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核心

2024-07-17

老年医学核心(精选6篇)

篇1:老年医学核心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创刊于1953年10月1日,创刊时杂志名称为《中华卫生杂志》,1960年与《中华医学杂志》、《医学史与保健组织》合并,改名为《人民保健》;1978年11月25日复刊时更名为《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栏目设置:

本刊涉及流行病学、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学、放射卫生、卫生毒理、卫生统计、社会医学、地方病、肿瘤病因(病原)及流行病 学、疾病检测与计划免疫、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卫生保建,以及卫生化学、检验技术等科学研究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经验等。

设置:述评、专论、论著、短篇论著、学术争鸣、方法学介绍、检验技术、现场调查、安例报告、综述、讲座、学术动态、书评、消息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收录情况:

本刊多年来一直被国内外20余种重要数据库收录,如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俄罗斯文摘杂志、万方学据 库、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 数据库(CBM)、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等。

本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逐年提高,在我国预防医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报告,2006年本刊总被引频次为1018,影响因子为0.947。原上草职称论文

篇2:老年医学核心

一. 首诊负责制度

二. 病历管理制度

三. 病例讨论制度

四. 会诊制度

五. 危急病患抢救制度

六. 查对制度

七. 技术准入制度

八. 危重病患转诊制度

制订日期:2011.9.1

一.首诊负责制度

1.第一个接待病人的科室和医师称为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

2.首诊医师发现涉及他科的或确系他科的病人时,应在询问病史、进行体检,写好病历,并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置后,才能请有关科室会诊或转科。

3.凡遇有多发伤或诊断未明的病人,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承担主要诊治责任,并负责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在未明确收治科室时,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负责到底。

4.如患者确需转科,且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负责联系安排。如需转院,且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医师向首诊科(室)的领导或医务部(外)汇报,并要落实好接收医院后方可转院。

二.病历管理制度

1.者病历由所在科室负责集中、统一保管,由病案室具体负责病历的归档、保存与管理。

2.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和医疗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医务部同意,阅后应立即归还,且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3.病历因医疗活动或复印、复制等需要带离科室时,应当由科室主任或护士长指定专人负责携带和保管。

4.医务部负责受理复印病历资料的申请。受理申请时,应当要求申请人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5.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时,由医务部指派专人在患者或者其代理人在场的情况下封存病历,封存的病历由医务部保管。

三.病例讨论制度

临床病例(临床病理)讨论

1.病例讨论会:凡遇疑难病例,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2.临床病例(临床病理)讨论会应有记录,可以全部或摘要归入病历内。

四.会诊制度

1.疑难病例会诊: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并做好会诊前的准备。会诊时,经治医师要详细介绍病史,提出会诊要求,并做好会诊记录。会诊医师要对伤病员详细查体,结合有关检查资料,综合分析,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对会诊意见认真组织实施。

2.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应邀医师一般要在两天内完成,并写会诊记录。如需专科会诊的轻病员,可到专科检查。

3.急诊会诊:被邀请的人员,必须随请随到。

4.科内会诊: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5.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人员参

加。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务科要有人参加。

6.院外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应邀医院应指派科主任或主治医师前往会诊。会诊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必要时,携带病历,陪同病员到院外会诊。也可将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

7.科内、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要详细介绍病史,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和会诊记录。会诊中,要详细检查,发扬技术民主,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组织实施。

五.危急病患抢救制度

(一)抢救危重病人应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和复杂情况决定抢救组织工作:

1.一般抢救由有关科室急诊医师和当班护士负责。

2.危重病人抢救应由该科急诊主治医师和急诊护士长组织抢救。

3.遇有大批病人、严重多发伤等情况时,应立即报告医务部(处),由院组织专科医师共同抢救。

(二)急诊室护士应做好抢救准备工作。遇有危重病人应立即通知主班护士和值班

医师,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如吸氧、吸痰、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

(三)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要严肃认真、积极主动,听从指挥,既要明确分工,又要

