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设计方案

2024-07-11

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设计方案(共9篇)

篇1: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设计方案

同在一片蓝天下

——洲边小学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设计方案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立足于我校学生多为农民工子女的实际,着眼于这些“城市新移民”的未来,把学校建设成适宜他们成长发展的“精神家园”。因此,新学年我校将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培育力度,把全面提升学校对他们的关爱,让学校更好地成为他们成长的家园,把让生活在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一起健康成长作为我们的最高追求。

主要工作思路如下:

一、以科学的管理激发教师工作潜能,创设适宜农民工子女成长的和谐校园。

在教师中倡导“敬业、奉献、上进、创新”,以严格的制度、人性化的服务,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每个教师成为学校最活跃的细胞,使校园成为师生共同营造的成长家园。

学校行政人员坚持每天巡课制度,深入班级、师生之中了解情况,并做好记录,作为教师综合考核、评优评先、文明班级评比的重要依据。同时,进一步落实教师听课、评课制度,增强工作的条理性、计划性,做到及时反馈,及时沟通,及时总结,使学校形成人人能管事,事事有人管的局面,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的进程,让学校在科学管理中高效运转。

二、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班级文化的建设

学生文化指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学生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丰富的精神世界及其表现形式方面的建设,如学生的价值追求、爱国精神、学习观念、思维方式、日常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礼仪等。在学生文化建设中,我们特别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是学校的基础,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必然为学校构建一个整体的人文环境。进城务工的随迁子女们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文化、习惯、生活等方面有些许不习惯,因此班级文化建设还为他们创设了具有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和谐氛围,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情境,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情感交融。在每一个班级,我们提出“文化治班”的理念:用文化的理念统领班级工作,用文化的氛围来熏染学生,用文化的互动来影响学生,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建设一个有着良好的班级风貌、丰富的班级生活、优美的班级环境、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的班集体。特别是在班级环境的布置中体现对农民工子女的人文关怀。

1、教室布置:童趣

教室布置力求自然、温馨,做到富有新意,注重童趣,以凸显班级特色,让这些成长在农村的孩子能自然融入其中。在教室里,有美丽的学习园地,有整洁的卫生角,有规范的班务公开栏,有知识丰富的图书角„„

2、板报设计:美观

每个月一期的板报,学生自制的小报,内容丰富,排版美观、形式多样,抄写工整,漂亮且给人美感。

3、班级名片:个性

各班以创建先锋中队为平台设计好班级名片,名片、班徽、班歌等体现班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及班主任的管理理念。

三、以活动为主线,提升随迁子女精神文化建设

随迁子女们的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总是容易忽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基于此,学校课程文化的基本内容,有学科文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和学校课程等、在上好学科类课程的同时,我们非常注重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各项活动的开展。

1、“三个开展”即坚持开展每一月一次的主题鲜明的班级黑板报评比活动;坚持开展每月一主题,每周一侧重的教育活动,如 “行为规范教育周”,或侧重于“礼貌待人”,或侧重于“讲究卫生”等,“革命传统教育周”,或侧重于“爱国爱校”,或侧重于“诚信做人”等;坚持开展每学年一次的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既落实了国家对体育锻炼的要求,又检阅了学生的体育成绩、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2、“两个举办”即每年举办“四个节”,第一学期举办“体育节”和“感恩节”。体育节的内容除了一年一度的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以外,更多地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展各种各样的趣味体育竞赛等项目。我校80%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会受到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在志愿者日,我们还会联系志愿者到学校来与他们结对子,我们就以此为契机,做好感恩教育,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感恩节”。

第二学期举办“艺术节”、“读书节”:艺术节的内容有班班有美展、以“班班有歌声”为基础的歌咏比赛、文娱汇报演出。结合世界读书日开展一次读书教育活动。读书节的内容包括经典诵读比赛、小报展评,读书卡评比,主题征文、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

所有的活动都要求全员参与,旨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了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立足校本,抓好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形态,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是现代学校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学校必须创设高雅宜人的育人环境。一是要切实搞好规划,既配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又要体现和谐一致;二是要逐步加以实施,实施中要按照规范,要舍得投入;三是要充分发挥作用与功效,真正让无声的文化会说话。

站在校门口,一眼就能看到以“坚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的巨幅宣传栏,我们通过这一窗口向群众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

作为农民工学校,我们设有专门的针对性专栏,向家长及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亲子沟通、心理健康、绿色上网、珍爱生命等专项宣传教育。通过这些专栏的宣传,弥补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完善了孩子的人格,改善了他们的心理适应性。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地成长。

楼道两侧的照片全部是原汁原味的本土材料,我们利用学生开展活动的照片来布置楼道,一来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二来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上了墙,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我们还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开展先锋中队的创建活动,每个中队均以先锋人物命名并设计好班级名片展示在各班走廊。辅导员还带领队员们设计了班训、班徽、班歌等。

今年,我们将在经费中增加布置环境等项目,让全校师生能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幸福学习、幸福生活、幸福成长。

福州市洲边小学

2013.8

篇2: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设计方案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过程。校园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让学校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这是所有学校共有的传统文化建设。

二是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的建设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的建设。这些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与学校的办学质量连接在一起的,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我们下面要设计的,也是针对这方面来展开的。

三、给校园文化确定一个总的指导思想:

校园文化不能盲目的建设,我们需要为其选定一个总的指导思想。给校园文化赋予指导思想就如同给一个雕像赋予灵魂,诸如:以“学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统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打造一个具体的发展目标,体现学校“先做人、后读书”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做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必须把握的几个原则: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并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原则。

