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2024-07-17

《地质与地貌学》实习报告(精选8篇)

篇1:《地质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质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学院:园林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姓名:毛荣兵学号:20110552043

年级:2011级指导教师:胡慧蓉

一、实习时间: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二、实习工具:地质罗盘仪、地质锤

三、实习目的:

1、通过本次实习,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能够判断出岩层的走向级及倾斜方位角;

2、了解卡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及原因,通过实地考察分析该卡斯特地貌演变的年代;

3、对温泉镇的地质地貌进行观测、分析,了解温泉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

4、了解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其演变,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使我们具备相对完整的知识;

5、通过对各种地貌特征的观察,能作出基本解释和合理推算;

6、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实际地质考察能力,巩固了我们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

四、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昆明市安宁县温泉镇

2、实习概况:

1】早8:00 我们在学校集合,本专业全体学生共分成10个组,每组选取一名组长,之后集体乘车向目的地出发;

2】9:30 到达第一实习点,观测褶皱断层和岩层背向性;

3】10:30 到达第二实习点,观测了“金色螳川”,了解卡斯特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历史;

4】13:00 到底第三实习点,观测河蚀洞和“天下第一汤”——温泉; 5】14:00 来到本次实习的最后一个实习点,了解河漫滩的演变过程及形成改地貌的原因;

6】15:00 集体乘车返回校。

五、实习的内容:

1、在第一观测点了解了该处岩石的主要类型:粉砂岩和泥岩。

在老师的详细解说下,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仪,还学会了如何测定岩层的走向、岩层的倾向和岩层的倾角。通过老师对岩层倾斜对建筑及修筑公路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在施工前必须对该地的岩层走向、倾向以及倾角做较为准确的测定,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对此我深受感触。

2、在第二实习点,我看到了摩崖石刻洞,在此老师首先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说,将我们所看到的都加以解释,该洞穴形成的年代及其形成该洞穴景观的天然条件。通过观察不同岩石的颜色可以判断该岩石所含的元素,通过老师讲解可以判断该岩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镁,通过岩石表面的颜色确定该岩石富含的金属矿物质。通过该洞穴的外貌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带水流条件,由于水流较大,不能形成完美的钟乳石。

3、在第三实习点——“天下第一汤”,到达这里我们四周看了看,但不能了解该温泉形成的条件。对此老师一样给我们做了充分的解说,由此再看温泉,则 有另一番滋味,对此我深表感叹,只有具备了完整的学术体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功效。同时我也了解到形成该温泉的地热条件。

4、在第四个实习点,我们来到河边,沿途的美景让我们一饱眼福,长时间呆在学校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原来这到处是美景,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观。到此主要是了解河漫滩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在老师的讲说下,让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充分了解了河漫滩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

六、实习的收获及感悟

通过这次实习我学到了一下许多我们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了解了云南特有的卡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

·了解了形成云南温泉的地热条件以及温泉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认知了该地区的河谷地貌特征,即云南河流的特征;

·野外考察使我对地质地貌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

在本次实习中我深受启发:

·我们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我们探究的能力及野外考察的能力; ·大自然是神奇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体会它的奥妙。

七、参考书籍:

《地质思维科学与实践》刘震 等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版 《岩石学》南京地质学校 等地质出版社1980版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黄汲清 等科学出版社1980版

《中国区域地质》魏书章地质出版社1985版

篇2:《地质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时间:`````````````````

地点:馒头山

(一)、实习基本介绍

今天,09级土木工程专业的全体同学,乘坐包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济南长清区进行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日常的学习中学到的都是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习,我们会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课本上所学的,提高自身应用能力、动手能力。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4月13号实习地点是济南长清张夏镇馒头山和灵岩寺,实习内容是了解馒头山的岩层构成、灵岩寺景区断层及滑坡现象。4月14号的实习地点是长清区苏庄,实习项目是苏庄断层、苏庄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使用。

(二)、实习目的一、了解馒头山各个层次岩石的类别、颜色与厚度,并学会自己判别。判定断层及其要素—断层带、上下盘,估测断层的断距与落差。

二、能够判别岩层的走向和倾向,还有岩层的褶皱类型(向斜、背斜),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与倾斜角。

三、了解野外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地质仪器工具的使用等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

四、通过实习,近距离接触岩层,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了解野外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地质仪器工具的使用等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

(三)、实习内容

一、馒头山断层

馒头山是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排名第三的地质名山,并且被列入山东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它位于济南市以南、泰山以北,距离济南市区仅二十多公里,海拔408米,因形似馒头而得名。当地人还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这里还有众多的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化石又叫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可见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大海深处,三叶虫是生活在6亿年到2亿多年前的古老节肢动物,海洋中到处都是他们的踪迹,到了中生代已完全绝灭。馒头山地质年代属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地层,馒头山分为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由于徐庄组地势陡峭,所以我们只能从远处稍微观察,并听老师进行讲解。主要近距离观察了馒头组和徐庄组的岩层组成。馒头组包含十层,徐庄组包含六层,在老师的带领及讲解下,我们对每一层的岩石类型及颜色进行了近距离的识别并拍了照片。

