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实践探索

2024-07-11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实践探索(共8篇)

篇1: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实践探索

【摘 要】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可以从设计“生活”走向审美判断、从设计 “构思”走向创意实践、从设计“材质”走向图像识读、从设计“方法”走向美术表现、从设计“内涵”走向文化理解等方面来展开。力求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积蓄成长的力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 设计教学 设计?应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形成的品格、素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近几年,笔者在认真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作了尝试,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从设计“生活”走向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是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鉴别、评价、判断与表达。“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应让学生树立“设计源于生活、设计点亮生活”的理念,设计要关注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

(一)突出实用性,培养审美判断素养

设计是一门实用艺术。“以实用为美”的设计标准是我们在“设计?应用”领域教学时所要把握的方向。在教学浙美版第六册的《台灯造型设计》一课时,笔者就非常关注台灯的实用性。课前让学生观察自己家的台灯,找找自家台灯的优缺点。课堂上,笔者设计了夸夸台灯和为台灯把把脉环节。学生纷纷发表观点,有的说台灯放在桌上离桌面比较近,做作业时很亮,可以保护眼睛;有的说台灯放在床头开关比较方便;有的说我家的台灯挺漂亮的,放在房间里房间也变美了;有的说我家的台灯有个缺点就是灯柱不能动,想给它调节一下高度不行……从学生的观察中发现,学生非常关注台灯的实用功能,他们将物品紧密地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片的欣赏让学生了解从古到今台灯的发展,也让学生明白台灯种类繁多,但它们的功能是一致的,失去了为人类带来光明、使用方便的功能,台灯也就没有意义了。

(二)关注艺术性,提升审美判断素养

把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现代设计作品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既要关注实用性又要体现艺术性。让学生从小学会欣赏与判断,实用性与艺术性是设计的两大要素。

如《台灯造型设计》一课,笔者在解决了实用性设计这个要点后,展示了几种不同造型样式的台灯照片,有造型别致的,有简约而富有现代感的,有华丽而隆重的,也有最传统的、生活中常见的台灯。然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选择一盏台灯。结果没有一位学生选择最传统的台灯,而其他台灯都有学生选,一问才知学生认为那盏台灯生活中太多了,已经审美疲劳了,觉得不漂亮。这个选择让学生了解,作为设计师我们要设计人??喜欢的、美的台灯,没有美感的台灯是不受欢迎的。学生明白了道理,并与教师一起寻找让台灯富有艺术性的方法。这一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知晓,我们设计的台灯不仅要散发光芒,更要成为房间里的一道风景线。

二、从设计 “构思”走向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指创新意识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构思也叫创意,是一件好的美术设计作品产生的先决因素,是孕育作品所进行的思维活动。综观国内外美术设计作品,能给人们带来有益启示的作品,都是着力追求一种非同一般的构思和美的意境。因此,在“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树立构思的意识,并且要学会构思。这是培养创新素养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树立构思意识,培养创意实践素养

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必然是经过设计师精心的构思才会产生的。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我们的学生缺少构思的意识,一般拿到主题就急于制作,边做边想、边想边做,比较盲目。所以,笔者在“设计?应用”教学时特别强调构思意识的建立,让学生明白构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作品更精彩。例如在教学浙美版第七册《瓶子新生代》一课时,让学生了解瓶子的特点、瓶子的“仿生”设计方法后,笔者不是让学生直接来制作,而是让学生用几分钟来构思一下,自己最想要表现的瓶子是怎样的,仿生哪种自然物,用什么材料来表现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构思,通过交流,启发、改进构思,然后再来创作。在教学中,逐渐让学生树立构思的意识,养成构思的习惯,让设计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让设计的作品呈现一个思维的过程。同时,学生也能从小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习惯和全局观念。

(二)鼓励创新精神,提升创新实践素养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设计的生命就是创新。我们的教学应让学生感受设计的与众不同、设计的魅力所在,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让每个学生成为设计美好生活的人。例如浙美版第二册《漂亮的拉花》一课。拉花是美丽的节日装饰品,学生都非常喜欢。在教学中笔者在“新”字上做文章。结合拉花特点,让学生在拉花的长度和美化上求“新”。造型新主要通过夸张、变形;装饰新关注颜色搭配等。这一系列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讨论、作品的欣赏、教师的点拨、课件的辅助等,让学生理解、明白设计的方法。通过这一主要环节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拉花的设计师。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呈现了各种各样的拉花,非常有创意。

三、从设计“材质”走向图像识读

图像识读是指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的对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对多种形形色色的材料进行操作实践。从中让学生学会选材,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一)丰富材质,培养图像识读素养

在设计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对每一课的内容都要在材质上有一个规划,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材料,为美术学习所用。培养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培养图像识读素养。

如新学期的第一堂美术课,笔者一般不上新课,而是引导学生了解新教材。在这一课中,让学生特别关注“设计?应用”领域内容。这个领域的学习需要课前准备材料,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在学期初就开始收集相关材料。如浙美版第七册“设计?应用”领域内容有《台灯设计》《材料妙用》《瓶子新生代》,让学生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来说说我们需要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台灯设计》可以准备纸杯、易拉罐、彩纸、铅丝、塑料管等;《材料妙用》准备好一些废弃物品等;《瓶子新生代》收集好瓶子、准备好彩纸等。由于学生目标明确,平时遇到相关材料就会及时收集,到教学有关内容时就可以有非常丰富的材料,让设计有的放矢,避免成为“无米之炊的巧妇”。同时,在收集材料过程中学会观察物品、处理材料,从而也培养了图像识读的素养。

(二)巧用材质,提升图像识读素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设计?应用”领域可挖掘的材质非常丰富,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也是层出不穷。在设计时,合理地选择材质、巧用材质就成了一门学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巧用材质,让丰富的材质发挥最佳的效能,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

如浙美版第五册《绿化家园》一课教学中,先让学生课前去观察自己生活的小区。第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构思。在材质的选择上学生想了许多办法:房子,用纸盒塑造;树:用纸来塑造(卡纸、皱纸等);汽车,用盒子来完成,也可以利用家中的玩具汽车;而小区中的人,可以把杂志、宣传纸上的人物图片剪下来作为小区中的居民……第二课时,就让学生设计好方案,然后精选材料进行绿色家园的创建。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学生们已经在关注材料的妙用了。

四、从设计“方法”走向美术表现

美术表现是运用一定的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图像。在实践中,笔者觉得应该关注学生的设计起点,用科学的方法增进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性,从而带领学生真正从设计方法走向美术表现。

(一)重视设计的原创性,培养美术表现素养

这里的原创性指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基础。学生的原创,对于一堂“设计?应用”领域的课而言是基础,是新授的基点。所有的新课内容都应该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来展开。我们的新授课应该是对学生原创的完善、提升。

