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

2024-05-01

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精选9篇)

篇1: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

疑难、危重患者和恶性肿瘤患者、多学科综合诊疗相关制度 为提高我院多学科会诊的治疗,加强对疑难、危重患者和恶性肿瘤患者的管理,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住院诊疗方案,特制定以下多学科综合诊疗规定。

一、疑难危重患者的多学科综合诊疗规定

一般是入院两周诊断不明或特殊需要,患者病情疑难、危重、复杂,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学科共同参与诊治。除急、危重症患者以外,至少提前一天科室填写会诊申请单,科室主任签字或确认后送交医教科。同时要求提出会诊的病例必须已进行全科讨论,并拿出讨论意见。

1、会诊前:经治医师完成各种病程记录,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收集影像学检查资料齐全,并附于病历中。

医务科收到申请后,组织邀请各相关科室专家医师参加会诊。被邀请专家不得推诿或拒绝(如确实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自行联络本科室其他专家医师代为参加,并向医教科通知确认)。

为保证会诊意见,必要时被邀请专家在会诊前查看病人,了解其目前状况。

2、会诊时:医教科工作人员到达科室协调会诊,被邀请专家准时参加会诊,不得迟到。由申请会诊的科室主任主持会议;管床医师汇报病历,提出拟解决的问题,上级医师补充;被邀请的专家医师到病房查看病人,询问病史,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后回到会诊室,提出专科诊治意见,管床医师详细记录,最后由主持人总结发言,归纳整体治疗方案。

3、会诊后:管床医师将会诊意见详细记录于疑难、危重讨论本中,科主任审阅签字,医务科签署意见后留存备案;严格执行会诊意见,进一步完善辅助检查,或更改治疗方案;管床医师或上级医师向患者和(或)家属交代会诊意见,需特殊检查或治疗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执行。

二、恶性肿瘤患者多学科综合诊疗规定

为了肿瘤诊治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肿瘤治愈率和生存质量,减轻病人经济负担,特制定恶性肿瘤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制度。联合会诊是由专病诊治科室、肿瘤内科、其他临床科室及相关医技科室等多科专家组成,根据相关诊疗指南对肿瘤患者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和最佳优化治疗流程,并解决晚期和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断与治疗问题。

1、成立肿瘤多学科协作小组

组长:肿瘤内科主任 副组长:肿瘤内科副主任 秘书:肿瘤内科专职护士 组员:全院临床、医技科室主任。

2、职责

组长对患者的综合诊治方案有最终决定权并对治疗方案负责;定期召集召开小组会议,研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医务科提出需医院协调的建议;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秘书负责会议记录和档案的保存。

组员对患者本专业诊治方案有最终决定权。定期参加小组会议,组织本科室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自查本科室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

3、工作流程

(1)各内科医师发现肿瘤患者时,首诊医师完成病历,引导病人到肿瘤内科就诊。肿瘤内科医师请相关外科专业医师会诊,共同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各外科医师发现门诊肿瘤患者时,首诊医师完成病历,请肿瘤内科医师会诊,共同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病人如需手术治疗,则收住外科系列相关科室。病人如需放、化疗,则收住肿瘤内科。各科室将会诊情况在门诊病人登记本中登记,并请会诊医师签全名。

(2)住院过程中发现的肿瘤患者或肿瘤患者入院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及针对性检查之后,及时请相关科室交叉会诊,外科系列科室请肿瘤内科会诊、内科请外科系列专业科室和肿瘤内科会诊,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

三、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

1、对需要多学科会诊的患者,首先,科室进行相关检查,积极治疗,对效果做出评价,科室讨论后认为诊治方面还需要多学科会诊,向医务科提出申请,医务科根据科室提出的问题,组织相关科室专家进行会诊。

2、讨论内容包括:患者目前的诊断、治疗方案是否准确、适宜,需要进一步进行的相关检查,目前患者最需要紧急解决的问题,并发症的处理和预后分析,确定今后诊疗方案,最后讨论结果记录于病历中。

3、受邀请参加会诊的学科必须仔细阅读会诊材料,了解本次讨论内容,对诊断、临床分期、病理诊断、预后评估、治疗方案等做出判断。原则上应派出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参加会诊。

4、组织讨论科室必须按照讨论结果意见,认真执行,并及时将诊治情况反馈相关科室,以便评价治疗效果。

5、多学科联合查房:科室根据患者病情决定需要由多学科联合查房时,向医务科申请,并将患者病历资料发送至相关科室。医务科协调相关专家并派人参加查房,做好记录。查房时按照三级医师查房标准进行,查房后认真讨论,得出下一步诊疗方案。

6、受邀请学科严格按照邀请学科确定的时间、地点准时参加,对于紧急情况下发出的多学科联合会诊,按照急会诊时限要求,10分钟到达现场。

四、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制度

为了使疑难危重疾病诊治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疑难危重疾病诊治的正确率、治愈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我院实行疑难危重疾病诊治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制度。

1、疑难危重患者需多学科联合会诊的,由该科室主任提出申请。

2、申请会诊科室需填写《会诊申请单》,科主任签字,由医务科组织会诊。会诊应提前24小时报医务科。急会诊随时安排。

3、会诊医师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担任。拟邀请科室科主任应认真安排,及时到达会诊科室。

4、会诊由请求会诊科室科主任主持,科主任外出时由副主任以上人员主持,必要时请医务科负责人、主管院长参加。会诊意见由经治医师整理、上级医师签字后记入病程记录科反馈诊疗效果。

篇2: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

为加强中心各科室之间的协作,以便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根据医院相关工作要求,中心特制订多学科联合诊疗讨论制度。

一、组织管理

1、设立多学科联合诊疗讨论会管理小组(挂靠质控中心)组长: 成员: 秘书:

2、职责

定期组织召开病例讨论会,研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医务处提出需医院协调的建议;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

秘书负责会议记录和档案的保存。

二、适用病例

1、就诊3个专科或在一个专科就诊3次以上尚未明确诊断的病例。

2、疾病诊断较为明确,但病情涉及多学科需要多个专科协同诊疗的病例。

3、特殊疑难病例。

4、已经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投诉或可能发生医疗纠纷的病例。

5、病人自愿申请,经主诊医师甄别符合多学科联合诊疗条件者。

三、工作流程

1、讨论会每月定期举行,由各专科轮流主持,各专科定期向管理小组提交申请需要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讨论的病例,管理小组根据情况筛选需要讨论的病例,并确定讨论时间地点,组织进行讨论会。

