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省管领导干部

2024-06-24

浙江省省管领导干部(精选7篇)

篇1:浙江省省管领导干部

浙江拟提拔任用省管领导干部任前公示通告[名单]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籍贯 参加工作时间 政治面貌 学历 现任职务 拟任(提名)职务 吕汉夫 男 1948.10 浙江诸暨 1969.12 中共党员 中央党校大学 浙江省纪律检查员委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委巡视组副组长、正厅级巡视专员 戴学法 男 1946.06 浙江温岭 1968.03 中共党员 中央党校大专 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干部室主任(副厅级)浙江省委巡视组副组长、副厅级巡视专员 韦志海 男 1946.11 浙江东阳 1970.08 中共党员 大学 浙江省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成员、助理巡视员、机关党委书记 浙江省委巡视组副组长、副厅级巡视专员 徐光亚 男 1948.04 安徽枞阳

1968.03 中共党员 在职大专 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法规室主任(副厅级)浙江省委巡视组副组长、副厅级巡视专员 季鸣 男 1954.10 浙江义乌 1976.11 中共党员 大学 浙江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室主任 浙江省委巡视工作办公室主任 万晓捷 男

1953.08 湖北汉川 1969.12 中共党员 在职大专 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党风廉政建设室主任(副厅级)浙江省委巡视组副厅级巡视专员 宋扬 男 1953.05 山东苍山 1969.03 中共党员 在职大专 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副厅级纪检员、《反腐败导刊》编辑室主任 浙江省委巡视组副厅级巡视专员 马晓宁 男 1955.08 安徽巢湖 1972.12 中共党员 省委党校大学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人事处处长 浙江省委巡视组副厅级巡视专员 吴顺江 男 1956.05 浙江余姚 1972.08 中共党员 省委党校研究生 浙江省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成员、助理巡视员、干部综合处处长 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张宝贵 男 1953.01 江苏宿迁 1970.12 中共党员 中央党校大学 浙江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

任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郭占恒 男 1954.09 北京通州 1974.12 中共党员 在职研究生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松根 男 1956.08 浙江慈溪 1978.09 中共党员 省委党校大专 浙江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处长 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派驻省国土资源厅纪律检查组组长、党组成员 张建康 男 1948.04 浙江安吉 1968.12 中共党员 大学 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办公厅主任(副厅级)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派驻省交通厅纪律检查组组长、党组成员 吴鸿 男 1960.03 浙江东阳 1976.12 九三 研究生 浙江林学院科研处处长,丽水市市长助理(挂职锻炼)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 夏海伟 男 1956.12 浙江文成 1970.12 中共党员 在职大学 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党组成员、人事教育处处长 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副厅长、纪律检查组组长 翟晓翔 男 1956.01 山东淄博 1973.11 中共党员 在职大专 浙江省体育局人事处处长 浙江省体育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郑仓元 男 1956.11 浙江江山 1974.12 中共党员 研究生 浙江省委党校校务委员、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教育长 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 盛世豪 男 1962.12 浙江奉化 1982.08 中共党员 研究生 浙江省委党校软件科学研究所所长 浙江省委党校校务委员、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教育长 鲁俊 女 1968.05 浙江常山 1987.08 中共党员 省委党校研究生 共青团浙江省委党组成员、组织部长 共青团浙江省委副书记 徐全升 男 1953.12 浙江桐庐 1974.12 中共党员 在职大专 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委员、组织部部长 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李德忠 男 1956.09 山东枣庄

1981.08 中共党员 在职大学 浙江省人事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符晓东

男 1950.07 浙江嘉善 1969.01 中共党员 中专 浙江省财政厅国有资产综合管理处处长 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 陈月亮 男 1960.01 浙江绍兴 1985.04 中共党员 省委党校研究生

中共嵊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中共嵊州市委书记 魏伟 男 1962.03 浙江诸暨

