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2024-07-26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通用9篇)

篇1: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2018四川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名词解释

四川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笔试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3.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4.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5.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6.教学组织形式:学校教学工作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8.教学评价: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评定的过程。

9.德育: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10.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

11.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12.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3.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养方式。

14.德育模式: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是典型化、师范性、可操作的德育实施体系。

15.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16.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因此,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17.班集体: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18.班主任: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19.班会: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所以它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20.课外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

21.操行评定:是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作出的评价。

(来源于网络整理)

篇2: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1、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2、物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哪些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材、学校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各类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以及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生活场景等。

1、所谓体验学习,是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认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景。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2、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1、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

2、分解式目标是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的目标叙写方式。

1、“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2、“三维目标”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人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

2、课堂即时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

1、交融式目标是指在每一点目标中实现二维乃至三维交融,而不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明显提示语的目标叙写方式。

2、“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生字复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氛围,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生字见面,达到识字目的的教学策略。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

1、教学评价:是一种纵观和微观的教育评价,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指导下,系统、科学地收集、处理教学信息,对语文教学活动以及成果给予价值判断并以求改进的过程。

2、评价形式有考试评价,即时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多种形式。

3、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7、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11、动态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那些以活动过程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其中主要的四种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4、参加古代“乡试”被录取的称为“举人”,其中的第一名叫“解元”

5、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的是唐代的刘禹锡,他的主要作品为《陋室铭》、《乌衣巷》等。

6、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指的是:法国的莫泊桑、俄罗斯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的过程。

9、新课程结构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选择性。

10、一名优秀的、成功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括宽广深厚的教师专业知识、纯熟的教师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情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篇3: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1 正文

一般而言,此类工程的结构设计中,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主楼往往采用筏基或桩基,裙房多采用独立基础。关于此类工程的结构设计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以下简称《地基规范》)第5.2.4条条文解释中指出:主裙楼一体的结构,对于主体结构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宜将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按基础两侧的超载考虑,当超载宽度大于基础宽度两倍时,可将超载折算成土层厚度作为基础埋深,基础两侧超载不等时,取小值。笔者认为,对于《地基规范》第5.2.4条条文解释,在实际工程的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楼筏形基础基底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地基规范》第5.2.4条进行修正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要裙房提供“折算土层厚度”的修正用当量埋置深度,才能满足《地基规范》第5.2.1条的要求,是《地基规范》第5.2.4条条文解释应用的前提之一。如果主楼筏形基础基底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需要裙房提供“折算土层厚度”的修正用当量埋置深度,就能满足《地基规范》第5.2.1条的要求时,为节约工程造价起见,设计中则可不必按《地基规范》第5.2.4条条文解释计算主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当主楼采用筏形基础,裙房(或纯地下停车库)采用独立基础,而且计算主楼筏形基础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必须按“地基规范”第5.2.4条条文解释计算裙房折算土层厚度,则裙房必须加设封土板。这是《地基规范》第5.2.4条条文解释应用的前提之二。

3)《地基规范》第5.2.4条条文解释中“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不应取计算书中裙房的所有竖向荷载标准值,应仅取裙房所有竖向荷载中的恒荷载标准值,且不应计入活荷载。当裙房地下室顶板以上为带有种植覆土的纯地下停车库时,竖向恒荷载标准值可包括顶板以上覆土自重标准值,但此时应在设计文件的“结构设计总说明”中注明完成地下室顶板以上覆土施工的时间要求。此时间要求可根据主楼筏形基础基底应力,需要地下室顶板以上覆土提供“折算土层厚度”的修正用当量埋置深度计算主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才能满足时来确定。

4)《地基规范》第5.2.4条条文解释中“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按基础两侧的超载考虑”时,除了“基础两侧超载不等时,取小值”外,尚应注意:

①当主楼某侧的裙房左右超载相差较大时,也应取小值,如图1所示。

②当主楼某侧裙房超载间隔不等时,应视段与段之间间隔的距离,分别采用较小值或采用平行于主楼该侧的超载长度的加权平均值;当为裙房设置如图2所示时,由于左右超载差别较大,也应采用较小值;当为图3所示时,建议采用平行于主楼该侧的超载长度的加权平均值。

③当主楼并非四周均与裙房相连,如图4所示,且裙房(或纯地下停车库)与主楼均采用筏形基础时,主楼筏基基础埋置深度可取裙房基础底面以上恒荷载折算土层厚度及主楼地下室地面至室外地坪二者中的较小值。

