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畜牧业考察报告

2024-07-15

发展现代畜牧业考察报告(精选8篇)

篇1:发展现代畜牧业考察报告

发展现代畜牧业调查报告

2011年8月

现代畜牧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管理畜牧业,具有优质、高产、高效、安全,技术密集、工业化程度高和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

当前,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为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本文就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然性、必要性和举措提出一些思考。

一、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要性

首先,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加快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受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制约,种植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处于平稳增长期,而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增质增效都具有重要意义。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主要表现在:一是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大。畜禽饲养总量及人均占有量逐年增长,发展势头较好。二是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10年畜牧业实现产值1亿元,为养殖户人均直接增收达到630元,2011年预计人均增收可达800元。三是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

位越来越重要,以后一定会主辅换位,畜牧业在大农业中主导地位也会进一步确立。

其次,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改变传统畜禽饲养方式的必然归宿。传统畜牧业受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生产者素质、市场发育状况等因素影响,存在饲养规模小、疫病控制难、产品质量差、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脆弱等弊端已经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禽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与之相适应,发展专业化、大规模的现代畜牧业就成为历史必然。据调查,全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和适度规模养殖户总数超过600户,已占饲养总量的50%以上,规模化家禽养殖占总饲养量的90%以上。

第三,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发展“两型畜牧业”,现代畜牧业正是顺应“两型社会”要求,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畜禽健康,产品优质安全”的标准组织生产,推动畜牧业朝着“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相一致的生态养殖模式方向发展。目前,全10多加养殖场(小区)建有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对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做到了无害化排放。

第四,发展现代畜牧业,是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当前,大中城市逐步实行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就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发展现代畜牧业有利于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的贯彻实施,增强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规范畜禽产品养殖过

程和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促进畜禽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相关管理者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有利于推动我市畜禽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增强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高养殖效益,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放心蛋”。

二、发展现代畜牧业可行可为

(一)市场强力拉动,优惠政策驱动,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全国出现猪荒,生猪市场需求增大,供求矛盾突出。为了平抑物价,维护稳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生猪生产的扶持政策,包括国家生猪调出大市奖励政策,能繁母猪保险政策,地方政府以奖代补激励政策等等。市场的需求和各级政府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为我们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推进我市现代畜牧业再上一个台阶。

(二)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夯实了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一是畜禽小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小型大规模的格局。截止目前,全市已经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小区)17个,各类畜禽养殖大户达到600余户。标准化养殖方兴未艾,规模效益大幅增加。二是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的应用,是养殖场户节约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得到了养殖户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三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筑牢了产业基础。到目前为止全市建成龙头企业6家。

3、从业人员健康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各级、各部门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办法,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专题讲座、现场参观,组织畜禽养殖户参加国家级、省市市畜禽交易会、技术研讨会,了解国内外畜禽发展最新动态,学习先进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知识,提高养殖者和从业人员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观念新、善经营、懂技术、素质高的养殖队伍。

三、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注重的事项

一是注重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应针对我市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资金、市场等多种因素,遵循快速发展又恰如其分的原则,实现要持续发展,选择各自合理的生产规模和建设模式,通过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达到防御各种风险、降低成本、实现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目的。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市应重点推行两种经营方式。一是大力开展畜禽小区建设。按照品种良种化、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形成小区规模优势,到2015年,全市规模养殖场户总量达到1500户,其中年出栏2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达到500户,其中出栏千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00个;二是着力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大力推行 “公司+基地+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按保证农户收益的协议价收购,农户按标准修建(改造)圈舍进行规模养殖的“订单养殖”模式,推动畜牧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二是注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继续推进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良种猪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力争到2011年底,建成5—10个存栏300头左右优质能繁母猪的扩繁场。切实加强政策导向、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市乡为主的生猪人工授精网络,不断提高制种供种能力。鼓励养殖场(小区)自繁自养,全面实现良种化。继续抓好奶牛肉牛品种改良工作,合理布局、发展我市肉牛生猪配种站,加强冷配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受精率,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优良家禽品种饲养面。切实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畜牧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工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牵引带头作用,加快良种良法推广。

三是注重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在动物疫情诊断、监测、防疫监督和兽药、兽医监察等方面条件。进一步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加快推进市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强化市级兽医部门的责任,建立一支布局合理的骨干防疫队伍。科学编制免疫计划,完善免疫制度。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全面推进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强疫情测报网络建设,完善以市、乡镇为主

干,以防检人员和村级防疫员为支点的疫病测报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科学指导疫病防控。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落实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加强应急预备队伍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兽医卫生监督所建设,切实加强乡镇、村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动物疫病可追溯,逐步建成全市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建立完善动物防疫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撑体系和公益性乡镇)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经费及日常运转经费、村级防疫员补助等全额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保障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经费。到2015年,市、乡标准化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

四是注重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畜禽饲养投入品的监管制度,指导养殖户规范饲养、科学用药,杜绝违法使用投入品的行为。强化畜禽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工作,推行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畜禽免疫标识制度,建立牲畜信息档案,严把市场准入关。落实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使用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畜产品药物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监测长效机制,逐步与国际市场对接。

五是注重建立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投入,有效整合财政支农及各类项目建设资金,相对集中投入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方政府扶持畜牧业的力度,采取“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发展畜禽养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积极配合,给信誉好、资金运转有困难的养殖企业提供必要的信用贷款,促进畜牧业发展。

六是注重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重点是要加大畜牧业保险力度。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抓好能繁母猪、肉猪的保险工作,并将保险延伸到畜牧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不断拓宽保险范围,防范因为自然、重大动物疫病灾害和市场等多种因素给养殖业带来的风险,保障我市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七是注重畜牧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畜牧业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切实做到规划合理、生产标准、设施完善,用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指导生产,倡导畜禽粪便和污水通过无害化处理还田种稻、浇果和养鱼,实现氮、磷、钾的生态循环,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篇2:发展现代畜牧业考察报告

一、三县(区、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以规划先行的理念,谋划现代畜牧产业发展。大英县、广安区、华蓥市都制定了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其中大

英县和安居区为**省现代畜牧业试点地区,确立了以生猪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定位,把构筑良种繁育、疫病防控、标准化规模养殖、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监管等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系统工程。大英县委、县政府立足大畜牧、大产业、大发展,以区域发展、突出重点为原则,以规范化、集约化发展为前提,以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为核心,整合项目集中打造现代畜牧业示范带。注重“点、线、面”结合,力求从“点”上体现示范观摩效果,从“线”上突出规模效应,带动“面”上发展。沿隆盛—蓬莱—卓筒井一线重点打造标准化生猪繁育基地、养殖小区产业带,建设生猪样板片和示范片;在象山、玉峰、智水、蓬莱、卓筒井、金元等乡镇11个村建设天府白鹅养殖基地,集中打造蓬莱—卓筒井、蓬莱—象山、蓬莱—金元三条“稻—鹅”养殖示范带;在回马、蓬莱、卓筒井等乡镇集中打造商品肉兔产业带,努力把蓬莱、回马打造成肉兔养殖之乡,创立大英肉兔养殖品牌。

(二)以工业化理念,助推现代畜牧业“四化”建设。在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中,三个县(区、市)坚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的发展思路,实现畜牧业“核聚变”效应,联动推进畜牧业现代化。一是推进良种化。三县(区、市)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推广pic、dly,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建立完整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大英县的卓筒实业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在民主办事处租用土地800亩,建立了现代化万头生猪良繁基地,饲养优质种猪1500头,实施“369”工程(即:在300个村建立300个养猪专业合作社,每村6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每户单批存栏生猪30头,年出栏三批90头),建成年出栏160万头优质商品生猪的大基地,使全县的优质种猪迅速增加,大大推进了良种化进程。二是推进规模化。东方公司以“培育一流种猪,铸就行业金牌”为目标,在隆盛镇三家店村租用土地130亩建立工厂化种猪繁育基地,养殖种猪1500头,公司采取低价优惠、赊销、零成本模式,带动农户规模养殖。目前大英县有存栏100头以上规模种猪场18家,带动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场3000余户。三是推进小区模式化。大英县生猪养殖小区严格实行“八统一”,推行“多方联动”、“退宅进区”等新型畜牧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养殖农户采取实物配送与现金补助的方式,分别对圈舍、沼气池建设和种猪、仔猪补栏给予适当的引导资金补贴,全县建成年出栏千头生猪养殖小区38个,年出栏万头生猪养殖小区4个。四是推进了生态化。三县(区、市)积极推广“发酵床生物零排放”技术和“养殖—沼气—种植—养殖”循环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稻田养鹅和种草养畜,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构建健康生态养殖。

