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2024-07-24

校园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精选9篇)

篇1:校园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五篇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一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二

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人们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甚高,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师的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我所理解的教师人文素养的构成主要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教师要有职业认同感,这是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一点,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因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能对教育事业抱有执着的追求,才能摆脱名利的困扰,坚定自己的选择,在当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平常心,甘于寂寞,甘为人梯,才能在平凡而伟大的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寻找到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教师对它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的是以献身教育为荣、为乐的思想情怀,教师只要有了这些,就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一朝聆教诲,终身铭师德。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教师的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因此,我认为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培养教师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这是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因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会视教书育人为己任,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践行两纲精神,才能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其次,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善于鼓励学生,关注他们的未来,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爱与智慧的阳光。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而且是常流水。作为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是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另外,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以外,要广泛涉及与本专业有关或对自己的素质提高有积极作用的各方面技能。只有这样,我们在进行教育时,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教师对社会的新知识、新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使学生能在教师的身上学到更多除了书本以外比科学知识更有实际意义的本领,从而激发学生对各方面技能掌握的兴趣,真正达到全面发展。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过,现在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然,教师不是圣人,也应该允许犯错误,允许有自己的脾气,可是,身为人师,我们的言行举止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尤其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学生对于教师的人格要求,可能超过对任何人,而人文素养是人格魅力的重要表征。很难想象:一位素养不高的教师,会是一位拥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成为学生所爱戴的教师?一位不受学生爱戴的教师,能够管理好班级?能够影响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素养外在表现为人格魅力即一个人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上果敢、作风上的刚毅等所产生的感召力量。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三

时间像流水一样飞快的流淌着,转眼间,本学期已接近尾声。人文素养讲座的上课时间已经结束,但是,人文精神没有结束,在继续着。余老师精彩的讲解,使我懂得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余老师在这学期讲座当中谈到,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对物质、科学、技术的顶礼,对竞争的膜拜,导致不平等的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以往上爬,成为“成功者”为目标的精英教育,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泛滥,从而形成生态环境的危机,精神、道德的危机,教育的危机,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腐蚀与毁灭。余老师还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来自儒、释、道三家,道教主要追求长生不死,重养生。儒家重修身,讲修齐治平,其思想对于提升道德水准和人生境界有重要作用。佛家主治心,在调适心理、培养人生智慧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思想资源。儒家的人文精神和佛家的人生智慧对于提升当下人们的人文素养多有助益。对于传统儒家的思想,张岱年先生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这个概括大体上说是对的,但我觉得还可以把它系统化或体系化。因为儒家思想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其逻辑演进可以归结为:一,何为人;二,怎样做人;三,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记得余老师讲过佛家的“智慧”,在这节课中拓宽了我们对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佛教特别注重智慧,智慧甚至可以说是佛法的第一要素。佛教传到中国,逐渐被中国化,这种中国化的特点就是儒学化、心性化,印度佛教的般若智慧逐渐转变为中国佛教的“心法智慧”。而这种心法智慧对于调整心态、化解心结、提升心境,培养一种健康的心理,从而实现一种智慧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禅宗思想是这种心法智慧的体现者。禅宗典籍里有许多故事和诗偈,句句直指人心,颇能启迪心智。有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般人经常会把不必要的事情堆在心里,压的自己喘不过气,偈中说的就是让我们把不必要的事情放下,不必庸人自扰,要有平常心。

我们要学习和体悟人文知识,养成“清风亮节”和“超然物外”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不仅是只有中国几大家的思想及体系,更重要的是,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备之条件,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古往今来,真正称得上“大家”或“大师”的人,无不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在这些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丰富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领悟中,人们会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的价值体现在何处”等无确定答案但却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才能知道什么是人类的幸福、什么是人类的痛苦,怎么样化痛苦为幸福;才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折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各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报社、表演团等形式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交流情感、学习互动,通过一定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挖掘环境育人资源,如建设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美化校园环境,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在不知不觉中升华精神,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随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影响,其他国家与我国的交流日趋频繁多样,必须与时俱进,完善我们大学生的心智、培养我们高尚情操、塑造我们的崇高品格,使自己能多方面理解社会,健康地发展自己,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成为有信仰有灵魂的人,这是时代在新时期对我们的要求,更使我们的使命。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篇四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通过暑期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我们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五

