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授课流程

2024-04-11

初中历史课堂授课流程(精选9篇)

篇1:初中历史课堂授课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臵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这种情境的设臵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件;或通过设臵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设臵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中某一条目的知识提纲,然后,提示学生模仿列出其他条目的,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完全放给学生自己即可。

3、质疑问难,合作共享

这是一个互相学习、通过合作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此环节主要是关注生生间的互动。首先,生生间质疑互动。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发表学生的不同见解、一知半解或一分肯定、一点怀疑、一声感叹,都可能是学生真正的收获。组织讨论交流成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交流在自探共研过程中所作出的选择、判断,以及在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中的新发现。此时,教师注意总结“难点、疑点”,并适当讲解。其次,根据读书的结果引导学生或采用爬黑板列提纲,或设计和表演历史情景剧,或利用组内讨论或争辩,或开展讲故事练口才,等等。达到解决疑难、梳理知识网络的目的。各学习小组代表把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或交流,加深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此时可能会产生激烈的碰撞,质疑问题中可能因持不同主张的学生各执一端,形成争执态势,可能是全班讨论时的思想冲击波又滋生了新的疑点,需要深入研讨。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教师在此环节一要注意倾“听”,善于捕捉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听生生间问题提出的深度和密度,听问题解决的质量,听学生“异想天开”式的提问。二要注意“看”。看全班中每一个同学的参与情况,看提纲编写的完善程度(可采用抽查的形式)。三要注意“引”。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允许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允许语言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学生的答案不可脱离主题。对学生的答案,牵涉到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问题,教师应在答题角度或解题思路方面作出适当的评价或引导,否则,将会导致学生是非不分,对问题的答案模棱两可。要引导学生把握好问题涉及到的历史本质问题,围绕问题的主题,结合相关的知识,组织有效的答案。②教师要善于调控时间,让学生的讨论和“表演”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并能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充分的展示,切忌不经过深入思考就让学生进行浅层次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讨论和表演。走过场、图热闹的课堂教学是低质量的教学。③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调控和引导,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不在于讲多少内容。

4、拓展探究,深化主题 这是一个“拔高”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想象力、联想力和知识运用的能力。此环节,教师可首先利用学生黑板上展示出的知识网络提纲,进一步教会学生会编提纲、完善提纲(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词,分类清晰,知识完善,便于记忆)。然后,根据提纲突出重点、拓展延伸。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或通过回忆,或通过联系,适当且又恰当地对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前挂后联”,拓展应用。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探索本课编排的目的,挖掘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体会本课内容在过去或现实中的意义,突出主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这也是历史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之一。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拓展延伸,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联系,主动应用。②联系要适当,拓展要到“边”,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及时提醒学生将联系或拓展的内容标记在相关内容处,以防遗忘。③此时,教师需要讲的主要内容是:课本中没有直接呈现的而又需要补充给学生的、学生读书后经过讨论依然没有解决的、知识块之间的有机联系、教材内容本身设臵的重要意义等,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比较、分类、联想等方式总结历史规律,探究历史真谛。④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宜实不宜虚,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进行有实际意义的启发或提示。⑤此环节在结尾处可设臵针对性比较强的练习或问题,引导学生及时深化,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5、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这是一个巩固练习、促进提高的过程。此环节中,教师首先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臵一部分练习题(或选择,或填空,或史料解析,或概括简答,不一定各题型都有)。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典型性、重点性等。通过这个过程,一是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反馈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次,教师根据本课提纲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深化主题,引领下课内容。再次,可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回扣课本,进一步“消化”所学知识。最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热情地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对参与度比较高、思维比较活跃、善于合作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评价。

本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是:①练习不在多,而在精,在有代表性、指导性、典型性和层次性,能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②总结语不在多,在精炼,能提领知识脉络,突出和强化主题。③对学生的评价要恰当,有效性要强。如“你的说法很有见地”,“你的思维角度很有新意”,“你很会提取历史信息”,等等。避免应付性、无效性的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很好”,等等。

本教学流程仅是基本的教学思路,实际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个人教学特色和学生实际作出适当调整,合理调控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操作时间、实施维度等。