④当主楼四周均与裙房相连且每侧的裙房宽度均大于主楼基础宽度两倍时,主楼筏基基础埋置深度可将裙房基础底面以上恒荷载折算土层厚度计入在内。当裙房某侧宽度不大于主楼基础宽度两倍时,主楼筏基基础埋置深度可取计入裙房基础底面以上恒荷载折算土层厚度在内的基础埋置深度及裙房地下室地面至室外地坪的基础埋置深度二者中的较小值。此时,裙房宽度不大于主楼基础宽度两倍的一侧,封土板应满布,裙房宽度大于主楼基础宽度两倍的一侧,封土板设置范围应大于等于主楼基础宽度的两倍。

2 封土板的作用及其受力分析

GB 50007-2002第5.2.4条条文解释中,“将超载折算成土层厚度作为基础埋深”的理论依据是裙房的超载可以当量为一定厚度的土层的效应。当裙房采用独立基础时,独立基础平面面积以外的土只能通过加设封土板来提供此种效应。也就是说,设封土板的目的是利用封土板替代基底标高以上的土对地基土施加的压力(因此命名为封土板),正因为有此压力的存在,主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才可以进行修正,此压力应该等于裙房超载折算的土层厚度的重力。加设封土板的范围:当主楼某侧的裙房宽度大于等于主楼筏基基础宽度两倍时,应至少在主楼筏基基础宽度两倍范围内设置封土板;当主楼某侧的裙房宽度小于主楼筏基基础宽度两倍时,该侧裙房应全部设置封土板。封土板板厚的确定应根据裙房柱距、封土板受荷等条件确定。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封土板的受力分析中,有独立基础间拉梁时,应按倒梁板体系分析;无独立基础间拉梁时应按倒无梁楼盖分析。对于封土板而言,裙房“折算土层厚度的重力”的方向应为由下向上。当封土板兼做防水板时,尚应包括水浮力。

3 结论

1)主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将裙房超载折算成土层厚度作为基础埋深”即裙房的超载可以当量为一定厚度的土层效应,是GB 50007-2002第5.2.4条条文解释的精髓;当裙房采用独立基础、柱下条基等非筏板基础时,必须利用经计算确定的封土板对地基土施加压力,主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才可以进行修正,此乃GB 50007-2002第5.2.4条条文解释应用的前提条件。

2)裙房的超载不应取计算书中裙房的所有竖向荷载标准值,应仅取裙房所有竖向荷载中的恒荷载标准值,且不应计入活荷载。

参考文献

篇4:妇科检查名词基础班

巴氏阴道细胞涂片检查

该法既可以用于检查雌激素水平,又可查找癌细胞。从宫颈刮取细胞检查,看是否可能患癌。建议妇女每年检查一次,从初次性交或18岁时开始检查。这种检查既安全又不费时。

阴道镜检查

通常在巴氏检查结果异常时做该检查。阴道镜检查无痛、不需要麻醉,检查只需几分钟时间。

活检

子宫颈和阴道活检通常在进行阴道镜检查时完成,以便从观察到的最不正常的部位获取标本。对外阴小范围的活检可在诊断室内局麻后完成,子宫颈活检通常不需要麻醉。怀疑癌症时,要取小干6mm的组织在显微镜下检查。

宫颈管刮除术

用一小刮匙伸入子宫颈管刮取宫颈内膜组织,然后交由病理专家在显微镜下检查,通常在阴道镜检查时完成。

子宫颈锥形切除术

用激光器、电烙器或手术刀,在麻醉下,从子宫颈上切下12-25mm,长18mm宽的组织。锥形切除术主要用于活检结果异常,进一步诊断或切除异常组织。

子宫内膜活检

用一金属或塑料的细管,通过子宫颈伸入子宫腔,管子前后左右移动,同时在外端进行抽吸,吸出并收集子宫内膜组织,送实验室检查。通常可以确诊异常出血的原因。子宫内膜活检可在诊断室完成,不需要麻醉,就像月经痉挛的感觉。

子宫镜检查

用一根直径约8mm的细管通过子宫颈插入宫腔内,管中有光纤装置可用来观察黑暗的宫腔,还可有取活检的器械。通常能看到异常出血的来源或其他病变,还能取活检标本和进行缝合或切除。可在诊断室完成,也可在医院与诊断性刮宫同时进行。

