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2024-07-29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精选8篇)

篇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感想

我们生活于这么一个物质丰富而又多彩的时代,我们探讨主观与客观、存在与非存在、唯心与唯物。有人认为,世间因自身的存在而存在,亦有人认为,世间非人的存在而事先早已存在,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我们更加容易认识这个社会的内涵。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在当代中国,我们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它要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同我国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中国化。可以说,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步,即中国能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上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大道,并使中华民族开始走向伟大复兴,都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是一个基于实践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我们要世世代代始终如一,坚持到底,使之继承和发扬,直至共产主义社会在中国完全实现。

篇2: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2,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事的关系是怎样何者第二性问题。○的”?即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之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5,物质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它○

2,特征:物质的唯一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6,实践的三特征、三实践 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7,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2,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辩证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形而上学:机械的孤立静止的格列僵化的。

9,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原因: ○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而言,新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物是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10,对立统一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及矛盾的个性。○2,矛盾的A,原理:○

3,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性的个性。○1,是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B,方法论意义:○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1,质变和量变的区别和辩证关系:

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

1,量变是质变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辩证关系:○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的必要准备,○1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

4,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5,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本途径,○13,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一标准。

14,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概念及特征:

1,感性认识:概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特点:感性认识仍然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理性认识:概念: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15,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一元性。

1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原因: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2,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7,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

1,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2,唯物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史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

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9,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2,方法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历史条件的制约,○(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历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2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处在表现形式:

1,二因素: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a,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b,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

2,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现形式,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23,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

2,作用:a,自发地调节生产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4,可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2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26,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7,资本积累的概念及其本质:

1,概念: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2,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向灭亡的历史命运。○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8,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企业,○2,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是国家通过○

4,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30,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动因:

1,表现:a,生产的全球化,b,贸易的全球化,c,金融的全球化,○2,动因: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b,跨国公司的发展,c,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结构的变化,○32,社会主义从理论到飞跃,实现途径是什么:

1,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2,从理论上说,无○

3,马克思产阶级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33,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及目标:

1,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2,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34,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原因):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3,时代点,○

4,所以我们要探和实践的不断的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索一条符合我们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大提高,○

1,物质生产劳动○2,处理社会关系.○3,科学实验.36,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37,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

篇3: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提出

19世纪40年代初期,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萌芽时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对所有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论证私有财产制度下所导致的异化劳动问题出发,论述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分工是导致私有制起源的观点,确立了经济利益因素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1845年,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历史唯物主义论证了私有制的起源和发展,阐述了所有制理论的一系列问题。在这里,马克思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共同推动人类历史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经济形态不断演进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所有制的概念,对所有制的现实形态进行了区分,实现了所有制范畴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所有制研究的新视野。

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形成

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晚期,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形成时期。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蒲鲁东把所有制与生产关系割裂开来的论述方法进行了批判,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在所有制问题上的一些重要观点,论述了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考察所有制,并提出了从主体和客体划分所有制不同含义的方法。这标志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里,马克思把所有制视为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仅仅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环节和特殊阶段,资本主义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废除私有制,代之以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

3.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确立

19世纪50、60年代,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成熟期。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 (1857—1858) 》、《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确立了成熟的所有制理论体系。这一时期,马克思从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在深入系统地考察了前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各种类型及其产生、发展、衰败、灭亡的演进过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起源,有力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所谓“私有制自古就有”的错误观点,指出生产资料所有制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有它自己特殊的含义和规定,主体人通过生产条件而形成的生产关系,表现出所有者主体与非所有者主体之间形成的外部关系和所有者主体对生产资料的不同职能作用而产生的内部关系。这些观点的确立,回答了所有制理论的基本问题,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变革,标志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体系的确立和成熟。

二、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因此,所有制实际上是通过人对自然的占有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又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所有制、分配方式的差异体现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为具体的经济体制层面,它与实际的经济运行紧密联系。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如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等的影响。

