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

2024-07-26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精选8篇)

篇1: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

第十三周教案

第一节

李海霞

2015 11 25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树立宪法权威;

2.了解公民的八项基本权利和六项基本义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现象; 3.理解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特点。

二、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三、教法引导:小组讨论、案例研讨、讲授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史上最牛的钉子户》

看材料,思考问题:

1、物权法高调保护合法私产说明了什么?(小结过渡到新课)

2、杨武和妻子吴苹杨武和妻子吴苹不是来清理房子迎接大限到来后的拆迁,往屋里搬些液化气钢瓶、桶装水、炒锅、床板等生活用品,这样子,是准备与小楼共存亡,抵制法院的强制拆迁。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3、你认为开发商、房管局、法院、杨武夫妇怎么做才是最和谐的?

(二)新课教学

一、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板书)提问: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多媒体显示宪法的根本内容)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基本权利和义务——八项权利和六项义务 [教师点拨] 板书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展示材料] 《义务教育法》第一条

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刑法》第一条为了处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体育法》第一条

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学生思考]:《义务教育法》、《刑法》、《体育法》等普通法律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点拨]:普通法律的制定必须以宪法为基础和依据。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其他法律的母法。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板书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设问质疑]:通过对比,此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略)

[教师点拨]:说明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板书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过渡:当然,宪法不可能把公民的一切权利全都规定下来,只是规定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那么宪法规定的是公民的哪些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呢?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板书)[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并举例说明(教师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比一比哪组同学举的例子又快又多又准。然后(教师多媒体显示)公民的八项基本权利和六项基本义务。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板书)

师:从以上⑴---⑿例子中可见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什么特点?

生:(略)

1、公民权利和自由广泛性、现实性(真实性)(板书)师: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广泛的、真实的。广泛性

表现在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内容是广泛的。它包括了公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表现在,享受到这些权利和自由的公民是广泛的。例如,以能够享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数来说,选民占18周岁以上公民人数的99%以上。真实性

表现在我国宪法规定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师联系导入时《史上最牛的钉子户》,然后举例。例如,为了保障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宪法规定“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也有辱骂他人,不听劝阻,处十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的规定,这样就把宪法的保障进一步具体化了。同时,我国还从物质上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例如,为了确保劳动者的休息权,国家规定了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并根据实际条件与可能,在各地建立了许多疗养院、休养所,来保障和增进职工的健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广泛而真实的。这些权利和自由是我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它。

再看案例:(多媒体显示)

师:不知你们看了之后有何感想?它说明了什么? 生:(略)师点拨:(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说明不论是谁,只要犯了法,都要受到法律制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公民的权利义务的平等性和一致性(板书)

师:平等性包括哪些内容?

生思考回答后师多媒体显示:

第一,任何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第二,任何公民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三,任何公民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六、当堂训练

同步68、69页

七、板书设计

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一、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二、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三、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四、行使权力

履行义务

八、课后反思

篇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

执教者:张振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

3、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初步建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三、教学难点

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构建法治意识

四、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师:《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师:祖逖、刘琨的英勇行为让我们敬佩不已。同学们,你们已经年满十周岁了,相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你们长大了,长高了,也更加懂事了。你们有自己的道德要求,让“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成为你们的习惯,因为法律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师:这节法制课我们来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引导理解概念)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师总结解释概念。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权利的范畴

你们生活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责任保护你们。了解自己的权利,知道权利被侵害后如何保护自己,是十分必要的,相信学习了本课之后同学们会有所收获。

师:描述案例1情景

课件演示《宪法》中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权利的条款。

4、义务的范畴

说完了权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义务。请先看案例2,课件出示案例2。

师: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交流。师:义务是我们必须去做的事情,宪法中对公民的义务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课件出示)指名读。

5、知识拓展

不仅我们国内的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就是国际上也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来保护少年儿童的权利。

课件出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名读。

6、知识梳理 本节课我们学习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了小学生也是公民,也具有和成年人一样的法律赋予的权利,就是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涉及保护我们少年儿童的法律还有很多很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等,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接触,希望法律改变你们的生活。