密切协作。

(四)抢救工作中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

师;上级医师要随叫随到,迅速参加抢救工作。

(五)一切抢救工作均要做好记录,要求及时、准确、清楚、扼要、完整,并要注明

执行时间。

(六)口头医嘱要准确、清楚,尤其是药名、剂量、给药途径与时间等,护士要复述

一遍,避免有误,并及时记录于病历上,并补开医嘱和处方。

(七)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瓶、输液空瓶、输血空袋等用完后应暂行保留,以便统计

与查对,避免医疗差错。

(八)一切急救用品实行“四固定”制度(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维

修),各类仪器要保证性能良好。急诊室抢救物品一律不外借,用后归放原处,清理补充。

(九)病人经抢救病情稳定或需转入病房或手术室治疗者,急诊科(室)应派人护送,病情不允许搬动者,需专人看护或经常巡视,对已住院的急症病人应定期追踪随访,以利提高救治水平。

(十)抢救工作结束,应认真检查总结。由急诊主治医师或护士长于抢救后总结:

①病员到院后处理是否及时?正确?②组织是否得力?医护配合如何?③抢救中有何经验教训?

六.查对制度

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病员姓名、性别、病历号(门诊号)。

2.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

3.低频治疗时,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

4.高频治疗时,并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常。

5.针刺治疗前,检查针的数量和质量,取针时,检查针数和有无断针。

七.技术准入制度

1、新技术、新项目申报必须具备的条件:

(1)主要针对目前国内外亟待解决的医学临床和疾病预防方面的问题以及具

有重要科学和应用前景的基础理论研究。

(2)学术思想先进、新颖,立题依据充分,目标明确,结合医院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

(3)起点高,具有一定的研究工作能力,近期内可望取得成果。

(4)课题设计合理,技术路线切实可行。

(5)技术或项目的开展,具备人员、时间、设备等条件的保证。

(6)已有明确结论的科研不再立项,防止低水平的重复。

2、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科室到医务部领取《开展临床新技术、新项目》申报表一式三份,将该技术项目的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标本采集、送检地点等逐一填写清楚,上报医务部审查,并报请主管院长批准。

3、新技术、新项目确定后,由医务部组织召开专题报告会,由有关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内容。

4、申报市(厅)级以上的新技术、新项目,经院领导审批后,由医务部组织专家论证,再报送上级有关部门审批。

5、申报时间:

(1)国家攻关项目(五年计划重点项目)每五年一次,下半年进行。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每年一次,1~3月间进行。

(3)卫生部招标项目,每3年一次,2~4月间进行。

(4)卫生部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每年一次,2~4月间进行。

(5)院科研项目,每年受理一次,1~6月间进行。

八.危重病患转诊制度

(一)医院因限于技术和设备条件,对不能诊治的危急病员,由科内讨论或由科

主任提出,经医务科报请院长或主管业务副院长批准,提前与转入医院联系,征得同意后方可转院。

(二)各省、市、自治区级医院病员(包括门诊病员)需转外地医院治疗时,应由

所在医院科主任提出,经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同意,报请省、市、自治区卫生厅批准办理手续。急性传染病、麻风病、精神病、截瘫病人,不得转外省市治疗。

(三)危急病员转院,如估计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应留院处置,待病情

稳定或危险过后,再行转院。危重病人转院时应派医护人员护送。病员

转院时,应将病历摘要随病员转去。病员在转入医院出院时,应写治疗小结,交病案室,退回转出医院。转入疗养院的病员只带病历摘要。

(四)病员转科须经转入科会诊同意。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转科医嘱,并写好

转科记录,通知住院处登记,按联系的时间转科。转出科需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转入科写转入记录,并通知住院处和营养室。

篇3: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探讨

1 医学人文精神是实践医学新模式的必备条件

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缺失。医学的人文属性与生俱来,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却在逐渐地被忽略。我们面对的现状是:医患矛盾日趋紧张、激化,“医闹”连连不断,引起社会焦点关注的医患纠纷时有发生,医德失范、人文衰微的现象日渐为社会各界瞩目。一方面,医学技术主义的盛行,使得医疗领域“高技术—低情感”的现象颇为严重,“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等现象日渐增多;另一方面,卫生服务的功利性医学逐步脱离其初始的本质而变得面目可憎,医院见死不救、医生收受红包、药品大额回扣等现象时有发生。像北大医院熊卓死亡事件、南京儿童医院“徐宝宝”事件、深圳产妇被缝肛门事件等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昭示了责任、关爱、尊重等人文情素与精神正被日益边缘化,医疗与人文精神日渐分裂并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因而强化医学人文精神成为时代的热门话题。