生产资料所有制有两重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在法律上承认生产资料归准所有;二是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上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人们将生产资料占为己有,并不只是为了显示归属关系,而是要通过这种占有为自己谋取某种经济利益。这就必然引起人们之间发生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构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体,而法律形式只是对这种经济关系的社会认可和保护。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不仅仅反映了生产资料的法律归属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处于首要和决定的地位,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了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和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包含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它是进行生产的条件,决定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了生产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不同。

三、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当代价值

1. 有利于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国家政权的性质。因此,如何看到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未来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问题。目前,在我国的所有制改革领域,不少人的认识并不清楚。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告诉我们,所有制结构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包括所有制的本质内容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内容和形式完全统一的、单一化的公有制结构,在社会主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实践证明,我们所坚持的公有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不是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相互排斥的公有制,而是与其他所有制经济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的公有制。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生产力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内、在不同的行业间,应该允许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其中所占比重的不同。

2. 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经济活力、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可以说成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它决定着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前景和未来。在具体改革中,产权的转变和归属问题是其中最为关键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与资本组合方式、资产经营形式、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等交织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并重申了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作为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既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我们必须以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在企业主体性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推进企业经营形式、资本组合方式和财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这既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也可以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3. 有利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创造社会财富、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明晰的产权关系、自主的经营决策、灵活的运行机制,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带有功利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但只要对它们加以合理的引导,就不仅不会影响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而且有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有利于激发公有制经济内部的活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长期繁荣。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完善相关行业的准入配套政策,在政治上给地位,政策上给鼓励,服务上给方便,发展上给支持,经营上给指导,法律上给保护,努力创造条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私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实行两种经济主体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2]列宁.列宁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4]谭培文.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对话[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

篇4: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这个体系的源头,要准确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从它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理论学起。马克思主义是源,没有源就没有流。只有从源头去学,才能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理解,自觉运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现在的领导干部都是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都比较年轻,都有高学历和很强的业务能力,但作为党的领导干部,除了这些需要的条件外,必须要有看家本领,就是还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个本领有没有、强不强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这样讲呢?理论上的坚定,才会有政治上的坚定和信仰上的坚定。只有学会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指导思想才会落到实处,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现在,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包括从事思想理论的工作者,忙于事务性工作,不用功读马克思的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有什么不好?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是什么?不了解、不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说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信仰是没有根据的,更是与我们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员称号是不相适应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身份也是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畅销书,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党政要员和专家学者都在重新研读它,而马克思专为我们写的书反倒不读或读得很少,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才会提高理论鉴别力。有些错误观点和错误理论,为取得人们的信任,往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面貌出现,或任意曲解,或断章取义,或移花接木,或照搬照套,如果没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听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杂声、噪声,由于不懂,就可能随声附和;当有人丑化、妖魔化马克思主义时,你就分辨不出香臭;当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你不知道是否过时;当有人搬来西方某种理论,还说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你就分不清是篡改还是发展。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就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的鉴别能力,从而保持理论上乃至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

正因为看家本领这么重要,我们党历来十分强调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不靠单纯“信仰”和“感情”,而是理论本身具有的科学性。因此,坚持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原原本本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就是实现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事业的基本思想。因此,离开了劳动人民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了人民性,才能坚持党性,党性和人民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坚持党性,就是站稳政治立场,就是坚持人民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是要在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学习最基本的著作,掌握最基本的观点。比如,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要读《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要读《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坚定理想信念,要读《共产党宣言》;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读《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要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里只是粗略的提示,这些理论经典的价值绝不限于某个单一领域或工作,这些经典的观点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是被长期历史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所以马克思主义才会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掌握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为了认识世界,重要的是为了改变世界,只有把观点、立场转化为方法,才是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也就是从实践向认识的转化。因此,我们需要有思想认识的高度,还需要有思想转化为现实的努力。转化的前提是要有思想,这就是思想的魅力,这就是提高理论水平的真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深入到历史和实际当中。历史是厚重的,也是动态的。现在的一切又都是和过去相联系的。因而,马克思的生命力就在于从来不是僵化死板和教条主义的。无论是过去和现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没有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我们意识形态领域保护自己、发展自己、抵制各种敌对势力渗透、分化的理论武器。现在西方文化、宗教等在我国城乡广泛传播,影响和冲击很大,利用西方主流文化冲击我国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丑化和妖魔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威胁,因而我们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发展的指引。联系历史、联系实际,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需要,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各级干部就会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把思想切实统一到党的基本理论、实践、方针上来。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对干部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业务学习对实际工作来讲是必须的,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是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与思维方式的学习,具有理论上的深刻性与应用上的普遍性,这是克服“本领恐慌”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学习和掌握了它,就会有效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篇5: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主要涉及:

1、意识的起源问题

2、意识的本质问题

3、意识的能动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主要涉及:

1、一元论和二元论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3、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意义

五、对立统一规律的相关原理和意义。主要涉及: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和现实意义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和现实意义

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和意义

七、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八、认识的实践基础和辩证运动。主要涉及: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与意义

2、实现认识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和意义

九、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的含义、属性和标准问题及其意义。主要涉及:

1、真理的客观性以及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3、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或者实践能充当检验真理标准的根据)

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论述和现实意义。主要涉及: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与生产力标准

十一、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和现实意义。主要涉及:

1、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以及对我国科教兴国的指导意义

十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和现实意义。主要涉及:

1、人民群众和个人的不同历史作用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意义

十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原理。主要涉及: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以及对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十四、马克思的价值规律。主要涉及:

1、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及对我国经济活动的指导意义

十五、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条件下竞争出现的新特点

十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原因、作用、实质

十七、跨国公司的作用及其影响。

十八、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内容)、原因和实质。

十九、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实质、影响、我国的对策。

二十、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研究。主要涉及:

1、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3、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曲折性

篇6: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它深刻地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整个世界历史的面貌。对于我们这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代下成长的青年人,马克思主义教育更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这个内容的学习,由浅入深、从远到近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必然联系,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加深了理解,受益匪浅。

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早在学生时代就有所学习,但那时的学习是为了考试而学,比较被动,导致学习不够深入,曾片面的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次学习,老师给我们讲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并介绍了这些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完整理论体系,让我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历史学、法学、伦理学等等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阐发经济运动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客观必然性,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依据,论证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旗帜,是全人类走向理想社会的旗帜。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狭义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已不止是创立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其随之发展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理论,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不管形势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们实现目标和任务的手段、方式、途径,可以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如果生搬硬套地将马克思主义用到我国的国情,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思想。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一)加强学习,坚持把学习作为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工作之余学习一些我国古代治国史鉴,以史为鉴、以古为镜汲取历史智慧,引用经典;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来源,多花时间和精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增强政治思想觉悟。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宗旨,注重实践的作用。在工作中做到多了解,多接触,多思考,形成有效的积累。

(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立足于本职工作,以求实的态度,从实际需要和现实出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扎扎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

(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不断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遵守政治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干扰。

(五)注重团结,顾全大局。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了非常好的形势和机遇,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没有理由不尽职尽责,必须增强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清醒地感到我们肩负的历史重

篇7: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上了一个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

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

恩格斯撰写的《反社林论》——这部被马克思誉为他和恩格斯理论的“百科全书”——发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说,本书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例如“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这里叙述得极其笨拙,有些地方现在本来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更明确些。„„我理应在这里作自我批评。”

恩格斯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去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做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从而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关键性转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的邓小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勇气和政治胆略,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使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不懈探索,深入思考,将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程度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没有出路。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是一座思想高峰,同时又是我们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梯。

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才枝繁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威力才能得以发挥;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着重学习的是基本原理和方法,不是终极结论;掌握的是完整体系,不是只言片语;运用的是立场、观点、方法,不是个别观点。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总是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真正内涵。一句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条认识路线,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只要实践在发展,只要社会在进步,只要人类的历史还没有结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永无止境。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一条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能用本本去支配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尊重广大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面向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成就科学理论的根本道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要尊重广大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践中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篇8: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简称《原理课》) 教学具有融理论性、抽象性、政治性、时代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基本特征。正是这一基本特征使《原理课》老师难教, 使学生难学。但面对这一现象时, 有的老师却认为《原理课》老师难教是因为学生对《原理课》不感兴趣或兴趣太小所致。是否是这样呢?从我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我认为:《原理课》难教的根本症结不在学生对《原理课》感不感兴趣的问题, 而在于老师自身, 尤其在于老师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把握和运用。