如浙美版第十册《椅子设计》一课教学中,笔者特别关注学生的原创性。在教学引入部分,笔者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来画一个图形,可以是几何形、仿生形、抽象形等。由教师从学生所画的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将其添加几笔变成一把椅子,接着让学生也用同样的方法,将自己的图形变成一把椅子。这是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美术知识在本堂课中的展示。通过学生的作品,教师可以知道学生的基础是怎样的,本课学习的起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开展椅子的设计教学和创作。笔者觉得这一原创展示是有必要的,而且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椅子的理解和学习本?n的兴趣。

(二)关注设计的审美性,提升美术表现素养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感是它的主旋律。作为美术教学永远不能背离这一主旋律。如果设计的作品让人感觉不到美感,那一定不能轻言“成功”。在我们的“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教师的美术素养是基础,教师应该用自身的素养来引领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设计教学中应该有一个隐性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审美能力的提升中实现较高的美术表现能力。

五、从设计“内涵”走向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作品和现象。“文化是艺术生存的根。”现代设计凸现的是人文性,富有人性化的设计才会是成功的设计。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不仅关注美术本位的内容,更关注艺术文化熏陶和美术课程具有的人文性质。让学生从设计“内涵”走向文化理解。

(一)挖掘文化内涵,培养文化理解素养

在“设计?应用”领域的教材内容中,教材蕴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教材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将隐性的文化内涵显性化,并引导学生在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让设计作品更有底蕴。

在浙美版第一册《花式“点心”》一课教学中,让学生从“小点心”看到“大饮食”,从“小饮食”看到“大文化”。教学中将点心与节日结合起来。如春节与饺子、中秋节与月饼、元宵节与汤圆、端午节与粽子,通过点心与节日的联系,了解点心的文化内涵,并以饺子为设计内容来表现。通过对饺子的全面了解,让学生明白饺子的寓意,如饺子呈现元宝形,象征着财富;饺子边刻麦穗纹,象征着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在此基础上,用学生的视角来表现新时代的饺子,学生也会用中国文化作设计基础,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点心。这就是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从小与文化同行。

(二)关注人文性,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因此,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要关注人文性,让学生在设计学习中不仅学会知识和技能,更提升文化素养。

在浙美版第八册《花团锦簇》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中给学生朗诵关于花的诗歌,让学生感受花与诗的完美结合。给学生展示相关中外画家的美术作品,感受画家笔下的花的世界,体会花的高贵品质,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在花的制作中,在师生的交谈中,认识到花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同时,通过此课让学生逐渐领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内涵。实际上,美术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也是课程人文性质的具体体现,是对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是对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提升。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时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会设计创造,让设计改变学生的情感、用设计汇聚艺术精华、超越空间意境、点亮美好生活。让学生在“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中培养与提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浙江省海盐县天宁小学 314300)

篇2: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实践探索

摘 要:教师设计作业,要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年段特点,要与语文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关联起来,由传统封闭走向开放,由陈旧单一走向多样化,由整齐划一走向个性化,由纸面作业走向生活实践的综合作业。把激发学生热爱母语的兴趣贯穿于语文实践作业的全过程,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作业教学实践;基础作业;分层作业;预习作业;跨学科作业

一、缘起

一个周末,我与几家朋友小聚,大家都夸一小男孩阳光帅气,可是他妈妈却在一旁抱怨:“哎,我这孩子,啥都好,就不喜欢做语文作业,儿子总是说,语文烦,作业多,一见作业就心烦。”另一个朋友马上接话:“我家女儿才读三年级,经常看见她一回家就做语文,什么生字词语,抄抄写写,听写背诵,预习复习,单调枯燥,一点儿兴趣都没有,还占去了女儿大量的时间。”

我静下心来思考:是啊,语文作业相对其他学科,确实是占用了孩子童年较多的时间。然而,大家对语文学习的效率并不满意,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孩子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语文作业?老师应该如何思考和创新设计作业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二、问卷

于是,我们进行了问卷调研,在五年级7个班共发放了307份问卷,回收了293份问卷(见表1)。

接着,在各班抽取了2名学生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并梳理了目前教师设计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大致是:书面机械抄写多,动手实践运用少;知识巩固重复多,自主灵活选择少;教师随意性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少。

我们举行办公室教研沙龙,决定先行先试,创新设计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又能让孩子们在浓浓的书香和淡淡的墨香味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作业。

三、实践

(一)关注儿童语用的基础作业――词语串串香

语文素养就是要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滋养出来,针对人教版四到六年级每个单元的词语盘点,如何让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自主积累和运用呢?我们设计了简单而有趣的“词语串串香”作业题。

1.词语还原法

首先,让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把这些词语快速还原到单元课文中,找到原句勾画出来,并大声朗读课文原句子。通过词语还原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积累这些词语就容易得多。

2.词语纠错法

接着,请每个同学把书写这些词语的易错字找出来,提示大家辨析易错字的方法,在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一写这个易错字词,看谁写得最漂亮。

3.词语串串香

重庆小朋友都知道,许多小巷子夜市都摆摊设点麻辣串串香。因此,我们鼓励孩子们自主选择盘点的几个词语,用一段话把它们串起来。请欣赏我班同学完成的作业。

例1:2+1(选择2个二字词语,1个四字词语)

五年级上册2单元词语盘点:素净、梦想、心灵手巧

我把在兴趣班上刚刚学会的十字绣作品拿给妈妈看,她夸我:“你真是个心灵手巧的孩子。这幅作品画面既漂亮又素净,你哪儿来的功夫?”我笑嘻嘻地回答:“妈妈,因为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

例2:3+2(3个二字词,2个四字词)

五年级上册4单元词语盘点:严厉、乞求、神情、不容争辩、依依不舍

看到玩具店里摆着一个变形金刚,我用乞求的眼光看着一向严厉的爸爸,但我很快就明白,从爸爸那不容争辩的神情里,是不允许买的,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把玩具放回柜台里去了。

(二)关注儿童需求的分层作业――星级闯关题

面对有学习差异的学生,如何改变作业设计一刀切的现状,让优中差三类学生都能对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采用分层作业设计法。关注人人的分层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得到不同层级的提高。

当学习了人教版四年级《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我们设计了让学生挑战自己的星级闯关作业题。

理解句子: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该句的意思后,学习排比句和比喻句的写法。

积累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句。

运用句子:根据学生学情,了解学生内心需求,设计不同层级的星级闯关作业题:仿句,练习说写训练。

1.一星级巩固题

请写出事物的一个特点,再用“得”字相连,把这个特点加以补充说明。这类题比较适合班里的学困生做。如,生1:我们学校图书馆里的书真多啊!多得好像满天的星星。

2.二星级提高题

请写出事物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特点,用“得”字相连写成一组排比句。这类题须概括,有一定难度,适合让中等生做。如,生2:花园里的花开得真多啊,多得让人看了眼花缭乱;花园里的花开得真艳啊,艳得像燃烧的火焰;花园里的花开得真香啊,香得芬芳扑鼻。

3.三星级发展题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原句:我爱大海、小溪和绿洲。

这类题完全凭借想象,重新组织语言,要求就更高些,适合让优等生做。如,生3:我爱大海,爱她那浩瀚的蔚蓝海水;我爱小溪,爱她那绵延的潺潺溪水;我爱绿洲,爱她那茂盛的生机活力。

