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2024-05-19

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人们思想的影响(通用7篇)

篇1: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无疑是最壮丽的史诗、最华彩的篇章。如果说,辛亥革命结束了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发展进步打开了闸门;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那么,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并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面貌带来的历史性变化,还不仅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竞争、效率、民主、法治等等意识是30年前所不可想象的,特别是,人们可以自由地思想,自由地选择,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自主、独立,这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精神领域的一个最大变化。原来走在大街上,大家穿得都差不多,灰色的,现在花花绿绿了、五光十色了,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活跃了,创新力强了,人也聪明起来了,文明起来了。人的思想从僵化、半僵化,从“两个凡是”走出来了,国家也从封闭、半封闭走向了开放和自信。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革调动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的局面。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现在回过头去看,近30年前,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十年内乱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而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拨乱反正呈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后工业革命,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党形成了巨大压力。党要在如此严重的困境中重新奋起,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面对困境和压力,我们党科学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大智大勇,坚定地开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过三句振聋发聩的话。第一句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第二句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第三句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表明,我们党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摆脱我们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要加快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以1978年我们党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序幕拉开了,全面改革的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势不可当地展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两句话,把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说得很透彻、很深刻。联系当时的国内状况和国际大势,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实际上是被当时的困境和压力逼出来的,其历史背景和根本目的至少有这么三条:一是要通过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同时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继承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出十年内乱给我国造成的危难和困境,在治穷致富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要通过改革开放,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三是要抓住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顺应世界范围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使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摆脱落后、赶上时代,使我们这个党成为这个新的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这三个方面的背景以及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大力度地概括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回首近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们党领导的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之所以目的与效果是如此统一,之所以当一些国家的“改革”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而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却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正是依据新的伟大革命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来进行的。

近3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人的变化,首先是中国人民面貌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就是,在这场以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深刻变革中,中国人民以实事求是取代了“两个凡是”,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开始成为人们精神状态的主流,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万众一心地为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团结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在这场深刻变革中,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正在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在这场深刻变革中,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执政党思维取代了革命党思维,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勇敢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中,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使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近30年改革开放带给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还深刻地体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阐述的新时期“三个最”上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26269亿美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17607亿美元,上升为世界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了5.7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前不久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正是在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同时,拓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篇2: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的感想

通过调查后我发现改革开放给这里带来的变化时十分惊人的,这些改变体现在各个方面,衣食住行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前人们出行基本上是靠步行,好一点的有个自行车,再后来就有摩托车,到现在很多人都开摩托车了,好一点的还有自己的私家轿车,这个变化是很明显的;其实有些有些变化我体会得也很深刻,就拿手机的普及来说吧,我上小学时人们用的最多是电话,那时只有佷少数的大人能用得起手机,可是这几年手机随处可见,手机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佷平常的东西了。

三十几年前,就在中国刚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时,人们的心中还是有许多彷徨疑问以及迷茫的,究竟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着这些困惑,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人们开始了这次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后来的大多数让人们体会到了幸福,体会到了成功的感觉,人们正不自觉的成为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早在50年代就提出来了,只不过一直没有实行,他只是把没有实践过的东西拿出来实行一下而已。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辛勤的劳动改变了这个国家,而他们也获得了回报,从低矮破旧的茅屋,到高立新奇的大厦;从一片蓝色的海洋,到绚丽缤纷的花海;从一探见底的米坛子,到种类繁多的菜篮子;从泥泞的山路,到如丝网般的交通网。这就是成长,伴随着中国的成长,我也在成长,不经意间生活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我眼里的世界的变化虽不如老一辈人眼里的变化来的大,但也是日新月异。中国用三十几年走完了其他国家上百年的路程,不得说这是个奇迹,而我也不经意间成为了奇迹的见证者,这种感觉很微妙,我很佩服我的长辈们的奋斗历程,他们值得我们尊敬,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我们这一代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未来的路还很漫长竞争也会很激烈,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充实自己,争取在未来成为祖国进步的有利因子

篇3: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就业结构;劳动力流动政策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1]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每次人口的迁移都会给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文化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农民工”现象也不例外。农民工数量从小到大直到当今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农民工成为推动我国GDP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假如每个劳动力(在这里等同于就业人员) 创造的GDP 是相等的,通过以下公[2]式可以推算出农村外出务工农民工(数量:nmg)所创造的GDP份额(见表1)