2、各专科提交讨论的病例,科室应先进行相关检查,积极治疗,对效果做出评价,科室讨论后认为诊治方面还需要多学科联合诊疗讨论,再提出申请。

3、每次病例讨论,必须事先做好准备,负责主持科室应将病历及有关材料加以整理,做出书面摘要,事先发给参加讨论的人员,预作发言准备。

4、开会时主持科室主任或安排有关医师主持,负责介绍及解答有关病情、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分析意见(病历由主诊医师报告)。会议结束时由主持人作总结。

5、讨论内容包括:患者目前的诊断、治疗方案是否准确、适宜,需要进一步进行的相关检查,目前患者最需要紧急解决的问题,并发症的处理,预后分析,确定今后诊疗方案或改进措施。

6、讨论结束后,讨论结果主诊医师进行总结,并对病人的诊断、治疗计划作出书面意见,并作好书面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告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意见等,确定性或结论性意见等。

7、组织讨论科室必须按照讨论结果意见,认真执行,并及时将诊治情况反馈相关科室,以便评价治疗效果。

四、持续改进

篇3: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

1“分级诊疗”制度催生护理需求新分布

1.1政策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合理诊疗模式,加强区域公共卫生资源整合”,以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各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制定了“分级诊疗”的实施细则。其实质就是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切实解决老百姓 “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形成小病、慢性病在社区医院就诊和康复等治疗,大病、疑、危、重症患者在城市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诊疗的分布格局,逐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这一新模式使医疗机构收治疾病种类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等状况发生改变,因此,区域医疗中心和大型医疗机构相应的护理需求亦发生改变。

1.2大型综合性医院护理需求变化

此类医疗机构在今后主要以收治疑难、急、危、重症患者为主,并开展高、精、尖技术的医疗服务。随着这些专业的发展壮大,相应的护理需求增加,因此,大部分护理人员将转向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和专科护理等方向。相反,在这些大型医疗机构中以收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科室将逐渐萎缩,患者回归到社区基层医院就诊后,这些专业的护理岗位将逐渐减少,出现转岗现象。

1.3社区基层医院护理需求变化

由于国内医学教育体制问题,表现为基层医院资源和服务能力不足[1], 医护人员严重缺编,业务开展受限, 甚至处于瘫痪状态。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以及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下沉到社区医疗机构形成基层首诊后,社区医疗机构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护理人员将面临新的挑战,除工作量和服务范围增加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以满足患者优质护理的需求,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是双向转诊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2大型综合性医院护理发展策略

2.1护士院内转岗培训

过去以从事常见病、多发病、 慢性病护理的人员,不能直接转岗从事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和高精尖技术等专科护理,需经过院内相关科室轮转、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2.2与大型教学医院建立护理合作关系

通过两院之间的学术交流、护理查房、病例讨论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医院规划重点发展的专业, 选派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相应专业进修学习,然后再培训该专业护士,形成完整的专科护理人才梯队。这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为患者进一步上转提供便利,对双向转诊制度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2.3开展护理延伸服务

与下级医 院建立友 好合作关 系。一个区域医疗中心应与周边多个基层医院建立院际合作关系,可以简化转诊流程,增加双向转诊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2]。主要采取对下级护理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开展护理延伸服务。定期派护理专家下基层讲课、 护理查房、病例讨论以及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或接受下级医院护理人员进修学习,以此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甚至建立专业联盟,从而实现双向转诊的顺利进行。三级医院通过开展护理延伸服务,一方面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也能够带动社区护理队伍的成长[3]。

2.4提升院前急救护理和院内重症护理能力

“双向转诊”制度的关键动词是“转”字,院前转运是连接上下两级医疗机构的桥梁,其转运能力的大小是实现双向转诊的关键因素。院前护理急救能力培训是当前护理工作的一个重点,需掌握车载设备的使用和生命支持等技术,才能顺利实现 “转”字赋予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下级医院的重症患者大多因治疗失败才转入城市医院,这无疑对相关专业护理人员构成极大的挑战。因此,重症护士必须经过重症专科护士培训,提高器官功能支持和监测技术水平,才能收到更高的救治成功率,才能保证转诊可持续性发展。

2.5建立新的绩效考核机制

护理服务是一项具有专业性、 技术性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服务活动。目前临床护理服务的收费价格普遍偏低,不能反映护理劳动的价值[4]。 分级医疗后,区域医疗中心和城市医院护士将承担技术难度更高的护理工作,需重新调整护理绩效考核制度, 提高护理人员待遇,提高工作积极性,留住人才,展现区域医疗中心和城市医院的护理优势,提高患者满意度,这才是分级诊疗的最终目的。

2.6改变国内护理教育模式

国内培养目标大多注重理论和技术操作层面的教育,随着分级诊疗和医学模式的转换,这种教育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和患者个体化需要。 借鉴英国教学模式,鼓励有其他工作经验的人再次择业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便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 如儿科护理、成人护理、精神护理等,因为做出这样的选择显得更成熟和稳定,后期人员流失少。采用多学科联合教学、讨论、模拟培训和仿真教学等形式,拓展到健康管理、社区护理、临终和老年痴呆关怀等领域[5]。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多层次的护理需要,这是分级诊疗措施的一个有益补偿。

3存在问题和对策

由于政府对各级医疗机构定位和分工不清晰、医保支付存在问题、 信息建设和政策不到位等因素[1],加之各医疗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壁垒,仍是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的障碍,这将导致目前区域医疗中心或城市医院护理工作现状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因此,需要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完善监督管理和补偿机制等。

篇4: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诊疗协作组

1993年1月,曾主演《罗马假日》、《窈窕淑女》等片而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美国好莱坞巨星奥黛丽-赫本,因结肠癌病重不治,终年63岁。

2004年11月,均瑶国际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结肠癌晚期去世,年仅38岁。

2007年6月,中国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因结肠癌在美国病逝,享年60岁。

……

扼腕之余,大家会追问,大肠癌如此“凶险”,应该怎样诊断和治疗呢?大肠癌还可以治愈吗?事实上,在临床上,60%~70%的大肠癌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前提是必须接受合理、规范、最佳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上海市率先成立大肠癌多学科诊疗协作组,就是试图通过完善的多学科治疗手段——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内窥镜治疗、中药治疗以及其他新技术,合理、规范的治疗大肠癌。