1983.08 中共党员 中央党校研究生 绍兴经济开发区、会稽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 嵊州市市长候选人 徐建华 男 1959.11 浙江兰溪 1983.08 中共党员

在职研究生 中共磐安县委副书记、县长 中共磐安县委书记 施彩华 女 1966.03 浙江金华 1984.08 中共党员 在职大学 中共武义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正处级)磐安县县长候选人 施基城 男 1947.03 浙江杭州 1970.07 中共党员 大学 中共丽水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丽水市政协主席人选

篇2:浙江省省管领导干部

为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经省委研究决定,对下列同志进行任职前公示。

1、何国平,现任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男,1954年10月生,汉族,江苏常州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12月参加工作。拟任省政府副秘书长。

2、庄同保,现任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干部一处处长。男,1956年12月生,汉族,江苏扬中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1月参加工作。拟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试用期一年。

3、马宁,现任省文化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男,1958年7月生,汉族,江苏南京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副研究馆员,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10月参加工作。拟任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

4、王中苏,现任宜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男,1957年10月生,汉族,江苏东台人,大学学历,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7月参加工作。拟任宜兴市委书记。

5、张立军,现任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党委副书记。男,1971年7月生,汉族,江苏靖江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为宜兴市市长人选。

6、梁一波,现任吴江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男,1970年9月生,汉族,江苏张家港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199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7、黄利金,现任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男,1953年5月生,汉族,江苏启东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197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6月参加工作。拟明确为正市级。

8、周毅,现任淮安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男,1964年8月生,汉族,江苏常熟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198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拟任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9、陶光辉,现任金湖县委书记,淮安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男,1962年9月生,汉族,江苏淮安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198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参加工作。拟任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10、程希,现任仪征市委副书记、市长。男,1964年7月生,汉族,江苏张家港人,在职大学学历,198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仪征市委书记。

11、张震宇,现任仪征市委副书记(正处级)。男,1976年8月生,汉族,江苏江都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为仪征市市长人选。

12、赵深,现任泗阳县委书记。男,1964年10月生,汉族,江苏淮安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拟推荐为宿迁市副市长人选。

13、李荣锦,现任泗阳县委副书记、县长。男,1968年6月生,汉族,江苏宝应人,大学学历,199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泗阳县委书记。

14、窦立夫,现任淮安市政府秘书长。男,1964年3月生,汉族,辽宁绥中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9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拟推荐为淮安市副市长人选(援疆)。

篇3:浙江省省管领导干部

1983年2月1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若干问题的通知》, 要求“积极实行地、市合并”, 地级市便由此产生, 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地级市的弊端不断地暴露出来, 不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1.“市管县”缺乏法律支持

我国《宪法》第3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目前我们实行的“市管县”模式没有法律依据。

2.管理效率低而管理成本高

行政管理层级增加, 一方面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和速度, 一些基层的意见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省里, 自然省里也无法适时灵活地处理问题, 不利于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和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行政层级多了一级, 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和公务员也必然增加, 加大了管理成本。

3.市县竞争激烈, 不利于县的自身发展

虽然“市管县”没有法律依据, 但这些年来“市管县”已然成了事实, 使得不少县级政府的权利受到限制, 影响和干扰了县级政府的自治权。市县在财政体制上又是相对独立的, 两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在经济发展中必然存在竞争, 由于“市管县”的存在, 往往使县在竞争中处在不利地位。

4.城乡合治, 不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和农村在本质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农村的生产和管理分散性、季节性强, 城市的服务业比较发达, 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大, 因而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要大于农村。在“市管县”体制下, 许多市把更多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去, 如果地级市实力不强, 往往会截留所辖县的资金, 不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2006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指出,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可见, 中央已意识到“市管县”体制的不足之处, “省管县”改革势在必行。已经实行“省管县”的浙江省和海南省所取得的成果, 充分证明了“省管县”较之“市管县”体制的优越性。

