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分层走班

2024-05-09

高中数学分层走班(精选8篇)

篇1:高中数学分层走班

高中数学分层走班之我行

分层走班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学期间上课方式的一种下放体验,在高中阶段实行分层走班制需要把大学的灵活性进行有效的管理调控,而不仅仅是照猫画虎的生搬硬套,在高中实施中有一定的风险和机遇。下面就是对我校所进行的高三分层走班制实践的分析和探索。

一、分层走班在我校高三年级实施有一定的可行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素质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我校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走班制”的教改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分层走班制”是对“分层次教学”的完善和提升的,同一班级里仅仅进行分层次教学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多层次需求,这对教育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对学生来说也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以类聚人以群分”说明人都是有一定的差异性又有一定的共性的。如何合理的缩小差异性发挥共性的优势,发扬团队作战精神,达到教育最优化,这是分成走班制的优势所在。

分层走班与以往分快慢班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重点班、普通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可以通过一般性的考试选拔,而分层走班就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在各学科分成多个层次,根据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不同老师的适应认识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分层走班制在我校具体的实施细则。

1、行政班级划分:按高二原有行政班级划分为19个班,原有班主任担任行政班级负责人,对日常生活学习进行管理,早中午自习在原所在班级上课。

2、分层班级划分:各科分层,全年级统一安排课表,也就是说相应文理分科,文科生每个人的课表是完全一样的,理科生亦是。

3、阶段性考试后微调:每月进行阶段性考试,对于“限线生(在分层线上线下波动的学生)”进行分层调整,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每次调整前,如果学生自愿调整层次需要提出申请,结合成绩、行政班级班主任和分层班级任课教师意见综合考虑进行调整,杜绝频繁调整,造成学生很大的波动,影响其发展,每人每学期只有2次机会。

三、分层走班制的基本实施程序

1、教学处要搞好分层教学的宣传发动,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走班制的必要性,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自我选择。

2、生根据学校清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并考虑到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进行选层,填写选层单。

3、高三年级对各班学生选层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调整、编排出分层教学班学生名单。

4、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所能开设的不同层级数、所能接纳的学生人数以及对教室、场地设施的要求,讨论并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确定各层次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并报分层教学领导小组。

5、学校分层教学领导小组对学科上交的方案进行整合、协调,并考虑教室、时间、科目分布等因素,统筹安排,编排课表(课表至少应包含课程名称、课程层级、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四个要求)。

四、分层走班制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分层中选择层次的主动权应是学生,只有在学生选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后,他才能爱我所选,乐我所学,学有所得,才能真正感到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2、流动性原则:层次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择优性原则:最优化地分配教师承担最优化的学生层次中去完成教学任务,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留下来,学进去。”各取所需,让执教每一层次的教师各尽其才,有效开展教学,求得最佳教学效益。

4、整体性原则:全年级学生是一个整体,分层不分班,把握年级整体、班级整体、学生整体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核心。同时教师也是一个整体,每个教师都承担着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应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整体之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五、分层走班制在我校进行了一个月后夭折的原因分析。

一开始没有做好学生以及家长的动员工作,学生在分层走班过程中管理不到位,缺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适应能力较差,自由散漫,有时甚至影响了教学时间。最关键的问题是分层走班制选取的班级有待考量,高三作为高考前最重要的一年,不应该作为实验对象,分层走班缺乏学生对学习上的紧张和压力,不适合高三年级操作实施。

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五六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总之,分层走班制的思路是正确的,实施是大胆的,虽然结果不太乐观,但是这正是我校对传统旧的教育模式的挑战,是对新素质教育改革的伟大践行。这种方式是为我们学生的“私人定制”,使他们的的学习教育更加丰富个性,达到教育的最优化。虽然在短期内失败了,但是我们将探索完善分层走班制,使其更好的为教师减负为学生服务。