1、教育性原则。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精神、集体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整体素质。

2、整体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程,它涉及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整体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避免出现各行其事、相互掣肘的局面。

3、特色性原则: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无异于没有校园文化,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在原有的途径和方法上,推陈出新,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拘一格,在传统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4、继承与发展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一味的破坏和重建,更不是一蹶而就,一劳永逸的。对于许多原来就存在的有特殊价值的物质文化设施和精神文化,要坚持继承,精心设计、主题鲜明、特色明显的加以利用,做到固化、净化、美化、文化,能使用规范字,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特别是精神文化的建设,更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需要坚持发展的原则,持续建设。

五、总算可以安心的来实施设计了:

在总的方针的指导下,遵循上面四个原则,我们就可以进行校园文化的具体设计了。首先来看校园育人文化建设的设计:

外墙以板报橱窗、醒目标语、宣传牌匾及办学思想为主,室内布置坚持统一规划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具体内容如下:

1、室外环境设计。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赋石壁、砖壁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

(1)校门外侧门口设立专门的宣传栏,用于宣传校园安全文化宣传标语及相关门卫制度标语,大门两侧悬挂规范性专用校名用牌匾,正上方镶嵌校标及各种荣誉牌匾;校门内侧两边设置教育方针及安全、创卫宣传栏;

(2)教学楼正面书写学校的专有管理理念,教学楼外墙书写学校的专有的校风和教风,楼门上方书写办学目标,教学楼走廊有名人挂图、名言警句及温馨提示

(3)校园中心区域书写诸如“学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在鲜红的党旗映衬下,两边为永久性瓷砖地图,墙面依次设置学校公众板块;(4)办公区悬挂校训和办学宗旨;

(5)生活区注重人性化的温馨提示。温馨提示是学生们品德形成的又一途径。在校门口的草坪上添加这样的温馨的提示:“建文明校,做文明人。”、“手上留情花自香,脚下留青草如茵。”、“珍惜一份绿,留于千人赏。”、“ 学校是我家,洁净靠大家。”„„这些亲切的语言对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们驻足观赏或嬉戏玩耍时,那些提示语是他们无声的老师,告诉他们哪些该做,哪些不应该逾越。

(6)运动区墙面有永久性标语,体育运动挂图和安全标语及卫生标语,校园择地安装游乐运动器材。

2、教师办公室文化设计: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本无字德育书,学生时刻都在阅读。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思想建设的首要工作。具体可以在学校每隔一段时间组织教师坚持学习正确思想和教育理论,使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学习师德规范,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在教师办公室中张贴宣传师德师风建设标语、教师宣传标语,时时提醒,刻刻警示。其次,狠抓制度和规范建设。明确而严格的校规和校纪是强化校风的重要方法。

3、班级环境设计:

(1)将时间表、课程表、值日表、班级简介搬出教室,张贴在各班教室门前,便于师生查看。

(2)室内布置学校进行统一规划,教室门口正上方书写“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的课堂要求,黑板正上方有符合各年级年龄特点的班训。两侧设有专栏和远教、饮水设备,墙面悬挂张贴合适的教室布置标语、教室励志标语、教室宣传标语。教室后墙设有开放式书架和卫生角,主墙面为“学习园地”,由各班主任负责个性化、人文性设计,凸显主题,个性鲜明。

4、宿舍环境设计:围绕“温馨家园、你我共建”的口号,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布置。可以适当在宿舍宣传墙上张贴宿舍文明标语口号。并保持整体的宿舍整洁卫生。

5、厕所文化设计:厕所是最不起眼的地方,也是最受人关注的场所,除了净化、美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在相应的地方设置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厕所文明标语、冲厕所标语、厕所幽默标语等宣传图,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外墙有明显标志,内墙面有厕所温馨提示语。

6、文化长廊展现特色: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充分发挥特色作用。墙面可以生活动为主,也可以以课外活动为主,设置各种兴趣板块,体现“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主导思想,精心打造属于学生自己的温馨家园。

其次来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设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高追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具体设计如下:

1、在学校中开展主题活动,用于丰富学生课余活动。活动是学校生命力所在,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精神文化建设手段。

(1)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2)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四月份“书香校园读写大赛”,五月份“春季运动会”,九月份“庆祝教师节”,十月份“祖国颂诗朗诵”,十二月“冬季运动会” „„从而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要求班级每月出一期黑板报,每学期看两次电影。星期六还组建了校美术、书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展示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无穷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为学生创造条件和空间,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1)创建学校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声,课前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要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或歌曲,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2)创办校刊编辑部,锻炼师生文笔文风,展现全校师生精神风貌,搭建师生写作平台。(3)创建小记者站,充分利用周边社区文化推动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的窗口。

篇3: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设计方案

一、当代高校校园环境设计趋势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 许多高校的环境建设主要是围绕学校主体建筑所进行的简单功能设计。主要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道路, 简单的植物结构和点缀性的伟人雕塑。此类高校基本上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 是边办学边进行的校区扩建工程, 如此以来更难把控校园环境的合理布局。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越来越多的老校在进行片区的改造设计。如:将淘汰的建筑进行拆除;较大的树木进行保留;杂乱的植物进行修剪成型;裸露的土地进行草皮覆盖;湿地进行生态修复等手段。

