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2024-07-17

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精选6篇)

篇1: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影响

目录

1.导论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财政政策与就业理论分析 2.1 就业的基本理论

2.2 财政政策对就业的作用机制 3.国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 3.1 欧美及印度财政政策研究

3.2国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4.我国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现状分析 4.1目前我国存在的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 4.2 我国现行的促进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 5.对我国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的评价及存在问题 5.1目前我国财税政策所存在的问题 5.2财政支出促进就业效果低下 6.优化我国就业水平的财政政策建议 6.1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6.2继续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促就业的作用 6.3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6.4健全就业与再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 6.5积极发展多种灵活的就业方式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2014年5月,国家主席在对河南考察后首次提出“新常态”观念。提出这一概念的背景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机和机遇很重要,在面对社会主义经济有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我们要抓住机遇,保持平常心,用一种新的姿态。所谓新常态就是:首先、平衡增长速度,实事求是;其次就是采用新型高效的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效的经济结构;最后、要利用社会新型人才的新型创意对经济进行研究,开发更完善的经济结构模式。受制于经济新常态,就业也有了新常态:第一、新增就业岗位在新常态下存在不确定性。就业率的增长则会导致经济的增长,而失业率的增长就会拉低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是说,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产生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当经济增长速度降为中高速时,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能否保持对应速度的增长,也就存在不确定性。除了经济增速原因外,同时通过关停并转、重组等举措化解过剩产能也会对现有岗位造成冲击。第二、技术性失业将贯穿新常态全过程。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失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无论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还是推进创新驱动,科学技术应用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我们主动还是被动,工业4.0、智能机器人、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化、3D打印终究会来的,将会在社会的经济方面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应用新技术,对就业最大影响就是大大减少了对一般劳动力的依赖,转向对新型人才的需要。这就导致旧体制的劳动力将会失业。另外,现在社会企业大多数由于成本原因,就会选择机器代替人工。这样的做法也是大大加剧了失业人员的数量。最后,国家选择鼓励自主创业也是在解决就业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从中央和国家层面就确立了创业在就业中的地位,政府必然会从各方面更加重视创业,创业者也将迎来历史性的机会和机遇。如众筹、P2P网贷等为代表的新的创业模式,推动创业向更开放平台、更高水平、更大众化发展。第四、依托移动互联网是新常态下促进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越来越多地方政府、企业利用线上发布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移动互联网与促进就业的结合正成为促进就业的新模式、新途径,21世纪互联网的进入有效地解决沟通问题,沟通更加方便。有效的节约了更多时间。作者看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将就业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从新科技入手,实现互联网在就业方面的强项。

在经济新常态和就业新常态的形式之下,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巨大矛盾,并未得到太多的缓解。首先、就业总量矛盾。2012年开始,我们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在绝对下降,以往无限的劳动量逐渐消失,我国进入劳动力缺乏时代。虽然劳动人口结构的这些变化,但是由于新型劳动力的窗口的缺失,劳动力缺陷在一定的时间内还不能得到缓解。然后、就业结构矛盾。主要表现是社会群体的就业矛盾,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技术型人才的矛盾这几个方面。最主要的就业难问题体现在高校毕业生的群体中。由于前期就业难问题没有解决,导致就业难问题逐渐加剧,慢慢地扩散到了我国的内陆城市。这就造成了就业难的一种常规状态。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就业难表现得更加严重,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的211、985等工程学校的高材生,由于社会结构及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普通人才供不应求,由于一般重点高校培养的技术高端人才,工程师等方面的人才是极个别的,对于新兴行业需求量毕竟是有限制的,需要高能力人才,所以在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导致高端技术人才供不应求。而对于传统产业的普通人才大量增加,这个现象就加剧社会劳动力矛盾的出现。1.2 研究意义

国民就业是我们国家经济水平提高的具体要求,只有解决国民的就业问题,国家才能长期的发展。所以,就业对于国家、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区分社会的人才,各阶层人才通过社会就业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通过就业,才能使得人生的精彩与完整,拼搏的精神才能体现,对于中国人口大国来说,就业问题更是需要重视的。目前,我国需要解决的是现在存在的大规模失业问题,这将是一场长期的战役,站在长远的角度上讲,解决我国失业问题,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课,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劳动力发展的有效机制,全方面的保障群众利益。

解决就业问题不能只依赖于市场的自我调节,还要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干预市场是必要的工作;第二、对于政府来说,解决就业问题就是解决民生问题,同样是政府的职能所在;第三、就业问题影响着群众的方方面面,也是群众生存权利的表现。政府需要制定一些解决手段调控市场的失业问题,以保障民生生存权利。不难看出,财政政策是对解决失业问题的一把利剑,要充分的发挥财政政策以便解决民生问题。政府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颁布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比如:西部大开发的措施以及中部崛起的战略政策,充分利用财政政策的作用发挥作用机理;政府对教育平台的投资,直接提高人才的就业水平以及就业能力;创新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对有效劳动力进行二次开发;通过税收政策的改革,实施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生问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的缺陷,需要在完善政策,结合社会环境,编辑更好地民生问题解决宝典。基于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就业形势的紧迫性,我国政府在创新就业方面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实施过的财政政策问题中,表现出了许多的不完善当然也有一定的成效,这些都是实践后的结论,给后期工作带来有利影响,能够使财政政策执行的更有说服力,具有实践基础的铺垫,相信会带来较大的成效。从一方面来说,对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是有相当大的理论贡献,也给财政政策研究做铺垫更能有效的完善财政政策。从另一方面来说,高效的完善了财政政策研究,财政政策的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就业水平,也减缓了市场就业难的问题,也是为国家调控做出的一份贡献。

2、财政政策与就业理论分析 2.1 就业的理论分析 2.1.1 就业的内涵

理论界对就业的定义有所不同。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觉得,劳动年龄人口是社会就业的主体,而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和利益。对于劳动者就有以下特点:首先,就业人员和公司形成雇佣关系。无论何种企业雇佣形式下,都存在就业。其次,就业与当局形式有关,就业体制严重影响到就业关系,但是无论体质怎么变化,社会上依然存在就业关系。然后,一些不属于雇佣关系的劳动不属于国家规定的雇佣关系。最后,就业不受经济部门的限制,在社会上的任意一个部门工作,都是属于劳动就业的。

2.1.2 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

古典学派的理论是,如果在这个竞争社会中工资是有一定的弹性的,那么社会市场就不会出现失业的现象。只要劳动者接受受雇商家的利润报酬,就不会有失业的说法。古典学派理论主要依靠萨伊定律为背景,萨伊定律就是认为在人类的需求中,自己会给自己创造价值。就犹如在市场上的市场交易一样,货币只是一种替代物,在交易中呈现一种代换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一种平衡状态,供给=需求。不会存在产物过剩浪费的现象。有的学者通过对萨伊定律的研究发现,资本主义市场可以通过对市场机制的调节来达到就业的调节。将社会上的一些列资金流动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资金循环体系,使社会能够自助循环,消费水平也将会提高,这样就会降低失业率。古典学派还是一个以庇古的就业理论为背景的学说,只要在社会市场中存在竞争关系就会有劳动力的不断循环,企业需求量就会与劳动力数量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庇古的就业理论观,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是“竞争”,只要经济市场存在竞争,就会有劳动力的调整和需求变化,在保证企业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劳动者接受工资,就能达到没有失业率。失业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主动失业,就是指在企业中认为企业的标准不符合自身标准,或者是企业达不到我的标准,对更高企业的追求,这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心态。第二种是企业原因,企业在某一种情况下认为该员工不符合企业标准,对企业没有任何利益,所以这就会被企业辞退。所以,导致失业原因有多种,客观和外观都有。2.1.3 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就业压力,归根结底就是社会需求不足,研究增加就业岗位实际上就是研究社会需求,只要能够增加社会需求,就不存在就业压力之说。凯恩斯运用数学函数的方法,将社会供给量与社会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用一种函数关系表达出来。利用该函数可以明朗的表示出就业岗位数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效需求与社会就业岗位呈现正比例相关关系,社会需求量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数量就会相应的增加,社会有效需求量减少,社会就业岗位也会随之减少,从而产生较大的就业压力。一般情况下,社会上的实际岗位需求量都要高于失业人口量,势必会出现一部分失业人口。而社会有效需求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老百姓生活水平,收入状况决定了购买力的大小。最重要的就是老百姓的收入状况,收入高的话,满足了基本的生活要求之后,老百姓才会有多余的资本来享受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从而加大社会有效需求,进而增加就业岗位。作者认为只有社会整体富裕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准,人群购买力增大,就业压力就会减小。然而依靠市场经济的自身发展,自身调控,肯定会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较大幅度的波动,政府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使失业水平尽量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就必须想办法增大社会有效需求量,常用的方法就是由政府财政出资,向市场投入资本,拉动内需,增加市场有效需求,从而制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凯恩斯按照自己的理论,得出结论,政府在公共基础建设和社会保障上面增加投入,也会引起相关一系列行业的规模扩大化,从而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凯恩斯理论认为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得出了非常有用的经济理论,为许多国家解决本国就业压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许多国家将凯恩斯的理论应用到本国的实际就业问题中去,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他们也发现该理论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连续使用,会引起通货膨胀,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失业。2.1.4 新古典综合派的结构性就业理论

