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2024-06-22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共11篇)

篇1: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东南亚的居民构成、宗教信仰、及该地区华人的一般情况,掌握东南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热带经济作物、矿产及分布,了解东南亚的经济特点。

2.通过分析东南亚成为世界最大热带经济作物产地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了解华侨对东南亚经济开发所作出的贡献,加深中国人民与这些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及矿产。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

《东南亚地形图》、《东南亚物产图》、热带经济作物图片。

教学提纲

一、居民

1.人口稠密

2.宗教信仰多样

3.华人与华侨聚居

二、经济状况

1.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

2.主要的`矿产

3.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的经济

三、东南亚国家联盟

复习提问 为什么说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南亚的地形、气候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篇2: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联系两大洋和两大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理解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

3、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4、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会读东南亚政区图、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

6、会利用东南亚地图分析地形特征和地理位置,培养学生观察、分判断的能力。

7、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热带气候的`比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具:

东南亚政地形图、亚洲气候图、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和投影仪、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日本知识

1、在日本地图上指出四大岛

2、说出日本的特点

(1) 多火山、地震。――为什么?(提问学生)

(2) 发达的经济――为什么?(提问学生)

(3)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提问学生)

(4) 日本的文化特点―――东西方兼容。

3、引入新课:日本工业现在很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大家平时有没有注意到,家里用的日本电器,特别是松下电视,它主要来自哪里?――马来西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东南亚

(二) 十字路口的位置

1、读图7.17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和图7.18东南亚的地形

(1) 完成P28活动1

(2)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3) 分析它的位置是位于哪两洲和哪两洋。

(4) 引入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完成活动2

2、同学们交流各自对东南亚的情况了解

通过网上收集的资料,每组叫一位同学读出自己收集的资料。

(三)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从与我国南方有很多相似,引入农业生产。

(1) 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说明原因。

(2) 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读图7.22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分布。

说出有哪些农作物与其分布。

(3) /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4) 分析产生的原因―――湿热的气候,引入热带气候

(5) 完成P30活动1,2(教师逐步指导)

篇3: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日本与我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学生较为熟悉, 兴趣大, 从地理的角度上有很强的认识愿望。教材把日本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作为切入点, 了解位置为后面日本多火山、地震及气候做好铺垫。接着安排樱花图, 使内容“波浪起伏”, 结构上呈现一定的内在联系, 轻松导向日本的气候。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日本气候, 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 从位置、地形等方面理解日本气候的形成, 使学生全面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指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并了解其地形和气候特征。

(二)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 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三)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 教学重、难点: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特征, 理解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一) 教法分析:“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述为辅, 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 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已有的认知结构, 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采取情境、读图分析、问题式和比较分析、分层、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二) 学法指导:依据新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根据本节课内容, 将知识点归纳为图, 读图析图是这节课的核心。教师指引图像, 引导学生准确读图。通过读图去分析、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 简明导入, 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明确日本是我国的近邻, 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二) 读地形图讨论问题:

1.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

2.利用比例尺, 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

3.找出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湾、濑户内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

4.日本的地理位置对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何影响?

(三)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日本的象征———“樱花”引入气候, 结合视频, 利用其直观视觉效果及丰富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四) 通过讨论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 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逆向分析气候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五) 梳理知识结构, 巩固所学内容。

篇4: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我于2005年工作至今,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已有10年有余。虽然教学经历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自己有得有失,感受颇多,期间也在不断地自我总结,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下是自己就近年来七年级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总结:

一、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所学的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大约为40%左右。就所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图,其中涵盖了地图的要素、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是初一上册所介绍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气候;三是初一下册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内容看似不多,但其实初一所学的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例如:经纬网和气候类型图的识读、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难点所“打倒”,以至于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如何攻克这些“拦路虎”, 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把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所学知识。回顾我这些年来的做法,我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地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介绍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还举了很多与我们腾冲当地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腾冲农村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腾冲人比较喜欢吃饵丝,而不是馒头呢?北方人为什么却又比较喜欢吃馒头呢……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时也能简化难点,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同时,我们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地理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球,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许多生活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对于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对我市的东南西北方向毫无方向感、许多学生出门不会使用地图、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地理技能的培养,这样做不仅帮助他们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实际生活能力。

