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2024-08-21

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精选7篇)

篇1: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

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校“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以下简称 纯科学基金)的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纯科学基金是我校为扶持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的发 展,激励创新,培养和贮备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人才,并藉以推动我校基础研究全面发展而设立的专项基金。

纯科学基金每年启动一次。基金可支配经费由学校财务部门每年按1000万元的本金规模,依据当年国家颁布的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安排并列入年度预算。

第三条

纯科学基金主要资助三种类型的申请:

1.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研究中具有原始性创新或属于国际前沿的研究课题;

2.具有创新思想或良好发展前景的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以下简称优秀人才基金);

3.定期的学术沙龙。

以上三种资助类型在当年度基金可支配经费总额中所占比例依次分别为40%,45%和10%。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管理费原则上不大于当年度基金可支配经费总额的5%。

第四条 纯科学基金设立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负责基

—1— 金申报指南的编制和基金的组织与实施。委员会成员由学校主管领导、专家代表、相关学院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每四年一届,每届设基金秘书、财务管理人员各一名。基金会下设基金管理办公室,挂靠科研处自然科学科,负责基金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 申请和评审

第五条

纯科学基金将采取指南指引与自由选题并行模式,每年10 月中旬集中受理一次。申请者须认真填写《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申请书》,按规定期限报送基金管理办公室。具体申报要求以当年的申报通知和申报指南为准。第六条 申请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具备独立承担科研任务的能力,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申请项目的研究;

2.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申请者,需两名高级职称研究人员的推荐;

3.优秀人才基金的申请者原则上不大于35岁; 4.每一申请人在申报当年只能申请或承担一项基金项目; 5.项目执行周期一般为2-3年;

6.因主观原因造成项目中止、撤消或结题没有通过的项目负责人,两年内不得申请基金。

第七条

纯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按照“依靠专家、发扬民主、遴选重 点、择优支持”的方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基金

—2— 会组织校内外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评审采取以公开答辩的会议评审方式进行。

第八条

为保证项目评审过程的公平与公正,评审采取回避制度。项 目申请人最多可以提出两个回避人员建议名单,评审专家应主动回避其直系亲属和本人所参加项目的评审。

第九条 专家评审组须对所有申请项目进行充分评议,提出当年拟资 助项目及资助额度建议。基金管理办公室汇总相关情况,报请基金会审批。基金会在充分尊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在资金预算总额范围内,有权对评审结果做局部调整,并确定当年资助方案。

第十条

基金管理办公室根据基金会审批结果,向申请者及项目依托 单位下达批准资助通知,对未获资助的申请项目反馈不予资助的原因。

第三章 实施与管理

第十一条 申请者接到项目批准通知后,应按要求填写《兰州大学理 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任务书》,经所在单位审核后一式两份 报送基金管理办公室。基金管理办公室审核认定后将返还一份给申请 者。逾期不报者,视为自动放弃。

第十二条 资助经费分两次下拨,项目启动下拨60%,中期下拨40%,由基金管理办公室通知财务处执行,按校内科研项目进行管理。项目负责人要严格按照以下经费开支范围执行,不得用于规定之外或与本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

—3— 1.资料费; 2.计算费; 3.材料费; 4.小型会议费; 5.差旅费;

6.论文发表及印刷费。

第十三条 项目负责人者须在每年12月底之前向基金会提交《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年度进展报告》(以下简称年度进展报告),如实填写项目研究进程及存在的问题。

第十四条 对于没有按时报送年度进展报告、未认真执行项目研究、经费使用不当或有其他重大违规情节的项目,基金会将视情况分别予以限期改正、通报批评、中止或撤消项目等处理。

第十五条 纯科学基金实行重要事项报告制度。凡涉及项目研究目 标、研究内容、计划期限、预算以及中止研究等重要变动时,项目负 责人须经所在单位提出报告,报请基金会审批。

第十六条 非主观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研究计划的项目,一般 允许延期一次,期限不超过一年,但须在项目原执行期结束前两个月 提出申请,由项目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报基金会审批。批准延期的项 目仍须报项目年度进展报告。

第十七条 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允许更换。如遇特殊情况(如出国、病 休等)离开该项目研究一年以内的,项目负责人须安排合适人选代理,并报基金会备案;擅自离岗及离岗超过一年的,须更换合适的项目负

—4— 责人,由所在单位报请基金会审批。如无合适人选更换,办理项目中 止手续。

第十八条

依托基金项目产生的学术论文、专著、会议论文及报奖成 果、鉴定成果等,须标注“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 资助”(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 for Physics and Mathematic of Lanzhou University)字样。

第十九条 项目结束后,项目负责人须认真总结,撰写《兰州大学理 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结题报告》,编制项目决算,连同相关 成果附件,经项目所在单位审查后,统一报送基金会。

第二十条 基金会组织专家对结题项目以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评估验收。对于结题评估达到优秀的项目,在下一轮项目申请时,将予以优先资助。结题项目的评估验收、财务结帐和每年新项目评审同步进行。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会 解释。

—5—

篇2: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40025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G 学

分:3 学

时:48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

授课对象: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本科生 教学单位:数理信息学院物理学科 修读学期:第3学期