馒头组(灰色页岩和石灰岩,泥灰岩,上部有鲜红色易碎页岩和毛庄组分界)第一层:叶岩,厚约两米,大部灰黄色,局部呈现灰色。

第二层;石灰岩,厚约四米,岩石呈灰色。

第三层:叶岩,厚约十三米,灰绿色。

第四层:叶岩,厚约八米,颜色显黄绿色。

第五层:石灰岩,厚度约五米,颜色呈现土黄色。

第六层:叶岩,厚度约四米,颜色呈现紫色。

第七层:石灰岩,厚度约两米,颜色呈现淡黄色。

第八层:叶岩,厚度约八米,颜色为灰绿色风化程度比较大。

第九层:石灰岩,厚度约四米,颜色为灰黄色。

第十层:叶岩,厚度约十三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重。

上图为馒头山断层

二、毛庄组

第一层:由紫色云母叶岩组成,厚约十九米。

第二层:由灰色云母叶岩组成,厚度约四。

第三层:叶岩,厚度约为六米,颜色为紫色,由于该处地势高处于风口处,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该处水流失严重,不适合植物生长,该处基本上无被覆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第四五六层集中于一块岩石上,全部由石灰岩组成,但是石灰岩的类别不同。用肉眼可以清澈的看到,第四层和第六层上有明显的鲕状颗粒。

(四)、实习总结

两天的实习不知不觉中便结束了,虽然稍微有点累,但是我们受益匪浅,实习过后,对于课本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也有了新的认识,实际观察到各种地质年代的岩层。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工程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工程地质学的意义,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还动了了实地勘察的艰苦。

这次的实习,进一步加固和加深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出用工程地质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观察能力,在实习中,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工程地质的地位以及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的方法要领和细节,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总是寸步不离老师,同学们有拿手机记录,也有拿本子专心听讲,大家都为了难得的实习认真地学习着。

第二篇

一、实习目的1.通过实习,使我们获得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时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等。

3.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使我们了解野外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

4.了解地质构造对工程影响,把地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实习地点

1.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的馒头山

三、实习时间

/////////////////////////

五、实习内容

第一天 //////////////////

第一天我们实习的目的地是济南长清区张夏镇境内的馒头山和灵岩寺,主要内容是观察馒头山的地质构造和馒头组、毛庄组等岩层,以及灵岩寺附近的滑坡和断层。

(一)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馒头山

1.馒头山简介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这说明这山的外形特别像馒头。馒头山距济南市区仅20来公里。张夏境内群山连绵,馒头山就在这群山之间,和周围的山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山上满是杂草,零零散散地有些低矮的小树。整个山体为石质山,半山腰上散落着一小块一小块的农田。名字看起来有些俗气,个头也不算太高。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因为,它那丰富的皱纹和陈年脉络,忠实地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真可谓“浓缩的就是精华”。抬手之间,跨越五亿年顺着不太陡的山势拾径而上,在山腰处便可见一处岩层,这块岩层乍看起来很普通,但它却是无价之宝。因为,这一块岩层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该处岩层近两米高,层次非常明显。于峰介绍,最底部淡粉红色的一层是花岗岩石,与这一层对比非常明显的是,上面紧挨着的青灰色古代花岗岩,两者之间的时间相隔2.5亿年,而古代花岗岩距今约2.8亿年。也就是说,人蹲在地上,一抬手之间的距离就轻松跨越了整整5.3亿年的历史。让人不得不感慨沧海桑田变幻之快啊!再往上走,就会发现一个小土丘,土丘上布满了碎石片。可别认为它只是个普通的小山丘,这里可是有名的三叶虫化石的聚集地,小小的三叶虫见证了这里曾是海洋深处的历史。三叶虫是生活在6亿年到2亿多年前的古老节肢动物,在当时它几乎占据了整个海洋,是古生代一霸。到了中生代已完全绝灭。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三叶虫化石约四千多种,我国是发现三叶虫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有1千多种。三叶虫化石又叫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它历史悠久,据记载,宋、明、清时代已有人把玩,称之为“多福石”、“鸿福石”。在普通人的眼里,三叶虫化石是“玩物”,但它在地质科研人员的眼里却是货真价实的“宝贝”。从上个世纪初,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研人员不断探索研究,在馒头山地区发现了17个三叶虫生物带,并确定馒头山为一处最完整的寒武纪地层层型剖面,从而成为中国寒武纪地质结构划分的标准山。因此,馒头山也就成为地质界公认的世界地质名山。每年,都有无数地质专业的大学生和相关专家造访馒头山,一睹它沧海桑田的容颜。实在的名字背后是丰厚的物产 馒头山不是一个孤立的小山头,它的余脉蜿蜒相连。其中东边的一支余脉远观像一个大佛头,鼻子、眼睛、嘴巴惟妙惟肖,煞是生动。这么美丽的山当然也有美丽的传说。

馒头山不仅地质丰富,据说还藏有金矿。相传很久以前在山的东侧有一处泉眼,泉水常年汩汩喷涌,泉水清澈见底。有一年,一个从南方过来专做修补铁锅铁盆的手艺人,走到这个泉眼处坐下休息。休息完了起身要走的时候,他竟然发现泉水里有一层亮亮的金粒儿。他大喜过望,赶紧把包袱解开,把金粒儿捞上来放进包袱里。捡了个大财的生意人在心里打起了算盘:“可不能让别人知道这里有金子,得想个办法把泉眼藏起来。”于是,他在泉眼边顺手拔了一棵草,用草堵住了泉眼。过了几天,这个生意人得意洋洋地赶了一辆大马车又来到泉眼处,想捞到更多的金子。可是等他到了跟前,傻了眼,泉眼处竟然不流泉水了。据老人们讲,他拔的那棵草正好是万年草,用它堵死了泉眼,泉水要到一万年以后才能重新流淌。馒头山到底有没有金矿,还需要地质部门的勘查,但馒头山周边盛产木鱼石可是个不争的事实。1991年,张夏镇馒头山附近的村民们惊讶地发现,他们平时用来垒猪圈的石头竟然是世上

