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

2024-08-01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通用10篇)

篇1: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施“卓越计划”的实践为例,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重点并给出了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内容,为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课程体系建设 通信工程 卓越计划

当代社会通信行业技术发展迅速,前景看好。

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尤其是对创新拔尖通信研发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通信工程专业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质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提出,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从起,广东工业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实施“卓越计划”的高等学校之一,组建了通信专业 “卓越工程师班”,制定了相应的“卓越计划”实施方案。

本文将围绕“卓越计划”的实施目标,以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实践为例,探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理论及其实践。

1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来自重点工科院校还是普通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面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较弱等问题,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未能有效发挥应有功能,存在课程结构失衡、课程内容单一和课程实施弱化等主要问题。

在课程结构方面,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课程设置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处于弱势地位;在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内容相对封闭和陈旧,课程内容没有能够跟上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对课程内容的更新程度重视不够;在课程实施方面,主要采用以教师传授为主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形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忽视。

篇2: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建设改革遵循的总体思路是:以广东省现代通信产业发展为契机,以通信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通信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着重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此总体思路指导下,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前三年在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专业技术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课教学面向工程教育。

学生第四年进入企业学习阶段。

在第四年第一个学期,以专题讲座、专业课程讲授、工程设计方案论证等内容为主,采用“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

企业课程由高校教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共同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以企业资深工程师作为主要指导,高校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式开展;在第四年第二个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项目研发和设计阶段。

由企业提出的研究项目或生产实际项目中的子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采用双导师制度对学生的项目工作进行指导。

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重点可归纳为如下三点:(1)以强化通信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通过模块化专业选修课及配套的课程设计,增强面向具体通信专业领域的综合能力培养。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采用多样化的灵活的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服务意识和工程师素质。

(3)严格落实企业学习计划,实施高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教师对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联合培养,强化在企业基于工程项目学习的实效考核。

2.2 课程体系设置具体内容

按上述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采用新的课程体系设置,即第一、第二学年实施专业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第三学年实施专业教育,第四学年进行企业学习与实践。

其中,四年级以企业项目设计为主线,课程教学也以企业课程为主,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部分企业实践课程与学校课程可实现学分互换。

本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试点工作,正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当中。

相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在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所增强。

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所带来的良好效应在逐渐显现,同时也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进一步地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韩廷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会简述[J].中国高等教育,(13).

[2] 孙健.论“卓越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1).

篇3: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

1 培养方案

为了结合“能力培养及应用型人才”这条主线, 认真落实学校的“建设特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相关指导方针, 制订科学务实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信工程教研室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分别针对“考研学生”、“就业学生”、“公司技术人员”、“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等不同的人群, 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商讨和咨询, 召开了多次专业建设专题会议。比较全面地调研了信息网络与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 以及信息及通信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趋势, 整理了近50多条建设意见, 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 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制订了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现代通信工程中的通信系统和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各种通信信号的处理, 了解通信工程方面的新发展和新技术;接受通信工程基本素质训练, 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英语能力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能够从事通信系统、通信产品和通信网络的设计、开发、调试等工程应用的相关工作。

1.2 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专业规范”知识体系的要求[2], 根据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 教研室制定了以通信工程理论为基础、网络信息工程为背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学原则, 构建了新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后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为: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微波通信、光纤通信、数字信号处理, 通信电子线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程控交换原理、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论与编码等;特色课程有:通信新技术、C++、Java、物联网技术、Android程序开发等, 同时提供相应的工程实践训练。

结合“能力培养和应用型人才“这条主线, 我们把原来的一个专业方向分成了两个分支专业方向, 即“移动互联”方向“宽带数字通信”方向。前者偏向于培养对宽带数字通信工程项目或产品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后者偏向于培养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两个方向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 大一和大二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基本不变, 在大三时再根据学生的自身基础、兴趣爱好、动手能力高低选择其中之一。这样将更加能够发挥学生的特长, 灵活的应对市场对通信人才的多种需求,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制定的第三学年的两个方向的主要课程计划如表1。

2 实验实践教学机制优化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应着眼于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实习实训方式的转变以及专业技能考核方式的修改都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2.1 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 重点是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往的实验教学是根据课表安排上课, 由老师全程演示指导, 学生的依赖性大, 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思。改为开放实验室环境后, 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自主思考、自主实践, 这样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也培养了创新意思。此外, 我们积极组织和培训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数学建模等学科竞赛[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及省大学生创新性科技项目的申报, 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参加合作企业的产品开发等, 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 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 通信工程专业在长沙达内培训公司、长沙科瑞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电子研究所, 广州讯联实业通信工程公司湖南分公司等地建立了实习、技能培训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从大三开始就按照教学计划到上述企业进行实习。在制定实习计划期间, 我们依据新的培养方案与实习企业探讨、制订更加符合市场用人需求的实习方案, 从而使学生有机会提前进入用人企业进行通信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测试工作。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将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 更快的熟悉实际工作环境, 也为工作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引入“以证书代替学分”的专业技能考核机制