二、当代高校校园环境设计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代高校校园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注重文化建设。新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区域功能也更加的合理, 在各区域间以文化景观或者自然景观作为连接带, 让师生拥有一个更加自然、舒适、健康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沈阳建筑大学在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利用当地主要经济作物 (东北稻) 作为景观素材, 在四季变化的稻田周边围绕着一个个景观台。经过近十年的春种秋收, 沈阳建筑大学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稻田文化。稻田景观不但满足了校园学习和农业教育, 而且还满足了生产功能。浙江大学新校区以“园”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思维。使园林置于建筑中, 使建筑生长于环境中, 最终在校园内形成了十余个园林组团景观。

三、高校校园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校园环境文化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 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爱尔维修曾说过。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师生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 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长此以往学生会在自己内心建立起一种母校印象, 形成自觉热爱校园环境和他律意识。

四、高校校园环境的文化设计

(一) 整体规划原则与景观文化设计

在美国高校环境规划设计中主要以民主自由精神为依托, 让环境更贴近大众生活。不需要横平竖直或者严格的对称关系, 很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注重校园景观的文化建设。

景观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校友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在湖边朗读、在草地上唱歌、在广场上跳舞、在球场上奔跑……, 这一切场景都需要借助其景观设计。公共艺术小品的融入可以充分展示环境的抽象和象征意义, 让大学校园处处彰显着科学殿堂的庄严与圣神。选择一些具有特色文化和科学艺术的代表作为校园景观的文化设计点, 还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徽、校旗等元素以一定的景观形式展现出来, 增加学校的可识别性和教育意义。

(二) 建筑风貌与文化内涵设计

近年来“千校一面”的建筑形态在高校建设上屡屡可见, 没有特色与风格, 既不能彰显地域建筑特色, 也不能传承历史文化与办学理念。甚至大批量的去模仿西方的建筑风格, 模仿的不伦不类。建筑是校园空间的主体物, 它就如同一块磁铁, 周边的环境景观就是磁铁所产生的磁场。

虽然校园建筑不是高校育人的主体, 如果将建筑赋予特定的文化设计内涵, 它就成为课堂鲜活的案例并展现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云南大学的建筑典雅大气, 所有建筑物都是土红色, 建筑低矮宽大。体现古朴典雅大气之感, 标志建筑是钟楼, 在大学城9所大学里都看得见。至公堂和会泽院的保留, 体现了云大精神“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四川大学的“红楼”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 其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 一直被作为川大的标志性建筑。

在建筑功能设计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 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巧妙的布局来完善其扩展功能。同时注重场地属性和文化环境的融合, 以独特的建筑形式来熏陶和感染更多的人, 全面提升校园建筑的艺术气息与文化内涵。

(三) 校园绿化设计

校园的绿化设计是环境的载体, 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使深度思考头脑和长期用眼过度的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校园以“人”和“绿”为本, 以植物造景为主, 逐渐形成四季常绿和每个季节花期交错的场景, 体现自然生态原则。在植物配置上设计师必须最大价值的利用植物的生长习性, 处理好同类与不同类植物间的搭配。如:在常绿乔木丛中增加部分落叶乔木 (银杏、水杉、红枫) , 增加环境的季节变化性和季节的识别性。在植物品种选择上尽量考虑一些本土植物 (如攀枝花地区的苏铁、攀枝花树、冬樱花、大叶紫薇、剑麻等) , 这些植物生命力较旺盛, 适应能力强, 经济成本也较低, 而且还增加了植物的多样性, 更显地方植物特色。

(四) 标识导向系统的文化设计

标识是校园文化的浓缩, 可以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凝聚力。标识设计需加以时代特征, 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进行设计提炼。在当代人忙碌而又紧张的生活节奏中, 更需要拥有一个清晰的、简单的、艺术的标识环境体系。

室外导向系统是学校校园场景的第一次引导和形象印象。室内导向系统是各种建筑空间的符号标识, 属于二次引导范畴。高校标识导向系统--入口大门形象设计-校名-校园总彩平-交通引导路牌-建筑外立面标识-办公、教室、活动等空间的功能标识。

参考文献

[1]王文鹏.生态视角下高校文化建设探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4期

[2]刘景良.略论高校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2期

[3]王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年ZL期

篇4: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校企合作 企业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 方案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学院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于一所高职院校来说,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形成和维系自身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基于校企合作的优秀高职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可构成高职学院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高职学院持续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以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和形象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以精神文化为着力点,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以课程文化为突破点,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落脚点。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原则和目标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握四个基本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职业定向教育有机结合、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与职校生的实际有机结合。其目标是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形成有明显企业特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从物质、精神、活动等层面来帮助学生形成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健康的职业心态、坚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信仰,对社会负责的职业精神;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掌握解决职业活动中心理困扰的方法和职业心理调适的具体思路;了解行业质量标准和先进的企业理念,对职业技术形成正确的态度倾向、价值判断和行为反映。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和核心,和企业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高职学院在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更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必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企业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首要面临的问题,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应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积极的引导,校园文化就能与企业文化很好地衔接,学生毕业后的角色转换才能更为直接,更为迅速。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学院精神是企业精神的前奏,企业精神是高职学院精神的延伸。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物质文化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實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如有的学校在校园醒目处悬挂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教室里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橱窗中展示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偶像,学生的校服就是企业员工的工作服;还有的学校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的名字,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时刻提醒学校要以加强与企业联系为办学方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信心倍增。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点——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高职教育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及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在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上,表现为坚持“三个零距离”的课程改革思路,使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适时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上,高职学院在学生品德教育上不能只是局限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教育,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不能只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书斋式的“硬管理”,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同时,高职院校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也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有的高职学院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聘请企业领导兼任系主任,用企业名称命名班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要求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止,为毕业时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学校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企业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否则不准进入车间,甚至车间内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走,不准超越警戒线,且不许擅离岗位和大声说话。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总之,由于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使培养的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篇5:校园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方案

