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2024-08-0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精选9篇)

篇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金山镇小学课题组

向禄丰县课题规划办报告:

从2013年1月20日开始申报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课题组规划办:禄丰县金山镇南雄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已立项,于2013年9月30日开题,特邀请县课题专家组给予督导、检查。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 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建立接受课题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详细档案;精心设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并研究档案袋的应用方法和途径;研究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和相关资料收集。

通过实践、研究、探索,最终找到成长档案袋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带来的帮助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应用的最佳模式。

五、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育实验法: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5、案例研究法: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李庆明,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落实、开展和总结性评价; 李绍燕,项目主管,参与管理和研究; 王华协调关系、指导;

周光友、王少华、陈学明、杨 清、普学明、刘 璐、普天俊负责具体措施的落实,并参与研究及论文写作。

2、研究的实施阶段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1年半(2013年1月—2014年7月)

(一)准备阶段(2013.1-2013.8)

1、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对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建档。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3.9-2014.3)

1、组织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

2、定期召开课题会,交流反馈信息,确保目标的达成。

3、邀请专家组来学校指导课题。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4.4-2014.7)

1、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形成研究报告。

2、申报评审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2、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3、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总之,课题开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经准备就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特申请开题。

禄丰县金山镇小学 2013年9月

篇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涌入到城市务工,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于是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他们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大多数成绩下降,出入游戏厅、网吧,行为习惯差,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2、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形成的原因。改进教育工作,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研究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对策,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得到父母关爱,享受家庭温暖,是每个小孩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权利。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反映出其此项基本权利的部分缺失。随着离开父母的时间增加,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不可忽视地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牵扯到千家万户,上级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及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的父母。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助于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有助于留守儿童良好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有助于留守儿童掌握自立自护的本领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创建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2、加强家校联系,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进行指导,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及社会适应能力。

3、有计划地推行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留守儿童之家”工程,为留守儿童创建健康、安全、平等的成长环境。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的现状。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1)分析留守儿童不良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2)分析留守儿童良好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3)分析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

(4)分析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

(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教育产生的影响。

(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儿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教育产生的影响。

(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教育产生的影响。

3、进行个案的分析研究。

4、探究如何关爱留守儿童,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5、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

六、课题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

计划开题,收集资料调查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确定研究子课题。搜集已有研究成果。组织研究人员学习理论。写出研究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

坚持学习、实践、研究。边实施,边改进,边研究,积累收集资料,总结归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撰写阶段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或论文。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收集、整理实验原始资料,撰写实验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进行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确立研究制度。落实研究职责,分工到位,保证日常研究工作正常开展。校领导重视课题的研究,重视课题研究中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

2、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课题组建立固定的学习机制。经常性组织专家讲座,学习理论文章,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信息,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3、加强研究中的合作与反思。加强实践探索,相互交流,合作研究,共同完善,撰写经验总结。在合作的同时开展反思研究。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途径。

八、预期主要成果

1、《课题研究方案》负责人:邹士萍

2、《留守儿童档案》负责人:徐小庆

3、《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负责人:戴红玉

4、《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调查报告》负责人:王春梅

5、《阶段研究报告》负责人:赵小荣

6、《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负责人:邹士萍

7、《案例分析集》负责人:张冬玲

8、《论文集》负责人:梁玉兰

九、本课题研究的组织

课题组负责人:钱存亚 邹士萍

课题组成员:梁玉兰、顾慧、赵小荣、张冬玲、袁小芬

戴红玉、王春梅、徐小庆、唐录芹、十、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篇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河南省留守儿童数量及监护情况

(一)河南省留守儿童数量众多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河南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广泛。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河南省妇联调查,全省留守儿童400多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万人,分别约占全国的7%左右。又据笔者开展的抽样调查表明,南阳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总计145.8万人,留守儿童约70万人,占总数的48.0%;信阳市被调查的3000户农户共有9764名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有3011人,占被调查儿童的30.8%。鄢陵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总计8.3万人,留守儿童4.2万人,占总数的50.9%。随着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留守儿童多由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

