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2024-07-18

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精选8篇)

篇1: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今天上午,我、爸爸和妈妈高兴地去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这栋建筑很古老。一进去,里面黑蒙蒙的。到了大厅,一个巨大无比的恐龙化石在我眼前一亮,化石采自四川省自贯市沙河坝晚侏罗世地层中。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恐龙,它的名字叫多棘沱江龙,它是一种剑龙类恐龙。他的身长为7米,高2.5米。身体背部有15对棘板,尾端长着两对长刺。它以植物的嫩叶为食。只有遇到敌害时才以尾部的长刺进行自卫。

因为它首次发现于四川省四大江河之一的沱江流域,又因为背部的棘板是目前已知的剑龙中最多的一种,所以叫它为多棘沱江龙。

时间过得真快,又是一次有意义的参观。

篇2: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博物馆的外观是一个鹦鹉螺壳似的建筑,十分雄伟壮观。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恐龙骨架,好像是蛇颈龙,我仰头看着它,想起了电影《侏罗纪世界》,这一层都是骨架模型,这一个个骨架似乎讲述了恐龙从前的辉煌岁月。继续往里走,这个展厅里全是动物模型,标本,非常逼真,就仿佛是活生生的动物。往上一层的展厅里有各类的化石,我看到了三叶虫的化石,邓氏鱼的鱼骨,还有更多恐龙的化石,看着这些,我不禁感慨考古学家的伟大。

到了人类演化过程室,里面竟然有人类的头骨和完整的人体骨架,墙上的大屏幕里放映着人类进化史,看了短片,我懂得了人类是怎么一步一步进化而到今天的。来到一个玻璃房跟前,玻璃上有很多枯叶,我再仔细一看,“啊”!原来是枯叶蝶!如果它们没张开翅膀,里面美丽的翅膀没有暴露出来,真的和枯树叶没有区别,难怪说它们是隐藏高手,确实伪装的很好啊!

最下面一层是非洲大草原,进到里面,音乐响当当起,配上意境,真的像穿越到了非洲草原一样,很多的动物在草原上奔跑,我最喜欢狮子,因为它的神态像极了《狮子王》里的辛巴。最后,我们去看了四维电影,主题是宇宙的起源,我们坐的椅子随着情节的变化也跟着晃动,还不时的有凉风吹出来。我一会往左,一会往右,晕头转向都快吐了,可仍然觉得很好玩。

篇3: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1国内外传统问卷调查模式的研究概况

我国传统问卷调查模式起步较晚,是从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事业走上正常发展轨道时开始的。1985年,张松龄先生发表了上海自然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海洋与它的居民》,这是我国博物馆观众调查研究的开始。20世纪90年代的萧条沉思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观众研究,由于这个时期关注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定位,反而没有像80年代那样有着批量的观众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博物馆观众研究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以实证研究为主。

欧美国家的博物馆观众调查与研究起步非常早。观众研究最早的形式就是对展览的评估,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不干扰参观的观察法,记录观众的参观路线与参观行为,并绘制观众的参观路线图。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就提出了展项的“吸引能力”(能够吸引多大的观众量)和“保持能力”(能够让观众驻足多长时间)两个概念。而在美国,对展览和教育项目的评估主要是为了解其效果,并向投资者和赞助者证明它们的“产出”。20世纪后半叶开始,新博物馆学逐渐兴盛。新博物馆学开始以人为本,观众问卷调查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2国内外网络型问卷调查模式的研究概况

在国内博物馆基于数字化网络平台的观众调查却罕有值得推介的成功案例。国内个别省级综合博物馆在网站上没有给观众发表意见的地方。极少有博物馆开展实时在线问卷调查和电子邮件问卷调查,博物馆传统观众调查最常用的问卷调查,利用互联网将更加方便、快捷、省钱,而且也有诸多公司开发了商用的问卷调查系统软件,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博物馆开展网络问卷调查。

