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模式

2024-06-28

健康教育模式(精选8篇)

篇1:健康教育模式

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20世纪上半期是近代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纵横交织的时期。为解决上述矛盾,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团体或个人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救国救民的艰苦探索。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分别是以梁漱溟和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士人与农民革命家阶层的不同救国道路与教育实践。本文对二者的比较,是一种异质性比较,二者虽然皆从乡村入手,但路向不同。前者的路向为文化革命,而后者则是政治革命。前者注重对农民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而后者则着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但是由于二者都面临贫困落后的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即面临相同的社会背景,因而二者异中有同,它们皆有强烈的本土性即中国色彩。二者之成败得失皆对后来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重要的启迪作用。本文正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分析了两种教育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指出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侵略所导致的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农村、农民问题凸现并日趋严重,因而救济农村、同情农民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形成了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两条路线:乡村建设路线和乡村革命路线。第二章从解释学的视角来分析延安与邹平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核心人物——毛泽东和梁漱溟的出身、性格、知识背景、社会角色与哲学观等不同的“前见”,进而认为二者之不同的“前见”决定了他们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状的不同认识,与解决中国问题的不同模式。第三章分析论述在此两种模式背后支撑的文化

理论因素。延安教育模式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掌握了中国农民的生存伦理的前提下,在实用理性或实践理性的基础上把从苏俄传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形成的。而梁漱溟所创建的邹平教育模式则是以“意欲”为起点,把传统儒学的“内圣外王”思想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结合起来的产物,亦即生命化儒学是邹平教育模式的理论支撑。第四章探讨了两种不同教育模式在不同教育文化路向的选择与建构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要差异:即以政统教与以教统政,政治思想教育与人生行谊教育,“政治动员”与“商量办事”,知识分子为“主”还是“宾”的不同。第五章则总结了同处于中国华北贫困落后地区的两种教育模式的相似或相同之处,二者皆极为重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皆把它作为当地教育的理论指导,具体表现为办学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式的平民化和灵活性以及以社会教育为重等方面。【关键词】:延安教育模式邹平教育模式乡村建设农民革命生命化儒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0-09 【目录】:内容摘要5-12导论12-20

一、两种教育模式之概念界定12-1

4二、两种教育模式之可比性14-1

5三、前人研究成果15-16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16-20(一)论文的基本框架16-17(二)论文的研究方法17-20第一章中国近代社会的背景、问题与出路20-36

一、近代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农民问题的凸现20-27(一)近代中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20-21(二)近代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日益严重21-27

二、乡村危机与乡村建设和乡村革命27-36(一)从乡村教育到乡村建设28-33(二)从城市革命到农村革命33-36第二章走向解决中国问题的不同探索36-76

一、不同的“前见”与不同的视角36-63(一)出身与性格37-45(二)知识背景45-52(三)社会角色52-55(四)斗争哲学与“孔颜乐处”55-6

3二、中国社会问题——不同的看法与不同的解决模式63-76(一)中国社会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63-66(二)近代中国社会问题所在66-69(三)解决问题的不同模式69-76第三章教育模式与文化路向的建构(一)76-106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延安教育模式76-85(一)实用理性、乌托邦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之传入76-78(二)中国农民的生存伦理与农民革命78-79(三)苏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探索与延安教育模式79-8

5二、生命化儒学与邹平教育模式85-106(一)“意欲”与文化路向85-89(二)生命化儒学:孔子人生态度的现代诊释89-95(三)邹平教育模式:生命化儒学的大众化实践95-106第四章教育模式与文化路向的建构(二)106-148

一、延安、邹平的社会生态106-111(一)陕甘宁边区——闭塞、贫困、**的经济荒地与文化荒地106-109(二)“颇合一般性”的邹平109-11

1二、“以政统教”与“以教统政”111-122(一)“教育为抗战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大家齐心向上学好求进步”112-116(二)教育政治化与社会学校化116-12

