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服务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2024-07-07

专家谈服务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通用10篇)

篇1:专家谈服务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专家谈加快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改变结构失衡问题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质量和标准化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人才不足等问题。对此,王军认为,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失衡严重。第一产业基础薄弱、效率不高、竞争力弱;第二产业大而不强、比重过高,尤其是重化工倾向严重,重工业比重过高,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耗费大量的资源、能源,对环境造成较大损害;对提高经济效率非常关键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过低、发展缓慢。

他说,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商务类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大幅度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从降低整个经济交易成本的角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于服务业本身对资源消耗的水平相对较低,其在GDP中比重的提高无疑也会导致经济增长更加集约。”王军说。

服务业事关就业等民生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

王军认为,服务业发展缓慢,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质量,也不利于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长期以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包括医疗、教育、金融、保险、交通、通信等行业,有的是政府垄断,有的存在过度行政管制,导致有效供给不足,造成服务业比重过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徘徊在30%-40%。

据世界银行统计,近年来,世界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超过70%,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比重为60%左右,低收入国家一般为45%左右。我国同期这一比重还不到45%。

王军表示,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2011年只有35.7%,远低于发达国家就业人员比重60%-75%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30%-45%的平均水平。“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造成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得不到发挥。”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

在谈到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发展重点任务时,王军说,我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大力发展物流、信息、科技、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并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

他说,一方面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巨大的市场,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推进服务领域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他认为应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推广第三方物流,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快捷交流运输,健全综合运输体系,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提升现代物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王军表示,我国还应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服务业战略规划,深化信息服务业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电子商务,壮大软件产业,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工程规划、技术推广、环境监测等行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他认为,我国要提高银行、保险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直接融资,着力建设草根金融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优化发展商务服务业,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工程监理、广告、会展等行业,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体系,努力形成一些布局科学、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完善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等方面政策,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并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

对此,王军建议,我国应制订和完善七大方面的政策措施,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

首先,我国要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打破服务业垄断格局,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放开服务业价格,逐步实现与工业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资源基本同价;

其次,我国应努力拓宽服务业领域,积极增加服务业门类,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不断丰富服务产品,逐步改善服务质量,使服务业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扩大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第三,鼓励服务业的自主创新,培养服务业专业人才,尽快完成服务业的薪酬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 第四,完善服务业税收政策,加大对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扶持力度,例如对从事服务业个体户、小企业提供“三减两免”的税收政策;

第五,优化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建立公正、透明的行业监管制度,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按规定公示并接受公众监督;

第六,提供宽松良好的融资服务环境,加强相互配套的金融服务,发展针对服务业个体户、小企业的微型金融体系;

第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公共服务高质同价,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篇2:专家谈服务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领域宽广,发展服务业是县域经济调整转型的主攻方向,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化、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商贸、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增加税收、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作用发挥的日益突出。****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为:***:***:***,当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但是从总体发展水平来看,我县服务业发展仍处在较低水平。服务业在全县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低。在经济比重、总量和增速上低于全国、自治区的平均水平和周边城市的发展水平。服务业开放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不高,竞争力较弱。因此建议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服务业发展工作,立足县情,扬长避短,紧抓国家支持***加快发展的有利机遇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机遇,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招商引资等措施,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力促服务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政府成立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承担全县服务业发展具体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将服务业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实行分类考核,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

二、建议统计局尽快建立服务业统计工作。统计局按 1

照****统计局的统一部署,尽快探索建立对物流、文化、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新型服务业领域的统计,做好服务业系统性的统计工作,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预测、信息发布和形势分析制度,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建议尽快出台加强服务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结合我县实际,尽快形成一套完整的促进我县服务业发展的税收、用地、审批、办证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切实为服务业发展服好务。

四、建议建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积极引导我县服务业向重点领域发展

建议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为服务业发展的导向资金,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各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加快发展的有利机遇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认真研究政策,全方位对接,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上报服务业项目,争取服务业发展资金,力促我县服务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五、强化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实施一批大项目带动服务业发展。在继续引进工业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业大项目、新项目的引进落地;做好服务业重点储备项目的包装、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服务业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落实,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服务业领域,提升全县服务业整体水平。

**********

篇3:专家谈服务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马太效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协调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一) 区域协调发展。蒋清海认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包括:区域总量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布局和发展时序的协调以及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杨保军认为, 区域协调发展包括: (1) 遵循区域与城市成长发展的规律; (2) 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要求; (3)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从自然整合走向制度安排; (4) 通过良性竞争实践科学发展观。吴殿廷认为, 区域协调主要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区域中人地关系的协调, 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协调;其次是区域中人的协调, 涉及同代人之间和代际之间的关系;再次是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是利益的追求和分配, 即效率和公平的平衡。王文锦认为, 区域协调发展是相关区域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上相互联系, 关联互动, 正向促进, 区域利益同向增长, 区域差异趋向缩小的过程和状态。

2006 年3 月14 日公布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 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 东中西良性互动, 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为此, 规划还提出了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二)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陈海威认为,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 为了保障全体公民最基本的人权, 全体公民都应公平、平等、普遍享有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是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受益大体相等, 同时具有较大自由选择权。其实质在于政府要为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发展和提高担负责任, 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并确保普遍平等的享受。韩学丽 (2009) 认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指每个社会成员不论种族、身份、地位、贫富都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换言之, 政府应公平地满足居民的基本公共需要。刘志昌 (2009) 认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通过公共政策的实施, 使人们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大致相等。

