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警察五个过硬

2024-05-18

监狱警察五个过硬(共3篇)

篇1:监狱警察五个过硬

“五个过硬”大讨论发材料材料

自市局(公司)在全市系统党员干部中开展“政治过硬、作风过硬、廉洁过硬、能力过硬、业绩过硬”大讨论活动以来,我按照活动要求,认真学习文件精神,从讲政治、谈作风、思廉洁、论能力和提业绩五个方面,立足本职岗位,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改,深化学习内容,强化学习措施,充分认识到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大意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认真的进行检查和自我剖析,仔细查找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取得了很大收获。

一、坚持问题导向,梳理问题清单。

(一)政治思想觉悟不高,理论学习力度不大。

思想方面觉悟不高,缺乏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平时的学习中,只注重业务学习,往往忽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在学习时往往学习的不够系统化,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决策思想理解不够深刻。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思想认识不足。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存在片面的自我满足意识,自认为对政治理论知道了解就好,不需要深刻明白其基本意义与思想方向,存在思想片面化的误区。二是主动学习积极性较差。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只停留在单位组织的集体学习和党员个人学习层面,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及时通过报纸、新闻、网络等工具及时了解第一手党员应知应会的知识,导致政治思想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三是党性修养还待进一步加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刻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与带头作用时基本的要求,但目前来说还需进一步努力,将党性修养作为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持续改进。

(二)廉洁风险重视不够,红线意识树立不全。

作为一名机关工作者,在日常工作经常单一的注重对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而对于思想政治、廉洁纪律等方面的考虑很不到位,往往只是坚持做到兢兢业业的工作,遵纪守法,不迟到早退,但却从未想过深入思考与挖掘在自己岗位中可能存在的廉洁问题风险点以及可能引发不廉洁行为的触碰点,缺乏对廉洁风险的防范意识,亦没有形成岗位廉洁风险的红线、底线意识。

(三)工作能力还待提升,业务水平任需补齐。参加工作一年以来,在信息管理员的岗位上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回顾一年过往,在单位领导和全体同事的亲切鼓励与热情指导下,我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完全适应了工作的环境,熟知了本职岗位的责任与任务,通过不断的学习进一步提升了工作的能力,健全了业务处理的知识链。但是,正是因为了解与掌握了岗位环节的基本,所以我清楚的知道还有很多我尚未涉及或涉及不深的基础工作和重点任务,这些一知半解,甚至是未知不解不是“能力过硬”的标准。

二、排查整改落实,铸造五个过硬。

(一)加大理论学习力度,提高思想政治觉悟。通过阅读书籍资料、解读文件精神、观看新闻报道或参与视频教育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从政治高度出发,加强理论理解深度,强化党性修养力度,切实增强“四个意识”,作“四讲四有”合格党员,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加强党性修养,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局党组各项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时刻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带头作用。

(二)严格规范行为作风,准确定位自身形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党员义务,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是这还不够,还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兢兢业业的工作,杜绝在工作中出现一切责任性不强、要求不高、得过且过、应付了事,以及满足于一般性常规工作任务的完成现象的发生。同时,也必须时刻将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防范习惯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等现象及对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思想的出现。

(三)高度重视廉洁风险,明确树立红线意识。以本次大讨论为契机,立足本职岗位,深入思考与挖掘在自己岗位中可能存在的廉洁问题风险点以及可能引发不廉洁行为的触碰点,坚持问题导向,梳理问题清单,查明问题症结,切实做到发现一处、杜绝一起、整改一片的效果,树立岗位廉洁风险的防范意识,进一步健全廉洁风险的红线意识。

(四)持续提升工作能力,不断铸造业务水平。一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工作不懂或一知半解的问题,始终保持积极询问,勤于思考,认真总结的态度,通过互联网查询、书籍查阅、解读文件、请教同事、总结经验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在文件编排、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维护、体系运行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健全在营销网建、客户服务、专卖监管、打假破网等方面的知识体系,为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另一方面注重实际操练。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理论学习的扎实开展必须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日常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工作实际开展的重视力度,将更新的理论体系融入到时间工作当中,理论联系实际,真正与打造“能力过硬”的标尺对齐。