篇2:高中数学分层走班

特定的历史,造就特定的校情。“学校要想办出特色,取得社会的认可,必须在教学上不断创新,汲取先进的办学思想”,柴校长说,“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县局更具体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做到新课程要求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然改变全年级几百名学生‘同读一本书,同做一样练习’的做法,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基于这样的一种思路,根据我校潜能生较多的实际情况,又充分考虑到我校面临的中招升入省、市示范类高中学生数的压力。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开始酝酿试行一种学生可以挑老师上课,也可以自愿换到另一个班级上课的教学方式。即“分层教学走班制”,目前“走班”的科目仅限为九年级的“数学、英语”两科。

一、在九年级六个教学班专门进行了问卷调查,逐个征求学生和班主任、教师、部分学生家长的意见,校班子成员又反复商讨,在征得教研室李建华主任和李修金老师的肯定后,于09年秋期中考试后开始实施。

二、具体做法:

1、根据学生数学、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品质,由学生和部分家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客观合理地将学生分成A、B两个层次,九一、九二结合,九三、九四结合,九五、九六结合,A层生即所畏的“潜能生”,B层生即成绩较好的学生,A层生分别在九二、九四、九六班学习,B层生分别在九一、九三、九五班学习。

2、在教师编班上,九一、九二数学由张朋群、刘波老师共同授课,英语由朱姬玉老师授课,九三、九四数学由程红彦老师、马晓阳老师授课,英语由刘海燕老师授课,九五、九六数学由张俊斌和杨益红老师授课,英语由王旭老师授课。

3、在考评教师的教学成绩时,A、B两个班的捆绑成绩即为这两个任课教师的教学成绩。

4、“班主任组合制”——保证“走班制”不走偏

“走班制”打破了传统班级授课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除英语、数学实行流动上课的形式以外,其他学科仍在原班上课。班主任老师不仅要抓好原班的管理,而且要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分层教学班中,以保证不使学生失控。两个班分为一组,各班仍有原班主任担任,并分别为另一个班的副班主任,即九一班主任又是九二副班主任,九二班主任是九一的副班主任、班主任每节课都必须坐班。

5、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

(1)健全教学班管理机制,明确要求

确立临时班长,对于新组建的教学班,从原班主任那了解情况都确立了两名临时班长;临时班长主要负责教学班内日常事务的检查,包括点名、卫生、维持班内秩序、帮助任课教师制定相对固定的座次表并把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原班主任,以便共同管理,确保教学班正常教学秩序。

确立课代表。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每班确立1名课代表,1名课堂学习记录员,主要帮助教师收交作业并帮助教师做好学习记录。(2)明确作业检查制度

学校对九年级数学、英语作业一周一检查,任课教师对学生作业一天一批改。

(3)明确施教分层

潜能生(即A层生)采取“低起点、补台阶、小步走、多鼓励”,在施教方式上必须开展并落实“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期期清”的五清活动,即课堂内容要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检测内容是原题,课堂作业是原题,课后检测是原题,一周一抽考;对学有余力的B层生“以课程标准”为准绳,采取“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策略进行教学,真正让潜能生吃得了、优等生吃得饱。

A、B两个层次学生一个月后根据考评结果,征求学生意见情况下适当流动,以促学生更好的发展。(4)明确评价分层

我们参照目标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次命题的形式,努力突出和强化其激励作用。我们分A、B两层不同的试题,其中A层生以考核课本例题、习题为主,考前适当划定考试范围,且根据情况做必要辅导。B层生可依据《课标》《考试说明》出题。

(5)每周要组织一次集中研讨,让教师相互交流心得,探讨走班制的班级管理策略和学科教学得失,确保班级管理高效有序。

(6)学校领导每人包一个班级,参与该班教师的备课、听课和学生管理的指导和督导。

三、及时处理教学班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

为加强走班制教学班的管理,我校九年级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发现教学班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分析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班内秩序井然,确保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3:高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体会

一、学生分层

学校选择了两个“快班”和两个“慢班”的学生,在认真调查了他们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及几次数学考试的成绩,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因素,把学生分成了A、B两个层次。B层为优秀生,这一层次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他们学习基础比较扎实,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其余的学生全部在A层, 把他们均分在三个平行班:A1班、A2班、A3班。学生原来所在班级被称为“行政班”,分层走班后的班级被称为“教学班”,各数学老师为教学班班主任,专业实行分层走班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学生创造力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学生分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分层