一、教学任务

本课程讲授物理学中力学和电磁学部分的基本知识,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力学和电磁学部分的基本知识内容,部分具备学习其它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微积分知识在物理问题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得到培养。

二、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本大纲选定力学和电磁学为教学内容,通过力学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中力学部分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以及处理力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通过电磁学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磁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处理电磁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2.专业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知识尤其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听课效果;同时也能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美感。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力和运动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绪论,运动的描述及求解两类运动学问题举例,圆周运动、平面极坐标系、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重点:位置矢量和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难点:用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的方法求解运动学问题、自然坐标系下的速度和加速度。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物理模型的基本特点,质点模型的建立;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用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的方法求解两类运动学问题;掌握圆周运动的规律,以及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熟悉自然坐标系和平面极坐标系;掌握简单变力作用下的质点运动规律。

教学大纲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物体的相对运动,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以及物理量的单位制和量纲部分内容。

2.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动量和冲量、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万有引力、重力、弹性力的做功特点及势能,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

重点: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保守力做功特点及其势能,动能定理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难点:冲量及其计算,变力做功计算,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教学要求:使学生熟悉动量和冲量的概念,掌握功和能的计算,掌握保守力与非保守力的特点,熟悉质点与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质点与质点系的动能定理、质点系的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了解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运动规律。

3.刚体的转动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刚体的定轴转动,刚体定轴转动的运动学描述,刚体定轴转动的动力学描述:力对转轴的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的概念及其计算;角动量及其守恒定律;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重点:力矩和转动惯量的概念,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角动量以及角动量守恒定律。难点:力矩的计算,转动惯量的计算,角动量以及角动量定理。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刚体转动的基本规律,掌握角量和线量的关系,掌握力矩和转动惯量的概念,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及其应用;掌握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了解力矩做功和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4.真空中的静电场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电荷及库仑定律、电场及其电场强度,高斯定理及其应用;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以及计算。

重点:电场强度,高斯定理,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

难点:电场的概念,电场强度的计算,静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量及其量子化概念,熟悉库仑定律,掌握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熟悉电场线、等势面的概念,掌握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及其应用;掌握静电场力做功和静电场的环路定理,掌握电势及其计算。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电势梯度的概念以及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5.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静电场中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静电平衡时导体的电荷分布及静电屏蔽;电容和电容器的定义和计算,静电场的能量。

教学大纲

重点: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形状规则导体表面电场分布,平行板电容器、球形电容器、柱形电容器电容的计算,静电场能量。

难点: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以及导体表面的电场强度计算,电介质的极化以及极化电荷,静电场能量的计算。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悉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及静电平衡导体的基本性质,掌握形状规则导体表面电荷面密度、空间场强和电势的计算;了解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静电场中电介质极化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束缚电荷的产生过程,极化强度和极化电荷以及与自由电荷的关系,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及其应用。

6.恒定磁场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恒定电流,电源电动势;磁感应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其应用,磁感应线、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均匀磁场中的运动、霍耳效应,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

重点: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其应用,磁通量及其计算,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安培定律以及安培力的计算。

难点:毕奥—萨伐定律及其应用,矢量积分。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恒定电流和电源电动势的定义;了解磁感应强度的定义方法,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掌握磁感线的概念和磁通量的物理意义,了解磁场的高斯定理,熟悉安培环路定理的物理意义并掌握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某些具有对称性载流导体产生的磁场分布;熟悉洛仑兹力的概念,掌握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掌握安培定律以及载流线圈的磁矩和磁力矩的概念。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磁介质的分类,磁场中磁介质的磁化规律,有磁介时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

7.电磁感应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自感和互感,磁场的能量。

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电动势的计算,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概念及其计算,磁场能量的计算。

难点:导体在非均匀磁场中运动时动生电动势的计算,感生电场的概念及计算和感生电动势的计算,互感。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概念以及计算,熟悉感生电场的基本性质,熟悉自感和互感,掌握磁场能量的计算。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大纲

建议自主学习8小时。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内容 力和运动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刚体的转动 真空中的静电场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恒定磁场 电磁感应 合计

理论学时 6 6 10 4 10 6 48

实践学时

合计 6 6 6 10 4 10 6 48

自主学习内容

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单位制和量纲 电势梯度及其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电介质 磁介质 合计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建议时间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8小时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其中过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包括上课出勤率、上课提问、平时作业)和自主学习训练或设计性作业等组成;期末考试的内容在上述大纲课堂教学所列的内容之内。成绩考核原则上按平时成绩20%,自主学习训练或设计性作业成绩2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60%记入总评成绩。

六、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以学生课后作业的评改和自主学习训练或设计性作业等以书面和面对面等形式进行反馈,预计进行10次左右教学反馈。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 材:叶伟国主编,余国祥副主编.大学物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参考书:

[1] 东南大学等七所工科院校 编,马文蔚 改编.物理学(第五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2] 程守洙,江之水 主编,胡盘新,汤毓骏,钟季康 修订.普通物理学(第六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3] 程国均 编著.大学物理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

教学大纲

[4] 马文蔚,周雨青 编.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

[5] 马文蔚,陈国庆,陈

健,谈漱梅 编.《物理学》(第五版)学习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6] 马文蔚 改编,殷 实,沈才康,包 刚 编.物理学习题分析与解答.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八、说明

