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心得

2024-07-23

红旗渠精神心得(共8篇)

篇1:红旗渠精神心得

观看《红旗渠》电影纪录片有感

一个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需要一种精神;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撑。9月上旬,全市广泛开展了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我有幸观看了《红旗渠》电影纪录片,充分感悟和领会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概括起来三句话:

一是很受触动。9月初,市委组织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到红旗渠开展了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作为新闻工作者,在网上搜索了关于红旗渠精神的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通过这次观看专题片,很受触动。一幕幕触动人心的情景,一个个无私奉献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当年,有记者在施工现场采访一位一只眼睛失明的民工时,记者被眼前这位残疾人的一句话触动了。这句话就是:如果问我为何要修建红旗渠,我就是怀着报恩的心在修建红旗渠。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的一个普通农民怀着报恩的心态去工作、去付出、去奉献。他讲的“报恩”就是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报答社会的恩情。一个农民讲的报恩很朴实,也很真诚,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深刻反思:我们是抱着感恩的心在干工作、在生活吗?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考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昧着良心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二是很受启发。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联系我的工作,全市宣传思想新闻工作者没有艰苦奋斗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没有今天各项宣传新闻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沅江新闻网、沅江手机报、沅江发布、《沅江新闻》的迅速成长、不断壮大,是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发扬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团结协作,认真细致、扎实高效地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结果,是宣传新闻干部队伍建设的显著成效,既锻炼了队伍,又树立了形象,无愧于我们的宣传事业,更无愧于组织和人民的重托。

三是很受鼓舞。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旗帜,催人奋进,是我们工作的动力,鞭策我们不能懈怠、不能偷懒。我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困难和挑战很多,在工作中,更要发扬红旗渠精神,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做到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当年修渠时,正处在三年特殊困难时期,修建红旗渠的决策者面对林县大地颗粒无收的现状,面对没有外界的任何援助,面对不少人悲观失望的情绪,面对需要穿越崇山峻岭的艰苦条件,他们没有退缩、没有回避,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敢于担当,激发了全县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劲,经过十年苦战,终于建成了红旗渠。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备的素质。总书记强调,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担当大小,体现我们的胸怀、勇气、激情,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我们要具有敢于担当的品质,对工作带着激情,对生活满怀热情,对事业饱满感情。一个没有激情的人是干不好工作的,干事业就是要充满激情。对组织安排给我们的工作,要积极去干,主动干好。红旗渠的修建者对待工作和事业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这种有着饱满感情的工作精神,为我们干好本职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单位的整体工作就干好了;每个单位、每个地区的工作干好了,我们的国家就强大了,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廖文9月28日有感)

篇2:红旗渠精神心得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自明朝正统元年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514年中,在林县这一小块土地上,曾发生过自然灾害100多次,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其中发生人吃人的惨境,就有5次。

六十年代的林县吃水难,难于上青天,那时的林县人风行一句话:一辈子咱只洗三次脸,生下来洗次脸,娶亲时洗次脸,死时最后洗次脸。世代的穷苦,工程的艰巨,使林县人根本没有奢望每天都吃上水、用上水。我是一个在农村出生的孩子,所以一直觉得对百姓的贫苦感同身受,但是听到在缺水的林县一辈子只洗三次脸这种事情还是非常震撼。

培训的时候,老师还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民国初年,任村桑耳庄有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十几里的黄崖去担水,由于人多、泉水小,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担水。而在腊月才刚娶进家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老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左等右等不回来。等到天黑才终于在半路迎到了挑满水回家的老公公,天黑山路不好走,小脚一滑,一桶水全洒在了地上。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发现了上吊自杀的新媳妇„„这一桶水摧毁了这一家人对于生活的全部勇气和希望。

正是在这么严峻的背景下,才让林县人坚定信念,让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担着被撤销职受处分的风险,排除万难,下定决心要修建红旗渠。