1.备课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我们4个教学班的老师,每周都集中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在备课时,对A、B层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按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和不同的课堂活动。

例如教学目标可分为这样两个层次:对A层学生,要求应达到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以会考为目标,立足课本知识,注重实效。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对B层学生,要求则应达到大纲中的较高要求。以高考为目标,在A层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数学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 堂 分 层

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因此,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精心挑选的训练内容、严格设置的分层练习就派上了用场。在课堂的前15~20分钟时间内,面向全体学生,我们使用“启发式”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重点解决全班学生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进行基本能力训练,指导基本的学习方法。对A层学生而言,他们在这短时间内接受知识有一定困难,我们就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阅读教材、完成例题。老师通过辅导,了解他们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再讲解指导,使他们利用课堂时间达到基本要求;而B层学生基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掌握新课内容, 我们就对他们在新知的运用能力上提了较高的要求。同样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完成我们设置的分层练习。老师在其间进行指导,若有疑难,也可进行个别指导。下课前的8~10分钟,对所做练习进行讲解及小结,突出培养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操作,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根据情况设置了“全体”、“提优”、“补差”三条线索。在课堂容量上,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提问上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也有所区别。

3.作 业 分 层

为了在教学里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我们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了分层。我们将作业的题型分为三类:基础题、选做题、思考题。一般来讲,A层学生的练习以基础题为主,以能够独立完成为目标;而B层学生则以选做题为主,当然基础题也要求他们快速解决,还要加上一定量的思考题。我们的作业数量一般为3—4题, 难度设定在不抄袭的前提下各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使他们不断得到进步。

三、检测分层

在数学测试中,我们的试题采取“120”(80+20+20)分制。其中基础题80分、中等题20分、选做题20分。A层学生做完了基础题即得100分,若是可以完成中等题题量的一半,就可记为120分 ;B层学生则要完成基础题和中等题才可得100分 , 若是再完成选做题题量的一半,也可记为120分。命题以教学大纲为主,注重课本,力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既能够按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测试卷,又有努力提高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达标中取得好成绩,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篇4:高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利与弊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需求;学习成绩

在高中数学课堂进行分层走班教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将学生进行分层的方式作为教学依据,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带来自尊心的伤害,而且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分层教学也会给其带来更多学习上的压力。因此,分层走班教学是利弊并存的一种教学模式,需要老师认清其教学实质,进而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给予教学方式上的选择建议。下面,我主要探讨一下在高中数学课堂进行分层走班教学的利与弊,希望能为分层走班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高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利

1.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

分层走班教学是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进行班级划分,一般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是学习成绩最好的班级,B层次则处于中端,C层次是学习水平最差的班级。通过这种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没有进行分层走班教学之前,每个班级都会存在学习能力有较大差异的学生,这也为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教学困难,老师无法依据班上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符合每位学生学习需求的课堂教学,只能按照班上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进行课堂教学,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来说都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以“直线、圆的位置关系”为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此项内容时,老师的教学会存在些许差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A层学生来说,要掌握几何法和代数法等不同的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对于B层学生来说,如果太多的判定方法在一时之间难以掌握,可以先在学习初期掌握一种判定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对于C层学生来说,由于数学基础较差,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掌握通过圆心与直线的距离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不急于让学生将较复杂的方法学会,要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2.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对于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来说,洞察力是其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老师需要对班上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深入洞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方法的决策。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后,老师更易于对班上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深刻洞察,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处在一个区间范围内,老师很容易将各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掌握,这有利于老师成为一名研究者,即能够对学生进行充分研究,继而能够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订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策略。由于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大体相同,老师的教学安排也更容易使更多学生得到满足。以C班学生为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数学基础不牢固的问题,因此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度较低,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得到的课堂反应也是基本一致的,这些学生对于老师课堂讲述的反馈也不会被湮没在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相反的反馈声中。所以,老师在经历过几次课堂教学之后,就能准确掌握这个层次的学生适合怎样的教学进程。比如,在学习“空间集合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老师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力测试,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当,空间想象力也不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便于老师快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准确测定,以便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掌握讲课的难易程度。

