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泥鳅散文

2024-04-23

抓泥鳅散文(精选8篇)

篇1:抓泥鳅散文

今天,我去外婆家。一进门,就看见一个红色的桶,里面装着很多滑溜溜的泥鳅。我拿起网兜,正想捞,可是妹妹也来了,争着自己也要捞。然后,我对妹妹说:“我捞起来给你玩还不行么?”最后她还是同意了。我立刻拿起网兜,捞起来,可是那些小泥鳅游来游去,躲来躲去怎么也抓不着。可是我不甘心,用很快的速度抓。终于,我捞到一个,我高兴极了。连忙叫来妹妹,妹妹也兴奋极了,争着用小手来摸。渐渐地,渐渐地,我掌握了技巧,很快每次捞到两个、三个、四个……每次进步,我都兴奋得不得了。有时捞到了很多,我几乎会惊叫起来。

今天抓泥鳅,真好玩!我以后真想每天都来外婆家,玩泥鳅。

抓泥鳅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买了两个小水桶和两个网兜准备抓泥鳅,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床和妈妈到江边抓泥鳅。

一来到江边那里一个人都没有,我和妈妈就分头行动了妈妈说:“九点钟在这里一起回家。”我说;“好的。”说完我就和妈妈分手了,我边走边看,看到了一条很大的泥鳅鱼我拿起网兜一捞就捞到了,把水桶里装了一点水再把泥鳅放到水桶里,我继续往前走又看到了一条大泥鳅鱼,我又将它捞起放到水桶里,我连着捞了许多条大泥鳅鱼,还捞 到几条活蹦乱跳的大鲫鱼。我又原路返回我又抓到了许多条泥鳅鱼。我回到和妈妈分手的地方一看妈妈在那里站着等我,我马上跑到妈妈旁边说:“你看我捞的多吧!”妈妈说:“多。”我一看,妈妈捞了的泥鳅比我捞的泥鳅少,妈妈说:“我们回家吧!”我说:“好的。”

说着我们就回家了,一到家妈妈把我们捞到的泥鳅煎了我吃了许多。我说:“太好吃了。”

可爱的泥鳅

前几天,爸爸给我捉了几只泥鳅,一是培养我对小动物的爱心,二是让我写观察日记。不管怎样我非常高兴。

他们身上覆盖着五颜六色的斑纹,用手摸上去非常滑溜,身子两侧长着像鱼一样的鳍,可能是用来划水的;小小的眼睛,像两颗黑色的芝麻粒。嘴一张一合的,浮出水面时就会吐出一串串小泡泡,十分有趣。

我向它们投食物时一小点一小点地喂,因为它们不象别的动物一样抢着吃,狼吞虎咽的。只是想吃的时候轻轻咬上一小口。那只最小的泥鳅也许太贪玩了,对我投的食物一点都不碰。

你看,它们在水里尾巴一摇一摆的,简直像个小顽皮,既活泼又可爱,多么自由自在呀!我喜欢这些小泥鳅。

篇2:抓泥鳅散文

早上起来,微风阵阵,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杨树叶子酸涩的味道,吃过早饭后,我和奶奶跟每天一样要出去散步。在我家的屋后是一个大型的养殖场,养殖场外围有一个大大的水渠,里面因为天气炎热水已经不多了,仔细一看,好多小小的泥鳅,我跟奶奶说:“奶奶,咱俩捉泥鳅吧。”奶奶连声应许了。

于是,准备工作开始,我跑回家拿了小桶跟网兜,一切就绪,我们找了一个水比较浅显的地方,在课堂上记得老师说过,泥鳅的形体最小,只有三、四寸长。它体形圆,身短,没有鳞,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我小心翼翼的把用竹竿网兜往外捞,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小会的功夫就捞了好几条,奶奶说,不要看泥鳅生活在淤泥里,其貌不扬的样子,而且营养很高,还有药用价值呢,听了奶奶的一席话,就像是上了一堂好玩的科普知识课,大自然真是奇妙,它创造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它该有的价值。

不知不觉,已经九点多了,太阳很大,有一点晒然,我和奶奶决定拿着泥鳅回家去,我要给它们找一个新家,让它们快快长大。

篇3:抓泥鳅散文

关键词:散文教学,自悟,导悟,共悟

多年来,对于散文教学,多数语文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形散而神不散”,似乎这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们大多对这个“真理”不太领情。一旦被问及本文的主旨等,学生的回答多为左右而言其它,少有切中要旨的。另外,历年惨不忍睹的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也是其当然的铁证。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散文教学呢?这是一个一直困扰语文教师的重大课题。笔者开展了一系列探究,现汇总如下。

