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改演讲稿

2024-07-13

聚焦新课改演讲稿(精选8篇)

篇1:聚焦新课改演讲稿

一路课改一路歌

--新课程改革演讲比赛演讲稿

庄浪县万泉中学教师李芳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一路课改一路歌》。带着岁月的痕迹,带着收获的喜悦,我幸运地乘上了新课改的列车。那时,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夜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几年来,课改路上有风雨、更有阳光,课改的种子,在阳光雨露中破土而出、发芽生根、生机盎然。

(一)回首课改路,那900多个日日夜夜的迷茫与苦恼、冲动与理智、辛劳与收获,令我百感交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课改给教育带来的变化。我们付出的辛劳与汗水得到了回报,我们尽情地体验着新课改带给我们的种种希望与激动,带给我们的感悟和反思。

记得,我非常精心地准备了一堂研讨课,想把我所学到的新观念、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学生们都不配合,都被我设计的那些热闹的游戏吸引住,只顾自己玩去了,虽然课堂显得热热闹闹,却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我只好费力的把课文讲完,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样的结局,懊恼、辛酸、痛苦一起涌上了心头。新课改,新课改,新课改怎么就这么难呢?看到我失望的神情,同事们积极的鼓励,热情的帮助,让我重新对课改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你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这 1

句话让我如梦初醒!多少次思想的碰撞,多少份真诚的帮助,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一份崭新的教学设计诞生了!重组后的课堂,对学生、对我都是一种促进、一种提高!在课堂上,孩子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他们爱表现,敢想、敢说、敢于挑战、善于发现,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个性也得到了张扬。聆听着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和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我感慨万千。是啊,没有坚持不懈的课改,哪有这柳暗花明的靓丽?

花儿有了阳光,就斗奇芬芳;鱼儿有了海洋,就竞相冲浪;苍鹰有了天空,就展翅翱翔;教学有了方向,就会收获金色的梦想!在课改的实践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增长学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性,我更加如饥似渴地从研究课中汲取营养,从网络中拓宽视野,从教研中学会研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运用、反思和升华。

(三)一路风雨一路情,一路课改一路歌。是新课程,是新课程让我们走进了这片莺飞燕舞的广阔天地!是新课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明天繁花似锦的希望!此刻,站在演讲台上的我将与孩子们一起成长,教学中一起体验着创新的快乐,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交流中一起用爱编织希望、用心装载歌声。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课改给了我成熟的芬芳,给了我成长的力量,更给了我成功的辉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课改工作远远没有结束,改革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让我们继续乘着课改的东风,开辟课改的航道,使向成功的彼岸,谱写更加壮丽的诗篇!

谢谢大家!

篇2:聚焦新课改演讲稿

——邵寨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前半期总结

邵寨中学教导处 2011年4月28日

聚焦课堂深化课改,依托课改提升质量

——邵寨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前半期总结

邵寨中学认真贯彻市、县教育局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导向,以“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为途径,以“学习借鉴洋思、杜郎口中学先进经验,探索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手段,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加强学习研讨,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还课堂给学生,大力推进课堂教学创新,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此,学校领导班子率先行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课改探索工作。

一.深入学习培训,前瞻定位课改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转变观念是前提。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实践。学校上下联动,扎扎实实开展了“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课改意识”的学习培训活动。

一是开展了“学习名校经验,理解先进理念”的学习讨论活动。校长薛文军同志到洋思、杜郎口中学外出学习,带回了名校的课改先进经验,在学校班子会上多次讲解,更新了管理团队的教育教学观念,我们提出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理念和“不求一枝独秀,但求团结协作”管理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课改方向:以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导向,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开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实现教育教学的新突破。

二是开展了“转变教学观念,打造高效课堂”的讲座培训活动。校长薛文军同志和其他班子成员积极撰写课改培训材料,赴平凉等地学习洋思教改经验的教师认真撰写学习体会报告,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多次专题讲座辅导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学习推广洋思、杜郎口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名校的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名校经验中感悟出了“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教学真谛。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课改理念替代了传统教学观念,打破了传统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

三是开展了“观看名校教学实录,研究名校教学方法”的研讨交流活动。学校组织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有针对性地观看杜郎口中学、灵台三中课堂教学实录,学习名校经验材料,深入领会课改创新教学的思想实质,切实转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思维要围着学生转,教师的教学方式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与学习的关系回归到“以人为本”、“焕发生命活力”的自在的境界中来。教师关注的