就国外调查资料可以看出,网络型观众问卷调查模式在2000年之前基本上处于发展初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的密西根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才分别建立了专门从事网络问卷调查法研究的机构。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问卷调查法开始在发达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3对调查问卷的个案分析

2016年4—6月,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通过发放《网络型问卷调查模式的可行性调查》问卷来了解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参观人群对网络型调查模式的看法。从时间选择来看,既不属于黄金周旅游密集时间段也不属于旅游淡季,选取的人群都是散客不包括团队,调查具备抽样的合理性,因而得出的数据相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网络型问卷调查模式的可行性调查》是从2016年4月1日开始,2016年6月9日结束,在24个调查工作日当中共获取调查样本3229份。本次调查是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即采用“1、5、10、15、20……”点位进行。参与调查人员来自上海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调查前,我们结合《调查工作须知》和以往工作实际情况,每天对调查人员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岗前培训。

调查问卷设计了16道选择题,采取打钩选择的形式,尽量避免占用参观者过多的时间。下面将对8个代表性统计结果逐个分析。

(1)参观者的性别:调查显示女性观众略高于男性观众,其中原因在于上海自然博物馆博物院作为上海重要的科普场所之一,科普教育是吸引女性观众带领子女观光游览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也观察到男性观众在逐年上升,它说明博物馆的文化因素正在逐渐地加深。

(2)参观者的年龄:调查显示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观众年龄比较年轻,说明上海自然博物馆博物院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最强,具备休闲与时尚性,展出内容和形式与时代同步,由于“绿螺讲坛”“小小博物学家”“一起聊聊吧”等一系列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教育活动的相继推出,故18岁以下的青少年观众占总体参观人数的68.59%,同时,调查也真实地反映了博物院针对年龄较大的群体(61岁以上)的宣传和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3)参观者的受教育程度:在参与学历调查的3229名观众中,观众学历比例人数最多的为初中以下(占43.17%),之后依次为本科(占23.88%)、高中中专(占14.57%)、大专高职(占14.16%)、硕士(占3.51%)、博士(占0.71%)。说明博物馆的追逐者通常是对自然科学知识有着浓厚兴趣的青少年。

(4)调查问卷模式的选择:调查显示64.17%的观众选择了网络型问卷调查方法,35.83%的观众选择了传统型调查模式。这说明网络型调查方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成本低、已成为博物馆观众问卷调查的首选模式。

(5)对网络型问卷调查了解程度:调查显示54.38%的观众对网络问卷调查表示了解,28.14%的观众表示较了解,仅有17.48%的观众对网络型问卷调查表示不太了解及没有听过,说明网络作为人们积极、主动了解事物的传播媒体,在观众问卷信息收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网络型问卷调查的接受程度:调查数据显示86.19%的观众对网络型问卷调查表示接受或可能接受,网络型问卷调查的开展,使观众从普通参观的参观者变成了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的建设者,这不仅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而且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是应该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的。

(7)不选择网络型问卷调查方式的原因:71.19%的观众表示之所以不选择网络型问卷调查方式是因为网络型问卷调查存在不安全因素。11.13%的观众表示没有上网的条件,这一部分观众大多为老年人。不难发现,虽然网络问卷调查方式接受程度较高,但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可能也存在着缺陷,同时,由于网络中存在较多隐患,网络问卷调查法可能会受此影响,使所收集的数据产生结果的偏差。

(8)有奖励的网络型问卷调查的接受程度:调查显示82.68%的观众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接受一项有奖励的网络型问卷调查,仅17.32%的观众依然不接受这样的调查模式。说明对于部分观众来说,问卷的纪念品可以大大降低观众对网络型调查模式的调查顾虑,建议在开展观众问卷调查时适当发放纪念品。

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展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和来自参考资料的问卷反馈数据,现将两种问卷调查模式的特点汇总如下表所示。