2012 年7 月11 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 由政府主导提供的, 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 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笔者认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其核心是机会均等, 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 区域发展差距持续加速扩大的原因。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区域发展差距持续加速扩大, 使我国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甚至是极化现象, 资本、技术、人才等核心生产要素特别是优质的生产要素, 加速向东部地区集中, “孔雀东南飞”一时成为潮流,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到严重阻滞, 出现断裂现象。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 产出增长= (劳动份额×劳动增长) + (资本份额×资本增长)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因此, 生产要素特别是优质生产要素持续加速向东部地区集聚, 必然造成区域发展失衡。

优质生产要素加速向东部地区集中, 是因为东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可以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特别是优质的医疗、教育和便利的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优质资本和技术的流动依附于人才的流动, 而人才的流动是受到优质的医疗和教育、便利的交通、宜居的生活环境的吸引。三甲医院等高层次医院、一流大学的著名医学院扎堆东部地区, 使东部地区获得了中西部地区无法企及的优质医疗资源;国家按照省级行政单位划分高考录取指标的制度, 使东部地区获得了更多更优质且只需要付出较低努力的升学机会, 从而实现更高的起点;便利的交通使处于东部地区的人更能有效地发挥自己手里的资本和技术的辐射力, 从而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日益凸显, 东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快速优质化, 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凡此种种, 都使得东部地区始于国家政策的先发优势不断强化, 形成内生优势, 不断汲取中西部优质资源, 实现长期率先发展, 从而造成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持续扩大。

综上所述, 区域发展差距持续加速扩大的原因是生产要素特别是优质生产要素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持续加速集中, 生产要素特别是优质生产要素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持续加速集中的原因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持续加速扩大。

(二)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优质生产要素, 要实现区域优质发展, 必须留住和吸引优质生产要素。而留住和吸引优质生产要素的关键是留住优秀的人才, 因为绝大部分优质资本和技术掌握在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手中。人是经济人, 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在通常情况下, “经济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己的个人目的。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当然要到拥有优质基本公共服务的地方去, 在那些地方, 他们的才能可以得到最大发挥, 手中的资本和技术可以得到最大运用, 个人收益可以最大化, 后代可以获得良好的培养, 优质的接班人也必将使最大化的优质个人利益得以长期延续, 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主要追求。

在同等条件下, 优质的医疗资源, 可以延长个人的生命长度, 提高个人的生命质量, 为优质个人利益最大化奠定根基。高性价比的受教育机会, 可以使资质禀赋、努力程度一般的人获得更大的能力和素质升华, 这是实现优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根本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 可以使个人手中的资本和技术力量得以更大范围、更安全、更有效地扩展。有了这些才能留住和吸引更多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从而留住和吸引更多优质资本和技术, 有了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优质资本和技术, 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得到增强, 进而区域优质发展就会得以实现。而医疗、教育和交通正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核心内容。所以说,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优质生产要素的均衡分布, 优质区域要素的均衡分布在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强力推动, 而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由政府来推动和实现。当然, 政府资源是有限的, 应当优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内容, 通过基础内容的实现留住和吸引优质生产要素, 借助优质生产要素的力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因此,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内容均等化的实现。

(一) 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内容。2012 年7 月11 日,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 基本公共服务范围, 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笔者认为, 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内容是医疗、教育和交通。如前所述, 优质医疗和教育、便利的交通, 足以留住和吸引相当部分的优质生产要素, 借助这些优质生产要素可以形成优质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这样环境保护压力可以降低, 就业可以获得保障, 同时这些优质生产要素因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介入文化体育、通信、公用设施的意愿更高, 这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就可以借助市场机会得以相当部分的实现。在相对均衡的区域资源分布的环境中, 人口的跨区域流动, 特别是人口向少数地区加速集中, 都会极大减少, 这样因资源集中而带来人口集中的地区的住房压力就会下降, 也就是住房需求也会随着人口分布的均衡化而实现大体均衡, 从而住房投资以及住房供给也会实现大体均衡, 同时住房保障问题也可以获得基本解决;医疗和教育应该是纯公共服务, 不易借助优质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而交通建设虽然可以通过放开准入, 引入社会资本和技术, 借助优质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工程建设, 但是国家和区域整体交通建设规划和设计以及主要资金和技术还是需要政府承担。因此, 医疗、教育、交通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基础内容, 只能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二) 基本公共服务基础内容均等化的实现

1、医疗资源的区域均等化。医疗资源不仅包括医用住房、医疗设施、医疗设备, 也包括具有高水平医疗技术的医护人员。就一定区域而言, 医疗资源的优化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本区域现有医疗资源潜力的开发;二是更新医疗资源时选优;三是引进外部优质医疗资源。因此, 医疗资源的均等化, 也需要从两个方向三个方面进行。而其中最困难和最关键的是具有高水平医疗技术的医护人员分布的相对均衡。