少有的宝贝——木鱼石。这是木鱼石首次在张夏镇中部馒头山被发现。据考证,形成于距今约5.5——5.8亿年之间的木鱼石,是一种珍贵的玉石石材,含26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用木鱼石制作的器皿通透防腐,此外,它还能制成各类收藏艺术精品。馒头山是块宝地,珍贵的木鱼石给馒头山周边的居民们带来了财富和商机,也是馒头山除了是地质名山外的又一骄傲。馒头山将建大型地质公园自馒头山被命名为世界地质第三名山,尤其是在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以后。当地有关部门经多方论证、研究,决定根据馒头山独特的地质风貌和考察价值,以馒头山为核心,在其周围兴建集科普、教育、研究、旅游于一体的地质公园,这也将是山东省最大的地质公园。据介绍,规划中的馒头山地质公园将划分为五大片区,中部将建成地质文化广场,设计面积200亩,主要工程是建设三叶虫概念性广场标志雕塑和区内各景点雕塑;西部是展馆片区,规划面积100亩,主要是地质博物展厅,为地质专家、学者及游客提供地质教学设施和科普知识展览;北部是大沙河片区,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突出灵山秀水的地方特色;南部是馒头山地质剖面片区,将整理修建参观场地、修建硬化参观道路及碑亭、山顶标志性建筑等。

2.实习任务:馒头山岩层

(1)馒头组

第一层页岩,黄灰色,2m。

第二层薄层石灰岩,蓝灰色,厚4m,含燧石结核。

第三层钙质页岩,灰黄色及灰色,厚13m。

第四层页岩,紫色,厚8m。

第五层石灰岩,土黄色,厚6m。与另一个山体对比可发现此处为断层,为平推断层。第六层页岩,灰绿色,厚4m。

第七层石灰岩,灰绿色,厚2m。岩体上孔洞发育成熟,岩体易形成溶洞,不利于工程建设,强度低于第五层的石灰岩。

第八层页岩,紫红色,厚7m。

第九层石灰岩,灰白色,厚2m,纵向裂隙打,孔洞发育少。

第十层页岩,鲜红色,厚5m,风化严重。

(2)毛庄组

第一层云母页岩,紫红色,厚4m。

第二层页岩,紫色,厚13m。

第三层页岩,紫红色,厚4m。

(二、三层中间有明显分隔带)

第四层鲕状石灰岩,厚0.8m。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0.2m。

第六层鲕状石灰岩,厚0.3m。

据老师介绍说,第四、五、六层原来为海底,由于后来的地壳运动成为现在的毛庄组岩层。

六、实习总结

为期两天的实习匆匆结束了,在这两天里面,虽然天气不太好,但我们在刘老师的指导带领下,实地认识了断层、滑坡、褶皱、岩石构造以及向斜背斜的地质构造。这次实习的亲身经历,使我们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巩固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第三篇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

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8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传孝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6、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四号),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在开始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十层)、毛庄组(六层)、徐庄组(五层)。

一、馒头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非常的严重,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

第二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入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注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十三米,颜色显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黄色,裂隙发育轻微,有利于工程实施,第六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呈现黄绿色。

第七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两米,颜色呈现绿色,空隙发育,石灰岩表面覆盖物为填充在裂隙中的杂质。

第八层为页岩,厚度约七米,颜色为紫红色风化程度比较大

第九层为石灰岩,厚度约两米,颜色为灰白色,纵向裂隙发育比较大,但是横向裂隙发育小,前度较高。

第十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五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重。

二、毛庄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为紫红色,页岩中含有云母

第二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十三米,颜色呈现紫红色

第三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四米,颜色为紫红色,由于该处地势高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使得该岩层水土流失严重,表面基本无植被覆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二、徐庄组

由于徐庄组地势陡峭,我们不能继续前行,所以未能近距离观察徐庄组的岩层组成。背斜是褶皱的一种,为岩层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底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另外褶皱也包括向斜,其为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型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连接、相间排列,常是多个连续出现。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四、实习的结论

1、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缩小了书本与实际的差距

2、学会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测得岩层产状,3、掌握了背斜与向斜的基本判定

4,、对断层与滑坡等地质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理论联系实际。

篇3:《地质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通常情况下, 对于塑造地貌的外动力而言, 经常受到气候因素的控制, 当处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因为水热条件有一定区别, 所以外动力的强度、性质等也有所差异性, 因而在诸多条件下, 构成了不同的地貌组合[1]。一般来讲, 主导外动力以及外动力组合在不同的气候带环境下有所差异, 因为气候包含垂直带性与水平带性, 所以地貌也具有水平性与垂直带性的特点。

在比较寒冷的地区, 如果降雪量超过消融量, 会形成冰川。冰川在外力组合中占据主导地位, 冰融水和冻融风化次之, 这些都是冰川地貌的特征。山地在冰川的作用下, 构成了冰斗、角峰和冰川谷等地貌, 当降雪量比较少时, 未能补偿消融量的情况下, 就难以形成冰川, 只是发育成多年的冻土地貌, 多年冻土地貌和冰缘气候带相互吻合, 对于温润的气候地区, 流水作用发挥了主要作用, 块体运动和化学分化作用较为普遍, 因而产生了流水地貌, 存在着山坡下凹和岭脊突起等现象[2]。

在一定程度上, 地貌的垂直带性与气候的垂直带性有很大的相似性, 所以所处的水平地带逐渐向高处递变, 在高山深谷区域, 形成了重力与流水地貌, 因为上部的气候相对寒冷, 继而发育成了冰川与冰缘地貌。