一是开展了“转变备课观念,切磋备课能力”的备课研讨活动。通过深入细致的学习交流,全体教师彻底转变了的备课观念,把学习洋思、杜郎口经验向本土化转移。导学案备写注重了学习目标定位、自学问题设计、自学提纲拟定、达标检测题的优化设计等,教学设计突出了学法指导、精讲点拨、课堂训练和教学反思。学科备课组充分发挥作用,展开了集体备课交流研讨,同级同科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交流和切磋,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改进,以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是开展了“感知学习理念,培养自学能力,转变学习方式”的学生教育引导活动。在课改实践探索中,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在校园、楼道、教室广泛宣传名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师生名言、营造课改氛围;组织学生观看名校教学实录,感悟名校课堂学生学习热情,感知先进学习理念;通过班级学习方法指导讲座、报告交流活动,接受新的学习理念,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的预习环节,教师发挥压力(督导自学,鼓励自学)、推力(肯定引导,体验成就,激发动机)、拉力(指导差生,鼓足勇气)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利用自学环节,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照顾自卑胆怯、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三是开展了“人人参与课改,打造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评赛活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借鉴外校经验,努力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尝试构建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新思想新方法、高效益高效率。通过“同上一节课”的同课异构课改教学评赛活动之中听评研讨,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有了更深入地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对名校经验的借鉴应用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体会。

四是开展了“展示课改成果,催生课改典型”的优秀导学案、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以此为载体进行了深层次的课堂经验交流和教法探讨,推进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真正地加强。

三、制定具体规范,完善评价体系

在构建高效课堂探索研究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篇3:聚焦新课改演讲稿

一、课堂教学应该聚焦氛围营造不动摇

实践心理学指出,学习对象参与课堂讲解进程的深度,决定和影响着讲与学活动内容的程度.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生学习参与度不高、实践意识不强、学习效果不佳的首要原因,就是其主体内在能动意识薄弱,缺乏积极性.而良好的“起步”是成功的“基石”.为课堂有效教学提供适宜的环境、浓烈的氛围,是保证学习对象“愿学”“想学”“能学”“会学”的重要保障.作为课堂教学的总策划者,教师就肩负着激励学生主动、能动学的“使命”.因此,教师在新课改要求下,实施课堂教学时,将氛围营造作为一项不变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善于利用数学课本的显性特征,将教材与现实的联系点进行有效“放大”;另一方面注重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多媒体教具,将抽象、深奥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地展示,为初中生营造出贴近现实、形象直观的课堂氛围,以此触动和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如“一次函数图像”新知导入环节,教者利用现实生活中一次函数方面的应用领域案例,利用电子白板、投影仪以及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材,将“圣诞节一天,圣诞老人骑车去超市购物”的情景画面进行展示,以及在骑车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与经过的路程之间的运动发展的“点”进行动态呈现,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受,触动他们的情感“最近发展区”,从而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情感深度进入课堂“阵地”.需要指出的是,教者设置情景氛围不能止步于导入新知环节,而应该渗透在其他环节,并且要注意情景氛围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对称”.

二、课堂教学应该聚焦双边双向深入动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活动为主的单边活动,学生从属于教师教学活动,“学”和“教”之间衔接不够紧密、融入不够充分.课堂实践学认为,课堂教学的进程,应是教师、学生二者之间渗透、融合、互促、共赢的过程.同时,新课改要求摒弃教师或学生“独唱”的单方面行动,倡导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对唱”或“合唱”的多方面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组织推进数学课堂教学,要时刻聚焦双边双向的活动,并且发挥指导功效推进师生深入互动交谈、碰撞发展.利用当下应用较为广泛的“学讲方式”“互动式方式”“问题导引法”“洋思教学”“五步教学法”等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和教师协同深入、同步思考、同向发力,围绕要学的内容、待解的任务,进行师与生的进一步讨论、深层次探究,在协作、合作的深入借鉴、互补互促中达到共赢.

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的第一课时中,教者实施师生交流为主的互动式手段,设计出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师:组织学生使用课前准备工具,进行旋转平行四边形图形探究活动.

师:边示范、边讲解.引导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并组织学生思考.

生:动手操作,按照教师指引内容,动手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点O处(点O是AC与BD的交点)放一枚图钉,将平行四边形绕点O旋转180°.

师:组织学生观察旋转后所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与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是否一样并且重合.

生:小组讨论,指出两个图形重合.

师:总结,通过实践操作,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具有中心对称的特征,它的对角线交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三、课堂教学应该聚焦解析技能重导学

数学研析素养培树,是一切学科课堂实践的重中之重,也是永恒不变的活动追求.讲解内容的预设、实施手段的使用以及活动节奏的处理,都是围绕学习主体的问题有效解决以及技能提升这一目标.新课程改革与以往教学理念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将学生主体的学习技能、品质素养作为第一要义,第一要务.作为新课标的践行者、实施者以及推行者,初中数学教师应将主体学习能力锻炼和培养牢牢抓在手上,践行在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指导功效,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推动学生进行动手探究、思维研判、概括推理等数学活动,及时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概括提炼,以导促学,逐步实现“有效学”“科学解”预设目标.

问题:如图所示,圆O上有A,B,C,D四点,已知AB=AC,连接AD交BC于点E,AE=3,ED=4,试求AB的长度?

教者实施“问题设置—引导思考—共同归纳”的教学模式,提出:(1)要求AB的长度,核心是什么?怎样搭建所求线段与已知线段的桥梁?(2)由弦AB=AC联想到哪些圆的知识?(3)求线段的长度,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渐进式的有序思考、分析以及解答.

