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

2024-07-12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通用14篇)

篇1: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十注意”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如果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为此,专家提醒,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2: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

方法/步骤

1阅读要赶早

教育界普遍认为:经过早期阅读培养的儿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并且证明它与儿童入学后的认知水平、读写水平均有较高的相关关系。据了解,有人认为学前阶段应以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为主,而阅读是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内容。他们担心因为幼儿智力发育不完全,过早让幼儿识字会增加幼儿的负担,甚至使幼儿产生厌学情绪。对此,相关教育专家表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就目前我国的小学生识字状况来看,远远不能达到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中多出现学生识字量少,阅读能力低导致成绩不理想等问题。

阅读是以识字为基础的,因此早期阅读自然而然就要与幼儿的识字量联系在一起。教育专家将早期阅读分为早期阅读文章、早期识字文章和早期书写文章,其中早期识字文章是基础的基础。过去我们对早期阅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是让幼儿听听成人讲故事,而把识字和自己独立阅读这一关键忽略掉了。

2识字要科学

识字如此重要,是不是意味着幼儿识字越多越好呢?带着疑惑,笔者走访了南开大学博导、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马庆株教授,他表示:幼儿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教育界普遍认为运用科学方法筛选出来的高频字,掌握400个便能达到初步阅读,掌握1500个便可读懂普通书报96%以上的内容,如果一味追求孩子识字量或压缩应有的时间,摒弃了科学的筛选,不能达到尽早阅读的目的,违背识字教育的初衷。

3兴趣很关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马教授强调,3-6岁幼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性格特点,他们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精神不易长时间集中,对于事物记得快忘得也快,硬性让他们识-3000字不仅达不到阅读的目的,还会损害孩子学习的兴趣。这些都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对幼儿进行识字教育时要保护其好奇心和尊重幼儿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充满趣味性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儿的求知欲。

篇3:儿童学琴要注重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儿童,钢琴学习,兴趣

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注重对年幼一代的艺术教育, 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少儿钢琴热”, 这对于普及音乐教育、提高与完善全民族文化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钢琴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许许多多, 如果概括一点说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因为在钢琴学习中学到的将不只是钢琴, 而是全面提高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思维力。钢琴学习有两个特点。其一, 钢琴的练习始终要求听觉专注, 十个手指独立运动, 双手不同动作及与肢体的协调配合, 这些必然对人的生理、心理和思维的健康成长有益。其二, 钢琴需要相对熟练的技术、技巧, 这需要有规律的、科学的、长久的训练, 而这些也需要毅力、耐心、信心。所以钢琴学习对于培养坚强的意志、顽强的品质, 踏实、严谨的作风都有良好的作用。但事实上儿童学琴半途而废的现象并不少见, 这不仅是因为练琴苦, 学琴难, 还有教学方法的问题。如果钢琴教师只强调钢琴弹奏技术的传授, 旨在能弹奏出更难更深的曲子, 甚至为了考级, 让学生很长时间反复弹一首曲子, 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愉悦, 感受不到钢琴音乐的美。孩子弹钢琴成了一种枯燥的机械运动, 失去了弹琴的乐趣。儿童学琴不仅是学技术, 还在于丰富儿童的童年生活, 使童年更美好, 使未来的人生更丰富。所以激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是儿童能否长久的坚持学琴的关键。

如何激发儿童的兴趣从而形成稳定、持久的学琴动力?第一, 充分利用儿童对钢琴的好奇心。儿童在接触、学习钢琴之前, 可以先让他听一些优美的钢琴曲, 当他观察到弹奏钢琴的美妙之处, 产生强烈的弹奏欲望时, 再让他接触、学习钢琴。其二, 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 运用生动形象的儿童语言来教学,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讲弹奏手型时, 可以用“修拱桥”来比喻, 告诉他们, 双手放在琴键上要象拱桥一样、站立结实才能支撑起拱桥, 同时虎口要张开留个“门”;讲连奏时可以用“走路”来形容, 一只手指落地, 另一只抬起, 自然交替, 就像我们走路一样, 这样才能使声音弹得连贯优美;讲断奏时, 可以拿拍皮球做比喻;乐句的连线、分句像唱歌的呼吸一样, 等等。运用这些形象的比喻, 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三, 注意儿童的审美需要。孩子爱弹好听的曲子, 喜欢弹自己能够弹出“调调”来的曲子, 而对生曲子, 听不出“调调”来的曲子很畏惧。教师在曲目的选择上也应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对于必弹的曲子可以少而精, 选弹的可以弹给孩子听, 让孩子选择。其四, 教学方法要灵活贴切。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要枯燥、单一, 儿童具有爱玩的天性, 我们要尊重儿童这种爱玩的天性, 要让儿童在娱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娱乐。最后, 教师和家长的态度要以鼓励或赞扬为主。很多孩子非常愿意一遍遍地弹他已经练熟了的乐曲, 演奏的时候很有成就感。因此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要多提供一些表演机会, 让孩子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教师在钢琴教学中, 在注意儿童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积累的同时, 更要注重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才能让孩子在钢琴的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参考文献

篇4: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儿童房的装修要特别注重环保,一般涂料和油漆当中含有的甲醛和苯类物质是儿童健康最大的杀手,是导致小儿白血病和癌症的重要原因,建议儿童房要使用专用油漆等装修产品,提倡使用专用环保产品。家装人士普遍认为儿童专用产品的环保系数更高,产品也更安全,能够最大幅度地降低对人体的伤害。

新佳涂料儿童净味画板漆采用了德国绿色安全的净味技术,添加的负离子成分有效吸收并分解室内甲醛,全面净化室内空气,保护您和家人的健康。并且具有高效覆盖细微裂纹、更耐擦洗、防霉、气味清新及持久亮丽五大功能。

爱涂爱画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却因墙面的污迹而平添烦恼,伤透脑筋。新佳涂料的这款儿童净味画板漆解决了众家长的烦恼。漆膜耐水好,易擦洗,只要往漆上倒些水,用蘸了少量清洁剂的布擦洗漆膜,轻松擦除,令墙面始终洁净、细腻如丝、平滑如绸。

同时,新佳儿童净味画板漆可调多种颜色,给宝宝营造一片彩色的天空。建议大家可选择浅色的暖色色系来装修宝宝卧室,如浅黄、粉红等,给宝宝安全感。

从健康、环保、持久着手,挑选适合儿童房涂料,希望家中宝贝不会接触到有毒物质,也不会呼吸到难受异味,而是生活在既安心又开心的小小天地里,让孩子在健康、安全、快乐的环境里成长,时刻把欢乐笑容挂在脸上!