托宾根据市场反馈的消息综合多个角度分析得出社会失业人员增多以及市场通货膨胀的原因。托宾通过发现了解到,市场上的经济流动主要依靠劳动市场和企业雇佣市场的形成,而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市场上的雇佣关系的工资以及企业生产利润,在工资和物价同时上升的时候,导致劳动工人技术原因造成的失业问题,再后来这种现象急剧演变,最后就是一种常态,导致整个市场职位空缺,工资上涨。经济学家希克斯根据市场劳动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重点指出工会组织在劳动市场中的有利因素。希克斯还说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必然会有劳动力短缺的现象,这就导致劳动力供不应求,这也会造成部分劳动力工资上涨。这就要求工会组织发挥其社会作用,根据“公平性原则”对社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尤其是对工资的普遍上涨进行控制。希克斯提出,社会劳动力的损失减少,也是为了降低整个市场上的劳动力失业率,能够使经济稳定增长,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在投资中带动市场劳动力的发展解决失业问题;多开发一些国际市场,以便增加更多的国民就业岗位;国家机关大力支持并且鼓励小型企业自主创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也是增加就业岗位。加尔布雷思说社会劳动力失业的根本性原因在于经济体制的不合理,市场经济体制与劳动体制的相互间矛盾,要想解决社会劳动力失业问题首先要解决根本间的矛盾问题,内部矛盾的引起就会加剧市场宏观矛盾的爆发,最终倒是市场人才的损失,经济增长减缓,整个市场体制破坏。针对以上现象加尔布雷思提出几点建议:首先、提高市场本市的调控能力,赋予相关组织更多权利。其次、改变市场经济状态,完善一部适合市场经济的体质,最后、市场经济一定要通过强制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萨恰罗波洛斯针对现有的市场现状提出政府应该从两个途径增长职业数量: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社会劳动需求;改善现有职业环境,使之接近好的职业环境。

2.2.4 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威廉阿瑟,刘易斯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现状,总结出了二元经济的发展理论:他们的观点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通过两个部分所构成的。这两个部分分别为: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传统部门是由农业与不太复杂的商业服务点,有大量的弊端,比如失业率较高,生产力不够发达,而且所赚的钱特别少,仅仅只能够生活而没有双亲的,现代部门是指以利用发达科技的建筑点,服务点,餐饮业和农业。目前,科技不断创新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很多农民工都从农村走向了大城市,这样也使传统部门的劳动力的人数大大降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所呈现出的曲线也将变为符合当前形势,需要的正比例趋势,而且使两个部分的劳动力所呈现出的曲线也将变为符合当前形势需要的正比例趋势,而且使两个部门的劳动力人数达到平衡,使如今的就业率明显提高,迈克尔p多德罗认为农民工走向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城乡的收入的不均衡和在城市中的立足。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但是城市的职位空缺毕竟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远远大于职位的数量。势必会有一部分人无法找到工作。目前来看,一方面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另一方面过大城市就业岗位才是解决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

2.2.5 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供给学派是以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中而产生的,它的中心思想为失业率的提高是由于社会所提供给的岗位不够所导致的,而且存在商品竞争的能力越来越差劲的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储蓄率降低和技术变革减缓。供给学派明确的论述几个观点:减少税收,遏制有关部门的开销,减少税收的准确性,我们可以由以下看出:在短时间内会引起财政收入的降低,但是可以使投资资金变多和有效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使总产量和就业量的有效增长,供给学派还有另外一个观点为降低个人所得税的好处要比降低公司所得税的大得多,遏制有关部门的开销的。最终,是要达到有关部门的开销数额降低的目标或有关部门的开销数额增长率有所下降。

2.2财政政策对就业的作用机制 2.2.1市场缺陷要求政府干预就业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现实中存在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难以解决的实际难题,单纯的靠其自身的调节能力是无法解决的。此刻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就体现出来了,由于市场经济自身调节并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持稳定发展,常常会出现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平衡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市场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所以政府你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干预,以维持市场经济的平稳。当然,政府的干预,并不是强制性的硬性规定等,而是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影响因素,运用经济手段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起到调控的作用,诱导其平稳运行,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2.2.2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

政府作为国家政治经济的实际管理者,有义务将社会环境维持在一个安定有序的状态中。而社会经济是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应的社会就业状况对社会经济,社会安定产生的影响就不可忽视了。如果社会就业状况不好,产生大量无业游民,这势必会成为社会安定的隐患因素,试想一下,大量的人员没有工作,但是这部分人一样要吃喝吧,他们也会有生活需求,物质需要,而社会又无法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没有正当途径获取财富的情况下,必然会有一部分人铤而走险,走向犯罪的边缘。因此,对于政府来说,解决就业问题就是维护社会安定,实现经济平稳的有效手段。

2.2.3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保障人的生存权利的重要体现

作为一名国家公民,任何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利,国家政府作为管理机构也有义务和责任,维护每个公民的生存权利。人类作为一个文明群体,制定有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获取生存资源的手段,在正常的秩序下,公民必须依靠正当手段来获取生存资源。政府也有责任引导公民使用正当途径获取资源。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人类先贤从道德层面上对人类提出的获取资源的手段规范。政府肩负着调控社会经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大责任。2.2.4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原理

建国初期,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当时政府对国家经济掌控力度很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政府对社会经济主要起调控作用,当市场上就业环境不好时,政府只能从经济政策方面进行调控,比如放款中小企业发展限制,给予小企业一些帮助,促进其规模扩大,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财政政策在调控社会经济,促进就业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财政支出政策

政府除了从财政政策方面影响社会经济和就业状况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来影响就业,比如政府采购,以及社会公共基础建设,道路修建等,也能造就很大一部分就业岗位。总的来说,财政支出的不同组成部分对就业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

第一,为了拉动经济,政府财政支出对于社会就业状况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政府投资项目主要是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高铁,公路等周期性很长的的建设项目,一方面增加就业岗位,另外一方面也能极大的拉动内需,刺激国内经济发展。

第二,政府在采购方面的财政支出也会对经济发展,社会就业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为政府的采购金额一般都是很大,政府对哪个行业的产品进行大力购买,就会相应的对该行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相应行业的就业状况就会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政府财政支出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转移性支出,它对社会就业也能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所谓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对于各行业的财政补贴,不如我们所熟知的“家电下乡活动”,政府会按照一定的比例予以补贴,从而促进电器行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在农业上的各项补贴,社会保障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

2.财政收入政策

国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就是国家税收。国家税收通过相应的税收政策来调控,相应的运用国家财政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影响也是最直接的手段之一。所以税收政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就业状况。从税收政策入手,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促进就业的手段,比如,通过降低税收来刺激和促进消费,拉动市场需求。或者通过对相关行业的减税,来促进该行业的发展,从而是那些劳动力需求极大的企业得到发展,规模扩大化,进而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究其原因,现如今,社会上失业人员增加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企业转型也很快,很大一部分劳动者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无法适应心得市场环境,而被淘汰。政府可以从此着手,相应的减少企业培训人才方面的税收,是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人才培养,这样不仅能解决社会相关人才缺乏的问题,同时还能使一大批人重新获得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3、国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