本课程理论48学时,一般在16-17周时间内讲授完。

执笔人:叶伟国

学科主任:梁奇锋

教学院长:盛宝怀

篇3: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关键词: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工程,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 形势严峻。2013 年因为创纪录的699 万毕业生而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而2014 年的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700 万达到727 万之多[1]!2010 年4 月, 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并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对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各高校也相应成立就业指导部门, 设置就业指导类课程,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共青团在高校中处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沟通和协同工作的重要一环, 应发挥好团组织的先锋作用, 积极服务青年学生, 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本文以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团委为例, 提出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高校共青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高校共青团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高校创新创业模式

教育部从2002 年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以来, 这些年各高校都逐步形成了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目前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3]。

课堂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 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 形成了以专业为平台, 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培养模式。

实践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其特点是商业式运作,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 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和政策资助和相关咨询指导服务。

综合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 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另一方面, 从资金、政策和创业指导方面提供支持。学校已建成若干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 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 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系统工程理论概述

系统工程理论是系统科学的理论。系统科学是从事物的整体和部分、全局与局部关系以及相关联系的角度研究客观世界的科学。所谓系统是指由一些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4]。这样定义的系统是普遍存在的, 自然、社会、人以及能反映出上述特征的事物就是系统。而钱学森认为:“服务于特定目的的各项工作的总体称为工程, 如果这个特定的目的是系统的组织建立或者是系统的经营管理, 就可以统统看成是系统工程。也可以说, 系统工程就是从系统的认识出发, 设计和实施一个整体, 以求达到我们所希望得到的效果”[5]。系统理论有以下基本原则。

有序性。系统是有序的, 系统与系统、系统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层次分明, 有序联系。任何系统都和周围环境组成更大的系统, 而本身又成为这个大系统的一个要素。同时, 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又是一个较低一级的系统。

整体性。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理来看待, 从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系统的特性和规律, 达到处理问题的优化效果[6]。

环境相关性。系统都是开放的, 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着, 与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反馈性。反馈就是系统把输出的部分信息, 重新输入到输入端, 通过校正调整等操作以影响再次输出的过程。

随着多年的应用推广, 系统理论已经用于多个领域, 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比如, 在质量管理方面, 引入系统理念, 建立质量管理系统, 提升质量管理的效果;在工程项目管理引入系统工程理念, 建立工程项目系统管理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部门的介入和参与, 如团委的组织, 科技专业老师的参与和社会企业的支持等。他们一方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又有各自隶属的子系统;另一方面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决定了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正常、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其进行研究时, 不得不考虑运用系统思想, 以更科学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分析, 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性。

三、系统工程理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学校、学生、教师、企业、政府以及创新创业活动中涉及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多因素组合的动态系统。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有意识地运用系统工程思想, 分析创新创业的规律和特点, 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 推动创新创业的良性发展。系统工程理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 可从以下方面来开展。

第一, 全程化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系统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告诉我们, 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根据“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都位于既定的位置上, 担负着一定的角色, 互相之间并不孤立且互相联系, 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的整体性原则,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该实现全程化, 即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入学至毕业全过程, 各部门按照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对学生实施有层次性的指导, 有效的参与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 发挥相应的作用。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贯穿于学生在校教育的全过程, 而不是作为某一特定阶段的突击性工作, 以此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和过程的整体性。

第二, 全员化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项临时、阶段的工作, 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根据系统的相关性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参与和支持。因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全员化参与, 需要建立有效调动学生、学校和企业的有效组织架构, 如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等模式, 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 各学院教师的积极性, 参与学生指导, 同时取得家长理解、支持与配合, 并在工作中共同协作, 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好。

第三, 层次化教育。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 我们在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 也要依据学生群体的不同层次的能力开展层次化教育。根据系统的层次性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性集中体现在教育对象上:大学生创新创业, 是有多个阶段多个层次, 所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引导。层次化的教育指导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 如对有技术特长的学生群体, 可鼓励学生参与技术创新比赛, 在比赛中发现创业点子;对有创业意向, 技术能力较弱组织能力强的学生群体, 给予团队建设的意见;对低年级层次的学生, 更多倾向帮助学生认识职场, 了解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 建立合适的发展规划;对于高年级试图创业的学生, 在谈话中找到问题所在, 提出建议和忠告, 启发其自己做出决策, 采取正确行动解决问题;对于经济困难的创业生群体, 采取措施, 帮助其缓解经济困难, 渡过难关, 进入创业良性轨道。

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是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构建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环境、参与主体和对象主体等要素的系统分析, 教育全程化, 参与全员化, 对象层次化, 多方协同, 不断改善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系统结构和安排合理程序, 以使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发挥整体功能, 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最大化。

四、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共青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团委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和共青团的工作优势, 形成“三个一, 两个二, 三项赛事, 四年回归”的“3234”创新创业模式。“三个一”, 即抓好一主线, 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创新创业教育促其成长成才”为工作主线, 建设好“一部一节”, 即职业发展部和职业规划节;“两个二”, 即上好两门课, 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建好两平台, 即大学生软件外包服务实验室和西二在线工作室, 要求学院专业老师介入指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项赛事, 即根据学生特长, 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软件外包服务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三大赛事;四年回归, 即通过多种方式, 加强学院与通过四年学习走上社会的毕业生的交流, 让毕业生和企业意见回归, 改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3234”模式, 使创新创业教育从大一开始, 贯穿大学四年, 实现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和个性化。

