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做法

2024-09-05

欧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做法(通用6篇)

篇1:欧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做法

欧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做法

及对我县的启示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欧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合作经济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地位,具有较大的影响。认真研究欧洲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特点、发育路径与发展趋势,吸收并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欧洲 启示

一、欧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

合作社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形式,在国际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都有程度不同的发展。欧洲是合作经济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1844年,在英国北部兰开夏的小镇罗虚代尔成立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以及其制定的办社原则,成为合作社历史的经典之作。1850年,瑞典中部乌普萨拉县的县长罗伯特.冯.克莱德曼,在欧桑兹布鲁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合作社企业———lagunda and Haguda商品供应合作社。法国的农业合作始于19世纪80年代,荷兰出现 农业合作的年代几乎与法国一致,而德国则更早一些,约在19世纪60年代。合作组织在今天欧洲发达国家农村中,已成为其它组织无法取代或不能完全取代的重要经济力量。法国现有1.3万个农业合作社,3800家农业合作企业,90%的农民都参加合作社,50%的加工农产品出自农业合作社,由合作社收购的农产品中,牛奶占50%以上,谷物占71%。在食品出口中,通过合作社出口的谷物占45%,鲜果占80%,肉类占35%,家禽占40%。绝大多数荷兰农民甚至至少是3-4个合作社的成员,在荷兰农民收入中,至少60%是通过合作社取得的,农业合作社提供就业的人数大约为8.5万人。瑞典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奶业99%,牛肉(屠宰)79%,猪肉81%,粮食销售70%,混合饲料80%,原材料80%,林业50%。意大利现有4.3万多家农业合作社,拥有社员850多万人,被称作意大利的第三种经济力量。德国几乎所有农户都是合作社成员。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内涵与类型

1、合作社的内涵。按照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次社员大会对合作社做出的最新最权威的定义,合作社是人们为满足自身共同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的需要和愿望,而通过一个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企业,自愿联合组成的一个自治的社团。我国 学者给合作社下的定义是:合作社是社会劳动的特定组织形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具有独特的组织章程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劳动者共同劳动的经济实体。合作社是劳动者为共同利益的合作,具有社团性,合作组织建立在自愿、互助、互利的基础上,实行一人一票的管理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组织起来,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性合作组织。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合作社是企业,是由成员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的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合作社具有纯粹的“民办”性质,承认其社员家庭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并承认其社员的资产所有权及一定的参与分配的权利。

2、合作社的类型。经过长期的发展,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不同,已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根据它们的显著特征,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一是专业合作社。这类合作社的主要特点是专业性强,即以某—产品或某种功能为对象组成合作社,如奶牛合作社、小麦合作社,或销售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合作社一般规模都比较大,本身就是经济实体。为了形成规模优势保障合作社利益,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或合作逐步增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合作社体系。欧洲各国的合作社主要以这种类型为主,其中尤以德国、法国最有代表性。二是综合性合作社。根据社员的需要为社员开展多种多样的综合经营,联合服务,尽量做到“农民 需要什么就经营什么,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包括为农指导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信用服务等。如在法国,农业合作社涉及农业生产和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的各个领域。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农业设备使用合作社发展得最快、数量最多,避免因单独购买昂贵的农机具而支付巨额贷款,还可以在耕种、施肥、灌溉、收割,以及饲养等农事活动中,得到及时的服务,备受农民欢迎。三是跨区域合作社。这类合作社的主要特点是跨区域合作与联合,共同销售为主。

(二)建立与运作

1、入社与退社。农民加入或退出合作社完全尊重个人自愿,基本上没有时间限制。农民在加入合作社时要缴纳一定的股金。数量由于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所在的合作社所缴纳的股金也不相同。如在意大利的特伦蒂诺省的一些合作社社员所缴纳的股金不随时间改变,按今天的汇率计算也就是数百元人民币。法国的农民加入合作社要“入股”,一般向合作社缴纳年经营额的4%,也可以分若干年交。由于合作社的发展和积累,后来的入社者要享受前人积累所带来好处,因此入社还要缴纳一定的“入门费”。退社时将社员的股金退还给其本人,但入门费不退。社员所出的资金,相应要获取利润返还之外的收益。现在会员出资采用限制会员制,合作社通常对社员购买的最高份额或最低份额有一个限制,以免合作社受个别成员控制。

2、社员的权利和义务。社员加入了合作社后便享有合作社章 程规定的一切权利和义务。享受利润分红的权利、接受培训和教育的权利、参与管理的权利。但社员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如按合同交售农产品的义务,按要求提供劳务的义务。在意大利一个社员可以参加多个合作社,但对参加那些合作社要受到一些限制。如参加苹果储存和销售的合作社的社员必须是家里有苹果树并想卖苹果的人。参加生产和劳务合作社的人也必须是有一定技能并愿意提供自己劳动力的人。

3、利润与发展。在法国农业合作社中,每年利润的1/3留作合作社发展资金,其余2/3按农民入社时股份和当年向合作社卖粮多少分红。总经理作预算,董事会审查,由社员大会投票批准。在意大利的特伦蒂诺省的农业合作社中一般提取销售收入的10%作为发展基金,用于合作社添臵生产设备和厂房的更新。一些合作社通过数十年发展,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由于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反过来又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升。比如实力的壮大,就可以将在区域内销售的农产品销往全国甚至销往国外。