纵观世界各国面对就业压力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由于各国基本国情的不同,市场经济的差异,所采取的解决就业压力的方法亦不尽相同。在此,选择两个发达地区欧盟,美国和两个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所采取的解决就业压力的方法。

3.1美国促进就业的主要财政政策

美国经济专家认为,美国经济出现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内需求不足,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就是加大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力度,由政府财政出资刺激消费,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增大国内经济需求。以此来弥补资本市场经济自身的不足。

1、以政府投资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就业促进政策

在2009年通过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推出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提出未来两年内创造万个就业岗位为首要目标。在经济剌激计划中,以减税、对地方政府的援助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该计划资金的都用于刺激美国的消费需求,在美国消费需求是对美国经济贡献率最大的因素,因此美国的刺激计划可以说是对症下药。美国的经济剌激计划也注重了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的搭配实施,确实了政策实行的长期稳定和有效。

2、以绿色经济为主的产业升级以再造美国政策美国的产业升级是以发展绿色经济、高科技产业为重点。旨在用绿色经济降低产能消耗,降低生产成本。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经济发展。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是一项为期年的计划政策。这个了绿色的经济复苏计划将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启用大约亿美元,投资领域主要是至少六个环保项目的基础设施领域建设。通过这项扩张财政在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将会为美国创造至少200万个新生岗位。

3、以挽救美国中产阶级的社会政策 美国的社会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即中产阶级在社会结构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中产阶级一直是美国消费、纳税、劳动的主力群体。但是,随着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的中产阶级面对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重新塑造美国中产阶级直接关系到美国经济复苏计划的成败。美国为拯救中产阶级釆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一种新的美国就业税收抵免政策即对美国公司提供一个新的临时的税收信贷,在年和两年间,企业每提供一个新的就业岗位可以减免当年美元的所得税政策。

4、强化美国工会力量的就业保障政策

美国的公会一直在美国经济中扮演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功能。尤其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的。奥巴马上台执政以来,美国公会也积极消除金融危机给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捍卫会员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抓住有利时机,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功。奥巴马政府时期,通过了雇员自由选择法和医疗改革法及健康家庭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3.2欧盟促进就业的主要财政政策

相对于美国失业的原因,除了经济持续不景气,欧盟失业的原因比较复杂,坚持紧缩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有许多矛盾的劳动力市场;老龄化趋势和高失业救济制度;欧盟治理机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所以欧盟就业政策主要是围 绕劳动者。

1、欧盟委员会层面的对策。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在整个欧洲的层面上,欧洲委员会和其他机构也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对策,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发挥欧盟基金支持的作用,并制定危机后欧洲劳动力市场如何长期发展的策略。首先,2008年11月,欧盟委员会推出了《欧洲经济复苏计划》。该计划主要目标一方面是保障就业,另一方面是刺激经济的长期发展。该计划针对劳动力市场的措施是计入18亿欧元用于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重点是对低劳动素质工人的培训,以及对提升劳动技能、自主就业的就业者的补助,并呼吁加强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其次,充分利用欧共体时期就已经存在的主要政策工具一欧洲社会基金。2006年,欧洲议会批准成立了总额为35亿欧元的欧洲全球化基金,以帮助欧洲企业应对全球化和缓解失业。为了进一步更好的发挥欧洲社会基金的作用,2008年12月,欧盟对欧洲社会基金做出调整,将受益范围扩展到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的劳动者,并将救助期限从12个月延长到24个月。2009年,申请欧洲全球化基金的成员国国家从2008年的5个飙升到2009年的20个,资金总额达1.5亿欧元。第三,里斯本战略的实施,以及欧盟2020战略,实现长期的劳动政策协调。欧盟委员会自20世纪90年代就不断推行各种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措施,最为著名的是2000年开始推行的里斯本战略,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后续影响,里斯本战略并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结合应对金融危机和对欧盟劳动力市场长期的考虑,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3月提出了“欧盟2020”战略。其中就业方面的主要内容是:20-64岁劳动力人口的就业比例从69%至少上升到75%,辍学率从现在的15%减少到10%,岁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从31%至少增加到40%。在新战略中,欧盟委员会会定期对成员国的落实方案进行评估并提出具体建议。

2、被动劳动力市场政策。这类措施属于短期应对措施,即在出现失业后,运用财税政策保障失业工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减轻失业的不利影响。(提高劳动市场灵活性。欧盟最先实行的措施是调整每周工时以应对失业。金融危机下欧盟大部分国家平均周工时降低超过2小时。除了降低劳动工时,政府也鼓励企业多雇佣非全日制工人。通过非全日制工人就业数量的上升抵消全日制工人的失业。(财政政策领域的被动政策。大部分成员国都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比如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系统的稳定器作用,西班牙葡萄牙延长社会保障时间,瑞典保加利亚等国家降低社会保险费同时允许推迟缴纳社会保险费等。在税收政策方面,整体上降低税率,并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失业者自主创业,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劳动素质低的劳动者在金融危机中影响最大从而拉高失业率,因此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满足市场不同需求是劳动力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保障。金融危机下更凸显了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政府应与时俱进,加大对劳动力素质的投入,使得劳动力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比如,葡萄牙等国家幵始实施在职培训,罗马尼亚则调查市场需求并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荷兰立陶宛等国家改革高等教育课程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各国鼓励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在培训中的作用。3.2 印度促进就业的主要财政政策

印度根据本国劳动力市场的自身特点,因地因时制宜,为发展完善本国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就业率、维护社会和谐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作为与中国最为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印度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值得我国借鉴。

1、中央政府从宏观角度根据国情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首先,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比如关于社会福利、失业保险、退休医疗金等。2006年印度开始实施《全国农村就业保障法》,该法案规定政府每年为贫困家庭提供至少100天的工作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其次,实行计划生育,减少人口增长速度。印度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观念落后。最后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印度“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7-2012年)将提高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累计教育投入预计达到2.7万亿卢比,是上一个五年计划的5倍。

2、地方政府主要实施农村扶贫计划和城镇贫困人群就业项目。在农村地区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2011年印度与世界银行签署了10亿美元的扶贫协议,以帮助实施国家农村生计计划,该计划集中印度最贫困的12个邦,计划用10年时间使7000万家庭脱贫,惠及3.5亿人。2013年,印度计划直接向穷人派发现金。在城镇地区实施城镇工资就业项目和自我就业项目。城镇工资就业项目主要是为贫困线以下的劳动人群提高最低的生活保障。自我就业项目主要是为那些没钱的自我就业者提供银行贷款和补贴,主要扶持服务业人群。

3、高校方面积极调整高校教育发展战略,以质量促公平。首先,初等教育实现八年义务教育,改进办学质量,提高教师质量。其次,中等教育改变单一结构。印度将最低教育标准扩展到十年级,优化资源布局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发展县级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到2012年,印度师生比例达到。最后,高等教育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印度一五”教育划明确提出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25,加大教育投入,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多种技能,提高教育质量;对高等教育收费坚持适度收费和差别收费的原则。

4、社会方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就业服务体系为目标。印度社会职业培训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并预测将来的人才需要再进行课程开发,主要采取非正规教育的方法。亚洲最大的IT教育培训机构一印度公司目前在全球有3000多家培训机构,每年培训50多万软件人才,紧跟世界潮流。印度就业服务机构作为劳动市场中介机构,不断完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就业发布机制,在职业介绍、人才培训、资格认证和就业咨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2 国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 所以, 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就业政策。尽管如此, 各主要国家在扩大就业方面还有很多共性: 政府重视;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远近期利益兼顾;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重视对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再教 育;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政府增加公用事业的投资, 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在借鉴国外就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可以采取一些相应措施, 降低失业率, 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