2012年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已经挂牌成立了中国电子学会授权的“国家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点, 各项硬件、软件设施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都已到位。2013年6月已经成功组织了第一次考试, 取得了效果良好的效果。以该考点的成立为契机,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毕业学位证+专业技能证”相结合的模式, 由于电子设计工程师的认证通过需要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该认证的考核, 认证通过的学生以该证可以代替数门课程的学分, 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和”计算机基础“。同时, 在实习单位做的项目的延伸和完善, 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通过这种模式, 将极大的增加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 也为学生毕业后的求职提供较强的竞争能力。

3 结束语

文章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制定了新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了专业方向, 优化了课程体系设置, 并对实践教学作了改革研究。新方案的提出, 对学校十二五时期提出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创新型通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制定了新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优化了课程设置, 并对实验实践教学机制的优化作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查志琴.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9 (1) .

[2]齐兆群.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 (12) .

篇4: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艺术教育 艺术教课程体系 培养模式 课程目标

[作者简介]赵红霞(1975-),女,河南南阳人,荆楚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湖北 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30-01

学前教育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一个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的理念已渗透到学前教育机构,这些理念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艺术教育改革传统的以教师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由此可见,教师能否胜任幼儿艺术教育领域工作,艺术素养与教学水平能否提升与其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密不可分。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取向不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目前,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幼儿园的一线教师,这是无须讨论的,但在培养模式上却存在显著的差异。目前,有两种不同取向的培养模式:一种是培养技能型取向,这种取向培养的学生以能歌善舞见长;一种是培养发展型取向,这种取向培养的学生善于观察、富有爱心,但技巧一般。这两种不同的取向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大相径庭了。前者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设置的艺术类课程一般占总课时的一半左右,主要开设有音乐基础、视唱练耳、声乐、舞蹈、美术、钢琴、手工等技能必修课,开设时间一般为3个学年;后者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的内涵培养,设置的艺术类课程一般占总课时的20%左右,主要开设有钢琴、美术、舞蹈等课程,开设时间一般为1.5~2个学年。

2 艺术类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艺术教学和学习目标不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园教师,不是艺术家,对于一些技能“实用、够用就行“,关键是看四年的大学生活能否培养起学生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学,因缺少学前专业的艺术教师,大都聘用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不仅保留着艺术院校的基本教学内容,也沿用艺术院校的培养方法和教学风格,对学生更多的是艺术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艺术基本素质和艺术教学能力的培养,从而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发展相脱节,很难使学前教育艺术课程形成幼儿教育的职业特色。

3 艺术类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艺术类课程在结构上存在学科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一是艺术类课程之间孤立、缺乏融合。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每门课程各自为战,造成教学实施中教学内容出现重复、遗漏、补漏的现象。二是艺术类课程体系不完整,偏重于技能技巧类课程。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更要具备向幼儿传授知识的能力,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艺术教育也是如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一些艺术技能技巧的掌握,而更应侧重于将艺术领域的知识融会在其他领域活动中,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自我表达能力和良好个性的能力。目前,体现这种能力的课程开设得很少甚至没有。

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 结合幼儿园教育,确定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目标。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的我国学校艺术课程的任务是:“取得艺术学科、学生的发展以及艺术对社会贡献者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通过学校艺术教育架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互连接的桥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以上两个纲要性文件传达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即艺术教育不应单纯地追求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应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侧重于丰富幼儿的经验以及对艺术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所以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目标,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偏重强调知识技能学习的传统观念,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表现生活、表达情感,面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将艺术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结合起来。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目标应是:使学生掌握较宽广的艺术基本知识,形成扎实的艺术技能,培养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教育能力,并能把自身所形成的艺术素质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

2 注重课程的整合,形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集合体。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关注和改革的热点,《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提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围绕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的综合集成,使不同板块的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同一板块间的课程内容螺旋递进。纵向上把课程分为音乐、键盘乐器、舞蹈表演和美术四个板块,横向上按照能力结构分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呈螺旋上升的四个层次,整个结构形成纵横沟通的实用、丰富和系统的课程体系。

三、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1 音乐课。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和幼儿音乐等内容。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应删掉音乐专业性的内容,主要教授内容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音准、节奏和较熟练的视谱技能,同时整合音乐欣赏,提高对音乐的表现与理解能力。声乐课在技术上降低要求,增加儿童歌曲演唱JL童的发声方法等内容。幼儿音乐作为一门综合课,包括幼儿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创编、幼儿合唱与指挥。在课时安排上,1-2学期学习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3-4学期学习声乐;5-6学期学习幼儿音乐。