二、浙江模式

1.浙江省特点

1994年国家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各地政府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确立了省管市、市管县模式, 而浙江省却沿袭了省管县模式, 这与浙江省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首先, 浙江省面积相对较小, 列全国第29位, 全省仅有58个县和11个地级市, 其省会杭州距各县市之间的距离较近, 使得省管县模式在现实中可行。其次, 到1994年, 浙江省仅30个发达县市的财政就占了全省财政收入的70%, 县域经济实力已经略有显现, 地级市经济倒不如县级市经济发展得好。再次, 浙江距上海较近, 实行省管县就可以把权力下放到县, 充分调动县的积极性, “接轨浦东”, 利用上海的辐射作用发展县域经济。

2.浙江的政策创新

1993年, 浙江省根据当时财政紧张的实际状况, 提出了在保持原先的省管县财政体制不变的前提下, 实行财政增长综合分成的财政政策。所谓财政增长综合分成, 是指只要财政增长, 就给综合分成。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特点出发, 浙江省确立了“抓两头、带中间、分类指导”的财政政策, 即根据不同县域经济的发展采取不同财政政策:针对贫困县的“两保两挂”政策和针对富裕县的“亿元县上台阶”的奖励政策。“两保两挂”中的“两保”是指保财政收支平衡和保消化历年财政赤字。“两挂”中的第一个“挂”是指财政增收与补助挂钩, 即财政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补助0.5个百分点。第二个“挂”为财政增收与奖励挂钩, 即贫困县每年财政收入增长100万元, 奖励5万元。“亿元县上台阶”的奖励政策就是让发达县积极上缴税收:发达县市上缴省里20个百分点, 省里就拿出1个百分点做奖金, 3个百分点补助技改贴息。过亿元之后, 每超过3 000万元, 奖励20万元, 两者的比例是150 ∶1。

在省管县体制下, 为发展县域经济, 浙江省率先进行以下放经济管理权为核心的强县扩权改革。1992年对13个强县下放审批权;1997年对萧山和余杭两个县级市进行了扩大管理权的试点。2002年浙江又出台了“40号文件”, 将313项原本属于地级市经济管理的权限下放给包括兴县、萧山区在内的17个县市和3个区。这313项权限涵盖了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交通等12大类扩权事项, 几乎囊括了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

浙江省改革成果显著, 这些年来没有一个县市出现财政赤字, 更没有发不出工资的县市。2008年浙江省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是27个, 百强县中的前30排名里有11个是来自浙江省。2008年全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 933亿元, 同比增长17.2%;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2 326亿元, 增长17.7%。与此同时, 浙江省财税收入结构也进一步优化, 质量进一步提升。据统计, 去年浙江省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51.8%, 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92.7%。根据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 2008年, 浙江省生产总值 (GDP) 为21486.9亿元, 比上年增长10.1%。其中,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 095.4亿元、11 580.3亿元和8 811.2亿元, 分别增长3.9%、9.4%和11.8%。如果按照目前浙江的常住人口, 去年人均GDP为42214元, 按照国家公布的2008年平均汇率来换算, 浙江的人均GDP达到6078美元, 位于全国前列。

三、海南模式

1.海南省特点

1988年4月13日,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同年4月26日, 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 并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于是海南便从广东省分出, 开始了独立建省发展经济的历程。

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 是一个只有3.4万平方公里、820万人口的小省。根据自身的特点, 海南省一开始就采取了“市县分治”的行政结构和管理模式:海口、三亚两个地级市只管理城市, 县则由省直接管理。也就是说海南省从建省开始就是一个没有地区级政府的省份。