2三、政治思想教育与人生行谊教育122-129(一)延安:政治思想教育122-125(二)邹平:人生行谊教育125-129

四、“政治动员”与“商量

办事”129-138(一)共性:组织民众129-130(二)毛泽东与延安之“政治动员”130-133(三)梁漱溟与邹平之“商量办事”133-138

五、知识分子——“主”,还是“宾”?138-148(一)共识:知识分子与民众相结合138-139(二)吸收、利用与教育改造139-142(三)“耳目”、“喉舌”与“头脑”142-148第五章异中之同:两种教育模式的相似之处148-17

2一、生活教育理论之异地开花148-153(一)延安:提倡、研究与施行148-150(二)邹平:生活教育理论与乡村建设理论的融合150-1

53二、办学形式的多样性153-158(一)延安:“民办公助”153-155(二)邹平:较强的公办与“公助”色彩155-158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158-16

4四、教学方式的平民化与灵活性164-169(一)延安:“与学生打成一片”与“民教民”、小先生制164-167(二)理论指导、榜样示范与共学团、导友制167-169

五、以社会教育为重169-172结语172-182主要参考文献182-190后记190-19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篇2:健康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创业教育是解决高校就业的突破口,更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措施。

在国内,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各高校已广泛得到共识,已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创业教育教学方法陈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手段单一等等,创业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亟待提高。

篇3:健康教育模式

1 运动教育模式

1.1 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运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基于游戏理论 (Play theory) , 1982年西登托普第一次提出运动教育 (Sport Education) 的思想, 他指出:“必须将过于自由的、没有规则的游戏加以限定, 使其适于学校教育, 实现从儿童的游戏 (paidia) 向复杂的游戏 (ludus) 转变”[2]。他提出运动教育模式要以固定分组、同伴轮流进行角色扮演为主要组织形式, 以教师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基本教学方法, 重视对运动文化和人文关怀方面的培养。伴随着运动教育思想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 运动教育模式逐渐得到了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认可, 并在美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台湾等发达地区进行了广泛应用。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配合, 学生运动参与度和与教师间的配合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尤其是参与度较低的学生也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调动, 并积极尝试多种角色身份, 主动指导同伴, 努力吸取同伴的建议, 在体育课上能够学到更多的内容。

1.2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 运动教育模式以比赛为主线, 发展学生专项运动技术和体能, 通过对运动规则进行必要的调整, 讲解有关运动规律的特点, 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丰富的运动体验, 使运动项目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运动水平,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战术知识, 在比赛中懂得与他人分享运动经验, 并积极参与团队的各项管理和计划。在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的同时, 积极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运动技术, 具备一定的比赛战术、领会比赛过程中的战术意图、理解和尊重比赛规则、运动礼仪、文化传统, 并能对复杂的情景进行处理, 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高效工作, 最终使学生成为有运动技战术思想的、有运动教养、具有积极态度的体育人。这与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将课程教学目标细化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指导思想高度吻合。

根据我国高校体育工作当前的实际, 运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 学生在正式比赛过程中学会了作出合理的选择, 提升了项目技战术的意识, 了解了竞赛的管理和相关仪式, 并真正团队中的一员, 参与到团队竞争中。此外, 西登托普教授的运动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具体目标还包括: (1) 使学生具有责任感; (2) 能欣赏与了解运动仪式和运动集会的特殊含义; (3) 培养学生作出理性决定的能力; (4) 掌握相关运动训练知识, 自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5) 学习并运用裁判员、教练员、记分员的相关知识; (6) 积极参加校内外、社区的各项体育活动。

1.3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步骤

运动教育模式主要有运动季、团队联盟小组、正规比赛、最终比赛、成绩记录和庆祝活动6个特征。以“运动季”为教学单元, 包括练习期、季前赛期、正式比赛期和季后赛期[2], 一般不低于20节课。在运动季里, 学生可以自由分组, 或由老师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 平均将学生分布到整个班级的各个队伍当中, 以固定的团队联盟 (或小组) 进行学习, 共同为整个队伍的胜利和捍卫小组的荣誉而努力。运动季的主要内容是组织正式比赛, 比赛可以穿插在各部分的练习当中, 也可是对抗性的、循环性的竞赛或联赛, 充分展示学生的运动技能。赛季以最终比赛的形式告终, 目的是提高运动项目比赛的观赏性, 充分营造欢乐的比赛气氛和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整个赛季过程中, 成绩记录的内容多种多样, 包括成功率、名次、距离等, 目的是帮助个人和团队进行比赛分析、及时调整和制定目标, 提高小组学习兴趣、安排战术等, 同时, 比赛资料的收集归档和统计工作, 有助于了解队伍发展状态, 及时总结各队的优势及暴露出的问题。通过组织开展运动员宣誓、颁奖嘉宾、摄影录像等庆祝活动, 努力营造出正规比赛中的文化氛围, 提高全体参与者的文化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1.4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是西方学校体育教学中最常应用的3种教学方法, 西登托普将3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不同阶段使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 形成了一套效果显著的教学措施。