三、引导学生勤思、好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初一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有太多太多的问号,对于他们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老师不应当打压。相反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和肯定。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问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让我觉得措手不及,尽管有些问题与我们所讲内容关系不大,甚至不相干。但對于他们的这些好奇心我们老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理”、“可笑”或是老师一时无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他们是在“无理取闹”。相反,此时我们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对所提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册学习世界的人口分布时,我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后,学生不难总结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南北美洲东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很多学生都能从图中看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此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澳大利亚西部同样临近海洋,但那里却人口稀少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因为涉及到高中知识而回避它。相反,我让学生再看地图,问:澳大利亚被哪一条特殊纬线经过?学生答:南回归线。它的中西部地区地表以什么为主?学生结合世界地形图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讲述:因为澳大利亚中部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区以沙漠为主。尽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该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通过这样的讲述,虽然学生不大理解什么是副高,但他们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区。同时为他们更加全面、正确的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避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应该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发挥了以老师的主导,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强很多,因此,作为“引路者”的老师们不能小看他们的这些能力,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把这些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我们适当讲解即可,更多的问题可以交给他们去自学探究或是分组讨论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篇5: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板书: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教学后记:

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2.1东南亚(2)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能力目标: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亚洲地理位置的过程,掌握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运用地图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以谜语引入:大江之中——河内;长鼻盛会——万象;举头望明月——仰光(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

三、讲授新课

(一)国家、首都、居民

1、国家

利用挂图指图。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技巧。读图2-3,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 老挝——万象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内比都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宾——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文莱——斯里巴加湾市 东帝汶(最新独立)

其中与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书上36页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读图,积极主动思考地理问题。

利用37页阅读材料分析“花园城市”新加坡

国际贸易、加工业、旅游业为三大经济支柱

3、居民

利用书40页的课文总结强调,从课文中使学生注意到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引申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二)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四、小结与练习:利用《课程基础训练》、填充图册的练习当堂巩固。教学后记:本节课读图较多,学生的活动较多,内容比较简单

§2.1东南亚(3)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矿产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东南亚各国经济的特点,从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形式上的差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难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请学生说说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泰国的香米吗?他与我们我家产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国就在东南亚,那么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

板书:㈣富饶的物产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必须先看图例。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8页图2-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总结: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简单介绍。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总结南亚的物产,完成书上练习题

锻炼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读图解题的习惯

四、小结与练习:总结本节课知识,最后综述东南亚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目标检测和填充图册上的练习题练习。

五、作业:《课程基础训练》相关内容。

篇6: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分析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矿产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2.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3.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东南亚各国经济的特点,从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形式上的差异。教学重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难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学生说说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泰国的香米吗?他与我们我家产的大米有很大的第 1 页第 1 页 不同。味道很好,泰国就在东南亚,那么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

板书:㈣富饶的物产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必须先看图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8页图2-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总结: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简单介绍。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总结南亚的物产,完成书上练习题锻炼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读图解题的习惯

四、小结与练习:总结本节课知识,最后综述东南亚的主要

第 2 页第 2 页 内容和知识点。目标检测和填充图册上的练习题练习。

五、作业: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非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篇7:七年级地理东南亚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东南亚》。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东南亚》的第一课时。包括“十字路口的位置”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两部分。

(二)教材分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东南亚”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重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十字路口的位置;②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③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④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读图和已有地理知识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的思维能力训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航线图,分析东南亚的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区别。

3、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2. 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

教学中使用读图法、观察比较法,合作学习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新马泰”旅游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引入,以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18“东南亚的地形” 和“东南亚政区图”,明确东南亚的范围和主要国家。

