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计算教学教学案例

2024-07-14

有关计算教学教学案例(共8篇)

篇1:有关计算教学教学案例

《有关0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征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难点: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教学、学法

教法:进行知识迁移,采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0在运算中的特性。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谜语带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请同学仔细听猜一猜!

(老师边说边出示谜语)一位渔翁去河边钓鱼,回家的路上,遇到路人问“老伯,今天钓了几天鱼啊?”老翁笑着说:“钓了6条没头的,9条没尾的,8条半截的,你猜我钓了多少条鱼?”聪明的同学请你想一想这位老翁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2、学生思考,指名回答。(这位渔翁一条鱼也没钓着,得数是“0”。“6”条没头的,就把“6”的上半部去掉是“0”;“9”条没尾的,就去掉“9”的下半部也“0”;“8”条半截的,不管你去掉“8”的上半截或下半截,还是得“0”.所以,就是一条也没钓着——“0”.)

3、同学们真厉害,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0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口算题目:

1+0= 0+578= 45×0= 19-0= 27-27= 0×32= 0 ÷ 64= 45×0=(1)、请学生开火车口算。

(2)、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2、请同学们把这些题目按四则运算分分类,看一看在每一种运算中各有什么特征,(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用字母表示)加法:一个数加上0,或者0加上一个数还得原数。

例: 5+0=5 0+66=66 a+0=a 0+a=a 减法:一个数减去0, 还得原数.例: 10-0=5 a-0=a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86-86=0 a-a=0 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23=0 0×a=0 54×0=0 a×0=0 除法: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0÷a=0

3、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 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举例说明。板书: 5÷0=□ 0÷0=□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补充板书: 5÷0=□ 想:□×0=5 无商 0÷0=□ 0×□=0 商不确定 所以:商不能做除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个数加0,结果是它本身。()

2、被减数和减数相同,差是0.()3、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结果都是0.()4、0除以任何一个数,结果都是0.()

2、算一算:

127×0+98= 0×35÷999= 47÷47-0+47= 29+0×288÷3=

四、小结与思考

师:同学们,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有关0的计算

加法: a+0=a 0+a=a 减法: a-0=a a-a=0 乘法: 0×a=0 a×0=0 除法: 0÷a(非0)=0 因为: 5÷0=□ 想:□×0=5 无商 0÷0=□ 0×□=0 商不确定

所以:0不能做除数

篇2:有关计算教学教学案例

因此,在复习课中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还有待加强。在运用Z+Z软件演示图形动画的过程中,部分同学不能很清楚的观察到图形的动画过程,主要是因为课件中有几个图形的颜色设置不是很好,投影在屏幕上的时候由于教室内的光线太强,图形看上去就就显得有些模糊。

几点建议:

1。在复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最好先引导学生复习一下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有关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相互探讨交流,集思广益,收集归纳并整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把每一种思路都展现出来。在变式训练二中,运用面积法求半径,思维跳跃较大,可能学生要思考一会儿。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不用提示,但如果整班基础较差的话,教师可以在超级画板上提示一下辅助线的画法。

2。在使用课件的时候,要注意有几个顺次隐藏和显示按钮,在处理完问题一后要隐藏,再展示问题二,后面操作一样。在动画的过程中,一组习题是按序排列的,3。演示图形变化可以把速度放慢,也可以重复演示,还可以邀请学生演示,这样让学生能清楚直观的感受知识的变化发生的过程。

篇3:有关计算教学的几点反思

关键词:计算教学,反思,提高

我曾用同一份计算练习卷对某校六年级学生进行连续三年的调研。此份试卷涵盖小学阶段所有的计算类型, 内容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 有口算、笔算和用递等式计算等形式。调研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计算能为我们的生活、劳动和学习提供帮助。虽然现在有很多计算工具, 但是由于受环境、条件等制约, 良好的计算能力仍是小学阶段要形成的基本能力。下面, 我就计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是在淡化计算能力的培养吗?