基于对“五个过硬”标尺的学习与理解,联系“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持续落实,以上对问题的查找剖析与整改方案的提出必须落到实处,切实把“五个过硬”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实化、具体化,进一步突出本职岗位存在的问题不足,对照整改落实,将过硬的标准与形象进一步树立起来,凝聚共识,明确方向,从理想信念、政治纪律、工作作风、宗旨意识、遵章守纪、道德品行、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等八个方面,提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切实将自己打造成为“政治过硬、作风过硬、廉洁过硬、能力过硬、业绩过硬”的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带头作用。

篇2:监狱警察五个过硬

监狱警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依法管理监狱、惩罚和教育改造罪犯,同时又承担着监狱经济的经营与管理,作为维护监管安全、实施教育改造主体的他们,更需要有一个好的体质作为支持。本文将对十里丰狱警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监狱警察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及司法部门在制定监狱警察体育发展计划时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十里丰狱警共150 人(有效问卷128 份)。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材料,为监狱警察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从大量文献中收集并经专家筛选,选取了体育活动目的、体育价值观取向、体育活动内容、时空、绩效等几项指标,从体育生活方式的主体、条件及形式三方面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保证问卷质量的可靠性,在实施问卷调查前,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信度:调查表重测信度r=0.86。问卷效度:对15 位相关专家进行调查, 有12 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效度表示满意,3 位专家认为基本满意。调查共发放问卷150 份(采用随机抽样),回收137 份,有效问卷128 份,回收有效率为93.4%。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筛选,然后运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活动的目的

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目的性,体育活动自然也不例外。监狱警察参与体育活动,必然是为了满足其在某些方面的需要。而在这些不同的需要中,反映了监狱警察们对体育价值取向的理解。

监狱警察作为维护监管安全、实施教育改造的主体,面对着浓缩社会阴暗面的工作对象,其自身必须具备强健的身心素质。从总体上看,监狱警察选择强身健体的目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选项,表明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健身,即满足基本的健康需求。同时,因监狱“高风险、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性质,使其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与疲惫的状态之中,他们希望能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缓解自身的压力。这些都反映了监狱警察健身的主导需求,然而,这些需求还只停留在表层,并没有升化到一个较高层次。

(n=128)

2.2 体育价值观

所谓体育价值观是指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来评价体育的根本观点。体现了体育活动的主体与体育需要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体育的意义、作用、效用等评价观念的总和。[2]它是影响监狱警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n=128人)

监狱警察压力大,风险高,他们希望通过体育活动来增强体质,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以更好的姿态去迎接工作中的挑战,这些构成其体育价值观的主体,反映了其体育价值观主体性的进一步强化。然而,由于其对体育的认识只停留在满足人们“运动健身”等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对于体育的“审美”、“ 社交”、“ 陶冶情操”等高级需求的认识与体验不足,使其很难对体育活动产生持久性,势必影响到主动性的形成。因此,如果想要更好地解决监狱警察参与体育锻炼过少的问题,就必须增进他们体育锻炼情感,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层面上。

由体育价值观的基础内容图(见图1)可以看出十里丰监狱警察的体育价值观集中体现出以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为主导的特征体系,这一特征既反映出其体育价值观主体性的进一步强化,也反映出其对体育锻炼缺乏全面的认知,对体育锻炼的高层次价值的体验比较少。

2.3 体育活动程度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认定“体育人口”是指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频率在3 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在30 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负荷强度者。[3]

(男=70人;女=21人)

统计数据显示:有6.59% 监狱警察符合体育人口所规定的要求。这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0 年对体育人口进行的专项抽样调查的结果“我国16 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到18.3%;科教文人员达到34.3%”[4]有较大的差距。可见十里丰监狱警察的体育锻炼情况不容乐观。

分析监狱警察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如图2所示),工作负担重(67.56%)、缺乏场地设施(51.35%)和没有毅力坚持(40.54%)排到了前三位。虽有各种客观原因可以导致监狱警察不参加体育活动,但“个体的体育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对体育的信念与追求”。所以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让监狱警察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情感体验是其形成积极向上体育生活方式的首要途径。

2.4 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

(n=128人)

由表4 可看出,在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多以散步、篮球及快走为主,虽也兼有其他项目,但所选的比例均低于10%。选择散步的监狱警察最多,原因可能是散步便于进行,活动强度也比较容易控制,且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从总体上看,十里丰监狱警察选择健身的手段相对比较简单、落后,且缺乏多样性。如何让监狱警察健身手段呈现出明显扩大化、现代化的趋势,是构建其体育生活方式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