一、自悟为先,学生展开充分阅读

对于任何教学而言,对材料的充分占有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变成虚妄之事,教学效果自然是难以得到现实的保障。具体来讲,学生要在“自悟”和“充分”两个层面下足功夫。

先谈“自悟”。教学是一项主观意识强烈的活动,这里面交织着教师的主观意愿和学生的主观想法。只有这两种主观活动一致,乃至有无限生成的空间,教学行为才会真正有效。其中,学生的主观活动是处于第一位的,因为这是所有教学活动得以开展和有效乃至高效的先决性条件。例如,阅读《我心归去》,就要读出其中内蕴的思想、抒情层次,理顺作者客居巴黎和心归故里之间的关系,继而体会作者对故乡这个概念的个性化界定和思考。这些都应该是学生在初步乃至更深层级文本阅读时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有一点很重要,即突出自我领悟。事实上,不少教师严重忽略了这个现实。在教学实践中代之以学生的粗浅阅读,然后是学生的讨论、教师的明确。说白了,这样的活动更多是为给人看热闹的,学生自身思维的“热闹”则少有。为此,教学效益自然是可以想见的。

再谈“充分”。不容否认,正如吃饭一样,芸芸众生的吃相不一,学生对文本的“咀嚼”也是形态不一。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类型的。例如,对于《我心归去》的理解,只是满足于文本是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其实,这个理解是共性层面的,因为隶属这类主题的散文还有很多,如这个单元还有老舍的《想北平》。如果仅限于思乡主题,学生的理解必然是宽泛、肤浅的,不能发现这篇课文与众不同之处。为此,由面到点式的充分阅读就非常必要。

二、导悟为继,教师应适时点拨

不可否认,学生的知能基础有一定的限制,还没有达到教师所希望达成的程度。为此,教师的作用就要得以体现。不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参与需要控制好一个“度”。

首先,要注意“因疑而导”。即如一名驾校学员,在练车过程中,对于某个操作产生了疑问,这个时候,教练要做的是准确答疑。与此相同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种种疑问,教师必须作出及时而恰当的回应。例如,在《我心归去》的第六段中,作者连用了几个“没有……”句式,表明故乡的萧条、贫瘠等。对此,学生的疑问就来了,既然故乡是这样没办法与巴黎等地相比的,为何作者还在思念家乡呢?对此,教师要作出回应,帮助学生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并组织学生回忆以往作文,将这种手法嫁接进去,在运用中加深对它的理解。

其次,要注意“导而不宣”。学生有疑问了,教师就直接揭示答案,这是为数不少的教师的教学回应。殊不知,这种做法不够妥当,因为教师的回应更多是站在自身角度,少有虑及学生基础。为此,直接的结果宣示一般收效甚微。此时,古人的“引而不发”就派上了用场。学生有疑问,教师只是去导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领悟文本的奥妙。例如,对韩少功的所言“故乡的美中含悲”的理解,学生往往有困难。这时,教师千万不可直接揭示答案。明智的教师必然是智慧的导师,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解读文本,从此句前文的“你的血、泪,还有汗水”和最后一段“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中,领会其内涵。一句话总结:只帮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的教师只能称作合格的教师,而引导学生培养起解决一类问题能力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三、共悟为妙,师生进行多级对话

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这是大家的共识。学生需要在坚决依靠自我的基础上,伸出智慧的触角,聆听外界的声音,汲取外界的营养。现实一点讲,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多级对话是必须的环节和内容。

首先是学生自我对话。其实,面对文本,学生自身就有一个问与答的思维活动过程。但是从操作层面来讲,不少师生还是忽略了这个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由文本开展自我对话。例如,学生拿到《我心归去》这个课题,就应该有一个系列化的自我对话。先是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我心归去哪儿?为什么要归去?归去的目的何在?然后,学生依靠自我的力量从文本中寻找根据和答案。

其次是学生之间对话。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作为未来祖国公民,中学生必须培养起基本的合作能力。就课堂学习而言,仅仅依靠“单兵作战”确实不是明智之举。这个时候,将眼光从自我空间里解放出来,转向同学,从他们身上获取启示就是一个比较睿智的做法。例如,对于文中第五段作者隔着万里守候亲人睡到天明的描写,一般同学就是从中读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但是,在同学交流时,就有同学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表述作者身居海外却心系家园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很明显,这位同学从表达技巧层面解读出了作者对亲人思念的深层含义,这就比前面一类同学的理解高出一个层级。也正是在更高层级的理解启示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无形中得到促动。