刮宫术

用金属扩张器扩开子宫颈以便刮匙能进入子宫刮取子宫内膜。这种手术用于取活检标本,诊断子宫内膜异常,或不完全流产的治疗。不完全流产治疗时,使用的刮匙是塑料的,在外侧端有用来抽吸的装置。手术通常在医院全身麻醉后进行。

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用能在X线照片显影的显影剂,通过子宫颈注入宫腔和输卵管,用X线检查。常用于不孕原因检查。

腹腔镜检查

通过肚脐底部作一小切口,插入带光纤的可视细管进入腹腔。通常腹腔镜用于确诊盆腔疼痛、不孕和其他妇科疾病的原因。腹腔镜和其他器械一起用于取活检标本、绝育手术和其他手术,它也可用于人工助孕时取卵。该检查应在医院进行并需要麻醉。

后穹窿穿刺术

篇5:物流基础名词解释

1)【物流】

“物”泛指一切物质财富,但“物”并不改变自身的性质和形状;“流”泛指一些运动形态。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2)【宏观物流】

又称为社会物流或国民经济物流,是指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物流活动。具体地说,他又包括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部门物流三种形式。

3)【围观物流】

是局部范围的物流,又叫做企业物流。围观物流是企业生产过程各个阶段物资资料的流转,它包括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4)【第三方物流】

又称代理物流,是指有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完成物流服务的运作模式。第三方为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提供外部服务。5)【装卸搬运】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改变物品存放状态和位置为主要内容的活动。6)【物流管理】

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7)【物流服务】

是指物流企业的物流部门从处理客户订货开始,直至商品送交客户过程中,为满足客户的要求,有效地完成商品供应、减轻客户的物流作业负荷,所进行的全部活动。8)【物流成本】

是指在企业物流活动中,物品在空间位移(包括静止)过程中和时间上所耗费各种资源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总和,也即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需求预测、选址、采购、配送、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订单处理、客户服务、返还品处理、废弃物处理以及其他辅助活动等环节中所付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物流成本具体可以表现为企业向外部企业支付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消耗掉的物流费用、企业材料物流费用、销售物流费用等。

9)【绝对成本控制】

是指把成本指出控制在一个绝对金额以内的成本控制法。10)【相对成本控制】

是指通过成本与产值、利润、质量和功能等因素的对比分析,寻求在一定制约因素下取得经济效益的一种控制方法。11)【物流质量管理】

是指以及物流系统运动的客观规律,为满足物流客户的服务需求,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基本标准,运用经济办法实施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过程。12)【物流技术】

是指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以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总称。13)【供应链管理】

是一种继承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其职能是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计划和控制。

14)【物流系统】

是以完成物流服务为目的,由多个物流功能单元构成的有机集合体。15)【系统分析】

是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可能采取的方案,并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而选出最优方案的过程。16)【物流系统分析】

是指在一定的实践和空间里,以系统的观点、系统工程和方法对所从事的物流活动和过程做整体的分析研究,实现物流系统的实践和空间两方面的经济效益。17)【运输】

是指人和物的载运及输送。18)【仓储】

在特定的场所储存物品的行为。19)【仓储管理】

是指对仓库和仓库中储存的货物进行管理。20)【配送中心】

是汇集了生产或零售领域的需求信息,从供应商处购买商品,进行存储报关、分拣、配货、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按照下游客户的需求配齐商品,以令人满意的服务,迅速、即使、准确、安全、低成本地进行配送的机构。21)【装卸搬运】

在同一地域内以改变“物”的存放、支撑状态的活动成为装卸,把改变“物”的空间位置活动成为搬运,两者合成装卸搬运。22)【流通加工】

流通和加工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流通是指改变物资空间状态与实践状态的过程,而加工则用来指代改变在流通领域中的延伸。P103 23)【增值指标】

是用来反映经流通加工后单位产品的增值程度。24)【标准化】

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他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公认机构批准的规划或待定文件。25)【物流标准化】

指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发布和实施有关物流标准,并按有关物流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标准的活动过程。26)【物流企业】

是指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代理、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27)【综合物流服务】

是为客户制定整体性的物流方案,并对物流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和系统化运作的服务。

28)【物流信息管理】

是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完成物流过程中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传输和交换,实现物流信息电子化、十字花、网络化。29)【物流信息】

是用来指称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和文件的总称。30)【物流信息系统】

是指由人民、设备和程序组成的、为物流管理着执行计划、实施、控制等职能提供相关信息的交互系统,他与物流作业系统一样都是物流系统的子系统,其主要功能就是进行物流信息的手机、存数、传输、加工整理、维护和输出,为物流管理者及其他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战术及运作决策的支持,以达到组织的战略优势,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和效益。31)【国际物流】

