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参评理由撰写

2024-07-19

新闻作品参评理由撰写(精选2篇)

篇1:新闻作品参评理由撰写

参评新闻作品推介语写作要点

参评新闻作品能否评上好新闻,能否获得高等次奖,起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新闻作品本身的质量。但推介语的写作也不能忽视。推介语犹如一位评委,它极力推荐本作品获奖并获高等次奖。推介语写得马虎,就相当于派出了一位没有能力、不善言辞的评委。这样的评委怎能为本作品说话?因推介语写得糟糕,作品与好新闻擦肩而过或降低获奖等次的情况不是没有。因此,有必要研究推 介语的写作要点。

一、挖掘重大意义。意义属于主观的范畴。对事实客观报道的新闻,一般情况下是不直接点明报道的意义的。这就需要我们写推介语时要点出作品的意义。有的新闻点不出什么意义,新闻价值不大,因而也不可能成为好新闻。大多数新闻是能够点出意义的,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成为好新闻的可能性大。一般推荐参评的新闻作品都有一定的新闻价值,都能点出意义来。挖掘意义要从作品内容出发,结合大背景、大气候,自然得出结论;不能没有联系,牵强附会,夸大作品的现实意义。否则,会弄巧成拙,损害推介语这一评委的形象。这里不妨举一个作品意义挖掘得恰到好处的例子。湖南《常德日报》刊登的《摸坨排序当组长轮流坐庄真荒唐》的消息能获得湖南省地州市报好新闻一等奖,在某种意义上说,得益于作品意义的挖掘。这篇消息说的是这么一件事:湖南常德市鼎城区石 门桥镇双堰塘村10组村民因当组长有笔不薄的报酬,于是家家户户都 争着要当组长。1996年,联系该组的村支书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采用了荒唐的方法:让各家各户派出代表抓阄排序,轮流坐庄当组长,致使该组组长这一官位排到了2026年。这篇包括标点在内只有380字的消息,乍看令人感到无多大意义。但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这条稿件反映了我国目前带普遍性的4 个重大问题:一是农民素质亟待提高(农民争当组长的目的是为了“当官”和“发财”)。二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亟待改进(村支书对群众不正当的要求,采用了简单而荒唐的抓阄方法)。三是农村基层干部法律意识亟待增强(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组长也要选举产生。抓阄定组长显然是违法的)。四是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亟待改善(1996年发生的这桩怪事,在被曝光之前,一直无领导过问)。有人认为,要相信评委的认识能力,作品意义不必说出。如果评委万一意识不到呢?说出作品意义不是可以给评委以启示吗?就是评委能意识到,与推介语产生共鸣岂不是更好。

二、点明写作特点。写作特点指报道形式方面的内容。俗话说:好花还须绿叶衬。新闻的内容就好比花,形式就好比叶。新闻作品的优劣主要由内容决定,但不能轻视形式。形式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新闻写作形式目前已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同种形式在大的方面有着共同性,在小的方面却有着个性。抓新闻的写作特点,不应该从大处着眼,应从小处着眼,也就是说应从别具一格的地方着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新闻作品形式方面的“特”凸现出来。一般地说,每篇新闻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只不过是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有的多,有的少而已。点明新闻写作特点,可以从结构、语言等方面去分析。试以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作品《在大海中永生》来说明。这是一篇关于邓小平骨灰撒放的通迅。此文内容重大,形式也有特点,融纪实性、政论性、抒情性为一体。新华社在该作品的推介语中,对写作特点进行了重点介绍。介绍纪实性这一写作特点时,推介语说:“记者的现场描写十分真实,没有着意的夸张渲染,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情,字字句句打动人心。朴朴素素的纪实性描写,达到了叙事、状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境界。”介绍政论性这一写作特点时,推介语称:记者没有停留在纪实描写上,巧妙地选择了以大海为契合点,极富思辩色彩地回述,把通讯的思想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介绍抒情性这一写作特点时,推介语道:通迅的抒情有两种表现手法极为感人。其一是拟人化的抒情„„其二是运用诗歌的反复咏叹手法,一咏三叹„„