1.4.1 直接指导的教学方法

所谓直接指导, 就是教师当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教学方法, 在所有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中, 它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当于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过程, 主要应用于运动季的开始初期, 用于教师讲授运动项目的起源、学生理论学习、掌握技术、战术配合、裁判规则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等方面。

1.4.2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队既定的目标或明确战术布置, 教师、教练员和运动员、队长要进行合作学习, 共同承担主要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时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教师将教学主导的权力弱化, 只是在必要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绝对的权威, 强调小组内的民主。因此, 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形下处理队伍内部意见不统一、思路不同步等现象, 也是运动教育模式所努力培养的。

1.4.3 伙伴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分组时, 教师根据各个小组技术水平和能力状况, 大体平均分配学生人数, 但难免存在小组内学生技术掌握的差异。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为提高小组整体的竞技水平, 努力实现最终比赛的胜利, 小组内的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决策者、更是指导者, 通过学生角色的互换, 队伍内技术较全面的学生帮助指导技术较差的学生学习, 有效促进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 带动更多的同伴积极参与到比赛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技术动作的积极性, 使技战术水平在实战比赛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1.5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评价

在某种意义上, 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全面、客观和长效的评价方式, 在整个运动季过程中, 学生在真实的比赛场景下, 充分将自己的技战术水平、领导力、团队协作等清晰地呈现给大家。教师可以根据平时的比赛统计, 记录学生的技能表现。对学生在运动技战术、战术意图、团队配合、领导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 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比较

2.1 运动教育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2.1.1 优势

运动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教师教学主导的权力弱化, 师生共同配合实现教学目标。这种转变意味着教师从单纯的照本宣科、满堂灌, 转变为能力教育, 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运动季过程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主动的积极地进行学习和互助, 学生在团队联盟 (小组) 中能够找到自己的角色, 并通过角色转换,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更多相取长补短的机会。同时学生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效率, 努力实现学以致用, 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学习一定是实际过程中需要的, 并在真实环境下检验学生技战术的掌握和团队协作能力, 积极构建课上课下实践的桥梁, 促进学生的技术交流和比赛, 发现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 不足

由于弱化了教师主导的权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出现针对某一个具象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实践, 缺乏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可能会走一点弯路、多费一些时间。其次, 运动教育模式主要以比赛为主线, 存在过多的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忽视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 影响了学生体质健康。

2.2 传统运动教育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2.2.1 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优势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严格按照体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按照运动技能习得的顺序, 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 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能够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

2.2.2 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不足

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种教学方法不能适用于具有不同认知特性的学生, 容易造成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各方面很难发挥。此外, 虽然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但由于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 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削弱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过分关注时间的合理分配以及教学结构上的平衡, 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 教材内容的使用和选择上存在滞后性, 导致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使用上不能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3 小结

通过研究, 两种教育模式各有优势和不足, 但不能因为运动教育模式的出现, 就全盘否定传统体育教育模式, 只能说明在某些方面上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 但在其他一些方面上, 传统体育教育模式还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运动教育模式自身而言, 其教学目标明确, 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可操作性强, 教学方法和过程具有鲜明的特点, 教学评价全面客观。其次, 运动教育模式提高了学生的战术配合能力和决策能力,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最后, 通过小组内角色的互换, 同伴之间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激发学生广泛的运动兴趣和合作意识。但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工作的具体国情, 结合学校体育的实际情况而言, 运动教育模式的实施要建立在不少于20节课的基础上, 场地、器材等资源充足的前提下。因此, 我们在学习西登托普教授的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不能盲目照搬, 应借鉴运动教育模式中的先进理念和思路, 吸取其中的积极因素, 为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实施提供参考。