就是在不同国家之间展开的商务活动中,与商品移动相关的运输、配送、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信息管理的活动。32)【国际物流运输子系统】 是指国际货运运输在国家与国家质检进行(或货运)的运输,分为贸易与非贸易。33)【国际物流中心】

是指国际物流活动中商品、物资等集散的场所。34)【国际贸易】

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以及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包括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35)【过境贸易】

是指由A国运往B国途中,经过本国,对于奔过来说即为过境贸易。36)【转口贸易】

篇6:基础写作名词解释

1.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2.消息,在这里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进行迅速及时报道的问题。

1.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

2.应用文的含义:是人们用来解决和处理生产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实际事务和问题,有直接应用价值,有约定俗成表达要求,行文简约的实用性文章。

3.行政公文的概念: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4.命令的概念: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发布的指挥性和强制性的公文。

5.决定的含义:决定是各级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及决策的指挥性公文。

6.报告的含义: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一种报情性公文。

7.请示的含义:请示是下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向上级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请求指示、批准审核、答复有关事宜的报请性公文。适用范围:“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公文。

8.通告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9.公告适用于向全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公文。

10.通知的含义: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等。一般为下行文或平行文。

11.通报的含义: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的公文。

12.函:函是“适用于不相隶属相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的公文。

13.会议纪要的含义: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记录和会议文件以及其他有关材料加工整理而成的,它是反映会议基本情况和精神的纪实性公文。

14.事务文书的含义:是指机关内部或个人,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为处理日常事务所使用的,除了法定公文之外的应用文。

15.计划的含义:计划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某段时间的工作或某项任务,为作出合理安排而预先写出的一种文书。

16.总结的含义:总结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对规定时限内的某项工作或任务加以回顾、分析、研究,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的认识,明确今后实践的方向,把这些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成文字的文书。

篇7:基础会计名词解释1

2、负债: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

3、会计凭证:是用以记录交易和事项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

4、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是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个会计要素所作的进一步分类。

5、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6、会计分录对每项经济交易或事项(会计事项)指出应登记的账户名称、记账方向与金额的一种记录。

7、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任何一项经济交易或事项,都必须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借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增减变化情况的一种记账方法.8、资产负债表所谓资产负债表,是指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实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9、所有者权益也称股东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权益。它在数值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以后的余额。

10、利润表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属于动态报表。

利润表以“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等式为编制依据,将一定期间的收入与同一会计期间的费用相配比,从而计算出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或净亏损。

11、未达账项在企业和银行之间,由于凭证的传递时间不同,而导致了双方记账时间不一致,即一方已接到有关结算凭证已经登记入账,而另一方由于尚未接到有关结算凭证尚未登记入账的款项。

12、原始凭证:又称原始单据,是在交易、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交易、事项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据。

13、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并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凭证,是登账的直接依据

14、会计账薄 所谓账簿是由具有一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用来序时、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反映有关交易或事项的会计簿籍。

15、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篇8: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过去20年,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数量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 并且出现了区位选择的新特点。投资区位选择不但有下游国家 (downstream country) , 更有上游国家 (upstream country) 。所谓的下游国家是指比投资国开发程度低的国家, 而上游国家是指比投资国开发程度高的国家。以往有针对台湾、日本、韩国企业对上下游国家投资的研究, 但理论解释基础依然是传统海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该理论能一定程度解释发展中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或下游国家进行投资的区位选择 (Lecraw, 1993) , 却无法对发展中国家向上游国家的投资行为进行解释。因此传统的海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解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本文尝试从制度基础观理论完善发展中国家海外直接投资动机对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并对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理论框架。

一、海外直接投资动机对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

传统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强调区位选择是区位优势与企业优势相互作用下的结果。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目的是利用其自身优势, 获取最大收益。

海外直接投资是为提高竞争优势进行的企业的扩张。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区位选择的差异都是受到战略动机的差异性和目标获取资源如技术、知识、经验、管理能力的可用性所决定的。以往发达国家企业都会选择下游国家, 但发展中国家企业选择海外直接投资区位时, 偏好同时选择上下游国家。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向上游国家投资时, 大部分企业都不具有这种“专有竞争优势”。希望通过海外直接投资, 将自身竞争优势与东道国专有的区域资源整合, 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竞争优势。同时有希望获取目标的战略资源, 以弥补企业的竞争劣势。