2.小政府、大社会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各级领导机关, 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 放在下面, 放在企业、事业, 社会单位, 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 本来可以很好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政府的职能也要相应改变, 不是由政府领导企业, 而是政府为企业和社会服务。1987年9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海南省及其筹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海南省各级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确定, 要符合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机构设置要突破其他省、自治区已有的机构模式, 也要比其他经济特区的机构更精干、有效一些, 使海南省成为全国省级机构全面改革的试点单位。1988年4月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又一次指出, “海南从建省开始, 就要按照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坚持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精简机构, 多搞经济实体。政府机构的设置, 要突破其他省、自治区现在的机构模式, 注重精干、高效, 实现‘小政府、大社会’”。

海南省从建省起, 就依据中央的要求, 结合自身特点, 突破传统体制的限制, 建立起了“小政府、大社会”行政管理模式。其基本内容是: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精简高效、健全法制、下放权力。根据“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理念, 海南省采用了“市县分治”的行政管理模式, 虽然保留地级市的行政级别, 但县则是由省直接管理的。改革后减少了行政层次, 降低了行政成本, 提高了行政效率, 同时也扩大了各个县的自主权。海南省行政体制改革的成功为其他省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总结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 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建设, “市管县”体制不利于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减少行政层级的思想, 各省都在进行积极探索。浙江、海南两省是全国最早实行“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的省份, 两省又各有特点。

在学习浙江和海南改革模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应从自身的综合情况出发, 制定适合自身的改革方案。其次, 在制定政策时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 浙江省在财政上的创新充分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再次, 我们不仅要学习浙江、海南的经验, 也要积极地吸取教训, 找出问题的症结, 避免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同样的问题。最后, 不仅要充分考虑改革的速度、力度与自身的承受能力, 还要及时地获得来自基层的反馈信息;改革要循序渐进, 切勿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庞明礼.“省管县”: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6) .

[2]张占斌.政府层级改革的酝酿:强县扩权与省直管县[N].学习时报, 2005-08-04.

[3]宫桂枝.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现状及改革构想[J].政治学研究, 2000 (2) :65.

[4]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39-40.

篇4:“省管县”改革的浙江案例

浙江在财政上实行省直接对县的体制,在组织体制上实行省管县市党政正职的体制。因此,在全国普遍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情况下,浙江在事实上实行的是市不管县,省直接对县的行政管理体制。

浙江实行省直接对县的财政体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当时根据中央取消大区一级财政、增设市(县)一级财政的决定,浙江省普遍建立了市、县一级财政。在一些省区把原本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先后改成“地(市)管县”财政体制的情况下,浙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除了“文革”后期的几年外,一直坚持“省管县”的财政体制。

1982年,中央决定全面推行“市领导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浙江省也开展了“撤地建市”工作。面对市级层面要求具有管辖县级财政强烈呼声,以及其他省份纷纷实行“市管县”财政体制的情况,浙江一些县对这一体制最大的担心,是“市带县”会变成“市刮县”,省里决定仍然坚持实施“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并在随后多次进行优化。

1992年至今,浙江已连续4次出台政策,扩大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市(县)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出台了扩大萧山、余杭、鄞县等13个市(县)部分经济管理权限的政策,主要包括扩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权、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等4项。1997年,省政府同意萧山、余杭试行享受地级市一部分经济管理权限,主要有固定资产投资审批管理权限等11项。200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进一步扩大和完善20个经济强县(市)的经济管理权限,将313项原本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这些县市。这些权限几乎涵盖了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所有方面。2006年,省委、省政府再一次出台文件,开展扩大义乌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工作。决定除规划管理、重要资源配置、重大社会事务管理等经济社会管理事项外,赋予义乌市与设区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省管县”有利于公平竞争

浙江的客观条件比较有利于实施“省管县”体制。一是所辖的县较少。1980年,浙江有11个地级市,66个县,大致只有一些省份的1/2至1/3。

二是面积较小。全省10.18万平方公里,80%的县位于以杭州为中心200余公里的半径内,即使在交通条件较差的20多年前,多数县也在半天路程之内。

三是地级市实力较弱。当时浙江仅7个地级市,国民收入仅占全省的23.5%,所以浙江经济的主体是县。

所以无论是从行政管理还是从利益格局角度讲,都有利于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

实施“省管县”具有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多方面积极意义。在发展上增强了县市活力,有利于加快县级经济发展。“省管县”体制减少了中间层次,提高了行政效率。县市具有较强自主权,有力地增强了县级经济活力。目前在全国百强县中,浙江占有30个。