(三)以市场化的理念,推进现代畜牧业机制创新。一是建立担保融资机制。大英县卓筒实业公司成立了联邦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为养殖企业、业主及畜产品加工企业担保贷款,提供周转资金。二是建立利益联系机制。大英县在资阳“6+1”模式基础上,建立了多方联动合作共赢的机制。使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种猪场、专合组织、养殖户、担保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经营实体互动共赢。卓筒实业公司采取给农户优惠提供仔猪,提供饲料,无偿提供建设服务,保证优于市场价格0.4元/千克收购生猪,实行二次返利,保证农户每头育成猪最低收入50元。华蓥市的红源种猪场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采取赊销或按期付款的方式将二杂种猪和商品仔猪交与农户饲养,并与农户签订种母猪和商品猪供给、技术指导和保护价回收等合同。化解了农户面临的市场、疫病双重风险。

(四)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三个县(区、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工作放在首位来抓。大英县收编的人员所需经费纳入县级财政全额预算,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的阳光津贴也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了基层畜牧兽医站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现代畜牧业建设与三(区、市)的差距

通过考察学习,可清醒地看到,我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与其它地方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县产、加、销一体化畜牧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二是产业化链条结合不紧,还存在脱链现象,在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或协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三是点多不亮未成带;四是六方合作银行参与难;五是养殖业主现代畜牧业意识不够强,辐射带动力不

强;六是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七是县、镇对生产发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八是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政策落实得不够好。

三、下步发展打算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发展,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加快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提

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畜牧业率先在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到2012年,全县出栏生猪135万头,外销仔猪115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达到2500元,生猪等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生猪良种面达到80以上。把我县建设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国家出口猪肉质量安全示范区、**省精品农业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全省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之一,实现畜牧大县向畜牧经济强县跨越。

(一)抓好规划,建设畜禽生产产业带。现代畜牧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县、镇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现代畜牧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和工作措施。一是以321国道和泸荣线沿线为重点,建立生猪标准化养殖产业带,继续支持饲养50头以上pic父母代种猪且年出栏500头以上pic商品猪规模化猪场的发展,全力推进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二是以得胜、奇峰、太伏、潮河、海潮、天兴、牛滩等镇为重点,狠抓小家禽畜和节粮型草食牲畜的发展,建立小家禽产业带和草食牲畜产业带,不断优化畜牧业结构。

(二)推进配套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一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抓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按照“三定一统”(定品种、定规模、定设备,统计外观)的要求,推进良种工程建设,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猪人工授精总站和猪人工授精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全面实现良种化。二是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科学编制免疫计划,完善免疫制度,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全面推进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升防控工作水平。三是坚持逢场必查的市场监管制度,加大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执法监管,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行备案制度,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培养一批技术带头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三)创新运行机制,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一是整合现有资源,推广六方合作模式。由pic种猪场提供提供父母代种猪和商品仔猪,饲料企业配送饲料,担保公司为种猪场和养猪户提供贷款担保,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负责养猪,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二是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兴旺牧业、天泉牧业、金海公司等)通过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仔畜禽、饲料、防疫、养殖技术,并按协议以增重计费方式付酬,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寄养”模式。三是围绕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区域性特色优势畜产品主产区建设,鼓励和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组建“参与广泛、自愿联合、平等互利、管理民主”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一批现代畜牧业重点镇。实施养殖设施建设标准化工程,结合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三改一建”,做到“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坚持适度规模养殖,鼓励以年出栏生猪100头、肉鸡12000只、肉牛20头、肉羊60只,年存栏蛋鸡1000只、奶牛10头为基本单元发展专业养殖户(场)。二是制定完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同时促进与象雨润、四海、高金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的合作,带动生猪产业发展,调动和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带动、行业推动、链条延伸、产品增值的重要作用。三是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和“发酵床生物零排放”生产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避免产生新的面源、点源污染。

(五)做大做强生猪品牌,提升品牌效应。一是充分发挥县畜牧兽医信息网的功能和作用,按时对生猪生产、加工、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与国内主要行业网站进行对接,实现畜产品销售网上交易。二是加强宣传,以“蜀龙”牌商标为载体,在交通要道、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等处设立广告牌进行宣传。对外调生猪统一佩带“蜀龙”牌商标,提升我县生猪的知名度。三是巩固和扩大“蜀龙”牌生猪产品的影响力,着力提升“蜀龙”牌生猪品牌的知名度,争创**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六)强化管理,搞好项目建设。一是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进一步做好项目的策划、编制、争取和储备工作,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支持,实现投入上的突破。二是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试点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意见》(川府发[2009]14号)和《**省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文件精神,围绕**畜牧产业发展,重点挖掘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对畜牧经济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充实和完善项目库。三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进一步加强日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保证项目实施不走样。

篇3:河口区现代畜牧业发展调查报告

1 养殖规模迅速膨胀

2016年上半年, 全区生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24.85万头、5.83万头、14.2万只、370.25万羽;生猪、牛、羊、禽出栏分别达到17.78万头、1.30万头、8.69万只、590.23万羽。全区肉蛋奶总量14.48万t, 同比增长24.3%。预计2016年底, 全区生猪、牛、羊、禽存栏可达30万头、7万头、15万只、500万羽;生猪、牛、羊、禽出栏分别可达40万头、3万头、18万只、1500万羽。全区肉蛋奶总量可达27万t, 同比增长13.06%。

2 龙头项目建设势头强劲

始终坚持将国内外知名农牧企业作为招商重点, 先后引进了总投资2.3亿美元的3个澳亚万头奶牛牧场, 总投资6000万美元佳发出栏年10万头肉牛牧场、总投资16.48亿元的正邦百万头生猪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黄河方舟枫叶鸭养殖项目、总投资2亿欧元的澳亚乳制品深加工、总投资3.4亿元的澳源肉牛深加工等10余个畜牧业龙头项目。

3 畜牧养殖模式加快转变

目前, 全区建设标准化畜牧小区400余处, 猪、禽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78%和93%以上, 新发展的规模养殖户, 标准化模式占90%以上, 成立各类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71家, 培养畜牧技术能手、经纪人80余名, 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大幅提升。

4 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按照“规模膨胀、链条延伸”的畜牧产业化发展思路, 围绕奶牛、肉牛、生猪、肉鸭等产业链经济, 积极推进澳亚乳制品加工、澳源肉制品加工、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及饲料有机肥加工等关联项目建设。 (1) 奶牛:澳亚乳制品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后日处理生鲜乳1500t; (2) 肉牛:率先建成了厚德和富奥两座进口牛隔离牧场, 澳源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肉牛进口、隔离、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3) 肉鸭:津合农业股份建设了年屠宰1.2亿只肉鸭的屠宰加工厂, 配套建设了40万t/年畜禽饲料生产项目及污水处理厂项目; (4) 生猪:在建设年出栏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的同时, 积极推进36万t/年饲料加工厂及有机肥生产项目建设, 适时配套建设屠宰加工、生态能源、现代物流等项目, 打造“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生猪全链条产业模式。

5 畜牧品牌建设步伐加快

按照“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 全力打造名优名牌”的工作思路, 以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加快推进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目前, 全区已注册畜牧品牌14个, 通过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企业15家, 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家。下一步, 河口区将坚持“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 按照“围绕一条主线、立足两个争创、构建三大体系、打造四型畜牧”的发展思路, 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着力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高端畜产品生产基地, 打造中国现代畜牧业样板。

