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2024-05-17

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共6篇)

篇1: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浅论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一个民族的兴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科教兴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应从小学抓起。

小学教育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它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教育的阶段。传统上,人们都把教育视为学校的问题,而现实中,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它既是一个教育实体,也是一个社会实体。因此,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立体化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创新非常重要,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是每一个人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内存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关系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小学教育向创新教育方向改革,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推动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首先应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纲,忽略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创新。其潜在原因在于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设计者教学理念的影响,而在这种影响下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都易忽略学生这个主体,采用的也是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维,教学过程的设计当然主要考虑的就是成人的。而小学生的心理顺序最大的特点是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发展不是一个量的累积过程,而是其结构不断重新组合而产生质的区别的过程,是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世界现代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杜威也严厉地批评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即学校同社会生活隔离,课程与儿童及现实生活需要脱节,教学是灌输式的,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从的角色,以及教师在课堂充当监督者或独裁者。这样的教育方式课程与教学方法,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造成教学双方的精神紧张。所以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教师应摈弃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上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致力于教学的创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几年来,我国小学教育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便是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之一。

教师要转变观念,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传授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消化”和积累并进行辨析、归纳和概括。除上课之外,教学过程中还拓宽活动空间,让从小有特别天赋的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群体生活中学习生存,在

实践中学习技能,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创造情感、动机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开放式的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开发学生思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让学生亲自实践,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领会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实践的重要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其次树立创新精神是新形势,并对教育提出要求。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学生的成长缘于学习而受教师指导,教师在创新的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仍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创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成功。爱学习首先要对学习有兴趣,要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要在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人人爱学习的良好局面。“兴趣激发热爱,热爱促进钻研,”,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古人云:“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所以创新的教学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边学边思的空间,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

然后因材施教,培养学习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面对当前教育形势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因材施教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材施教即所谓的个性教育,这种教育要求教师坚持用科学的眼光去设计实施自己的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去评价和塑造每一个学生,不断用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不拘一格,学会求异求变。国际形势的变化,教育实践的发展,要求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创新是新形势下迫在眉睫的事情。

作为教师,要尊重差异,分层指导,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将学生动态地分为“学有余力生”、“学习顺利生”、“学习困难生”,教学过程中将目标、提问、训练、作业、测试分层,对不同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这样缩小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和尊重的氛围中愉快学习。针对课堂发言时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教师应采取恰当的对策,营造和谐民主氛围引发发言。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发言时当好听众,活动时当好参谋,学生遇到困难热心帮助。课堂上没有挖苦、抱怨,有的是谆谆诱导与民主和谐。

教师应提供条件,让学生能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特点,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参加兴趣小组或学科小组活动,广泛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得益于课内,延伸于课外,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下,教师的威信和力量不是建立在界限分明的师生关系上,而是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渊博知识的个性魅力的完美结合。教师和学生问应保持着流畅的双向互动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自尊、自立、自信。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不能被动趋从,人云亦云。

罗杰斯曾经说过:“自主程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这要求教学要努力实现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并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个性发展,不断走向成功!

最后,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环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实践会学习。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把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成为会学习的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培养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扩大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尊重、互助。从小就培养了互助与合作精神,让他们知道好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同学间的人际交往能力。课外的实践活动更能有效的加强学生的思维与动手习惯,例如让他们使用放大镜等一些工具以做一些观察记录,以及记录数据的处理,加强小学生的开阔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起点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并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篇2: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代码:0456

课程名称:《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考试方案及内容要求

学习中心 庆城县

姓 名 苏 苗

学 号 161348103029

专 业 小学教育

年 级 16春

浅谈对小学教学评价的问题分析与改革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世纪之初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进行,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各种非素质教育的行为仍然存在,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

问题,对之进行分析和思考有利于素质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推广。

关键词:教学评价;问题分析;改革策略

世纪之初,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成为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使基础教育实践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广大教师、学生和社会力量都积极投入这一改革之中。在此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逐步深入,新的评价手段得以研究和使用。评价内容逐步拓宽,形成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道德、情感态度、能力发展水平、个性发展等构成的多方面评价对象。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采用自评、他评、相互评价和操行评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能力发展方面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对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在此,笔者仅对当前教学评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策略。

