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2024-09-02

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共9篇)

篇1: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1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在综合中进行分析,锻炼思维能力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又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多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问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题意,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

在分析时教师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苹果数量与条件中的是什么数字联系,梨的数量与条件中的是什么数字联系,如何从梨与苹果的联系中求出梨的数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

设计相近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得到发展与提高,教师还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并把它们归属到一个知识整体中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加减式题都必须在计数单位(或分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

在讲新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出相近式问题:①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②异分母分数加减首先要怎样?③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通过对这种相近式问题的逐一思考,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行类比思维: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化成同分母分数→通分→相加减。

2如何训练数学思维逻辑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途径

1.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

数学有着“性”的特点,即“一就是一”,但如果从思维方式看待数学,它在很多时候也具备“灵活性”的特点。这个认知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经常一题可以多解,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题目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身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解前,让学生根据题型的不同,尝试着通过转变思路,寻求一种更适合、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如:200千克海水能够制盐2.5千克,那么50000千克的海水能够制盐多少千克?这属于一题多解,可以通过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几种方法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从表面现象寻找和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和帮助学生尝试从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与内在联系,从而找出更多、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活动中开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良好环境,充分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泼有趣又帮助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形成概念、发展了思维,在操作中应大胆放开操作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认识2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小棒,表示数量2,观察时,学生都能正确地摆出来,我都给予肯定。随后,我又循循善诱地进行点拨:能不能摆出其它形式的2呢?”学生们一听,一只只小手都积极的行动起来。于是,我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结果竟然摆出了十几种:“=、>、<、T、+、^……”在这一操作中,使学生理解了2的含义,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从学具操作中,创新思维促进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从操作活动中吸取经验,思维活动起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给学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3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1.延展法。

延展法可分为单向延展法、多向延展法及反思延展法等。单向延展法应由易到难、由因导果,逐步延展;多向延展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及单元内知识点的联系等;反思延展法则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整个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与总结,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会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2.破思维定势训练法。

所谓的破思维定势训练法,其实就是指教师呈现一组一组的题目,通过题组训练,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打破思维定势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可通过题组进行教学,选取的题型一般为基本题与变式题的结合。

3.常规求异法。

常规求异法对教师及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改变常规的定向思维方式,不受固定思维支配,独辟蹊径,使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思维训练方式。以12根火柴棒摆6个相等的正方形为例。按照学生惯有的思维方式,多数学生只是摆弄摆弄,这样显然无法达到题目的要求,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12条棱的长度相等,六个面的面积相等)。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摆出的正方体中找到了六个相等的正方形。

4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创新思维,从小培养学生既学会也会学。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数学单数和双数时,要求学生说出100以内的单数、双数,并写出几个进行分类,寻找规律。于是,每个学生兴致勃勃的按要求写出一些单数、双数。

如单数:11、13、15、17、19、1、3、5、7、9、21、23、25、27、29……如双数:20、24、28、26、.2、4、6、8、10、16、18……教师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单数双数,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的说出:单数的个位都是1、3、5、7、9,而双数的个位上是0、2、4、6、8。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我们所学的100以内的数中所有单数、双数都有这个特点,这样揭示知识本质。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学生兴趣浓,思考勤,理解深,记得牢,效果好。

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学中,应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索和发现,作出合理的猜想,把有关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理解系统。因此,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时间以及思维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们在进行圆周角的概念教学时,可以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顶点在圆周上的角就是圆周角吗?”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一概念教学采用了“探索―发现―归纳―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篇2: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期,我们需要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创造思维培养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础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就体现在营造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势在必行,因为对学生个人来将讲,创新是再创造,只要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首创的,就可以了。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它有新颖,首创,独创等特点。它与创造想象相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提出新的假设,是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我在教人教版第九册《草原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联系电视中看到的草原,想象一碧千里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草原立体画面,再通过幻灯片展示草原美景,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到了那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时,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的表达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用五个指头表现“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连,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的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在讨论、争论的环境中不自觉创造。在教《凡卡》一文中,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凡卡寄了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爷爷能收的信吗?收不到信的原因是什么?假如爷爷收到信,爷爷会带他回去吗?凡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为什么呢?又如《赤壁之战》中,黄盖诈降成功,又可引导学生讨论:驾驭你是曹操你会想姓黄改的话吗?你怎样与对方周旋,怎样调整战术与诸葛亮斗智斗勇。这样在讨论中,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促进了思维的发散。