新佳涂料网址:http://www.sdxjq.com

招商热线:400-699-0737

篇5:儿童学习要培养理解能力吗作文

理解,指的是对任何一件事物的了解的能力,如平时常说:“老师讲的我都理解了。”理解、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属于人类高级认识阶段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心理学中称之为理性认识过程。人类掌握知识的过程,必须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而理解能力是在儿童时期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对儿童的教育中,不断使儿童的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与进行抽象思维的自觉性逐步发展起来,是儿童思维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儿童成年后能在各项社会活动中,在高层次的教学、研究、设计等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劳动必须的心理条件和心理品质。

儿童在学习中,要掌握知识,首先重要的是能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解能力,又是在经验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家里,父母要利用各种时机有意识地对孩子提出一些“为什么”,让孩子思考、动脑筋,去探索,养成从思考到理解、判断和推理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在学校,老师必须要求儿童理解单词的意义、课文的内容等,而不要让学生对任何课程都死记硬背。最好的方法是多进行课堂提问,让儿童回答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对儿童的理解能力进行实际的锻炼。

篇6: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

演讲是最能直接展现自己能力的方式,不仅优秀的演讲能给孩子带来自信,演讲能力还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在美国学校如何培养孩子的英语演讲演示能力呢?一起看看吧~ 秀和讲 Show and Tell

Show and Tell 可能是美国小孩做得最早的“公众演讲”活动了。Show and Tell 活动形式很简单,就是老师每天会安排一位孩子,带着他喜欢的一个玩具、一本书或者任何其他稀奇好玩的东西到班上给全部同学“秀”和“讲”。

以玩具为例,小朋友们通常先秀一下这个玩具,再讲讲该怎么玩儿。听起来很简单的样子吧?不过英语老师会给大家提出一个叫 “4P” 的要求:

(1)准备 Prepared 我准备好一个可以“秀”的实物 我练习过 我会尽力去做好(2)姿势 Posture 我会看着听众 我会挺直站好

(3)传递信息 Projection 我的音量要让大家都能听到

我要说慢一点儿清晰一点儿,这样大家能听清楚(4)礼貌 Polite 别人 Show and Tell 的时候,我会安静认真听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们来说,五彩的图画比文字会让他们更感兴趣,所以老师们就把 show and tell 的要求变成了生动的画面,张贴了出来——

当然,有要求那就要有对应的评分标准,每次的Show and Tell 活动后,老师会用这么一个表格来给孩子打分。

通过这个表格,孩子们就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了。

如何在家中训练孩子的英文演讲演示能力? 那么,在家中运用这一方式怎样进行训练呢? 1 复述 retell

首先,宝爸宝妈们可以先示范。找一本孩子熟悉的英文绘本,描绘里面的主要人物、故事、色彩、图案等等,然后再把舞台交给孩子,鼓励宝贝去试一试。

除了宝爸宝妈们的参与,还可以把孩子的小伙伴们邀请到家里一起玩这个游戏。当然,评价标准可以有所不同,甚至可以针对孩子的特点,设置一些小要求。

Tips

√ “没关系,爸爸妈妈等你说。”

可能刚开始,孩子会有一些害羞,或者表达得不够清楚准确。这时候,耐心等孩子说出来,微笑看着他,给TA一点时间去组织语言。

× “你说得不对”

如果遇到孩子“卡壳”了,结结巴巴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如果宝爸宝妈们马上

“不对喔,是有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住在一起”,这样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喔~ 2 小采访 Interview

之前的 Show and Tell 让孩子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入手,习惯开口用英语表达。当孩子能够较流畅地 Show and Tell 后,美国课堂的课程设置就会增加一些“难度”了,那就是互动式说——采访。

采访活动则更侧重于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因为只有良好的沟通,你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更加了解别人的想法,也更明白别人想听到什么。以后在进行演讲策划时,就更有针对性了。

具体采访谁呢?(1)采访新朋友

在学年初孩子们还没太相互了解时,老师往往会安排他们做这样的新朋友采访活动,每人会拿到这么一张单子,按照上面列的几项来采访朋友,比如全名、最喜欢的食物、课间活动最喜欢做什么等等。

采访者需要做一定的记录,然后再总结给同组的小朋友听,并为他们介绍这位刚认识的“新朋友”。

(2)采访“专家”

等小朋友们相互都非常熟悉之后,采访新朋友的游戏就没法玩了。所以老师会变着花样,比如采访专家,孩子们两两配对,一个扮演专家,一个扮演采访者。

具体什么专家可以自己安排,吃汉堡的专家、搭积木的专家、吹泡泡的专家……小朋友大可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而采访者则要准备好问题,采访时还要做好记录,采访之后同样也是要做小组沟通分享的哦。

同样,这个游戏也是非常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玩的。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脑袋里会有无数的问题钻出来,不是有很多爸爸妈妈吐槽“十万个问题”宝宝吗?那不如就给孩子们一个采访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地向父母提问吧!