7、巩固升华

最后送给同学们几首关于法律的小儿歌(课件出示)指名读。

8、质疑

篇3: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

一、越南1992年修宪的背景

1991年6月, 在苏、东剧变的形势下召开了越共“七大”, 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 (又译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国纲领》, 通常简称为1991年纲领) , 指明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取向, 规定了过渡时期的方针政策, 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革新思路, 提出要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改革。越共“七大”提出应根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尽快修改宪法。

越南1992年修宪的历史背景可概括为四点:一、在冷战格局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的形势下, 越南国会要把党和国家新的外交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二、越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过去有很大不同, 基于此越共“七大”提出了修宪的任务;国会依据越共“七大”精神对1980年宪法进行多项条款的修改。三、国会要把革新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四、越南有以中国为师的传统, 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并且取得巨大成功。

二、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变化——1992年越南国会对宪法相关内容的修改

越南1946年宪法、1959年宪法分别在第二章和第三章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内容。1992年宪法与1980年虽然都是在第五章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内容, 但是, 1992年宪法相对于1980年宪法有了不少的变动。

1、1992年宪法第50条第一次规定了关于“人权”保护的内容 (“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政治、民事、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人权受到尊重, 表现在公民的权利上, 并规定在宪法和法律中。”) 1946年宪法第6条虽然规定了“越南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平等权利”, 但是并未用“人权”或者“人权受到尊重”这类词句。1959年、1980年、1988年三次修宪, 都没有把“人权”写入宪法。“人权”是一国公民或身份不明的人应享受的由宪法、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与未明文规定的“人的权利”的总和。中国学者韩大元说过:“人权曾经被不少人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主张……, 21世纪初, 中国才正式承认‘人权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所专有的权利’”。越南1992年修宪时就把“人权”写入宪法, 这既体现了越共对马列主义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思维, 又给越南的民主发展、社会进步增添了亮点。

2、1992年宪法第53条:“公民有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权利, 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和地方的共同问题, 向国家机关提出建议, 并在国家征集民意时参加表决。”前三部宪法都没有“国家征集民意时参加表决”权利的规定。越南学者陈文胜在《人民主权原则在越南宪法中的体现》一文中说, 国家征集民意并由公民行使表决权的情况从来还没有发生过。该文章认为, 国家征集民意的规定没有得到认真落实。不过笔者注意到:1992年修宪时, 增加了国会的职权——“决定”征集民意, 宪法又指出由国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征求民意;结合第53条 (1992) 的规定, 笔者认为, 第一, 这些变动体现了越南党和国家走政治民主化道路的决心, 毕竟1980年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那一章没有与第53条 (1992) 类似的规定。第二, 越南国会代表是通过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这本身就包含征求民意的因素。第三, 主要推动国会改革的操作方式, 政治成本相对低很多。第四, 民意能否反映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在做深入研究之前, 越南党和国家采取谨慎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3、1992年宪法第54条:“依照法律规定, 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不分民族、性别、社会成份、宗教信仰、文化程度、职业、居住期限, 都有选举权, 年满21周岁的公民都有国会和各级人民议会的被选举权。”1959年、1980年宪法分别在第23条和第57条有“不分社会成分”等类似规定。1946年宪法序言有“团结全民, 不分种族、性别、阶级”等规定。事实上, 战争时期, 军人地位最高。因为由贫下中农、城市贫民或工人为主体组成的军队作出了最大的牺牲。革新开放后, “公民不分社会成分, 都依法享有政治权利”才真正成为现实。

4、1992年宪法第55条、1959年宪法第30条、1980年宪法第58条都有劳动权或者就业权的规定, 但是, 实际上, 革新后, 越南党和国家才拿出新的措施逐步解决失业问题;革新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或混合所有制经济都为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5、1992年宪法第57条第一次规定了公民依法自由经营的权利 (“公民有权依照法律规定自由经营”) 。这是发展商品经济必备的条件;宪法如此规定, 为将来越共党员正式被允许从事私营经济等活动做了铺垫并提供了动力。

6、1992年宪法第58条:“公民对合法收入、储蓄、住宅、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在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中的资金、财产拥有所有权……”1946年宪法第12条:“越南公民的私有财产受到保护”。1959年宪法删除了这一规定。1980年宪法只增加了“公民有拥有住宅的权利” (第62条第一款) 的规定。显然, 1992年修宪时, 着重把“合法收入、储蓄、生活资料等等”写入宪法, 这体现了越南党和国家对保护私产问题的重视。1992年宪法第58条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家等活跃分子更放心地投身于国家建设。