摘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从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入手, 将运动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对比研究, 发现问题、找到差距。结果表明: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 运动教育模式对实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运动参与感;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观念的转换;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战术水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运动教育模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比较

参考文献

[1]Siedenop, D.Sport edueation:a retrospective;Journal of`Teaching in Physical Edueation[H.W.Wilson一EDUC];Jul 2002;Vol.21, 1ss.4;pg.409

[2]MICHAEL W, METZLER.Instructional Mode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M].Needham Heights:A Person Edu Company, 2000.256-275.

[3]高航, 章荣江, 高嵘.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 2005, 25 (6) :79-83.

[4]周建新.美德两国体育课程模式对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5 (3) , 58-60.

[5]高航, 吴铁桥.试论运动教育模式的历史渊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7 (1) , 36-38.

篇4: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73-02

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调整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传统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如何面对开放性的社会大环境,在工学结合模式背景下做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和延伸,目前无论在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非常薄弱,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加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完善整个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与机制日趋于完善,我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然而,这项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内学习期间的学生,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显得比较薄弱,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可以说,缺失这部分内容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很不完整的。因而,探索和总结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探索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可以丰富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促进高职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更好地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

(二)加强和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实习学生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各高职院校逐渐形成了订单培养人才模式、“2+1、2+0.5+0.5、1+1+1”的分段培养模式和顶岗实习模式等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切实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管理及教育等工作。因此,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制度,避免学生在生产、服务中受到身心伤害,并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加强和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实习学生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高职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刚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和扮演着新的角色,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遇到复杂的矛盾和深深的困惑,从而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适,就有可能成为自身发展的心理障碍,严重困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加强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调适职业心理,正确面对困难,把自己真正培养成为一个既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又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职业人才。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采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有效措施,大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良好健康地发展。评估对院校而言是一种无形的指挥棒,而在诸多评估指标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内容本身就不多,高职学生实习心理问题更是基本没有关注,即使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也很少关注到这方面的内容,这必然会引导高职院校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上,而难以涉及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二)缺乏完善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体制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都能认识到作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首先应该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因此,高职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理应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到组织各类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都应比较重视。然而,从全过程教育的角度来看,现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和机制是不完善的,总体上是零碎的、趋易性的,所以才会出现“重校内、轻校外”的情况,学生在外较长实习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组织、人员、经费、制度等都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校企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半年或一年在生产、管理、服务单位实习,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工作岗位,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往往是宏观的,不能像校内一样具体的班级、宿舍、个人。具体的管理与教育主要依赖于实习单位,而企业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除了像员工一样要求学生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外,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深层次思想教育问题缺乏全方位的考虑。此外,企业也不可能像学校一样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即使学校聘用了企业的兼职辅导员,更多的也是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指导。因此,目前校企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当前的管理机制难以保证高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解决与调适。

三、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举措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促进教育力量整合

目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很零碎,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教育途径分散单一,很难形成合力。因此,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责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教育、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相结合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以有效地保障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地系统而科学地开展。

(二)建立适合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工学模式下高职学生的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学校比较成熟的心理教育机制也必然相应地延伸,才能覆盖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因此,首先,应该加强实习学生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有足够的人员来开展这项工作。其次,应该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把实习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使工作的开展具有制度的保障。再次,工作经费的必要保证,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工作岗位,管理难度加大及管理层次的复杂性决定着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本势必会增加,没有相应的经费就很难施行。最后,要有完善的工作监控、评估体系,信息的沟通、工作的过程、教育的效果都需要得到合理的监控和评估,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三)加强合作,形成校企齐抓共管的局面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实习学生由于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每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和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困扰也不尽相同。学校要重视发挥原有心理教育队伍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同时,要求从企业选配一些有一定工作条件的兼职辅导员,学校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兼职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的培训,发挥其一般性问题咨询引导的作用,并利用这支队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及时快速地反馈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并协助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调适工作,从而实现校企“融通、共赢”,进而提高工学结合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廖克玲,廖艳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2]胡利.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工作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企业技术开发,2009(10)

