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三基础知识点

2024-08-27

高中化学选修三基础知识点(精选12篇)

篇1:高中化学选修三基础知识点

原子结构与性质.

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篇2:高中化学选修三基础知识点

内容:离子键――离子晶体

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强弱的判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

离子晶体: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

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NaCl型和CsCl型.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

(3).晶胞中粒子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

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1).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

(2).共价键三参数.

共价键的键能与化学反应热的关系:反应热= 所有反应物键能总和-所有生成物键能总和.

3.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及其性质的差异.

(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2)键的极性:

极性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非极性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3)分子的极性:

①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

篇3:高中化学选修三基础知识点

一、开发实践

(一)参照课标 选定课程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提供了任意选修课程即系列Ⅱ课程参考,包括三大类(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欣赏类)14门选修课程,如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包括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1]4《课标》为选修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参照《课标》提供的选修课程,反思平常教学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平时的积累、学校的实际以及学校的总体规划,我们决定开设语言知识与技能类中的“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选修课程。

(二)依据学情 确定课程目标

目标引领方向,因此,在选定课程后要先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需建立在学生需求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语法和修辞学习的需求情况,笔者设计好调查表,在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各随机选取两个班共160名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除学生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如下三个问题:

1你认为有必要开设语法与修辞的选修课吗?为什么?

2你认为在选修课上需要学习的语法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3对于语法与修辞选修课你有什么建议或要求?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表的数据,发现学生认为语法选修课非常有必要开设,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高中语法很难,加上初中语法没有掌握好,仅靠必修课堂上的语法学习,他们难以掌握所学的语法知识或是难以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交际中,因此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巩固语法知识。关于修辞,他们希望做些了解。对于语法内容,普遍要求复习初中阶段没有掌握好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及高中阶段需重点学习和掌握的语法项目,帮助他们较为系统地学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依据以上分析,确立了如下总体课程目标:

通过语法和修辞的学习,理解语法和修辞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语法与修辞之间的联系,巩固所学语法知识,加深对语法和修辞的理解及记忆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能更好地欣赏英语,更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和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了使课程目标更具可操作性,可将总体课程目标分解成如下具体目标。

1.通过感知语法、发现语法、归纳语法、应用语法学习每一个语法项目,学习其形式、意义和功能,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各项语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英语语法的思维本质特征并形成较为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能在交际中灵活地进行运用,如在写作中能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句子结构、适当的词汇进行写作。

2.通过感知语篇中的语法形式揭示修辞项目,完成从语法过渡到修辞的学习,学习各个修辞格的特征、构成及表达效果,然后让学生对所学修辞格进行模仿、操练并与其他修辞格进行区别,从而能更好地欣赏英语语言之美并在交际中尝试使用修辞,如理解阅读中使用修辞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等。

总之,通过语法学习,使学生能在头脑中种下一棵充满生机的“语法知识树”,而修辞的学习则使这棵树鲜活灵动起来。

(三)根据语言学习特点 确定课程内容

语法是研究语言的组织规律,修辞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修辞知识是语法知识的延伸,将语法与修辞结合在一起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英语,更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和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针对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言学习的特点,我们参照杨晓钰主编的《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2]、张满胜著的《英语语法新思维》[3]、Sandra N. Elbaum & Hilary Grant著的《英语语境语法》[4]及网络资源,并结合人教版必修教材,确定课程的每一单元的大框架为一项语法内容和一项修辞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感知语篇中的语法形式揭示修辞项目,完成从语法过渡到修辞的学习。

根据语法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语法部分设感知、发现、实践、运用四个板块,修辞部分设欣赏、学习、实践三个板块。课程内容为初中阶段所学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及高中阶段要重点掌握的直接/间接引语、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不定式、-ing分词、-ed分词、虚拟语气、强调句共12项语法内容,修辞的功能及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明喻、拟人、夸张、隐喻、移觉、矛盾修辞法、平行结构、双关、对照、婉辞法、修辞问句。具体内容如下:

Unit 1 English Sentences and Figures of Speech(英语句子、修辞)

Unit 2 Tenses and Simile(时态、明喻)

Unit 3 Passive voice and Personification (被动语态、拟人)

