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2024-08-27

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精选10篇)

篇1: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1.历史背景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为申请世界遗产的六个江南古镇之一,西塘虽远没有周庄、同里出名,甚至比不上近在咫尺的乌镇,但西塘现有一千多户居民,是江南古镇中最多的,也因此被称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2.水乡古镇特色西塘在全国同列的古镇中颇具特色,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于世。?西塘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以其独有的卓越风姿吸引中外游客。廊棚是西塘区别于其他水乡古镇的最大看点,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以西塘的规模最大。在廊棚上看着对岸的枕河人家,那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廊棚多为木架瓦顶,一般宽2-2.5米,集中在北栅街、南栅街、朝南埭等商业区,总长1300多米,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让西塘引以自傲。步入廊棚,映入眼帘的是两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后应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棚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长长的雨帘,就是不会做诗的人也会顿时诗意满腔。西塘濒临运河与太湖,有九条河道将全镇分划成八块,走来走去几乎都是石桥、小弄、廊棚,当然还有老人、花猫、白鹅。至1998年,全镇共建桥104座。桥梁工艺精湛,至今保护完整,即具有观赏价值,自古誉为“"卧龙凌波,彩虹飞架”"。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水一样柔软而美丽的生活,使西塘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宅弄为西塘的又一特色景观,极能反映出西塘人的性格。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西塘有100多条宅弄,超过百米的就有5条,最狭的仅半米,两人很难擦肩而过。这些姿态不一的宅弄,只有亲自走一走,才会有走进古镇的真实感,不经意中你会感受到一种时光的轮回,恍如走进了一册尘封已久的历史线装书里。3.古镇文化遗产的空间形态与环境氛围的整体和谐古镇在明清时代曾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社会变革。商业活动是西塘人文资源中非常重要的,廊棚下的“老字号”,更能让游客体验什么叫“儒商”——体验西塘文化的精妙之处由此而达到高潮。西塘现存的房屋多为明清建筑,左右对称,尺高门槛,大门成双,两侧风火墙超屋顶成曲线围置。从大门到底,往往有五进、七进,而且都有宅弄相连,形成了“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景象,反映了平和、含蓄、淡雅、实用的审美追求。历经数百年的沧桑,除了临河房屋因河水长期浸泡,斑驳的墙壁略为破败外,保存仍然十分完好。

篇2: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浅析古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江南水乡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已经发展了十年之久,但依然存在着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相互矛盾。本文通过对江南水乡遗产保护的历史问题与现有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对遗留问题解决方法的进一步思考,提出了应该从深入、全面、实时这三个方面继续深化和发展保护策略,以求达到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

1、背景分析

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它们兼具独特的文化、科学、审美和经济价值,尤其以杭嘉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水乡为典型,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历史城镇风貌和历史人文特色,它们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开发旅游市场的地区。这些古城镇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保护与开发、旧貌与新颜的矛盾,存在着保护名城古镇风貌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矛盾。

从古镇的旅游发展历史来看,曾经存在着以下几点明显的问题:

一、“ 空心化” 导致古镇韵味的缺失:这些古镇尽管保留并修缮了其绝大部分古建筑,然而原先生活在古镇的大多数居民都已迁出,导致了古镇的“空心化”,丧失了原住民能为古镇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其文化景观的价值也大打折扣,成为空城的古镇也失去了特有的风俗民情,失去了应有的感染力;

二、社区参与度不高,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有些江南水乡城镇民居的设施落后,不适应现代生活要求。有些古镇人因为对老房不够重视,任意拆建翻新,在老房上加入新的建筑材料和内容,而无视它的传统价值与意义;

三、忽视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污染严重:垃圾污染、水污染和文化污染,以及旅游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如建筑物乱搭乱建,旅游者乱刻乱划,都会破坏古镇原有景观特色,对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素以“ 小桥、流水、人家” 闻名的水乡古镇不但是一种侵蚀,更是一种破坏。

2、方法对策

如何将古镇保护深入、全面、实时地落实到位,这里简单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性的思考:

2.1深入地将保护落实到文化遗产的根源

古镇遗产的保护易在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包括古镇的街坊、古建筑、古院落、古桥梁等;难在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更重要的是其一旦流失,则很难恢复到历史的原样。这包括古镇的民俗礼仪、方言曲艺、人文风情等。深入地保护古镇遗产的目标就是要将古镇的典型遗产风貌和文化特征还原至旧时,这里最重要的是需要将古镇原住民的生活状态保护下来。如果原住民都搬走了,那么原住民的生活就自然不存在了,古文化就没有意义可言。因此古镇开发必须是保护性开发。首先,笔者认为必须控制游客的容量,从整体的遗产地中间划分出局部重点的特殊保护区,以保护这些区域原真的古老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性。

2.2全面地将保护落实到古镇内在和外在形态的各个角落

古镇遗产是古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古镇的整体环境。这里面尤其重要的是古镇的绿色和蓝色网络。绿色网络指的是古镇的古树名木,蓝色网络指的是古镇的河流水网。除了这两点,花鸟虫鱼等生物的存在也不容忽略。试想象鸟儿在树梢休憩,蟋蟀在墙角鸣唱,鱼儿在水中嬉戏,这番意境恐怕也只有在江南水乡才能体验得到吧。其中,蓝色网络是江南水乡的灵魂,一旦水体遭到破坏,整个古镇的所有秩序都会被严重干扰。

2.3实时地将保护落实到古镇发展的每时每刻

这里所说的实时其实即指古镇的遗产保护必须与时俱进。这又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与该遗产在当时所反映的特性相适应,不同的遗产物在不同的时期映射着不同的文化内涵,选择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内涵是保护的关键步骤之一。(2)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借助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遗产是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遗产其本身也是变化发展的事物,需要的保护方法也必须是变化发展的,以求与遗产相协调发展。(3)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是实时对应的。这就需要一个实时监督和管理机构对遗产地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一旦监测到某些数据与正常数据有较大的出入,则应立即排查和研究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进行有效及时的实施。

3、结言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古镇则是历史文化的遗存,旅游和遗产地这种文化上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两者必须有效地结合,才能恰到好处地释放遗产地旅游资源的功效。发展旅游是弘扬遗产地价值并为保护遗产地提供经济支撑的重要途径,而利用遗产地则是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资源渠道,两者不应该对立,而应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古镇开发保护经验看,只有从长远利益出发,把对遗产地的有效保护放在第一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旅游业才有可能持续发展。同时,对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寻找历史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仍是现今的当务之急。

篇3: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位于重庆市东南边陲的罗田古镇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仍然完整地保存着具有巴渝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山地城镇传统的聚居形态, 独具“田园风光、自然和谐、文物古迹、鱼米之乡”的特色, 是一座典型的边贸古镇、民族老镇、文化名镇, 具有十分珍贵的传统文化的考证价值, 历史遗产保护研究价值以及旅游开发价值。笔者受罗田政府委托对罗田古镇进行调查研究、保护规划以及旅游开发, 正确引导城镇建设发展。在恰当地保护传统历史文化根源的基础上, 一方面迎合了政府对发展旅游经济的构想, 同时满足当地百姓改善人居环境的需求。

(图片来源:万州区罗田镇小城镇规划县域图)

一、关于古镇现状调查研究

(一) 历史文化沿革

相传明末这里有一大土包, 其形圆如罗盘, 四周良田环绕, 又当川鄂交通要道, 习称罗针田, 简称罗田。当地村民开始在此修房集居, 清乾隆十七年增筑建场, 并逐渐形成规模, 距今已两百多年。2004年10月重庆万州区行政区划调整, 将罗田古镇划入其管辖范围。

(二) 自然环境要素

罗田古镇邻河生态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

1. 普济桥景观体系, 由于其位于凉山之间的峡谷地带, 使得这里气候凉爽, 树木茂盛, 形成独有的景观特质。

普济桥建造于道光十七年, 是迄今为止重庆万州境内最古老的石拱桥, 距今约有一百多年历史, 系当时数名社会名流捐资修建。该桥为单孔石拱桥, 东西走向, 长24.7米, 宽6.6米, 拱高12.9米, 跨径18.4米。桥上龙头口含龙珠, 龙尾悬于石拱正中。桥身雕有石狮、石象, 雕工精美, 栩栩如生。桥身两侧建有亭廊, 一边刻有“德厚流光”几个行书大字和“察地利而通南北, 尽人力以济往来”对联, 一边供有观世音菩萨像等供人们烧香拜佛用。桥身两侧为十级石梯。