另外,不光跟爸爸妈妈互相采访,带着孩子出门的时候,当他们“奇奇怪怪”的小脑袋又突发奇想了,不如就让TA随时来一场这样的练习吧,不仅仅可以提高孩子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还让他们学会了提问和回答,也就是学会了思考。

Tips

√ 鼓励孩子做采访

准备相较于 Show and Tell,采访会更注重互动性,可以建议孩子在采访前把想问的问题整理出来,有准备发问。

× 回避孩子的提问

在跟宝爸宝妈们采访时,说不定就会抛出几个让父母难以回答的诸如“我从哪来的”问题,这时候回避,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没意思、不好玩”的感觉喔。不如考虑一下缓兵之计,回头可以好好想想或者查阅咨询一下再和孩子讨论。

看完这两种在美国学校普遍使用的教育方法,家长们是不是觉得跃跃欲试了呢?快点运用起来,和宝贝们一起用英语互动,帮助娃们提高他们的英语演讲能力!

关于瑞思学科英语:

篇7: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

我的女儿今年13岁了,上初一,受我多年从事儿童绘画心理解读工作的影响,她对于画画和手工制作很感兴趣。她最近喜欢用橡皮泥做“便便”,而且做得特别像,跟真的似的,哈哈……。我也总是由衷地赞美她的作品,令她心中非常有成就感并且信心满满。平时我下班回到家中,我的女儿都会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但有一天,我回到家中却看到女儿闷闷不乐地拿着一罐旺仔牛奶静静的窝在一个角落,对着一面大镜子,一副“借奶浇愁”的气势。我问女儿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我看她不想跟我说话也不理我,就说:“妈妈给你画笔和纸,你画画好吗?”她一听要画画,就不停地眨眼睛,这代表她非常认同,于是我给她准备绘画材料。因为我感觉到她有愤怒的情绪没有发散出来,所以给女儿推荐了红色蜡笔,她欣然接受了,她用红色蜡笔在纸上乱涂乱画,整张大画纸几乎被红色涂满,这跟她平时创作时的风格大有不同,显然是在发散不满情绪,接着又用一点褐色盖在红色上面,最后用紫色画了一个隐约可见的“小丑”,女儿对我说,这个小丑就是她。从她的画中我解读到了她内心的想法,隐约的小丑代表了女儿今天心情的真实写照,红色代表的是女儿内心的愤怒情绪,面积越大,发散的效果越好,棕色代表非常努力和隐忍,想中途放弃的意思。紫色是治愈色,孩子正用紫色为自己受伤的心灵疗伤呢,所以说,自由绘画本身是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情感的发散和治疗受伤的心灵的,另外如果有绘画疗法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给予好的亲子关系方面的配合,就可以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健康成长。

中间有个小丑脸

得到发泄的女儿已经解开了心结,终于对我坦露了心声,由此我才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她今天在学校的手工课上又用橡皮泥做了一个惟妙惟肖的“便便”,甚至还为它上了色。她骄傲地把作品展示给同学和老师们看,满以为老师会夸奖她呢,但是老师却说,“以后不要再做这个了”。没有得到预想中称赞的女儿像受到打击的小丑,回到了家中拿起旺仔牛奶,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前面那一幕。很显然,我对女儿涂画的解读和她经历的这件事情不谋而合,小丑代表女儿想给大家带来欢乐,却也同时受到了老师内心的嘲笑和讥讽。红色就是女儿在发散内心不满的情绪,由于老师不认可她的作品,所以棕色就是代表她对艺术创作有些想放弃的想法了,红色愤怒情绪和棕色想放弃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可以为心灵疗伤的紫色的出现就毋庸置疑了。

汤圆便便(左)、春卷便便(中)、便便和马桶(右)

奥利奥便便

孩子最近喜欢画“便便”和做“便便”,是因为,她最近很关注自己的排泄问题,超级爱美的她认为排泄可以帮助她减肥,并且可以不长青春痘,所以,她很关注这个事情,一天不便就很紧张。实际上,我的孩子能够将“便便”做得惟妙惟肖,说明了她目前正在发展观察能力和造型力,并且很想提高自己的手工制作能力,作为家长和老师是应该给予鼓励与支持的。对于这个,作为绘画心理疗法师的我是很能理解的,可是,老师却把孩子正在发挥的能力给抹杀掉了,真的很可悲!我对女儿说:不要过于重视学校老师的评价,你的作品只要自己喜欢就很好,只要自己努力了,尽力了,就是好孩子。女儿听后开心地笑了。

我国的家长与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大多为一言堂般独断专行式的说教。就以我的孩子为例,如果不是我及时读解到了女儿的心理,让她能够将心中的愤怒发泄出来,最终对我坦露心扉,那么很有可能我的女儿会就此放弃手工制作,动手能力与观察力等各种能力就不会得到很好的提升,从此对自己就没有信心了。虽然自己是做绘画心理行业的,但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后怕。

我还想告诉家长和老师的是,如果看到孩子画了一些你们觉得可怕的画或奇怪的画不要惊讶,这正是他们满足自己心理欲求,正在发散情绪的一种方法,是好现象,这比他把情绪发泄在他人身上或某些重要事情上要强百倍!