篇2:初中历史课堂授课流程

一、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步骤

学生

老师

第一步 课堂导入

进入角色

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第二步 展示目标

认清目标

出示并解读目标

第三步 学案反馈

听、看、改学案问题

总结学案预习情况,讲解存在问题 第四步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点拨、解惑、调控

第五步 反馈达成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和检测 布置练习或检测题,当堂检查反馈 第六步 课堂小结

形成知识网络

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第七步 布置作业

听、记 布置适量的作业或练习,课后巩固

二、课堂教学基本程序的操作

第一步 课堂导入(约2分钟)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要精练、简洁、生动、自然。必须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能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常见的导入方法有:

1、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导入。

2、由课题导入。

3、图片或者是动画导入。

4、复习提问导入等。第二步 出示教学目标(约2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目标、知识框架、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探究过程有的放矢,老师要重视对能力目标的提示和解读。(注意:老师尽可能将导学目标问题化、题目化)第三步 学案反馈(约6钟)

提前印发学案,学生在自习课上结合学案阅读课本,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收缴学案批改后总结归纳预习学案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反馈学案预习情况,讲解存在问题。第四步 合作探究(课堂重点)(约20分钟)

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等形式达成学习目标。对重点、难点、易错点各小组进行深入探究。教师要通过多渠道的方式引导学生突破学生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多通过问答方式,启发、点拨、解惑学生中的问题。

②多加强课堂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能适度地调节气氛,激发兴趣,培养情感。③多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案例与练习,拓展、论证相关知识或提高学生运用能力。④多走近优生差生,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提优补差。第五步 学习反馈 达成目标。(约10分钟)

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练习题要讲究适量、适度、适时。量不求多,求精,杜绝题海战术;练习多穿插于教学中,边讲边练。留有少部分习题用于课堂小测试。第六步 收获交流与总结(约4分钟)

教师用简捷的语言,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对学生课堂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对照课标,逐一核对,明确过关情况;完善知识框架。第七步 布置作业(约1分钟)

篇3:初中历史课堂授课流程

一、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分层次化教学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分层。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校肯定会采取不同的标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标准,首先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是全方位的了解。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分层次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从他们的已有基础、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个人表现力、智力等因素进行一个全面的融合,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学生分成若干的层次。有效的课堂历史教学需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是面对所有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眼里面只有为数不多的优秀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层次化教学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提升教学质量。

二、准备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活化教学过程

层次化教学的目的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而是通过分开再把学生有效地融合起来。分层次化的教学起点在分,落脚点是通过分来优化学生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在分层之后,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了如指掌,那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可以针对性地优化设计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每堂课都能学有所获。首先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中,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主要是让他们掌握住基础性的知识,对于中层学生,要适当的对他们进行训练,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有所拓展和训练,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而对于上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师最为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活学活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层次化的教学,因为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跟随教师的步伐认真听课,在完成相关的历史知识学习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锻炼。初中生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为此,在初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课堂,如果能巧妙地开展知识教学的留白艺术,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意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这样也能促进知识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初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课堂留白来说,需要针对历史事件的学习为学生设计优质的问题,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突破定式思维,找出新颖性的历史答案,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都会大大提升。有效的知识课堂教学留白有一定的策略,在知识留白问题的设计上要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从问题的难度到密度,再到层次化都要关注到学情,否则就是无效的教学留白。对于问题留白的设计,在层次上要体现的更加明显,从问题的深度上逐渐加深,从第一问问基础,第二问问应用,第三问问能力的层次化设计,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拓展了能力,照顾到了所有层次的学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构建了高效课堂。实践证明,有效的历史知识课堂教学留白,应该全面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恰如其分,难易适中,在问题的设计形式上要多种多样,能充分地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的知识教学留白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提升教学的质量。

四、完善和创新评价体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地知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的素质教育,它并不是要求培养出来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充满一样的知识和能力的学生,而是让他们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层次化研究有益于构建新型的评价体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学习能力、品德修养、个人表现等方方面面是存在差异的,那么在评价的时候就要区别对待,切记一刀切、一风吹。在素质教育推广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工作思路,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在评价学生的方式上和内容上都要做到创新。层次化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学生确实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化,那么在评价的时候就不能以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应该从多角度和多元化的方式上进行评价考核,评价中以肯定和鼓励为主,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才会提高。在开展差异性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就会容易突出,那么他们的个性就会得到褒扬,进而促进自身的个性发展。