在肿瘤医院多学科诊疗协作组中,每一个科室均具有强大的实力,并且各科室团结一致、强强联合,密切合作,开展大肠癌规范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每一个大肠癌患者的诊治方案都是多学科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合理、优化的医疗服务,造就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诊疗“品牌”,使其大肠癌的诊治水平不仅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且毫不逊色于国际上几个重要的肿瘤中心。

诊疗特色:

大 肿瘤医院目前拥有大肠癌外科病床60张,为全市规模最大,年手术量1200例;

好 放疗科是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和上海市放射治疗质控中心,其地位在上海市无出左右;

重 病理科是上海市病理质控中心和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大肠癌是其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重点;

新 化疗科是抗肿瘤新药的全国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在大肠癌的化疗和生物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首 内窥镜室以结肠镜为科室特色,早期大肠癌和大肠多原发癌检出率居全国之首;

早 核医学科常规开展多种大肠癌相关肿瘤抗原检测。并且引进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PET/CT仪器,能够早期发现大肠癌转移病灶;

准 放射诊断科开展了直肠MRI,能够对直肠癌进行准确的术前分期,指导治疗。

专家介绍:

蔡三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协作组首席科学家,大肠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作中心(CSCO)继续教育委员会主任,CSCO康莱特科研基金(2000万)学术委员、《实用肿瘤杂志》特约审稿、《中国癌症杂志》特约审稿等职务

诊疗特长:擅长于大肠癌的手术治疗。对局部晚期的大肠癌以及复发转移的大肠癌的综合治疗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特需门诊时间:每周三上午

章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协作组副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委员。美国放射治疗协会(ASTRO)会员

诊疗特长: 胃肠道肿瘤、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及其他腹部和盆腔肿瘤的放射治疗和综合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三上午

郭伟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化疗学组委员

诊疗特长:在肿瘤化疗放疗介入治疗等多个方面做过临床组织与研究工作。擅长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的化疗与综合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三下午

特需门诊时间:星期一上午

问:我今年50岁,有长期便秘史,医生建议我做肠镜检查。可是,我们单位每年都体检查肿瘤标志物(CEA)并做肛指检查。请问,还有必要做肠镜检查吗?

蔡三军:肿瘤标志物CEA作为大肠癌相关肿瘤指标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但其主要用于大肠癌患者术后随访或化疗、放疗中治疗效果的评价,对于发现大肠癌,尤其是早期大肠癌效果并不理想。研究数据表明,在我院初治大肠癌患者中,CEA升高者仅26%,而这其中仅24%为I期或II期患者。肛指检查的检查范围一般只检查距肛门8厘米以内的低位直肠及肛管,而整个大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及肛管。因此,肛指检查并不能覆盖全部肠道,并且近年来结肠癌患病率不断上升,已经超过直肠癌。综合这些因素,肠镜检查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问:半年前,我接受了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医生告诉我是早期(I期),不需要做化疗。我很疑惑,早期结肠癌真的可以不化疗吗?

郭伟剑:通常,结肠癌按术后病理分期可分为I、II、III、IV期,其中,I期及部分无高危因素的II期患者并不需要接受化疗。统计证实,I期结肠癌手术后的5年治愈率可达90%~95%。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结肠癌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那么,如何发现更多的早期结肠癌呢?目前认为,这不但需要临床医生的正确指导、检查,患者本身的就诊意识及配合检查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在临床上,发现更多的早期结肠癌,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结肠癌的整体疗效。

问:我父亲做肠镜检查,结果查出距肛门5厘米处直肠癌,已经堵塞肠腔。医生建议行胸部CT、腹部CT及直肠MRI检查。我知道,现在肿瘤医院有PET-CT,想直接做这个检查,可以吗?

章真:PET-CT的出现使肿瘤诊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其对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是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比拟的。但是,目前“大肠癌诊治指南”并没有将PET-CT列为常规术前检查,CT、MRI仍是术前的标准检查。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认为以下患者在手术前可行PET-CT检查:①因肿瘤堵塞,肠镜无法完成全大肠检查;②临床检查发现有肝、肺及其他器官转移可能的,术前需PET-CT全面评估;③有遗传性大肠癌可能,需排除其他器官是否存在同时性多原发肿瘤。结合你父亲的情况,肿瘤堵塞肠腔,可以考虑接受PET-CT检查,但直肠MRI评价肿瘤局部分期,还是需要做的。

问:一周前,我母亲被查出患直肠癌,我赶紧联系了熟悉的外科医生,想马上手术。可后来却被医生告知,需先行放化疗再开刀,这会不会耽误病情呢?

蔡三军:直肠癌综合治疗是近些年的热点。以前发现直肠癌,首先手术然后按照术后病理分期选择是否进行放疗、化疗。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接受术前放化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术后放化疗,主要体现在更低的复发率、更高的根治性切除率,以及明显的降期效果,并且一小部分原来没有保留肛门机会的患者,经过术前放化疗后病灶明显退缩,有了保留肛门的机会。我院近5年经治的术前放化疗直肠癌患者总体有效率为75%。所以,如果你母亲确实为局部晚期直肠癌,你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先行放化疗。

问:我母亲三个月前被医生诊断为升结肠癌伴肝转移,当时行右半结肠切除,后进行化疗。请问,这种晚期病例还有没有治愈的希望呢?

郭伟剑:结直肠癌伴同时性或异时性肝转移在临床中非常常见,几年前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均归为晚期(IV期),整体(删除)5年治愈率小于5%。但是,随着多学科治疗的推广,结直肠癌化疗效果越来越好,以及外科医生的积极尝试,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理念已经有了颠覆性的改变。目前,只要肠癌病灶及肝转移病灶均能根治性切除,残余肝体积不小于30%,加上规范的化疗,5年治愈率可达40%。一部分肝转移在发现时无法切除,但经过化疗后仍有切除机会。根据你母亲的情况,建议可以参加我院大肠癌多学科讨论(特需门诊,周一下午),外科医生、化疗科医生、影像诊断学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为你母亲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问:我父亲一个月前做了直肠癌手术,肛门改道了,回家后人工肛门的护理成了我们全家人的难题,二十几块钱的袋子用了3天就得换了。有没有什么好的护理方法?

