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幸福之门的密码散文

2024-07-28

开启幸福之门的密码散文(精选9篇)

篇1:开启幸福之门的密码散文

开启幸福之门的密码散文

生活里本没有绝对的是与非,别在是非之间劳心费神,幸福才是人生的唯一答案;得到勿窃喜,失去毋悲伤,得失只是一种状态,保持灵魂的安静才是真正的幸福。有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闭嘴,放下所谓的自尊,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不叫放弃,而叫成长。

看起来幸福的人,心里也许有难言的苦;时常挂着笑的人,心里也许有无声的泪;炫耀生活富足幸福的人,可能远没有表面上那么风光。一个人的幸福,一定是只有自己才懂的快乐。所以,不要跟自己过不去。我们的一生中,在有意和无意之间,总会错过许多,也许是一次机会,也许是一趟回家的火车,错过了就错过了,也许它本来就与你无缘。

宁静的岁月,风是柔的,阳光是柔的;幸福的日子,心是知足的,天空是湛蓝的。人生没有完美,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本是自然规律。学会坦然,你就会在遭遇挫折时收获一份执著,在获得成功时保持一份谦恭;学会坦然,你就会勇于面对所有的痛苦,你就会珍惜所有的幸福。坦然,就是一种淡泊。

时间的长河总是以它的速度一直往前奔流,人生的一分一秒都在成为过往。要以一种淡泊的心态勇敢地生活,坦然面对所有的变化,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总是人生经历,只有挨过才会拥有。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其实是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或者是没有足够的努力去争取。相信自己的潜力,要知道你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是比任何困难都要强大,而潜力的挖掘要靠自己给自己加压。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伤痛的,只有自己。不论今天多么的困难,都要坚信:只有回不去的过往,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人们最难控制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们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也是自己。人生,没有纯粹的甜和苦,总是苦里藏着甜,甜里含着苦。生命的美丽,就在于懂得顺应自然,于曲折之中走出自己独特而美丽的人生之路。人生的幸福,就在于懂得知足常乐,于平凡之中坚守自己淡泊而充实的生活态度。

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只要把心情变一变、世界也就变样了。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再看眼前的风景,会发现跟从前的已经不一样了。

常有人感叹,活得真累。累,是精神上的压力大;累,是心理上的负担重。累与不累总是相对的,要想不累,就要学会放松。心累,是背负了太多的包袱;心累,使人陷入亚健康;心累,使自己精神萎靡。要让心不累,就要学会放下。

幸福是一种感觉,无关金钱或得到的多少。心怀豁达、宽容与感恩,生命永远阳光明媚。人生有得有失,聪明的人懂得放弃与选择,幸福的人懂得牺牲与超越。能安于现在拥有,超脱得失苦乐,也是一种幸福。

篇2:开启幸福之门的密码散文

八步实验小学

刘金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教育应该是一个温馨而又充满诗意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用爱来诠释生命成长的过程。“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的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一个教师有了爱,就会用平等的心态去尊重学生;就能和学生推心置腹地沟通;就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就能用大海般的胸怀宽容学生;就会全心奉献于教育,让教育因爱而充满生命力。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赏识,以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怎样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呢?想当一名学生眼里的好老师,就要用一颗理解的心来爱学生,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包容和鼓励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微笑的面容与学生交流,因为,理解、宽容、赏识和微笑,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一、理解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爱学生应该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真诚欣赏与宽容。爱就是心灵的倾诉与聆听,爱就是目光的注视与承递,爱就是温暖的问候与关怀。一次,班上黄杏柯同学精致的小笔盒不见了。同学们情绪激动,纷纷要求捉“贼”,我以锐利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全班,发现有一双眼睛惊惶失措地躲避着我的视线。是他?这时我想到,伤害一颗心是容易的,而振奋一颗心则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我尽量用缓和的语气对大家说:“我相信不会有人故意把笔盒拿走的,请大家好好想想,再仔细找找,找到后马上归还,好吗?”第二天他找我归还了笔盒,我推心置腹地对他说:“老师知道你家里有困难,但咱再穷也不能志短呀。这是老师送给你的新笔盒。”他的眼眶中噙满了亮晶晶的泪珠。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充满着爱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对学生多一份理解与关爱,给学生探索甚至尝试错误的机会,要有宽容的心态,等待的气度。

二、赏识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尊,包括我们的学生,好的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表扬、夸奖,会导致他们骄傲自大,脱离班集体。我曾经有这样一名学生,他是班长,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组织能力很强,老师们都很喜欢他。渐渐地这个学生在班里趾高气扬,对同学发号施令,稍不如意就大加训斥。同学们意见很大,但当时我认为要支持班干部的工作,对他的错误做法没有及时指出,使这个学生变得更加得意洋洋,我行我素,以致在一次值日中因一件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之后大打出手,事后还拒不认错,觉得他是班长,向同学认错有失尊严,并且认为他打同学是为了班级工作,根本就没有错。这件事很引起了我的深思,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思索了很久,最后结论是赏识要用得恰到好处,应该讲求方法和艺术,否则对有些好学生来讲,我们的赏识教育只会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膨胀他 们的私欲。无原则的赏识就是骄纵,是教育中的大忌。事后,我跟他讲一些故事借此机会教育他,指出他处理问题不当之处,让他明白班干更应以身作则,事事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后来他对待他人的态度慢慢开始改变。赏识也不是不能批评,只是赏识教育的主旨是发现人的闪光点,发现人的潜在力,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促进他们进取,而对人的弱点,我们当然不能赏识,否则赏识便失去了它的原则性。