由于生活环境、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差异化。既然学生之间在学习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那么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佩其.一道解析几何课本例题探究性学习的实践[J].数学教学.2002年04期

篇4:初中一年级历史教师授课理念探析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使命感;责任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历史。所谓历史,通俗的理解,就是这个世界,或者某个国家在过去所发生或经历过的事,以及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或重大的事件,从中涌现出的举足轻重的人物等。简言之,历史就是国家的经历,经历中的人。浅明易懂地让学生明白他们将要学习的是什么,这门学科能够带给学生什么等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我们人类的过去,教材基本上也就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就是介绍人类的起源,如北京山顶洞人、陕西蓝田人以及云南元谋人等,让学生了解其祖先的由来,才会对祖先的经历产生兴趣。其次,要巧妙利用有趣的历史典故或故事来吸引学生,例如,二战爆发在1939年9月1日,但按照纳粹正常的准备来说,德国应该在六天前闪击波兰,由于希特勒结交的盟友墨索里尼并不靠谱,准备得不充分,使德国不得不六天后才得以发动战争,而在战争的后期,又是墨索里尼偷偷投入同盟国的怀抱,使得希特勒失去了帮助,间接加速二战的结束。最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要结交坑自己的队友。以这样幽默的故事去发掘学生的兴趣。最后,要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宏大与壮丽。略微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历史时空转换所带给我们的震撼。秦始皇一扫六国用了大约九年多的时间,而我们学习他统一六国的过程只需要45分钟;初一阶段学生只需要用一个学期大概几十个学时就可以粗略地学习一遍中国历史;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一穷二白,如今不到四十年,我们可以看到遍地的高楼大厦、豪华会馆等。这是历史带给我们的特殊感受,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带来的。

二、从学科角度介绍学习方法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学习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尤其是在考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在初中阶段作为开卷考试,难度就大大降低了。但是在高中阶段,历史是闭卷考试,所以对于有文科倾向的学生而言,历史基础还是应该打牢,不然到高中阶段,学习会变得异常困难。教师在教学生具体的方法时,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掌握时间。这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初中阶段学习的一般都是对某个国家或整个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大事件以及人物等比较熟悉,比如说一战二战的爆发,“日不落”帝国的诞生,中国的内战等。事件发生或人物诞生的时间都要掌握或者熟悉,考試过程中通过翻书能够找到。第二,兼听则明。实际上,绝对真实的历史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所学习的历史知识也是经过一代代史官书写,流传至今的,人书写就难免会影响历史的客观性,汉武帝“宫刑”司马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好在某些史官刚正不阿的性格才使得我们所学习的是比较接近事实的历史。老师要告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要被记录历史的主观感受左右,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多读历史书籍,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历史。

三、培养学生的使命感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都会义愤填膺、愤懑不平。因为我们伟大的国家,曾经的天朝上国,曾经的世界中心,辉煌了五千年,却在近代的100年间被无数列强侵略、被帝国主义占尽便宜,百姓被屠杀、文物被抢走、建筑被焚毁、资源被掠夺。这种屈辱感贯穿着我国整个近代史的过程。我们教材讲这段历史就是要让我们记住曾经受到的侮辱与侵略,要让我们的一代代年轻人明白我们的国家曾经沦落到如此地步。但是,绝不是让我们带着仇恨的目光去看待曾经的帝国主义列强。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我国近代历史的目的是要告诫学生:我们的国家曾被欺负是因为自负与墨守成规,不懂变通。而未来肩负在年轻人的肩上,学习了曾经的错误经历,日后要以史为鉴,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一个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国家中的人,国家是个人生存的根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要有为国家奉献的精神,要具有历史使命感,要承担起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历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一些伟大先驱的事迹。如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与民同乐,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大禹治水,为了国家,为了解决人民的疾苦,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等等;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繁荣与衰败与其息息相关,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学习,更要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总之,一个人,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的过去的基础上,才能审视现在,从而展望未来。老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但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未来。学生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我们虽不曾经历过先人经历过的事,但是我们却脚踏前人踩过的土地,感受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一切。

参考文献:

[1]陈兰芳.初中历史如何进行历史教学[J].中国历史教学研究,2012(1):23-25.