5.1 围绕一条主线

就是围绕富民增收主线, 通过畜牧龙头企业带动, 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更新改良品种、加强生态保护,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重点鼓励小散养殖户发展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牧场, 共同整合资源、推广技术、开拓市场、规避风险。同时, 积极开展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5.2 立足两个争创

(1) 争创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依托奶牛、肉牛、生猪、肉鸭4大优势产业, 统一规划布局, 为产业延伸预留发展空间, 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设施装备先进、产业化经营体系完备、产品质量优质安全、科技示范作用突出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区。 (2) 争创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从标准化规模养殖入手, 加快中小场户散养模式改造升级, 大力推进健康生态养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规模标准化项目建设, 提高畜禽养殖和防疫管理水平, 积极组织无公害产地认定, 创建名优畜禽品牌, 建立健全可追溯监测监管体系, 全力打造优质、环保、安全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5.3构建三大体系 (1) 标准化规模养殖体系:充分发挥澳亚、佳发、正邦、黄河方舟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奶牛产业项目、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扶持, 加快散养型、粗放型养殖模式改造升级, 支持建成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 提升全区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 (2) 畜产品深加工体系:依托澳亚高端乳制品加工项目, 重点生产酸奶、炼乳、奶油、干酪等高附加值乳制品, 推动奶牛产业链向下游高端乳制品加工延伸;依托澳源肉牛屠宰加工项目, 重点生产血红素、高档明胶及生物制剂等产品, 推动肉牛产业链向下游高端产品延伸。同时, 实施产业招商战略, 依托黄河方舟产业园和正邦农业产业园, 招引肉鸭和生猪副产品加工企业, 重点生产鸭血、羽绒、猪肉等深精加工产品。 (3) 畜牧保障体系:一是加快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抓好春秋两季重大疫病强制免疫, 做好肉牛进境隔离检疫相关工作, 加快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 切实搞好疫情动态监测, 强化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督。二是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投入品、养殖生产、畜产品加工等重点环节监管水平, 抓好总投资120万元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建设, 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5.4打造四型畜牧 (1) 打造产业型畜牧。按照“规模膨胀、链条延伸”的发展思路, 围绕奶牛、肉牛、生猪、肉鸭等产业链经济, 积极推进澳亚、佳发、正邦、黄河方舟等龙头项目建设, 形成覆盖畜牧养殖、食品加工、生产销售、物流仓储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2) 打造品牌型畜牧。坚持品牌发展战略, 建设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 大力开展畜禽产品认证, 打造一批优质特色品牌。加强宣传推介力度, 提升全区畜禽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 打造科技型畜牧。加快推进畜牧科技到场入户, 着力推广肉鸭新品种与配套饲养、生猪数字化生产管理、优质牧草种植及秸秆饲料开发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奶牛TMR日粮饲喂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努力提高科技入户率和农民的创新能力。 (4) 打造生态型畜牧。按照“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 推广生态循环工艺, 推进三大澳亚牧场LNG生产、沼气发电等项目, 形成“粪污-沼气-肥料”等综合效应的良性循环,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利用的现代生态畜牧。

篇4:发展现代畜牧业考察报告

应新西兰维多摩市议会等单位邀请。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夏贤忍为团长的湖北省农牧业考察团一行6人,于2007年10月19日至11月2日访问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重点了解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这次出访,除听取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外,实地考察了3个牧场、1个羊毛制品厂、4个畜产品经销店。通过考察,考察团成员对澳、新两国畜牧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及相关生产体系状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尤其对草地畜牧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畜牧业发展途径和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1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概况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为768.23万km2,现有人口2230万人,8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全境地势低平。草场辽阔,以养羊、养牛为主的畜牧业非常发达,在农业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澳农牧业用地4.9亿hm2,其中牧业用地占55%。畜牧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常年养羊1.7亿只,年产羊毛10亿妇,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1/3以上;养牛2 620多万头。其中肉牛2340万头,奶牛约280万头,年产牛肉204万t、牛奶1 140万t。

新西兰国土面积为26.81万km2,现有人口410万人,其中140万人居住奥克兰市、55万人居住惠灵顿市。近年统计,新西兰农业用地1 564.03万hm2(折合15.6万km2),其中畜牧业用地1 152.91万hm2、耕地75.94万hm2。新西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畜牧业国家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约占农业人口的80%,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养牛最多的国家。新西兰各类牲畜存栏数量:奶牛516.16万头,肉牛449,47万头,奶牛和肉牛合计965.63万头;绵羊3 954.56万只,山羊15.31万只,绵羊和山羊合计3 969.87万只;鹿164.39万头。马7.59万匹。新西兰的大部分工业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农牧业产值约占国民收入的3/4,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商品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近一半。

2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特点

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特点大同小异,概括地讲有以下5点。

2.1生产发展迅速,波动较小

在澳、新两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畜牧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近120多年来,畜产品生产没有大起大落,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2.2畜牧业生产以草食家畜为主

在澳、新两国。家畜饲养以牛、羊、鹿等草食家畜为主,其产值均占畜牧业产值的90%以上,而猪和家禽所占比例一直较小。

2.3 草食家畜饲养方式靠放牧

在澳、新两国,养羊、养牛采用铁丝栅栏或生物围栏放养的方式,没有畜舍,羊群、牛群昼夜都在栅栏内自由活动,不需人看管,喝的水来自自流井,烈日下自动走到巨大的树冠下遮荫。必要时,靠牧羊人培训的牧羊犬赶羊、赶牛或骑摩托车亲自驱赶。这种放牧方式,不仅比舍饲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生产成本低,而且畜产品的品质和风味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2.4实行畜牧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劳动生产率高

澳、新两国所饲养的牲畜已全部良种化,并按各地的雨量、温度与自然条件饲养不同畜种。实行区域化、专业生产。目前,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已形成肉牛生产区,南部为肉羊、羊毛生产区。新西兰北岛北部以肉牛生产为主,南部以奶牛饲养为主,南岛以生产羊肉、羊毛为主。目前有将近3/4的牧场以经营某一产品为主。专业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械化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如牧草的种植和管理、饲料加工、挤奶、剪羊毛、屠宰和加工、运输、冷冻等,主要依靠机械设备完成。在新西兰,我们驱车前往牧场的途中,经常看见几百头奶牛自动排成长队缓步走向挤奶站等候机械化挤奶的壮观场景,令人惊叹!新西兰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肉0.92万kg,奶5.2万k,高于世界上所有的畜牧业发达国家。

2.5 畜牧业经济具有很强的外向性

由于澳、新两国地广人稀,国内市场有限,绝大部分畜产品需要到国际市场上寻求销路。近年来。澳大利亚年出口牛肉120万t、原羊毛49万t(占全世界贸易量的70%)、带毛绵羊皮15万t,均居世界首位。全澳畜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高达30%。新西兰70%以上的畜产品供出口外销,每年出口羊肉38万t、牛肉46万t、奶粉62.34万t,在全世界分别居第一、第四、第一位。其出口的肥羔肉和各种风味的干酪居世界前列。尤其是肥羔肉,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市场上极负盛名。

进入21世纪,澳、新两国创新畜牧业经营方式,注重把畜牧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成功实现由“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向“骑在游客身上的国家”的转变,为国家创汇带来滚滚财源。新西兰2003年接待海外游客216万人。我们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考察的天堂农庄,实际是一个旅游观光牧场,游览车、餐饮店、旅游品商店一应俱全,饲养的牛、羊、鸸鹋、袋鼠、考拉供人观赏,还举行剪羊毛表演,吸引了众多国外游客。

