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双桅船导学案

2024-07-08

高中语文双桅船导学案(精选4篇)

篇1:高中语文双桅船导学案

(1) 回归学习本位让教师责任得以实现。“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刻影响, 学习者在面对建构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内省, 而不是接受教师给出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学生知识的获取不是在教师传授的时候而得到的, 更多的是学生在一种学习的氛围内, 通过教师的帮助在自身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新的学习资料而得到的新的知识, 从意义的建构方面获得。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主体为中心, 遵循人本主义原则, 重视学习者学习热情的调动, 因此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 以“学案导学”模式为基准, 教师的责任被很好地体现,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在课堂上讲解的主体, 而是帮助每一位学习者实现自身的学习主体权,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在这个时候, 教师的教学责任更加重视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 学案不但能够引导学生学习, 而且能够引导教师开展教育改革。

(2) 抓准学生发展区开展合适的学习活动。20世纪30年代, “最近发展区”理论被提出, 这个理论中认为学生有两个基本学习水平, 要是对这两个水平不够理解, 便无法在一个具体的背景下得到儿童进程和受教育性之间的正确关联。第一种发展区是现有发展水平, 而第二种发展水平则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其所代表的是学生正在形成与发展的一个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在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时候, 先进行的是一种动态性的评估, 也就是对现有的学习水平进行检测, 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教学水平的针对性, 另外一点就是学习活动的选择, 主要目的就是让学习任务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贴近,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至于觉得难度过大或者过于简单,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便是教学支持的提供, 也就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 通过建立学案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促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完整的成熟发展。

2.“学案导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1) 学案的设计。 (1) 一般设计原则。A.面向全体学生的设计原则, 也就是依照学生的思想进行学案的编写;B.差异性原则, 因为学生彼此之间存在差异。像是智力方面的差异、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 等等。这些都是在学案编制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C.主动性原则: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 而是主动的, 尤其在新课程标准体系的建设背景下, 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D.参与性原则:在学案编写的过程中, 学生的建议教师是不能够忽视的, 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建议, 从各个不同的层面看待所获得的成就也是多样性的。 (2) 学案的组成。学案当中包括的内容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学习内容、学习探索以及课后巩固等多个环节。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学案编写的排布和主要内容的添加是灵活多样的, 这些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当中应用的学习知识点与知识结构, 等等, 都是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重点探究的内容。

学习的目标便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期望获得的成绩, 学习探索的过程就是语文课程对课本知识的探索过程。在习题设计的时候, 要注意层次性的应用, 从简单到困难, 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在题型设计的时候也要重视生活性的加入,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后所布置的作业主要在于巩固知识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中学案的运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学案”对学生所起的积极意义是巨大的, 这让传统学习意义上的低效预习变成了理性而高质量的自主性学习。“学案”最主要的作用和应用价值在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上, 学案编制好了, 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导学性学习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学案”, 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 自主地开始学习, 学生再根据学习内容做出学习报告;课堂展示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把舞台完全呈现给学生, 并且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打造一个学习情境, 让学生能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充分地展示自我。

在这种课堂模式的学习背景下, 教师的关注点不再是原先的个体, 而是变成了学习小组, 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报告的时候, 要注意多表扬学生,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学生在学案的带领作用下, 完成学习报告的编写和展示, 将学习课堂变成是一个探究性的课堂, 变成是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变成一个教师点评的场所, 打破传统教学课堂淡然无趣的学习氛围, 变成融洽学习的乐园。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 将传统灌注式的教学模式打破, 以实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合作能力的目标, 为学生建设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提出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并且进行学案设计,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手段, 选择各种教学方式使其互相补充, 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伟平.“数据库基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1) :78—80.