再次是师生之间对话。如果说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层级接近的话,那么师生之间的对话则具有感召作用。因为从本质上看,教师的感与知自然比学生高出一些层级,而且聪颖的教师更懂得怎样将自己的学识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元素。仍然以《我心归去》为例,高明的教师自然会将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想北平》进行比较,更高明的教师还会将这篇文章与古代诗歌中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思乡主题进行比较阅读,阐发出居家与离家之间的情感张力,让学生从更为阔大的背景中获得情感升华、美学体验和思维进化。

散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活动,牵涉的元素很多,可以切入的角度也比较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适时而适当的导读以及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层级对话是根本。当然,从此衍生出的多样化的教法也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1]胡可军.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情感的途径与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17).

[2]林碧莲.从言语教学角度看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J].文学教育(上),2015,(12).

篇4:村民抓到1米长泥鳅等

近日,记者在湖南涟源市伏口镇江白村罗初义家看到了他日前抓到的一条巨型泥鳅:重达1.2公斤,长约1米。

罗初义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鱼,它皮肤是黑的,尾巴是扁的,脑袋是尖的。这些可证明它是泥鳅。但是像这样大的泥鳅以前没有看见过。”他说,如果真的是泥鳅,就准备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给鸡穿布鞋

5月初,陕西汉中南郑县一些农村的母鸡都穿上了“布鞋”,走起路来的样子滑稽可爱,令人捧腹。原来,当地农民为了防止鸡尖利的爪子抓破刚种植的地膜玉米的塑料布,才想出给鸡穿“布鞋”的办法来。

给鸡穿布鞋

5月初,陕西汉中南郑县一些农村的母鸡都穿上了“布鞋”,走起路来的样子滑稽可爱,令人捧腹。原来,当地农民为了防止鸡尖利的爪子抓破刚种植的地膜玉米的塑料布,才想出给鸡穿“布鞋”的办法来。

村民写出“劝世文”

篇5:抓泥鳅

抓泥鳅比赛开始了,在比赛前,我想我们三个人里,我的力气也比较大,那么冠军一定属于我的。在比赛的时候,我用力的去抓泥鳅,可泥鳅全从我手中滑走了,我想,一定是我没用力。第二次,我用上了九牛二虎之力,但还是没有把狡猾的泥鳅给抓起来。丁丁的力气也很大可他也没抓起来。可奇怪的是小妹妹却把泥鳅给抓了起来,好像泥鳅和她是好朋友似的。爷爷拿出奖品来,把它给了小妹妹。

事后,我想,我这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我没有根据泥鳅表皮滑的原理来寻找适当的方法,只是盲目地用力气去抓。如果能找到适当的方法,巧妙的用力,那么,抓泥鳅一定会易如反掌。这件事给我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做任何事都要注意方法,比如:在社会上如果遇到了和泥鳅一样狡猾的坏人,一定要同他斗智,不要同他斗力。因为我人太小,斗力斗不过坏人。

篇6:抓泥鳅

记得上二年级举行英语才艺表演时,老师让我担当节目主持人,接到这个任务,我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害怕自己背不了那些台词,想到面对台下众多的家长,心里更是紧张、羞怯。但当我看到老师鼓励的微笑,同学热情的支持,妈妈和蔼的眼神,让我想起:“超越自我天天新”这句话来。五一大假,别的小朋友都在玩,我却在家里背起那些不太熟悉的英语台词,一遍又一遍,直到背熟悉为止。表演时间到了,我走上台,依然有点紧张,但为了不让老师、同学、家长们失望,我心里立刻充满了自信。顺利主持完毕,得到了热烈的掌声。成功让我的到了更多的快乐,我为自己喝彩。

这学期半期考试前,因为我还没准备好,就给妈妈说“半期考试能不能只考98分就行了?”妈妈听了笑呵呵的说“考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为你自己已经尽力了吗?”听了这话,我感到非常惭愧。于是我抓紧时间,认真复习,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又一次超越梦想,再一次为自己喝彩。

