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片断教案实录与点评

2024-07-14

《荷花》片断教案实录与点评(共4篇)

篇1:《荷花》片断教案实录与点评

片断一:分层品词,赏雾凇秀美

师: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一下你最愿意用文中的哪一个词来描写雾凇奇观的美。

生:我用“千姿百态”,因为这个词写出了雾凇各种各样的美丽姿态。

师:是呀,千姿百态确实写出了雾凇姿态的美。

生:我用“琼枝玉树”这个词,因为它告诉我枝头上的霜花像玉一样美。

师:“琼”是个生字。它指什么呢?

生:“琼”是指美玉。

师:“琼”和“玉”常用来表示美好的事物,如好的酒叫——(学生说“琼浆玉液”。)

师:漂亮的房子称——(学生说“琼楼玉宇”。)

生:我用“洁白晶莹”,因为它把雾凇洁白无瑕、晶莹透亮的美写得很形象。

师:雾凇的确是一道秀美的奇观,而它的美也确实不能用一两个词道尽。

多媒体出示:

雾凇奇观

洁白晶莹 缀满枝头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篇2:《荷花》片断教案实录与点评

师:同学们, 你们看这是什么? (出示课件)

生:豌豆。

师:说对了!现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写这个字。 (板书:豆)

师:你们再看看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 (出示课件)

生:他们在剥这些豆子。

师: (板书:剥) 同学们齐读这个字。

(生读, 有人读b佟o, 有人读b侪。)

师:这个字应该怎么读呢? (出示“剥”字读音和解释) 同学们看, 这个“剥”字在字典里有两个读音。一个读“b佟o”, 一个读“b侪”。用在口语中的时候, 读“b佟o”, 意思是去掉物品外面的皮、壳或其他东西。比如“剥花生、剥豌豆、剥葱皮”等。另一个音就是你们刚才读的“b侪”, 读这个音的时候, 意义也基本相同, 只是读“b侪”时, 主要是用来和其他字组成一个合成词。比如“剥夺、剥落、剥削”等。同学们想一想, 这两个字, 应该怎么读呢? (出示:剥豆)

【点评:对于学生来说, 只单纯地读准“剥豆”中“剥”字的读音显然是不够的。教师从“剥”字的不同用法入手, 帮助学生区别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读音, 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剥”字的两种不同使用情况中, 能够准确辨析出课题中“剥”字的正确读音, 是对所学知识的实践与运用。】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遇到难读的词和句子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 师相机正音并指导学生读好难读的词句。)

师:这一课有哪些生字或词语要提醒大家注意呢?

生:请大家注意第1自然段“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中“白瓷盆”这个词。

生:请大家注意这些词:利索、敛声息语、手起豆落、皆是、停歇、怜爱、凸起、隆起、土丘、全然、执著、沮丧、清澈、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大可不必、承受、磨难。

师:课文中有一些句子读起来很拗口, 你觉得哪句不好读?

生:“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 儿子忽然站起身, 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 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生:“一时, 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 只见手起豆落, 母子都敛声息语。”

生:“没有赌气, 没有沮丧, 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生:“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 小心翼翼, 实在是大可不必。”

师: (投影出示以上句子) 谁愿意把这几句难读的话读给大家听?

(生再读句子, 师相机指导。)

【点评:针对课文中拗口难读的句子进行集中指导和反复练习, 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顺、读通的重要方法。】

二、理清脉络, 提炼重方法

师:同学们都能读正确, 很了不起!现在同学们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写了儿子和母亲剥豆比赛的事。

师:说对了!能不能再详细些呢?

生:课文写了儿子和母亲比赛剥豆时母亲想让儿子赢, 又不想让他赢的矛盾心理。最后母亲赢了, 并且从中领悟出了一个道理。 (师相机指导学生把内容说得更准确、全面。)

师:这次就说得比较具体了, 同学们以后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 不要只简单地用一句话说出写了一件什么事, 最好还能简单地说出事情的梗概。现在就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概括的, 试着和同桌说一说。

【点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的培养更多地被当成一种“符号”出现在阅读教学中, 渐渐被形式化, 以至于学生口中的“主要内容”多半都演变成了一句高度概括而并不见文章故事梗概的套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设计了有梯度、有层次的步骤, 一步一步把学生概括的主要内容引向全面和深入。】

师:现在同学们看看课文, 有没有发现很多段落中都出现了“引号”?