留守儿童受监护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单亲监护,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二是祖辈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三是亲戚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四是其他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由邻居或学校监护的家庭。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受监护情况以单亲监护和祖辈监护两种类型为主,两者所占比例之和均在80%以上,其中信阳市最高,达91%。另据调查,留守儿童监管人或监养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中59.6%的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29.1%的人是初中文化程度,1.5%的人是高中文化程度,另外还有9.8%的人为文盲和半文盲。

二、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成绩不佳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佳,一般和较差的占绝对多数,优秀的所占比例较少。南阳市、信阳市和鄢陵县对86490名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其学习成绩总体上低于非留守儿童,优秀占19.2%,一般占63.4%,较差占17.4%。

(二)卫生条件变差

留守儿童卫生条件较差,习惯不良,多数反映卫生条件比父母在家时差。信阳市调查,被监护人的居住卫生条件,64.9%反映比父母在家时差,31.3%反映与父母在家时一样,而只有3.8%反映比父母在家时好。同时,在生理卫生指导方面,只有27%的孩子接受过指导,73%的留守儿童缺乏或从未接受过指导。鄢陵县反映,相当部分小学生不讲卫生、生活不规律。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按时吃饭、作息,其中有的出现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孩子们身体的正常发育。

(三)性格扭曲,心理失衡

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留守儿童缺乏父母这第一任“老师”正常的言传身教,使其性格发生扭曲,心理失衡,有的内向,有的任性,有的脾气暴躁,有的由开朗变为内向等。信阳市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39.8%的儿童性格内向,29%的儿童性格任性,8%的儿童脾气暴躁或柔弱,只有19.2%的留守儿童性格开朗;觉得自己很一般的占52.7%,觉得身边人不太关心自己的占49.1%;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占17.5%。南阳市调查数据表明,在遇到烦心事时,16.7%的留守儿童“闷在心里”;在受到挫折时,有4.3%的人表示感觉生活没有意思,甚至还有0.1%的人有自杀的念头。鄢陵县11.9%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

(四)缺乏安全感

留守儿童安全堪忧,近半数缺乏安全感,时常受到欺负或伤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比较严重。信阳市调查显示,48.3%的留守儿童时常或有时受到过欺负或人身伤害,34.7%的孩子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占8.4%,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占12.3%。鄢陵县调查结果是,10%的留守儿童经常抽烟、同学聚会聚餐、打群架,而有双亲监护者则无。某校领导和毕业班主任反映,初中毕业班中拉帮结派打群架问题比较严重,留守儿童参与的占27.5%,双亲监护的占4.8%。

(五)生活习惯不良

留守儿童经济支配能力差,有的拿到钱后挥霍浪费,购买零食、经常抽烟、进网吧、看录像等。鄢陵县调查,经常抽烟、聚会聚餐、打群架的学生,留守儿童占10%,双亲监护无。据校领导和毕业班主任反映,初中毕业班中拉帮结派、打群架问题较为严重,留守儿童参与的占16.0%,单亲留守参与的占11.5%,双亲监护的占4.8%。

(六)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

受“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一些地方高中招生开始出现困难。有的打工父母认为,上学没啥用处,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想读书就读,读不成就去打工。受此影响,一些留守儿童幼小心灵中也滋生了“读书无用论”思想。鄢陵县2010年初中毕业生7873人,参加中招考试的3368人,比2009年减少22.1%,比高峰时的2003年前后下降了75%。因生源不足,高中招生困难,全县3个高中撤消一个,报考一高二高的人数仅占招生计划的86.7%。

三、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据调查,目前出现的“民工荒”,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不愿再远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农民已认识到,外出务工的初衷是想让下一代过上好生活,但对留守儿童来说,爸妈只是电话里的声音,长期亲情缺失,教育不力,产生了严重问题,再不亲自教育,孩子长大可能成为废人,怎能过上好生活?许多人开始采取行动,即使原在外省打工的企业春节后答应增加工资,他们也不动心,决定就近打工。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政府的管理等,因此,要认真分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各种因素。