医学新模式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要求。种种医疗问题和社会发展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新要求,使得医学界掀起着“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因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这一新的医学模式所提出的关爱生命、尊重患者权利、营造病人康复的心理社会环境等系列人文性的要求,强调医学向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回归,既治疗疾病,更要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和照料。这也深刻表明,医学人文精神是实践医学新模式的重要条件之一。

2 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内涵及其局限

2.1 中国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

在中国,“人文”一词的来源可追索到《周易》、《汉书》。如《易·贲》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国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起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中国自古就把医学称为“仁术”,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想途径之一。《内经》中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指出不忍之心是医者首要必备的品质,是行医救人的前提。清代著名医学家喻昌说:“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医学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着对病人的同情与关爱,主张与病人进行情感沟通,形成了“仁爱救人”的医德精髓,并以之作为医者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1]。这种精神的发扬,养成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并成为各代医者奉行的医德宗旨。“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的的精髓,本着“爱人之心”和“恻隐之情”对病人倾注关怀之情,仁爱之意,成为古代医学家人文精神最本质的特点。

2.2 西方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

“仁爱救人”也是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古代比较系统的医学伦理规范始于《希波克拉底誓言》,阐述了医学实践活动中的若干准则。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2]。他在誓言中提到“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诱奸之事。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其主要思想就是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公正平等地对待病人,认为医疗行为的目的就是为病人服务,为病家谋幸福,展现出一个医者的仁爱与宽容之心,体现了西方古代朴素的医学人文精神。

2.3 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局限

“仁术”思想和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东西方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指引着医学向求真求善求美的方向不断努力。但是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由于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着自身的不足。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传统的医学只是把医生对病人的关爱当成医生本身具有的一种良好品德,医生关爱病人是出自医生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从来没有把病人得到治疗和关怀看成是病人本身应当拥有的一种权利,而关爱、尊重病人也是医生本该履行的一种社会责任。

2.4 目前学术界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

当前学术界对医学人文精神也有不同的理解,如邱国松认为,“医学人文精神应具体化为对健康事业的责任感、平等对待病人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赵美娟认为,“医学人文精神是对生命与身心健康终极意义上的敬畏、关爱与尊重,应体现在对人的生物心理社会性及环境、生态系统的全面关注。”何渊等认为,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是广大医学工作者以职业群体的文明之道普及天下众生的友善良行,是医学工作者的精神支柱。应该说,学术界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比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从单纯的“仁爱”、“恻隐”等医疗态度层面上升到了对“人”、“患者”、“医生”本身权利的认识,并意识到需在实践中拓展推广。

但是,总体而言,我们对医学人文精神核心价值及主体内涵的理解依然存在模糊和空泛的地方。比如,对医学人文与一般人文、与医学科学、与职业道德、与医学伦理等有什么异同?目前学术界尚无非常清晰的界定。医学人文精神理念与实践的具体差别、医学人文精神是否是实践新医学模式的根本保证等深层次问题也没有得到深入的剖晰。还有在具体的医学人文教育中,只讲人文精神的理念,忽视人文实践;只讲关爱,不讲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只讲关爱、尊重,不讲责任、权利;对病人的关爱只限于一般的服务态度,忽视医疗中落实医学人文精神等现象大面积存在。这些都使我们在进行医学人文教育时陷于目标散乱、空泛的尴尬境地。

3 医学人文精神核心价值及主体内涵分析

3.1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目前认可较多的是,“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现代的人文本质上就是一种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3]。那么,医学人文精神无疑就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它始终以“病人”的健康关怀为终极目标,应反映出医学对生命的最根本态度。因此,我们认为,医学人文精神作为实践医学新模式的条件之一,是医学道德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承认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所固有的基本权利,以理解、关爱、呵护的态度,敬畏生命,关注病人的权利和需求、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既是医学的目的,又是医学的终极使命。对人的生命和生命权利的尊重与敬畏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