篇2:高中语文双桅船导学案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同时也能够真正地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然而, 我国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是我国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目前, 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导致高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首先, 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较差, 这是当代高中学生语文基础普遍不牢固的综合体现;其次, 高中学生的语文词汇量不大, 并且语言使用中出现的语法错误也较多, 导致高中学生的语文作文水平普遍不高, 文章语句不通顺的现象十分明显;再次, 我国高中学生语文写作的实际能力也不高, 对于一些好的写作方法, 比如对于一些修辞手法、借物传情和托物言志等写作中较为常用的方法, 我国高中学生对其理解和应用都不够理想。因此, 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这些问题不仅导致教师的写作教学工作很难进行, 同时, 也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甚至出现厌学等严重现象, 进一步导致学生的整体语文基础水平不容乐观。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 以学生为主体

针对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目前, 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仍是传统地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 很少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中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 在以“学案导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语文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 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使得学生从心理上转变机械模仿的思维惯性, 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

(二) 实行“言传身教”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 其实质就是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枯燥、机械, 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且教学效果也不佳,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教授者, 而没有真正做到“言传”和“身教”, 使得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学案导学”的方式展开教学, 并进行“言传身教”, 还可以不时地进行师生角色的互换, 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加强合作学习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时, 还需要进行合作教学。合作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还有利于增进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 合作还能实现知识的沟通和互补。所以, 在“学案导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然后将教学任务分配到不同的小组, 进而将任务落实到个人, 从而凸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因此, 在“学案导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加强合作学习至关重要。

(四) 实行层次教学与信息化教学

高中学生群体和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一样, 都是由不同背景和不同能力的学生组合而成的。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差距很大。因此, 教师有必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层次教学和信息化教学。在高中语文“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下, 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 并展开不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教学, 旨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 进而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适应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这无论是在教学管理上, 还是在教学效果的检测上, 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学案导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有必要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为教学所用, 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进, 使得所教授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信息化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只有具备更高的信息技术水平, 才能胜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三、总结

总之, 虽然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普遍比较乐观, 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对于高中学生而言, 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对于教师而言, 要解决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应该认清当前的教学形势, 把握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方向, 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学案导学”式的教学。“学案导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能够让高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进而在激烈的人才选拔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满足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 现阶段研究关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许亚冰.中学语文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2 (3) :60-63.

[2]孙丽艳.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反思[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 :88-90.

篇3:高中语文双桅船导学案

1.导学案是 实现从“以 教师的教为中 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的重要手段。

导学案强调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指导, 尤其是明确了“导”是为“学”服务的, 明确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导学案是 实现“以课 堂教学为中心 ”向“课堂教学 与学生课内外自学相结合”转变的有效途径。

导学案既包括学生的课堂学习, 又包括学生的课外自学, 可拓展学生学习的有效时空领域, 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能力生根”。

3.导学案是 实现“以传 授知识为中心 ”向“传授知识与培 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转变的重要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利用导学案中的“知识链接”部分, 直接呈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文学、文化常识。除此以外, 还可以将课堂研讨问题提前呈现, 便于学生在预习中搜集资料, 积极思考, 培养智能, 提高素质。

二、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导学案教学有时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导学案教学要求学生自学原来由教师讲授的内容, 这就要求学生课外增加自学时间, 学习负担自然加重。据调查, 需要20分钟讲授的内容, 如果制作成导学案, 那么中等水平的学生需要4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才能掌握。如果每科每天都有一份导学案, 每个学生每天就需要280分钟, 也就是4个多小时不间断的学习时间, 这还不包括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和做巩固练习的时间。如此学生就会不堪重负, 甚至放弃自学, 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 学习主动性逐渐丧失, 缺少动力, 实效不高。

2.制作导学案可能会加重教师的负担。

制作合格的导学案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需要研究学情, 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漏洞, 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生成相应学案。讨论、制作学案、打字、排版、付印、分发, 这些工作对于每天备课量和作业批改量本来就很大的语文教师来说, 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对教师而言, 每制作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导学案, 至少要用4个小时的整块时间, 再加上与备课组同事讨论、修改、打印和复印的时间, 估计总共要用7小时左右。如果每节课都要通过讨论、制作、定稿三个环节制作导学案, 那么会让教师不堪重负。