2.5 体育活动场所选择

由图3 可以看出,只有2.19% 监狱警察会选择到收费的有专人辅导的场所进行体育活动,这意味着近97% 的监狱警察其参与体育活动是处在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下,这一现象不仅表明监狱警察体育活动存在盲目性强的特点,也更反映出真正“花钱买健康”的监狱警察少之又少。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健康,但科学的体育运动既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也需要运动者了解体育锻炼的知识。监狱警察的自发锻炼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指导,使其对自身所从事的体育活动都普遍存在着一种盲目性,这种盲目性使其很难枳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势必会影响其体育参与行为的形成。

2.6 余暇时间利用

被调查的监狱警察余暇时间选择看电视、上网等“静态”的休息方式的高达85.15%,而体育活动“动态”只占6.25%。分析原因可能与现代监狱实行“走动式现场管理”有关。

进入21 世纪以来,监狱单位的产业陆续集中转移到劳务加工业。一线警察的工作场所大多在噪音大、灰尘多、罪犯密集的生产车间。工作环境的吵杂等客观因素促使广大监狱警察在余暇时间里只选择了一些“静态”的休息方式。当然与部分监狱警察错误认为“上班强度够大,体育活动会消耗体力”、“ 家务劳动完全可以代替体育活动”等观念也有联系。监狱警察这种“静态”的休息方式只能使其被动地体验生活,彼此之间因缺少沟通极易产生隔阂,对身心健康也有害而无益。

(n=128人)

2.7 体育消费

消费是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体育文化娱乐消费则是生活水平档次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消费可以从另一角度反映监狱警察对体育的认识,是其构建体育生活式,推进全民建身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可以看出虽然体育消费虽已成为十里丰监狱警察生活中不可缺少且自觉实施的一种行为,但这种以购买运动服装、器材的消费方式和消费额度根本不能反应出其参加体育运动的程度,表明要让监狱警察自觉地进行体育活动,构建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n=128人)

2.8 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

调查资料表明,十里丰狱警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个人锻炼(43.95%),与朋友、同事一起练(37.36%)、与家人一起练(14.28%)。由此可见,十里丰监狱警察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以自己生活圈内的人为主而进行的自发锻炼。一方面监狱警察这种相对稳定的活动群体,可为其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自发的锻炼形式因缺乏有效的科学健身指导,极易陷入运动健身的误区,从而影响其体育参与的积极性。

2.9 体育健身的绩效

体育健身绩效是参加体育健身的后果表现,体现了体育健身生活方式的效应特征。[5]调查资料表明,十里丰狱警的体育健身绩效首两位分别是64.83% 认为增进了健康,45.05% 认为缓解了压力。这分别与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及价值观相符和。另外,认为通过体育活动具有满足兴趣爱好、享受娱乐休闲、体验到精神的放松等健身绩效的均超过27%。这说明十里丰监狱警察通过体育活动确实感受到了体育健身所带给身心各方面的愉悦与欢畅,同时这也更说明体育活动所具有健身、健心价值只有通过亲身参与才会有深切的体会。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对十里丰狱警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表明,“运动健身”和“缓解压力”两大健身需求代表了他们当前对体育的多元化功能和文化价值取向的主要认识;体育人口与全国普通人口相比均有较大差距;体育健身内容的选择明显呈现扩大化、现代化的趋向,但体育健身大多处在无人指导状态; 体育消费水平低,真正“花钱买健康”的监狱警察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多与亲朋、好友一起,形成了以生活圈为主体的相对稳定的活动群体。

虽然十里丰狱警已具备构建体育生活方式的潜在因素,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监狱警察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可以预测其未来的体育生活方式将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和多样性的发展趋势。

3.2 建议

(1)十里丰狱警体育生活方式受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颇大。因此,一方面政府、单位和社会的各种力量要重视和加大对监狱警察健身事业的投资,加大对其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可采用政府资助、单位协助、警察自助等形式建立监狱警察体育俱乐部,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的体育设施。可由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学校体育教师协调配合担当指导者,共同完成其体育工作任务。同时要重视对已有场地的管理,根据不同监狱警察的消费需求,运用合适的经济手段,提高已有场馆的服务质量。通过社会力量、民主监督的形式来认真解决监狱警察因场地设施不足、健身知识匮乏等客观原因而放弃体育活动的现象。

(2)针对十里丰狱警体育健身意识不强特点,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传播媒介,强化对体育与健身深层次功能的宣传,使其端正对体育健身问题的认识,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另一方面有关的部门管理必须做到体育投入与警察们的需要对口,及体育投入与合理利用资源对口,真正做到区别对待,因地制宜。通过警察们多元化体育需要的满足,让其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真正“体验到运动!享受到运动!”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自己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3):7-8.

