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2024-07-07

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通用10篇)

篇1: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纺织业在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中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10年,中国纺织业工业协会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中的土工材料、过滤材料、农用纺织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防护材料;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草拟“十二五”规划时,也明确了未来5年至10年的重点发展领域,包括过滤、土工、医用、农用、棚盖、复合材料、消防服、阻燃产品等多个领域。这些发展方向的确定,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在全面介绍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浅显探讨渭南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渭南市是全国优质棉产地之一,2011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90多万亩,年均产原棉14万吨,其中皮棉7万吨。产地主要在大荔、蒲城、临渭等地。全市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5户,总产值15.4亿元。主要分布在大荔县、蒲城县、韩城市、高新区等。

全市棉花种植业与纺织业主要产地以大荔县为主。2011年大荔县棉花种植面积达到52万亩,总产量达到10万吨,其中,皮棉产量4.3万吨,占全省60%左右。目前全县棉纺织企业共31户,棉纺能力28.75万锭、纺机3000余台、络筒机100台、精梳机20台、转杯纺机7台。年产纯棉中低支棉纱4.2万吨,中窄幅细布1200万米,现有先进的400吨大型打包机生产线11条,年加工原棉能力7万吨以上,占全省的52.4%,实现产值10亿元。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0多人,其中具有高、中低技术职称的人员100多人。

陕西金盾纺织有限公司是渭南市最大的纺织企业,成立于2008年6月,是由金盾纺织(泾阳)有限公司收购两大国有企业(原陕西第十三棉纺织厂和陕西农垦光华纺织厂)后重组而成的大型民营纺织企业。公司生产规模为9万枚纱锭,2600台织布机,职工4600余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0名,管理人员130名,占地面积480亩,建筑面积102000平方米。公司下设公司总部、大荔分公司和光华分公司。重组前原有两个厂分别建于五、六十年代,经过50多年的生产运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企业先后荣获“省级先进企业”、“市属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是大荔县纳税大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渭南市纺织企业主营棉纱、涤棉纱、各类坯布并收购加工皮棉有棉纱、皮棉、棉短绒、棉籽等业务,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广东、福建等地。

二、渭南市纺织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渭南市发展纺织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客观优势(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有适合棉花生长的光照条件、生育的水分条件、成长的土壤条件等)。但从全市纺织业发展现状来看,又有历史形成的自身劣势。

(一)优势分析:

1、充足的原材料。全市棉花年均种植面积近100万亩,年产皮棉约7万吨。渭南市棉花种植水平较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渭南就是陕西省重要的棉花基地。2011年,全市棉花产量占到全省的90%左右。

2、充沛的人力资源。渭南市现有人口552万,其中农业人口448万,农村劳动力246万。渭南市目前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日趋完善,是全国十大职业培训基地之一。渭南技术学院等一批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名扬全国,每年可向社会输送大量有技术、熟操作、懂管理的年轻人才,提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5万人,这些人力可随时召集上岗。

3、低廉的生产要素。渭南市火电装机容量为737万千瓦,工业用电价为0.69元/度。水资源总量达20.06亿立65B9米,工业生产用水为1.9元/吨,2011年渭南市工业用地的平均地价是10万元/亩。

4、地理位置优越。渭南发展纺织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首先,渭南处于欧亚大陆桥中段和关中技术产业开发带东部,是西部地区区位重要的中心城市,并且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从渭南中心城市南部穿过,一方面可以将新疆的优质棉花快速运到加工地,另一方面可以将制成品运往东部市场。

另外渭南处于国家规划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内,这样,可以利用国家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各种经济和金融政策来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纺织工业的发展。

(二)劣势分析:

1、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和技术装备水平低。目前渭南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产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的2.13%;实现利税10600万元,占全市规上企业利税的1%左右。由于渭南市棉花质量不高、纺而不织、织而不制,多为21支左右产品,而利润空间大、市场需求大的产品少。

2、产业链不完整、产品单一。目前主要以低档纺织织布为主,且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对外依存度大,缺乏下游的印染、服装、针织企业,产业链条不完整。

3、自主创新能力差。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科研相结合的体系与机制,难以通过行业间的配套分工与协作形成人才、技术、成本、市场竞争优势,行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风险较大。

4、缺少配套的专业批发市场。企业需要发展的原材料、纺机配件、器材、纱线、坯布物流等多在外地分散完成,原辅料交易成本高,议价能力弱,获取信息慢,地区品牌效应不明显,市场不活跃。

5、纺织企业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附加值低。现仅有蒲城“玉女”,大荔“同兴”等品牌的手工织布,虽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但在纺织工业产业链的下游生产环节的服装行业,并没有自己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更多是作为沿海城市许多著名服装企业的原料供应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缺乏承载行业集群发展的工业园区,行业指导、政策支撑、融资等服务跟不上,发展后劲不足。

三、渭南市纺织业发展方向

今后,渭南市纺织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平台,以技改和引进为重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承接东部企业转移,做大做强棉纺、织造,培育发展印染和服装业,重点支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1、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逐步降低低附加值产品比重,努力提高精梳高支纱、高档粗支纱、无卷化、无结头纱、无梭布等“三无一精一高”产品的比重。培育3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提高渭南市纺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

2、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抓住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破。具体包括:

①加快棉纺织产业的技术进步。要以提高加工深度和新产品开发为主,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的棉纺织技术装备。大力发展无梭织机、宽幅织机等,积极采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高效精梳机等新型纺纱设备。

②加快新产品开发。在提高纯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新型化学纤维应用的比例。根据市场需求,提高新型化学纤维纯纺和混纺产品的比例,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增加花色品种,特别注重开发功能性纺织品,为我省功能性服装的生产提供基础材料。

③加快印染产业的引进和技术进步。重点引进发展先进的印染整理生产线,增加宽幅印染、新型纤维面料、功能性纺织品印染加工整理生产能力的比例;推广应用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重点解决印染行业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④加快服装产业发展。重点引进2-3个品牌优势显着、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企业,特别要充分发挥渭南市在原料、人力及区位方面的优势,引进以功能性职业装、休闲装为主导产品的服装企业。