以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为例, 对计算教学的设置及要求较以往有了诸多改变。如计算教学一般融入到各种数学情境中, 很少进行单独的计算训练, 计算难度有所降低, 有计算工具参与计算, 等等, 致使很多教师认为计算能力的培养不再那么重要。其实,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安排, “计算”仍占很大比重, 一~六年级共有163个新授单元, 而计算教学单元就有36个, 占了还要多。并且在教材的安排上也改变了以往的只关注“方法”, 不关注“思维”, 把重点放在了对“算理”的理解之上。所以, 养成良好的计算能力仍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 教材的种种改变是为了适应课改要求, 体现新的教育思想, 而不是淡化计算能力的培养。

二、计算错误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很多教师乃至家长对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的错误不以为然, 认为是学生不认真、不仔细造成的, 一句“以后要认真呀!”就轻描淡写地点评了学生的错误。其实, 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主要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计算基础知识的薄弱。

“万丈高楼平地起”, 良好的计算能力需要一些计算基础知识。在我所调研的六年级学生中, 有的学生甚至连简单的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的题目的正确率都达不到80%, 还有的学生乘法口诀不会背诵, 试问这样的错误难道仅仅是“粗心”造成的吗?

2. 算理不清, 所以算法不明。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 是算法的基础, 而算法则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和规则, 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算理体现“为什么这样算”;算法解决“怎样计算”。很多学生不理解算理, 所以对算法也掌握不好。

如一个学生这样解题:, 这就是典型的由于算理不清造成的错误, 学生不理解当143和21十位上的2相乘时, 实际上是143与2个10相乘, 得数是多少就表示多少个10, 所以286的6应该与十位对齐。这样的错误不是粗心造成的, 教师要做到“对症下药”。

3. 也为“粗心”找找原因。

很多老师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在计算时数字看错, 1与7混淆、3与8混淆, 甚至简单的加法都算错。而把错误指给学生, 学生也能很快地改正过来。老师们对这种现象都感觉束手无策。

其实, “粗心”只是表面现象, 究其根源是因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谓“非智力因素”, 是指人在智慧活动中, 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 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如果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不浓, 意志不坚, 就不会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计算中去。所以, 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可以大大改善学生由于粗心造成的失误。

三、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有三个层次:正确、迅速、灵活。那么怎样才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强调重复训练的必要性。

计算能力是在不断地运用计算法则, 经过多次合理练习而逐步形成的。学生每做一道题, 都是经验的积累, 算法的强化。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加强对学生计算的训练量,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算得正确, 算得迅速, 算得灵活。但是这里所说的“重复训练”并不是无休止地机械重复, 教师要找准学生计算能力形成的“度”, 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而又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2. 精选有针对性的练习。

除了注重训练的数量, 我们也要关注训练题目的质量, 就拿三年级下册的乘法计算来说, 我们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设计题目:24×12, 这是计算时每一位都没有进位的乘法;35×46, 这是计算时有进位的乘法;60×78, 这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有其训练的方向, 避免了不加甄选的、盲目的练习,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关注数学习惯的养成。

“习惯”是指逐渐养成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 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终身。

那么在计算教学中, 良好的习惯就是验算、估算的习惯, 现在老师的教学有一个误区, 那就是只有题目要求验算或估算, 才让学生去验算或估算, 久而久之, 学生也就理所应当地认为验算或估算是一种被迫行为, 而不是计算练习中的必要过程, 这对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会有很大影响。比如学生计算45×40, 因为计算后忘记添上0, 所以错误的结果为180, 如果该生有良好的估算习惯, 就会看出本题的计算结果在1600—2000之间, 从而改正错误。

篇4:有关化学式计算的教学原理初探

关键词:化学式计算;化学教学;学习条件分析

有关化学式计算是化学科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是九年级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化学学科的后续学习都要在具备清晰、熟练的化学式计算技能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地进行。化学教师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理论的、有一定效果教学方法,但从学生学习和教学实际来看,有关化学式计算的教和学的效率都不是太高。探讨有关化学式计算教学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学化学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