3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途径

3.1 大力建立低成本、高产出的人工草场

澳、新两国草地建设始于19世纪初或中叶,国家无偿投资建设水、电、路基础工程;家庭牧场自营部分的建设向国家贷款。全澳牧场约6.7万多个,面积从几百公顷到几千公顷不等。最大的达40万hm2,牧草施行喷灌,每隔3~4年施1次化肥。小块牧草由人工培植,大面积牧草地用飞机播种、施肥。目前,新西兰人工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67%,并全部围栏化。两国草地利用方式均以放牧为主,很少补饲。在草地经营的技术措施上,通过清理、施肥、播种(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和草地围栏化来兴建稳产高产优良的人工草地;严格实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定时施肥。由于建立科学的草地利用制度,人工草地可以利用10年以上。通过兴建人工草地,极大地提高了天然草地的利用率。天然草地一般每公顷养1只羊。而人工草地可养5~6只羊。我们在新西兰路多路亚考察的一家私人合伙经营牧场。拥有140hm2人工草场,仅靠1.5个劳动力养了1 500只绵羊、40头肉牛、30只鹿,加上果园、旅游业,年收入50多万纽元。目前,新西兰平均每公顷人工草场生产肉类76kg、奶438kg、羊毛45kg左右,生产效率非常高。

澳、新两国政府十分重视天然草场的保护、改良和合理

利用,严格限定载畜量。对人工草场的保护工作也做得很好,牧草由多年生品种组成,3年翻耕1次,每21d为一生长期。每个草场在使用时划分若干小区实行轮流放牧,每块小区放牧时间不超过2d,保证草场不受破坏和牧草的优质生长。在新西兰,我们从奥克兰驱车360多千米前往路多路亚牧场,高速公路两旁大多是由林地改造成的人工草场。牧场一望无际,绿草如茵,牧道绿树成荫,百花盛开,成群的羊、牛、马在蔚蓝的天空下,呼吸着特别清新的空气徜徉其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新西兰被称之为“花园式国家”,名不虚传。

3.2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部门配合,拓展国内外畜产品市场

澳、新两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农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所以政府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始终坚持培育国内市场、立足开拓国际市场。

国内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实现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澳、新两国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澳大利亚1993~2005年间GDP年均增长3.1%,2006年增长3.5%,2007年预计达到4.1%;2005年人均GDP由1960年的不足1万美元增加到3.2万美元。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加,从而潜在地刺激了本国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

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的主导方针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早年制定了《变澳洲为亚洲的超级市场规划》,目标是向亚洲每年至少出口160亿澳元食品。其办法是在当地寻找市场调研与推销人员,按亚洲人口来生产、加工食品。这一规划的实施由总理负总责,初级产业由能源部、交通部、工业部和贸易部4位部长共同参与。通过实施这一规划。国家已成功地将牛奶打人日本市场,将鹿肉、鹂鹋肉打人韩国市场。同时,澳还推出了“质量保险”计划及立法,保证商品的食用安全、质量和声誉。如规定:凡标有“澳大利亚产品”的,必须基本保证由100%的澳洲原材料制成;凡标有“澳制造”的产品,也必须保证其成本的构成绝大部分来自澳洲。在新西兰政府的主导下,国内3大乳业公司于2001年合并为新西兰最大的乳产品企业一方塔拉集团。通过统一的管理和运营,目前方塔拉集团已成为世界乳产品第一大出口商,其生产能力占全国的96%,收入占新西兰出口利润的20%。

3.3规模饲养,集约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

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总趋势是:牧场数量减少,饲养规模扩大,单产水平提高,畜产品总产量稳定增长。

澳大利亚1979年有奶牛场2.2万个,到2004年减少到0.96万个,下降了一半多;饲养量也由1960年的300多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201万头。可是,奶牛场的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全澳小于100头规模的奶牛场只有919个,100-14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733个。140-22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 540个,22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1 237个。实现规模化养殖以后,由于所需的劳动力减少,加之拥有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以及现代化机械设备,单产水平明显提升。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t,到2004年增加到5t。

新西兰以家庭农牧场为主,牧场经营规模虽比澳大利亚小,但经营方式比较集约化。新西兰饲养牛、羊的农场平均规模为538hm2,拥有2 600只羊和214头牛。养牛和养羊农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占总数的43%的大农场拥有全国66%的牲畜。而其余57%的农场只占有34%的牲畜。

3.4注重牲畜品种与牧草品种的改良

澳、新两国通过多年的选育和不断的引进欧美优良品种,目前饲养的牛、羊全部是良种。肉牛品种主要有安格斯、海福特、夏洛来、肉奶兼用西门塔尔等;奶牛品种主要有荷斯坦牛、杰西牛(Jersey)等。新西兰的纯种马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品种之一,新西兰马在比赛中的获胜率达58%,并获得多项国际赛马奖。新西兰良种马的年出口额,现已超过1亿纽元。绵羊品种主要是澳洲美利奴、罗姆尼、边区莱斯特、考力代、萨福克、道赛特等。这些优良的家畜品种为澳、新两国生产、出口品质优良、数量众多的羊毛、牛羊肉、奶制品等畜产品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澳、新两国还非常重视特种经济动物的繁育及开发利用。驼羊,是原产南美洲的古老畜种,澳、新早年就引进国内培育,现已初具规模。目前,新西兰约有驼羊50万只。驼羊毛强度大、韧性好,保暖系数是棉花的2.5倍。驼羊绒毛制成品由于坚韧耐用,轻柔暖和,手感如丝绸,且不变形,价格昂贵。被人们称为“软黄金”。我们在羊皮毛制品免税店看到,一条驼羊皮毛床垫售价高达1500多美元。驼羊绒毛及其制品,已成为澳、新两国出口和旅游创汇的“拳头产品”。

澳、新两国还注重高产优质牧草品种的选育工作,主要品种有三叶草、苜蓿和黑麦草等。目前,澳、新两国已普遍采用先进的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牧草(饲料作物)的育种工作;采用先进实验方法,研究草地牧业低成本、高产出的最佳模式。并设立专门经营牧草种子公司和种子繁殖场进行牧草种子的选育、繁殖和加工,由国家授权的种子检测部门进行牧草种子的检验和监控。

3.5 建立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

澳、新两国都有完善的畜牧业服务体系。牧场主如需药物、草子、机械等生产资料,只要打一个电话,有关厂家或销售商就会送到。澳大利亚全国有1.5万人的流动剪毛工,打个电话剪毛工就来剪羊毛,剪毛由专门定级工人按粗细、长短、软硬、光泽度分级分类,每包印上等级、重量,交澳大利亚羊毛局统一组织出口。据新西兰路多路亚的一位牧场主介绍,出售肉牛、肉羊,大多是采取拍卖形式,保证公平交易。

3.6 重视科技进步,教育、科研和推广紧密结合

澳、新两国的牧业高等教育主要由国内一流的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和梅西大学、林肯大学承担。这4所大学设有草原、畜牧、兽医等专业和各种学位课程。澳、新两国十分重视农牧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

新西兰草地畜牧业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由农业部的23个研究站(所)承担,有技术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国际市场研究三类,各研究站(所)均设有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推广服务包括指导牧场主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协会、合作组织或出口部门规定的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学、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占整个科研经费的70%,其他的由企业、社团赞助或来自合作研究、技术转让及各种有偿服务的收入。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和科研机构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运行机制很活,从良种引繁、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灾害预测防范、产品保险与供应等均为服务内容。

澳、新两国的农牧业执法工作非常到位,对保护自然环

境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国前,有关人员告诉我们澳、新是世界上动植物检疫最严格的国家,不要带鲜水果、蜂产品等食品入境,当时不以为然。当我们踏上澳、新国土时,在海关遭受非常严格细致的检查,体验深刻。近几年,当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肆虐全球时,唯有大洋洲保持了一块净土。通过这次考察,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4启示与建议

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尤其是草地畜牧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虽然两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但是我们湖北也有自身的优势:一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山草坡面积大,且青草期长,饲草资源丰富,适宜牛、羊等草食畜禽生长;二是目前全省人均仅占有牛羊肉3.8kg、奶类2.3kg,消费水平很低,省内潜在市场大;三是农村劳动力多,劳动成本低。因此,我们应当继续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草地畜牧业。

4.1正确处理农林牧关系,切实解决发展草地畜牧业“无立锥之地”的问题

建议省、市、县人民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出发。确定草山草坡的利用方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宜牧草山草坡,应当逐户落实和发放使用权证。由政府扶持逐步建立人工草场。要以武汉“8+1”城市圈为重点,大力发展奶牛业。拿出一部份耕地建立高产优质的饲草基地。