⑤积极推进产业用纺织品开发生产。充分发挥我省新技术纤维—芳纶的研发应用优势,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产业用纺织品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重点开发医卫用纺织材料、蓬盖类材料、农业用纺织材料、特殊装饰用纺织品、土工布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等产品,提升渭南市纺织产业水平。

3、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责权利紧密结合分工明确的决策、经营和生产体制机制,以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壮大一批在决策、研发、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如陕西金盾纺织公司、陕西同兴纺织公司等,把这些企业培育成渭南市纺织产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优势企业。紧抓我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不断解放思想,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创造条件,把渭南市打造成东部纺织企业转移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地之一。加大“招强引大”力度,重点引进提升渭南市纺织产品附加值或拉长完善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与优势企业。主要包括:研发生产精梳高支纱、高档粗支纱、无卷化、无结头纱、无梭布等“三无一精一高”产品的企业;采用先进的节水、节能、无水印染工艺的现代化印染企业;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研发生产企业;具有纺织品牌优势的功能性服装企业。

5、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纺织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保证。要推动企业加快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开发和应用,提高企业竞争力。

篇2: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摘要:笔者结合本地实际,客观的分析了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对促进未来土地流转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解决耕地零散分割、规模过小问题,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连片开发,实行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有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影响农民流转土地的因素及我市未来土地流转发展方向

一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民对耕地的依赖性极强,农民视土地为生存根本的观念还未转变,土地情节比较深,加之近年来粮食价格上涨和惠农政策的不断增加,使土地承包价格逐年升高,因此大多数农民不愿意将其承包的耕地进行流转。现在农耕劳动强度明显减小,外出务工又缺少技能,进城务工,因为不能享受城市的各种保障制度,也缺少安全感,所以不敢进行土地流转。二是土地流转操作程序不规范。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多采用“口头协议”的方式,私下流转,不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农户在土地流转时,往往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即使有书面合同,其格式、内容也不够规范、完整,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表述不清,漏洞百出,容易出现纠纷,并且难以调处。三是对土地流转户,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对离土农民没有相应的转移就业促进机制,农民缺少对未来生活保障预期信心,所以不敢流转或不敢长期流转,重新就业也很难安心。同时,流转期限短,土地的投入和养护受到一定影响,个别存在掠夺式粗放经营的现象,这对流转双方都很不利。

我市在每个村都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息员,由土地流转信息员将土地流转信息在村公示栏公示并报到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在农经站),由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对全乡的土地流转信息进行归类和公示,提供业务指导,并以村为单位建立土地流转台帐。由于群众对此项便民措施认识不到位,土地流转多是在亲属间进行,很少有群众到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进行查询和政策咨询。

我市土地流转方式主要是农户间的转包,土地流转未来发展方向应是以土地流转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将零星地块逐渐连接成片,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使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未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几种模式

1.专业大户模式。专业大户模式是当前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要积极引导农村的科技户、种田能手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通过租赁和转包的方式受让农户流转出的土地,开展规模经营。

2.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通过租赁和转包等形式受让农户流转出的土地,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从事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新型经营组织。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主体,也是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重要模式。要积极引导农村的科技户兴办家庭农场,鼓励 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升级。

3.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形式。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加快发展“生产在户,服务在社”的规模经营发展模式,加快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大、产品竞争力强、品牌信誉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合作社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合作社竞争力。积极引导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打造自己的品牌。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加强品牌的统一标识,利用媒体、展销会等促销手段,做大做强,不断增强竞争能力。

4.农业龙头企业办基地模式。允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租赁方式流转农户承包地,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带动农民增收。

三、加强土地流转工作指导

篇3: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空气污染己成为当下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问题。工业、交通和建筑等行业及人类生活中排放了大量的粉尘、烟尘,这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PM2.5的发布以及严重的雾霾现象使国民更注重生存环境和空气质量。根据美国环境保护部的研究员曾就人类活动模式进行过调查的结果发现,人们在室外停留的时间为13%[1]。那么在日益严重的雾霾气候中生活和工作,人们在户外只能通过佩带防霾口罩来获得洁净空气,防止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进入人体,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过滤用纺织品由大量的纤维经过错综复杂的排列构建而成的一种多孔隙的纺织用品。当空气中的微小颗粒接触到过滤用纺织品时,被纤维阻挡或由于纤维与颗粒间的范德华力或静电作用被纤维粘住,因此纤维材料作为过滤介质具有良好的过滤效率。

1过滤用纺织品的研究现状及在防霾口罩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防护意识也不断加强,这大大地推动了个人防护口罩的发展。我国使用口罩材料的历史悠久,但发展速度却十分缓慢的。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国的口罩主要滤料是棉织物。20世纪60年代,我国才开始使用合成纤维作为口罩的滤料。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对舒适性能好、过滤效果优的防霾口罩的需求不断地增加,空气过滤用纺织品在防霾口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1非织造布防护口罩

常规的非织造布过滤材料的纤维直径一般在2~10μm之间,其纤维在空间交错排列且均匀分布,无明显的方向性,并具有大量的孔隙结构,被过滤的颗粒与纤维在孔隙中广泛接触,具有较高过滤效率。在过滤过程中,非织造布过滤材料对微粒的捕集能充分发挥截留、惯性、扩散和重力沉降等机械捕集机理[2]。非织造布口罩主要以非织造布作为口罩的过滤材料,由于制作过程比较简单、价格低廉而被广泛用作一次性防尘口罩和医用防护的材料。