总而言之, 在比较干旱的地区, 适合风沙地貌的发育, 而在湿润气候地区, 流水地貌发育良好。在温江区地带, 由于受到块体运动和化学风化作用等的影响, 对温江地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而产生了山丘和岭脊突起等。

总之, 当明晰了地质和地貌二者间的联系, 对分析石油地质条件与中国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当出现降水或者是温度存在变化时, 会产生积累效应, 形成了风华现象, 制约了运输, 因而对地貌的发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对于我国的东部地区, 由于与海洋靠近, 所以降雨量相对丰富, 因为很多的河流流经比较丰富, 堆积与水侵蚀成为了主要的内容。我国幅员辽阔, 但南北地域的温度条件有较大的差异性, 在流水的作用下, 导致南北的生活方式与降水强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秦岭淮河以南一带, 其属于多雨、高温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由于受到潮湿、炎热环境的影响, 产生了碳酸盐岩分布的岩溶作用和化学分化作用, 并形成了水效应[3]。在密度较高的表面河, 因为侵蚀切割比较强烈, 所以低山与丘陵的分布比较广泛。在我国的江南地区, 正是在淋溶作用的影响下, 在风化物中富积大量的铝和铁, 红色的风华壳发育良好, 处于潮湿与炎热的环境中, 地下水、河水和雨水等对碳酸盐岩的侵蚀程度明显增强, 从而促进了广西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使得石油地质条件与中国地貌的形成了必然联系。

华北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 其属于半湿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 该地区流水作用强度和季节变化也较南方突出。同时, 河流泥沙和雨季地面侵蚀的堆积、搬运也比较明显。

在黄河的中游地区, 由于有广泛的黄土分布, 导致地质的抵抗能力较差, 地质较为疏松, 每逢夏季, 降雨量加大, 在雨水的冲刷下, 沟谷与破面的侵蚀程度比较严重, 产生了沟壑纵横的现象。当河水携带者大量的泥沙冲向下游时, 在淮河、海河与黄河水系, 泥沙将长期堆积在下游, 因而形成了华北平原。

对于东北地区来讲, 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地区, 位于东南部位的长白山, 通常情况下, 降水量比较丰富, 流水地貌发育比较显著。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位于我国的西北部, 处于北部的高纬地区, 因为气候比较寒冷, 因而冻土层分布比较广泛, 受到冻融的作用, 产生了冰缘与冻土等地貌。通常情况下, 中部的地势较为低平, 在河流沉积的作用下, 构成了比较广阔的东北平原。

另外, 在东部的沿海海岸地带, 因为受到海水的作用程度有一定差异性, 所以会形成堆积海岸与侵蚀海岸等海岸地貌;而我国的西北地区, 属于内陆干旱区域, 常年降水量较少, 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比较剧烈, 所以水分蒸发较快。同时, 在较大风力和干燥剥蚀等的作用下, 而且风力的作用也比较大, 对地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而构成了风积、雅丹和戈壁等地貌。

我国的青藏高原, 地势比较高俊险要, 所以处于相对特殊的高寒干燥环境下。阿尔金山与柴达木盆地位于高原的北部, 与气候较为干旱的西北地区相毗邻, 因而常年的降水量较少, 水分的蒸发量较大, 一般来讲, 风蚀、干燥剥蚀与风积作用主要是外营力, 产生了戈壁、平原和干燥剥蚀山地等地貌类型。藏北地区的地势比较高俊, 形成了高寒低温环境, 在地下, 受到此环境的影响, 多年来存在着很多的冻土。对于我国现代的冰川而言, 主要分布在高山上。总之, 在冰川和冻融的作用下, 存在着比较广泛的冰川和冰缘地貌现象。

由于地球表面是组成物质的主要因素, 在地球表面, 组成的物质有所不同, 并且侵蚀程度与抗风化程度也具有差异性, 当受到一定的外营力的作用, 进而形成拥有不同形式的地貌形态[4]。因为岩性比较致密坚硬, 或者是借助于再结晶的形式提升刚度, 在此条件下, 形成了线路较为陡峭的山脉。

在花岗岩地区, 分别很多的侵入岩, 在一些山地也有其分别, 这与比较频繁的多环岩浆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花岗岩作为坚硬和耐腐蚀性很强的岩石, 在断块隆起的情况下, 往往形成了一座高山, 在地表会露出喷出岩, 通常分布作为广泛的是玄武岩。流水沿着节理与裂缝对坚硬而且厚度较大的砂砾岩与砾岩进行侵蚀, 会形成石峰林立和悬崖峭壁的丹霞地貌, 对于岩性比较松软的沙土上页岩上, 在水的侵蚀下, 构成了地势相对比较低的红色山丘, 从而形成了江南较为独特的红层地貌。在我国的广西和云贵高原地区, 碳酸盐岩比较深厚, 继而构成了石林, 还有地下河、溶洞等喀斯特地貌类型。

在北方地区, 第四纪黄土广泛分布在其中, 继而形成较为特殊的黄土地貌区。如果黄土没有充分的胶结, 造成土质疏松, 在流水切割与雨水冲刷的条件下, 导致沟壑难以正常发育, 地表也支离破碎, 从而产生了梁、塬等地貌形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学习地质知识过程中, 要求我们必须有丰富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熟悉岩土力学和地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充分了解土木工程、水文地质和水利水电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同时, 对地基基础、地球物理勘察与岩土体室内检测等方面内容有所掌握, 运用测试仪器与计算机等实施实际勘察与分析等, 对石油地质条件与中国地貌的形成进行系统分析, 从而提高其勘察和制图等能力, 也为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志雄.浅谈石油地质条件与中国地貌的形成[J].中国化工贸易, 2015 (3) :2.