抓住文中图画想象,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

小学课文中许多图画不断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学生创造思维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学生的创造想象教师不要求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可各不相同,只要是合理的,有利于思维的发展的教师都要鼓励,支持。在《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说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用“有的„„有的„„”的句式,想象成不同的形状。这样打开想象的闸门,促进思维发展,而且进行了语言表达训练。

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显示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燕子》后,我让学生用课本学到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练习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实际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造思维更符合实际。

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的矫正,是对学生常识结果的判定。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义,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以更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对学生学习的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要加以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的这种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评价。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由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二怕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多,老师厌烦。因此不愿意冒然提问。这种情况,老师应给多学生以鼓励,并给予表扬。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在教《跳水》一课时,学生针对文中船长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的好办法?引发学生“发散讨论评价”,学生以课文描述的情景为依据,抓住重点词语,一一分析了这些救法的不可行之处。老师再用“教师讲解评价”,先表扬这位发现问题的学生,然后指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他的办法是唯一的救孩子的好办法,反映了船长果断的品质。这样一评价,学生既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语文课的教学不仅可以邮寄的结合,还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变成真正的创新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用这些方法,不断地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儿童心理学》

作者:苟忠翠

篇3:加强思维训练 激发写作个性

一、加强想象思维训练, 拓展写作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 想象力在学生智力因素中极具创造性, 加强想象力的培养, 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们讲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过着怎样的幸福生活。讲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皇帝回宫后的情景”。讲授杜甫的《石壕吏》时,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别后老翁的结局。讲授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十年后于勒回来时的情景。

这些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如果我们能够加以充分利用, 学生不但能够锻炼想象能力, 而且还能拓宽写作空间, 突显写作个性。如我班学生写的《范进巧遇孔乙己》, 小作者通过丰富而大胆的现象, 将两个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巧妙地安排在一起, 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文章想象大胆, 幽默诙谐, 展现了独特的个性特点。

二、加强多向思维训练, 丰富写作内容

多向思维训练, 是指从思维的各个层面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思维的训练。它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写作教学的多向思维训练, 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 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 确立不同的中心, 从而写出不同立意的作文。例如:针对“国庆期间高速公路免费, 造成交通拥堵。”这一现象进行写作时,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立意。有的学生反映“这是难得的惠民政策, 即使高速路上堵车, 也总比缴几百元的过路费要好”。有的学生反映“免费通行假期太少, 众多游客出行时间一致, 建议职工带薪休假, 以便分流长假出游人数”。也有的学生反映“高速公路硬件不足, 某些路段限速不合理或者提示牌含糊不清等, 同样也导致高峰期高速拥堵。”由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立意, 学生写出的文章也各具特色, 极大地丰富了写作内容, 避免了千篇一律的不良现象。

三、加强逆向思维训练, 展现写作魅力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 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 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 从问题的相反方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敢于“反其道而思之”, 能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可以使文章产生出奇制胜的艺术魅力, 收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逆向思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从反向立论:如人们常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逆向思维则是“近朱者未必赤, 近墨者未必黑”。二是正面立论:如“异想可以开天”, “弄斧不妨到班门”。我们在训练时要灵活运用, 才能相得益彰。

例如:对“诺贝尔和平奖”的看法, 一般认为这是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或世界和平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的最高荣誉。但如果我们运用逆向思维, 细观近来的诺贝尔和平奖, 我们却发现它是“荒唐可笑的和平奖”。1989年颁发给煽动“西藏独立”、分裂中国的达赖;2009年颁发给同时领导两场对外战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更是荒唐至极, 颁发给因煽动颠覆国家政权而被中国司法机关判处徒刑的罪犯刘晓波。以上颁奖, 完全违背了该奖项的宗旨, 也是对和平奖的亵渎。作文时, 我们指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 会打开一片新天地, 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 而且可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使文章独有新意。

四、加强思维深刻性训练, 升华写作主旨

深刻思维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文章要有思想的高度就离不开深刻的思维。这就要求作者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 思考出对人生, 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 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 并能给人以启示。