当红旗渠上马的时候,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一班人面临着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重重困难,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误解、指责,甚至丢官罢职的严峻考验。不少人说,在这崇山峻岭中修渠,简直是异想天开。有人甚至对杨贵说,这个渠要是通不了水,你可就成了千古罪人。对此,杨贵没有退缩,他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山开渠不止。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杨贵和县委一班人不但迎难而上,负重前行,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改变林县历史的重大决策,而且“干”字当头,身先士卒,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克时艰,真正同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难能可贵的是,县委一班人带领林县人修渠10年,动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从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一丝一毫的钱粮物资。

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红旗渠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突出地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和品格。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6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招展的红旗和沸腾的人群,不由感慨万分,似乎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做好长期艰苦创业的准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需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懈奋斗。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建设任务还很繁重,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篇3:红旗渠精神心得

他出生于“人造天河”的红旗渠畔——河南省林州市, 与生俱来了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他于1983年参军, 服役3年, 团结战友热爱军事学习文化知识;

他于1986年复员, 创业29年, 拥军优属扶贫济困达50多万元……

他, 就是助人为乐中国好人, 享有“红旗渠畔活雷锋”美誉的最美老兵石明生, 现任河南林州市振林区红旗渠涂料装饰行经理。

石明生始终奉行“爱党拥军, 兴业报国, 学习雷锋, 实惠民生”的神圣宗旨, 时刻不忘自己曾经的军旅生涯, 不断践行退伍老兵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 为传承红旗渠精神顽强做出着自己的贡献。当人们听着《好人石明生》悠扬动听的歌声, 看着《好人石明生》这样情节感人的豫剧时, 有关他的一幕幕故事便会在脑海中涌动浮现。

在最初油漆家具的十年中, 石明生上山下乡, 走家串户, 工作之余, 为客户挑水扫地, 遇到军烈属和特困户, 他更会给以优惠服务。他曾为一户军属挑水, 不小心碰坏了他家的一盆花, 连忙赔钱道歉, 被军属大婶儿笑着安慰说:“你人好活儿好, 照顾我们, 感激都来不及呢, 我们怎么能让你赔钱呢!”还有一次, 他看到用户着急的样子, 主动帮助安装门窗玻璃, 不料却被一块玻璃割断了右臂动脉, 看到石明生血流如注, 用户大嫂慌忙陪他上医院施行手术, 可石明生却毅然谢绝了她拿出的医疗费, 说:“这是我自愿帮忙的, 不能越帮越忙, 额外为你增加负担。”在为一家特困下岗工人家快干完活时, 户主却突患重病住院, 看到他家人急得团团转, 石明生款款安慰说:“看病要紧, 工资靠后。”当年腊月三十, 看到病人失望出院, 全家悲伤地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 石明生二话没说, 转身到附近的菜市场自费买来20斤鸡蛋送到他家, 年后不久病人去世, 石明生主动免去了他家600元的工资……1996年冬, 城郊乡桑园村的两位用户登门找到石明生家, 当知道他已改行粉刷墙壁后, 连声说:“可惜了可惜了, 林州家具油漆行业少了石明生, 不知要暗淡多少呢!”

1996年刚改行不久, 他便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有两家上下楼邻居, 上家不慎将下家卫生间墙壁冲毁, 在理赔范围上意见不一。上家只答应将下家毁坏墙壁补修, 下家则要求整屋修饰, 看到两家因此争吵起来, 石明生和声劝诫他们说:“远亲不如近邻, 假如你们都觉得吃亏, 干脆由我免费按下家的要求做, 只要大家和睦相处就行了。”此话一出, 争吵声戛然而止, 双方不约而同地向石明生投来诧异的眼神, 接着既惭愧又赞许地对他说:“你可真不愧是当过兵的人, 不唯利是图, 不坐观虎斗, 可这哪能让你贴钱干活儿呢?我们想通了, 由两家各抬一半, 你放手该咋干咋干吧。”之后不久, 石明生从电视上看到解放军支援修建红旗渠水毁工程, 连夜写了一首“团结就是力量”的散文诗, 次日便驾着“雷锋车”向任村尖庄的部队驻地送去了蔬菜和饮料等慰问品。