在改革上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有利于提升市场经济竞争。省级的直接利益主体较少,市和县处于同一竞争层面,因此与其他省份相比,在空间格局上形成了一种单一竞争主体局面,避免了多层次行政干预对于市场竞争关系的扭曲。

在行政上弱化了市對县的领导,有利于全省统筹发展。浙江的县(市)在事实上亲省而远市,同时市在事实上也把县作为平等的伙伴关系,大大提高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

县级经济发展出现两极化趋势。一种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区经济占有较大比重,与传统意义上的县已经有了本质区别。这些县的数量大致占1/2,GDP占3/4。其中又有一半多县已融于都市圈之中,城区人口十余万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在20万以上,已经成为中等城市。

另一种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产比重较高,多数位于山区,工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但生态环境较好,与传统意义上的县差距较小。这些县数量占1/2,GDP占1/4。目前这些县均有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

下一步改革的建议

一是继续推进省直接管辖多数县(市)。主要包括扩大地级市的市域范围,使地级市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明确多数县(市)由省直接管辖;建议中央尽快研究制定《地方政府法》。

二是较大市强化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宁波已在事实上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建议杭州也实行这一体制。同时在不改变财政体制的情况下,把下辖市改为区,不再出现市领导市的局面。另外,要根据人口、GDP、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将若干经济强镇升格为市,由省直接管理。

上述改革结果,在省的层面上,将形成三级和两级地方政府相结合的地方政府层级体制。与此同时,市除了规模上的差别外,还可以按市域范围分成两种类型,即广域型市和狭域型市。

建议花大力气改革中国的行政治理结构。除了限额以上建设项目外,省以下事项由本省审批,但不包括准省一级的行政区划。

篇5:浙江省省管领导干部

规程(试行)

晋审经责〔2014〕110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省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我省实施意见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 省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主要有:省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和市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和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县(市、区)党委书记,省属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金融企业)法定代表人。

第二章 组织协调与计划管理

第三条 省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省经济责任审计领导组领导下进行,建立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经济责任审计领导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审计厅、省监察厅、省人社厅、省国资委等部门组成。

领导组(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审计厅,与厅经济责任审计处合署办公。具体负责省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四条 省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按照“突出重点,以任中审计为主,积极开展党政同步审计”的原则确定。省审计厅每年提出下一审计计划思路,根据省委组织部提出的委托建议,经领导组(联席会议)办公室研究后提出审计计划草案,报请省政府主要领导审定后,纳入厅审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 省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工作方案、统一问题处理、统一审核把关、统一报告报送“五统一”的审计管理方式进行。

2间,严格执行审计项目情况周报告、月反馈制度,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审计任务。如遇有涉嫌重大违法违纪事项或情况特殊需要延长工作日的,要经厅计划管理处、分管厅领导审核后报厅长批准。

第五章 召开审计进点会

第十四条 审计组在开始实施现场审计时应当组织召开审计进点会。参加人员为:厅领导、审计组成员、厅经济责任处相关人员,被审计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所属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派人参加。

第十五条 审计进点会的主要内容有:宣读审计通知书、告知审计工作纪律规定、提出配合审计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作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述职报告;参加会议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有关人员讲话;厅领导讲话;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讲话;其他有关内容。

审计组应当在召开审计进点会前2日内告知厅经济责任审计处,联系领导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人员参加。