篇5:多学科综合门诊制度

1、多学科综合门诊在门诊部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各临床科主任、副主任应加强对多学科综合门诊的业务技术指导,并积极参多学科门诊工作。

2、多学科综合门诊每周五下午开诊,由门诊部牵头,各学科主任协调,各主要学科的专家参与,对一周中遇到的疑难和复杂病例进行讨论,共同拟定患者的诊断,为其制定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案。

3、多学科综合门诊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对不能确诊的疑难重患者或经复诊仍不能确诊者,首诊科室对患者诊治全面负责,严禁推诿,互相扯皮,贻误病情。

4、对科室之间“临界病人”应由首诊科室负责诊治。

5、多学科综合门诊的开诊时间为每周五14:00~17:00。

6、门诊医师在门诊出诊期间对不能确诊的疑难患者或经复诊仍不能确诊者可按要求认真填写《多学科综合门诊会诊表》后交门诊部,门诊部根据申请医师的要求和患者病情决定参与多学科综合门诊的科室。

7、门诊部每周四根据《多学科综合门诊会诊表》的内容预约相关患者参加周五下午的多学科综合门诊会诊。

8、门诊部每周四下午四点前根据预约患者涉及的科室通知相关科室参加周五下午的多学科综合门诊。

9、被通知参加多学科综合门诊的科室负责人要委派主治及以上医师出诊。

10、凡周五上午遇需要多学科会诊的患者,门诊部将综合下午实际工作安排和患者病情灵活机动处理,无法进入下午会诊的患者则安排到下周。

11、为了满足特殊或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门诊部有权根据实际情况临时组织增加会诊,望各临床科室积极配合。

篇6: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

医院各部门、各科室:

根据国卫办医发〔2016〕7号文《关于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原卫生部下发的《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要求,进一步规范肿瘤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诊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经医院医 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成立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现就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成员 组

长: 副组长:

书: 成员:

二、肿瘤需多学科联合诊疗的范畴

1、新发、初诊、初治的恶性肿瘤,如脑、乳腺、肺部、食管、胃、肝、肾、前列腺、膀胱、子宫、卵巢、直肠等恶性肿瘤患者。

2、肿瘤晚期和临床疑难病例患者。

3、肿瘤患者治疗出现严重副作用时。

三、肿瘤联合诊疗小组工作职责

1、在院长、业务院长领导下,负责对全院新发初诊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工作。

2、参加讨论的多学科诊疗小组专家必需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本次讨论内容,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提出科学的、最佳的治疗方案。

3、对住院患者已经明确病理诊断、临床分期,需进行预后评估、肿瘤治疗方案的商定等做出判断。

4、当有不同诊疗意见时,组长应当向医务处汇报,由医务处决定下一步的肿瘤治疗方案。

5、负责对诊疗小组通过的治疗方案的执行进行追踪,确保肿瘤患者得到科学、有效、规范化的治疗。

6、每月由组长召开小组工作会议一次,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工作效率。

7、秘书负责肿瘤联合诊疗小组相关记录和档案的保存。

四、工作流程

(一)门诊肿瘤患者联合诊疗

1、各科医师发现门诊肿瘤患者时,首诊医师完成病历,引导病人到肿瘤多学科门诊就诊。

2、门诊部主任及时向医务处申请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共同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

3、根据多学科诊疗小组意见,如需先行手术治疗的病人,则收住外科相关手术科室先行手术;病人如需先行化疗或放疗的则收住肿瘤科治疗。

4、做好门诊肿瘤多学科诊疗病人登记,并请参加诊疗医师签全名。

(二)住院肿瘤患者联合诊疗

1、住院过程中发现的肿瘤患者或肿瘤患者入院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及针对性检查之后,治疗科室应立即向医务处申请肿瘤多学科诊疗,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经多学科诊疗小组确认需先手术治疗的安排手术;需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先化疗的安排化疗;需先放射治疗的安排放射治疗,确保患者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治疗。

3、外科手术系列住院肿瘤患者,必需经多学科诊疗小组讨论,确定实施辅助化疗后,原则上必须转入肿瘤科实施化疗。如果病人家属强烈要求保密不去肿瘤科化疗,则需请多学科诊疗小组制定化疗方案,追踪与指导化疗方案的实施。

4、肿瘤科以外的科室实施肿瘤化疗,必须进行多学科诊疗,在执行化疗方案前要排除放、化疗禁忌症。化疗结束后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防止化疗后并发症发生。

5、实施化疗护士要详细记录实施化疗后的左(或右)血管名 称,避免化学化学药物渗出血管外导致溃疡等并发症。

6、医师要将放、化疗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反应、处置等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四、工作措施督查

医务处每月检查一次,对符合联合诊疗的肿瘤患者是否有诊疗相 关记录、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计划的实施等,并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肿瘤的诊治水平。

五、处罚措施

1、各科室未认真遵守本规定要求收治病人,或未经本小组联合诊疗,一经查实按医院KPI考核要求扣除5分。

2、造成医疗纠纷或事故的,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七、本规定自下文之日起实施,由医务处负责解释。

篇7: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

增加运动医学科诊疗科目的可行性报告

XXX卫生厅:

XXXXX医院始建于年月,是一所集“医、教、研、康复”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骨专科医院,编制床位730张,设有创伤科、手外科、足外科、脊柱外科、关节病科、小儿骨科、骨病科、创伤ICU、康复科、外科、内科等19个临床科室。我院被评为骨外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手外科为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小儿骨科、创伤外科、关节病科、足外科、脊柱科为市级重点学科、骨病科为市级重点发展学科。并且XX省创伤骨科中心、XX市创伤外科研究所、XX市足踝外科研究所以及XX市交通伤救治、足底反射治疗等专业治疗中心、省工伤康复定点机构均设在我院。医院设施完善,设备先进。设有18个层流净化洁净术间的手术中心,容纳400人的大型学术报告厅等;拥有美国GE1.5T超导核磁两台、64排螺旋CT一台、16排螺旋CT一台、双排螺旋CT一台、西门子数字减影仪一台、美国柯达950和900型号的CR两台、美国瑞科DR五台、飞利浦双板DR一台、岛津MUX-100DJ移动DR一台、西门子骨科三维C型臂一部、西门子和飞利浦术中C臂六台、西门子ADRCADISOrbic术中CT一部、日立7600-20ISE生化分析仪一台、奥林巴斯大型生化分析仪一台、枢法模椎间盘镜、史赛克及施乐辉关节镜四套、德国莱卡手术显微镜一部、适合开展显微外科技术的手术显微镜五部、应用于动物实验的手术显微镜三部、自体血液回收系统两套、价值350万元水疗系统一套、等速治疗仪一台、步态分析仪两台、东芝SSA-700彩超一台、西门子G50TM彩超一台、西门子Antares彩超一台、便携式西门子ACUSON Cypress彩超一台、多台呼吸机及监护仪、美国等速肌力测定治疗仪、丹麦神经网络重建仪等大型医疗设备。