Unit 4 Direct/Indirect Speech and Exaggeration(直接/间接引语、夸张)

Unit 5 Noun Clauses and Metaphors (名词性从句、隐喻)

Unit 6 Adjective Clauses and Transferred Epithet(定语从句、移觉)

Unit 7 Adverb Clauses and Oxymoron (状语从句、矛盾修辞法)

Unit 8 Infinitives and Parallelism(不定式、平行结构)

Unit 9 -ing Participles and Puns (-ing分词、双关)

Unit 10 -ed Participles and Antithesis(-ed分词、对照)

Unit 11 Were-Subjunctive and Euphemism (虚拟语气、婉辞法)

Unit 12 Emphatic Sentences and RhetoricalQuestions(强调句、修辞问句)

(四)结合学情和语言特点 确定教材编写原则

确定了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后,进入教材编写环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法与修辞的学习特点,确定如下编写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教材的编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体现在内容的编排上是先复习最基本的句子类型、时态、语态,再到高中阶段要学习的语法项目。修辞部分则从复习中文的修辞手法入手,过渡到英语修辞手法的学习。采用尝试—发现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语法知识和语言规律,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降低学习难度。

2.语用原则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那么,语法和修辞的教学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和修辞的表意功能。因此,教材要重视具体语境的提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法和修辞的形式、意义及功能,提升学生的语用意识,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3.拓展性原则

教材编写除紧密结合必修教材的内容外,在广度和深度上要做一定的拓展,每一单元后要附有可供学生继续学习的网站信息,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及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以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进一步形成,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思想性原则

教材内容要贴近生活、积极向上,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重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结合,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中文修辞部分)的基础上去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

(五)开发与开设同步进行 编写并改进教材

课程的开发是为课程开设服务的,同时也只有通过课程的开设才能验证所开发课程的可行性。所以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就是“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改进———再编订、实施、检验……”[5]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课程的开设者。因此,我们利用这种优势,采用了开发和开设同步进行的方式开发课程。在完成上面四个步骤后,教师分工合作边编写教材,边开设选修课。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根据《课标》的要求进行评价和分析教材:教材的使用是否实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程度?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的优缺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整?[1]63

在“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开发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边开发课程,边开设课程,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的方法。比如通过开设课程及对选课学生的访谈,发现教材第1单元中Applying Grammar部分的第2小题Combine the two sentences in each pair into one sentence,making one subordinate to the other,这样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改为Combine the two sentences in each pair into one sentence in different typesof sentence。这样不仅能检查学生对复杂句的掌握情况,还检查了学生对简单句、复合句的掌握以及对简单句、复合句、复杂句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二、实践反思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边实践边总结,发现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应关注四个“基于”,即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课标、基于学校。

(一)基于学生

选修课程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1]3。因此,选修课程的开发必须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基于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的开发,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每一单元还附有拓展学习的网站信息,供他们有选择地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学习活动的安排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空间,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尝试—发现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知识,亲历发现过程,同时学习使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在尝试、发现、归纳、运用的过程中收获语法、收获修辞、收获快乐。

(二)基于教师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课程的开发权交给教师,教师有权利选择开发课程的同时,也意味着任务更加繁重了。因此,选择开发的课程要基于教师的兴趣、教师的积累、教师的能力,这样能大大降低课程开发的难度,提高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笔者选择开发“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是因为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深感兴趣,笔者自2004年起一直在坚持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构建了“尝试—发现式语法教学模式”,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素材(比如适合进行语法教学的语篇材料)和经验,这为课程的开发大大降低了难度。而将语法与修辞结合的尝试则大大激发了笔者的开发热情。

(三)基于《课标》

《课标》要求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力求多样化,以满足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需要。《课标》中课程的设计思路、理念、目标及示例为教师开发选修课程指明了方向。如“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就属于《课标》提供的系列Ⅱ课程参考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类。教师在选择开发课程时参照《课标》的指导,不至于使所开发的课程偏离《课标》的要求。

(四)基于学校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开发权交给教师、设置权交给学校。因此,教师开发选修课程时除考虑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课标》外,还需考虑基于学校,考虑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实际和学生基础。“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正是基于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总体规划的需要而开发的。

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6]因此,在选修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的因素,重视《课标》的指导作用,特别关注学生的需求,考虑教师的条件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教材、学生、教师和环境等因素,对课程进行修正和完善。这样,才能使所开发的选修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晓钰.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满胜.英语语法新思维[M].上海:群言出版社,2012.