一、活动背景

大学班级文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水平,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时代精神,大学理念,校园文化等主流思想也可以借助班级文化来影响当代大学生,因此构建符合实际的大学班级文化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大学校园里,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就是班集体,班级的文化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参与程度,影响到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班级文化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还能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

二、口号:和谐校园,人文班级

三、活动主办者:电气与电子工程系

活动承办者: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大一三个专业的五个班集体

活动协办者: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学生会

四、活动开展

本次活动以创建“和谐校园,人文班级”为目标,以自然班级为单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以体现班风、学风建设为重点,以科技、文化、体育、美育活动为载体。由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大一三个专业的五个班级组织具有各班级特色,积极向上,形式多样,品味高雅,启人心智,体现大学生风采的一系列活动,各活动详细内容参见各班级特设文化策划书。

五、活动目的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广泛发动班级学生,调动大学生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设计与管理的主体,并用生动的形式将建设的成果呈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的目的。

通过开展一系列班级活动,创建内涵丰富,品味高压,形式多样,启人心智,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班级文化,以进一步丰富我系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校园班级文化的导向,凝聚,约束,及熏陶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格调品味,提高我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仅能“专业成才”更能“精神成人”。

六、活动意义

大学是继承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是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是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摇篮。大学校园文化是学生情感熏陶,心灵塑造,人格提升的主要力量。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和理想,信念与追求的集中体现。所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七、注意事项

篇6: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方案

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1、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着力打造以物质文化为外壳、制度文化为支柱、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2、以主题活动为目标,培植学校教育的团队文化、学习文化、教研文化;

3、以班级文化、外部形象文化为切入点,建立学校文化显性外形;

4、以校本教研为途径,以课堂为主阵地,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以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为载体,实现校园环境园林化;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教育质量优质化。

三、基本内容

(一)精神文化:

围绕“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办学育人理念,坚持“让每一位教师身心愉悦地工作,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让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的教育理念,强化“崇德、尚学、自强、创新”的校训教育,形成“新 实 活 乐”的良好校风。要求教师树立“爱岗、精业、严谨、求实”的教风,形成“诚实团结 勤奋 向上”学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走科研兴校之路,把桐溪学校办成小而精致、富有特色的学校。

1、负责人:大队辅导员、各班班主任

2、时间:贯穿于每学期的具体活动时间[课~件]

3、实施措施:

(1)以正确的班级舆论感染学生。营造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班级气氛,让班集体内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正气上升,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都得到赞扬和呵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2)融洽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

(3)出色的日常表现。学生在礼仪、卫生、纪律等日常管理各方面表现成绩优异。

(4)丰富的班级活动。开展建设班级品牌、富有创新性的班队活动。班级品牌,也就是班级特色,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位集体成员都参与其中,反映其共同的愿望,呈现自己的风格。同时在树品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文底蕴,实现班级管理的育人功能。

(二)制度文化

1、负责人:书记

【范文网】

3、实施措施:在学校现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重新予以修订和完善。要体现体制、规章、规范、模式及其操作,通过对学校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约束,使制度为师生所认可和践行。学校在拟定各项规章制度后,经过教师讨论修订后汇编成册予以执行。近期主要工作:结合《桐溪小学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和《桐溪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修订好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考评制度、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教师学习制度,丰富学校各种岗位职责。

(三)课程文化

1、负责人:教导主任

2、时间:长期

3、实施措施: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音、体、美、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教学及活动的开展,注重在学科中挖掘体现学校文化的内容;探索、形成体现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内涵不断丰富,发挥良好的作用,重视环境文化开发,体现学校文化特征,突出环境育人功能。

(四)师生文化

1、教师文化:

(1)负责人:工会主席

(3)实施措施:教师服装要整洁、大方、庄重、态度要和蔼可亲,经历充沛,举止适度;当学生向教师行礼问好时,教师要微笑致意,并同时说“你好”;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搭建教师全面成长的活动平台;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定期开展活动。

2、学生文化:

(1)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

(3)实施措施:根据《桐溪小学一日常规》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成立小记者、文学社等学生社团;成立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刊等学生活动阵地;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正常化;形成学校具有特色的学生文化气息。

3、师生德育阵地。

(1)负责人: 少先队辅导员

(2)时间:长期

(3)实施措施:规范升国旗、升校旗程序,搭建师生形象展示平台,通过升国旗、升校旗展示师生形象,把我们优秀的教师展示给同学,把名学生展示出来。充分发挥升国旗、升校旗作为师生德育阵地的作用,激发爱国情怀,陶冶师生情操,强化师生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

(五)物质文化:

1、外部环境:

(1)负责人:总务主任

(3)实施措施:

一是处室标志清晰美观。多媒体室、电脑室、仪器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学校规模虽小,处室齐全,采用三棱柱铜标志,雅致、美观。