(一) 三个“一”

抓好一个主线。学院团委牢牢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创新创业教育促成长成才”为工作主线。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活动, 但创业教育开展不够。树立这条工作主线就是要整合、提升过去的工作项目, 融入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为此, 院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 院长担任组长, 分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 成员涵盖各系系主任等。负责统筹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 在师资建设、团队建设、普及教育等方面给予协调, 学院老师全员参与, 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参与性。团委也多次委派老师参与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培训和高校创业教育培训。已有三名老师获GCDF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格。同时, 指派有学院专业背景的指导老师专职负责学院兴趣小组和创业团队的技术引导工作。

建好一个学生会职业发展部。学院团委整合资源, 增设职业发展部, 关注和开展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活动, 创建网络平台, 制作就业简报, 以收集和发布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资源, 推动学院学生就业工作。近年来, 职业发展部每年都要承办专场招聘会几十场, 收集和发布就业信息百余条, 整理发布就业简报十多期, 在学院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举办一年一届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节。学院举办了以“体验职场, 扬帆起航”为主题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节, 着力打造“模拟应聘大赛”和“职业发展导航”等品牌活动, 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让同学们对自身的职场竞争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 提高应聘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与企业密切合作, 为企业与学院、学生开展更广泛的交流建立平台, 为实现人职匹配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两个“二”

上好两门就业类课程。学院团委有多名老师承担《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与创业指导》两门课程, 两门课程均是公共必选课, 做到学生的全员参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设在大一, 以期学生能在入学起逐步树立规划人生的意识。职业规划课程内加入职业生涯人物访谈, 要求学生与职场人沟通, 做好职业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课设在大三, 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就业和创业技能, 以帮助学生在大四寻找工作更有目的和技巧, 同时, 融入创业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

建设两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院目前有软件服务外包实验室和西二在线工作室两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平台面向全院学生开放。大一入学进行宣传, 组建兴趣小组, 以第二课堂的方式开展培训,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大二大三以项目的方式选拔优秀的学生组建团队, 参与竞赛活动或实战项目。学院对学生创新创业平台除了提供场地、设备、资金等硬件支持外, 实行“导师制”, 学院内配备一支优秀的专门的博士, 同时邀请优秀的企业企业家及创业教育专家作为创新创业导师。学生通过平台三年的实践具有较好的创新就业能力, 其优秀的产品也具有较强的创业吸引力。

在平台建设同时, 契合学校本科生科研立项计划和国家、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三项赛事

三项赛事, 分别是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软件外包服务设计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大赛事。其中前两者与学院专业相契合, 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 进而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在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上有优秀的传统, 学生也多次在国内国际大赛上获奖。学院的相关基础课程也进行改革, 以竞赛题的方式进行考核, 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多年来, 通过工作调研, 学院团委从实际出发, 本着服务学生目的, 尝试通过设立奖学金的办法与学院的举办各类比赛相结合, 以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业创新大赛为契机, 举办了福州大学大学生软件设计与服务外包创新创业竞赛, 一方面选拔优秀队伍和作品参赛, 给予资金奖励, 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在学院内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目前, 学院已举办五届赛事, 其成绩逐年提升。在服务外包创新创业竞赛的产品上, 学院再进一步对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团队指导, 给予场地、资金等支持, 推荐参与创业大赛, 如“挑战杯”竞赛、海峡两岸信息服务创新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竞赛的参与和获奖向社会和家长展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 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获取社会资源, 也有利于推动家长理解、支持与配合, 并在工作中提供协作。

(四) 四年回归

四年回归, 即通过多种方式, 加强学院与通过四年学习走上社会的毕业生的交流, 让毕业生和企业意见回归, 改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多年的工作实践, 学院和学院团委都意识到社会变化和需求的进步。为了更好的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让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技术和产品符合社会的需求, 学院团委通过毕业生座谈, 毕业生走访, 毕业生网络问卷调查、就业单位走访调查等多种方式加强毕业生和企业的联系, 建立长期反馈机制, 持续改进学院的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根据毕业生和企业反馈的学生在大四课程较多, 企业实习时间偏短等问题, 学院对原有的学生培养方案、课程、课时进行改革, 增加工程类必修与选修课, 适当压缩理论学时, 将四年课程压缩成前三年或三年半完成,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到企业参加实践, 同时加大了工程实践类课程的比例, 加大了工程类课程学时学分。打破大四“上课学习+放假+毕业设计”传统的学习生活模式, 实施“企业实习+企业毕设+学生创业预就业”计划, 全面构建“学校工程实践+企业工程实践+学生创业预就业”的新模式。针对新生对行业认知偏少的问题, 团委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体验式工程实践”环节, 组织参观本省星网锐捷等大中型知名IT企业, 使学生对软件产业形成直观印象和学习需要, 增强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和奋斗目标。

五、结语

高校共青团按系统工程的理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整个高校系统来加强、改进。通过建立“党委统一领导, 以某个部门牵头, 各部门、学院分工配合, 学生参与, 家长协作, 企业和毕业生反馈”的系统机制, 高校共青团能够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汉忠.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f915d0102e620.html.