7、1992年宪法第62条:“公民有权依照规划和法律建造住宅。租用房屋者和出租房屋者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这是新增加的规定。1980年宪法中“国家加紧建设住宅, 同时根据总规划鼓励集体和公民建设住宅, 以逐步实现住宅拥有权。公平合理地决定国家管理的住宅的分配面积”的规定, 在1992年修宪时被删除。越南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过程中, 国家不再把“建设住宅”作为直接任务之一;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交由市场逐步解决。住房制度改革后, 人们看到住房越来越商品化, 这有利于引导越来越多的民间资金、企业的资金投向住房市场、地产市场, 最终有利于人民住房条件的改善。

8、1992年宪法第70条与1980年宪法第68条以及1959年宪法第26条都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1992年宪法增加了“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和“各宗教祭礼场所受法律保护”的规定。

1946年宪法第一条第2款:“国内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越南人民, 不分种族、性别、贫富、阶级和宗教信仰。”这其实是间接地规定了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第10条又重申了公民的信仰自由权。

革新后, 越南对宗教组织及其活动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不过, 西方在肯定越南宗教状况改善的同时, 一些势力仍不时地拿宗教问题批评越南。越南目前有天主教徒600万人, 加上其他教民, 总人数庞大。如何既利用宗教的积极作用, 又防止敌对势力借宗教搞破坏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课题。

9、1992年宪法第74条:“公民对于国家机关、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人民武装部队或者个人, 有申诉和控告的权利。对于公民的申诉与控告, 国家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审理解决。侵犯国家利益、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任何行为应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 受害人有权获得物质赔偿和恢复名誉。严禁对控告、检举人打击报复或者利用申诉和控告的权利诬告陷害他人。”

1959年宪法第29条:“越南公民有权对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向任何国家机关举报或控告。这些举报或控告必须得到及时审理和解决。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而受到损失的人, 有取得赔偿的权利。”1980年宪法第73条与1959年的规定相似, 但是增加了“严禁对申诉人或控告人进行报复”的规定, 并且把“及时”审理和解决改为“迅速”审理和解决。

在以上问题上, 1992年宪法有不小的进步, 原因如下:第一, 删除了“违法行为”的限制, 说明公民行使申诉、控告权利时, 只要不是出于诬告陷害的目的, 可以不事先判断将要揭发 (申诉、控告) 的行为是否违法。首先, 不应将判断是否违法的责任强加于普通公民身上。其次, 即使公民中有人愿意承担这一责任, 也未必是他 (她) 能够胜任的。再次, 当时越南法律法规相互矛盾的情况并不少见, 删除“违法行为”这一定语, 确实必要。第二, “在规定的期限内”审理和解决——更严谨了;说明立法技术在进步。第三, 增加了给受害人“恢复名誉”——表明对人的合法权益的认识加深了;立法严谨了。第四, 增加了“严禁利用申诉、控告权诬告陷害他人”的规定。革新后, 为升迁而诬告陷害仕途上的对手等情况发生频率不小, 1992年宪法增加了相关规定, 是必要的。另外, 这一新增内容可为刑法设立“诬告陷害罪”提供宪法依据。

还有其它变化, 例如:1980年前后, 越南知识阶层被人为地分为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和资本主义知识分子。革新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 越南知识阶层的地位发生巨大变化。1991年6月阮文灵在“七大”上指出:“在民族民主革命中, 知识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知识界的作用更加重要。工人阶级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 如果工人、农民本身不能提高知识水平, 不逐渐知识化, 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特别是我们正生活的时代, 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 正发生着一场科学革命, 并且现代工业技术正有力地、全面地影响各民族的生活、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变革本身。因此, 知识分子阶层的作用日益重要。”阮文灵还指出:“如果认为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提高, 从而降低工、农这两个基本阶级的作用, 将要犯严重错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阶层本来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以前他们都处在亡国的境地, 因为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工农子弟, 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培养起来的;有许多知识分子出身于其它阶级, 但在革命过程中, 自愿站到工人阶级立场上来。我国的知识分子具有浓厚的爱国意识, 热情地为国富民强的事业做出贡献。社会主义事业要求扩大联盟的基础, 从工农联盟扩展成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联盟。”1992年, 国会修宪时把“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阶层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写入宪法。这实际上扩大了知识分子的权利, 准确地说, 是消除了对知识分子的歧视。