3.导学案教学可能会抑制教师的教学个性。

为了省事, 部分教师不能结合所教学生和课堂教学实际精心编制导学案, 表现在:一是直接从网上下载导学案, 下载的导学案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 二是采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导学案。部分教师直接使用主备教师编撰的导学案, 而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再备课, 这样的导学案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上述两类导学案不仅会影响教师“教”的质量, 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的质量。

4.“导学案教学”可能会使课堂显得沉闷。

在导学案教学中, 由于部分教师理解不到位, 把导学案误当做“练习册”或“试卷”。在设计导学案时, 注重学生识记性的知识的检测, 而忽视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过于注重对导学案的讲评, 语文课堂成了导学案讲评课, 堂堂如是, 节节如此, 这样的语文课堂, 学生日久生厌, 导学案不但不能达到实现“能力生根”的积极效果, 反而成为推进高中语文课堂“能力生根”的绊脚石。

三、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的策略

导学案应该是引领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双隐形的手, 是有效连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旋钮, 而不应该是钳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镣铐。运用导学案的高中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戴着镣铐跳舞, 而应该有所为, 有所不为, 教师运用导学案要在“活”字上下工夫。

1.导学案的设计要“活”。

(1) 导学案的设计形式要“活”。在导学案的运用实践中, 教育界同仁不断总结经验, 形成了导学案设计的一些既定模式。然而,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多, 有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 有必修课和选修课, 还有讲读课与自读课,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不能邯郸学步, 人云亦云, 一定要立足具体情况, 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导学案, 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开拓导学案的新形式。比如对于笔记量大的课型, 教师可以运用纸质学案;对于需要大量运用影音文件和图像文件的课型,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学案代替纸质学案, 这样既能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学习的内容, 又能省去教师打字、排版、打印、复印等繁琐的工作, 让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 导学案的设计问题要“活”。在导学案的设计中, 问题探究是关键。问题设计的合理与否决定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发挥正作用还是副作用, 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也就是说, 问题设计的好坏决定着导学案运用的成败。因此, 教师应该在问题设计上多花心思。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不能闭门造车, 不能仅靠教参, 更不能照搬教辅。一是教师需要博览群书, 厚积薄发, 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二是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 吃透教材, 预设问题;三是教师需要充分调研学情, 立足学情设计教学问题, 编制导学案。如笔者在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情真意切释猜嫌》一课时, 就让学生精读课文, 每人设计2-3个问题, 巧妙地把握住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也从学生处获得一些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 为设计教学问题, 编写导学案“掘”来了源头活水;四是教师既要分工协作, 集体备课, 又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进行再备课, 体现集体智慧中的自我。

2.导学案的运用要“活”

(1) 导学案运用的时处要“活”。导学案作为实现高中语文课堂“能力生根”的一种创新手段, 并不是一种必需手段。强调导学案的重要性与合理性, 并不意味着时时处处都要运用导学案, 每节课都要运用导学案。教师应该把导学案视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 对其使用应该具有选择性, 这种选择的主动性权利应该把握在教师手中, 不应该被教育行政管理所干预, 教师应该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强调的一样要有“拿来”的勇气, 需要时就“拿来”为“我”所用, 要用到实处, 不必要用导学案的课就要敢于舍弃, 不能把导学案视为解决所有教学问题的万能钥匙, 更不能不加分辨、取舍, 为了节节课使用导学案而人为加重教师的负担, 让教师沦为被导学案锁着的“奴隶”。

