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方案

2024-07-25

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方案(精选12篇)

篇1: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方案

学校“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活动方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为进一步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让广大师生学通、弄懂、做实,比践行、讲奉献,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培养全体师生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为核心,以搭建师生平台、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托,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为载体,掀起十九大精神学习热潮,推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努力把中小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的意义

认真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切实把全县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推动xx教育事业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具体内容和要求

(一)推进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进校园。各中小学校要制定学习措施和方法,在校本课程中融入十九大精神内容,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同时,要充分利用板报、电子屏幕、校园网站、广播站、xx教育微信公众号、xx教育网等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2.进课堂。各中小学校要把十九大精神纳入学生课堂教学活动,让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十九大精神,真正使十九大精神入耳、入脑、入心,使十九大精神在校园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3.进师生头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特点,各中小学校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通过班会、社团活动等形式,增强十九大精神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

(二)开展“八个一”活动

.组织一次政治理论学习。各支部(总支)要利用政治理论学习时间,在党员教师中开展一次政治理论学习,采取集中学习、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使十九大精神入耳、入心、入脑,带动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为学校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

2.上一节党课。由局党委委员带头,在局机关、分管单位,围绕十九大精神为广大党员教师上一节党课,全面、准确传达党的十九大的概况,以及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教育事业的表述。各支部(总支)书记要以此为契机,精心准备,为党员教师上一节党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领悟十九大精神的真谛,真学真懂,切实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工作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组织一次宣讲活动。根据市县工作安排,近期将要在部分学校组织宣讲团宣讲、解读十九大报告精神,各中小学校以此为动力,以高、职中,初中、小学、教学点为单位,邀请宣讲团成员、县委党校讲师,结合实际,采用师生喜爱的鲜活方式,展开大众化、互动化的宣讲或报告,让师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让广大师生通过学习,感受到一个政党的庄严承诺和使命担当,感受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步伐和进步脉络。

4.开展一次座谈交流。以“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为主旨,各校要组织教师召开一次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广大教师明确在推进学校发展中的责任与使命。

5.开展一次校园文化活动。各中小学校要以“迎元旦”为契机,积极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十九大主题校园文化活动,以演讲、朗诵比赛,唱红歌、读红色经典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增进师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师生深化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和理解。

6.开展一次主题教育。各中小学校要利用党员会、团队会、班会开展一次“学报告、比践行、话成长”的主题教育,把学习十九大精神同德育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同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7.开展一次征文评选活动。各中小学校要通过十九大精神学习、宣讲,组织全体师生用“微言、微语”的形式表达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体会,也可进行一次十九大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展,并择优宣传报送。

8.组织一次学生手抄报展。各中小学校要在学生中开展一次“十九大、学立志、有梦想,我向习爷爷说句心里话”主题手抄报展活动,让中小学生通过手抄报谈志向、说心里话,用真诚朴实的语言表达对祖国和未来的憧憬。

四、有关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各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学习十九大精神对教育系统广大师生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迅速制定活动方案,迅速推动十九大精神进校园工作,确保十九大精神宣传到位,入脑入心,促进比学赶超。

2.组织宣传推广。各中小学校要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扩大宣传空间和范围,促进活动深入展开,并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典型做法、典型案例上报局党委。

3.确保活动实效。各中小学校要把十九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各项工作和各类活动中,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要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切实使广大师生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师工作热情。

中共xx县教育局委员会

XX年11月20日

篇2: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方案

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市教体局、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联合下发的《关于举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校园知识竞赛的通知》工作部署(xx宣字[2018]号),积极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干部师生更加主动、自觉、深入地学习、宣传、践行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保障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校园知识竞赛活动顺利进行,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竞赛内容、《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原文》;

2、相关党史、国史知识;

3、参考书目:《走进新时代——十九大精神学生读本》(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小学低年级版、小学高年级版、初中生版、高中生版、中高职版)。

二、参赛对象

全县广大中小学校、中职学校学生和教师。

三、竞赛形式

现场闭卷笔试(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题型,满分100分)。

四、竞赛流程、学习准备阶段(3月):各校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载体,通过学习报告会、主题演讲、官方微信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全面开展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活动。