一、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学习条件分析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或元素符号与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是一种可以表达多种含义的化学符号:表示某种物质、表明了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明一种物质的分子(对于分子化合物)、表明分子的原子构成情况等。表明物质元素组成及分子的原子构成是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基础。

有关化学式计算看上去十分简单,但由于是在分子和原子层次上认识化学式并进行计算,所以在学生学习中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几项条件:

1.学生必须明了化学式表明了物质最小组成

任何数量的物质都是这种组成的按整倍数的扩大,这一最小部分就代表了整个物质,同样这一小部分的相关量计算就代表了整个物质相关量的计算”这一认知基础。

2.清晰的原子概念

学习者必须具备清晰的原子概念,必须知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一个不“破裂”的球,而且任何同种原子的质量都相同,物质的最小组成就是由化学式所表示的原子种类和各种原子的数目。

3.清晰的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由于原子的质量很小,其质量是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的,而不用千克(kg)质量单位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二、有关化学式计算学习困难原因的调查研究

有关化学式计算类型较多,常见的有关化学式计算类型及各种计算类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原因调查分析如下:

1.对分子质量计算

这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有关的化学式计算。这一计算在学生的学习中相对来说是简单,约90%的学生可以在课堂内掌握概念和计算方法,因为相对分子量是直接将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加和。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经访谈得知,原来学生并不清楚原子的概念,他们对原子是球形不清楚,对化学式里的符号与符号所表示的原子不能进行转换,因而没法学习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这些学生不能用思维来掌握原子的形貌,因此也没法认识物质的组成,对化学式的来源和表达物质组成的意义不清楚。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因为只知道“H2O”表示水的化学式,将其理解成表示水的符号,而不能理解为表示水分子的原子组成表达,不知道“H”“O”这两个符号在整个化学式中既可以表示宏观的水的组成元素,也可以表示微观的分子的原子构成,不理解符号可以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从而无法下笔进行计算。

2.根据化学式求组成元素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这种计算类型有两个原理必须掌握,一是要理解对于物质来说其組成是用“元素”而非原子表示的,在分子中讲原子构成,但对于物质而言讲元素组成。二是化学式所表示的原子构成是物质组成的最小单位,因此,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的原理就是计算化学式中各种原子质量占化学式中全部原子质量的总和百分数。对于百分数的计算,绝大部分学生是熟悉的,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不能将物质中元素的质量转换为化学式中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将物质中元素质量比转化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相对质量比。对学生进行访谈显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学习分子、原子、元素、化学式等概念时,知识机械的记忆理解概念,不会对宏观的元素与微观的原子这两个概念进行联系,以及对化学式是表示分子组成的符号,在表观上表示物质的组成单元的这一原理进行深度解析、二次加工。例如,在计算S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时,要理解SO3分子是三氧化硫这一物质的组成单元,三氧化硫这一物质就是若干个SO3分子聚集而成的,SO3分子中氧原子的质量分数就代表了氧元素在整个三氧化硫这种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3.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各元素质量比

此类问题同样是从物质组成单元(即化学式)中各元素原子的质量比而推论为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学式表示物质的最小组成单元(包括分子组成),而整个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组成与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组成是一致的,因此只要求出了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质量比,这个各元素的原子质量比,就是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对于这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理解化学式的宏观含义可以表示一种物质以及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不能将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转化为化学式中各原子的质量比。究其原因,除了前面几项学习中所产生的问题,学生对于化学式表示物质的单元(分子)组成,而单元(分子)组成与整个物质的组成是一致的这个原理不甚理解,因而造成了在计算物质中各元素质量比时出现概念指向不明及质量与微粒数目概念混淆的问题。

4.根据化学式计算一定量物质中所含某元素的质量

这类计算是在前面三类计算的基础上发展的较为高级的计算,其计算较之前三类计算多了一项计算技能,就是在已知某物质中M元素含量为b%的基础上,求a kg物质中所含M元素的质量。进行此项内容的学习,学生必须有这样的知识,即分子是物质组成的最小单位,表示物质的化学式其实也是表示了这种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然后转化成所有物质的组成就是这些小单位的无限重复。这类计算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比例式的计算,只要将其换个形式理解,即百分含量是指每个组成单元中某元素原子的含量,这种计算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了。

