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竞赛-我很幸运

2024-07-07

作文竞赛-我很幸运(精选5篇)

篇1:作文竞赛-我很幸运

朋友,一个普通到再也不能更普通的词,莫过于就是一起玩的,互帮互助的同性两人,但你的出现,似乎打破了这种常规。

你是女的,我是男的,照常规来判定,你应该是我的“死对头”。可是我们互相却把对方当作兄弟,铁哥们,常人的思维会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这就是明摆的事。

三年级,第一次相识,你的开朗把我的内心说服了,之前我很内向,不怎么与人主动讲话,而你却如此热情,我都愧对于我男生的身份,居然在这方面输给女生。从此,我变得热情、开朗了,你也算是我这方面的“老师”。

不知是你骨子里就这么野,还是我把你带“坏”的,你身为女生,却整天混在男生堆里,玩得不亦乐乎。其它男生也似乎忘记了你的性别,真的把你当男的对待,还称兄道弟,能不顾性别的放纵,又保持着一个女生的心,这真是《伦语》中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啊!

你与男生在校内扫荡,成绩却没有下降,保持各科不错成绩。你居然进入几个“班霸王”的圈里,还不被影响,真有荷花的秉性,“出淤泥而不染”,“近墨也不黑”,我常受外界影响,这点我真该向你学习。

就连男生应该好的体育,我都输给你,真是没脸见人。你跑步速度、臂力及其它,我只有仰卧起坐比你好,但这有什么用呢?我现在初中,这个项目是女生的,练得再好也无济于事。我体育没考好,只好去练习,你对玩没兴趣,还来帮我练习,不愧为我的铁哥们,其它跟我关系不错的哥们对此时的我漠不关心,真是患难见真情。你对朋友如此真诚,我也要学习。

现在毕业了,我们之间联系也少了,初中也不一定,找到与你相似的朋友,我十分思念你,思念以往的时光。

你是我的哥们,也是老师,我很幸运,能成为你的朋友。

篇2:作文竞赛-我很幸运

我的第一份幸运是能够顺利出生,没有缺胳膊少腿的。我的父母也能抚养我健康安全地长大到现在,让此刻的我坐在课堂里读书习作。

我也曾经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幸运儿,因为我的爷爷早在我爸爸三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可我还是从我的大家庭中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份幸运。奶奶生了四个孩子,分别是大姑姑、大伯、二伯和我爸,所以我有很多的家人。我的4个哥哥和2个姐姐都非常喜欢我,经常陪我这个小弟玩;姑姑伯母们也总是烧好吃的东西给我吃;姑父和伯伯们也总是给我剥螃蟹,或者给我买好吃的。我很感激这个爱我的大家庭,它是我的大幸运!

我的第三份幸运是来自我的老师。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调皮爱闹的小屁孩。到了四年级,老师给了我一次当班长的机会,让我看到了成为好学生的希望。通过老师不断的鼓励和教导,现在的我上课专心听讲,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能碰到这样的“伯乐”,我很幸运!

篇3:作文竞赛-我很幸运

“奴有一段情呀 唱拨拉诸公听

诸公各位 静呀静静心呀

让我末 唱一只秦淮景呀

细细那 道来末 唱拨拉诸公听呀

秦淮缓缓流呀 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

瞻园里 堂阔宇深深呀

白鹭洲 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看过《金陵十三钗》的人,无不为影片中十三位风尘女子最后的义举所动容,与此同时,伴随剧情高潮迭起的那一曲美轮美奂、婉转悠扬,听来仿佛水波荡漾的评弹曲《秦淮景》更是唱出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感动,而能够把这种感动演绎地淋漓尽致的,便是徐惠芬——这位来自苏州的评弹艺术家,也是一位活跃在艺术舞台的国家一级演员。

“我是幸运的,能够有机会借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来传播我们评弹艺术,这对我来说是个荣誉。”“幸运”一词是徐惠芬在采访过程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性格爽朗,爱说爱笑的她,每每在讲述完自己的一段经历后,总是诚恳的以“我很幸运”作为对自己过去的总结。然而,幸运也好,机会也罢,总是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十三钗”的评弹老师