对于后进生,如果只是一味地训斥,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是破罐破摔,长期以往,后果很难想象,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要尽量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应该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我班有个学生学习很差,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经常不交,课上、课下纪律不能保证,是典型的后进生。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只是批评、指责,他的自信心肯定会越来越少,甚至还会自暴自弃。我发现他的篮球打得不错,于是就鼓励他,如果你在学习上能像打篮球那么专注,你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取得大进步。对于他身上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及时发现,并且及时予以鼓励,培养他的自信心。对于后进生,我动员学习好的同学帮助他们,带动他们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组成一帮一学习互助小组。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成绩真的进步不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更离不开所有人的赏识。孩子因为赏识而快乐、进步。是啊,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是未来极具天赋的艺术家,一流的音乐家,才华横溢的作家或出色的运动员……谁也说不清楚,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人才。因而我们要经常以赏识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个小小的太阳,并让它放光发热。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 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只要我们用赏识的眼光去看人看事,就会宽以待人。宽以待人,不仅给他人留有余地,也给自己赢得一方空间。

三、宽容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宽容是一种生活艺术,也是教育艺术。教师的宽容,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局面,使学生逆反心理转变,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严”收到最佳的效果;教师的赏识,可以让学生产生自信,防止学生一味的陷入自卑的泥泞里不能自拔。教师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像对待上帝一样对待孩子;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教育中,用生命的激情去创造另一个美好的生命!

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火气是比较大的,很容易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而且我发现这种方法批评学生,即使他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他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心里不服气。后来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赏识和宽容应体现在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即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师生观。我们班有个男生小黄,性格比较反叛,具体表现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概括:班主任说什么他都不乐意,班干部做什么他都认为不对!但是这个学生有一个爱好爱踢足球,口才和反应能力都很不错,出黑板报也是个人才,有一次我们班与兄弟班踢足球,结果我们班以3: 2胜了,其中有两个球是他进的,那么我当时立即把握住这个大好时机就找他出来谈话,首先我先赞扬他今天在足球场上表现如何积极英勇,关键时刻连下两城,力挽狂澜,为班级的胜利奠下了坚实的基础,获得了同学们一浪接一浪的掌声,然后我又大力表扬他出的黑板报如何的别具一格,赞扬完后我发现他已经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这个时候我看准时机话题突然一转:“但是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你在班上那么有才干却没有一个人选你当班干部,你有没有冷静的思考过为什么?”然后我跟他一一分析原因,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点点头,到了后来他自己主动表态。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他出来长谈了一次,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学生在学习态度及与同学相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期中考试后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进入了全级前十名。

四、微笑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带来包涵谅解,这是宽容。很多人在提到教师时,总会与“严肃”、“不苟言笑”联系在一起。其实,“微笑”的力量才是无穷的。每天给学生灿烂的微笑,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们班有个学生,刚开始每天的作业总是爱拖着不做,因此考试成绩总是不如人意。怎么办呢?训一通吧,不行!我试着寻找他的优点,结果发现他这个人还真有不少优点:比如,爱劳动,每次他总是自告奋勇地去挑最苦最累的差事做。另外他非常懂礼貌,每次见了老师总会笑嘻嘻地打招呼。于是只要一发现 他做了好事,我便在课上表扬他,然后在课后再悄悄地微笑着问他:“作业好了吗?要抓紧一点哟!”他总是边红着脸边搔着头对我说:“还有一点点了。”我还是笑着对他说:“等一下我可是要来检查的。”他从我的目光里读到了鼓励,久而久之,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后来还变得在课上敢于发言,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我会用微笑送去欣赏;在学生感到失落时,我会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学生犯错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宽容。因此,我用微笑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我想说: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帮助学生们茁壮成长。

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没有爱心的班主任不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不仅要关爱好学生,而且要关爱差生,只要你多关爱他们,学生才能喜欢你,信任你,跟你说真心话,为你出谋划策。当我们心中有爱,当我们眼中有爱,当我们为迷失方向的学生点起一盏心灯,他们便能够爬出心灵的沼泽,重拾勇气和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

篇3:开启幸福之门的密码散文

一、“153”是什么

用辉山学校自己的话说, “153”是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工程。这个工程是依据辉山学校的学情、师情、校情而设计和实施的, 旨在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课堂效率, 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基。解析“153”, 就是“1”个自学报告, “5”个课堂环节, “3”种评价方式。

(一) “1”个“自学报告”

“自学报告”决定了新知识的学习是以自学的方式开始的, 而报告的形式又提升了自学的深入程度。他们自学“自学报告”最突出的是“我的发现与思考、我的问题”等姓“自”的未完成态的项目。

(二) “5”个课堂环节

1. 课上交流:

首先, 小组学习是课上学习的基本方式, 在自学的基础上, 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个人的学习成果和疑惑。同时, 在相互的讨论中, 提升对知识的认知程度, 解决疑惑, 并把仍然无法解决的内容进行汇总, 在展示或质疑环节中寻求帮助。