1、稳定现有在职员工的数量, 增加就业与失业的缓冲带。目前很多单位把改革、发展等同于企业减员, 其实不然, 高科技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或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隐性失业较高的行业或单位减少在职职工人数可以提高单位效益, 但绝大部分服务性行业或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 提高效益就不一定非要采取减员的方式不可。即使目前在职人员的知识结构与行业发展脱节, 也可以采取在职培训等后续教育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 因此, 目前阶段,国家劳动部门应大力鼓励单位对在职职工的后续劳动技能教育。同时, 各单位建立人才调剂中心, 作为单位辞退员工之前的缓冲带, 该中心一方面负责对在职员工工作技能培训工作, 另一方面, 负责单位内部富余人员的调剂工作, 一定期限后例如2 年仍未重新上岗或不服从工作调剂, 可以把这部分人员推向社会, 按失业人员对待。

2、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率。从国外经验看, 尽管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利用市场手段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手段, 但政府部门也往往成立专门机构, 制定相应政策, 为扩大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 建议我国政府在解决失业问题时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公益性就业和基础性行业的投资。这样既有利于短期内增加就业机会, 还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 同时也为国家长期发展奠定基础。(2)逐步放开国家行业垄断的数量, 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向这些垄断行业或部门投资。(3)劳动部门加强宣传, 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4)兼顾国民经济长期发展和结构升级的需要,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5)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在税收、贷款等方面为自主创业给予优惠。

3、根据产业结构升级需要, 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教育。(1)对失业人员进行思想观念教育, 重新树立工作岗位不分地位高低的思想。(2)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 责成有关部门负责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后续教育, 国家应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培训,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3)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劳动力需求状况, 及时调整劳动力地区布局,缓解失业压力。(4)鼓励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兴办教育事业, 短期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有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6)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实际情况看, 目前的保障体系存在覆盖面小、保险费收缴困难、费用偏低等问题。为此, 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执行强制性措施, 加大政策检查力度,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提高社会保险金的收缴比率。(2)区别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参加社会保险失业人员一定期限内(如2 年内)可以领取失业保险, 为失业人员提供生活保障。(3)注重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升值。

5、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1)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扩大劳动力市场容量,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劳动力供求信息互通共享, 便于劳动力在行业之间、区域之间流动。(2)完善劳动力供需信息收集手段, 缩短下岗失业人员待业时间。(3)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工档案托管等服务内容, 采取供需见面会、个别职业介绍等方式, 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6、加速小城镇建设速度。广大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员构成失业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这部分人员合理引导既可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还可以充分发挥这部分劳动力的作用。建议各地区因地制宜, 把当地的乡镇企业集中起来, 加速小城镇建设速度, 发挥城市规模经济优势, 既减少了环境污染, 还可以吸纳当地的劳动力。4.我国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现状分析

4.1我国现行的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

4.1.1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财税政策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财税政策主要包括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如通过提供小额贷款、减免税费等促进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具体体现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中规定: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和地级以上城市,要由同级财政筹集资金,建立下岗失业人员贷款担保金,政府确定担保机构;除了国家限制的销售不动产、建筑业、房屋中介、广告业、娱乐业等行业外,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给予 3 年内免征城市建设税、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和所得税,并免征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类中介机构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涉及的各种服务性收费,要按照最低标准收取,严禁强制服务和强行收费;为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贷款,一般为 2 万元左右的贷款额度,最长 24 个月的贷款期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 号)规定: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人员,提供小额贷款,一般为 2 万元左右的贷款额度,最长 2 年的贷款期限,到期可根据需要展期一次。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职工从事经营的(除了国家限制的销售不动产、建筑业、房屋中介、广告业、娱乐业等行业)给予 3 年内免征城市建设税、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和所得税,并免征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其他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若是从事微利项目的,可给予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 25%的共 50%的贴息。

3.2.2 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安置富余劳动力的财税政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对商贸企业、服务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中的加工企业以及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就业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 1 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3 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此幅度内确定具体定额准,一般为每人每年 4000 元,可上下浮动 20%。对 2005 年底之前核准享受再就业减税政策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优惠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至期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的 30%以上,并与其签订 1 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将可获得最高不超过人民币 100 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鼓励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新增加的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 3 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根据招用人数按应缴所得税的一定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对各类服务型企业(包括商贸、餐饮、服务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新增岗位新招用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 3 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从再就业资金中按招用人数提供为期 3 年社会保险补贴;对新办的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 30%以上,并与其签订 3 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 年内免征企业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3.2.3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 号)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完善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延长其学习和科研相结合的时间。对接纳大学生实习的企业,由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进行扶持,对实习期间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对各地建设的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对其实行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措施。《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对高校毕业生在其毕业起三年内进行自主创业的,可享受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自 2011 年 1 月 1 日起,可享受减免城市维护建设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及教育费附加,税收减免期限最长为 3 年。

3.2.4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的财税政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 号)中要求: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并积极推行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减免税等优惠;为创业培训结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扶持,努力做好后续服务;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各地可根据实际对就业困难对象在公益性岗位工作的提供适当的岗位补贴,补贴标准由当地政府确定所需资金由地方政府解决。

4.2我国现行的促进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 4.2.1财政支出影响就业的机理

概括来说,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公共机构的开支。它与政府的诸多特性和制度密不可分。政府是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机构,拥有着管理社会经济的多项职能,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政府购买性支出,又可分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 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购买性支出会影响私人部门的资源配置,是政府用来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一方面,政府购买性支出会产生挤出效应,当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时,政府占用会排挤或挤占私人部门占用,由此产生挤出效应的经济现象。另一方面,当政府进行投资性支出,将财政资金投入到具有较高外部性的公共设施、基础性产业和新兴产业时,政府购买性支出便会改善投资环境,产生乘数效应。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调节收入人品的重要手段,具体形式有:养老金支出、失业救济金支出、补贴支出和公债利息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是改变企业之间和个人之间收入分配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量性财政支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支出的总量来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利用减税或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时,政府通过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支出、商品劳务的购买以及个人的转移性支出,在增加了社会总需求的基础之上还间接带动了民间投资,进一步扩大了需求总量。此外,财政支出政策的乘数效应使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增长,相应的增加了企业对就业量的需求,缓解了就业压力。中性财政政策是指保持财政收支大体平衡的政策,适用于在经济发展平稳期,财政支出和税收都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此时从就业效应的角度看来,可以通过改变财政支出的结构来实现对就业的调节作用。由此可见,财政支出总量的增加会刺激社会总需求,并且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使得总需求被进一步扩大,从而产生更大的就业效应。财政支出总量的减少会产生相反的结果,从而使缩减就业总量。但是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最终还是应该取决于各种政策组合的效果,财政收支政策的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4.2.2财政支出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

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可以将其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型,其中购买性支出又可以分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两种。政府投资性支出所包含的项目有财政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以及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支出;消费性支出包含的项目有工业交通部门事业费、流通部门事业费、文体广播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卫生经费、其他部门的事业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外交外事支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公检法司支出以及城市维护费;转移性支出包含的项目有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以及政策性补贴支出。由于购买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而转移性支出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在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所配置的资源规模就越大,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按照上述分类标准,对历年统计年鉴中的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分别得到历年的消费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数据。通过各类财政支出所占比重的趋势图可知,投资性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最大,1990年时达到70%,随后一直稳定在这一状态,稍有起伏。从1998年开始投资性支出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到2007 年达到最低端的 51%,2007 年以后又开始逐步上升。究其原因是与我国财政所承担的资源配置职能分不开的。消费性支出所占比重大体上维持在 20%左右,并一直高于转移性支出,但从2007 年开始,消费性支出比重有下降的趋势,而转移性支出的比重有所上升,说明财政支出正在向着民生领域倾斜。在转移性支付中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等比重逐年增加,到 2009 年已增加至7606.68 亿元。根据弹性的概念,定义三类就业弹性,分别是消费性支出的就业弹性,投资性支出的就业弹性以及转移性支出的就业弹性,根据财政支出变动所带来的就业量的变动来考察三类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转移性支出的就业弹性波动幅度最大,在 1992年和1994 年间甚至变为负值。消费性支出的就业弹性在1992年间达到最高值,经过 1994 年之后趋于平缓,总体上维持在0.5左右。到