徐惠芬因為在《金陵十三钗》中的惊艳献声而被观众们所熟知,但在这看似幸运的成名背后,却是她的坚持。可以说,没有她在面对电影制作中各种挑战时的坚持,也就不会有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那几近完美的《金陵十三钗》。

2010年9月的一天,一通电话,使得徐惠芬原本平静而规律的生活泛起了涟漪。电话那头正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维良,所带来的消息,也让徐惠芬感到颇为意外和惊喜——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正在北京寻找一位评弹艺人,来辅导电影中十三钗的评弹演唱。“我当时很兴奋,觉得自己太幸运了,还能有这样的好机会‘找上门’。”

第一次当这么多“学生”的老师,又是第一次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工作,这带给徐惠芬不小的压力。她坦言,为了配合把电影做好,更为了把评弹艺术以最好的效果呈现给观众,虽然是一名“幕后工作者”,可身上的担子并没有轻多少。

徐惠芬在进入剧组后,首先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评弹教会给孩子们。在第一天进组与“十三钗”短暂交流认识后,徐惠芬先给她们读了一遍唱词,十几个姑娘听完,连连感叹“这简直就是一门外语,一个字也听不懂”。但是当听完徐惠芬的演唱后,大家觉得这样的词、这样的发音,配上这样的曲调,很好听。“这时候我看出来她们很好奇很想学了,如果上来就像教英语似的让她们学发音,她们根本找不到那个感觉。”

徐惠芬开始结合自己过去的学习经验,逐字逐句地教她们发音、口型。“我让她们看我读每一个字的口型,再用耳朵听,这样能凭着自己的悟性把音准听清了,每个字最后归到哪个韵,记不住的可以用自己认为能记住的字或拼音注上,这样她们学起来就快点,就好像现在好多人不懂英语,拿中文标一个道理。”这样的方法果然奏效,“学生”们很快就领悟了其中的诀窍。

然而,任务并不仅限于此。2011年1月7号,徐惠芬又随剧组“入驻”位于南京的拍摄基地,这时,导演又给她布置了新的“任务”——为这首弹词编出三版舞蹈。一瞬间可难坏了徐惠芬,“舞蹈我知道怎么跳,可是编舞我从来没做过。”

在接下来的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她每天上网搜罗相关的舞蹈视频,同时还向周围从事舞蹈专业的朋友们仔细询问,从一颦一笑,到一举一动,力求把电影需要表达的情感从这段舞蹈中表现出来。最终,经过导演的审核,舞蹈顺利过关。“那段时间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深刻地学习。”徐惠芬感慨道,“其实最让我感到紧张的是那段5秒钟快版的舞蹈,导演让我半小时就要编出来跳给他看,我当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生怕编不好,但是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在片场的停车场里一个人反复跳。”说到这事时,徐惠芬的语速都不由得加快了些,那种“紧张感”犹在。

正是这番过硬的才艺和敬业的态度,打动并得到了音乐制作人陈其钢老师的认可。在电影拍摄工作接近尾声时,陈其钢再一次向徐惠芬“抛出了橄榄枝”——建议徐惠芬独自挑战一把高音版本。“听到陈老师的这个建议,我特别激动,评弹可是我家乡的艺术啊,我自己也一直从事评弹演唱,这个机会对我来说太难得了,多难都要接受!”但是,由于前前后后跟在剧组里也有大半年的日子,这期间由于时间的安排,徐惠芬没办法像往常一样每天练习基本功,所以总感觉气息发虚。好在有着这么多年的功底,回京后一个多星期的日子,她在一次次练习中一点点揣摩其中的感情,到最后,不仅在歌声中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身边的所有人。

如今,随着电影的热映,这细腻、柔美的声音也俘获了亿万观众的心。一曲《秦淮景》,不仅将徐惠芬的评弹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让她一下子意识到自己挚爱的评弹艺术原来还有这么广阔的推广空间。“这段经历更加坚定了我要把评弹事业做得更好的决心。”

沙家浜的“金嗓子”

作为一门有着400多年古老历史的优美说唱艺术,即便是山明水秀的江南水乡——苏州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也不是谁都可以胜任。徐惠芬与评弹的结缘固然有着天赋的缘故,但更重要的仍旧是那往往被她自己的谦虚所掩盖的勤奋。