三、有关化学式计算的教学原理

有关化学式计算教学的研究说明,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需要两方面的基本技能,一方面是数学技能,另一方面是化学的基本概念要清晰。对数学技能的要求不高,主要是比例的计算,九年级学生进行比例计算是较为熟悉的,但将比例计算技能运用到化学式计算中产生困难的主要原因乃是化学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教学当中,学生掌握原子的形貌和化学式所表达的意思是基础,因为无论是分子或是化学组成单元,首先必须使学生理解到这些都是由不改变的原子组成的,而且每个原子的形貌和质量都是固定且不改变的,这样学生可以对分子和物质的组成单元就可以清晰地从原子的角度理解,各种有关质量的计算中就可以从他们的原有知识出发解决问题。其次是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对相对原子质量应该理解为也是表示原子的质量的一个量,只不过相对原子质量不是以kg做单位,而是以一个化学科学中设定的一个值—— 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质量为一个单位来衡量原子的质量。如果学生将相对原子质量理解非表示原子的质量,那么有关化学式计算就丧失了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忠立.化学计算技能的培养[J].读与写,2008(5):147-158.

[2]王洪林.浅谈初中化学计算题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6):84-87.

[3]谢绍年.在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中学教学研究,2008(8):54-55.

篇5:有关计算教学教学案例

计算机网络教学探究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教学活动成为可能。它的产生,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支援和配合。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网络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需要了解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点、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

1.网络教学过程的自主性;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一般由教师选定,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完全相同。可以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没有自主性。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源,从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而且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的安排学习计划,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使有能力的学生能在相同条件下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2.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内容均由教师事先安排好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同学之间也基本上没有交流,更别谈协同学习,这是一种单向的交流。而在网络教学模式下,这种情况得到了改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既获取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3.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丰富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时,除了可以使用本校教师制作的课件等教学资源外,也可以在网上找到大量的其他教育工作者制作的教学资源,通过对比,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来学习。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通有无,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集体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1.集体教学模式;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迅速和反馈及时的特点,答疑解难。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学生出现疑难问题,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分学生,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利用语音对话、BBS

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指导学生解疑,为他们提供帮助。利用广播功能,可以对典型错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广播,迅速进行纠正,以引起学生注意。对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小组或全班广播后进行表扬或肯定,以供同学学习和借鉴。

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促进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

2.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利用服务器功能,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服务器站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个服务器站点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服务器站点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网络教学有它的优越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应正视这些问题,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1.课堂容量问题;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有关人员在网络上放置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却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丰富的资料让学生眼花缭乱,又是背景资料、又是电子板书、又是图片、又是相关链接资料等。学生连浏览一遍都来不及,更别提做笔记、分析、思考、判断、吸收、综合、消化了,结果出现了学生无从下手、漫无目的、阅读随意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处于一种严重失控状态。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课堂教学容量的认识走进了误区。我们知道课堂上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是不可能无限制扩张的。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接受、能消化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增大信息容量不应该作为网络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才是目标。作为教师,要处理好网络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网络知识如果局限于现有教材,它就变成了电子课本;网络知识如果完全脱离了教材,它又变成了无源之水。网络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在运用其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主题、重点、难点,不能为了学生的兴趣而随心所欲。所以,只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掌握好课堂容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自主学习问题;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减少了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在阅读过程中不加干涉。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学生随意阅读该不该干涉呢?这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吗?这是网络教学实践中让人感到困惑的又一个问题。

网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

色。网络教学中如果是良性的交流互动,教师的作用非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比如在阅读、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个别同学调节阅读进度、对讨论过程中的错误概念及时纠正,发现讨论过程中学生高质量的论证分析可以提醒大家关注,在线指导解决同学的疑问等等。所以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重新定位。

3.情感互动问题;如何在教学中解决情感互动问题,思想教育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体现?笔者认为,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水火不容、有你没我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情感升华就会在有声与无声之间达到潜滋暗涨。比如:开始上课时播放一段音像资料、课中穿插一段生动的讲述、课尾同学之间通过语言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等等,都可以起到情感互动的作用。因此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互动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可做必要的补充。