[4]ELBAUM S N.英语语境语法[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61.

篇4:高中化学选修三基础知识点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科学化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有机化学中的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有机物的概念和它们的性质。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建立在化学必修2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必须理清两者的关系,调整与整合授课内容。

一、用官能团作为桥梁,用典型有机物作载体整合课本内容教学

1.烃的性质

我们还是先学习最熟悉的甲烷,从甲烷的性质入手,过渡到烷烃的性质,烷烃的命名,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再从乙烯开始,到乙炔,归纳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再过渡到苯的性质,苯的同系物命名,芳香烃的性质。因为苯的性质比较特殊,它的化学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所以它既有饱和烃的性质也有不饱和烃的性质。学生学完了烷烃与烯烃后再学苯的性质就相对容易掌握。

2.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的性质

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的性质主要是官能团的性质,也可以说是烃的一些衍生物的性质,学生刚学完烃的性质,现在再接着学习这些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不会太陌生,教学内容上起到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学生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与掌握。

醇的性质以学生熟识的典型的乙醇(酒)入手,从乙醇的7个特殊性质引申到醇的同系物的性质也就是羟基链在链烃基上的性质,自然就过渡到羟基链在苯环上酚的性质。

按照醇的氧化得到醛,醛的氧化得到酸,酸与醇的反应得到酯,这一线索就把醇、酚、醛、羧酸、酯的知识连成了一条线。但要注意的是学到这里时,不要把油脂一并学习,让它放到选修5的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时与糖类,蛋白质三个一同学习,这样既能分散难点,又能让知识更有系统性。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也提出为什么不把卤代烃放在烃的性质后面马上学习呢?烃与卤代烃不是很自然过渡吗?课本选修5第二章的标题也是烃和卤代烃,它们两者都是放在一起学习的。后来我们在科组活动上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最后大家还是认为不把卤代烃放在烃的性质后面马上学习的好。卤代烃的性质最重要的是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卤代烃取代反应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条件下得到了醇,消去反应在氢氧化钠醇溶液条件下得到烯烃,这些反应的条件很容易让学生混淆,如果接着下来又学习醇、酚、醛、羧酸、酯的话,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太难,无规律,不容易掌握,从而降低了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卤代烃取代反应得到醇,消去反应得到烯烃,这与前面学习的醇、烯烃起到一个首尾呼应的作用,我们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就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圆,一张网。在以后的实践中也证实了我们这样对教材的处理是恰当的。

二、添砖加瓦,查漏补缺,使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更完善

学完烃的性质与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后,官能团的“功能”模块知识就基本学完了,我们还必须把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有机化学与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一些枝节与遗漏的内容整合完毕。

1.命中的营养物质

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与选修5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整合在一起学习,因为它们主要是生命中的营养物质:油脂、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酯与羧酸有一定的联系。

2.机物的结构特点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节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我们就当成是前面学习的一个归纳与总结,不当做是一个新的内容来授课。

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四节的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主要是介绍有机物的一般研究步骤和方法,内容繁多,涉及的其他知识较广、较新,学生比较难掌握,但在高考中的出现率不高,不宜拓展加深。

4.有机合成

我们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与选修5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整合学习,这两个部分分别对简单的有机物合成和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两个部分其实是对有机化合物各种性质的综合运用,也是对学生熟悉各种官能团性质程度的大检阅。它能对全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进行考查,所以高考中有机合成被放在化学科目的大题第一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我们选择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大胆尝试,大胆实践,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学得流畅、明白,最大限度地使两部分的有机化学整合得更加完整、统一、严谨。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地学习、思考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使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落到实处;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改革的意图,确保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朱建宝,王祖浩.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建构.化学教学,2005(Z2).