二是校园内教育牌、提示牌、提醒牌,醒目美观,处处体现着教育与文化内涵。校园大门金灿灿的铜字校牌,进入大门看到两块明显的教育牌,《小学生守则十条》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入小门台是校宣传栏,进入楼梯看到提醒牌教育牌。如:上下楼梯请勿拥挤,语言文明 礼貌待人,为灿烂明天而学 留一个无悔年华等。走廊文化让墙壁说话,教学楼一楼走廊张挂古诗词,二楼走廊张挂学生优秀字画作品,每年更换一次。三楼走廊张挂名人名言。在食堂张挂珍惜粮食 节约用水,讲究卫生等标语,在教师宿舍楼集中张挂安全教育专题牌,在花坛边树立“红花喜人 手下留情”温馨提醒牌。三是校园净化、绿化、美化突出。校园干净、整洁,师生卫生习惯好,绿化有整体规划与设计,树绿、花红、厕所不臭,在这两个学期教育局对学校开学初工作检查中我校校园环境得到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2、班级阵地:

(1)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

(3)实施措施:提倡班级自主管理,特色自主打造,教室环境的布置实现“美化”:两侧墙壁张贴字画、人物、守则规范等;每个教室其中的一面墙设置雏鹰争章台,师生书画展示台,经典壁,开设学生规范自我窗口。教室其中的一个角安排成自然、科技、书法等文化角;后面专栏由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自己排版、策划,做到图文并茂,经常更换;前面黑板上方张贴班训、国旗等,让整个教室充满文化气息,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墙面都能说话,都能育人;黑板两侧张贴课程表、值日小组、一日常规等;扫除工具定点存放。

3、功能室文化:

(1)具体负责:教导主任

(3)实施措施:结合各功能室特点,布置好主题鲜明的大字、相关励志名言;规划好制度、名人图片;各负责人要各负其责,精心管理,充分发挥各功能室的作用。

四、保障措施

1、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 校长 周xx

副组长:书记 张x

成员:校委会成员 班主任、音体美教师

2、制定方案、分步推进

结合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各年级组、各班级拟定出文化建设方案报学校批准后,抓好落实。[课~件]

3、以多元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学校的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艺术的兴趣,而且对他们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十分有益。所以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和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

(2)开展读书活动。由于校安工程原因,我校图书室、会议室、工会活动室三合一,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图书室于每周三中午如期开放,学生借书热情高,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开阔学习视野,充分发挥图书教育功能,同时也让书香工程真正的“香”起来。

(3)开展好校园系列文化活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少先队的入队仪式,开学典礼、期末表彰等均以庄重的气氛,深深影响学生,做到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我们还抓住凝聚着悠久历史的每一个纪念日开展文化活动。如三月份植树节活动,我校推出“五个一”活动,即出一期黑板报,种一棵树,写一句护绿标语,制一块护绿牌,做一项护绿活动。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学生们想出了许多极具创意的标语,制作出造型不一的标语牌,让校园春意盎然。四月份清明节扫墓活动,带领3-6级学生祭扫了桐溪革命烈士墓,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六一儿童节前夕,我们举办了庆六一文娱汇演活动,同学们认真准备,精心排练,把自己的才艺充分的展示出来,把活动推向高潮。……

(4)开展与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结对活动。集云学校是瑞安市一流学校,具有强大的科研水平和文化氛围,上学期集云学校领导、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就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做了指导,使我们受益匪浅。本学期我们派骨干教师到他们学校参加教研活动、课堂教学,切实提升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校校园生活充满着文化气氛,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不断提高。

4、强化督导、凝练文化

篇7: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并被教职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与理想目标的综合。它主要包括校园人、校园物质环境、校园图书馆、校园文化活动、校风等基本要素。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活跃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空间,经学校研究同意,在我校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兴趣小组。

二、入会(社)条件与权利

1、学生自愿申请并经学校批准即可加入学校各社团组织,加入后必须遵守学校纪律及社团活动的章程。

2、会员每期交纳少量的会费。

3、会员享受活动权、选举和被选举权及优秀作品优先出版权。

三、组织机构

1、领导机构: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

2、分设机构:

①浯溪风文学社(语文组)、②数学奥赛队(数学组)、③英语沙龙(英语组)、④少年体协(体育组)、⑤声乐之家、舞蹈队(音乐组)、⑥校园书画社、⑦校园电脑迷、⑧校园创造社(科技发明组)、⑨校园之声(播音员、小记者组),以上各机构根据实情可增设或合并。

3、社团管理:社长(会长、班长)1人、副社长(副会长、副班长)1人、委员若干名。

四、社团活动

1、活动时间:每周开1节兴趣活动课,另加每周双休日中的一个半天。

2、活动场地:学校为每个兴趣班提供一间专门的教室用于培训交流。

3、活动方式:学生自主探索交流为主,集中培训学习为辅;教师讲授为主,专家讲座为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

五、活动的开展与管理

原则上每一个兴趣小组由校长室选派1个科任教师主持日常工作,一个行政人员协助管理。

六、活动要求

1、各小组期初应有近期和远期的培训目标、计划,期末有较详尽的学期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2、为落实培训目标和内容,每1节课应有较详尽实用的教案;

3、各小组有较适宜的兴趣课教材或教学辅导书。

4、各小组有学生阶段性成果展示。

七、活动评估

期末,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和专业教师对各兴趣班的成果进行检测评估,写出评估报告。

八、活动资金用途

1、教师上课补助费

2、课桌场地租借费

3、展示台布置费

4、表演服装道具费

5、专家讲座费

6、出版学生作品费

7、其他费用

篇8: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高职院校,对策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广大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拓展高校体育教育功能, 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通过本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来提高和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形成二者的有机结合。