4.网络教学难以推广的问题;网络教学对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学校没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没有接入互联网就无法正常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我们对网络教学认识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过程,新的学习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变革的,这种变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建设一个小型的实践环境开始网络教学的探索。当然,随着我们实践的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教学的物理条件会得到改善的。即便由于经济困难,无法大规模

开展网络教学,只要我们在小规模网络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转变了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学水平,这同样可以视为网络教学实践探索的有益效果。

从学校层面来看,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相比,网络教学对技术的依赖不高。我们应充分运用已有的公网资源,充分运用已有的权威机构专业网站、个人特色网站,充分运用通用软件,技术复杂的事情交给个别专业人员去做,教师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探究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上、更多地集中在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辅导上。

篇6:《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是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化学式的计算,通过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铁,让学生计算来回忆和总结出利用化学式可以进行元素的原子个数比、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以及元素质量分数等计算;然后通过两个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并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第二板块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通过让学生看课本,回忆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原理及主要解题步骤,接着也是两个题目进行练习,从计算依据、步骤、解题格式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与格式,重点在于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本题的突破口在哪里等等,通过分析整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并根据思路,完整规范地写出解题过程,熟练解题步骤的同时逐步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技能。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常见的问题,然后集中来分小组讨论,谈谈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活跃课堂气氛,灵活解决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教学反思:

1、本堂课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够到位,课堂的容量比较大,教学的内容没有全部完成,到最后时间比较赶,小结比较粗略,有点“虎头蛇尾”的味道。

2、没有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观点,觉得跟学生的互动不够,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紧张还是学生紧张,课堂的氛围不够活跃,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少学生不愿意跟老师配合,这一点让自己也感到有少许无耐,以后应多下功夫去了解学情,多跟学生沟通交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3、对课堂的时间分配出现了问题,讲化学式计算的时候花去了二十五分钟的时间,原计划是十分钟的时间,大大超出了预期的时间。当然,也是有点高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在黑板上进行计算的时间比较长,这一点应该放到课后去处理,课堂上先让学生学会利用化学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4、由于时间的分配出现混乱,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时候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展现他们的解题思路,只是展示了他们的解题格式,讲解的时候也是老师包办了。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上黑板进行板书并讲解,最后让小组进行讨论和点评,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5、没有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是课堂最宝贵的资源,这一点没有利用好。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完全归类,有些问题也没有及时发现,因为在课堂上发现部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还是不够牢固,有三个同学有点提笔不懂做的味道,所以后来的展示也比较匆忙,没有来得及分析和进一步的探讨。

6、分小组的学习有名无实,流于了形式。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分配好小组的角色和任务,组长、副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等都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导致后来的小组互动也是无效的。

总之,这堂课的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学情的了解不够到位,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没有把握好。没有利用好导学案,应该让学生课余时间先练习,课堂再进行展示和反馈。时间分配出现问题后,不能够及时调整教学任务,这一点需要再进一步的提升。

篇7:有关计算教学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页的例题、51页的“练一练”和第52页的“练习八”第6、7题。第13、15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用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例题首先用纯文字形式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在文字的阅读中,对需要解决问题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因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一般来说,此时学生对题目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往往还有一些模糊。这时,教材恰到好处地进行提示:“如下图表示愿来的花圃,怎样画图表示条件和问题?”接下来,教材通过具体的示范,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画示意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联系直观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启发:“你能根据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示意图确定解题思路。教材突出画示意图的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运用策略的重要性。“练一练”是例题的一个简单变式,即由长的增加变成宽的减少。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教学画示意图的方法,体验策略的运用过程。“练习八”第6、7题与例题相比都有了重大的变化,但是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这一策略与例题是一致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从三年级起每册都相应的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教学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在上一册教会用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的基础上安排的,解决数量关系比较发杂的面积计算。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正确。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正确。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孕伏策略

1、计算

(1)长8米,宽4米,求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长8米,面积32平方米,求宽是多少米。(3)面积是32平方米,宽4米,求长是多少米。

2、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

谈话交流: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长方形的长和宽增加或减少,面积也会随着变化。

3、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长方形面积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的花圃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二、自主尝试,体验策略

1、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设疑:像刚才这样介绍这道题目后,别人能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弄得很清楚吗?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将这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整理清楚?