篇7:抓泥鳅作文

抓泥鳅

作者:城北小学302班 周旷羽

前几天,爷爷抓到了一条泥鳅。我把它养在了小水缸里。

泥鳅的头部长有几根胡须,腹部圆圆的,尾巴扁扁的,身体比较细长。它的`背脊是灰黑色的,身上还有一些小小的、黑色的斑点。

每次,我都想把它抓住,再仔细地看看它的样子。可是,她的身上又黏又滑,我总也捉不到它。它的游动速度实在太快了,只要我的手一碰到,它就“嗖”一下游开了。有一次,我已经捉住它了,刚想把它拿上来的时候,它却一挣,轻而易举地逃脱了。有一天,我的几个同学来我家玩,我就提议大家一起抓泥鳅。“抓泥鳅,简单!”周宇璇待在水缸边上,纨起袖子,跃跃欲试。还别说,他抓泥鳅真有一套,只见他两只手轻轻一捧,下子就把泥鳅“擒”住了。大家都想要近距离看看泥鳅,就蜂拥而上,结果,泥鳅“扑通”一声又掉到了缸里。“你们别动,我来!”周康杰自告奋勇地说。他也学着周宇璇的样子,很快抓到了泥鳅。这次,我们没有像上次那样抢着看泥鳅,而是把它放在一块板上。因为没有水,它在板上乱跳,还差点被它跳到地上去,幸亏周康杰把它接住了。周佳美觉得泥鳅实在可怜,就拿来一个玻璃杯子,灌了些水,把泥鳅放到了杯子里面。这个主意真不错,我们隔着玻璃能清楚地看到泥鳅的模样,而泥鳅呢,也可以待在有水的地方了。

篇8:抓泥鳅散文

第一个“整体”是阅读的出发点,后一个“整体”是阅读的最后归宿,局部的分析把握则是连接出发点和最后归宿的有效桥梁,现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的“三步读书法”就体现了这样的阅读方法:“第一步是鸟瞰。把文章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写些什么,并把文章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第二步是解剖。揣摩文章是怎样写的,尤其是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细细探究,由表及里,抓住精髓。第三步是会通。就是把全文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并根据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探究文章的成因,以便对文章有更透彻的把握。”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讲整体把握,就是通过抓诵读、设情境、寻思路这三种要素概括散文要点,领悟散文要旨,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把抓诵读引入整体感知, 是因为在散文阅读教学中, 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亲近语言, 感受语言的美丽。通过诵读, 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亲身感受汉字、汉语言和汉文化乃至异域文化的磁力,诵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会禁不住为作家驾驭文字的功力所倾倒,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与洗礼;诵读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诸如“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然是自以为是的爱”之类朦胧的情绪感觉和灵光乍现的哲理表述,能勾起学生的父子情思、唤起其人性之美;诵读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会刻骨铭心地感受作者强烈的故乡之思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整体—局部—整体”教学中的诵读运用,还可以借助自己或他人的声音,体悟散文文本对场面描摹形象生动的表现力(如《长江三峡》),表现人物性格典型细致的高超技巧(如《金岳霖先生》)以及不同散文文本的个性风格(如《荷塘月色》和《听听那冷雨》)。诵读散文文本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讲究心悟口诵。可以是教师示范诵读,可以让学生个别诵读,其他学生参与评判得失;也可由学生各自自由诵读,或带着问题诵读。诵读的范围,可以是散文全部的文本内容(如果语言优美、篇幅不长),也可是散文文本的局部内容(写得精彩的文章片段),也可是在整体诵读的基础上再重点诵读局部的内容。这样可使学生更好地沉潜讽咏、细致咀嚼滋味。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学生对散文文本的解读与其个人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好地呈现和创造散文文本的价值。

设情境是在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目的地引入或者营造生动形象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态度体验,引领学生走进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发展其心理机能的教学方法。比如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执教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了使学生领会文本字里行间的情绪和某些词语字面背后的意思,黄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托尔斯泰和茨威格两人的照片,向学生念关于两人的介绍性文字,联系托翁的自传体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向学生讲述托翁痛苦而凄凉的晚年,边评述边朗读茨威格补写的“逃向苍天”片段,描述托翁最后的日子,要学生推测茨威格在来到托尔斯泰墓前想些什么,哪些话是想说又没说的,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到底是什么,让学生读全文后用两个字来概括自己的感受,说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了完成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的“走近托尔斯泰,走近茨威格,了解托翁伟大的人格及其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及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大爱。了解本文告诉我们的是对民主、自由、平凡的追求,对回归自然的追求,以及对一个新政权的怀疑和不满”,黄老师没有按照常规“介绍背景、作者”“学生看文本下面的注解”等程式来设计教学,而是用设计情境的方法促使学生全身心地走进散文文本,这种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教学程序的方法,不仅很有创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散文的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学有所得并有效地获得相关的学习经验,课堂的组织结构应不断探索、不断变换,让学生充满激情、充满新鲜感地获取知识、怡情悦性,进而提高语文能力。在教学时,即便走一点弯路,都无伤大雅。

