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首先了解孩子的类型

2024-07-28

教育孩子首先了解孩子的类型(精选12篇)

篇1:教育孩子首先了解孩子的类型

教育孩子首先了解孩子的类型

认知型的孩子

如果是认知型的孩子,那就比较适合美式教育法,平常要以朋友的方式来对待。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以理服人,莫让孩子感觉你在以大欺小,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你对孩子有某些想法或要求时,可以以征求的语气说出来,比如,小宝,妈妈觉得这件事这样做会好一点,你看是不是?或者,妈妈觉得这衣服比较适合你,你觉得怎么样?这样,孩子的想法会得到尊重,同时,也调动了孩子动脑思考的积极性。

同时,认知型的孩子大多内省智能比较强,所以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可以先诉情,比如说“你这样做,妈妈很难过,很伤心”之类的话。

孩子在看到妈妈不开心的样子而且没有责怪他时,就会自我反省所做的事,而且犯错后抗拒的心理情绪也会相应下降,接下来的说理就会很顺利,孩子一般不会再狡辩了,也可以有效的避免亲子之间发生冲突。而且语言一定注意不能用“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之类的“你讯息”。经常说一些“你这样做,我怎样……”之类的话,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给予鼓励,而不是嘲讽,多说“你现在做的已经很好了,爸爸像你这幺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 及时的鼓励是很必要的,千万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这样对孩子的打击是很大的,容易养成孩子胆小懦弱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热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但怎样去爱,如何去教育却大有讲究。任何情况下,家长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方式去伤害孩子……

模仿型的孩子

如果是模仿型的孩子,他的模仿能力很强,只要他感觉好玩或有兴趣的事物,不论好坏,他一律都会学过来,所以孩子的.玩伴须慎重选择,而且要及早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是该学的,什么是不好的,是不该学的。孩子这个阶段,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多,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不良的表现,以免孩子有样学样。平时多问一些孩子好的表现,并鼓励夸奖,使孩子对好的事物加深印象,形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多给孩子读一些伟人传记、历史典故以及寓言,给孩子树立榜样都能很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

逆思型的孩子

如果是逆思型的孩子,那么恭喜您,虽然孩子的一些行为与常人不同,但他却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具有发明家的潜力。所以掌握好孩子的特质并用适当的方法去沟通,那么以往令你头痛的“爱找麻烦”的孩子也会很容易地向你规划好的方向前进的。本类型的孩子思维方式与常人不同,常常从我们意想不到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有的家长、老师觉得很好笑。

其实这只是孩子与我们常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不代表孩子的见解、行为有错。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这时一定不要立即斥责孩子,而是应该站在孩子看这件事时的角度给予理解、引导。切忌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强迫孩子顺从大人的意思…… 建议互动方法:以激将法刺激让孩子向相反方向前往 (如,你不做这件事,不是因为你不想做,而是因为你根本做不到) ;以积分的方式给予奖励,达到给予奖励或礼物,反之则给予处罚,因为孩子喜欢竞争与挑战;与孩子协商制定一合理的管理奖励办法,以激发孩子的动力。

孩子没有成人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概念,经常有懒散、懈怠或者拖拉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父母能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孩子树立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以便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

开放型的孩子

如果是开放型的孩子,则您的孩子拥有开放思考以及大量吸收的能力,像海绵吸水一般,可以大量的教授孩子各类知识,不要怕孩子吸收不了,也不要怕孩子太小,会感觉累,正常情况下孩子都会很轻松的吸收、消化大量知识的(我以前测试过的孩子中这种类型的孩子现在都在同时学好几个课外班,而且都学得不错,也不感到吃力,他们从小对各类事物的接受能力就很强);在0-10岁是孩子最关键的基础期,此阶段对孩子的培养意义特别重大,这类孩子的缺点是学习主动性不够,属被动学习型。如有家长陪同学习、一对一辅导效果更好。如果您培养的力度、广度不够,孩子的潜力就会被浪费,反之,孩子的许多智能、技能都会有长足的发展。

动机中最重要和最重点的部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那么它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

篇2:教育孩子首先了解孩子的类型

昨天下午,杨老师约我在今天谈谈是如何培养桑沂浩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说实话,我很惭愧,孩子都是好孩子,但作为家长的我们还有许多地方不称职,并且在众多家长前面谈经验也有点“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过难得今天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我就班门弄斧了,以期抛砖引玉。

一、要教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复习方法。要让孩子在学会“在学习时把薄书读厚,在复习时把厚书读薄”的方法。薄书读厚是为了深入了解掌握知识是基础,厚书读薄是为了提纲挈领掌握要点是目的。

二、关于习作方面,要坚持一些小习惯,积少成多,其乐融融。

1、每天坚持读报上一篇文章,读完后剪下来鼓励孩子继续坚持,读是为了扩展孩子知识面,剪是为了增加孩子的兴趣和成就感。

2、每周坚持读一段名著文言文,大人做翻译,增加孩子学习兴趣;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左慈掷杯戏曹操、三英战吕布等故事,孩子兴趣很高,权当听故事玩了。

3、每个节假日外出游玩、参加特长班学习等要仿照学过课文范文题材随记随写,要尽量开始写长一点的文章。比如,去招虎山,要根据桂林山水来写一篇游记,去青岛方特乐园,要根据记金华双龙洞写一篇游记等。

4、每篇作文都尽量做要精心修改,修改时要参照学过的课本范文题材,主要目的是通过修改逐步掌握写作方法和写作手法。

5、字的掌握要做到四会,会拼、会读、会写,最主要一点是会用。比如一个字要先组数个词语,然后造数个句子,最后回到原文段落,体会含义。

三、最后一点与我们所有做家长的共勉:多一点时间陪孩子,多一点耐心教孩子,多一点鼓励爱孩子。永远不要遗忘孩子,永远不要迁怒孩子,永远不要贬低孩子。

篇3:教育孩子首先要建父母攻守同盟

这些年, 整个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高, 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中那些教人如何当父母的内容总是被一遍又一遍地转发, 比如, “母亲的性格决定孩子的智慧”、“妈妈心态决定孩子的状态”;再比如, “爸爸的素质决定孩子的高度”、“你和父亲的关系决定了你的婚姻”……