1971年,出生于江苏常熟沙家浜的她受在宣传队工作的妈妈的影响,自幼爱唱爱跳,邻里街坊的也都爱听这个小丫头唱歌。然而,徐惠芬这副“好嗓子”一开始在学校里并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直到小学三年级的一次每周一歌的活动中,才意外发现了这匹小“千里马”。自此以后,班里只要有唱歌类的文艺活动,领唱一定是徐惠芬。六年级时,徐惠芬代表学校参加了当地的一次歌咏比赛,所有参赛者中,数她年纪最小,也没有任何参赛经历,可是那副嘹亮清澈的嗓音和美丽可爱的模样,还是惊艳四座,让评委们惊叹不已。“我唱了一首《熊猫咪咪》,唱完老师和台下的评委们都连连称赞,但是因为和其他参赛者比,我的‘资历’不够,所以最后他们只好给了我一个三等奖,但我特别开心。”

自此以后直到升入中学,徐惠芬都是学校里文艺活动中的活跃分子。即将毕业之际,苏州评弹艺术学校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招生,这是当地乃至全国在评弹领域中最专业最权威的学校,如果考上了,还附带着相当优厚的条件——户口可以农转非,毕业直接分配到评弹团。如此丰硕的“待遇”自然引来不少学生参考,但是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事,条件好,要求自然也高。徐惠芬在音乐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这次招考。

从文化课的考核,到唱歌表演等方方面面的审查,要说、要唱、要跳,徐惠芬一路披荆斩棘,原本只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的她,竟意外的成为了那十五分之一——全国最终只录取了15名学生,徐惠芬是自己家乡唯一一个被录取的。

在徐惠芬的博客中,曾这样写到:1988年,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闻着家乡的稻谷香,在雨中,打着江南特有的油布伞,我走进了渴望已久的苏州评弹学校。迈进学校的大门,徐惠芬开始了评弹的生活,而评弹也从此让她开始了一段崭新的旅程。

评弹圈的“幸运儿”

如果说徐惠芬开始学习评弹的起源带有一定运气成分,那么她真正将评弹作为自己的职业,以及奋斗的理想,并最终取得如今的成功,则完全是依靠于她的努力——努力提高着自己的水平,努力地等待机会的降临。

在评弹学校三年的时间,回忆起来,对于徐惠芬来说是最快乐最充实的。每天早早地起来在院子里开始练声,吊嗓子,按部就班的学琵琶、三弦等等和评弹相关的乐器以及说书需求的表演技巧。“一天下来,那感觉就是累并快乐着。”

nlc202309031040

然而,就是在这短暂而快乐的三年中,徐惠芬也遭遇了她求学生涯,甚至是至今来讲最大的一次“打击”——由于一开始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发声,平日里训练量又很多,导致徐惠芬面临“封嗓”的窘境。“老师说我的声音越来越不对,建议我去医院检查声带,如果有问题的话就不能再继续学评弹,准备打包回家了。”这番善意的提醒让徐惠芬感觉当头一棒,甚至有些心灰意冷。“那一瞬间脑子都蒙了,感觉自己美好的未来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一向乐观开朗的她,头一次在学校里哭了。

带着忐忑的心情,徐惠芬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医院进行声带检查。“我觉得上天真的很眷顾我,检查结果没什么问题,而且医生说我的声带比其他人的还要宽并且还长,那就表示只要用对了发声方法,高音低音我全都能够驾驭。”这样的好消息让徐惠芬不禁喜极而泣,“你说我是不是挺幸运的?”

这段小插曲让徐惠芬有种“劫后余生”的感慨,也更加激励了她要好好把握这样的学习机会。在学校里,各个学科的表现都非常优秀的她,又有着乐观开朗的性格——朋友很多,和老师关系也都不错。以致于最后一年的实习中,在别的同学只能看着老师演出,自己在一旁观看、学习的时候,徐惠芬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自己第一次的登台表演。