针刺法、湿法、纺粘法、化学粘合法、热粘合及熔喷法等非织造布的加工方法基本都适用于过滤纺织品的生产。纤维的细度、材料的厚度和纤维纤径均匀度是影响非织造布口罩的过滤效果的主要因素。纤维直径的越小,纤维交错形成的平均网孔孔径越小,对颗粒的过滤效果就越好。熔喷法是形成纤维最细的非织造布的加工方法。张威[3]就针对熔喷与针刺非织造布对PM2.5过滤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对比,测试结果发现,随着风速的不断增强,过滤阻力增强,所测样品的过滤效果降低;随着平方米克重的增加,过滤材料的过滤阻力增强,过滤效果与容尘量也增强。平方米克重相近的针刺类和熔喷类的过滤材料,熔喷过滤材料的过滤效果优于针刺,而容尘量、使用寿命却弱于针刺过滤材料。因为熔喷法非织造布利用高温高速气流喷吹从而产生的拉伸作用而生产出来的,纤维直径一般在0.5~4.0μm之间,形成的孔隙小而多,纤维网络结构对颗粒物起到很强的截留和阻碍作用,实现较优的过滤效率[4]。

1.2驻极体防护口罩

驻极体是指具有长期储存空间和极化电荷能力的固体电介质材料,具有在无外电场的条件下能自身产生静电作用力的特性[5]。驻极体口罩滤布是在非织造布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得到带静电的过滤材料。该滤料不但有通过惯性沉积、重力沉积和扩散效应等机理,而且还可以依靠附在纤维表面的静电荷与颗粒物间的静电效应对气体中流动颗粒进行拦截、阻挡,达到很高的过滤效果和防护效果。由于在物理的过滤机理上增加了静电效应,因此过滤效率提高了,呼吸气阻力却没有增强。

驻极体用作过滤材料,最初是1976年由J.Van Tumhout等人制成切割成小条状的聚丙烯薄膜,将这种带电小条加工成折皱状态即形成驻极体纤维。鉴于驻极体空气过滤器具有低流阻、高效率、长寿命、高集尘能力及节省能源等优点,使得这类空气过滤材料的研究发展十分迅速[6]。朱晖[7]对比了驻极体滤料和常用民用空气过滤材料对PM10、PM2.5及PM1.0的过滤特效果,得出驻极体的过滤效果较佳。刘超[8]研究了经过驻极处理的熔喷滤料过滤效果的影响,经过驻极处理的滤料能够有效地提高过滤效率,同时保持呼吸阻力不变,并随着驻极电压增强,过滤效果提高。夏婵[9]就驻极体、无纺布、棉质口罩滤料净化PM2.5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驻极体滤料不但具有复合滤料的高效特性,还具有纱布的低阻。

1.3活性炭口罩

活性炭纤维是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的新型功能性吸附材料,它采用有机纤维为原料,经碳化、活化后制成[10]。活性炭是一种具有多孔结构和大的内部比表面积的吸附材料,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由于活性炭纤维直径较小,一般在10~13μm,之间,纤维外表面积大,吸附容量大,吸附效率高[10]。因此,活性炭口罩不仅具有一定的过滤性能,还具有一定的抑菌性。

目前市场上的活性炭口罩一般以活性炭纤维作为中间过滤层,再与无纺布或棉布进行复合。余巧等[11]人采用熔喷材料与活性炭复合作为滤芯,选用纯棉水刺非织造布作为内外层,并对所制备的口罩进行透气性、过滤性能地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活性炭口罩的过滤性能及透气性能均较佳。陶玥[12]制备了一种载银活性炭纤维,即活性炭纤维表面均匀分布了20~40nm的银颗粒。将该纤维用于口罩滤芯与40~45g/m2无纺布复合。该活性炭纤维不但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还具备优异的抗菌性能,且安全稳定无毒。

1.4纳米复合口罩

纳米纤维的直径一般为0.04~2.00μm,由其所形成的纳米纤维膜则具有比表面积高、孔隙率高、孔隙小、孔径联通性和透气性好,拥有优异的空气过滤能力和较低吸气阻力[13~14]。由于受生产条件和成本的限制,目前还没有纳米口罩推出市场。但是由于纳米纤维所具备的特性非常适合在空气过滤材料上应用,许多学者一直进行该方向的研究。

刘万军等[15]研究设计了熔喷-静电纺-熔喷纳米复合非织造材料的过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一层0.029~0.116μm的纳米纤维膜后,熔喷材料的过滤效率从38.1%提高到99.0%以上,能够有效阻截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和病毒等有害物质,可以应用于高效防护口罩。范静静等[16]用粘胶水刺非织造布做基布,纺制载有没食子的醋酸纤维素纳米纤维,再用丙纶纺粘非织造布盖在表层,所形成的复合结构防护口罩材料对1μm以下的粒子的过滤效率达到69.76%,具有优异在抗菌性能。刘雷艮等[17]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直径为0.088μm左右的锦纶6与壳聚糖混合的纳米纤维,并与丙纶熔喷非织造布复合,制备无毒无害高效防尘口罩的过滤材料。

2防霾口罩过滤纺织用品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雾霾天气的增多和空气质量的下降,呼吸防护用品特别是防霾口罩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防霾口罩仍存在一些缺陷,如口罩的舒适性、耐用性、安全性和功能性等问题。要改良这些性能必须解决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2.1解决口罩滤料的过滤效率和呼吸阻力之间的矛盾关系

口罩的呼吸阻力是由于人体佩戴口罩后,呼吸气经过口罩所产生的摩擦力而形成。呼吸阻力的增加不但会导致佩戴者换气不足,使佩戴者产生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的感觉,还会降低口罩的密封性,导致漏气量增加,影响口罩的过滤性能[18~19]。目前市场上的许多口罩的滤料过滤性能好但呼吸阻力大,呼吸阻力小的过滤性能差,两者成反比关系。因此,进一步提高口罩滤料的过滤效率的同时降低口罩的呼吸阻力,即开发高效低阻的口罩滤料是防霾口罩纺织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2.2提升防霾口罩的舒适性

口罩的舒适性除了要求口罩滤料有一定透气、透湿和散热的功能外,还必须使用对人体没刺激和安全的材料。目前市场上防霾效果较好的个人防护口罩主要成分是化学纤维等,他们的生物相容性不如许多天然纤维,但是天然纤维由于纤维比较粗,所制造的口罩滤料的孔径较高,无法阻挡空气中细小的颗粒。近年来,天然纤维材料的再生利用的兴起为口罩滤料提供了一些生物相容性好的原料。