2006 年之后,消费性支出的就业弹性开始出现上升的趋势,到 2007 年达到 0.99 是近年来的最高值。投资性支出虽然有所波动但是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自 2008 年的小幅上升之后,投资性支出的就业弹性已经达到历史的最低水平。投资性支出作为财政支出中所占份额最大的部分,其创造就业的能力却越来越低,未能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发挥有效的作用。5.对我国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的评价及存在问题 5.1我国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5.1.1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体系不健全

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期限短,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期限短,很多相关文件多具有暂时性,没有形成就业政策的系统制度框架,难以对就业形成长期的效果,如: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

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 号)中规定,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人员,提供小额贷款,一般为 2 万元左右的贷款额度,最长 2 年的贷款期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 号)中规定,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给予 3 年内免征城市建设税、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和所得税,并免征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的多变性和暂时性会造成不稳定,不利于就业政策的落实,并且财税政策的目标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更应该长期促进就业,因此,今后我国应建立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长效机制。

5.1.2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覆盖面小、范围窄

目前,我国财税政策的扶持范围较窄,扶持对象和优惠实体不够广泛,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 号)规定,可以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的人员有: 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 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财税政策的主要优惠实体为个体经营者、下岗失业人员等,而对城镇失业人员、毕业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的扶持力度不够。享受财税政策优惠的企业也有一定界限,目前仅限于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加工型企业等企业实体,并且在服务型企业中的广告业、典当、房屋中介、按摩、桑拿、氧吧等行业被排除在外,这些企业可以吸纳一部分下岗人员,这不符合我国当前就业的实际需要。

5.1.3财政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不够

舒尔茨是西方经济学界所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之父,他提出人力资本主要是指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和劳动能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人的劳动能力的取得是要耗费稀缺的资源的,不是无代价的,这便是投资的结果。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有:正规的初、中、高等教育,在职培训,成人教育计划,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个人和家庭迁移。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重要的一部分,对经济增长有很大贡献,对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更起着关键作用。

5.1.4缺乏对农村就业的财税扶持政策 农民是中国社会群体中人数最多的,据统计,1949 年我国农民人数为 48402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89.36%;1978 年我国农民人数为 79014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82.08%;2010年我国农民人口 67113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50.05%。另外,一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处于收入最低、生产最累阶层的工人多是农民工,并且近年来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突出,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堪忧。作为我国人数最多群体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农民自身就业问题,关系着我国农村就业问题,更关系着我国整体的就业和社会问题。所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意义重大。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就业问题,需要国家财税政策的支持。但我国缺乏对农村就业的扶持政策,当前仅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这一项法规,其规定要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措施。就我国目前的农村就业问题来看,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相当缺位。5.2财政支出促进就业效果低下 5.2.1财政政策目标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目标,在政府实施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由于各个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特性以及政策作用的有限性,经济体不可能同时达到上述四个目标。因此,目标选择的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对经济体平稳增长,确保宏观政策措施切实可行具有最为密切的联系。不仅因为失业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社会公平和收入分配,对失业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还因为失业者的增加会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造成一定的潜在危害。因此,将充分就业作为政策调控的首要目标对稳定经济效果和实现社会目标都是大有裨益的,从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于经济增长而非就业。

1998 年我国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 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速度实现8%,商品零售价格涨幅控制在3%,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发展势头。199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预期经济增长达到 7%左右。2008年也是我国经历金融危机的一年,与1998年相比,我国政府对就业问题已经开始有所关注,但是关注的程度还远远不足以解决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就业难题。2008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的增长,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维持在4.8%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温总理所作的《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干预经济的目标已开始兼顾经济增长与就业,把新增就业人口,降低失业率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

从 1998年到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政府工作目标中虽然对就业问题有所关注,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财政支出的目标仍然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关注度远高于对就业率的关注,然而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目标未能得到充分的实现,经济增长的良好趋势并未对就业起到充分的促进作用。财政政策目标过分关注于经济增长是造成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5.2.2财政政策投资的主要领域为增长效应明显、就业吸纳能力弱的部门和领域

按照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经济增长的同时会带动劳动需求量的提高,因此对就业产生促进作用。我国政府一直以来以凯恩斯理论为指导,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将实现经济增长作为第一目标,力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自1992年以来我国实施过紧缩性财政政策、两轮稳健性财政政策以及两轮积极的财政政策。由于稳健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并不明显,本文中只选取两轮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进行分析,以求对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作出合理的解释。

第一轮积极的财政支出政策,由于泰铢贬值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政府通过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并行的方式,通过对财政支出各项目的调节来实现对有效需求的刺激。在1998年到2002年间,国家财政部共发行6600余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企业技术改造、西部大开发等方面,从而直接或间接带动投资增长。实施这一政策期间,我国的经济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5年平均达7.6%,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带动效应。然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就业增长率却一直徘徊在1%左右,经济增长的同时并为带来就业量的显著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使得失业人口数目呈现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财政支出政策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这类产业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但是对就业的拉动效果不足。

第二轮积极的财政支出政策,2007年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倒闭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序幕,并迅速演变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危机的影响,缓解我国所出现的外需减弱,内需不足的市场低迷状况,我国政府提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四万亿投资计划是由中央政府和社会投资共同组成,其中,中央政府安排投资1.18万亿,带动地方政府投资2.82万亿,由此构成4万亿的总额。自2008 年国家实施第二轮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出现企稳回升,2009年GDP增长率为8.75%,顺利完成保八的经济目标。2010 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同比增长达5.7%,我国经济先于世界经济实现了复苏和发展,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开始显现从四万亿投资的构成可以看出,政府财政支出中较大比例的投向是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实现了对经济增长的较大拉动作用,国民经济增长率恢复到9%以上,第二三产业增长率虽较2008 年之前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但是仍旧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在此轮四万亿投资中,对基础设施、文教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支出都可以对就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的就业增长率却下降到0.8%左右,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我国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对象主要集中在以农田水利、电网改造、交通、建筑、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公共事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大中型企业补贴改造以及重点行业的设备更新等方面,这部分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使我国的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然而,我国重点支持的上述行业,属于就业吸纳能力较低的行业。从规模上来看,电力、水利、交通、通讯多属于大中型企业及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明显高于大型企业。正是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的投资部门过多的集中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及大型企业,导致我国的就业量并未随经济增长而提高。

6.优化我国就业水平的财政政策建议 6.1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如何实现就业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都要面对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更应该把实现就业看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着眼于整个社会,形成全面、统一、高效的财政支持就业的政策体系,并将相关政策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增强其稳定性与连续性,并能够长期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积极效果。

6.2继续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促就业的作用 6.2.1支出政策

首先,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对就业的投入,继续增加政府投资,兴办公共工程,吸收大批失业人员从事公共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生态保护与节能减排、社会服务等社会公益项目的建设与改造,一方面增加投资带来了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投资增加必然增加劳动力需求,从而提高劳动力收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其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促进就业的投入,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提高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的发挥财政促进就业的效果。再次,注重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鼓励与带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项目和领域,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实现更多劳动力就业。第四,增加财政补贴的规模和力度,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拉动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进而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预期效果。6.2.2 税收政策

进一步实行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利用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减少企业成本支出,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鼓励招募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允许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用,利用社保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现有的工作岗位,以此避免造成更多人员的失业;鉴于现行税收优惠存在很多限制,比如资格限制和时效限制,而且覆盖范围狭窄,应该取消各种限制,扩大覆盖范围,并且应是长期有效的。比如,新办企业前三年免缴企业所得税,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促进就业的效果并不显著。因为新办企业前三年刚刚起步,是很难实现盈利的,不如改为按实际就业人数给予补贴,促进就业的效果更为明显些。对于个人,支持鼓励那些有创业意愿并具备创业条件的下岗人员和其他劳动者,给予他们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财政贴息等优惠支持,帮助其快速完成融资,以便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吸纳劳动力就业。