[3]韦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4)

【作者简介】樊永生(1978- ),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莫秋树(1979- ),男,壮族,广西贵港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 黄斯佳)

篇5: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教育模式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湖南 长沙410200)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准备教育,培养目标是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在进行教书育人的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就是进行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技术,培养技术人才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线。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学观理念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目前,职教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大多数教师是由普通教育转轨搞职业教育的,很少有真正的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新的教育观念的学习和转变相对滞后于普教,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于我们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的思想,职业教育对职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主要是应试教育,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受到条件的约束,因此在针对农村生源进行航海职业教育培训时,要以人为本,拓宽专业口径,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广泛培养市场需要的实际应用型人才。

“走特色发展之路,创建高职教育品牌”是当今高职教育界的共识和共同发展追求。须具备较强的能力,应由教学一面手,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向既有具备教师资格又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努力。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显得极为迫切,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教师正视自己,不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掌握的知识,而应主动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通过自学、专家讲座、教研活动、课堂实践等形式,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同时应重视“有岗敬业、虚心好学、与时俱进”的教育,以积极的心态,去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二是从工科院校招聘一批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或从生产一线聘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学校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结合起来。“职校姓职,重在技能”,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始终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内涵所在。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教学宗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正确处理好专业课、文化课的关系,以“减数理,增基础,强专业,重实训”为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精选教材与教学内容,简化难度过大的内容,优化重组知识结构,构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系统知识框架,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重点,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养。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车间的建设,配备必须的试验器材、操作工具和原料,把教学活动尽量搬到学生即能动手,又能动脑的现场,让学生边学边实践,从而加深理论的理解和加强实践的操作,提高技能技术水平。

三、校企合作,搭建教育和就业的平台

把建立符合专业设置标准的实验实习基地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与社会企事业等单位挂钩签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校企联办,保证学生实习的需要,把教学实习延伸到社会,实行产教结合,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水平,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机的结

合。同时,也使学生得到职业道德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的熏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既得到学校的认可,也得到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熟练的技术工人现在比较短缺,技术学校的学生就业好于本科大学生的现象正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在好的企事业单位的实习,成为一名出色的技术人才,走出校门就能就业,应该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

四、改进评价办法,让评价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什么是职业教育的质量?能够帮助学生就业,获得技能,这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对职校学生的评价方法必须科学,应逐步建立“专业技能水平分阶段达标考核”的评价体系,做到“考教分离”,严格考试制度,“以考促练”“以赛促练”,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要高标准、严要求,真正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学到真正的专业本领。在考核方法上,注重能力考核,改革考试方法。由于各门课程的特点不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课程考试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应制定一套旨在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多元制综合考试机制。这种新型考试形式上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内容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单一笔试考核为笔试、口试、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综合测试。如德育课考试由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但是并未降低对学生考核的要求,在题型上体现综合能力的考核。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科目考试既有理论考核,又有占比例较大的技能考核,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6:如何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于学兰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地说是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置于开放式的大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及通过指导家庭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的一种模式。其具体内容包括:传授心理知识、学科渗透心育、创设教育情境、坚持行为训练、搞好课外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实施心理测量、开展心理咨询、改善家庭环境、争取社会力量等。这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形成健全人格大有裨益,特建议如下:

1、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各学校应成立心理服务中心,确定一名领导负责指挥全校的心理教育。下设由聘请来校的医院心理卫生专家、政治教师或辅导员组成的心理辅导组或咨询室,开设心理卫生“专家门诊”。初、高中分别增设心理健康课、心理活动课和心理卫生讲座等。

2、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学生实际确定教育目标,突出时代性和差异性。首先,要确定教育宗旨:(1)预防心理疾病,排除心理障碍;(2)开发心理潜能,提高人生素质;(3)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其次,要制定教育目标:即较高的认知水平,丰富而积极的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正确的需要与动机,健康兴趣与爱好,远大的理想,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高尚的情操,豁达的胸怀,坚定的信念,适应环境的能力(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己)。初中以学会悦纳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自理、自立、自律、自强为主;高中以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扫清成才之路上的障碍为主。