三、交待采编过程。如果说重大意义、写作特点能为评委意识到的话,那么,采编过程评委一般是难以猜测到的。采编过程与重大意义和写作特点相比,的确不是决定作品优劣的因素。但是,鲜为人知的采编过程能使评委对作品产生好感,艰难的采编过程,甚至能使评委高抬贵手。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实事求是地写好采编过程。顾名思义,采编过程包括采和编两个方面的情况。写采编过程,要突出采或编当中付出心血的事。例如,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来自高墙内的哭诉》的推介语,对采访过程进行了重点介绍。因为,这篇通迅写的是打工者在台资企业的不平遭遇。而台湾老板践踏《劳动法》,非法体罚、殴打和侮辱员工的第一手材料,是本文 作者冒着风险以打工仔身份深入这家企业亲身体验一周得到的。这么来之不易的作品,评委怎么忍心不投一票呢?又如,在国内外曾经产生巨大影响的《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这一消息的出笼又有另一番经过。1978年11月15日,一条长达8000多字关于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的报道摆在了新华社当班编辑的面前。有着高深新闻素养的新华社编辑,发现冗长庞杂的报道中有个闪闪发亮的东西——为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于是,编辑把这部分内容拉了出来,编成只有180字的消息播发。现在的新闻业务教学中,专家学者往往把这条消息的产生过程作为编辑发现新闻的典型事例来讲授。

四、展示社会效果。新闻报道的目的就是直接或间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社会效果如何,是检验新闻报道价值大小的尺度。社会效果大,说明报道价值大;社会效果小,说明报道价值小。那么,社会效果究竟怎么衡量?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看有无被别的新闻媒体转载。看转载时的版面,看转载的篇幅。二是看普通读者的反应。看有无读者来信来电,听街头巷尾有无群众议论。三是看官方有无动静。对于正面的重大报道,官方有无号召大家或各地学习;对重大负面报道,官方有无研究部署解决问题的对策。四看最后的作用。对于正面的,是否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人或一大片地方;负面的,是否通过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例如,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迅《请看法轮功是咋回事》的推介语中就写道:“该文发表后,读者纷纷打电话、写信表示赞同和支持,而法轮功练习者及李洪志却十分恐慌。他们打电话、写信对编辑、记者进行威胁、恐吓,并于1998年6月1 日、3日组织数千名法轮功练习者对齐鲁晚报进行大规模冲击。法轮功组织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政府部门高度警惕和重视。”这篇最早揭露法轮功的报道,对我国取缔法轮功,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有人会说,参评新闻作品的推介语要求短小,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怎么容纳得了。是的,在写作评介语时,应该有个侧重点。一般,作品揭示的重大意义必写,其它几个方面,谁突出就写谁,一般化的可以不写。另外,在写作评介语时,一般用概述表达方式,力求点到为止,短小精悍。

(作者系湖南省常德日报社记者、编辑)

篇2:新闻作品参评理由撰写

作品评介:见报时的水准, 涉及到表现力

新闻作品跟影视作品都追求对受众的感染力, 却都是“遗憾的艺术”。新闻作品一旦见报, 写作水准就定格在了白纸黑字上。评委审阅完参评作品, 对照推荐单位自述的作品评介, 脑海中便浮现出第一印象, 即这篇作品的表现力。没有表现力就没有感染力。中国新闻奖评委选自全国各地的行家里手, 肩负着全国各地读者同仁的嘱托。如果参评作品不能打动这些见多识广的媒体翘楚, 又何以打动口味斑驳的广大受众?

表现力首先源于选材精当、主题深刻、立意高远等内在要素方面, 这是托举新闻作品立起来的基石。与中国新闻奖的地位名望相称, 获奖作品理应凸显我国新闻传播的主流价值观。那些富有里程碑意义的“大”题材尤受青睐, 国家级、中央级媒体占有先天的优势, 其作品获得特别奖、一等奖比例高, 自然在情理之中。

承载着几代人梦想的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报道:2005年, 温家宝总理专程赴青藏铁路建设工地考察, 与建设者共度“五一”国际劳动节。青藏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青藏铁路建设的非凡意义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共庆节日的“三合一”, 赞美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高层与基层、政府与百姓之间的鱼水情。这篇由《人民铁道》报参评的作品题材不可谓不大, 夺得了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打破了我国产业经济报纸14年来没有获得过一等奖的空白记录。[1]