如:2012年江西省中考作文题, 一改前两年半命题作文的形式, 回归命题作文——《垒高自己》。不少同学看到题目后之后, 感觉到考题有点难。有的不知题目的意思, 有的虽知意思, 却不知如何入手。只好胡乱写出言之无物、泛泛而谈的文章, 缺乏思想高度, 这也就犯了考场作文之大忌, 令阅卷老师非常容易产生疲倦感, 结果自然难得高分。而有一南昌考生, 却展现了深刻的思维。全文围绕“星星”来写, 接着写在现实生活中“用知识, 用信心, 用无数的伤痕与汗水, 用悲怆而不屈的泪水, 不断垒高自己”, 来表达“强者不是没有眼泪, 而是可以含着眼泪向上不断地攀登, 最终在心里绽开一朵美丽的花”的高深立意, 透露出积极向上精神状态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因此而获得了评卷老师的一致好评:满分。

篇4: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一、教师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在疑问上下功夫。有了疑问,学生才会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可以说,教师的疑问是学生思维的源动力。

1激发兴趣,鼓励思考

学生在面对感兴趣的问题时,最容易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产生有效的思维结果。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通过自己的思维产生思维成果,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久而久之,形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在学习中主动地、自觉地去思考问题。

例如《失街亭》教学,在学生预习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自己去文中探索街亭的重要地位,探索孔明为何失去街亭。并且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思考假如街亭未失,孔明是否能够一统中原这一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就得到了训练。

2巧妙设疑,引导思考

教师要将疑问设置在重难点上,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

例如,在《雨巷》一课中,重难点之一是引导学生理解“丁香”这个意象。教学中如果直接要求学生分析丁香这一意象,学生很可能找不到突破点,思考找不到正确方向,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可以先问“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义是什么,如《浣溪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诗句中“丁香”的意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基本可以找出答案;再问本文中丁香的意象是什么,学生根据第一个问题,就能很容易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探讨了丁香的意象这个问题后,继而分析“姑娘”这个意象,对学生来说也就容易了。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设疑,既能减轻疑问的难度,顺利解决重点难点,又能引导学生进行连续不断的思考,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3面向全体,有的放矢

教师要想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设疑必须具有全体性,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重点针对优等生来设置疑问。应认真分析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所设疑问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思考中去,体会到思考的喜悦。设疑还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设疑必须要有一定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有成果的思考,绝不能为思考而思考。

二、促使学生主动质疑

学生的主动质疑更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而且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思维。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提问的切入点,如抓细节质疑,从内容的矛盾处质疑,从文中中心句质疑等,使学生学会抓住方向,在教学的自由提问环节中主动根据教师所提供的问题切入点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会提问,掌握提问时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先自己提问以引导学生,并且告诉学生自己为什么这样提问,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其意义何在,并且指出在提问中需要考虑哪些方面才能让问题更有价值,从而让学生受到启发,学生自己提问时,就会根据教师所传授的方法精心思考,尽量让自己的问题有价值。

再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出学生的问题。例如,在《故都的秋》这一课中,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分析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肯定会提出散文的形与神各是什么。

最后,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敢于提问的环境。尊重每一位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无论学生的问题有多么离奇古怪、幼稚可笑、不合时宜,教师都不能采取强硬的态度批评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成果,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发问见解给予鼓励。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允许学生提问,答错的允许重答,没想好的给予引导和鼓励,教师出现错误时,允许学生提出意见,并且以宽容与期待的心态面对学生,渐渐地学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

总而言之,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训练学生思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高中生思维能力不足的现象,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思考;通过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己巧妙设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5:加强说话训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低年级学生说话时往往脱口而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中心和条理,主谓重复,指代不明,词语搭配不当。针对这种现象,说话能力的训练应以思维为核心,以听为基础,以说为中心,做到听说思三结合。

1. 听故事练说话

小学生特别爱听故事,尤其是那些妙趣横生、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故事。教师可经常选择一些文明礼貌。诚实勇敢、勤奋好学等内容的故事让学生听。如《山羊过桥》、《小熊做客》、《聪明的公鸡》、《诚实的孩子》、《狼和小羊》等。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说话缺乏条理性,要求他们把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教师必须把复述的内容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如板书、编写提纲),让学生沿着这条线索,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进行复述。这样做,有助于对学生加强听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看图画练说话

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抽象思维较差。看图说话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低年级教材大部分课文都配有相应的插图,这便于儿童观察和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低年级教材将看图说话训练内容编入课本练习之中,形式多样,内容生动,如看图回答问题,看单幅图说话,看多幅图说话等。这些练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而且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如第二册中《阿姨,对不起》、《蓝树叶》、《小猫钓鱼》,第三册中《买铅笔》、《礼貌待客》,第四册中《小马过河》、《看病》、《做客》等。这样的`练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有问题提示,可引导学生先回答问题,然后联系实际想一想,再找同学表演。