据哥伦比亚《时代报》近日报道,瑞士洛桑大学阿兰·克莱芒丝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调查500名12岁至15岁学生及一些教师和家长之后发现,撇开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不谈,家长与老师的教育风格对子女的发展和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该研究组成员说,最新研究显示,过分严厉的专制式教育会扼杀儿童创造力,导致他们学业失败。

依据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来教育孩子是教育的最佳方式。但是孩子的天赋却又很容易被家长或者老师的一言堂式教育方式所泯灭。如何能够避免一言堂式教育呢?其实,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们内心的真实的想法是能够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篇8: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

关键词:少年儿童,明辨是非,意识能力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 今天的少年儿童就是明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重视发展对少年儿童的教育, 大力提高教育水平, 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 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决定意义。

少年儿童好奇心强, 接受新鲜事物快, 天真烂漫, 探索性强, 发展空间巨大。这个阶段, 他们身心成长迅速, 思想意识正在形成。抓紧机遇, 及时给予教育、启发和指导, 培养他们具有自觉明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 不仅对他们澄清生活中随时随地遇到的疑惑有利, 而且对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大有裨益。

当今世界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和平和发展是全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政治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的格局错综复杂。文化的互相碰撞和交融, 教育的彼此渗透和交流都空前扩大。这是我们培养少年儿童明辨是非意识和能力不能不重视的大视野、大环境和有影响的重大因素。

20多年来, 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 我国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绩;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呈现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文化教育蓬勃发展,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社会保障体系日渐扩大,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新事物、新风尚不断涌现。这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有利于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但同时,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时期, 也出现了许多具有负面效应的事物。如企业破产, 职工下岗, 权钱交易, 贪污腐败等。这些社会前进中出现的积极、消极, 正面、负面的现象, 少年儿童或耳闻目睹, 或心感身受, 在他们头脑中都会产生是与非的印象和疑问。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判断标准, 分清是非, 决定弃取, 从而增强其疾恶从善的意识和能力。

发生在少年儿童生活和学习中的见闻和事例, 他们内心对事物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看法, 可以直接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和分析, 是培养他们形成明辨是非意识和能力的最好凭借, 值得予以特别关注。例如, 父母对孩子应该如何关爱, 家庭中发生的矛盾, 学校里老师对同学的表扬、批评, 考试排榜的做法等。这些事或者就是他们自身的经历, 或者就发生在身边, 来龙去脉清楚, 感受深刻。教育者可以借此构筑起很大的教育平台, 通过主题班会、辩论会、个别谈心等形式, 引导他们去分辨、思考、判断。长此下去, 他们明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爱憎分明的情感也能一天天培养起来。

判断是非, 必须掌握正确的标准, 并且态度客观。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对少年儿童进行深入的符合其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小培养实事求是的理念和高尚的价值取向;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使他们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学会劳动, 学会审美, 学会健体, 学会合作, 发展完善人格;引导他们克服偏执性和片面性, 注意从多方面去分析事物, 锻炼相互交流探讨和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耐心。这些都是发展他们明辨是非意识和能力的基础。根深方能叶茂, 本固才有枝荣。

少年儿童的理性思维能力正处在初期发展阶段, 他们更多的是利用形象思维, 通过事物间的互相比较和自身的直接感受去判定是非好坏。知道的事情越多, 阅历越丰富, 对他们越有益。因此, 除了上课之外, 听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报告, 参拜烈士陵园, 看各种展览, 投身多种多样的比赛活动, 看电影, 听故事, 参加公益活动, 帮助孤寡老人做事情, 参观旅游, 游戏娱乐, 都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 增加知识, 积累体验, 陶冶情感。教育者应组织多种活动, 利用各种方式和多种媒体, 向少年儿童提供富有启迪和教育的素材和实例, 为他们增加储备, 打好发展相关能力的基础。

少年儿童对事物是非的判断常常是直观和表面的。他们经常把新遇到的需要做出评价的事物与已知的事物作比较, 分出相同点和差异点, 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 听一个故事, 他们能从情节中较快认识到哪个人是好人, 哪个人是坏人, 谁跟谁是“好伙的”, 谁跟谁是“坏伙的”;这个故事跟另一个故事比较, 哪个更好, 更有趣儿。至于好人好在哪里, 坏人坏在何处, 故事的趣味是怎么来的, 他们想得不多。他们的认识缺乏有深度的理性分析。推动他们进一步积极思考、明辨是非的办法就是逐层深入地多问几个“为什么”, 使他们弄清自己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对教育者说, 这是点拨、启发、引导;对少年儿童说, 则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是“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认识飞跃。

在判断事物是非时, 少年儿童容易发生的另一个问题是认识的片面性。他们靠敏锐的观察感觉能很快捕捉到事物最突出的某些特征, 而忽略另外一些不明显的特征。在交流探讨中, 注意表达和维护自己意见多, 冷静细心听取别人意见少, 阻碍了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这种情况下, 教育者如能及时提示他们换一个角度去考察分析, 就可能使他们思路开阔, 看得更全面一些。他们之间发生矛盾, 产生是非分歧, 可以通过“换位思考”去彼此加深理解, 统一不同认识。

世间事物千差万别, 是与非常常彼此纠葛在一起, 表现形式复杂。少年儿童生活领域比较狭小, 认识能力正处在发展阶段。教育者在引导启发时, 一定要尽量贴近他们的实际, 合乎他们的接受能力, 做到深浅有度, 难易适当, 留有余地。

同时, 教育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与他们平等相处, 做可亲的朋友。他们讨论问题, 教育者不能越俎代庖。对他们暂时分辨不清、没有辨明的是非, 教育者也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他们。可做进一步的指点, 给以时间, 促其加深分析思考。对他们坚持自己片面或错误见解, 教育者也不可采取简单粗暴做法, 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探索锐气。必须尊重他们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坚信, 教育者抱着他们走, 永远没有让他们自己锻炼着走, 会使他们成长得更快。

篇9:儿童健康要从均衡饮食开始

当儿童体重超重10%时,就要提高警惕;超重20%,就是肥胖;超过50%,为极度肥胖,极易患上脂肪肝和隐性糖尿病。此时,家长应该带孩子去医院找专业医师或营养师,接受合理的营养指导和肥胖的干预治疗。