2 琴法课。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包括钢琴弹奏技术、器乐演奏与欣赏、歌曲伴奏等内容。器乐演奏以幼儿园常用器乐为主,歌曲伴奏以儿童歌曲为主。在课时安排上,1-2学期学习钢琴基础知识,3-4学期学习钢琴弹奏,第3学期侧重钢琴弹奏技术,第4学期侧重幼儿歌曲伴奏编配;5-6学期学习钢琴即兴伴奏、幼儿园器乐演奏。

3 舞蹈课。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包括舞蹈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舞蹈鉴赏等内容。在具体做法上采用栾晓梅的观点,把舞蹈课程原有的内容分成四个板块,每个板块均以相应的舞蹈知识技能为切入点和主线,同时融合其他相关内容。在课时安排上,1-2学期学习舞蹈知识与技能,以身体基本训练为主线,融合舞蹈基本训练、幼儿形体训练的相关内容;第3学期学习民族民间舞,以民族民间舞为主线,融合各民族文化特征、民族民间舞赏析、幼儿民族舞训练的相关内容;4-5学期学习幼儿舞蹈,以幼儿舞蹈表演为主线,融合幼儿舞蹈创编、儿童戏剧表演、幼儿舞蹈教学法的相关内容;第6学期学习舞蹈鉴赏,以舞蹈作品赏析为主线,融合舞蹈人文知识、幼儿舞蹈鉴赏和即兴创编的相关内容。

4 美术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包括绘画基本知识、美术基本技能(儿童简笔画、装饰画、幼儿玩教具设计与制作)、儿童画赏析、幼儿园环境创设、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等内容。绘画基本知识以实用美术教育内容为主,侧重造型能力的培养。在课时安排上,1-2学期学习绘画基本知识,融合儿童画赏析相关内容;3-4学期学习幼儿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第3学期以儿童简笔画为主,第4学期以装饰画为主;第5学期学习幼儿园环境创设;第6学期学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第7学期学习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篇5: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

SE2004囊括了高校教育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和推荐课程体系。它在很多方面都有效地推动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其中,以SE2004为模板,设立了一套与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有关的SEEK教育知识体系。SEEK包括了计算基础、数学与工程教育、职业基础、软件建模与分析等等10个核心知识领域,以及一些拓展开的将近有15个与软件工程有关的应用领域。其次,给学生们提供了关于计算机科学优先和软件工程优先两套方案。计算机科学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法学以及数据结构,而软件工程主要从软件工程与计算导论、软件工程与计算Ⅱ、Ⅲ。总体看起来,SE2004有效的知道了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但是,通过实践,我们还是发现了SE2004的一些不足之处:

1) SE2004的知识体系过于简洁。可能是一开始希望能够有效的推广SE2004以及软件工程,撰写者把SEEK总学时数压缩了。这样给教师上课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学生们都是刚接触这一类只是体系,只是简单的几个学时,并不能让学生深入的了解SE知识体系。

2) 软件工程的方案有极强的创新性,但是却缺乏有效的实际性。作为软件工程,除了需要有很好的创新性,但是想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进行实际,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3) 非技术性课程的设计极简单,有点像基础的通识课程,这样并不能很好地将团队、交流等等有效地结合在课程当中,也不能够引起学生与老师的重视。

2 立足实际校情,确立教学目标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企业与公司需要大量具有娴熟技术的技术型人才通过工程师的指导对所需要的项目进行编码、对软件进行日常维护等等操作。处于公司中层人员,一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编程且有较强的设计能力以及想象力。对于企业的顶层人员,是具有很强专业理论,且具有极强创新能力的高级研发人员。

校方应根据以上的企业情况,结合学校的生源情况和产业的实际需求,确定学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发展与培养目标。通过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意识的应届生。只有培养出一班适合国家信息发展建设,能够实时掌握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并能够与时俱进同时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才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学校做出贡献。

3 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软件工程专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在教育上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一个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人才培养上的定位以及目标不明确、课程的设置过于单一,课程内容也过于老旧、传统,而学校所学的知识理论在步入社会后不能够有效的利用到实际当中。

尽管国际上成立了联合小组制定了SEEK,国内根据SEEK在基础上结合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情况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软件工程教程。但是这一份教程体系过于突出软件工程的“工程学”以及“方法学”的理论以及应用方向。这两块体系对于我国的软件工程教学确实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加大了这两块的学识,缩减了关于对传统计算机专业知识领域的探索与实践,这就造成了头重脚轻的现象。

根据社会对于软件类工程的需求,学校对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不单单以培养软件工程方法为主,也可以从培养软件开发技术人才出发,做一个培养多型人才的教学型大学。