3、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突出连续性和序列化。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情绪与感情、需要与动机、人际交往、性格锻炼、意志训练、青春期性生理与性心理、人生观与世界观、择业指导、生活事件辅导、心理疾病预防等方面。初一、二年级分别以解决过渡阶段实际问题、帮助安全度过青春期为主,开设少男少女课堂,突出人生教育;高一、二年级着重回答学生于成功路上热衷探讨的问题;初、高三毕业班则以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环境,增强自信心,学会自我调节为主。

4、要强调学科渗透、施教,突出一致性和网络化。即整体规划与学期计划,要明确规定教职工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从而形成教书、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合力,构建纵横结合、内外结合、学校与家庭及社会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

5、要重视主体作用,突出内心体验和自我完善。为促使学生自盛自悟、自助、自强、自己主宰自己,必须在心理课上避免单纯灌输式,要采取多种自我教育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思想教育和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使活动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在心理咨询活动中,要坚持以发展性咨询为主,立足开发心理潜能,启发学生自我领悟,促其正确归因,选择最佳决策。

6、要协调人际关系,突出抓好学校和班级心理环境建设。学校内部各种角色的和谐一致,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狠抓学校和班集体心理环境建设,会使领导、教师、学生间建立起心理相容、困难相助、情感相通的真诚友谊,形成内聚力。如开展“创学府环境,建一流校园”及“××中学生形象”大讨论,可在学生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作用。同时,还要提高队伍素质,突出教师的心理角色;扩大实践基地,突出在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指导家庭教育,优化家庭环境;坚持科研为先导,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途径,构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模式,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发展个性特长,塑造21世纪合格人才的目的。

篇7:健康教育模式

摘 要:随着我国对人才需求量的加大,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大多数院校的培养目标。给排水专业属于工程类专业的一种, 其服务领域在逐渐扩展的同时, 发展的具体方向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这就对此专业的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同时, 实施教学改革, 是为了推动给排水这一领域的进步, 也是为了提高人才的竞争力。本文主要理论了在给排水这一工程类专业中人才的培养模式, 并探讨了其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给排水; 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具体策略;

追溯给排水这一专业的历史, 要从19世纪50年始, 发展到了今天, 我国教育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转变, 我国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 开始不断的对教育模式的改革, 尤其是给排水方向的技术人才, 这就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教学方式都要进行改革, 这样才能够适应时展需要, 满足社会发展趋势。下面我们具体展开讨论。

一、浅析给排水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给排水专业的特点来看, 这是一个设计各类学科领域且覆盖面十分广泛的综合学科。和其他专业类型相比, 给排水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三种, 学术型、应用型以及实用型, 目前普遍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对于院校来说, 想要培养一个合格的人才, 除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外, 同时也要具备相应的能力素养, 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样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与水工业的发展形势相适应。具体来说, 就是学生在受过专业的.培训之后, 掌握了涉及到给排水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 同时也能够对水科学、水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1]。

二、给排水专业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 深入研究理论知识

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 是给排水学科领域得以发展的动力。各院校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 要深入对课程内容、学科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争取实现科研立项, 构建更加严密的学科理论体系。针对现在部分院校实现科研立项困难, 可以考虑由纵向立项方式转向与企业合作的横向立项研究方式, 这也是能够实现促进理论研究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二) 完善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内容, 是针对当前部分院校中在进行给排水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不够新, 不够完善, 而且缺失规范的教学标准。对于教师来说, 需要深入研究学习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在掌握和理解了之后, 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融入到具体的课程当中, 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居民的住宅排水系统相关规定, 教师要在进行授课的时候, 将最新出台的规范和标准应用进去。此外, 可以在学校设置专门的教学和知识交流平台, 将所有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内容加入到当中, 为学生实现资源共享。