3.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由于对学生进行了分层,因此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讲课进程也就更加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将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理解吸收,而在之前没有进行分层时,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的学生都由同一个老师进行授课,老师不可能会顾及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只能按照班上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进行教学。这样会导致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太多自己需要的知识,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则可能出现听不懂的状况,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实行分层教学之后,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都是符合自己实际学习需求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将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高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弊

1.榜样的缺失

进行分层走班教学之后,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榜样的缺失,尤其对于C层次的学生来说,进入的班级中其他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都和自己不相上下,学生找不到一个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当作参考的榜样,在课下时间也不能找到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自己进行辅导,长此以往,学生在自己班级的数学成绩可能名列前茅,但是与其他层次的学生相比可能还处于较低水平,只是学生缺少参考榜样,便难以知晓自己与榜样的差距,这样会使一部分学生安于现状,止步于当下,没有继续前进的动力,从而影响学生的进取心。

2.学习压力增大

对于A层次的学生来说,虽然班上的所有学生都被分到了最高层次的班级,但是班级内部还是会对学习能力进行重新划分,仍会有学生处在班级的中下游。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班级层次较高会成为其压力的来源。因为这种班级的学习氛围较浓,而且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在学校中是处在前面的,那么处在班级中游和下游的学生便会更加努力向着学习成绩上游的学生追赶,但是却很难实现超越,自身无法进一步提升,那么便会给这些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较大压力,不利于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

3.C层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一定伤害

在进行学生分层的那一刻,或许C层的学生便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这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这些学生原本的数学学习能力就较差,落后于其他同学,在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追赶时,却被告知今后将与其他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起学习数学,这会让这些学生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也會使这些学生变得更加不自信,自尊心受到一定的伤害。如果这些学生不能将自己的心态摆正,那么这种分层的教学方式便会使得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变得更差,甚至还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由原本的努力追赶变成了“破罐子破摔”,再无努力之意,这样是得不偿失的。

在高中数学课堂进行分层走班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能够营造更加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教学氛围,但是,从学生的心理来看,这种教学方式还是存在较多的弊端,不仅会给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增添更多的学习压力,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这样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很可能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笔者看来,分层教学还需要谨慎行之,老师选择教学方法一定要秉承以生为本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式真正符合学生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军海.综合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4(6).

[2]刘颖.如何发挥学生身边的榜样作用[J].教学与管理,2013(22).

[3]赵秀芬.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教学研究[D].青岛大学,2014.

篇5:高中数学分层走班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方案提出了课程改革“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并要求各学校“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然而,传统的授课形式是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教师面对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即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核要求)。虽然教学研究机构一直大力提倡学校改变教学方式,先后出现了“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以期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但由于行政班级中学生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材施教只能是空中楼阁。目前,行政班教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呈现两极分化,造成学优生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要求,学困生出现学习信心不足、渐渐失去动力的现象。

为了尊重学生差异,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校从2014年2月起,实施必修课走班制度。在学科分层、学生选择、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物理学科也在分层之列。本文是从物理教学方面谈谈分层教学的实施。

二、分层次走班教学的背景

所谓分层走班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均不同,对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按不同的要求实施,其实质就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

学校近十年本部高一年级学生班级人数情况,如表1所示。因学生转学、出国、病休等原因,以下数据与实际招生人数略有出入。

虽然从表中反映出的学生总人数呈下降趋势,但实际上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差异都很大。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多数教师觉得如果对全体学生按相同的教学计划、相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同的考试评价标准,完成相同的教学目标,必然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也必然会导致学生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差异越来越大,压抑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不利于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更不利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向理想的方向发展。同时,按12个班级平均,每班人数不足40人,为走班创造了条件。为此,学校决定在第二学期实施必修课分层次走班教学。