2、校级初赛阶段(4月2日-6日):初赛分小学低、高年级组,初中组、高中组、中职组五个组别,各组教师与学生竞赛为同一套试卷。各校自行制卷、自行组织开展。

3、县级复赛阶段(4月9-13日):复赛分小学高年级组、初中组、高中组三个组别,各中心学校、实验小学、红杜鹃学校、各普高学校根据初赛成绩按照复赛组别,每个组别各推荐1名学生和1名教师(共3名)参赛,其中普高学校各推荐3名学生和3名教师参赛。本次比赛统一制卷,统一组织考试(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4、市级决赛阶段(4月下旬):依据县级复赛成绩,小学高年级组、初中组、普高组各选拔3名学生和1名教师参赛。

五、相关要求、各校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认真研究部署,组织广大干部师生以赛促学、以学促用,进一步掀起校园内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2、各学校根据学习及竞赛需要,自主决定征订《走进新时代——十九大精神学生读本》的数量,征订费用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不得向学生收取费用。

篇3:十七大精神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认真领会精神文件精神精心选择教学重点

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和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当中。这两份重要文件,都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全面而深刻。不同行业在学习贯彻时,除通读全文、全面了解外,还应结合本职工作有所侧重。要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必须既保证理论学习的完整性,又针对学校教育的特点而精心选择、突出重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多下功夫,在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例如,对于党章的学习,由于此前的党章许多内容已经贯穿到思想政治课程中,所以应把重点放在本次修改所涉及的内容上。如“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都是本次修改新增加的内容,而且是今后党和国家建设的指导方针。这些内容应成为引入课堂的重点。

对于胡锦涛同志报告的学习,也应考虑学校教育的实际。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尚未就业的青少年。他们是未来国家建设各条战线上的主力军,但是现在大都尚无职业归属。因此,报告中关于经济、军事、外交、党建等方面具体工作的部分,可以作为学生了解国情、开阔视野的内容。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重点放在报告的前四个部分上。通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今天建设成就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党在改革开放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通过第三、四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未来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使他们能够根据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来树立理想、规划人生,把个人前途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二、结合现有课程设置,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让十七大精神进课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乃至十七大代表开设专题讲座,为学生介绍相关文件产生的理论和实践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十七大精神的实质。没有条件的地方,应由思想政治课教师担负起主要责任。既可以单独开设各种形式的讲座,专门讲授十七大有关文件的内容重点和产生背景,也可以结合现有课程设置,把十七大精神融入各种思想政治课程当中。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大致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以及时事政治等。这里面,时事政治课教学当然责无旁贷,而其它思想政治课也完全有条件、有责任把十七大精神融入教学当中。例如,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要想深刻领会这一主题,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等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这些课程教学中也应纳入十七大主题的内容,作为该课程教学的合理延伸。

三、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力争做到知行合一

让十七大精神进课堂,切忌只是读报纸、念文件,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时下的青少年学生,当然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反之,也不能片面追求“寓教于乐”,不能让涉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教学流于肤浅。因此,必须考虑到当前在校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一代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他们中的大多数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有充分认识,对社会公德、环境污染等也有切身感受。这些都是引导他们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可以利用的资源。

篇4: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方案

一、“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缘起及概况

慈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慈善文化引入校园,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且有利于在一定程度净化社会风气,提升人民道德水准,使越来越多的人把参与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为此,中华慈善总会于2011年11月启动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该活动注重从精神层面带动学生对慈善文化的认识,启迪爱的心智。活动自发起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慈善组织和教育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以及广大中小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一年多来,全国相继有70多个地区的慈善组织与当地教育部门配合,在近两千所中小学校实施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超过一百万中小学生收到了由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赠的《慈善读本》。

二、“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组织形式

在当地慈善组织的推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引导下,各地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慈善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使慈善理念在愉快的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得以传播,取得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可喜成果。

(一)与弘扬互助友爱精神相结合

部分学校依托自身学习雷锋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将慈善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其中,他们举办的“我站雷锋岗”活动深受学生欢迎。“雷锋岗”岗位职责包括走廊管理、卫生维护、担任志愿路队长、节水管理等内容。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体验奉献的快乐。这种“我为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与慈善文化中“博爱、友善”理念高度契合。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一所民办民工子弟学校,以“感恩”作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主基调,把感恩教育作为育人的基础,教育学生刻苦学习、报答父母、奉献社会。