前几天学习了关于教师人文素养培育与研究方面的文章,使我颇有体会。“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个又一个“社会人”的重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小朋友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首先就应当正其身,作好学生的榜样。同时,我觉得教师作为当今社会的“文化人”、“文明人”,更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工作中。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宽,接受的信息广,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教育技巧,做一个复合型的教师。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篇2:校园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育人。教师的人文素养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提高。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教师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调节心理状态;有助于教师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逐步养成健全美好的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关爱学生,使所有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并具有完善的人格。

教师的人文素养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共同架构而成。其中,教师的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础,在内化、积淀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所凝练、升华而成的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为人文素养的外显和发挥作用提供着价值导向和支撑。教师应具有广泛的兴趣,健康幽默的情绪,平静愉快的心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广泛的兴趣,不仅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酷爱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表现在满腔热情指导一切对学生有益的活动;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要求教师要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并应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激发学生;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也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勤奋工作的风貌,都会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培养。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一名新教师更要有不断提高素养的意识。要多阅读、多反思、多写作,勤于笔耕。而人文知识的自我学习、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的方法,自古至今皆然,就是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书使人明智”尤其是读好书。教师爱好读书自然有助于摄取更多的信息和思想养料,有利于创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智慧;另一方面,教师的读书品格可以感染、熏陶学生阅读品格的积极成长。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人文性的决定性因素。人文素养修炼将促进教师人文精神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提升教师师德水平的意义,将促进教师对实践知识的领悟和把握,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教师幸福感的提升。

篇3:校园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一、制度引领,机制保障

1. 强化读书制度,塑造主动发展的人文环境

我园要求所有教师参加读书活动,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对其中的教育类书籍,我们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要求其阅读后撰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

同时,我园经过反复讨论、不断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满天星幼儿园读书学习制度》《满天星幼儿园读书考评制度》《满天星幼儿园读写制度》《满天星幼儿园读书节制度》等各种读书制度。这些制度既有约束作用,又引领教师把读书变成习惯,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师德修养;引领教师把读书当做一种乐趣,愿意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明白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只要做到持之以恒,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们就会乐于与诗为友、与书为伴,乐于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逐渐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塑造出一个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人文环境。

2. 构建激励机制,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

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我们旨在通过一系列行为导向制度、诱导激励制度,促使教师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素质。我们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如自我发展计划、合理化建议、员工评议等,使教师在管理和决策中发挥作用,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和热情,从而在学校管理中,增强教师对幼儿园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

我们定期评选“书香教师”,要求每个教师都有个人读书计划,有一定数量的藏书;对阅读的刊物、阅读的书目有翔实的记载;有独特的、个性化的阅读笔记,每学期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育随笔或者经验性专题文章。与此同时,我们定期进行“书香班级”“书香办公室”评比,传递“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的理念,使校园形成浓郁的书香氛围。

二、组织活动,深入内心

1. 形成阅读习惯

(1)组建社团,倡导阅读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既是时代和职业的需要,也是自我心灵成长的需要。我园创建“书香阁”,年年添置新书,如励志图书、教育丛书、经典名著等,此外也有教师个人向大家推荐的新书,供所有教师阅读。我们开设这个舒适宁静的阅读场所,让教师们愿意在“书香阁”落脚、消遣,满足其兴趣爱好和阅读需求。

我们成立了“爱阅-悦读”社团,为教师寻找课余读书伙伴创设机会,目的是让教师们更好地珍惜当前的时光,爱阅读、乐阅读、会阅读,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阅读习惯。在“爱阅-悦读”社团里,一群热爱读书、内省致远、合作共进的中青年教师踊跃参与,积极响应。社团要求每位社团成员每三个月读一本书,每个月完成一篇教育随笔,社团每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每位成员每学期发表一篇教育随笔或者教育教学论文,在交流会上交流。社团还制订相关章程,督促教师在读书过程中将思想感悟和自己的实践联系起来,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推动书香校园文化的创建。

(2)品书香,乐分享

我园利用阅读经典名著、读写结合的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例如,我园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组织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读书活动,亲近书本,习惯阅读,热爱阅读,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我们还邀请美育专家为教师们开设“聆听文化名人”讲座,专家用睿智和人格影响着年轻的一代。教师与专家对话,与经典同行,激发了阅读兴趣。