大凡好新闻, 总是倾注着对人民的满腔热忱。如果单纯理解“客观记录”的含义, 就难免沦为情感淡漠的旁观者。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平民视角的新闻往往能见微知著。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 自觉培育百姓情结, 把为党代言和为民进言融为一体, 由此通达社情民意, 彰显人文关怀, 捍卫真理正义。中国新闻奖丝毫没有偏废这些“小”题材, 不少基层采编人员于是跻身获奖行列。

外在形式是表现力不可小觑的又一要素。恰当的外在形式包含了角度新颖、脉络清晰、手法巧妙、语言流畅等方面。特别当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以选择快捷、信息海量等优势极大地动摇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时, 被逼到一隅的报纸只能从抢第一落点转向打第二落点, 创造后发制人的秘籍法宝, 以浓缩、深刻、诠释、可读等特色占领新闻高地。

琢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短新闻, 不少导语和结尾仅有简洁的一句话, 不再次第铺展另行成段。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导语末句单刀直入:“神舟回来了!”主体部分从飞天写到落地, 一气呵成。结尾收束戛然而止:“中国探索太空的伟大创举开启了崭新一页。”《人民日报》参评的这篇消息, 全文仅379个字符, 可谓冗繁削尽留清瘦。[2]

版面栏目大体固定, 字数容量极其有限, 这是纸媒的先天缺陷, 更是纸媒采编人员施展头发丝上刻书法的竞技台。中国新闻奖“倡导短新闻, 在同等条件下, 短小精炼的作品优先。”[3]然而, “短小”只是表面的视觉, “精炼”才见表现的功夫。

采编过程:发表前的用心, 涉及到辛苦力

采访和编辑直接主导着报纸质量。除非编辑发觉来稿质量欠佳需本报记者重写等个案外, “采”先“编”后便构成了发表新闻作品上下游的流程关系。虽然所起的作用有异, 但作为无法分割的整体, 它们之间很难断言孰轻孰重。采编过程, 考察的是一个专业部门乃至于报社整个团体的合力。

战士冲锋在沙场, 健儿拚搏在球场, 记者奔波在现场。中国新闻奖重视记者到现场采访的新闻报道。你看见, 我们已到现场;你没有目击, 我们正赶往现场。从实现事业价值的角度看, 这是记者追寻真相、刻录历史、揭示矛盾、针砭时弊的神圣使命;上升到政治层面来解读, 则是力行“三贴近”的时代要求。

记者赴现场干什么?是深入调研、独家发现、主题提炼, 那些蜻蜓点水的浮光掠影, 绝非身在现场的同义语。生活是文艺的源泉, 现场是真实的兄弟。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离新闻真实相去甚远。哪怕稿件中一个细节有误, 也将创下无法疗治的“硬伤”。回味某篇新闻作品, 完全可以掂出记者作风修养的分量。

比起挥波斩浪于潮涨汐落的大海, 在室内游泳馆里戏水谈不上什么惊心动魄。如果说采访是对大千世界的一种折射, 那么大千世界有多么曲折、复杂和困难, 采访也不相上下。现今, 个别采访对象出于刻意隐瞒实情的目的, 拿“封口费”或“开口费”等种种手段来贿赂收买记者。遭遇严峻考验时, 记者被辱骂、殴打免不了, 关键时刻甚至还得冒着付出生命的代价。

消息《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获得了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时驻南联盟的《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 亲历了事件全程并劫后余生。他满腔义愤地从硝烟弥漫的现场在第一时间向祖国发来了报道, 用如山铁证揭露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的滔天罪行。《人民日报》国际部连夜编辑了他的口头和笔头消息, 即时发布了这条震惊全世界的新闻。[4]

纵览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追溯采编人员成功的奥秘, 极少未经血与火的洗礼, 或泪与汗的浸泡。有电光一闪、天降馅饼的奇迹发生吗?没有!有的是耐得住寂寞的艰辛跋涉, 禁得起诱惑的顽强守护。这种集投入、勇气、能力、品格于一体, 蕴含于采编过程中孜孜以求的奋斗, 即为“辛苦力”。