(2) 导学案运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灵性。导学案只是一种预设, 并非一成不变。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对导学案预设问题有所取舍。如果教师把导学案理解成试卷, 把每一节课都打造成试卷讲评课, 什么内容都讲, 唯恐少讲、漏讲, 每个问题都用固定的所谓“参考答案”钳制学生的思维, 那么这样的课堂无异于穿着“导学案”的新鞋走着“满堂灌”的教学老路, 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无从谈起。

教师在运用导学案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能在课前利用导学案自主预习, 搜集资料, 思考教学问题这一优势, 认真斟酌, 把教学机智用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领上, 用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上, 减掉不必要的提醒和指导, 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 给予学生更大的积极思考、彰显自我、发挥灵性的学习空间, 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达到“能力生根”。

诚然, 导学案并非斩断一切教学“妖魔鬼怪”的上方宝剑, 它亦是一把双刃剑, 用之得当, 则事半功倍;用之不当, 则事倍功半。只要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教学机智, 那么导学案一定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152-154.

篇4:高中语文双桅船导学案

一、导学案要重“诱导”“启发”

导学案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者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学习内容的过程, 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语文导学案的主要功能应为诱导、启发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下, 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完成新知的学习, 教师不应该也无法替代学生完成。导学案内容的确定涉及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相对于现有发展水平而言的。现有发展水平是指学生已有的能力和达到的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指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之上, 但在别人的辅助之下可以形成的能力和达到的水平,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的东西。导学案要关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充分体现“导”的功能, 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 教师的辅助作用体现在搭建学生需要的“脚手架”上。

例如, 高一新生在学习《劝学》时, 理解定语后置句式存在很大障碍, 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导学案:

1.根据所学知识 , 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句子的主干是主谓宾, 那么就请同学们划出下列句子的主谓宾。

(1)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

(2) 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

2.定语是指在句子中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词语, 它常常放在主语或宾语中心语之前。请同学们用“ ( ) ”标出上面两句话的定语部分。

3.“蚓无爪牙之利 , 筋骨之强”这句话的主谓宾分别是什么? 根据1、2所学的知识判断“利”和“强”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 它们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与在现代汉语中的位置顺序有什么不同?

本学案中1、2步就是在搭建帮助学生学习的“脚手架”:找出句子中的主谓宾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不需要过多解释;而找出定语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所以要先给出解释, 让学生先理解什么是定语。1、2两步通过诱导为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句式做好铺垫。第3步的内容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老师的帮助下, 学生一步步提高了能力, 建构了知识体系。如果缺少了第1、2步的诱思过程, 导学案就与习题无异了。

部分语文教师尚未开展实践就反对导学案,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导学案在学生学习中的诱导、启发作用, 甚至只是肤浅地认为导学案就是做做练习。

二、严防内容教案化、习题化和试卷化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 , 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及教材的组织等1。教案的作者是教师, 其目的是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辅助教师完成授课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依据课前准备的教案, 实施其预设的步骤,完成授课的任务。虽然学情是教师在准备教案时的关注点, 但传统教案的预设性更强, 程序步骤明确具体, 留给学生的生成空间较少, 甚至有时教师为了讲完课前的教案内容不惜打断学生的发言, 生拉硬扯地靠向自己的预设, 所以教案有一定的封闭性导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生成的, 是对教案的拓展, 它更具开放性, 主张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解决问题。导学案的设计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 更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学, 使用的主体是学生, 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课堂生成空间。

习题和试卷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即课堂学习的效果, 以检测和评价为主。所以教师在编制练习和试卷 (尤其是后者) 题目的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 (至少在表面上) 切断已学知识间的联系, 也就是加大思考的难度, 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联系, 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

导学案与习题和试卷的目的正好相反。导学案中也会安排习题, 但这些习题具有一定的辅助功能 (如上文中的例子) ,是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的, 它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要求, 做的是搭建“脚手架”的工作, 帮助学生建立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三、重组学习内容, 使其系统化