师生共同归纳:审清题意,找出条件内涵以及关联,这是解决问题的起步.正确使用圆周角的定理,并且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建等量关系式是关键.在圆中求某线段的长度,常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等策略.

四、课堂教学应该聚焦上下左右深讲解

数学知识点之间具有复杂的关联和逻辑关系.数学教师课堂知识点讲解,不能采用静止的目光、停滞的思维,就知识点讲知识点、就案例讲案例.而是要抓住数学内容的潜在含义和外在丰富内涵,由表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深入探析这些内容章节之间的深刻关联和内在区别,形成科学完备的认知数学体系,真正达到融会贯通.

一方面要做好上下衔接.认知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已学的知识点是学习并掌握新知识点的基础,但并不是原有知识点的简单复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基本相仿,一般都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成1”,前几步变形是相同的,但最后,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时,等号不变;而不等式的两边除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方向不变,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方向改变.这是两者根本的区别.另一方面要做到左右联系.由于数学知识点之间紧密联系,导致不少初中生在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点以及解析策略时,容易产生误解和混淆.因此,教师要注意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等内容的讲解,借助于左右区别深刻认清和掌握其内在要义或解析精髓,让他们能够达到对数学体系有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新课改催生新标准,提出新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深入贯彻课改精神,认真落实课改要求,围绕课堂教学要义特性,聚焦重点不放松,在有效科学的教学实践中执行好、落实好课改精髓,实现教学同进步、共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家丽.“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2]杨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案例分析[J].少年智力开发报,2013(46).

[3]黄广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认识[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4]卢宗凯.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7).

[5]赵保传.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11.

篇4:聚焦新高考 瞄“准”新课改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VB教学;新高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论》强调,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學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抓住信息技术教学中的VB教学模式,贯彻新高考的教学理念,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素养。要使教师把信息技术的教学和新媒体技术、新的教学设计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进人文教学理念,处理好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本文通过分析三种聚焦新高考模式的新型信息技术VB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微课”模式。促进VB有效教学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聚焦新高考教学和考试模式”的教学手段,即教师在上课前给学生录制一个几分钟的小视频,在视频里面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介绍,便于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高中信息技术VB课程(浙教版)的《While循环语句》的时候,由于本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基本用法和语句结构,并且学会使用Do while循环语句模式进行简单的编程。教学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着重讲述Do while循环语句的基本用法和运行结构,并比较了For和While循环的特点。“微课”视频的播放形式使学生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大致了解,同时对本课基本内容有了一个宏观印象。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的其他内容就变得很轻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了所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有效教学。

二、引進“翻转”课堂。促进VB有效教学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贯彻新媒体、新高考的教学模式,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上好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高中信息技术VB课程(浙教版)《VB程序设计》的时候,由于本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一些简单的VB程序设计方法,并且学习基本的启动和退出Visual Basic,理解体会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具体意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基本的程序设计?我们应该如何学好VB程序设计?”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寻找合适的答案。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又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计算机语言有哪几种分类?Visual Basic程序如何启动和退出?学习VB程序设计有什么作用?”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本课的内容,给学生详细解决了教师提出的基本问题,同时也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素养。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VB有效教学

多媒体教学作为贯通信息技术教材和学生之间联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高中信息技术VB教学(浙教版)《程序开发环境》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给学生分析介绍一些关于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掌握VB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另一种先进功能。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一系列动态的图画,在图画里面主要介绍VB的设计页面,VB的启动,VB的工作窗口以及VB工具箱等一系列知识,使学生理解VB的具体使用程序。多媒体教学的模式给学生展示了更客观更具体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创新高中信息技术VB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篇5:关于新课改的演讲稿

大家好!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十分荣幸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我对博雅课改的一些真实的体会和粗浅的感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我发言的题目是《将课改进行到底》。

今天,我们可以激情澎湃的在此高谈课改、可以为课改的点点滴滴热血沸腾,可以静静的倾听关于课改的美丽的动人的故事。可以高傲的说我是博雅人,因为我们正在为课改的事业而奋斗着!

课改是一种使命,这种使命包涵着太多的梦想、理想、信念和追求,这种使命使我们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这种使命让我们停不下前进的步伐!

每当我站在教室用心去感受每一个跳动的思想,每当听到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的喜悦,记忆的闸门将不再尘封……

依稀记得中学时代的我们为了所谓的梦想挑灯夜战,为了读一所平价的高中废寝忘食。可是,真正走进象牙塔里的又有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种场景、这种惨状呢!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与班级里最调皮的几个伙伴共谋逃课、起哄,原因就是讨厌无聊的课堂。那时有一种无奈、有一种困惑,有一种被压抑的无法呼吸的感觉。但是为了升学,我们又不得不去为一道题目去请教同学,为背会英语单词逃避语文课,后来我成功了。那时我骄傲的回答别人,因为我努力过!现在我骄傲的回答我进行了课改。

高中的时候因为同学们利用课间打羽毛球来缓解压力,而被老师无情的扇了耳光,沉默中我们爆发了,被同学还击的老师很久没来上课,对于要高考的我们45分钟的时间是浪费不起的,怎么办呢?“惹事”的同学第一个上台当起我们的小老师,从此,有更多的专业小老师登上了讲台。老师们看了我们的课堂在黑板上写下八个字,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后来,奇迹了!我以班级倒数的成绩考取了大学。

是的,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如今我每次设计导学案的时候都会在教师寄语栏里写上: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如果说鹰之重生、蝉之蜕变说的是为了生的使命,那么蜘蛛、螳螂之死说明了什么呢!责任!