2004年, 石明生又将眼光从粉刷墙壁转移到销售涂料上, 当年“八一” 建军节, 他正式开设门市。2006年“四五”红旗渠通水日, 他又被荣幸的批准使用红旗渠商标。每逢“三五”学雷锋日等重大政治节日, 他便会举办文艺演唱等庆祝活动, 向军属、红旗渠建设者等人民功臣进行慰问。连同每年欢送新兵, 至今不同程度受益者逾1000多人次, 并先后带动复员军人、下岗职工、留守村民500多人加入到他的创业慈善中来。

难能可贵的是, 石明生的这些义举, 有时却伴随着他的磨难煎熬和艰辛酸楚。1997年, 因意外车祸, 导致他喉咙差点被破碎玻璃割断, 右腿粉碎性骨折, 他坚决拒绝医生多次提出要为他截肢的建议, 成功保住了留下残疾的右腿。1998年抗洪救灾, 他不顾腿伤未愈, 拄着双拐前往林州市民政局捐了500元钱。紧接着, 又是亲自慰问光荣军属, 又是写信鼓励救灾部队, 又是冒雪欢送入伍新兵, 忙得不亦乐乎。看着他一瘸一拐, 紧张奔波的样子, 人们感慨地说:“石明生的伤退, 将因他的满腔拥军热情而跑得痊愈了!”

2008年, 他的一位员工驾车不慎肇事, 给他造成了25万元的巨大损失, 但即便如此, 他在卖车捐助汶川地震后, 听到横水镇铁炉村, 一家两代三口退伍军人的特困户李会生的情况, 毅然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至今已进行了六年帮扶, 总计资金达1.5万元。先后向年逾古稀的孤寡老军人栗德正和林州市新意四股弦剧团, 免费提供价值达3万元的门面房和工作场所, 还为一个在此开饭店的独腿残疾人免去了3千元的房租……

迄今, 石明生已获得了“林州市慈善模范”“安阳市道德模范”“中原雷锋”“河南省双拥模范”“助人为乐中国好人”等20多种荣誉和聘书, 2013年, 被列入共和国100位最可爱的人候选名单, 2014年, 被推荐评选感动中原人物。2014年10月17日, 是首个全国扶贫日, 石明生倡导组织了“红旗渠爱心团队”, 克服了场地面临拆迁的严重问题和巨大困难, 无怨无悔地向河顺镇西庄村、茶店镇庙郊村、横水镇上台村和铁炉村、原康镇原康村、姚村镇申家岗村、城郊乡席家洼村等贫困乡村和英雄家庭进行帮扶慰问。他的事迹先后被《红旗渠》报刊、《安阳日报》、《河南发展高端论坛》、《党的生活》、《中华大地之星》、《人民论坛网》、中共中央党校《中国领导科学》杂志社和安阳电视台、河南卫视报道和约稿, 并继2011年和2013年之后, 被林州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第三次推荐参加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所有这一切, 充分印证了他 “ 退伍不褪色, 换装不换心, 只要生命在, 永远为人民”的坚定誓言和“好人定有好报”的必胜信心。

当看到各种受助者给石明生赠送的“当代雷锋”等锦旗和那一摞摞荣誉证书, 以及林州市老书记杨贵等领导和名人, 与石明生合影并题词“红旗渠畔活雷锋”“我是一个兵”“红旗渠传人”时, 石明生谦虚的对记者说:“在党中央习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滔滔洪流中, 我只不过是一朵浪花而已, 而且我也存在很多缺点和失误, 我要将军队的战斗精神和红旗渠的艰苦奋斗精神结合起来, 配合政府工作, 坚持双拥慈善, 抑制邪恶言行, 维护公平正义, 为实现伟大的强国梦贡献自己的一生。”