[2]隋俊宇.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思路——以北方工业大学共青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3 (3) ;64-66.

[3]蔡慧.高校创业教育三种模式[N].文汇报, 2003-09-02.

[4]于景元.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应用[J].2009, 1 (1) :25-33.

[5]钱学森, 许国志, 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N].文汇报, 1978-09-27.

篇4: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自然、环境等的和谐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又是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他们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养,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因此,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对自身还是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关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社会性和个人性两个方面,社会性强调的是大学生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实现与自然、社会以及其他个体和谐共处的目的;个人性强调的是在大学阶段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一分为二的阐述,只是为了方便理解,实际上,社会性和个人性这两个方面是统一在一起的,大学生要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出发点是为了适应社会,而最终的落脚点则是要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其理论来源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从生态领域内的持续性概念分离出来的一种思想,最初只是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思想认识的不断加深,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升华为将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对其现在的解释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是其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与个人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个人构成了社会这一整体,但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个人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个人发展也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发展,个人的发展实质上就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关系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关注的实质上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人各方面的才能都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可持续性特征,为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三)科学发展观思想是其最新理论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之一,也是基本要求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内容中,人是发展的主体,人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实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而科学发展观思想也为大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新的理论基础[1]。

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发展空间有限

2013年,我国迎来了“史上最难就业季”,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而到2014年,大学毕业生已经突破700万大关,就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民营企业倒闭,较2013年相比,2014年代的就业形势可谓是难上加难。大学生本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但是其自身的发展问题都无法解决,又如何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因此,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也正是迎合了现实的需求。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不明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偏重个人利益的现实条件下逐渐被弱化,作为社会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同时其思想又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功利、浮躁、拜金等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缺失,对社会服务的参与度不高。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对个人和社会的前程缺乏一定的信仰,直接影响到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下,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较为复杂

大学生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續发展,首先应该对终身学习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然后再将学习能力转化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当代大学生终身学习意识比较淡薄,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也缺乏一定的理解,自然也就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目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可持续学习能力较差,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以至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不合理,严重限制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大学生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进行自我调试,树立其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身可持续学习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2]。

结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群体本身知识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好,是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一部分人群,他们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但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关于如何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伟玲.论思想道德素质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D].河南大学,2010.

[2]龚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

篇5: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业界同仁都知道,武夷岩茶特殊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做青。著名茶学家、中国工程院士陈宗懋指出:“做青工艺是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①。然而,这套做青工艺是怎样创新形成的?迄今仍鲜见有专门论述。作者试从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基本元素及其组合运作方式的分析研究入手,探索工艺创新的理论基础,揭示工艺形成的科学根据。

一、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的基本元素与组合运作方式

1、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的基本元素

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由哪些基本元素组成,在现代有代表性的著述中,有将晒青与摇青、晾青合并为“做青三工艺”②;有将摇青、做手与晾青组合成“做青三要素”③;有将做青概括为“全过程由摇青和静置发酵交替进行组成”④;有将做青归纳为“摇青与做手”⑤。上述几说中的做青工艺元素与组合,作者研究认为,似以林馥泉民国三十年(1941)五月十七日在武夷山碧石岩茶厂《大红袍采制记录》⑥的表述“摇青、做手与凉青”为准确。理由有三:一是采制记录的时间为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距武夷岩茶做青工艺创始年代(清末民初)较近。二是记录内容真实、完整,可信度高。三是武夷岩茶现行做青工艺的“摇动、碰青、静置”,完全承传于记录中的“摇青、做手和凉青”。其他几说对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元素的归纳和概括均有偏颇和缺失。

2、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元素组合与运作方式

前述做青工艺要素虽各有功能作用,但是只有组合之后,方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工艺。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将各个工艺元素按照各自的功能作用与茶青内在要素化学反应的条件要求、先后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促进、有控制,促控结合的做青工艺元素组合:“摇青一做手一凉青。”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做青工艺。

研究还发现,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不仅有工艺元素组合还有运作该组合的机制:“有促有控,先促后控,促控结合,循环往复”。摇青、做手为促,静放凉青为控。摇青,一方面振动传能,活化分子;一方面互碰磨擦,损伤茶叶缘,促进茶分子氧化。做手,促进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为化学反应发生创造条件。静放凉青,降低化学反应速度,为活化茶分子提供相对宽裕的反应、转化时间。如此有促有控,促控结合,循环往复,使做青叶内的茶分子化学反应张驰有度,二级代谢产物适度形成、积累和转化,从而收到草气消融、花香氤氲、滋味醇厚甘爽的客观效果。

二、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创新的理论基础

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的创新,不像有的茶类出于某种机缘巧合,而是理论指导下的自主创新。作者研究认为,指导创新的理论基础源于明初的一首诗歌及其序言——《茗理并序》⑦,诗歌作者乃安徽休宁人朱升。朱升在元末明初为明太祖朱元璋之谋士,除精于政治、军事谋略,对理学、道教与制茶亦研究颇深。他将制茶的研究成果写成《茗理并序》诗歌,广为传播:“茗之带草气者,茗之气质之性也,茗之带花香者,茗之天理之性也。治之者,贵乎除其草气,发其花香。法在抑之扬之间也,抑则实,实则热,热则柔,柔则草气渐除。然恐花香因而太泄也,于是复扬之,迭抑迭扬,草气消融,花香氤氲。茗之气质变化,天理浑然之时也。漫成一绝:一抑重教又一扬,能从草质发花香。神奇共诧天之妙,易简无令物性伤。”