一、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剖析

1.教学评价观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鉴别性、诊断性与形成性评价的关系与地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当前,基础教育教学评价观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突出表现在某些地区和学校对鉴别性、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上,主要是强化鉴定性评价,忽视和弱化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应有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不自觉地走向应试教育的老路。鉴别性、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三种类型,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对其功能注重程度不同则导致现实教学状况的不同。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鉴别性评价被严重异化,被空前强化为唯一手段,发挥其分等、分层和选拔作用,其极端是分数被空前强化为选拔人才的唯一依据,现实表现为对升学率的追求,这样,分数、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由此,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都成为升学率或考试分数指导下庞大教育体系的一个组件。此时,“应试”成为教育活动的目标,而作为教育目标中人的发展反而成了“应试”手段。而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则处于从属地位。诊断性评价是为鉴别性评价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学生,区分学生的优劣,其相伴随的措施为抛弃劣等学生,而不是因材施教。形成性评价同样难以摆脱这种处境。由于鉴别性评价的主宰地位,评价者只注重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而不大注重过程评价,即使有一定的形成性评价也是为最终做出鉴定而服务的,没有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和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人们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得到改进工作的信息,评价无法起到随时反馈及时矫正的功能。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和全面性,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人格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为教育价值观,因此,素质教育中的教学评价应该围绕以上目标开展。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个性特长等的全面进步。二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反映在教学评价上应实现鉴别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必须打破长期对升学率追求而强化鉴别性评

价的评价导向,构建以上三种评价相互协调的评价理论和体系。如何更好地发挥三种评价的作用,特别是如何发挥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改革的诊断和改进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教学中进行鉴别性评价是必要的,也是当前教师们运用得非常普遍和熟练的一种评价形式,其主要思想就是采用目标实现程度的方式来考察教师和学生,主要手段是书面考试,因为通过考试获得的分数更容易测查、比较,因而更容易操作。对于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教师素质水平的差异导致有些教师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其中的精髓和要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简单地给学生下结论,从而以鉴别性评价代替形成性评价。2.教学评价手段仍然显得单一:书面考试与其它评价手段的配合协调尚需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长期以来,主要是通过评价学生来反映教师的工作,其中主要运用书面考试手段,即对于所有学生采用根据统一评价指标体系而制定的书面考试工具来进行评价。书面考试有其它评价手段难以代替的优点,如高效率,客观性等等。但是,书面考试的定量评价手段存在某些弊端,“近些年,在教育评价中却又出现了把量化技术绝对化的倾向”。“甚至像德育这样具有非序列性、非数量性特征的领域也在朝着量化方向发展。片面追求量化,迷信数字,实际上是否认了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忽视了学生个性本质的不可测性,在实践中,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作用,把评价引入歧途”。“评价结果的数量化,虽然有助于鉴定、比较和选择,但却丢失了许多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削弱了评价的诊断、改进功能”。[1]在使用定量评价手段时,许多评价者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手工统计资料,对于现代统计理论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手段在教学评价中的运用没有达到自觉和熟练的程度,这也直接影响到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因此,对教学活动完全用定量的方式加以考察是很难做到全面的。现实对书面考试的争论不在于是不是应该取消它,而是如何使其更客观、更科学、更全面地反映教学状况。针对其弊病,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了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作为书面考试的补充,如档案袋评定法、专题作业法、成果展示法、学生成长手册法等等,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不过,这些方法主要是定性的,保证定性方法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又是当前教学评价手段研究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之一。如何使书面考试与其它评价手段配合协调,特别是在中考、高考等选拔人才活动中充分考虑运用其它评价手段所获得的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种评价手段配合协调的方式及各自在评价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权值等问题是难以回避的,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所以,虽有论者建议在高考中实行结合考生在中学时期的诸种表现和评语,并相应赋予它们不同的权值来全面评价学生,结果难以实施。有些中小学校受师资力量的限制,仍然单纯采用过去常用的量化方法,使现实的评价手段仍然显得单一。在评价实践中仍然维系过去的模式,这是当前教学评价实践中还广泛存在的现象。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中小学教育就难以改变走向应试教育的覆辙。3.教学评价方向呈现明显单极化:由上至下的评价模式尚需进一步改变新课改革倡导建立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发挥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力量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评价形式多元化,提高自评在评价中的地位,实现教学评价中的多极互动,构建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评价框架。这种评价模