第十六条 审计组应当在审计进点会召开后1个工作日内在被审计单位醒目位置张贴审计公示,悬挂双举报箱。审计公示内容包括:审计项目、审计对象、审计时间、审计纪律八项规定、举报电话和邮箱、审计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第六章 审计访谈

第十七条 审计组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应当采取访谈方式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访谈对象主要有:被审计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被审计单位有关内设机构、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其他需要谈话了解情况的人员。

第十八条 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和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访谈,一般情况下由厅长进行。对被审计单位其他领导班子成员访谈由分管厅领导进行,访谈面要达到80%以上。对被审计单位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访谈由审计组有关人员进行,访谈面要达到50%以上。

访谈结束后要及时整理汇总形成书面记录,作为确定审计重点内容依据,并归入审计档案。

第十九条 审计访谈内容要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确定,主要内容有:推动本地区、部门、单位科学发展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职责、措施、效果和存在问题情况;任职期间重要经济事项、重大经济决策、大额资金安排使用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执行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遵守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其他需要关注和核实的有关情况。

第七章 审计重点内容

第二十条 省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部门、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

第二十一条 对市、县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研究制定经济工作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和目标责任完成情况;重要经济事项、重大经济决策制定和实施效果情况;政府执行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监督情况;自然资源、财政资金、政府性债务、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党委及其工作部门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本人直接参与的重要经济事项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和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

第二十二条 对市长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是:贯彻执行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研究制定经济工作政策措施,组织实施有关经济活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和目标责任完成情况;重要经济事项、重大经济决策实施效果情况;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政府性债务的举借、管理、使用情况;国有资源、资产管理使用情况;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和管理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的管理、监督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和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

第二十三条 对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

6个等次,分别按1、0.8、0.6、0.5四个得分系数计算,汇总计入各个审计重点内容定量评价。

第三十三条 下列情况在对审计重点内容的定量评价得分的基础上直接采取加减得分,加分、扣分不超过10分。

在经济领域获得国家级综合先进,每获得一项加1分;省部级综合先进,每获得一项加0.8分。有关经济工作经验做法在全省或全国推广,每获得一项加1分。若有与前项重复的不重复加分。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承担直接责任每项扣1分,承担主管责任每项扣0.8分,承担领导责任每项扣0.6分。

第十章 审计报告

第三十四条 审计组应当在现场审计结束10日内完成审计报告撰写工作,经分管厅领导审核和厅长同意后,及时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意见。

审计报告内容包括:审计依据、范围、内容、方式和审计实施时间;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有关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评价意见;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主要业绩;审计发现问题的事实、定性、责任界定、处理处罚意见以及依据的法律法规;对以前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审计移送处理事项的事实和移送处理意见;审计意见和建议;需要反映的其他情况。

第三十五条 审计报告封面由审计机关、发文字号、审计项目名称组成。审计机关为:山西省审计厅,发文字号为:厅统一编发的文号,审计项目名称:由被审计单位名称、被审计领导干部姓名、职务和审计类型组成。

第三十六条 审计报告引言部分主要包括:审计依据、时间、对象、范围等内容。

审计报告基本情况部分重点表述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相关的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相关情况、审计实施情况等方面内容。

第三十七条 审计评价要突出重点、层次分明、语言平实、详略得当,既要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取得的业绩,又要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更应避免相互矛盾。对于被审计单位履行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证据不充分的事项,未列入审计内容的事项,一般性问题不作评价。

对于因审计执法条件限制、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提供资料不全面、不准确等因素影响,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查明而同时又存在审计风险的事项,要给予客观反映。

第三十八条 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取得的主要业绩,紧紧围绕领导干部“权力行使”、“责任落实”两个方面,重点反映目标责任完成情况、重大经济决策及重点资金投向效果情况、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十九条 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责任认定和处理(处罚)意见要根据发现问题的性质、金额、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关联程度,按照重要性原则和严重程度排序逐项反映。同类问题可合并综合表述。