海外直接投资动机主要分为资源利用与资源寻找 (Yiu&Makino, 2002) 。资源利用是企业自身资源的转移, 而资源开发是企业为了获取资源。对下游国家的投资还是以资源利用为主。企业具有相对优势, 通过获取下游国家的互补资源, 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相对优势特点。例如, 企业会因较低下游国家劳动成本等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下进行投资, 以增强他们的价格竞争优势或者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市场开拓, 以希望降低行业内的竞争, 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维持市场规模, 最终提升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而对上游国家的投资主要目的是为了资源寻找 (asset-seeking) , 如研发能力、生产技术、销售管理技术和品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所有权优势, 他们希望通过全球化获取技术和品牌资源以补充他们相关资源的弱势 (Child&Rodrigues, 2005) 。

另外,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不仅仅限于获取关键资源, 他们更积极将获取的资源与自己的竞争优势相结合, 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企业竞争力, 发挥“后来者优势”。从90年代台湾和韩国企业开始, 企业开始注重将获取的资源与自己的整合, 更重要的是开始通过获取市场, 最大化后来者优势, 即海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出现资源寻找与资源利用交织的情况。近年来, 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的跨国企业进入上游国家, 进行“跳板式”的国际化进程。“跳板式”进程是把国内基础与国际国家获取的战略资源相结合 (Dore, 1990) 。如TCL、联想等企业进行国际化的进程, 其全球化的成功都是依靠在母国和海外战略资源相结合上 (Luo, 2007) 。

综上所述, 海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与投资动机有密切的关系。但他们只证明两者之间的存在关系, 却并没有具体把投资动机与区位选择怎样的关系表达出来, 更没有提供一个完整的基于投资动机的区位选择理论框架。

二、基于制度基础观的海外直接投资动机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化, 制度基础观已经成为解释企业行为的一个研究重点。制度暗含着企业非可控的外部因素, 这种外部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会增加企业的风险。近几年, 随着海外直接投资活动日趋增长, 跨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常常要面对着母国与东道国制度差异, 因此制度已经成为影响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 由于母国的制度不完善, 可能为了其他国家的完善制度或制度的某一特点而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制度因素对动机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是制度的完善程度而导致企业选择海外直接投资, 而间接影响是指政府等制度因素影响投资的动机而最终影响区位的选择, 比如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扩张就经常由于政府原因出现资源寻找与资源利用交织的情况。

从现有的文献我们发现制度的对海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完善的政府管理制度会提高生产力和效率, 因此会吸引海外直接投资。第二, 不完善的制度会为企业带来额外的生产成本, 比如贪污腐败 (Wei, 2000) 。第三, 由于高沉没成本, 海外直接投资容易受到各种不确定性的冲击, 这种沉没成本是由政府的低效、政策不稳定性、法律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带来的。

以往对海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制度解释, 主要集中在东道国的制度, 研究东道国的制度如何吸引海外直接投资。早期的研究集中在贪污腐败这个维度, 发现假如东道国的贪污腐败情况严重, 将阻碍海外直接投资 (Wei, 2000) 。后来制度的维度不断延伸, 东道国的制度, 如政局稳定程度、政府效率、制度管理、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合约精神对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具有明显的影响 (Kaufman, 1999) 。

后来研究开始从东道国转向东道国和母国的制度差异考虑。有时即使东道国的制度完善也不一定能吸引海外直接投资。当弱制度的母国中, 企业能够利用这种制度的不完善获取较低的成本时, 他们海外直接投资就不会选择强制度的东道国 (Agnès, 2007) 。东道国和母国之间的制度差异越大, 企业的适应时间就会越长, 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成本和风险就越大, 因此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时不会选择制度差异过大的东道国 (Habib&Zurawicki, 2002) 。东南亚、拉美、非洲地区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区位选择的首选, 因为这些国家与我国的制度距离、文化距离较小, 同时资源较为丰富, 市场容量也较大, 相反西欧、北美地区等国家, 尽管市场容量大, 但由于制度距离、文化距离较大而有风险。

随着中国为代表的强制度国家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越来越活跃, 研究开始转向对母国制度的影响。而母国制度的影响其实际就是制度对海外直接投资动机影响, 这表明制度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贯穿整个过程。制度对海外直接投资动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通过海外直接投资突破母国制度不完善性