篇5:高中化学选修三基础知识点

2、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碳原子的杂化轨道、σ键和π键;

3、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极性和极化度;

4、有机化合物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对溶解度、沸点、熔点、比重的影响。

5、烷烃的结构:sp3杂化;同系列;烷基的概念;同分异构现象;伯、仲、叔、季碳原子的概念;烷烃分子的构象:Newmann投影式;

6、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及系统命名法;

7、烷烃的物理性质;

篇6: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原子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n-1)d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篇7: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1.本质

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电子云的重叠)。

2.特征

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3.分类

【特别提示】

(1)只有两原子的电负性相差不大时,才能形成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当两原子的电负性相差很大(大于1.7)时,不会形成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离子键。

(2)同种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不同种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键。

(3)在分子中,有的只存在极性键,如HCl、NH3等,有的只存在非极性键,如N2、H2等,有的既存在极性键又存在非极性键,如H2O2、C2H4等;有的不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分子。

(4)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存在离子键,有的存在极性共价键,如NaOH、Na2SO4等;有的存在非极性键,如Na2O2、CaC2等。

(5)通过物质的结构式,可以快速有效地判断键的种类及数目;判断成键方式时,需掌握:共价单键全为σ键,双键中有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三键中有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

4.键参数

(1)概念

(2)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键能越大,键长越短,分子越稳定。

5.等电子原理

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物理性质相近,但化学性质不同。

篇8:高中化学选修三基础知识点

一、对《有机化学基础》的编排认识

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的有机化学课程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修模块《化学2》“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另一部分是选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基础》。

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是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 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 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 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 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内在逻辑体系, 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 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例如,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专题只对典型的代表物质进行研究, 并没有扩展到类的概念。其中, 在“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主题内, 对典型的烃——烷烃、烯烃和芳香烃进行了研究;在“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主题内则对典型的烃的衍生物——醇、酸、酯类、糖类、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进行了研究。而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是比较系统地研究有机化合物、有机反应原理, 并把有机化合物扩展到了类的概念, 是专门为对化学有兴趣的理科生准备的有机化学课程。因此, 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将有机化学课程融入主题“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介绍, 目的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普及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是建立在必修模块《化学2》“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的有机化学课程, 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知识。课程虽然分散在不同的课程时段中, 但是它们之间却是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和自成体系的。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有机化学基础》不是绝对独立的, 而是相对独立的有机化学课程。

二、《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策略

有机化学知识上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编排上的外形脱节, 导致许多教师进入高二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学的“不适应”和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高二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学习的“不适应”。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感觉讲不透、知识点难以把握, 相当一部分学生抱怨有机化学知识点太多、太零碎, 原理太抽象、太复杂, 化学反应方程式太难写、太难记, 师生均认为有机化学难学。针对这种“不适应”, 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进行《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

(一) 编写学案

学案不是教案, 它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编写学案要立足于教材的知识结构, 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实验、训练能够实现学习目标。好的学案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给学生以成功感和愉悦感,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教学场景和活动境地, 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达到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称为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必须以兴趣为前提, 以情感为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感、思维、探索的教学情境, 也可以创设矛盾、悬念、竟争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生活事例、实验演示、模型展示、画图再现以及多媒体课件等途径来实现。例如, 学习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时, 可以创设去超市买洗发水的情境:去哪儿买?买那个品牌?为什么买那个品牌?通过这个情景的创设, 让学生认识物质分类的重要性, 掌握物质分类的依据。

(三)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方式。自主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去自学和思考、收集资料去探索与发现、验证假设去归纳与总结、导出结论去应用与提高四个步骤。其中提出问题是关键环节。如学习有机物结构的研究时, 教师可以提出:已知某乙醇的化学式为C2H6O, C、H、O元素化合价分别为+4价、+1价和-2价, 请同学们讨论乙醇分子中原子连接情况、推测乙醇可能的结构。学生会提出两种假设:CH3OCH3或CH3CH2OH,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两种假设结构的异同点。教师提供理论依据:乙醇分子的红外光谱图和1H核磁共振谱图, 乙醇中存在几种不同化学环境下的氢原子和可能存在的基团。根据学生的讨论, 教师总结乙醇的结构, 提出羟基官能团, 从而得出乙醇的结构式为CH3CH2OH。

(四) 运用教具

运用图型和模型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 学习甲烷、乙烯、乙炔、苯、甲苯、乙醇、乙醛、乙酸、乙酸乙酯的结构, 甚至正丁烷、异丁烷或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等同分异构, 特别是二氯甲烷是平面构型还是四面体构型, 运用球棍模型去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不仅强化了立体空间结构, 而且加强了化学方程式书写, 教学效果形象直观。