第四十条 对违法违规问题表述要完整、准确,包括违法违规时间、主体、原因、金额、主要情节、被审计领导干部参与决策情况、截至审计时的状况、审计期间整改情况等。如果既涉及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又涉及任期外的,应当在发生问题的时间和金额上加以区分,分别反映。

对每个问题违反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处理处罚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都要引用清楚法规名称、发文单位、发文号、具体条款号及条款内容。处理处罚意见应当具体、可落实。

第四十一条 责任界定要针对逐个问题进行。在简要说明责任界定理由的同时,根据问题的事实、被审计领导干部在问题事项中的实质性参与程度、关联程度,划分清楚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

第四十二条 专题报送省政府处理、移送相关部门处理以及其它不宜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知悉的问题,可以不在审

10普遍性问题,应当加强分析研究,作出专题报告,提出审计建议。按照有关规定,向省审计厅提出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审计结果,或者以适当形式对审计结果和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向社会公告的建议。

第五十三条 审计组应当在出具审计报告90日内完成审计项目文件资料立卷归档工作。经审计组长和处室、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按厅统一要求归入厅档案室。

第十四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本操作规程未尽事宜按照国家审计准则和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五条 本操作规程由厅经济责任审计处负责解释。第五十六条 本操作规程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1.审计通知书参考格式

2.审计访谈记录参考格式 3.审计报告参考格式

4.审计评价指标参考格式(党政)5.审计评价指标参考格式(部门)6.审计评价指标参考格式(企业)

篇6:青海省省管干部任前公示办法

第二条公示对象为新提任或平级转任重要职务的省委管理干部,包括拟提拔担任厅级领导职务人选、厅级非领导职务人选、省委管理的国有企业正职,厅级非领导职务改任同级领导职务人选,平级转任重要职务人选,新任县(市区)委书记人选,其他需要公示的干部。在换届考察时已公示过的省管干部拟任人选,不再进行任前公示。

第三条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后、下发任职通知前,由省委组织部对公示对象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5个工作日,公示期从发布公示的第二天算起。

第四条公示内容为公示对象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学历学位、现任职务、拟任职务或职级等情况。涉及破格提拔的,还应当说明破格的具体情形和理由。

第五条公示对象一般在《青海日报》、青海电视台和青海新闻网上公示。国家安全、机要等特殊岗位新提任人选在本部门或本系统公示。

第六条公示期间,任何个人和单位可通过来电、来信、来访、网上举报等方式,向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部门反映公示对象的有关情况和问题,也可对公示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反映问题的个人和单位以及反映的内容要严格保密,违反规定的,严肃追究责任。

第七条对公示期间接到的举报或反映,由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部门根据内容、性质进行分类处理:

(一)相关部门已作出结论的,不再进行调查。

(二)反映问题笼统,不便进行初步核实的,可进行谈话、函询或留存处理;反映问题内容具体、线索清楚的,要进行调查核实。

(三)署名或当面反映的问题,可视情况在调查核实后以适当方式向举报人反馈调查核实结果。

第八条公示结束后,对没有问题反映或反映的问题经调查核实不影响任用的.,按规定程序办理任职手续。

对公示期间有问题反映,经调查核实,影响任用的,提请省委常委会复议;涉嫌违纪违法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反映的问题一时难以查清的,暂缓任用,暂缓任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问题查清后,不影响任用的,按规定办理任职手续;影响任用的,按前款规定办理。

第九条本办法由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篇7:浙江省省管领导干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防止利益冲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法律和党内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利益冲突是指党员领导干部的个人利益与公职身份所代表或维护的公共利益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利益,包括财产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财产性利益时指动产、不动产、有价证券等财物或期权、债权等其它具有经济价值的利益;非财产性利益是指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在政策制定、行政审批、人事任免、奖惩、执法裁量等方面谋取的有形或无形的利益。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党员领导干部包括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中相当于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