(一)政策落实不到位

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制约,国家制定的城乡统筹和公平教育等政策落实不到位,不少地方对务工子女就学收取的费用不减反增,如某省辖市小学原来对进城务工学龄子女每人收借读费12000元,国家要求取消借读费后,有的学校则改为收建设费,教学质量一般6000~8000元,较好的高达15000元,家长还得被迫“自愿捐献”签字。国家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之务工人员收入低,许多务工者的子女无法跟随父母进城求学,只好留守在农村,由爷奶或亲戚等照管。

(二)家庭教育错位缺失

1. 家庭教育缺失。

外出务工人员离家较远,教育留守儿童常用的是电话。据南阳市调查,父母经常和孩子电话联系的58.1%,偶尔联系的占34.7%,不联系的占7.2%。这说明将近半数的务工人员仅向家人寄钱,以满足不在身边的子女生活所需,但对学习教育缺失。

信阳市调研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数据表明,多数监护人不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其中有时过问的占60.7%,基本不管的占18.9%,只有20.4%的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严格。监护人参加学校家长会,有时参加的占41.8%,不参加的占36.5%。积极参加的仅占21.7%。监护人和老师联系的,有时联系的占31.7%,不联系的36.4%,经常主动的占31.9%。

鄢陵县对留守儿童有困难找谁帮助解决的调研表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亲教育。其中找奶奶(姥姥)的占53.3%,爷爷的占20.0%,老师的占16.7%。这充分说明,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父母的教育,尤其是缺乏男性的教育,对培育儿童自信和果敢的男子汉气质是不利的。

总体来看,留守儿童因为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一般,有的很差。

2. 家庭教育错位。

少年儿童本应在父母亲的“羽翼”下健康成长。而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只由单亲管理是不健全的,何况还有高达64.3%的由祖辈和邻居等管理,导致留守儿童的管理错位。鄢陵县对“学龄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人、有困难找谁帮助解决”的调查显示,找奶奶(姥姥)占53.3%,爷爷占20.0%,老师占16.7%。留守儿童的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的是文盲,他们给孙辈们的学习带来帮助不大。孩子们做错了事不想管、也不敢管。又因他们年迈,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只管孩子们吃饱饭,其他基本上放任自流。所以不少孩子不服管教,经常成群结队到处游荡,留恋于网吧、游戏机厅,荒废自己的学业。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不佳。

(三)校园教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1. 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农村教师力量薄弱。

据鄢陵县调查,城市小学数量多,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生源好,而农村教育情况正好相反。县城区8所公办(联办)小学,教职工574人,校均71.8人,农村小学及教学点教职工校均15.6人,城区是农村的4.6倍。边远乡农村教学点和部分小学仅有4~6名教师。生源差,所有的小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进入小学高年级人数更少,张桥乡某小学四年级仅有8名学生。农村学校教育力量薄弱,影响了留守儿童接受正常教育。

2. 教师对留守儿童关心不够,没有尽职尽责。

信阳市调查,有近50%的农村学生反映老师从未做过家访,33.3%的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学校开家长会,66.7%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设置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老师,40.8%的学校没有成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机构。

(四)社会缺乏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机构

目前社会上关爱少年儿童的机构只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缺乏关爱留守儿童的机构,对留守儿童教育关心不够。信阳市调查,在社会教育方面,被调查留守儿童反映村里没有留守儿童活动园地、没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机构和没有留守儿童花名册的分别占72.5%、61.4%和58.7%。

鄢陵县调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对留守儿童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关工委领导都是离退休多年的老领导、老教师,他们大多体弱多病,办事机构人员很少(县级3~4人),在关心留守儿童成长方面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只能在城区和全县组织重大活动,而乡镇的关工委几乎有名无实。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今日的儿童,是明日祖国的建设者,留守儿童是我国儿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进城务工,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繁荣,也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把正在渴求知识的儿童留在农村,是对人才的“掠夺经营”。留守儿童存在的上述问题若解决不好,将会产生不良后果,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所以搞好留守儿童教育意义重大。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对留守儿童实行科学教育。