寻思路是整体把握散文的另一种实用并且有效的途径,这里的寻思路包含寻文本的思路和寻教学的思路两方面。先说寻文本思路。人们写文章总是遵循一定的思路,学生感知一篇散文,可以通过探寻作者的写作思路来追寻其思维流程,从而培养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和总体构思布局的能力,散文的思路多表现在材料的选取、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相互关系、线索的安排等方面。寻文本思路可以从以上这些方面着手。例如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寻找散文的线索。线索在叙事、写景和抒情类散文里经常被采用,通常有情感线索、事情线索、事物线索等形式,通过把握散文的线索来把握文章的写作脉络,从而展开对散文内部结构的探寻。比如教授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在通读这篇散文之后,学生不难把握其先写瞿塘峡、继写巫峡、后写西陵峡景观的顺序,而这样的次序都是通过作者乘坐“江津号”轮船的所见所感来组织文本材料的,因此,本文的线索就是“江津号”轮船的行程顺序。“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总写了作者航行在长江三峡的感受,这句话与下文之间其实是总分关系。

寻思路的另一方面是寻教学思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要首先帮助他们从整体上形成对相关散文文本的粗略认识,从文字、语言和文学等层面让学生感知散文文本,阅读散文之前要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任务必须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问题最好能从学生的角度提出。教师经过有效整合,选出那些对教学目标有促进作用的问题,对散文文本相关问题的讨论,应自然渗透在对文本学习的过程里。教师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带领学生感悟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获得独到的文本体验。教授散文文本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提问、自主质疑。教师把自己在钻研文本时拟向学生所提的问题和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加以分类处理,结合教学的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后,选取便于学生感知文本的最优化的方案。

讲授苏教版必修一课文《想北平》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在预习课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先写出来。学生写了许多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经过筛选,我采用了学生所提的问题来作为分析课文的首要切入点:“作者说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说明作者有对北平说不出的爱,文章结尾说:‘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他在文章中究竟有没有说出对北平的爱?最后不再说的是什么?”我告诉学生,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要把局部和整体结合起来,从整体上研讨散文文本。学生在最后一节的上文里明确了“不再说”实际上指上文的第四到第七节内容。这些段落都写了北平的可爱之处,说不出的是对北平的爱,即文章的第二、三两节内容。学生所提的问题在师生对文本的整体与局部的把握中迎刃而解,我继续把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深入:“北平究竟好在哪里?既然北平那样好,为什么作者又说不出,是他笔力不够,还是另有原因?”这样的问题,能引领学生在对文本的整体和局部加以反复把握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对文本更深层次的解读。

整体和局部的界限划分不必过于清晰,只要我们想方设法带着学生去细心揣摩文本所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握其内在的结构,领略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可以完成对散文文本的有效解读。学生对文本的揣摩涉及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通过仔细琢磨能够带动对文本整体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悟文本的写作妙处,可以从文中挑出一些关键的语句,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相关语句的解读,这个过程通过问题促使学生再一次从整体上把握散文的文本。如教授《肖邦故园》,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重点诵读文本第二十到第二十七段。在这一部分里,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学生能够欣赏到雅·伊瓦什凯维奇极为出色的景物描写和雅致亲切的浪漫情怀,学生沉醉其中,自然是一种很美的艺术享受。更妙的是,作者把这些美景同肖邦的音乐创作融合在一起,很好地揭示出文章的意蕴。怎样让学生去体会这样的意蕴呢?我要他们阅读这篇散文,抓住两处关键语句。一处是:“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另一处是:“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准确理解这两处语句,说一说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肖邦的音乐创作同他心目中的故乡与祖国的关系的。从表面看,似乎是理解这两处语句,其实它涉及准确把握文本所用材料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对文本整体内容通盘考虑,就无法全面回答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抓泥鳅散文】相关文章:

抓泥鳅四年级作文1000字04-07

泥鳅养殖04-07

泥鳅04-10

作文捉泥鳅04-15

泥鳅养殖论文题目05-07

挖泥鳅初中作文04-12

泥鳅作文200字04-14

捉泥鳅教案 田岩04-26

泥鳅作文300字04-26

捉泥鳅说课05-04

上一篇:为“三集五大”提供人才支撑下一篇:公路水运试验检测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