细研茗理序言及诗歌,似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茗之带草气者,茗之气质之性也,茗之带花香者,茗之天理之性也。”似可理解为朱升对茶叶生物特性的认识。朱升认为,茶叶中存在的“草气”与“花香”,各有其特性,他用理学语言将带草气者归结为气质特性,又将带花香者归结为天理特性。其实,不论气质特性也好,天理特性也好,皆茶叶的生物自然特性。第二层次“治之者,贵乎除其草气,发其花香。”指出治理的基本原则在于顺其自然,除草气,发花香。第三层次“法在抑之扬之间也”,指出制茶的基本方法在于控制与促进的把握,并着重阐述了控制的道理。第四层次具体讲控制与促进的运行方式:“迭抑迭扬”、“一抑重教又一扬”,即又控又促,一次控制过后重来一次促进,就能收到“草气消融,花香氤氲”的效果。同时指出茶叶的这种先天气质变化,是道法自然,浑然天成的。第五层次说的是“一抑重教又一扬,能从草质发花香”的神奇效果,看似上天造化,其实是顺应自然,不伤茶叶自然特性,容易简单的操作方法。

总而言之,从《茗理并序》的研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歌作者在对茶叶(草质与花香)自然特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指出了改变茶叶自然特性的方向(贵乎除其草气,发其花香),同时研究创新出改变特性的基本方法(法在抑之扬之间也)及其运作方式(迭抑迭扬,一抑重教又一扬),强调遵循上述方式方法,便可收到“能从草质发花香”客观效果,最后诗作者进一步指出,出现“草气消融,花香氤氲”看似浑然天成,其实是道法自然简单容易的制茶方法,不会伤了茶叶自然特性,是顺其自然,工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不难理解,《茗理并序》不仅是一首千古绝唱的茶诗歌,更是一部茶叶制作理论巨著,指导茶叶制作工艺创新的理论基础。从武夷岩茶循环往复的摇青、凉青做青工艺与《茗理并序》中传授的“迭抑迭扬”、“一抑重教又一扬”做青方法的一脉相承,可见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的创新与形成,是接受和运用朱升的制茶理论,在理论指导下的自主创新。

三、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形成的科学根据

作者研究认为,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的创新与形成,不仅有基础理论指导,做青工艺中的三个基本元素的作用原理,在《化学》、《催化科学》和《生物化学》中都可以寻觅到根据。

1、摇青,在现代做青工艺术语中称之为摇动。

这是做青工艺三元素中的首要元素,它是为做青叶分子活化提供能量的重要手段。在传统做青工艺中,摇青是用竹制的园筛,将茶青(叶)置筛面上呈筛米状旋转运动,使茶青在筛面上振动跳跃,从而为做青叶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提供超过某一数值的能量,将茶分子变为活化分子,在《催化科学》中,称这一可将反应物分子变为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为“活化能”⑧。

诚然,将反应物分子变为活化分子,仅仅是满足了化学反应的起始条件,要使化学反应得以顺利与持续进行,还需继续给活化分子提供适当能量,以提高活化分子的浓度。《催化科学》告诉我们:“活化分子浓度愈大,反应速度也愈快,活化分子的浓度是决定反应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⑨。”在制茶工具不是很发达的时代,摇青是增加内能,提高活化分子浓度,加快反应速度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大摇青力度,延长摇青时间,达到增加内能,加大活化分子浓度,加快反应速度的目的。由此可见,传统做青工艺中的摇青元素,看似简单却有其运用的科学根据。

2、做手,在现代做青工艺术语中称之为碰青。

在传统做青工艺中,做手是用双手将摇动后的青叶收拢合拍几下到十几下,使青叶与青叶发生有力碰撞。简单碰撞理论认为,“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是反应物分子必须发生碰撞,而且是分量超过某一限值的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⑩。在传统做青工艺中,做手位于摇青之后。通过做手碰撞,促进茶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尽管做手属徒手作业,没有借助工具,但是发生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视的,如果没有通过做手,提供“临界能”11,茶分子的化学反应便不能发生。在现代做青工艺中,以碰青取代做手,科学根据是一样的。

3、凉青,在现代做青工艺术语中称之为静置

在传统做青工艺中,凉青是最简单的一个工艺元素,也是历时最长的工艺要素。说其简单,它简单到只需将做青叶静放在凉青架上一定时间,便可收到控制茶分子化学反应速度的预期效果。凉青原理作用同摇青相反。摇青的作用是通过摇动提供能量,促进茶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凉青则是通过静放抑制茶分子化学反应速度,令做青叶内茶分子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缓慢地进行化学反应。研究认为,这样做缘于茶叶的生化特性,另一方面,也缘于茶叶化学反应的性质。从茶叶生化特性看,化学成分丰富多样决定了化学反应的纷繁复杂,不好控制。从茶叶化学反应的性质看,茶分子的化学反应是内源酶促反应,无氧生物氧化12,由此决定了茶分子的化学反应速率的迟缓性,温和性和循序渐进性。由此可见,凉青看似简单,不需要做任何动作,却蕴含着控制茶叶酶促反应速度的科学根据。