为课改,我们牺牲了时间,为课改,我们奉献了青春,为课改,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咬咬牙坚持吧!是的每位老师无不用心关注着自己的课堂、用爱浇灌着每位学生的心灵。我们无怨无悔的摸索、前行为的就是身上肩负的责任!

篇6:聚焦课堂 研究教学 推进课改

——临邑实验小学教研室2009——2010年上学期工作总结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半年来,我校教研室按照学校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在县教研室的领导下,以“当堂达标”教学研究为契机,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师科研素质为主题,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深化新课程改革为重点,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把常规教研与主题教研、培训、学习结合起来,提高了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现把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回顾如下:

一、立足校本,务实求真

教研工作是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我们立足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

1、完善教研室制度建设,抓好教科研队伍培训

本学期,学校确定了“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在县教研室的要求和领导下,正式成立了学校教研室,建立并完善了校委会——教研室——课题组三级管理网络。教研室从学校实际出发,群策群力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室工作职责》《课题组组长职责》《课题组成员职责》,由此,学校教科研的组织及制度建设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我们认识到,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搞好教科研的关键,本着“发展教科研师资先行”的原则,教科研处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教科研的意义,提高对教科研的认识,增强教科研的意识和投身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倡教师进行广泛的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更新教育观念,为开展教科研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我校要走在教科研的最前沿,必须“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学习现代教

育科研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经验。本学期宿俊霞、杨海静、宫景丽、杨朝晖、周桂凤、马桂梅等参加全国、省、市的各种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培训班。让教师们对教科研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2、聚焦常规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检查力度

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教研各项管理制度及常规要求,规范教师的常规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六个一”活动 :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一次教研组教研活动;每月写出一份小课题实施过程记录;每学期每位教师上一节校级公开课及上交一份精品教案;每位教师上交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案例)一篇。每周检查一次听课记录,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教研员不少于30节,学校的中层干部及校级领导不少于40节。

本学期,我校将每周六上午确定为我校的集体备课日,各备课组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具体备课的时间,学校教研室依据各组上报的时间,深入到各备课组了解备课情况,并及时检查集体备课记录,使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集体备课的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即先由教师分单元备课,然后由教研组集体评议,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修改,上课后写出反思。反思要把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再次教学建议等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又可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备课效率。

3、继续实行推门课制度。在业务校长的带领下,校教研室全面展开对各年级的跟踪听课,深入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及时掌握班级动

态。并在集中听课后组织任课教师召开分析交流会议,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扎实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凝聚团队合力,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

我校的教研活动主要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各教研组活动时间为两周一次,备课组活动为每周一次,每次活动两个课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主要有:学习课程标准,学习学科业务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组内教师间进行信息交流,集体备课常规教学研讨;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富有特色的学科竞赛;开展教研课、示范课活动。

1、如期奏响“公开课活动月”集结号

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建社会满意的育人环境。我校的“公开课活动月”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此次活动要求我校任课教师全员参与,教师每人展示一节公开课,每个教研组利用一周的时间集中出课。此次活动得到了我校教师的高度重视,五十岁以下的教师出课率达到90%以上,授课教师巧妙构思,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把这次出课当作展示个人教学素质的舞台,反映出自己的授课特色。听课教师也表现出高涨的参与热情,一节课的最多听课人数达到63人。听课结束后,各教研组长都组织安排了互动式评课,大家畅所欲言,既肯定了老师们的教学亮点,又诚恳地提出了商榷之处,使大家真正做到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

不管是公开课还是研究性专题教学研讨,教研室工作人员事先安排,发出通知,并积极参加听课,做好听课记录,课后教研室及时

安排好评课活动,听取教师意见,了解情况,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

写教学反思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实在的教研行为,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特别要求参加教研活动的每一位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都认真地反思了教学过程和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上交一份教学反思。

2、各学科第二课堂活动有声有色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我校各教研组开展了具有学科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语文组在学校设备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自己筹备所需抢答仪器,集思广益完善竞赛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形式新颖的古诗词知识竞赛。这次别开生面的知识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同学们展现各自才华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得到了锻炼,并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知识竞赛的成功举办,为我校的教研工作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数学组的手抄报大赛,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普遍参与,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大赛中,每位同学都上交了自己的参赛作品,其中100余名学生获奖。学生的获奖作品在学校展厅展出。此项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充分肯定自己,欣赏自己。

英语学科,举办了英语小品大赛和英语故事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他学科的第二课堂活动也如期举行,如美术组的绘画比赛、音乐组的大合唱、古诗我来唱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我校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息。