生:是。

师:文章中通常把人物的对话加上引号, 你仔细看看这篇课文, 加上引号的地方都是对话吗?

生:不, 母亲心里的想法也加上了引号。

师:对!因为这是直接引用母亲的想法, 所以也加上了引号。现在你能根据这些引号中的内容把这篇有16个自然段的课文分成“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三个部分吗?

(生先自己分段, 再与同伴交流。)

师:现在是不是觉得课文层次比刚才看起来更清晰了?

生:是。

师:对于一些篇幅较长或是自然段较多的文章, 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的方法来学习, 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点评:在本课中, 由于引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与心理活动, 所以导致课文自然段较多, 对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造成了一定障碍, 因此, 按照一定顺序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对于学生学懂文本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体会情感, 朗读练运用

师:现在同学们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内容, 思考三个问题。我先出示前两个问题, 因为第三个问题很难, 我怕你们不敢尝试。 (出示)

1援这是一场公平的比赛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援比赛前儿子说了哪几句话?

生:这不是一场公平的比赛, 因为母亲的盆里已经有了一些剥好的豆。

师:比赛的起点不同。还能从哪儿看出比赛并不公平?

生:这是成年人和孩子之间的比赛, 所以不公平。

师:你的意思是母亲的剥豆速度应该比儿子快, 所以并不公平, 是吗?

生:是。

师:你不仅善于观察, 而且思考问题很全面、很深入, 了不起!同学们, 单从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不是一场公平的比赛。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比赛前, 儿子说了哪几句话, 分别是什么?

生:比赛前, 儿子说:“对。”“不, 就这样, 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师出示对话)

比赛前

母亲:“想比赛?”

儿子:“对。”

母亲:“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 可你只有几粒。”

儿子:“不, 就这样, 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师:现在, 我们来看着投影上的对话完成第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3)

3援通过儿子的语言,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同龄人? (不能用词语概括, 只能通过朗读儿子的话来展现。)

(生朗读儿子的话)

师:谁来说说, 这展示的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生:自信的少年。

(师指导学生继续朗读)

【点评:第三个问题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这必是学生在读懂课文、了解人物内心活动之后, 经过理解、内化而展现出来的人物“心声”, 而绝非通常意义上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 这也是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锻炼。】

师:同学们看看课文, 书中是用哪两个词来概括儿子的特点的?

生:自信、大气。

(师板书:自信大气)

师:儿子在比赛前, 表现得一直是那么从容, 可是, 作为比赛另一方的母亲, 心情是不是也如此轻松呢?你能用文中的两个词来概括母亲的心情吗?

生:瞻前顾后、小心翼翼。

(师板书:瞻前顾后小心翼翼)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瞻前顾后”,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比赛中”这一部分, 看看母亲是怎么“瞻前”, 又是怎么“顾后”的。找出母亲的心态发生了几次变化。

生:四次。

(师出示)

“让儿子赢吧, 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 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 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 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见他如此投入, 我心生怜爱, 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 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师:我想请四名同学分别来读这四句话, 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练读一下。

(生练读)

师:谁想来读?

(四名学生各读一句)

师:读得都不错, 我听出了你们这四位“母亲”的小心翼翼。现在我再给同学们些提示 (把句中“慢、快、缓、紧”四字标红) , 现在, 谁想再来试试?

(四名学生各读一句, 突出了红字。)

师:真不错, 你们是犹豫不决的四位“母亲”。我们来一起合作读这一部分。

师:母亲瞻前顾后是因为她想到———

生:“让儿子赢吧, 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

师:母亲瞻前顾后是因为她又想到———

生:“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 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 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师:母亲瞻前顾后是因为她见到儿子———

生:如此投入, 自己心生怜爱。

师:母亲瞻前顾后是因为她最终想通了———

生:“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师:做母亲真不容易!同学们, 你们觉得, 母亲还仅仅是在剥豆吗?她也在把自己正处在矛盾和担忧中的情感, 一层一层地剥开。我们看到的, 是一颗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犹豫不决、躲躲藏藏、闪闪烁烁的良苦之心。 (板书:见心)

师:一直在变化的, 是母亲剥豆的速度:有慢、有快、有缓、有急。而不变的, 则是母亲这颗良苦之心对儿子深深的———爱。 (板书:是爱)

师: (板书:) 这哪里是在剥豆啊, 分明是在剥心啊!