三、学科分层次教学的内涵

分层次教学,具体可概括以下三个方面:即分层教学、分层作业考试和分层提高。

1.分层教学

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给每个学生一个基础平台,然后在稍高于他们的水平上提出要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表2所示。

2.分层作业和考试

实行分层次教学后,每天的作业,每一单元的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和采用不同的试卷。各层次以“教(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分层命题、分层次考试、分层检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计划。

3.分层提高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正视这种差异性。我们分层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自信,学业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我们要通过分层次教学,使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分批次地稳步提高。

四、分层走班制后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下面就高中物理教学分别从不同的几个侧面谈谈高中物理学科如何实施班内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的分层要求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测评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分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差异”为原则,以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与学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高科学素养的可能。在制定具体教学要求时,要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都要分层进行要求。对于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的“识记与简单应用”“经历过程”“情感体验”部分,必须要求每个学生都达标;而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理解、应用”“实验探究”部分,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别达成不同的目标。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这里窥斑见豹,展示一节课的某一维度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例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在直线运动的情景下,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主要是用动能定理探究,要求所有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探究任务。

②在曲线运动的情景下,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需要用到极限的思想和微分的观念。要求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示推导的方法进行迁移,要求高于直线运动的探究,对A层学生来说需要启发引导,而B层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合作下完成目标,C层学生则独立完成任务。

③在有弹性势能存在的情景下,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属于较高层次的目标,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因此,C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或独立达成目标。而B层和A层学生实现这一目标有难度,教材对这一部分也不做明确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一介绍或者将其放在课后作为“课题研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探究活动。

2.教学活动分层设计

要分层次教学,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帮助学习者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意义和理解,才能尽可能地因材施教,才能做到精心策划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了开发利用这种差异资源,教师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和开发教学事件。

下面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说明教学活动如何展开:

在分层次课堂教学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通过互助合作,适当地组织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协作进取的精神。这不仅能提高后进生的学习质量,也能使优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还能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学习气氛。分层次教学使基础好的学生可少受基础弱的学生的拖累,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给他们帮助差生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基础差的学生可受到老师、同学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消除厌学情绪,学习热潮居高不下。这样,可以把机会最大限度地让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力求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教师先发散后引导,让各类学生有充分展示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积极性得以保护,创造性得以发挥,科学素养得以提升。

3.课堂提问的分层设计

教师要善于实行分层提问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提问内容和方式。一个有经验的、优秀的物理教师往往善于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辨析物理过程,掌握物理规律,使教学难点得到分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用来考查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教师提问被定义为低水平的提问,用以考察学生的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教师提问被当作是高水平的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要有清楚的了解,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提问过易,缺乏启发性和探究性,学生感到乏味不愿回答;提问太难,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冷场局面。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问要求,对于A层次的学生提出较基础的问题;对于B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较灵活的问题,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对于C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要善于实施换位提问的策略。

教学实例 《电阻的测量》这节课,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仪器,对于A层学生可以提问电表的使用方法和如何读数,然后请学生设计电路图。对于B层学生,完成电路图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两种电路图的误差来源,适用条件。对于C层学生,完成B层的任务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若一位同学在实验时,发现电流表已坏,请你想一个办法,不用电流表测量未知电阻,还需要哪些器材,画出电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追问:如果电压表已坏,如何不用电压表测未知电阻?注意:本节课为了达到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课前要充分备好学生,安排好各层次学生的活动,才能达到分层提问,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思维的目的。

4.作业的分层布置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掌握知识上的能力差异,分层次要求完成作业。总的原则是:分层布置、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分层设计、分层要求。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为主(如课后练习与作业本),B层以夯实基础为主,同时配有一些有一定思维含量的习题,C层是一部分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比如学考中的难题和高考中的中等题)。在作业上分三个层次布置和批改。学生对自己的层次很明确,作业层次分明,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

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能力差异,并由学生按层次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避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A层的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对B层学生有一个进步的目标和空间,对C层学生有了相对明确的要求,减轻负担,提高了时间利用率。