(二)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相结合

部分学校不仅组织学生阅读《慈善读本》,还将慈善的理念细化,融入到各学科的课程当中。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凤山小学的教师们结合慈善理念,把新课改倡导的“兴趣教学法”应用发挥,总结出一套“以励促奋”,不用“减法”用“加法”,不用“指责”用“赏识”的思想教育方式。他们在学生身上倾注爱心、善心、责任心,呵护每一株慈善的幼芽。台州市黄岩区的一名青年教师把慈善教育带进了数学课堂。通过将课程教学与慈善文化巧妙结合,不但在学生中间传播了慈善文化,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三)组织慈善义工活动

在《慈善读本》的带动下,很多学校开始组建学生自己的义工团体,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到义工工作中来。天津市南开中学的学生在组织同学阅读学习《慈善读本》之外,在天津市中学中首创“义工制”,由在校中学生向社会提供无偿服务,参与公益,奉献社会。学校规定,每名学生全学年要完成50小时志愿服务。为此,学校专门设立了300余个义工实践点,如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还有学生自发到医院导诊处引导人群,慰问农民工并为其子女做义务家教。在常态化慈善实践机制的引导下,南开中学形成了“人人参与慈善、时常参与慈善”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很多义工团体也开始注重吸纳学生成员,通过慈善实践的形式让同学们领略慈善文化,加深对慈善精神的认识。

(四)开展各类征文、比赛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慈善》杂志社发起了“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几十万中小学生提笔写出了自己阅读《慈善读本》的读后感以及他们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同时,许多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也积极写出了自己阅读《慈善读本》和对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认识、体会,以及对活动的支持、期望和建议。《慈善》杂志已经刊登征文稿件一百余篇,并已经筹备出版《“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专刊》。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些地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已经开始走入家庭,走向社会。

珠海市慈善组织与教育部门合作,联合当地学校,举办了《慈善读本》进校园征文比赛、“随手拍·发现身边的活雷锋”慈善摄影大赛、“大华杯——第二届珠海市小学生科技创意之机器人慈善大赛”三项赛事。这些活动结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启发他们亲身发现慈善、体验慈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慈善摄影大赛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身边慈善人物、慈善故事的机会。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参与慈善文化活动,学生不但发挥了自己的爱好特长,而且变得更懂事,更加体谅父母,学会了关爱和感恩他人,学生的文化知识与慈善素养相得益彰。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成功,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关注支持这项造福民族未来的好事。继周森先生捐赠《慈善读本》之后,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纷纷效仿。民政部的一位干部不但撰文高度赞扬这项活动,还捐资为她曾就读的家乡的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的全体师生捐赠《慈善读本》;山东的一位学生家长为自己女儿就读的班级的每位同学捐赠一册《慈善读本》;90岁高龄的老红军贺芳齐夫妇为家乡和现居住地的中小学生捐赠一万册《慈善读本》;继万达集团捐赠10万册《慈善读本》之后,各地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也加入到赠阅《慈善读本》的队伍中。

三、“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发展方向

目前,“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扩大试点、推广经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慈善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突出强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阐述“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强调,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与此同时,报告强调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作为具有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双重功能的慈善公益活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期迈上新台阶。

(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和其他造福民族未来的文化建设一样,“慈善文化”的建设也需要健全的文本体系和丰沛的理论建树。《慈善读本》作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一个载体,理应在促进和服务社会慈善的活动中,体现文化上的纯粹性、前瞻性、实用性和广泛性。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撰适合不同群体需求的《慈善读本》及其多种现代传媒形态,既是慈善组织的崇高使命,也是普及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的客观要求。在做好小学版、初中版的试点跟进与信息反馈的同时,保证《慈善读本》高中版的顺利开发的基础上,要有研发诸如大学版、少儿版、公民普适版、特殊人群版等多种版本及相应多媒体资源的计划和准备。同时,《慈善读本》应该根据实际,保持必要的修订弹性。因此,汇集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让《慈善读本》与时俱进,保持其时代性、可读性,应成为不可松懈的常态工作。