相比较软件工程课程设立最初的时候,目前我国已经进步了不少。那时由于师资以及资金不足,软件教学学科并没有发展到如今这般,连计算机软件学科的课程都是用接近计算机软件学科来拼凑。但是如今,不能够再像以前那样,让学生就草草的学习与软件课程有关的边角知识就可以了,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并整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对于相关度比较小的软件工程学科要适时裁剪,类似于传统数字逻辑以及计算机编写语言这一类课程可以结合为一门课程去教学,在此基础上要多添加一些能够反映软件研发的课程、实操性强的课程。通过更新课程帮助学生打开视角,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了解计算机体系。

4 加强实践与教学,提高软件课程的适用度

相比较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软件工程专业更倾向于实践性和工程性能力的培养。根据国际标准SEEK的总指导思想,软件工程更应该具有质的突破与飞跃。所以,实践与教学应成为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质量与专业教学质量是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的。在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大部分都应添设课程实验,总体上可以分为验证性、操作性、综合性以及设计性实验,通过这些课程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并消化课堂上的软件课程知识。

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个高校把软件工程专业划分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三级别的实验体系。课程设计主要从Ф学生独立的实践项目开始,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分阶段性地,渐进地培养学生对于软件分析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学校可以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去划分课程设计的阶段。每个阶段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有明确的目的,能够带着学生有规划地向这一块靠拢。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试着在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熟练的程序员,大三要学会让自己能够成为熟练应用开发工具开发企业应用架构的基本方法,学校也要在这个阶段强化学生软件工程领域知识的应用能力;大四要重点培养团队软件开发、项目组织管理等等的能力。通过有目的、有规划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endprint

学校通过这样一个阶梯式、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不单单可以提高学生的总体素养,让学生学有所获,同样的为培养满足企业、软件产业需求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5 探索有效的软件工程模式,加强双语教学

校方要加强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只有与国际接轨,在挑战新世纪挑战和教学改革时才能够不畏一切迎难而上。当然,加强双语教学也是当下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重点。时,教育部也颁布了一条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公告,明确地提出了关于教学教育想要创新条件必须要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就目前来看,双语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

在软件工程上,必须开展双语教学这不单单是大势所趋,更是这个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英语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音支撑,软件工程的课程以及在实际上的运用,不管是从基础的编程还是抽象的理论都会涉及大量的英语词汇。作为一个即将成为、从业的软件人员,英语是决定你能否顺利与产品与人交流的关键。学校可以针对这一情况,以不影响教学进度为前提,在课程里渗透式的附带一些英语专业词汇,潜移默化地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在低年级时,试着潜移默化学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到了高年级,在一些重点的科目上要采用全英语的双语教学,有条件的还可以采用外教授课法,让学生能够重视起外语对于软件工程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外语交流能力。

6 结束语

篇6: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

中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的基础,文中提出做好实验室资源配置,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保障;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中医实验课程体系是中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优化实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是中医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举。

实验教学是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虽然中医实验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是与中医理论教学和现代医学的实验教学相比仍然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其实验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1)中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相适应;(2)中医实验教学观念落后,不少师生把实验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属;(3)中医实验室规模较小,管理体制不科学,大多数实验室依附于所在教研室,各学科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致使实验内容重复;(4)实验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创新能力较差,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近年来,中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中医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且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一体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及其质量评价标准,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为适应高校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为解决中医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1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1。1优化资源配置,改革中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

我校中医系成立于,建系来,坚持继承创新,强化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注重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培养体系,侧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现代中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建系之初,由于尚未设置中医学专业实验室,部分实验课程只能借用西医学科的实验室开展,存在着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医特色仪器较少,实验课程由教研室独立负责及实验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为了中医学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于成立了中医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针灸推拿学实验室、外科骨伤学实验室、中药方剂学实验室、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中医综合实验室5个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的中医本科教学实验室,并且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强化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落实本科实验教学任务,其中在实验室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在实验室管理上由“大一统”代替“小而全”,实现对实验室用房的集中调配,控制各学科实验室的盲目扩张,对仪器设备实现统管共用,对实验技术人员统一培训和对各科目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明显提高了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效率和效益。(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依据实验内容的类同性、仪器的通用性、手段的相关性,构建优化的实验教学模块,建立跨学科、跨方向的综合性中医基础与临床课实验室。比如设置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统筹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和中医儿科学等实验、实训课程,按学科功能进行调整、归并和重组,实现仪器设备资源优化利用。(3)教研并重,建立本科教学和研究生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为此在本次实验室改革中,我们成立了中医综合实验室,满足本科动物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和部分研究生科研实验的需要,设立专门实验场地,使其成为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步提高。