2. 似桃源

石拱桥上游50米处有两块巨石, 自然形成的高2.1米、宽2.2米的石洞穿过巨石, 豁然开朗, 风景秀丽, 有潺潺的流水, 飞泻而下的瀑布,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景象, 在此一一得到印证。特别是石洞上方的巨石上, 古人刻下了每个长1米, 宽约0.8米的“似桃源”三个大字, 不得不让人认为这仿佛就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三) 街巷空间形态

古街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 名为永兴街, 呈“之字型”, 由1623块条石镶嵌而成, 长391米, 宽1.8—3.5米, 两侧布置有古民居720间、共计2.3万平方米, 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一、二层建筑, 高宽比在2∶1—1∶1之间, 尺度宜人。整个镇区北高南低, 相对高差14米左右。古镇北面为罗田新镇区, 石板路、台阶、放大空间、转折流线、人性尺度、复合功能构筑起这座渝东南古镇的街巷空间特色。

(四) 民俗文化场所

1. 宫庙祠堂——雨王宫、关圣宫

历经明代的“赶蛮拓业”和清初的“湖广填四川”, 大批外省移民陆续来到四川。罗田古镇上原有的作为湖广会馆供奉雨王的“雨王宫”和“关圣宫”, 便是这里的居民们每逢节假日祭祀、停灵、聚会的场所。在罗田繁荣的商贸气氛中, 这两处会馆逐渐成为日常配合商贸活动的娱乐聚会场所。每逢赶集之日, 这两处会馆人头攒动, 热闹非凡。戏班子常年驻扎于此, 定期演出流传于罗田古镇一带的地方戏种。雨王宫和关圣宫解放后曾作为粮站仓库使用, 而今雨王宫被风貌较差的新建筑遮挡, 关圣宫已闲置, 亟待修缮。

2. 茶馆民居——玉成苑、永兴场18—22号茶馆

罗田古镇上曾经存在数量众多的各类茶馆, 它们既是消闲娱乐场所, 也是罗田商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成苑便是古镇中现存的一处原有茶馆所在地。该茶馆为古镇内原来调解家族事务的场所, 兼作茶馆之用, 该建筑立面及内部空间考究, 内有庭院、水井、后院、天窗、内廊等, 空间丰富, 尺度舒适, 该建筑现作为居住用房。

现保存完好的另一处茶馆永兴场18—22号位于古镇南面, 原罗针堡遗址旁, 其内部茶馆结构明显, 进深较大, 面宽较小。入口处设置一“L”型对外售卖柜台, 内部空间较高, 有阁楼, 现空置。

3. 文化符号——字库塔

字库塔座落于古镇上场尾端。该塔是古代“惜字塔”建筑, 为仿木重檐阁式石塔, 建造于清末年间, 塔高7.5米, 塔顶呈宝瓶形, 塔身上刻有对联:“惜今人敬字, 教古圣明文”和“蝌蚪云霞焕, 鸿篇日月光”, 其书法苍劲有力, 气势磅礴。该塔在当时是作为文人们烧字纸专用的, 当时罗田场上的文人墨客、有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写的文章字纸都要到塔里去烧, 外面不准乱烧, 故有“一字值千金”之说。这是古时罗田人惜字、尊崇文化, 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罗田镇原有字库塔五座, 而现在仅存此一座, 故十分珍贵。

(五) 历史人文特色

罗田镇古时为土家族人聚集地, 至今仍保存着古朴的土家族传统民风、民俗, 至今历史流传下来的有狮舞、锣鼓、年箫等庆贺活动;人们对中秋、端午等传统佳节仍沿用传统习俗进行庆贺, 原汁原味, 传统氛围十分浓厚。

(六) 古镇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罗田古镇作为巴渝众多古镇中的一个实例, 是地域城镇聚居形态和文化发展的历史结晶, 在万州区政府的政策引导下, 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为逐日衰落的古镇带来了新生的契机。然而旅游开发又势必对古镇造成破坏, 因此如何真正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同时不破坏历史风貌, 使发展经济与古镇保护达到双赢, 成为规划设计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

旅游业有集多种产业于一体的功能, 又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 涉及“食、住、行、游、购、娱”以及金融、通讯、文博、康体、会展等等。功能方面, 除吸引客流, 聚集人气, 提高知名度, 开发市场, 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外, 更能加强交流和对外交往, 解放思想, 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 景观及文化特色旅游模式

自然景观与古镇文化的完美结合是罗田古镇的一大特色, 因此提出重点打造走马驿道文化特色, 还原驿道传统街巷生活。充分利用古镇滨水的优势,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将古镇滨水区域打造成为古镇的一大特色, 并且增加滨水区域的活动平台、茶座等休闲娱乐设施, 增加古镇活力, 形成古镇的自然山水景观特色。

其次, 街巷格局保留较完整的罗田古镇街巷, 具有典型的渝东南古镇格局, 它们反映出重庆与其他城市, 尤其是平原城市历史街区的差异, 罗田古镇同时又具有土家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等交织的渝东南地域文化特色;其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存, 如土家文化、风俗文化、民间歌谣、历史传说。古镇的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极具吸引力的, 豆花、豆腐脑、豆腐干、绿豆粉以及笋类食品等各色小吃, 集市、茶馆、戏台成其展现魅力的舞台。

(二) “世外桃源”主题旅游模式

从资源优势上看, 罗田古镇具有文化性、独特性、垄断性的特征, 正好符合现今比较时尚的一种立足细分旅游市场发展的旅游方式——主题旅游。主题旅游往往集中地方最为突出的典型资源, 形成一条主题突出的旅游线路。对应于主题旅游这种旅游方式, 规划的重点就在于提炼出规划区域内最有特色的旅游主题。笔者认为以“世外桃源”为主题, 发展配套服务体系, 最能挖掘其巨大的开发潜力。

三、保护及旅游规划中的策略

罗田古镇只有一条古街, 景观及资源以线型形式存在, 要营造一种线型的动态空间, 以《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为背景发展场景序列, 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动态空间形态以及停顿、逗留的静态空间。动静空间的交融组织出“序幕——发展——高潮——过渡——收尾”序列。在重要的转折位置打造景观节点, 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使整条街的游览成为一个妙趣横生的旅程。

(一) 分级保护规划

根据现有建筑的质量与利用要求, 划分出核心及风貌协调两种不同级别的保护分区, 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

1. 核心保护区

以关圣宫、玉成苑、字库塔、雨王宫、普济桥等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外缘线周边20—40米范围为界的, 现有遗存的罗田古镇区域, 用地面积3.3公顷。对保护区内历史建筑及遗存本身及其环境均要按相关法规进行修缮保护。修复工作要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保护区拆除现有与历史文化保护无关, 对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历史建筑在保护其格局和风貌, 恢复历史环境原有的场所特征, 治理外部环境的同时, 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 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 改善环境和使用质量。

2. 风貌协调区

包括古镇与新镇交接处建筑外轮廓线及周边梯田、滨水绿化带、沿河景观控制区至核心保护区之间的范围, 共8.2公顷。加强维修, 整治沿道路两侧的现状建筑。区内新、改、扩建项目要与罗田古镇风貌协调, 其建设方案必须征得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 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二) 景观功能分区

考虑到片区功能优化组合的需要, 结合地形地貌, 将核心保护区划分为六大片区:

1. 百丈迎宾 (入口集散区)

位于古镇东南面, 利用入口处原有发电厂建筑的大体量空间改造成为接待中心, 提供交通换乘和旅游咨询, 接待等服务。该区域增设停车场, 保证旅游车位供给。另外, 对建筑周边进行景观修整, 保留该处原有的高大乔木及古树, 增加观景平台和集散空地, 拓展开敞空间, 营造古朴的入口形象。

2. 古径通幽 (生态协调区)

该区域毗邻百丈沟, 由于未被开发, 生态环境破坏较小, 规划要求保留高大乔木及古树, 滨河绿化采用坡地的形式一方面缓解高差, 同时增加亲水性。设置宽度约为3-5米青石板步道。在滨水处设置2-3处船舫, 设置茶室、小型售卖点等休闲设施。该区域以自然风光为主, 营造曲径通幽的桃源胜景。