[2]隋岩凤.文史结合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篇5:课堂教学改革历史新授课课型

我校今年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是“有效课堂”,如何有效?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方法。针对以上思想指导,我们的课堂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及影视作品,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求知欲、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例如在讲历史必修二第13课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我利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明确由谁踏出改革开放的第一步、设立经济特区、设立以后有什么影响等导入新课。

二、解读课标

课程标准对课本学习提出明确要求,同时也是高考的考点体现。应该让学生树立高考意识,每一堂课的学习都是在为高考打基础。

三、展示本课自主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目标的设定,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主,需要学生在课本中找到和标注。目标以6-8个问题的形式呈现,根据本课内容线索,有层次的设定。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清线索,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等。

自习学习10-15分钟,然后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难点进行点拨。

四、小组合作探究

针对本课重点、难点设置探究问题。展示问题,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3-5分钟后,各小组展示成果,最后由教师点评、归纳总结。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等。

五、小结

通过简明扼要的板书,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明确考点,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基础知识。

六、教学反馈

针对本课基础知识,设置4-6个选择题,检测学生对本课内容掌握情况。

篇6: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新授课模式

摘 要: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此高效课堂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即“导――读――悟――赏――练――作”。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47-01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索然寡味。而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提出了高效课堂,那我们就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师教学艺术,通过创设语文教学意境、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师生共同提问解答等策略来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这一理念也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个教师的心田,令其清爽、豁亮。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全面的开发。而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通过深刻领会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并经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参考《新课程标准》总结出初中语文新授课高效课堂模式,即“导――读――悟――赏――练――作”。

一、“导”即导入新课

有效的课前准备是保障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仔细琢磨教材重难点,扎实备好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备好学生;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认真备好课堂。这一环节,可以通过激趣导入、回顾导入、检查预习、发放导学案等来实现。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灵活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协调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目标的达成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目标的设置也应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和“让学生乐学”。

二、“读”即诵读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巧妙地运用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解决本节课的基本问题,并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而“集体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都可以灵活的引入课堂。

三、“悟”即整体感悟

在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中,通过老师与同学们的共同诊断,选择最具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而后让学生交流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由师生相机给出中肯的评价,从而逐步深入,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悟文章主旨,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四、“赏”即重点赏析

文章的重难点部分,老师要精讲、释疑并赏析,要从文段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句式特点及重点字词运用等多方面来进行剖析,同时,对问题的常规设置和一般回答方法等进行重点讲解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面对类似问题时不再束手无措,同时,能指导学生作文写作,还能使他们在品析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更能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

五、“练”即训练巩固

完成精选习题,及时小结和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设计各种形式的小练笔,可以丰富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及表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就相关内容的衔接和拓展延伸,让学生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这将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作”即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作为复习、巩固、检查、提高和应用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每一个教师特别关注和经常使用的,也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少而精、要适量;有层次、重个性;多形式、重开放;重情趣、激兴趣;联生活、凸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主学习的自学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尚需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和完善。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其“自主”、“合作”、“探究”而取得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二者和谐统一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同时,高效课堂也应该是最平实的、真实的、丰实的和扎实的课堂教学状态。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完善人格,培养研究创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的精神。

篇7:新授课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说明: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力求简明得体、富有情趣,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进入学习。

二、预习检测

1、利用全体小测、教师抽测、组内互测等方式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主要内容是文学常识或者生字词的音、形、义。

2、初步感知

学生以随笔的方式写出自己读完文章之后的认识。根据学情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感受等方面选择一个或几个方面,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验。起始年级可以设计成问题,例“课文哪里打动了你?”、“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等。

说明:为保证预习效果,教师可利用一节课的剩余时间或自习、早读等时间安排课上预习,待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后再留预习作业。