2、课件展示图7.17“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 图7.18“东南亚的地形” ,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通过对地图的判读,知道区域地理学习中要了解该区域的范围、构成、位置等,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地理位置的分析一般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方面进行,

纬度位置:位于10°S—24°N之间,地处热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相对位置: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分析“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使学生掌握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分析的一般方法。

课件演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明确东南亚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重要位置。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东南亚处在“十字路口”位置有一个更形象的认识。

3.课件展示:图7.19“马六甲海峡的航线”,了解“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学生读图7.18“东南亚的地形”,明确“马六甲海峡”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① 读图7.19“马六甲海峡的航线”,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连接了哪些地区?这些航线不经过马六甲海峡会怎么样?

② 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结合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讨论、分析进行探究性学习,既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可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4、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学生读图并思考:

①东南亚主要有哪两种气候类型?

②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5、课件展示图7.25“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和图7.26“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通过观察比较知道这两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区别。

6、读图7.27“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过程,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7、由东南亚高温多雨的气候,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耕地较少的地理特点讨论东南亚最适宜种植哪种类型的粮食作物。

通过讨论认识到: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一定要与本国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使人与环境相协调,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8、读图7.22“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了解东南亚水稻的种植以及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

四、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教学基本能以学生为主体,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对于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的提高及地理学习方法的了解有一定的帮助。

五、教学反思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节课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我认为地理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地理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训练,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篇8: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地理比较学习就是通过对不同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等进行信息的提取、对照、比较, 对其地理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原因、地理规律等进行辨别、分析、归纳、推理, 获取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部拓展, 从而达到对地理知识的有效学习、巩固、内化和迁移, 有效提升地理学习能力的方法。初中地理新教材中, 几乎每个章节都了呈现了许多比较学习的内容, 据统计, 以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下册为例, 教材中呈现的运用比较学习的知识点共有106处, 可见, 比较教学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 比较学习的方法在教学的设计和教学运用中,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 是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维度的实现的具体模式。

二、比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不同需要, 比较教学法从类型的设计和运用, 可按以下五大类型实施。

1. 按比较的范围分为:空间区域的比较、时间尺度的比较。

(1) 空间区域的比较——有大洲与大洲比较、国家与国家比较、地区与地区比较、城市与城市比较等。例如, 日本与英国版图的比较。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别找出两国的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大洋位置) 、自然条件 (气候、地形、河流) 、自然灾害、资源情况、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 民俗文化等的异同, 进而列表比较, 并归纳出两个发达国家的地区优势, 探究两国历史的发展异同及其地理原因, 探究其值得学习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

(2) 时间尺度的比较——历史上不同时期变化比较、多年间比较、年际间比较、季节间比较、月份间比较、一天内变化比较、昼夜比较等。如世界人口增长的变化情况, 降水的季节变化、气温的日 (年) 变化等。例如, 印度人口增长比较, 采用时间纵向动态比较, 学生通过每隔10年的数据计算和统计比较, 一是显示印度近50年来人口的增长总量大, 二是揭示印度近50年来人口的增长速度快, 每隔10年的人口递增比例快, 三是预示印度未来人口的增长趋势——可能超过中国, 跃居世界第一, 四是暗示学生要懂得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读数、计算、比较、分析、推测、归纳, 学生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在比较学习中得以自主的实现。

2. 按比较的内容分为:

有位置、面积、地形、地势、河流、气候、生物、资源、景观、人口、文化、民俗、建筑、服饰等方面比较, 可以是以上要素的综合比较, 也可以是单项细化比较, 如气候, 可按气温、降水等比较。

例如, 南亚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性质比较。通过读图, 找出两类季风的名称、方向, 从而区别两类季风的来源、性质, 最后总结南亚冬季和夏季气候的总体特征, 比较探究出其冬夏季风的成因, 进而比较探究比较该地区水旱灾害的成因, 并且可以进一步与中国广东一带季风气候进行比较, 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在比较学习的引导中, 层层递进, 达到掌握、理解、运用的高度。

3. 按比较的形式分为:

有图像比较、列表比较、数据比较、动向比较、文字比较等。

(1) 图像比较——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地理分布图、流向图、剖面图、景观图、统计图等。例如, 比较不同地区景观图;比较地中海气候和中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柱状图和月平均温曲线图比较) 等。

(2) 列表比较——运用表格, 把地理事物的概念、属性、特征或地理数据归类比较。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比较。

(3) 数据比较——通过提取地理数据, 确定量的大小、排序、倍数、水平、比例等。例如, 数据比较。中国与世界的人均GDP比较。通过读图, 提取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均GDP数据;第二, 通过数据的列表比较, 学生算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倍数, 从而推出两类国家发展水平的明显差距, 学生对中国经济水平的定位, 就会认识得十分清楚。

(4) 动向比较——地理事物的输入、输出的方向、大小、时间、周期等方面比较。如中东石油输出路线、数量比较等。

(5) 文字比较——根据地理情境、地理事件等的表述, 进行辨别、比较。

4. 按比较的方向分为:

经向比较、纬向比较、垂向比较、沿指定线比较。

(1) 经向比较:地理事物在沿经线 (南北) 方向上的变化和异同比较。如非洲气候图, 从沿中部沿南北方向, 作一条中轴线, 比较赤道两侧沿线非洲气候的分布特征。

(2) 纬向比较:地理事物在沿纬线 (东西) 方向上的变化和异同比较。如比较亚洲在北纬30度穿过的地区气候有何异同, 为什么?从中央比较中东、印度、中国三大地区的主要气候差异及其成因。再如, 比较从中国东北——内蒙古——新疆一线植被的变化情况, 并说明为什么?通过比较, 找出影响各地区不同的主导地理因素, 进而找出地理原因。

(3) 垂向比较:山下到山顶地理现象的变化及其原因。

(4) 沿指定线比较:除上述三种线状方向比较外, 经常会出现沿着某一河流、某一剖面线、某一地理线条等, 展开不同位置的比较。

5. 按比较的综合性分为:

一维、二维、三维甚至多维进行综合比较。

根据教学的需要, 比较学习的维度灵活多样, 往往是以上各种类型的综合。特别是地理综合性题目的练习或考察, 大多是以综合性比较呈现。例如:根据日本与英国版图展开的综合比较。

总之, 比较教学法是一个重过程、重方法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中, 既是教材教学的需要, 又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 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

摘要:地理新课程要求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地理新教材的结构内容研究, 结合个人教学实践, 就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进行了分析。

篇9:七年级地理教学案例

关键词:初一地理;教学方法;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30-01

一、案例背景:七年级地理新教材容基础性、实践性、趣味性、统一性于一体。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对于我们地理教师而言,着眼点不应该是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应该是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案例主题:七年级地理新教材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经线和纬线是地理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又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经线和经度及东西半球的划分更是难点中的难点。我先后想到了3种教学方法,并用于教学中,感觉效果较好。

第一、观察地球仪。观察地球仪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但是地球仪有很多的图例和注记,有时会干扰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第二、图表讲解法。用这种方法学习经纬度变化规律比较直观,但是启发学生空间思维将会差一点。

第三、学生实际绘画法。上面两种方法,只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绘东经图和西经图、东西半球图,对难点有了突破。

三、案例过程:课前布置学生自绘四幅以二十度为间隔的经线图。

(一开学就给学生提出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个绘图本,课本中的重点图让学生通过绘图加深记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练习,我们知道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特点和规律,接下来,我们用类似的方法看看地球仪经度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环节一:经度的排列

活动安排:

1、按照原来的四人分组,每组一个地球仪,协作完成。2、按老师的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从赤道上经度的排列分布其特点。

教师讲述:与纬度相似,地球仪上的经线也有无数条,为了区分不同的经线,人们也给它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经度。同样的道理,经度的起点也是0,那么,0度经线在哪儿?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经线呢?