3. 土家路宿 (休闲接待区)

该区域为土家文化游览的真正起点, 也是故事中先抑后扬的转折点。拆除该区域内的部分牲畜圈, 形成入口的放大节点空间, 通过建筑的围合形成四合院, 形成进入古镇的标志性空间。建筑统一采用土家民居的建筑风格, 2—3层为主, 提供住宿等功能设施。

4. 桃园茶肆 (餐饮活动区)

拆除该区域内的部分破旧建筑, 留出进入古镇主街的节点广场, 在该广场处恢复罗针堡景观, 并且拓展垂直于主街的次一级巷道, 将游人的活动区域向古镇两边的自然边界拓展。滨水绿化带进行景观整治, 采用坡地的处理手法, 增加人的可达性。在绿地上建设一到两层的小型建筑, 作为茶室或者小型餐饮分区, 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景观。

5. 土风礼赞 (文化展示区)

该区域是古镇重要的文化节点, 集中了玉成苑、雨王宫、关圣宫等重要保护建筑。拆除该区域内风貌极不协调的罗田商场, 留出古镇主街道中的节点广场, 为土家民俗表演提供场所。对雨王宫进行修缮, 其风格与古镇整体风格相统一, 修缮后作为土家风情及罗田历史展览馆。将玉成苑修缮, 并对其内部功能进行调整, 底层恢复茶馆功能, 楼上隔间作为客栈使用。关圣宫毁坏严重, 对其进行修复, 重筑戏台, 内部空间作为展示场所。

6. 罗田锦市 (商贸交易区)

该区域为整个古镇的收尾处, 因其紧邻新镇, 所以将其功能定义为商贸交易区。主要保留现有的上住下商的模式, 经营各类特色商品。将字库塔周边的破旧建筑进行拆除, 留出节点空间, 字库塔功能置换为“许愿塔”;原有入口保留, 作为次要入口使用。

(三) 主题游线设置

以《桃花源记》为线索, 以古镇东面的接待处为起点, 在入口集散区和生态协调区分别设置两个小型上下泊船码头, 经营竹筏或双人木浆船等观赏用游船, 满足游客泛舟水面观赏河岸桃花的雅兴, 实现《桃花源记》中“缘溪行”的美丽意境。沿滨江步道途经似桃源、普济桥到达滨水景观游赏区游赏, 然后上岸参观土家院落, 沿内街到达茶馆、玉成苑、雨王宫、关圣宫, 最后以字库塔作为该游线终点。

摘要:论文从旅游开发角度, 对罗田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古镇的建成环境调研、旅游开发模式的讨论以及对传统文化场所的整合与设计三方面的论述, 提出一项可实施的设计方案, 力求发掘一种有效的旅游开发策略, 最大限度地展现巴渝古镇及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以期对其它类似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万民李泽新.安居古镇.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赵万民等.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之一.华中建筑.2001/2

篇4: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关键词】溱潼古镇;旅游资源;开发

一、引言

古镇旅游具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剩无几的重要遗产。首先,如果不进行必要的保护,将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损失。其次,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古镇良性发展的需要,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永续、长久的发展,为的是创造平稳的长久的效益。这对古镇资源所在地区及其民众而言,是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三,这是当前发展的需要。对于目前一些存在的竭泽而渔式的做法,必须改变发展方式。因此,泰州溱潼古镇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以保护,合理的开发。

二、泰州溱潼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文化价值开发不够,旅游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

虽然从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方面,泰州溱潼古镇旅游具有自身的特点,但是与浙江乌镇、江西婺源等著名古镇相比,泰州溱潼古镇并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旅游文化资源特色,并没有从自身的历史与人文特点之间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品牌。泰州溱潼古镇作为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的连接点,其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去深刻的诠释泰州溱潼古镇的文化,导致泰州溱潼古镇旅游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旅游,而与其它景区同质化的现象。同时,溱潼会船节、溱湖八鲜等作为泰州溱潼古镇的特色,是其它景区所不具备的特色资源,然后,当前的泰州溱潼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及利用,导致了这些资源的相对浪费。

2.古镇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协调不合理。

从2012年起,溱湖风景区已批准为国家AAAAA级风景区,被誉为神州茶花王的溱潼万朵古山茶便位于古镇中,并被确定为是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当代拥有3个院士头衔的李德仁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的旧居便是位于溱湖风景区,丰富的民俗风情及文化底蕴使古镇的旅游资源得到逐步的开发,随着游客的增多,古镇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也使古镇环境面临危险,如溱湖风景区的深入开发,由于游客的增加,古镇的传统美食溱湖八鲜便成了人们最留恋的美食,然后过度的捕捞严重的影响到了溱湖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保护景区也成了景区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3.旅游人才培养不足,设施配套不完善。

旅游人才培养不足是国内旅游市场的普遍性问题,也是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尽管泰州市成立了泰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管理领导小组、溱潼古镇管理局等多个机构,但对景区人才规划、培养方面却存在不足。设施配套方面虽然旅游都可以通过乘坐火车及汽车等交通工具到达泰州火车站、泰州汽车站、姜堰再通过转车到达景区,但由于景区的公共交通资源配置不足,与周边景区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导致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把的时间在路上。

三、泰州溱潼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1.深度挖掘泰州溱潼古镇的文化价值

通过文化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带动经济效益的增长,建议全力建设旅游全产业链条。泰州溱潼古镇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以溱潼会船节、院士旧居、喜鹊湖、溱潼万朵古山茶等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延伸空间非常广阔。但是,这些资源开发目前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发掘。此外,针对本地区所特有的农产品资源开发也明显不足,缺乏必要的精加工产品,有时还因为部分假冒伪劣产品的横行严重影响了景區的公共形象。所以,有必要围绕这些文化、自然资源,打造全产业旅游产品,提升旅游资源的利用率。

2.利用龙头旅游企业提升旅游资源开发运营能力

旅游企业是衔接游客和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一个区域旅游企业的规模和效率,对本地区旅游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经营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加大对泰州市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并购重组等措施,打造旅游企业梯队,避免当前各自为战,小规模乱战的局面,将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提升供给效率。通过大型的旅游企业,统一进行有效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以达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防止脱离规划的乱开发行为。而且,龙头企业的带动效果,可以较低成本融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利用融资杠杆。

3.加大多类型旅游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动力源泉。建议从泰州市古镇旅游资源的特征出发,如加强传统传承人在地方特色美食、泰兴木偶戏传承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旅游宣传、景区管理、酒店服务等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增进资源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1]肖乐平,挖掘资源优势开发古镇旅游[J].江苏农村经济.2006(4).

[2]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人民政府.人文荟萃之历史古镇——溱潼镇[J].小城镇建设.2006(09).

[3]纪宾.历史文化古镇--水乡溱潼[J].小城镇建设.2004(08).

[4]洪二丽.徽韵生态水乡三河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新探[J].巢湖学院学报.2013.(02).