篇4:论红旗渠精神

林州市地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在历史上,这里交通闭塞,水源奇缺。为解决缺水问题,林州人民在20世纪60年代苦战10年,以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绵延三千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伟大的实践孕育着伟大的精神,林州人民重新安排河山的伟大壮举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力更生。20世纪60年代,全国正处于严重的自然灾害时期,物资十分匮乏,人民缺吃少穿,生活极其困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红旗渠工程上马了。当时机械化程度不高,物料、设备、资金、运输设备等都很紧张。林州人民通过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立足自身条件解决实际困难,苦干加巧干,大搞发明创造。没有吊车、水平仪设备,民工们就根据制造原理创造出土吊车、土水平仪,一锤一钎、荡纤炸石、抬筐推车等等都是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条件、逐渐摸索出来的。林州人民的自力更生体现在精神上不向困难低头,物质上不向国家伸手,依靠自身力量,克服艰难险阻。

艰苦创业。红旗渠工程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起来的,从领导到民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心全意搞建设。渠上人吃苦耐劳,精打细算,修旧利废,一物多用,从不浪费,形成了民工们常说的“老抠精神”。工地上没有盖过一间新房子,施工期间,民工们住山崖、石洞、石庵,打土窑、搭席棚,整年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却没人喊苦喊累,其战天斗地的勇气和力量丝毫没有被磨灭。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在帐篷里遥控指挥,而是每天在渠线上检查工程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们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林州人民的艰苦创业体现在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创业不愿守成。

团结协作。为了修建红旗渠,全县15个公社成立了数百个大队,10万建筑大军开赴太行山。各公社之间在吃住、物资方面互相帮忙解决,队与队之间在工程、技术上互相协作援助,展现了大集体、大团结的精神面貌。修渠是向大自然开战的大举措,当时渠上被称作前方,机关、厂矿、农村被当作后方,后方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前往第一线提供后勤服务,为前方提供了最大的力量支持。此外,无论红旗渠水是否最终到达该地方,收益早或者收益迟,群众们都毫无怨言,积极参与,出人出力,目的就是解决当地的缺水之苦。林州人民的团结协作体现在各社各队、各行各业的通力合作、相互支援。

无私奉献。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民工们以忘我的精神冲锋陷阵、奋勇争先,哪里艰苦就到哪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其中还包括一支支铁姑娘突击队。只要家里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他们一般都不回家;遇到小病小痛,依然不下战场,常年累月战斗在红旗渠上;面对危险,从不后退,共有81位党员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民工们在当时缺乏完善的保障设施的情况下从百米高的山顶上腰系绳索凌空开凿除险,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后方群众更是倾其所有,将家里的鞋、手套、工具等都带到红旗渠上以支援建设;在本来就不富裕的情况下,大家省吃俭用,为渠上筹集粮食,切实做到了前方有求,后方必应。林州人民的无私奉献体现在为造福子孙后代、改变林州面貌不惧艰苦、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等方面。

红旗渠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是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依靠双手修成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建成解决了数十万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使全市70%的农田得到了灌溉,彻底结束了十年九旱、吃水贵如油的历史,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人间奇迹。红旗渠通水50年来,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绿色旅游功能、品牌功能日益凸显。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它是英雄的林州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精神财富,引领着林州人民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四部曲。红旗渠精神弥足珍贵,不仅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成就伟业的生动体现,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红旗渠精神的立足点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灵魂是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实质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红旗渠精神是践行党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的时代典范,是集体梦与个人梦的统一。新时期,我们应根据时代的发展,结合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不断将其发扬光大,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汇聚正能量。

篇5: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一是很受触动。以前曾多次参观红旗渠景区,多次聆听红旗渠精神事迹讲解,观看过很多有关红旗渠的纪录片,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受红旗渠精神事迹教育,对红旗渠精神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但是,通过这次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我很受触动。一幕幕触动人心的情景,一个个无私奉献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笔者面前。当年,新华社社长穆青在施工现场采访一位一只眼睛失明的民工时,穆青被眼前这位残疾人的一句话触动了。这句话就是:如果问我为何要修建红旗渠,我就是怀着报恩的心在修建红旗渠。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劳模怀着报恩的心态去工作、去付出、去奉献。他讲的报恩就是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报答社会的恩情。一个农民讲的报恩很朴实,也很真诚,而作为我们党的干部应该受到更深的触动,应该深刻反思:我们是抱着感恩的心在干工作、在生活吗?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个考问。一位领导曾经讲过,共产党没有亏待了我们,我们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昧着良心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二是很受启发。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这使笔者感悟到,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没有艰苦奋斗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干部职工经历了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面对方方面面的利益纠葛,受到各种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市编办单设以来,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发扬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团结协作,认真细致、扎实高效地完成了每项工作任务,在体制机制改革、机构编制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既锻炼了队伍,又树立了形象,无愧于我们的事业,无愧于组织和人民的重托。