(二)多方合作,共同引导

实践表明,《慈善读本》的试点及“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落实程度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休戚与共,也深受社会的慈善环境、舆论氛围的影响。我们坚信,共同的公益责任、公众职能和公共使命会将我们凝聚在一起,同心同德、多方合作、共同引导,凭借《慈善读本》的较高品质、卓有成效的活动实绩以及慈善工作者真诚的奉献精神,在全社会共同引导和营造出一种“人人参与慈善,人人奉献爱心,人人感受温暖”的良好风尚是有基本思想共识和社会基础的。

慈善教育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路虽漫漫,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慈善工作者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通力合作,“爱心之根种在心间,慈善之花开满人间”的爱心社会的共同心愿必将实现。

(三)注重实效,广结善缘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采取赠阅《慈善读本》的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慈善教育活动。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在工作的环节上节流与开源并举,广结善缘,争取更多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奉献爱心、捐赠《慈善读本》。但整个项目的根本在于活动开展要出成绩、有实效。我们要把慈善教育真正作为慈善项目来运作,一定要有精品意识,按慈善项目的要求严格管理,要制定项目目标、做出项目部署,确定阶段任务,定期进行项目检查,组织开展项目交流、项目周期评估,要出项目成果。

根据国家出版署的规定,教材的发放应有一定的费用。我们把这部分费用作为我们这个项目的工作经费,严格管理,切实用在项目的推广、宣传及在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中。在坚持一贯的公开、透明、高效的基本规则下,还要务实调研、勇于创新、共同协调,与一线学校一道探索寓学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交流及社会实践中将自身的慈悲本色、感恩情怀、担当意识、潜在能量表达出来,并在日常生活中回馈给亲人、老师、同学及社会弱势群体。同时,还要利用好已有的平台和资源,做好对包括捐赠者、爱心学生在内的典型事迹的宣传。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出慈善快乐、慈善先进、慈善荣耀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慈善真正成为公民意识的一部分、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一份习以为常的自觉行为。

篇5: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方案

12月5日下午,xxx县关工委宣讲团进入第二中学,对二中师生进行“学习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

活动中,关工委宣讲教师结合北庭历史文化对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对吉木萨尔县的北庭故城、西大寺、千佛洞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阐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人民在这里和睦共处,繁衍生息。

活动结束后,关工委讲师高明潜对记者说:“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了四个自信,我认为文化自信是基础,是根本。因为只有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吉木萨尔就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北庭古城的历史和文化,他即使是新疆历史的沉淀,也是我们吉木萨尔人的骄傲和自豪。我想用今天的宣讲,让青少年们,通过身边的历史和文化,加深十九大会议精神,让青少年感到做一个吉木萨尔人的荣耀,也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为实现中国梦敢于担当。”

篇6: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方案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院的首要政治任务。在这一首要任务引领下基础部德育组教师在基础部主要领导的精心组织下通过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一致认为: 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九大报告内容非常丰富,各个学科都能从中找到适合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知识点,德育课教师首先应该深度阅读、理解十九大报告的内容,充分挖掘其中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的话题;十九大报告鼓舞人心,教师对理论认同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将会激发学生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将十九大精神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向学生传递十九大精神,是德育课的重要责任。德育课并不应该单纯传授知识点,而更应该关注知识点背后形成的过程,发挥其引导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功能。要引导学生思考理论背后的逻辑和意义,培养学生深度思考、深度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德育课教师结合我校当前实际情况将首轮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1月份)德育课教师根据所任教课程特点将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到的四个重要概念讲清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阶段(12月份)德育课堂中开展“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的知识竞赛及主题演讲活动,为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概念采用以下方法:

(一)用问题贯穿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用问题贯穿讲课的主线,优点是思路清晰,循循善诱,旁征博引,可以将概念阐释得准确透彻;用问题更能引发同学们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学习理论的热情。

(二)将身边的事与同学们共享,引发学生“校荣我荣”的自豪感 我院“六校合一”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院党委团结带领全院广大教职工,在整合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融合,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历史难题,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新的一届院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学习十九大精神要使师生切实认识到,全院上下的凝聚共识,共同绘制战略愿景,实现我们的“学院梦”应该同党和国家一起,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入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时代。要为学院、为国家贡献属于我们青年的一份力量,尽全力成为时代的先锋和民族的脊梁!”