[2]赵文智, 沈安江, 胡素云, 等.中国碳酸盐岩储集层大型化发育的地质条件与分布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 (1) :1~12.

[3]李德选, 王雪强, 王军卫, 等.地质条件对定向钻穿越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油气储运, 2012, 31 (3) :175~177.

篇4:“地质作用与地貌”专题测试

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说法正确的是:

A.①环节表示堆积作用

B.②环节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C.③环节主要表现为岩浆活动

D.④环节可使地球表面温度降低

2.图中②作用形成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A.石灰岩 B.大理岩 C.玄武岩 D.花岗岩

图2为全球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个板块中,示意非洲板块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2015年4月25日14时,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点中示意此次地震震中位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3为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地层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A.M层 B.N层 C.P层 D.E层

6.图中F岩体:

A.相对于两侧岩体垂直上升

B.相对于两侧岩体垂直下降

C.相对于G侧岩体上升,相对于P侧岩体下降

D 相对于G侧岩体下降,相对于P侧岩体上升

“牛轭湖”是“河迹湖”的一种,由河流某处演变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图4所示。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牛轭湖形成的地质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常发生河岸崩塌现象

B.乙处可见大量鹅卵石

C.②到③可能发生于某次洪水过程

D.丙处可能发生了一次滑坡

8.在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中,丙处“裁弯取直”可以:

A.扩大灌溉范围 B.降低河流落差

C.缩短航运里程 D.避免洪涝灾害

图5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题。

9.图中①、②、③、④各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A.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图6为我国东南地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A.沿山脊线分布 B.沿等高线分布

C.分布在河流的凸岸 D.分布在河流的南岸

11.影响图中公路走向的因素主要是: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河流 ④聚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6分)图7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以及与其对应的地貌形态,完成表1。

(2)图中①河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峡谷,分析该峡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3)乙地形区的东南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其中东南部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宽广,说明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

(4)图中甲、乙两地都是我国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中甲地常规能源中油气资源丰富,由此可知________岩在该地分布较广,同时也说明该地的古地理环境应为___________。

(5)图中山脉②的走向是________,该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南侧盆地中多为流动沙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13.(3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宁夏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8为宁夏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9为宁夏平原及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2)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宁夏平原的形成原因。

(3)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的等高线弯曲特点及其原因。

(4)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原因。

参考答案:

1.C 2.A 3.B 4.C 5.A 6.C 7.C 8.C 9.D 10.C 11.C

12. (1)(6分)

(2)流水侵蚀(2分) (3)该地形区为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呈“U”形;东南部谷地多为河流侵蚀而成,呈“V”形(6分) (4)沉积(2分) 内陆湖泊或浅海大陆架(4分) (5)东西走向 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有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可以深入,因而降水多于天山南部地区,所以盆地中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封闭的,降水很少,风力作用强烈,所以盆地中多流动沙丘(6分)。

篇5: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1、为了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

2、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把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矗

3、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熟悉,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4、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公道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共五天:

5月9号老师在教室给我们先容了我们本次实习的地点、实习目的及实习时应留意的事项,并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5月10号我们在莲花洞实习,在这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5月11号我们来到了京娘湖,熟悉并鉴别沉积岩的层理、层面结构,老师并先容了河流的地质作用和河谷的形成。

5月12号到达古武当山,我们了解了片麻岩等岩石的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各种地质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

5月13号回到学校,把自己做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写完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前的预备:

5月9号,老师告诉我们要往武安实习,实习地点有三个:莲花洞、京娘湖、古武当山。要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已让我们有目的的实习。实习时留意安全,不能掉队,一切活动应集体行动。

接着老师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1﹚地形地貌

篇6: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优秀

﹙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腐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河流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进海、进湖和支流进干流处,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积在海洋和湖泊里。河谷沉积只占搬运物质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暂时性沉积,很轻易被再次腐蚀和搬运。

①腐蚀作用:河流的腐蚀作用包括机械腐蚀和化学腐蚀两种。河流腐蚀一方面向下冲洗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腐蚀,而河流化学腐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比较明显,没有机械腐蚀那么普遍。

②搬运作用:河水在活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腐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洗下来的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

③沉积作用:当河床的坡度减小,或搬运物质增加,而引起流速变慢时,则使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挟带的碎屑物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层状的冲积物,称为沉积作用。

﹙4﹚河谷 河水所流经的带状延伸的洼地。河谷内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河谷地貌。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为谷底和谷坡两部分。谷底包括河床、河漫滩;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谷坡麓,谷坡与原始山坡或地面的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从纵剖面看,上游河谷狭窄多瀑布,中游展宽,发育河漫滩、阶地,下游河床坡度较小,多形成曲流和汊河,河口形成三角洲或三角湾。

一般河谷形态类型有:隘谷、峡谷、宽谷、复式河谷。与岩层产状关系可分为顺向河谷、次成谷、逆向谷、偶向谷。其他还有纵谷、横谷的地质构造分类,幼年谷、壮年谷、老年谷的腐蚀循环分类,以及古河谷、谷中谷等。

2、莲花洞实习:

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 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腐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 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1﹚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异的喀斯特景观。

(2)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活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明显。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猎冬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网。

地下岩溶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很多奇异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腐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