3、思考后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个有关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如果画个示意图就可以将题意表达得更清楚。

4、让学生尝试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并强调:画出的图要能让人更清楚地看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5、组织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说说是怎么画出来的,并要求结合示意图说明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6、引导学生比较展示出来的示意图:观察这些示意图,你觉得哪些图画得好?哪些图需要改进?

在交流中,重点引导学生关注:(1)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否都作了准确的标注;(2)所画的图是否美观清晰,有关长方形的长、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课件展示画示意图。

7、要求学生修正自己所画的草图。

三、探索思路,解决问题

1、提出要求:谁能结合示意图再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启发:从图上看,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原来花圃的宽?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增加的18平方米正好是原长方形的宽与3米相乘的积。

3、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让学生选择看文字或示意图来解题,让学生感受示意图的作用和好处。

4、交流反馈解题的情况。

四、回顾反思,提升策略

1、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很重要?

2、追问:画示意图时,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

五、拓展运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题目的文字部分,学生自主阅读。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出示题目括号中的提示,让学生按要求在教材提供的图上画出“减少的部分”。

启发:根据画出的示意图,你认为要求现在鱼池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鱼池的长?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现在鱼池的宽?

让学生列式解决问题,并要求结合所列算式再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2、做“练习八”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再要求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重点追问: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原来长方形的长?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原来长方形的宽?

3、做“练习八”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先让学生从自己所画的示意图中指出增加(或减少)的部分,再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要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详细说明是如何分解,如何计算的。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怎样评价?

篇8:有关计算教学教学案例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

1、较强的实践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当今社会是个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要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而在信息的采集、查询、统计和传递等各个环节, 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必不可少。课程其中的办公自动化技术部分, 能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 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了传统的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 能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 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互促进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在实践环境中进行仿真实训练习, 从而加强理论基础, 同时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按照理论知识进行动手实践, 通过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积累实践经验, 提高工作效率。因此, 在这门课程中, 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证实, 相互促进的。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问题

教材层次参差不齐, 多数属于理论性能教材, 或是培训性教材, 不能符合高职教学要求。理论性能的教材, 重理论讲解, 轻实训练习, 完全不符合高职实践教学要求, 可选性低;培训性的教材, 多数是侧重某一类专业的, 或是纯案例式的演练综合题集, 虽然有实践的要求, 但不符合高职公共基础课要求, 要不专业性能太强, 要不综合性太强, 不利于教师依据专业需要, 层层递进分解讲授的要求。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投入问题

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将办公自动化课程安排在专业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 但往往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 教学设备不到位, 投入不够是个重要方面。在这个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 计算机及办公自动化技术只有紧跟时代脚步, 才能发挥其优越性。办公自动化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电脑和办公设备, 而且对其配置也有一定要求, 配置也要紧跟时代要求。不然, 实验室设备就如同摆设, 教师很难更新教学内容, 学生也学不到新知识和技能。

3、计算机基础课程师资队伍问题

当前, 计算机专业类的教师, 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强, 但往往在教学中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容易造成实践教学不能很好的贴近专业展开, 例如在办公自动化这个环节中, 由于缺乏相关知识, 对办公设备及办公软件了解不深入, 就不能很好的带学生进行仿真实践;而文经管类专业教师对书中涉及到的办公自动化专业知识的贴近度会高些, 但往往又缺乏较好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此外, 师资队伍中年青教师居多, 而他们中有许多刚从学校毕业就来到学校教学, 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经历, 因而不能很好地开展实践教学。

4、学生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课程, 很多同学不够重视, 认为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和计算机无关, 也不会用到书中所讲的一些软件、设备, 只要学习好专业课程就可以了, 造成学习积极性不强,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 在开课之初, 就要将计算机和其他课程之间的间接联系, 以及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讲解清楚。