(一)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1. 制定落实教育政策,确保务工人员带子女进城入学。

一要落实进城务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城镇子女同等待遇政策,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流入地学校千方百计索要高价费用、迫使务工人员把子女送回老家做留守儿童问题。取消高招、中招户籍所在地报名的规定,减少农村适龄中小学留守儿童。二要进一步加大县以下教育投资,建立设施齐全,教学水平一流的学校,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解决农村教师少和待遇低问题,让留守儿童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子女一样的教育服务。

2. 在劳务输出地建立更多企业,吸纳农民就近务工,亲自教育儿童。

农民外出务工较多的地方多是粮食重要产地,应建立占用土地较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抓住东企西移的机会,让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到此安家落户,使农民尽可能多的就近就业,既增加他们的收入,又能教育孩子。

(二)学校应尽职尽责地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乡村学校实行留守儿童教师负责制,要求教师尽职尽责地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做好。一是教师和留守学生结对子,一个教师包几个学生,负责做好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教育辅导。教师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又应多与他们交流谈心,关心孩子的思想心理,全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二是教师定期进行家访,同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及时沟通交流,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学生的各种情况。学校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教师的政绩、工资等直接挂钩。

(三)家长科学教育,让留守儿童在监护人关爱下健康成长

家长是孩子们最直接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举止言行对孩子们的影响最大,目前多数农民、特别是祖父母辈们的文化程度不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科学。要努力提高监护人的教育水平,给留守儿童提供科学的教育环境。

一是培训隔代监护人,科学教育留守儿童。针对目前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监护所占比例最大的实际情况,定期不定期地利用广播电视或聘请教育专家培训这些老人,引导他们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让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教育。二是外出务工的父母要保持与孩子经常的亲情联系,真正起到第一监护人的作用。外出务工人员要改变给孩子钱物毫不吝啬,把学习成绩、思想品德问题全部交给老师们去管的想法,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并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保持与留守在家子女经常沟通的习惯,让孩子能切身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用科学方法教育孩子,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四)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篇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 题 开 题 报 告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1.1“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国家经济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得以加快,从而引发了农业中出现剩余劳动力并大量向城市转移的现象。

1.2“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社会大环境和转移者自身条件的限制,数量如此之多的农民工在进城的同时子女却无法进城,结果许多子女都被留在原籍由父母中一方或祖辈或他人来抚养、管理和教育,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分别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1.3“留守儿童”的发展忧虑

目前,全国虽然还没有留守儿童的确切数据,但我们可以从已有的资料中了解其大概。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当时全国留守儿童多达2300万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这也就是说,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能与父母中一方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只有43·83%。随着劳动力转移人数的逐年递增,留守儿童的数字会增加不少。如此大量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生活、学习、损害别人利益和利益被人侵害甚至于犯罪等方面的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投入了该问题的研究行列,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解决办法。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

中。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4、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5、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课题理论指导专家:李传银(县进校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龙党生(县教科所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3、课题组组长:

张金宝(古阳镇中心完小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4、课题组成员:

宋清彪(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王小军(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彭立(副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张自春、张拥军、向俊香、朱寒英(小学高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2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3)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09年3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篇6:《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批准号 2013SKL295

课 题 名 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负责人

张瑞云

所 在 单 位

西苑实验小学

随着城市打工者个人收入的增加,加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又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们挣钱后又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又无力供孩子上学,于是他们便在家乡的城市学校让孩子当“农村另类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有的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在城市里租房专门伺候孩子借读,但这些老人们只知道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及保卫孩子的人身安全就是他们所有的工作,至于成长中的教育无从谈起;有的妈妈在城里租房伺候孩子在城市学校上学。这些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共同学习无行中还有一种自卑感,久而久之会演变成对社会、他人的一种仇视心理„„如何教育好这群“农村另类留守儿童”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工作主要进展、阶段性成果。1.建立课题组