ⅱ、从莲花洞出来,我们爬上山顶,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岩

鲕状灰言定oolitic limestone)又称鲕粒灰言冬是一种以鲕粒为主要组分的石灰言冬它是一种良好的储油岩.它是兼具化学和机械成因的石灰言冬形成于碳酸钙处于过饱和状态的海、湖波浪活动地带或潮汐通道水流活动地带。

竹叶状灰岩是石灰岩的一种,其特点为截面有砾石呈竹叶状。在我国华北地台上冷武统崮山组曾出现过大量的竹叶状灰岩现象。属冷武系碳酸盐类的沉积岩。它的形成是由碎石集散于海里,经海水长年冲击、腐蚀,慢慢变成类似橄榄状碎石块,一般长0.3cm~10cm,后又经地壳运动、沧海变迁,渐渐被一种钙质胶接、粘合、挤压在一起。沧海变为陆地后,这些合成石块在地壳的变化中露出地面,受雨水冲洗、风化等外力作用而变成今天的样子容貌。

火成言定闪长玢言订:闪长玢岩属中性浅成言冬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角闪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黑云母、辉石及石英。呈斑状结构,斑晶以斜长石和角闪石为主。常为灰色,如有次生变化,则多为灰绿色,块状构造。常以岩脉或在闪长岩体边部产出。

5、书写实习报告:

我回到学校,我们小组把做的笔记进行了分类、整理。仔细分析了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并分析了把自己找的照片和自己我们的笔记逐一对应,通过上网搜一、实习目的:

1、为了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

2、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把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3、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熟悉,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4、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公道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共五天:

5月9号——老师在教室给我们先容了我们本次实习的地点、实习目的及实习时应留意的事项,并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5月10号——我们在莲花洞实习,在这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5月11号——我们来到了京娘湖,熟悉并鉴别沉积岩的层理、层面结构,老师并先容了河流的地质作用和河谷的形成。

5月12号——到达古武当山,我们了解了片麻岩等岩石的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各种地质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

5月13号——回到学校,把自己做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写完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前的预备:

5月9号,老师告诉我们要往武安实习,实习地点有三个:莲花洞、京娘湖、古武当山。要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已让我们有目的的实习。实习时留意安全,不能掉队,一切活动应集体行动。

接着老师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1﹚地形地貌

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南段,西连太行山地,东接华北平原,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为陡峻的断块山地,山峦起伏,向东逐渐过渡为丘陵、平原。总的地势是西北、西部高,东南、东部低。

﹙2﹚莲花洞

莲花洞位于东太行山武安活水村向南,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这里的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加上降雨量比较丰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已开发出长约300多米的水旱二洞,旱洞有亿万年形成的钟石乳、石竹、石笋、石花、石幔、石瀑布,琳琅满目,包罗万象。水洞之内一汪甘泉清澈见底,汩汩不尽。登山的过程回看到溶洞,山上***露的灰岩面上可见到溶蚀的沟槽,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3﹚京娘湖

京娘湖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北部,距邯郸约 60公里,现为aaa***风景区。因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带,故得此名。京娘湖亦称口上水库,位于武安市西北部山区的口上村北,距武安城30公里,现凭借其中山川水色开辟成为旅游风景区和避暑胜地。这里层峦叠嶂,川谷深幽,其风景各具特色。有的为人工造就,气势宏伟,巧夺天工;有的受自然造化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同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相交融,赋情于景,使人触景生情。据史料记载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此外,京娘湖水库大坝,大坝横阻于门道川与常社川进口处。为浆砌石重力坝,高81米,长185米,坝顶宽10.5米,水库容量3200万立方米,在溢流段上建有交通桥。一坝雄踞,宛如银壁,宏伟壮观。还有京娘峡,原名三层门,后因此处所传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而改称现名。这里峭壁高悬,若乘船进谷,仰看蓝天一线,俯视碧水一带,大有“峰与天关接,船从地窟行“之感。

﹙4﹚古武当山

古武当山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北处,距邯郸市70公里,是一座道教历史名山。山顶一唐代古碑上记载有“古武当山”字样,经专家考证认定是久为国内道教界寻找的著名的北方武当山,其历史早于国内其他武当山。古武当山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山势奇异,五峰相看,顶顶有庙,峰峰插天,杆被繁茂,满山葱郁。进进景区,您可先乘缆车直达山顶,上庙主峰海拔1437.7米,开平人才网?**涿斫谏蕉γ 砟诠┳诺来笊裾***浯蟮酆吞 谑φ湃 帷1倍ダ弦 ィ 隙ツ棠潭ィ 屑溆幸惶烨帕 印v蒙砩蕉ィ 菽吭犊矗 樯剿 扑 缃 删常媸恰吧裨诿碇凶 碓谠浦行小薄?

2、古武当山实习:

古武当山四周的主要岩性:

地层自老致新依次为震旦系、冷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第四系。其中震旦系、三叠系地层分布面积小,出露不全。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地层多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只有零星露头出露。其他各时代地层出露良好。

片麻言定变质言订一般具片麻状构造,中粗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主要由长石、石英和各种暗色矿物(云母、角闪石、辉石等)组成。根据岩石的物质成分可分为富铝片麻岩、斜长片麻岩、碱长(二长)片麻岩和钙质片麻岩等。还可依所含矿物种类进一步分为角闪石斜长片麻岩、石榴子石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等。其原岩类型比较复杂,可以是正常沉积言定粘土岩、粉砂岩等),也可以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或各种侵进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由区域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形成。

页岩是由粘土脱水胶结而成,大部分有明显的薄层理,能沿层理分成薄片,这种特征也称作页理,风化后多成碎片状或土壤状。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等)外,还含有很多碎屑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和自生矿物(如铁、铝、锰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等)。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