一、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一)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本文主要从体育场馆与器材、运用传媒推广体育知识的情况、体育环境与氛围等3方面对其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见表1) 。

作为一个拥有1万人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无论是在整体还是在人均的运动场地拥有量上和国家制定的标准都是相距甚远。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并不令人满意, 体育物质文化层建设滞后, 经费短缺、场馆设施利用率低, 整体的体育宣传设施少, 宣传方式单一, 难以满足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有63.6%的学生对学校的场地条件并不满意, 他也成为制约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相对于体育场地条件来说, 体育器材和体育图书资料条件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起到了传播体育知识, 增加大学生对体育关注度的作用, 特别是在今年学校还为学生建立了大学生拓展训练基地并已投入使用, 这在秦皇岛地区以至河北省的高职院校中尚属首例, 通过拓展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坚毅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所在。本文主要从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3方面对其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见表2) 。

由表2可以看出, 每一个选项都有70%以上的学生对所选内容持肯定态度, 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精神面貌, 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做到服从裁判并且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由此, 也为进行下一步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信心, 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育人作用。

(三)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体育制度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娱乐、竞赛等活动中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规程、行动准则和文化体系。通过调查发现,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有明确的体育教师工作守则和体育教学规章制度, 但由于学校建校时间较短, 到目前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育传统, 学校的运动队也仍然以田径队为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在体育制度方面正在向着积极的一面发展, 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了运动委员会, 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学院杯足球篮球比赛、冬季长跑等活动随着举办次数的增加正在逐步扩大着自身的影响, 也带动了一部分学生的运动热情, 我们应该将这些活动更好更精的办下去, 形成学校的体育节与体育运动传统, 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

二、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是可感知的物质实体, 其蕴涵的文化因素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 但调研发现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在场地设施条件还无法满足国家要求的标准, 在体育设施、体育标识、体育雕塑等指标上回答没有和不清楚的超过半数以上, 应引起重视。

(2) 转变高校教育观念, 树立终生体育思想。高校是学生树立终生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 我们应通过改进现有的大学体育教育观念和方法, 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体育中来, 并最终形成终生体育的思想, 掌握终生体育的知识和技能。

(3) 加大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满足学生主体需求。结合我院实际, 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 利用校友赞助、企业赞助、民营赞助来弥补体育经费的不足, 用合作联营与转让投资的形式来扩建新建体育场馆, 增加和改善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 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

(二) 建议

(1) 通过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空间。体育建筑、场馆、设施器材, 体育宣传栏等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物质载体, 它的好坏不仅能烘托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 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因此, 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 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空间, 开辟好学生的活动场所场馆设施的合理布局, 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使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空间。

(2) 通过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群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因此要树立和营建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队意识和精神氛围。例如我们可以举办体育节, 包括一些竞技体育项目同时也设计一些趣味体育项目, 然后将一些精彩的瞬间用照片记录下来, 在学校的体育栏中进行宣传。树立一些校园体育偶像, 每年进行一次校园优秀运动员, 优秀运动队的评选, 每周在院报上拿出一个专栏进行体育新闻的报道。建立自己的体育传统项目, 营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氛围, 形成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

(3) 通过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规范、有序的环境。

体育制度文化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并通过条文固定下来的, 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概括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体育锻炼是一个心里、生理逐渐适应的过程, 身体在锻炼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不适的反应, 意志坚定的人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而惰性大的学生有可能就半途而废了。以此, 校园体育文化要顺利健康的发展下去, 必须要建立健全各种体育制度, 并且要坚决执行下去。我们要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机构, 并且要充分发挥团组织、辅导员、学生处、学生会、班委会的组织动员和管理监督作用, 形成齐抓共管。

参考文献

[1]白磊.武汉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篇9: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 校企对接 高职校园文化 建设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应用人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劳动者的教育,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但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了解企业文化,了解现代企业对工人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等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充分实现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建设基于校企对接的高职校园新文化,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一、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学校的‘意识形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独特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笔者将这种校园文化界定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简称为“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指:存在于高职院校特定区域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为内涵,以高职校园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反映师生共同追求、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是融入了更多的职业特征和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以及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中日渐成形的,能为全员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体现本企业特点的最高目标、经营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这些理念在科技发展、社会化水平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企业所树立的公众形象。”2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层文化、制度层文化、精神层文化、行为层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的主体是实业文化、生产文化、经营文化,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和利益的最大化。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有文化的属性,都具有教育人、鼓舞人、引领人的作用。然而,其毕竟是两种不同领域和行业的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理清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对建设基于校企对接的高职校园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都属于社会文化,但它们从目标、价值观到行为特色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之处。(详见表一)

表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似点表现在:都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管理为手段,以发展为宗旨;都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但众所周知,校企两种文化在起源、发展历程、功能、特色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校企两种文化分属于社会文化中不同的类型,在价值理念、管理机制、组织结构、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不同领域文化的相互对立和排斥,存在明显的差异,有时甚至产生明显的文化冲突。

(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在不同领域上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因为高职院校其自身的定位、培养方向等因素,高职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一些企业文化的色彩。

[ P3]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容都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可以按照多样发展、分类实施、创新规划等步骤来完成。[ P]