式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真正实现全面评价。从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实践来看,多数评价仍然是指令性的、行政命令性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教学评价、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中的评价对象是被动服从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单一的。从课堂教学来说,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虽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也有学生自评和学生评价教师这些项目,但其权值和在做出决定中的作用是非常小的。从评价的内涵来说,就是要评判价值。那么,谁来评,谁规定评价的标准,最终决定权仍然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只是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代表进行常规教学评价,评价结果的解释是依据教育行政部门早已定好的标准。可以说,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评价的导向直接影响着现实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自上而下评价模式弊病是显然的,难以反映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貌,要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结论是困难的,评价也难以发挥较大的诊断与改进功能。4.教学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规范化学评价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应该是学校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并贯穿学年始终,同时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加以运用。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观性、随意性仍然较强,还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尤其是对一些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学校,缺乏一整套稳定规范的制度和程序,未能形成必要的制约机制,使教学评价基本上处于“人治”的混乱状态,从制度上影响了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师资力量的局限,学校教学管理本身没有较强的评价能力,难以运用定量和定性手段进行制度化的教学评价,而教育管理部门将教学评价仅仅作为一种行政管理职能履行,对其规范化建设重视和指导不够。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评价思想必须与这些学校的实际相结合,这也需要有一个转化过程。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少数民族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等的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如果用同样的、绝对的评价指标体系去进行教学评价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加强中小学规范化教学评价制度的建设和监督检查,避免流于形式;还必须完善适宜各地区、各类型学校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使之可行。前者是教学评价实施的保证,而后者是关键环节,是教学评价制度化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评价的改革策略构建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实践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向全面推广的过渡,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必须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1.完善评价理论,改革评价制度,建立与素质教

育相适应的立体教学评价模式评价理论的成熟和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现实教学评价的开展。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评价思想代表着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但其中几种矛盾关系的处理、协调将决定其能否很好地走向实践,如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鉴别性评价的作用发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协调配合,定性评价手段的开发研究,知识、情意、能力等评价内容的比例关系等等,这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评价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教学评价具有更强的组织性,明确有关教学评价的法规条例,对评价人员的

篇3:当代小学书法教育教学体系构想

关键词:书法教学,小学生,现状分析,可行性策略

汉字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五千年文化文明史, 而书法是汉字在漫长岁月中的发展产物, 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精髓。书法艺术的学习是艰辛而漫长的, 需要时间和毅力的考验。在小学生书法教学研究中, 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 将书法文化转化成教学知识来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丰富的书法艺术内涵, 加强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

一、分析小学生书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校的评估标准不利于书法教学的发展

在对教师进行的教学评估中, 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将书法教学列入到评估标准中来, 因此很多教师根本不会注重学生的书法教育。学生只要把字写正确, 在考试中能够得分是如今存于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致观点。于是大多数学校都取替了书法课, 汉字书写的好与坏不再是老师和学生关注的方向。

2. 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将书法教学放在教育理念内。

由于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的教研标准, 并没有将书写教学放入在内, 因此教师按照教研的标准给学生传授知识, 对自身的书法水平没有进行严格的要求, 也制约了教师书法水平的提高。

3. 教师自身的书法基本功差。

书法的基本功底要求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完全掌握, 对偏旁部首和字体结构之间的比例要合理搭配。很多教师不具备良好的书法基本功, 因此不能对学生的书法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示范。由于学生没有掌握书法的基本要领, 养成了随心所欲的书写习惯, 长久发展下去, 书写出来的汉字丑陋不堪, 如果没有在小学时代将学生的书法功底培养出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书法缺陷将很难改正。当走向工作岗位上, 写一手好字就好比一个人的门面, 是一个人自身文化修养最直接的体现。