(1) 具有高水平医疗技术的医护人员分布的相对均衡化。 (1) 开发本区域现有医护人员潜力。本区域现有医护人员是本区域医护人员的骨干, 也最有可能长期为本区域医疗事业做贡献。因此, 应当建立医疗人才开发培养规划, 遴选具备一定条件的本区域医护人员到高层次医疗机构、高水平医疗研究和教育机构进修学习, 并为完成进修达到一定水平的医护人员提供公平完善的晋升机制和制度化的较高待遇水平, 使之能够学成归来而有用武之地, 并获得相应的回报, 通过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2) 医疗人员更新时择优选择。因本区域现有医护人员退休、离职, 或者新增医疗机构而需要录用新的医护人员时, 应当通过公开选拔机制遴选优秀医护人员。当然, 前提是有较多的高水平新秀愿意到本地来。要获得较多的高水平新秀, 必须建立本区域的高层次医疗机构和高水平医学教育机构, 因为通常情况下, 高水平新秀在自己学习数年的地方安定下来的可能性比较大; (3) 引进外部优质医护人员。主要是用公平的晋升选拔机制, 经费和设施保证, 优厚的福利待遇, 面向全国高层次医疗机构、一流大学的著名医学院招聘高层次人才。

(2) 制定和实施医用住房、医疗设施、医疗设备新增、更新、升级规划。依据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财政收入水平、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全国医疗发展水平, 制定和实施本区域医用住房及配套设施、医疗设备新增、更新、升级规划, 在卫生事业经费中列支, 并实行年度考核。同时, 也要考核医用住房及配套设施、医疗设备利用率, 以便适时调整。

2、教育资源的区域均等化。教育资源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 是实现合理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教育资源的区域均等化对优质生产要素均衡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 逐步建立按考生人数比例分配招生指标的高考录取制度。各省区市高考录取指标分配的严重失衡, 是引发人口流动特别是优秀人才向东部地区持续加速集中的重要原因, 所谓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而充分流动。在当前利益格局下, 实现高考录取的机会均等确实不能一蹴而就。可以考虑, 首先建立以考生人数比例为基础的基本指标与区域平衡指标相结合的制度:一是将每年高考招生计划总指标的50%拿出来作为基本指标, 按照当年各省区市实际参加高考考生人数的比例分配给省区市;二是将剩余的50%作为区域平衡指标, 按照各省区市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家战略布局分配。然后, 用10 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将基本指标增加至总指标的90%, 剩余10%的指标向老少边穷等教育水平欠佳的地区倾斜。这样, 每个孩子在任何地方, 要获得相同水平的教育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就可以基本相当, 机会平等可以基本实现, 为了孩子未来发展而向部分地区流动的人口将维持在极低比例。完成学业的新秀回到家乡的比例最高, 这样即使高等教育资源过分集中的现状难以扭转, 也可以保证各区域优秀人才基本相当,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区域发展内生动力的均衡化。

(2) 实施中小学教育均衡战略, 逐步取消重点中小学。首先是取消重点中小学优秀选择生源的制度;其次是对优质师资向非重点中小学的流动和交流提供政策和财力支持, 以基本均衡师资;再次在前述基础上, 对各中小学同等考核, 最终取消重点中小学。对此, 河南省新郑市在普通高中实施的教育均衡战略, 值得借鉴。

3、交通、特别是基础交通建设的区域均等化。便利的交通可以为优质生产要素的集聚提供支撑, 并使优质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得以扩展, 同时可以使区域内需求和市场得到最大发掘, 使区域外需求和市场为我所用。这样, 区域发展内生力就会更加强劲。基础交通建设区域均等化之后, 各区域内生增长力集聚可以实现基本均衡, 从而区域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

基础交通建设诸如民用机场、高速铁路、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的区域均等化, 需要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和财力支持, 允许部分项目发行债券融资, 由中央政府与项目相关省区市、项目投资回报共同分担偿还, 可以减轻资金压力, 使有限的资金实现效用最大化, 又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过度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以医疗、教育、交通为基础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引擎。区域发展差距持续加速扩大的根源在于优质生产要素集聚的持续加速失衡, 优质生产要素集聚的持续加速失衡在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持续加速失衡。因此,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特别是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内容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基础交通建设的区域均等化。以医疗、教育、交通为基础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可以带动人口分布特别是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分布的均衡化, 进而实现资本和技术集聚的区域均等化, 从而包括优质人才、资本、技术在内的优质生产要素集聚的均衡化就可以基本实现, 最终区域协调发展就会到来。所以说, 以医疗、教育、交通为基础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引擎, 要用以医疗、教育、交通为基础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清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 1995.6.

[2]杨保军.区域协调发展析论[J].城市规划, 2004.5.

[3]吴殿廷.从可持续发展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观念的新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4.

[4]王文锦.中国区域发展研究[J].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1.

[5]陈海威.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 2007.3.

篇4:专家谈服务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2010年2月4日,为促进我国车载信息服务和车联网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应用,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由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发起、全国数十家产学研用骨干单位参与,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简称“车联”)在北京正式成立。

车联覆盖了整车制造、汽车电子、汽车软件、通讯运营、服务集成五大技术领域,拥有200余家全球性成员单位和50余家核心成员单位,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合作链条和市场服务体系。车联除总部设在北京之外,还在上海、昆山设有办事机构和技术创新基地。