三、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相关规定变化的意义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相关规定的变动, 体现了越南国会立法技术的进步和越南社会的进步;公民权利的扩大体现了越南党和国家对公民权利和人权认识的深化;表明了越南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决心;公民权利相关条款的丰富、完善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因而为越南进一步的全面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摘要:1992年, 越南国会根据越共“七大”精神对1980年宪法进行了修改。公民基本权利相关规定的变化主要有:第一, 史无前例地规定了关于“人权”保护的内容。第二, 增加“国家征集民意时公民有参见表决的权利”之规定。第三, 增加“公民有依法自由经营权”的规定。第四, 细化了信仰自由相关规定。第五, 消除了对知识阶层的歧视。

篇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

王悦,西南科技大学2012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摘 要:伴随社会主义经济日新月异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以适应城市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文化需要。旧城改造、道路拓宽、市容修饰、文化设施兴修,需要拆迁的房屋越来越多,拆迁问题也油然而生。在拆迁的过程中,公民基本权利如何得以维护;决定,执行,贯彻拆迁的机关和个人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却值得思考和探究。本文将以公平概念为基石,以拆迁问题为落脚点,论述国家与个人在维护基本权利的公平。

关键词:公平;公民权利;公民义务;拆迁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

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体现了广泛性、平等性、真实性以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我国宪法 第三十三条 第四款 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隐含了公民在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时,公民在得到补偿后,配合国家履行职责的义务。其次,国家征用特别是征收土地时,涉及宪法的下位法《民法通则》中物的所有权转让,国家和公民间实质上是一个特殊的物权转让的合同法律关系,主体是国家和拥有房屋所有权的公民。在合同关系中,国家作为法律上特殊的人,此时,国家与公民在法律上的地位平等,在双方意思表示真实的条件下,房屋抑或是土地的转让使为有效。再次,在拆迁问题上,上述法律关系两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符合宪法中平等权的规定,而其中,国家既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又是公民权利的保卫者,同时,公民不仅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也是国家义务的承担者。所以此时,国家如何公平的处理国家与公民的法律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二、公平

秩序,公平,个人自由,这是法律制度的三个基本价值。——斯坦.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这里的公平侧重于在社会层面以及法律意义上的涵义。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公平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征收土地给予公民补偿就是一种社会利益在全体成员之间的分配。而公平的标准什么?根据结果主义理论,即事情公平与否,取决于行为所产生的结果,结果主义中最著名的例子是由18世纪的英国政治哲学家Jeremy Bentham(边沁)提出的功利主义。它强调要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任何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做法都是公平的、合乎道德的。以此为标准,即使国家执行时采取暴力,胁迫,威逼利诱的方式,但只要是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而牺牲少数公民的房屋兴建社会服务设施,如医院,公园,学校等是公平合理的,此时,公平是土地效用的最大化。而行为主义,强调说世界上存在着绝对的普遍的道德准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任何行为只要是违背了这些原则,无论结果怎么样,就算其最终取得的结果是好的,也是不公平的。即追求结果的行为要严格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准则。在某种程度上,拆迁中,“公权失当”与“最牛钉子户”也是结果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对抗,在现实社会中,各种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公平的分配是结果主义与行为主义的统一,两者是相辅相成,而不应是对抗的关系。