医院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2万平方米,2012年医院总资产4.94亿元,固定资产3.57亿元,设备总值1.28亿元.年门诊量18.7万人次,住院病人1.89万人次,手术1.95万例,业务总收入3.63亿元,医院有正式职工1052人,卫生技术人员758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351人,研究生导师21人。近年来医院始终坚持办患者满意医院的宗旨,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XX省三星级文明服务单位”、“XX市文明单位”、“XX市诚信医院示范单位”、“青年文明号”、“ 2011年度XX市模范和谐单位”、“XX市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白求恩杯竞赛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XX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随着政府加大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国家体育事业全面繁荣,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XX市做为传统的体育之乡,运动损伤的社会人口基数规模在逐年增加,罹患与运动有关或影响运动的骨与关节损伤,如膝、肩、踝、肘、髋、腕等关节运动损伤和关节不稳,包括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肌腱损伤与腱病、骨骼肌损伤、侧副韧带损伤、髌股关节损伤与不稳、软骨与骨软骨损伤、滑膜病变、肩袖损伤、肩关节不稳、关节盂唇损伤、肩峰撞击症、踝关节反复扭伤等疾病的患者比例不断提高,急需得到科学专业的治疗。

我院关节病科为XX市重点学科,设有两个关节病区,开放床位共105张,主要开展与运动相关的骨骼、关节、肌肉、韧带、肌腱、软骨等组织疾患的研究和治疗工作,在运动创伤、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康复、运动心理学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早在1998年便引进美国最先进的关节镜,全麻开展微创手术。目前拥有美国施乐辉关节镜3套、美国史塞克关节镜1套,关节镜技术水平和诊疗例数居省内领先,部分项目国内领先,科内广泛开展以关节镜为基础的膝关节半月板修补缝合、交叉韧带重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微创治疗等,并积极开展肩、肘、腕、髋、踝关节疾病的关节镜微创治疗。全科年门诊量近20000人次,年手术量1500余例。全科有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10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10名、护士11名。全科35岁以下占38.4 %,36-45岁占30.8%,46岁以上占30.8%,硕士及以上学位达61%,主任医师26.7%。3名医师被华北煤炭医学院(现XX联合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共培养研究生19名。近3年以来全科在SCI发表论文1篇和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6篇,全科承担省级科研立项2项,市级7项,获科技进步奖4项,市级奖4项,专利3项。

对于我院申请的运动医学诊疗科目,医院将依托原有的关节病科,在人员、场地、设备、管理等方面按照“规模适宜、功能适用、经济合理、安全卫生”的原则,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配置,达到卫生技术人员数与开放床位之比≥1.03:1,病房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0.4:1,每床建筑面积≥60㎡,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6㎡等标准,以最大效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我院增加运动医学科必要且可行的。

篇8: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是各级政府和市民热切关注、亟待解决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随着多系统、多脏器、跨科疾病造成患者乱投医、投错医,单科依次排队,重复挂号收费、重复检查、重复处方以及为求医,这类病人长期往返于各有关科室和医院之间,费尽周折,但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诊治[1]。因此,引导患者接受正规诊治,优化和缩短诊疗流程,降低医疗费用,建立和优化门诊就医方式已势在必行。

2 0 0 5年8月,上海某三甲医院借鉴多学科协作诊疗(m u l t i disciplinary team,MDT)理念开始尝试建立了整合门诊,即把跨科疾病患者引导至整合门诊,由2!3位副高以上医师同时应诊一位患者,并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规章制度和流程。2009年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结合市级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并下发《在市级医院开展专病整合门诊试点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旨在规范推进各市级医院开展整合门诊工作,以期缓解因三级医院分科较细造成涉及多科疾病、疑难杂症患者就医难等现状。该医院根据此指导性意见进一步细化了工作方案,有效促进了整合门诊的制度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

整合门诊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一轮医改方案对公立医院公益性要求的办院方针和功能定位,是落实改善服务,提高质量,控制费用,便民利民的重要举措,缓解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开设整合门诊要结合医院学科优势和医疗特色,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医疗需求。在组织实施、科目设置、运作流程管理、诊后规范化分流及后续服务等方面要探索和创新,并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和监控指标,定期总结评估,提升整合门诊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科目的设置如何优化,如何使科室间的组合、专家的组成结构更为合理,什么疾病种类适合在整合门诊中进行就诊,怎样的就诊模式更能使患者乐意接受,如何定价收费既能体现公益性又能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等一直是管理部门的难点。通过近年来的分析与探索,初步得出整合门诊的最佳组合模式的条件。

2 资料与方法

2013年底,对已开设的科目进行调研整理,多方积极听取关于科目设立、人员配备、诊室安排、流程的便捷及合理的费用范围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采用书面访谈的方式对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进行调研。对历年整合门诊工作量的统计分析,调整现有的开诊科目,增设有需求的科目,调整开诊时间和人员组合,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合理调整收费项目及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整前后各科目的门诊量统计分析

根据医院发展及患者需求,整合门诊科目由原来的10个调整为12个,其中有新增的科目、更名的科目、重组的科目。根据每个科目的特色、患者的需求及参与诊疗医护人员的特点,制定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如就诊时间、就诊场地和地点,每次出诊的人员等。调整后门诊量有所递增,2014年较2013年上升14.92%,2015年较2014年上升3.86%;调整后的门诊量合计比前2年(2012年和2013年)上升20.29%。

3.1.1 足病整合门诊。

科目调整后,糖尿病足整合门诊更名为足病整合门诊,其主要目的之一为了扩大接诊病人的范围,除了满足糖尿病足病的患者以外,还满足许多如血管病变、皮肤原因等造成的足病患者的需求;其二是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项目特色,由原来的医生作为“召集人”(内分泌科、血管外科、护理部)改为由护理部主任护师作为“召集人”(护理部、内分泌科、血管外科、皮肤科),更好地体现项目特色。整合门诊模式的开展,为许多足病病人找到了正确的就诊方向,同时也为护理队伍带出了一批临床科研都擅长的梯队成员,近来足病整合门诊的门诊量占据整个整合门诊量的首位。