4.2加强畜牧业的地方立法工作

澳、新两国十分重视畜牧业的立法与执法工作,先后颁布了《自然资源管理法》、《兽用生物制品管理法》、《动物福利法》、《肉类管理法案》及其配套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规范了畜牧业生产、经营者行为。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已颁布实施多年,建议省人民政府和省人大常委会通力合作,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这两部法的湖北省实施办法,以利提高湖北的以法治牧、以法兴牧水平。

4.3认真做好草食畜禽的品种改良工作

篇5:发展现代畜牧业考察报告

现代渔业发展情况

8月30日,湖南省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肖光明率该省水产养殖专家、企业负责人共8人来我县考察渔业生产情况,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申德林、奚业文等领导和县农委水产办刘映彬、倪进宏、张步兵等同志陪同。

首先,考察团一行来到泉塘镇国家级万亩河蟹健康养殖示范区进行了观摩考察,考察团认真地听取了泉塘镇负责人详细的介绍,然后冒着小雨来到养殖塘口考察了扣蟹的培育和成蟹的生长情况,向我县技术人员了解水草种植、螺丝放养、饲料投喂、病害防治、微孔增氧、生态菌应用、鱼蟹混养等生产技术,并亲切地和当地蟹农进行攀谈。

随后,考察团一行来到了无为县界明螃蟹养殖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向客人们着重介绍了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创的“河蟹反季节控温暂养保质新技术”,客人们对该项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认真地听、认真地记、并不停地对控温暂养设备拍照。在听完介绍之后,考察团提出了控温暂养过程中密度、水温、溶氧、处理污水、水草种植、品质保持、河蟹性腺退化等20多个问题,界明公司负责人都作了一一解答,直到客人们满意为止。

通过实地考察过后,在界明公司会议室组织了座谈,县农委水产办主任刘映彬向考察团介绍了无为县渔业发展情况,介绍近年来无为渔业在上级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取得一定的成绩,连续多年获评“全省渔业富民先进县”,形成了“品种特色化、科技普及化、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渔业经济新格局。考察团成员对我县渔业生产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县在调优水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水产科技含量等方面采取的各种措施切合实际,成效显著。并表示,回去后将认真地消化吸收无为县渔业生产中好经验、好作法。

篇6:法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考察报告

作者: 王荣荣、张宏斌、宋伟江来源: 时间:2007-9-21 15:12:21

受欧盟中国协会的邀请,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部分市、县计委(发展计划局)及有关企业负责人参加的浙江省现代物流管理培训考察团一行17人,于2005年2月19日赴法国进行为期20天的培训考察。在法培训期间,物流专家Michel Abgral levy先生和法国运输及货运使用者协会负责人围绕法国物流企业一体化管理、物流基础设施(港口、空港等)、物流协会职能、大型物流中心建设与管理等内容作了培训授课,同时,学员们考察了法国香槟省Vatry空运机场及空港物流园区JCH香槟酒物流公司、COMAP集团企业物流、MORY GROUP物流公司及其客户物流配送中心、马赛港的建设和经营。

一、法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情况

相对美国、日本等国来说法国现代物流起步稍晚,但发展较快。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尤其是IT技术的发展及相关产业的联合,更加促进了法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是法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萌芽期。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需求不断增多,客户期望实现一周内供货或服务,工厂内部的物流已不能满足企业集团对物流的要求,因而形成了社会化物流。仓库已不再是静止封闭的储存式设施,而是动态的物流配送中心。这一时期物流信息主要是从配送中心的装运情况获取,信息交换采用电话方式,通过产品本身的标记(ProductTags)实现产品的跟踪,进行信息处理的硬件平台是小型计算机,企业(工厂)一般都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流通的发展,法国许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厂商、批发商、零售商)也在不断地进行物流变革,建立各自的物流系统。由于流通渠道中各经济主体都拥有不同的物流系统,因此在各连接点处产生了不少矛盾。

到了20世纪80年代,法国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终端消费者与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企业各自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来提高物流效率,创造的成果由参与的企业共同分享。这一时期,法国制造业已采用准时制生产(JIT),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已发展到要求当天供货或服务,因而,综合物流的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如组织好港站库的交叉与衔接、零售商管理控制总库存量、产品物流总量的分配、实现供应的合理化等。这时物流需求的信息直接从仓库出货获取,通过传真方式进行信息交换,产品跟踪采用条形码扫描,信息处理的软硬件平台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和购买商品化的软件包。

进入20世纪90年代,法国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国外特别是在劳动力比较低廉的亚洲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法国物流企业的需求信息直接从顾客消费地获取,采用在运输链上实现组装的方式,实现库存量最小化。采用EDI系统交换信息,应用射频标识技术(RFTags)跟踪产品,信息处理广泛采用了互联网和物流服务方提供的软件。目前,电子商务和电子物流正在法国兴起,物流需求服务更加精细化。从结构上看,法国物流市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第三方物流、空运和海运货代、卡车货运网络(包括拼车与整车运输)。

二、法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特点

法国是欧洲唯一百分之百实现数字通讯的国家,已有11万多家企业使用EDI,有发达的交通网,先进的物流装备技术,现代物流发展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特点比较明显。

1、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考察期间,我们到法国运输及货运使用者协会进行了深入学习和广泛交流。该协会有自愿入会大型企业500多家,涉及冶金、化工、建筑、汽车制造等各行各业,是一家为运输与货运使用者(而非物流业本身)提供需求服务的行业协会。协会根据会员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有关成本、服务质量、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及预防恐怖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为会员企业提供服务,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政府部门提供研究报告和政策咨询,制定有关行业标准。由于交通运输对环境污染、对企业内物流成本及恐怖分子利用运输工具制造恐怖事件有较大影响,协会积极维护会员企业的利益,一方面与交通和物流协会进行广泛交流与协作,另一方面也要求会员成为交通运输责任人,防止恐怖事件发生。由于我们没有与政府机构进行交流,对法国政府在物流阶段性发展中的作用不了解,但从与协会和有关专家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法国政府目前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立法和制定规则,协会在符合法国政府及欧盟的规则情况下保护会员利益,并把物流专家输送到各个不同行业的公司工作。

2、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法国拥有世界上最密集、欧盟内最长的公路网,市镇公路、省级公路、国道和高速公路累计总长96.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万公里,在欧洲居第二位。公路运输占货物运输的76%,连接欧洲所有国家和主要城市;铁路全长31770公里,法国高速火车商业运行速度等于或高于270公里/小时,年货运量1338亿吨。法国有8500公里的河流运输网络,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内陆河相连。就吨位而言,法国商船在世界上位居第28位。马赛港是法国第一大港口,也是地中海沿岸第一大港,在欧洲位居第四,2004年货物吞吐量为9400万吨。法国拥有27个空港,其中7个国际机场,2004年共运载170万吨的货物(其中巴黎机场货运量达150万吨)。

3、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这次我们考察的AEROPORTINTERATIONALDEVATRY空运机场位于法国香槟省,距巴黎100多公里,机场与高速公路、铁路连接,是法国唯一一家以货运为主的机场。该机场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于2000年投入使用,通过国际招标方式,成立机场投资股份公司进行经营,其中加拿大蒙特里尔机场公司占股23.31%,负责工程业务的法国SNC-Lanalin/Pingat公司占股23.31%,法国运输物流公司KEOLTS占股23.31%,香槟省三大工商会占股19.98%,咨询顾问公司IENALR占股0.09%。股本构成体现了地方政府对该机场物流发展方向的重视和引导。机场占地360公顷,物流园区占地250公顷,还有1000公顷土地储备,总投资15000万欧元,是法国1975年以来按A等级建设的第一个机场。机场设施现代化,能接待各类机型,并同时能接待4架大型运输机或6架中型运输机。由于机场位于非人口密集区,能够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开放,有国内外20多家航空公司进驻,2004年货运量达2万吨,主要货运产品是食品、新鲜蔬菜、水果、饮料以及欧盟国家进口的货物。通关检验检疫手续完备,欧盟国家进口的货物,其清关的海关税由当地政府获得,服务完善,效率很高。从该机场投资收益分析,货运量达到4.5万吨,预计2007—2008年进入平衡点。