2.3增强口罩的功能性

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空气的污染,空气中除了有粉尘外,还存在许多对人体有伤害的物质,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以及一些受燃煤排放的重金属元素[20~21]。因此,仍需要开发一些功能性的滤料,在过滤空气中微小颗粒同时,还能够吸附和降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另外,空气中也存在着一些细菌,人们在佩戴口罩的过程中,也容易滋生细菌,因此,赋予口罩滤料优异的抗菌或抑菌性,可以使消费者用得安心。

2.4降低防霾口罩使用成本

目前许多防霾口罩都是一次性口罩,不可重复使用,但销售价格非常昂贵,比如3M公司的防霾口罩的价格为十几到二十几元,绿盾的防霾口罩也是十几元一个,消费者使用成本非常高,严重影响消费者的使用欲望。因此,降低一次性防霾口罩的生产成本与开发可以重复使用的防霾口罩滤料,降低使用者的使用成本将是今后过滤用纺织品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3结语

篇4: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诚信观念;财务管理;竞争力

一、企业工商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很多企业都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企业在工作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同时,在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科学的弊端。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从企业自身的情况出发,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他人的经验或者是生搬硬套地进行管理模仿,从而造成企业竞争力不断减弱,严重威胁企业的生存。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只重视眼前的利益,忽略企业文明建设,对于员工的文化精神不够重视,没有做到统筹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前景

1.加强企业的诚信观念

为了使企业经济能够快速发展,企业应该重视诚信,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顺利经营,促进企业的稳步可持续发展。在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之下,企业才能够构建一个符合现代化条件的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使这个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向着可持续的、健康的方向前进,从而营造一个健康活跃的市场经济环境,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得到弘扬和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已经深入渗透到了企业日常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员工都息息相关,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所以,财务管理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发展,甚至能够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兴衰。因此,企业为了稳步的发展就应该重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在此过程中,企业应该构建一个财务管理团队,建立一个强大的财务管理师资队伍,这是管理财务的最基本的要素。通过加强财务管理不但能够使企业财务管理的覆盖范围得到一定程度的延伸,還能够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精确仔细,对于企业内部类似于人、物、信息或者是财务等各种企业资源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运转速度,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3.强化人员管理

在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只有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得到提高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对员工日常的工作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对员工的关心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人才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而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它们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进行革新,不重视时代性就会被时代落下,逐渐被淘汰,因此,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方面人才的时候应该重视综合素质,并加强对高素质人员的引进。对于企业在职人员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岗位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加大对新知识的更新,还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管理的知识。在培训过后应该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应该与员工的工资与升迁挂钩,对于表现好的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表现不好的应该进行一定的惩罚,这样才能够激发员工的培训热情,鼓舞员工的工作士气,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员工自身的价值。

4.朝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近年来,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多企业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应该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在国内很多产品已经达到了饱和,因此,为了使企业能够有一席之地,就应改变传统的市场战略,不但开拓新的市场,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的工商管理经验,从而扩大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想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企业工商管理水平,在此过程中应该制定符合市场原则的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摆脱传统陈旧的管理机制。同时,企业还应该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企业的稳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玉莹.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连锁,2013(8).

[2]任瑞全,张合振.关于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2(11).

篇5: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大气治理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一、大气治理行业发展现状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表示,大气污染治理主要领域在于脱硫、脱硝和除尘等,其中除尘和脱硫处于发展成长期,脱硝正处于发展导入期。目前脱硫行业已经进入产品同质化、商品化阶段,竞争激烈导致市场价格呈下降趋势。但火电脱硫领域行业集中度较高。

2014年当年新建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约0.36亿千瓦;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约7.6亿千瓦,占全国火电机组容量的83.0%,占全国煤电机组容量的92.1%。

随着国内对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正式出台,脱硝市场呈现大幅增长。2014年当年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约2.57亿千瓦;截至2014年底,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约6.87亿千瓦,占全国火电机组容量的75.0%,占全国煤电机组容量的83.2%。

火电厂除尘行业近年来保持平稳增长,但随着火电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和加强对PM2.5治理的呼声提高,除尘领域将可能转型升级,未来拥有核心技术的环保企业将有条件占据优势竞争地位。截至2014年底,火电厂安装袋式除尘器、电袋复合式除尘器的机组容量超过1.89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机组容量的22.9%。其中,袋式除尘器机组容量约0.75亿千瓦,占比9.1%;电袋复合式除尘器机组容量超过1.14亿千瓦,占比13.8%。

二、大气防治推进情况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表示,2015年5月,环保部制定并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6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这6项标准涉及石油炼制、石油化学、合成树脂、无机化学、再生铜铝铅锌等。

至此,“大气十条”要求制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25项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已全部完成。环保部披露的2014年“大气十条”的考核情况显示,完成情况较好的任务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清洁生产、燃煤小锅炉整治、煤炭总量控制、油品达标供应、黄标车淘汰等,平均得分率在80%以上。

完成情况一般的任务包括建筑节能与供热计量、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等方面,以及煤炭洗选加工、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等任务,平均得分率在50%~80%之间。

完成情况较差的任务主要包括工业大气污染治理、散煤清洁化治理、机动车环境管理、秸秆禁烧等,平均得分率在50%以下。

2015年,环保部还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省(区、市)2014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情况进行考核,督促13个环境空气质量恶化的省份采取整改措施。同时,环保部对减排存在突出问题的5个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城市实行环评限批,对37家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对脱硫设施运行不正常的火电企业扣减脱硫电价款5.1亿元。

针对包括大气污染在内的环境问题,2015年以来,环保部陆续对沧州、承德、临沂、吕梁、无锡、马鞍山等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实施约谈。仅在华北环保督查中心管辖区域,被约谈后,沧州市29名、驻马店市7名、保定市3名、承德市18名,共57名相关主要负责人被批评、警告、免职。