基础教学部德育教研组

关明霞

2017年11月20日

篇7: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民夜校

——

根据组织的关心和安排,我有幸参加夜校的学习,经过一个晚上的学习,自己学到了不少理论知识,感受很深,颇受教育。

随着 “四川这么美,好山又好水,十九大的阳光下我们大有可为„„”12月8日,随着一曲清脆欢快的快板书《十九大礼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民夜校网络直播示范课在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农民夜校中心校开讲。本次示范课采取现场授课、在线直播、网络互动等形式进行,全省4.5万多所农民夜校同步收看,在广大农村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高潮。

“来到这里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感觉就像回家一样。”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副校长姜小林的开场白,迅速拉近与现场村民的距离。示范课上,姜小林紧扣党的十九大报告,运用翔实的数据、精彩的故事、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全面解读,赢得村民的阵阵掌声。

“今后的农民会更富裕,更幸福,更体面!”姜小林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刻体现了新时代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这将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也为广大农民带来诸多福利和新期盼。

“各位乡亲,现在是干大事的时候,我们已建成1600吨水果集中配送中心,希望搭乘蓉欧快铁的东风,将两河村水果卖到欧洲去。”党的十九大代表、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庆英的宣讲,也让村民们心潮澎湃。

专家讲、代表谈、群众议,进一步规范了“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等问题,扩大了农民夜校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这堂生动的示范课赢得在场党员群众的点赞。

通过学习,我认为,要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做风。这是学习和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工作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这一精神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我深刻领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以及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将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体。作为乡镇级政府的扶贫机关的工作者,对此既感到是工作动力又是工作的压力。一方面,扶贫工作在不但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工作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工作力度得到加大,扶贫工作成效更加突显,给扶贫工作提供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抓住机遇谋发展,就必须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是一个扶贫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

抓住机遇谋发展,关键在人的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做好扶贫工作,就必须提高扶贫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一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切实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用党的最新理论知识指导扶贫工作的实践。

二是强化业务能力与素质的锻炼,不断深入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掌握扶贫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扶贫工作决策者提供可靠信息,为确实贫困者提供最合理的扶持。

三是培养扎实的工作作风,扶贫工作者的作风尤其要踏实,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走村串户,把好事做好、做实。扶贫工作面对的是最困难、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篇8:“五铁”精神进校园

铁,是经过上万度的高温炼成的。看到这个字,我们不禁想到军人,想到那坚毅的脸庞,想到那挺直的脊梁,不仅身躯如铁,军人心中更有着铁的信念,那信念支持着他们挺起胸膛,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现在虽已是和平年代,但这种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学生,使命就是好好学习,但学习无疑是辛苦的,并且身边还充斥着各种诱惑,一旦懈怠,我们就将被狠狠地甩在后面,此时铁的信念与意志显得犹为重要,激励我们坚定信心,直至梦想彼岸。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捆筷子折不断。”形象地表明了团结的重要性。同学问你一道题,是信任你,教一道题也不会浪费多少时间,换个角度说,也是加深了你对这道题的理解。所以,何乐而不为呢?同学就如同战友,手挽手,一起面对未知的风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到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亦是如此,所以不要抱怨校规的严苛和不近人情。学校的规章制度,就像一条准绳规范你的行为。其实,发扬个性和遵守纪律并不矛盾,就像自由与约束,它们并非无法共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追求自由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你必须遵守的规矩。被规则约束,并不意味着失去自由。而失去了纪律的约束,就像冲破堤岸的洪水,那会酿成一场大灾难。

“育人比教书更重要”,这是许多优秀教师心中的准则。一个人无论将来是什么样的社会地位,能为这个社会做出多大贡献,首先一点,他要有良好的品格。学生时期,是养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然后才是成才。

就让我们牢记“五铁”精神,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学生!