(3)以活动促阅读

我园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组织教师阅读,如每学期为教师推荐3~5本书;开展教师论坛、主题案例演讲;开展“集体古诗文诵读活动”“美文诵读”“故事大王”等竞赛活动;开展“好书大家读”和“各读各的书”活动;开展成果交流会、读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我的读书故事”演讲等;开展寒暑假读书活动;开展与幼儿“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节(读书节)”活动;构建教师读书网络平台,在校园网上开辟“读书俱乐部”专栏,设置“读书论坛”“好书推荐”“书香荣誉榜”等子栏目。

2. 打造书香团队

针对我园教师队伍呈年轻化的态势,我们着重解决新任教师的适应性培训和带教,重点关注青年教师的“入格”培养。对于青年教师,我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指导。

阶段一:“零点出发,解基础问题”,即帮助新教师解决入门时遇到的实际问题。职初教师需要多阅读老教师的活动设计、经验文章,阅读与分析教育案例,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为此,我们推荐新教师阅读《新老师上路喽——幼儿教师入门必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孩子的一百种语言》《给幼儿园教师的一把钥匙》等书籍,并为他们解读课程实施指标。

阶段二:“实战磨炼,助递进成长”,这是对有潜力的新教师开展的高一层次指导。这部分教师需要多阅读教育经典著作,多读有一定理论含量的图书,带着问题较系统地读,让经验升华,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为此,我们鼓励他们阅读专业性的读本,如《幼儿学习档案——真实记录幼儿学习的历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发现孩子》等,并参与各种研究、展示、评比活动,如承担教研组研课活动。经过实战磨炼,新教师在短时间内教育教学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满足了他们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第三阶段:“雏燕领航,推振翅高飞。”针对青年教师缺少教育经验的问题,我们鼓励他们采用研究式读书方法,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专著类图书,跳出幼儿教育这个圈子,先到一般教育,再到其他领域。为此,我们一方面引导他们参加各类专题式培训,并让他们阅读《与幼儿教师对话一—迈向专业成长之路》《窗边的小豆豆》《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等书籍,另一方面搭建舞台,让他们不断展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不断学习中成长,在应对压力中发展。

3. 构造心灵世界

(1)用高雅艺术熏陶、感染教师的心灵

我们组织教师听音乐、朗读文学作品、展示舞蹈创编,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来,进入另一个美妙的世界,去感受生命的光彩。合唱、舞蹈、摄影、旅行、读书都是教师主动接受艺术美、自然美的途径。只有关怀教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关心教师的生命质量,有利于幼儿园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这是幼儿园发展的有力保障。

(2)注意塑造教师形象

良好的教师形象,能够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园一是关注教师的外在形象,努力打造阳光教师的形象:要求短发齐肩,长发高束;服装得体,及膝五公分;裤装更适宜,运动显活力。教师端庄、清新、活力的外在形象为幼儿喜欢、家长认可。二是关注教师的内在形象,着力打造“师德高、责任强、内涵深、技能精、乐创新”的教师形象。其中“内涵深”包含了教师必须具有阅读的习惯,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只有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实现有机统一,才能塑造出完美的教师形象。

(3)关怀并引导教职工的人生幸福

篇4:校园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一、以校园文学社团为载体,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展示写作才华、展现青春魅力的舞台

校园文学是一方神圣“乐土”,因为校园学生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往往都蕴涵着很“精美的词采、飞扬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她的文学性是纯洁美好的,一尘不染。纯洁的校园文学,就象一叶轻舟,能掀起波澜,为文坛注入新鲜活力的血液。校园文学拒绝商利,拒绝附庸,拒绝无病呻吟,真情宣泄青春情感的真实创作姿态,是文学坚守“纯文学写作”的强大阵地。

我们更注重指导、搭建平台,教育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感情丰富健康、艺术修养不断提升的真正的人。积极培养学生乐于表达、善于动笔的兴趣。提供展示写作才华、展现青春魅力的舞台。