篇6: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林县人民十年奋战,愚公移山,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21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修建了总长近公里的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下绝引漳河水入林县。在60年代,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纯靠人力,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工程,林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一锤一钎战太行,体现出的这种不畏艰难、自强不息、改天换地的气魄和精神,是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

红旗渠工程的浩大令人震撼,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令人倾倒,林县党员干部的敬业、为民、务实的精神更令人折服。敬业、为民、务实不仅仅是红旗渠精神带给当代党员干部的精神启示,也应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根本。

篇7: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1)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自明朝正统元年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514年中,在林县这一小块土地上,曾发生过自然灾害100多次,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其中发生人吃人的惨境,就有5次。民国初年,任村桑耳庄有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十几里的黄崖去担水,由于人多、泉水小,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担水。而在腊月才刚娶进家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老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左等右等不回来。等到天黑才终于在半路迎到了挑满水回家的老公公,天黑山路不好走,小脚一滑,一桶水全洒在了地上。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发现了上吊自杀的新媳妇……这一桶水摧毁了这一家人对于生活的全部勇气和希望。

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担着被撤销职受处分的风险,排除万难,下定决心要修建红旗渠。

这次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当年红旗渠工地上的除险队长任羊成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当年修渠的故事。他在上工地之前,总要把自己的铺盖捆起来,他还有个小本子,把平时他借别人的东西都记在上面。有次他的这个秘密被工地总指挥长马有金发现了,问他是不是想开小车当逃兵。任羊成说:“咱干的是啥活,有多危险,万一哪一天粉身碎骨,我的东西也现成,把这四两套子,往棺材里一放就行了。”

在林州,只要是65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修过红旗渠,大家不讲任何条件,不叫任何困难,一心一意修建红旗渠。民工们住山崖、山洞、席棚,每逢下雨,外边大下,里边小下。由于长期睡在石板上,地下潮湿而且又凉,很多人都得了关节炎,还仍然坚持在工地。民工们从家带口粮,每人每天1斤多粮食,吃不饱肚子,很多人都得了浮肿病。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上山采野菜,下河捞河草充饥。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建党日当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红旗渠最险要的路段青年洞上高唱国际歌,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红旗渠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突出地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和品格。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年轻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需要抵御的诱惑也非常多,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2)

15日,党支部组织党员职工赴林州红旗渠参观学习,接受教育。在过去的记忆中,红旗渠的建设是一种壮举,红旗渠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但身临其境,远看山水,近看图片,当一步一步的走近红旗渠,了解红旗渠,认识红旗渠后,真正感受到红旗渠设计者们的创新、建设者们的艰辛和领导者们的合心时,我心灵深处又一次受到强大震撼。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修建的,从太行山的山腰引漳入林,这项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如今的红旗渠,早已不是一项单纯的水利工程,她是民族精神的又一座丰碑。她与伟大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插在太行之巅的一面精神旗帜。

红旗渠的艰苦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办好事的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光辉典范。红旗渠精神就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干部作风,革命事业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体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吃苦耐劳,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豪情壮志。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事业的感召力,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力弘扬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振兴中华民族宏伟大业不可缺少的凝聚力。