在这一系列强硬措施实施前的2012年冬,我国1/4国土面积、约6亿人受雾霾影响;2013年,平均雾霾天数创52年之最;2014年,大范围雾霾依旧频频造访。

来自环保部的数据称,到了2015年上半年,三大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均实现了大幅下降。其中,京津冀同比下降22%,长三角下降16.2%,珠三角下降20.5%,74个重点城市平均下降17.1%。不仅是PM2.5,PM10、SO2、NO2平均浓度同比呈现明显下降态势。

2015年7月20日,环保部透露,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指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初见成效,相关各方做了大量工作。下一步仍任重道远,环保部要与有关部门和地方继续加强协同配合,把防治措施一项一项落到实处,让蓝天更多,让群众满意。

三、大气治理未来研究重点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指出,2015年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专项试点工作已经启动,目前进入实施方案编制阶段。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中国大气污染来源多样、成因复杂,大气污染防治需要从重霾天气的应对向大气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控转变,控制技术重点需要从以往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控制转变,管理技术要求从城市向区域尺度的空气质量监管转变,这些都对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提出了新的迫切的需求。

这一专项工作是以支撑治理雾霾及光化学烟雾等大气问题为总体目标,按照“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源头、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促进成果应用”的思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协同攻关和成果共享机制,协同开展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监测预报预警技术、污染高效治理技术、大气质量改善技术策略等研究,提升大气环境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及产业化,为不同阶段和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

专项的主要任务包括:统筹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研究,完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及质控标准,建立统一科技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对重点地区雾霾二次细颗粒物形成机理及扩散规律、影响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因素、污染源解析方法等研究;加强对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加强大气污染与心血管、呼吸道等疾病关系及临床诊断和防护干预产品等研究;加强污染治理高效技术研发;开展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来源识别及区域联防联控技术集成研究等。专项的实施年限为2015年至2020年。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篇6: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总体来说,眼下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普遍存在着各种问题,这就导致企业适应市场大环境波动的能力并不算强,企业工商管理的目标设立的并不明确,企业工商管理与国际接轨的意识薄弱,企业转型困难。

这些问题会对企业本身的未来发展以及成就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因素并且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决定着我国企业在工商管理方面的发展趋势。

因此,笔者认为工商管理早晚会成为我国企业经营的核心部分,模糊经营管理的管理方式发展十分迅速,企业价值逐渐多元化,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与国际接轨的好处早已不言而喻。

篇7: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技术和经济的纽带和桥梁, 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竞争力的特点, 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是加快经济向集约式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的“助推器”[1]。 淮南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提高技术转化率, 增加区域竞争力, 是淮南面临的重要社会经济问题。

1 淮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1 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相对集中

截止2014 年底, 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80 家, 其中机械电子57家, 占高企总数的71.2%;化工材料12 家, 占15.0%;生物及新医药6家, 占7.5%;高技术服务业3 家, 占3.75%;建筑1 家, 食品1 家。 而在这80 家高新技术企业中, 与煤炭行业相关或直接服务于煤炭企业的为53 家, 占66.25% 。

1.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一是, 高新技术企业由2008 年的11 家增加到2014 年的80 家, 增长了7.3 倍;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08年的27 亿元和8.3 亿元, 增加到2014 年的121.4 亿元和32.0 亿元;分别增长了3.5 倍和2.9 倍。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2008 年的1.8%上升到2014 年的4.1% 。 高新技术产品由2008 年的18 个增加到2014 年的323 个 (如表1 所示) 。

二是, 2014 年末, 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22633 人, 科技人员4487 人,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55803 万元, 申请专利543 个, 授权专利378 个[2]。

三是, 2014 年的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政策惠及23 家, 约占全市申报企业总数82%;共申报研发项目134 个, 核准的研发费用投入享受加计扣除额2.1 亿元, 约占实际享受加计扣除总额的42%;应享受少交所得税1646 万元, 约占应享受少交所得税总额的31%。

1.3 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投入较大

实践中, 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将其通过新技术、新理念、新经营方式, 加以改造, 同样可以实现成功转型。以为高层次转型就是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转型, 这是一个误区, 难度也相当大[3]。近年来, 淮南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方面投入较大, 其中仅2012 年, 就安排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 项, 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08 个, 完成技改投资187 亿元, 占全部工业投资的71.7%。 全市工业企业引进技术经费支出228万元, 消化吸收经费支出263 万元, 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1600 万元,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123016 万元。

2 淮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

“十二五”的前三年,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平均增长30.75%, 较“十一五”期间下降4.56 个百分点。 2013 年, 全市49.2 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占GDP的比重为6.0%, 在安徽省16 个地市中排名第13 位;2014 年,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双双不升反降。

2.2 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着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不优的状况。 高新技术产业中骨干企业少, 带动效应不明显, 产业聚集水平不高。 目前超10 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全市仅有2 家。

2.3 支撑高新技术发展的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自主创新产品采购、中介服务、科技投融资等体系尚不健全, 研发投入低。 2013 年,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11.43 亿元, 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46%, 低于全省平均1.64%的水平。 2014 年, 全社会研发投入15 亿元, 但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增加有限。 部分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年投入的研发经费不到3%。

2.4 高科技人才匮乏

一是, 淮南市高新技术人才主要集中于矿业及相关产业, 其他行业的高新技术人员匮乏, 缺少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从事核心技术开发的能力。二是, 淮南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 高科技和高素质的科技研发人员依然匮乏。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发展思路、发展路径需要进一步调整。

3 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重点产业的规划提升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 制定发展规划, 勾勒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路线图。 集中力量, 重点突破,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加强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 使之成为高新技术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的辐射区, 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样板, 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利用自身优势, 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者依托企业, 加强产学研合作, 将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实现产业化, 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3.2 培育骨干企业, 寻求重点突破

一方面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扶持一批发展效益好、品牌形象佳、示范作用强的龙头骨干企业, 发挥其产业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强化科技招商、产业招商, 优化投资环境, 积极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 为当地产业结构优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集中力量在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以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经济开发区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园以及各具特色产业园区等载体为重点, 持续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着力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集群。