三、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

出示读文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根据文章长短安排阅读任务)。

说明:读文要求包括阅读方式的选择和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问题。例如,记叙文中把握线索、概括事件、梳理情节等,说明文中的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清说明顺序等,议论文中的论题、论点、论据等,根据文体特点灵活设计。主要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

2、交流展示

说明: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教师决定交流展示方式。

四、精读细品

1、自主阅读 ① 出示思考题。

说明:思考题要少而精,必须针对本课的重难点,且不贪多,每篇课文抓住一两点即可。问题的形式可以是几个提纲挈领的“主问题”,也可以是一系列层层

深入的“小问题”。主要目的是把握文章写法、主旨等,即“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② 学生自读。

学生细读文本,独立完成思考问题。

说明:此环节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教师巡回指导、掌握学情。

2、合作探究

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在组内进行交流。

说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交流,切忌把“合作”变成组长的“独角戏”。

3、展示交流

教师具体明确各组展示任务,小组代表按照任务要求展示本组探究结果。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互动:问难、纠错、补充。

说明:此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评价标准的设定、交流方向的把握,促进各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4、精讲点拨

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学习中的疑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更高层次的点拨,深入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刻感悟文章的主题。

说明:以谈话法、讲授法为主,并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读”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在读中感悟、品析,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把学生个体自学、合作学习中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归纳总结

以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归纳、整理文章主旨以及在内容或写法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形成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把握学习重点。

说明:小结主要针对本课学习重难点,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六、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在学习活动中尚不明确的疑难问题,师生互助解决疑难。

说明:通过此环节,引导学生确立“堂堂清”的学习意识,避免知识掌握的模棱两可、一知半解。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七、巩固运用

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定,有层次、有梯度,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同时要注意基础巩固与能力提升、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阅读练习与写作训练的结合。

说明:巩固练习根据每节课的课时容量而定,可在当堂以检测的形式完成,也可以留作课外练习作业。

要点提示:

1、此流程的使用:此教学流程为阅读课流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灵活的增删。

2、教学目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一定要首先做到心中有目标,并选择精要的教学目标。

3、小组学习:高效课堂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做“老师”。小组学习策略即人为地把大班授课制变成“小班”化教学,小组长即“小班”的老师,要让小组长在学习小组内行使教师职责。

4、多媒体的作用:要把多媒体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

篇8:初中历史课堂授课流程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授课

第一次萌生“学生授课”的念头, 源于我校一位语文老师的启发。他在每节课前, 都会安排一名同学上台演讲3分钟。一开始, 学生很怯场, 声音也不大, 讲的内容也没有什么条理, 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 “奇迹”出现了:内向的孩子胆大了, 外向的孩子自信了, 尤其是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 不管是谁, 上台就讲, 侃侃而谈!课堂纪律也出奇地好, 该听讲时听讲, 该鼓掌时鼓掌。看到台下的学生训练有素、都很“享受”的样子, 我着时感到震撼——这才是我们苦苦寻觅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啊!于是, 我就想能不能在历史课中也采用这种方式,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很快机会就来了。高二上学期学的是思想文化史, 第八单元讲的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包括“文学的繁荣”“美术的辉煌”“音乐与影视艺术”3节课, 每节课有3个小目, 共有9个小目的内容。本单元的知识特点是:内容浅显易懂、线索明朗;从高考的角度来看, 因为涉及的知识面广, 知识点多, 所以考大题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 把这个单元的内容交给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没有大的障碍, 而且“风险”较小。想到这里, 我兴奋不已, 立刻进行了部署和实践,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 依据教材内容, 合理划分小组

我班共有52名学生, 按“地缘就近”原则, 6人一组, 划分学习小组8个, 剩下4人一组, 这样共有9个学习小组, 每组负责讲1个小目, 授课时间为15分钟, 每节课3个小组上台, 共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分配, 不仅小组数与单元9个小目的内容相吻合, 而且时间上也刚好与课标规定的课时同步。为了显示公平公正, 我把9个小目的内容按照书本的先后顺序进行了编号, 然后让每组组长上台抽签, 以确定上课主讲的内容和次序。