[5]范莉,李鹏.浅议旅游古镇的规划开发与保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16)

篇5: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以四川广安沿口古镇为例

【摘要】 以四川广安沿口古镇为例 ,对古镇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状况进行评述 ,探讨传统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 ,人文价值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古镇保护;旅游开发;沿口古镇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以古镇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为背景的文化旅游发展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新生力量。古镇以其特有的环境氛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厚的人文内涵、独特的建筑风貌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 ,受到国内外众多游客的青睐。然而 ,在古镇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不得不看到 ,古镇正在遭受现代化、商业化的强烈冲击 ,正面临着失去特色的危险。因此 ,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来保护古镇、开发古镇;如何使古镇旅游经济开发与其自然、人文环境协调发展是保证古镇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对这一论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沿口古镇特色分析

沿口古镇概况

沿口古镇位于武胜县城区中部 ,南临嘉陵江 ,占地约015平方公里。地处川渝二省市结合部 ,与南充、遂宁、合川三市交界 ,东邻广安 35公里 ,西接遂宁 70公里 ,北上南充86公里 ,南下重庆 110公里 ,地理位置优越。沿口古镇为武胜县老县城 ,其历史悠久。元朝至元四年公元 1267年 ,取“以武力胜南宋”之意 ,县名由此而来。

主要特色

沿口古镇是典型的川东山地古镇之一 ,其融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于一身。

11211 地形独特 ,呈五马归槽之势

嘉陵江流过武胜县的沿口古镇 ,西来西去一懒弯 ,使三面浅丘环绕的沿口 ,像一把龙椅镶嵌在川中大地。古镇中有一小溪顺流而下 ,汇入嘉陵江 ,溪与山势构成凹形口袋状 ,古镇沿江岸和小溪两侧兴建。古人把此地喻为“五马归槽”的宝地

11212 重要的古水码头

沿口古镇依江而建 ,是嘉陵江流域的一个重要的古水码头。其航线上至王爷庙 ,下抵红庙子 ,长达千余米。古时 ,凡秦陇药材、湘鄂棉纱、内江白糖、本地杂粮等莫不囤积于此 , 等候上运至南充、阆中、广元 ,下卖到合川、重庆。沿口古镇昔日的“白日里千人拱手 ,入夜来万盏明灯”的繁荣景象到如今还依稀可见。

11213 独特的回民伊斯兰风情

沿口古镇为嘉陵江流域第二大回民聚居地,伊斯兰文化特点明显。建筑古朴、具有浓郁伊斯兰教特色的———马家、黄家清真寺至今还保存完好。伊斯兰节庆活动还仍在延续,每年的宰牲节,可观伊斯兰宰牛仪式,品回民饭菜,观回族歌舞,民族风情浓郁。回民的牛肉清真菜肴也独具特色。其中 ,建于清乾隆 43年 1778年 的马家清真寺距今 200多年历史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建筑面积410平方米 ,木结构建筑 ,规模宏大 ,四合院布局 ,由山门、礼拜堂、左右厢房、内外天井构成。山门为木构牌楼式建筑 ,因地理条件所限 ,不能通行。礼拜堂和左右殿堂是清真寺重要场所 ,为伊斯兰教穆斯林进行礼拜、净身等宗教活动的地方。均系木构穿斗建筑 ,小青瓦面 ,单檐悬山式屋顶 ,其装饰极具伊斯兰教特色。

11214 布局及建筑特色

沿口古镇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特点 ,布局顺其自然、建筑高低错落、道路蜿蜒曲折、空间收放开合 ,整个村落布局完整 ,质朴恬然。古镇街道以地形取势、高低衔接 ,曲折有致 ,属典型的山城古镇体系。老街街道两侧昔日的店铺、茶房、酒廊、戏院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保存较好。民居多为明清时代建筑群 ,临溪沟者多吊脚楼沿口古镇错落有致的古民居古镇建筑具有四川传统建筑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从建筑艺术的特色来看 ,依山就势所形成的递进式布局 ,依次递进的建筑特征 ,独特的吊脚楼及悬山 ,歇山式屋顶的相互辉映 ,形成了独具传统的建筑特色 ,具有浓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沿口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211 形象定位缺失 ,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 ,沿口古镇没有明确的、独特的形象定位 ,即没有“卖点”,在参与争夺未来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且沿口古镇优秀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 ,旅游活动较为单调 ,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和文化品位尚需提高。

212 保护滞后 , 大多老屋年久失修 ,维护与发展处于两难的境地

由于自然灾害、城镇维护更新长期滞后以及历史的原因 ,许多文物古迹被毁 ,对古镇的传统街区、民居院落的破坏较严重。在沿口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中 ,我们针对古镇现状作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在对古镇建筑质量的调查分析中 ,我们根据建筑质量把古镇建筑分为四类。一类建筑:建筑质量完好 结构完好 ,有装饰、细部;整体格局完整 ,有古镇风貌;二类建筑:建筑质量基本完好 主体结构完好或细部保存完好;三类建筑:建筑质量较差结构、细部、格局或风貌不完整;四类建筑:危房 墙体严重损坏 ,屋顶破损。通过统计 ,现状一类质量的建筑仅占 11%,可见古镇现状的传统建筑破坏较为严重 ,质量较差。同时 ,改革开放以来 ,沿口古镇旧有的居住环境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新的生活方式的需要 ,于是村内出现了一批改建翻建新建的房屋。新材料和新风格的出现破坏了古村落和谐宁谧的氛围 ,且复旧还要投入大量资金。

213 旅游服务与管理落后

目前古镇开发还不成熟 ,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 ,尚不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 ,为早期吸引游客增大了难度。且服务设施的投入所需资金量大 ,使投资者的风险大增。而沿口经济条件差 ,政府所能提供的资金严重不足 ,极大限制了景区的开发进程、力度与质量。且目前旅游管理水平不高 ,没有在游客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感知形象。

214 宣传力度不够

开发资金的严重不足及缺少专业性的人才进行大手笔的策划和制作。造成了宣传推广无所适从 ,使沿口古镇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境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建议

311 找准定位 ,塑造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 ,是古镇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清晰的定位 ,能使游客形成一种直接而感性的认识。为游客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作好了铺垫 ,是一个成功的开端。因此 ,在古镇旅游开发中 ,塑造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是关键。在沿口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 ,我们首先把沿口古镇定位为“旅游目的地”,其次在对其文化内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将其文化主题定位为: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回民文化、川东民俗文化。将古镇的旅游形象定位为:嘉陵江畔古水码头、民俗文化休闲胜地。

312 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进行文化资源重组 ,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金量

当今世界的旅游已开始跨越游山玩水以消闲为主的初始阶段 ,逐渐过渡到全方位的文化服务与综合开发 ,多层次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新阶段。旅游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在古镇旅游开发中 ,应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项目、拓展旅游空间、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如古镇给游客提供的旅游项目仅限于看古屋老房、逛古街、买到处可见的旅游产品 ,这样的古镇不具备竞争优势 ,长此以往 ,必将失去客源。此外 ,发展古镇旅游 , 不仅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 ,还应对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重组。将其文化资源加以挖掘 ,赋予新的内容 ,才能令游客在游憩的同时找寻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家园。

313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科学规划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必须规划先行 ,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 ,有效避免古镇资源遭受新的破坏。规划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在对古镇旅游资源、现存古建筑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筑保护与改造措施。

314 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是古镇旅游发展的保障

只有引入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 ,才能拓宽古镇的融资和开发渠道。古镇旅游形象的成功塑造及古镇旅游的发展是政府、企业、公众、旅客等多个主体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要求各个主体职能分工明确。政府引导、基础设施投入。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从创意、规划、塑造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 ,特别是在跨区域中协作和公益项目实施方面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 ,政府是基础设施投入的主体。企业主导、项目设施投入。发挥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企业是相关项目设施投入的主体。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中开展活动 ,特别是把古镇旅游形象的内涵体现在服务工作中。公众参与、突出产品特色。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本身就是古镇旅游形象中的“活”风景 ,公众旅游形象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古镇旅游形象特色的塑造与营销。游客反馈、完善产品结构。游客是旅游形象的受体和体验者、应证者、评价者 ,他们对旅游形象的认识反馈有助于地域旅游形象、产品结构的完善。

315 加强市场营销 ,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

营销是将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一步 ,只有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 ,加大宣传力度 ,才能使古镇旅游开发真正融入市场 ,也才能为古镇的保护积累大量的资金。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应通过整合各级政府、旅游要素、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代理商和经销商、媒体、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 ,谋求最大的营销效果。将古镇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包装 ,策划宣传 ,同时坚持大市场、大营销理念 ,综合运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手段及现代化网络方式 ,打造古镇旅游知名品牌 ,进一步塑造古镇旅游形象 ,全面提升古镇旅游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 ,加强区域联动、协同营销和强化内部营销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古镇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终实现古镇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4 结束语

篇6:西塘古镇旅游作文

西塘,一位“又抱琵琶半遮面”的江南水乡女子,静静地横卧在浙江嘉善太湖东南流域的水网地带,展露着自己令人心醉的绝妙风姿。她激动着多少人的思潮,引动着多少人的遐想,更牵动着多少人的`梦境! “

西塘是个水镇,小河绕街流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搭起斜斜的屋面,形成长长的廊棚,保留着明清时期水镇街市的遗风。