我们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平台,定下了校园版“学生写、写学生、学生读”的办刊方针,创办的文学刊物《青果》,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启发他们自办班级刊物,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文字特长、美术特长、电脑打字特长,人人动手,共同完成。这种方式,最大程度调动每个集体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好形式。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闻到油墨散发的清香,他们的文章被尽相传阅,这给他们的鼓舞多么巨大,学生在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亲自体验到参加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以及看到劳动果实时而流露出来的幸福感。这才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些文章,显示了文学的才分和生机,那种无拘无束,那种自由不羁的精神,在作品里随时都能发现和感受得到,而这些气息无疑是属于文学本身的,是文学最天然的财富。作品以其清新、率真的笔触,记录了青少年成长中的真实,展示了社会发展对年轻心灵的触动。他们自如和放松的写作姿态,显示出了文学创作的活力;他们的语言习惯、写作方式,以及对文体样式的理解,具备着新的文学特质和潜质。校园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所透露出的新的文学气象,对未来文学创作的发展走向,是具有相当的预示性的,虽然他们的文笔是那么稚嫩,他们的感悟是那么肤浅,他们的瑕疵是那么明显。但是,蛟龙终将冲出浅滩,雄鹰必定搏击长空。推荐学生作文中的佳作,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有时对学生未来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往往构成学生青少年时代的“神圣记忆”的一个灿烂的瞬间。

二、让学生行万里路,走出小校园,融入大社会

写作离不开丰富的生活阅历。校园文学,从价值层面上不应只限于校园内。因为校园生活毕竟是窄层面的,校园文学一定是要摆脱偏安一隅的自赏状态,而与广阔多元化的社会同步接轨。涞水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底蕴非常深厚,历史上曾出过许多杰出人物,最有影响的有东晋时期的祖逖、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以及当代的郭琨等。名胜古迹遍布城区及其周围,这里有酷似桂林的拒马风光,有世界罕风的峡谷奇观,有幽深莫测的溶洞,有神秘难解的鱼泉,还有苍劲的摩崖石刻,巍峨的长城,保存完好的平西抗日烈士陵园等人文景观……我们结合语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关注家乡名人,寻找文化名人的踪迹,游览家乡名胜,在实践活动中,在与家乡的山山水水和文化名人的心灵接触中,学生受到的是古人文化人格的熏陶,这为青少年学生的精神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内在基础。

三、在写作训练中,向学生灌输“书写自我”的写作理念,激发起学生提升自我的欲望和塑造新我的审美激情

文学的最高命题:文学就是人学。一个人就是一部丰富的作品,甚至一个人就可以是一部历史。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人也完全能够透示出时代的全部信息。在书写自我时,学生可以不断地进行扩充阅读与自我反思。在书写自我时,一开始,学生可能会粉饰自己的生活,虚饰自己的感情世界。但是随着写作的深入,他会逐渐意识到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而当在伪装自己的时候,他会觉得无边的寂寞与空虚,会觉得写作是一种艰难的事情。可一旦反过来,他则会感到写作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那么在写作中,就会不断地激发起学生提升自己的欲望和迸发出塑造新我的审美激情。在写作的初期,是一个人的才情支撑着作品,但随着写作的不断进行,我们就会发现,是人格支撑才情,而不是才情支撑人格。随着不断地写作,写作者会渐渐觉得人可能没有必要表现得那么富有才气。写作到这一境界其实是一种真正的提升,这就是所谓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波若平、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不仅仅是哲学,也不仅仅是辩证法,而是一种水准,一种心态。而如果我们将中学生的写作引导到这一步,那么,我们便能够向社会作出完美的交代,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同时,我们也完成了对学生的精神的培养与塑造。

“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优秀的作品就是这样产生的。“锁着你的钥匙在你自己手里”,教学改革就是要这样大声地提醒学生,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手中的钥匙,能打开心灵的这把锁、这样,也就是挖掘了写作的潜力,也就是激发了写作的内驱力,包袱甩掉了,思路开阔了,文思也就流畅了,写什么都将会是那么生动精彩,那么令人信服。

篇5: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首先,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不必要也不应该强求一律;要真正能使学生获得实益,归根到底还得靠执教者处理得当,应用得法。任何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要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要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关键在于提高教师本身的素养。名师出高徒”,这些话仍然是朴素地反映了教育和教学规律的名言至理。教师的这种责任感和教学积极性,是来自对教学工作本身的意义的正确理解。时代要求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仅要明白自身工作的意义,明白教育的目标在于把新生的一代培养成合乎社会需要的“人”;而且对他所致力培养的,究竟该是怎样的“人”,这样的“人”又应该怎样去培养,心中都得有根权衡的标尺。这标尺就是教育工作者的理想。每个教师都应该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灵魂工程师,而不是那种单纯书本知识的教书匠。