3.2 医学人文精神的主体内涵

既然尊重与敬畏人的生命和生命权利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那么,医学人文精神的主体内涵就应该以此为基点展开。首先,医学人文精神是对生命权利尊重、敬畏的一种“权利”意识。表现为在医疗行为中“以人为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行使自己的“治疗权”。它具体地表现为:①尊重病人的生命和生命价值,这是医学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思想,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基点;②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尤其是病人的人格尊严更应该得到尊重;③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人人都有平等享受医疗的权利,不管以什么理由“推诿病人”、剥夺病人被救治的权利、见死不救、滥用医生职权等都应受到职业“惩戒”。其次,医学人文精神是对“病人”关爱、关怀、倾心关注的态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仁爱”。它表现为对病人热诚的服务态度,无微不至关怀、呵护病人的情感,对病人“仁爱恻隐”的人伦意识,以病人为中心的救治信念,平等对待每个病人的态度,积极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以寻找病因,以宽容对待病人的心态等等。其三,医学人文精神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它表现为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与行为,将救治病人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需承担的职责和责任。其四,医学人文精神是由尊重、仁爱、责任而延伸出的一种手段、方法。它具体表现在医疗实践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以人性化的方式,通过高超的技术、艺术改良“医疗方式”、减轻病人病痛的手段和管理方法。

3.3 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医学是人学。在医疗的全程服务中落实对病人的关怀,是医学人文精神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诊疗中实践人文精神的理念,就是要不断地推进和拓展、总结推广,同时也进一步创造人文关怀的具体做法。从实践角度来说,医学人文不仅指要有热诚的服务态度,更包括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对健康权利的尊重,同时更要突出面对具体的医疗行为中两大方面的实际问题。

一是在具体的医疗环节中,如何为病人提供损伤小、疗效好、价格廉的医疗服务。这要求在“医疗行为”的诸过程中至少做到:①既重视“疾病”,更重视“病人”;②治疗中尽可地减少对机体的损伤;③尽可能地提供高效、优质、便捷、可承受的服务;④既重视治疗,同时也重视护理、照料;⑤重视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切实落实“知情同意”后选择治疗方式;⑥既重视局部病变清除,更重生命质量的保障;⑦尽可减轻病人经济耗费;⑧慎重对待技术引发的伦理社会问题等等。近几十年来,现代医学在克服生物医学人性冷漠、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方面有了许多进步。如微创医疗,其特点是切口小,对机体损伤小、痛苦小,手术时间短,感染机率比传统手术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所以微创手术既是对传统手术的巨大变革,更从多方面彰显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再如全人医疗,以对全人了解为前提,全人了解包对疾病生物、社会、行为、经济多方面的了解,其目标是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安宁。此外,还有冠状综合征治疗模式,倡导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合理的院外转送与急救、院内紧急救护、构筑护理及二级预防生命网、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社区互动和出院随访。再如治疗单元模式,拼弃那种对疾病治疗仅视为用药和手术的观念,将有益于机体康复的一切环节,均纳入病人康复的总体计划中,构成一完整的单元。等等,都是较好的医学人文实践实例。

二是在管理各环节上,如何切实做到维护病人利益,公道处理医疗中的伦理社会法律问题,在执行保健政策上体现对病人的关爱,营造关爱病人的人文环境等现实的措施。这涉及到具体医疗实践中的组织管理架构、国家政策与法规、社会伦理规范以及医疗机构的管理理念等方面,需要社会的综合协调。而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在管理环节上存在的现象是“五多五少”,即考虑方便医务人员多,方便病人少;考虑增加医院收入多,减轻病人负担少;考虑维护医方权益多,维护病人权益少;考虑防范医患纠纷多,化解、从根本消除医患纠纷少;考虑高收入阶层病人的需求多,对贫困和其他弱势病人需求少。要改变这种“人文”缺失的状况,无疑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面对诸如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才能将医学人文精神切实融注到医疗实践环节中。而比较成功的个例是,如有的医院重组临床科室,将不同专业的医生组成多专业联合团队,如呼吸病治疗团队、心血管疾病治团队等,克服见病不见人、科室间相互推诿的缺点,共同商定重症病人的治疗方案,形成对病人全面体关注的格局。再如社会也需要从整体层面,通过国家“医改”政策,解决诸如医院面对无力支付费用病人的尴尬、病人“逃费”、医院二级核算制度改革等棘手的现实问题,营造人文和谐的大环境,这样才有利于从关心病转变为关心病人,从整体层面上认识、治疗疾病,克服各自为政的弊端,有利于以医生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也有利于提升对病人人格的尊重,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向锋.传统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923-924.