三、拆迁问题现状分析

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拆迁不可避免,拆迁引发的矛盾普遍存在,土地征用和拆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还是一项常态性工作,政府在拆迁过程中公权失当,少数公民勇争最牛钉子户的现象屡见不鲜。国家为了公共利益进行拆迁的出发点本是好的,在此过程中却造就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悲剧。2009年11月13日早晨,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金华村,女主人唐福珍以死相争未能阻止政府组织的破拆队伍,最后“自焚”于楼顶天台, 被烧得面目全非。数人被拘,数人受伤住院,政府部门将其定性为暴力抗法,被拆户控诉政府暴力“拆迁”。11月29日晚,唐福珍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剖析唐福珍案件,在该事件中,唐福珍的前夫胡昌明(2004年与唐李欢并协议房屋归胡是所有)在1996年8月在金牛区回镇金华村签订《建房用地协议》,此后再未办理《规划建设许可证》及用地审批手续情况下,修建面积1600平方米的房屋用于企业经营,此后胡对所房屋也一直未办相关手续。2007年8月,因市政建设工程施工需要,金牛区有关方面与胡协调拆迁该建筑未果(根据了解金牛区的历史因素,只愿赔偿160万元,而胡要求赔偿800万元),即于2007年10月下达了《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书》,胡不服提出了复议。市城管局维持了金牛区的决定,胡未提出诉讼;2009年4月金牛区城管局对该房实施强拆因遭唐福珍往自己身上傾倒汽油欲自杀而中止,2009年11月13日在金牛区城管局再次强拆时即发生了唐福珍自焚事件。根据以上客观事实的叙述,虽然行政机关因公权失当强制拆除房屋理应承担主要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公民借拆迁要求高额赔款,用自焚等极端的行为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值得令人深思。在法律制定上,城市房屋拆迁原则所体现的相关立法精神很难保护被拆迁户的利益。尽管根据宪法第13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而宪法是法律体系的根本,是上位法,是对法律规则的宏观把控和指导,不可能事无巨细的规定各个法律法规。因市政建设工程需要进行拆迁是否符合宪法中“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的范畴有待相关法律规定的考证。另一方面,国家赔偿标准没有明确评估标准与估价体系和机构,仅从金牛区的历史因素评估房价是不全面的,这也是造成有关机关与当事人报价160万与800万如此差异而未达成合意的主要原因。在国家行政机关层面,首先当事人胡某在1996年即违反相关程序与规定的情况下建造了房屋,且此后并未办理手续,2007年下达《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书》,时隔10年的时间,行政机关才对违法建筑做出强制处理是不合理的。除此之外,在此事件中执行强制拆除房屋的行为曾因唐福珍的自杀威胁中止了一次,而行政机关并未对此作出相应的对策并再一次实行强制拆迁行为。另外在实践中,行政机关既是拆迁的裁判者也是拆迁的执行者,并没有第三方的监督与制约,事实也并相应机关对行政机关人员者是否违反法定程序,是否存在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的情形进行审查。尽管唐福珍的案件让人发指执行机关暴力的执行行为,令手无缚鸡之力的市民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只能用自焚此等极端行为与公权人员进行对抗。客观上也反应,公民遇到公权失当并没有采取合法途径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公民为了获得更高的赔偿金,一哭,二闹,三上吊,最牛钉子户的现象何尝不是造成拆迁矛盾激化的另一方面因素。(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篇5: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如何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3点)

理解: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③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

运用:公民如何正确履行义务; 2.能力目标: ①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②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③发展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遵纪守法、维护法制的观念,培养崇高的集体主义感情。[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性原则。

(2)正确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2.讨论法 3.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又应履行哪些义务? 2.导入新课: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和所应履行的义务,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3.讲授新课

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居中板书)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板书)

观看视频资料:陈良宇案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材料。(同学讨论,教师归纳)以上事例说明,在我国,无论你的官衔有多高,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我国在适用法律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板书)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意义:正确对待权利和义务的重要原则;与侵权和腐败作斗争的法律武器

包括:1)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板书)让学生阅读教材63页,加深印象 2)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法律保护。(板书)

举例说明,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保证适龄儿童、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又制定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板书)

结合教材上的例子,说明国家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尽管我国宪法有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以外的特权,但在现实生活或多或少,或明或暗还存在着某些事实上的特权。国家要从制度、法律上保证各地机关都能独立地行使审判权,根本上杜绝特权的滋生蔓延。

2、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板书)

(1)关系:在我国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相辅相成。(板书)

在我国,权利和义务可以达到统一,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国家为人民,人民为国家,使权利和义务真正达到合谐统一。

1)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离。(板书)

权利和义务不可分,有两层意思:一是没有脱离义务而单独存在的权利,也没有可以摒弃权利而单独承担的义务。

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某种责任,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任何人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既平等地享有权利,又平等地履行义务。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或只履行义务不享有权利,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不存在的。

二是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满足权利的实现。也就是说,公民享受权利需要条件,这个条件的实现要靠履行义务来创造,如果没有履行义务,那么权利就失去了它存在和实现的基础。