四、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的实践检验

诚然,一个新工艺的创新与形成能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知道。哲学上曾经有句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项工艺创新能不能成功,也只有依靠实践检验,检验成功了,也就宣告这项创新的成功。

然而,怎么个检验?抑与扬(控与促)毕竟只是个理论原则,真正要获得成功还决定于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运作机制。研究认为,朱升指导创新的做青工艺中,“迭抑迭扬”、“一抑重教又一扬”,便是形成工艺成果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运作机制。“迭抑迭扬”说的是又抑又扬,又控又促,“一抑重教又一扬”,说的是控制之后又促进。这里说的不是一种一一对应一次完成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循环往复多次运作的操作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循环往复、多次运作的操作方式,每完成一次操作,便会发生一次化学变化,生发出一种新的芳香性化合物:头次是青草气,二次是清香气,三次是清花香气,四次是浓花香气,五次是鲜水果香气,六次是熟水果香气。如此经过五、六次一抑一扬往复操作,便可收到草质转花香,香气氤氲馥郁的神奇效果。

篇6: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各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的基础。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突破常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 设计原则

网络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支撑环境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是学习者学习的对象和学习活动的载体。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支持、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6个要素。

由于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普通课程的基础上,所以在设计内容时需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分析,在设计过程中应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生动性。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章节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内容的组织方法应便于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系统结构,在疑难问题、关键知识点上提供多种形式和多个层次的学习资源,以及相应地形成练习题和总结性试题。

网络教学资源具有交互性、共享性、虚拟性、知识表示多样化和知识结构非线性化的特点,在搭建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时应体现个性化、协作化、动态化和共享性的设计原则。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需要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内容,即集多种媒体素材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

个性化设计原则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提供相应学习必须的工具软件,设计供学生使用的电子记事本、书签或收藏夹等,实现学习过程的自动记录功能,以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动态化则要求设计的网络课程可以随时扩充新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方便地对网络课程的体系和结构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以保证学科内容的先进性。交互性可通过设计教师信箱、集中答疑和专题论坛模块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交互。对于重要知识点的学习,通过链接、提供网址资源等多种方式引入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提高网络课程结构的开放性,体现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

3 具体实现

在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学习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各模块之间的功能和关系,建立文档。然后设计数据库,建全所需要的表,用ASP进行系统开发,完成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开发过程中用到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Visual Basic、Access等软件,利用ASP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手段进行实现。

3.1 系统结构

《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学习平台主要包括课程信息、课程内容、教学视频、在线测试、在线交流和后台管理6大功能模块。

(1)课程信息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内容、学习时间安排和课程学习目标。

(2)课程内容主要是具体章节的学习,有详细的学习内容描述。

(3)教学视频主要通过视频的讲解,直观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学习。

(4)在线测试实际上是一个网上测试系统,供学生进行练习和测试,以检测网上学习的效果。网上测试可智能打分,试题的制定和分数的设定由系统管理员或教师在后台完成。

(5)在线交流供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讨论相关学习专题,教师也可在论坛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增进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也可让老师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对教学进行调整和完善。

(6)后台管理主要是对留言内容和数据库进行管理。

在学习系统中,针对每一个功能模块都设定了相应的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课程信息管理、课程学习管理、教学视频管理、在线测试管理、学习论坛管理和后台管理。

系统管理员负责收集课程信息,维护课程资料和网络课程学习系统数据库。非管理员用户能查看系统相关课程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和在线测试,也可进行留言。

课程信息管理面向所有用户,方便用户随时查阅课程的介绍、课时安排和学习注意事项等资料。课程学习管理和教学视频管理提供用户该课程的基本内容、课件和相关学习视频等资源。

在线测试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测试的平台,通过此平台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找出薄弱点,以便进一步地学习提高。

在线交流管理主要是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在留言系统中,所有进行学习的用户都可以进行留言,提出疑问。对于留言内容,只有管理员有回复的权限,并且可以及时查看留言内容和回复的内容。

3.2 界面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界面主要包括系统首页、课程信息界面、课程内容界面、视频教学界面、在线测试界面、在线交流界面、在线交流后台管理界面等。页面以浅蓝色为主色调,搭配古董白的背景,营造一种轻松宁静的学习氛围,使学习者身心愉悦地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避免色彩对人眼的强烈刺激。页面采用“三”字型布局,不同级别学习内容的字体在大小上有所区别。

教学内容尽量选取适宜计算机网络表现的信息内容,把选定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分解为若干知识点,形成节点,以超文本的形式来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使学习者可以依据个人的学习需求通过多种超链接方式任意选择学习路径。

《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学习平台注重交互性的设计,对于教学媒体来说,交互性的教育意义在于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学习,交互性媒体在传播者与受信者之间构建起了一个双向的通道,使学习者处于一个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系统中提供各章节的视频讲解,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点播并控制播放进度。界面如图1所示。