开始我们进入了西塘的车站,车站那里的车多得数不胜数,老师告诉我们这里每天都要接待很多中外游客。凭着小记者证,我们进入了西塘景区。我刚他进门就看见那里的水清澈见底,没有一丝污染;又看见那儿的湖面上有一只停泊在小桥旁边的船和一大群游人在另一座桥上,另一座桥上那些人在各做各的事,如,有的人在休息,有的人在看桥下的河道,还有的人在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前进。首先我们来到了烟雨长廊,长廊一面临河,一面开着各式各样的店铺。店铺中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一到这儿,就被那些玩具、吃的等吸引住了,心情一下子变得欢快、迫不及待起来。我真想把这里东全买光,我飞快地奔跑过去刚想伸手拿,就被老师叫住了。老师说:“我们先去参观参观这里的景点,参观完后再来买!”我听到了,心里顿时像被箭射中了似的难受,可为了不掉队,我只能乖乖听话。我们就一直走,一路上一些吃的使我垂延欲滴,可只能吃不能看,我越闻越馋,就过去闻闻马上又被叫住了。终于游览到了出口,老师问我们要不要买东西?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大喊:“要!”我们四处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可出口店铺却变得很少。我看没什么可买,就只买了一杯饮料。转眼间,时间的脚步已迈向15点,我们回家的时间到了。大家只能离开了。

等大家出景区的时候却迷路,怎么也找不到车站了。我想:要是走不出去怎么办?我心里十万火急。一路上问了住在西塘的居民,我们走到腿都酸了。后来靠着坚持,最终我们还是走出来困境。

篇7:西塘古镇旅游攻略推荐美食篇

上海到西塘游记攻略之交通篇

西塘距离上海80公里左右。从上海到达西塘有多种交通方式可以选择,但是笔者建议是乘坐大巴车。

1、徐汇区上海体育馆5 号大门旁每周六日09:OO 有车直达西塘。

2、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上海八万人体育场l2 号门五号扶梯下)每天09:15有发往西塘的旅游专线车,当天l6:30 返回。

3、上海客运南站第天都有开往嘉善的班车,首班车07:10,末班车l8:三四十分钟一趟,票价24 元/人,从嘉善乘坐快客直达西塘。

4、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第天都有开往嘉善的班车,首班车06:50,末班车l8:O0,40 分钟一趟,票价27 元/人,从嘉善乘坐快客直达西塘。

现在,在上海客运南站也有直接开往西塘的班车,无需在嘉善中途转车,票价每人30元左右。但是由于这个班次比较方便的缘故,笔者建议大家提前去买票。如果实在没有买到直达车票的话,到达嘉善长途站后,大家可以选择班车、公交车或者出租车到达西塘。但是笔者建议选择出租车比较方便。但是记得砍价的哦。合理价格在30元左右。

上海到西塘游记攻略之住宿篇

西塘客栈主要有明清古宅、临水客栈和现代宾馆三种。单从其名称上来看,相信不需过多解释大家即能明白这三种住宿的区别。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所谓的临水客栈,一般由民居改造而成的,多为靠近河边,并不是真正临水。西街上有真正的依水而居的客栈,但笔者个人认为性价比不是很高。

如果大家想体验一下夜晚的西塘气氛,笔者建议选择在景区内的客栈住宿。价格一般在100元左右,周末和节假日会有所提升。客房可以通过网上订购,但是一般价格和网上介绍多少有点差距,价格可以和店家商量,建议自助旅行的朋友也可实地考察一番再定夺。

特别提醒的是,面包车或三轮车会以低价或其它为诱饵拉游客上车,然后给游客介绍客栈,实质上是为了拿取介绍客栈的回扣,所以建议大家要么事先联系好客栈老板来接站,要么自己独自寻找客栈为佳。

上海到西塘游记攻略之饭店篇

1.钱塘人家:

钱塘人家是西塘最著名的饭店,位于永宁桥下,店面在西塘算比较大的,生意非常火爆,由于是老房改建而成,卫生条件比较一般,不过他有一圈沿河的阳台,风景非常优美。价格也不是很高,文章的最后会有他们的菜单贴出,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可能是人气实在太高,他们家的菜都是事先做好的,上菜速度超级快,从点菜到上菜不会超过3分钟,而且晚上7点半以后就不点单了,这里要提醒大家一下,钱塘人家的服务态度是非常非常差的,点菜慢,点菜少都会遭到服务员的白眼。菜的味道在西塘整体水平之上,还是可以接受的,从环境,菜价,服务综合来看,钱塘的性价比还是挺高的,只是没什么菜能让我印象深刻。比较适合那些只为风景,其他都是浮云的朋友。

2.梦里水乡饭店:

西塘的老字号饭店,位置在永宁桥北20米,以荷香鸡出名,最为招牌菜非常的好吃,白水鱼也不错。卫生条件比钱塘人家好很多,价格可以说是非常非常便宜,在文章最后也会有菜单贴出。虽说价格便宜,但是这家店菜的味道绝对是非常正宗的。不过推荐这家店的主要原因是这店的服务态度非常非常好,上到老板,下到服务员,都非常厚道。综合来看也是整个西塘性价比最高的饭店。比较适合想要品尝西塘特色菜肴,又想感受西塘风土人情,又在意价格的朋友。这家店的其他西塘特色菜肴都令我印象深刻,我认为是我西塘吃的最满意的一家饭店了。

3.乡影坊

听到这个名字,有些朋友可能比较陌生,其他这就是开在船上的那家大饭店,位于环秀桥西面,是较大的那艘船。既然饭店都开到船上去了,那么风景肯定是一流的,上次去西塘的时候有幸去品尝过一次,由于服务员就站在我旁边,没有脸皮去拍照,不过菜价相对于钱塘人家来说还是非常高的,举个例子来说,清蒸白水鱼这个菜,钱塘人家卖28元,这里是68元。不过这家店的味道还是比较好的,菜品相对而言也比较精致,有个茶树菇做的非常好吃。这家店比较适合不在乎菜价,只在乎情调,特色的朋友。

4.老品芳

西塘人气最高的饭店,位于北栅街。但是我去的那个星期,他们家休息,没有营业,非常遗憾,争取下次去的时候品尝一下。

上海到西塘游记攻略之景点篇:

所谓古镇11景其实都是唬唬人的,要拿得出手的比较江南古镇的景色其实根本就不用去那些50元门票以外另收门票的景点

皮家弄(可合影)

篇8: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1.1古镇旅游资源

三河古镇地处安徽省肥西县境内, 位于巢湖之滨, 距省会合肥40千米, 面积4.71平方公里, 人口3万人。南与庐江县接壤, 西与舒城县相邻, 素有“一步跨三县, 三县闻鸡鸣”之称, 是安徽16个著名大镇之一。历史上著名的“三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

三河古镇以“八古”—古巷、古街、古桥、古城墙、古庙、古炮台、古民宅、古茶楼闻名, 这些都佐证和诠释着三河的古老。主要景点有三县桥、望月桥、鹊渚廊桥、万年台、 忠武阁、英王府等。

1.2古镇旅游开发

自三河古镇将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实施旅游带动、强镇富民的战略以后, 三河古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首先加快旅游景点的建设, 新开发了一批很有观赏价值的景点;其次, 做好古镇的旅游宣传;最后加强旅游的软件建设, 培养旅游业人才, 成立旅游公司。经过这些年的努力, 三河古镇的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2古镇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优化对策

2.1从内部入手, 加强管理, 做好规划, 挖掘资源, 优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2.1.1 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充分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

这条原则要求无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保护, 都要首先给资源所在的当地居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实施的古镇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三河古镇居民已经习惯了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失去了部分既得利益, 这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他们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所付出的“成本”。 因此, 在三河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 必须把当地居民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实际上, 这也是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政策能够获得当地居民认同和支持的必要前提。

2.1.2 古镇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深度开发

古镇旅游的发展必须以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为基础, 以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为核心。旅游产品的设计要依据景点→路线→旅游区的发展模式, 重新整合三河的旅游资源, 形成高度集成的产品序列, 这样就有利于游客在短时间内享受高品位、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提高旅游活动的时效性。强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功能, 三河古镇旅游产品应充分发挥其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资源于一体的优势, 创造性地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 最大限度地为旅游者提供体验参与的机会, 使旅游活动在游客与旅游项目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2.1.3 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对古镇旅游一方面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 把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吸引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另一方面要重视现有从业人员的定期培训, 从而使古镇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2.1.4 加大旅游资源保护力度