比如:你要想有社会经济权利,想得到劳动报酬,那么,就必须履行劳动的义务,创造出财富,才能获得劳动报酬。劳动义务尽得越多,所得的报酬就越多。有些人只想要权利,不想尽义务,只想索取,不愿奉献,缺少社会责任感,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事实上他们所要的权利也不可能得到。

2)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承的。(板书)

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的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就可以激发主人翁责任感,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公民更自觉地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必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公民享有和行使各种权利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不能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立起来。

(2)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板书)

第一,我们要珍惜公民权利,认真行使权利。(板书)

我国公民享受的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每个公民都应珍惜自己享有的权利,用好权利,做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好公民。青年学生尤其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第二,公民要自觉地履行义务。(板书)

履行义务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应尽的责任。大家都自觉地为国家、社会尽一份责任,我们的社会主义事来就能蒸蒸日上,国家就能更快地繁荣、富强。同进,也只有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

总之,只有把认真享受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态度。

3、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板书)观看视频资料: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

(1)原因:在我国,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板书)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代表了公民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所以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板书)

首先,国家利益代表了公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维护了国家利益,公民个人利益、权利才能得到保障。

其次,国家利益要靠法制来维护,公民要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在法制轨道上行使公民的权利,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才能维护国家利益。违反法律,不仅会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也会失去自己的权利。(3)公民在履行义务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板书)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民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会产生矛盾。

国家利益代表了公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公民个人利益往往又表现为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如果一定时期,国家政策向国家利益倾斜多了,照顾了公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但又会影响公民当前利益的满足。国家工作的安排、政策的制定要做到统筹兼顾。但作为公民个人要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必要时,还应牺牲个人利益来保证国家利益。

如:三峡库区百万居民,为保证三峡工程顺利实施,他们一次、甚至两次搬迁,离开自己的家园,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风格啊!这正是公民爱国家、爱社会主义事业的表现。4.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公民在对待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的时候,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以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有的报摊的摊主用高音喇叭反复播放提示语,噪音干扰了人们逛街、购物的秩序和心情,影响了周围群众的休息,引起了人们的不满。这一事实告诉我们(D)

A.公民在行使权利时,都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义务

B.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C.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根本对立的

D.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时,不能损害其他人的权利

2.甘肃省民乐县顺化乡原副乡长张某官迷心窍,在竞选乡长职务时,以烟酒贿赂乡人大代表,拉选票。并以权谋私给个别人大代表虚开劳动工日,被检察机关依法逮捕。张某的行为(ABC)

A.违反了选举法的有关规定

B.是破坏选举的犯罪行为

C.妨害人大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

D.没有正确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3.材料中对张某的处理表明(ABD)

A.侵犯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B.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C.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机关存在的根据

篇6: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案

教案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政治组

陈小平

一、教学目标:知识:识记纳税人的基本含义,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能力:提高学生比较鉴别能力、观察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要自觉纳税,也要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

二、教学重点: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三、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练习册填空

(二)探究问题

1、纳税人的基本含义

(1)含义:即纳税义务人。税金的直接缴纳者叫做纳税人,税金的承担者叫做负税人(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当纳税人缴纳的税款由自己承担时,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一致的,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不是负税人。像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看起来是由企业承担,但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还是转嫁给了消费者。所以从这点来看,老百姓才是税收的主要承担者。(2)构成:法人/自然人

(3)条件:税法规定和经济地位决定

(4)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判断:①纳税人即征税对象。

②只有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才是纳税人。

③所有的单位和个人都是纳税人。

④我国公民不一定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都是实际的负税人。

2、我国的主要税种

(1)增值税

(2)营业税

(3)消费税:

①征税对象 练习:

1、为了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近期我国将实木地板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从价格机制看,上述做法之所以能够节约木材资源,是因为征收消费税会导致

A.实木地板的销售价格提高,使生产企业增加实木地板的供给量 B.实木地板的销售价格降低,使生产企业减少实木地板的供给量 C.实木地板的销售价格提高,使消费者减少对实木地板的需求量 D.实木地板的销售价格降低,使消费者减少对实木地板的需求量

2.从2006年4月1日起,我国对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首次将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列为征税对象,新增了高尔夫球及球具等高档消费品税目,提高了大排量汽车的税率。同时取消了有些税目,调低了有些税目的税率。以上材料体现的政府宏观调控意意图是