马赛港分老港(东港)和新港(西港),两港相距60公里,老港现以客轮、游船、修船、货物主要来往法国附属岛——科西加及突尼斯等北非地区;新港主要是煤、矿石等散装货及来自亚洲、美洲的工业和石油化工产品。2004年集装箱91.6万标箱,物流量9400万吨,我们乘车参观了东港作业区。马赛港十分重视安全,防控措施严密,设施均采用国际认证标准,港口进出与城市安全隔离,严格监控。公路、铁路和海运相得益彰,相互签定合约,保证货运成本的最合理使用。

4、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无论是参观机场物流园区内的JCH香槟酒物流公司还是COMAP集团的企业物流以及MORY GROUP物流公司,企业管理全部采用计算机进行,其仓储与配送等业务管理,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都很高。

法国COMAP集团是一家跨国公司,我们参观了该集团在巴黎地区的一个生产区的配送作业流程,其立体化的仓储管理和激光控制的配送流水线以及另配件包装的纸箱设计都体现了企业物流先进的管理思想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理念。比如他们介绍了企业的立体货架与升降叉车通道之间的相关标准与成本控制的问题,让我们感受该公司企业管理的精细和水平之高。

法国MORY GROUP物流公司是一家配送信件、包裹的邮政物流集团,在法国国内有12个基地150个配送网点,我们参观的是该集团位于巴黎的最大的一个基地。每天晚上5:30—8:00开始配送业务,第二天早上6:00之前基本送到用户手上。该基地拥有8000平方米的包裹等货物立体化自动分拣区和2000平方米速递区。在8000平方米作业区内四周有101个进出货门,其中22个进货门,89个送货门。有员工180人,管理人员5-6人。进入基地大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那些整齐停靠、长度为13.6公尺的箱体车身,没有一个车头。我们很新奇也很兴奋地看到了物流企业比较关注的运作模式—车头与车身分离,使车身成为流动的仓库,车头不停地流动。该公司的经理告诉我们,在该公司法国的物流基地之间,车头证与车身证是分开的,在晚上工作的司机根据业务要求随身携带多个车身的复印件,以备路途检查。

三、对我省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1、加强政府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引导。我省现代物流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应充分发挥制订规划、制定政策、实施监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引导作用。一是尽快出台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于2004年9月联合颁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后,我委会同省委政策研究室,结合浙江实际进行了调研,现已完成了《贯彻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通知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送审稿),建议省政府批准实施。二是抓好规划。我省“十一五”期间要制定好我省国际物流中心布局和粮食物流等专项规划,做好各市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此为指导,合理布局各类物流园

区和物流中心,引导物流企业发展。三是培育良好的物流市场环境,结合实际,探索和研究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市场机制,营造充分、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2、进一步培育现代物流中介组织。法国协会的作用主要是在政府和企业间穿针引线,联系沟通,在符合政府和欧盟规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护会员企业的利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是要充分发挥协会联系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二是要加强行业协会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会员争取利益和提供服务。三是要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规则。

3、加快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法国物流业非常重视标准化建设,由于实现托盘、条码、集装箱等标准化,也就普遍实现了机械化操作,进货、仓储、配送、运输井井有条。由于多年来我省物流标准化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物流标准少,水平低,特别缺乏物流的基础性标准,物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也跟不上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致使物流标准化成为物流业关注的“热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一是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建设。面对建立物流标准体系的迫切需求,政府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对物流标准的制订进行宏观指导,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GB/T19680—2005),推动物流标准化建设。二是加强标准化系统的研究和宣传推广。相关的科研机构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尽快形成符合我省实际情况和兼具先进性、成熟性的物流标准体系并加以宣传推广和应用。同时物流企业在标准化建设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为物流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素材。三是积极争取物流业发展的引导资金,加大引导资金支持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投入。

篇7: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德国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经验,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应德国巴伐利亚洲经济、交通和科技部的邀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和国际合作中心组团,部分省市发展改革委及一些物流企业的代表共19人,于2007年11月赴德国进行现代物流业的培训考察。在德期间,听取了慕尼黑高等专科学校和柏林科技大学对物流领域最新理论进展和在德国成功应用等情况的介绍,访问了德国联邦交通建设部和巴伐利亚州经济、基础设施、交通和科技部,考察了汉堡港、纽伦堡港、不来梅物流园区以及奥迪汽车物流、德莎物流公司、BLG物流中心等有关企业,对德国物流业发展的状况有了进一步认识。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德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德国现代物流业从服务于制造业和国际贸易起步,依托高度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设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立的复合型服务产业,近年来保持了年均3%-7%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年均1.3%的增速。目前物流业规模仅次于贸易和汽车工业,居第三位,产值达到2897亿欧元,企业数量达到6万家,吸纳就业人口500万,占就业人口的七分之一,并形成了DHL、德莎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产业构成也由传统的运输、仓储管理,发展到涵盖物流信息处理及软件开发、物流流程设计和物流咨询服务的众多领域,成为德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德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进一步巩固了德国作为制造业和贸易强国的地位。德国是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和世界最大的贸易出口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改造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巩固了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保持强国的地位。二是进一步增强了德国在欧盟的影响力。随着欧盟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德国作为欧洲的区位中心,通过发展物流业,承担了促进区域内商品顺畅流动、连通东西欧经贸交往的角色,在欧盟地区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显著增强。

(二)以物流园区为核心推动物流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德国高度重视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发展物流园区,促进物流企业集聚,提高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德国的物流园区与周边交通干线连接,由统一的园区管理中心提供服务,吸引大量的物流企业和相关的贸易、制造业企业以及报关、维修、餐饮等配套服务企业进驻,为物流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运营环境。如德国最早兴建的不来梅物流园区,集中建设了现代化的公路、铁路、水路(以下简称公、铁、水)联运和集装箱中转等设施,并为物流企业提供通讯、加油、维修、代理危险品检验等综合后勤服务,促进了一大批从事多式联运、统一配送和中转运输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欧洲重要的物流中转基地。又如在德国第一大港口汉堡港附近,专门开辟了面积相当于港口面积两倍的物流园区,集中了各类物流企业,通过提供 1

统一的铁路和公路中转设施,满足各类企业中转和配送需要。同时,园区内物流企业提供的中转和拼箱等增值服务,也促进了汉堡港海运优势的充分发挥。

物流园区的发展,一是有利于物流企业充分竞争、加强协作,促进了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高了规模效益。二是充分发挥物流公共基础设施的功能,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土地、资金等社会资源。三是提高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效率,促使公路运输逐步转移到铁路或航运,减少了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货物运输的集中也有利于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大幅减少了交通拥挤和汽车尾气排放对居民的影响。

(三)多种运输方式实现无缝衔接

德国高度重视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在物流园区普遍建设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和转运设施,形成将传统的分散、独立的公、铁、水等运输资源有效整合的系统,实现铁路与港口、码头及公路场站的无缝对接,方便了货物的转运,降低了不同运输方式转换的成本和运营风险,为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灵活性创造了条件。如德国南部最大的铁、公、水联运综合物流园区纽伦堡物流园区,建有5300米水运岸线,与具有2000吨级船舶通航能力的莱茵河和多瑙河相连,拥有35公里铁路专用线,每天开行6趟专列直达汉堡港,具备公、铁、水转运的条件。每年由铁路到公路的集装箱转运量15.5 万箱,铁路到水运的集装箱转运量3.5万箱,园区年吞吐货物1000万吨左右。园区开辟专门的转运作业区域,采用龙门吊、铁路搬道器等设施,实行货物分类定点高效管理,使货物搬倒转运平均只需10分钟左右,大大提高了物流中转效率。