第一, 《原理课》老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 学生和老师是《原理课》教学中的一对矛盾, 而这对矛盾中,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讲究实际教学方法, 能将深奥的理论用实际具体的例子或生动有趣的教学实践活动, 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 我想其教学一定很受学生的欢迎。所以, 学生不是导致《原理课》难教的根本症结所在。

第二, 《原理课》教学过程首先是“教”, 然后才是“学, 师生关系集中体现在《原理课》教学中就是“教”与“学”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老师的讲就是“教”, 学生的听就是“学”, 老师教的怎样, 关系到学生学的怎样, 教与学这对矛盾中, 教是主要的, 处于主导地位, 发挥着主导作用。所以, 我认为哲学难教的根本症结不在学生, 而在老师怎样去教, 是从理论到理论, 还是从实践到理论, 这必将出现学生学的不同的效果。

第三, 《原理课》教师的真正使命和责任是培养既具有理论素养又具有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这一使命和责任决定了一个《原理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运用理论,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使《原理课》教学得到生动、具体、丰富的体现, 才能使理论具有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实践意义。

从上可见, 解决《原理课》难教问题的着眼点是:《原理课》教师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理解和运用。但是,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可忽视, 这个问题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一个原则问题, 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那么, 《原理课》的教学既要坚持理解和运用这一原则, 同时, 也要将这一原则赋予实践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教学论中, 其特定的含义是指教师的“教”, 要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在掌握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能运用理论知识于实际, 达到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又是一个实践问题, 其理论根据在于:

其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 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后者以前者为指导, 前者以后者为基础。所谓为基础:就是说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实践, 然后才能指导实践。正是这样, 《原理课》老师首先必须具有实践意识, 才能使学生具有实践意识, 才能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实践, 达到理论教学的目的。所以对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仅仅看作是一个理论原则, 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任何理论原则是在实践中形成, 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贯彻成为现实的原则。因此,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具体科学的过程, 也就是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实践过程。

其二,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其认识的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 再由认识到实践。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可以说, 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是要从实践中学习, 同时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从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而言,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具有实践性的内在规定性, 要达到完整的认识, 就离不开实践环节。

此外, 把理论联系实际当作一个实践问题来重视, 也是总结我们过去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从我们实际的调查来看, 学生并不是真正的讨厌学习《原理课》, 他们仅仅讨厌的是脱离实际的、空洞的说教, 他们需要的是能面对生活、立足生活、分析生活、指导生活的理论教学。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从理论到理论, 让理论成为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 而不是一个指导实践的问题, 但学生是生活在实际中的, 既然理论不能解决他们实际生活中的疑难, 那么他们又学之何用呢?“学以致用”也要求我们把理论联系实际当成一个实践问题来认真对待。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实践问题, 我认为还要把握三点:首先是在批判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基础上,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立场来学理论、讲理论。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决定的。其次, 要联系真正的实际, 换句话说, 就是从“实际”出发去联系实际, 从实际中把握理论, 运用理论。第三, 牢牢抓住“联系”环节。“联系”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成为一个实践问题的最重要的表现, 也是教学工作中最艰难最需要下功夫的环节。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 教学效果的好坏就取决于联系的深度、广度和精确度, 它需要我们教师花艰苦的劳动去寻找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契机, 而且要联系准确。我们说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实践问题, 主要就是针对“联系”环节来讲的, 因为联系的过程不仅体现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 而且它本身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对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所有这些, 都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实践性。同样如此,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结果, 是这一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实践意义的重要方面, 也是充分表现这一原则生命力根本所在。

所以, 《原理课》教师必须在充分认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的实践意义的基础上,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溶思想、知识、能力、兴趣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法”:即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把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当成一个实践问题而贯彻到底, 并根据实践的需要选择教学重点、难点和方法,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 在认识中实践, 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摘要:理论联系实际, 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优良的学风, 也是我们理论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 它含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作为一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项基本原则, 将理论紧密贴近生活, 发挥其实践作用。

上一篇:党建汇报稿下一篇:淘气包李龙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