三、创新发展,把当堂达标教学研究引向深入

我校教研工作坚持以“当堂达标”教学研究为契机,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评价制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余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我校根据教育局《当堂达标教学实施方案》的安排,在学科骨干教师学习“当堂达标”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号召全体教师对“当堂达标”教学理论进行了研习。首先是收集当堂达标教学学习材料和《当堂达标教学:从理念到行动》著作,印发给全体任课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其次是继续进行课堂改革和教育理念的通识培训,有针对性地选定了《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安全研究》、《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等理论书籍推荐给教师学习。并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就“当堂达标”教学进行了专题研讨,在网上开辟了“当堂达标”教学论坛。第三要求教师针对一课、一问题和一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教学反思,每月撰写教育教学随笔,40周岁以下3篇,40周岁以上1篇,班主任要有1篇班主任随笔,并积极上传实小教育在线。期末编辑优秀随笔集,不断积累教科研过程资料,推广教科研工作成功的经验。

2、积极实验,大胆探索

我校为深入贯彻“当堂达标”教学,在深化备课与教案改革的同时,各学科首先选出了“当堂达标”教学实验带头人,先进行当堂达标教学的实验,上探索课、研究课。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学校聘请了原德州市黎明小学校长张玉英老师来我校听课、评课、作报告。另一方面学校立足实际,准确定位,初步构建起教师培养体系。坚持以“名师工程”为龙头,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主体,将教师队伍的培养分为“新教师入门”、“青年教师成才”、“骨干教师成名”三个层次,形成抓“龙头”(骨干教师)带“重头”(青年教师),促“源头”(全体教师)的教师培养体系。学校还有针对性地派出骨干教师刘振华、宿俊霞、杨海静、宫景丽、杨朝晖、周桂凤、马桂梅等参加全国、省、市的各种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培训班。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出头”,善于总结和反思,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然后由她们向全体教师上观摩课、做反思总结报告。一年来,各学科开展的探究课、观摩课达四十多节。

3、开展活动,全面推进

(1)、首先,“当堂达标”教学改革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本思想,由班主任与各任课教师协调,把学生按照情况划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慎重选出了各组的小组长并进行认真培训,使其明确自己的职责,为当堂达标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第二是学校为每一位教师购置了小黑板,便于老师们写教学目标和当堂达标练习题。第三学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李校长亲自担任组长。成立了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语文、数学、英语、艺体

4个学科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各学科的当堂达标教学指导工作。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制”,要求学科指导小组成员每周听课不少于4节,每学期不少于60节。定期由分管领导组织汇报交流,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的良好氛围。要求各学科指导小组要制定学科当堂达标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便于各成员有针对性地听课指导。

(2)、集体教研,共同提高。今年学校把教研组集体备课、教研作为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把每周六时间作为雷打不动的研讨时间,由教研组长牵头组织,分管领导每月要参加一次。集体备课的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即先由教师分单元备课,然后由教研组集体评议,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修改,上课后写出反思。反思要把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再次教学建议等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又可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备课效率。

(3)、五课拉动,整体提升。今年学校推行五课制,即优质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推门课。我校还组织语、数、外教师历时三个星期,听取了六场报告,观摩了九堂课。分别是语文教师听取了:特级教师李卫东的“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理论与实践”报告,观摩了三节课堂教学实录;数学教师听取了:特级教师钱守旺的“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的报告,观摩了三节课堂教学实录;英语教师听取了:特级教师李红英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的报告,观摩了三节课堂教学实录。然后三科教师结合自己的当堂达标教学的实践,写心得,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要求教师不能照搬宁津当堂达标教学的经验,更不去限制老师的思维,充分体现方法“方法活”的特点,但前提是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投入度、专注度,提高课堂达标率。

(4)、自我反思,专业成长。学校要求教师人人争做反思型教师,做到教案中每课有反思,教学中每周有反思,人人撰写反思案例,学校利用每周例会安排2名教师进行反思交流。学校建立教案反思录及时收录老师们的反思案例。

(5)、实施园丁读书工程。学校要求教师把读书作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最有效地渠道。学校每学期向教师推荐1-2本书。要求教师博览群书,并做好学习记录,每周读书笔记或感想随笔不少于500字,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专著并写出读书体会。学校将此项工作作为教学常规来管理。

四、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在课题承担者中开展“五个一”活动:①学期初制订好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②课题组每月举行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③每学期做好“课题研究反思”,及时记录好实验中的成败得失。④课题组成员每月围绕承担的课题上好至少一节实验课。⑤期末写好课题阶段性总结和论文,并积极向各级刊物投稿。教研室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担负起收集、反馈信息的任务,及时把上级有关征文、论文、优质课、竞赛等信息传达到每个教师,由教研室对教师的论文进行筛选,修改,把好质量关,做好推荐工作。