车联成立以来,根据客户需求,按照“有用、能用、适用、好用、用好”的原则,组织企业开发成体系、一站式的车载信息应用与服务产品。并在车载信息、汽车软件、信息安全、智能汽车、智能交通等主要领域,开发自主产品,建立服务平台,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体系,从而引导产业和市场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截至2013年3月25日,车联主导、承担、参与的主要工作有: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电动汽车综合标准化工作、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汽车芯片和软件)工作、车载信息服务软件标准体系工作、领导及公务车辆车载信息安全专项工作、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展览会重点展示项目、APEC峰会车联网项目支持等工作;交通运输部的“两客一危”项目、城市出租汽车信息系统技术规范宣贯、城市智能公交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等工作;卫生部的新型急救车信息系统研讨会以及新型急救车信息系统北京、上海、重庆、深圳试点工作;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联盟标准制定与实施的项目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车载信息服务专利态势分析项目工作以及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海峡两岸搭桥活动等。

“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前景非常诱人,但是其市场潜力仍未得到有效释放。” 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秘书长庞春霖表示,“目前,车载软件、芯片等核心基础产品仍比较匮乏;成熟和成功的商业模式有待完善,除两客一危和货运车辆强制化运用外,在民用和乘用车市场的普及程度仍较低;标准管理涉及的领域广、部门多,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

为了推动车载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车联将会瞄准上述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继续发力各项工作以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

篇5:专家谈服务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2011-03-29 11:09:1

4本报讯 “1个律师事务所,仅6名律师,去年就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法律服务收入,人均年收入500多万元„„”3月25日,在南京市政协十二届十六次常委会议小组讨论现场,孙绵琪常委说,“这样的骄人业绩再一次表明,现代服务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景十分广阔。”

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合,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制高点。南京市政协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今年第一个重点调研课题,组织委员开展调研,通过常委会议积极建言献策。与会委员普遍认为,南京在人文和科教资源、产业集聚、综合交通等方面优势明显,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目前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工业轻服务业的现象,如在统计方面,一些服务业项目往往列入工业统计,不能真实反映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现代服务业牵涉行业主管部门众多,容易造成管理服务重叠和行政资源浪费,应该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就当前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障碍,委员们各抒己见。

“今年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约650亿,但是在现代

服务业方面的投资仅有3000多万。”王付荣委员对服务业投入表示出忧虑。良好的信用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石,陆景文委员提出:“应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规范诚信服务。”委员们还提出了统筹规划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财政投入;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投融资体制、提供税费减免优惠等各项扶持政策;整合资源,重点扶持打造一批旗舰式规模的高端品牌服务业企业等建议。

篇6:专家谈服务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

一、石家庄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一) 石家庄市发展信息服务业有很大的优势。

1.从发展基础来看。

近几年来, 石家庄信息产业发展很快, 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同行业前列, 是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最好的城市。石家庄市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河北省首批省级信息产业基地,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命名为省级数字通讯与现代显示产业园区、河北鹿泉经济开发区被命名为省级通讯与微电子产业园区, 辛集府东工业区、晋州市被命名为省级县域信息产业示范园。另外, 中电科集团54所、13所驻在省会, 这是国家信息产业方面的龙头院所, 有良好的产业基础、雄厚的研发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两个所的核心技术都是自主创新, 国际领先, 拥有自主创新的优势。

2.从发展现状看。

石家庄市信息产业基地已具雏形, 这是河北省信息产业厅认定的河北省通讯与微电子产业园区。目前, 基地已经拥有国内最高级别和最大规模的硅外延净化厂房、最大的硅外延片供应基地、最大的专业微波/射频集成电路产品供应商和最大微波混合集成电路生产基地。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 竣工项目25个, 主要包括河北普兴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河北博威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河北远东哈里斯通信有限公司、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同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11年1~11月份基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8亿元, 利税2.93亿元。信息产业基地已基本形成了光电和通讯导航两大主要产业。同时, 石家庄市已形成太和电子城、赛博数码广场、颐高数码科技广场、天河通信广场、范西路通信市场等一批年成交额过亿元, 甚至近百亿元的大型电子信息产品专业交易市场。特别是太和电子城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平台, 是全国闻名的IT产品集散地。2010年石家庄市电子信息产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3.2亿元, 同比增长49.27%, 完成工业增加值39.7亿元, 同比增长48.2%。

3.从发展前景来看。

“十二五”期间,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把信息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通信, 大力发展混合集成电路、通信设备等关键和新型元器件, 重点推进卫星通信、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公路铁路和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系统, 射频模块扩产, 光纤活动连接器系列产品产业化等项目, 将石家庄建设成为极具竞争力的特色高端电子元器件设计和生产基地;半导体照明, 高标准建设石家庄中国半导体光谷;卫星导航, 以推进“三中心一基地” (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的技术研发中心、设备测试中心、系统运营服务中心、生产制造基地) 为重点, 谋划建设石家庄卫星导航产业基地;加快专用芯片、终端设备的研发生产, 扩大产业规模;支持卫星导航技术在政府应急指挥、交通、物流、测绘、港口等行业的推广应用;电子材料, 重点建设液晶材料生产基地, 做大半导体材料产业规模, 加快TFT液晶材料的产量和产品推广, 做大产业规模, 提高为显示器件配套的能力, 新型显示器件用电子玻璃等新型电子玻璃, 尽快做大产业规模, 增强产业实力;软件产业, 重点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支撑工具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动漫产品、数字化媒体、物联网等产业, 积极承接软件服务外包。