“夫妻的合作”在孩子的教育上显得更为重要:父母首先要建立起一个攻守同盟,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共同进退、互相补台, 唯有这样才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让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化。

同盟首要原则:“共亲职”

“爸爸妈妈都投入心力在孩子身上, 两个人都共同参与。”林如萍说, 这其实是父母形成同盟的首要原则。

有媒体报道, 去年全国共有1346.9万对男女依法办理了结婚登记, 同时还有350万对男女依法办理了离婚手续, 也就是说, 如果有五对男女走入民政局, 那么其中就可能有一对是要办理离婚的。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增高,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单亲家庭中长大, 他们的成长不可避免地会受影响, “尤其是跟着充满怨气的妈妈长大的孩子就会更加痛苦, 因为他们经常听到的是‘天底下最苦的就是你妈妈我, 最不该的就是你爸爸他’。”林如萍说, 这种孩子就是成年人婚姻的“替罪羔羊”, 他们的内心充满痛苦。“大人的离婚是彼此不再往来, 父母的离婚是孩子不可知的未来。”

不过, 人们也发现并不是所有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会长成“问题少年”, 也有一些父母双全的家庭在孩子教育上很失败。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说过, 直接决定家庭教育效果的不是家庭的结构, 而是家庭的功能。也就是说,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 不在于父母双方是否客观存在, 而在于家庭中是否有人发挥父亲和母亲的功能。所以孩子的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方面不作为, 其角色就“形同虚设”, 可能直接导致家庭功能的丧失。

对此,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深有体会。俞敏洪的儿子出生在国外, 每个寒暑假俞敏洪都会把爱人和孩子接回来, 只要有时间他也会飞过去看他们, 即使俞敏洪已经努力增加他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但是我仍然觉得我对孩子的行为几乎无法产生任何影响。”俞敏洪说。

去年, 他把孩子接回到自己身边, “我们每天都能在一起, 虽然有时候时间很短, 可能就只有10分钟, 听他说说话, 聊聊每天的感受。回来9个月了, 我看到了明显的变化。”俞敏洪发现儿子勇敢了、幽默了、开朗了。

“父母对孩子首先要爱, 要花时间陪着他。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给孩子人生打底色的时间, 如果是快乐的, 孩子的将来就可能是光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学者周国平说。

同盟重要原则:父母要保持一致

父母双方都在家庭中承担了自己的角色, 父母的攻守同盟就有了基础, 但是仅仅“各司其职”还不够,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保持一致。

虽然众多教育专家都指出, 提高家庭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父母教育的一致性, 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也并非易事。

俞敏洪家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

不久前俞夫人外出, 俞敏洪要自己独自带儿子一两个月的时间。俞敏洪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带儿子, 于是, 他把儿子的学业压力减轻了, 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带着儿子爬山、参观, 去见一些新鲜的事情。

俞夫人回来后检查儿子的学习, 当她看到儿子之前已经学会的东西又不会了的时候对俞敏洪说:“你怎么能把孩子带成这样?!”俞敏洪回答:“我是在培养孩子的终身竞争力。”

“我说了之后她没有再跟我争论, 但是, 儿子每周的补课时间又增加了几个小时。”俞敏洪说。

俞敏洪的介绍可能有些说笑的成分, 但是,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确实十分常见。

“在家庭教育上, 华人社会很讲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林如萍说。

虽然这种“一个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 一个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并不意味着两人一定“唱反调”, 但是也很难统一成一个“调”。

林如萍教授用一个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来解释, 夫妻怎么做才能叫“一致”:现在的天气早晚温差很大, 要带孩子出去散步时, 一般妈妈会说:“宝宝来, 穿上外套。”孩子嫌麻烦所以不穿。这时候爸爸也被弄烦了, 说“天底下最怕冷的就是你妈。”“爸爸这时候的行为就是一种情绪性的不支持, ”林如萍教授解释,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常见的夫妻在教育孩子上的“不一致”。

那么怎么做才是一致呢?“夫妻之间要互相支持, 要相信对方的判断。”林如萍说。

还是刚才那种情形, “如果爸爸说一句‘穿上外套, 天冷’, 爸爸这个时候的行为叫‘重复’, 就是对妈妈的一种支持。”林如萍解释, 如果爸爸这个时候还能继续说, “我们要玩好一阵子, 天黑了以后更凉”、“我们还要去吃饭, 进了餐厅更凉, 所以还是要穿上外套”……“这种回应是对妈妈指令的补充, 也是一种支持行为。”林如萍说。

不少专家表示, 很多对成年人来说的日常生活琐事, 对于孩子来说并不简单, 因为他们在看父母的沟通方式, 在揣摩父母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在学习如何与父母沟通。

“中西研究都有共识, 婚姻关系好, 亲子关系就容易更好。”林如萍说, 如果两个人能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那么就会是“两人三脚”协调前进, 否则就只能是“互相绊倒”了。

同盟关键原则:做什么比说什么重要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会保持意见一致, 那么父母的教育就能形成合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选择做那些正确的事了。因为形成合力的力量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会事半功倍, 如果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也会效率很高。

这时父母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是:想得比做得更正确。

比如, 很多家长意识到阅读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林如萍说, 如果父母爱读书, 那么当父母看书时, 孩子会看到父母在阅读当中时不时流露出来的笑容, 看到父母阅读时的分享, 于是孩子就会去模仿, 慢慢他会发现书里有小世界, 进而感受这个大世界。可是如果只是买书, 自己不读要求孩子去读, 那么“书对于孩子来说是沉重的”。