4. 电子教学的应用也为教师的书法功底差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借口。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小学生书法基本功底的培养十分的重视, 在《小学生语文教学标准》中, 着力强调加大力度培养小学生的书法水平, 要求小学课堂要设立书法课, 而在每天的语文课上, 教师也要抽出十分钟时间来对学生的书写能力进一步的加强指导。可见在当前的义务教育阶段, 我国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学生书法水平的决心。

二、小学书法教学实施构想

1. 提高认识

针对教育管理部门、教研部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就书法教育加强正确的认识, 使其充分意识到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

书法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我国民族文化和智慧的象征。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汉语在国际经济交流中的应用也日益频繁, 汉语的全球化升温, 必将导致汉字在国际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汉字的博大精深是世界其它任何语言都无法比拟的。汉字的结构设计中充满着艺术美, 如果我们不学习书法, 不练习书写汉字, 就不能领会到汉字中蕴含的艺术美。于此同时, 书法练习还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能够提高自身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练习书法能够加强学生严格谨慎、踏踏实实的生活态度, 磨练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养成有始有终的做事方式。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由此可见, 书法练习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最佳途径。

2. 齐抓共管

教育管理部门、基层领导和老师应当把书法教育作为一门课程, 对其进行高度重视, 将书法和教学一齐抓起实现共同管理。

首先, 教育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机制对书法教学进行考核和激励, 只有这样, 才会使学校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书法教学的重要性, 并将书法教学安排到日常工作日程上来。

其次, 教研部门应该加强对书法的教学研究和培训力度 (1) 加大力度进行书法研究, 营造出良好的书法教学环境。 (2) 加大力度培养教师的书写水平, 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书法能力。 (3) 有助于教研部门、学校和老师充分认识到书法教学的重要意义, 让教师在心理上重视书法教学的培养。 (4) 教师要自觉加强书法练习, 以此来加强对书法教学的指导能力。 (5) 可定期设立一些书法展示活动或书法比赛, 促进教师提供书法水平。

最后, 学校要积极开展书法教学课程, 有效落实书法教学的教育方针了。教师岗位责任书的考评中, 应该将书法教育加入其中, 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来考核和激励书法教育。学校应该营造出一个书法练习的学习环境, 使书法教学更加的制度化和经常化。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 更应该对书法水平进行严格的要求。在校园里开展书法展览和比赛等, 增强教师和学生对书法练习的积极态度。为书法教育建立档案管理, 记录教师辅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的经验和方法, 为今后学校的书法教学提供参考价值。

3. 因材施教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练习之前, 要对学生的书写规律做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遵循学生在书写中的具体问题, 进行有的放矢。

对于学生的书法教学必须从基本功抓起, 为学生今后的书法练习打好基础。学生在书法练习中, 要先对汉字的结构进行分析, 通过对汉字结构的审美能力判定汉字的书写方式。教师要起到模范示范作用。在对学生的作业修改和审批中, 展示给学生一个标准的汉字批阅, 时间长了学生也会被这种标准的汉字写法所熏陶。培养学生的书法爱好, 保证足够的书法练习时间和练习频率, 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三、结语

书法练习不能一口吃个胖子, 它是一个时间的积累过程, 需要勤奋努力的练习书法才能达到一个好的书法水平。因此, 老师和家长要进行密切的配合, 保证学生在课内和校外都能够做到提笔就练字, 有助于学生书写能力的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衡士玉.关于幼师书法教学的几点看法[J].成功 (教育) , 2010 (01) .

[2]戴永芳.浅谈多媒体网络技术在书法教学中的运用[J].昌吉学院学报, 2009 (03) .