2. 展示汇报:在小组讨论后, 把全组同学对知识的整体认知和困惑与全班同学分享, 收获大家的补充和指正。

3. 质疑提升:

经过各小组对本课知识的研讨, 对前期学习过程中掌握不了的部分提出质疑, 并寻求帮助。老师和同学共同完成本课知识的深化和完善。

4. 巩固拓展:

在本课知识完善、解决的基础上, 完成拓展和提升。可以是理论上的相互交流, 也可以是习题式的问卷等多种形式, 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种变式的情境, 通过实践应用, 强化学习效果。

5. 课堂测试:

是课堂效果的一个检验, 也是教师对学生和小组活动评价的重要依据, 同时是一节高效课堂必备的结论性的内容。

(三) “3”种评价方式

1. 自我评价:旨在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信力。

2. 小组评价:

同学间的互评, 旨在促进小组的合作, 提高学生的互相欣赏和正确的团队合作意识, 使学生能在相互的欣赏和正确的相互评价中理解责任、学会担当。

3. 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既是对学生一节课学习达标程度的评价, 也是对学生相互间合作和互助程度的评价。

二、“153”特在哪里?

粗略地看, 辉山学校的“153”教学工程并无太多特色, 至少对于研究教学改革的人来说是似曾相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小组合作学习、学案、翻转课堂等时下诸多流行因素的影子。但深入他们的课堂, 研究他们的实践过程, 我们可以悟出其独特的味道, 感受更深层次的“153” (本文从多个角度定义“153”, 所以略去模式、工程等名词) :每个学生都是“1”———承认差异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打通“5”条自主发展之路———自信的通道, 质疑的通道, 选择的通道, 效率的通道, 方法的通道;突破“3”种课堂教学误区———虚设情境的误区, 虚妄效率的误区, 虚假成果的误区。

(一) 每个学生都是“1”

“1”不仅仅是学习的开始, 更是突出独“1”无二的主体。辉山学校的“自学报告”, 旨在为学生创建一个独立学习的引领模式, 不同的学习栏目, 因生而异, 尊重学习个体的独特性, 给个性思维以宽广的空间。事实上, 由于“1”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有效的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才具有了坚实的基础。在辉山学校, 老师不必担心放任学生会导致学业的不可控, 因为老师们欣喜地发现, 那些可能“被担心”的学生因为逐步找准了自己的起点, 学习正在变得主动而有效。

(二) “5”条自主发展之路

1. 攀上去, 获得自信的通道

不难想象, 刚开始的时候, 师生们并不很适应“153”。习惯了随大溜的学生找不到自我, 有的学生像抄笔记一样抄“自学报告”。老师们心里也没底, 总是不自觉地准备自己多讲点。在磨合过程中, 是任务驱动机制让更多的学生逐步尝试真正的自主学习, 他们发现, 没有自主就没有发言权。在争取发言权的过程中, 自信一点点建立起来, 有了自信做基础, “自学报告”的个性色彩逐渐显现。而新型的教师角色几乎是被学生“带”出来的, 是学生的表达意识和效果让教师打消了顾虑, 也消弭了惰性。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来说, 学生的自信千金难买。

2. 慢下来, 质疑的徘徊是必经之路

“153”允许学生慢下来。老师们相信, 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慢下来, 不是简单的没学懂, 而是正在经历比较艰难质疑的过程。如果这时候借助外力让学生快起来, 就像是残酷的“剧透”, 就会剥夺学生的自主权。“153”当然不排斥借力而行, 但在学习过程中有众多的关口让学生“主体对主体”, 而不是“个体对群体”地展开讨论。他们的研究表明, 两个情形下, 学生的心理体验截然不同。而因为小组学习的形态, 使“153”恰恰能高效地容纳学生个体慢下来的节奏, 实现快与慢的有机结合。

3. 走下去, 每一次选择都是成功的积累

质疑和徘徊的价值就在于, 在暂停之后是学习主体的再次出发。在“153”课堂里, 走下去会有先后、快慢之分, 但没有盲目的跟风。可以说, 每个学生都是以独特的轨迹前行的, 虽然不同个体间轨迹可能重合, 但没有人的思考是被替代的。

4. 跑起来, 做学习效率的主人

辉山师生概念中的跑, 并不是一味地求快, 而是让学习更洒脱。事实上, “153”让很多课堂摆脱了定制的束缚, 其中的“5”可长可短, 在时空上让位于“1”和“3”。洒脱的师生还可以跨章节、跨学科地跑起来。事实证明, 有了个体慢下来的积累, 就有了群体跑起来的能量。从另一个角度说, 是各种学习信息、能量高速地跑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冗余。

5. 踏出痕, 经验和方法最有用

著名数学家史宁中教授在主持修改数学课程标准的过程中, 特别强调“四基”: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此“四基”虽然源于数学学科, 但对“153”的过程优化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所谓踏出痕, 不仅仅是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亲历探究的过程, 更是要把成功或失败的记忆刻在脑子里。“153”就是提供 (埃德加·戴尔的) “学习金字塔”的底层平台。