2、教研室组织各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研究开展学习。各课题组组长或负责人根据自身特点,每月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所承担的课题进行专题学习、交流,使课题研究的目标更加明确,避免研究的盲目性,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学校教研室还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时间,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活动,让每位教师自觉地将新思想、新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3、让课题研究走进课堂。课题游离与教学,是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顽结。我们始终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应着力与课堂,要让我们的研究走进课堂。因此我们把课题研究在教学中体现列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一,也作为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该举措的实施,大大调动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让课题研究走进课堂活动,目的是让教师间互教互评解决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在评课中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通过让课题研究走进课堂活动使教师都能用心研究新教材,用心上好每节课,以实干赢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打造形象工程。

4、以“小课题大教研”为形式,落实校本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互动性,充分发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在校本研究中的作用,促进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心态,从而推动我校教科研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

五、本学期工作设想

1、及时修改并健全各种教研制度。

2、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继续发挥课题带动策略。

3、建立教研组的档案,以便更好地记录教师个人及教研组的成长历程,显示校本教研的成果。

4、研究从反思开始,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能从他人的行为中得到反思,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求教师课课有反思,养成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的习惯,教师将自己最满意、最有价值的反思提交教研室,整理成册。

篇7:聚焦课堂抓教改,依托课改促质量

——邵寨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侧记

灵台县邵寨中学朱元科

邵寨中学认真贯彻市、县教育局关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以“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途径,以“学习借鉴洋思、杜郎口中学先进经验,探索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手段,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学习研讨,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还课堂给学生。学校领导班子率先行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

一是开展了“学习名校经验,理解先进理念”的学习讨论活动。由校长薛文军和其他班子成员进行多次专题辅导,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学习推广洋思、杜郎口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课改理念替代了传统教学理念,对名校的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名校经验中感悟出了“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教学真谛。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打破传统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

二是开展了“观看名校教学实录,研究名校教学方法”的研讨交流活动。学校组织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有针对性地观看名校课堂教学实录,学习名校经验材料,深入领会名师的教学思想实质就是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的思维要围着学生转,教师的教学方式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与

学习的关系回归到“以人为本”、“焕发生命活力”的自在的境界中来。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设计与学法构想,如何指导学生自学,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突出主体,注重训练,突出实效”的特色。

三是开展了“模仿示范带路,催生典型引领”的洋思模式实践探索活动。上半年全县优质课评赛中获奖的教导副主任于灵军、政教副主任李亚军两名同志的课堂教学借鉴了洋思模式中的精髓,把洋思经验作了本土化的转化处理,教学方法能结合校情生情,有改变有创新,课堂中学生敢说、会说、能写、会写,讲解、分析、板演、点评表现非凡,把学习的空间、时间、机会全部还给了学生。他们教学理念转变快,教改步子大。学校安排由他们上课改示范课,组织教师深入课堂听课,感受洋思模式的精髓,学为我用。

四是开展了“转变备课观念,切磋备课能力”的备课研讨活动。通过深入细致的学习交流,全体教师彻底转变了的备课观念,把学习洋思、杜郎口经验向本土化转移。教案备写注重了学习目标定位,自学问题设计,突出了学法指导,精讲点拨,课堂训练和教学反思。学科备课组充分发挥作用,展开集体备课交流研讨,同级同科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交流和切磋,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改进,以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五是开展了“人人参与课改,人人评说课改”的课堂教学和课改论文评赛活动。首先是在教研组内进行了课改教学评赛活动,骨干教师引领,带头先上,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新思想新方法。同科教师听评研讨,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随后上课改研讨课。通过评赛研讨,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有了更深入地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对名校经验的借鉴应用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体会。其次是认真分析总结,积极撰写了课改心得和论文,学校在此

基础上组织了一次课改论文评赛活动,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得失进一步做了总结。

六是开展了“我为课改献策,完善评价体系”的以评促改活动。引导教师逐步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向和内容。课堂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听评课教学研讨活动中逐步引导教师转变评教评学的关注点: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转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转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转变为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由评师生的交流互动(主要是问答)为主转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转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等练习为主;由评教师的基本功为主转变为评学生的基本素能为主。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促使质量评价由评教师为主逐步转变为评学生为主。