3.3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落实政府支持高新技术产业 (企业) 发展的财税、金融、环保、土地和人才等政策, 拓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渠道, 调整优化科技投入结构,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笔配套能力建设, 为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资金, 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培育企业数据库。 加强服务, 加大扶持。 建立科技企业孵化专项资金,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共建孵化器, 加大对在孵企业的支持力度, 发挥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作用, 催生高新技术产业 (企业) 的发展。

3.4 加大科技投入, 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以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为重要抓手,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 支持市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融资担保基金, 鼓励社会资本设计科技孵化基金。 支持设立科技银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拓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完善科技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 鼓励企业积极提取、规范使用研发经费, 加大研发投入, 鼓励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本投向高新技术项目。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技术和经济的纽带和桥梁, 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竞争力的特点, 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是加快经济向集约式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的“助推器”。淮南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提高技术转化率, 增加区域竞争力, 是淮南面临的重要社会经济问题。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对策,淮南

参考文献

[1]刘蔚然, 李新飞, 李湛, 等.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J].商业现代化, 2015, 4:146-147.

[2]吕莉.淮南市发明专利现状及对策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36-38.

篇8: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雁公司;企业文化;影响因素;文化积淀

1 神华大雁公司企业概况

大雁公司始建于1970年,现有职工12506人,机关部室16个,基层单位21个。公司现有两个井工矿和一个露天矿,企业成立44年来累计生产原煤近亿吨,上缴税费11亿余元,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多年的发展,大雁公司形成了以煤炭生产和建筑施工为主,兼营热电联产、生态农业等多元化产业格局。

2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管理作用

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软性的管理手段和工具,相对于严苛的、硬性的制度化管理,企业文化实际上是通过对员工内心的改造发挥管理作用,包括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

2.2形象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在企业竞争与经营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共同的精神风貌,体现着企业的管理风格、经营理念,从而构成了企业的整体形象。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在全体员工中养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培育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以及根据企业经营需要和文化定位所实施的一系列诸如着装、言语、行为规范等共同塑造着企业形象。

2.3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影响着员工的观念、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已经内化在员工的心里,直接影响员工的行为方式,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道路上积极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3 神华大雁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3.1 企业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3.1.1 外部文化影响因素

①传统文化影响

神华大雁集团公司地处内陆深处,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大雁的员工身上闪现着朴实、诚信、吃苦耐劳等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企业倡导和谐,员工之间具有较好的同事关系,管理上具有较浓的情感管理特色。这些都凸显了传统文化对大雁的影响。

②当前社会文化影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的,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大雁作为我党领导下的央企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贯彻和实施两个决议,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大雁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

③煤炭系统文化影响

煤炭系统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行业特征的文化。大雁集团作为煤炭行业的一员,在发展中自然深深烙上了煤炭行业的文化特征。作为国有独资企业,影响大雁文化的核心是国有企业文化。体制性的优势与劣势并存,在文化建设上具有较强的组织优势,如完善的政工系统,非常便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在文化理念上也深深受国有体制的影响。

④神华文化影响

神华集团前些年颁布《神华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与此同时,整合提炼出神华集团价值理念,其中包括以“同举一面旗帜,同干一项事业,同奔一个目标”为核心的系统理念。

——企业使命:为社会发展提供绿色能源

——企业愿景:坚持矿、路、港、电、化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一流大型能源企业

——企业核心价值观:科学和谐、厚德思进

——企业发展战略: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

——企业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务实、追求卓越

标志规范:随着集团一体化建设的逐渐深入,集团要求使用统一的标志。大雁集团作为下属企业,对外的形象标志也要采用集团统一的标志。

3.1.2 内部文化影响因素

①大雁历史沿革对文化的影响

大雁在成立的初期即带有明显的行业文化特征。在一片荒原上建设煤矿,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安全至上等行业文化都呈现出来,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逐渐积淀;大雁在成长过程中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不断总结提炼了以“大雁五种精神”为特色的大雁文化,企业的下属单位也不断进行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总结,建设具有自身单位特征的文化;在大雁快速发展期,团结奋斗,务实进取,开拓腾飞等理念得到了发扬;在历经磨难,频繁更换体制的企业徘徊时期,更显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纵向看大雁的历史沿革,大雁深受边疆地域文化的影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一直贯穿始终并影响至今天大雁的发展。

②员工年龄及学历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大雁集团员工呈现出较高的老龄化状态,管理人员面临断层的危险,并且员工的学历普遍较低,这个特点决定了企业接受新事物较难,企业变革更难,创新求变的意识较少;企业员工追求稳定的意识较强,冒风险的意识较弱。管理人员老化造成企业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职工能力不足,主动意识较差,担当意识薄弱。

③企业制度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部分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主要是由于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存在考核不到位及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等弊端。

4 打造大雁公司企業文化应结合以下几点

4.1 结合神华文化的指导

大雁集团作为神华直接管理的计划单列单位,其文化受制于神华文化,要在内涵上、在核心文化上保持一致性、相融性,同时在神华文化的指导下,大雁公司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打造适合大雁公司发展的、独具特性的企业文化。

4.2 结合草原文化

大雁集团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地域文化对所在地人员影响极为深刻。内蒙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草原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草原文化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类型,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与中原文化、南方文化共存并行,互为补充,为中华文明的演进不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而内蒙草原文化的核心则是崇尚自然、崇仰自由、崇拜英雄。此“三崇”给予大雁集团的影响不可小视。

5 大雁集團企业文化构建与落实建议

5.1构建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5.1.1 关于理念识别体系 2012年底,大雁集团划归神华以后,神华领导集体对大雁集团予以鼎力支持,总经理、董事长先后来到大雁考察,并为大雁发展制定一系列大政方针。这些,堪称为大雁发展总路线。它应该纳入理念体系之中。

5.1.2 关于行为识别体系 大雁作为一家集团企业,所属二级单位较多,产业也较多,涉及岗位就更多,因此,行为规范只能简约化,务须给二级单位留下结合各自实际提出具体规范的空间。为此,只能就必须遵循的共同行为规范、必须遵循的岗位行为规范和必须遵循的礼仪行为规范做出规定。

5.2 企业文化落地深植

5.2.1 领导重视 领导在企业中起着组织协调,汇集意见的作用。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发挥领导的这一作用。其次还要发挥领导在企业中的表率作用。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并融入其中。从而提高企业文化在职工中的权威,更好地发展和促进其建设。

5.2.2 制度落实 首先要用制度来落实企业理念;其次在将企业文化通过制度建设落到实处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现有企业制度的改造,将其不符合企业文化的部分进行修改,按照新的文化理念进行设计;再次要建立强化企业文化的机制,保持企业文化连续性,建立企业文化培训制度,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5.2.3 广泛宣传 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在广大员工中普及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做到知行合一。同时加强外部宣传,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塑造企业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周蓉波.论企业文化建设[J].现代企业文化,2012(12).