本课题主要针对的是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是以个人研究为主的小课题,但为了使本课题能够顺利、全面、有效的开展,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根据课题组的计划,在对本课题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出了课题研究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完善,使得课题研究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在课题组会议上,每位组员明确目的和要求,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发现并记录“留守儿童”学习、心里、行为变化,及时帮教。

(2)注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努力使“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达优。(4)积累自己的点滴收获,探索最佳教育方法

3.学习理论,提高素质

围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我们课题组成员统一了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中相关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了具体职责的分工和安排,使得课题研究工作在分工的基础上又互相协作,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有效地避免了研究的主观性和任意性,从而使本课题的研究既保证了科学合理又能锻炼和提高各位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以我自身的研究学习来说,我大量查阅了与本课题有关文献资料和教育专著,做到经典理论摘抄,及时写读书心得,深深感到,做课题研究其实就是一次研究理论,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取的过程。

二、具体实施过程

2013年开始,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深入学生家中和电话联系的方式,对我们研究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通过询问、问卷等形式调查了留守儿童本人、家长、邻居、任课教师等与留守儿童经常接触的人群,形成了《农村另类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调研报告。

(一)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通过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内容包括: 1.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

2.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跟踪记录表。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记录表。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表现记录表。5.留守儿童技能展示情况档案。6.留守儿童学习心得与佳作。

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明确,并及时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难。(二)分清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施教。研究中,大致有三种类型:

1、“单亲教育”型。

这类孩子由于他们缺失母爱或者父爱,性格明显与其他学生不同,孤僻、自卑、很少与同学一起玩或交流,但劳动学习都很积极、自理能力特别强。针对其特点首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经常在大家面前表扬他们爱劳动、学习认真,让大家向他俩学习;然后鼓励他们多和同学们一起玩,一起交流,让他们明白生活在集体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快乐的、幸福的道理。在互相帮助中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2、“隔代教育”型。

他们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来监护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爱与同学发生小矛盾,爱吃零食,不懂得关心集体或同学等等。针对其特点先从发扬他们的优点入手,让他们轮流当班干部,培养其能力和责任感;从周一到周五让他们早自习轮流当小老师领同学们复习学过的知识,预习新知识。不觉中他们的自理能力与自立能力明显提高,也懂得关心班级和同学了。自然为了集体的荣誉,打架骂人、吃零食的现象消失了。

3、“寄养教育”型。

他们的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把孩子寄养在朋友家,就属于“寄养教育”型的留守儿童。这名学生唯一的优点就是劳动还算积极,缺点实在太多了:学习一点不感兴趣,发的书本开学两周就弄得所剩无几;上课不遵守纪律,下课经常打架骂人;班级和学校的规定一概不遵守;班级与学校布置的任务一律不完成„„.这样的学生确实令人头痛。

4.与社区的校外教育辅导站(点)联系,义务去当老师,当爱心妈妈

根据以上情形,我们配合社区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校外教育领导小组,规划、指导社区留守儿童校外教育工作;我们课题组的五位老师在节假日或假期义务去社区留守儿童之家给孩子们上课,我们精心设置校外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前提下,还辅导孩子们学电脑、绘画、书法、舞蹈、电子琴、乒乓球等课程,旨在提高另类留守儿童的高综合素质,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积极、健康、进取的特殊群体。这样做既提高了广大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了解了留守儿童,又赢得了社会的好评,为我们顺利地完成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与社区联系,义务充当爱心妈妈,并发动全校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要求班主任和本班学生一起关爱另类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心里话无处倾诉,委屈无处诉说,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无处表达,学校里与城市孩子生活的差距,这些孩子在心理上有一种自卑感。孩子来到学校,班主任既要做老师,又要做家长。对学生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有事没事,事事关心。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使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感受到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