这样,通过星级闯关,面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学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练习的辐射功能,增强练习的针对性,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参与体验作业带来的惬意,孩子们练得轻松、有趣和扎实。

(三)关注儿童生活的预习作业――校内外链接题

语文学习要回归儿童真实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我们设计了链接儿童校内外生活的语文作业。

教学低年级生字“坪”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预习三步法,自学生字“坪”。

我会观察:我发现了“坪”字有什么小秘密?我会认读“坪”。

我会书写:我用什么方法记住“坪”字?我能漂亮书写“坪”。

我会表达:在生活中我见过“坪”字吗?和家人一起交流分享“坪”字的学习经历。

第二天,我让大家先在自己小组进行交流。然后邀请一组在全班分享了“坪”字的学习过程。请看第三小组6个同学的自主学习与分享:

生1:“坪”字可以和很多汉字交好朋友,组成:草坪、停机坪。

生2:我知道咱们重庆有个地名叫“杨家坪”。我家就住在杨家坪。

生3:上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去“铁山坪”爬山,那里风景优美。

生4:昨天,在预习时,我查过《新华字典》,“坪”字,形声字,形旁“土”,声旁“平”。“平”就是压扁、扁形的;“土”与“平”联合起来就是扁形地面。

生5:爷爷昨天给我讲过,咱们家乡重庆是一座山水之城,我们把山区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就叫“坪”。爷爷说他小时候就出生在“陈家坪”,那里是他的老家。

生6:我爸爸就在“黄桷坪”上班,那里有一所大学叫四川美术学院,他在那里教油画。

生1:我还记得,上学期老师还带领我们去过“南坪”儿童游乐园,那里特别好玩。

聆听了孩子们的学习收获和汇报,我由衷赞叹道:同学们真会学习!是啊,在咱们重庆这座山水之城中,与山水相关的地名真是数不胜数!

这样的预习三步法作业题,真实地呈现孩子们学习汉字的观察与发现、经历与体验,让儿童在学汉字过程中留下热爱母语的成长印记。

(四)关注儿童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作业――快乐探究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科应立足学生,回归生活,尝试融合其他学科,引导学生适时开展跨学科课程学习。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创新设计一些孩子们动手体验、实践探究的作业,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整体育人和全面育人的功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人发展。

1.低段:关注心灵的每日心语卡、班级循环心语书签

每日心语卡:学生用简单的文字和绘画,把自己的心情描述出来。请看小宇的心语卡。

星期一:今天,妈妈奖励我多看20分钟《致我亲爱的甜橙树》,我很开心。

星期二:今晚爷爷打呼噜声稍微小一点就好了。

星期三:我想有更多玩的时间。

星期四:今天我又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星期五:这几天,我同桌没有上学,不知他的病好了吗?

星期六:我养的小金鱼好快活。

星期日:妈妈,我想有个弟弟。

班级循环心语书签:按照学号,每周两个同学,轮流完成班级循环心语书签。

首先,由美术老师教会小朋友制作书签的方法:在一张卡纸上做一个长17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书签。正上方打个小孔,系上小丝带。接着,在书签上写几句心里话,并署名。还可以添加图配文。收藏在班级的书签大册子里。作为礼物送给城乡儿童手拉手小朋友。

2.中段:关注个性化表达的儿童书籍编写、台历制作

编写童书:孩子们最喜欢的作业是在自己的心语周记本上,进行“故事一条街”的系列创作,分为“校园故事我来写,班级故事我来写,家庭故事我来写,动物故事我来写,我的故事我来写”等,老师要为儿童的自由表达搭建一个展示的实践平台。每个孩子每学年出版一本个人专辑,由老师为每个孩子亲自写卷首语。学生们已连续出版了《星星河》《菲菲历险记》《金色童年》等童书。

制作台历:每年的12月,每个小组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本新年台历制作。可以让孩子们选择自己一年来最满意的心语日记12篇,然后非常工整地抄写在12张大卡纸上,在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的协同教学下,配上新年的年历表和个人生活照片。分别对制作人、文字、配图等设计者进行署名。

3.高段:开展跨学科综合探究作业

开展主题为“我是家乡代言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在父母的陪同下,用脚步丈量童年生活,了解当地民俗民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及美食文化等。为家乡设计一句广告宣传语,请看学生作品:“游磁器口古镇,品古色古香的闲情;观朝天门码头,享山城风光的乐趣。”“长江、乌江、嘉陵江,江江尽秀美;巫山、南山、金佛山,山山皆俊俏。”

语文老师主动和美术、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老师联动,开展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开展以“重庆火锅”为主题的项目学习,用PBL模式,第一步:问题的确立;第二步:驱动问题的设计;第三步:问题的探究;第四步:成果发布。用一年的时间,和家人一起品尝重庆火锅50强。通过访谈、问卷、品尝、讲座、观摩、阅读、体验、文献搜索等,进行了解火锅的来历、火锅文化、火锅种类、制作方法、选材配料、实际操作、给你支招“吃火锅小窍门”等探究性学习。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完成了以下实践作业,并进行了成果发布:设计火锅广告宣传画,制作火锅文化绘本,创作火锅安全小手册,写出火锅调查访谈报告。如,彤彤小女孩在这一年里,出版了很有创意的火锅文化系列绘本作文:《重庆的夏天恋上火锅了》《火锅狂想曲》《毛肚和鸭肠的绝唱》《火锅里的秘密》《夜猫子的食儿》《就是这个味儿》《锅煮重庆,火遍四海》《麻辣天下,味溢家乡》。

学生和老师在经历跨学科学习中,收获的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学会到会学,培养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师逐步从“优秀的学科人”成长为“卓越的教育人”。

综上所述,语文作业设计的背后,是教师视野的开放,也是语文课堂的开放,更是教师育人境界的开放。作业不是把学生的大脑装满,而是把生命点亮!