[2]王希苏.如何建设企业文化[J].企业文化,2014(3).

篇9: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1.1 广东省纺织服装业出口历史悠久, 出口额在全国占比较高

服装业是中国传统纺织产业, 在中国源远流长, 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 就将中国的丝绸制品经过甘肃、新疆出口到中亚、西亚等国, 这条路线运输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 故起名丝绸之路。唐中后期由于陆路丝绸之路受到战乱阻扰, 加之同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海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 这条线路以南海为中心, 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 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可见, 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具有悠久的历史。

广东省占据近海地域优势, 近几年出口额一直稳步上涨, 是出口创汇主要产业之一。2008年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额为341.3亿美元, 占全国纺织服装出口额的18.4%;2009年出口额为309.9亿美元, 占全国纺织服装出口额的18.5%;2010年为376.1亿美元, 占全国纺织服装出口额的18.2%;2011年为427.1亿美元, 占全国纺织服装出口额的17.2%;2012年为426.5亿美元, 占全国纺织服装出口额的16.7%;2013年为449亿美元, 占比也达到了15.8%。广东省近6年在全国纺织服装出口比重平均高达17.5%, 是中国纺织服装的主要出口大省。

1.2 广东省纺织服装业出口量变化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及不断蔓延, 使得全球经济低迷, 外部市场需求锐减, 广东省很多中小服装企业被迫关门停产。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 广东纺织服装出口额3413085万美元, 比去年同期下降18.7%, 2009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2%, 众多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了生死劫。

从表1中可以看出,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 2008年和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总额同比下降较大;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 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总量从2010年开始回暖, 同比增幅较大。

资料来源:广东省商务厅网站数据搜集整理。

1.3 广东省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对象

广东省纺织服装主要是以出口贸易为导向, 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香港一直以来是广东省纺织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 市场集中度高。根据2011年1月的统计数据, 广东省纺织服装对中国香港出口有10亿美元, 对欧盟出口有8.9亿美元, 对美国出口6.1亿美元。以上几个市场合计就占据了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91.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广东省外经贸局网站搜集整理。

可见, 广东省纺织服装业出口依然保持巨大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但是, 近几年人民币的升值、生产成本的上升, 再加上国外进口有着如关税壁垒之类的阻碍, 广东纺织服装利润空间被压缩, 很多企业陷入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2 国内外环境分析

2.1 国内环境分析

第一,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目前, 欧元区经济环境恶化、俄罗斯金融危机, 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纺织服装企业一直以来均以中小企业为主, 加之竞争的白热化, 纺织服装业的利润已相当低, 人民币的升值不断压缩着各企业的利润空间, 使企业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

第二, 成本升高。近年来广东省的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持续升高。棉花和化纤是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原材料。而国内棉花产量无法满足中国的消费生产需求, 每年还需从国外进口大约300万吨的棉花, 而进口成本在近几年也持续上涨。

第三, 国外订购者竞相压低价格。外商加大了压价的幅度和力度, 出现了价格低、订单小、交货期短等现象, 有一些企业从下单到交货的时间从以前几个月缩短到几十天, 而对产品安全性、检测项目方面则要求越来越高, 很多企业步履维艰, 利润空间几乎被压榨殆尽。

第四, 国家制定的不稳定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政策。不稳定的退税、增值税等政策大大加大了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资金压力, 使资金的周转及利用效率急剧下降。

2.2 国际环境分析

第一,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加入WTO后, 出口量急剧增加;但是, 近年来许多国家针对中国发布了大量的纺织品的召回通报。

据统计, 在2009年的前三个季度中, 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共收到欧盟国家的警告通报153起, 占到全部对中国商品警告通报总量的20.84%, 为同期的6.29倍。而在同一时期美国对中国共发出21起纺织服装商品的召回, 这一数据也增长到同期的10.53%。2007年6月欧盟正式实施了REACH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 即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 法规。该法规的实施进一步制约了中国纺织服装、化纤等产品的出口。

第二, 国外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的增强。国外纺织服装业的技术及产业链的形成也压缩着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市场份额和价格提升的空间。

3 广东省纺织服装业出口的SWOT分析

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其先发优势明显。但是, 随着浙江、上海、山东、福建等省市纺织服装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影响, 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先发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下面将采用SOWT方法, 分析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3.1 优势分析

广东省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在纺织服装生产方面拥有全面而雄厚的基础, 各类配套企业齐全, 已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 有3万多家的服装企业在广东省注册登记, 有2500多家企业规模较大, 从面辅料生产、成衣制作、印染加工、集散销售等各环节均有大量企业参与完成, 形成了一条完整而具有规模的产业链。规模化的产业链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 减少交易费用, 降低生产成本的优势。

广东省的沿海地理位置成为与国外信息交流的中转站, 有利于把握国际流行消费走向。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 广东省修建了大量的铁路公路, 为商品的快速运输提供了物流基础;此外, 广东省政府积极鼓励创业, 省内就业环境优越, 就业机会多种多样, 经济基础雄厚, 成为中国海归人士以及各省份人才的首选就业地, 具有吸引人才的优势。