所以说,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做了什么远比说了什么重要。

“我们都说家长要跟孩子成为朋友, 但是真正能成为朋友的并不多。”俞敏洪说, 不是孩子不愿意, 是他们知道有些话说出来以后, 父母的反应会比较激烈。比如说如果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跟父母说, 他在学校里喜欢了某个异性, 通常90%以上父母的反应都会很激烈。虽然父母在嘴上说要跟孩子做朋友, 但是他们的行为已经把这条路阻断了。

“现在一些大学里有一项新增的业务, 邮寄脏衣服回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很多人看了这样的报道都批评大学生, “但是我们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 不到10%的人告诉我, 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洗过袜子, 绝大多数孩子偶尔做过一次饭。”熊丙奇说。

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 其实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很多要求孩子的事情我们并没有做到, 还有很多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的事情, 被我们剥夺了。

篇4:教育孩子首先了解孩子的类型

做家长应有的情绪状态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的分量不到20%,但它起的作用占到80%。这就是著名的“二八”定律,也就是孩子在家的时间不多,跟父母接触的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是决定孩子在学校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家长给予他的心态质量如何。

皇甫军伟说,家庭教育形式不像学校有教科书,有正常的上课时间,有课程表,它是“无形”的。

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多是在无形无意的状态下传递给孩子的一些教育信息。比如你们在家刻意地给孩子讲一个道理,再过三天去问他,很少有孩子能记得清楚;如果孩子坐在那里吃饭,你们父母两人在另外一个房间,用能够让他听到的声音去谈论一件事情,你们可以隔一个礼拜去问孩子,那天你们谈了什么,他会记得很清楚。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特点。

很多家长觉得教育孩子很累,工作一天了,回家还要找一本名人名言之类的书给孩子读一读,甚至坐在那里很严肃地给孩子谈一个道理,但是孩子听不进去。而无形无意中流露出来的情绪状态,就是对孩子最清晰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首先要看母亲的情绪状态。如果母亲的情绪状态不好,给孩子讲的话再正确、再好听,孩子听起来心里都是别扭的。目前母亲们管孩子最痛苦的不是没方法,而是自己的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还有父亲的责任感,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责任,首先表现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以及这种表达够不够充分。

母亲的情绪就像一个容器一样,孩子的心就在你的情绪里面放着,你的情绪有多高,尤其是你们看待孩子的时候,你们眼神里面的温度有多高,孩子的情绪就有多高。

皇甫军伟经常让孩子和家长之间做一个实验,相距一米的距离相互对视,能坚持5分钟就算及格。有的看不了两分钟,要么家长眼神转了,要么是孩子笑着跑了,尤其是母子、母女两个人相对视时,一个人痛哭流涕,一个人嬉皮笑脸。皇甫军伟做了大概1000多例这样的实验,发现很少有能坚持5分钟,两个人都能很温和地看着对方的。如果这种感觉没了,父母和孩子之间这样一种内在的传递没了,彼此之间就接收不到相互的信息,而这份信息是不需要语言表达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多的交流是非语言的,当非语言交流无效的时候,努力追求语言表达,这样的教育就太累了。

皇甫军伟说,现在的教育五花八门,而真正的教育是极其朴素的。很多知识程度不高的农村老太太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原因就是她守住了这份教育的朴素,她无形中懂得“用孩子的生命感动父母的生命,用父母的灵魂唤醒孩子的灵魂”。

做家长应有的心理状态

皇甫军伟经常问孩子们一些问题:“你能不能用5分钟时间回忆起来,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事情?”很多孩子想了5分钟还是想不起来。他有时候也问父母们:“你的孩子有没有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家长脑子里马上想到“我病的时候”,皇甫军伟就说:“我问的是你不病的时候,孩子有没有让你感动过?”

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长会说“我病的时候孩子给我端过一杯水”,或者“孩子给我煮过方便面”。他对家长们说,现在问不病的时候、非常平淡的时候,孩子的一个小动作能不能带给你一丝感动。如果没有一丝感动,你基本上失去了作为家长的教育状态。

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心要静,心要定。

皇甫军伟说,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教育的时候,心如果能静下来,你已经把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90%。孩子课堂上比的不是谁的脑袋瓜好使,比的不是谁的书包好看,比的是谁的内心更静。

回到家,看到孩子在你面前有一些不良习惯的时候,你能不能控制住自己不去干预?什么时候孩子乱的时候,我们自己先静下来,等他一会儿,等他一小时,等他一天。比如孩子今天犯了错,你不要去跟他谈,等他两天,甚至三天,甚至用不了这么长时间,孩子会主动找你解释他的错误。在解释他错误的时候,你们能拿出来2/3的肯定,最后1/3的引导就结束了。

很多人把孩子教育弄得很费劲,很痛苦,很无奈,并不是因为他不去做事情,也不是因为他做的事情太少,而是因为在错误的状态下,因为心不静,他不知道控制住自己,把这种努力变成了对孩子的干扰。

皇甫军伟有一句经典的话:教育需要我们做的并不多。整个教育的过程,他只总结了一句话:三分的点悟,七分的等待,不需要忙活太多。

做事做不到点子上的人,他再忙、再辛苦,他的努力也是徒劳的,甚至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障碍。教育的聪明才智来源于你足够的耐心。如果没有耐心,你谈不上教育。面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回家要想的第一件事情是孩子的哪些事情我要放,不去管。因為一流的孩子、将来成才的孩子,绝对不是管出来的。

所有孩子学习中产生的障碍,起因全是源于内心的浮躁,不管是抗拒诱惑也好,不管是老师对他的表扬批评也好,都会导致他内心的浮躁。但是这个浮躁的最大干扰源,首先来自于家庭。谁决定了孩子的内心浮躁?是定力不够的家长。