其次要有健康的身心,完美的人格态度。要有强健的体魄,这是所有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其次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第三要有良好的个性特征。忠于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职业操守。在教育中,要做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教学能力与育人能力的统一、学高与身正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这就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学高身正,高尚的品德言行。品德内在,言行外显。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端庄的容貌、整洁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文明的谈吐、优雅的风度、振奋的精神、严肃活泼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执著的创新精神。不论在哪个岗位、哪种专业,教师都应该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开发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楷模、导方向、做人梯,怎么能有创新教育因此,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

适应世纪小康社会需要,迫切需要对传统师德观进行更新和提升,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学生观、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确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自觉做到依法执教师生伦理关系是师德主体?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平等、民主、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理念。?我们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的变化。师爱的特点:泛爱,不是偏爱;是严爱,不是溺爱;既育人,又交人。坚持依法执教?德治与法治不可偏废。法治靠他律,德治靠自律。记住学生的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隐私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性不可侵犯权、财产所有权的概念。教师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及其救济的途径。评析学校中侵犯学生权利行为的。教师需要有体面的生活,更需要精神充实的人生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献身教育甘为人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天职。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热爱学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应有刻苦钻研的毅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热爱教师工作,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对学生认真负责,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启迪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正直、真诚、善良的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在: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学生;以尊重的态度看待学生;以专业的态度教育学生;以友善的态度爱护学生。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要做人师,即做好以下四方面:教师要能教人以道理;教师要能教人以知识;最后,要有丰富的课外知识本领,独特的教学技能。

拥有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学识和才能,还是不能保证工作的确有成绩。 “教师必须自励,一则自己善读善作,心知其所以然,二则能真知语文教学之为何事”这二者就是语文教师的“本钱”。就是指真正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真正懂得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等等。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中国的语文教育界真正懂得这些规律并切实地按规律去施行教学的,高超的师识本领和师艺技能,是教师高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功底,文化功底深的老师,就是特受学生欢迎。大家都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灌满这一桶水,并让它不因为蒸发而减少,在业余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从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多元的知识结构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是新课程计划的一个特点,新课程计划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技、人口、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并渗透环境、交通、目防等教育。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在多学科同一个学生施教的过程中,要求各科教师有互相配合的意识,应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都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而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必须更多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现代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充分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科学的教育理念、较强的教学能力、现代化的信息素养和较强的科研意识、良好的语言表达素质、独特的人格魅力、多向的教育交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的思想文化传播,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进行着教书育人的劳动。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多种素质,而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重中之重,也是一位合格人民教师灵魂的体现。

篇6:关于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师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篇7:《教师人文素养》读书心得体会

汪涌豪就这样写到《今天,到底该如何提倡“孝道”》?孝,是中国人最看重的道德之一。古人云:“万事孝为先”。

人的一生有很多是可以错过,可以放弃,但我们不能错过孝顺父母,父母恩情深似水绵绵不止无绝期,我们不能忘,不能不孝顺,更不能忘记现在父母已慢慢的老去了;朋友:请珍惜身边的父母吧,要知道,无论我们走的多远,飞的多高,父母都在注视着我们,我们永远是他们最牵挂、最疼爱的孩子。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呢?

经常听到一些人说,等我有能力了,我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岂不知,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顺了。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那些人有能力去孝顺的时候,父母往往已经撒手人寰,哪里还有机会?

等待就是一种遗憾,遗憾是不能补救的,不能补救的生命是无法挽回的。因此,生命也有它的保鲜期!

就在季羡林先生读大二的时候他的母亲溘然与世长辞了,因为遗憾,他在回忆母亲里写道:“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了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也是因为遗憾,萧乾先生回忆自己的母亲说道:“就在我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那一天,妈妈含着我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买的水果与世常辞了”,类此,曾经老舍先生因为遗憾也发出:“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的绝望,可以说他们在自己的事业领域上都算的上成功者,但他们面对自己的父母却在心底留下了永远的无法弥补的遗憾。

是他们不孝顺吗?不,不是的,要知道光有孝心是不够的。我们不能忘记时间的“残酷”,不能忘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实。

最近,读到一则报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近日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时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本以为满脑子都是生意经的他,会回答莫错过“商机”之类的话,可是他却语出惊人,发人深思。

“万事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等古训,说明传统孝文化早就把孝敬父母放在优先的位置;现在又有了比尔·盖茨“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的说法,这表明不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时不我待,那就让我们赶紧来孝敬父母吧!