2011年,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又新设立了技改、对标、流动资金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等5大专项扶持政策, 全力加快IT产业发展, 改善IT产业配套环境, 为石家庄市大规模、高层次地承接国际、国内IT产业转移, 开辟了新空间, 提供了新动力, 构建了新舞台, 也为国际、国内IT企业来石家庄市投资、合作、兴业提供了新的商机。当然, 石家庄市信息服务业还有不足之处, 一是行业整体规模比重偏低, 定制开发、委托开发的比例过高, 标准化软件产品过少。截止2011年12月底, 石家庄市软件企业有120家, 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的企业45家, 信息监理企业8家。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IT企业有20家, 通过登记的软件产品只有499项。二是行业内部结构有待改善。信息服务业仍然存在传输环节比重过大, 内容开发不足的产业结构失衡局面。传输服务业始终是产业的支柱, 而其中又以电信传输为主, 传输环节比例过大反映出信息服务业尚处于初级阶段, 等等。

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态势和思路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到现在, 已经进入到融合、转型和调整的新阶段, 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新产品、新应用、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软硬件融合步伐不断加快, 软件产业链整合进程不断加快, 企业跨界竞争愈演愈烈, 新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一) 操作系统平台正成为新的产业发展制高点。

操作系统一直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制高点, 谁掌握了操作系统, 谁就绑定了消费者, 谁就能够获得竞争优势地位。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等新型设备的不断涌现和快速普及, 操作系统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竞合的新态势。

(二) 基于软件、内容和终端的产业链整合模式正在催生新的产业基本形态。

随着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和发展, 原有产业边界被全面打破, 产业竞争已从企业竞争演进到产业链竞争, IT跨国公司纷纷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 力图整合与重构产业链, 提升基于软件、内容和终端的整合能力, 率先确立竞争优势。

(三) 全业务综合集成服务体系建设正成为新的企业竞争焦点。

随着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现代信息系统日益大型化、综合化、集成化。

(四) 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重塑产业格局。

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基本方式, 商业模式创新是推动产业格局重塑的重要因素。当前, 服务化已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而商业模式创新是实现和推动软件产业服务化的重要途径。

基于上述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态势, 省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在于:一是鼓励资本运营, 促进关联发展;二是支持内容原创, 加强产权保护;三是鼓励多元投资, 扩大融资渠道;四是优化发展环境, 转变管理机制;五是发展中介服务, 加强人才培养。

三、促进石家庄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动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

针对不同门类的信息服务业采取不同的发展措施和投入力度, 在政策层面保障信息服务业在未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根据2011年2月9日正式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从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研究开发政策、进出口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市场政策七个方面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发展。在软件扶持政策方面,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从事软件开发与测试、信息系统集成、咨询和运营维护、集成电路设计等业务, 免征营业税。作为河北省会, 应该借此东风, 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加大对信息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 大力促进软件业发展, 进一步提高信息处理服务业和经纪与代理业的发展水平, 努力提升公益信息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规模, 稳步推动信息传输服务业转型提升。

(二) 以数字内容产业为龙头, 加快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当前, 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电子书、博客等已经成为人们新的信息生活方式, 3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数字电视已经普及, 数字内容产业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本身具有巨大经济潜力, 是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要发展以网游动漫、移动内容服务等为重点的新兴数字内容产业, 发展数字影视、网络电视等网络信息服务, 探索建立符合石家庄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体系, 促进传统出版资源的整合及数字化转型。

(三) 大力发展系统集成和软件业。

从产业发展趋势看, 软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新产品、新应用、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软硬件融合步伐不断加快, 软件产业链整合进程不断加快, 软件产业结构和市场格局不断调整, 产业转移呈现新的趋势和特点。广电、电信、互联网三网加速融合给芯片、终端、网络、硬件系统、软件等等各个环节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其中软件产业的发展机会将更为明显。比如, 三网融合之后, 用户将在电视、手机、电脑“三屏”上获得越来越多的服务, 这就要求终端变得越来越智能和越来越简单易用。这样的需求给嵌入式操作终端软件、人机界面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机、数字视听产品的嵌入式软件, 政务软件、商用软件及财税、交通、社保等行业应用软件和应用系统, 网络安全软件和中间件都需要尽快发展起来。

(四) 探索信息服务高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篇7:专家谈服务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摘 要】国际服务外包是产品间国际分工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新潮流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利用比较优势来实现经济振兴和发展的重要源动力。本文通过阐述上海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分析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推动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海;国际服务外包;知识流程外包

国际服务外包(又称离岸外包),是指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将IT支持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业务流程等服务需求委托给他国企业来完成,以专注于核心业务,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经济活动。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服务外包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迅速增长,全球财富1000强中已经制定服务外包计划的企业占了95%,但仅有1/3企业参与了国际服务外包,还有2/3的企业未参加到服务外包的浪潮中。因此,国际服务外包业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麦肯锡预测,202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整体收入将超过150万亿美元。随着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承接方正从爱尔兰等中等发达国家逐渐向印度、菲律宾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年底,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占全球份额已上升至30.2%,仅次于印度,排在全球第二位。

作为全国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上海依托雄厚的长三角制造业基础、完备的基础电讯设施、快捷的通关服务、充裕的专业人才和不断完善的法制监管环 境,已成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一、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态势。2015年1-11月,上海离岸服务外包合同和执行金额分别达61.56亿美元和44.26亿美元。其中,知识流程外包(KPO)合同和执行金额分别达16.78亿美元和8.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8.1%和31.4%。总的来看,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总量快速增长。根据商务部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和统计系统数据,2010年-2014,上海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从27.53亿美元增长到82.77亿美元,年均增长31.7%;离岸执行金额从17.53亿美元增长到59.94亿美元,年均增长36.0%。