导致儿童肥胖的四个主要原因

第一,吃得太快、太多。儿童吃得太快,在大脑还没有产生“饱”的感觉前,就已超量吃了太多的食物,不知不觉中长成了小胖墩。

第二,喜欢吃高脂肪、高热卡的食物。油炸鸡块、薯片、方便面、冰淇淋、巧克力等食品,都是极容易诱发肥胖的食物。

第三,缺少运动。城市儿童把大量时间花在做功课、玩电脑、看电视上。常常是活动消耗的能量少于摄入的能量,久而久之,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其实,每天坚持运动半个~1个小时,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第四,不良的家庭饮食习惯。一些家庭喜欢采用重油和加糖的烹任方法,造成整个家庭成员均超重或肥胖,还误认为是遗传性肥胖。其实,绝大多数的肥胖,基本上都是单纯性肥胖,主要是环境和习惯偏差所造成,而非遗传导致。

儿童肥胖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

一般地说,肥胖儿童能够健康减肥,需要9~12个月的时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能保证良好的身高增长而控制住体重的增加,那将是最理想的效果。对于肥胖儿童来说,饮食限制应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要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以控制超量的热卡摄入,调节饮食结构,以低脂、低热卡的平衡膳食为原则。关键是改变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加体育运动。儿童减肥切忌滥用减肥药和泻药。

肥胖儿童的膳食应强调:少吃甜食、油炸食品;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最好不要油炒,水果每天不要超过150克;每周肉、禽、鱼交替。

篇10:留守儿童健康情绪、情感的培养

吕永平

(甘肃省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篇11: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

王岭

“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培根(英)

刚上高中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高中与初中最大的区别是要抛开旧有的狭小的学习意识,即注重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不仅要注重文章语言表层分析,还要注重文章内在阅读方法的探寻;在写作上,要彻底纠正只重作文外显形式,不重写作内气养成的倾向。高中实际上是初中知识的高一层循环,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高一层理解力、评价力和创造力。我认为这些能力的形成,必须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看到前人如何运用正确的思想思考和分析问题,才能有条不紊地组织自己的思想,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需要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高中正是识记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高中学生的记忆心理和记忆特点谈起。

记忆是个有“记”有“忆”的过程,“记”是指识记和保留,“忆”是再认和再现。识记是需要对客观事物反复感知,在头脑中形成的第二成像,加以后来的巩固成为一个固定的信息存入头脑之中的,在外界需要时可把它调出来应用。因而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与其它心理过程,如感知、想象、思维、情感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同时它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高中学生心理记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表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大幅度过渡

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们多以直观接触、感知形象的形式保存在大脑中,这种表象的记忆是记忆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学生年龄越小,这种记忆方式愈显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科目增多,知识面扩大,到了初中,学生在表象记忆基础上有了突破,开始通过想象思维,利用标志性的词语句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发生发展的规律以抽象的形式保存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重新显现,回忆,变为一种比前者较复杂的心理过程。但这毕竟只是一种突破,起主导地位的还是表象记忆,参与者不能够摆脱老师的束缚和强干预,特别是在中考应试体制下记忆多在教师的指挥棒中落实。再者,抽象记忆应用的范围小,整体知识常被肢解,特别显现在语文科目上,背什么,记什么是老师的事,“我”只是被支配的对象,考试卷面出现的,可重点识记,至于这对自学能力有什么价值多不在考虑范围内。因而从本质上讲,这种识记也是一种目的不明确的浅层记忆。而到了高中,抽象记忆的活动方式将成为主导,原因是多方面的:知识容量的膨胀,知识间相互依存性越来越显著,要想博闻强识,铺垫雄厚的语文功底,客观上需要学生寻求自己记忆的活动特点和规律,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学生独力自觉的记忆活动势在必行,因而高中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心理趋于成熟,学生在主观上对知识的自觉渴望度增加,目的性更加明确,再者,近些年高考知识涵盖量已远远超过书本所要求的权限,客观上要求学生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扩展课外知识的识忆面。所以高中生自觉记忆的心理较之初中生是一个进步。

二、有意识记能力大大加强

有意识记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经过一定努力后的识记。它与无意识记相反,不再是随意的、片段的.识记,而是有明确目标,需要意志和努力的识记,这种识记对提高人们的记忆水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到了高中,有意识记开始占优势地位,原因有二:

(一)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成熟过渡,同时抽象思维中迅速渗入辩证的思维方法,理解力得以迅速发展,因而使有意识记保持得更加牢固。

(二)成人意识的思想成熟。高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果教师能及时正面引导,学生懂得知识积累的价值作用,他们就可以自觉而独立地提出应该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并为之付出意志品质上的努力,这就使有意识记的能力愈来愈强。

三、意义识记的意识迅速膨胀

意义识记是相对于机械识记而言的。从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看,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在交互发展中,意义识记日益显得重要并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

(一)高中客观上要求提高识记效率。

学生此时单纯靠简单重复或符号式背诵等识记方法已远远赶不上知识的膨胀量,他们只有靠寻求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关系,利用特定的词语把材料进行综合概括,使之成为一定的和有意义联系的系统进行识记,效率才可提高一大步。因而意义识记成为高中阶段主要的记忆方式。

比如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是要求高中生熟读成诵的一篇佳作。熟读后,同学们可利用对应规律背诵这篇文章的说理部分,可谓是意义识记的一个典型。

在学生的头脑意识中,记叙性的段落按一定记叙顺序,或有时间、地点、人物等标志性词语来帮助记忆,所以比议论性的文章好背。议论说理性文章则必须从文章层次理路入手,弄清一定的逻辑关系,相对难度会大些。在这篇文章中共五个自然段,除第五段是全文记游落款外,其余四段,正好第一段与第四段、第二段与第三段是两两对应的关系。其中第一段、第二段是记叙部分,较容易识记,第三段与第四段是议论说理部分,可以借助于与第一、二段对应先理出层次思路,再利用具体的词语对应进行细节勾勒,建立记忆网络图,加强识记印象,提高背诵效率。

