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失败学》读后感1000字

2024-06-25

《丰田失败学》读后感1000字(共6篇)

篇1:《丰田失败学》读后感1000字

《丰田失败学》读后感1000字

原创: 卢文强

通过对丰田失败学的学习,了解到丰田为什么能做到今天的成就?因为丰田从员工到领导都愿意去改善,甚至发现问题会很兴奋,因为他们知道改善的机会来了,而不是选择去逃避、隐藏问题。学完本书,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座右铭:失败缘于忽视细节,成功始于重视小事。

为什么丰田不怕别人去参观它的工厂,学习它的管理模式?因为我们所看的、所学的也会被他们不断改善。在丰田的认知中,意识到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持续改善才能解决源头。我们要学习丰田的思维和态度,这样才能激进我们达到更高平台。读完丰田失败学比较认同以下几个观点:

1、出现了失败首先问“发生什么事了”。在丰田下属失败了不是去责诉他,而是会去问“为什么”,通过5个为什么来呈现问题的原因,并做好记录,分析问题再吸取教训。引导员工对这方面进行改善,因为只有你去引导他,他才会乐于改善。而不是去施压,人往往越进行施压,心里越会产生抗拒,难以接受更不愿意主动去改善。

2、“定点观测”,防患于未然。观察从业人员身体及精神状态,如有烦恼,他们的状况都会通过表情展现出来。如果发现状态不佳要去引导他,让他稍作休息或者活动下,等状态良好再工作。因为人的状态不佳时最容易发生问题。

3、营造能够轻松讨论问题的环境。丰田以“大家庭主义”对待同事,就如对待自己的家人,所以当问题发生时,就可以开门见山的询问问题、讨论问题。车间通过集体座谈会发现平时不喜欢发表问题的员工,也会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气氛比较随和,不会过于紧张。

结合本书,以下几点将是我们今后改进的方向:

1、书中几个章节都有写到“标准”。只有把可实施的标准做好,我们的5S和质量才能做好。说一个车间的案例:前期车间绕线、线桶未摆放好,绕线过程中容易发生漆包线碰到机器上的金属造成不良产生。通过对线桶定位,这种问题再也没有发生过。现场绕线物料箱摆放参差不齐,通过定点、定位,能达到统一管理,并实现可视化。

2、传授工作的意义。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如有新员工到来,第一、先看车间图文并茂的作业流程,让他了解到要点。第二、让老员工带,在带的过程中要做到3点,首先教他设备如何操作、产品质量如何把控,再一个就是倾心传授自己操作时积累的技巧。其次“听他说”,听听他对这个岗位的看法和见解。最后“看他做”,看他做的时候如果有操作问题要及时去纠正,同时也会提高每个人的安全和质量意识。

3、构筑谁都不会失败的“架构”,也就是“防呆”。丰田以“人总会有失误的时候”为前提,构筑了想失败也无法失败的构架。车间护套岗位总是会被发现套圈套错,流到下一个车间。大家也在积极的想解决的办法,找相应的对策。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想到在检测设备上装二维码对比程序,如果物料用错扫码后会自动报警且无法启动设备,后期将会完全避免混料的发生。“防呆”也是车间今后持续努力的方向,虽然难,但我相信书中的一句话:“只有永不言弃方能创造奇迹”!

篇2:《丰田失败学》读后感1000字

原创: 程玉霞

精益生产培训后,GPD事业部领导为了让大家能在思想观上达成一致,同时希望后期大家在沟通中能够高效率的达成共识,本部门特举办了精益生产中《丰田失败学》读书分享会,要求所有管理人员全员参与学习并交流,并且每读完一章会安排一次交流分享会。通过这次读书分享会的举办,对我的感触很大。下面和大家说说我对这本书的认知和见解吧。

1、丰田公司把“失败看成改善的种子”,改善这一理念已成为丰田公司的生产方式支柱,形成了企业文化,把每一次的失败看成了改善的机会。每次面对失败的时候,他们首先不是相互指责,而是通过反复的为什么去挖掘失败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避免同样的失败再度发生,使问题得到真正的改善。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还是害怕面对失败,有好多理想因害怕失败而没有付出行动,让理想变成空想。在面对失败的时候有时候就解决了当时的问题点,并未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就调查结束,导致问题会再重复发生。所以我们以后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不要害怕面对失败,要用丰田公司的改善理念去面对失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2、何谓“标准”,标准就是指当下能保证各项作业达到最佳状态的做法与条件,作业人员就要以此为基准完成自己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按照这个做法来做,就能顺利完成”,只要依照标准谁来做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所以不会失败,工作的质量也会提高。随着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员的急速增长,现已经不能靠着以前的那种师傅带徒弟、靠自己的经验作业或人管人的时代了。无论什么工作都要建立“标准”,以标准来衡量作业的正常还是异常。相信制定标准之后,工作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失败也会锐减。

