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邢叶东.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8):85.

篇7: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论文

1.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可以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主要是使得农村和城市,还有国内和国外进行信息方面的交流,能使得农业得到全方位发展,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让农产品因为信息化的方面而得到更多的利用。

1.2农业经济可以有助于提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市场已经逐渐形成竞争市场,具有经营规划小且较为分散的特点,要提高我国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要建立规范化、标准化以及现代化的市场,而做好这一切的前提主要通过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1.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8:农业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研究

1.农业企业信息化项目技术复杂程度高。农业企业因为产品为种植作物, 其生产经营受种苗、气候、天气、环境、土壤、降水、员工经验、管理经验、植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 其信息化需求更难以把握, 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难度也比一般工业企业项目管理的难度更高。

2.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 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如前所述, 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 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 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 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3.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 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 (1) 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 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 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 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

2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 内部的关联性很强, 错综复杂。

3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 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2) 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 (1) 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 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 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 否则, 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

(2) 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 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 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 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 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 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 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 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 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 (1) 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 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 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

然后, 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 可采用头脑风暴法, 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 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

最后, 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 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 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 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 并提供培训。

(2) 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 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 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 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 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 (1) 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 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

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 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 一般情况下, 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 因此, 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 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

(2) 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 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 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 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 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 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

(3) 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 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 要注意到, 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 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 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 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 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 虽然有种种的困难和不利因素, 但是只要从项目管理组织上重视, 确保项目管理组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以及项目管理机制的科学性, 并根据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特点, 充分做好企业流程再造和项目需求分析, 科学编制项目进度, 就能最终保证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进度和成效。

参考文献

[1]赵明, 陈晔, 王晓清.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推进对策.江苏农业学报, 2008, 24 (6) :958~962

篇9:关于农业经济信息化的管理建设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3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143—01

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改革开放发展时期,农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针对农业发展,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从科学规划、资金投入、人才队伍、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措施,以努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断促进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

一、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1.1 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工业技术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会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加强工业对农业、城镇对乡村的支持力度,使其能够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农业提供给工业的宝贵积累、没有农村给予城市的重要支持、没有农民为整个国民经济做出的重大贡献,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绝对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现阶段的我国工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拥有独立发展的能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加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我国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1.2 我国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想要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农业不仅会发展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还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1.3 关于科技管理信息化的认知

科技管理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开发和共享科技信息资源,实现科学研究、管理流程、管理方式、信息交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和科研交流的效率和水平。农业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可以形象而及时地传播各类实用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从而对于提高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4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知识性农业的转变。近几年,我国农民增产不增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信息和供求信息匮乏、滞后造成的。市场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市场需求决策好生产经营,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满足市场农业对农民的要求,只能依靠信息化来完成。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工作的认知还不够,机构不全,设备不齐,人员兼职,经费短缺,工作敷衍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率低,条块分割,多头并进,各自为阵,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未完全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系统等开发总量不足。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与实际应用脱节。加之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信息采集人手不够、采集点少、渠道狭窄,采集标准不统一,致使基层科技信息“孤岛化”现象严重。农村信息对生产指导作用不强,无法满足农民要求。各地发布的信息主要是价格的变化,缺乏针对国内外市场的系统分析和预警信息。加上品种少、特色不突出,传播渠道狭窄,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功能发挥不足,从而导致通过强化农业农村经济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力,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难以实现。当前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尤为突出,这既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尽协调的反映,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发展失衡,成为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2.2 农业信息化重要性认知不够与队伍薄弱

相当一部分领导对信息化建设具体实施方法和服务体系不够了解,特别是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农业信息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甚至有些领导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上网,由于认识上存在不足,缺乏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不是专业出身,同时,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信息获取能力较弱,信息意识和利用能力不强。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信息化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较低,依靠网络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受阻。同时,农户居住分散、政府投入少,使我国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农民还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获取信息。农业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必然影响农业信息化进程。

三、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3.1 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根据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采用最新最优的技术集成,高起点同时又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经专家反复研讨论证后,付诸实施。在研究、制定规划时,一定要考虑有利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有利于用最少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全社会积极参与,有利于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广大商家、业主和农民大众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一定要增加启动性投入,加大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但仅凭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在政府统一规划下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主投资。

3.2 人才队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信息时代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农业科研管理的主体对象是人才,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科研管理的内容、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管理手段也逐步更新,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