[2]王林.建构体育生活方式——高校终身体育改革的新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

[3]国语歌.长春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大学顸士学位论文,2007(4):30.

[4][5]黄国龙.福建省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678.

[6]冯维胜,丁树哲.体育价值观对体育锻炼影响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4):18-21.

篇3:监狱警察五个过硬

监狱人民警察是“头顶国徽”、“肩扛盾牌”的执法者,是“改造罪恶灵魂的工程师”,是“心灵创伤的矫治师”,解决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的问题会对司法类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更好的成长为一名未来的合格的监狱人民警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对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监狱事业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将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一、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的概念

所谓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就是监狱人民警察在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生活等方面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在思想、言语、行为等方面表现消沉、冷漠,进而造成身体状况恶化、工作质量下降、家庭矛盾突出等严重后果。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作状况监狱化。对待上级交付的工作任务时,被动应付,精神萎靡不振,缺乏应有的动力和魄力;对待同事和下级态度冷漠,缺乏与人主动沟通,对他人总是抱有疑虑和警惕,自我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对待被管教人员态度蛮横,缺乏必要的爱心和耐心,管教方法单一死板。强调对其命令的绝对服从。

2.生活状况监狱化。在家中沉默寡言,与家庭成员交流微乎其微,很少参加家庭内部活动;经常以命令语气和家人说话,易发脾气,稍有不顺即大声呵斥,有时甚至拳脚相加,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家庭关系紧张。

3.学习状况监狱化。在上级和单位举行的培训学习中,缺乏认真学习的态度,对待先进新鲜知识充闻不问,固执己见,不能有效灵活地将培训内容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在学术上,缺乏质疑和创新精神,业绩惨淡,如有需要,则网上摘抄了事,弄虚作假现象普遍。

二、我国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的现状

监狱警察“监狱化”并不是每一个监狱警察所耳熟能详的,对一些监狱警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在监狱警察的生活中却体现出“监狱化”的行为。

1.监狱警察方面。(1)监狱警察平时的表现情况。在监狱工作一段时间后,干警会不自觉的将监狱内的生活习惯带入平时生活中,如将监狱特有的语言(如槽子)带入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监狱化”倾向,并给监狱警察带来一些影响,特别是心理上的影响,就普通干警而言,处于监狱高焦虑、高压力、低心理的健康状况,势必给其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影响。监狱警察作为改造罪犯的主题,其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他们这种高焦虑、高压力、低心理的健康状况,带来的后果将更加严重。长期的监狱工作使干警出现焦虑状态,以致干警变得烦躁不安,心神不宁,工作上的压力使他们遇事不够冷静,或者过激反应,甚至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打骂等),对改造罪犯很不利,长此以往,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监狱化”越来越严重。

由于监狱工作限定在监狱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进行,它不仅不可能丰富多彩(因为监狱一般都建在偏远的山区或城市周边),而且监狱人民警察每天都面对几乎相同的罪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几乎相似的活动,整天还要提心吊胆的唯恐罪犯出现意外。因此,工作十分单调、枯燥,造成干警工作不太积极,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产生职业怠倦。

监狱警察“监狱化”的另一个表现是人际关系失调。由于长期的监狱工作,使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很好,造成在平时交往中,更多的从自身考虑问题,不能充分替别人着想。有时候聊天时一味的倾诉不满,既不听他人的劝告,也不理解他人的苦心,甚至把他人当做出气筒,乱发脾气,还可能会产生简单粗暴,盲目冲动,甚至过激的“迁怒”行为,给监狱警察的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还有可能影响监狱警察正常的家庭生活。

(2)监狱警察对“监狱化”的自力救助情况。监狱警察“监狱化”不但影响着干警的正常生活,还影响着干警的正常工作,所以,监狱警察需要避免“监狱化”,但事实是,许多监狱警察并未意识到“监狱化”,对“监狱化”也没有很清楚的认识,更有一些干警从未听说过“监狱化”,也就谈不上采取措施避免“监狱化”了。