(五) 动手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改变传统的教师灌输, 提倡学生动手实验, 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 教师可从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学习的典型代表物的相关实验入手, 设计实验方案, 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 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例如, 让学生动手实验“苯、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并观察实验现象, 这样学生很容易得出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结论, 再让学生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出发, 比较甲苯和苯结构上的差异, 推出甲基的影响, 从而归纳出苯的同系物的通性和特性。

(六) 借助高科

有机化学反应原理比较抽象, 学生记忆有难度, 如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认识有机化合物复杂的结构和有机反应的历程, 弄清反应机理, 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传统的球棍模型可以表现一些简单的分子空间结构, 但对于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和有机反应历程的表述却是无能为力, 这时借助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展示分子结构、模拟反应历程, 就可以将抽象的、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 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 讲授酯化反应原理时, 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模拟乙醇和乙酸的反应历程, 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乙醇分子和乙酸分子反应的过程, 从而得出酯化反应的原理。

篇9:高中化学选修三基础知识点

2012年9月,浙江省开始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其核心是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是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的重点课程之一。笔者所在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发了“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下面,结合该选修课程的开发实践,例析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一、开发实践

(一)参照课标  选定课程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提供了任意选修课程即系列Ⅱ课程参考,包括三大类(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欣赏类)14门选修课程,如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包括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1]4《课标》为选修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参照《课标》提供的选修课程,反思平常教学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平时的积累、学校的实际以及学校的总体规划,我们决定开设语言知识与技能类中的“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选修课程。

(二)依据学情  确定课程目标

目标引领方向,因此,在选定课程后要先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需建立在学生需求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语法和修辞学习的需求情况,笔者设计好调查表,在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各随机选取两个班共160名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除学生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如下三个问题:

①你认为有必要开设语法与修辞的选修课吗?为什么?

②你认为在选修课上需要学习的语法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③对于语法与修辞选修课你有什么建议或要求?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表的数据,发现学生认为语法选修课非常有必要开设,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高中语法很难,加上初中语法没有掌握好,仅靠必修课堂上的语法学习,他们难以掌握所学的语法知识或是难以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交际中,因此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巩固语法知识。关于修辞,他们希望做些了解。对于语法内容,普遍要求复习初中阶段没有掌握好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及高中阶段需重点学习和掌握的语法项目,帮助他们较为系统地学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依据以上分析,确立了如下总体课程目标:

通过语法和修辞的学习,理解语法和修辞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语法与修辞之间的联系,巩固所学语法知识,加深对语法和修辞的理解及记忆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能更好地欣赏英语,更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和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了使课程目标更具可操作性,可将总体课程目标分解成如下具体目标。

1.通过感知语法、发现语法、归纳语法、应用语法学习每一个语法项目,学习其形式、意义和功能,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各项语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英语语法的思维本质特征并形成较为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能在交际中灵活地进行运用,如在写作中能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句子结构、适当的词汇进行写作。

2.通过感知语篇中的语法形式揭示修辞项目,完成从语法过渡到修辞的学习,学习各个修辞格的特征、构成及表达效果,然后让学生对所学修辞格进行模仿、操练并与其他修辞格进行区别,从而能更好地欣赏英语语言之美并在交际中尝试使用修辞,如理解阅读中使用修辞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等。

总之,通过语法学习,使学生能在头脑中种下一棵充满生机的“语法知识树”,而修辞的学习则使这棵树鲜活灵动起来。

(三)根据语言学习特点   确定课程内容

语法是研究语言的组织规律,修辞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修辞知识是语法知识的延伸,将语法与修辞结合在一起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英语,更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和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针对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言学习的特点,我们参照杨晓钰主编的《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2]、张满胜著的《英语语法新思维》[3]、Sandra N. Elbaum & Hilary Grant著的《英语语境语法》[4]及网络资源,并结合人教版必修教材,确定课程的每一单元的大框架为一项语法内容和一项修辞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感知语篇中的语法形式揭示修辞项目,完成从语法过渡到修辞的学习。