第二,业务来源地广泛。截至2015年底,居国际服务外包发包地前四位的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日本,业务占比分别为33.5%、11.4%、11.1%、9%以及6.7%。

第三,ITO在国际服务外包中占据主导地位。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等外包主要形式在上海都存在,但信息技术外包在上海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信息技术外包领域以系统操作服务和系统应用管理服务为主。

第四,知识流程外包(KPO)的比重逐渐增加。随着国际服务外包逐渐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跨国公司外包的主要动机由劳动力套利逐渐过渡到知识套利阶段。包括研发设计、金融和法律研究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内的知识外包(KPO),尤其是生化和医药研发服务外包,成为上海国际服务外包的新增长点。

第五,国际服务外包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上海目前已经形成了几个具有集聚效应的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以ITO和金融BPO为主的浦东新区服务外包示范区;以系统集成服务、会计咨询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等为特色的卢湾服务外包示范区;以嵌入式软件为特色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及以数字媒体为特色的长宁服务外包示范区等等。

二、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上海已经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仍存在以下需要完善之处。

第一,外资企业是上海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的主力军。虽然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而其中70%-90%为外资企业所贡献,本土服务外包企业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中的贡献较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还不是特别得了解,甚至可以说是还存在一些负面印象。因此,跨国公司首先是选择自己熟悉的伙伴作为接包企业。另外,目前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不仅在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上、而且在对市场的判断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这也是导致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在信用和能力等方面受到跨国公司质疑的重要原因。这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上海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

第二,本土外包服务企业规模小,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竞争力不强。目前上海国际服务外包行业依然呈较为分散的格局,产业集中度偏低,缺少大型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上海企业中,除小部分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外,大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较为低端的业务。企业规模普标较小,赢利水平不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以对日本软件外包为例,中国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主要参与程序开发、编码、测试及本地化工作,较少从事整体框架设计、综合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外包服务;较少作为总接包商,较多承担三级、四级分包工作。

第三,国际服务外包人才支撑不足。由于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加上系统性培训体系不够发达,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缺口较大,既熟悉国外客户、熟悉欧美商业习惯,具备英语思维能力,又熟悉中国市场和企业的高层次服务外包人才还较少。此外,较高的人才平均流动率也制约了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稳步快速发展。

第四,税收等支持政策需进一步完善。为了促进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上海曾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上海在2005年的《上海市政府关于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意见》规定,“鼓励各类企业开展服务外包出口,对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的出口企业,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可予以享受有关扶持出口型企业研发资金和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等优惠政策”。2006年8月,上海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必须要集中重点区域,努力打造国际服务外包园区,帮助国际服务外包的企业做大做强,营造服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等。然而,与美国、印度、新西兰等国际服务外包發展最好的国家相比,上海对于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支持政策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典型的就是税收等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以印度为例,印度很早之前就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开发和培训政策》。1986年,印度政府发布了鼓励发展软件产业的优惠政策,不断推出了放宽许可证和免交国内货物税等措施。1990年,辛格政府允许出口商保留出口收入的50%;软件类产品100%出口的厂商可不用承担营业所得税,免除了软件出口的双重税赋。1991年,印度税法又规定,符合条件的软件可以在2010年前免征所得税,对为研发需要而进口的软件实施零关税优惠,为开发软件而进口的硬件设备也实施关税减让。

第五,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有待加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执行也不到位,这都不利于上海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相反,美国、爱尔兰等国际服务外包承接较多的国家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美国于1998年时制定了“千禧年数字著作权法”,其中对商标、著作权、域名,以及计算机软件等一系列的知识产权起到了了更为有效的重要的保护。爱尔兰也很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爱尔兰颁布的《版权及其他相关权益法案2000》为软件产业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该法案修改并且加强了以前的一些相关法规,考虑到许多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软件技术。它还加强了对盗版软件的非法交易的处罚力度。这一法案对于爱尔兰软件外包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很多欧美的高技术企业都是顾虑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所以为了规避风险,情愿增加成本也要将大量的离岸外包业务外包给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三、推动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为了推动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上海有必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大力优化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软环境

上海需要从政策支持程度、法律环境等方面来优化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软环境。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要进一步降低上海的市场软件盗版率,努力成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示范城市;同时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信用制度。二是了解外资的需求,改善服务外包的承接方式。上海除了采用常规的推动国际服务外包承接手段,如研讨会、代表团、网站和税收激励外,还应提供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服务,如旅游、呼叫中心、医疗和社会服务、计算机相关服务、地区总部和研发服务等。另外,还可以提供直接补贴促进出口导向性服务业外包。三是延长产业链条,让外包服务业得以落地生根。承接服务外包,不仅可以从服务业跨国公司“归核化”的战略中取得商机,同时还可以延长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向制造业的跨国公司提供相关的商务服务,让现有的外资企业都能落地生根,这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服务业利用的外资,高起点承接服务外包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加强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规划

一是应围绕四个示范区努力形成产业群,引导产业布局形成差异化,避免发生同质化的竞争;二是促进服务外包产业链内各个层次的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增强接包的能力,共同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去;三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成立类似于国际服务外包协调委员会等的行业机构,构建起资源协作的平台。