三、关于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几点思考

1、修改实训大纲, 挑选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

大纲是教师教学的指导依据, 大纲的完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授课教师指明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2、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全面建设核心课程、系列精品课程

目前,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 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 例如, 开设的课程较单一, 课程学习时间较短, 课程学习较孤立, 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学习联系较少等。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 学生不能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计算机知识, 不能及时地掌握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 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学校能提供的产品是专业和课程, 是课程以及围绕着课程所提供的服务。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这类应用型课程而言, 学习的方向应瞄准应用, 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做事, 这既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也是评价精品课程最重要的客观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调整, 重点围绕着贴近实际应用, 以应用为目的, 以应用为出发, 即以提高技能为宗旨进行内容整合和提高, 使课程内容既体现了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 又照顾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上, 不要面面俱到, 要勇敢地抛弃一些陈旧的、不必要的、繁琐的知识。比如在对excel的讲解时, 其中宏的应用, 在日常办公中用的并不多, 而且了解这个还需要一定的计算机语言基础, 所以就没必要选用了。再如excel里函数的应用, 只需要学生会用简单的常用函数就可以了。如今, 一般各行各业务都有其相应的专门统计应用软件, 所以没有必要把内容复杂化。总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应需取舍内容, 坚决舍弃用不到的内容。

4、案例教学与演示教学相结合, 提高课堂效率

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性质决定了上机实践的重要性, 然而, 课堂的教学也应该体现实践性。为了使学到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由于实例比较贴近生活, 学生们比较熟悉, 所以听起来都很感兴趣。通过对实例的讲解, 课后由学生自己去做, 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以就业为导向, 注重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匹配

刚才讲到案例教学, 这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说, 我们的案例是否符合学生的味口, 是否能接受;他们是否感兴趣, 案例是否比较新颖, 贴近实际, 跟我们用人单位及企业应用的要求是否相匹配。这些问题, 我们都必须考虑到。因为我们是高职教育, 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定要和就业率挂购。几次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经验交流会就明确了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为目标。高职教育办得是否成功, 从很大程度上是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 能不能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这是我们教学的关键点, 也是我们教育的落脚点。因此, 在案例的选择上必须十分谨慎和小心, 避免过陈过旧过时的案例, 追求新颖、生动能让学生理解的例子, 还有最重要一点就是尽可能多的引进市场上企业或公司里的实际案例来教学。

6、发挥师生双边能动作用, 调整实践辅导方式

计算机的上机实践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特别是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 基本上就是靠多上机实践来掌握的。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提到实践, 最关键是一个实践辅导, 一个高职班可能有四五十人,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 可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如个别辅导, 集体辅导, 分组辅导, 相互交流及讨论。

个别辅导: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的解释和讲解。

集体辅导: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来讲解上机题。

分组辅导讨论:出一个系统的问题, 把全班分成几个组来讨论。

通过对具体的实践内容的分析来调整实践辅导方式, 对组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不断地交流也能相互促进和相互学习。在必要的时候, 让个别学有余力的同学担任小组长, 以小组长为中心进行辅导,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组长负责辅导与答疑。并且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 每次更换小组长, 让所有努力的学生都能担任小组长的角色, 让他们感受只要努力, 就能成功的思想, 寓教于乐,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紧迫感, 教师若缺乏必要的培养和进修学习, 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 直接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因此, 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要积极自我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 并且积极参加科研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 了解国际上的最新技术,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提高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计算机水平, 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得以顺利进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我们定期进行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 通过教师间的交流提高教研室整体教学水平及学术水平。

总而言之, 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质量和特色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从观念更新与模式转换向教学过程深入, 这样的改革方向是种必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对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 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与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利一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尤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 更应与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王津:《办公自动化——案例教程》,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王孝中:《高职学生在生产实习教学中技能训练方法探索》,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007年。

[3]张铁岩:《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上一篇:篮球开幕式致辞下一篇:项目管理和项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