(三) 突破“3”种课堂教学误区

1. 情境, 从为“课”服务到为“学”服务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研究领域充斥着“优秀课思维”:即教者将课设计得环环相扣、跌宕起伏, 学生学习的每一步都表达 (或表演) 为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课的优秀与否就是师生配合是否默契。这种课堂的本质是教师决定论, 是对学习过程的硬切割, 是与自主学习的理念背道而驰。“153”课堂承认学生学习的多种起点, 并且将起点的差异看作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从而呈现一种高度开放的课堂教学, 学生的心理线索不再是判断老师的意图是否实现, 而是完全沉浸在自主的学习探索之中。

2. 效率, 从轻量级的效率到有分量的效率

“153”课堂由学生观的改变而及效率观的改变。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化小评价单元, 并且更乐见课堂上立竿见影的效率。教师过多地干预效率, 就有揠苗助长或掩盖问题的危险。“153”的实质是让学生将有用的问题进行筛选, 然后创设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和情境。所以, 上课不是“我会了”的表演, 而是“我怎么办”的探索。在“153”的情境下, 带着没解决的问题下课也是一种常态, 这并不是课的缺憾或师生的负担, 是探究的延伸。

3. 成果, 从少数人的成果到全员的成果

我们都认为教学应该面向全体, 但在一般意义的班级授课形式下, 面向全体很难实现, 因为有很多学习需求是讲授型的课堂所无法触及的, 无奈的教师只好用个案成果代替全体成果。而“153”是“自主———合作———自主”的无限循环, 用学习机制解决了教师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153”如何牵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辉山学校的课改风景是由众人共同描绘的。在本轮课改之前, 学校上级主管部门与教育强区签订委托管理合同, 引进管理团队, 扎扎实实地从基础做起, 教师的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课改理念深入人心。其后, 学校又多方引进专业人员对课改项目跟踪指导, 保证实践研究的专业品质。关宝平校长力推的“153”极大地释放了学校蕴含的改革正能量, 牵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所谓自主发展不仅是针对学生而言的, 同样 (抑或首先) 是对教师而言的———没有教师的主动课改, 学生的主体地位终究要沦为形式主义的幌子或盲目而无奈的假主体。于是, 我们得到了另一个版本的“153”:课改的第“1”步在于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师的“5”种主体角色———共同的开发者, 个性的实施者, 互助的评价者, 务实的完善者, 勇敢的创新者;实现“3”种扩张效应———由课堂的改变向课程的改变扩张, 由短期效应向长线效应扩张, 由教学改革向整体工作扩张。

(一) 突出“1”效应, 成败在教师

前些年, 有人创造了一个形象的健康公式:在一个由“1”和后面多个0组成的多位数中, 人的健康好比是“1”, 其他的都是后边的0, 没有健康的“1”, 后面的0只能是虚无。在关宝平校长心里也有类似这样一个公式, 但他认为自己并不是那个关键的“1”, 老师才是。当教师真正进入课改的轨道后, 校长才可能调动资源, 形成倍增效应, 让老师的价值攀上更高的量级。

(二) 重塑教师的“5”种课改角色

1. 共同的开发者

现在, 辉山学校老师眼中的“153”已不是刚开始时那样具有颠覆性, 相反, 他们觉得教学就应该是这样。一方面, 说明这所学校前期已具有较为深厚的课改思想积淀;另一方面, 是教师被成功地赋予共同开发者的角色。一个好的课改方案, 不是让老师的经验彻底断裂, 而是为老师的提升找到出口。老师们的感受是, 其实大家一直在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 只是以前没有拿到“153”这样的密码而已。所以“153”来得看似突然, 却不缺乏与教师心底的共鸣, 是教师的共同开发才让“153”适应学生、适应年段、适应学科。

2. 个性的实施者

“153”是课堂教学的大模式, 但并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样式。相反, 学校要求必须体现三个层次的个性。一是学科的个性, 如以动手操作为主要线索的课和以材料分析为主要线索的课, 在结构布局上就体现诸多不同;二是年段的个性, 综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力特征、学业强度等多方面要素, 衍生出不同年段的变式;三是个人特征, 既要发挥学生的长处, 也要发挥老师的长处, 甚至不同的教师对“153”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3. 互助的评价者

“153”的框架清晰, 便于执行, 但也正因为其简明的设计, 使执行者觉得抓手不足。习惯于传统教学的老师, 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难以把握。这时, 同伴的评价就成了看清课堂的镜子。可以说, 互助评价引领了“改课”进程。迄今为止, 还没有哪种课堂观察量表能准确指向“153”这样的课堂。老师在实践中逐步聚焦, 形成了核心观察点:一是民主与自主的课堂文化, 二是准确而高效的探究过程, 三是及时而适度的教师行为, 四是开放而包容的课堂结构。

4. 务实的完善者

翻开教师的课改随笔, 我们读到最多的是追求完善的辛苦与欣喜。老师们通过以下途径追逐着他们心目的更好:反思, 教师们不再费时费力地书写千篇一律的教案, 而是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 扫描课堂瑕疵;比较, 不仅和同伴进行比较, 还搜集大量的类似课改实践学校的案例, 拓宽视野, 丰富选项;定位, 明确课堂时空中的定位、学生需求前的定位、个人风格上的定位;取舍, 追不到的风景, 先存在远方, 把能做的事情做好。

5. 勇敢的创新者

关宝平校长的“360°的教育”理念启发教师们在360°的视角中寻找创新点。“化学实验教师的支撑作用”、“数学学习合作关系的培养”“学习小组组长的辐射作用”“教师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影响”等一大批研究项目, 不仅培养一批研究带头人, 更为“153”丰富了操作手段。