4科技发展给网络型问卷调查模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近数十年来,一次次的科技发展浪潮,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调查研究领域,基于问卷的调查模式受其影响也日益多样化,科技发展使问卷调查模式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协调,降低问卷调查成本,减少问卷调查人员配置、缩短问卷调查周期,扩大问卷调查领域和信息收集的渠道,提高所收集的数据时效性、准确性,降低了实施调查研究的门槛,给调查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

科技发展为研究者提供全新的调查工具和途径的同时,为调查研究开拓出众多新的研究空间和调查领域。但新技术不仅可能成为将各种已相对成熟的调查研究方式和方法淘汰的工具,因此,在开展问卷调查时各种问题让研究者不得不慎重考虑,尤其是在用网络调查模式开展关于敏感问题的调查的时候,被调查者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技术的发展无疑为研究者深入探索受访者的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这种探究能力的增强也引发了受访者出于自我保护的对抗性心理,最终可能降低研究的机会和反馈的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因此,针对各种基于网络的调查方式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对传统型纸质问卷和网络型问卷优缺点的分析,结果显示:网络型问卷调查模式的反馈率明显高于传统型问卷调查模式的反馈率,网络问卷调查和传统问卷调查的参与者在基本信息和对网络问卷调查的态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当参与者接触到网络调查,对网络调查有一定了解之后在对于网络调查的态度方面更趋向于接受。观众调查数据的日常化收集与积累是所有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优化的基础,亦是博物馆运营与发展永不衰竭的源动力。作为科普教育主阵地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需要通过观众对网络型问卷调查了解程度、接受程度等方面有所突破。

当然,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本次调查研究还存在一些欠缺与不足。只完成了部分研究,笔者希望网络型问卷调查模式和传统型问卷调查模式的研究能引起同行的关注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使之能够为推动上海自然博物馆乃至我国博物馆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摘要:观众是博物馆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文章旨在通过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发放关于《网络型问卷调查模式的可行性调查》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回收的数据分析比较研究基于问卷的两种不同的调查模式的优缺点,总结出在博物馆观众群体中开展调查时不同的问卷调查模式的各自特点,得出更适用于博物馆体系的观众问卷调查模式。

关键词:观众问卷,上海自然博物馆,调查模式

参考文献

[1]曾五一.统计调查体系与调查方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风笑天.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公达,张欧东.市场调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陈永泰,何有世.网络调查与传统纸质调查的差异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6):32-34.

[5]李金昌.应用抽样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赵国栋,黄永中.网络调查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罗纳德·扎加,约翰尼·布莱尔.抽样调查设计导论[M].沈崇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8]加里·T.亨利.实用抽样方法[M].沈崇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9]赫利剑.通用网络调查问卷系统技术研究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篇4: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项目简介

“自然探索移动课堂”是上海自然博物馆原创开发的博物馆系列教育品牌之一,旨在深挖展品背后的科学内涵,吸引并促进受众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活动兼具科学性、趣味性和启迪性。

·设计理念延伸静态展览,衔接学校课程;以标本为依托,倡导协作探究学习;活动前、中、后一体化规划设计。

·品牌特点活动主题多元化——包含鸟类、植物、昆虫、古生物、生态、天文、地质、人文等多种主题,目前已开发57个活动项目;目标群体分众化——涵盖亲子低幼、小学低高年级、初中、高中等多个年龄段;呈现形式多样化——包括但不局限于角色扮演、动手实验、观察记录、主题演示;实施地点灵活化——活动材料和教师手册整体打包进活动箱,便于在馆内外流转。

丰富的鸟类标本是我馆馆藏特色之一,基于这一优势,我们开发了“探秘鸟类”系列自然探索移动课堂,包含“结构与功能”、“行为与习性”2大主题13个活动。此次参加科普教育项目展评活动的项目便是“结构与功能”主题下的“鸟类是如何适应飞行的”移动课堂,目标群体为初中生。该项目的三维目标分别是:①知识与技能——了解鸟类的基本结构与行为特征;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模型方法探究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理解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及信息素养,体会团队协作,懂得合作与分享。