篇3: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实践探索

一、泡小西区信息化发展的1.0时代—构建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课堂

自2008年起,泡小西区作为成都市第一所电子白板全覆盖的学校,展开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课堂研究。沿着“普适培训—同侪互助—课题研究—专业引领—校本特色”的路径,以常态化培训为基础,统一认识,夯实基础,引领发展,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态度由“没意思”转变为“还不错”;以同侪互助的动态培训为主线,时时开展教师基于课例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使用率大幅度提升;以小课题研究的互动培训为核心,有针对性地进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运用、反思、改进,迅速提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使用效果。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泡小西区教育者必备的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教师和资源多方互动,高效互动让泡小西区的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精彩。

二、泡小西区信息化发展的2.0时代—教师教学行为的大数据分析

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带来了课堂的改变。为了更加科学、客观地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自2010年起,作为成都市第一所《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COP》项目学校,《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在中央电教馆立项。泡小西区在教师的实践性社区里面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由于教师的“专业性知识=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而教师工作中最缺乏实践性知识,所以我校通过“主题面授—现场上课—课后反思—上传课例—平台互动”五大基本过程,利用课堂跟踪系统对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持续的观察、跟踪,并进入教师在线学习社区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生成了一份份围绕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提问、教师回应、对话深度、师生行为转换率、四何问题及知识萃取、媒体使用等16个维度的详细“课堂体检”报告,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对解读每一节课的教学行为,并以北京市东城区的大数据常模作比对,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按照明确的改进建议执行。泡小西区持续3年将大数据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引入课堂,开展常态课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从教育思想、方法、手段带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增长率每年不低于15%,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率不低于10%。教师的进步激发了更多教师研究的热情,全校教师自主报名100%参与智慧课堂的赛课,并在全国赛课中共取得171项获奖;学校也荣获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成都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戴尔“互联创未来”试点学校、英特尔“未来教室”旗舰校、青羊区未来学校试点单位、青羊区智慧课堂试点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的研究经验也辐射到区内、区外、全国各地。

三、泡小西区信息化发展的3.0时代—构建“人人通”学习型社区

带着“如何将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如何从关注部分学生转变为关注所有学生,如何把传统课堂转变为学习空间,如何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学习资源,如何将标准化学习转变为个性化学习”的困惑,泡小西区于2013年起步构建“人人通”学习型社区。学校整合多方资源,开展了多屏互动教学实验研究、电子书包试点班研究、Hiteach互动课堂研究。试点班级常态化的研究,典型课例的分享与解读,专家的指导与培训,激发了更多教师的兴趣,纷纷参与尝试。通过课堂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课堂开始发生了结构化的变化。2015年,900台平板的投入,1~6年级12个电子书包常态班级开始了规模化、常态化、持续性的研究,非常态班级的教师也全员准备了典型课例开始实践性研究,全校的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成为“人人通”的受益者。

以一年级英语故事阅读"Animals"为例,我们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1. 课前—导学前测以学定教

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通过电子书包互动题板布置课前测试,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几个重点单词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前测的结果,科学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鳄鱼”这个单词。

2.课中——思维碰撞消解冲突

根据前测的情况,教师决定在课中采用视频观看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再通过对“鳄鱼”单词的游戏性认读活动等方式帮助突破难点。但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否真的消解不能凭借主观判断,需要借助电子书包进行课中测试,以数据说话,决定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是应该返回上一级再次学习,还是可以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3. 课后——伸展学习差异发展

课后教室布置“阅读后拓展分享”活动,运用电子书包的问答题接收的学生创作并上传的图片作为课后伸展学习的资源,学生自主选择这些图片。通过学生对图片的自主介绍,不但巩固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知识,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兴趣,也发展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运用电子书包发布课前预习要求或微课进行课前导学,并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通过学生的及时反馈,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以学定教,及时调整学案,确定课堂主要研讨的问题。将课堂变成学生思维碰撞和冲突消解的时空,通过对关键问题的思辨和讨论,让孩子利用电子书包及时反馈、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等优势,促使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等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培养学生敢想、会说、能思的学习能力。课后,多元化、选择性、拓展性、开放性的作业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程。泡小西区成功地打破了课堂的时空界限,构建了“课前导学以学定教—思维碰撞消解冲突—深展学习差异发展”的学习流程。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教学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生成,让学生回归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泡小西区还充分利用电子书包的记录功能、回溯功能、资源推送功能、错题收集、后台大数据分析等功能指导学生展开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并利用平台的互动功能,搭建了所有平台成员间互动学习、交流和评价的空间,学习型社区雏形外显,覆盖全校师生和家长的学习共同体正在帮助我们将泛在学习逐步变成现实。

四、结束语

篇4: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实践探索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73-1一、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词汇量较大,使学生渐失学习信心

以《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为例,每个单元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人物传记、童话故事、诗歌等,贴进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然而,基本每篇的生词量多、拼写复杂,学生经常遗忘或混淆,不易掌握,无成就感,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

2.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欠强,不能达到中考难度要求

近几年英语中考的短文阅读主要有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短文填空和任务型阅读四种题型,共7篇文章,但难度大,篇幅长,长句难句较多,文章的主题意思抓不到,选项之间举棋不定,难以判断。

3.教师的阅读课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当今英语课堂上,仍有教师处理文本时简单快速。比如:照本宣科,通篇中文翻译讲解,不注意句子结构和文章脉络,忽视学生阅读策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只为教教材而教,忽视关注学生对语篇内容个人的思考、判断和分析。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英语阅读是学生增加英语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各国文化内涵,体验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中国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全球视野、尊重差异、批判质疑能力非常重要,而那些都属于核心素养的体现,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那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

1.立足课堂,合理处理教材词汇,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英语特级教师易荣仁指出:“培养核心素养需要以课文、课堂为载体,要把语言能力摆在第一位,这是基础中的基础。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就是很多学生单词不认识,文章看不懂。”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学情,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展“基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英语词汇教学活动。

其中,词汇的模块教学,就是把相关词汇建立成模块,让学生观察总结。比如,词汇look after,是“照顾,照料”的意思。那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学过的“take care of”可以与之整合成一小模块,还可以拓展成“take good care of / take better care of / look after... well”等。同时还可以建立以“look”开头的词组模块“look for / look at / look forward to / look up / look down on”等。这样的词汇模块是从数量上逐渐从小变大的,让学生观察归纳就是一个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的过程。这样,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增强阅读和理解能力,为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2.立足教材,积极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著名英语专家鲁子问教授建议: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养,要将落点落在课堂教学,将提升落在课外阅读。因此,教师要重点立足“教材”这个主要课堂阅读资源,还要积极拓展课外阅读,要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地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从英语阅读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升多元学习能力。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学生初一入学时,教师可以开始有计划地拓展其课外阅读量,主要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开展基于课本话题的拓展性阅读。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教师指导他们选择一些比教材难度更高或低的阅读材料,这样,同一话题下的学习材料就变得更丰富。第二种是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来进行广泛阅读,这样可以接触到大量的英语国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然后师生相互交流,增加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培养思考辨析能力。这些方法能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3.立足语篇,深入探究主题意义,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

英语教育专家王蔷教授指出:“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要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她还建议教师应改变脱离语境知识的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

英语阅读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中权重最大的部分。以2015年南通中考阅读理解为例,总共4篇短文,设15小题。其中一题猜词义,三题找文章细节,三题概括主要内容,另外的八题是分析推理题。可见,大多题目是要通过对文章的深度阅读,并进行推理、比较、判断、评价等思维活动来理解语言背后的真实意义。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足够的“语篇深度阅读”训练,由宏观到微观、由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地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解读,才能形成“深入探究文本主题意义”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立场与态度。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立足课堂、教材、语篇,引导学生融入有意义的、创造性的整体语言学习中,体验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培养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实践探索