3、丰田有把“后工序的人当成客户”的说法。因为前道工序的产品是传递到后道工序的,相对而言后道工序就是前道工序的监督者。即使有时候在自己的工序中没有出现失误,()却在后道工序中引发了失误,这不仅会严重影响生产,还会让自己的工作受到负面影响。当发现问题的时候双方不要相互抱怨,而是要双方定期进行有效的交流。通过交流增进双方在工作上的相互理解,了解双方工作中的难处。通过信息共享,消除双方敌对的情绪,促使双方想出单个工序无法想出的对策,减少产品质量问题。

4、当下属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轻易直接告诉下属答案,直接告诉答案就让他们失去了用大脑思考的机会,就不能理解工作的重点,有可能会反复经历同样的失败。我们应该有耐心的引导下属,一边给下属提示,一边让下属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下属真正明白为止。激励下属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作业水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篇3:向丰田学管理读后感800字

一、让员工学会动脑筋。现在我们在工作中,习惯性的根据指令做事情,遇到问题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反馈给上级,等上级给我们进一步的指示,而自己却不会有更多的思考。在最近15车间因到了收货季节,员工开始请假,供应商告知我们要求的交期无法达成,月底需要交货的产品无法出来,下面人员邮件反馈,也只是说明了问题点,而没有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我自己也仅仅是将问题反馈给领导。下午在与团队成员讨论此问题时,结合生产部李经理帮忙沟通的结果,与供应商就产品生产进度进行了沟通交流,拿到了相关信息,并与供应商就交期和生产顺序达成了一致。虽然这只是工作中很小的一件事情,但从中我们也需要进行反思:1、当遇到问题,领导不直接给出答案,交由下属去思考,去理顺其中的关联关系,下次遇到这样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就具有了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于员工的培养,员工不能很快上手,是不是上级领导太“保姆”化?3、在工作中,领导更注重的是不是应该培养下属解决问题的能力?丰田的管理观“让员工自己寻找答案,上级加以指点,这种做法非常有利于员工个人的发展”。员工的发展在于上级领导的“放手”。

二、“人性化”管理。刚开始看到这个概念,想到的是放松式的管理。实际丰田式的“人性化”被称之为“容易上手”。指不使员工以艰难的姿势作业,以及不让员工从事危险作业。对于采购部工作中,“人性化”管理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实以前也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近期仔细想想,实际上,如在新人ERP系统操作的培训上,往往我们希望员工能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摸索,实际上从另一方面去考虑,实际上运用这种方式增加了培养时间,也造成了公司培养费用的增加。若我们能将在工作中运用到的模块整理成档,直接告诉新员工,是不是可以更快的使员工上手,节约成本。

三、与员工面对面沟通。就是让每个人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这样的改善是容易开展下去的。无论是在交代任务亦或是在推行某项制度时,需要多听听员工的想法,使双方的信息能够对等。从而达到最终大家想要的结果。

篇4:《丰田失败学》读后感1000字

上周收到大家的读后感,周末粗略地看了一遍,这周抽空稍作编辑,一并汇总成册转发给大家。

起初推荐大家看《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理由很简单:我们是服务行业,海底捞又是将服务业的“服务”发挥到极致的企业,而且作者很聪明,只将几十篇短文稍作整理连接,借他人之口娓娓道来,不讲理论,没有说教,每章每段独立成文,阅读起来不费功夫。看完大家的读后感,也确实感受到大家是认真看了,看过是认真想了,想过是认真写了——但这还不够,看过、想过、写过,还要做!做哪些?怎么做?不考虑这些问题,前面的工作就是浪费。

海底捞能不能学得会?这个问题已成为管理学界炒来炒去的剩饭,犯不着我们再去炒一遍。说海底捞学得会,是因为海底捞的管理毫无秘密可能:服务、授权、“家”文化——每样都做到极致;说海底捞学不会,是因为海底捞公开的秘密全部都由人控制,而人,只能是海底捞培养的人。《道德经》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人人都能看到的秘密肯定是最难学到的秘密,因为秘密背后总有独占的资源在左右局面,对于海底捞,这种独占的资源就是人。

所以争论 “海底捞能不能学得会”这个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在于争论的过程中能不能把握其精髓并用于自身实践,进而创造出有别于“海底捞”的“水里捞”、“天上捞”,形成服务业新的热点标杆。

在阅读中,大家可能在心里都询问过这样的问题:

“海底捞的员工怎么能自觉地将服务做到极致?”

“海底捞怎么能形成如此温暖的‘家’文化?”

“海底捞的领导怎么能这么信任员工?”

“海底捞的员工怎么能如此努力?”

“海底捞的晋升机制怎么能如此别具一格?”