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分活动前、中、后3个阶段实施。活动前,参与者以任务单为导向,自由参观展区,收集、记录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信息。当然,参与者也可以在学校或家中进行资料搜集,完成任务单。

在对活动主题形成初步认识后,博物馆科学教师进一步组织参与者在实验教室展开探究,依次为活动引入、小组探究、成功展示3个环节。

科学教师先以问题引入,“假如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拥有了飞行能力,我们的身体结构会发生哪些变化?”参与者自由畅想并分享观点,科学教师从中总结出鸟翼、羽毛、骨骼、呼吸系统等关键词,作为备选探究主题。

随后,参与者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并组成探究小组。每个探究小组都会得到主题材料包和对应任务单,以便开展协作探究。例如,以鸟翼为探究主题的小组,将获得雨燕标本、机翼纸模、吹风机和工具包,任务是观察鸟类标本翼形、鸟翼前后缘厚度;制作机翼纸模,探究机翼升力原理。以羽毛为探究主题的小组,将获得羽毛标本和放大镜,任务是观察触摸羽毛,记录其结构;根据羽毛形态推断功能;描述鸵鸟与猫头鹰羽毛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并解释鸵鸟不具备飞行能力的原因。以骨骼为探究主题的小组,将获得一套脊椎动物骨骼标本、家鸽骨骼标本、盐溶液、砝码、工具包,任务是通过比重实验找出密度较小的脊椎动物;模拟测试中空长骨承重能力,探究截面形状对承重能力的影响。

小组探究结束后则是成果展示环节。每组需派代表展示研究主题、过程与结论,其他小组进行提问或补充。参与者根据其他小组的汇报内容,不断完善记录单,归纳梳理鸟类适应飞行的各项特征。所有小组都汇报结束后,科学教师进行简要总结,并布置活动后任务。

活动后,参与者可以进一步收集资料,补充鸟类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方面对飞行生活的适应性,也可以尝试运用探究结论解释家鸡是否具备飞行能力并形成报告。

项目效果与特点

“鸟类是如何适应飞行的”自然探索移动课堂在1年内累计实施40场次,包括学校定制24场和散客预约16场,参与总人次为818人次。通过课堂随访和调查问卷2种方式收集参与者反馈,发现活动后参与者对鸟类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的认识普遍有所提高。

本活动与初中生命科学内容密切相关,活动中引入的动手实验和可触摸标本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深受广大教师好评。活动ppt免费共享给参与上海市教委联合上海科技馆设立的“馆校合作”项目的教师,覆盖上海市60余所学校,亦有许多学校专门要求定制本活动作为课堂延伸。

根据活动反馈总结出本项目的4个特点。

·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探究。参与者在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科学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知识讲授为辅。

·注重受众体验,促进全面发展。参与者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锻炼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之余拓展思维,激发创造力。

·紧密衔接中学课程,活动呈现形式丰富。项目内容与中学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在学生已有理论基础之上拓展思维容量,提供大量可触摸标本,方便开展深度探究。

·活动定制,博物馆教育进校园。根据校情、学情实施定制,教育资源整体打包,社区、学校多地流转。

获奖感言

本项目从设计实施到优化完善经历了漫长的磨合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网上预约所导致的参与者实际年龄与目标人群不符、参与者年龄及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活动引入时,能根据参与者的回答快速评估其认知水平,根据受众之前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经历确定究竟采用验证式探究、引导式探究还是完全开放的探究,同时对内容的深度、广度、呈现方式、活动时间进行适当调整,以求尽量做到因材施教。目前项目仍存在亟待改进之处,如“呼吸系统”主题和“肌肉”主题目前还只有视频资源和图像资源,缺少实物支持,后期将引入鸟类呼吸系统模型和鸟类塑化标本进行支持。

篇5: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其实,这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原来它的旧址是在黄浦区延安东路260号,是上海第一座钢筋混泥土造成的房子。新馆可比延安东路的那幢小老房子大多了。它建筑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呈螺旋形,灵感来自古生物“鹦鹉螺”,同时表示了此馆致力于古生物研究。