林县人民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16字精神建成红旗渠,实现了“青山绿水、麦香仓丰”的林县梦给了我很多感想。回首我们科教中心的初建、发展、壮大近三十年来,我们的创业者们不正是在潜移默化的发扬着红旗渠精神,他们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抛家弃小、为创建自己的家园流血流汗,他们不断传承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干劲,发扬着团结协作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他们在荒草湖泊、瓦砾废墟中,两手空空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冲锋在前、享乐在后、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科教中心的辉煌发展,成为郑州市唯一一所具备培训、教学、实训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基地,有了丰衣足食的今天。这是创业者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更是他们为之骄傲、为之自豪所在。这种精神,是不满足于现状,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是面临困境时吃苦耐劳、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艰苦奋斗;是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谋划的实事求是;这种精神,也将在科教中心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就像那红旗渠精神成为科教中心后人敬仰的精神丰碑!

虽然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下,像过去那样艰苦的社会环境不会再有了,我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创业难,守业更难,科教中心的生存发展目前处在新的转型发展时期,我们更应居安思危,认真学习领悟红旗渠这16字精神,将这股精神力量再次融入到工作中,精神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党带领人民战胜困难、成就伟业,靠的就是理想、靠的就是信念、靠的就是作风。科教中心的发展需要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提高技能、开拓创新、不断发展,才能真正成为郑州市农业战线上培养优秀农业科技教育人才的主力军。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在实际工作中,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带好头、作表率,练就过硬本领,为单位发展和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3)

金秋十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中心领导的带领下前往林县红旗渠参观学习。

在上世纪 60年代,有一群人,凭着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们就是林县人民,修渠引水是林县人的梦,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修建红旗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人民把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既继承了勤劳、节俭、勇敢的优秀民族传统,又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不畏艰险、科学求是的坚定信心和强大力量。红旗渠精神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是伟大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体现。红旗渠精神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红旗渠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任何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致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骨气和胆识,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4)

15日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奔赴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参观红旗渠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林县人民在上世纪60年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甚为简陋的工具,靠着每天6两粮食,奋战了10个春秋,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走进林州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世界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走在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勾架桥,开山劈路,有排山倒海的气魄,有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胆识,历时十余年,于1969年修建完成。

红旗渠的精神震撼太行,感召岁月,巍巍太行山记录着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树立了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伟大精神丰碑。

过去,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是红旗渠的建成,才使那贫困的小山沟,彻底改变了干旱的局面。红旗渠,你告诉中国的人民,林州人是了不起的;你告诉全世界的人民,中国人是伟大的;你告诉全世界的人民,人生不应只贪图享受,应该想一想红旗渠人民的精神。

通过这次参观红旗渠,使我身心倍受鼓舞,激发了对工作的热情,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学习文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力,为单位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5)

我们单位全体职工参观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河南林州红旗渠。林州人民的壮举,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林州人民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战天斗地的勇敢精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60年代,在辽阔的中国大地,甚至在全世界,都在传颂着一个新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这就是林州人民奋战了十个春秋建成的人工天河一一红旗渠。有关红旗渠的故事,痛苦、漫长而又悲壮…..走在红旗渠纪念馆中,聆听着导游充满情感的讲解,看着每幅真实而又遥远的照片,体会着、品味着红旗渠的历史,红旗渠的故事似乎变得生动起来,清晰起来。眼前不禁闪过这样的画面:灯下的写写算算,会议桌前无数次的讨论,太行山中无数次的考察,在农村稻场中的激扬演讲和宣传,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向太行山挺进的人群……没有参考资料,土木专家就亲自勘测、精心设计;没有施工中所需劈山开洞的炸药,就土法上马,自己研制炸药;没有水泥就自己生产水泥……浩浩红旗渠是林州人民团结协作精神的凝聚,她展示着敦厚质朴的林州人民宽广的胸怀。

当缓步走在渠边,仔细辨听着渠水流淌时的声音,放眼望着山边整齐的梯田,绿油油的远山,一切的一切这么美好,这么自然。不禁感叹红旗渠工程的伟大。正是这绵延1500多千米的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林州人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也正是这伟大的人造奇迹中孕育而生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发进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红旗渠就是这样淌着血汗修成的。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就是在这样的修建过程中孕育而成的,它是林州人民整整一代人用青春、鲜血和生命筑就的。