篇8:聚焦新课改演讲稿

一、澳大利亚中小学课改学生“关键能力”的沿革

澳大利亚较早认识到一个国家未来依赖于高品质和高水平的学校教育之上, 对学校教育非常重视, 也敏锐地洞察到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未来职业发展和迈入社会适应生活方面的基本认识和技能是发展国家竞争力所必需的基础, 因此澳大利亚提出关键能力是指学习、工作及生活环境中所需的能力, 或是个人在特定工作或角色中有效的表现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澳大利亚年轻人未来准备就业的基础, 是所有类型职业都适用的重要能力, 不是某些产业所需的特定能力。使个体未来能有效地参与工作与成人生活的社会环境, 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与应用体现。必须具有可学习性, 必须能够有效地评价。1985年成立的卡莫委员会 (KarmalCommittee) 最早提出:获取信息的能力、传达信息的能力、运用逻辑程序的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五大“关键能力”。1990年, 澳大利亚就开展了一系列“关键能力”取向的教育改革试验, 目的是改变过去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行为, 突出强调学生基本生活及其未来工作能力的关注和培养。1991年费恩委员会 (FinnCommittee) 在《青年人于义务教育 后之教育 与训练》 (YoungPeoplesParticipationinPost-compulsoryEducationandTraining) 报告书中, 正式确定了澳大利亚青年人必须为未来职业做出必要的预备学习, 主要为与职业相关的“关键能力” (employment-relatedGeneralCompetencies) 六大领域架构。而后1992年, 梅尔委员会 (MayerCommittee) 提出:搜集、分析、组织信息, 沟通想法及信息, 规划与组织活动, 与他人团队合作, 数学概念与技术应用, 解决问题, 应用科技的七大“关键能力”的基本范畴总结性报告书《将一般通识教育带入工作中》 (PuttingGeneralducationToWork) 。1993年开始, 澳大利亚政府提供资助经费进行“关键能力”在教育及培训体系中的试验和评估。1994年, “关键能力”在澳大利亚全国各地开始实施, 学校教育付诸实践。1999年, 澳大利亚教育、就业、训练及青少年事务部 (MCEETYA) 发表《21世纪国家学校教育目标》 (TheAdelaideDeclarationonNationalGoalsforSchoolingintheTwenty-FirstCentury, 又称《阿德莱德宣言》) 中对“关键能力”的构想融入到全国性教育目标之中, 且比较详细地建构起具体标准作为评估是否凸显“关键能力”的规范标准。2008年, MCEETYA发表《墨尔本宣言》之中再次提出澳大利亚两个教育目标和对21世纪的学习者所具备的“关键能力”。时至2012年,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中“关键能力”得到全国认可并开始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实施。

二、最新澳大利亚中小学课改培养学生“关键能力”解读

1.关键能力

澳大利亚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由相关单位先制定比较抽象的具体目标, 后经过教育机构和教育委员会的不懈努力, 最终将“关键能力”融入到现行的澳大利亚课程之中, 既体现了“关键能力”因时代变迁而变化的需要, 也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 更达到了“关键能力”的实际具体落实发展。关键能力展现或整合在评价过程中, 且七大“关键能力”内各自有其详细的要素, 各阶段中对学生应达成的学习目标有不同的描述。

(1) 读写能力。能用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在学校和社会里面自信地学习和交流。该能力涉及学生在听、读、看、说、写和创作、印刷、视觉和数字文本, 能在一个给定的范围内为不同目的使用和修改语言。读写能力包含两大核心过程:理解文本通过听力、阅读和查看, 创作文本通过说、写和创造。涉及文本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视觉知识四大方面的知识。 (2) 算术能力。能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自信地使用在所有学习领域, 在学校和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广泛应用。包含六个相互关联的要素:计算和估算, 识别和使用模式和关系, 使用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和利率, 使用空间推理, 解释和结论使用统计信息, 使用测量。 (3) 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能用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作为在所有学习领域内访问、创建和交流信息和想法、解决问题和协同工作技术。能展示其能力访问信息, 收集、分析和表示数据, 模型和解释概念和关系, 传播科学思想、流程和信息。包含五种相关要素:应用社会和伦理协议来实践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 运用ICT进行调查, 运用ICT创造, 运用ICT沟通, 管理和操作信息通信技术。 (4) 批判和创造思考能力。能用批判和创意思考能力学会生成和评估知识, 阐明概念和想法, 寻求可能性, 考虑替代方案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在所有学习领域广泛地思考和深入使用。包含四个要素:询问—寻找, 探索和澄清信息, 产生创新的想法和可能性, 反思思维、行为和过程及分析、综合、评价信息。 (5) 个人和社会能力。能用个人和社会的能力, 学会理解自己和他人, 并管理他们的关系, 生活、工作和学习更有效。识别和调节人的情绪, 同情和理解别人,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做负责任的决策。包含四个相互要素:自我意识, 自我管理, 社会意识, 社会管理。 (6) 跨文化理解能力。能用跨文化的理解, 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文化、语言和信仰。了解个人、组织和国家身份的文化, 变化和本性地改变文化, 认识不同文化共性和差异。学会欣赏不同的文化, 认识多元文化团队和接触多元文化社区解决问题的国际重要性。跨文化理解包含六个相互关联要素:承认, 互动, 反映, 移情, 尊重, 责任。 (7) 符合道德规范的品行能力。能学会对道德的理解, 识别和理解重要的道德问题, 理性地判断, 了解角色的伦理原则和价值在人类生活中处理。包含三个相互要素:理解道德的概念和问题, 反思个人道德经验和决策, 探索价值、权利和道德原则。