1。2构建多层次、模块化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中医学实验室健康、良好的运行,还需要构建中医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实验课程结构,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建立多层次、模块化的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此我们构建以专业课程群组为主体,以手法操作、基础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为内涵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第一层次为手法技能操作课,该层次实验针对《针灸学》《推拿学》《刺法学》《骨伤学》等科目,这些科目主要以手法技能实训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规范的手法基本技能和临床操作思维。第二层次为基础性实验,该层次实验针对《实验针灸学》《实验中医学》《温病学》和《方剂学》等科目,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基础性实验,属于指导性实验,该层次实验主要在一些中医基础科目中设置,在于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深化。第三层次是研究型实验,主要针对本科创新工程、“挑战杯”项目等设置的实验,该类实验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开展相关科研实验活动,重在科研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1。3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一直处于从属和次要地位,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缺乏中医特色,实验教学方法落后,实验教学信息化程度不足,因此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我系在实验教学培养模式上,依托综合性大学专业和学科资源优势,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和完善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学生自我构建、实践能力锻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我系积极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精品课程、网上优质示范课程、网络课程及专题站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以来先后建立了中医四诊专题站、《推拿学》网上优质示范课程,《中医骨伤科学》网络课程等16个网络开放平台,为学生中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医临床技能的实训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库。通过虚拟的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开设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并根据自身学习计划,进行网上预约和选择实验教学项目;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实验设备介绍、实验操作流程教学视频、实验课程考核标准及试题库等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空间由实验室延伸到宿舍,由上课时间延伸到业余时间,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消化和提升,更大限度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创新性。

2中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未来突破口

2。1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建立国际化标准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国际化、信息化和学科交叉渗透的大背景下,中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转变教育理念,切实引入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医专业特色,深化中医学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通过更新教学观念,从教育思想上建立起“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观,在实验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从课程的源头进行总体设计,深化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革。目前由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普遍,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未来的实验教学将以专业课程群的交叉实验为基础,并有机整合成若干模块式实验课程,发挥同类实验技术和相近实验方法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2。2建立规范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要实现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有机结合

建立全新的比较完善的中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系,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探索和实践规范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式,通过将功能性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弊端,因此作为一个教学体系要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验教学和其它实践性教学的关系,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和统一。目前国家和各省市都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组建了很多本科学生创新团队,这些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和开展相关实验,取的很多满意的成果,其中很多课题的来源是与所学课程密切相关,是学生从课程学习中延伸出新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更提高了本科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未来中医学专业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积极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系,在推进中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实现有机结合,做到医学教育和科研素养共同培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大研究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

篇7: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

轻化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轻化工程专业实验是轻化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十分重要.通过多年来对江苏工业学院轻化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实践,根据专业特点,对实验课程实行独立设课、改革实验内容、设置研究性、综合设计性实验等手段进行改革,提高了轻化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实验科学与技术英文刊名:EXPERI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7(4)分类号:G642・423关键词:轻化工程 实验教学 改革 实践创新

篇8: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

1.基于多层次、大综合的理念, 优化和扩展实验内容, 构建适合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药工程实验内容体。

实验课程, 尤其是专业实验课程, 进行大综合式的教学体系研究, 能够有效针对教学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设置实验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全面、完整, 避免无谓的简单重复。 同时, 大综合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能够将各主干专业课程有效联系和整合, 突出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 更好地搭建学生知识结构体系。

专业基础实验包括所有专业实验所需知识点和实验技能, 通过多次重复实验, 强化学生所需知识点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训练。 专业提高实验在完成专业基础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主要内容以新药创制过程为主线, 包括疾病治疗药物分析、药物分子设计、药物制备与工艺、药物结构分析、药物效果评价、药物制剂与成型加工, 以此将现有各课程实验内容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让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研究性大综合实验, 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各主干课程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分工。 而在国内大多数高校, 由于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实验教学条件的不足, 开设的实验课课时偏少, 尤其对于各专业的专业实验课程, 相当一部分基本成为理论课的附属, 无形中导致学生出现“重理论, 轻实验”的倾向。 在制药工程实验内容方面, 我们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常需要用到多门课程甚至多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以及各种基础实验技能, 尤其是设计性实验, 通过给定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出一种新的实验方案, 并进行实验和分析总结。 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研究作初步训练;亦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深入研究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还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学习和思考, 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 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但是,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如果按照现行做法, 保持实验学时不变, 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势必压缩基础性实验学时, 减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环节, 缩短学生学习过程。 因此, 我们变实验课程均为随课实验, 实验内容仅与单一课程联系紧密, 实验项目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 没有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顶层设计, 实验体系系统性、条理性较差, 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延伸性较弱。 统筹规划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遵循从通识到专业再到提高的人才培养规律, 构建制药工程专业三层次、大综合实验教学体系。 即包含通识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提高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研究各层次实验教学目的和目标, 并在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提高实验模块中构建涵盖各主干课程学科必需的知识点和实验技能。

2.改进制药工程实验教学模式, 将科学素质、实验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制药工程专业学科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 涉及医学、药学、生物、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和实验技能, 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 开设的专业基础实验不可能覆盖各学科实验, 因此, 实验教学中我们综合采用多种实验教学形式、虚实结合应寻找一种良好的解决办法。 将传统的动手实验与演示实验、虚拟实验、远程实验相结合, 能够有效地覆盖全部知识点和实验技能, 既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 对其中重点内容进行强化训练, 又有效规避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无谓重复, 提高效率。