瞿剑宛

摘要美术鉴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目前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趋于表面的问题,以美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与鉴赏教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提出“欣赏描述→形式分析→内涵解释→反思评价→审美实践→自我评价”的“六步曲”教学,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从美术鉴赏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反思评价”的内涵与价值、“像画家一样创作”学习取向以及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角度出发,对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进行再思考与再论证。1研究背景美术鉴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中,尚存在着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趋于表面的现象,例如只讲解一些显性的、肤浅的视觉形式,或者只谈一些艺术家的轶事、戏言,却未能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也缺乏有效引导学生鉴赏的具体教学策略。这导致了学生无法深入了解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内涵,无法提升学生自身的“感知体验”“创造表现”“反思评价”等艺术核心素养,无法促进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性发展,从而极大地削弱了“以美激趣、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求真、以美冶性、以美储善、以美润心、以美养品”的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独特教育功能。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因此,“鉴赏”是美术学科独特的阅读方式。从2015年开始,美术学科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用美术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解决现实生活复杂问题情境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美术学科包括五大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在此背景下,如何借用美术学科的独特性,使用有效的鉴赏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当今注重提升国民文化精神的“全民阅读”时代,“美术鉴赏”作为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悟经典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何发挥美术鉴赏教学最大的功效?

美术鉴赏,是以鉴赏者的感官为切入点,以增强鉴赏者认识感知、理解感悟、创造表现、心灵滋养、品格培育为目标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因此,在中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经历:眼到(视觉感知,学会整体感受作品)——脑到(按照形式美的原理,学会分析作品中的技艺与艺术风格)——心到(对作品中的技艺、创意、思想、精神,学会自我内化,心灵感悟)——手到(像画家一样创作,注重审美体验,加深对大师作品的理解,学会用大师的表现技艺去表达“自己心中最美的世界”)——口到(反思性评价,培养评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用思辨性的语言评述他人的作品与自己的课堂习作,充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2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理论架构与实施步骤

(一)理论架构眼界决定境界,品读的质量决定着品格养成的成效。提升“品读的质量”,名家经典作品的选择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学会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美术基础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合理选择经典作品,从而让学生从鉴赏大师经典美术作品开始,走进大师的艺术世界,感悟大师精彩的艺术人生,让中小学生在鉴赏大师经典作品中,不仅获取美术表现的技艺,而且能从中汲取真精、真气、真神,滋养自我精神生命的成长。德国美学家阿恩海姆认为:美术教育的本质在于认识功能,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学会体验生活与生命的价值,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发现与探究视觉形式背后的事物本质的内涵,美术教育是训练视觉思维最佳的手段。可见,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培养学生向善、向真、向美、向上的品质是何等重要。我们要突破以往美术鉴赏仅仅停留在题材分析、艺术家故事的层面,指导学生透过作品读懂作品背后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内涵,从“文化理解”“审美判断”“反思评价”的视角解析、去领悟美术作品。美术鉴赏教学提倡采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提供鉴赏学习指导,而不是直接的灌输知识。这一学习方法具有这样的特征:刺激强烈,印象深刻,易于记住观看的美术作品;学习是主动的,美术鉴赏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所学习的内容可以超越美术课本的限制;说明或解释美术作品的过程具有挑战性。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获得有关美术作品的生成知识,提高创造性思维和高阶思维技巧(如分析、综合和评价),增强情感体验。笔者认为,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应该由传统的关注“知识性、实用性品读、鉴赏”转向对学生“审美创意培养、美好心灵滋养与精神生命成长培育”为教学目标。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资源、教学的策略、教学的方式、教学的评价等都应该得到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使其更加有助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美术学科课程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教育功能的发挥。由此,笔者带领教师研究团队以创新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方式,对以往美术鉴赏教学程序即“费德门美术鉴赏教学程序四步骤”(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反思性“比较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中,逐渐提炼出了更加符合视觉艺术教学特征的,更加体现结构化和顺序化教学程序的,更加凸显发挥“以鉴赏大师经典作品为载体,以走进大师心灵世界为活动方式,以培养审美创意与滋养精神生命成长为目标”的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理论架构。基于这一理论架构,笔者提出美术鉴赏教学的“六步曲”,即“欣赏描述→形式分析→内涵解释→反思评价→审美实践→自我评价”。