①引导合理消费和生产

②大幅度增加国家财政收人

③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④抑制社会消费需求总量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②作用

①合理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间接引导投资流向(怎么样);

②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③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4)企业所得税:影响公司收入,从而影响投资。

(5)个人所得税

探讨:体育彩票中奖所缴纳的税是什么税? 外国人在中国中奖了,要不要向中国政府缴纳个人所得税?中国人在外国中奖了,要不要向中国政府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的哪些收入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①纳税人——修改教材:第二款应该是“不居住”。对于老百姓来讲,最直接的税就是个人所得税,这部分一直占全国总税收的7%左右。

②范围:探讨:个人得哪些收入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巧记忆:工薪承包(租)个体户,特许稿酬和劳务;(劳动报酬)股息、利息加红利,偶然所得转与租。

国债利息不交?省部级科技文化成果奖励?

③你会计算吗?

3.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收入的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为1600元;全月应 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5%;超过500元至20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10%;超过2000元至50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15%。小明的爸爸月工资为3500元,则每月应纳的个人收入所得税为

A.165元 B.190元 C.400元 D.525元

请问:从3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2000元,小明的爸爸月工资为3500元,则每月应纳的个人收入所得税为多少?比原来少了多少?

④特点及作用?

高——高;中等——低;(通过累进税率减少富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低——免。工薪阶层纳税人数占全国职工总人数比例将由目前的50%左右下降到30%左右。在我国储蓄结构中,居民所占的份额比较低,而企业和政府所占的比重比较高。其中月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的劳动者,每月将减轻税负40元至60元不等。如果减除标准从1600元上调到2000元,我国年税收总体减收幅度将达到300亿元左右。

③作用: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为什么?

①从税收的性质看——

②从法律上看,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2)怎么办?

①公民应该自觉树立“纳税人”意识,依法诚信纳税。

探讨:3月12日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济宁市市长张振川提出,孔子很伤心,孟子很失败,我们预计要花费300 亿元修建“中华文化标志城”,纳入国家预算。你同意吗?

②公民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

小结: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虽然我们目前还是中学生,但税收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与我们保持着经常性的“零距离”接触,所以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能做的做起,关注税收,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本课小结:财政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

①出现财政、税收——思路:实施国家宏观调控。

②财政收入——思路:税收、国家经济发展。

篇7: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⒉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

㈢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⒈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⑴基本内涵: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在守法和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在立法上的平等,因为法律具有阶级性,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体现。

⑵内容:国家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⒉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⑴原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①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②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⑵要求: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篇8: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

在环境公民权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衍生出从不同视角对环境公民权内涵的阐释。在这里, 我们倾向从一种伦理视角来剖析环境公民权的内涵。伦理视角下的环境公民权的核心观点体现在公民自觉主动关爱环境的美德, 承认公民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之间的平衡关系。总而言之, 伦理视角下的环境公民权是一种整合公民环境权利、义务和美德的整体观念, 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完整地考虑和解决环境问题。

近几年, “PX”成为环境问题中一个极为敏感的词语。系列PX事件的发生在公民环境维权等方面留给我们很多思考空间。大学化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赵玉芬在2007年3月两会期间, 与一百多位政协委员一起向大会提出暂缓厦门PX项目的提议, 并认为PX是高度致癌物。该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各大媒体的转载, 同时也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质疑。5月下旬, 有关倡议PX项目迁址的短信在市民中传播开来, 并把PX形容为“定时原子弹”。厦门当地的网络论坛中也开始讨论进行游行等活动的相关问题。此时, 厦门政府对本地媒体采取了严格的宣传限制, 并由相关负责人出面向市民们就有关PX项目的问题做出正面回应。但政府的这一作为却没有得到市民的认可, 一场参与人数达到上万人的聚集活动在6月1日发生了。在这场突发的群体事件后, 厦门市政府立即采取了应对措施, 最终做出将PX项目迁址的决定。至此, 厦门PX事件告一段落。