根据语法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语法部分设感知、发现、实践、运用四个板块,修辞部分设欣赏、学习、实践三个板块。课程内容为初中阶段所学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及高中阶段要重点掌握的直接/间接引语、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不定式、-ing分词、-ed分词、虚拟语气、强调句共12项语法内容,修辞的功能及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明喻、拟人、夸张、隐喻、移觉、矛盾修辞法、平行结构、双关、对照、婉辞法、修辞问句。具体内容如下:

Unit 1  English Sentences and Figures of Speech(英语句子、修辞)

Unit 2  Tenses and Simile(时态、明喻)

Unit 3  Passive voice and Personification(被动语态、拟人)

Unit 4  Direct/Indirect Speech and Exaggeration(直接/间接引语、夸张)

Unit 5  Noun Clauses and Metaphors(名词性从句、隐喻)

Unit 6  Adjective Clauses and Transferred Epithet(定语从句、移觉)endprint

Unit 7  Adverb Clauses and Oxymoron(状语从句、矛盾修辞法)

Unit 8  Infinitives and Parallelism(不定式、平行结构)

Unit 9  -ing Participles and Puns(-ing分词、双关)

Unit 10  -ed Participles and Antithesis(-ed分词、对照)

Unit 11  Were-Subjunctive and Euphemism(虚拟语气、婉辞法)

Unit 12  Emphatic Sentences and Rhetorical Questions(强调句、修辞问句)

(四)结合学情和语言特点  确定教材编写原则

确定了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后,进入教材编写环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法与修辞的学习特点,确定如下编写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教材的编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体现在内容的编排上是先复习最基本的句子类型、时态、语态,再到高中阶段要学习的语法项目。修辞部分则从复习中文的修辞手法入手,过渡到英语修辞手法的学习。采用尝试—发现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语法知识和语言规律,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降低学习难度。

2.语用原则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那么,语法和修辞的教学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和修辞的表意功能。因此,教材要重视具体语境的提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法和修辞的形式、意义及功能,提升学生的语用意识,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3.拓展性原则

教材编写除紧密结合必修教材的内容外,在广度和深度上要做一定的拓展,每一单元后要附有可供学生继续学习的网站信息,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及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以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进一步形成,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思想性原则

教材内容要贴近生活、积极向上,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重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结合,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中文修辞部分)的基础上去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

(五)开发与开设同步进行  编写并改进教材

课程的开发是为课程开设服务的,同时也只有通过课程的开设才能验证所开发课程的可行性。所以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就是“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改进——再编订、实施、检验……”[5]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课程的开设者。因此,我们利用这种优势,采用了开发和开设同步进行的方式开发课程。在完成上面四个步骤后,教师分工合作边编写教材,边开设选修课。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根据《课标》的要求进行评价和分析教材:教材的使用是否实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程度?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的优缺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整?[1]63

在“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开发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边开发课程,边开设课程,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的方法。比如通过开设课程及对选课学生的访谈,发现教材第1单元中Applying Grammar部分的第2小题Combine the two sentences in each pair into one sentence, making one subordinate to the other,这样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改为Combine the two sentences in each pair into one sentence in different types of sentence。这样不仅能检查学生对复杂句的掌握情况,还检查了学生对简单句、复合句的掌握以及对简单句、复合句、复杂句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二、实践反思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边实践边总结,发现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应关注四个“基于”,即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课标、基于学校。

(一)基于学生

选修课程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1]3。因此,选修课程的开发必须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基于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的开发,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每一单元还附有拓展学习的网站信息,供他们有选择地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学习活动的安排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空间,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尝试—发现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知识,亲历发现过程,同时学习使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在尝试、发现、归纳、运用的过程中收获语法、收获修辞、收获快乐。

(二)基于教师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课程的开发权交给教师,教师有权利选择开发课程的同时,也意味着任务更加繁重了。因此,选择开发的课程要基于教师的兴趣、教师的积累、教师的能力,这样能大大降低课程开发的难度,提高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笔者选择开发“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是因为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深感兴趣,笔者自2004年起一直在坚持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构建了“尝试—发现式语法教学模式”,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素材(比如适合进行语法教学的语篇材料)和经验,这为课程的开发大大降低了难度。而将语法与修辞结合的尝试则大大激发了笔者的开发热情。