实验室开放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 有效提高利用效率, 是学校当前政策引导的重点方向。 结合实验室开放, 我们建立开放实验系统, 使学生摆脱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 合理安排实验及其进度,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学习—实验—再学习, 增强实验目的性和学习效果。 同时我们结合学校实验室的达标行动, 依据专业学科特色与特点, 实现院内资源合理分配与共享, 促进实验室开放。 针对开放实验的特点, 编写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 建设开放型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和评价体系。 实现实验的时间开放、条件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指导开放, 真正做到全时空开放,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增强教学效果。

开放性和研究性实验属于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 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内容自主选择、实验过程自主安排、研究结果自行分析, 实验在更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进行。 与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不同, 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允许学生以自主方式在某一个问题上依托教学项目进行深入的学习, 并通过报告展示学到的知识[3,4]。 其核心是以一系列有应用背景的教学项目为驱动, 让学生推进项目的同时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锻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自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 PBL中, 学生被赋予更多自由度, 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 同时激发其对学习的责任感[5,6,7,8]。 实践表明, PBL模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 但是, 对于这种教学手段, 必须要求有完全开放的实验室、 完备的实验条件、 充足的实验经费、丰富的科研课题和强大的指导教师队伍, 难以做到全面适用;及时同时具备以上条件, 但对规模化、固定化的教学环节来说, 实施起来仍然具有较大难度。

3.改革实验的考核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为全面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探索当前先进技术的积极性, 在实验考核方面, 我们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主的考核状况, 采用重平时考核, 将创新能力考核放在首位, 弱化考试考核与知识考核[10]。 重视平时考核成绩, 激励学生重视实验, 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 平时实验考核涉及的评定因素多, 对我们提出较高的要求, 除了检查学习纪律;实验预习情况;能否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外, 还要考查学生遇到问题能否很好地解决, 以及良好实验室工作习惯和作风等, 需要我们客观、公正地给每个学生评好分。

4.制药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2011年制药工程实验实际授课并调整, 虽然实施制药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时间并不长, 但我们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我们加大多层次、 大综合实验开设, 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实验内容设置进一步趋于合理。

摆脱实验课程依附理论课程的现状, 从最根本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研究实验教学体系的任务和分工, 使实验教学自成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 将功能相似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和重组, 强化实验项目之间的联系, 建立层次化、模块化和综合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内容。

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 尤其在专业提高实验部分, 学生个体实验内容与条件差异性较大, 对实验条件和实验室建设方案等方面具有更多更广的要求。 同时, 全开放大综合式的实验教学, 对指导教师、实验室开放、实验课程管理等方面会有更多不同的要求。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 将为实验室的建设与开放、实验教学实施与管理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参考。

随着制药工程专业多层次、 大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教学实施, 必定对现有实验室条件和管理状况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本项目的完成, 亦将在学校实验室达标行动的大环境下, 围绕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室建设方案和实验室开放办法及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摘要:基于多层次、大综合理念,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 合肥工业大学制药工程系建立了制药工程实验课程体系, 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多层次,大综合,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小兰, 等.学分制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 (8) :121-124.

[2]合肥工业大学2011版教学计划.

[3]Moursund D.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an informationtechnology environment[J].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1998, 25 (8) :4.

[4]孙敏, 张亚丽.PBL教学法在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11) :167-169.

[5]张钢, 王春茹, 黄永慧, 何小敏, 黄小波.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实验环境构建, 第31卷第8期2012年8月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92-296.

[6]高胜利, 赵方方.PBL教学模式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5) :83-86.

[7]徐敏, 冯修猛.影像实践教学中案例式PBL教学法应用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7) :303-305.

[8]Kliebard H.Constructing a history of American curriculum[M].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1992:157-184.

[9]Blumenfeld P C, Soloway E.Motiv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Sustaining the doing, supporting the lear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1, 26:369-398.

篇9: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

[关键词] 艺术课程;教学创新;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60-1

艺术教育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同样的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但现实情况是学前教育专业在艺术类课程设置上与幼儿园老师教学存在脱节的情况。下面我们就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进行如下探讨。

一、在學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的不足

(一)当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严重失衡。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重视技能的培养,忽视理论知识的教育。由于我国缺乏对学前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评估,使一些教育机构各自为政,这就导致了人才在质量方面的良莠不齐。完全忽视了教师的独特性地位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大量歪曲学前教育规律的错误出现。如一些显示技能课程,像舞蹈、绘画、音乐等课程大量出现;而像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等理论性知识不被重视。导致毕业生缺乏后劲发展,只会“动手”不会“动脑”;变成一个教学的“哑巴”。