篇4:当代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小学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育;教育理念

G623.5

一、引言

近年来,面对新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推广,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好的教育是什么”。好的教育这个命题有很多答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场上,会给出多样的答案,每个答案都是对“好的教育”这个模式的立场认识和考量。经过多年的教学发展,我倒认为好的教育及时有意义的课本教育,又是有意思实践教育。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掌握全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与时俱进值得探索的课题。,培养出有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学生。如何全面提高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需要每个小学数学教师去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命题。

现阶段,“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最大程度上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要求下,教师们就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当前小学数学在教学和改革方向上要充分的與时俱进,紧密贴合时代教学的发展,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类推动小学数学的教学和发展。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结合新教育的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可以兼顾情景化教学的方法考量,可以认知考核和评价制度的模式优,这些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模式都是贴合当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方向,都是有利于小学数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1.小学的教改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新思维

新媒体新技术要求学生转变传统数学学习的思维,用全新的学习模式与学习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便利性,为自己的数学学习带来新的契机,充分发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一改传统教学中灌输为主的教学认识,充分发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热情,这些都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充分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

2.小学的教改要发挥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主体性

新课标和新教育在其大纲内,都把以学生的为主的健康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目标和规划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在教改之路上,把新教育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要求结合当前教改,一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把教改和新思想充分的融合,并且发挥其有效性的推动作用,必将为小学数学的教学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小学的教改要挖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潜在性

近年来,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被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所利用,每个教师在这个方法的利用和操作上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深刻体会。情景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让学生在情景化的课堂教学中,切实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方法性,引导学生主动去发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积极的去探索如何用自己学习到的方法去解答。比如在数学的加减法的课程学习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筷子和定人数的情景设置,把学生每天必须要经历的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结合,把数学生活应用和数学理论知识有效结合,学生会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身影,处处要用到数学。以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不自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态度,从而不断的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

4.小学的教改要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的积极性

图文并茂的学习的方式,生动形象的课本知识,让学生不在对枯燥的数学学习说“NO”,增加人机的交换性学习方法。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改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多样性和层次化,学会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不一样的数学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的把考核和评价的制度落实下来,通过多样化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来评价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素质,鼓励学生自我的去探索小学数学学习的方法。切实转变以往传统教育中把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论依据。把小学生在学习过程、自我反思、学习态度、考试成绩、课后反思等等都融入到考核和评价的体系中,不断的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之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还需要更多的数学教师参与其中,共同开发和研究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新时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和运用教改的优势条件,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晓梅,乔艳青,高文杰. 太原市迎泽区新西小学“自我建构、自我超越”课堂教学模式思考与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17)

[2] “厦门市第三期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班”在人教社举办[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5(08)

[3] 方永进. 我的“微拍”教学研究——一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科研感悟[J]. 浙江教育科学. 2015(05)

[4]卜延池. 浅谈如何利用多媒体全面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J]. 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 2013(03)

[5]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第四小学课题组. 构建立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 教育导刊. 2003(01)

篇5: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

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

内容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给教育也带来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进入20世纪以来,小学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就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关键词:当代小学教育

课程内容

改革趋势

小学教育事关基础教育的大局,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更是事关学生的未来。当代小学教育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汲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同时注重个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关系,同时还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在遵循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的原则的基础上呈现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更加体现以学生的本的发展趋势。

当代小学教育的对象和当代小学学习共同体的主人是小学生,小学生作为一 个独立的主体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和属性。而当代的小学教育就是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共同体,以保证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以学生为本,注重全体学生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把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及儿童与知识、社会的关系,在动态上尽力使其平衡。以学生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求有时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二、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调适取向”与“创生取向”所超越。

课程与教学论

当前,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不再被视为国家课程改革方案的忠实执行者,而是逐渐成为制定国家课程计划的参与者、课程开发者和课程计划的创造性实施者,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如何参与课程改革尚是一个新课题,许多实践中的问题还有待于研究和回答。但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性已日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这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走课程综合化道路的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总量急剧增加,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小学课程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时空里,及时地吸收最新的科技成就,是我们的小学生能够同当代的科技发展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近年来,随着当代科学向整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随着自然科学人文化趋势日益加强,综合课程的某些优势更为明显。目前,国内外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综合化特性,在学科设置上打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使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出现了诸如合科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等综合类型课程。小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四、更加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属于课程内容的隐性课程内容。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以前,学校的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而现在的课程内容更加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要求未来的人们不仅要具备竞争意识,还要有合作意识。这种趋势下对学校的德育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的要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课程内容改革的朝着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就越来越显著。