4、运作与管理。欧洲农村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所有社员只有一票投票权,不管社员对合作社贡献有多大。全体社员组成的社员大会选出一个管理委员会(董事会),管理委员会决定合作社的经营方针和战略,总经理由管理委员会聘任,负责合作社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社员大会、管理委员会总经理班子再加上工会,构成合作社的管理机构。合作社完全按现代公司制度来运作,在日常管理上与一般公司无异。合作社的总经理及各级员工不一定 是社员。一个人只要有能力并且努力工作,就可以得到合作社的雇用。

5、政府的扶助与支持。欧洲农村合作社在财政和税收等方面,得到政府的优惠。在意大利,政府的扶持包括所有合作社免交企业所得税,欧盟、意大利及各省政府无偿提供资金支持。省政府提供部分贴息贷款,提供合作社所需的各管理方面的支持,提供相关培训等等。在公益性极强的基础部门提供农业服务,包括发展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资助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政府提供的服务是普惠的,而且多是无偿的。

(三)主要经验

综观欧洲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不难看出,虽不同国家的农业合作有不同特点,但他们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有许多共同之处,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不受政府行政干预支配。遵循自愿原则,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完全不受外界所支配,这是欧洲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最基本的经验之一。虽然有时政府的农业政策也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推行,使其成为贯彻农业政策的一个助手,但这丝毫不改变农民合作组织和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自愿性原则。这也是欧洲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久不衰,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2、合作组织成员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所有制性质不变,生产经营完全自主。欧洲国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是建立在农户或家 庭农场基础上,加入合作组织成员的生产资料和财产的所有制性质不变,农户或家庭农场仍是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单位,其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仍为农民所有,丝毫不改变所有制关系。在生产经营上,农户或家庭农场仍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的政策权,不受合作组织的任何干预,只是在需要活动领域内才进行农业合作,合作组织对其成员不具任何领导和管制职能,只是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对其进行指导和服务,二者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3、始终不渝地恪守合作组织的基本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在运行中有其特定的组织管理原则,能否坚持这些原则,是合作组织能否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通行的合作组织的原则包括自愿和开放的社员原则、社员民主管理的原则、社员经济参与的原则、自主和自立的原则、教育培训和信息的原则、合作社间的合作原则、关心社区的原则等。欧洲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在实践中比较严格地坚持这些原则,并依此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从而确保了农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最终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4、从维护农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为宗旨,在欧洲国家的合作社章程和实践中均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实践中,农民合作组织不以盈利而是以农民服务为宗旨,即通过自身的业务活动,为成员的生产、生活提供综合化、社会化的服务,以此来保护其成员的利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使欧洲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5、政府积极鼓励支持。如果说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的话,那么有效的政府支持则是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欧洲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无一例外地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一是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前提条件。二是政府实施优惠的经济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给予财政、金融等经济援助和其他政策支持。如法国在各种农业合作社创办时,政府给予投资津贴,免去其应交的工商利润税、营业税和地产税,还给予低息贷款;对于农业共同经济组织给予财政补助,税收回扣、低息长期贷款等援助;对于销售方面,在创办后3年内给予财政津贴,优先提供资助。以德国巴伐利亚州为例,每年政府对农业各类投资和补贴约50亿马克,从州里对农业的投资和补贴看,20亿马克中12%用于农业行政支出,8%用于农业科技开发,70%用于农户补贴,其余10%用于支持包括合作社在内的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应该讲,各国政府对本国的农业合作社和农民的命运都是予以高度关注的。

(四)发展趋势

1、合作社规模的扩大与数量的减少。纵观欧洲各国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一个共同的趋势是合作社数量减少而单个规模在不断扩大。由于欧盟的农业政策更强调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加之外部竞争的不断激烈,合作社为了生存,也导致了合作社的大量兼并。以瑞典为例,整个60年代期间,农民合作社,仅奶业、肉类销售、供销合作社三大系统,平均每年就发生兼并事件20起 左右。结果是,供销社的基层协会数从1940年末的800个,下降到1984年的77个;奶业合作社的基层数从1940年底70个,下降到1984年的24个,进入90年代和新世纪兼并现象仍时有发生。

2、合作社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农民合作组织在其发展初期,主要以农产品销售、粗加工业务为主,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元化发展,已不局限于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形式各异的各种合作组织遍布农村各地,几乎涉及到农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法国除传统的农业合作社外,还有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和农业工会。荷兰农民的联合与合作组织也形式多样,包括农民联合会、农业工人联合会和其他组织等,形式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民联合会。

3、合作社的商业经营愈来愈浓。纵观欧洲各国合作组织的现实表现,很难再找到经典合作的痕迹。经典合作理论强调合作社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在现实中由于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欧洲各国合作社对传统合作理论加以变通,使得合作社越来越像个企业,对“不以盈利为目的”也有新的理解,现在普遍强调合作社“对内服务,对外盈利”,共同的发展趋势是商业经营色彩越来越浓,商业经营不仅体现在与农户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经营战略、经营运作等方面。