现附第三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对应的意义网络图如下:

意义识记实际上是寻求个性快速识记的手段。

(二)主观上高中生倾向于意义识记

高中学生对于材料不再喜欢用朗朗读书式的方法去记忆,更烦倦了枯燥的机械识记的方式,对于识记内容他们倾向于开动脑筋靠他们充分的想象去寻求一些兴趣进行识记。

因此,根据识记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在诵读教学中应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帮助学生提高意义识记的能力。例如班里可定期进行“诵读文章讨论会”。比如讨论《论积贮疏》一文背诵时,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先把文章分成几大结构块,然而利用句式特点,如排比、对偶等把文章内容进行连贯,背时再按结构块间的逻辑关系把前后文加以对照,即先化整为零,再积散为整进行背诵。有的运用制图法,先找出各段中重要的概括性字词组成一个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网络图,再进行背诵细节的落实。有的先把文章改编成现代文的政论文,拉近语感距离,熟悉文章的内在精髓及逻辑关系,再重新体味古文的文言精妙,加强记忆……会上同学们唇枪舌剑,自我立说,有的做幻灯,有的写板书。类似于这种文章背诵的讨论会,开始可指定学生谈背诵方法以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并鼓励其他同学积极主动地谈自己的看法,取长补短。时间长了,学生就能自觉地养成先寻求文章自身规律,再开始背诵的习惯。在这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行动,不可强行划一,在实践的比较中教师应起积极指导作用,不断改变背诵的刺激方式,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记忆能力。

四、高中是易记易忘的时期

这就好似一张孔很大的大网,网到的东西很多,但漏掉的也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在让学生多记忆的基础上需及时处理好知识巩固的一环。

记忆的对立面是遗忘,如何能使知识更多地停留于头脑中,这里有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知识需及时复习反复记忆: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淡薄的,这是任何人凭经验都会知道,但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记忆才会淡薄下去呢?为什么有时儿时的记忆会保留终生呢?根据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那条有名的遗忘曲线上所揭示出的科学数据可以知道记忆后的二十分钟再记忆省时率为58%,反过来遗忘率是42%,由此可见初期的遗忘率是很迅速的,而在这以后的遗忘率却是缓慢的,一个月以后的省时率约为20%,即一周至一个月以后,为了恢复最初的记忆,只要最初记忆所需时间的80%。通过这个曲线,我们就会明白遗忘是在学习之后急速进行的,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想巩固识记的成果,应在学习之后及早进行复习,特别是在识记后的一到十五天,以后再逐渐拉大复习的时间间隔。比如要求背诵的文章,在背后的一到两天教师可采用课上提问,课下默写的方式进行大范围检测,一到两个星期后可再实行笔头抽查的方法,以后再不定期地小范围检查。期中期末考试前的复习也是一个巩固再记忆的好时期。当然常诵常用是记忆的最好方法。

(二)编织一个坚固的知识网:记忆是需要寻求突破口的,人们在记住部分知识后,依赖联想、理解可以越来越快地记住更多有关的知识,即记忆的“核心”一旦形成,以后的记忆就比较容易,如若再经过多次反复,就会记得更牢……这是一个记忆规律。学生每每记忆新知识时都要形成一个新的记忆板块,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与旧知识进行联想与对比,培养学生自觉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规律的学习习惯,最好刺激学生记忆的“核心”成为永久性的知识板块停留在头脑中,这样新旧板块不断吻合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克服不必要的识记干扰:比如学生在考场上易忘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心理情绪上的影响。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需有意识培养学生适应各种外界环境的能力。例如公众演讲,公众辩论,走向社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学生需在自信而熟练地掌握知识的前题下尽可能地从主观方面排除各种不必要的干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五、客观原因带来学生心理上的弱点不容忽视--初中知识容量及难度不断降低与高中知识容量难度加大形成鲜明对比,高中生面临许多困难

就拿高一学生来说,有的学校使用的是高中重点中学实验教材,高一一学年主要以学习文言文为主,重在字词语句文言句法的积累,并要求背诵大量的古代精品佳作,为今后的文学赏析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这是非常好的做法。正是如此,高一对文言的侧重正好与初中淡化文言的教学目标形成对比。学生原本文言读底子薄,再加上时代距离远,文言语感差,大多数学生对文言不感兴趣,甚至有恐惧心理,识记任务相对负担量变大。因而高一教学在让学生多读多记多练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锻练他们学习文言的自信心及毅志力。

以上五个特点正是高中学生所独有的。如果教师在他们的这个记忆的黄金时期不重视对他们记忆力的锻练和记忆品质的培养,不仅对他们获得丰富科学知识是不利的,而且对他们智力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有计划地从高中一开始就着手进行记忆原则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觉识记忆能力。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科研98-1)

篇12:早春儿童要提防肺炎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正是儿童肺炎的好发季节,儿科医生要求家长们加以关注。

儿童肺炎高发于初春季节,好发于0-5岁的低龄儿童,大多是由受凉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发展而成,因此以下几点提请家长们特别关注:

1、初春为感冒流行季节,尽可能少带小儿去公共场所。

2、如果自己的.孩子已感冒或咳嗽,并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况,应及时找医生:呼吸比平时加快,每分钟多于60次(小于2个月的孩子),或50次(2-12个月的孩子),或40次(1-4岁的孩子);呼吸声音粗大;呼吸有间断;吸气时胸廓凹陷;鼻翼扇动;发出哼哼声;不能喝任何液体,一喝就呛;皮肤呈青紫色。