【点评:“比赛中”这一部分的教学, 掀起了本课一个高潮。学生在“了解—练读—品味—朗读—展现”的过程中, 由“剥豆”开始, 把母亲的情感一层一层剥开, 经历了“剥豆—见心—示爱”的情感升华过程, 一个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的慈母形象便在学生深情的朗读中愈见高大!】

师:就这样———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 一盆一碗, 一大一小, 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 但凭常识, 我知道儿子——— (输定了。) 我正想淡化结果, 他却——— (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 先将——— (他的豆倒进去, 正好一碗) 然后又用——— (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 ) 也是——— (一碗) 只是——— (凸起来了, ) 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师:比赛的结果见分晓了吗?谁赢了?

生:母亲赢了!

师:儿子是怎么说的?

生:“你赢了。”

师:你们和别人比赛自己输掉时, 说过这样的话吗?

生:说过。

师:当你气急败坏时, 你会怎么说这三个字?

生: (生气地) 你赢了!

师:听出你生气了!如果比赛输掉了, 你情绪十分低落, 垂头丧气地说这三个字, 又该是什么语气呢?

生: (声音低沉地) 你赢了!

师:如果输掉之后, 你极不服气, 阴阳怪气地说, 又是什么样呢?

生: (阴阳怪气地) 你赢了!

师:可是, 同学们, 一个输不起的人, 往往就是一个赢不了的人, 只有坦然地面对失败, 才会有成功的那一天!文中儿子又是怎么说这三个字的呢?

生:他“轻松”地说。

师: (出示) 是啊, 这个时候, 儿子完全没有剥豆时的———

生:认真和执著。

师: (板书:认真、执著) 他只是朝我笑笑, 很轻松地说———

生:你赢了。

师:“是平局, 我本来有底子。”

生:“我少, 是我输了。”没有赌气, 没有沮丧, 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点评:如果说“比赛时”这个环节让学生“走了进去”当作者, 那“比赛后”这个环节教师又让学生“走了出来”当读者。教师独辟蹊径地设置了多种语言环境, 给短短的“你赢了”三个字赋予了多种内涵, 学生在不同情感背景下的朗读对比中, 对“轻松地说”这一情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朗读得出神入化。这一环节的设置, 妙不可言。】

四、明理言志, 拓展促提升

师:在生活的道路上, 难免有磕磕碰碰, 当我们遇到这些挫折和失败时对自己说——— (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生读。)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 让我们对所有的母亲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对平凡的母子, 一次剥豆, 剥出了勇于挑战的儿子, 剥出了真实理性的母爱, 也剥出了共同成长的母子, 生活真是处处皆学问!最后让我们对大家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现在, 让我们来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出示)

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 小心翼翼, 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 该承受的, 该经历的, 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 伤痛、伤感、伤痕, 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 真实的生活有快乐, 也一定有磨难。

师:这是母亲的想法, 那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 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这段话? (出示改编后的话)

对我们来说, 该承受的, 该经历的, 都应该让我们体验。失望、失误、失败, 伤痛、伤感、伤痕, 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 真实的生活有快乐, 也一定有磨难。

师:最后, 老师送同学们一首小诗, 诗的题目就叫《生活是一首诗》。

生活是一首诗, 朦胧、绚丽而又多彩。

生活是一支歌, 清脆、委婉而又动听。

生活是一杯酒, 辛辣、芳香而又浓烈。

生活是一幅画, 五彩、斑斓而又淡雅。

读生活的诗, 是一种情趣, 或低吟, 或朗诵;

唱生活的歌, 是一种享受, 或深情, 或狂放;

品生活的酒, 是一种陶醉, 或浅酌, 或深饮。

作生活的画, 是一种幸运, 赤橙黄绿青蓝紫, 由你来调配……

【点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 也一定有磨难。”这是本文要传达给读者的启示。教学中, 教师却反其道而行之, 没有对这个段落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 而把这个段落夹在了“对……说”和“生活是一首诗”这两个拓展训练之间, 采取替换人称读的方式来理解, 很是特别。没有多次出示和反复咀嚼, 只是在让学生跟随着比赛的进行一路缓缓走来, 以感悟替代讲解、以朗读替代表述, 伴随着动人的背景音乐, 文章的深意润物无声如涓涓细流般慢慢流淌进了每个人的内心。】

附板书:

【教学随想】

《剥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 作者是著名作家毕淑敏。本文短小精悍, 语言简洁、生动。教学时, 我着重关注以下三点。

1. 推倒词语教学的“墙”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是一面“墙”, 其与阅读教学中精彩纷呈的朗读、体悟、表演等环节比起来显得乏味和枯燥, 所以在公开观摩的展示课中更容易被压缩和忽视, 甚至有些教师会选择“绕着走”。而作为阅读、理解、写作的基础, 词语教学的重要性却又不言而喻。

其实, 在“迎难止步”与“迎难而上”之间, 我们更应该看到困难背后的价值所在。以本课为例, 文中“敛声息语”“瞻前顾后”等词语固然为学生阅读带来一定障碍, 但其更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走进人物内心的重要“抓手”。正所谓“墙推倒了就是桥”, 推倒了词语教学的“墙”, 就铺成了阅读理解的“桥”。

2. 抓住语言描写的“魂”

本文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内心活动描写, 如何找到最能凸显人物个性的语言进行反复的体会和运用, 是学习本课的关键。

“你赢了”是母子间众多对话中非常普通的一句, 但这三个字却正是文中“儿子”轻松面对胜负、坦然接受失败的最有力体现, 是人物的灵魂所在。

教学时, 我便选择了这极易被忽视的“你赢了”三个字和学生反复揣摩、朗读和运用, 把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3. 感受现实生活的“真”

“生活是实在的, 真实的生活有快乐, 也一定有磨难”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一句不仅是作者作为成年人、社会人发自内心的感慨, 更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提醒和忠告。而让只有12岁左右的孩子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 体会到生活的坎坷和不易又谈何容易?

其实我们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去体会母亲内心的纠结, 也不能让学生提前去经历生活的磨难与辛酸, 生活的一切终究会到来, 我们不必过度地阐释引申文本、不切实际地一味拔高, 那只是与自然相悖的一厢情愿。

篇3:《尊严》课堂实录片断及点评

生: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读得好极了!这是镇长杰克逊对他的女儿说的话。咱们全班再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这句话里的“他”指得是谁呀?

生:“他”指的是这群逃难的人中的一个小伙子。

师:他的名字叫——哈默。(课件展示)哈默是美国的石油大王,任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曾经是美国的首富。早在197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就高达60亿美元。但是,他刚到沃尔逊小镇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赶快读课文,找到那句话,用横线把它画出来。

(生读课文,画句子)

师:画好了吗?你来读。

生: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师:对,“脸色苍白”“骨瘦如柴”这两个描写外貌的词语,让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感觉这个人非常瘦,应该很长时间没有吃东西了。

生:我感觉这个人已经很不健康了。

师:那是因为长期没有充足的食物。谁来读这句话?

生: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师:都已经快要倒下了。在我们面前呈现出这样一个人,你来读。

生: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师:同学们,这样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沃尔逊大叔却说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尊严。咱们沉下心来,好好地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用笔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出哈默有尊严的语句。开始。

(生读课文,师巡视)

师:读好了可以举手示意老师。(生陆续举手)咱们来听听同学们的交流。

(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三句话)

师:真能干!孩子们,你们找到的这三句话,老师也找到了。(课件展示)我们来看看,这三句话都是围绕人物的什么来写的?

生:动作。

生:语言。

师:非常好!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三句话,看看哈默说的这三句话都说了一个什么意思?

(生齐读)

师:哈默这三句话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思,那是什么?

生:必须要靠自己的劳动换来东西。

师:说得太棒了!哈默坚决要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板书)同学们,咱们来好好读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能从这三句话里体会到哈默有尊严呢?

(生默读)

师:咱们先来交流第一句话。谁来把第一句话读一读。

生: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师:谁对这句话有体会?

生:这句话显示出了哈默一定要干完活儿才吃杰克逊大叔的食物。

生:他不像平常那些逃难的人,不需要干活就直接去吃食物了。

师:这就是哈默他做人的原则。此时的哈默已经是饥肠辘辘,当食物摆在他面前时——

生:他坚持要用自己的劳动换来食物,不像其他逃难的人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

师:你真会联系上下文,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句话吗?