由于古镇旅游资源的古老性和不可恢复性, 所以一定要做好资源的保护工作。如果古镇旅游资源遭破坏或消失了, 古镇旅游也就丧失了其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因此, 要发挥古镇旅游资源的作用, 首先要保持这些古建筑及其他遗迹的真实存在——不是以复制品、恢复建筑的形式存在, 只有真实的, 才是最有价值的。

2.2加强与外部的联系, 提高知名度, 扩大客源市场

2.2.1 加大投入, 不断开拓旅游市场

要加大投入, 增强宣传和开发力度, 努力提高三河古镇的影响力, 积极扩大客源市场, 为三河古镇旅游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2.2.2 区域联合开发

三河古镇的旅游容量较小, 旅游规模也较小, 由此导致旅游吸引力也小, 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其发展的空间。三河古镇有一个有利的条件, 即处在成熟的旅游线路附近, 有条件与发展比较成熟的合肥、巢湖等景区进行区域联合开发, 借助成熟的旅游路线和客源市场, 增加其旅游吸引力。

参考文献

篇9: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提升研究

关键词:旅游形象;文化旅游;形象提升;西塘古镇

1引言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媒介或者亲身游览形成的对旅游地的总体认知和评价,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1]。近年来,文化旅游产品因能够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倍受青睐。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往往忽视对自身文化的深度挖掘,落入粗放开发、同质化发展的怪圈,严重影响了其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提升。西塘古镇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江南六大古镇”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镇,一直以来都以“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这一形象自居。然而,自旅游开发以来,西塘古镇的原始风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古镇的文化属性不够突出,游客的旅游满意度较低,对古镇旅游形象的整体感知存在一定偏差。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提升西塘古镇的文化旅游产品形象,促进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2西塘古镇文脉简析

西塘古镇文化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是旅游形象的构成要素,也是其保持特色,实现深度发展,从旅游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保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将西塘古镇的文脉划分为建筑文化、水乡商贸文化和民间习俗文化三大部分。

在建筑文化上,西塘古镇以明清建筑为主,房屋粉墙黛瓦,小院花窗,文艺气息浓厚。镇内水域宽广,25万平方米的建筑紧凑地分布在0.24平方公里范围内,每寸土地都被巧妙利用,形成了由122条巷弄、24座石桥和长约千米的烟雨长廊组成的独特聚落景观。在水乡商贸文化上,西塘古镇有9条河道在此交汇,将其分为8个板块;早在唐宋时期就因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成为商贸繁华的大集镇;明清时期,古镇进一步繁荣,成为江南地区的商业重镇;古镇商贸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烟雨长廊临水商铺,河道水面也是重要的贸易地点,乌篷小船成为水面的移动商店。在民间习俗上上,西塘古镇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四月初三七老爷庙会以及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活动期间伴有打莲厢、扭秧歌、调龙舞狮、唱田歌等特色民俗活动,盛况空前,热闹非凡。此外,西塘古镇还拥有以八珍糕点、手工黄酒、蚌肉豆腐汤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和以树雕、刺绣、年画、印染等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文化。每一项文化内容都是西塘古镇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是游客感知的形象碎片,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是古镇形象提升的有效途径。

3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存在的问题

西塘古镇目前采用“生活着的千年古镇”为其形象宣传口号,目的是为了突出古镇的原真性和生活气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古镇游客的实际感知形象与官方宣传形象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实地调查以及游客访谈笔者发现,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差异的根源主要表现在古镇景观遭受破坏、商业化现象严重、文化旅游产品单一等方面。

3.1古镇景观遭受破坏

西塘古镇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它们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旅游形象的最直观客体。西塘古镇景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游客行为和居民行为对古镇水体、树木等自然景观造成了破坏;其二是古镇居民安装空调、太阳能等生活电器,私建围栏、翻修旧宅,乱停堆放生活物品等生活和经营行为对古镇风貌造成了影响;其三是政府和景区管理方规划建设过程中桥梁、道路、房屋等建筑风格与古镇原貌形成了冲突。

3.2古镇商业化现象严重

西塘古镇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商业重镇,商贸是古镇的基本属性之一。然而,自发展旅游以来,西塘古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其商贸活动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是商品的变化,各大商铺不再出售镇内基本生活物资,转而出售旅游商品,商品雷同化现象严重;其次是商贸类型和数量的变化,当地居民多将自家房屋改造为旅馆、餐馆、咖啡馆甚至酒吧等,通过出租或自营的形式开展商业活动;再次,古镇商贸活动的地点发生了变化,目前西塘古镇的商业活动已渗透到各家各户,而为了满足游客的水上游览需求,镇内水面商贸活动正逐渐消失;最后是古镇商业氛围的变化,由于镇内商业类型和数量的改变,居民自营小店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大,为了争取游客消费,古镇内叫卖声不绝于耳,拉客、抢客现象时有发生,对古镇旅游形象造成了较大影响。

3.3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单一

西塘古镇目前开展以古镇建筑和整体风貌为主要内容的观光游览活动,其他形式的文化旅游活动较少。以祭灶和七老爷庙会为代表的本土文化具有明显的时节性特点,其他诸如田歌、打连厢等文化活动也较少开展,美食文化和民间工艺文化也缺乏体系,面临同质化危机。游客置身其中,很难了解和体验到古镇本土文化。加之古镇景观环境的破坏和严重的商业化问题,在游客感知视角下极易对西塘古镇盖棺定论形成浅层次的旅游印象,不利于古镇文化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提升。

4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提升的对策

针对西塘古镇旅游形象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景观的保护与治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古镇生活气息的还原等方面由内而外突显古镇文化特质,通过不同的形象宣传途径,塑造并提升西塘古镇的文化旅游形象。

4.1综合治理,加大古镇景观保护力度

首先,从政府和景区管理方的角度来说,要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念,西塘古镇应该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旅游开发只是为了传播西塘古镇文化、获取一定经济效益来促进古镇得到更好的保护,旅游开发是一种过程手段,而古镇保护才是最终目的。其次,相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旅游开发中,特别是旅游建设中,要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对必须建设的建筑设施也要充分考虑古镇整体文化底蕴和建筑风格,遵循“建新如旧,修旧如旧”原则,以确保古镇整体建筑风貌的协调美观。再次,要制订古镇景观保护细则,确保古镇景观保护有章可循。要制订居民和游客行为准则,禁止居民向古镇河流排放生活污水;对居民和游客毁坏树木、乱扔垃圾等破坏古镇自然环境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施行“门前三包”措施,规范居民的私自建设和物品摆放行为,将环保责任分落到每一户居民;同时,应对古镇居民的空调散热器、热水器等外显电器设备进行统一隐蔽处理,以免影响古镇建筑风貌。

4.2深度开发,丰富古镇文化旅游产品

在现有文化活动的基础上,西塘古镇应主要通过合理地策划举办节庆活动来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首先,要确立古镇的主导旅游节庆活动。笔者认为,西塘文化旅游节和汉服文化周已成功举办数届,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初具品牌效应,因此应将其重点打造。其次,要对古镇主打旅游节庆活动内容进行深化和丰富。要确定西塘文化旅游节活动时间,以农历四月初三西塘七老爷庙会活动为契机,通过融合五姑娘故事水上实景演艺,古戏台昆曲、评弹、民歌民乐,江南特色旅游产品、特色美食等本土性文化要素或活动,综合举办“江南古镇文化论坛”等学术活动,将西塘文化旅游节打造成为西塘特色文化的展示平台。西塘汉服文化周应结合我国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每年不定期举办,以汉服文化为表,以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为里,将西塘古镇打造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原生态场地。

4.3统筹规划,还原古镇水乡生活气息还原古镇生活气息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避免古镇的“空心化”,要采用“实心化”的旅游开发模式。“实心化”开发的重点并不是留住原居民,而是要留住古镇原有的文化空间。可以通过古镇场景再现、文化感悟、文化推广三个方面去实现古镇文化空间的再生[2]。古镇场景再现主要通过古镇自然环境、建筑形态、古镇格局、古镇原始基础设施的保护来实现;古镇的文化感悟则是指通过开发古镇原生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活动的体验达到古镇文化在镇内居民间的传承以及在游客和媒介上的推广。