3.1.2 失眠整合门诊。

诊疗特色是擅长于单纯性失眠、焦虑、抑郁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的诊治及安眠药依赖患者的药物调整及梯度撤药。很多患者通过该门诊渐渐摆脱失眠困惑,慢慢不再依赖药物入眠,深受接受过该门诊治疗的患者和家属的好评,满意度高达100%。

3.1.3 头晕整合门诊。

根据医护人员建议及患者需求,重新调整了科室组合,由原来的神经内科、骨科、耳鼻咽喉科组合改为神经内科、伤外科、耳鼻咽喉科组合,发挥中西医结合在“眩晕、耳鸣、复视、头昏、头晕、行走不稳等症状”的诊断和治疗的特色,为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头晕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重新组合后,门诊量有所提升。

3.1.4 中医脑病整合门诊。

中医脑病整合门诊的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不适等症,使得头晕整合门诊分流了一定比例患者,而且中医脑病可接诊范围过大,显得定义不明确,使得门诊量呈下降趋势,有待进行调整。

3.1.5 肺小结节整合门诊。

经过调研,肺部疾病整合门诊更名为肺小结节整合门诊,人员组合由原来的呼吸科、胸外科、放射科改为呼吸科、中医内科、放射科,从而突出特色,主要以中西医内科结合治疗为主,对不同分期的肺癌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为不能手术及手术后续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优质医疗服务。

3.1.6 骨松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整合门诊。

结合医院优势学科特色,该诊疗目标为系统性治疗和管理老年性脆性骨折、多发性骨折、骨折后愈合不良、促进骨折愈合与早期功能修复、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通过该门诊项目探索中国老年人骨松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方法。

3.1.7 减肥整合门诊和营养消化整合门诊。

在充分调研访谈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需求,将原先的糖尿病与营养整合门诊及肾病与营养整合门诊调整为减肥整合门诊及营养消化整合门诊。减肥整合门诊主要通过针灸、穴位埋线结合膳食营养指导治疗肥胖症、高脂血症,营养消化整合门诊主要是针对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运用药物治疗同时,配合营养支持治疗和饮食指导,为病人制定更为科学、合理、实用的综合治疗方案。自开诊以来,门诊量有所提升。

3.1.8 腰腿痛整合门诊。

科目调整前腰腿痛、骨痛整合门诊以骨科为主导,作为“召集人”联合麻醉科和伤外科一起组成,骨科和麻醉科均为外科手术科室,来整合门诊的大部分患者是为寻求非手术治疗腰腿痛或骨痛的疗法,因此,开设以来不被患者接受。因此,调整为腰腿痛整合门诊,由针灸科、推拿科、伤外科组成,中医特色明显,针对腰痛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间歇性跛行等采用中药内服、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牵引等中医保守治疗方法,调整以后逐渐被患者接受。

3.1.9 胃肠肿瘤整合门诊。

由胃肠外科、肿瘤科、放疗科组成,诊疗目标为对胃肠肿瘤病例(特别是胃癌、直肠癌),多学科共同讨论制定综合的、最优化和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3.1.1 0 疮疡病整合门诊。

该项目为调整后新建科目,由于疮疡两字很多患者不理解,所以问津者甚少。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应该尽量选用通俗易懂、便于患者接受及宣传推广的项目名称。

3.1.1 1 消化系及腹膜后肿瘤综合治疗整合门诊。

该项目几经更名和重组,门诊量一直上不去,经多方调研和沟通,门诊量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生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对于外科系统疾病,患者主要通过入院手术治疗为主,因此认为整合门诊意义不大。

3.2 整合门诊满意度问卷调研及分析

3.2.1 整合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汇总分析。

本次调查总人数为85人,其中男性占34.5%、女性占65.5%;<30岁的占2.4%,30!39岁的占12.0%,40!49岁的占12.0%,50!59岁的占18.1%,60!69岁的占25.3%,≥70岁的占30.1%。样本患者来源最多的是上海市普陀区、徐汇区、长宁区和静安区4个区,就诊类别以城镇职工医保为主。

对知晓整合门诊途径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网络、媒体、报刊等宣传知晓的占26.5%,通过来院就诊时医护人员介绍知晓的占19.3%,通过院内相关宣传资料介绍知晓的占38.6%,通过亲戚、朋友、患者等介绍知晓的占15.7%。

曾经就诊过的整合门诊占比前3位的是失眠整合门诊、足病整合门诊、腰腿痛整合门诊和肺小结节整合门诊(并列)。

3.2.2 整合门诊医师满意度调查汇总分析。

本次调查医务人员51人,其中男性占45.1%、女性占54.9%;年龄<30岁的占4.0%,30!39岁的占21.6%,40!49岁的占31.4%,50!59岁的占1.4%,60!69岁的占5.9%,≥70岁的占5.9%;住院医师占4.0%,主治医师占5.9%,副主任医师占51.0%,主任医师占39.2%。被调查医务人员中,认为整合门诊收费偏高的占51.0%,认为价格适中的占9.8%,认为价格偏低的占39.2%。

调研结果显示,整合门诊作为一种新型门诊模式,确实解决了一部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多系统、多脏器、跨科性的疾病。由于这类病人长期往返于各有关科室和医院之间,费尽周折,但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诊治,造成了单科依次排队,重复挂号收费、重复检查、重复处方等现象。因此,整合门诊的开设引导这部分患者接受正规诊治,优化和缩短诊疗流程,降低了医疗费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目前整合门诊运行模式更适用于以“症状”为主的,涉及多学科都可以诊治的交叉、边缘性疾病,一般一次是不可能解决,需要多次来院就诊[2]。目前,比较成功的几个组合均为以偏内科或护理性质的学科,因此整合门诊的最佳组合应具备的几项条件为:患者需求度高;参与科室和医务人员积极性高;科目设置通俗易懂;属于交叉或边缘学科,需要多学科合作解决的慢性门诊疾病。同时,为节省患者就诊时间,优化就诊流程,整合门诊内应增设集预约、预检、挂号为一体的服务窗口,提供便捷服务,缩短诊疗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通过多年整合门诊的优化和规范化运作研究,已形成规范、可行、易于推广的整合门诊运作与管理模式。整合门诊科目设置的灵活性和科学性,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理念,方便了患有多系统、跨科、疑难疾病者的就医,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其社会效益良好。整合门诊是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一条很好的途径[3]。