走过位于二楼的入口,我们进入了“起源之谜”展区。这儿主要讲天体的故事。慢慢的,我们又走过一条充满标本的斜坡,来到了1层。1层画风突变,使我的身边围绕着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以及模型。

我最喜欢的,还是位于B1层的“演化之道”。之所以喜欢这儿,当然是因为这里陈列了许多恐龙化石。忽然,我听到身后一声吼,就回头去看。“啊!”我被吓了一跳。原来,我身后有一只霸王龙正张开大嘴,怒气冲冲地盯着我。再定睛一看,终于松了口气。原来它是个模型!我想,世界上从古至今的生物可真是各有各的特点啊!像霸王龙,就十分有点霸王的气派,光用眼瞪着你就会感到一丝恐惧。在它身后,又是杂食性动物——窃蛋龙(因第一次发现里一个蛋窝很近而得名,其实那窝是它自己的)站在霸王龙身后,它感觉温顺不少啊!在这一层,我又了解了许多以前我不知道的物种,如三趾马等。最后,又讲述了他们中的一些是怎么进化为人的。看完了,我真想说一句,自然界的生物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关于大自然,我们还要学习更多!

虽然后来我也去看了“上海故事”、“生存智慧”等展馆,但都远没有我在演化之道上学习的东西多。

篇6:游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到了博物馆门口,我就惊呆了,整栋房子的外墙好像被一张巨大的蜘蛛网网住了一样,非常的奇特。走进大门,一眼望去,满眼都是动物和植物标本,我觉得非常新奇,赶紧东瞧瞧西看看,突然,我听到了一声低沉的.咆哮,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头巨大的恐龙发出的吼叫声,我吓得撒腿就跑,大声喊道:“不好啦!真恐龙出没啦!”过了一会儿,我才明白,这是一只电动恐龙,它在机器的控制下既能摇头摆尾,又能发出吼叫声。真是太有趣了。我壮着胆子来到了这个宠然大物的身旁,我发现它有两层楼那么高,身长犹如一艘大船,它的牙齿锋利得如同一把把尖刀,能把任何坚硬的东西咬得粉身碎骨。这虽然是一头假恐龙,但我想到亿万年前的真恐龙,该有多么的可怕。

看完了恐龙,我还到其它展馆看了很多动植物标本。自然博物馆时而把我们带进炎热的夏天,时而带进寒冷的冬天,时而把我们带进南极看企鹅,时而带进北极看北极熊。

篇7: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门口,写着“上海自然博物馆”金色的大字。一进门,只见几只庞大的恐龙化石骨架。其中一只的脖子特别长,都长到屋顶了,而它的头却很小,还是食草动物。通过参观其它恐龙化石骨架,我猜一般吃草的恐龙的头很小吧!接着,我们参观了古人类馆。我了解了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那里还有人、猩猩和小猩猩手脚比较,我觉得都差不多。

二楼是无脊椎动物馆。那里有一只巨大的帝王蟹,有大龙虾,还有超大的大贝壳。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种虫,它的壳是漂亮的深蓝色,闪闪发光。

三楼是一些两栖动物,那里有很多的鸟类。

篇8: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1 免费开放前后的自然博物馆状况对比

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为基本职能, 而自然博物馆不仅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阵地, 还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职责。由于我国自然科学的基础比较薄弱, 公民科学素质普遍偏低, 缺乏对自然科学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使得曾经的自然类博物馆的观众群体以青少年为主, 这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往往是自然博物馆接待观众的高峰期就可以看出。而成年人观众的数量相对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则较少。以青少年为主的观众群体, 决定了自然类博物馆的大多数展品都是针对未成年观众而设的, 讲解也多以浅显易懂, 生动活泼为主, 旨在激发青少年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求意识, 展品多为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狮子老虎等标本, 用启发式的语言引领他们认识自然, 热爱自然, 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免费开放为自然博物馆带来了新型的观众群体, 其中尤以农民工观众群体、成年观众群体及老年观众群体最为显著。以往针对单一的观众群体所采取的展览模式, 已经无法满足各个层面的观众不同的精神需求, 难以适应免费开放的时代大潮。