(二)实施步骤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架构与实施步骤如图所示。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中的每一环节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关系。但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这“六步曲”不是平铺直叙的,而应有所侧重。譬如,针对小学生,教师应该侧重于“审美实践”与“自我评价”的教学环节。而针对高中生,教师则应该将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解释”与“反思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加以实施。同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鉴赏内容、不同的单元教学课时与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堂内、美术场馆)来灵活确定教学重点。3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实践与成效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有策略地鉴赏大师经典作品,感受大师的艺术风格,感悟大师的艺术人生,像大师一样创作,发表自我评价等学习过程,培养和提升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方面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心灵得以滋养,精神生命得到健康成长。笔者在美术鉴赏“六步曲”教学实践中归纳与提炼出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典型案例。案例一:共“奏”都市交响乐(小学)“共“奏”都市交响乐”是笔者在2017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全面阅读”宣传活动中上的一节美术鉴赏“六步曲”教学示范课。本课的鉴赏作品是梵高的油画作品《星空》,教学对象是上海市××小学四(3)班学生。教学过程:1.欣赏梵高作品,对作品进行整体描述,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2.总结特点:螺旋之形,夸张造型,强烈对比,明亮色彩,粗犷笔触。3.评述梵高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是从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形象得到的创作灵感?梵高通过这些作品,想表达什么思想和情感?4.喜欢梵高作品的理由是什么?5.强调主观表现,学会“像大师一样创作”。用合作的创作方式,尝试用旋转的短线、夸张的造型、色彩对比强烈的色调,绘出富有律动和美感的上海,并能够将2017年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的时代精神融入画面之中,绘制出洋溢着“书香都市,文化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现代都市画卷。6.能够从绘画技法、创作构思、作品主题、创意表现、情感表达等方面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畅谈学习感受。整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饱满,挥毫作画能相互配合,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上海大气、开放、包容、蓬勃发展的精神风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创作欲最强的时期,他们喜欢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把美术看作一种快乐的游戏。因此,小学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除了让学生看懂作品外在的美术表现语言之外,还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快乐地创作体验,进行情感的释放与表达。案例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侧重于“审美实践”和“自我评价”两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用合作的创作方式,学习像梵高大师一样用旋转的线条,画出富有律动、美感的上海,表达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最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读。学生通过实践创作体验和自我评价,进一步加深了对梵高作品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得到了很好地表达,感受到了绘画创作的快乐,放飞了心中的梦想。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生活即教材,社会即教育。因此,一切时代资源,尤其是数字化学习时代,许多网络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为我创意表现,为我思想情感表达。譬如,人称“2017年最牛的对联”,上联是“若不撇开终为苦”,下联是“各能捺住即成名”,横匾是:“撇捺人生”。这对联蕴含着深奥的美学原理、人生哲理、创意思维与创意表现。案例二:我用撇捺画春意(初中)为此,笔者将这副对联设计成一节初中美术鉴赏课——“我用撇捺画春意”。教学对象是上海市××中学初三(3)班学生。课堂伊始,先给学生欣赏“2017年最牛的对联”,如图3所示,同时让学生对这副对联进行欣赏并做整体描述;接着,引导学生对这副对联进行形式分析,让学生对“若”与“苦”、“各”与“名”分别在字的结构上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句子的含义进行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自主寻找出因为“撇”与“捺”基本笔画的使用不当,导致字句内涵与意境的截然相反。通过对对联的鉴赏,让学生学会透过“撇”“捺”的笔画,感受中国汉字的美妙,感悟人生的哲理:做人,应该从写好“撇、捺”开始,“撇、捺”是精彩人生的奠基。此处的“审美实践”教学环节包含着审美判断与创意实践两方面的教学指向,因此,教师先引导学生赏析对联中的文化性、思想性、教育性以及书法艺术,让学生体验对联所蕴含的寓意之美、字体之美、章法之美、创意之美。接下来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用迁移性思维方式,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借鉴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江南水乡”的概括、肯定、构成、简练、诗意的画法,用汉字的“撇、捺”基本笔画、态势,又基于江南房屋“人”字形独特的结构特征,尝试用特制的软笔进行主观创意表现,张扬个性,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如图4所示。因此,我们看到学生用寥寥几笔表现的现代简约、黑白对比强烈、富有意趣意境的江南水乡小品,其实是学生向大师学习之后的创作结果,是学生融入水乡情怀的结果,是学生悟出人生哲理的结果。美术教育以其形象性、审美性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师生对“2017年最牛的对联”的解读,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将美育有机渗透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体现立德树人,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写实期,往往追求画得“像”与“不像”,如何将具象的江南民居转化成概括简约、具有形式美感的意象的艺术作品是本课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通过对大师吴冠中“江南水乡系列”作品的“形式分析”“内涵解释”,引导学生在“看”的基础上,学习大师概括和取舍的方法,为最后的“审美实践”环节,借鉴大师的表现手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品做好了铺垫。目前,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普遍存在着重视对学生绘画技能的专业性训练,忽视对学生必备的人文精神、思想精神、创新精神、艺术精神的培养,轻视在作画过程活动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评价,习惯于用“短平快”“速成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去指导、训练、提高学生的美术造型表现,将学生视之为“速成的只会绘画造型表现的机器人”。这种极端的美术教育已经远离了“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审美品位、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的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案例三:我笔下的保洁阿姨(美术特色高中)为此,在“六步曲”思想指导下,笔者设计了“我笔下的保洁阿姨”人物头像速写课,旨在从中摸索出一条提升人物速写教学品质的教学新思路、新路径。笔者选择了美术特色高中——上海市××中学高二学生为教学对象。课程伊始,笔者向学生出示罗中立的作品《父亲》,追问学生:这幅作品画了什么?它传递出了什么信息?画面中的人物是谁?画家是怎么创作的?画家是如何收集创作此画素材的?画家为什么要用超写实的绘画方式去刻画人物?画家究竟想表现什么思想内涵?他是用怎样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的?罗中立的《父亲》对后期的中国油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提炼归纳,从而让学生学会用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的思辨眼光去鉴赏美术作品,获得鉴赏作品中的精气神。接着,给学生欣赏笔者用写实性的绘画语言给老母亲画的像。笔者的母亲是一位地道的、淳朴善良的农民,她虽然80岁了,但是她健康、乐观、开朗,对子女很关爱。她每天下田劳作。母亲额头上宛如深壑的皱纹,一双粗糙的手,这都是一种伟大母爱的表现。接着,笔者将四位保洁阿姨请到了画室中央,让学生零距离地用心观察,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几位保洁阿姨与你们的妈妈在穿着、发型、皮肤、精神面貌上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原因造成她们比同龄人显得更苍老呢?”学生沉默了片刻,保洁阿姨独特的外貌与工作特质已经深深触动了学生们的灵魂。这时,笔者请学生以速写的方式给保洁阿姨画个像,表达对保洁阿姨的感谢。有的学生反映平时几乎没有真正关注过保洁阿姨,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整洁干净的校园环境,有时还轻视过她们,内心很惭愧。今天这节课的收获远远超过速写技艺的掌握与应用,更可贵的是,通过人物速写的教学,让他学会了如何观察、理解、尊重、帮助身边的人。也有的学生认为,罗中立用超现实的绘画技法,精细入微地表现了一位农民父亲的形象,而笔者为自己母亲创作的肖像画作品更让他深深感动。透过画面,他感受到的是中国社会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勤劳、善良、坚强的高贵品格,最朴实无华的外表下却处处闪烁着劳动人民人性的光辉。学生的感言,写出了我们时代人性的光亮,写出了人间的温暖与尊重,写出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间之美。同时,笔者也认为,考大学,不应该成为学生学美术的唯一目的;学美术,应该以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健全的人格为学习目标,并且等他们长大后,将自己在学校里所培养的审美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美好的生活情怀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工作中,那么,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就真正达成了。从以上三则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美术鉴赏,不仅是一种人的感知活动,不仅是一种简单解析作品中的美术知识与技艺的品读,更是透过视觉形式语言,丰盈一个人心理的调养活动与滋养一个人精神生命成长的艺术活动。4对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反思

(一)对美术鉴赏教学意义与作用的反思美术鉴赏是美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课业内容。美术鉴赏教学的意义与作用主要是:第一,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广泛鉴赏,有助于促进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与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第二,以欣赏经典美术作品为载体,有助提升中小学美术常态化教学的品质。第三,美术鉴赏倡导由“知识性阅读”“实用性阅读”转向注重“文化性阅读”与“精神性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

(二)对“反思评价”内涵与价值的反思“反思评价”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尤其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反思评价,是一种促进学生自我超越的学习评价,它促使认识主体的自我提升,俯瞰并评价自己特定的思考观点。

(三)对“像大师一样创作”学习取向的反思“审美实践”是基于美术学科中“术”的特性而确立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大师的形式语言、艺术特色、艺术风格与生活的素材,尤其是其艺术精神去进行创作,表现“自己心中的世界”。用视觉语言倾诉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的畅想,表达思想、抒发情感。“ 因此,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形式语言,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创作作品,体悟作品中的内涵,能够让学生在创作中倾注自己的思想情感,带着激情投入创作,能够实现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大师作品的进一步理解,能够直接用绘画语言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篇6: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

1、“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便指向“学”,不能引发“学”的“教”是无意义的。

2、“学”可以离开“教”而独立存在。

3、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是学习者的活动,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4、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说、学习过程说、学习结果说深度学习包含高水平或者主动的认知加工,对应的浅层学习则采用低水平认知加工。

深度学习需要连接真实世界的、有意义的、面向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教师需要设计这样的学习环境以支持深度学习的发生。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掌握非结构化的深层知识并进行批判性的高阶思维、主动的知识建构、有效的迁移应用及真实问题的解决,进而实现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元认知能力等高阶能力的发展。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深度学习的主要环节:内容、深度学习、评价。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

生活:目标有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和努力;目标指明了需要完成的使命。

教学: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根本:帮助学生学习。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每一位教师对于培养什么人要有明确的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即不只是考虑学生一时的利益如考试成绩,而是立足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把握好一时与一世的关系,为孩子的一生一世负责。

每一位教师要立足社会发展前沿,深入思考:面向21世纪,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所教的学科该做什么贡献?