班上成立留守儿童“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用真情感化他们,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

6.深入调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篇7:《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的加快,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1、留守儿童家长对教育认识的肤浅。

教育本身是一种高回报的生产性投资,而大多数农村家长认为教育是一种只赔不赚的消费性投资,从而不愿投资或拒绝投资。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与人事制度的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相对于农村“高昂的”高等教育与动辄会破的“铁饭碗”让他们对“从学前景”不太乐观。

2、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严重。

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甚至是其他亲友照顾。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年龄差距较大,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以文盲半文盲居多,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

3、留守儿童的学习不容乐观。

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学习习惯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书写马虎,对学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这些小时候的弊病长大后往往就成了一个人的能力问题,影响着人的一生。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结合留守儿童的现有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研究计划,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习习惯。

2、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3、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教水平,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学习的发展。完善家长和亲子沟通的方式,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与爱护“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形成全家校齐抓共管的格局。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尽一份力量。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将从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及学习习惯现状,分析、筛选有价值信息,找出对他们学习习惯影响的普遍性问题。揭示家庭教育与学习习惯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的内在联系,构建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学习习惯指导模式,改善家庭教育模式,明确学习的目标,探索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的方式和方法。为构建理想的“留守儿童”的指导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研究势必为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后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实践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标准日益提高。能适应现代与将来社会的人才,必须是能够自主学习、具有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等良好学习品质的人。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习习惯现状,有针对性地改进家庭教育观念、学法,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无疑是留守儿童、教师、家长和社会的众望所归。本课题的研究将对农村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实现终身学习,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三、课题的界定: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由其他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中的儿童。本课题研究的是生活在农村,现在校的小学生。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观念淡薄,隔代教育严重,重“养”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造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此次调查研究是通过对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结合留守儿童的现有学习习惯,通过应用研究的教育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实施研究。从而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现状,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全面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对于广大少年儿童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2、终身学习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未来的世纪将是一个充满挑战机遇和持续变化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社会。现代社会的文盲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个不会学习的人。学会自主学习,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作基础。

3、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

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让作为社会生活群体的人敬业、乐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社会,用宽阔的胸襟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用学习和研究的思想来引导自己。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数量调查分析

2、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

3、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主要问题的调查分析

4、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研究

5、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以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分析法、对比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选取“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跟踪、调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主要用于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2、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影响的看法以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状况进行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表现。

3、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

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我们将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摸索出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家庭教育情况和学习习惯的方法,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1、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文杰同志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五老”的引领作用,邀请有关离退休干部作为我校的科研顾问,定期来我校作课题研究指导,少走弯路,保证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5、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各位课题组成员,本课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只要扎实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我们一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在2013年6月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形成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值得推广的成果,为我校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教育和教研教改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八、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1年9月到2012年6月实验准备阶段:

1、成立研究组。

2、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确立子课题。

4、制定研究方案。

5、进行现状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2年6月到2012年9月实验实施探究阶段:

1、调查研究

(1)研究目标:深入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及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现状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及重要性,认清不同层次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的特点及差异,探索转变“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的可行性研究途径,初步构建“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和学习教育管理、评价体系。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与座谈;

(3)内容与步骤:

①编制问卷:为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及学习习惯的影响,课题组将参考有关资料编制问卷,然后邀请部分专家、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②展开调查:

A、对乌沙镇小学在校留守儿童实施调查;

B、对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

C、利用家长会对乌沙镇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③调查结果处理: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因素分析法提炼更科学的学习品质结构,写出调查报告,初步设定转变“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优化学习方法的实施方案,构建“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和学习管理、评价体系。

2、个案研究

研究目标: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指导模型假设,提出教育干预措施假设,通过班主任老师、课任老师和同学互助小组的学习互帮活动,逐步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逐步完善家庭支持系统;让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建立乌沙镇小学五年级部分“留守儿童”个案。

3、子课题中期管理: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研讨会,检查进展,探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逐步完善“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和“留守儿童”学习管理和评价体制。