4.2 建议

整合门诊应根据各个科目不同要求安排诊室,保证医患双方在接诊和就诊时的良好体验。同时可以作为科研人才培养的基地[4],整合门诊召集人均为学科带头人,推动学科与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运用、借助调研,对整合门诊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建设,规范在医疗运作中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摸索出一整套适宜推广的整合门诊的科目设置、流程、收费等制度规范,落实和体现改善服务,提高质量,控制费用,便民利民的重要举措,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根据运行情况,实时调整整合门诊挂号收费,充分调动参与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使整合门诊更具有生命力。

整合门诊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多科疾病、疑难杂症患者人群的需求,为该类患者提供了便民利民措施,深受患者的喜爱。通过不断的优化机制,改进方式,促进这个新型的就诊模式持续开展,在确保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调动各级医护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做到真正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亚平,司马欣元,田静,等.综合性门诊医疗服务平台建设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2):194-196.

[2]高解春,赵蓉,杜宁.开展多学科综合诊治协作提供整合门诊服务[J].医院院长论坛,2014,1(1):14-17.

[3]杜宁,于广军.上海市级医院开设整合门诊的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3):44-45.

篇9:诊疗制度

为确保本场生猪生产正常运行,有效降低猪群的发病率,死亡率,减少疾病造成的损失,不断促进猪场疫病防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订本场诊疗制度:

一、及时掌握本地区疫情动态,流行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相关信息,制订本场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防治人员平时应注意观察猪群健康情况,做好猪群健康状况巡查记录;发现病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做好猪病诊疗记录;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或可疑疫情,及时向新集镇畜牧兽医站报告。

三、饲养员发现猪只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向防治人员报告,对污染过的栏舍、场地及时消毒。

四、防治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病猪做必要的临床检查并合理治疗。如测量体温、观察食欲、精神状态和排泄物的变化等,合理用药;有并发症、继发症的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僵猪,久治不愈或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应及时淘汰。

五、防治人员要熟练掌握肌注、静注、腹腔补液、手术、难产等兽医操作技术,治疗时对病猪采取相应保定措施。

六、防治人员要严格按使用说明书用药,给药途径、剂量、用法要准确无误;有毒副作用的药品要慎用,注意配伍禁忌;用药后,注意观察猪群反应,出现异常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有质量问题或过期失效的药品一律禁用。按时提出药品、疫苗的采购计划,并注意了解新药品,掌握新技术。

七、不能确诊的病例,要采集病料送检;病死猪按照本场无害化处理操作手册进行处理。

八、在疾病诊疗的全过程严格遵守消毒制度,规范各个环节消毒。

九、猪场有关疫情、诊疗资料、防治新措施等技术性资料要整理归档,妥善保管。

人员管理制度

一、凡进入猪场的人员,无论是进入生产区或生活区,一律从指定通道严格消毒后入内。

二、外来人员禁止进入生产区,谢绝参观。若生产或业务必需,须经场长同意,并参照生产人员入场时的消毒程序消毒后方可入场。

三、所有工作人员按时上下班,并做好上下班交接工作。饲养人员除工作需要外,一律不准窜舍,工具不得互相借用。

四、任何人不准带饭入场,更不能将生肉及含肉制品的食物带入场内,场内职工和食堂均不得从市场购进猪肉。

五、饲养员和技术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患有相关人畜共患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生猪饲养管理工作。

六、场内兽医技术人员不准对外从事诊疗活动,猪场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

七、猪场工作人员应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责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每日的工作任务并做好相应记录。

1.认真做好日常生产记录,内容包括g1种、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健康状况巡查等。

2做好饲料来源、配方及各种添加剂使用情况的记录。

3.兽医人员做好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记录。

疫苗保存与管理制度

为保证疫苗质量,确保疫苗的有效性,杜绝疫苗在保存与管理过程中发生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的质量事故,本场对疫苗保存与管理做如下规定,希严格执行。

1、对入库的所有疫苗要及时检查验收并填写入库记录,发现疫苗情况异常立即报告。检查验收项目包括:疫苗名称、外观、供应商名称、运输保温或冷藏措施、批号、有效期、数量、规格和保存条件等。

2、所有疫苗必须按说明书要求的保存条件分类保存。

3、每周检查一次疫苗的库存情况,疫苗等兽用生物制品出库应进行质量检查,遵循“先进先出”和按批号,先生产先使用的原则使用并填写出库使用记录。

4、每天上下午各对冰箱等储存设备的运行情况和温度进行一次检查,并及时对相关设备进行养护,确保疫苗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5、发现停电或设备出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同时考虑长期停电的补救措施。停电后对所有存放冻干生物制品的冰箱和存放油乳剂灭活苗的冷藏柜的门不得开启,若停电时间达1 2—24小时,要放置冰块进行降温、保温;停电2 4小时以上或储藏设备出现异常时,所有疫苗等生物制品要设法转移到其他冰箱和冷藏柜中保存。

6、对废弃库存疫苗必须无害化处理(焚烧、高压灭菌、煮沸灭菌等)。

7、无关人员严禁开启冰箱等疫苗储存设备,疫苗储存设备中不得存放其它物品。

免疫应急处理制度

为规范本场重大动物疫病科学免疫,减少免疫应激反应造成的不良影响,制定本场免疫应急处理制度。

一、防疫人员应根据我场免疫方案,认真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等疫病的免疫工作,并及时做好免疫档案的登记工作,如有免疫副反应,应仔细观察,详细记录,及时处理。

二、在猪只免疫过程中,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规范操作,并做好在免疫过程中发生免疫副反应的常规急救药物的准备工作。

三、免疫接种后,在疫苗反应期间,要注意观察免疫猪群的饮食、精神状况等。猪只在接种疫苗后出现的短时间精神不振或食欲稍减等症状,此类反应一般可自行消退,不需作任何处理。对有异常表现的猪只进行详细记录,出现严重反应的要及时救治。

四、猪只在免疫接种后如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应采取抗休克、抗过敏、抗炎症、抗感染、强心补液、镇静解痉等急救措施,常采用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对合并感染的病例用抗生素治疗,同时对确实出现不良反应造成死亡的,按要求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记录,并及时报告场长。