学科教师需要跳出学科看教育教学,站在高处、远处,站在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视角,审视和优化培养目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当前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升级换代,必须聚焦于21世纪的“核心素养”,即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素养、自我管理能力等关键素养。

学科教学目标应该由过去重视培养“考试技能”,转移到重视培育“核心素养”。只有如此,学生将来才能有美好的生活,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确定

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学科教学目标要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概念是思维的单位。学科核心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培训收获:

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的重要性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说、学习过程说、学习结果说。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服从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方向。明确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包括几个方面,活动目标、课时目标、单元目标、课程目标。培训反思:

深度学习的主要环节:内容、目标(深度学习、活动)、评价,三个环节。

篇7: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以实验为主,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知、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同时,化学实验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故而,教师需要合理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本文以此为基础,浅谈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化学教学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并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注意事项

首先,要明确化学实验的目的,并直观的展示实验现象。化学实验中若是能够增加实验现象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则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使其终身难忘。化学实验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应清晰的展示每一个化学实验,实验操作准确,使学生能够从实验现象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同时,教师应准确的选择实验仪器,实验试剂、药品等;为使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的优势,放大实验,保证任何一个方向的学生可以观看到清晰且完整的实验过程和现象。

其次,规范操作化学实验。高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实验操作规范和技巧。故而,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按照化学实验的流程展开实验,并在结束时做好整理工作。规范操作主要包括合理放置仪器、仪器的拼接、实验操作以及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等,教师的操作应大方、简洁、准确。学生会模仿教师实验操作的过程,并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有潜移默化的教学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操作规范不仅增加实验成功的机会,且具有榜样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细致的实验态度。若是教师对待实验不认真,学生则也会向教师学习,忽视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教师规范操作每一个化学实验。

二、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增加实验探究教学

深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化学实验的探究教学。近年来,高中化学教材内容更加倾向于实验教学,重视化学实验原理、规律的形成,以探究的形式引导学通过化学实验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猜想实验现象和结果、设计探究实验、并思考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且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相互合作。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当的增加化学实验。例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除教材中的实验外,教师可以拓展实验教学,增加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化学实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延伸学科核心素养。

(二)实验贯穿化学教学的始终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而实验又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故而,教师应将化学实验贯穿化学教学的始终。教师应注意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又增加学生的化学知识含量,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重视度。化学实验教学中,常态的实验更加便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应领会新课改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需求,并将其与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资源,提高每一节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尽量在常态化的化学实验中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知识的良好习惯,并能够认真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使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对实验现象的表达更加准确。此外,教师还需要结合实验教学,掌握好时机培养学生的微观与宏观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以及根据化学物质分类的意识,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三)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化学实验

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使其正确运用化学知识;同时,探索并自主设计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控制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例如:硫与氧气通过燃烧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不仅会产生蓝色火焰和热量,生成的气体也含有刺激性气味,对生成气体的处理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气体的性质设计实验,运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处理生成的二氧化硫。同时,通过学生自主设计二氧化硫处理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二氧化硫,并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探索化学实验,从而实现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化学学习上不断进步。

三、结语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教师采取的主要教学措施有增加实验探究教学、实验贯穿化学教学的始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化学实验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实践能力,并能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验知识的融汇贯通,体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⒖嘉南祝?

篇8: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实践探索

研讨会分上、下午两个专场进行。上午的研讨分语言类、数理类、人文艺术类三个大类进行,获得首届上海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特等奖、一等奖的八位教师交流了各自的实践经验。华东师大、上海市教研室、普陀区的专家领导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不同的角度,就核心素养与当前教改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意义

对“核心素养”的关注是近来基础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它对当前的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有何意义,对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实践应如何看待,都是与会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华东师大的专家学者对此给予了解读。

1.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钟启泉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和界定是当今国际教育界的潮流,也是我国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核心素养”勾勒了新时代的公民必须具备的人格品质及其关键能力,规约了学校教育的方向与方法,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核心素养”赋予了传统的“基础素养”以新时代的内涵。根据当代学习科学的研究和梳理,基础素养的界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素养就是技能。“三基”(读、写、算)就是典型的代表;第二个时期,把基础素养看成是学校所传递的知识。比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功能性扫盲”,就把懂电脑作为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再如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竞争的背景下,推动了“教育竞争”,都在研究早期的核心素养,诸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等;第三个阶段,把基础素养看成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这就是今天的基于PISA的三大素养(语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学素养)发展成今天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21世纪能力等。说法不一,但实质相同,其基本的诉求只有一个,就是培养“真实性学力”。真实性学力不是虚假的应试的能力,因此需要有真实性的学习来支撑,这就需要课程的改革和课堂的转型。过去把学校的教育功能归于“知识的传递”,已经远远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天学校的功能应该是“知识的建构”。一个是传递,一个是建构,这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的转型。

钟启泉教授说到,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界定,有助于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矫正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乱象,可以为整治这些乱象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例如在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默认、某些名校长们鼓吹的要把一些“名牌”中小学办成所谓的“拔尖型创新人才基地”。要知道,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哪怕是精英教育的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也重视“通识教育”,它们的宗旨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培养有教养的公民”。曾经有个中学校长也提出了“为培养公民而存在”的题目,不过要“培养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他的解释我是不敢苟同的。更有些学校明明是“应试教育”的堡垒,偏偏打扮成素质教育的典型;国内一些媒体却还在不时宣扬。这种学校教育功能的错位,直接导致育人目标的缺失。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要重新认识“学会做人”是学校教育第一位的目标。

2.欧盟核心素养的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王斌华教授介绍了国际教育界开展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和成果。他指出,核心素养是一个热词,但至今没有定论,还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阶段。2006 年欧盟制定了一份文件,规定了8 个核心素养:(1)用母语交流;(2)用外语交流;(3)数学与科技素养;(4)数字(数码数据)素养;(5)学会学习;(6)社会与公民素养;(7)创新意识和创业素养;(8)文化意识与表达。这份文件提出核心素养旨在促进自我实现和发展,养成积极的公民素养,加强融入社会和就业。文件提出,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8 项核心素养之间可能相互重叠交叉,但又相互支持。比如第一第二点可能就与后面的第八点有交叉。8 项核心素养同等重要,都有助于在知识社会中实现成功的人生。