辛苦力彰显新闻工作者崇高的职业美德。《扬州晚报》的组照《千年古城捧回“联合国人居奖”》被评为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不料上网公示就被揭发出采取“一报两版”的方式造假申报, 最终被撤消获奖资格。[5]闯关夺隘, 从中国新闻奖赛场上这一“裸奔”镜头中可以推测, 撇开打字、校对、制版等技术环节不论, 如果不是记者+编辑+报社“智囊团”的默契配合, 形成一个环环紧扣的取巧流程, 何以能够令人不齿地奔进赛场?玷污辛苦力的职业美德, 不仅使记者身败名裂, 也必然让整个团体为千夫所指。

自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开始, 制定的新规实质就是对背叛辛苦力的“罚项”:凡公示发现参评、获奖作品和相关申报材料存在篡改、伪造等严重违规问题, 一经核实, 取消本届参评资格;已获奖的要取消所获奖项, 追回证书、奖杯和奖金, 3年内禁止该作者、编辑和推荐单位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 并将查处结果通报全国新闻界。[6]

社会效果:传播后的反响, 涉及到生命力

既及时地反映客观事实, 又有效地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这是新闻写作发布的终极目标。跟内参讲究保密级别相反, 新闻作品则看重受众多寡———覆盖面越广, 影响力越大, 良好社会效果的产生才有可能。它排斥记者写作时与世隔绝的孤芳自赏, 忌讳作品发表后石沉大海的死水一潭。能够挑战颠覆所谓的“易碎品”, 是采编人员的美好理想。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闻工作者都渴望自己的作品面世后, 能给人以愉悦、启迪和教育, 发挥凝聚社会共识、助推难题破解、有利科学决策的作用, 对经济效益更多地对精神效应产生经久不衰的社会效果。社会效果的取得并非空洞的口头禅, 它通过作品实实在在的散发渗透, 外化为了舆论生命力。由此, 媒体的喉舌功能得以充分地释放, 个人的辛勤劳动得以如愿地报偿。

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交口县委大院竟挖出“升官符”》报道:山西省交口县委书记、县长数年不得升迁, 于是找来“风水”先生查找缘由, 竟然认定县委机关大院“白虎压了青龙”。某夜, 数十名县领导干部齐刷刷地跪在香案前, 虔诚地埋下“升官符”。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最终落得个可悲又可笑的结局。这篇消息在《光明日报》上首发, 央视、央广立即摘播, 次日全国就有七八十家报纸网站转载。胡锦涛同志过问此事。中组部就此向全党发出《通报》, 要求各级党委和广大党员汲取这一教训, 坚定马列主义信仰, 坚决和封建迷信作斗争。[7]

正确引导舆论, 是获得中国新闻奖必备的前提条件。作品赞成或反对, 歌颂或抨击, 褒扬或揭露, 必须旗帜鲜明。那些蕴涵典型性、思辨性和指导性的新闻作品, 震撼力特别强。然而, 这样的新闻事件往往“深藏不露”。这就要求记者站在时代前沿, 有着宽广的视野和敏锐的嗅觉, 开掘出符合实际的未知领域的全新感受和正确认识。

当“衣原体是不是非典型肺炎病原”众说纷纭之际, 发表在《南方日报》上的消息《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 实事求是地报道了广东专家的研究观点。稿件见报后, 既为世卫组织提供了非典病原是变种冠状病毒的论据, 更有利于医务工作者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为提高治愈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取了第十四中国新闻奖的桂冠。[8]

不少中国新闻奖获奖人员怀抱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勇于质疑, 敢于求异, 善于创新, 其作品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有的精品被理论期刊选登, 课堂教学引用, 在新闻领域的相传中延长了生命力, 成为撬动文明进程的一只杠杆, 推动人类进步的一辐车轮。

结语

恩格斯说过:“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 就是数学的介入。”归入精神产品范畴的新闻, 其优劣又很难用1+1=2的公式来机械演算。截至2009年, 中国新闻奖连办了19届, 三把“软标尺”历经检验愈趋合理。但理论总是灰色的, 生活之树常青。随着新闻事业蓬勃发展, 它仍然存在着有待完善的空间。我们相信, 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校正, 明天的三把“软标尺”必将比今天的更精准。

参考文献

[1]毕锋.在世界屋脊抢占新闻制高点[J].新闻战线, 2006 (10) .

[2][4][7][8]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新闻奖作品选[M].新华出版社.

[3]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之总标准第3点.

[5]冯文礼.骗评中国新闻奖《扬州晚报》记者被查处[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70919.

上一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下一篇:大学学生会组织部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