3、家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给患儿喂药,不能随意服药。

4、孩子得肺炎后,应继续喂奶、喂食,多喝汤类食物,如果患儿食欲减退,应少量多餐,哺乳婴儿应增加每天的喂奶次数,以增强营养与体力。

篇13:健康生活习惯要从小培养

一、纠正学生不吃早餐的习惯

一些学生有不吃早饭的习惯, 这种不良习惯对学生的发育和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高中生有寄宿的, 也有走读的, 吃早饭的时间往往不一致。一次出早操时, 有一位学生来请假, 说胃疼。后来发现, 他有不吃早饭的习惯。通过调查和观察发现, 高中生中不吃早饭的不在少数。因此, 我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 没有完成的运动量、练习任务要补全, 不可以因为不吃早饭而减免运动或逃避活动;第二, 利用各种机会灌输健康生活的理念, 分析不吃早餐的各种危害;第三, 对他们的各项体能素质进行跟踪、比对, 用数据和成绩的提升来鼓励他们;第四, 采取同班同学结对帮助的办法, 从吃饭到运动, 引导他们互相监督和促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学生不吃早饭的现象大大减少, 体质也明显增强。

二、纠正学生过量饮用饮料的习惯

大部分饮料都含有大量的糖和多种食品添加剂。现在的许多孩子都有把饮料当水喝的习惯。殊不知, 长期过量饮用就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 如致癌、致畸以及对人的骨骼、内脏和神经系统产生危害。纠正这个不良习惯, 我主要采用疏堵并举的“两手抓”策略:一是向学生宣传在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中正确的补充水分的方法, 让他们知道喝什么、怎么喝、喝多少;二是结合知识介绍、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 指出长期、过量饮用饮料的危害性, 使学生自觉控制每天喝饮料的量;三是把食用饮料与校园活动的评比、评价挂钩。只要我们加以关注、引导, 学生克服这个不良习惯还是可以做到的。

三、纠正学生衣着不当的习惯

追求时尚是中学生展示个性的方式和途径。这种意识本身无可厚非, 不应压制和抹杀。但具体的行为方式必须要符合健康标准和安全要求及中学生的形象。例如, 长期穿很紧身的衣裤;喜欢穿高跟鞋或高底鞋;衣服穿得过于暴露;佩戴饰品……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对于这类学生, 我们应予以重点关注: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严格执行学生着装规定, 以制度来规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衣着和装扮,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现象要及时发现, 并予以纠正;二是提高活动的组织性和有效性, 保证人人参与活动, 个个有所收获, 以此促进学生自觉规范着装;三是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着装, 并懂得在什么场合着什么装。

四、纠正学生熬夜的习惯

由于学习紧张, 作业较多, 高中生几乎每天都要熬夜完成作业。从健康的角度来看, 熬夜会导致人睡眠不足, 生物钟紊乱, 肌体休息不充分, 体力、智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恢复。那么, 我们应如何帮助他们纠正熬夜的习惯呢?一是要注意那些经常迟到的、请假的、缺席的、萎靡不振的学生, 在了解具体原因后, 对他们加强引导;二是要结合健康教育宣传熬夜的危害性, 教育学生不要熬夜;三是抓紧抓住每天的运动量, 每天锻炼一小时, 让学生白天活动足, 晚上睡得香, 想熬夜也没有精力;四是与其他教师共享信息,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建立无缝管理体系,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五、纠正学生运动量不足的习惯

大部分中学生往往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上学时家长接来送往, 放假后就成了宅男宅女。在校期间, 除了体育课, 就没有什么活动的机会了, 运动量明显不足, 这往往造成人体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要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要“治懒”:那些体态比较胖的、体质比较弱的、运动技能比较差的学生基本上会表现得比较“懒”, 他们会以各种理由和借口逃避运动。教师对其不能听之任之, 而应坚持一条:请假可以, 但缺了的一定要补回来。二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 体会到运动带来的好处。只有让学生有兴趣、有技能、有时间、有氛围, 才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才能改掉运动量不足的毛病。

篇14: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早期;创造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85-03

儿童早期是孩子创造性培养的关键期,父母要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注重儿童早期创造性的培养。在儿童创造性培养的过程中,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创造氛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赏识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

一、要高度重视儿童早期创造性的培养

儿童早期(大约18个月到6岁)的创造性培养尤为重要,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可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其创造力下降为2%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失去了其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正如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所言,“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在他们生命最初的6年磨掉了他们的天资”。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所指出的:“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心理学上有一个“关键期”,即某些学习只会在特定的生命周期中发生,如果这段时间学习未曾出现,那么以后发展这种学习将极为困难。在对儿童问题解决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幼儿解决问题的特点在于他们以自己特有的认知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早期的创造性的萌芽,需要我们加以引导。黄全愈博士说过:“创造力是不能教的,只能从小培养,创造力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从小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而笔者认为:儿童早期就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期,在儿童早期家长既要给孩子提供适宜创造力发展的家庭环境,也要成为引导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启蒙教师。

二、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优势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父母与子女接触最早、时间最长,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父母的抚养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之中。教育、学习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相比。更是有一种天然的连续性,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即便孩子独立生活了,也会受到父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长期连续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做孩子的表率和榜样。

其次,家庭教育有血缘的关系和物质的满足。这是社会、学校都无可相比的优势条件。家庭成员之间具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一种无人可替代的亲情关系。父母在孩子的心且中往往占据了很高的地位,容易得到孩子的由衷尊敬和爱戴,只要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得法,往往能收到好的效果。

再次,家庭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父母对子女的了解深刻。父母与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朝夕相处,父母对子女的了解一般比别人所了解的更为系统、深刻、全面,更易于针对孩子的特点与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家庭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广,大到做人的道理,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习惯,都是教育的内容。另外,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可以由家长自然安排,做到“遇物则诲”,“相机而教”,方法上则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灵活多样。