是一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十分稳定的矿产资源,晶体属三方晶系的氧化物矿物,即低温石英(a-石英),是石英族矿物中分布最广的一个矿物种。广义的石英还包括高温石英(b-石英)。石英块又名硅石,主要是生产石英砂(又称硅砂)的原料,也是石英耐火材料和烧制硅铁的原料。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红色变为玄色):

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终极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1)断裂构造

在地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基本类型是节理和断层。

①节理裂隙:

岩层发生了裂开但两盘岩石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按其形成的力学性质,节理可分为张节理和剪切节理和劈理。节理常成组出现,如“x”-形的共轭节理。在京娘湖南侧、漳河北岸,可见到不同外形的节理构造。构造

理是各种裂隙中分布最广泛的裂隙,所有大型水电工程都会碰到。

②断层:

假如断裂两侧的岩石已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则称断层。

在地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岩层在侧向压力作用下发生弯曲,但仍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这

种地质构造形态叫褶皱。褶皱中单个的弯曲也称褶曲。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於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於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单个褶皱大者可延伸数十公里﹐小者可见於手标本或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

尖灭“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沿,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3.京娘湖实习:

﹙1﹚京娘湖四周的主要岩性

长城系大红峪组:为本地区最古老的地层。岩性为紫红或粉红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及长石英砂言冬含铁质及海绿石。层面清楚,交错层里和波痕发育,与上覆冷武系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均匀厚度为18m。

﹙2﹚沉积岩层理构造及层面构造:

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外形或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成层的现象。层理是沉积岩中最重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水平层理: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单斜层理:是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层理。细层的层理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大致平行。它与上下层面斜交,上下层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单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见于河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中。

交错层理:是由多组不同方向的斜层理互相交错重叠而成的,是由水流的运动方向频繁发生变化所造成的,多见于河流沉积层中。

层面构造:指岩层层面上由于查资料,查各种文献,把实习报告写完。

四、实习总结:

1、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2、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纵能力。实习中有很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纵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纵,锻炼自己的实践操纵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篇7:大学生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

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2、三大岩石的理解

第一、沉积岩

主楼下平台处石凳为岩溶角砾岩,岩石呈灰褐色,具有角砾结构,砾石成分多为碳酸盐,磨圆度差,分选差。

摇篮石岩性为石英砂岩,其中发育为中型交错层理,其层系界面纹层清晰可见,据此可推断其所在岩层顶底面及古水流方向。

叠层石为原生沉积构造,由蓝藻等原生低等生物形成的周期性沉积叠成,呈倒扣碗状。该处叠层岩明显可见基本层及柱体俩部分结构,其形态多为树枝状。

第二、混合岩

校训石岩性为混合岩,岩石由俩部分组成,一部分颜色较深,主要组成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石英等。另一部分颜色较浅,主要组成矿物有假长石、斜长石、石英等。俩部分之间无明显界限,呈渐变过渡关系。混合岩由基体和脉体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基体是角闪岩相或麻粒岩相变质岩,代表混合原岩,或多或少受到改造,又称古成体,脉体是长英质或花岗质物质,代表混合岩中新生部分,又称新成体。混合岩的形态多种多样,成分、结构和构造的变化也很大,说明混合岩的形成条件是复杂多样的。混合岩是介于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过渡性岩类,主要特点是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很不均匀,在混合岩化作用较弱的岩石中,可区分出原来变质岩的基体和新生成的脉体。随着混合岩化作用的增强,基体与脉体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最后可形成类似花岗质岩石的混合花岗岩。根据混合岩化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以及所成岩石的构造特征等,混合岩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典型的混合岩有眼球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岗岩等。

第三、岩浆岩

主楼下石柱可见花岗闪长岩,岩石显灰白色,具有中细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组成矿物有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另岩石中可见黑色包体,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多由暗色物质组成。

广场上柱状节理构造岩石,绳状熔岩,可见气孔发育构造,为明显岩浆岩。

四、断层、褶皱、风化壳的观察与描述

1、地层

中志留统

主要分布在南望山水塔处。此处因建设水塔,露头为人工。露头处多为灰黄色细粒含白云母长石石英砂岩,岩石部分风化,风化面呈灰褐色,新鲜面呈灰黄色。具有中细粒粒状结构,中薄层状构造。岩石的主要组成矿物有石英、长石,另有少量白云母。此处还可见褶皱构造,其中接近褶皱核部测得产状为:S0 139?∠14?翼部产状为S0南望山还存在现代风化壳,下面是其剖面图 地质实习报告

上泥盆统

主要分布在南望山分水岭。此处露头天然,岩石中多见砾石脱落后留下的孔洞。为灰白色原层状中细粒石英质砾石,砾石成分为脉石英,占90%以上,另有少量黑色的硅质岩,砾石长轴多定向排列,与层理一致。岩石属基底式交接,填隙物多为硅质、石英质。此处产状为:S0 26?∠50?,与上面的中志留统底层是平行不整合接触。

下二叠统

主要分布在难忘山北坡临公路,方家岭南东公路采坑处 此地层构造多样,分为褶皱和断层。其中褶皱处是薄层状黑色硅质岩,岩石风化面呈红褐色,新鲜面呈灰黑色,隐晶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层厚均匀,介于3―10cm之间,褶皱复杂,如图 断层处为硅质岩,岩石中发育断层面,其中发育有接部及摩擦镜面,根据接部可判断该断层有斜向滑动性质。

2、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沉积作用:物质在风、水和冰川等各种营力作用下进行悬浮、搬运、堆积或沉淀的过程。