4、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社虽然使一家一户的分散农民组织起来,但一个小小基层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仍 显得势单力薄,有时甚至社与社之间互相压价,给农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增强竞争力,欧洲各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般都建有高级农业合作组织。以基层农协为团体会员组成县级组织,以县级农协为团体会员组成全国一级的组织。如在瑞典成立了1400多个帮助农民进行商业活动和维护农民利益的农民联合会,其主要职能是制订与国家发展目标一致的工作计划,拟订农业方面的有关政策,对农民进行技能知识培训,解决农民的一些合理需求,包括与政府谈判等,这个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对瑞典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在意大利的特伦蒂诺省成立的苹果销售二级合作社,防止了合作社之间的恶性竞争,并通过二级合作社协调,统一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品牌,并在全国进行宣传,解决了一个基层合作社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我县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及利弊分析

(一)基本情况

宁海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正式起步于2001年。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适应形势,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获得了长足发展,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5家(其中种植业34家,占40%;畜牧业13家,占15%;林业21家,占25%;渔业16家,占19%;农机1家,占1%)。入社社员2500多户,带动农民3万余人,注册资金近1000万元,2005年实现产品销售额10.5亿元。合作组织建立各类生产基地5.5万 亩,生产经营覆盖全县的瓜果、茶业、蔬菜、海水养殖、林业、竹业等10个主导特色产业。合作组织积极实施品牌经营,共注册商标12个,获得全国绿色食品认证2家、省绿色农产品认证5家、省无公害基地认证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发展情况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创办主体多元。主要有产业大户创办、技术能人领办、龙头企业带动和农机部门促动等四种类型,二是合作领域广泛。主营业务涉及养殖、种植、运输、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同时,专业性较强,大多合作组织围绕某一主导产业和某一生产环节开展生产和经营。三是合作内容丰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会员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和服务,从初期的简单生产合作,信息咨询,技术服务逐步向品牌、流通、加工等领域发展。四是发展速度加快。仅2005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比上年增加了73个,发展迅速、势头强劲。

(二)宁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欧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区别

1、基于土地权属性质的特殊性,宁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加注重经营权的创新。中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性质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的农业基本政策。因此土地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物权,农民不能排他性的占有土地,也不能行使处臵土地的权利。土地是农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要素,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如何激活农业经济的组 织形式与运行机制,使其稳定运作,这是组建专业合作组织首先遇到的问题。宁海农民在这方面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在确保土地基本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有效途径。通过转包、租赁、互换等方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生产大户,在此基础上走向联合,组建合作组织,进行产业化生产。这种靠土地经营权联合在一起组建的合作组织,更注重统一生产标准,使用统一品牌和产品市场的开拓。因此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更多的带有典型的经营性统一的特征,更加侧重于生产性的统一和经营权的创新。区别于欧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进行资本的扩张和积累从而结成的产权性实体。

2、基于资本投入能力的薄弱,宁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加注重劳动的联结。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与农民的生产资本积累不高,合作组织组建无法单靠资本联结,又不能把土地作为资本要素“入股”到合作组织,所以农民更加注重劳动的联结,分享交易利益。因此宁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注册资金少,社员入社股金规模不大,局限于雷同产业、同一区城和同等的作业方式上。也更加侧重于从当地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农业生产的劳动紧密型优势。区别于欧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资本联结在一起从而使社员与合作组织的利益目标空前一致,形成规模竞争力与高稳定性。

3、基于理性的市场调节行为,宁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员性质具有多元性。合作组织的市场开拓行为间接地引起了市场资 源在不同行业间配臵和流动,甚至直接作用到社会其他投资领城;同时随着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合作组织经营者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不断吐故纳新,逐渐吸收了一些社会资本向农业领域流动,出现了投资者社员、销售者社员、加工企业社员、供销社和大户等,从而使社员性质即合作组织的组建主体具有多元性。但社员身份多样化容易导致利益分配上的分歧,难以兼顾合作组织运行的公平与效率。因此,宁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加侧重于进入市场的能力和各类经营资源的有机结合上。区别于欧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员以生产者甚至是农场主的强强联合从而使合作社经营呈现大型化、开放化和纵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三)存在问题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有一定的发展,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目前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障碍和制约因素需要认真解决。

1、认识不到位带来发展不平衡。当前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基层组织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合作经济干预过多,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有过沉痛的教训,现在各级组织不应该再干预了;还有的对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缺乏了解,一知半解,因而在工作中没有摆上应有的位臵。我县虽然发展的潜在条件较好,但到现在还有几个空白镇,发展很不平衡。

2、法规不健全带来发展受制约。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150多年的历史,它的建立和发展都有完备的法律作为依据,欧洲国 家在推进合作社模式时,都在法律方面给予了保障。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规不健全,目前各地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工作实践中有一些障碍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3、运作欠规范带来发展有差异。一些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合理,制度不健全,民主管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带动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较少,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更少;有的专业合作组织合作内容偏少,合作方式不明确。