6.3 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2008 年年末爆发的这场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受到重创,大批订单被退回,连续再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导致以外贸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大批农民工返乡,而且国内消费需求一直疲软;受金融危机影响,现有企业用人需求萎缩,下岗失业人员增多,近两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递增的趋势依然不减,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造成这种失业上升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现存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布局不合理,而经济危机使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因此,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九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今年年初以来,我国依次出台了十大产业的调整振兴计划,旨在改变不合理的布局形式,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实现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对产业转移的承接,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而这种升级承接要在相关配套的财税政策的支持引导下进行,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结构调整的代价。那么,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财税政策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服务业 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其成为主导产业,从财税政策上为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进而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新的工作岗位。首先,对社会急需而又发展滞后的服务业,实行低息低税政策,或有条件的免税。其次,增加对吸纳劳动力潜力大的服务业的财政投入。第三,对愿意吸纳国企下岗职工的服务业给予税收优惠。

2.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 对中西部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大力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这些地区的税收返还规模和转移支付力度,吸引外方投资,对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从而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改善贫困面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3.整顿夕阳产业,支持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整顿夕阳产业是促进就业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整顿夕阳产业时,注意不要盲目的裁员,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向相关行业和部门转移劳动力,对吸纳劳动力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利用财税政策,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扩大就业人数。十二五规划指出,要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七大新兴产业,这将极大地促进社会成员就业,缓解社会矛盾。发挥财税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作用,支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6.4 健全就业与再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 针对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财政应努力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对各项培训经费的投入,完善就业市场的信息网络,开展职业培训、教育培训等公益性的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并将相关就业培训的政策制定成法律法规,使各项措施有法可依。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加强职业培训,不仅可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还能够缓解结构性失业,实现更多劳动力的再就业。

财税政策应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运用贷款、税收和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和引导中小型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1.加大政策性金融中介对中小企业创建资金的支持力度,其一,向中小企业提供优良贷款,并扩大贷款数量,消除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障碍,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还可以由政府担保向银行贷款满足中小企业投融资的需要。其二,为鼓励以外贸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商品及劳务的出口,还可以建立投资和出口信贷资金。此外,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商品和服务的政府性采购,简化此类采购的招标手续,以此扶持中小企业,扩大用工需求。

2.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降低税率、减免和返还税收、延长税收宽延期,采取灵活多样的财税优惠形式,比如加速折旧、增加费用扣除、减免税、税收抵免、费用减免等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措施,实质性的为中小企业减负;对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减免其所得税和各种社会性费用。6.5积极发展多种灵活的就业方式

灵活就业的方式有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多种形式,从目前来看,从业者多是大龄失业人员、妇女以及未曾受教育的青年,他们正是所谓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就业情况始终是国家想要解决的问题,多种灵活就业方式恰恰能够解决这部分人员的就业。所以财政应采取特殊的财税政策,扶持灵活就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灵活就业方式还处于起步阶段。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才算就业的传统思维,树立大就业观念和现代就业观,只要劳动者凭借自身能力,从事合法的经济活动并获得报酬即为就业。

2.国家要为灵活就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积极提倡和推行雇佣非全日工,维护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其次,通过适时调整起征点、确立灵活就业涉及的行业范围和标准、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措施,大力促进灵活就业。第三,强化和完善这部分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给予免缴一定比例医保费用的优惠。第四,对灵活就业的自谋职业者,应给予重点的财税扶持,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此外,对于一些不需要什么特殊技能的社会性工作,比如货物装卸、商品零售、家庭服务、庄稼收割、蔬菜粗加工这种具有临时性的工作,无业青年、家庭困难者和长期失业者享有优先权。临时就业者在获得工资的同时,仍然可作为失业者领取失业救济金。

3.支持自主创业

政府的投资也应将着力点放在个人自主创业上。自主创业能实现求职者的自主就业、创造财富。但当市场无法满足自主就业的条件时,政府应该担当起搭建平台的责任,一方面,政府能够在体制上,通过完善法律,构建体制来保障这一平台的操作;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出资,对民间技术和创意进行严格评估,对有投资价值的项目由政府部分出资或担保申请贷款,其他所需资金由技术所有者自筹,这样可以缓解技术拥有者的资金困难。目前这两方面均需要完善。政府缺乏对自主创业的投资,制约了创业的社会经济效应。

篇2: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如果提高存贷款利率 银行就可以吸引市场上用于消费和投资的部分货币放到银行存款吃利息 而由于贷款利率高 贷款买房买车投资的人也会减少 这样就会减少市面上的货币流通量 反之 降低利率就会使人们把银行里的存款掏出来消费 通俗一点就是说 央行通过升降存贷款利率可以调节人们用于储蓄和用于消费或投资的比例

而调节存款准备金率 主要是指各个商业银行 比如建行 交行 工行 中行 农行 民生……所有这些商业银行必须将一部分存款存到自己在央行开立的账户里 也就是说留部分存款交给央行保管 如果以后遇到困难 比如出现银行挤兑资金困难 央行会根据准备金存款额向商业银行拆借款项 而如果提高准备金率则意味商业银行要将更多的准备金交给央行保管 也就使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了 而如果降低准备金率则起到相反作用

此外 公开市场业务就是指 央行通过发售和回购国债来达到控制货币流量的目的 如果央行发售国债 那么会有人用自己闲置的钱去买国债 相当于国家作为债务人向他借款 用于项目建设、拨款等财政支出 这样就使人们手里的闲钱暂时进入了国家囊中 达到了紧缩银根的目的 而如果通货紧缩出现 也就是说市面上流通货币少了 那么央行就可能通过回购国债 将钱还给大家 再刺激消费和投资

当然 如果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达到了一定规模难以用以上方法控制 央行还有更加至关的方法 只是这种方法会带来不良后果:

通货膨胀如果到了货币大幅贬值、通货膨胀率高达成百上千倍的时候 国家可以通过发行新货币 来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 比如 1000块钱就货币兑换1块钱新货币不过这样的方法吃亏的是老百姓 因为老百姓的财富缩水了 社会动荡不可避免

篇3:政府政策对茶叶经济的影响研究

1 不同政策对茶叶经济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与经济,影响经济的发展。我国茶叶经济在不同的时期受到政策影响不同,其经济发展趋势也呈现不同状态。

1.1 近代茶叶贸易与清政府的不作为

茶叶在中国近代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世纪上半叶,茶叶出口数额在中国总出口数额中占据六成以上,远远超过其他货物的出口比重,英国是中国茶叶的最大进口商,作为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者,中国在与英国的茶叶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动地位。一旦中国茶叶的生产量下降,或者茶叶分配给其他贸易区域,英国的茶叶价格就水涨船高。为扭转这种贸易颓势,英国政府开始想进各种办法:在生产源方面,英国政府投入资金和技术,在印度试种茶叶并获得成功,之后大力推广,在生产过程中,英国政府将许多先进的制造仪器投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中,揉捻机、玻璃发酵台等机器设备的使用,使得其茶叶在保证统一口感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茶叶生产发酵的效率;在运输领域,英国政府为加快茶叶运输速率,不惜耗费大量资金修建基础设施,铁路、码头的建设使得茶叶在免受人为运输磕碰的同时,能尽快到生产车间制造成商品。在销售领域,英国政府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宣传,甚至不惜以恶劣手段估计贬低其竞争对手,终于使得英国茶叶的进出口数额扭亏为盈。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政府的倒行逆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中国政府不断加重茶农的赋税,使得茶农叫苦连天。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得茶农积极性大不如前,再加上手工制造效率低,利润薄,中国的茶叶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1.2 现代茶叶出口与“一带一路”经济战略

据可靠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茶叶产量为147.5万吨,居世界第一,我国的茶叶出口量占国际茶叶贸易的五分之一左右,出口对象涉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出口贸易额居世界第四。为促进中国贸易进出口发展,推动东南亚各国经济一体化进程,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两者合称“一带一路”。在茶叶领域,为保证“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进行,中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在生产方面,中国政府将茶叶产业列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扶持产业,并投入大量资金鼓励茶农研发新产品;在运输领域,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方便产品的运输,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的建设,与东北亚、中亚、南亚以及东南亚国家开通公路13条、铁路8条,高铁的铺设也使得茶叶运输大大加快。“一带一路”区域是全球茶叶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14年全球茶叶产量为502.6万吨,其中80%产自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等。激烈的竞争意味着广阔的市场,2014年中国出口到“一带一路”地区的茶叶金额为2.7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个百分点。中国政府围绕“一带一路”不断推出措施消除贸易壁垒,提升通关便利化,倡导中国茶农改变传统的产品结构和贸易模式,加强国际合作,以上种种措施都帮助中国的茶叶经济获得巨大利润,茶叶经济复兴指日可待。