教育孩子需要内在的一份淡定、一份稳定。家长不稳定、内心的波动都会带给孩子内心情绪的波动。这种内在的定力是“修炼”来的。这种“定”本身表现为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甚至仰视。

有一次皇甫军伟组织学生听课,他让所有的学生站到椅子上听,他坐在那里,所有的学生俯视着老师给他们讲课。他问他们站着听的感觉好不好,他们说:“太舒服了,早就想这样看老师。”然后他对学生说:“我希望这一生都要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你们的成长。”

做家长,应该有这种定力。

做家长应有的文化状态

皇甫军伟认为,有知识没文化,是很多中国家庭教育上的软肋。

某重点大学的一个副教授,他儿子上四年级。夫妻两人都是副教授,有足够的知识给本科生上课。可是,儿子竟然拿刀把妈妈的胳膊砍下来了。他们连自己的一个10岁的孩子都没教育好。

因此,皇甫军伟提出“文化是教育的极致”。家庭教育,就是文而化之。“文”就是家长的存在,“化”就是感化、转化、内化,父母的存在内化为孩子的一种情感能量和精神导向。这其中就产生了母性文化与父性文化。感化是指母亲的存在,内化和转化是指父亲的存在,它们转为孩子的一种精神导向。

母性文化的状态标准是面对孩子、面对家庭成员的时候,情绪把控在一种平和状态。但很少有母亲意识到这些。皇甫军伟作过一个问卷调查,问初三以上的学生:有多少同学希望将来找像自己母亲那样的女人做自己的妻子?97%以上的同学写的是不愿意,还有极个别的写的是我宁愿去死。可怕啊!这不是母亲本身不美,而是失去了这一份母性本身柔的东西。

皇甫军伟的母性文化里有两个字很丰富:“虚”和“弱”。

大多数母亲很难虚下来,太实在,讲孩子的毛病一针见血。外表要虚,孩子有一些缺点,先不要急于表现,先装没看见,用你平和的情绪给他养一养。要是优点不要急着夸,用平和的情绪、平静的微笑看着就够了。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也不要急于指正,也是用平和的情绪去看,他的错误你能给他养没了,而不要急于责怪,不要急于让他改正,这个“虚”要超越现实。

母亲还要学会示“弱”。太强势的母亲,你的孩子很难自信。有的家长拉着孩子,指着孩子的脑门:“他就是不自信。”(强势表情)你这样的人,谁在你面前都很难自信。

示弱是母亲的一种美,也是母性的力量,在孩子面前会示弱的母亲,她旁边肯定能站起来一个自信而坚强的孩子。自信而坚强是所有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内在的目标。拿什么去培养?拿母亲的示弱去养育,去支撑。

父性文化的表现形态是两个字——风度。

这个“风度”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所有的父亲要表现出“宽容”。父性文化非常核心的内容是胸怀的宽广,如果爸爸爱哭,也容易情绪化,就很难教育出心理健全的孩子。第二个概念:刚毅;第三个概念:坚韧。

“宽容”是在面对别人的错误、面对家庭成员身上不足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刚毅”是面对挑战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精神导向,引领孩子生命高度的一个点。“坚韧”是面对困难的和挫折时候的一种姿态。这三个词加起来就是父亲的风度。“风度”也是一种力量,拥有这三点的父亲即使不说话,他的教育也已经做完了。

要守住家庭文化之根,还要守住两个字:理和礼。父亲守“理”,母亲守“礼”。理多了,变成了道理,这个理代表原则、标准、方向。你的孩子将来能走多远,这由父亲守理能守多少决定,决定他将来生命的长度。而如果一个母亲在家里面都谈不上对家人的尊重,以及对孩子的尊重,孩子出去也很难被老师接纳,被周围的同学接纳。

篇5: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同样一棵树是会结出大小不同的果实的,同样一种教育方法也不会适合每一个孩子。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父母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孩子的特性充分的表现出来。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不了解孩子就没有办法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虽然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但它是有规律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课题,因为他有不同的特点。

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模式化的方法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孩子。好多父母跟我说:“孙老师,我们听了很多专家的报告,看了很多书,可是在我孩子身上一试就不管用了。”其实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包括任何一本书上介绍的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你一定要和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一定要适合你的孩子,因为你孩子的特点可能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我们不能用什么哈佛女孩、耶鲁男孩、北大男孩女孩这样一种统一的方法来教育你自己的孩子,但是现在我们犯的错误恰恰就在这里。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模式化的方法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孩子。

我们的调查发现,95%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大学。这当然可以理解,高学历便于他高素质的形成,便于他的就业、幸福生活。我们还有54%的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拿到博士学位。这两个数据是什么意思呢?这对大多数的父母来说是绝对不能实现的。中国高校的扩招,今天能够进入大学的同龄人不过是19%左右,当然一些大城市多一些,但整个中国的比例还是很低的,读博士的比例就更低了。这个时候有半数以上的父母都要求孩子将来拿到博士学位,这个目标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大学里没有那么多位子。

更糟糕的是我们还有83.6%的中学生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大家想想看,这怎么可能实现呢,这是永远不可实现的。前15名只有15个人,83.6%怎么办呢?这样的要求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挫折感、失败感,因为他没有办法实现你的期望。而孩子多么希望满足父母的愿望,孩子觉得:我让父母高兴就是满足他的愿望。但是您的要求太高了,他拼了命也做不到,那他只有失败,这种失败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很大很大的。

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呢?就我刚才说的4个字“扬长补短”,长的地方千万别给他打掉。

有的爸妈说:“老师,我孩子学习差极了,就爱画画,不要命地画,我恨死了,就把他的画收起来,不许他画画,必须得学别的。”

我说:“你可千万别这么做,你孩子能感到快乐的,大概剩下唯一的一点就是画画了。你把画画给灭掉,你就把孩子的希望给灭掉了,千万别这么做。你得说:‘画画好,我们要想方设法支持你画画。’要永远让他想坚持就坚持下去。但同时得补短,他别的学得再差,你都不能把画画给他压抑掉。