还原古镇生活气息的另外一个关键就是要解决古镇商业化严重的现状。首先,要规范经营者行为,鼓励出售特色商品,但要避免音响广告、沿途叫卖等影响游客购物体验的行为。其次,转移商业中心。西塘古镇水道交错,自古以来其水上贸易较为发达,因此可以将古镇现有部分贸易活动移至水面,打造水上移动店铺,还原古镇水街盛景。还可通过统筹规划,将西塘外围打造成为娱乐购物中心,降低镇内商业氛围,突显古镇居住功能,从而达到还原古镇水乡生活气息的目的。

4.4与时俱进,拓展古镇形象宣传途径

媒介对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的形成和推广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西塘古镇要继续保持在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上的宣传活动,可充分利用嘉兴市甚至浙江省的旅游形象宣传机会,增加曝光率;其次,在完善西塘古镇旅游官方网站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拓展在微博、微信、旅游相关APP等自媒体上的宣传推广,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开通微博主页或与旅游相关APP联合,通过发布西塘古镇旅游攻略、宣传民俗节庆活动、展示美食和建筑等文化内容的方式来增强西塘古镇的文化影响力。只有结合时代特点,通过全方位的立体形象推广才能有效提升西塘古镇的文化旅游形象。

5结语

相对而言,西塘古镇在“江南六大古镇”中的确更具人文气息,但客观来说,其旅游发展复蹈前辙,正面临景观破坏、商业化、空心化、文化缺失等系列问题,文化旅游形象出现危机。作为开发较早的文化旅游产品,西塘古镇更应该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塑造和提升其文化旅游形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吉世虎.安溪茶文化旅游形象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陈琴,李俊,张述林.基于文化再生理念的古镇实心化开发模式研究——以走马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5).

篇10: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李益彬1 李宏芸2 严佩升2

(1.内江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2.内江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内江 641112)摘要:四川省南部县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拥有一系列的古镇。这些古镇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旅游吸引力亦很强,但如果在开发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势必对古镇造成永难修复的破坏。文章对南部县古镇旅游资源的现状与特色、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性开发的举措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南部县古镇;保护开发;问题;对策

古镇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显著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和建筑风貌的古场镇。20世纪 90年代以来,古镇旅游悄然兴起,它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中出现的一个亮点,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新方向。在这股热潮下,四川南部县也积极展开古镇旅游开发。南部县主要有四大古镇:千年古镇——南隆镇;三状元故里——大桥镇;冰臼集聚地——谢河镇;古西水县遗址——保城镇。除此之外还有三清乡的马家大院、罗寂寺;丘垭乡的西晋古刹等文化遗址。这些古镇的旅游资源状况及特色如何?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怎样对古镇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1 南部古镇旅游资源现状 1.1 区域地理位置

南部县隶属四川省南充市,位于川中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县境东接仪陇、蓬安,西邻盐亭、梓潼,南靠西充、顺庆,北连阆中、剑阁,县城距成都300km、重庆240km、巴中130km、阆中30km、仪陇30km,地理区位较好。1.2 古镇旅游资源及主要特色 1.2.1 风格独特的古建筑

南部县各古镇古建筑保存较好,且特色鲜明,这是进行古镇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古建筑最直观的价值在于它的可观赏性,包括建筑外型、建筑技术和装饰艺术以及较为协调一致的总体建筑风格与整体环境等。古镇古老的民居建筑(如古街道、古院落)、宗教建筑(古寺庙、道观等)和公共建筑(宗祠、牌坊、桥梁、戏台等)相连成片,从它们的建筑外型来看,迥异于现代民居建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冰臼群积聚地——谢河镇有幽深的四合院、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宽大的廊檐、整齐的廊柱;大桥镇有斑驳的古桥金鱼桥;丘垭乡有西晋古刹醴峰观,是西晋时期大成国李特父子练兵修养的地方,是成汉文化的发祥地(成汉:十六国之一,巴蜀贵族李雄所建,都成都,盛时辖今川东及云、贵各一部分,历六主,共四十四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在艺术装饰上,南部古镇建筑常采用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等艺术手法来装饰居室,精巧实用,做工考究。如三清乡的马家大院,其门窗枋檐皆为精美的镂空浮雕,南隆古镇的古牌坊上还有栩栩如生的石雕等。这些精美的雕刻和绘画,内容丰富,表达的寓意多样,有喜庆、吉祥、富丽,也有褒扬节孝、劝世正俗等,地方风格明显,民俗情趣盎然,还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极具观赏和审美价值。1.2.2 古老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历经千年人文濡染,许多古镇保存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留下了不少神奇的传说和文化古风,人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四川古镇与历史文化村落的现状调查与旅游价值评价”系列论文之一。项目编号:SA06050。

作者简介:李益彬(1967—),女,四川简阳人,内江师范学院教授;李宏芸(1972—),女,四川威远人,内江师范学院讲师;严佩升(1984—),女,内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03级本科生。联系方式

李益彬: ***

2341037(h)2342328(o)

邮箱:liyibin520@163.com 1

[2][1]

*文内涵丰富。在南部古镇中,有许多反映中国历史事件的遗迹及名人故地等。有北宋的陈氏三状元:北宋年间,新井县(今南部县大桥镇)人陈省华三子陈尧咨、陈尧叟、陈尧佐分别中状元,中学语文课本《买油翁》中有“尧咨善射,当世无双”之誉;有罗寂寺的吴道子壁画:《南部县志》载:“罗寂寺在县东一百里,唐吴道子绘有白衣观音。”又载:“吴道子,天宝中奉敕驰驿绘写嘉陵山水,寓新政镇之罗寂寺,石壁画有观音像”;有长坪山红军战斗遗址:1928年到1935年,为了给川陕苏区的军民提供食盐,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曾率领红军三进盐乡(南部)历时两年多,与顽敌展开了二十多场殊死战斗,解放了南部,保障了苏区民用盐之需;出南部县城,顺成南公路东行约25公里,一座山峰拔地而起,那就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经此留下足迹的禹迹山,白莲教在这里筑寨为营,与清兵奋战四年之久,禹迹山石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白莲教起义战斗工事遗址。

众多的文物遗存为古镇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深厚的人文内涵提升了古镇的文化品位,使古镇具有与众不同的旅游吸引力。

1.2.3 古镇古朴清新的民风民俗和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南部古镇民风民俗虽与川北各县大都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清雍正《四川通志》风俗卷谓南部“士民淳厚,恭俭而文”;而清末《锦里新编》又说南部“北到孔衢,东西要害,地脊民顽,号称难治。”如此矛盾的说法,出自封建统治者的典籍,当然只能做正面解释,那就是南部人民一方面自古吃苦耐劳、崇尚礼仪,另一方面又敢于斗争、积极进取。“同心、苦干、求实、争先”八个字,正是南部人民的精神写照。

南部古镇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主要表现在古镇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方面。比如婚俗方面,传统习俗大体需要经过问名、过庚、纳彩、谢允、接亲、成礼六个步骤。这些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只能在古镇方能见其陈迹;又如民间文化方面,最具南部特色的民间舞蹈是“花灯”和“地灯”。传说唐王李世民的母亲害眼病,李世民许下红灯大愿保佑母亲痊愈,派大臣李文学为灯官制“天灯三十六,地灯七十二”,后母果病愈。地方灯舞遂相沿成习,留传至今。大坪区丘垭乡荷花村为花灯之乡。南部民歌种类也很多,内容丰富多姿,仅1983年县文化馆就采集到民歌840多首,后来编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南部县卷》,共收集民歌374首。

置身于古镇,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古镇闲适恬淡的生活场景氛围、简单淳朴的生存生活状态,这对于追求返朴归真的现代人来说,确是放松身心、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2 南部古镇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利用现状 世纪90 年代以来,古镇旅游渐渐兴起,在这股热潮的影响下,南部的古镇旅游开发也如火如荼。南部县旅游局推出了一系列的精品旅游线路,如“红军盐乡红色之旅”一日游;访状元故里一日、二日、三日游、魅力南隆古镇一日、二日、三日游;南部、阆中、仪陇三日游等。另外在交通方面有成都(重庆)——南充——建兴镇——大河镇——大桥镇——升钟镇——保城乡;南隆镇——谢河镇;南隆镇——碑院镇——楠木镇——三清乡等直达线路。南部县还设有东线(至古城阆中)、北线(至剑门关)、环湖线等旅游线路。