2 在免费开放的时代大潮中自然博物馆的应对举措

新型的观众群体各自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求我们针对不同层面的观众群, 采取不同的展览模式, 用针对性强的展品以求更好地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 让他们在自然博物馆有所收获, 吸引他们今后继续来参观, 而不是仅仅因为免费开放, 跟风式地一次性参观。避免由于免费开放而造成观众人数井喷之后, 又由于展览形式的单一, 不适合各个层次的观众而造成的随后的长期沉寂。针对免费开放后自然博物馆三大社会功能的加强, 需要我们相应地作出调整:

2.1 针对农民工观众群体的新措施

农民工是独特的观众群体。由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生活习惯, 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就造成了农民工观众群体普遍具有公共意识较为薄弱, 知识层次较低, 理解能力较差等特点, 为博物馆的管理和讲解工作带来难度。针对这一现象, 自然博物馆应有意识地为农民工群体设计一系列符合他们欣赏角度, 便于他们接受和理解的展览内容, 用农民工熟悉和喜闻乐见的题材缩小他们和博物馆之间的差距, 激发他们对展品的兴趣。如天津自然博物馆在2009年, 专门为农民工及乡镇群众举办了《爱鸟护鸟》专题展, 并下乡巡展, 因为主题是农民工在家乡经常能见到的鸟类, 很有亲切感和熟悉感, 用他们熟悉的内容激发他们吸收科普知识的兴趣, 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收益。

2.2 针对成年观众群体的措施

成年观众与以往以青少年观众为主的观众群体的最大区别是, 未成年人对大自然没有完整的认识, 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他们在自然博物馆参观的过程, 主要是知识吸收的过程, 是讲解员讲, 观众听的过程, 信息是单向流动的。讲解员只要做到能把科普知识生动活泼地讲出来, 便于观众理解就可以了。而成年观众有着较为丰厚的知识基础, 又有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的能力。他们在自然博物馆参观, 不满足于单纯的听讲解, 而是更喜欢提出问题和想法, 与讲解员交流, 信息是双向流动的。这就要求讲解员不仅要能自然流畅地把既定的讲解大纲讲出来, 还需要他们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 更敏捷的应变能力, 面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能快速, 准确地做出回应,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成年观众群体的参观需求和交流需求。加强对讲解员的培训, 提高讲解员的专业素质, 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 是免费开放向博物馆以及讲解员提出的新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 天津自然博物馆陆续开展了一系列讲解员培训班, 对于提高讲解员业务素质, 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3 针对老年观众群体的措施

老年观众群体的特点是由于年龄因素导致兴趣爱好较受限制, 缺乏丰富娱乐方式和广泛的交流机会。针对这一现象, 天津自然博物馆专门组织了“爱绿组”, 无偿为喜爱植物的老年人讲解日常植物种植、养护方面的常识, 并利用馆内“植物园”中的植物为范例作现场讲解。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的老年人们提供互相交流的场地的同时, 也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 让他们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对于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3 结语

免费开放为博物馆开拓了新局面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凸显了一些问题, 有待我们寻求适合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要认真研讨, 仔细分析, 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原则, 针对各个层面的观众的不同需求, 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更好地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让观众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

[1]沈岩.从免费开放反思当前博物馆教育的改革[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年6月.[1]沈岩.从免费开放反思当前博物馆教育的改革[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年6月.

[2]康熙民, 杨仲英.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现状与拓展对策[J].中国博物馆, 2005, (2) .[2]康熙民, 杨仲英.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现状与拓展对策[J].中国博物馆, 2005, (2) .

[3]陈忻.当代自然博物馆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时代教育, 2009, (02) .[3]陈忻.当代自然博物馆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时代教育, 2009, (02) .

上一篇:解放思想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下一篇:班级篮球联赛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