其实,如今的父母在经历了艰苦的岁月之后,他们只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有儿女祝福的电话、温暖的问候而已。所以说,无论怎样忙,无论打拼的日子是怎样艰苦,都不要忘了牵挂你的父母亲。千万不要等到攒足了资本才来孝顺,要记得为父母做些小事。有首歌写得好《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盼个平平安安。

篇8:校园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1 何为人文素养

1.1 人文一词的起源及发展变化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在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而规范, 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 科学的, 优秀的, 健康的部分。而且, 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 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 对于社会而言, 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 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 对于青少年来说, 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从文艺复兴的历史看, 人文应该是重视人的文化。概念上讲, 可以这样认为,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 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 重视人, 尊重人, 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 人文, 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一词, 在《易经》表述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 人的本质, 人的本性, 也就是人的“教养”。

到了近代, 人文一词在西文中是Humanism, 通常译作人文主义, 到19世纪欧洲又有人文学科, 20世纪英美的大学开始出现人文学科。

1.2 人文素养的涵义

“人文素养”的涵义, 在字面内涵表述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 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 (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音乐等) ;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的“人文素养”, 即“人文科学的钻研能力、专业水平、人才素质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内在素养, 内在教养”。

何谓“人文素养”?综观文献资料, 归结起来,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其内涵十分丰富, 可分为几个层次:

(1) 基本层面—是人的基本属性, 人性。具备六个层面:具有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表现;具有对生活幸福和尊严的追求;具有崇尚自由、崇尚民主的坚定意志;具有热爱生活, 独立人格的向往;具有珍惜每一个生命, 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个人见解和自制力, 做事较认真, 思维清楚, 逻辑性强。

(2) 发展层面———是具有理性的思维, 德性。要有理性思维、思考和好奇心, 要珍爱、关爱生命和自然, 各项目标明确, 思想高尚、乐于助人;重视德性修养, 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 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 要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制力, 思维清晰, 做事认真, 见解独到, 言行得体。

(3) 高境界层面———不斤斤计较、追求完美, 超脱性。自己已经拥有非常丰富的心智生活, 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 追求完美;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自觉践行社会的核心价值, 意志、品质坚韧;非常喜欢文化的多样性, 宽容大度, 喜爱古典文化, 传统文化, 不因循守旧;思维敏捷、深刻, 善于创新, 言行优雅。

1.3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

在百度词条中, 对人文素养进行了表述:人文素养的灵魂, 不是“能力”, 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这就是“人文精神”, 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 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 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 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 以人来对抗神, 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 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现代人文精神具有时代的特征, 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一种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 它在宏观方面汇聚于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

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人文”, 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素养”, 一般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能力、知识、思想修养、习惯的总合。所以“人文素养”指人所具有的史学、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知识, 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 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好每一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 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换言之, 人文素养就是指大家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将继承发扬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其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 一个有智慧的人, 一个有修养的人。

2 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2.1 是职教改革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职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育下, 对学生的教育存在只注重分数, 不注重技能,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长期分离, 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 过弱的人文素养的状况, 要加大教学改革, 调整课程设置,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与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并轨,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 探索着应用型、技术性、多元化的高等职教体系, 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加大教学改革, 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综合素质。

专家指出,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 当今社会的人才竞争是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综合竞争。人文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活动。为此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 以提高人才的竞争力。

2.2 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 给人以理性, 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 给人以感性, 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 给人以悟性, 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从一定意义上讲, 追求人的价值取向乃是生命意义的真正所在。同时, 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思维力, 而且还必须有创造的激情、动力与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因此,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正是满足个体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客观要求。事实证明, 超一流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文素养。那些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钱学森等, 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不仅在科学本身, 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 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 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宝琳.周易现代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2]龙应台.百年思索.南海出版社, 2001年.

[3]李欧梵.关于人文精神的访谈.http://humanities.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article=33

[4]周国平.人文演讲录.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年11月

篇9:教师人文素养漫谈

若按此说法,今天的有些教师似很难尊称其为“文化人”。

——市里组织一批优秀教师暑期游黄山。黄山文殊院附近的一处山崖上刻有“观止”二字,从旁边的注解可以看出是乾隆下江南时的手书。刚经过一段艰苦的攀登,此时此地看着眼前的壮丽景色,再欣赏这刚劲浑然的石刻,感觉真是很妙,真是观景莫过于此,以为观止矣。驻足观赏之时,忽闻一声:“哦,止观!”循声看去,原来是团里的一位戴眼镜的中年教师。他接着对众人说:“嘿,快上,在这儿停下来看。”接着又是几声“止观,止观……”。既是市级优秀教师,当为佼佼者,却连古人由右而左的书写习惯都不知;《古文观止》即使未读过,书名总该有所耳闻吧。