2. 抓好课前预习, 培训主讲学生

学生口才再好, 学习能力再强, 毕竟还是学生。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专业教育、没有接触过高考考纲, 手里没有教参, 没有教辅资料, 更没有充裕的备课时间, 可以说, 他们除了一颗充满好奇和强烈求知欲的心之外“一无所有”。因此, 为了让学生授课不至于偏离“航向”, 指导学生预习、培训主讲学生就显得尤其必要。为此, 我给学生下发了预习提纲, 给全体学生, 尤其是主讲学生提供预习和备课的参考网站和资料。事实证明,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 已经能够掌握60%左右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小组“集体备课”的形式, 又解决了20%~30%的问题;剩下的10%~20%的知识, 则通过老师的辅导和培训得到了解决。

3. 加强小组合作, 培养团队精神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 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学生授课尝试是建立在小组合作基础之上的, 主讲的学生是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组长, 主讲的优劣基本能够体现本组所有成员的水平, 即所谓的“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因而, 在确定好主讲学生以后, 教师就要对他们强调“集体备课”的重要性, 让他们明白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进而主动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互动, 并能做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合作共享, 精心准备主讲内容。

4. 进行上课实践, 展示小组风采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经过充分的准备, 同学们终于等到了“登台表演”的这一天, 主讲同学更是跃跃欲试、信心满满。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 他们一个一个有序地走上讲台, 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学生授课时代”。我和全体同学一样, 对这种教学方式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期待。为了讲出风格、展现风采, 每个组都在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之下, 制作出了精美的PPT课件。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增强时代感, 有的组还采用了视频教学。总之, 在展示环节, 大家“各显神通”、各有特色, 充分展现出了小组的风采。

二“我的课堂我质疑”——教师反思

应该说, 第一次尝试“学生授课”, 我收获更多的是惊喜!尤其是那些原先不“显山露水”、性格内向的学生, 通过参加这项活动, 一下子在我眼前“生动活泼”起来。他们的学习能力、知识广度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在课后的随机调查中, 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点赞”!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新奇、好玩, 既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但正如“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一样, 在对这种教学尝试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的同时, 我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与思考。

1. 学生授课的效果

前不久, 我有幸聆听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社长任鹏杰先生所做的《价值辨认: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课堂》的报告, 报告中, 他从“有价值引领的课堂——不失魂”“有互动合作的课堂——不独裁”“有评鉴省思的课堂——担责任”三个方面给出了答案。反观我们的学生教学, 他们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的教学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吗?如果因为学生讲解不清楚, 导致成绩下降, 谁能担得起这个责任?学生讲解不透彻的地方, 老师还要打补丁, 这样影响教学进度, 耽误时间怎么办?我们应该怎样做, 才能让“学生授课”彰显出它应有的魅力?

2. 学生授课的前途

我进行这项尝试时, 有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一是我担任班主任, 对班级孩子总体情况比较熟悉;二是我带的这个班是文科实验班, 学生历史成绩和学习能力都不错;三是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城市省属示范高中, 学校的硬件设施相当好, 每班都配有目前我市最为先进的教学展示工具——电子白板。正是因为如此, 我才“有胆量”放手去尝试。但一个学校实验班也就这一个, 若放在平行班, 这样的教学方式还能进行吗?我们学校硬件设施全市领先, 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具备的学校, 学生授课还能这么“有声有色”吗?如果家长、学校不理解, 认为既然是学生上课, 还要你老师干什么?面对如此责难, 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一句话:如果没有了家长的配合和理解, 没有了学校的支持和肯定, 我们的学生授课还能走多远?还有没有继续尝试和推广的价值?想到这里, 我不禁“一身冷汗”!