免疫档案管理制度

一、免疫档案由养殖场防疫人员和新集镇畜牧兽医站共同管理,建立健全免疫档案,确保免疫档案的连续、完整和记载信息的真实性。

二、防疫人员每次防疫后,应及时规范填写免疫证和免疫记录。免疫记录应载明猪品种、防疫病种、防疫动物数量、耳标号、免疫日期、疫苗名称、疫苗生产厂家、生产批号、接种剂量、免疫日期、免疫人员以及治疗、驱虫、消毒情况等。

三、建立疫苗出入库台帐。出入库台帐应载明:疫苗来源、疫苗名称、生产厂商、规格、生产批号、有效期及出入库数量、领用人等。

四、每月向新集镇畜牧兽医站报送养殖场防疫情况月报表,自觉接受新集兽医站的防疫指导、防疫监管和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监测。

五、在免疫档案归档期,由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及时向防疫人员收集应该归档的原始资料并保存。

六、免疫档案保存时间为2年,重大动物疫病监测档案保存期为3年。

消毒制度

猪场各个生产环节管理员负责相应工作区的卫生消毒工作,门卫负责办

公生活区环境等其他区域的卫生消毒工作,每个区域各自做好消毒记录,并定期将消毒记录上交业务主管检查归档。

一、环境消毒

1.猪舍周围环境每月第1周和第3周用消毒液喷雾消毒1次。

2.猪场出入口的车辆消毒池、猪舍出入口脚踏消毒池和洗手消毒盆,每周一和周四更换药水,保证消毒药的有效浓度,如遇大雨等特殊情况应及时更换。

二、人员消毒

1.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更衣、换鞋,并在装有紫外线灯的更衣消毒

室内消毒1 5分钟以上,换下的衣服、鞋子放在消毒间消毒。

2.各饲养管理员不准相互串舍,进入猪舍必须脚踏消毒池或消毒垫,手在消毒盆清洗消毒。’

3.外来人员原则上不许进入生产区,有特殊需要必须进入生产区时,必需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在紫外线灯下消毒1 5分钟以上,并遵守场

内防疫制度,按指定路线进入。

三、猪舍消毒

1.饲养管理员每天负责打扫猪舍,清除排泄物;料槽、水槽和用具等保

持清洁,做到勤洗、勤换、勤消毒。

2.猪舍每周进行1次全面消毒(夏季每周消毒2次),栏内及猪体用可

带畜消毒的消毒药;舍内生猪出现疫病时要每日消毒1次。

3.每批猪调出后,彻底打扫空舍顶棚、墙壁、地面,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进行喷雾消毒。

四、用具消毒

1.饲养管理员每月对保温箱、料槽、饲料车、料箱等进行1次消毒。

2.防疫、治疗用的器械每次使用前后都要严格消毒。

五、带猪消毒

用可带猪消毒的消毒药每周对猪体表进行1次喷雾消毒,可与猪舍消毒 同步进行;猪群转入新的猪合前需要经过全身消毒后方可转入。

六、车辆和售猪通道消毒

进出猪场的运输车辆,特别是运猪车辆,要严格全面消毒后方可进入;每 售一批猪后对售猪通道、场地、磅秤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七、其他消毒

工作服、工作鞋等由专人管理,每周清洗、消毒一次;生活区的办公 室、食堂、宿舍及周围环境每月进行一次大消毒

消毒更衣室管理制度

一、员工必须在消毒更衣室更衣换鞋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二、上班时,员工换下的衣服、鞋帽等留在消毒更衣室指定衣架上,在消毒室穿上工作服、工作鞋后进入生产区。

三、下班时,工作服留在消毒更衣室指定衣架上,然后穿上自己的衣服鞋帽等回到生活区。

四、消毒更衣室内必须保持整洁,工作服和工作鞋摆放整齐。

五、地面保持清洁干净、整齐有序,无异味。

六、上班员工应该互相检查督促,切实落实消毒管理措施。

七、消毒更衣室每天用消毒液喷雾消毒一次,工作衣、鞋每天用紫外灯消毒1 5分钟以上,每周清洗一次工作衣和工作鞋。

八、由门卫兼后勤人员负责消毒更衣室及消毒更衣室内物品的清洗消毒和管理工作。

入场消毒制度

一、对出入场区的所有运载工具(车辆)进行消毒。车辆进入场区必须

经过消毒池,并用喷雾消毒机,对车体进行喷雾消毒后方可进入,随车人员如需下车,必须先在场入口处的消毒室登记、消毒。

二、凡进入猪场办公区的人员,必须经猪场入口处消毒室进行登记,换鞋,在紫外线灯下消毒,并用消毒药洗手消毒后,脚踏消毒池进入。

三、场区出入口的车辆消毒池、消毒室出入口脚踏消毒池和洗手消毒盆,每周一和周四更换药水,保证消毒药的有效浓度,如遇大雨等特殊情况应及时更换。

无害化处理制度

为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和发生,规范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根据“动物防疫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和要求,按照根据国家《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

无害化处理规程》(GBl 6548—1 99 6)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制

定的本场无害化处理操作手册执行。

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结束后对病害猪污染过的地方要彻底消毒。

三、生产污水和粪便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排出还田;沉淀在化粪池中的固体粪渣每3—5个月要疏通清掏一次,确保化粪池正常运转。

四、认真做好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档案和记录,档案记录保存两年。

五、本场无害化处理实行场长负责制。

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猪场的生产管理,及时掌握生产情况,提高资料档案的利用率,依照《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农业部(2006)第67号令]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场养殖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一、本场由赵根负责资料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努力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科学化。

二、本场建立的养殖档案包含如下内容:

1、养殖档案:包括生猪来源、配种、繁殖、哺育、引种、销售等记录;

2、免疫档案:包括疫苗的购进、使用记录,生猪免疫记录、监测报告、消毒情况记录;

3、投入品档案:包括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和兽药的来源及使用情况记录;

4、诊疗档案:包括生猪的发病、诊断、用药、痊愈或死亡以及无害化处理情况记录。

三、本场养殖档案按省市规定的格式要求规范建立。

四、所有档案记载的信息要求填写及时、连续、完整、规范、真实,字迹工整、清晰。

五、每年1月份将过去一年的各类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装订成册,妥善保存。

上一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总结下一篇:潘岳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