母国的制度不完善性 (如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透明的政治和诉讼制度、市场机制的失效、政治稳定性、政府干预程度、贪污腐败等) 都会严重影响该国企业的竞争力。由于企业在应对这种制度的不完善付出过多的代价, 因此企业会倾向去海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希望进入发达国家的原因也很大程度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制度相对于母国制度更完善。

中国的制度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市场分割性。中国市场分割性是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特定阶段才出现的一种市场结构特点或者状态。市场分割主体是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通过手中的权力, 对市场和企业进行广泛而直接的干预形成的一种市场状态, 它是整个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问题的一种综合反映, 例如地区性行政垄断直接表现为地方保护或市场分割。中国市场分割性是一种制度的影响, 首先, 它阻碍本地企业跨区域实施整合战略;其次, 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制度制定、政策分配和行政权力执行方面的空间大和随意性强, 导致进入本地区, 尤其是新进入该区域企业运营、管理和控制的成本过大。另外国内市场被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垄断, 导致市场份额少。因此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海外直接投资摆脱母国的制度或者市场限制 (方军雄, 2009) 。

(二) 获取母国的制度上的优惠政策

很多企业通过海外直接投资进行反向投资行为。所谓的反向投资是母国的企业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公司, 再把资金通过该海外公司流回母国, 目的是获取母国的优惠政策 (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获取稀缺资源和政策支持等) 。当这些外资优惠政策依然存在时,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就会有动机通过海外直接投资获取优惠政策。发展中国家企业除了获取外资政策优惠外, 也会希望获取母国政府对本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政策支持。中国、印度等地的政府都对本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提供财务支持, 使原来不具有所有权优势的企业也能成功“走出去” (Anreff, 2002) 。

综上所述, 制度因素对海外直接投资的研究经历了“东道国-东道国与母国-母国”的过程。这表明制度因素对海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已经贯穿了整个海外直接投资行为, 包括对区位选择和投资动机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当构建发展中国家的区位选择模型时必须考虑制度因素。

三、研究展望

未来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区位选择理论的研究, 我们将会从以下几方面继续拓展:

第一, 从已有的文献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海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对区位选择有明显的影响, 我们把动机分为资源利用与资源寻找, 而区位选择则分为上游国家和下游国家。另外, 制度也是投资动机之一。影响区位选择的制度因素主要是来自母国制度、东道国制度以及两者差异, 我们将从管制制度 (regulative pillar) 、规范基石 (normative pillar) 和认知基石 (cognitive pillar) 三个维度分析。同时发现制度是具有两重性的, 即每种制度都既有积极的方面也要消极的方面, 因此我们还会讨论这种制度两重性对海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

除此之外, 我们认为已有文献的研究对象都没有加入企业的特征分析。实际上, 不同的企业特征对于风险和动机的态度也不同。比如Luo (2007) 提出全球抱负者 (world-stage aspirants) 可能会更倾向于获取技术、品牌等资源, 而有国有背景的跨国机构会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去寻找母国缺乏的自然资源。这对大部分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动机具有启示作用。因此其企业的特征可能影响动机, 这与以往台湾的私人企业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如果我们想更深入洞悉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企业特征的研究不可或缺。我们把企业特征分为两类:背景特征和能力特征, 背景特征考虑的是企业所有权构成和多元化程度, 把企业分为:利基企业 (niche entrepreneurs) , 全球抱负者 (world-stage aspirants) , 跨国机构 (transnational agents) , 受委任专家 (commissioned specialists) , 而能力特征按市场份额等维度把企业分为领先者、跟随者、挑战者和补缺者。基本模型如图1。

第二, 以中国企业和中国制度为研究对象, 分析细分变量。首先, 研究影响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动机和区位选择制度的维度和变量。其次, 研究我国企业的主体特征, 哪些变量对海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区位选择起关键作用。再次, 研究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动机的特点, 同时分析中国企业的投资动机对企业选择进入上游和下游国家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原因是什么。

总之, 全球化环境下, 环境的复杂程度以及不确定性日益加深。海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作为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行为, 将成为制度与企业自身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无论企业自身还是制度上都具有与以往研究完全不同的特点。我们希望将制度因素与海外直接投资动机等因素结合起来, 完善并发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

摘要:近几年, 中国企业进入海外投资扩张时期, 进入区域与以往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既有越南等下游国家, 也有美国等上游国家。本文首先分别对基于海外直接投资动机和制度基础观对海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并综述, 并对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理论框架。

关键词:区位选择,海外直接投资动机,制度基础观

参考文献

[1]方军雄., 市场分割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害:来自企业并购的证据[J].财经研究, (9) :36-47.2009.