在表1中,对于2005-2007年的农民工数量,由于找不到相关的精确数据,所以采用了平均每年增加700万人的数量。据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7),最近5年来(2002-2007),全国农民工数量每年增加600万~800万人。这说明采用这种方法处理每年的农民工数量是有根据的。由表1可知,2001年以来农民工对GDP的贡献均在10%以上,而且呈递增趋势,2007年达到了14.9%。但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农民工主要从事的是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制造业、建筑业和部分第三产业,这种不分行业、平均推算的方法显然低估了农民工创造的GDP 的份额。在农民工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的有关文献里,有的指出当前我国农民工创造的GDP份额已经达到了20%左右。也有学者估计, 劳动力流动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年均9.2%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为16.3%, 在今后的30年里, 如果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迁移的种种障碍能逐渐被清除, 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可为每年经济增长率贡献到2到3个百分点。[3]

二、农民工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其纯收入的比重除若干年份外,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工资性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推动的。一是宏观因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相关政策的适时调整等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二是微观因素。农民长年在外务工,其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得到了提高,导致其月薪增加。

三、农民工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农业中大量存在的“ 零值农业劳动力” 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1978年,我国全部就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28318万人,占70.5%;从事第二产业的6945万人,占17.3%;从事第三产业的4890万人,占12.2%。到2007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31444万人,占40.8%;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20629万人,占26.8%;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24917万人,占32.4%。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29.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9.5和20.2个百分点。从增减的绝对量看,第一产业增加3126万人,年均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13684万人,年均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20027万人,年均增长5.8%。近30年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成为就业人数增长最快的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3.2%降到11.1%,而第二产业则由44.4%上升到48.5%,第三产业由22.4%上升到40.4%;从构成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4]

四、农民工推动了我国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变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经历了从限制流动到允许流动,从控制盲目流动到引导有序转移,直到实行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一体化的发展过程。1978年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猛提高,使得以往潜化在极其有限的农业资源里的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显现化,开始了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新时代。

伴随着政策措施的逐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较快增长期。据统计,1985年农村外出劳动力达到2000万人。1991年5月,原劳动部、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推动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项目”,开始探索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途径。1993年以来,施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工程”,在全国开始实施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就业制度,并对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

随着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大规模、大范围跨区域流动,出现了诸如农民工身份转换难、劳动就业不公平、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维权工作困难重重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有些已经到了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严重程度。从2000年下半年開始,各地开始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积极推进涉及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就业、保障、户籍、教育、住房、小城镇建设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使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6年,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被列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任务,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民工就业带来重大冲击的条件下,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和“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R].2007.

[2]严于龙,李小云.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及成果分享的定量测量[ J ] .统计研究, 2007, (1).

[3] 振华.1亿农民工的六大贡献[ J ] .经济与社会, 2005, (1).

[4] 国家统计局.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中实现了重大调整[R] .2008.

作者简介:

王永涛,男,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理论和政策。

篇4: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在星子县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30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举接触了长期笼罩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教条主义束缚,激发了社会创造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30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科学。

我认为,30年来,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待财富的态度:从以穷为荣到致富光荣。文革期间,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人们认为,人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当时甚至提出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极左口号,还开展了诸如“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活动。在这种舆论的引导和影响下,人们以穷为荣,不敢言富,更不敢求富致富。马克思曾经说过,致富欲望是所有人的欲望。不准致富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追求财富正常心理的极大扭曲。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致富不是罪过而是光荣。我们党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鼓励和支持人民创业致富,特别是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长期受到压制的社会活力充分释放出来。30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达到9%以上,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一举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也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中国人民也从穷变富,仅用30年时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跨入了小康小平,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生活。

二、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科学发展观。在对待人与自热的关系上,我们一度坚信“人定胜天”,迷信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提倡“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战天斗地”精神;另一方面,在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不少地方片面追求GDP,对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无限索取,频发的自然灾害使我们在如何出来人与自然关系上开始清醒起来。中央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江西省也提出了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