(三) 创新教学方法

实现对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于教育界来说, 是一个不会退热的焦点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让所有同学都能够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当中去。绪论是很关键的内容, 绪论课是对整个科目的导入环节,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此门学科是否有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教师开始上课的时候, 要利用好信息技术, 保证内容充实完整的情况下, 要注重其多样性和吸引力, 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们的探索欲望。同时, 在开展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注重知识讲解和实际案例相结合, 可以将典型和优秀的案例在课堂上播放, 理论知识和视频演示相结合, 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空洞的理论研究阶段, 这是对教学环节的升华, 学生也会因此掌握的更加扎实。

(四) 增加实践内容

增加实践内容, 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是验证学习成果的过程,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实验。

学生在学校内能够直接接触并受到深刻影响的就是科学实验, 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适当增加科学实验的内容, 用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2]。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题或者学生自选课题, 自主完成实验过程。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适当增加实验设备、仪器等, 确保师生都能够开展实验研究。

2. 校外实习。

积极开展实习活动, 既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 也是学生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关键方式, 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学校要积极的练习和协调企业或者单位, 加强与实训基地合作, 方便学生实习;同时, 在学生开始实习之前, 要制定一整套的实习任务, 建立成果反馈机制, 既是对学生的监督, 也能够方便学校调整实习安排。

3. 课余活动。

对于此专业的学生来说, 只开展学习和研究是十分枯燥的, 而且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学校内部定期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设置一些奖品、奖状等, 采取一些相关的激励措施,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研究, 例如创新比赛、技能比武或者知识能力竞赛等。此外, 也可以通过与其他院校的交流活动, 实现师生之间的知识共享, 实现共同进步。

无论对何种类型的院校来说, 给排水专业都是一个发展前景广阔且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 虽然当前多数院校都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但是, 发展是无止境的,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深入研究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实现教学改革的方法, 以期提升此专业学生的素养与能力,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聂丽君, 殷旭东, 黄梅, 等.基于O 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 (6) :206-207

篇8:健康教育模式

1991年起的十来年, 他连续攻克稳压速度跟不上电压变化和稳调压难数字化两大难关, 申请“稳值软调交流稳压器”等四项专利, 提出正弦波测量信号获取、交流模数转换、数码开关、即速稳压、程序软调压、通信实时稳调压等, 创建领先水平的交流稳调压技术, 解决了交流稳调压数字化、速度极限化、稳调一体化、控制网络化等难题, 为交流稳调压进行一次彻底技术革命。并研制成功稳值软调交流稳压器。2006年11月获“高频峰值模数转换”发明专利。2010年9月获“数字直调直流稳调压电源”发明专利。科技创新实践使他感悟到:“科技创新需要异想天开加实事求是。”

2007年1月他写“创新型国家呼唤思维创新型教育”文章, 指出传统“知识传授型教育”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呼唤“思维创新型教育”。“思维创新型教育必将取代知识传授型教育,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第一次提出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 在教育界掀起一股浪潮。2008年11月他写“打破知识传授型教育体制性障碍实施素质教育”文章, 对上述文章基本观点做深入阐述, 进一步明确思维创新型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强调:要“培养具有敢于思想, 乐于实践, 勇于探索、始终坚持这种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并指出:“我们的教育正由全民教育向素质教育推进, 这是教育的一次质的飞跃, 一次伟大的变革”。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德育优先为原则”, “批判‘学而优则升’, 肃清封建教育残余思想, 打破知识传授型教育体制性障碍”, “启用思维创新型教育”, “把教育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他的教育创新理论获中国管理科学教育成就奖。2 0 0 9年他提出:“中国有两千五百年的教育历史, 两千多年来社会发生翻天复地变化, 但唯一不变的是‘教育模式’, 就是这种体制性障碍, 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不批判‘学而优则升’, 不肃清封建教育残余思想, 不打破知识传授型教育的体制性障碍, 不进行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 中国就难以扭转在抢占世界前沿科技方面的被动‘跟跑’局面, 就难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性意见。《科学中国人》、《科学时报》、《科技文摘报》、《中华儿女》等媒体做了专题报道。刘祖武为中国教育模式变革倾注了心血, 其变革理论将产生深远影响, 它将最大限度调动全民族发明创造潜能。

上一篇:多人8字跳绳活动规则下一篇:庆祝建党93周年教育系统专场文艺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