4、扶持欠力度带来发展欠动力。近几年来,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大资金扶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但我县由于种种原因,措施没有及时全面到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速度不够快,与先进地区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借鉴欧洲经验,培育和完善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广大农民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的又一次伟大探索。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协调、服务和扶持,在具体工作中要帮助完善组织、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真正建成引领农民致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一)把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改革的新生事物,为确保其健康发展,在实际工作 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发展原则。一是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要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能改变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改变成员的财产所有权,不能干预农民家庭经营和自主经营。二是坚持“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愿是前提,不强扭、不捏合;民办是本质,要按照农民的合作愿望,以农民为主体,独立自主地开展劳动、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作;民管是关键,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民受益是核心,要通过合作经营获取最大效益,并按照惠顾返还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增加成员收入,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就是要围绕主导产业、拳头产品、优势资源分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到因地制宜,不定模式、不定规模、不定框框、不搞“一刀切”,让农民自己抉择,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四是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形势下的体制和制度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下指标,分任务,搞运动,而要调查研究,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做到因势利导、稳步推进。

(二)指导农民探索专业合作组织的多种形式。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生产力水平很不一致,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各地应当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选择发展模式。一是农民 合作创办型。就是通过专业生产经营大户、经营能手和科技人员牵头组建合作组织,在一定区域内联合其他生产专业户或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营销。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就是依托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公司)建立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或订单,合作组织向农民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指导农户按照标准生产,实行产品回收。三是农机部门促动型。就是农机部门将单纯的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集资源开发、经营管理、技术指导和资金服务为一体,发挥其资金、技术优势,开展统购统销等综合服务。四是能人领办型。就是以城乡经济能人为主领办的合作组织。这种组织形式由于牵头人经济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各种经济关系比较多,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比较强,虽然出现时间不长,但效果很明显。总之,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农民的选择。

(三)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调各种关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协调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合作组织与内部成员的关系。合作组织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最大限度为成员服务,增加成员收入为已任。内部成员要严格按照专业合作社章程办事,自觉履行相应义务,维护组织权威。二是合作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发展合作组织,政府部门不能包办代替、行政干预、拦关设卡,而要出台优惠政策,制定扶持措施,帮助完善管理,搞好协调服务,“扶上马、送一程”,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三是合作组织与农村基层组织的关系。农 村基层党政组织主要是加强对合作组织的指导、协调、服务和扶持,专业合作组织按市场运作、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四)制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念。各级财政每年优先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创造品牌,提高带动能力;优先对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组织制订的项目,给予适当补助或贷款贴息;各级金融机构要在授信基础上,适当放宽贷款抵押担保条件,优先给予贷款支持;优先为协会会员提供农业生产和经营信息服务;优先为协会会员提供生产和经营的场所,凡创办加工、流通企业的建设用地,可以依法优先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对建设用地优先安排指标;优先为协会会员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其他具体问题。总之,要通过各个环节的优质服务,各项优惠政策的有力刺激,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造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五)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关键。一是要完善制度。一个好的制度和章程是农业合作组织得以存在和正常运转的保证,从一开始就要加以重视。根据欧洲经验,在制定制度和章程时,要恪守合作组织的基本原则,对合作组织社员的入社与退社、权利与义务、民主管理、机构与运作、收益分配等都要作明确的规定。对相关的日常管理制 度也要加以完善,如财务制度、会议制度等。制度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对社员与经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要作明确规定。二是要民主管理。合作组织是广大社员自己的组织,在运作过程中要坚持民主管理原则。当前,合作组织成立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不宜政府强行撮合,更不能行政指派。合作组织解散也要尊重广大社员的意愿,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章程制度办事。在日常管理中,社员参与制定合作组织的政策和决定。选举产生的代表要对社员负责。社员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实行一人一票。合作组织与其他组织,包括与政府达成协议或从外部筹集资金,也必须以确保社员民主管理和维护合作社自主权的方式进行,使合作组织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法人组织。三是要强化监督。合作组织的管理和运作要靠法律和制度来保证。但要使合作组织良性运转还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政府部门要加强外部监督,定期和不定期的派人对合作组织的运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有关财务进行审计。合作组织要定期召开社员大会通报工作情况,自觉接受广大社员的监督。广大社员也要积极进行质询,随时对合作组织的政务、财务进行监督。

(六)加强推动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培训和指导。近年来,我县一些镇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强化培训、悉心辅导、加大扶持的结果。有关部门要把辅导培训作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挂牌建立辅导机构,聘请辅导员,制定培训计划。要指定专 人,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让农民真正明白合作的好处,激发农民的合作热情,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加快发展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七)建立农民联合会。从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情况看,可以建立一个农民联合会。该组织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会员单位,吸收部分为农业服务的相关公司和企业参加。在这些会员中选派代表,组成一个议事机构,性质为独立的民间组织,工作经费来自会员费及有关投资的收益。工作人员由联合会向社会聘任。联合会的总体目标是让“三农”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制订与党委政府有关“三农”工作相一致的工作计划及相关政策,广泛听取会员单位的意见,协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篇2:欧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做法

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及推进其发展的主要做法

作者:贾桂兰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9期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