“第一次跟着老师跑码头,说的是《状元府》,那一个月我几乎没好好睡过一晚上,每天演完就要背第二天要说的内容,不仅要背下来,还要完全理解内容,特别是唱腔,旋律很长,难度很大,配上表演和琵琶演奏,压力特别大,生怕上台紧张忘词。”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是有回报,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徐惠芬的评弹技艺明显超出其他同学一大截,这让大家感到颇为意外。凭借这样优秀的成绩,徐惠芬顺利进入了苏州评弹团。直到被团里领导“赠予”一次进京演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让徐惠芬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喜欢评弹。“我当时就下决心,一定要去北京,那里有更大的舞台,我可以更大限度的把我们评弹艺术传播出去,对我而言,也能有更多机会继续充实自己。”

回想一路走来的经历,徐惠芬坦言自己好像也没有什么成功秘笈,“我有时也在想,为什么我这一路走得这么顺?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也从不主动地去追求些什么所谓的功名利禄,但是‘好事’就總是从天而降,就比如说这次的《金陵十三钗》演唱。”面对记者,徐惠芬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想法,“不说自己在技艺方面的水平,也许正是因为我平时为人处事,没有什么功利心,不知不觉中结交了很多朋友,很多机会都是我的这些朋友‘眷顾’而来,我很感激。”

如今,徐惠芬的名字在北京评弹圈里已经小有名气,提到评弹就会想到她。从当初一个人跑码头表演,到今天带着几十个人组成的团队各地演出,徐惠芬的梦想不仅实现了,而且在一步步做到更完美。“从进评弹学校的那天起,我就决心要把它当一辈子的事去做。”

篇4:我很幸运作文

我们打起来时,可以把对方打进医院,好起来时,就像连体婴一样。

记得有一次,我们刚吵完,心里还留着满满的怨恨,恨到都想打对方。但那时爸爸妈妈出去办事到了十点也没回家。遇到这种事,小孩都会担心父母,要给父母打个电话才得以安心。

我就大声叫着:“弟,去爸的房间打电话给他们。”弟弟也大声喊着:“我才不要咧,你自己去。”家里只有我们两个,我只好硬着头皮向爸爸的房间迈去。

房间门是开着的,里面一片漆黑。电灯的开关在房间里面。我心惊胆战地走进去了一步,打开了离我最近的一个开关。打开了开关,亮起的灯是靠窗户的。外面也是一片漆黑,时不时有虫子在叫,在黑夜里更吓人了。好像随时从窗外跳进来一只绿眼睛的怪物。再转过身看看,那里的等没开,卧室里的厕所黑黑的,马桶反射着月光。此时,弟弟见我没声音,立刻冲了过来,开了灯。我知道我又开始发病了,他把我安顿下来后,给我吃了药。

篇5:我很幸运作文

老人的儿女去国外深造,他便与老伴相依为命。前不久,老人的老伴去世了,他很悲伤。从此,唯一陪伴他的便是种的几盆花了。而我,是其中的一盆花。

老人八十多岁了,走起路来颤颤歪歪,他的视力也不太好,老伴的去世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当炎热的天气时,老人会在晨练或晚上散步回来时为我们浇水。他在躺椅上躺下,像是在自言自语,也更像是在和我们聊天。他喜欢跟我们说话:“花儿们,你们喝足了水吗?”“花儿们,你们枝繁叶茂,花朵又开得鲜艳,你们可真漂亮呀!”说着说着,他睡着了,微微发出鼾声。

他不在我们身边时,我们花朵之间也会常聊聊:“听说邻居家养的花比我们差劲多了!”“对,我们开得多漂亮,它们呢?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我也参与了这场对话,而以前我是很少说话的:“老人每天陪伴我们,呵护我们,我们像他的儿女一样。”我的话得到大家一片赞同声。

老人在夏天时,会让我们晒一会儿太阳,让阳光淋浴我们的全身;在大风天时,他会将我们搬到背风地,让我们免得受冻。老人对我们太好了,他把我们当宝贝一样,我们呢,也自然是十分感激老人的。

后来,老人的儿女回来了,他们要把老人接到国外去生活。老人知道植物不能越境,但他太爱我们了。

老人沉默了一会儿,端起我和我的伙伴们,送到了一所公园。他把我们移栽到草坪上,盯着我们看了好一会儿,才转身离去。

上一篇:小学教师业务考试体育试题及参考答案下一篇:毛概有关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