[2]Andreff, W., The new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from transition countries[J], Economic Systems, 2002, 26 (4) :371–379.

篇9: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关键词:虚拟经营;虚拟企业;资本效率;核心竞争力

一、 引言

虚拟经营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新型经营方式而备受企业关注。虚拟经营的准确含义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的,充分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实现公司资源有效利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突破了企业有形的组织界限,对所借用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运作,通过虚拟人员、虚拟功能和虚拟工厂三个要素来有效运行。因而虚拟经营由于突破法定组织行为的有形界限,具有控制关键资源和利用关键资源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的特点。本文通过对虚拟经营相关理论的综述,探索其内在关系。

二、 虚拟经营的理论基础与行为解释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在市场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市场目标的增长存在着相互排斥的竞争关系。而这种相互排斥的竞争行为结果,导致企业对手之间恶性竞争循环。而解决这种利益冲突行为的有效方式是双赢基础上的合作。所以竞争与合作理论是解决这种利益冲突行为的有效途径。同时企业重组、价值链、新木桶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解释这种关系。

1.竞合理论与虚拟经营。按照竞争与合作理论的观点,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竞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专业分工,参与市场争夺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可能变得日趋激烈,在一些行业甚至出现了过度竞争现象。在这种市场状态下,任何一家企业不可能长期保持某种竞争优势,为了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去进行新优势的不断培育。然而这类行为结果往往是事于愿违和得不偿失。这种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竞争观念和竞争方式,导致了在竞争中合作或在合作中竞争。

竞合,是指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组合,即竞争中有合作。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通过合作,形成合力。科技的发展、国际资本的流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产品同质化、趋同性增大、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一些存在竞争的企业之间的短期合作提供可能的条件,而且也被越来越多地公司广泛运用并取得成功。例如在沃尔玛的早期,实力强大的供应商如宝洁公司(P&G)是很强硬的,当沃尔玛强大之后,并没有反过来对宝洁“示威”,而是与宝洁结成伙伴关系,双方可以共享沃尔玛的电子信息来改善彼此的业绩,实现双赢。

虚拟经营战略可以建立与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的合作关系。其不仅缓解竞争压力、减少本企业非核心或薄弱环节的资源投资浪费,而且又能与被合作企业共同承担市场风险,使损失减少到最小。在虚拟企业中,组织成员之间是一种动态组合的关系,虽然也有竞争,但它们更注重于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相互之间以协同竞争为基础,实现竞争双方的资源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但它不同于传统的合作,虚拟经营是典型的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的非产权合作。通过合作完成价值链环节的能力薄弱部分与低附加价值部分的活动,实现双方优劣势的互补。

2.企业重组理论与虚拟经营。由美国海穆(Micheal Hammer)博士提出的企业重组(Reengineering)或企业再造理论。强调企业回到创始原点,重新设计企业的业务过程,实现企业绩效的显著改善,不是简单裁员、缩编,而是重新开创一个事业体的新生命周期。一些企业逐渐意识到自身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相对滞后,就必须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才能重振企业雄风。

重组理论的兴起为企业实施虚拟经营战略后的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因此,虚拟经营战略能解决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辅助单位多、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企业的管理链延长、人浮于事、重复低效投资、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在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选择与本企业有一定互补关系的目标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通过对核心企业做相应的结构重组,经过适应——调整——再适应的过程,提高本企业竞争力。

虚拟经营战略按范围可分为基于项目的虚拟经营、基于产品的虚拟经营、基于服务的虚拟经营、基于管理的虚拟经营;按具体形式来分主要有虚拟生产(OEM)、虚拟研发(ODM)、虚拟销售(OBM)、虚拟共生、策略联盟、虚拟营销网络、行政部门的虚拟化几大类。相应的企业重组涉及到的内容包括重组企业管理组织的构架,重组企业生产制造系统,重组研究与开发战略,重组供应和销售渠道等。因此,企业重组理论为企业虚拟经营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3. 价值链理论与虚拟经营。价值链(Value Chain)是以企业内部价值活动为核心所形成的价值链体系。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97)认为企业价值活动是竞争优势的各种相互分离活动的合成,与竞争对手价值链的比较揭示了决定竞争优势的差异所在。企业的价值活动可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其中基本活动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市场拓展;后勤、人力资源设施、工厂资源设施、采购等等属于辅助活动。