关键词:农民专 业合作组织 现状 主要做法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与功能

1.组织功能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其组织功能作用十分明显,一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组织成员进行生产与销售,促使农业生产由行政管理过渡到由合作经济组织协调管理;二是根据国家产业规划以及市场信息,组织和协调农户进行专业生产;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把分散的专业户、专业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起各种类型的专业农协,以参与市场竞争;四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通过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直接组织农业劳动力有序地流动到二、三产业,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

2.中介功能

由于农户经营的分散性,不可能直接加入大公司的经营序列或纷纷进入大市场销售农产品。在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中,农户为避免自然与市场风险,需要“合作经济”这一中介组织。同样,公司(企业)也需要一个中介组织,以节约交易成本,无论哪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都需要一个中介组织,使公司与农户、市场与农户对接。

3.服务功能

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效服务,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不可少的手段。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根扎在农民之土壤中,因此它对农户的服务最直接、最具体,从而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维系农业产业化链条各环节得以稳固相联并延伸的生命线。

二、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截止目前,全区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0个,其中专业合作社62家,专业协会8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总数达到6284户,其中农民成员户6260户,带动非成员农户55216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产总额达到3000.73万元。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10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4个,农产品认证的有17个。

1.产业领域日趋广泛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原州区草畜、马铃薯、设施农业、蔬菜、林果、农机服务等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领域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按行业划分,其中种植业30家,畜牧业27家,林业2家,服务业2家。

2.合作方式呈现多样化

合作社以产品为依托,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纽带,不断扩大合作范围,从过去的单纯技术合作向资本、土地、品牌等多领域合作拓展,合作方式表现为多样性。合作组织开始向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等全程综合服务转变,以统一品牌、质量、标准、销售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合作组织明显增多。

3.创办主体呈现多元化

从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办的主体来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以种养大户和村级干部牵头为主。种养大户创办型的合作社有34家,占49%。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原州区富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三营镇丰汇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干部带领型全区有11家,占16%。此类合作社影响较大的有:姚磨村瑞丰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马园蔬菜产销服务合作社;农技组织牵头型的合作组织有6家,占9%。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原州区蔬菜产业化协会、绿缘蔬菜产业科技推广服务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领办型合作社有2家,占2%。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原州区天启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合作模式一般为“企业十合作社十基地十农户”。这类合作组织实行定单生产,既保证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稳定的原料供应,又实现了农村生产的计划性、销售的稳定性和收入的可靠性。此类合作组织运行比较规范,较好地促进了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4.在利益联结上日益紧密

多数合作组织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购销等服务的形式,与农户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少数合作组织与农户签订了订购合同,确定了最低保护价。

三、原州区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做法

1.强化合作组织成员培训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素质偏低的实际,原州区农经站制定了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实施方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副理事长、监事长、会计进行有计划、分批次的培训,把培训教育作为指导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方式,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技巧,增强他们参与发展合作组织的热情。几年来,采取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媒体报道、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区乡农经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其成员进行培训,2010年已举办各类形式培训班66期,召开会议3场次,累计培训人员861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000多份,有力的推动了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2.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管理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原州区坚持“发展与管理并举”的思路,在引导合作社发展的同时,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全力抓好规范化建设工作。

2.1制定标准,促进合作社规范化运行

结合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科学制定了《原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规范建设的内容主要从注册登记、建章立制、内容部管理、经营服务、财务管理及盈余分配等方面进行细化,通过加强标准化管理工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特别是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两个地方标准出台后,在全区专门召开两次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会议,并逐个对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场做了要求和指导,进行了规范化建设。

2.2建档立卡,全面掌握合作社的运行情况

从2009年起,原州区农经站对辖区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全面摸底,并采用信息管理技术对全部合作社进行建档立卡,重点从注册登记、成员组成、经营范围、固定资产及运行情况登记建档,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指导,有效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2.3积极申报扶持项目,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项目建设是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要抓手,农经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和自治区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发展机遇。近三年来,积极争取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扶持资金205万元,先后对全区28家合作社进行扶持,重点从基础设施、市场开拓、信息服务、产品认证、品牌培育、科技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极大地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2.4培育典型,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

按照“先抓试点、培育典型、示范推广、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以机制创新为核心,以规范运行为目的,先后培育了天启马铃薯合作社、姚磨村瑞丰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富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惠农农机服务合作社、绿野滩鸡养殖合作社等发展典型。对运行规范好、示范

带动强的合作社在信息、技术、培训、设施、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从运行机制、组织形式、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利益分配、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创新,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合作社的规范运行,起到了以点带面促进全区合作社规范发展的良好示范作用。

2.5创新发展机制,促进合作组织发展

篇3:欧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做法

1 主要做法

1.1 加强领导, 出台政策

杞县县政府成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 专门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办公室,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提供政策指导和信息技术等服务。县里还组织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 进一步更新了观念, 提高了认识。按照“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献策不决策、推动不强迫”的原则, 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为杞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快速发展和健康成长营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1.2 强化指导, 规范管理