在认识到“监狱化”的干警中,并不是都自力救济,采取措施避免自己“监狱化”,部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部分和家人、朋友谈心,沟通解决,只有很少的干警咨询过心理医生,通过心理医生消除不良情绪,解决问题,避免“监狱化”,也就是说,干警对“监狱化”的认识不够深刻,自力救济措施不够到位,只有部分的干警能找到有效的措施,给自己心理疏导,避免“监狱化”。在生活中,只有很少的干警意识到自己生活习惯的“监狱化”并刻意纠正,避免“监狱化”,甚至,有些干警意识到自己“监狱化”但却不愿意改变习惯,避免“监狱化”。

2.监狱方面。(1)监狱对监狱警察“监狱化”的重视程度。由于“监狱化”是新概念,所以还未引起监狱领导的足够重视,但重视的程度是越来越高的。有些干警说监狱领导越来越重视干警“监狱化”,为了避免监狱警察“监狱化”,监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定的一系列的避免干警“监狱化”的防范机制,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一些监狱对“监狱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还未采取措施避免干警“监狱化”。长此以往,给监狱警察带来影响,更会给罪犯改造带来影响,所以监狱领导必须提高对监狱警察“监狱化”的重视程度。(2)监狱的防范机制及效果。监狱领导认识到监狱警察“监狱化”的影响后,逐步制定并完善防范机制,采取避免“监狱化”的措施,如在监狱干警中普及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在监狱中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定期组织文化活动,既丰富了监狱警察的业余生活,又使干警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一些监狱还定期组织监狱警察外出旅游,让他们暂时远离工作,真正的放松身心。除此之外,监狱领导还要定期与一线干警沟通交流,对干警深入了解,进而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避免监狱警察“监狱化”的措施,制定更完善的防范机制。

采取避免监狱警察“监狱化”的措施的监狱对避免干警“监狱化”产生一定的效果,许多干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转。在日常生活中,“监狱化”的生活习惯越来越不明显,工作态度也得到了改观。总之,采取措施,建立防范机制的监狱对避免监狱警察“监狱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导致我国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的原因

造成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

1.主观方面。(1)认知方面差异。根据表①、表②不难看出,监狱人民警察初涉监管,都有一个漫长而又循序渐进、逐一深入的认识过程。有的民警对监狱的感、知觉只限于以往在电影、电视中的记忆,于是将艺术的夸张想象为监狱就是充满暴力和尘吊的阴暗角落,可真正亲身历练,发现在法制建设日益健全的社会浪潮中,监狱实行的是“公正文明执法”,不但对罪犯任何形式的体罚、虐待都严令禁止,而且还从各方面提高完善罪犯可享受的人权,于是這部分民警工作压力增大,心理上产生不适从感,怨声载道,甚至发出“警不如匪”的哀叹(见表①)。情感方面由于一部分民警对监狱错误的认知,于是导致了一些错误情感产生。当这部分民警进入监狱系统,发现罪犯成分复杂,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对其管理既不能采用暴力,又非简单的教育说教可行,于是工作压力日益增强,便有了愁怨、不自信、得过且过甚至逃避等情感;然后又联想到自己工作劳累,极少节假日休息时间,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着青春,奉献着终身”,但工作待遇一直无法提高,甚至因时间、经济等因素而对象也谈不上,于是“愤世嫉俗”。这样这部分民警在对待工作上也有了抵触情绪(见表②)。

(2)抗压能力不同。俗语说:“人有人不同,花有百样红。”每个监狱人民警察的能力、气质、性格都不相同。报考这份职业,动机都不尽相同,有的只为找份工作,有的想穿上制服体验威严,有的认为这是从政的一步,当然有不少的警察更是想在这份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正是因為有了不同的个性心理,才造成了面对同样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有的人坦然面对,而有的人形成心理问题。比如,一些警察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自信,对自身的优缺点缺乏认识,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见表③);有的警察在监狱是一个好警察,可是下班回到家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了耐心(见表④);有的警察总觉得自己付出了罪犯就得改造好,罪犯要没改造好,就容易产生挫折感,严重的甚至会有过激行为。当警察面对自己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时,恶劣情绪极有可能因突破心理极限而爆发。