“观止”出典于《左传》,春秋时,吴国的季札在鲁国观看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赞美之至,别的乐舞再也不要看了,“观止矣”。原意是指事物好到了极点。

无独有偶。曾与几位特级教师应邀去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座谈会上,一位台湾同行发言中说了“君子不器”一语,会后便有两人问我此话何意。我告诉他们,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有学问的人不要把自己看作器皿,只有一种用处,要多才多艺才对。

在解放初期,能识文断字,就算是有文化,高中毕业就能算是一个文化人了。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于文化人大概不能再用这样的标准了吧。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须有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其实这种要求不算为过。上面提及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虽不乏专业知识,但人文知识却显贫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我们教师,因为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传统文化是持否定和批评态度的。

一、人文素养缺失,难以担当育人之职

如果仅是不知“观止”和“君子不器”,或无关大局,而缺少人文素养的教师面对今天思想活跃、敏锐好学的学生,往往就难担育人之职。请看下面的故事。

一位80后女作家说高中时的她曾在周记本上有感而发:“草原知道离群羔羊的孤独;沙漠知道迷途行者的孤独;大海知道漂泊水手的孤独;谁,谁知道我的孤独?”结果班主任看了,批道:“希望你热爱集体,融入集体,别让可怕的孤独感销蚀了你的青春。”女孩看后甚为不悦,于是就让语文老师看。语文老师批道:“这首伤悲忧郁的小诗,堪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现代版。孤独感是你心理开始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古来圣贤皆孤独。——屈原由于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而孤独,贾谊因‘谗谀得志‘方正倒植而孤独,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孤独,苏东坡因流贬江湖而孤独……海明威甚至说,写作是孤独的生涯。而一般人的孤独有三种状态,一是惶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二是安下心来,有规律地生活,用读书写作来排解寂寞;三是让孤独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相信你能达到第三重境界!”女孩看了,心中感动,她写道:“谢谢老师。有了文字和思想的伴随,人生路上再多的孤独和寂寞,我都会甘之如饴……”

显然,那位班主任老师的说教如隔靴搔痒,可以说她既不懂学生,又不解“孤独”,而那位语文老师则凭借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学生进行了真诚的心灵交流,给了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确实比知识、技能更为重要,更具层次。教育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是要对人的精神、情感和气质进行影响和提升。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应具有高瞻远瞩的历史感、科学灵活的思维方式、不同流俗的价值取向、独到精辟的人生见地、淡泊优雅的生活志趣,所有这些都与人文素养无法分开。人文素养直到近年才被提及,曾几何时,传统文化被视为“封建糟粕”,还谈何人文素养?我读高中时,只因在作文中写了一句“我是多么的孤独啊”,就被批为“资产阶级思想”,学校领导找我谈话,正告我要“投身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好好改造世界观”。现在看来,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想上接受过的文化财富,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痕迹。”许多学者、作家都没有接受过我们今天的知识,却成为大家,就是因为他们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我们如果只是追求应试成绩而忽视打好学生的人文基础和精神底子,会使许多优秀学生无法达到其人生和事业应有的高度,也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二、人文素养的滋养,还是要靠多读书和会读书

季羡林先生说,人文素养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染而成。他还说,人的修养和气质,是读书读出来的,而且还融进了自己的悟性。

20世纪早期我国文化界的大师、学者如群星灿烂,令人仰慕。其实,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曾下的苦功——他们个个满腹经纶,本事从哪里来?从幼童时就开始的阅读和背诵中来。当年茅盾能背诵《红楼梦》,郑振铎能背诵《左传》,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范文澜能背诵《文心雕龙》……这需花费多少心血!我们若能效法他们苦功的十分之一,情形大概就会大不相同。

现今,我国人均读书的数量很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美国人年均阅读1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而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国民人均仅读4.39本书。我对这个“人均4.39本”仍有怀疑,因为文教界不少人终年也不买一本书的。我曾问一位中学教师,这一年读了些什么书,他说:“学校没发。”这个回答令我难忘。如果应试教育深入人心,教师的确不需要读很多书。很多校长就不是读书人,管校长的教育局长也非“学而优”之人。学校首先要有浓郁的人文氛围,可惜现在已被急功近利的应试氛围所取代。平时基本不看书,不读报,还能称作是文化人吗?