加强指导, 规范管理, 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1]。对成立的每一个农民合作组织, 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办公室都要主动派出人员, 从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内部管理制度方面给予指导和规范。每季度, 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办公室都要召开由各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代表参加的座谈会, 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交流经验。杞县还多次组织各协会的人员和农村经纪人到南阳、焦作、鹤壁等地参观考察, 学习经验。目前,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 有章程的达到48个, 占总数的80%;50%以上建立了成员 (代表) 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

1.3 大力宣传, 营造氛围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 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2]。为此, 在县电视台开辟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访谈专栏, 介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办经验、运作模式和农村经纪人的成功典型。同时, 建立和完善了评价和激励机制, 对影响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 对优秀农村经纪人给予物资和荣誉奖励。2007年3月, 杞县辣椒协会受到了市政府的表彰, 在2008年的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 县委、县政府对全县评选出的10名优秀农村经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1.4 重点帮扶, 培育典型

杞县始终坚持把抓好试点建设作为推动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切入点, 每年选择一批带动力强、有一定规模、产品有特色的专业合作组织进行重点指导和帮扶, 涌现出一批引领全县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排头兵。2005年11月杞县大蒜协会成立, 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 杞县蒜业集团积极帮助大蒜协会建章立制, 提供政策信息。对大蒜协会会员反映的大蒜冷库、交易市场税费管理混乱问题, 2006年7月, 县政府专门出台文件, 对大蒜冷库和交易市场税费实行统一征收、统一管理, 有效维护了广大会员、大蒜经销户和冷库业主的权益。对于辣椒、菜花、香菇生产以及养牛、养猪、养鸡等杞县农业的主导产业领域的农民合作组织, 县政府在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扶持, 这些组织目前均已具备相当规模, 制度完善, 运行良好, 为杞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2 经验

2.1 地方领导高度重视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合作组织是兼顾公开和效率的组织, 在组织发展、社会稳定中都能起到作用, 并在很多方面配合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政府要关心和支持合作事业的发展, 发挥好引导、指导、协调、服务四大作用,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3]。

2.2 积极宣传普及专业合作组织知识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作用, 向农民群众大力宣传普及合作组织知识;介绍合作组织的基本原则, 弘扬合作组织精神, 增强农民合作意识, 使更多的群众了解、支持、参加合作组织。

2.3 抓好试点示范

实践证明,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是先抓典型, 开展试点示范, 然后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再逐步推开, 稳步地、一批一批地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

2.4 完善农民专业组织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合作组织法》已经颁布, 但地方政府贯彻落实的具体政策措施还不健全。因此, 地方可出台有关法规文件, 引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作,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才能有宽松的外部环境条件。

摘要:介绍了杞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采取的主要做法, 总结了其取得的经验, 以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做法,经验,河南杞县

参考文献

[1]王东荣.关于促进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 2009 (12) :7-10.

[2]杨群义.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09 (11) :52-53.

[3]董长海, 张广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及发展探析[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12) :5-8.

篇4:欧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做法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发展模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04-02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至今仍未走出雏形阶段,甚至出现部分“空壳”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实力弱、规模小、内部管理松散、市场地位低等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在公开市场上向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放活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造成的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新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抓住机遇进行转型升级,不仅关系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背景下,政府过于追求数量目标,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了盲目发展,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违背了建社的宗旨和原则,以套取扶持资金为目的;服务功能差,内部管理不规范,合作社社员思想观念落后、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人员的指导等。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难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1.2 市场竞争能力弱 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质是属于经济性互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家庭农场、农业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二者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能力偏弱。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品牌意识淡薄,不注重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开发自我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

1.3 筹资渠道单一,融资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缴纳的少量会费和政府的资金支持,虽然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合作社的发展需要。相比之下,家庭农场、农业大户的资金实力较强,更容易获得银行信贷。而合作社面临自我资金积累不足,融资难的问题,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径选择

2.1 “合作社+家庭农场”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品牌意识等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大力提倡家庭农场发展的形势下,家庭农场对合作社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同时也给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与家庭农场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由家庭农场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合作社负责加工、销售环节。同时注重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打造当地品牌,这不仅节约了家庭农场的交易成本,同时有利于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壮大,实现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双赢”。

2.2 “合作社+农户土地入股”形式 在政府鼓励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让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折股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将单个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进行分散经营。合作社通过外聘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管理,同时与高等院校建立联系,以高等院校做为科技支撑。合作社通过雇佣当地农民,在职业经理人的指导下进行田间作业,给农民发放工资,在年底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股份分红。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3.1 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1)政府要转变追求数量的目标,制定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支持政策,将有限的扶持资金集中起来支持规范的合作社,防止名义上的合作社套取扶持资金,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支持合作社的健康发展;(2)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强农、惠农,使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主体;(3)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要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合作社资金需求为目的创新金融产品,破除合作社融资难的坚冰,为合作社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4)培育职业农民,为合作社提供人力资源。要充分挖掘村干部、种养能人、返乡农民、大学生等人群的农业生产潜力,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有能力、有技术的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培养出一支高技术、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强做大提供坚强的后盾。