[2]赵洪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现代医学精神的终极价值取向[J].中国医院管理,2009,7(4):2.

篇4:老年医学核心

中医学在建构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的影响,其理论体系和价值追求,无不彰显出中华文化特有的智慧和哲学精髓。其中对“和”的价值追求和取向,就是突出反映。关于这一点,在古代中医学代表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详尽阐述。其中《素问·逆调论》有关“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就从一个层面反映了这一思想,道出了中医学“和”的核心价值取向。

1 “和”的语言学词义及中医学内涵

“和”在语言学的词义颇为丰富,其中《说文》认為“和,相应也”,意为相适应,相顺应;《广雅》认为“和,谐也”,即融洽意。《老子》认为“和,音声相和”,指声音相应和谐;引申为和睦,如《荀子·王制》“百姓和”。可以看出,“和”的原始本义主要是相顺应,融洽,和谐,和睦;指事物各个方面谐调共处、融汇一体。这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是传统文化中崇尚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等认识的特征性思想。

2 对“胃不和则卧不安”含义的另类解读

《素问·逆调论》“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从中我们知道,胃气以下行为和,若胃气不和,逆行时就会出现“息有音”、“不得卧”等病症。

再观“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提出,只是“卧不安”诸多证型中的一类,《内经》点出此语可以理解是给我们一个启示,治疗“卧不安”不能仅仅考虑心、肝、肾等常见脏器,而应全面考虑各脏腑间的关系。因为人体脏腑是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功能上各有所司,实则互相联系影响,各脏腑间的协调才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治疗疾病关键在于找出人体“失和”原因,恢复脏腑之间“和”的状态。

原文至少蕴含了以下意思:一是引起卧不安的原因很多,胃不和也会出现;同时运用省略文笔,暗蕴其他脏腑不和也可出现此类病症之意。试想,若“胆不和”、“肠不和”等时能得安卧吗?二是提醒人们,治病必求其本,不能惯性思维。尽管“息有声”、“不得卧”病不外肺、肾二脏,但引起的原因各有不同,当因“胃不和”而引发时,则应调理胃气,使胃气循常道而行;因其他不和而引发时则当另论。只有这样才能使五脏六腑各安其位而和谐安宁。

3 “和”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

“和”的特殊含义与我们民族的信守和理念相一致,被中医学引入后,渗透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医学的立学之本和核心价值取向。

我们知道中医学是关于人体健康的医学,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人的生理病理,乃至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都始终为了人体健康来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都始终围绕着中医的健康标准“和”来进行医疗实践的。

脏腑协调、形神顺应是人体健康的保证:人体只有保持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和顺统一,才能使人体机能活动正常;只有形体与神的顺应协调,才能使人体的精神活动正常。这是人体健康的二个基本要素。

关系失和是疾病产生的根源:人不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逆时而动;或脏腑协调失序,就会引起机体疾病的发生。即所谓“违其气则病”。失和是疾病产生的根源。

治病求本,以和为度:疾病治疗必究引发之根源,也就是引起人体失和的原因,以及病变的机理,以重新恢复人体“和”的健康状态为目的。作为中医的价值取向,对“和”的追求是从人的整体来把握的,运用摄生、中药、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和方法,去除“失和”原因,调治“失和”病机,使机体重新复“和”而治愈疾病。