第二章 防止利益冲突的行为限制

第五条 党员领导干部应正确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保持公共职务廉洁性。为防止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须对领导干部作出相应的行为限制。

第六条 党员领导干部不准个人独资或与他人合资、合股经办商业或其他企业,不准以个人或他人名义入股的形式经办企业,不准私自以承包、租赁、受聘等方式从事商业和其他经营活动。

违反本条规定的,应停止各种形式的经商办企业活动,或者辞去领导职务,并依照《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规定处理。所得经济利益应当上缴。

第七条 党员领导干部不准违反规定拥有非上市公司(企业)的股份或者证券。

违反本条规定的,应在规定期限内将所持股份或证券作出处理,或辞去领导职务;逾期拒不改正的,依照《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七条规定处理。

第八条 党员领导干部不准违反有关规定,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向相关部门及其人员以暗示、授意、打招呼、批条子、指定、强令等方式,影响市场经济活动正常开展或者干扰正常监管、执法活动。

违反本条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九条 党员领导干部不准违反规定买卖股票或者进行其他证券投资。

违反本条规定的,依照《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七条规定处理。所得经济利益应当上缴。

第十条 党员领导干部不准以集资、交易、委托理财等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利用知悉和掌握的内幕信息谋取利益。

违反本条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所得经济利益应当上缴。

第十一条 党员领导干部不准违反规定在经济实体、社会团体、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等单位中兼职或者兼职取酬,或者从事有偿中介活动。

违反本条规定的,应辞去一方职务或立即停止有偿中介活动,并依照《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七条规定处理。所得报酬(包括各种经济利益)应当上缴。

第十二条 党员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准在该领导干部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

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等活动;不准在异地工商注册登记后,到该领导干部管辖的地区或者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不准在该领导干部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外商独资企业或者中外合资企业担任由外方委派、聘任的高级职务。

其中担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党员领导干部,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执行上述规定的同时,在该领导干部管辖的地区还不准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及相关代理、评估、咨询等有偿中介活动;不准从事广告代理、发布等经营活动;不准开办律师事务所或者代理诉讼;不准从事营业性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娱乐业,洗浴按摩等行业的经营性活动;不准从事其他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

违反本条各款规定的,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应停止、退出所从事的经商办企业活动或辞去所担任的职务,或者领导干部本人辞去现任职务,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第十三条 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的党员领导干部,其分管或办理的公共事务,涉及其配偶、子女移居国家和地区的,应当按干部管理权限向组织(人事)部门报告。存在利益冲突的,应当自行回避,或者由主管部门责成其回避。

第十四条 党员领导干部离职或退休后三年内,不得接受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聘任,或者个人从事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不得到与本人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上市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担任独立董事、独立监事。担任与原业务工作无关的上市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董事、独立监事的,须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关程序。

违反本条规定的,由原所在单位的同级组织(人事)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章 利益回避与监督实施

第十五条 党员领导干部对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事项,应主动回避,并向纪检机关报告。回避既可以是党员领导干部申请调整分工、调换岗位或辞去相关职务;也可以是其本人或利益关系人主动停止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行为。

第十六条 对党员领导干部应回避而未回避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作出强制回避决定。强制回避可采取停职、调离岗位、责令辞职或免职等方式。对党员领导干部未主动回避而造成重大影响的,或拒不执行强制回避决定的,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第十七条 对第三方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回避的申请或举报,纪检机关应进行调查,及时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如需回避,应明确回避的方式。

第十八条 党员领导干部应自觉遵守本办法的各项规定,并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抓好职责范围内的防止利益冲突工作。对放任、包庇、纵容下属人员违反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等法律法规、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实施责任追究。

第十九条 各级党委(党组)负责本办法的贯彻实施。各级纪检机关协助同级党委(党组)抓好本办法的贯彻落实,按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利益冲突回避信息档案,并负责对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负责解释。

上一篇:初三说明文练习及答案下一篇:古典之美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