好的行业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仅需要行业自身符合经济发展方向,更要求政府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不同时期政府对茶叶经济的政策不同,其对茶叶产业造成的影响也千差万别。“自由市场主义”早已被认定存在重大缺陷,政府应当成为市场经济的“守夜人”的观点也逐渐成为主流,政府对市场经济的适度干预是当前全球各地的普遍做法。政府政策是如何对茶叶经济产生影响,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 政府政策对茶叶经济的影响途径

政府政策对茶叶经济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不仅包括市场规则的制定,还包括参与主体的管制;既包括社会资本的流通,也包括国有资产的处理;既包括国内市场的开拓,也包括国际市场的拓展。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只有发挥政府政策对茶叶市场的积极推动作用,才能使茶叶经济健康发展。

2.1 政府政策对国内茶叶市场的指导作用

政府政策对国内茶叶市场的指导主要通过立法方式实现,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在获得更多资源与信息的情况下,政府相较于其他市场参与主体,更能把握市场前进方向。为实现自己的行政职能,发挥政府在市场调控中的作用,一般政府通过行政法规的手段调节市场资源。

以福建为例,福建是位于我国华南茶区,是著名的乌龙茶产地,因其临海的地理优势,福建茶叶成为其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在生产总量和出口总量一度位居全国前三。但伴随着近几年科技的进步,福建茶叶的优势大不如前,其技术含量较其他竞争者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不具有竞争优势,另外,多次曝光的卫生质量为题也限制着福建茶叶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护茶叶经济在福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福建省政府专门发布了一项名为《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的地方性法规,提出建立优质茶苗栽培保育区,鼓励茶商建立严格的卫生安全标准,增加对茶产业项目的投入,这一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使得福建茶叶经济迅速发展,又展现出勃勃生机。

2.2 政府政策对国际茶叶市场的开辟作用

国际茶叶市场的开辟主要通过政府的国家行为实现,政府作为国际法的合法主体,在对外交流中通过协议、盟约等方式,实现不同茶叶文化之间的合作、经济之间的交流。个人虽然也能通过买卖的方式实现跨国贸易,但这只是零散的散户行为,不是跨国贸易的主流。

政府政策对国际市场的开辟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中国政府充分依靠与周边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加强与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国家的出口退税机制以及“两反一保”措施,保护我国茶叶经济的出口状况,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我国的茶商企业不仅能有效扩展自己的销售渠道,更能与优秀的茶商企业交流经验,促进自身企业的转型升级。在不同茶叶文化的交流中,茶商企业会根据政府提供的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市场和合作伙伴,双向投资,深度合作,利用国家已有的高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集国际会展、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茶叶推介宣传会,是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能走向世界。

2.3 政府政策对茶叶市场主体的引领作用

政府政策对茶叶市场主体的引领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提供商品的生产者,另一类则是消费者,对待不同主体,政府政策的侧重点不一样。对生产者来说,政府主要通过立法和执法进行规范,如制定各种地方性法规、条例等禁止生产者从事危害社会的行为或者对其违反秩序的行为进行处罚;对消费者来说,政府政策的方法则趋向柔和,以倡导的方式引领消费潮流。

以云南茶叶市场的整顿为例,云南是我国第三大产茶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充足的光照都赋予云南茶叶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普洱茶更是全国闻名。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云南的茶叶市场出现混乱,各种小商小贩将劣质茶叶冒充原生态普洱茶推销给外地游客,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落后的茶园科技使得云南茶叶产茶效率慢,产品附加值低,入不敷出的茶农纷纷转行做其他行业,云南茶叶一片衰败。为扭转形势,云南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保护普洱茶的知识产权,加大查处假冒伪劣现象,使得普洱茶的名声有所回转;在茶农方面,云南政府出钱补贴,推广茶叶生态旅游,将自身旅游优势与茶叶文化结合起来,增加许多就业机会和创收;在消费者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宣传云南茶叶的生态旅游,吸引中外游客参观。,政府措施的推行得到很好的社会反响,茶叶经济又成为云南经济的支柱行业。

茶叶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行业自身的净化,更要政府作为引路人,从各个方面予以支持和鼓励,这不仅是经济层面的需要,更是文化层面的需要。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对外贸易中也代表着中国的文化输出。只有不断发挥政府政策对茶叶经济的积极影响,为茶叶经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才能将中国的茶叶产业发展壮大。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符合更多人口味的茶产品,才能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只有不断适应各地发展,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讲好中国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以中华茶文化为引领,不断提升中国茶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才能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包建华,方世建.安徽茶叶产业集群式发展:给予钻石模型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篇4:经济调整政策对楼市走势的影响

一、楼市交易回升,后市宏观经济拉动作用有限

全国范围内,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总量基本均衡。数据显示,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均价分别同比增长18.9%和6.9%。特别是今年第二季度以来,一线城市房价率先反弹,其中尤以深圳房价涨幅最为明显。在这轮量价齐升的背景下,可以想象热点城市的去库存压力多少得到缓解,反观二三线城市,由于前期库存压力过高,需求仍得不到明显改善。结合以下几点我们判断后市房价回调概率增大,对下半年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一)全国数据比较

1.二手房价走势

据中金标准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116个城市房价上涨的城市为61个,相比6月份减少24个。对比5、6、7月份的Reivi100指数来看,7月指数环比几乎没有增幅,后市全国房地产投资收益趋向收窄的概率增大。具体到二手房价格走势上,各别重点城市比如北京,二手房均价在7月已经开始回调,环比跌幅近1.54%。

2.土地购置面积和成交价

统计局数据显示,1-7月份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2.0%,土地成交价同比下降25.6%。对照上半年(1-6月份)的统计结果,购置面积和成交价降幅均有小幅收窄,分别收窄为1.8%和3.3%,暗示房地产开发商购地意愿商有所增强。

3.商品房销售状况

统计局数据显示,1-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6.9%,住宅销售额增长16.8%。房产交易回暖。

(二)政策调控力度

楼市刺激政策无论是从2014年的“9·30”开始,还是从2015年“3·30”,一系列的降息降准力度之大已经被认为是史无前例。后市还有多少调控空间可以利用不得而知。

但从近期央行对汇市的多次操作,比如8月11日兑美元开报6.26,且连续3个交易日大幅下调人民币中间价,当周重挫近3.0%(见图1),创下近20年来之最。将人民币自2005年起长期对美元升值的预期打碎。 有评论认为,贬值信号很可能会触动前期在国内规避美元贬值风险的热钱神经,它们大都以房产的形式存在。

二、小结

据了解,截至8月15日,北京二手房8月上半月成交近8800套,环比上月同期减少至少10%。暗示短期购房需求动能正在逐步消退,也暗示后市房价冲劲会有不足。除此之外,宏观政策和经济层面上的变化也会间接的对楼市的未来走向产生影响。

(一)人民币贬值利空楼市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跌已经是事实。从中短期看,继续贬值的可能性依旧很大,个别投资机构预估还有5%-10%的贬值空间。出于这样的预判,以投资为目的的国际资金会因人民币贬值而很可能退出楼市,尽管这些资金的份额占整体中国房地产市场比例愈来愈低,但对房价后市的走势会产生消极影响。

(二)宏观数据继续疲软

宏观经济总体疲软,通货紧缩。根据海关总署8月的最新数据,7月份我国进口同比降幅8.6%,出口同比降幅更甚,为8.9%。尽管央行口径外汇占款已连续7月负增长(见图2),但从最新公布(7月末)的外汇占款看,降近3000亿元,创降幅单月历史纪录。介于国内宏观经济总体疲软和美元下半年加息预期下,近期降准概率增大,这将或许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