(三) 实现“3”种扩张效应

1. 由课堂改变向课程改变扩张

毫无疑问, 辉山学校的“改课”主要指向课堂教学。纵观中小学课改的历程, 大致出现过三个操作重心:一是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重心, 二是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重心, 三是以课程的整合重建为重心。辉山学校以“改课”为重心, 是量力而为的明智之举, 但他们的“改课”, 已经跨越了研究一节课怎么上的界限, 实质上已经涉及课程结构的问题。原因有三: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必然地产生整合效应, 包括跨学科整合和课内外整合;二是开放的课堂必然突破课本所规定的展开线索, 使“不只教教材”成为现实;三是教师思考的重心不再是诸如“这句话应该怎么说”这类细节问题, 而是如何丰富学生的学科体验, 这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课程建设的范畴。

2. 由短期效应向长线效应扩张

“153”从提出到现在不到两年时间, 能够迅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 除了其本身的科学性和操作策略的有效性以外, 其核心魅力是让教师找到了专业成长的新基点。大凡突出学生自主发展取向的教学模式改革, 都有一个朴素的认识基础:既然讲也讲不明白, 不如让学生自己学。随着教研的深入, 辉山学校的老师们豁然明了:这句话不是对老师的贬低, 而是道出了“学业不是讲成的”这一朴素真理, 教研领域有很多学问比“讲”要深奥得多。研究的深化, 正潜移默化地改变教师的业务品质, 积累长线发展的资本。

3. 由教学改革向整体工作扩张

“改课”必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不去讨论“改课”工程涉及的众多操作要素, 只强调“改课”与“改人”的关系:“改课”能激活人的思想, 让人人进入管理态、创造态、发展态。

四、“153”的普遍意义

在本文的开始我们便提到, 研究这所地处城郊、文化多元的普通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课改, 对其普遍价值多有期待。那么我们姑且仍然借用辉山学校的“153”, 来描述从这个样本中所受到的启发, 希望这些启发具有我们期待的普遍意义:确立“1”个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发力点;做好“5”项基本工作———以课改为中心的学校管理, 以课改为统领的教师培训, 以课改为导向的学生评价, 以课改为底蕴的校园文化, 以课改为基调的家长工作;提供“3”项重要保证———实事求是的学风, 丰厚多元的课程资源, 持续发展的学校规划。

(一) “1”个中心:课改必须改课

辉山人坚信, 改变一所城郊学校缺乏生机的现状, 唯有课改是正路。“课改必须改课” (《新课程》主编成尚荣语) , 改课必须攻上国家课程的主阵地。这番见解本应是课改的正常逻辑, 但在很多学校的实践中, 课改工作的重心却徘徊在课程的边缘地带。在热衷于打造品牌、发展特色的思路之下, 很多学校为了践行与众不同的理念, 强行开辟一个校本空间, 在越走越远的同时, 既远离了课程的基本面, 也没有真正接上学校的“地气”。所以, 这样的课改要么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而终止, 要么随着校长等关键人物的更替而终结。我们说, 辉山课改接地气、入人心, 正是因为课改的理念和做法深深融入了学校的每一节课的教学, 成为师生的日常行为方式。

(二) “5”件大事:课改总前提

1. 以课改为中心的学校管理

关宝平校长力推一切为课改服务的理念, 也说过“不换思维就换人”这样的狠话, 这个狠话的背后是打开课改局面的大情怀。事实上, “应试”教育的僵化思维和学校教学管理的懒政习气难分彼此, 需要课改精神的涤荡。落实到实践中是非常简单的事:重启休眠的课程死角, 就激活了人;落实老师的创新设想, 就用好了才;追求课堂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就流转了物。

2. 以课改为统领的教师培训

辉山学校的实践告诉我们, 在形式上“改课”并不难, 但要让形式入心, 成为不可逆的行为方式, 必须跟进以下系列培训:一是基于核心理念的培训, 在辉山学校, 就是通过培训研究打牢自主发展的思想基础;二是课堂技术的培训, 综合一般课堂要素、特定学科要素、教育信息化等操作技术的培训;三是基于草根实践的自培训。

3. 以课改为导向的学生评价

课堂上的评价改变了, 师生的心气很顺。但学校在评价方面遇到了共性的问题:小体量的评价容易到位, 大体量评价与课改特色实践的对接性还不够。市、区甚至学校自己的评价应有更多的变式空间, 以包容多姿多彩的改革实践。

4. 以课改为底蕴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能最直接地向学生、教师、家长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 甚至影响着人的思维状态。在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具有重艺术、轻科学, 重高大上、轻本土化, 重宣传教化、轻主体参与的趋势下, 辉山学校把校园文化打理得能让学生插上手、对上话, 打下了课改的底蕴。

5. 以课改为基调的家长工作

辉山学校的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不很高, 核心一条是要“管住”孩子, 但学校的课改恰恰要“放开”。面对家长的质疑, 学校索性放得更开:放开学, 让家长看到学生是不是比以前学得更多、更投入;放开课, 让家长进课堂, 看看孩子是不是更积极, 更主动;放开比, 纵向比、横向比, 比学业, 更比精神面貌, 把辉山比成了热点学校;放开资源, 家长同样是课改的资源, 参与课程, 走上讲台。