题库测试部分,学生通过输入学号、姓名,选择需要测试的章节。学生按要求进行答题,每做完一题,系统会给出正确答案,及时让学生知道并记下正确结果。答题结束后学生点击交卷,学生提交试卷时自动生成成绩,并反馈给学生。同时对答错的题目进行显示,加深学生对该题的印象。实现方法是,利用Access进行后台数据库的管理、操作和维护,用Visual Basic进行前台界面设计,实现与后台数据库的接口、数据的录入、浏览等功能。部分界面如图2所示。

在线交流部分,添加了数据库,包括管理员登录信息表、留言和回复管理表。如果需要更改学习信息和学习内容,需要利用后台程序进行更改。各数据库的数据项如下:

(1)用户登录信息管理:包括用户名称、密码。

(2)在线交流管理:包括留言ID、留言内容、发布日期、作者、回复内容、回复日期等。

4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特点在于,界面美观,操作方便;内容充实全面;视频学习内容集多种媒体于一体,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听、视觉等多种感官,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题库测试部分,方式新颖,交互性良好,及时检验学习效果;课程内容、视频点播、题库、在线交流部分都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新,是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平台。

构建立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是现代化教育的趋势,《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手段,同样适用于其他课程的网络平台开发,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海林.网络课程设计与案例赏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马述清,范珩.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篇7: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与数学纯基础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1 大学生入学教育相关理论分析

1.1 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

马克思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前提以及创造主体, 看作一切活动和一切关系的承担者以及基础,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主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就是把人当作主体, 把人作为目的, 把人理解为根本。[1]

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时,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 以“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1.2 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组成, 这些需要由低到高排列;因此, 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成为教育和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而要揭示人性, 就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 以人为本。[2]

根据这一观点, 要求我们从事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者, 要认真了解、分析学生个体的不同需要, 对不同基础、不同特点的新生, 采取相应的措施, 给于适宜的引导和指导。在新时代的今天, 对新生的教育不但要注重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和指导, 更要培养学生具备自我规划、自我选择的能力, 调动新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新生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意识, 让新生由被动的管理者, 变为各项工作的参与者、管理者、受益者。

1.3 党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精神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 又要关心人、帮助人。高等学校要从严治教, 加强管理,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3]

2 大学生入学教育的方法探析

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是一项转变新生传统学习观念的工作, 是帮助新生解决各种困惑的工作, 有许多方法值得遵循和探讨。

2.1 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办公室在设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时, 要考虑90后大学生的特点, 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坚持“德育为先、理论联系实际, 以学生为本”, 精心安排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通过全面教育充分体现全局性的理念, 围绕学生关心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等问题, 以学生的理想信念、养成教育为基础, 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另外, 对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心理素质差等特殊的新生同学, 进行单独的沟通, 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引导和指导。用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引导全体新生共同进步。[4]

2.2 集中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

新生的入学教育内容繁多、任务艰巨, 各高校应利用入学教育周, 集中精力对新生进行系统的集中教育, 通过学习生活指导, 把学校先进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渗透到学生中, 使新生尽快明确角色定位, 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学校的校规校纪、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 涉及学生的长期发展, 要将其列为长期教育的内容, 建立长效机制, 将涉及新生成长的所有事项, 纳入新生入学教育整体工作, 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逐步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3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和家庭的全面参与, 全力支持, 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为新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各高校应整合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资源, 成立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办公室, 负责整体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将爱国主义教育、校史发展、校规校纪、专业思想、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内容, 落实到新生的入学教育中, 使新生对大学生活有清晰、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 建立与家长教育的联动机制, 在新生入学时, 通过邮寄“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等形式, 向家长们介绍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和专业情况, 涉及学校的教育理念、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 激发家长对新生教育管理的热情。最终, 实现学校、家长、学生的良好互动, 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 创造良好的环境。[5]

2.4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理论教育体现了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知识性, 而现实中的典型事例则体现了教育的验证性、示范性、启发性。特别要充分利用本校的、身边的典型事例, 或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 以情景剧、话剧等形式, 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让新生参与其中, 让新生在具体的实践中, 产生强烈反响与共鸣, 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5 名师导航与学长引领相结合

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办公室应整合学校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资源, 发挥名师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 开展专家讲座、报告会等活动, 用名师效应带动新生对学校和专业的喜爱。另外, 组织者可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传帮带”的引领作用, 选拔优秀的研究生、高年级优秀的党员、学生干部担任新生班主任, 拓宽新老生的交流互动平台。还可组织开展优秀学长经验交流、优秀学生报告会、党员干部“一帮一”等形式, 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的示范带动作用, 介绍优秀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法, 引导新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2.6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入学教育教育的内容有些可采用的讲座、报告等传统的形式进行, 但当今90后的大学生思维敏捷, 我们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采用新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增强吸引性、参与性和实效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避免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如可建立专题网站、开通QQ群、建立网络互动平台等, 以体验式教育、小组讨论、专题讨论、模拟实践、参观访谈等教育方法, 让新生在实践中体验教学的成果。

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全面的系统工程, 各高校只有不断完善入学教育内容、创新方式方法,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自觉接受教育和管理, 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入学教育的质量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进行研究, 有着至关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普通高校,大学生,入学教育,理论基础,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翔.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以人为本[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0年

上一篇:申请全国SP下一篇:王维《送别》古诗赏析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