(四)物流产业定位与分工更趋明确

德国物流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再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逐步从流通和制造业中分离外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传统的交通、仓储资源,形成独立产业类型,专业物流以及物流咨询与增值服务等多个物流行业已经初具规模。

在为制造业服务的专业物流领域,德国第三大物流公司德莎物流集团公司在全球设立了265个分公司或办事处,通过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为全球性生产商的产品和原料供应提供第三方服务。德莎公司2006年总产值31亿欧元,拥有仓储面积100万平方米,车辆7300辆,员工人数15000人。只要客户提出需求信息,德莎公司即可完成从车间、发货港口、航运、终点港口、中转仓库、分拣、仓储、分箱陆运、用户的全程一条龙服务。

在为商贸业服务的专业物流领域,德国著名的销售连锁商TCHIBO公司将物流业务外包,由BLG公司通过在全国5个物流园区设立的配送分拨中心,承担TCHIBO公司在全德的商品配送和产品回收业务。BLG公司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采用多种物流数控设备,为TCHIBO公司的分销网点和订货用户提供门对门的货物配送服务。一个分拨中心可以满足半径200公里范围内地区的配送需要,一般24小时就可将客户所订购货物送达。

(五)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德国将物流业定位为高技术产业,高度重视物流技术创新和物流基础研究,鼓励将JIT(Just In Time)、JIS(Just In Sequence)、SMI(Suppler Managed Inventory)、精细物流、闭环物流等先进方法论运用于生产,在大型建筑等项目中创新和应用新的物流方法,支持物流流程设计和物流管理咨询服务等专业管理服务发展。

如在德国柏林的波兹坦广场建设中,通过充分运用物流规划和策略管理,成功的解决了城市中心开展大型基建工程影响交通和环境的问题,同时加强了对建设物资的监控和管理,满足了复杂、多变的施工物流需要,大大提高了建设速度,原计划13年建成的项目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

(六)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高

德国重视推广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物品无论是进入工厂、商店、建筑工地或仓库、码头、配送中心,都是通过集装单元、托盘和各种装卸搬运、输送机械,以及专用车辆等实现,由于标准统一,这些工具和设施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都可以通用,加上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物流效率显著提高,物流费用大幅降低。如德莎公司通过按照欧洲标准设置货架和托盘,统一纳入德莎总部的计算机管理,应用无限射频技术对托盘条形码扫描,在欧洲甚至全球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查询客户委托货物的准确位置和所处状态。

二、德国政府扶持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规划引导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将物流业与汽车制造、生物与基因技术等产业一同定位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从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市政府都分别在制定本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目前联邦交通部设立了货运与物流局,正在制订德国物流总体规划方案(Master Plan),计划于2008年夏季提交德国议会讨论后发布,规划提出进一步增强德国作为生产和物流基地地位、提高物流系统总体效益的发展目标,提出加快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加强物流培训与资格认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场环境等任务,提出加大经济资助、环境保护、推进市场化等措施。德国各州政府从1992年开始研究提出物流园区规划,在全国先后规划了44个物流中心及转运中心,目前已有35个投入运营。合理的规划使物流中心形成网络,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围绕着规划中的物流中心,积极做好选址、征地工作,并负责物流中心地面以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连通物流中心的道路、铁路的建设;同时通过政策调整引导企业从事专业物流业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二)多种方式加大投入

德国政府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公路、铁路、港口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在物流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政府对一些重要的园区周边铁路和公路干线进行投资建设,执行免费通行政策;政府资助园区建立公铁联运中转站,资助比例可高达投资总额的80%;园区内的水、电、排水设施等建设也

可获得政府资助,资助比例达到物流园区建设资金的10%到13%。如不来梅物流园区,联邦和州政府共投资6.5亿欧元,建设8公里高速公路直接连接邻近的交通主干线;政府还重点资助园区内铁路专用线、集装箱等多式联运节点项目。又如汉堡港,汉堡市政府从1986年至2005年,投资约9亿欧元开展港口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

(三)提供土地政策支持

德国联邦州政府加强对规划确定的物流园区的土地支持,促进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减少物流业分散发展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德国政府对一些重要物流园区的土地无偿提供,如巴伐利亚州纽伦堡物流园区,州政府一次性无偿划拨800万平方米土地给港口集团公司,在限定用途的前提下,划拨土地由公司实行自主经营,逐步开发,吸引了本地区各类物流企业集中经营发展。再如不来梅物流园区,由不来梅州政府和当地市政府通过提供土地参股物流园区开发公司,并主导整体规划和分期开发。

(四)积极推广先进物流技术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推广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积极推进信息化和标准化发展。政府对物流研究和咨询给予扶持,资助重大研究项目,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研发适用的物流技术和装备。如联合奥地利政府,对火车重载滚装运输进行研究和扶持。同时,政府还积极推进物流设施的标准化。针对基础设施、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例如统一托盘标准、车辆承载标准、物品条形码标准等,保证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针对安全和环境制定的强制性标准,如清洁空气法、综合环境责任法等;支持行业协会对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指定物流用语标准、物流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等。

(五)重视物流人才培养

德国高度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很多高等专科大学开设了物流专业,培养专门的物流管理技术人才。如在柏林科技大学设立物流专业,在每年培养250名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同时,还为物流企业在职人员提供供应链管理、先进物流技术等方面的物流培训。德国政府注重加强物流教育推广工作,如组织物流企业向公众的开放日活动(Open Days),鼓励建立普及物流知识的网站等。

三、对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几点启示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作为崛起中的国际制造业中心和国际贸易大国,我国社会各界对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物流业发展严重滞后,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难以满足制造业、商贸业和国际贸易领域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要积极学习德国等先进国家将物流业定位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服务产业,借鉴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的做法,重视并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加强发展规划的制定

现代物流业规划是指导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国家要抓紧编制下发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各省要根据本省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尽快编制本省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共同推动物流业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投融资政策以及土地、价格、税收政策,研究运用财政和信贷手段加大对一些重要物流项目的资金支持,带动整个物流业的发展。对于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对于涉及全国性、区域性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适当安排投资,以财政补助、资本金注入、土地入股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

(四)重视物流园区发展

我国的物流设施普遍由物流企业分头建设,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园区,规模小、能力不足,而且严重浪费土地和运输资源。要重视物流园区发展,充分发挥园区在节约土地、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方面的作用,合理规划,理性发展。各省市政府要制定本地区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在重要 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建设一批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物流园区,吸引分散的物流企业进驻,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益。

(五)加快多式联运发展

我国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由于行业管理体制分割等原因,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运输资源浪费严重。要加快现有港口、铁路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间的联运设施建设,选择重点地区和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运输方式以上的转运设施,解决货运过程中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连接,促进物流设施配套运行,提高物流效率。

(六)提高物流技术和标准化水平

要加大对物流新技术、装备等领域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国际交流,把握国际物流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加大物流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国物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推广托盘国家标准,支持专业化企业在全国建设托盘共用系统,开展托盘的租赁回收业务,鼓励生产、商贸企业使用标准化托盘。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

篇8:发展现代畜牧业考察报告

1 考察的基本情况

1.1 基本情况

包头市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南端, 阴山山脉横贯市区中部, 面积为27768km2。黄河流经该市南缘,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草原面积208.65万hm2。2008年全市畜牧业占第一产业比重的56.4%, 牲畜存栏达到351.2万头只, 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小区达到148个。羊、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分别达到35%和30%, 羊良改率达到35%, 奶牛小区“五统一”, 即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饲料供给、统一挤奶的普及率达60%以上。全市优质饲草面积达到2.75万hm2,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76元。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全市总面积17224 km2, 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和一个国家级开发区。近几年呼和浩特市畜牧业重点扶持发展了奶牛业和肉羊产业, 带动了整体畜牧业的全面进步。2008年全市家畜存栏达到367万头 (只) , 肉羊存栏230.6万只, 生猪存栏达到39.9万头, 全市大小畜良种、改良种牲畜比重达到91.5%。奶牛存栏超过100万头, 鲜奶产量达423万t, 肉类产量达8.3万t, 禽蛋产量达2.5万t。