篇8:红旗渠精神心得

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系统。红旗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原大地上的新创造。其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要内容, 二者在内在要求上是一致和统一的。

一、突出理论创新, 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内涵和活力

红旗渠精神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宝库, 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 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1990年, 红旗渠通水20周年时, 红旗渠精神被概况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1996年,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红旗渠纪念馆的题词中, 提到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2008年, 原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将红旗渠精神概况为“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攀高峰”。2010年7月27日, 原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看完话剧《红旗渠》后, 把红旗渠精神概况为“为民、奋斗”四个字。新华社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这篇文章, 把当代红旗渠精神概况为“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新时期, 弘扬红旗渠精神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点, 高校要积极支持红旗渠精神的研究工作, 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 鼓励教师开展红旗渠精神的研究。

二、创新教育内容形式, 切实提高红旗渠精神教育的实际效果

1) 要打通学科间的壁垒, 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把形势政策教育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素质教育课、生命生活生存教育课等课程, 纳入思想教育课的范畴, 融入教学计划, 利用这些课程的特色优势, 对学生渗透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把红旗渠精神的内容融入到党课之中, 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 邀请学校领导及校内外专家, 分专题开设讲座, 对青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共青团员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2) 重视校报、校园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的作用。新时期弘扬红旗渠精神并不能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 要努力使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如校报、校园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成为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工具;要建立专题网站, 开辟宣传动态、理论教育、红色经典、文明礼仪等多个专题栏目, 结合时事开设“精神宣讲”、“中国梦”等主题教育互动平台,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同时, 要加强对校园网的监控和管理, 及时发布校园信息和具有正确思想导向的健康信息, 引导师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积极开展健康上网、文明上网教育,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占领学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

三、拓展教育途径载体, 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一是将弘扬红旗渠精神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立, 深化以爱国、团结、和谐、发展、文明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定期开展“弘扬红旗渠精神体验艰苦创业梦”实践活动, 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感受、学习红旗渠精神, 将红旗渠精神转化为自强不息实现中国梦的强有动力。邀请修渠的老员工到学校作红旗渠精神教育报告。将红旗渠精神与志愿精神相结合, 组织义务劳动, 以实际行动弘扬“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新时代红旗渠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共筑中国梦。

二是要以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 加强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共建活动, 充分发挥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等红旗渠物精神物质载体的教育功能。要结合学生专业实际, 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参观、调查、实习、访谈等实践活动, 实地感受老一辈优秀党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责任和体验光荣, 并使当代大学生在心灵中产生共鸣、思想上形成共识,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教育的指导。尤其是要加强对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 由学校选派教师进行指导, 每一个学生社团都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 负责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 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学生社团。

四、着力制度保障,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 要健全工作机制

高校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机制, 形成以党委统一领导, 主要领导亲自牵头, 分管领导组织协调, 党委宣传部具体负责, 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团委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

(二) 建立活动机制

要通过建立学习培训、党团带动、争先创优、爱心帮扶、激励奖惩等长效活动机制, 寓学习教育和宣传普及活动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之中, 让红旗渠精神走进青年学子身边, 走入青年学子心中, 使红旗渠精神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

(三) 完善考评机制

要把开展弘扬红旗渠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中, 列为考核校内各单位的重要指标, 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 年底进行述职考评, 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表彰奖励, 使软指标由“软”变“硬”, 使各部门 (单位) 都把红旗渠精神的学习和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红旗渠精神不仅属于历史, 而且属于现在, 属于未来, 作为林州人民在浩瀚历史长河中孕育传承创新的精神财富, 它的价值是永恒的。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 使其汇入中华民族的文化海洋。

参考文献

[1]李卫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N].光明日报, 2012.

[2]李虎成.红旗渠精神是建设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N].河南日报, 2006.

[3]靳绥东.弘扬红旗渠精神, 永葆党的先进性[N].光明日报, 2006.

上一篇:云朵小学作文下一篇:2009-1010年度扬州市文明单位创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