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经线的具体位置。

教师归纳总结:0度经线是地球上计算经度的起算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这是人为造就的特殊经线,请看教材第6页,阅读材料1.8“格林尼治0度经线”来了解这条特殊的经线。

活动安排: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绘制好的一组20度间隔的经线图,以右面半球的最左的经线为0度起点,向东向西填写经度数。学生填写,教师巡查。四人小组互查。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你填写的经度数,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接问:除了0度和180度处,其余的经度都有两个相同的数值,我们又如何区分呢?学生答。

教师归纳总结:本初子午线向东称为东经,以西称为西经,人们同样利用英文Eest 、West的单词首字母“E”“W”作为代号,分别表示东经度和西经度。请同学们区分我们刚才填写的哪个是东经图哪个是西经图。

教师板图:拓展练习: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练习写出下面几个经度。其他同学们在自己绘制的图中绘出。

东经30度、东经90度、东经150度、西经30度、西经90度、西经150度。

在地球仪上找出这六条经线,观察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相对两条经线度数的和是多少?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发现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性,两条东西经相反,和为180度的经线共同组成一个经线圈。

环节二:半球的划分

提问:如果说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成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线最合适?分开的半球分别叫什么半球?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并指名学生进行叙述。要求学生在东经、西经图中描绘出赤道,并填写出南北半球的范围。

过渡:同样,如果要将地球用经线分为两半,又该选择哪条经线圈呢?分开的半球称什么半球?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理解选择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所在的经线圈的原因。

教师总结方法:1、数值法。教师把板图中东半球小于西经20度的范围和西半球大于东经160度的范围用阴影描出。

判定方法:西经20度向东到东经160度的范围为东半球。西经20度向西到东经160度的范围为西半球。

2、数轴法。教师板绘,并要求学生同绘,把经度值标在坐标轴上,根据位置确定所在的半球。

篇10: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的位置;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山河相间的地形、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东南亚的地域特色及其旅游业!

2、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和视频材料的引入,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地形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东南亚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东南亚的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

3、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而后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地形图和政区图,让学生直接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并在学生获取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总结,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2、学法:学生已经学过半年多的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相关材料,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体现知识间的循序渐进的同时,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东南亚的相关图片:

1、十字路口的位置:

(1)位置、范围:出示东南亚地图(包括政区图和地形图)。

(2)出示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引领学生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2、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出示东南亚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相关的地理事物,而后引领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自主学习,并完成教材31页活动和多媒体出示的表格。注意用周围的事例提醒学生思考方向。

3、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出示中南半岛的季风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气候特点的同时,带领学生分析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2)出示热带雨林气候示意图,带领学生分析这种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并用相关事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简析之与农业的关系。

(3)引领学生分析这样的气候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并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直接看到东南亚主要的农产品,强调这一地区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种类。

4、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1)引领学生阅读教材32页阅读材料和图7.29,理解这里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比较集中的地区,并注意用具体实例,引领学生简单分析华人和华侨的不同。

(2)由“新马泰”旅游引入,出示一组东南亚的图片,让学生简单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

5、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知识体系,提醒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从感性上认识椰风海韵东南亚:

明确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并结合活动找到东南亚包括的主要国家及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在图上认知东南亚多山的地形,并在图上找到这一区域的主要河流,认知这些河流和中国的渊源;在此基础上找到东南亚各国的首都,并分析其与河流的关系,而后综合分析河流与城市的利弊关系。

在图上确定中南半岛的纬度位置,并观察不同时间其风向的区别,分析对气候的影响,并根据你的常识判断其与农业的关系。

从对图的分析上理解热带雨林区多雨的原因——每天都会下雨,几乎每天都会听到雷声,并根据自己的认知分析其与农业的关系。

说出你在图中看到的农作物,从而分析东南亚经济的特征,并依据教材图7.22的提示理解这种经济在世界的意义。

阅读材料,理解华人和 华侨的区别,并根据自己的日常经验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和我国的贡献。

篇11:七年级地理教案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3.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4.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5.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6.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7.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8.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9.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10.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11.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上一篇:大公司后勤部2011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精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