1.2 考察的地点及方式

通过实地查看、与养殖户交谈以及和经纪人、企业法人座谈等多种方式, 详细考察了包头市小尾羊餐饮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的加工物流基地、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桥村肉羊养殖园区、包头市成信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呼和浩特市的农牧科学院实验基地、蒙牛集团乳品研发中心、和林格尔县优质奶牛性空繁育技术推广示范牧场、巨华集团禾华高科技奶牛繁育等基地及企业。

2 经验和做法

我们考察了内蒙古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部分地区和企业的养殖业发展及其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方面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同时, 对民和县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规模经营小、招商引资工作滞后、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畜牧业用地流转难度大、资金投入不足等严重制约民和县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就如何改善现状、提升民和县畜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 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考察和学习, 使我们在本次考察中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

2.1 大扶持, 明确产业化发展目标

2008年包头市共实施农牧业项目26个, 实际完成投资8.56亿元, 这些投资主要用于奶牛和肉羊等的产业化发展上, 各级政府以强大的支持力度保障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呼和浩特市以区政府突出抓好百万奶牛、百万肉牛、千万肉羊高产创建工程为契机, 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在确定奶牛为重点突破产业后, 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针对本市鲜奶收购难、奶产品质量不高、奶量不足等问题, 加快推进奶牛出户入园规模化养殖, 鼓励散户奶农入园养殖, 对符合建设标准和奶牛存栏数的新建家庭规模养殖场和奶牛养殖小区, 政府给予适当的建设资金补贴, 对大型奶牛养殖场实施奶牛养殖资金贴息支持。同时, 加大对乳品企业生鲜奶收购、加工的支持力度, 力争奶牛产业再上新台阶。

2.2 强龙头, 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一个产业的发展, 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 因此,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关键。包头和呼和浩特市的奶牛业发展迅速, 得益于乳品龙头企业。他们把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牧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关键举措来抓, 通过扶龙头、强基地、建市场、创品牌等措施, 促进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 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 显现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 探索了用现代工业理念、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新途径, 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牧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多方推进机制。强龙头, 首先是抓好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壮大, 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优化升级, 进而增加农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达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的。其次, 把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来抓, 采取优先立项、优先规划、优先配套基础设施等措施, 促进了产业化不断向深层次、高水平迈进,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2.3 树产业, 走基地化发展之路

加强农牧民与加工企业的联系, 为加工企业提供可靠的原料来源。基地越强, 企业越旺, 农牧民越踏实。在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 积极引导各旗县区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态特点、资源优势, 选择适宜自己的发展模式, 为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近几年来, 他们依托中介组织和市场发展各类基地。产业化基地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实现了企业获利、农牧民致富、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肉牛羊产业发展途径上, 包头和呼和浩特市坚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着力在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市场建设和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等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如包头市小尾羊公司作为国家餐饮龙头企业之一, 对羊肉产品的需求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为不断丰富产品线, 延长产品链, 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公司用了三年时间, 先后在固阳县、土右旗十五个乡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 尝试和实践了建设小尾羊肉羊养殖基地的工作, 为了充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调动各方积极因素, 项目采取了“公司+政府+基地+农户”的基地运行模式, 项目运行由所在旗政府统一组织、指导、协调, 小尾羊公司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项目的相关单位改良站、兽医站、种羊公司、饲料公司、市肉羊产业协会等协同配合, 在项目区内统一垫付基础母羊款;统一技术改良、疫病防治;统一配送育肥饲料;统一科技培训;统一羔羊收购。项目运行的原则是“整村推进、扶持大户、规模发展、稳步提高”, 通过项目的实施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优势, 技术优势, 市场信息优势及带动作用, 使传统养殖向科学饲养转变, 使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发展, 使广大农牧民养殖户从中受益, 从而实现扶农、惠农、脱贫致富的目的, 促进本地肉羊产业快速发展。

2.4 建市场, 搭建畜产品购销平台

为促进畜产品在流通中增值增效, 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通过连续几年不断加大对各类畜产品专业市场的服务和扶持, 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正在建成, 并逐步向集信息、仓储、配送、运输、装卸、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园发展, 进而形成批发与零售、综合与专业相匹配的市场网络体系。

2.5 创品牌, 提高畜产品知名度

近年来, 在推进产业化工作中, 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始终把引导、扶持企业争创品牌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抓, 通过扶优扶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在开发特色产品、自主创新、创建品牌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围绕乳、肉等产业的发展, 企业已创出十几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 极大地提高了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6 高服务, 提高畜产品安全和质量

包头和呼和浩特市在抓好养殖业高产创建工程的同时, 做好生鲜乳收购站、饲料厂监督管理、养殖业各项补贴落实等工作, 建立奶业长效管理机制和生鲜乳收购站管理数据库, 与盟市旗县实现网上数据联网, 确保生鲜乳收购站100%纳入监管范围。同时做好生鲜乳收购站布局规划, 全面完成了生鲜乳收购站清理整顿和发证工作, 推广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 建设生鲜乳质量安全第三方检测中心, 强化饲料行政管理和技术检测人员培训, 配套完善相应检测设备, 从2009年开始承担起属地饲料产品质量检测责任, 对生产企业年监督检查率要达到100%, 饲料产品抽检率要达到70%。此外, 对生鲜乳收购站机械设备进行补贴, 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保证让农牧民得到实惠。一是举办科技培训班。针对园区内农户养殖技术和管理方式普遍较低的现状, 定期聘请畜牧专家讲授先进生产和管理技术、高产奶牛识别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和优质青贮饲料制作等实用技术, 极大地提高了养殖管理水平;二是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 为社员降低成本, 增加收入提供保证。奶牛的品种、质量是奶农最关心的问题。为了避免奶农盲目引进所带来的风险, 园区邀请经验丰富的行家, 为奶农购买奶牛提供无偿服务, 有效地保护了奶农的切身利益。同时, 园区还在饲养管理方面下功夫, 目前, 园区奶牛青贮饲料饲喂率达到80%以上, 园区内青贮饲料饲喂率达到100%。经过青贮饲料的饲喂, 养殖成本大幅度降低, 奶产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3 对发展民和县畜牧业的建议

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加强相应的对策性的研究,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针对民和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在今后的发展中, 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3.1 加强基地建设, 加大对龙头企业支持力度

建立以基地为基础, 以龙头企业投入为主体的财政、信贷、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县财政每年从预算资金列出扶持畜牧基地和龙头企业专项资金, 突出重点, 导向性的选择和扶持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重点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组织, 其他财政支农资金要在渠道不变的前提下, 重点支持畜牧基地和龙头企业经营项目。扶贫资金和各种农业开发资金要尽量与畜牧基地和龙头企业经营项目结合起来;金融部门要适度集中资金重点支持畜牧基地和龙头企业经营项目;形成促进畜牧基地和龙头企业发展的合力。

3.2 建立多元投资机制, 加大对畜牧业的投资力度

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以企业、农户自筹为主体, 以金融信贷为支撑, 以社会融资、吸引外资力为补充的多元投资体系。加快畜牧业对外开放步伐, 采取优惠政策, 积极参加各类招商会、洽谈会等, 全方位引进外商外资。广泛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畜牧业发展资金。

3.3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提升畜产品知名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品牌的追求越来越明显, 知名度高、有信赖感、安全感的品牌会增加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着力培育品牌畜产品, 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也可以为农产品生产带来更高的效益。要注重我县畜产品加工产品的品牌效应, 进一步创立品牌, 打响品牌, 做大做强“湟乳”、“民和肉羊”等品牌, 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声誉。

3.4 认真谋划, 协调发展

民和县虽然有奶制品加工企业, 却没有一家肉制品加工企业, 对于民和县畜牧业来说, 应该是一项空白。因而, 在今后对畜牧业发展的谋划上, 要注重对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植和培育,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畜禽产品加工业的投入, 最大程度的提高我县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5 健全畜牧业发展体系, 提升畜牧业安全发展和服务水平

上一篇:2021勤工助学心得体会下一篇:澳洲行前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