但不管困惑有多少, 道路有多难, 面对课改, 我总算迈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小步。在我看来, 课改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让精彩课堂为每个孩子的终生发展打好底色, 让每一粒种子都绽放出生命之花, 是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的不懈追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我相信, 只要我们坚定地带着信念上路,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积极参与课改, 就一定能收获充满活力的高效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篇9:初中历史课堂授课流程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曲线授课;坐标;社会

苏教版的初中历史课内容丰富而又复杂,可以说是包罗了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历史,内容如此复杂繁琐,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讲,学习起来非常吃力。经常会出现刚讲完的知识点,等到下一节课再问时就想不起来了,甚至有的学生还出现了类似“关公战秦琼”这样的笑话。学生记忆困难,教师授课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很多历史教师都反映,课堂学生反应很好,一个个都听得津津有味,可是一到考试就个个束手无策。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曲线授课法,对讲授新课和综合复习有很大的助益,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下面,笔者根据具体课例谈一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曲线授课法。所谓曲线授课法,就是把数学中的抛物线引用到历史教学中来。比如,我国历史中朝代更替,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等,每一个朝代都要经历建国、发展、强大、衰败直至灭亡的过程,这一个过程就可以用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纵轴为时间,横轴为事件,纵横交错,这样的方式,即使得知识变得系统化,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记忆。

一、曲线图介绍

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我在授课前就按照唐朝历史的大事纪年画了一个曲线,在这个曲线图上可以清晰地了解唐朝从发展到鼎盛再到灭亡的全过程。唐朝历史的主要事件,如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唐末农民起义等都在曲线上清晰地反映了出来。

曲线图清楚地显示出:唐朝史以安史之乱为界的,从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到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唐朝经历了建国、发展到鼎盛的时期,这一个阶段,唐朝国力日益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威震四海,无论是经济、文化、政治、外交都达到了鼎盛。从公元755年开始到公元907年,是唐王朝逐渐由强盛走向衰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百姓饱经战乱,全国处于混乱状态,直至最后唐王朝灭亡。这些内容从曲线上来看,就是以B点为分水岭,AB是发展至鼎盛期,BC为衰亡期。

另外,我们还可以把AB和BC这两段进行细分,这样在授课中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整个唐朝史。细分的情况如下:

从公元618年到公元626年(AD段)是唐朝的初建期,李渊、李世民等人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从公元626年到公元649年(DE段)是太宗李世民执政的时期,他任用贤臣,采用了一系列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有利的措施,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为以后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段史称贞观之治。

从公元649年到公元704年(EF段)是女皇武则天执政的时期,她坚持采用了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利的措施,唐朝继续向前发展,这一时期对唐朝的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不过,武则天执政时任用酷吏,虽然从某种程度上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可却是她的一大弊政。

从公元712年到公元755年(GB段),是唐玄宗执政期,这一段时间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唐王朝达到最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接下来从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的安史之乱(BH段)是唐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的转折点。从公元763年到公元907年(HC段)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的时期,这一时期政治腐败、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从公元875年起,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到公元907年,朱温废唐皇帝,建立梁朝,唐朝灭亡。

二、如何具体使用曲线授课法

在曲线图上标上重要的时间、事件,教师就可以在上课时一边讲课,一边完善曲线图,根据课时的需要在重点内容上详细地进行标记,或者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来。具体操作如下:

1.先画出纵横坐标,以原点为起点画出唐朝从发展到鼎盛时期(即公元618年到755年)的曲线AB,一边画一边标出字母,并结合相应的讲解,在讲解中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什么是贞观之治?如何评价武则天?然后对唐朝这一段历史进行总结。

2.以B点为起点继续画曲线图BC,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走向了衰落,这一阶段,唐朝经历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农民起义等众多事件,直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在讲解中,教师可以就重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总之,采用曲线授课法就是用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抽象的文字,文字和图画的紧密结合,使得重点突出,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把握整个唐朝290年的历史,并且对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也非常有帮助。此外,曲线授课法不仅可以用于新授课,而且可以在综合复习中采用,效果也非常好。

上面我们以唐朝的历史为例讲了曲线授课法,实际上,古今中外每一个朝代或者国家的历史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曲线图来学习。曲线授课法绝不仅仅限于某一个朝代的讲解,它还可以用于更广、更细的范围。如可以用曲线来表示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向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曲线授课法虽然是历史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将其进行理论凝练的报道还比较少。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阐述了曲线授课法的概念及其应用策略,一方面希望填补该理论的空缺,另一方面更希望该方法能为广大历史教师灵活应用,让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上一篇:关于五四青年节发言稿下一篇:游快乐星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