(二)老师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无视学生理论的发展。由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打好学生的基础影响着老师教学。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教授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手段。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时,更要加深他们对于理论的理解程度。使学生明白“学”的重要性,发自内心的想学。与其一堂课要求学生会唱几首歌会跳几段舞,不如教授学生唱歌的方法培养学生跳舞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重视课堂教育,忽略课外活动。学前教育不是硬性的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艺术教育更不能生搬硬套的教授学生。课堂教学地时间毕竟有限,课余时间却非常的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可以更好的进行以后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但现实老师在课堂更多的时候是自己在“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知半解。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老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有兴趣的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四)缺少各学科老师之间的交流。艺术专任课老师与专任教师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所学知识呈现松散性,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不利于知识的储备。各学科之间有其内在的相互联系,人为的进行分割只会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使教育工作陷入到困局中。

二、对于学前艺术类课程设置的几点看法

(一)在重视学前艺术类课程设置的同时,从根本上强化基础技能的培养。学前艺术类课程的设置能够为学生艺术类鉴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一定的唱歌、舞蹈、绘画、表演等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形成一专多能,形成知识型、艺术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更新教学理论,提升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老师主要以“教”学生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性的接受教学内容,对所学知识大多数是一知半解,没有深刻的领悟到知识的本质。在新课改学前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中要求老师真正把课堂变成一个资源共享、情感相互交流的地方。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老师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学前艺术类教育更需要老师发挥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

(三)在积极开展教学课堂的同时,大力引进课外知识。学前艺术类教学是一项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教育。投入高、周期长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成效。所以就要求老师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多介绍一些优秀的艺术基础知识给学生认识。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小培养他们的艺术气息。

(四)运用现代教学用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今科技快速发展,教学用具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不但只局限于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多媒体、投影仪等全新的教学工具已经走进课堂,正在影响着教学的开展。老师如何巧妙地应用他们;使学生能更好的轻松的学习,是当今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视频、图片、音乐等。并且老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边欣赏他们,边思考问题。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娱乐性。老师在结合书本,能使学生更好的领悟到所学的内容。

(五)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艺术是不是单一存在的,各个学科之间也保持彼此之间的联系。所以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善于发现总结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找到他们的异同点,在比较中教学。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更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使他们能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三、结束语

学前艺术类教育的实行,能更好的为一个人艺术修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解放了孩子的天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不断的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收益者。这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对于学校和老师提出的新任务。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定位——兼谈幼儿园教师专业觉醒[J].学前教育研究,2012,(8).

[2]王海英.“顺应”与“引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7).

[3]杨世诚.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

[4]王建.推进艺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1).

篇10: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

序言

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存在,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这一类型特征突出地表现在: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

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高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大旗,而这八个字正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跨界本质的表述。它表明:第一,校企合作的办学,必须关注现代企业与现代学校的融合;第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第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关注职业及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及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不仅承载着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而且还承载着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长的重任。

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不仅必须“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知识看知识”,而且还必须“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培训看培训,跳出技能看技能”。这就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凸显职业教育自身跨界的特点、特征、特色。

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又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教育都离不开课程。如果将教师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设施看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撑,那么,课程,则始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离开课程,人才培养就是一句空话。跨界的职业教育,其课程也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这一跨界特征。

跨界的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激起了广大职业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包括教师探索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规律并将其付诸于实践的热潮。改革开放30多年来,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在这一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一直走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伴随着国家、省级示范院校或骨干院校的建设,出现了许多创新的成果。其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就是在博采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经验基础之上,结合中国自身的改革成果,融合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进行创新的一种课程范式。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作为一种跨界的课程范式,在企业的功利性(注意,功利并非贬义词)与学校的公益性之间,架设了一座跨界的桥梁。这一融合了两个学习地点的跨界课 1

程,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有利于逐步形成以“合作办学求发展、合作育人促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1997年借鉴加拿大的能力本位的CBE课程模式进行改革以来,一直坚持走探索、创新之路。2007年,又开始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以及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测评,其成果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不仅在“化工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而且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范式规则,使全院的课程改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该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带头人丁敬敏,将课题研究与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学习职业教育的先进理论,用来指导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改革实践,带领教师团队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整体的系统的改革,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该专业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还有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丁敬敏所在的教师团队,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专著(ISBN 978-7-122-13034-1),正是该专业16年改革探索成果的总结,凝聚了改革者的心血与汗水。我以为,这是至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最好的专著之一。

纵览全书,回顾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进程,可以将其基本经验概括为:勇于进取,适时总结,敢于创新,与时俱进。而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成果及其中蕴含的亮点,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课程目标,定位准确。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表现为“五业贯通”,即将学生的“学业进步、职业定位、就业质量、创业选择、事业追求”加以综合考虑,形成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整体性人才培养方案。在横向维度,构建了第一课堂的职业能力培养、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两条路径;在纵向维度,构建了基本素质、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三个平台,将第一课堂内容延伸至第二课堂,并结合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使得“企业—学校—教师—学生—专业—创业”六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闭环的、协调发展的有机体系,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接受创业教育,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这就为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以及程实施、课程评价,奠定了基础。