(三)基于《课标》

《课标》要求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力求多样化,以满足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需要。《课标》中课程的设计思路、理念、目标及示例为教师开发选修课程指明了方向。如“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就属于《课标》提供的系列Ⅱ课程参考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类。教师在选择开发课程时参照《课标》的指导,不至于使所开发的课程偏离《课标》的要求。

(四)基于学校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开发权交给教师、设置权交给学校。因此,教师开发选修课程时除考虑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课标》外,还需考虑基于学校,考虑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实际和学生基础。“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正是基于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总体规划的需要而开发的。

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6]因此,在选修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的因素,重视《课标》的指导作用,特别关注学生的需求,考虑教师的条件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教材、学生、教师和环境等因素,对课程进行修正和完善。这样,才能使所开发的选修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杨晓钰. 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满胜. 英语语法新思维[M]. 上海:群言出版社,2012.

[4] ELBAUM S N. 英语语境语法[M].第4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61.

篇10: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蛋白质工程(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

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蛋白质结构,推测氨基酸序列,找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人工合成基因,基因工程,蛋白质产品

篇11:高中物理选修三的知识点

一、量子论

1.创立标志:19普朗克在德国的《物理年刊》上发表《论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论文,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①普朗克认为物质的辐射能量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其最小的、不可分的能量单元即“能量子”或称“量子”,也就是说组成能量的单元是量子。

②物质的辐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

3.量子论的发展

①19,爱因斯坦奖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传播中,提出了光量子论。

②19,英国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一种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丰富了量子论。

③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

二、黑体和黑体辐射

1.热辐射现象

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能量的大小及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都与温度有关。这种由于物质中的分子、原子受到热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①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辐射能量。

②物体既会辐射能量,也会吸收能量。物体在某个频率范围内发射电磁波能力越大,则它吸收该频率范围内电磁波能力也越大。

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恰相等时称为热平衡。此时温度恒定不变。

实验表明:物体辐射能多少决定于物体的温度(T)、辐射的波长、时间的长短和发射的面积。

2.黑体

物体具有向四周辐射能量的本领,又有吸收外界辐射来的能量的本领。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收任何波长的辐射的物体。

3.实验规律:

①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

②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三、光电效应

1.光电效应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极限频率的光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光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大于极限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时,光电流强度(反映单位时间发射出的光电子数的多少),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④ 金属受到光照,光电子的发射一般不超过10-9秒。

2.波动说在光电效应上遇到的困难

篇12:高中历史选修三的知识点

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①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②市场的虚假繁荣,市场供需矛盾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③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

2.爆发标志与表现: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3.特点:(1)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

(2)持续时间长(1929~1933年)

(3)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1)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①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②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

(2)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矛盾日趋尖锐②各国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5.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原因:①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

②现实原因:政府软弱,垄断资产阶级倾急需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

(2)建立:①时间:1933年初

②标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③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

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内外政策

政治上,①一党独裁统治②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经济上,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

军事上,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

对外关系上,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思想上,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6.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原因:①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

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2)建立:①时间:1936年。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②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3)内外政策:①政治: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

②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③外交:制定《基本国策纲要》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异同

(1)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都是垄断资本家的需要和选择;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2)不同点: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1.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2.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1)起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2)时间:1935年——1936年

(3)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4)失败原因:①意国力强,装备先进,准备充分,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3.西班牙内战

(1)背景:①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建立共和国后,打击法西斯势力

②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③德意公开武装干涉(目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2)时间:1936年——1939年

(3)各方政策和态度: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

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4)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5)败因:内:力量有限,外:西方绥靖政策

特点:反法西斯侵略为中心各国纷纷建立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主要特点)

4.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背景:①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实力大增

②英、法、美等国绥靖政策

(2)原因: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有共同的利益需要

(3)结盟招牌:反-共(原因)

(4)过程:1936年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

(4)影响: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促成大战爆发

走向世界大战

绥靖政策

(1)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 ②祸水东引

(2)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

(3)主要推行者:英、法、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

(4)对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5)表现:①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

②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

③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

④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从1935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⑤制造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最顶峰