(指导老师 赵夕丹)

(责任编辑 党亚惠)

篇9: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方案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如何将十九大精神答进面试

题目

十九大已经顺利召开,各位考生学习十九大,并且在答题中将十九大精神答进面试题目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先来将十九大的关键信息梳理一下:十九大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外一个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三、四个新,即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新时代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目标是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重点要求。政治上,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经济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方面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大扶贫格局;文化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生态方面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平时遇到的很多题目都都可以运用十九大的理念和精神来解释,先来一道现象题:重庆女司机违规变道,导致紧跟其后的车辆险些发生危险,于是尾随的男司机暴怒之下把女司机打成重伤。对于男司机的这种“路怒症”现象你怎么看?这道题目中就可以从法制建设和社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lincang.offcn.com

会心态两方面去谈。在法制建设这部分十九大原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而这个题目正是考察的全民守法这部分;在社会心态这部分十九大原文: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再来看一一道政策类题目: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6部门联合制定并公布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力争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你怎么看?这个就可以利用十九大中健康中国这部分的内容来作答。十九大原文: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升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更多云南省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临沧中公教育

篇10:十九大精神学习方案

十九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起点和里程碑。十九大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也为奋力谱写新时代西安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了行动指南。全体党员同志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大开创性、里程碑和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全面准确领会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整体把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坚持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党的旗帜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二、内容方式

围绕“七个一”目标要求扎实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一是制作一本十九大报告和党章口袋书;二是举办一次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会,由校党总支胡林同志讲一次党课;三是开展一次“讲政治、学思想、爱领袖”主题党日活动;四是开展一次十九大报告和党章诵读活动;五是开展一次学习交流活动;六是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开展一次高水平宣讲解读作品推送活动;七是组织党员至少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

同时,要组织广大少先队员、团员、党员青年,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要组织团队干部通过参观寻访红色革命基地、重温入党入团誓词、召开座谈会、演讲赛、十九大精神书画作品展等多种形式,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同日常德育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有力提升广大学生主动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积极性,切实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活动取得扎实成效。

四、工作要求

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紧抓实,做好系统部署,统筹推动落实。

1.加强工作统筹。切实负起领导责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制订工作方案,全面系统规划,创新育人载体,凝聚工作合力。强化组织保障,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加强对课堂、论坛、讲座、网络等阵地的管理,绝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2.突出教育特色。各支部、各处室要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省市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教育系统实际,遵循教育事业发展规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广泛开展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做到规定动作必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用学习成果指导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用实践收获来检验学习成效。

3.创新方式方法。各支部、各处室要创新形式载体,探索2

篇11: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方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将十九大精神全面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切实做好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简称“三进”)工作,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和把握十九大精神,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根据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结合基础部的教学实际,特制定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实施方案。

一、加强组织与领导,构建十九大精神“三进”的工作机制

1、成立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书记任组长,各教研室主任为成员,全面负责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的组织领导。

2、建立与学院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积极加强与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的沟通配合,充分发挥基础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师资优势,积极融入学校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总体工作部署。

二、强化研究与培训,为十九大精神“三进”提供师资保障

1、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十九大精神的理论研究。召开理论研讨会,营造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学术氛围;在教研活动和组织生活中开展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会,组织各个层面的理论热点大家谈活动;组织广大教师撰写学术论文,对教师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给予后期资助。

2、加强对广大教师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参加陕西省高教工委有关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培训班,邀请专家对全院教师开展十九大精神的专题辅导报告,帮助全院教师准确、全面、深入把握十九大精神。

3、组织思想政治教研室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思想政治教研室要认真开展集体备课,形成“十九大精神专题解读”的基本教案,将十九大精神精神与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有机衔接和融合,将十九大精神全面融入各门课程的各章节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每一位老师围绕十九大精神,或精心设计一个教学专题,或精心撰写一篇高水平论文,或精心开展一场理论宣讲会,或精心指导一次学生学习活动。

三、全面融入、重点突破,切实推进十九大精神“系统进教材”

1、将十九大精神全面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提纲。认真梳理十九大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根据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找准找好结合点,及时将十九大精神融入各门课程的相关章节之中,明确讲授的重点内容,全面更新各门课程的教学提纲。

2、组织编撰学习十九大精神的教辅资料。编印为教师教学服务的《学习十九大精神教学参考资料》,编印供学生使用《十九大精神学生学习手册》,为学生提供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学习材料,形成统编教材与教辅资料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教材体系。