“和”的价值取向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巩固和丰富:自《黄帝内经》初步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之始,就牢固确立了“和”的核心价值,这既有中国文化因素的影响,更主要是“和”的涵义和人类对生命健康追求的目标完全一致。自此以降,在其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和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和”的核心价值理论,进一步确立了其目标取向。在论病时首重阴阳失和, 也常用“不和”来描述人体失去平衡协调时的情况,如“表解里未和”、“胃气不和”等。纵观仲景全书,对和法的推崇和对人体“和”的状态的追求在他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随处可见。孙思邈是一个注重“治未病”养生保健的医家。认为人体若要健康,就必须确保阴阳的平和;而阴阳的平和,取决于脏腑间的协调。金元四大家以寒凉、攻下、补土、养阴著称医林。无论是刘完素“火热论”,治疗主张“亢则害,承乃制”;还是张子和“攻邪论”, 提出驱邪以恢复人体协调状态;抑或是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无不是在对《内经》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各有侧重地提出崭新的理论,究其根本,无不体现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和”的推崇和追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到:“天地阴阳之道,本贵和平,则气令调而万物生”。 现代岳美中在治疗脾胃病时,法崇东垣而不拘泥,认为东垣重升脾略降胃,重内伤阳气,偏于补阳,略于补脾胃之阴血;所以在治疗中更注重平衡阴阳,调理脾胃和因势利导,更注重治疗中的“和”。凡此等等,无不反映出中医学对和的推崇和追求。

4 结语

综上所论,我们可以说,整个中医学就是一部围绕人体“和”与否的医学。从如何养生维和,机体脏腑谐调;到功能失调,失和致病;从如何分析疾病性状,寻觅失和根源;到制定理、法、方、药纠偏复和;无不反映出中医学“和”的思想以及对“和”的取向。也就是说,“和”是遍布中医学理论、实践所有层面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正因为此而成为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

现今,在我们积极寻求中医发展方向和路径之际,重新审视中医学,进一步明确其核心价值“和”,确立其取向地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临床医疗实践和研究,也必将为深化中医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为人类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刘晨,男,(1961.6-),本科,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现在江苏省高淳监狱医院工作

篇5:老年医学核心

(一)优秀医学论文的诞生的步骤

1.选题:选题不正确,经验再丰富、方法再好也只是南辕北辙。

2.查阅文献:是否查阅了文献、怎样查阅的、查阅的什么文献,都与你的论文水平息息相关。

3.研究方法:方法设计是否科学严谨、有无对照、是否随机、是否采用盲法、受试对象的数量、研究方法是回顾性还是前瞻性等,都关系到文章的质量和价值。

4.数据科学统计:论文的数据必须科学。

5.科学处理数据:包括统计、计算、分析、评价及明确科研结果,最后得出研究结论。不能胡编乱造临床研究数据,一旦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你的数据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才能有科学价值。

篇6:老年医学核心

医学综合

安徽医学 安徽医药 北京医学 东南国防医药 广西医学贵州医药 海军医学杂志 河北医学 河北医药 华南国防医学 华西医学 基础医学与临床 解放军医学 解放军医药 空军医学 齐鲁医学 山东医药 上海医学 四川医学 天津医药 武警医学 西部医学 西南国防医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现代医学 新医学 医学研究所学报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综述 浙江医学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中国现代医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中国医药导报中华医学杂志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转化医学杂志

医药大学学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蚌埠医学院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成都医学院学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川北医学院学报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复旦学报医学版 广东药学院学报

医学学术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详情咨询杨编辑Q Q :1966715440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贵州有医科大学学报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海南医学院学报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报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新乡医学院学报 徐州医学院学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遵义医学院学报

基础医学:

国际免疫学 国际遗传学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解剖科学进展 解剖学报 解剖学研究 解剖学杂志 临床和病理杂志临床和实验病理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生理学报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微循环学杂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医用生物力学诊断病理学杂志 中国比较医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寄生虫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免疫学 中国医学物理学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 中华病理学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中华医学遗传学临床医学

综合类:

国际输血及血液病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急诊杂志 临床军医 临床输血与检验 临床误诊误治 临床血液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医学临床研究疑难病杂志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 中国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 中国美容医学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 中国血液净化 中国医刊 中国医师进修 中国医师 中国医药 中国真菌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综合临床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临床诊断学:

磁共振成像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 检验医学临床检验杂志 询证医学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中国实验诊断学 中国循证儿科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保健医学类: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老年医学与保健 实用老年医学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中国康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中华老年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内科综合:

临床内科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内科理论与研究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心血管病学: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心血管病学进展 心血管康复医学 心脏杂志 中国动脉硬化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中国心血管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华高血压 中华老年心脏血管病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呼吸结核:

国际呼吸杂志 临床肺科 中国防痨杂志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消化:

肝脏 国际消化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消化病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 胃肠病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胰腺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血液肾脏: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临床肾脏病杂志 临床输血与检验临床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中国血液净化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内分泌代谢: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

感染、传染: 传染病信息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微生物与感染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外科综合: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 国际外科学杂志 局解手术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器官移植 外科理论与实践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中国微创外科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普外科、胸外科学、心外科:

肠外与肠内营养 腹部外科 腹腔镜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肝胆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中华腹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泌

尿外科: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微创泌尿外科杂志 现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骨外科:

骨科 国际骨科杂志 脊柱外科杂志 颈腰痛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实用骨科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烧伤、整形:

创伤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妇产科: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现代妇产科进展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中国实用妇科和产科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儿科:

儿科药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国儿童保健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眼科:

国际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杂志 眼科 眼科新进展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眼视科学杂志

耳鼻咽喉科:

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中国耳鼻喉头颈外科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耳科学杂志

口腔:

北京口腔医学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口腔额面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口腔生物医学 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研究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上海口腔医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中国口腔额面外科杂志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皮肤性病: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实用皮肤病杂志 中国艾滋病性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中国性科学 中华男科学杂志神经病学、精神病学: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精神医学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上海精神医学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心脑血管病防治 中国卒中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卒中与神经疾病核医学、核医学影像学: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放射学实践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实用放射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数字医学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肿瘤:

癌变畸变突变 癌症进展 国际肿瘤学杂志 临床肿瘤学杂志 实用癌症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杂志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 中国癌症杂志 中国肺癌杂志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中国肿瘤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肿瘤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 肿瘤学杂志 肿瘤研究与临床 肿瘤药学 肿瘤影像学 肿瘤预防与治疗

护理:

护理学报 护理学杂志 护理研究 解放军护理 上海护理 现代临床护理 中国护理管理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环境医学:

毒理学杂志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华南预防医学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 现代预防医学 营养学报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中国辐射卫生 中国公共卫生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中国食物与营养 中国消毒学杂志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环境与健康杂志 环境与职业医学 疾病检测 热带医学杂志 询证医学 医学动物防治 职业与健康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级控制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询证儿科杂志 中国询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询证医学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优生计划生育: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生殖医学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卫生管理、健康教育: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卫生研究 现代仪器与医疗 医疗卫生装备 中国病案 中国健康教育国社会医学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卫生经济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中国卫生资源 中国学校卫生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中国医疗设备中国医学装备 中国医院 中国医院管理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法医学杂志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军事医学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药学:

儿科药学 广东药学院学报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华西药学杂志 解放军药学学报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实用药物与临床 食品与药品 世界临床药物 西北药学杂志现代药物与临床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分析杂志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药物评价研究 药物生物技术 药学服务与研究药学实践杂志 药学学报 药学与临床研究 医药导报 中国海洋药物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中国天然药物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药房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药理学和毒理学杂志 中国药师杂志 中国药事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中国药物警戒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南药学

中医学:

北京中医药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河北中医药学报 环球中医药 吉林中医药 江苏中医药 辽宁中医杂志 山东中医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世界中医药四川中医 天津中医药 西部中医药 现代中医临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急诊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医学报中医药导报 中医杂志 中医药大学学报: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西医结合: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药、针灸、骨伤: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中草药 中成药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现代中药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中药材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针灸研究 针灸临床杂志 中国骨伤 中国针灸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新入:

上一篇:喝酒礼仪知识下一篇:初二作文:打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