每个人都是靠优点活着的,是靠你的长处成功的,而不是靠你的短处成功的。父母必须坚持的一条就是,你明知道孩子在某些方面是短处,或者不排在前面,排在后面,你就不能指望他拔尖。你可以跟他讲:比如为了升学,为了什么啊,你需要学习数学,但是我知道你学数学有些困难,只要你尽力了,达到一般的水平,或者努力让它好一点,就可以了。一定不要让他有过大的压力。”

篇6:教育孩子父母需要了解哪些事情

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兴趣最原始的模型是,在一个婴儿眼中看到成年人做这件事情的快乐感觉。他引发了孩子本能对这件事的感觉:有趣味,有意思。一旦形成习惯找到兴趣那就更有意思了,然后反反复复练习同一行为,做得多了,做起来胜任了,就会产生愉快、产生快乐。如果孩子的学习没有培养出兴趣来,那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孩子是通过行为和感觉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促使孩子发奋学习是情感的力量,不是道理

情感的力量:一是兴趣,兴趣是做事情本身能找到快乐;二是做一件事情的结果能获得父母的承认,获得快乐,孩子就会反复去做。

孩子的第一天性是讨好,通过父母对他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通过父母为自己所做出的努力,父母表达一种爱的情感,激发出孩子的感恩的情绪,才会使他去努力做事情。讲道理激发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发奋学习只有如下原因:

(1)学习等于快乐;

(2)父母的良性供养――鼓励、确认;

(3)父母无条件的爱,激发孩子的感恩心理。

教会孩子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好好学习就是孩子自然而然的选择

我的基本教育观是一个精神上的人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自尊心,它是人的脊梁骨;二是自信心;三是责任心。在孩子眼中世界是陌生的,培养孩子自信心最好的方法是鼓励,当孩子的这三个方面都建立起来后教育起来是很容易的。

我教育女儿时,每天让她记录班里发生的好事及一天的收获,就是让他找到快乐,愿意到学校,到班级去,逐渐培养他好好学习的习惯。

父母的确认、表扬与鼓励是孩子上进的原动力

如果缺了确认、表扬与鼓励,就像把种子放在干燥的土里不施肥、不浇水、不见光,他就不可能“发芽”,不会有上进动力。

最初孩子不懂什么叫有兴趣,不懂什么是好与坏,他的生命本能是让父母高兴。他认为让父母高兴的标准就是父母的确认、表扬和鼓励,父母的确认、表扬、鼓励是原动力。反过来父母的否定、批评、刻责是孩子成长的下拉力。如果一个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他就不会有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如果这三方面没有建立起来,父母说什么都没有用。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本人,而不是父母的钱财

如果允许你选择的话,一个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才叫幸运?我认为最幸福的家庭是父母高成就,而且会教育孩子;其次是父母低成就,会教育孩子。但这样家庭的孩子一定要学会超越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下面就是最不幸的孩子:

(1)父母高成就,不会教育孩子;

(2)父母低成就,不会教育孩子。

在孩子眼中一切都可能是游戏

我们之所以把工作学习当作正事,把打扑克玩当作游戏,这都是家长们灌输给孩子的。

如果我们让孩子们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那父母就不用费心思去教育。索鲁门斯基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大人们只要伴随他成长,让生活变成游戏,孩子对一切都会感到有趣。

一位曾经培育了七个优秀孩子的母亲,是这样做的:每次她洗衣服时,都给孩子准备一个小的搓衣板、洗衣凳和小的.洗衣盆。她把洗衣服当成一种快乐,也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快乐。是我们的父母们使孩子们意识到学习很痛苦很难,造成孩子的紧张压力情绪,以致学习不好。

所以,在早期教育中,必须在游戏中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再后来激励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和快乐,这样才有可能学好。人是一个有机体,他是严格按照“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原则做事的,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

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教育方法

幸运的孩子是父母在“无意中”做对了。所谓“无意中”就是说父母没有学过什么教育学,没有听过亲子讲座,父母是无意中做到的。它不是自然的选择,而是意想不到的。

我觉得我们兄妹六人被培养起来,纯粹是父母无意中做对的。读了卡尔・维特的教育理论和斯特娜自然教育的理论,我发现我的父母在无意中做到了,基本上做到了。在我家对孩子的培养中,自我价值保留,没有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有责任心。但在我的内心中,我母亲是爱我们所有的孩子的。家里六个孩子,我不记得她为我们这些大孩子洗过衣服。她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整理床铺,这是你的事,她无意中做到的。而不是说她知道怎样叫孩子有独立性,有自尊心,她没有这个概念,只不过孩子太多了,太忙了。早上起床后,你自己叠被,这是你的事;学习这是你的事。所以,我从小的概念中,洗衣服是自己该洗,没有说是父母该给我洗的,没这个概念。

篇7:教育孩子首先了解孩子的类型

2. 要对症下药,就得找到孩子不爱学习的核心原因。可以着重检查3个方面:第一,学习本身体验不到快乐,身心疲惫;第二,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努力学习;第三,学不会,学不好。

3. 在一项磁共振研究中发现成绩好的学生在学习时厌恶中枢也会激活。学习本身很难体验到快乐,能让孩子喜欢学习的往往是附加在学习上的其它东西。

4.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从学习中获得一些东西来对抗对学习的厌恶,而家长喜欢讲大道理来说服孩子不要厌恶学习,比如用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拥有好的未来等等理由,但很多孩子太小,听不懂这些道理。

5. 积极反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厌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不一定是不爱学习,也有可能是不喜欢目前自己的成绩。

6.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目标设定要合理,尽量提出一些阶段性的目标,让孩子能够完成。