其二,课程开发,方法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基于此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单元的设计。该专业科学而细致的探索成果,不仅所应用的开发方法详

实,而且制定的方案可操作性强。这表现在:

一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准确地把握了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的定位,由此体现了与“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定位的不同。该专业按照“分析与检验”的工作策略,设计了“划分职业成长阶段→确定各阶段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各典型任务下的具体任务→概括职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步骤,构建了融入国家职业标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递进式课程架构,开发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具有职业角色定位的准确性、职业资格等级的明确性、知识排序的递进性特点,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心理认知规律,实现了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认知规律的有机结合。

二是课程结构的序化,科学地确定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特征。这主要体现为:在纵向维度上,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认知规律,开发出工作课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在横向维度上,遵循开放性的原则,开发出由相对独立、灵活可变的学习情境组成的矩阵结构。在这种矩阵结构中,各学习情境可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组合,从而形成横向和纵向都有出口的纵横板块课程结构,既能满足三年正规的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的需要,又可满足不同等级的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获取以及继续教育的需求,可实现多学制并存及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为一体,形成灵活、开放的弹性课程结构。

三是学习情境的设计,合理地整合了职业性目标与教育性目标。这主要体现在:从培养学生具备能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自我设计的能力着手,不仅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全面性,而且涉及个体行动能力的完整性,使其具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这一方法论层面的能力。按照源于实际而高于实际的原则,以能获得工作结果为依据来确定学习情境下的工作任务,并按照与该情境下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中可获得的、能展示的工作结果相结合,来划分教学单元,确定单元课时。这些体现了教学项目特征、相对独立、灵活组合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训练学生行动的整体性,使学生在面对未来不断变换的岗位或职业时,能予以积极应对并负责任地行动。

四是教学载体的设计,有力地支撑了学习情境的内容。这主要体现在:通过精心的加工与选择,将学习情境的内容具体化。这就是载体——教学项目的设计。从重视项目成果和成果的价值、效益、正反两面的工作结果的角度,来选取源于实际的企业项目,并经过教学化的处理,再经加工成为高于实际的“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综合项目”等多层次的教学项目,接着以此为基础,设置项目的企业工作场景,变换师生角色,将职业道德、素

养以及相关的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教学项目中,训练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价计划的行动能力,促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的职业资格的过程中,获得能从容应对变化了的职业情境并重新获取新的职业资格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条件,这就将“驾驭内容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善于交流的社会能力、认同价值的人格能力”得以整体而不是分割的培养,将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其三,课程实施,路径清晰。课程是方案,教学就是实施。但如果没有好的教学设计,学生业不能很好地掌握课程内容。该专业的有益探索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为主要目标,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让学生在虚拟的、仿真的和真实的工作世界中,采取“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习得知识与技能,并在完成任务的工作过程中,与师傅、同伴相互作用,逐步从“新手”成长为生产一线的“专家”。在教学方法上,从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转变,通过采取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项目—主体—探究”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方法,创设职业工作情境,让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去自主地发现、研究问题,自主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自身实践找到答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在该专业课程的方案中,知识是以两种“面目”出现的:一种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知识,其目的是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在问题完全解决、任务完成后出现的知识,即对所涉及的知识加以系统归纳、总结处理——也就是说,有用的知识是生成而非构成的。这就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张扬。

其四,课程评价,尺度全面。课程考核一直是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考核不是对知识的记忆与复制,考核要重在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该专业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做出了可喜的探索。这主要体现在:在对学生实施全方位考核评价中,建立了一个既有以考核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又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试;既有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考试,又有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既有重视结果正确性的考核,又有重视过程完整性的能力考核。这样一个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合理的考试考核体系,最大的特点是设计了涉及操作技能、项目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量化考核表,实现了对能力的“量化”的评分,一改过去只能对知识考核进行准确量化的状态。当然,如果能在考核中也实现技能与知识的一体化改革,将更具有创新意义。

这些亮点雄辩地说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吸收消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和提高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是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成功之路和必由之路。令人欣喜的是,丁敬敏在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后,又带领教师团队成员进行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新教材的开发工作。

可以说,从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课程范式,走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范式,这一诞生于中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将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重要的经验,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这里,我谨向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老师们致敬,希望他们不断探索实践与总结,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也愿意向全国的高职院校,推荐他们的改革成果。我要说,这本专著,值得一读。

成绩已属于过去,新的探索将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延续,也必将在中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中延续。

莫溺琼浆休懈怠,高职再酿信精彩!

这是我由衷的期盼。

姜大源

上一篇:平原博物馆考察报告下一篇:其他业务收入会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