要读书,更要会读书。只有将读过的经典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气质,人文素养才能得到滋补。记得读大学时,有机会与郭绍虞先生同居一室达数月之久,两人常作“桃源夜谈”。他极喜欢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说此诗意境幽深。柳宗元被贬柳州后心情复杂,但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压垮其精神,他借助渔翁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专注地“独钓寒江雪”,写下大量优秀诗文。郭先生告诉我,他从年轻时代起就把柳宗元这首诗中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读书和治学中,在艰苦寂寞的条件下,力排各种干扰、诱惑,犹如置身于极为清静的环境之中,发扬“独钓寒江雪”的精神,不只是盯准鱼钩,而是把眼光放远,享受的不只是钓到的鱼,而是享受钓鱼的过程,结果收获甚丰。他对我说:“欣赏诗文,不仅要懂得作者抒发的情感,还要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进去。”数十年来,我照着他说的去做,即使面对非议,也坚持边教书边读书边写作,无畏地“独钓寒江雪”。数十年来,也写下了千余篇文章和十多本著作。

三、提升人文素养是为了创新

说到底,提升人文素养,不是要倒退到传统文化中去,而是为了创新;不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是为了改变自己。正如周国平所说,人文素养越深厚,对现实和自我的认识越清醒,人生选择就越自觉。

一些年轻教师很想成为创新型人才,愿望虽好,但由于人文素养的不足,思想往往进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创新需天才,而吾乃等闲之辈。”

其实,创新依赖的因素很多,并不单纯依赖某种特殊之才或是方仲永式的早慧。数学家不一定有速算才能,有速算才能也未必能成为数学家。记忆力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力和判断力。反应敏捷诚然可贵,但即使反应迟钝些,如能抓住本质的东西,锲而不舍,善于联想和发挥,思想以深刻独到见长,同样也能创新。许多学生时代的尖子没有成为科学家,相反,许多普通学生后来却做出杰出贡献。高斯两次考大学都未考上,爱因斯坦和希尔伯特在学生时代都不突出,后来他们都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师。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误区之二:“学问功底差,等知识变渊博了再谈创新。”

其实应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巴金的代表作《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日出》都是青年时代写的,尽管后来他们的知识比青年时代时更丰富,理论水平也更高,但却未能再写出超过它们的好作品。郭沫若写《屈原》时没读过《李尔王》,写《虎符》时没读过《东周列国志》,他甚至认为,如果读了这些书,就写不出来了。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是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时,既不懂黎曼几何,也不懂张量分析,这些知识都是后来学的。他说,最有效的学习是在需要用它的时候。

著名数学家雅可比打了个比方:“要是你的父亲坚持要先认识世界上所有的姑娘,然后再跟一个姑娘结婚,那他就永远不会结婚,也永远不会有你了。”他说此话,就是为了鼓励那些自惭形秽、缺乏创新勇气的学生。

误区之三:“简单问题早已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近年来,科学的一些重大进展,其基本思想都是很简单的,往往可以追溯到大学和中学的课程,从大学教材和中学教材中找到线索。2000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曾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人接受信息、传递信息靠的是什么。有人会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靠的是神经。但更深一层的问题是它是神经中的什么物质传递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花了4年时间,最后问题得以解决。

误区之四:“创新都是重大的,小处谈不上创新。”

创新不在大小,关键在于一个“新”字。学生作文中就时有创新的微光。如有学生说周敦颐说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语文则是“可亵玩而不可远观”。再如有的学生提出“保护性破坏” “节约性浪费”这样的新概念,都属创新思维的微光。可以说,每个人头脑中都有这种微光的闪现,可惜大多自生自灭。

举一个例子。邮政特快专递EMS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不同于传统的邮递方式,它最早的发明者却是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个博士生。他在读学位时,曾因邮件屡屡迟到而使恋爱告吹,痛苦之时他就设想:为了加快信息传递,不妨把一些材料派专人送到一地,接受方签个字,当天就能收到。他想,能否圈定几个城市,圈定几个点,每天都有专人办理这些快件的传递呢?导师认为他这是不务正业。他干脆连学位都不要了,全力投入这件事。结果这个从身边小事产生的小小创意,没几年就变成了一项蓬勃发展的事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上一篇: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下一篇:关于坚持正能量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