就在PX这个敏感的词语慢慢淡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时, 2011年8月, 一场台风又把PX吹进了大连市民的视线中。虽然台风的褪去也消除了对PX储罐的威胁, 但记者试图进入厂区进行报道却遭保安殴打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大连市民的对PX的广泛质疑和抵制。市民们开始在网络上发布消息, 试图参照厦门PX事件的做法来向政府施压。大连市政府在市民们发起的聚集活动发生后做出立即停止PX项目并迁址的决定。结合这两次PX事件发展和结果来看, 虽然都以政府同意迁址PX项目为结局, 但市民在环境维权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特点和问题。

1.公民诉求目标明确, 聚集活动有计划性、有序的且为非暴力性质对抗

从PX事件中可以看出, 参与聚集活动的市民的共同目的就是要求政府将PX项目停止或迁址, 从而排除当地的环境污染隐患。聚集活动有计划地发起, 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收尾。这说明市民的诉求明确且单一, 不存在深层次诉求。有计划性地组织的聚集活动也始终受控制的进行, 并相对柔和的结束。从中可以看到, 公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公民的环境维权意识也在逐渐提升。公民诉求的明确性使得事件的处理也相对简单, 并且是可以预防的。

2.公民对存在的环境问题隐患及可能后果的敏感度提升, 但相对缺乏更为科学的、全面的认识

PX真的像宣传信息中所说的那么可怕么?目前PX在国际上被认定为是一种低毒物质, 其致癌性仍缺乏严密的科学依据。有化工专家认为, 化工厂的停产或迁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原料泄露和爆炸问题, 远比正常的安全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要严重得多。在PX事件中, 市民并没有直接感受到PX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对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隐患的感知严重, 并缺乏相对理性和科学的认识。同时也说明市民缺乏正确可靠的途径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3.缺少有效沟通渠道, 解决方式相对单一

采用聚集性活动来进行环境维权在PX事件中确实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这并不是一种长期可行的解决方法。采取这种形式说明公民在环境维权中并没有能通过正常有效的渠道来表达自身的诉求, 同样政府相关部门对事件的解释说明的传达也不够到位。

公民作为环境主体, 应在环境活动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这种主体性体现在公民的认识、行为和道德上, 也体现在公民对环境的权利、义务和美德中。公民不仅有权利要求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同时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环境义务。加强公民的环境伦理感和环境美德也更能提高公民在环境活动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首先, 在公民环境权利方面。公民环境维权意识的提高十分有助于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环境维权应是目的明确, 方式可行的。在维护自身合法合理的环境权利的基础上, 应该注意以下三点:其一, 科学理性地认识环境污染问题及环境风险隐患, 对不实、不确切的消息有一定的辨识能力。通过PX事件可以看出, 市民对专家的言论几乎全部认同, 先入为主地给PX扣上了致癌的帽子, 而对于此后政府相关部门的解释不以为然。这同时也说明目前我们缺乏普遍有效的方式来客观地科学地认识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隐患。其二, 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表达对环境质量的诉求。PX事件虽均以较为温和的结局收场, 但并不是一种长期有效的维权方法。保证准确有效的信息传达和沟通需要公民与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其三, 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捍卫环境权利。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已于2013年6月联合公布了《关于办理环节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降低了环境污染入罪门槛, 加大了处罚力度。这也为公民采去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利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其次, 在公民环境义务方面。公民维权意识的提升同时也应唤起公民承担环境义务的责任感。每一个人都应从意识和细节上都能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来承担环境义务。公民的环境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认识和改造环境上, 更应反映在对环境的责任感中。公民应自觉主动来承担相应的环境义务,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最后, 在公民环境美德方面。公民作为环境主体, 首要的是要承认自身在环境保护中的价值。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不能因为认为自己的力量太过渺小而放弃付出。公民环境美德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公民对环境自觉主动的关爱和善待, 这种自觉性基于公民对于自身主体性的承认, 对自身主人翁意识的肯定, 对自身责任感的确认。

摘要:本文对环境公民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简要论述, 并从公民环境维权的角度对PX事件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从环境公民权的视角来分析PX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理论与实际, 试图为公民环境权利和义务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环境公民权,PX事件,环境美德

参考文献

[1]俞雪霞.公民维权抗争研究——以大连PX事件为案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0) :45-47.

[2]张虎彪.环境维权的合法性困境及其超越——以厦门PX事件为例[J].兰州学刊, 2010, (9) :115-118.

上一篇:数控技术培训学习汇报下一篇:事业部制管理优势及存在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