三、对待人的态度:从斗争哲学到人本理念。文革期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的社会一度把阶级的概念绝对化,把阶级同人割裂开来,大讲阶级斗争,人与人之间斗争的弦绷得很紧,一不小心说错话就可能会受批斗,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社会之间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所有人都处于极端压抑状态。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平凡冤假错案,给予人的生命权、荣誉权、应有的尊重。近年来,中央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四川大地震后,党中央响亮地提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抢救生命是重中之重。这次抗震救灾,也使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

篇5: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除了内地媒体,香港《星岛日报》以《霍震寰膺“最有影响海外专家”》为题、澳门《澳门日报》以《15海外专家膺最有影响殊荣》为题分别发布了消息。香港《大公报》、《信报》、凤凰台网站、香港中国通讯社等刊登或转发了评选揭晓消息。台湾中央日报网站以《改革开放三十年 对大陆最有影响力的海外专家出炉》为标题撰文介绍,同时还配发了杨振宁的照片。

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了耐人寻味的文章《中国评选出最具影响力海外专家》(中文、英文两个版本),文章主笔Sky Canaves对15名专家一一从他们所掌握的材料进行介绍,并进行评论。文章对“海外专家”和“外国专家”、“外国人”和“外国专家”等概念分辨不清,也导致他对香港和华人入选,对加拿大名人“大山”没有入选感到意外。

篇6:改革开放三十年,财富生活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人”是其中最刚毅的线条、最浓重的色彩。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三十年来,是他们打破制度的桎梏、是他们创造社会的财富、是他们引入先进的文化,是他们推动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就是几代人不断努力奋斗、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

人民缔造历史、历史也牢记人民。记住他们的快乐、痛苦、激动、彷徨、辛酸与欢笑。改革开放三十年,个体的命运出现了迥异的变化,有的人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取得了成功。有的人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逐渐的边缘化。但无论是谁,他们都是这场伟大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在这里,我们记录下改革三十年中几个亲历者的成长故事,这些典型的样本人物反映了这段历史的一个侧面。通过他们的经历,可以管窥到三十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展现出在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如何把握自身的命运。

篇7:改革开放三十年

这29名候选专家,绝大多数是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他们之中有:中央电视台有史以来第一位地道的“老外新闻主播”;为抗击非典取得最后胜利作出极大贡献的“健康卫士”;为北京、香港、苏州留下建筑杰作的20世纪最为杰出的华裔建筑大师;为深圳的产业结构优化及高科技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并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特區功臣;北京奥运成功申办和举办的功勋人物;精神康复“武汉模式”缔造者;长期参与内地培训人才事业的香港新一代商界领袖和慈善企业家;用实际行动和成果打消人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清华大学首次聘请非华裔的外国人当系主任疑虑的洋系主任;带领中国女曲以罕见的速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魔鬼教练”;指导中国弟子打败自己的法国同胞夺得中国男子击剑选手第一枚奥运金牌的佩剑教练;为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作出特殊贡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欧元之父”;来自美国的河南十大爱心人物;从以色列来到四川抗震救灾现场的“白求恩”;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退伍军人、下岗工人和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酒店业经营管理大师;帮助中国各地农民致富的“一村一品”运动发起人;自掏腰包为使中国成为数学强国而奔波的数学家;给西藏盲童带去光明的德国盲人专家;改革开放后我国聘请的第一位“洋厂长”;坚持参与长城研究与保护志愿服务活动的“长城之友”;给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带来深远影响的经济学教授;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项目总协调人;“红色旅游”的倡导者;浙江省首位外籍劳动模范;毅然决定辞掉美国普林斯顿终身教职,卖掉美国的房子,回到中国定居和工作的计算机界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海外专家;引发中国水稻栽培史上一次革命的外国专家楷模;将自己退休后的余生无私奉献给中国治沙事业的“治沙愚公”;放弃高达1120万美元的年薪到清华大学当一名年薪1美元的客座教授。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的评选,主要有以下两个标准:(1)贡献力(政府和行业领域认可度),30年中对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及人才交流和培养作出特殊贡献,其贡献得到同行高度认同,并由此而获得过行业表彰或我国各级政府表彰。(2)影响力(大众认可度),30年中在华工作期间表现突出,其举动和工作,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认同,反响强烈;国内外媒体曾经对其相关事迹进行过广泛宣传报道。

上一篇:赞扬我的同学初中作文400字下一篇:不上电视的经典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