(生读句子)

师:读得非常好!再来看看这句话里哈默的动作——“仰起头问”,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觉得哈默很尊重镇长杰克逊。

师:对呀!尽管他是一个难民,却没有因为自己的饥饿而不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了自己。他坚持要用劳动换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第二句,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哈默当时听了镇长的话,目光顿时灰暗了,他还是说:“先生,我不能吃你的东西,我要用劳动来换。”从这句看出来他一定要先做劳动,然后才能吃东西。

师:你这个“一定”啊,说得非常好!他目光灰暗下来,说明他心里——

生:心里想我一定要用劳动换取食物。我是从那个感叹号知道他的心情是非常坚定的,不管你怎么说,我一定要用劳动换取我的食物。

师:你真会读书,连这样一个细小的感叹号都注意到了,那你能把它读一读吗?

(生读)

师:读得不错。这句话谁还有感受?

生:我从这句话看出来了年轻人的态度很坚定。我从“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看出来他是下了决心一定要劳动才能吃这些食物。

师:这句话里有一个字重复了三次,注意到了吗?哪个字?

生:是“不”字。

师:这一个“不”字重复了三次,表现了哈默的坚定。谁来读?(生举手)请你读。

生: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师:我觉得你还不够坚定,不够坚持。

(生2读)

师:好些了。还有谁来读?

(生3读)

师:同学们,尽管这个时候哈默心里有些失望,但是依然没有动摇他做人的原则。坚持要用劳动来换取食物,这就是尊严。第三句,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的感受是,杰克逊说先吃饭再劳动,而哈默说先劳动再吃饭,这样是因为要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劳动才能换取收获,而不是吃完饭了,才去劳动。

师:他的态度是多么的坚决啊!说来读读这句话?

生:“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师:还有谁愿意读?

(生读)

师:年轻人说到,就马上做到,坚决要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这就是尊严。同学们,哈默坚持用劳动如愿以偿地换得了食物。他获得的食物和那些难民获得的食物一样吗?

生:是不一样的。因为他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这些食物,他会感觉很自豪。

生:他不像其他难民,白白吃人家的东西,而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

生:哈默不像其他的难民,吃到的是施舍的食物,哈默吃到的是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奖励。

师:太好了。难民们是用自己的可怜换来善良的施舍,而哈默呢,却用自己的劳动换得了报酬,这样的食物,他吃得安心、踏实;这样的食物,他吃得有尊严。同学们,哈默用自己的尊严换得了杰克逊镇长的尊重,把他留在了庄园,而且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他对自己的女儿说,一起读——

生:(齐读)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有尊严,这是一句多么难忘的话语,也让二十年后的哈默成为了石油大王。

【点评】:

万老师的教学重点突出,环节清晰,善于启发引导,注重点拨提升,其主要特点:一是紧扣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教师解读文本时,一旦辨出了关键词句,就意味着辨出了文章表达的主要意图之所在,意味着找出文章意脉的内在联系。抓关键词句教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入的,且能巧妙安排教学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带有“尊严”一词的中心句,这句话也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句,教师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哈默;接着,让学生找出最能反映哈默有尊严的三句话,进行重点教学,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中心句的含义。重点语句的教学做到前后呼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促使学生的理解向深度和广度迈进。理解句义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词语,懂得什么是尊严,同时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是关注学情,注重适时点拨。教师介绍哈默时,补充了课外资料,为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做了铺垫;当学生从感叹号中读出人物心情时,教师给予了很好地评价和引导;当学生理解肤浅时,教师巧妙提醒,如让学生关注描写哈默的动作词“仰起头问”,感悟其尊重他人的品格,让学生读句中重复出现的三个“不”字,体会哈默的坚定。教师恰当地点拨,使学生不断感悟到文章用词的精妙。

三是教师评价语言丰富,课堂驾驭自如,一方面说明教师思维敏捷,以生为本,评价适时、适度、适用,很好地把握表扬和指出不足的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教学功底厚实,将教学小结和调控引导有机结合,既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理解的积极性,又注重让学生明白事理、习得方法,赢得自信。多元关注,一举多得。

篇4:《荷花》片断教案实录与点评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怎样依据其文本特点上出“语文味”?怎样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实现识好字、写好字、读好文的目标?这成为我们磨课团队在课前思考的重点。

1援重点字的选择。本课要学写的生字共有9个。哪个字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磨课团队的老师们争论不休, 各持己见, 但是这些“道理”都来自于老师们自身的经验, 并不是孩子们切身的需求。于是, 我们来到已经学过这些生字的大孩子们身边, 他们的书写告诉我们, “伞”字写好不容易;我们来到将要学习这一课的孩子们身边, 他们的预习告诉我们, “游”字记住不简单……走近孩子, 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准确地找到了教学的目标。