5.单元测试的分层命题

分层走班之后,平时考试、考核也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层考查。每份试卷中的试题要包含三种层次的命题,可以按:基本题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B层和C层学生必做,A层学生选做;能力题C层学生必做,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不做。三类题的比例可以为基本题占80%,提高题占15%,能力题占5%。分类考查后,要根据考查的不同结果,及时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要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行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到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例 对匀减速运动规律的考查

A层学生可以以考查公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为目的:“歼十”战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战机,已成为我国空军最可靠的蓝天卫士,大大提高了我国空军捍卫祖国领土的能力。在某次战机巡航归来降落地面时的速度为60 m/s,制动加速度为5,则制动16 s后,飞机的制动位移是多少?

6.评价方式的分层化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中学物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转变学生对物理课程的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随着内容的增加,他们的能力不断发展提高,学习的决心和信心逐渐加强。因此,能否保持和维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正确评价。教师的评价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实际情况表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教学活动只有面向学生的客观差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促进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所以,教学中的评价环节不可轻视,而分层走班使得评价方式更为合理,有效。

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表3)。

这样做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篇6:高中数学分层走班

此文章不是作者本人所写,是别人所写,并且没有经过写作人员的同意,所以只能将文章发到网上,如果作者用这个文章评职称,将会告其侵权

新课改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搞一刀切的模式,学生学习成绩层次分明,成绩不好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出现偏科甚至厌学情绪,成绩好的学生没有太多兴趣投入到数学当中去,无法在总成绩中发挥出优势。这些都同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相违背的,实践发现,在教育积极探索中,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教学,因材施教,能够有效的解决好这些问题。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强调有区别的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强调因材施教。这是现代教育理论意义上的一个重要理论,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所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是当前新课改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中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在积极探索中应运而生。

一、转变教学教育观念,促使学生想学数学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对于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还不能够一下子就转化到研究教育理论的方面上来,无法转变自己本身的教育观念和适应走班制教学模式。所以,首先教师本身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转变教育观念,不能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而言转而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稳定好被分在较慢教学进度的数学班的学生情绪,表扬和鼓励学生们,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明白自身的优缺点,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当然,教师观念的转变还应该体现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教师要积极注重的针对不同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其是对于高中数学学科来说,这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是各学科中教学、学习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学起来比较枯燥,有许多高中生因此失去了兴趣,影响了成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进行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课集合中,教师应该对于刚刚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把握,要利用多媒体教具,从学生的实际入手来学习。“同学们,蓝蓝的天空,一群鸟儿在快乐的飞翔!清清的湖水中,一群鱼儿在自由的游泳!鸟群、鱼群都是同一对象汇集在一起。”由此来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带给学生一个新奇的体验。再比方说,在接触到集合的时候,教师接着以生活为例,提问:“请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你的情况。学校、班级、家庭等”从“学校、班级、家庭”几个词语入手,来学习集合的概念。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使学生能学数学

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最直接和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实施有区别的教学。A班、B班和C班是三个不同数学层次的班级,学生们的数学水平不同、能够接受的教学难易程度不同、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相同。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目标、内容、计划和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数学。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和图像”一课中,教师要针对A班和C班的不同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在A班教学中,教师可以简单请同学们预习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并且在黑板上提出问题:“什么是函数?判断下列是否为函数:x→y2,x∈R,y∈R”,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而在C班也不同,教师要放宽教学进度,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给x一个值,y就有唯一确定值与他对就,那么x是自变量,y叫做x的函数。”接着讲解函数集合的定义,并举例子说明A={1949,1954,1969}B={542,603,705},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集合B中都有唯一一个数与之相对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习数学。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学好数学