四、点面结合、突出实效,切实推进十九大精神“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

1、以专题教学为抓手,实现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全覆盖。在二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专门安排2—4学时,开展十九大精神的宣讲和讨论。本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要结合十九大精神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篇12: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方案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思潮同时并置在我们面前,人们所处环境和利益视角的差异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拿什么样的精神纽带把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国人民联系在一起呢?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党的十八大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毕竟一个有共识、有共同价值认同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而高校是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尤其思政理论课作为高校社会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更是义不容辞,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把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即“三进”)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为了切实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其经验教训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一条是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只有融情感教育、理论教育于一体,才能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一以情感人,增强“十八大”精神教育的吸引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以情感人,是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吸引力的首要前提。这是由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规律所决定的。从年龄特征看,大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智力、情感、意志、思维方式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进行理性分析的思维能力还较差,对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对表象的认识上,他们希望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由于知识背景、抽象思维以及其它能力的欠缺,大学生的认识还显得肤浅。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他们往往无所适从,而对思政理论课产生某种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从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规律来看,总是从入耳开始的,然后才能谈得上入脑和入行,总是遵循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列宁认为,没有对真理的激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从心理疏导和情感教育入手,切实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

党的“十八大”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贡献,是把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逐渐交融、融汇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意识、心理上的感化,而人的意识往往难以捉摸,难以控制的,强制劝阻和空洞的理论训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在实际的施教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热情、有亲和力的教师,不仅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能够将自己的热情、自信、积极向上等人生态度传递给学生,培养出学习刻苦、身心健康、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毕竟,一个有共识、有共同价值认同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所以说,教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施行者,教师本身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塑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学生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认识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情感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以理服人,增强“十八大”精神教育的说服力

以理服人,是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说服力的根本要求。这是由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有别于中学思政常识课,要求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有别于高校专业课,要求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帮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社会发展方向;才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而欲达此目的,就必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说服力,即使学生认同接受教学内容并内化为自己思想观念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确实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符合国家规定的教学要求,并且适应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接受能力,才能富于理论的深刻性和说服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钻细研,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纯熟的掌握、深刻的理解,做到真懂真信,形成真正的理论信仰。有了真正的理论信仰,才能理直气壮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课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得到大学生的尊重和欢迎;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大学生是不会自发选择、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而要靠教材和教师循循善诱的灌输和疏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必须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作为一个有56个民族和13亿人口之众的国家,在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有可以唤起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家园。譬如,在讲解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时,要让学生清醒地看到,美丽城市和农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如果说美丽是面子,那里子就是实力,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实现“美丽中国”确实不是短期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我们要有长期攻关的思想准备,要有上下同心、协调努力的制度安排。如果我们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党的“十八大”的这一新提法,就不会仅在一时美丽上下功夫,而更要在永葆美丽上下功夫;不仅在城乡生态上下功夫,而且在“五位一体”的建设上下功夫。这样的美丽,就是人民欢迎、真正靠得住的。endprint

三情理交融,增强“十八大”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融理论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是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成功经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与趣味性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这是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进”、三个代表思想“三进”和科学发展观“三进”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则势必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片面追求理论性,单从国家的要求出发,一味地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往往把理论讲成抽象的教条和政治的说教,把课讲得枯燥无味、了无生趣,就不仅谈不上理论的说服力,反而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二是片面追求情感性,单从学生需要出发,一味地强调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常常把政治理论课讲成生活指导课、成才技能课,这就势必“种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要真正使高校思政理论课收到实效,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就必须把理论教育与情感教育统一起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做到情理交融。毛泽东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在实际施教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行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情理交融:行,既受理性的指导,又被情感所驱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还要“进生活”。因此,我们应当热情鼓励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并在实践活动中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形成知荣辱、树正气、讲理想、明是非、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直被当作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即建设一个人民富裕、国家强大、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生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显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价值追求,即建设一个基于法治、人人平等享有自由权利、公平正义的社会;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属于公民道德或人民生活价值观。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那么前两个层次的价值观或价值理念更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而作为道德和生活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属于调节人民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它们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价值规范的体现。对青少年加强这些价值观的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均有奠基性功能。

参考文献

[1]程秀波.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决策探索,2002(1).

[2]王希永,金庆昕.大学生心理保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服务部岗位职责说明书下一篇:计算机工程学院摄影展活动策划书(面向学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