学习效果是否显著, 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顺畅甚至自动化运用学过的知识, 所以学习要同遗忘做斗争。线索依存遗忘理论认为, 我们无法回想起学过的知识, 并不是记忆中失去了这些信息, 而是我们在提取这些信息时遇到了障碍。也就是说, 学生回想不出某些知识信息, 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没有记住, 有可能是由于不能发现从记忆中提取出该信息的方式, 也就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提取线索。

编制导学案要找到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内容的提取线索,对知识进行重组就非常必要。组织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使纷繁杂乱的信息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并把某个关键信息作为提取的线索, 让学生在系统化的学习中掌握新的知识。

比如在指导学生背诵《寡人之于国也》最后一段的导学案中, 就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出以下内容:

这种方式的重组, 使记忆的内容成了一个模块, 学生只要·抓住了关键词, 就可以很快实现熟读成诵, 关键词也就成了学生以后提取相关信息的线索。

四、关注语文学科的特点, 不搞统一模式

导学案确实是一种高效实用的教学模式。但某些教师反对在语文教学中推广导学案, 认为其更适合数学等理科类学科。目前看来, 导学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与语文教学的匹配度确实不是很高, 况且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大量阅读积累和实践, 不同于理科学科的分析训练。如果语文导学案一味注重训练, 就会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 导致语文学习理科化。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素养尤为重要, 而简单粗暴,机械死板的导学案模式, 会使本来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的鲜活的阅读课变成枯燥机械式的训练课, 甚至使应试教育进一步强化, 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但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导学案本身, 而是由于我们没有使之更好地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对语文的导学案的实践模式一定要做深入研究, 避免碎片化、快餐化阅读, 避免以条条框框的形式肢解教材, 更要避免陷入对完整的篇章做条分缕析式的阅读训练。语文学科中不同篇章风格迥异, 每篇文章背后都有鲜活的作者, 更有见仁见智的理解角度, 所以不能以一套导学案的模式应用于所有课型。我们可以建立一定的模式, 但要记住:模式只是路标, 而不是目标。

五、兼顾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 避免成绩两极化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成熟的, 但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有所不同, 所以统一的导学案内容共性化强, 个性化弱, 在因材施教问题上无能为力。

同时, 教师在实施导学案教学时常常会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而集体的学习成果容易掩盖个体学习的不足, 成果展示可能变成高水平学生才能的展示平台, 优秀的学生会把自己的成果直接推荐给能力较弱的学生, 剥夺这些学生思考钻研的机会, 很容易造成大家都会了的假象, 所以不能因合作学习而放弃分层教学。

要兼顾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 教师一定要在导学案的内容上, 尤其是在问题设计上下工夫, 要自由灵活有艺术性, 既要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 又要让能力较弱的学生有机会慢慢吃, 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导学案教学模式, 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无定法, 任何学习模式都不是唯一的, 我们要在新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勤于实践, 冷静思考, 真正发挥其最大功效。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 不同地区的教师对高中语文导学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任何学习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关注。本文从导学案“诱导”、“启发”的本质特点入手, 分析其与教案、习题及试卷的区别, 讨论如何结合高中语文的学科特点实现学习内容的系统化重组, 以及如何对待实践中的模式化、兼顾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等问题, 希望为优化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导学案

参考文献

[1][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大大学出版社, 2013.

[2]周慧军.初中语文学案编写与实践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刘婉娴.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 2013.

[4]张良.论“导学案”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01) :57-59.

[5]陈杰.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学案教学的思考[J].现代语文, 2013 (07) :93-94.

[6]魏云鹏, 于学敬, 袁召冲.对学案的若干检讨——兼与《“学案”, 需要一点冷思考》作者商榷.教育科学研究[J].2013 (07) :37-40.

[7]滕欣俭.语文学案贵在一个“导”字——《项羽本纪》学案创新设计引发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J].2013 (06) :43-44.

[8]许亚冰.中学语文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2 (09) :59-63.

上一篇:136团中学校社团活动章程下一篇: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招收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