三、家庭教育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几点对策

(一)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位人格心理学家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的基石”。家庭教育方式影响着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家庭教育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父母表现得权威性过大,父母控制孩子的一切,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种是放纵型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状态。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第三种是民主型的教育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正直、独立、容易合作等。所以,儿童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轻松的家庭环境中才能快乐的成长,并能从小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因此,家长要努力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让孩子没有任何精神压力、轻松随意地与父母交流、沟通,自由表达思想,这样父母也会更容易地发现儿童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和行为,并及时加以挖掘和培养。

(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勇于质疑的精神

好奇心是创造的驱动力。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一个孩子开始玩积木时和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不熟悉的材料做实验时的意义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都在探索未知领域,都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家长在保护孩子好奇心和培养勇于质疑精神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孩子的提问或反问要表现出耐心和欣赏。孩子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提问,尤其是5岁左右的孩子,家长对孩子大大小小的问题应不厌其烦的解答,一个好的问题就是创意的一半,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查阅资料,或者进行一些小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成功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2、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和培养孩子提问。孩子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家长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孩子勇于质疑,同时要引导孩子进行深入的思考,自己寻找答案。在提问的过程。重要的不是孩子能否从自己嘴里得到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孩子保持一种疑惑的心态,养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使他们永葆好奇心。

3、父母要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处理孩子成长中的错误。英国著名解剖学专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因想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而杀了校长家的狗,校长很生气,结果决定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这种宽容孩子过错、爱护和引导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做法无疑给孩子探索进取的活力。父母一定要记住,儿童的好奇心是需要家长细心呵护,不要挫伤,不要打击。孩子犯错误时要冷静处理,正确引导,最成功的是能将孩子的好奇心一直维持在一个很强的水平上。

(三)在儿童早期要让孩子学会快乐地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了解社会,培养兴趣,走向成熟的重要渠道。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玩”是儿童的一项重要权利,因为“玩”是儿童认识环境、探索世界的最自然、最主要的方式,“玩”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

1、鼓励孩子多动手。手是激发智慧的工具,儿童在动手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新发现、新思考。如各种类型的积

木、拼装玩具、橡皮把等,在实际操作中,孩子手脑并用,既训练思维又学会技巧。对创造性的发展十分有益。

2、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家长要多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如爬山、看海、玩沙等,让他们细心观察事物,开展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不仅能增加生活经验,而且有利于培养创造性。

3、注重运用游戏的教育功能。游戏是一种集自由、兴趣、快乐、满足于一体的活动。孩子生性好玩,而游戏具有新奇性、任务性、挑战性、竞赛性,能使得孩子持久专注、不断深入地探究。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开拓儿童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和交往能力。如儿童在“过家家”、“搭积木”等类游戏中,就很容易发挥创造性,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重视游戏在培养创造性当中的作用。我国著名的漫画家毕克官指出:“孩子的游戏中,包含着太多的创造性,只可惜,很多父母都大煞风景,把孩子的大部分创造性都抹杀了!”

在对待孩子“玩”上要纠正三种不正确的做法:一是怕不安全不让孩子玩。安全当然是重要的,但不能因噎废食,孩子在玩时,旁边要有监护人,危险的场所不能去,玩具也要注意卫生和安全;二是怕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玩。卫生确实需要讲究,但不能影响必要的玩;三是怕损坏物品和玩具不让孩子玩。教育孩子爱护东西是对的,但不能要求过严。

(四)实施赏识教育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促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通过心理暗示巧妙地给孩子竖起大拇指,培养出“小尖子”。这说明赏识、赞美、鼓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创造无论对成人,还是对孩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创造过程中常常会面对失败。父母的一次责备和打骂可能会让孩子缩手缩脚,也许创新意识就这样消失了。所以明智的做法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鼓励他多做尝试,即使不合规矩,也要用教给他正确的做法来代替打骂。作为家长也要经常带孩子参与不同的活动,和他们一起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帮助他们形成丰富的经验,因为知识和经验是创造的内容和源泉,一个经常参与各种活动、善于观察的孩子常常能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意见。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值得提醒的是,赏识教育不等于溺爱和迁就。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对孩子“从宽”,心情坏时就“严打”。这种情绪化的教育方式会不自觉地夸大孩子的缺点,毁掉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对自己的信心,使他们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和逆反心理。赏识教育主张批评要适时适度,适时就是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和缺点应及时处罚,强化刺激。适度则应就事论事而不能就事论人,惩罚也以不伤害孩子的尊严为前提。父母坚持自己的原则,对孩子提出有理有据的批评和惩罚,会使孩子更加信服地接受批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母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可使孩子增强对家长的信任,感受到家庭的宽容,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五)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

日本有项研究表明,幼儿园小朋友的创造力是一般小学生的2.7倍,小学生的创造力是初中生的1.76倍。更多的研究发现,在小学四年级后儿童创造性开始逐渐下降,9岁是儿童创造性发展连续线上的一个下降点。之所以出现下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儿童在9岁时变得十分注意使自己和同伴保持某种一致性,并放弃自己许多创造性的活动。可见,趋同性会阻碍创造性的发展。

要知道,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一个对周围现存的一切都采取默认态度的人,是不会有多少创造性可言的。而一个独立的人就能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爱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事物,敢于提出疑问,不怕团体压力,喜欢用自己的头脑去独立的思考问题,而且对问题的思考也不仅仅限于接受别人的现成结论。所以独立性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个性品质,也是鉴别一个人创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应让孩子体会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非成人的寄生者。要相信孩子能独立处理好自己的生活琐事,放手让他干力所能及的事,较自由地探索周围世界而不受干涉和束缚,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尽量少干扰孩子感兴趣的自发性活动。要让孩子生活在和睦、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这样他们才能自由地想象创造。

上一篇:电教馆下一篇:少先队辅导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