3. 感事物练说话

由于低年级学生信息的获取,必须依靠具体的直觉形象,因而在听说训练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感受事物,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比如,说话用上,为了让学生能有条理地、完整地介绍出一种花卉,我先带学生走出教室参观各种盆花,让学生创摸摸、看看、闻闻,从各个方面去感受“粉红”的月季花、“金黄”的菊花、“紫红”的鸡冠花。再让学生把看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结果,学生说话的内容丰富多采,用词准确,爱花、赞花的情感得到了由衷的抒发。

篇6: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

低年级学生的模仿性很强,但理解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习惯于从形式上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而不注意和领会动作的要领和重点,另外,在缺乏多媒体辅助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示范展现在学生视觉中的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学生有时只能看到动作的大致轮廓,而不能领会动作的全部内容,此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分析动作的习惯,采用慢动作示范和慢动作让学生学习,用语言强化刺激,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对练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发出特定信号或口令以提示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在投掷小沙包和三十米加速跑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发出“转肩”、“用力”、“加速”等信号,提醒学生,使他们在动作上加强肌肉感觉,以加深对动作的理解,这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低年级学生年纪虽小,但在活动中已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老师就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在“老鹰捉小鸡”游戏过程中,我分别讲述老鹰的“捉”、母鸡的“护”、小鸡的“躲”,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争取胜利,又如“叫号赛跑”教学时,我除了用1、2、3……这些简单的叫号方法之外,结合学生已学过的“20以内的四则计算知识”还用“8减3”、“2加4”、“9除以3”等办法加号数,这样不仅启发学生思维,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课堂效果明显。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教学内容、方法的新颖、多样,运用学生随意注意的互相转化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进入状态。我们应当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在生活和游戏中接近他们,同他们一起活动,进行互动,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变换形式,在课的开始与导入部分,安排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活动和游戏,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活跃气氛,顺利进入角色,课的最后,可以安排一些边唱边做的简单的游戏和舞蹈,进行放松,调节学生精神上的紧张情绪,恢复肌肉,一节课的疲劳,使一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篇7: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隐性任务。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注重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一、换词、质疑,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1、换词理解,就是把甲词换成乙词,然后进行比较理解。教学中,通过换词比较理解,是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准确性的一个途径。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的“草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一句,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赶”的含义,可以进行换词比较:如果把“赶”字换成“盖”、“追”、“接”字,行不行?为什么?这样换词比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大家都积极思考,寻找准确的答案。经过比较分析,认识到:如果把“赶”字换成“盖”字,就失去了草浪翻腾涌动的气势;把“赶”字换成“追”字草浪又失去了连天接地的辽阔;把“赶”字换成“接”字,草浪也失去了一浪赶一浪的起伏状态。这里用“赶”字正好表现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赶”字的含义的理解就准确了,也训练了思维的准确性。

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课堂上,教师如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既能对词句深刻理解,又能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如教学《丰碑》一文时,我抓住其中“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句,引导学生质疑:“读了此句,你有什么疑问?”很快,几个学生发现了问题:“老师,军需处长为什么会成为丰碑呢?”我连忙因势利导:“问题提得好,肯动脑筋。”继而向全体学生:“身体怎么会变成丰碑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下,同学们都紧锁眉头,陷入沉思。几分钟后,我又让学生自由讨论,气氛更活跃了。有的说是由于大雪覆盖;有的说是军需处长坐在那里,很像一座丰碑-----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又相机引导:“作者是不是只写军需处长的身体呢?如果不是,又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呢?”经过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将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丰碑”联系在一起:原来作者表面上是写身体成丰碑,实质上是写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这就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中心,思想认识也就深刻了。

二、联想、求异,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联想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他的思维也就具有创造性。如《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的最后一句是“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了。”这种嘎然而止的结尾,余意未尽,给我们留下想象的余地。我就启发学生想象:狼可能会有几种结果?学生展开想象,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有的说:狼饿死了;有一个学生却说:后来狼骗得了另一只山羊的信任而得救了,结果那只山羊被狼吃掉了。这个学生的想象具有独创性。想象的这个结尾既合情理,又突出了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这个中心思想。又如教学《司马光》一课,讲到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时,可让学生求异:“使劲砸”是什么意思?不砸缸行不行?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孩子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想出了各种不同的办法。有的说:用手去拉;有的说:用竹竿捞;有的说:跳下去救;有的说:把缸推倒等等。我肯定了这些都是救人的好办法,但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并引导学生领会砸缸之所以是最好的办法的原因。这样能使学生主动理解、接受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丰富了课文内容,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三、演示、看图,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全面性。