2援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二年级虽然学段低, 但不能忽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这篇课文中修饰词特别多:大大的、透明的、眨眼的、清凌凌的……我们何不把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让孩子们来给这些词语找找朋友。这是一个综合训练的过程, 既可以让学生巩固生字, 又可以将本课学习的词语进行再运用, 使这堂课的“语文味”更浓些。

3援教学方式的选择。在体会荷叶“奉献别人快乐自己”的精神时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更合适呢?在研读教材中, 我们发现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去感悟最合适。课堂上, 通过角色扮演让他们进入到情境中, 也就更容易体验到荷叶的快乐, 然后将情感带入朗读, 读好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实录】

一、激情诱趣, 创境导课

师:同学们, 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 看, 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生:荷叶。

师: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1:大大的。

师:好, 老师先把“大大的”写到黑板上。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2:绿绿的、碧绿的……

师:你看,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词语来形容它, 让荷叶变得更加美丽了。有个小朋友就有个愿望, 想变成这大大的荷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来板书完整课题。

(生书空, 师板书。)

【点评:这里不仅完成了“导入环节”常规性揭题、激趣的任务, 而且在看似无意中渗透了“用上好词形容荷叶, 荷叶会更加美丽”的表达效果, 为后面运用修饰词的教学做了巧妙的热身。】

二、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 说说你们是怎么预习的。

生1:我标出了小节的序号。

生2:我圈出了本课的生字。

师:你们的预习习惯非常好。既然都预习了, 那同桌两人先来互相读读生词卡片。如果读对了, 你就表扬他;如果遇到了困难, 你就帮帮他。

(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合作得很默契。有没有哪个词语你想提醒大家读音的? (指一生) 其他同学从卡片里找到他提醒的词语, 举起来, 和他一起读。

生:一柄大伞、透明的、穿梭、眨眼的。

师:还有一个“游”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有个同学在预习的时候尝试着写了这个字, 可是纸不小心被水打湿, 这个字就变得模糊了。 (出示:) 你知道这一部分该怎么写吗?

生:再写个“孩子”的“子”。

师:原来是这样写啊。 (出示:) 请大家在学习纸上帮他把这个字写完整。要注意:身正、肩平、足安。

师:“游”这个字特别容易写错。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够记住它?

(生回答, 略。)

师:老师也有一个好方法, 说不定能帮你们记住它呢。 (播放动画, 边播边指导:一个方形的水池里, 一个小孩头顶着荷叶从水里钻出来, 溅起了朵朵水花。) 多有意思啊!记住了吗?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 (板写“游”字, 边写边指导:“游”字左中右结构, 中间的“方”要写在竖中线的左侧, 撇横起笔稍微高一点儿。) 请先摆好正确的写字姿势, 做到:身正、肩平、足安。

(生练写)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 老师发现大家的预习还是很不错的, 再读课文一定就更加流利了。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生自由朗读)

【点评:此环节针对“游”字的易错处分别设计了填部件引起关注———想方法自主识记———借动画识记———练写巩固强化四个环节, 让难字的学习扎实有效。】

三、细读体验, 随文识字

师:谁来读读第1小节?

(一生读, 读得没有感情。)

师: (举词卡:热情) 夏天可是位热情的小姐姐。谁再热情地读读第1小节?

(一生读)

师:我听出一点儿热情了, 可是还不够。我们先来看看“热”这个字吧。“热”是生字,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记住它?

生1:四点底就像汗水。

生2:“九”加了一个点儿, 点儿用手拿着火在玩。

(指名读)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很好地实现了“识字”与“学文”的双赢。从读文入手, 让“热”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慢慢凸显。而识记的过程中又巧借四点底表火的意思, 感受了“热情”的含义, 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师:你想变成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耀4小节, 边读边用直线画出“我想变”的东西。

生: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荷叶。 (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把相应图片板贴到黑板上, 并相机解释农历月初时的月亮就是新月, 它细细弯弯的。)

师:看, 它们都来到课堂上了。你们的词卡中有一些词语就可以用来形容它们。谁来给它们找一找朋友?