(三) “3”重保障:课改持续动力

1. 营造实事求是的学风

辉山学校不会根据文件“推导”课改成效, 不会用似是而非的无用功“装点”课改。同时, 辉山人也具备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大智慧, 具有不被具体的指标制约每一天的大胆略。这其实是自主发展思想的源头。

2. 打造丰厚多元的课程资源

如果说, “153”是一个课堂模式的概念, 那么丰厚多元的课程资源就是课堂源源不断的营养。辉山学校的课程资源可概括为土洋结合、内外结合、心智结合。丰富的营养让学生见多识广, 就使得他们的课堂学习不是特定学科内的条件反射, 从而使“153”突破了操作框架的意义, 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掌握的思想方法。

3. 践行科学长远的科学规划

每个新校长都会有一个新规划, 关宝平校长重上辉山也需要制定规划。他对规划科学性的理解是:找准激进和稳妥的平衡点。说其激进, 是课堂必须变, 没有商量余地;说其稳妥, 是完全没有超出教师能力所及。他们更看重的是执行规划, 用丝丝入扣的管理和服务为其护航。

篇4:开启幸福之门的密码散文

关键词:儿童 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

马克思说:“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但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高度的自动化生产已把人从繁重的物质资料生产中解放出来。生存已不是当代人的主要问题,生活才是当代人的存在的主旋律。追求幸福是当代人主要的生活目标,人们有着更多的精神需求。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就是我们存在的主要的目的。我们需努力探索,促进人幸福的途径。

一、美术教育独特的魅力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我们发现了美术教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它可以成为开启儿童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1.美术教育帮助儿童表达,有利于儿童与他人的沟通。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最初发展的是形象思维,然后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语言的发展是逻辑思维,儿童语言的发展相对落后,有时候儿童难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或者借助于绘画,更直观地与人沟通,让别人更加容易明白自己。尤其是,对于自闭症的儿童,美术教育建构了儿童通往世界的桥梁。

2.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想象,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挥。美术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教育那样有着精确的答案,也不同于社会教育有着相对的标准。美术教育没有任何客观的要求,绘画本身就是一种创作,一种想象。绘画的过程就是儿童想象的过程。因为没有最后的答案,儿童可以任意想象,任意创作,儿童的天性得到了很好的尊重,儿童在一个完全包容的、安全的环境中,其创造力于更自由地表现出来。

3.美术教育激发儿童对美的感受力,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美感。美术教育给儿童提供了色彩、明暗、线条等等一个斑斓的世界。让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美术教育让儿童置身在一个美的世界,让儿童自身去探索,去领悟,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感受力。

4.美术教育增强儿童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发展儿童的精细动作。现在的儿童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包办了一切,需要儿童亲自动手的机会不多。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儿童对笔的抓握,对色彩的调配都是一种精细的动作。

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美术教育有诸多的好处,但美术教育的魅力并非可以自然地大放异彩。而是要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即儿童的动作由大动作发展到小动作,再到精细动作。儿童有时候,拿不好笔或是有些协作没有到位,教育者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与鼓励。

2.在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追求中,对于儿童绘画兴趣的培养应该高于儿童绘画技巧的掌握。我们应当树立艺术教育是为人更好的发展的观念。我们对儿童的美术教育不是让他们成为画家,而是给他们提供一种发现自己天赋、爱好的机会,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用一种技艺的掌握去压迫他们的人生。

3.在观赏儿童的美术作品时,我们应当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言行。每一个作品都是儿童的一部分,都有儿童独特的思维与创造力的表现。我们不应当以自己的观点去评判儿童的作品。对儿童的作品应多给予欣赏与鼓励,而不是去评析。

4.关于儿童的作品的表达,我们应当有探询的方式来寻问儿童作品的内容。而不是自己主观地妄自解释儿童的绘画内容。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重视儿童的美术教育是这个时代儿童教育的福音。我们应当努力而科学地推广儿童的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卜速.高校美术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樊中红.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09.

[3]刘智勇,侯凤翔.浅论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学理论,2007(15).

[4]孟刚.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5]易鸽.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1).

篇5:寻找开启创业之门的钥匙

“创业除了勇气和毅力,更需要的是创业的方法与对商业敏锐的洞察力。”李维赢在谈到创业需要的素质时深有感触,“不能盲目创业,要创的‘有理、有力、有节’。”他笑称。

周轩宇在国企工作,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了一家网店。“现在开网店特别容易,我加盟了一家代发货的厂家,只要我这里卖出东西,通知他们发货就OK了,根本不存在压货的问题,只要交100块钱加盟费就搞定。下一步再慢慢做大吧,谁也不愿意在不确定是不是能盈利的情况下,一下子投入那么大成本。”

业内人士建议,对于苦于资金不到位的人,利用互联网营销无非是个创业的好方法。自主创业的种类千千万,如何选择创业项目是成功的.第一步。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选择市场竞争力小、可塑性强、市场潜力大、短期就可培养市场、投资小见效快的行业。同时,选好合适的项目后,充分了解其运行过程尤为重要。有必要去相关的企业打工或是了解工作过程,一来学习经验,二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练观察自己是否还对此行业有兴趣。