五、评价标准朝着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的趋势发展。传统课程评价为了满足比较、筛选的需要,给课程评价制定了刚性的评价标准,往往把被评对象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或常模之下,用评价者认为的某一种价值观要求被评对象。现代社会对人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显然,这种要求是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统帅下的课程实施所不能满足的。同时,课

课程与教学论

程评价标准的同一性与评价对象的差异性之间的不对称本身就预示了传统课程评价的不合理性,我国古代就有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评价也应该“因材施评”。因此,要避免传统课程评价标准的弊端,就应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评价对象的特殊情况,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使课程评价标准弹性化。课程评价标准的弹性化要求评价标准多元化。即确立适合于不同评价对象的多重的标准;确立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多维标准;确立不仅反映评价者的价值标准和适合外在要求的,而且反映评价对象的价值目标和内在需求,并促进其发展的多功能评价标准。

综上,当代的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把学生和教师当成是发展的人。课程内容的改革注重多样性综合性的课程,注重评价的多样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主编《小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2] 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篇6: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0456

学习中心 清溪宏扬教育

姓 名 刘金明

学 号 162863102028

专 业 教育管理

年 级 16年9月

/ 7 《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浅议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教学生活化

刘金明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

那么,现行的数学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在何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联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现将观点阐述如下:

首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小学低年级课改课程中,开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机灵狗、淘气、笑笑等作为主人公,贯穿于整册教材,学生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一起,畅游数学这个充满智慧的王国,寓教于乐。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处。课堂练习的设计,摒弃了枯燥的写写、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呈现,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的完成知识练习和个性形成,高质、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 7

其次,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一、创设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包括:

1.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得学习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过程。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可爱的企鹅》一课时,可以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海尔兄弟》吗?海尔兄弟经常和爷爷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险,春暖花开的这一天,海尔兄弟和爷爷又登上热气球出发了,不一会儿,热气球飘到了南极,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企鹅(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这是,海尔兄弟又发现了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小组互相说说,看哪一个小组发现的问题多。”这样,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投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中去。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的像学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体图形,学生通过看、想,交流,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物体的方位特性。

3.教学例题简单易懂 创设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如在一节三年级的《钟表的认识》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加菲猫这个孩子们熟知而又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带到课堂上来,生动而又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加菲猫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让孩子们主动说出主人公每个活动的准确时间,借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时间的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反应是积极的、热烈的,充满兴趣的,这就使得学生把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 7

4.模拟生活 创设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就真正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统一。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实践的细节,合作的乐趣,而且还能够学习到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等生活经验,切实地在课堂上学会生活。

5.动手操作 创设情境

好动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合作与交流,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如在教学《有几枝铅笔》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铅笔摆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6.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直观具体的图和物是学生最为感兴趣和最能调到学生积极性的,生动的图画和具体的形象可以很让学生快乐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牢牢掌握。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可以准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动多彩的形象图片来吸引孩子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教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试着自己贴出图片,说出理由。

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真正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 7

1.指导学生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数学的最佳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道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2.挖掘生活素材 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非常单

一、静态的,那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可以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时的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非常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炼生活。例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平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见解,使得课堂成为生动交流的平台,产生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借此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三、数学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

/ 7

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行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

1.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改变学习和练习是学生负担的状况。

2.数学练习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

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个性和品质,可以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过图书、网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通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3.学科生活结合 综合发展

学生可以在已有基础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内容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习更具有时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加深入。

4.评价生活化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以往的数学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只是起到了调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对主体的激励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以评价之余,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扬优点,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学习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对认真踏实、书写工整地的学生评价:你的作业书写的真漂亮,批改起来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继续努力吧,相信你一定会更加优秀!对聪明而又马虎的学生:你的 6 / 7

想法可真不错,但是却出了问题,好好查一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希望你告别粗心,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更爱学数学,更会学数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问题情景和练习,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贴近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

2018年6月12日

上一篇:多媒体英语教学心得体会下一篇:鼓励年轻人奋斗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