(三)鼓励创新,推动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向附加值较高的业务延伸

印度在这方面提供了三条经验:新技术、新的业务程序、新的解决方案。印度从低成本离岸起家,向美国的IT企业提供常规的外包服务,后向价值链上游发展,现在印度外包企业已开始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张。上海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应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使自身的优势与客户的技术或品牌优势形成良性互补,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之路。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适度参与更深层的合作,增加价值链上的合作机会。在学习国际服务外包发包方企业的产品开发知识的同时,增强企业内部的知识应用和处理能力,促进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转化,力图实现产品开发知识的再创新,从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市场竞争力。另外,在行业规则、标准和惯例上应尽快与国际接轨,以消除知识和信息资源在国际间流动的制度障碍。

(四)加快兼并整合,推动上海国际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开展国际经营

上海应该鼓励大型国际服务外包承接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从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发包和接包企业。此外,应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2000年后,印度为了方便中小企业对美国出口,也为了印度企业能与美国、投资、贸易机构间的沟通更加便捷,就决定把软件园建设到了美国硅谷,这对印度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在发包国建立分支机构,通过“反向外包”主动承揽服务外包合同,或者并购发包国具有较好信誉的服务承接企业。

(五)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与客户建立和维持互信机制

上海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企业应积极获得国际质量认证,主动遵守外包合同规定,如遵守相关技术的保密承诺、不抄袭模仿发包企业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并且应利用自身优势为发包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同时通过长期利益促进双方的信任和知识传播。

参考文献:

[1]韦有周.印度服务外包发展情况及启示[J].国际贸易,2007,(8):136-137.

[2]徐兴锋.印度、爱尔兰软件产业扶持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2007,(5):30-37.

[3]商務部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5[M].中国商务出版社,2016.

[4]丛芳、陈洁.上海市服务外包发展窘境与政策激励[J].上海管理科学,2007,(3):71-73.

[5]李元旭、卢荣.上海如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J].上海经济,2009,(6):58-60.

篇8:专家谈服务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 回顾五年发展历程, 电子信息产业尽管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但在中央各项政策扶持及业界共同努力下, 产业很快企稳回升, 目前已步入平稳增长阶段。200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万亿元, 预计今年全行业增长将超过15%, 规模继续位居全球第一;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也占全球1 5%以上;在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 0 0万件, 其中发明专利超过六成;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占到1/5, 华为、联想、海尔等已进入国际一流企业行列。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在国际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随着全球化步伐加快, 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期, 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大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战略布局, 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标准是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相互认可、相互妥协的外在结果。利用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掌控产业发展, 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已成为电子信息领域更为突出的竞争手段。不同国家和企业纷纷出台相应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计划, 增大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 获取知识产权和主导关键标准的制定已成为其战略布局的核心。

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的标准化水平亟待提高

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后发国家, 我们在标准尤其是在标准的国际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T D-S C D M A、闪联、W A P I、家庭网关及射频连接器相关标准等已经成为国际标准, 基于自主创新技术的A V S、D R A、D T M B等标准为国内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 应该看到,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 很多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在高端芯片、核心软件、关键元器件、基础材料以及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领域, 绝大部分知识产权和核心标准由国外企业掌控, 标准还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赢得竞争的需要。

二是基于自主技术的标准在国内产业中的推广应用明显不足, 技术优势、标准优势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优势, 标准与产业发展脱节。一些新兴的领域, 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较快, 又缺乏相应的标准支撑, 标准制定滞后产业发展。

三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层次和水平有待提高, 一些关键标准、重要标准的制定还停留在被动关注和参与阶段, 在国际标准制定中话语权还很弱。

四是标准化工作的机制、制度有待完善, 随着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很多技术标准的行业界限逐渐交叉模糊, 影响了立项、组织制定和审批的效率。现有的标准化技术组织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工作能力有待增强, 新兴领域缺乏相应的组织支撑。

近两年电子信息领域标准化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重点

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 中央明确了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三大职责, 标准工作部内实行科技司与各专业司局分工管理的架构, 电子信息领域标准化工作由电子信息司和科技司共同负责。两年多来, 我们重点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加强与科技司及电子信息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电子标准化协会、电子四所的联系与合作, 尽快建立健全工作体系, 完善工作制度和流程。开展电子信息领域标准现状研究及与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的对标工作, 研究提出电子信息领域标准体系。

二是对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和复审, 摸清了家底。经复审废止行业标准1 9 4 5项, 废止国家标准47项。复审后电子信息领域现行有效的标准共4 303项, 其中:国家标准1 651项;行业标准2 652项。

三是组织企业和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做好电子信息领域的标准立项申请, 加快推进已列入计划的标准的组织制定和报批。截至今年11月底, 共完成电子信息领域161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报批工作;受理了6 1 2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立项申请。

四是加强标准交流与合作, 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重要会议, 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指导筹办了第七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标准论坛的相关分论坛, 组织推动标准交流与培训推广。

下一步及未来更长时期, 技术标准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推动和促进作用更加重要, 标准化工作在行业管理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任务更加繁重, 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把握技术、产业和市场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加强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基础研究, 超前布局, 将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产业化相结合, 增强产业发展的自主性和核心竞争力, 推动产业由大变强。

二是进一步提高企业在标准提出和制定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组织、协会和技术支撑机构的作用, 积极调动产学研用等社会各方力量, 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开展标准化工作, 促进形成标准与产业间的良好互动。