2.学习领域与“关键能力”关联

规划具体学习科目是整个课程系统的焦点, 也是确保澳大利亚学校教育“关键能力”实现的关键载体。澳大利亚通过官方制订并颁布详细的学习课程领域来完成这一重任。澳大利亚规划为英文、数学、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经济学和商业、公民与公民意识) 、艺术、健康和体育、语言、技术 (设计和技术、数字技术) 八个学习领域, 同时也规划了另外三个跨课程重点领域:原住民历史和文化、亚洲及澳洲与亚洲的交往、可持续。要求在八个学习领域和三个跨课程重点学习领域里面全面贯彻和渗透七大“关键能力” (见表1) 。这是澳大利亚推进“关键能力”在学校教育中最大亮点, 国家颁布的核心课程所有科目进行的教育教学都必须强调和围绕七大“关键能力”进行, 每门课程都附有详细具体知识与七大“关键能力”的匹配内容。

从学习领域与“关键能力”的关联和课程设计背景说明, 我们发现澳大利亚学校教育的“关键能力”特点所在:它是通识教育中的一部分, 但不是全部。对未来的工作是必要的, 且是共通的, 关键能力能实质帮助青年人进入工作生活。属于全体青年人的价值, 而无论他们义务教育后的方向。跨课程的, 能在广泛的环境中发展。注重结果, 作为知识、技巧及理解的基础。关键能力本身不构成任何一套知识体系, 但非常重视应用, 强调在实践中进行整合。

3.两大特色

(1) 七大“关键能力”整合融入课程之中。对于“关键能力”的标准与实际课程间的相互定位及关系, 澳大利亚有自己独特的立场及看法, “关键能力”是实现《墨尔本宣言》两大教育目标的关键技能。站在学校教育的立场上, 澳大利亚将“关键能力”视为全国性发展课程的最佳补充, 并将“关键能力”整合融入到全国课程架构之内, 而非单独规划“关键能力”作为一个科目来进行培养, 进一步对“关键能力”的内涵加强提升, 极大地增强了“关键能力”进入实践操作层面的有效性, 不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宣传。 (2) 关注学习者发展思想, 突出课程的核心主旨。在面向未来的课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是人, 而不是学科本身。传统课程规划重在追求完整性, 遵循系统性, 而忽视了人本身。以后的课程应该是关注怎样将学科的内容与被期待的人的发展合理地结合起来, 将学习者置于社会发展所关注的中心点上, 注重研究怎样才能使人成为学习者, 学习者借助于学科课程学习应该发展成为怎样的合格的社会成员。澳大利亚横贯课程规划之中的“关键能力”紧紧围绕如何凸显学习者未来发展之需, 并且要求所有的学科课程均要培养这七项关键能力。

三、启示

众所周知, 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是任何一个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要求, 也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公民进入社会形成“关键能力”奠基所在。长期以来, 关于对教育究竟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观点各异, 我们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思考。澳大利亚在教育改革官方颁布的文本中是一直重视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始终围绕聚焦在这些七大关键能力, 从1992年的梅尔委员会 (MayerCommittee) 提出七大“关键能力”的基本范畴总结性报告书《将一般通识教育带入工作中》 (PuttingGeneralducationToWork) , 到1999年的MCEETYA《21世纪国家学校教育目标》 (《阿德莱德宣言》) 中对“关键能力”的构想融入到全国性教育目标之中, 都比较详细地建构起具体标准作为评估是否凸显“关键能力”的规范标准。再到2008年的《墨尔本宣言》之中再次提出澳大利亚两个教育目标和对21世纪的学习者所具备的“关键能力”。时至2012年, 澳大利亚中小学课改纲要文本中“关键能力”聚焦和设计, 而这正是解读澳大利亚中小学课改聚焦七大“关键能力”带给我们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反思之一。

2013年开始实施的澳大利亚中小学课改中首批英语、数学、科学和历史四个学科中都有七大“关键能力”详细设计, 也就是说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四个学科中小学课改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都聚焦在这七项, 我国的中小学课改中虽然也有这点, 但是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如英语、数学、历史等各个学科课程是各自为政地培养学生能力。我国所颁布的各个学科课程领域的《课程纲要》、《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能力要求标准, 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或低年级段—中年级段—高年级的不同学段范畴内尚无公认的一个逻辑严谨和令人信服的能力体系维度和要素。对于如何实施能力培养无论在课程理论还是在课程实践中都缺乏科学的研究。

澳大利亚则是制定单独的一整套政策, 并且集中全国力量在规划推进实施。“真正的教育过程, 不是集中的随意确定为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上, 而是集中在人的需要、愿望及其与由客观物体和人构成的世界之间所保持的活的联系上……任何教育的内容, 不管它的重要性和价值有多大, 倘若它是外向的, 倘若它并不适用于受教育者的能力和反映, 那么, 从教育上讲, 都是毫无意义的。”[4]

参考文献

[1]Ministerial Council on Education, Employment,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EB/OL].http://www.acara.edu.au/default.asp.Melbourne Declarationon Edu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2010-12-08, 2013-03-15.

[2]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EB/OL].http://www.acara.edu.au/default.asp.The Shape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2010-12, 2013-03-15.

[3]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EB/OL].http://www.acara.edu.au/default.asp.General capabilities in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January 2012, 2013-03-15.

上一篇:崇尚文明礼貌演讲稿下一篇:外出育龄人员计划生育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