利用政策让创业起飞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埋头苦干是必要的,但也应不时抬头向前看,及时了解国家政策与扶持创业的机会,也许会让创业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我刚毕业的时候就开了这家小店,现在政策好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可免相关工商费3年。”一家咖啡馆的小老板说道。

现在为支持自主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尤其是针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如: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自主创业,到创业实体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注册资金(本)在50万以下的,允许分期到位等。

据自治区就业局透露,今年自治区将发放23亿元以上小额担保贷款,帮助4万人创业,进一步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同时,自治区今年计划完成创业培训5万人、培训后成功创业4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3万人以上的目标。

与此同时,在专项资金的扶持下,自治区还将加快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建设,实施以奖代补项目,扶持特色突出、功能完备、承载力强、确实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全年打造15个盟市级、7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

目前,内蒙古已将创业项目全部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并按微利项目据实全额贴息,将创业者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5万元以上,将带动就业人数增长多的创业项目和贷款担保基金充足地区最高贷款额提高到单笔30万元。

另一个好消息是,由内蒙古大学生创业就业协会联合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职业培训与就业促进会共同主办的“我的中国梦”内蒙古大学生创业大赛已于今年4月2日启动。截至4月9日,已有2600多人报名,其中既有在校大学生,也有往届毕业生。获奖者将获得15万元到50万元的投资,支持其创业项目落地。

篇6:师爱,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河北省海兴县育红小学刘玉琴联系电话:0317—6626709 关键词:加强联系爱护尊重理解沟通宽厚真诚内容摘要: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师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师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智慧之门;师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一、个案背景:

磊磊,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单亲家庭,他和父亲一起生活。于五年级下学期转入育红小学学习。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父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甚至用小刀割伤自己。

二、案例分析:

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了解到,他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再婚的,但他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两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的打击,加上父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

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越片面,心理的闭锁就越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三、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父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母亲,说服她多用一些空闲时间回来看看儿子,多点关心他,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不要因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个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

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

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而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

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磊磊还不愿上学,我到他家里去时,他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他聊天,给他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他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了,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机会。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回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流露出一点笑意,我就赶忙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其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四、实施效果:

磊磊现在上六年级了,变得活泼开朗热情起来了,学习比以往更认真,课上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课下,帮同学打扫卫生、倒垃圾,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更主要的是在学习上,各科成绩名列前茅,今年暑假还参加了剑桥英语学校举行的英语竞赛活动,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五、反思与感悟: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很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教育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篇7:开启学习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邯 郸 县 第 十 二 中 学

王 文 彦

开启学好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单位:邯郸县第十二中学

姓名:王文彦

邮编:056108 兴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打开它走出来的是智慧,是勤奋,是成功的信念。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发生的,并通过学习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与发展。数学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参与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因而,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一、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志倾向,是人们认识事物所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

学习兴趣是和情感相联系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常常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知疲倦,甚至废寝忘食,乐于吃苦,以苦为乐;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乐于获得知识、技能和不断探索、发现客观规律的宝贵的心理因素。

1、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学生时代的兴趣,往往对其将来的事业有重大价值。如达尔文由于从小就对花草及动物等有浓厚的兴趣,终于发展成为生物学家。爱因斯坦儿童时代面对父亲给他买的指南针,兴奋得坐立不安,感到站在一个令人着迷的世界面前。许多著名科学家在回忆中、小学生活时,都谈到了他们的启蒙老师如何引起了他们对某门学科的兴趣,把他们带到科学的未来世界,从而对一生的事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推动作用。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如果没兴趣就会感到是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3、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对任何活动的创造性态度都和兴趣分不开。学生对某一课程有兴趣,他的学习成绩就能稳步提高,甚至突飞猛进,超过老师的预料。所以,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二、以趣激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振兴民族,实现祖国现代化,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导入引趣,激发求知欲

一节课的成效如何,在于导入新课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让学产生强的探秘感,唤起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教师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引入新课题。

2、活化趣化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数学课往往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而忽略了趣味性和可探索性。我根据学生特点活化,趣化教材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在活动中创造,我努力优化练习设计,做到难易适中,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都有收获,体会到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探索,发现与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愉快的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质疑问难激发兴趣,手脑并用促进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老师能够根据学习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要求,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个最佳状态。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专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并要让学生进行操作动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再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积极思维获取知识。

2、体验愉悦稳定兴趣,课外活动发展兴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便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应该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数学活动课和数学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数学学科以系统知识为主,重在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成果,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参加。让学生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中,不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8:开启幸福之门的密码散文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素质教育

马克思说:“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但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高度的自动化生产已把人从繁重的物质资料生产中解放出来。生存已不是当代人的主要问题, 生活才是当代人的存在的主旋律。追求幸福是当代人主要的生活目标, 人们有着更多的精神需求。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 就是我们存在的主要的目的。我们需努力探索, 促进人幸福的途径。

一、美术教育独特的魅力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 我们发现了美术教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它可以成为开启儿童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1. 美术教育帮助儿童表达, 有利于儿童与他人的沟通。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认为, 儿童最初发展的是形象思维, 然后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语言的发展是逻辑思维, 儿童语言的发展相对落后, 有时候儿童难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或者借助于绘画, 更直观地与人沟通, 让别人更加容易明白自己。尤其是, 对于自闭症的儿童, 美术教育建构了儿童通往世界的桥梁。