三是努力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 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标准的结合;建设标准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 为参与标准化工作的各方提供公开、高效的标准化工作环境。建立和完善电子信息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 密切关注并加强与协会、联盟、论坛等非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 提高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推动国内自主技术成为国际标准。继续做好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的相关工作, 促进两岸信息产业合作双赢。

五是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尤其是加强培养国际标准化专业人才, 建设电子信息领域标准化专家库, 为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

篇9:专家谈服务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一、抓职教攻坚,确保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科学规划。县委、县政府把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都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专题会议;成立了新安县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高标准高起点制定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二是持续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近年来,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坚持逐年增加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3年来累计投入2.2亿元,全县中职学生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有效落实,资助覆盖面达到100%。三是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高。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县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新增设汽车驾驶、电子商务等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加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全县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教育服务社区和“三农”的能力明显增强。四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零突破。为支持职业教育,我县积极从人、财、物、土地等方面全力支持荣华职业中专发展,该校于2013年升格为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成为洛阳九县唯一一所民办大专院校,目前在校生人数已达4500人,为我县及洛阳市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二、抓资源整合,确保办学效益取得新进展

我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撤并散、弱、小的磁涧高中、石寺高中,将两所学校师资、学生、校产整合到新安县职业高级中学和新安县第二职业中专。为进一步巩固职教攻坚成果,2012年,我县又启动职教中心建设项目,规划投资3.4亿元,占地488亩,目前第一组团8幢楼已完工。职教中心建成后,我县将形成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职教中心(暂定名豫西职业学院)为东西两翼,服务全县两个产业集聚区的良好格局。三年来全县职业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职普比基本达到1∶1。每年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招生各达3000余人。2014年秋季,我县招生实行全县统筹,重点抓住三类群体接受职业教育,一是大学毕业待业的学生群体,二是普通高中高考落榜的学生群体,三是初中毕业不想上高中的学生群体,确保这三类群体能成才、有证书、好就业,既满足了学生就业的需要,又为产业集聚区的企业提供了人力保障,实现了校企双赢。

三、抓队伍建设,确保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篇10:专家谈服务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指出休闲体育消费、基础设施、品牌赛事等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黑龙江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受地方经济的制约。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体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体育产业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体育消费持续增长,体育市场日渐繁荣,多元化的产业投资格局已经构成,体育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已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差异,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必然出现区域经济依赖以及非均衡性发展的状况。这种区域经济依赖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初创是“借力”。但是,随着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自身功能的转变,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不应是单向的依赖关系,而应该是相动的关系。

一、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包括体育本体产业、体育外围产业、体育中介产业和体育产业消费者等。其中,体育本体产业是整个体育产业的核心,包括体育竞技业与大众健身业;体育外围产业的产业链包括体育用品、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体育旅游、体育博彩商和体育建筑等;体育中介产业的产业链包括体育广告、体育赞助和体育保险等。

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西方体育产业理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针对我国基本国情建立了一整套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框架基本形成,对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体育产业尚未成为一个独立完善的产业,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与国情不相协调。

二、黑龙江省体育产业现状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黑龙江省政府也于2012年颁布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的把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体育用品业等作为我省重点发展任务。

本文研究黑龙江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依赖关系,其目的是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早日进入全面、协调、快速的发展轨道,实现我国体育产业由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向支柱产业迈进的目标。

三、黑龙江体育产业优势

(一)地理优势

黑龙江地处我国最北端,是中国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最早的省份,也是我国冰雪产业大省。近年来,冰雪体育产业在政府高度重视下,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形成了冰雪艺术节、冰雪度假村、冰雪风光游三大产品体系。并遵循体育产业市场规律和营销特点,先后创办了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和国际雪雕节等20余个节庆活动。

(二)竞技与竞赛

体育竞赛表演业,每年组织承办和参与举办的国内外大赛和重要体育比赛十几项。举办过世界杯短道速滑赛、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哈洽会四国男篮邀请赛、全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等多项体育赛事。各市、县组织体育竞赛及表演活动的规模、场次也进一步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健身娱乐

体育健身娱乐业,黑龙江省共有各级各类营业性体育场馆、会所2000于所,,通过对其分布状况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省目前各级各类营业性体育场馆分布具有不均衡性,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其分布状态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四)体育用品

体育用品业截至2009年,黑龙江省工商注册体育用品行业共有55家生产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厂家,其中只有10家企业生产冰雪体育装备。

四、建议

(一)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关系。体育产业初创阶段依赖于区域经济是因为缺乏经济基础,但不意味着体育产业的从属地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体育产业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可以从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吸纳社会就业、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反作用于区域经济。

(二)各级政府要加大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提高对体育产业的认识,在重视其它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体育产业扶持的力度,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体育产业。有关体育部门要充分提供咨询、服务、优惠政策等条件,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在现有良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体育产业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体育产业

放宽体育产业准入条件,使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体育产业,并且在各方面享有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等待遇,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和境内外组织向省体育发展基金会提供捐助和资助。

五、结语

黑龙江省体育产业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一个领域,是极具投资价值和潜力的朝阳产业,也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研究规划年度项目扶持共建项目(13E054)。

参考文献:

[1] 高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府机制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5).

[2] 孙娟.我国体育产业注意力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101-102.

[3] 廖祥龙.黑龙江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9(11):66-68.

上一篇:小学家长代表发言稿范文下一篇: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