3.2 劣势分析

广东省纺织服装业以外销为主, 企业对外依存度较高。而纺织服装企业大多又是以加工贸易为主, 产品附加值低, 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很多企业缺乏品牌意识, 只重视眼前利益, 不愿意投资设备、提高技术、创新产品。此外, 广东省纺织服装企业规模较小, 大部分为中小微企业, 虽然形成产业集群, 但是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 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很难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缺乏优秀的设计师和熟悉世贸规则的营销管理人才, 加之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让“广东制造”的优势正逐渐消失。

3.3 机会分析

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 (2008—2020) 》, 《纲要》对提升改造广东优势传统产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广东省纺织服装业出口数据来看, 虽然出口额占比处于下降趋势, 但是目前依然保持着庞大的销售额与不容小觑的市场份额。经过这几年的纺织服装业产业结构调整, 刚好淘汰一些竞争力不足、滥竽充数的劣质企业, 增大了市场空间;政府扶持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转变经营方式, 增加内销数量, 拓展国际市场。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 现已在紧锣密鼓的规划中。广东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 同时也是华侨大省, 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纽带长期不断, 具有很好的地缘和人缘优势, 广东省应该抓住机遇, 促进其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良好结合, 加速产业升级。

3.4 威胁分析

随着广东省的纺织服装业的劳动力与价格优势慢慢失去, 国外品牌服装企业将会不断争夺原本属于广东省的服装产品的市场份额。东南亚的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正处于急速发展期, 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中国低, 具有一定成本竞争优势, 欧美一些国家的进口企业已转向与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企业进行合作, 这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形成了威胁。

4 促进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的对策

4.1 加大宣传, 打造品牌效应

广东省服装缺乏知名度, 其重要原因就是忽视宣传, 缺乏有效的宣传方式。广东省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利用网络、电子广告、专业性较强的报纸杂志等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企业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可以根据不同东道主的文化习俗, 不同产品的特性, 将文化融入服装当中, 利用时装发布、艺术表演、体育比赛等场合推广品牌。打造服装品牌, 能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 在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基础上, 积极培育打造纺织服装省级品牌、区域品牌乃至国际品牌。

4.2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践行广东“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 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向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等附加值高的产业链环节延伸”的目标。通过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价值链转移, 通过建立纺织服装示范区鼓励企业积极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推动产业升级。

4.3 以行业协会为桥梁建立预警机制

次贷危机蔓延、欧债危机爆发使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 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纷纷出台, 如本文前面提到欧盟的REACH法规、纺织品生态标签标准、通报召回等制度。这些新标准和新规定使广东企业失去很多订单。因此, 建立和健全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十分重要, 应该成立专门机构, 研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趋势、新的国际标准, 而广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无疑成为最佳机构。纺织服装各企业以行业协会为桥梁, 参与行业协会举办的相关研讨会, 获取最新的数据和资信, 以采取积极措施, 做好防范工作。

4.4 加大研发投入, 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

企业要以应对非关税壁垒为契机, 抓住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机遇, 加大研发投入, 或引进先进设备,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纺织品的科技含量和加工层次。行业要从代加工贸易走向自主创新、自营出口。树立知识产权的观念, 打造广东省的特色服装品牌, 以品牌带动、以质取胜, 深入挖掘欧美市场优质客户, 积极开拓亚洲、非洲及东盟市场, 这样才能在人民币升值、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 实现量的转变和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琚鹏飞.广东省中小服装纺织业出口现状分析与对策[J].华人时刊 (中旬刊) , 2013 (11) .

[2]胡冬生, 余秀江.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应对危机的战略思考[J].国际经贸探索, 2009 (9) .

[3]张雪.金融危机下的广东纺织服装行业出口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 2009 (8) .

篇10: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解决措施;发展方向

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在我国也已经有了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坚决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法律法规,并积极主动的采取各项措施来改变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已成为必然。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在不断的探索转型和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保证企业的健康、高效、快速的发展以成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了企业管理工作的焦点。

一、对企业工商管理的概述

所谓的企业工商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根据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的管理策略、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按照国家先进政策和法律来制定出来的企业长远发展策略。这一内容包含了企业长远的利益和长远的发展战略。在理论上指导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了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要及时的处理和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不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也逐渐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应用,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发展。从本质上讲,要想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从理性的角度入手,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但就目前,我国的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而言,各种各样的企业工商管理问题还层出不穷,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还有待于很大的提高,这样不但对企业的管理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企业的管理不科学。由于企业管理者科学管理理念的缺乏,加之对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认识的不到位,在对企业执行工商管理工作时常常采用的是一种粗放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管理效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实现科学的企业管理工作,首先应该让企业的管理者充分认真到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然后要从本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管理方法。

(三)企业文明建设工作的缺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是我国新型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要学会用企业的文化精神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激情,使企业员工从内心感受到一种归属感,有一种家的感觉,从而跟脚踏实地,全心全意的为企业服务。增加企业的文明建设工作,可以很好的促进企业的长久持续发展,并且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有一种达到和导向的作用。所以企业的相关工商管理者一定要重视企业精神以及企业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三、提高工商管理水平的方法和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要加强企业的诚信观念。要想使企业经济能够长期稳定,快速的增长,只有坚守住诚信经营的管理理念,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强企业的诚信经营的理念,对我国良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朝着更加健康化的方向发展,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

(二)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资金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了充足的资金做周转,那么这个企业就有即将面临倒闭和破产的危险,而企业工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所以一定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此外,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内部员工人心的稳定,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要想长期稳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一支健全的财务管理团队,这个团队要能综合合理的配置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比如说人、物、财、信息等,以便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服务。

(三)要强化企业人员的管理。这主要表现在要对企业人员的思想意识、业务水平以及人员的日常生活进行关心和管理。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素质。企业的管理人员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担当这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注重企业高素质管理人员的培养。

(四)企业要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中国的企业而

言,要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尤其要体现在一些市场开放和一些竞争情况激烈的产业上,现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现在很多产品在国内都处于饱和状态,如果一直守旧于固有的市场,利润必然会很小,所以一定要不断的拓展市场空间。

上一篇:11月份团活总结下一篇: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强化途径探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