7. 对于家长来说,需要践行的是孩子有成绩夸成绩,没成绩夸努力,不努力提希望。

篇8: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与尊重

一、俯下身去看问题,理解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独立性

瑞吉欧教育经验以支持“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而闻名于世,看完郭思乐老师的《教育走向生本》,我觉得怎样才能“看见”和“理解”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才是一名幼教工作者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和尊重孩子。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很多,例如:观察、引导、评价等,然而教师的教育行为如何体现尊重儿童,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呢?我认为真正的尊重一定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而要想了解儿童,就得先学会俯下身去,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喜欢领着她3岁的小女儿逛商场,可是每次去商场她的小女儿都非常不愉快,甚至哭闹不止。这位母亲很不理解:商场琳琅满目、美观漂亮的商品,怎么不能给她带来快乐呢?有一次,在商场游逛时,小女儿的鞋带散开了,母亲蹲下来给她系鞋带,当她与女儿处于同等高度的时候,母亲的心震颤了,因为,此时她看见的不再是赏心悦目的商品,而是密密麻麻的移动着的脚和腿。原来每次来商场进入女儿视野的景象竟是这样的单调,甚至恐怖,母亲终于了解女儿为什么哭闹了。我们常说“理解万岁”,而理解需要蹲下来平视。

只要有过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就会知道孩子天生是忙碌的,他们会主动体验、探索、思考、交流。这是人的一种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如果幼儿园真有这么一群孩子,老师不教他们就不去学习,不安排他们游戏就坐在那里不动,这肯定不是一群真正的孩子。

有一个故事:一位绅士站在铁路旁,一个孩子跑过来问他:“到伦敦的火车几点钟开?”绅士答道:“四点四十四分。”孩子再问:“几点钟开?”“四点四十四分。”绅士又回答了他。可孩子还是又问了一遍同样的问题,绅士说:“你不是问过了吗?”孩子说:“我很喜欢你说‘四点四十四分’时,小胡子一翘一翘的样子。”是啊,我们一旦知道孩子的真实意图,便会惊讶,进而由衷地欣赏孩子独有的观察点。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习惯于凭经验判断,于是就“很难”知道孩子的真实意图。还有个故事说:妈妈带着孩子走在路上,遇到狗叫,妈妈说:“不要怕,会叫的狗不咬人。”儿子却担心地问:“我们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吗?”乍一听感觉孩子实在是多虑了,但是他也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其实这就是儿童。如果成人以惯常经验判断孩子的思维,往往就会引发与孩子的冲突,在冲突中,成人常以权威赢得胜利,孩子则经常被迫沉默,当然随着沉默消失的还有创造的热情和精神。这是多么可怕但又多么常见的现实呀!

二、化“教”为“导”,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但是并非只有儿童表现出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成为教师选择的活动内容,对于幼儿还没有表现出感兴趣或是表现出不感兴趣的但有一定价值的内容,教师该用什么形式进行引导,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同样是生本教育改革所遵循的一个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儿童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书中还有一个例子让我眼前一亮。说:“曾经有一位企业家问,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个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孩子也停下来……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会用多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就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上例中所说的教学就是激发了孩子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改“学会”为“会学”,从而让孩子真正体验到自主参与学习的愉快。自主学习是孩子学习生命的义务,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义务感,让儿童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书中列举了一个表现违背自然,拘泥于传统教学习惯的例子:有一道题目,船上有牛75头,羊34只,问船长几岁?华东师大一位教育专家以此对普通小学、重点小学、初中、职业高中等进行测试,居然都有不下半数的人作答,有答43岁的,有把34和75加起来除以2的。这其中犯下逻辑性错误的孩子绝对不是逻辑思维能力低下,而是他们的思维习惯出了问题,习惯于有问必答的教学常规。试想如果所有孩子都在这样的教育中弄丢了内部的自然邏辑,那我们还能期待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三、创设适合孩子的生本教育环境

“教育走向生本”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以幼儿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让幼儿在知识、能力、情感、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进步。要达到这一点,教师除了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发展特点、兴趣爱好、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还要尊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给幼儿创造自由幸福的环境。“好学校应该是一片绿色的植物生态园,这里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同沐阳光;好教育应该是相信种子的力量,尊重生命的存在。”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而且我们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同样能够看到,无论在哪个学科领域里都明确提出:给幼儿创造自由、宽松、接纳、支持并有积极回应的活动环境。

养在鱼缸里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其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可以长到一尺长。这是世界上有名的教育原则中的鱼缸法则,道理很简单:尊重自然就是要顺其自然。那么尊重儿童,也就是要尊重儿童的自然,给孩子创设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

“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这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小学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在开办城成幼儿园时经常对老师们所说的话。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回忆,当年小林先生让孩子们可以根据当天的心情,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可以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学习;如果说上午完成了学习计划,下午就可以散步、采集标本……正是小林先生实践了自由教育、尊重孩子们个性的教育理念,才会让他的学生对儿时的学习生活印象深刻并久久不忘。早在二战期间小林先生就开始了他的“生本”教育,我们怎能还不赶紧行动呢?