3.3 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科技档案管理

科技档案管理是体现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展示一个单位风貌的窗口。因此,科技档案管理的质量至关重要,科技档案管理要体现出它最大价值,发挥出它最大的技术效用和社会效益,充分体现科技档案的使用价值。

3.4 健全网络体系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培育市场需求

信息网络体系包括基础传输网络以及建立在基础传输网络上的专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电信业务网络和广播电视业务网络。同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信息网络应用也是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市、县、乡、村,商家、厂家、业主、农户的层次分工,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涵盖上述内容的网络体系,做到全球化信息可以即刻传到千家万户,当时当地的信息也相应活跃在全球,从而规范信息市场,整合信息资源。由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市场需求与产出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经会出现农产品“买、卖难”现象,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农民的生产和经营得到及时调整。

总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新兴的、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事业。从农业机械化走向农业信息化,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主动迎接正在兴起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不断带动农民走向新农村建设的金光大道。

参考文献

[1]虞梅.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2,(14)

[2]王丽莉.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6)

篇10:《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定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农业的地位尤为重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2l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而通过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无疑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信息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各项科学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促进了我国农业、工业、金融、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全面发展。现代农业由以往传统的粗犷式管理、人式操作实现了向精细化、信息化、现代化农业的科学转变,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靠地产量的被动式管理模式,而形成了一种高度科学、自动化的崭新农业管理体系。在该模式中一切农业与农业有关的环境因素、作物生长规律等全过程信息均在其全天候的计算机监测进程中被详细记录,人们根据监测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及气候环境进行干预,有效实现了对农业发展的计算机信息化监控与宏观调配管理,使农业朝着科学、有序、高效的良性管理方向不断迈进。

1农业信息化的内容

农业信息化是我们认识到的农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农业信息化建设将是农业发展史上最为复杂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大规模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

(1)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一是农田基本建设信息化和自控化,如农田灌溉工程中水泵抽水和沟渠灌溉排水的时间,流量全部通过信息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二是农产品的储存内部环境因素变化的监测、调节和控制完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三是畜禽栅舍饲养环境的测控和运作完全实行自控或遥控。

(2)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一是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如农作物施肥,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数据在室内自动测定,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使用田间遥控自动施肥机具或与灌溉水结合实现自动施肥;二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信息化和自控化在田间设置监测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发出预测预报,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确定防治时间和方法,采用自控机具或生物防治方法或综合防治方法,对病虫害实行有效的控制;三是畜禽饲养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可以通过埋置于家畜体内的微型电脑及时发出家畜新陈代谢状况,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判断家畜对于饲料条件的要求,及时自动输送饲喂配方饲料,实现科学饲养。

(3)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一是建立适合区域农业情况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模拟决策;二是通过进入乡、县、省、全国和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取得经济效益;三是通过信息网络,广泛地获取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选择和学习最适用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力,以获取最佳的生产效益。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数据采集与传输应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全面应用主要包含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数据的处理、相关图像画面处理及网络共享处理等。另外还可包含一些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并行、容错计算与农业信息安全处理等。

2.1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科学构建数据信号的采集模式

每一种农作物均有其不同的生长特点及规律,因此在实践管理中我们应采用专项农业传感器进行数据的分项测量,同时辅助应用计算机综合视觉处理系统工具,对监测农业信息进行分层次、实时、定量的可视化图像数据采集。在传感器测量中我们主要利用计算机相关 数据处理技术对各个传感模拟信号进行转换处理,使之成为计算机系统可识别的数字化电信号,例如将专业农业传感器中的电阻、电压数值、频率信号转换处理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电压信号等。计算机的视觉处理功能主要利用其对光谱的敏感大范围反应及精度测量处理特点进行对农作物各类图像信息的直观优势采集,而后再利用计算机相关图像处理功能将采集到的视觉信号数据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化图像,从而进行高效的图像算法处理等。

2.2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数据信号的传输

首先我们应将需要处理的农作物参数录入计算机芯片处理器中,而后进行信号的传输。该传输网络可通过有线的虚拟专用网搭建,同时也可利用无线卫星或移动通信网络构建。接着我们将完成计算机处理的数据信息汇总于相关决策计算机中进行集中处理,包括对作物的生长模拟处理、对其信息的监测处理以及完善的决策处理等。以上过程便是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进行构建的硬件处理系统,当然该系统并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处理系统,还需要多功能软件系统的科学支持,也就是需要计算机对农业数据细化处理过程的科学支持。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完成数据处理