可以说,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一定企业化色彩的校园文化。狭义上说,校园文化是进行德育工作的氛围,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环境。从高职校的培养目标来讲,我们对学生就是要进行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前的素质教育和培训,包括文化理论知识、技术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人际关系、人文素养、工作方法与能力等方面,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好走上工作岗位的准备。而企业文化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员工进行熏陶、引导和管理的,从而达到员工對企业的认同的目的。因此,从这点来讲,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围绕“管理”与“氛围”,从而形成特色。

因此,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适应需要,增强管理后劲,提高核心竞争力。其作用都在于发挥文化软实力在规范、协调和激励的作用。

“校园文化要融合企业文化要素,企业文化影响和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两种文化的互动、整合和无缝对接是大势所趋。”3正是因为两种文化存在着差异性和共同点,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二、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在高职教育的定位要求下,校企文化融合具有必然性。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应用人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劳动者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就业预备期教育。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种定位要求高职教育要更贴近实际、贴近企业,迅速适应企业的生产、管理需求,即毕业生能实现“零距离”就业。这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也就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但事实上,大多数毕业生在刚上岗后,便表现出很不适应企业管理制度甚至被企业淘汰。

面对新的环境,毕业生心理准备不足,不能很好的胜任岗位——下不去;感觉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用不上;企业管理模式同学校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方式有较大的差别——留不住,不能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致使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与就业市场分离。毕业生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缺乏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更是忽视了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才可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师生员工的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推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随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已经很难满足高职学生顺利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要求,校企文化对接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所以,高职教育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背景下,高职校园必须认清校企文化的必要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实现“突出职业教育、按市场一线需求”的目标,从传统封闭的校园文化向开放型的校园文化转型,践行毕业生与市场无缝对接,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这将是今后高职校园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与其说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不如说是企业人才质量的竞争。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不需要人才、需要科技,而高职院校则既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中也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压力,需要具有一线生产经营经验的实践教师、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就业,迫切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彰显高职特色,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提升企业人才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当下多数高职院校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教学、招生、硬件设施建设等日常工作上,校园文化沿袭传统高等教育文化模式,缺乏高职教育特色,存在与企业联系不紧、与企业文化脱节的现象。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仅是技能训练上的对接,而不是思想上的对接、文化上的融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的就业方向,而不同行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不同,这种职业素质和技能仅通过学校書本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实现的。高职院校要通过包含一定的企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引导,并且通过校企文化的互动融合才可以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基本工作技能的同时适当融入企业角色,平稳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过渡,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

、 当前校企对接的现状与高职校园新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毕业生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缺乏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更是忽视了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一)当前校企对接的现状

笔者所在的单位,每年对毕业生进行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企业用人需求调查,对不同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每年企业均对高职毕业生有不同程度上的不满意,同时毕业生也在不同程度上感觉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之间的差异。从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知识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方面来看,我院2012届某系毕业生中,11%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见图表一),有296%的同学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养对他们工作最有帮助,同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学生干部的实践经历,对他们开展工作也益处良多(见图表二)。此外,毕业生们认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388%的学生认为如果再给他们一次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会着重增强自己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职类院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在课程的设计方面,有457%的同学认为我院的课程设计基本合理,81%的毕业生认为一些该开的课程没有开,205%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多而实训课少。大部分毕业生认为专业技能课和公共课(包括外语和计算机课)是最能帮助其就业的,可见,外语和计算机已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拥有专项技能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

图表一 广州某高职院校2012届毕业生就业对口分析[TS ]

图表二 广州某高职院校2012届毕业生成功就业因素[TS ]

事实证明,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毕业生的就业与社会、企业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在校企文化对接的基础上,建设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新文化。

(二)明确高职校园新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基于校企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旨,以培养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重在建设,加强管理,和谐发展,彰显特色,不断满足高职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通过实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内涵,创建校园文化精品,提升高职院校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要充分吸收现代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与思想精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努力使高职院校成为区域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三)立德树人,提倡能力本位,进行职业文化特色建设

所谓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与风范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不同于企业组织管理的企业文化,是两者在不断融合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结果。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源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但又高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一种“仿真职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首先需要培育铸造一批教书育人的人才——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师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科技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是通过教师和输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去实现的,所以立德树人是高职校园新文化的本质。

第二,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观、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第一,高职校园应在引导学生在服从社会需要的大前提下,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个人的意向、能力和条件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从而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为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第二,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结合企业要求,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应紧密结合企业文化的特点和专业的具体职业道德要求,营造相应的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体质和情感等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学校物质环境的改善、教学环节的实施以及学生有计划地参观见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在其中渗透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四)思想到位,以市场为导向,建设高职校园“三个零距离”专业文化

要想建设有高职校特色的学校文化,思想到位、理论武装是第一步。高职校学校文化有别于普通高校、中等专业学校及其他高职院校的文化特征。如果说“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是学者、教授们的理想追求和理想校园文化模式,那么,注重“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并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则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促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那就是要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学校领导除了要高度重视、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外,更应当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导入,反复宣传,使学校文化建设理念渗透到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应努力实现三个“零距离”: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的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使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四、 创新校企文化融合的多元途径,建设基于校企对接的高職校园新文化

总的来说,建设基于校企对接的高职校园新文化,其核心是确立校企融合的高职校园精神。校企文化融合的内涵就是主流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校园文化又对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和促进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熔炉,校园文化要积极接纳并主动认识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

要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创新,建设基于校企对接的高职校园新文化,不只是学校加企业的简单相加,需要全面多维立体的互动与融合。