3.2 规范运行,提高自身能力(1)要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运行。合作社要通过专家指导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设计出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并严格执行。正确处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职业经理人、农民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合作社要邀请专家定期对入社农民进行专业辅导和培训,提高入社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合作意识。(2)注重培育品牌,提升品牌价值。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培育自身品牌并做强做大成为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合作社的品牌虽然很多,但影响力并不大,品牌价值不突出。合作社要注重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打造核心品牌,并充分利用网络渠道进行宣传,将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品牌做强做大,提高市场竞争力;(3)拓宽服务领域,多样化经营。首先,合作社要涉足生产、加工、销售等多种领域。目前我国合作社的业务范围普遍局限于初级农产品的销售,进行深加工的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自身水平的提高。合作社要想做强做大,必须将业务范围延伸到附加值高、利润率高的深加工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合作社的市场地位,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其次,合作社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上,要进行多样化经营。不仅有利于解决农业劳动时间分配不均匀问题,而且有利于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有利于合作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文标.家庭农场兴起背景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升级[J].农村经济,2014(2).

[2]李明贤,樊英.经营模式、经营特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2).

[3]温铁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

[4]韩国明,陈华.美国新一代合作社带给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考与启示[J].农村经济,2009(11).

[5]张社梅,陈文宽,邓玉林.土地流转背景下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调查研究[J].经济纵横,2014(2).

[6]张亿钧.土地流转背景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挑战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2(5).

[7]范彦楠,孙玉娟.我国家庭农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8]徐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探析[J].江苏农业经济,2009(06).

篇5: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考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城乡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以下简称专合)组织作为农村经济助力的这一新生组织已逐步发挥出其强劲的生命力,示范带动群众增收、推进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作用凸显,得到了中央、各地的认可和鼓励,逐年在加大扶持力度。但总体来看,专合组织发展速度较慢、发展不均衡、运行机制不规范、经济实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宽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作为青藏高原民族地区,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看到地区条块狭窄、现代农牧业规模滞后、产业发展还处于培育雏形阶段,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有限的现状,专合组织如何加快规范发展、引导产业实现科学持续发展,从而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促进地区(域)经济强劲增长,这是一个现实而迫切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立足市场需求,准确定位

作为国民经济的有益补充,现代农牧业从传统的耕作中解放出来,定位于集产、供、销一体的产业体系,解决的是生产资料和生存所需。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各类市场需求也随之波动。作为现代农牧业的有效促进组成之一,专合组织在指导现代农牧业生产、配套技术服务、引导市场流通等

环节发挥出其独具魅力的积极作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原则,以引导、支持、服务为手段,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发展专合组织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扶持专合组织就是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观念,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扶持专合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二、立足地域实际,积极扶持

各地产业发展不拘一格,自有特色,而专合组织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有的叫“协会”,有的叫“合作社”、也有的叫“合作组织”……不一而足。但不论叫什么名称,其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带动群众增收。国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专合组织进行了详细规范和扶持,优惠政策持续跟进。笔者认为结合现实需要,就藏区如何规范、扶持和引导专合组织浅谈几点看法:

(一)政府科学引导

专合组织的建立是根据“四民”(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四自”(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方针成立,不是政府下个行政命令或分派指标之类就可以成立的,应该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政府的角色应该就是在指导上下功夫,即在机构成立、内部规范管理等环节给予技术指导,促使专合组织依法规范运转,而不是行政干预。

(二)政策扶持发展

制定配套优惠政策:一是适当考虑地方财政配套扶持基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是深化完善融资平台,帮助州内专合组织及农户提供信贷担保服务,破解发展资金瓶颈;三是在注册、年检、税收等监管环节中考虑减免优惠政策;四是建立资讯网络平台,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五是健全农牧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配套水、电、路、通讯、能源等建设;六是加大外宣力度,树立特色品牌,打响产品市场知名度,增强产业竞争活力。

(三)强化监管职责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行使行政扶持、监督管理职责,主动为专合组织服务,谋划在前。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互惠互信,谋求农村专合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防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少数人控制和垄断、成为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也需要防止政府过多干预专合组织,阻碍其健康发展。

三、立足特色优势,深挖潜力

专合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通过市场合作、独(合)资等方式做大做强附加值附着产业,在深加工、销售等下游环节突出特色产品的市场价值,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流通模式,弥补当前藏区农产物销售市场严重溃乏的现状。

1、增强农牧产品科技含量

在自我破解技术难题的基础上,寻求科技院校、科研机构的深层次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共赢机制,逐步创建自我核心技术,打响藏区特色产品的独特招牌,提升市场需求和竞争力。

2、着力提升深加工附加值

在推进协会和产业发展的同时,着眼于深加工产业发展。通过主动关注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动态,加快“高科技、生态化”精品打造,推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深加工特色农牧产品。

3、加快基地化建设

篇6:欧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做法

信息来源:《南方农村》2013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3/09/04

【摘 要】总结了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应当铭记的原则。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主要问题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广东省来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继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明确和克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