(三)房地产税法立项抑制购房需求

号称“最后杀手锏”的房地产税法已正式进入立法规划阶段。从官方数据,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国房景气指数”)看,7月国房景气指数为93.03,比上月提升0.4点,显示对房价影响暂时有限,但明显是对楼市利空的消息。尽管政策已放宽、利率已下行、货币已趋于宽松、股市继续震荡不定、当前楼市价量均温和上扬,但中长期房地产市场受到限购政策、需求回落、信贷收紧、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的角色会继续弱化。

篇5: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以来,我国经济先后经受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两次金融危机过程中,为了扩大内需和“保增长”,中央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同时,力图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为经济增长增添新的活力。

在两次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有何不同?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此做一个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财政转型的方向。

基于此,本文拟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向公共财政转型,对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出相应的政策倡议。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外学者对于财政支出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Barro(1990)对98个国家进行研究发现,生产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非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甚至具有负效应[1]。

Lin(1994)以20个发达国家和42个发展中国家为样本,研究发现政府的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非生产性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经济增长在短期内有正的效应,长期则不具有[2]。

Devarajan、Swaroop 和 Zou利用43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政府经常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效应,政府资本性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但同样的回归策略应用于21个OECD国家时,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3]。

De Mello()分析了住房、医疗卫生和运输服务等三类政府支出对产出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三类支出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均有推动作用[4]。

Adewara Sunday O la-bisi 和 Oloni()对尼日利亚的经济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教育和水利方面的支出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医疗卫生、农业和交通运输方面的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5]。

在国内方面,由于研究的角度和策略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

杨友才()考察了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支出的各个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业支出、部门事业费支出和城市维护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显著地推动了省际人均GDP增长。

文教科卫支出、经济建设总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对省际人均GDP增长具有统计上不显著的正向作用;行政管理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对省际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负效应;补贴支出和其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关系[6]。

刘华和郭凯(2009)的实证研究显示:基本建设支出比重的增加有助于地区经济增长,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过高会损害地区经济效率;经济越发达,科技支出对经济的推动效果越明显;教育支出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较大[7]。

王新军和赖敏晖()研究了分税制改革前后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在分税制改革前,基本建设支出和支农支出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和代表政府公共消费的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的效应。

分税制改革后的财政分权加剧了支出结构的扭曲,在显著提升科教文卫支出和农业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同时,也加大了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费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8]。

三、模型设定和指标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本文设计了如下的计量经济模型来比较两次金融危机下不同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酌it=?琢i+?茁1kit+?茁2lit+?茁3?子it+?茁4wit+■?渍jvjit+?着it (1)

其中,下标i、t表示i省区t年;?酌it为经济增长率;?琢i为常数项;kit为物质资本储蓄率;lit为劳动增长率;?子it为政府财政支出规模; wit为对外开放水平;vlit~v4it为按政府职能划分的财政支出结构指标,分别为预算内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重;?着it为随机扰动项。

由于国防支出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在各省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予以剔除。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为比较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的各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何不同,本文采用—和—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酌it为各省区为基期的实际GDP增长率;kit用各省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其当年现价GDP的百分比来近似计算,用以反映各省区物资资本的积累情况;lit为各省区就业人数的增长率,用以反映各省区劳动力的参与情况;?子it采用各省区预算内财政支出总额占当年现价GDP的百分比来度量。

用以反映各省区政府干预经济的情况;wit用各省区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当年现价GDP的百分比来表示,其中进出口总额用相应年份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汇率转化为人民币金额;vlit~v4it分别为预算内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占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由于自开始我国实行了新的财政收支分类,为增强(1998—20)和(2008—20)两个阶段财政支出结构的可比性,我们按前一阶段政府职能分类对后一阶段的财政支出进行了重新归类。

其中,经济建设支出包括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和粮油物资储备管理等事务的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的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不含国内外债务付息)、外交、公共安全等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保障性住房支出。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面板数据模型有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三种形式,如果模型的形式设定不正确,估计结果将与实际的经济情况有所偏离。

因此,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之前,通常需要检验样本数据符合哪种模型形式。

由于这里所用两个时段的样本数据时期数都较短,选取的解释变量又较多,不适合建立变系数模型,而通过变截距模型可以剔除各省区的特殊影响,集中分析比较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采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

经Hausman检验(见表1),两个时段都拒绝了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的原假设,因此,本文建立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

篇6: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是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针对每一个区域而言,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能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维持区域经济稳定以及提高区域人民的生活水平。除此之外,区域经济政策还能优化资源的配置,使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益更高。本文就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展开阐述。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政策;影响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能有效对每一个区域的经济进行调控。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控。若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步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区域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概述

(一)税收政策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是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等等。就某一个区域而言,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更为明显。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制定出适合区域发展的更加细化的税收政策十分重要。比如,针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部门,对其征收高税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发展,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对中小企业积极扶持,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减小对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压力等等。区域税收政策是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强有力的手段,能快速的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二)投资政策

投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它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包括投资领域投资领域、投资方式、投资质量标准、投资财务标准等问题。政府的投资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基础实施和对企业的投资上,但是对于不同的地区,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投资政策。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区域政府要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区域的投资,完善其水电供应系统,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还要加强对公园对娱乐场所的投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对企业的投资,要合理分配其投资的区域,政府应首先考虑对经济不发达区域的投资,拉动其经济发展;还要确定对区域的投资项目,要依据区域的资源情况,包括人力资源情况和自然资源情况,选择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投资项目;对于区域不发达的产业类型,对于区域的投资可以首先考虑发展该区域的该类产业,让区域的产业类型能够多样化。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减小经济发展差距的一种手段。包括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等等。转移支付有三种模式,一是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二是横向转移支付,三是纵向和横向混合使用。在纵向上,一级政府针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转移支付的力度也不尽相同。对于区域经济落后地区,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给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充足的财政支持,让区域经济发展有充足资金作为发展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有足够的动力;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基于其有一定的财政基础,可以减小对那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否则过多的财政资金容易让经济发达区域滋生懒惰情绪,没有足够的生产积极性。在横向上,可以由经济发达的富裕地区向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纵向和横向结合的模式就要综合各区域的具体经济情况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二、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都具有调整作用。首先,区域税收政策直接影响投资,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区域政府通过对外来投资者实行税收优惠,降低其投资成本,获得更多收益,能够有效吸引投资者对本区域进行投资,促进该区域的企业产生发展;对本区域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减小它们的发展压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发达区域,各类企业密集,有许多高污染的区域,区域政府应适当提高对其的税收,控制这些污染环境企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的环境,给区域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不同区域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区域经济、区域企业的协调发展。

(二)区域投资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投资能有效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投资,可以逐步使其经济实力加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让我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区域投资政策是对生产要素的一种分配,它可以改善生产要素不足区域的要素拥有量,使要素过剩区域的要素重新分配以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对区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对交通运输的投资,便捷的交通使得各区域的经济交流更加方便频繁,用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去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完善,可以吸引投资者这对本区域经济投资,带动区域的经济逐步发展。对区域工业企业的合理分配投资,即加大对区域落后地区的企业投资,减少对发达地区的企业投资,能有效改善落后区域的工业发展状况,增加该区域的就业量,促进经济发展,避免发达地区对工业和经济的垄断,缩小收入水平差距,维持社会稳定。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缩小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先富区域带动其他区域后富,实现经济发展的公平机制,包括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公平,经济发展机会的公平,还有各区域人们收入的公平。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对区域的转移支付带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拥有雄厚的财政基础,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财政转移支付使得资金在各区域间得到合理配置,特别是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进行的财政转移支付,使得资金在区域间流通,发挥其更大的效用。

三、结束语

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某些地区经济的发展繁荣,而是全国地区均衡和共同的经济发展。区域政府根据各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区域经济政策,才能对各区域的资源么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随着区域经济政策不断实践完善,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会日益凸显,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不仅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对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诗琦。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商贸,,(28):165―166。

[2]江世银,杨伟霖。论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06):65―68。

上一篇:商场商业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法宣在线练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