篇9:教育孩子首先了解孩子的类型

第一类:精力过剩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

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第二类: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

对此类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说,“那是学校的事,不该我来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边。”实际上,训练孩子专心听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因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父母要训练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做到.其次,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如此.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让孩子看着你的脸听.有的孩子父母和他说话,教育他,可是他还干着别的事情,甚至不知不理。

第四,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听讲的小窍门

第五,家长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问题。我记得我校的杨敏老师在平时和假期教育孩子怎么学习,他每天让孩子讲解课本,他听不懂,但是他的孩子看到她,讲的津津有味。

第三类;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学校的饭不好吃,在外面买小食品”讲究吃穿,有的上学要坐坐车,一步都不愿意走,甚至放学书包都要父母拿着。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告诉他们自己孩子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故事.其次,家长要把家庭收支计划告诉孩子,并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计划用钱,并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的苦与罪。

第四类,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态度和老师,父母顶撞的孩子 此类孩子对父母,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老师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听从教导.第三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

第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耐心,要等待。

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

第五类,具有严重惰性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作业不完成或抄袭,造成考试交白卷或作弊,生活散漫。教育的主要方法:

1要以平时的家务事开始训练,不要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2是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并加强督促检查。

3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作用。

篇10:了解孩子,适度调节孩子的行为

——育儿心得

崇福中心幼儿园小儿班

杨熙佳家长

杨菊红

小班的孩子刚进幼儿园,从一个一切都需要大人照顾到初步成为一个社会化的孩子,也就是要让他成为一个有点独立性,能适度自己照顾自己的幼儿,这是一个转折。要逐步适应这样一个转折、过渡,这需要家长配合好幼儿园老师的教育,还要在平时生活中,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孩子的情绪,个性、喜好,兴趣,并适度地进行引导。让孩子正常地健康地成长。

1、了解孩子的情绪,适度加以正面强化。我宝宝是个女孩,刚进幼儿园时,非常高兴。因为没上幼儿园时,无论是最年长的公公,还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把幼儿园说的非常好。什么“有喜欢你的老师啊,有做伴的小伙伴啊,还有各种各样的玩具等等”。使宝宝对上幼儿园充满着向往。可是,上了一个星期的学,却开始认识到幼儿园不像家里那么自由,也没处去撒娇。有一天,她跟奶奶说:“我读书不高兴去了。”早上起来,哭着不想去上学了。面队孩子的情绪变化,我每天下班后,总是要问她今天幼儿园做了什么事?如果她说唱歌,我就对她说:“我佳佳很喜欢唱歌。佳佳唱歌顾老师非常喜欢听的。”还问问她:“今天幼儿园,吃了什么菜?我对她说,花菜佳佳很喜欢吃的。你看,幼儿园多好。有佳佳喜欢唱的歌,有佳佳喜欢吃的菜,还有很多小伙伴一起玩呢。”每天尽量抽时间对孩子进行正面强化,慢慢消除孩子对幼儿园的负性情绪。不过一个月,宝宝就不再有上幼儿园而哭闹的情况。慢慢地就喜欢上幼儿园了。

2、了解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随着孩子的成长,我慢慢地发现孩子特别喜欢“听好话”,爱面子,自尊性特强。有一次,我跟孩子的外祖母打电话,外祖母问起孩子去幼儿园乖不乖,我说有时还要哭,不太乖。宝宝听到后说:“你告诉她,我很乖的”。幼儿园拍皮球比赛得了二等奖,她很不开心。涂色比赛得了一等奖,她马上说要给爷爷去看看。小时候,孩子总喜欢跟大人沾在一起,这样不利于孩子独立性增强,自己也要忙自己的事情。因此,想方设法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有利于增强孩子的独立性。有时我对宝宝说:“佳佳很喜欢搭积木,能搭出水龙头,小自行车,妈妈看了一定很喜欢”。宝宝就开始自己搭积木,一玩就是40分钟或是一小时,玩得时候很专注。培养了孩子认真做事的习惯,同时孩子的独立性也会慢慢增强。根据孩子的特点,引势利导,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从小培养她健康良好的生活情趣。进入幼儿园,从幼儿园老师组织的几次活动中看,宝宝从涂色的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平时我看到她回家时手舞足蹈地表演。说明孩子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唱歌跳舞。为了培养她的兴趣,我买了三盘幼儿园歌舞的DVD光盘,星期天让她看看,唱唱,跳跳。看她看光盘的那个表情,觉得孩子真的喜欢。有时我抽时间跟她一起在电脑上搜索一些儿童歌曲,儿童歌舞让她听听,看看。孩子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歌曲。会唱的歌也不少了。而且对旋律和节奏的把握也很好。幼儿园老师教的《春眠不觉晓》的小歌舞表演得很好。

现在我买了一台电子琴,我弹些歌曲给她听听,她也喜欢,让她摸摸电子琴的键盘,轻轻地弹弹。当然不知道谱子,也不会弹琴,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在一个情景里去体验,也是一种教育吧。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并不否定幼儿园老师作用。而是让我们懂得,对于孩子,最了解的确是自己的父母。当然作为家长,我们没有教育孩子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家长做个有心人,要经常在生活中留个意,点点滴滴地观察积累,还要分析和判断,和幼儿园老师积极交流,看一些有关育儿的书籍,了解孩子,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篇11:孩子的气质类型决定教育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气质类型;方法

“虎妈”蔡美儿,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以其严厉的教育方式闻名美国。她骂女儿,不准女儿看电视,要求每科成绩必须拿A……在她的严厉管教下,她的两个女儿出类拔萃、成绩卓著。无独有偶,在中国,有一位叫萧百佐的商人,凭借严厉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子培养成北大学子,被形象地称为“狼爸”。

“虎妈”“狼爸”的成功案例使万千家长为之羡慕,同时他们也开始效仿“虎妈”的做法,对其子女进行严厉的家庭教育。为孩子制订一个又一个学习计划,报各种各样的特长学习班。但这种严厉的教育热潮同时引起人们的争论,尤其是当一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并未表现出配合甚至出现逆反情绪时,家长开始反思“虎妈”式的教育是否真正可行。

与“虎妈”“狼爸”式教育形成对比的是,周弘的“赏识教育”采取了与他们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采取鼓励的态度,使之获得信心,取得成功。

为此,众多家长开始烦恼,他们不知道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不知道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的潜能。

对此,笔者认为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的孩子采取不同方式的教育方法才是最明智有效的。

要因材施教,就要首先了解孩子属于什么样的类型。所谓类型,即气质类型,气质类型是表现人的情感、认知活动和言语行动中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学将气质类型划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胆汁质的人具有热情开朗、精力充沛、动作敏捷有力、工作效率高的特点,但也有脾气暴躁、易冲动和感情用事的缺点。