4、再现实证研究:进行第二次后测,分析实验结果,再次检查、修正一期实验成果。

5、形成比较完善的“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建立比较完善的“留守儿童”学习管理和评价体系。

第三阶段2012年9月到2013年6月总结结题阶段:抓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调整充实研究计划。实践、总结,提升,由经验上升为理论,推而广之。结题,撰写出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1、探索出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影响的原因。

2、撰写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论文

3、构建出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养的模式

4、构建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模式

5、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乌沙镇小学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2011年9月

乌沙镇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篇8: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

儒家学说认为人生规划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而教育则是修身的重要手段。人格的塑造、能力的提升则主要是在社会化过程当中完成的。家庭是影响孩子社会化重要场所。家庭的结构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而如今,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农村社区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段成荣等学者依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0.95‰抽样数据进行的推算, 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应为2290.45万人, 而农村“留守儿童”在其中占了87%, 约有2000万人”。【1】可见留守儿童现象十分严重, 孩子教育的重任就压在了老人的身上。隔代教育既是当前农村子女教育中所面临的现实, 也是产生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源。

一、农村隔代教育的社会现实

隔代教育的现实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原因形成的。一、人口流动所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产生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吸引大量的农民工流入城市, 造成了亲人之间空间距离的加大。二、户籍制度以及教育壁垒所致。农民工进入城市后, 虽然在收入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依旧改变不了处于城市社会底层的现实, 这不仅表现在他们自身可能受到的各种歧视, 还表现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的不公平性上。户籍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 众多城市学校用高额的赞助费把农村孩子阻隔在外。隔代教育则是目前农村社会所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由于老人与孩子在年龄差距、成长背景方面的落差导致隔代教育面临种种弊端:

首先是人格教育方面存有弊端。“要成材必先成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重要性。由于父母在孩子人格教育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母角色缺失, 老人承担孩童人格教育的弊端体现在对孩子道德教育方面的力不从心。“三岁一个代沟”是有其深刻道理的。老人与孩子之间巨大的年龄差距和成长背景的区别导致沟通方面存在障碍。缺乏必要沟通, 对孩子人格的塑造无疑会受到影响。因此, 在孩子成长中, 父母角色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心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 隔代教育不利于孩子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基础知识的掌握。“万丈高楼平地起”可以形象地说明孩童教育在整个人生求学阶段所处的地位。孩子年幼, 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家长监督、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是过去父母每日的例行公事, 为孩子学习排忧解惑也是家长的应尽职责。而今家长与孩子分割两地, 这些原本习以为常的事情都变成了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精力有限, 老人对孩子学习的督导力度不够, 加上他们本身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 为孩子排忧解惑也变成一大难题。甚至有的老人本身就年老体衰、疾病缠身, 照顾自己已力不从心, 管理孩子学习就更不可能。

以上隔代教育的种种弊端, 归罪于父母角色的缺失。而父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也是为生活所迫, 因此, 农村孩子隔代教育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应归结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三、解决隔代教育弊端的途径

要解决这种状况就必须找出问题根源。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出, 孩子教育当中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归结于亲子分离的社会现实。只要设法避免亲子分离, 隔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具体对策如下:

1、进一步取消户籍制度, 取消城

乡二元结构

没有父母愿意和孩子分割两地, 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 带孩子出去打工也很困难。长期以来, 农民工子女都被高昂的赞助费排除城市教育之外。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取消户籍制度, 取消城乡二元结构, 取消赞助费,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的入学问题, 孩子才能跟着父母进城。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这种状况目前已经取得了改善。包括赞助费的减少或取消。许多地区已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 专门吸纳农民工子女就学, 以这种方式来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也是经济落后导致的。隔代教育及其所产生的弊端也不例外。乡镇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放宽条件的方式, 鼓励兴办乡镇企业;还可以利用农村便利的土地、劳动力资源, 吸引外资。这样, 可以使得农民在不离开自己土地的条件下工作, 既能挣钱养家, 又不会耽误子女教育。只有这样, 农村才能真正走上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和谐之路。