面对快速更新的市场信息环境,农业信息的获取、处理与高度科学的决策管理制定、自动化的智能控制等高效数据处理问题迫切的需要集中解决。然而在构建精细化农业体系的实践进程中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研究却始终处于滞后发展状态。为了有效提升农业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准确率与便捷性,我们应科学采用高效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与系统完成由农业信息的采集到农业数据的高效处理等全过程管理。在采集信号的数据处理中我们应依据农业信号较分散、种类繁多、需要进行图像的信号监测、传送数据量较庞大且需要完成并行处理及网络支持等特征采用具有诸多优势的Oracle数据库完成各处理过程。该数据库具有处理数据集中统一、跨平台集成性强、扩展性及数据处理性能高端等特征。同时为了有效简化数据处理任务及上级节点承担过重的负载压力,我们应采用对数据信号逐级传递、逐级处理与汇总的分布式数据控制系统,以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在分布式处理进程中我们应完成对时空坐标变化有限的信号处理以及变化较大信号的处理。前者主要包含对农业土壤结构的分析、对作物营养成分、水分含量及病虫害等信号信息的处理,可采用嵌入式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采集器进行综合处理。后者的信号处理主要包括对宏观山地、河流及水池中农作物的处理,我们可采集用基于遥感思想的RS技术及卫星定位GPS

技术完成跨时空的农作物变异信息处理,充分反映其农田土地及作物的生长特性、变异特征等,并准确获取农作物的时间序列特征图像与具体地理位置等信息。在中央计算机控制中我们以具有稳定系统特征的UNIX内核构建操作系统的统一平台,为各网络节点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同时为了有效呈现农业监控的实时平台信息处理功能,且完整描绘各作物的农业状态图像信息,我们可科学的引入GIS即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辅助处理,集中完成对农业土地的管理、土壤数据的处理以及对农作物的生长苗情、病虫害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从而有效的实现对农作物的信息统计、图像转化与合理表达等。该方式有利于准确、高效的将各类农作物信息汇集于虚拟网络计算机系统中,从而成功构建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综合农业管理体系。

4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农业信息化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农业信息化建设正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增强针对性,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把握工作方向,以推进为农民信息服务为中心,强化资源共享,健全应用系统,延伸服务网络,建设数字农业,实现服务创新。

4.1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实施“信息兴农”战略。要加强对农民信息知识的普及,激发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愿望,使之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只有掌握准确完备的农业信息,才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4.2培训农民,提高农民使用信息能力

要注重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技能,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了解和收集国内外农业信息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农民利用互联网能力的提高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农

民素质的提高是利用信息能力的关键。应加强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尽快地掌握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4.3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针对农业信息的公共特性和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各级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责任,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计算机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大力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动态信息的收集,做好预则,增强信息的有效供给。

4.4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 形成农业信息主渠道

农业信息化要以建设信息资源网为核心,搞好重点数据库项目及大型信息处理中心项目的建设,建立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搜集处理网络系统,形成农业信息主流渠道。当前必须打破条块分割、信息资源割裂、信息体系支离破碎的局面,要建立以县级农业信息中心为枢纽,疏通国家、省、市农业信息中心的联系渠道,完善乡、村信息联系网络,一方面将信息收集、汇集于县级信息中心,并迅速向上传递。另一方面,把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社会经济信息传递给农民。同时要求各农业信息中心之间要形成互相开放、互相协作、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把城市和乡村、乡村和乡村联络在一起,构成纵横交错的农业信息网络,为农民获得方便、快捷的农业信息提供可靠保障。

4.5完善农村信息市场,为农民提供可靠便捷的信息服务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息市场,切实地加强信息采集、整理、传播、扩散、采用工作,充分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对信息需求多样化和信息覆盖面的要求。一是创办信息载体,建立农业信息网,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载体,以无偿或微利形式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以改变当前农民获取农业信息难的状况,让农民通过利用信息资源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二是开展信息咨询业务,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原始农业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为农民选择项目提供咨询性意见,或接受农民委托,进行市场调查,为其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完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信息服务机构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传输优势,促进农业信息市场发展。四是要加强信息法制建设,坚决制止信息

垄断,打击虚假信息,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五是建立农业信息市场,应根据当地条件先搞试点,待逐步摸索出一些经验后铺开,并且应该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方向发展。结语

上一篇:最全的结婚祝福语下一篇:西部支教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