根劈作用:在风化作用中,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引起岩石破坏,这种作用称根劈作用 。

变质作用:先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的转变过程。

岩浆作用:当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和/或地壳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途中,发生各种变化的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构造

褶皱主要为志留一三叠纪地层组成的地台型侏罗山式薄皮构造。轴线呈北西西或近东西向,呈向南略显凸出的弧形。按其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南部以紧密线状褶皱为主,轴面多向南倒转,个别构成扇形褶皱。北部主要为宽缓的背斜与狭窄的短轴向斜相伴生。

断层主要在下二叠统地层中形成,断层处有明显的接部和摩擦镜面,有斜向滑动性质。山北坡临公路,方家岭南东公路采坑处 此地层构造多样,分为褶皱和断层。其中褶皱处是薄层状黑色硅质岩,岩石风化面呈红褐色,新鲜面呈灰黑色,隐晶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层厚均匀,介于3―10cm之间,褶皱复杂,如图 断层处为硅质岩,岩石中发育断层面,其中发育有接部及摩擦镜面,根据接部可判断该断层有斜向滑动性质。

野外认识断层及其性质的主要标志是:① 地层、岩脉、矿脉等地质体在平面或剖面上突然中断或错开。②地层的重复或缺失,这是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大致平行的正断层或逆断层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断层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或二者倾向相同但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的情况下,地层重复表明为正断层,地层缺失则为逆断层。③擦痕,断层面上两盘岩石相互摩擦留下的痕迹,可用来鉴别两盘运动方向进而确定断层性质。④牵引构造。断层运动时断层近旁岩层受到拖曳造成的局部弧形弯曲,其凸出的方向大体指示了所在盘的相对运动方向。⑤由断层两盘岩石碎块构成的断层角砾岩、断层运动碾磨成粉末状断层泥等的出现表明该处存在断层。此外还可根据地貌特征(如错断山脊、断层陡崖、水系突然改向)来识别断层的存在。

五、实习生活的点滴感悟

通过五天的地质实习,不仅让我们在专业知识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让我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很大的理解,对于自己所学的采矿工程,是我自己选的,我开始很喜欢这个专业,其实我当时不怎么了解这个专业,根本也没有多想,现在想想当时自己是多么的天真,我应该多多了解自己的专业,之后再做好好的打算,使我想到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如果我们没有长远的目标,那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偏离航行,那样我们永远也不会成功,很容易中途放弃,永远也不会到达自己的目标,但这次实习让我对自己的目标更清晰的理解,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自己最初的梦想,加上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成功的,我们一定要克服旅途的种种困难,到达自己的彼岸!

通过这次实习我比较好的掌握了正确地辨别观察到各种地质现象,并能初步进行成因上的分析,能通过矿物的各种物理性质鉴别常见矿物,对实习及出露的岩石能够正确的描述和命名,初步分析实习区出露地层的时代、岩石及化石。初步分析实习区中的构造现在及掌握野外识别方法,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测量及测量岩层产状要素)

我们这次实习有两天是晴天,温度很高,这个我们实习带来了很大不便,特别是我们在烈日下做野外实习,特别是我们到南望山实习的那天,我们爬到南望山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满脸汗水,每个人都是气喘吁吁的,大家都叫累,老师在那给我们细心的讲解,我们记笔记时汗水把笔记本都淋湿了,我想到这也许就是我们以后的生活吧,想想自己都怕,再想想自己的父母不天天都是这样吗?他们说过累吗?想到这里我的心一阵酸楚,面对这么恶劣的天气,我们的两个老师却说这有什么,她说出他们实习时的日子,那时的条件要比我们现在艰苦多了,再看看给我们讲解的老师,当我们还在那休息擦汗时,老师就在那实际操作,给我们细心的讲解,他的身上也是很多汗水,但是他却当做什么都没有,还是那么详细的给我们讲解,我真的很钦佩这样的老师,我们学这个专业以后野外工作的日子还更难,当时我才明白其实我们根本都不懂得生活,我们把生活想得太简单了,以为自己总是在教室那么好的条件下一辈子,呵呵!现在想想我们是多么无知啊!

我想好了我学采矿工程,我一定要学好,学到自己能把它当做自己立足的本钱,以后不管工作条件多么辛苦我都一定努力工作,其实年轻人就应该哪里艰苦就到哪里锻炼,艰苦是上天给年轻人成长的机会!如果我们现在都不知道锻炼自己那等我们以后有什么本事在社会上立足呢,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有多么多么有理想,还信誓旦旦的说自己的未来,那都是骗人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多多努力,这样才不会愧对的自己的生活,其实能感动自己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把自己感动吧!

对于这次实习,我才发现我们要学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那么的少,少到我们好像就不是个学这门课的,对于这次的地质实习,我们平时学的知识时,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所有总是那么的浅尝辄止,根本都没有对至少深层的理解,通过实习我们才对平时学的知识更好的理解,才能做到多知识的真真掌握,之后才可以解决生活的种种困难,才能做到运用知识去做好每份工作。

篇8:《地质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摘要:地貌学是工程地质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本文在分析目前学科和社会发展现状、课程特点基础上, 对更新教学内容, 构建新型教材体系, 革新教学方式和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该课程的改革在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地貌学,地质工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严宁珍.农业资源环境专业《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Vol.6 (4) :151-154.

[2]赵建.面向21世纪的地貌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福建地理, 2005, vol.15 (3) :41-43.

[3]王文福.现代教学手段在《自然地理与地貌》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Vol29 (11) :108-111.

上一篇:2011-2012年级组长总结下一篇:整体认读音节zhi和chi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