欧盟研究给我们的启发是:第一,核心素养是一个总称,包括若干个具体的核心素养;第二,至今还没有发现为各门学科制定的相应的核心素养;第三,核心素养基于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法,它的合成要素或者组合要素还是我们原来强调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第四,核心素养居统领地位,高于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对所有学科具有导向作用;第五,核心素养的原意是关键能力,它的英文单词是key competence,讲8 个核心素养时用复数,表示这是一个整体。现在国内翻译成核心素养,可能会导致某种误解。能力的概念比较容易把握,素养的内涵和边界相当宽泛而且比较难以把握,比如说用外语交流这一能力,也可以说成用外语交流的“素养”,但“能力”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将之翻译成核心素养,也没有看到哪位专家做出解释;第六,“关键”“能力”这两个英语单词强调的是“关键”和“少数”,而国内最近的研究涉及到的能力似乎太多了。王教授说:“我对国内的文章做了统计,一共搜集到不同文章当中出现的约100 多种素养,刚才我在会上也做了统计,不同的发言者提到了大概有30 多种不同素养。那么,如何在这么多的能力或者素养当中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少数的关键的能力,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避免一种‘核心素养是个筐,青菜萝卜往里装’的大拼盘或大杂烩的倾向。”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

在研讨中,专家学者阐发了有关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和设计策略,上海市教研室的教研人员总结汇报了分论坛的研讨情况,普陀区的领导和校长们汇报交流了教改实践的做法和体会。

1.以核心素养统领教学设计

钟启泉教授指出,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的总体描述就是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到学科素养,到单元设计,再到课时计划,一线教师需要基于这些环节,展开日常教学的运作。其中单元设计既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单位,也是课时开发的背景条件。单元设计是课时计划的指引。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现在很多教师基本上没有单元设计的概念,“课时主义”把教学内容碎片化,导致知识点的处理缺乏全局性的掌握,流于低层次的知识技能训练。“三维目标”应该是跨课时的,甚至是跨学期、跨学年的。所以,单元设计应该打破课时主义的束缚,基于核心素养整合不同的教学策略。

单元设计的起点是学生的认知, 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思路不是侧重于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思考学习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从“教案”走向“学案”。建构主义的学习设计涵盖了六要素:情境、协同、支架、任务、展示、反思。这六个要素作为有影响力的手段都是重要的,其顺序是动态的。从单元编制的角度说,学校课程无非是两种课程———计划型课程(阶梯型课程,学科课程)与“项目型课程”(登山型课程,活动课程)———的组合。“阶梯型课程”的单元编制是以“目标─达成─评价”方式来设计的,“登山型课程”的单元编制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后者的单元设计将成为世界课程发展的主流。

作为跨学科学习的单元学习,具有如下特征:(1)以作业与制作活动为中心展开学习;(2)主动地展开项目的规划、运作与评价;(3)基于“问题意识”与“目的意识”实现自身的想法;(4)展开“社会参与”与作品创作的实践活动;(5)通过体验,掌握综合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在这里,“社会参与”与“实践活动”成为设计的关键词。当今国际教育界重视“核心素养”,即“真实性学力”。不过,“真实性学力”需要有“真实性学习”与“真实性评价”配套。“真实性学力—真实性学习—真实性评价”——这就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的基本诉求。

2.单元教学设计的学科实践

上海市教研室教研员於以传、徐睿、席恒分别总结了文史、数理和艺术三个分论坛的研讨情况。来自各学科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核心素养如何梳理;(2)学科素养和学科内容的结合点如何分析;(3)单元教学设计中如何整体规划核心素养:(4)教学过程中如何细化落实核心素养。一般都是先提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概念,然后从能力和方法的视角去思考构架教学单元。大家认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通过各个学习领域、课程科目的学习来达成;核心素养引领科目内容发展,而科目课程的内涵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统整,并且融入到核心素养的落实当中去;学科课程的内涵要与核心素养形成呼应。

上海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汤青介绍了英语学科单元教学指南的编制工作。《指南》的篇幅在10 万字左右,由单元概述、单元目标、单元内容与要求、单元活动设计案例、单元作业案例、单元评价案例等板块构成。其特点是呈现了一种规格案例,它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案例,也是案例设计的路径和工具。《指南》的阅读对象是教师,他的“父亲”是课程标准,“孪生兄弟”是教学基本要求,即学生版的课程标准。《指南》的“朋友圈”是教材、教参和其他的教学资源。《指南》的编制是以单元教学设计为入口,为一线教师提供整体的教学方向和教学关键问题,也便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情调整内容布局、课时安排,发挥各自的智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普陀区的教改经验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范以纲介绍,普陀区在教育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三化一强”的发展战略。围绕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努力形成基于标准、基于需求、基于未来的区校两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培育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课程建设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区域和学校两个层面着力进行课程的开发和优化。区教育学院开发了公民意识、公民道德、公民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现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课程;编写出版了中小学的现代公民读本。教育局组织基层学校开发了十三门区域性的创新课程,并通过学生的跨校走班和教师团队的跨校教学,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从学校层面上看,建德小学、树德小学的古诗朗诵,华师大四附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回民小学的民族游戏等课程凸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曹杨二中的南京生存训练和甘肃农村的社会实践,通过课程化的设计,系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生活技能;曹杨中学的国际视野下的绿色课程充分运用了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融人文与科技教育为一体。课堂教学是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渠道,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转型的重要抓手。

新普陀小学校长寿俊梅、江宁学校副校长李倩、新黄浦实验学校校长王洪伟、曹杨二中副校长易建平分别以《开展单元“学.链”研究,促核心素养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式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反思》《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单元活动设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单元教学设计——以高中数学i Math为例》为题,汇报了各自学校的思考和实践。如新普陀小学在原有基础型课程各学科能力要点的基础上,着手编制学科素养培育教师指导手册,逐步梳理了各学科知识、能力的经纬线,以单元整体教学指南为呈现方式,搭建起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之间的桥梁,实现学科素养培养标准细化、教材优化。

王洪伟校长认为,面对新形势下的问题和困难,既不能按兵不动,也不能盲目乱动。新黄浦实验学校有幸连续多年成为上海市的课改基地学校,一轮又一轮地主动加入到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队伍中。勇于挑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关于研究路径与发展前景

与会者在讨论中提出了不少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如怎样处理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怎样使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落实为一个有章可循的过程;是先有单元再融入核心素养,还是先有核心素养再构建单元;谁是实施的主体,是教师个体、教研组、学校,还是区、市、省的教研部门;等等。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介绍,市教研室正在研制开发“学科教学指南”,前面还没有“基于核心素养”这几个字。这一研究的出发点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特别关注对学科知识结构的研究。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对一堂一堂的课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年级、一个学科的结构性研究很少。单元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可以从学科单元设计入手,研究结构化问题。教研室可以在学校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和设计出单元教学的精品案例,提出单元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基本规格;然后通过实践应用,不断地丰富完善各学科教学指南。对于今后的实践研究,他提出两点思考:一是要把握分寸,既要有历史感,也要有现实感,还要有发展感。比如不能忘记文革时期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训,要认识到“知识”仍然是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二是要有自信心,要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在国内外的各种学生测评、成果评奖或教学大赛中,上海的表现历来不差,要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讲好我们实践研究的故事。

上一篇:中学班级团支部工作制度下一篇:广播台期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