学习数学并不是一时之间的兴趣和爱好,它是一个长期性的行为和习惯。教师在有区别的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流动性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好每一个班级的学习数学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观念、交流讨论,并且进行专门的课下帮扶辅导活动,一个学生对应一个学生,既能帮助学生共同学习,又能增加集体荣誉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不同,根据教材的内容不同制定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做好不同学生的教学准备工作。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学“三角函数”一课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习了三角函数的正弦、余切和余弦基本知识后,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当知道sinx>o,tanx>0时,x为第几象限的角。学生们讨论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带领学生一起来补充答案,并且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气氛热烈的时候要适当鼓励平常不善于发言的学生来回答,并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热烈的学习数学的班级之中。

篇7:分层走班的感想

分层走班是为了让我们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不同等级的班级中,让我们学到不同含金量的学习内容。在未走班前,对于难题,基础扎实的同学,只要老师一讲,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但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老师即使讲很多遍,他们也很难理解,或者还很模糊。这样,老师为了照顾到全班学生,我们整班学生的学习进度就会落下许多。同时,基础好的同学由于已经领会了老师讲的知识,听到老师还在重复原来讲的东西,往往会开小差、做小动作,甚至会产生麻痹的思想,学习反而会下降。

通过分层走班后,班级内的同学之间充满了竞争,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讲清楚基础知识后,可以讲一些比较难或者比较深奥的题目,让学生懂得更多题目的解法,并且上比分层走班前更多的学习内容。还可以与其他优秀学生比较,向他们学习学习方法、解题思路。在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习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如今,我已经学到了许多关于能够更好学习的方式、方法,能明白更多较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明白了态度决定你最终能达到哪一种学习水平、深入到学习的深度及探究学习的高度。通过走班,让我们每一个学生,深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基础好的学生,在老师们的教育帮助下,能“吃饱”;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能“吃好”,充分“消化”,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

篇8:高中数学分层走班

一、走班分层教学的提出

学校为此查阅了大量资料, 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 根据学生差异, 采取分层教学, 尝试在初中数学、英语学科中采取“走班模式”, 就是不打散学生的行政班级, 保持任课教师不变, 只在上数学、英语课时, 实施两个行政班之间的AB分层教学, 这种小范围的分层, 因为没有改变学生的行政班级和任课教师, 最易被学生和家长接受, 这样可以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 在A班重基础的同时加强拓展延伸, 满足优秀生, 在B班以基础为主, 反复巩固, 照顾学困生。达到正视学生的差异, 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走班分层教学的探索

1. 分班前的准备, 理顺教师情绪。

学校在试点年级刚进入初一时, 就组织年级全体教师学习分层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模式, 让老师们讨论和思考, 什么时间开始分层教学, 如何分层, 教学实施中的具体办法等。因为实施走班式的分层教学, 同一学科教师每天上课要面对的是不同程度的两个班级, 虽然是同一节教学内容, 但在具体教学实施中, 教法和难度必然不同, 教师的教学已经不再是以往两个行政班之间的重复, 必然加大教师的备课和上课难度,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教师工作量更大, 而教师才是教改的关键。学校用一年的时间实施这种从下到上的, 从上到下的磨合, 每一次讨论时校长、主管副校长、教研室主任都与老师们一起, 倾听并解疑, 让教师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甚至是反对意见, 让不同的意见在碰撞中不断融合统一, 最终达到一致。理顺家长情绪。学校考虑到实施AB分层, 分到A班的学生家长不会有意见, 但分到B班的学生家长会有意见。初一之后学生的两级分化已经出现, 学校把分班的时间确定在初二, 要求各班主任先在班级摸底, 会分在B班的学生家长中, 意见最大的可能是那几个, 班主任先做好这些学生家长的工作, 以免分层教学刚实施就遇到来自家长的阻挠。对于班主任做工作中有难度的家长, 交给学校, 由学校领导来做。然后召开家长委员会, 告知学校这样做的目的和具体的做法, 先听取他们的想法, 做必要的解释, 让家长委员会在家长中起宣传和引导的作用。最后召开全体家长会, 向家长说明, 走班教学不是分快慢班, 只是分层教学的一种方式, 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并且向家长承诺四不变:教材不变, 班级不变, 教师不变, 进度不变, 从而打消家长的顾虑。