……

大家在各自的读后感中对这些问题都有见仁见智的见解,这也是我希望大家能看到所有人读后感的原因,对此,我只想说两句话:

一、希望大家能将这些问题带到各自的工作中去解答,在工作中发现问题不足惧,抱怨问题不可取,解决问题最实际;

二、学会换位思考,送一句名言给所有的同事共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收获在于阅读大家的读后感,一篇篇文字,向我展示出一个个既熟悉又崭新的形象,从年轻的员工身上我看到了深沉,从内向的员工身上我看到了泼辣,从嘻哈的员工身上我看到严谨,当然,我也看到了百度的力量,但不管怎么样,就像有些同事所说,我需要与诸位同事有更多的交流,而阅读大家的文字,就像与每位同事做了一次对话,这种对话机会,我很珍惜。

篇5:王阳明心学读后感1000字

首先王阳明先生的哲学虽部分来源于儒家,但核心理念却是突破南宋时期朱熹朱圣人的观点:“存天理、去人欲”。朱圣人以一孔之见提出“灭人欲”而王阳明先生则不同,他明白:天理和人欲是不能分离的,本身欲望和情感都是由人的意识所产生,若一味的强制分离,反而有违万物发展的规律。我举一个书中的例子,王阳明先生在寺庙中与一位高僧的对话:

王阳明问道:

“有家吗?”

高僧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良久之后,一声感叹:

“怎能不想啊!”

然后高僧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阳明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说道:

“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高僧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高僧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我想当时寺内任何一个和尚都对不会想到,竟然有人把自己寺内的高僧劝回了家

这件事完美的说明了人欲不会也不应被我们克制或是泯灭,之所以王阳明先生提出:“理和欲为并存,即天理就是人欲 ”的观点,就是因为他明白也希望人类应通过致良知去了解人欲和研究事物的善恶,若为善则为之;若为恶则去之,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 在“知行”上,王阳明先生始终坚持:知为行之始 行为知之成。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法和理解,我认为知而不行,则为空知;行而不知,则不知所以然,简单说也就是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也不能单独片面强调“实践出真知“,因为两者并行,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就像最后书中所言,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练我们的心。另外知行合一也是和“理欲”、“至良知”等观点所对应,用良知做事、判断善恶,用心灵态度决定正确的行为方式,做到言行一致。

篇6:《丰田失败学》读后感1000字

带着无奈,打开这本书,竟然发现此书和之前看的外国书有所不同,最起码语言是流利的,读起来不吃力。并且慢慢地,我从文字中感受到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他所讲述的内容让我为之动容。

一、相互作用之美

在教室里,教室的活动应该如何进行?佐藤学先生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一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想的活动,并用了两个形象词分别来比喻:“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

初次看到这两个词语,感觉与教学毫不搭边。细细看来才知道,“服装裁剪”像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而“交响乐团”是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举个例子来说:在学生做作业时,许多老师一门心思地把每个学生的想法记录了下来,以备下次教学时使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集中精力去“量体裁衣”,对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为他们一一对应地“做衣服”,这不仅仅是给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儿童提供具体的帮助,也是教师自身从教学展开之可能性的角度,去发现个别差异的绝好机会。

“服装裁剪”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都在做的事情,只是在做的多少、裁剪是否合身上有所区别。但是对于“交响乐团”则情况不容乐观。我们一线教师都知道,学生每年都要重新分班,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交响乐团”式教学恐怕难以达到效果,而且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有时是不想做痛苦的改变,有时是不想出力不讨好,更或者是其它方面的原因,“交响乐团”式教学只能是凤毛麟角。

“服装裁剪”是个性之美,而“交响乐团”则是融合之美,二者都应在教室里完美绽放,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教室里能够呈现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

二、息息相通之美

息息相通在人际关系中比言语还要重要。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气息,能够发展与学生的交往的教师非常缺少,这是佐藤学先生在文中对于息息相通的解释,并为此举例说明:一位老师在教室里,有个学生拿着一棵蒲公英来,说是他上学路边发现的。“在哪里发现的?”教室里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有个男孩知道这是西洋蒲公英,大家就在课余时间要去找日本蒲公英,并且还找到了另外七种蒲公英。老师就带领大家进行了蒲公英的学习,培育“蒲公英小宝宝”,孩子们观察、记录……

看到这个案例,我在想:如果是我,我会让学生来探讨吗?正常情况下,我会不予理睬,或者说那个男孩几句,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了。毕竟研究蒲公英与我们课本所学知识无关,浪费那么多时间做与提高我们教学成绩无关的事情,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但是,我们所教的知识孩子们并不太喜欢学,而这一棵蒲公英却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其他孩子也愿意一起去寻找本国蒲公英,愿意去精心培育呵护“蒲公英小宝宝”。在家里,在学校,蒲公英在一段时间里占据了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他们为此津津乐道。这些蒲公英是学生、家长和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只可惜这些蒲公英最终难逃被清除的厄运。这位清除蒲公英的校长如我的想法一样,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坚决要清理干净。正是如此,我们亲手清理掉很多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信息,才越来越想不明白孩子们内心的想法,以及他们那些看起来不可理喻的行为。

孩子的气息在哪儿?就在他那稀奇古怪的行动上,在那些不着边际的话语中,如果我们能够放弃功利性的想法,或许会发现很多孩子的气息,教室里也就多了些息息相通之美。

上一篇:英语课堂中的教学策略下一篇:行政部优秀员工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