总之, 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教育, 尽最大的努力为孩子成材提供更加优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祖国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篇9: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这是我国实行城市产业化的必然结果,但是这种结果导致了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命运,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措施。要想制定措施,我们得先了解他存在着哪些问题。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育资源,学习环境复杂。我们都知道和城市孩子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同,农村孩子的教育资源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公众广泛关心的问题,由于我国的发展程度有很大差异,农村和城市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条件好的老师都不愿意去到农村教书,贫困的生活条件以及恶劣的环境造成教育设施的严重短缺和不完善,以至于这些孩子由于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而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除了教育资源的缺乏外,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恶劣,比如,父母外出务工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独自生活或者与将他们留给家中的长辈一起生活,导致他们长期缺乏父爱母爱,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给他们的童年留下了阴影。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家庭贫困,父母外出务工只留下年老的长辈和年幼的孩子,造成家里劳动力严重匮乏,因此他们通常在年幼的时候就得帮助家里做家务,干农活,为了分担家庭的重担,他们在放学后的时间几乎是在农活中度过的,有的孩子甚至会因为帮助家里干活而缺课。这种恶劣的学习氛围对孩子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水平以及学习动力、热情带来了致命的伤害和影响。再加上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办法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就容易导致这些孩子产生懒散的学习态度。以上种种的因素都容易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这些影响因素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和纠正,那么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就永远提高不了,只能直线下滑,这会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以及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

2.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不能经常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父母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以及情感的需要,而留在家中照顾这些孩子的长辈与孩子代沟太大,过分疼爱他们,对他们严重溺爱,这些都容易造成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除了缺乏父爱母爱和及时的情感交流之外,他们还容易受到外界的歧视眼光,和他们同龄的孩子可能会嘲笑这些孩子,孤立他们,这就容易造成他们自卑的心理以及孤僻的性格。那么这些孩子可能就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不愿与人交往、交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不仅会导致他们与人交流时产生障碍,而且也会产生躲避人群的心理,这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并且自卑和孤僻的性格也会造成他们对社会、对身边的人产生不满的情绪,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价值观念的扭曲,道德问题的产生。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以及和同学的交流,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他们就可能会做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事情。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总的来说,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依靠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从制度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要加强管理,社区要发挥服务功能,建立流动人员受教育的管理机制,逐步消灭留守儿童现象。家长要改变与子女的沟通方式,从深层次上解决留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国家政策扶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资金投入,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平衡农村的教育资源。政府可以通过将优惠政策向对农村教育倾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教师福利待遇,比如增加教师们的工资待遇、其子女今后上学的优惠条件(如高考加分政策等)引进优质教师资源,以此来提高农村的师资力量,改善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低下,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不达标的问题。

2.丰富和推进校园关爱活动。一要丰富和推进校园关爱活动。虽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因社会和家庭而产生,但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在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家长远离孩子时,学校更应该扮演孩子第二个“家”的角色,主动承担起更多的教育义务。第二,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构建亲情关爱网络。结对帮扶的形式主要有五种:优帮差、城帮乡、大帮小、师帮生和老帮少。校园关爱工作,能弥补家庭教育弱化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3.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以及专业教师的关爱和关注,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出了问题,因此政府应该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开设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来调整和治疗这些儿童的心理疾病。增设特色课程, 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根据本校留守学生的年龄分段开展生存教育、 安全教育、 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强化自尊自立意识, 提高自理自助能力。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和淡薄的法律意识是现阶段在留守学生中的通病, 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还对未来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构成较大的威胁。因此要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黄俊霞,周春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11):37- 39.

[2]李亚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初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3]陈倩.社會工作视角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究[J].企业导报,2012(13).

[4]肖绍俊.和谐社会视角下地方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上一篇:德育教育的本质下一篇:三年级科学上册 蚂蚁教案 教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