1、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

明的情绪色彩。”使用演示手段来品词析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又能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一个降落伞包》一课中“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一句里的“掠”字,就是机翼贴近山峰很快地飞过去的意思。但用文字这样解释,学生还感到抽象。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掠”字的意思,我先做示范演示,然后要学生将书本立起来做山峰,以手掌做飞机,做一做“掠”的动作。这样学生对“掠”字的意思就有了具体形象的感受,就会很快地领悟。又如《两只小狮子》一课中“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一句里的“滚、扑、撕、咬”这四个字,学生不易理解,感到抽象。为了学生更形象地体会这几个字的意思,我先让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让其他学生也模仿做这几个字的动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仅对词句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2、经常指导学生看图理解词句,能使学生对词句的理解

全面深刻。如“看图学文”《放风筝》,图画上不仅完整地反映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具有直观形象性。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整体看图入手,从图悟文,整体感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全面的理解:图上画的是谁放风筝?哪些风筝已经飞上了天?哪些风筝将要飞上天?它是怎样飞上天的?当西边的天空飞来一架飞机时,放风筝的孩子会说些什么?当学生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引导他们看图上各种风筝的形状、颜色;然后引导他们仔细看图上表现“举、拽、收”等动作的细微部分。通过看图,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加全面深刻。不仅扎实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篇8:加强思维训练 提高数学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任务,思维训练,数学素质

一、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创新是数学思维的主要特点, 但却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 而学生的这种独立性如何培养? 我通过在日常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出, 教师应为学生选择一些具有较强探索性的数学重点或问题, 鼓励和激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让他们感受获取知识的过程,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 在进行“三角形面积”教学过程中, 课前我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完全一样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 上课时学生每4人一组, 让学生先用多对三角形来摆一摆, 拼一拼, 看看能不能摆出以前学过的图形。 通过分组讨论, 同学们分别拼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然后问一问学生们这三种图形有什么关系呢? 得到学生的回答:长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再放手让学生讨论并思考: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己认真观察, 学生会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最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的关系, 学生自然而然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的安排, 使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发生与形成的过程, 让每个学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变力

数学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作用范围的广泛和全面的程度。 它表现为思路开阔, 能全面的分析问题、多方向、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多角度的研究问题。 在解题时, 将问题逐步引申, 是解题思路顺利迁移, 不仅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而且能较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提高里他们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例如, 在教学“工程应用题”时给出这么一道题:“一条水渠3000米, 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 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 两队合修几天完成?”这道题解法比较简单, 我们所要做的是要引导学生对这道题进行变化。

(一) 只改变条件

变化1:一条水渠, 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 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 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变化2:一条水渠, 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 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 若甲队先修5天, 乙队再加入合修还要几天完成?

(二) 同时变化条件和问题

变化1:一条水渠, 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 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 甲乙两队合修两天后由甲队独修, 还需要几天才能完成?

变化2:一条水渠, 甲乙合修6天完成如果甲队单独修10天能完成, 甲乙两队合修一段时间以后, 甲队有别的任务被调走, 剩下有乙队独自完成, 结果9天就完成甲队修了几天?

通过这样从一个问题变化成若干问题的训练, 学生真正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三、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对新鲜的事或物总想去感知。 因此, 我们要认真

给学生设计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 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信息反馈、数学思维的启发大多通过提

问题的方法来实现。 所以, 在数学教学课堂里我们要充分利用各个环节, 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去挖掘出能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开发学生语言的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积极作答, 从而去启发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这样, 从让学生回答问题到学会提问题, 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可以提问学生:“看了课本里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你们觉得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解决呢? ”。 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可能会提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在这句话里要加“都”呢? 为什么要加“相同”二字呢? , 为什么要“非0的数”? 如果分子和分母都加上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学生们题这么多的问题后, 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上的情景图和等式, 并要求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这样的教学过程, 不仅使学生弄清了这些问题, 培养了思维能力,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

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要想实现创新, 就要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问题, 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多数是在平常现象中的, 只有善于探索、善于“由此到彼”的人才能达到以上要求, 而这种“由此到彼”的联想能力, 即为思维的灵活性, 即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主要体现在顺向思维、整体思维等方面。

例如, 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 给出如下的习题:如图, 正方形的面积为16平方分米, 求圆的面积?