目前南部古镇旅游开发已取得了一定效益,但是由于古镇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加之开发中的一些急功近利思想,南部古镇旅游开发也出现了不少问题。2.2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2.1 古镇古建筑破坏严重,古色古香韵味日渐淡薄

古镇旅游资源包括特色文化、古建筑和自然环境。在南部古镇的旅游开发中,有的不注意保护古镇传统的建筑风格,拆了真古董再修 “仿古一条街”;有的在古旧建筑上帖瓷砖、水泥之类的现代建筑材料等等;此外,古镇内商业化气氛浓厚、市场管理不规范、缺乏合理的修缮和维护等问题也很严重。比如三清乡马家大院的门窗、海棠窗、板窗、顺风窗、元宝窗等由于人为破坏,现存数量急剧减少。总之,由于保护力度不够,古镇古建筑破坏严重,古色古香韵味日渐淡薄。2.2.2 古镇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5]

[3]

[2]

[2]

[1]南部大多数古镇没有像样的接待设施,一些村民开设的小餐馆、小旅馆卫生条件很成问题。更令人尴尬的是农村没有像样的公厕,游客只能在当地村民自己搭建的简易厕所里方便。同时,随着古镇旅游的兴起,废水、废气、废物增多,火灾隐患增加,而相应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消防设施几乎没有。另外,对古镇的文物古迹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难以增加游客对古镇内涵的了解。2.2.3 开发中没有突出古镇的特色

南部古镇的特色在开发中没有得到有效凝练,难以在游客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形象。其实南部古镇的特色可以提炼为五个字:“古”、“名”、“老”、“奇”、“和”。

“古”:千年古县——自梁天监年间建县以来,已有2200年的历史。

“名”:嘉陵江畔的名城,严君平、吴道子、杜甫、颜真卿等在南部皆留有足迹。北宋宰相陈省华(今南部大桥人)父子一门二相三状元,盛名誉千秋。一县四状元科举罕见。

“老”:革命老区——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四方面军曾在这块土地上浴血奋战,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升钟起义震撼全川。

“奇”:山川奇秀——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西晋古刹醴峰观、杜甫游历并题咏的晓霞观、“三陈”状元故里、唐代吴道子绘观音像、大坪黄娘坟等历史古迹文明遐迩。禹迹山大佛风景区、灵云山等独具特色。

“和”:社会和谐——境内森林覆盖率达42%,是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县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5万;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作全省文明。

文化旅游给予旅游者最美好的东西,是对异地文化身临其景的感受和体验。南部古镇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突出自身特色。2.2.4 古镇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由于管理上的问题,南部古镇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赃、乱、差现象严重。对古镇的保护不仅包括对古镇古建筑的保护,还包括对古镇生态环境的保护,古镇生态环境的恶化应引起高度关注。3 南部古镇保护性开发的建议

古镇的开发与保护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古镇保护就没有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不进行旅游开发,古镇的价值就难以充分体现。针对南部古镇当前旅游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保护性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3.1 建立科学发展观,实施资源开发与古建筑保护并重的发展战略

南部古建筑的保护应采取整体保护,突出重点的原则,设立不同等级的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主要是一些重要古建筑群,包括状元桥一段老街区和牌坊、三清乡的马家大院古建筑群、罗寂寺古庙、西晋古刹醴峰观几处。保护要求:进行维护、修复处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可以进行必要的功能替换。

二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主要是各古镇的老街区。包括南隆镇的临河老街区、草市街以及谢河镇、大桥镇、保城镇现存的各条老街区。保护要求:严格保护传统街巷及建筑群体空间格局,整治场地的环境,保留原有空间风貌、建筑色彩及材料,在维护、加固、修复重建中必须按原有风貌特色进行。

环境协调区:整个古镇的建成区应控制为环境协调区。保护要求:保存质量较好并不破坏古镇风貌的建筑。其余按照统一的空间机理进行增建或改建,使之适应古镇新的生活方式并适应未来发展。环境协调区可以有现代特色,但必须与传统古镇风貌相协调。3.2 促进当地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提高游客体验的真实性

传统文化是古镇的一大活力,应恢复和发展传统文化形态。就南部古镇而言,可以将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与提高游客体验的真实性相结合。南部古镇的风貌特色内涵丰富多彩,如前文所述民间舞蹈、民歌、剪纸、神话传说等,都可以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游客面前,以提高游客体验的真实性。3.3 坚持创新开发思路,在资源保护的同时打造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

完整的旅游资源与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是相互联系的,要造就南部古镇独有的特色和风貌,必须 在古镇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设计上引起重视。对于古镇的旅游形象要有一个鲜明的定位。比如,对南隆古镇,就可定位于“古风清韵,山水依依”,这样既体现出其地理位置依山傍水(依灵云山傍嘉陵江),又突现出小镇上的古街、古建筑以及纯朴的民风民情,带给游客以宁静、回归、以及淡泊的心理感受;在古镇产品的设计上,古镇的文化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内涵,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显示不同的风格个性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古镇更具文化旅游的特征。

古镇开发要抓住其独有的特色,对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和发掘整理,以形成特有的建筑风格,但不能简单地复古,要有创新,要有典型。比如,根据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古镇旅游产品可设计成古镇观光游、探幽访古游、民俗风情游、艺术之旅、轻松度假游等多种形式。

3.4 树立生态平衡观,切实保护古镇的生态环境

南部古镇集山、水于一体,应保护好这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制定“古镇环境保护条例”。如对南隆镇这种综合开发小镇,要将吃、住、娱、停车场等设施放置在古镇的核心保护区之外,对保护区以内的经营者要规范行为,严禁污染源的出现。

(2)加强古镇保护宣传。向居民及有关企业宣传《环境保护法》及政府制定的《古镇保护条例》;强调古镇保护的好坏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

(3)增设符合古镇格调的垃圾箱。垃圾箱的外型风格应与古镇风格一致,让人好奇、新奇,以鼓励游客将果皮等垃圾扔进箱内。

(4)改变古镇传统的能源结构,摒弃不利于环保的生活方式。可改柴禾、木材、煤等燃料为沼气等少污染的清洁型能源。

古镇旅游开发与古镇保护是相互依存的,我们既不能脱离国家和南部的现有条件、水平和需要,离开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单纯强调古镇资源的保护;又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古镇资源的保护;更不能以牺牲文物和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南部县志编纂委员会.南部县志[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67-76,114-128.[2]何泽光.南部之光[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5-136.[3]田中喜.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2003,(8):90-93.[4]刘德谦.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旅游学刊,2005,2:47-53.[5]王雪梅.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四川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116-121.[6]马慧琴,李优峰.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2,(5):238-239.[7]陈建中.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J].现代经济探讨,2001,(11):57-59.[8]江五七.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传统遗韵的开发与保护[J].商业研究,2003,(2):178-179.[9]况红玲.四川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4,(3):26-28.[10]马莉.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172-173.[11]张世艳.浅谈四川古镇旅游开发[J].科技文汇(上半月),2006,(6):161-162.[12]陈序.从市场角度看古镇保护与开发[J].山西建筑,2006,(13):17-18.[13]朱松节.洛带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7-109.A Surve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 and Villages of NanBu

Li Yi-bin Li Hong-yun Yan Pei-sheng(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resources science, Neijiang Teachers College, Neijiang, Sichuan, China, 641112)Abstract: JiaLing River gave birth to the historic cultural city NanBu, which has a history of 2200 years, and series of towns.These ancient towns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a higher artistic, Scientific and historical Value.Because of the above, the tourism has a strong appeal to people; However,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tourism sources must bring serious damage to the towns.Thi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anBu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exploiting and vitalizing, eve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otective development.Key Words: Ancient towns of Nan Bu County;protective exploitation;problems;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李益彬(1967—),女,四川简阳人,内江师范学院教授;李宏芸(1972—),女,四川威远人,内江师范学院讲师;严佩升(1984—),女,内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03级本科生。联系电话:***

上一篇:初二读后感 :明白750字下一篇:大学生铁路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