2. 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想象, 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挥。

美术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教育那样有着精确的答案, 也不同于社会教育有着相对的标准。美术教育没有任何客观的要求, 绘画本身就是一种创作, 一种想象。绘画的过程就是儿童想象的过程。因为没有最后的答案, 儿童可以任意想象, 任意创作, 儿童的天性得到了很好的尊重, 儿童在一个完全包容的、安全的环境中, 其创造力于更自由地表现出来。

3. 美术教育激发儿童对美的感受力, 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美感。

美术教育给儿童提供了色彩、明暗、线条等等一个斑斓的世界。让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美术教育让儿童置身在一个美的世界, 让儿童自身去探索, 去领悟, 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美的熏陶, 提高对美的感受力。

4. 美术教育增强儿童的动手能力, 有利于发展儿童的精细动作。

现在的儿童都是家中的小太阳,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包办了一切, 需要儿童亲自动手的机会不多。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 儿童对笔的抓握, 对色彩的调配都是一种精细的动作。

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美术教育有诸多的好处, 但美术教育的魅力并非可以自然地大放异彩。而是要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 要注意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 即儿童的动作由大动作发展到小动作, 再到精细动作。儿童有时候, 拿不好笔或是有些协作没有到位, 教育者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与鼓励。

2. 在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追求中, 对于儿童绘画兴趣的培养应该高于儿童绘画技巧的掌握。我们应当树立艺术教育是为人更好的发展的观念。我们对儿童的美术教育不是让他们成为画家, 而是给他们提供一种发现自己天赋、爱好的机会, 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而不是用一种技艺的掌握去压迫他们的人生。

3. 在观赏儿童的美术作品时, 我们应当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言行。每一个作品都是儿童的一部分, 都有儿童独特的思维与创造力的表现。我们不应当以自己的观点去评判儿童的作品。对儿童的作品应多给予欣赏与鼓励, 而不是去评析。

4. 关于儿童的作品的表达, 我们应当有探询的方式来寻问儿童作品的内容。而不是自己主观地妄自解释儿童的绘画内容。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 重视儿童的美术教育是这个时代儿童教育的福音。我们应当努力而科学地推广儿童的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卜速.高校美术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2]樊中红.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 2009.

[3]刘智勇, 侯凤翔.浅论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学理论, 2007 (15) .

[4]孟刚.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 .

篇9:开启“倾听”之门的策略

“低年级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首先要学会倾听。”(《语文课程标准》)。课堂是老师与学生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不仅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且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在课堂场上,师生不只是用耳朵在交流,更多的是心与心的敞开与吸纳,因为只有心灵的交流,才能发现外在肉眼及感官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的最珍贵的东西,才能让彼此的生命在倾听中相互理解。然而,当前在一些低年级的课堂上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假参与,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想也没想就焦急地说“老师我、老师我”, 没被老师叫到的学生有时还发出叹息的声音;游离式,一个学生的发言刚结束,其他的学生又很焦急的样子说“老师,我,我……”地叫个不停,待他站起回答时又是与前面的同学一模一样;旁观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如此“热闹的教室”使许多倾听的生命元素在流失。

二、开启“倾听”之门的策略

学生表现欲强,不会倾听,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倾听能力呢?下面我想谈谈个人的几点做法。

1、教师示范——点燃学生倾听的欲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向师性,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那么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耐心的倾听者,只有善于倾听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倾听习惯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问你答”的课堂“霸主”角色,改变自己只善于说而不善于听的习惯。如当学生的发言好像在“唱反调”时,要提醒自己:再等一等,学生的“反调”往往是一个新的发现和创造;当学生吃力地表达心声的时候,要告诉自己:再等一等,让学生把话说完,这可能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教师只有这样放下架子,俯身细听,才能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也才能出现激动人心的“百鸟争鸣”的局面。

2、创设氛围——唤醒学生倾听的意识

人总是有这样的倾向,在卫生的环境中不会随地吐痰、随手乱扔,而在不卫生的环境反而会毫无顾忌地乱扔垃圾。对于我们的课堂而言也是如此,越是安静的课堂学生越不随便讲话,越容易倾听;越是热闹的课堂,学生的心态越浮躁,就听不进去,因此创设一个相对安静的氛围非常重要。一节课教师的音量不要一直处于高分贝区,这会让学生保持高热情的同时,也会让学生的耳朵进入疲惫状态。

3、强化训练——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善于捕捉信息,还不太会 “倾听”,要他们马上做到会“倾听”,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开学初的一段时间里,教师应注重于学生的“表面的倾听”,即最基本的“礼貌”训练。

(1)明要求,抓规范

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我就详细地提出倾听的要求“倾听要有五心”,即: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2)学方法,促养成

神情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课上我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如“当别人发言时,你们要竖起耳朵认真听,如果你同意他的答案,就点点头,微笑一下或掌声鼓励表示你的认同和欣赏;如果不同意他的观点时,可以皱皱眉,或者轻轻摇摇头表示你不同意或者有意见;即使持有不同的意见,也要以“我以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能够这样做的小朋友,说明你很尊重别人,是个懂礼貌的学生。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说,个个坐得笔直,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我,期待老师的下一句话,那模样真是可爱极了。

(3)念儿歌,助提升

上一篇:感恩节感谢母亲的句子下一篇:深夜失眠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