(3)危机意识、维权意识不强。从近年来各监狱发生的案件来看,充分暴漏出警察缺少危机意识问题,而从案件处理过程和结果来看,又暴漏出警察维权意识弱的问题。监狱是个半封闭的小社会,监狱警察职业稳固,竞争几乎谈不上,在大肆宣讲保护罪犯合法权利同时,警察权利无人提及,也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进行专门规定,警察个人遇到特殊情况也根本想不到保护自己的权利,听之任之,这就是目前的现状(见表⑤)。增强警察竞争意识、抵御风险能力、维权意识成为当务之急。

2.客观方面。(1)受监狱及社会负面环境的影响。由于受监狱及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见表⑥),很多警察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盲目攀比,只看到或夸大存在的不良现象,而看不到主流,缺乏对社会发展现状的深刻认识,处世消极,工作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能对紧张有压力的工作有正确认识,热衷于以低级趣味排解压力;另外,监狱关押的是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之辈,是社会的污垢,大量不良的生活习气充斥其中。随着押犯数量逐渐增加,成份日趋复杂,使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日益激烈,不良习气在无形中相互渗透,而且这种渗透对警察又形成反渗透,使原本素质不高的部分警察抵御诱惑能力下降,警察之间相互信任度降低。

(2)从组织领导角度,忽视了对警察整体工作效能发挥的把握。近年来,一方面是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作风漂浮,大搞花架子,形式主义盛行;另一方面是用人及考评机制的弊端还未根本改变,由于目前监狱警察工作岗位设置还不科学,导致用人及考评工作还非常混乱,没有实际效果,进而影响队伍士气;其三是监狱政工部门职能发挥不够,长期以来,监狱组织部门疲与应付各类考核评比检查,无暇专心于警察整体队伍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对警察整体工作的把握,警察队伍监狱化问题日趋凸显。

(3)监管模式科技含量低,警察压力大

由于资金不到位等原因,监狱硬件设施落后,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大多数监狱监管只停留在“人防”、“物防”层面上,“技防”水平远远达不到,偏远经济不发达地区连“物防”也达不到,全凭“人防”,超时、超体力,警察身心疲惫,压力增大等原因严重加大了“监狱化”的程度。

四、解决我国现阶段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的对策

1.切实从生活上改善监狱人民警察的“监狱化”问题。对于每一个监狱人民警察来说在生活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监狱干警在生活上出现的“监狱化”问题不断凸显。大部分监狱干警并没有意识到生活上的“监狱化”问题,只有很少干警意识到自己生活习惯的“监狱化”并刻意纠正,避免“监狱化”,有些干警意识到自己“监狱化”但却不愿意改变习惯。从生活上改善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问题是改善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的重中之重。

2.切实从心理上改善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问题。随着监狱工作要求和水准的提高,监狱警察的“监狱化”问题不断影响着监狱干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调查了许多名人后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靠的是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监狱警察能否在与形形色色的罪犯打交道中把自己造就成为“改造灵魂的工程师”,除了体能和基本的技能以外,关键还要看心理素质。一名出色的监狱警察必定是一个心理健康者,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水平,减轻监狱警察的心理压力,以适应监狱工作发展需要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解决监狱干警的心理问题是改善监狱干警“监狱化”的重大举措。

(1)加强监狱人民警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对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及时关注,随着监狱人民警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的不断认识,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我们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手段是对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解,鼓励监狱警察参加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培训和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考试,让更多的监狱警察成为心理辅导的行家里手,既可以将知识应用到教育改造罪犯上,又可以应用到自身心理健康上去,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而减少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将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科学管理。监狱机关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咨询机构,加大监狱警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作用,并引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人才,负责开展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工作,并定期对监狱人民警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为每一名监狱干警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咨询、辅导和治疗。使得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化。从而对监狱人民警察心理上的“监狱化”问题进行改善。

最终,通过对监狱人民警察生活上和心理上“监狱化”问题的不断改善会对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监狱事业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10年度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专项项目(项目编号:XYX201003)。主持人为李梦石。指导老师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张秀玉教授。

参考文献:

[1]刘世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制度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科研处编.监狱劳教工作改革与创新研究报告[M].群众出版社,2006.

上一篇:保护环境宣传单下一篇:奇怪的妈妈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