价值链理论认为,在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来自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称为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虚拟企业中的每一个团队,都位于自己价值链的“战略环节”,追求自己核心功能的实现。根据能力的优劣和附加价值的高低而有选择地把部分价值链活动环节让渡出去,整个价值链将形成传统企业无法匹敌的优势。实施虚拟经营战略企业可以通过控制具有垄断特点的价值链上的重要阶段来完成整个价值链必须的全部环节,突破了传统的“五脏俱全”组织模式。

虚拟生产是应用最早和应用最为广泛的虚拟形式,主要原因是,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产品设计开发和市场拓展是企业的核心,也是企业主要的价值增值关键环节,而生产往往都是低价值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自己投资设备、原料,不如将企业产品制造部分实行外包,在确保企业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还能转嫁风险。像这样核心企业专心致力于位于价值链两端的设计开发和市场开拓,而将中间的低价值环节—生产进行虚拟化,所形成的企业称为“哑铃型”虚拟企业。

4. 新木桶理论与虚拟经营。新木桶理论是指原有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构成木桶的最短木板的长度,在企业中的应用,其含义引申为企业的竞争力由价值链中最薄弱环节来决定,这是由于这个价值链上最薄弱的环节限制了其它具有高附加价值活动最大效用的发挥。此时,企业的工作重心是补缺,而不是把资源投入到优势环节中。为了弥补木桶的短板,采取的解决新方法是利用外界长木板组合使用,既抛弃自身企业价值链的薄弱环节,转而利用他人的优势来提升竞争力。

虚拟经营战略是典型的反木桶理论,认为组成木桶的木板只有一块或部分木板是自己的。企业先利用价值链分析优势环节,再与合作企业进行优势互补。相比而言,新木桶理论比竞合理论、价值链理论更清楚形象地说明了企业实施虚拟经营的必然性。

5. 交易费用理论与虚拟经营。交易费用是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包括人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的价格信息、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和签约,以及监督合约执行等活动所花费的费用。

根据科斯的上述观点,市场和企业具有相同职能,因而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机制,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行政协调,都是有成本的。当一笔交易的企业行政协调的成本低于市场机制的成本时,这笔交易将趋向采用企业行政协调进行,即企业对市场的替代。相反,市场机制的成本较低时,则倾向于将交易活动虚拟化,既用市场来代替企业。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的今天,影响交易费用的不确定性和在交易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买方企业只要通过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Internet等信息网络建立动态联盟,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业务往来就会变得非常便利。以上所有因素最终都导致了市场交易费用的大规模降低,为实施虚拟经营战略提供了必要条件。企业只要通过虚拟经营的方式就能将分散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快速有效地整合,抓住瞬间即逝的市场机遇。

三、 企业虚拟经营与竞争优势

在市场需求日趋个性化的今天,企业要想赢得市场效益,就必须发展专有技术并形成独占性商品以占领市场。企业虚拟经营所强调的,不是在所有全面都具有优势,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最大优势与外部资源优势的对接或组合。这种方式,可以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有利于形成企业自身最大优势的领域,不是将有限资源分散分配到对公司产生价值增值不高的环节,实现企业有限资源的价值增值最大化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换句话来理解,只要企业培育或控制了关键资源,就具备了整合利用其他资源的条件,而关键资源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在竞争环境下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强的能力。

按照上述要求,实施虚拟经营战略首先要求企业自身在局部资源要素上如品牌、核心技术、关键市场、核心资产等方面首先获得竞争优势。这要求企业调整战略方向,将企业有限资源集中配置到产生或形成竞争优势的局部关键要素上,为企业实施虚拟经营和开展对外合作创造条件。也为企业基于核心能力的对外合作与扩张提供了环境。

企业利用存在互补型合作企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专有技术,开展虚拟技术合作。同时利用虚拟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弱由于距离壁垒、竞争壁垒、政府壁垒和文化壁垒带来的阻力。在成功实施虚拟经营过程中,重点要处理好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确保保护核心技术不被外露、正确界定虚拟研发中的知识产权。使企业保持对关键资源的控制,使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要素不会因为开展虚拟经营而有所丧失,以维持企业长期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永玲.对虚拟经营的比较研究.莆田学院学报,2006,(2):24.

2.叶永玲.木桶理论对战略管理的启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63-65.

3.陈勇.论虚拟经营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1月.

4.叶永玲.虚拟经营战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作者简介:谢守祥,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鲁燕捷,中国矿业大学2005级企业管理硕士生。

上一篇: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下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下政治复习提纲(已标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