⑥二战爆发后(波兰),宣而不战,进行奇怪战争

(6)影响:①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②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③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原因:①英法与苏社会制度矛盾尖锐

②《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集体安全落空

(2)目的: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德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

(3)时间:1939年8月

(4)内容:双方互不侵略对方,并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5)后果影响:①对苏联:赢得备战的时间

实质上是绥靖政策,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②对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1.全面爆发——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2.波兰溃败原因:①德国闪电战,军事力量强大,准备充分

②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

③英法宣而不战

④苏联趁火打劫3.法国溃败(1940年6月22日)原因:①法国长期绥靖政策,掉以轻心

②德军使用先进战术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

③意大利趁火打劫4.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5月底6月初,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5.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10月)侵略计划首次受挫,鼓舞了反法西斯军民的斗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1.苏德战争

⑴原因: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决定性的步骤

②1940年9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

③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⑵时间:1941年6月22日

⑶影响: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的扩大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⑴原因:①侵占中国和东南亚是日本长期发以来的既定目标

②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胜利刺激了日本的动野心

③欧洲战事正酣为其提供了大好机会

④1940年8月日本“大东亚共荣圈”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⑤1940—1941年,日本占领印度,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美日矛盾激化。

⑥日本试图取得战争主动权,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看作是 “南进”的最大障碍

⑵时间:1941年12月7日

⑶影响:日以微小代价重创太平洋舰队。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⑴原因: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构成严重威胁

②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直接促成

⑵目的: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⑶过程:①1939年通过新的《中立法》

②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案》,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

③美英确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④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立即宣布支持苏联

⑤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

⑥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议定书三国开始联合行动

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初, 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⑷性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⑸意义:①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②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莫斯科战役

⑴时间:1941年9月底至第二年初

⑵结果: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⑶胜利原因:①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

②苏联从东部大量增援部队(日本南进)

③天气严寒

⑷影响:“闪电战”计划破产。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德军无力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2.斯大林格勒战役

⑴原因: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再发动全面攻势。集中力量进攻南线

⑵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⑶结果: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⑷胜利原因:①苏联守军进行殊死抵抗②巷战不利于德军先进武器作用的发挥③天气严寒④德军后援困难⑤苏军采用了正确的战备战术

⑸影响: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3.中途岛战役

⑴原因:1942年美国对日本的东京等城市进行轰炸

⑵时间:1942年6月

⑶结果:美国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胜利,日军损失惨重

⑷胜利原因:①战前截获日军电码,察觉日本作战计划,提前准备②日兵力分散,战术陈旧,错失战机

⑸影响: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4.阿拉曼战役

⑴时间:1942年秋

⑵结果:德意军队大败,被迫西撤

⑶胜利原因:①德意战线过长,给养困难;②英军给养充分,兵力优势

⑷影响: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瓜岛战役:1942年,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率先反攻,攻占瓜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到1945年初,收复了马岛和菲律宾,日军的海空主力基本被消灭。2.意大利投降:1942年11月,美英联军在西北非两栖登陆,东西夹击德意军队, 1943年5月,北非德、意军降。北非战场结束。3.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苏德库尔斯克战役,德军损失惨重,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1944年苏军发动十次打击,收复了全部国土,并攻入东南欧。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凌晨,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盟军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法西斯的灭亡。5.开罗会议

(1)时间:1943年冬

(2)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

(3)内容:《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4)意义:协同了三国对日作战6.德黑兰会议

(1)时间:1943年11月

(2)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3)内容:①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宣言

②会议还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4)意义:协同了三国对德作战7.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年2月

(2)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3)内容:①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

②准备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4)意义:加速了德国的灭亡;大国瓜分了世界8.波茨坦会议

(1)时间:1945年夏

(2)参加者: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

(3)内容:①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

②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4)意义: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1.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造成的危害:给人类造成空前的浩劫。

2.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意义

①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持和平的联合国随之诞生

②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两极,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③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④二战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的兴起。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⑴警惕法西斯势力抬头,对法西斯主义绝不能姑息养奸

⑵面对法西斯势力的进攻,要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

⑶建立相对合理,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⑷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

⑸处理好经济纠纷,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防止其引发战争

上一篇:学生高考答题技巧下一篇:小学母亲节主题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