2. AB分层。

学校认为,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入校, 有层次, 不明显, 而且变化快, 还不宜分层教学。因此, 学校在学生初一结束升入初二之前, 根据学生初一期末考试的语数外三科成绩, 将语数外是同样教师任教的两个行政班的学生分成AB两个层次, A班是成绩好的学生, 从管理的角度, 这部分学生分多一些, 占到60%, B班是成绩低的学生, 人数少一些, 有利于班级课堂纪律的保证和教师对B班学生的关注度。在分班过程中, 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 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 在自愿的基础上做调整, 形成数学和英语的AB班。学校在排课表时, 同一节课要把数学和英语课排在一起, 两个行政班, 课表一个班数学, 另一个班一定是英语, 学生按正常课表上课, 遇到数学、英语课时, 自然分成AB两个层次, 进两个行政班, A班如果上数学, B班必然是英语。每学期终结综合评价后调整一次, 实行动态管理。这种上课, 不影响其他班级和课程, 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是分层教学中影响面最小的。

3. 实施教学, 因材施教。

教师在备课时, 同一个课时, 有两份教案, 或是一份教案, 注明在不同班级的不同教法, 为了能让教师尽快适应, 学校规定了集体备课, 备教材的同时备学生, 针对学习能力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师们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同一个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 学多少, 如何学;讲多少, 如何讲;练多少, 如何练。针对A班的教学, 不但识记、理解、应用三个维度都要达到, 还要注重拓展和延伸,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注重学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容量加大, 梯度设置明显, 学生自学就可以明白的内容, 就放手, 教师增加教材活用综合应用部分内容, 增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内容, 按4∶3∶3的比例布置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作业;在A班, 教师侧重激发、挖掘学生潜力,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对B班的学生, 三个维度中, 把识记和理解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达到简单应用, 一般不要求综合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降低梯度, 放慢速度、增加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重点的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反复巩固, 达到当堂解决;按7∶2∶1比例布置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作业, 而且提高性和综合性作业可以选做;在B班, 教师侧重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以此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反思交流

任何课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任何教学模式也不可能立即成型, 必定有实践-反思-修正-再运用-再实践的过程。为了缩短研究的过程, 学校在尝试和推开走班分层教学的过程中, 组织了多次讨论会, 论证实施方案;学校领导直接分到备课组, 参与备课指导;加大听课力度, 挑选出符合要求又比较有新意的课, 组织全校观摩研讨;开设校园网论坛和微格教学, 让教师自我反思, 互相帮助;学期过半时, 听取实验年级的师生、家长意见, 学期结束时, 召开实验年级教师座谈会, 商议新学期的修正方案;一年的实验结果呈现出来, 组织教师经验交流会, 安排实验年级指导新的年级全面推开。由此逐步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学校实际的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走班分层教学的感悟

1. 提高课堂效率。

走班分层教学, 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 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层次, 再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练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走班分层教学要求同一个教师针对同一内容用不同方法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 即每一个任课教师既要担任高层次教学, 又要担任低层次教学, 这样有利于学校合理利用教师资源, 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对教师教学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教师在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 有利于促进教师继续学习, 提升教科研能力, 尤其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促进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

3. 面向全体学生。

走班分层教学模式下, 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 在师资、学习条件上享有同等待遇, 与传统的快慢班、实验班有着本质的区别。快慢班、实验班的学生在师资、学习条件上享有不平等的待遇, 实施的是好教师教好学生, 学校的优质资源让少数好学生享受, 关注的只是升学率。而走班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模式, 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以逐步缩小差距, 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学校已经有了三年的实践, 已经毕业的初三年级是在初三率先尝试的, 中考的重点率和上线率都在地区领先;将要毕业的初三年级是在初二推开数学、英语走班分层教学的, 这两门课的抽测、统考无论优秀率还是及格率都在地区领先。因为教学效果的呈现,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认可, 现在全校初中年级都在推广这种模式, 周边学校的教师也逐步前来观摩和学习, 学校也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 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上一篇:让心,静一静的美文下一篇:应急处理方案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