(一)发展速度加快

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步较早,据记载,广东省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建于1980年的恩平县牛江镇杂优稻专业研究会。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稳定性差,发展不快,组织数量不多,农户覆盖率不高。进入21世纪,由于政府重视程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快的发展。到2006年底,全省有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36个,会(社)员17万人,带动农户128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12%①。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2009年6月末,全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029家,社员37893人,比上年末分别增长75.39%和65.42%②。2010年底,全省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715个。据广东省农业厅最新数据,截至2012年5月,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500个。但是,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1年9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48.43万家,平均每个省(含直辖市、自治区)15600家。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虽然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数量增长较快,但是,省内地区之间发展依然不平衡。2009年6月末,在全省登记注册的30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河源、梅州、湛江,肇庆、韶关5个市超过200家,5市占全省的一半以上%②。至2011年11月,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98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在全省排名前五位的依然是河源、湛江、茂名、梅州、韶关,5市合计占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56%。

(三)行业分布广泛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分布广泛,但是,种植业中的蔬菜、水果和畜牧业中的养殖,依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点产业领域。据广东省农业厅的统计,至2011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从事种植业的占62.1%,畜牧业占14.2%,渔业占8.3%,林业占2.8%,服务业占7.7%,手工业和其他占5%。

(四)服务功能不断拓展

农产品销售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最主要的服务功能。目前,全省6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从事农产品销售。2011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4100亿元。在销售方式上,除了传统的代销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产销对接的道路。据广东省农业厅统计,截止2012年3月,全省实行产销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152家,其中,10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3263家大型连锁超市、门店建立了产销对接关系,销售产值29.87亿元,1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大学饭堂直供农产品,销售产值1.62亿元。统一购买 生产资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另一主要服务功能。2011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投入品总值达到436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统一生产技术标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截止2011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生产质量标准的有362家,拥有使用农产品质量证书的有428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48个、注册商标333个,比上年均有增长。

二、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问题

(一)社员规模较小

截至2012年3月底,全国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5万多家,社员4300多万,覆盖全国91.2%的行政村,17.2%的农户,平均每个合作社社员80人③。2011年底,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29.54万,覆盖全省2.2%的农民,平均每个合作社社员33人,不到全国平均社员规模的一半。

(二)经济绩效不显著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绩效不佳。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规模较小,服务层次较低,因而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一般估计是:1/3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好,1/3一般,1/3较差。

(三)组织规范性差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个发展特点是“多元主体领办”,农民自己兴办的专业合作社相对较少,农民以外力量领办的较多,非农民主体的介入事实上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主体领办”的特点具有历史合理性,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规范性受到影响,农民社员的主体地位一定程度受到削弱。例如,一些合作社是由农村专业生产大户、个体工商户或其他经济实体发起的,他们出资多,成为“大股东”,对合作社形成实际控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股份化倾向。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社员(代表)大会虚置,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开会不过是告之,讨论不过是确认,监督不过是附议”。大量的专业合作社没有或没有主要按照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盈余,按政策规定应当由合作社社员共同享有的国家财政补贴没有记入社员账户,实际上沦为少数人的个人财产。实践中存在大量的“假合作社”,一些合作社是为了套取政府的奖励资金而拼凑建立的,有的建立后没有开展工作,有的还是原来的旧模样,这种“空壳合作社”名存实亡。

(四)农民的合作意愿不足

实践中大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农民积极组建,而是政府等其他外部力量推动组建起来的;即使如此,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参加合作社的热情依然不高,表现出农民的合作意愿不足。主要原因是:第一,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经济激励不足。农民是否加入合作社,取决于加入合作社的收益。我国农民家庭经营的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产量水平低,加之农业比较收益低,降低了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相对而言,较大生产规模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则更具有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第二,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混乱模糊。相对于国外民众较为普遍的合作社意识,我国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相当模糊甚至混乱。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用行政命令和财产“归大堆”的办法建立集体农业,伤害了农民的个人利益,败坏了合作社的名声,相当一部分人至今还“谈合色变”。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公社制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象,一些人误将合作经济等同于集体经济,以为发展农民合作社又要搞人民公社那一套。第三,合作社的示范效应不足。一方面,大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产生良好的经济绩效,因而也没有产生良好的正面示范效应。另一方面,绩效不佳的合作社尤其是“假合作社”严重玷污了合作社的名声,因此农民对合作社不信任,不感兴趣,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三、政策启示

本文的分析显示,目前广东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根据其 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应当铭记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以规范促发展。目前,广东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数量仍然不足,应当积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只要能够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就应当鼓励。要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数量,但是,不能只图数量,不讲质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异质性大,组织规范性差,必须加强规范性建设。发展和规范二者不能偏颇,只讲规范,可能没有发展;不讲规范,发展可能背离宗旨。正确的态度是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

第二,加强合作社社员的经济参与。加强社员对合作社的经济参与,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一个重点,是从产权和经济利益上保证合作社是社员的组织。国际合作社联盟制定的合作社原则对社员经济参与的规定要点是:社员均摊合作社资本,并对其进行民主管理,从而使这部分资产成为合作社的共有资产;社员贡献使其取得成员资格的资本,可以取得有限的补偿;社员根据与合作社的交易额按比例分配合作社的盈余。

上一篇:《企业所得税法》解读下一篇:27青海省金融扶贫专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