(一) 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的互动促进高职校园新文化融合

1 通过在校企物质文化融合,构造高职校园新文化建设基础

高职院校要主动吸引企业进校园,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中厂”等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让学生在实训环境中感受到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可以对校园的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在实训楼、实训室等公共建筑内部,结合各设施的结构和用途,宣传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让师生对职业和企业有更多的直观印象。按照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模式,高职院校可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教育,引进有关企业,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校园内走进真实的企业,进入真实的校园外职业氛围。

企业融入校园文化,可通过以下途径:在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型生产、研发基地,让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走进企业的产品研发基地;在企业建设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和企业职工专业知识推广培训相结合的“厂中校”,让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人才培养、培训当中。企业也可让高职院校的应用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为新产品,在更高的物质层面体现高职院校的文化色彩,体现出“科技兴企,合作强企”的特色。

2 通过精神文化相互融合,促进校企精神文化对接

精神文化互动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通过毕业生的潜在输出成为企业精神的形成要素之一,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精神的延展。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院校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使学院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融合和体现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同时,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如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同时,注重校园职业氛围、人文氛围的营造,在校园宣传栏或教室、实训室等场所,加强以优秀企业家的形象、经典企业名言等形式的张贴宣传,树立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将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位高职学生素质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

3 通过制度文化相互借鉴,促进高职校园制度创新

高职院校要科学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高职院校在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应注重汲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信、遵法守纪、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充分执行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引入企业竞争、奖励、管理机制,在内部管理方面借鉴并引进企业化管理。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文化相结合的途径,通过制度的执行和实施来体现职业文化内涵,使得到高职院校制度文化与企业文化互为借鉴。

企业要科学借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度。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有尊重人才、崇尚科学和传承创新文化的传统,有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企业可充分借鉴。

4 通过行动文化相互影响,树立高职校园新氛围

校企行为文化的融合,包括企业模范人物与教师行为的融合、企业员工与学生行为的融合等方面。

“企业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卓越地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某个方面,优秀的模范群体是完整的企业精神的化身,应当成为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规范。”4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既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同时又是学生成才成人的导师。由于学生与企业一般员工年龄的不同,教师的工作性质特征,决定了教师的言传身教责任更加重大,榜样的效用更加深远。

在实际上,企业员工与学校学生都需要提高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技能、心理和身体等诸种素养。企业员工的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群体团结、精益求精等行为文化是学生行为文化学习的参照物,需要在有目的的系统训练中养成习惯。

(二) 明确育人思想,结合企业需求,“六位”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

实践能力是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之一,实践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面对激烈的社会职业竞争压力,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各职业院校面临的新挑战。实践能力和职业技巧是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之一,可以从“人、材、组织、环境、监控、考核”六個环节,采用“六位一体”的综合工作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巧,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营造高职校园职业文化,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

“六位一体”综合工作法是指:

人——包括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涉及的专兼职、校内校外企业行业的指导教师和学生;

材——包括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用到的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

组织——指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组织形式和方法;

环境——指由校内实验(实训)室、实训场、实训基地、模拟工作环境及“教学做”一体构成的校园职业氛围以及由校企合作单位、校外实训基地、真实工作环境构成的职业氛围;

监控——指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督导、检查和控制;

考核——指对实践教学的结果评价。

(三) 深层次打造课程文化、专业文化,将校企合作渗透到专业教育中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5高职校园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

在课程文化的基础上,深层次打造高职专业文化,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促发展”的高职办学特点,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职业岗位的多变、学生需求的多样,加强专业与课程的整合。各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核以及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文体生活等都要体现出对这些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实际,不能盲目照搬他人经验、模式,应当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导入,反复宣传,使学校文化建设理念渗透到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将校企合作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实现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三个零距离”。

(四) 以活动为载体,开拓高职校企文化对接新方向

每所学校时常举办的诸如科技文化节之类的文化活动,这也是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从简单的学校搞活动商家出赞助,到商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场所,提供各种技能培训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校和企业在不断接触中日渐完善合作关系的过程。

同时,高职校园还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企业文化以活动方式引入校园,将校园文化活动办到企业去,实现校企行为文化互动。具体如下:一是举办具有现代职业涵内涵的文化活动。有针对性地通过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校园活动积极围绕职业文化搭建行为文化平台。二是请进来。支持企业承办校园科技节等文化活动,宣传优秀企业文化;或邀请企业来学校开展展示产品等企业文化活动。三是走出去。把校园文化活动办到企业去,例如可在企业举办素质拓展、团队训练、技能竞赛、职业规划、创业教育等凸显职业特点的文化活动。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下厂定点实习等,举办校园开放周、校企合作洽谈会、创业者报告会、学生技能汇报展示会等活动,邀请企业界人士走进校园,使学校、企业建立起全方位的交流平台。通过多元化途径实现校企文化融合,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高职院校只有实现校企文化内涵式对接,才能从根本上开拓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新方向,实现校企合作从联合到融合。

(五)强化意识形态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建立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评价指标

高职院校由于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生源质量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同普通学校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首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线的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其文化内核就是教职的结合;其次,高职学生从踏进校门那时起,就选定了自己今后就业的方向,学生要根据所选职业的岗位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愿景并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第三,由于高职院校清晰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它必须紧密对接企业办学的特点,其校园文化也要随着社会、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始终保持健康的校园文化;第四,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突出专业知识的渗透。

上一篇:外地房地产开发企业进滨年度备案提交资料下一篇:公司党支部党建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