不少学生按照常规思路, 想先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也就是圆形的边长, 再求圆形的面积但是怎样苦思冥想, 终究因无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而失败, 可有的学生却能逆向思维想到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圆形半径的平方, 只要把正方形的面积乘圆周率既是圆形的面积。这样的方法跳出常规的数学思维模式, 根据题中隐含的条件应用逆向思维, 使解题过程简单、易懂, 让创造性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充分体现。

五、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提高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以心理学方面分析, 是指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有效结合, 其中, 发散思维是关键,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学会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 如定期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训练方式, 不仅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还可以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 妙法频生。

以上阐述的多种解法, 可使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常用方程式, 且有助于学生复习之前学习的知识内容, 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 提高了他们一题多解的能力。

篇9: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规律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14

以注重思维训练来组织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如何以强化思维训练为手段来组织阅读教学呢?遵循阅读有略读、精读之分,人的思维发展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阶段的规律,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初究、深究、创究活动”的阅读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初步探究

初步探究,我一般是安排在略读课文中,叫略读初步探究阶段。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达到“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目的。结合客观实际,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根据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教材,引导学生从一接触新课就展开不同程度的初步探究。如对低年级学生,我在引导他们试读新课时,要求学生先想一想,然后说一说:“课文讲了谁?做了什么事?”或是:“课文讲了谁?他怎样?”或是:“课文中讲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到了中高年级,在学生略读课文时,我逐渐增加思考探究的难度,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多种感官,感知语言文字,抓住文题、课后思考题,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懂得组织语言来进行表述。例如,教学第十一册《詹天佑》一课,我就把预习带进课堂。一开始我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己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同时进行略读初究活动。我启发学生在略读中探究:为什么课题是人名呢?从课题可以联想到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的中心句在哪里?当学生了解了詹天佑是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之后,再让他们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以什么心情来写詹天佑的?作者是怎样选材,又按怎样的思路来组织材料的?定向阅读、思考,促使学生在短时间里既理清了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快捷的思维能力。

二、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是指,在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梗概的基础上进行熟读、深入探究的阶段。旨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我改革过去教学中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提倡学生“口而读,心而惟”。在学生经过预习——略读初究,基本理清文章线索后,我便引导学生熟读深究,促使他们在反复历练“口诵心惟”之中,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步上升到准确、深刻的程度。如我在教学第六册《太阳》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时,当学生基本理解字、词、句后,我要求他们认真读,反复想,引导他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难点,伸向知识的深处。我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熟读深究:“这段话中有没有矛盾的地方?有没有不科学之处?”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读得用心,思考深刻,发言热烈。有位学生提出:“太阳那么厉害,晒得地上寸草不生,为什么地面上还有人的存在呢?既然地面上没有人了,那谁去把太阳射下来呀?”有的学生说:“哪有这样的箭可以射到太阳的?不符合事实吧!”我引导学生思维至此,再一拐弯提出:如果说这段话不符合科学道理,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于是,学生纷纷动脑思考,他们迅速从课文中的“传说”“其实”的分析中找到了答案。这样的熟读深究不光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而且十分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三、创新探究

创新探究,一般是在结课前,即鉴赏性阅读阶段(也叫精读创新思维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我通常使用的方法是:(1)补充情节,即就课文中的某些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扩展补充。例如,教学第四册《三个儿子》一课时,我选取课文最后一句来引导学生合理联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三个儿子的各种表现,从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发现探究因果。教材中常有不见文字之处,但其中隐伏着事情的因果关系,这是引导学生创新探究的好机会。如教学第七册《鸟的天堂》,我通过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时看不到鸟,而第二次到鸟的天堂时却眼睛应接不暇的事实,引导学生精读、深思,探究其中原因,从中弄清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由于时间不同,鸟的活动也不同的原因。(3)变换角度。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语文课本中,值得质疑探究的问题毕竟有限,在学生初步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之后,我引导他们把探究的眼光投向课外阅读领域,鼓励他们在阅读书报杂志时,对于一切可疑之处,要勇于深入探究,寻求答案。我在班级中还设置了“阅读质疑·探究信箱”,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活跃其思维,不断地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广泛兴趣和持久的积极性。

上一篇:家长会教师代表讲话稿下一篇:单人跳绳比赛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