——多血质的人具有活泼、热情及适应性强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变化无常、缺乏一贯性和坚持性等消极的一面。

——粘液质的人反应迟缓、对事冷淡、固执;但稳健、自制、有毅力是别的气质类型所不具备的。

——抑郁质的人生性多疑、孤僻、抑郁、怯懦;但有细腻、敏锐的特点。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存在着巨大差异,不同类型的孩子具有他们特有的优点和缺点,如果我们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盲目模仿个别成功家长的做法,可能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笔者的看法是,不论“虎妈”“狼爸”的教育方式,还是周弘的“赏识教育”都是正确的,但必须符合自己孩子气质类型的前提下才适用。

反观“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其子女制订一系列的规则,对他们提出高标准的要求,并采取严厉的措施监督他们,我们不妨称其为“规格教育”。此种方法适用于胆汁质、多血质的外向型孩子,尤其对缺乏毅力、变化无常的多血质类型的孩子更加适用。此类孩子大多性格活泼,适应性强,反应灵活,但不喜欢循规蹈矩,在学习中他们可以快速领略要点,一旦他们将知识掌握就不思进取,出现抵抗心理,不想被困在一个地方继续学习下去,这时家长的任务就是采取措施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制约,“虎妈”式“规格教育”对此种情况尤为适用。父母的一系列要求和约束可以使孩子在某一领域坚持下去,对其更深入地学习带来帮助,并使他们出类拔萃,获得成功。

而周弘的“赏识教育”更适用于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内向型孩子,因为此类孩子生性孤僻,缺乏信心,对其适当的鼓励会激励他们进取向上,克服心理障碍,从而实现自我肯定。粘液质和抑郁质型的孩子在学习方面反应相对迟缓,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慢,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智力低下,此种特点会使他们存在自卑感,家长若在对其教育时横加指责,要求严厉,不仅效果不明显,而且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若家长采取“赏识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耐心疏导,从其自身情况入手,为其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不可急功近利,对其取得的每一项小的成就都表现出赏识。其实,这一过程会对孩子的内心产生深远影响,使得他们的自卑心理减小并最终获得自信,发掘潜力,获得成功。

值得指出的是,孩子的成长阶段生理和心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尤其心智不成熟,家长的教育会对其智能发展、个性塑造、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家长在选择教育方式时不能盲从,更不能一味采取棍棒措施,要通过孩子的气质类型确定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另外,笔者认为“规格教育”和“赏识教育”并不是对立的,二者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家长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调整教育方式,摸索适合自己孩子性格特点,符合其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法。

篇12:孩子气质类型决定教育方式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无论你的孩子是什么气质,放手、鼓励、支持、表扬,也许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事情。

除了身体发育不同及智能高低的差异之外,孩子出生时还有一些特性,例如,有的孩子饿了哭一两声就算了,有的孩子却哇哇直叫,没完没了;有的孩子看见陌生人就兴奋地去亲近探究,有的孩子则远远躲在一旁观察,不敢接近。这些与孩子的气质类型有关,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教育方式应该不同。

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导性等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见到四类气质的典型代表,也有不少人则属于中间混合型,气质类型不太明显。

胆汁质。这是一种易兴奋,不受约束,容易激怒的类型,在古典小说中,张飞、史湘云是胆汁质类型,脾气暴躁,容易冲动。

多血质。特点是:反应灵敏,外表活泼,能很快适应迅速变化的外界环境,也叫活泼型。如小说中的燕青、王熙凤属于这类气质,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善于待人接物。

黏液质。特点是:坚韧而行动迟缓,比较安稳,故又称为安静型。如小说中的林冲、薛宝钗,能忍耐,善坚持。

抑郁质。特点是:胆小,善感,比较孤僻,心很细。如小说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抑郁质。

从心理卫生角度来看,概括儿童的气质特征实行因材施教很有必要。有很多精力充沛、聪明活泼的孩子被家长或教师的刻板教育、相互攀比所压制,甚至被视为坏孩子。做事较慢的孩子被家长或老师所忽视,视为不争气的孩子。气质本无好坏之分,家长首先应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教育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气质类型,每一类气质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注意改造自身的消极方面,孩子的个性就会更完美一些。

如果孩子胆汁质成分多些,直率、热情、冲动,那就要教育孩子发挥长处,敢于做事,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随便发火,加强修养,以礼待人。要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解决问题,让孩子学会适应各种情况,有了进步就给予奖励。

如果孩子的多血质成分多些,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但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变化快,做事没有长性,那就要教育孩子发挥善于待人接物,善于吸收新信息的特长,同时要教育他们善于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工作,着重培养他们做事踏实、认真的好习惯。

如果孩子的黏液质成分多些,安静、稳重、善于忍耐是其优点,但反应较慢、注意力难于转移又是缺点。家长要善于发挥这类孩子的优点,培养他们的坚韧性;另一方面,要让他们学会利落、果断地办事,做事情不拖拉,今日事今日毕。

如果孩子抑郁质成分多些,做事细心,善于觉察别人不易发现的细节是其优点,但可能不大合群,行动犹豫。家长应要求他们发扬细心的长处,培养艺术感受力;又要教育他们学会合群,遇事要勇敢大胆,不怕困难。

此外,气质类型与健康也有一定关系,如人们常说的“忧虑伤身”,这种气质类型中的消极方面也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

所以,了解孩子气质类型中的积极方面,有利于发挥其特长;了解孩子气质类型中的消极方面并注意调节,可以防止其身心受到危害。家长要因气质类型而施教,教育孩子学会做气质的主人。

专家简介:王慧辉,中原油田关工委科学育儿分会秘书长,讲师团副秘书长,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上一篇:高速公路收费站简介下一篇:教师走访寝室交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