生:星星的朋友是“眨眼的”;雨滴的朋友是“透明的”;新月的朋友是“弯弯的”。

师:请你到黑板上, 把词卡贴到这些图片的旁边, 再领着大家读一读。

(生贴词卡, 领读。)

师:这些词组多美啊!请你拿起笔, 在书上把这几个词组画下来。在说话、写话的时候它们可以帮我们大忙的。

师:黑板上的小鱼、蝴蝶和蝈蝈还没有找到朋友呢, 谁来想想办法, 帮它们找找朋友?

生:穿梭的蝴蝶, 游动的小鱼, 跳来跳去的蝈蝈。

师:大家看, 我们用上这些词语, 让它们变得更加美丽、漂亮了。我们快来读读吧。你想变成什么, 就从课文中找到那句话, 美美地读一读。

生1:我想变一只蝴蝶, 在花丛中穿梭。

师:你想变“花丛中穿梭的蝴蝶” (边说边将板画补充上花丛) 小蝴蝶在这么美丽的花丛中穿梭, 该多开心啊!

生2:我想变一条小鱼, 游入清凌凌的小河。

……

师:刚才同学们想变成这么多东西,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 再来读读第2、3、4小节。一定能读得更好了。

(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真好, 读出了自己的愿望。老师也想读一读。 (配乐, 师范读第2小节, 指名学生跟读第3、4小节。)

师:这么美丽的画面, 让我们把它留在记忆中吧。 (指着板书) 作者先是想变成——— (生:雨滴和小鱼) 又想变成——— (生:蝴蝶和蝈蝈) 然后想变成——— (生:天上的星星和新月) 最后想变成——— (生:大大的荷叶) 大家看着板书, 试着背一背, 加上动作说不定能帮助你背诵呢。

【点评:此环节中贴画和找词卡朋友的设计可谓是一举多得:淤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轻而易举地了解了“新月”等知识性较强的词语, 扫除了学习障碍。于让学生在亲历词语搭配的过程中, 感受到表达效果的妙处, 产生积累、运用的欲望。盂感情朗读的指导水到渠成, 自然无痕。榆梳理顺序, 形成画面, 背诵在无意中完成。】

四、融情体验, 升华情感

师:作者最后为什么想变成这大大的荷叶?谁来读读第5小节?

师: (音乐起, 将板贴上的大荷叶拿下来) 谁想当大大的荷叶, 到台上来举着?谁想到大荷叶下面来玩玩? (生到台上扮演小雨滴、蝈蝈、蝴蝶……围着大荷叶玩儿)

师:我来采访一下:小雨滴, 你刚才睡在荷叶上, 感觉怎样?

生:很舒服。

师:小蝴蝶, 你刚才玩得怎样?其他的动物朋友呢?

生:很开心、很快乐。

师:大荷叶, 你感觉怎样?

生:很快乐!

师:一直举着不累吗?

生:它们都来找我玩, 我就不累了。

师:当一个大荷叶多幸福啊!在它给大家带来快乐的同时, 它自己也就变得——— (生:快乐了!) 所以作者才想当这大大的荷叶。 (板书:快乐)

【点评:“为什么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此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孩子们在表演体验、角色转换的过程中, 感受到了给别人带来快乐其实就是自己的快乐。难点的突破是在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情感体验中实现的。】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第5小节。

(生齐读)

生:上面的部分是伞面, 下面的部分是伞把儿。

生:那个遮雨的东西太窄了, 会被雨淋到。

师: (边板书边指导) 撇和捺要舒展, 才像撑开的伞, 小动物们才能到伞下去玩耍啊。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字, 在学习纸上描一描, 写一写。要注意身正、肩平、足安。

师: (投影展示学生写的字) 他就注意到了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奖励一颗星。老师还想提醒一下, 撇和捺的收笔要在一条线上, 让“伞面”正起来就更好看了。请你对照自己写的字, 在后面的方格里再订正一个。

(生比较、订正。)

五、梳理规律, 迁移运用

师:同学们, 夏天就要到了, 你想变成什么?

生:花朵、青蛙、小草。

师: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观察一下第2、3小节,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

生:第2、3小节差不多一样, 都有“我想变”。

师:你能不能也用上这个句式, 也模仿着作者的样子, 当一回小诗人。 (出示:我想变___。)

生:我想变一只蜻蜓, 在花丛里飞来飞去。

师:借助“我想变___的”句式会让你说得更好。生:我想变一棵高大的树木, 让别人在树下乘凉。

师:看来你也想给别人带来快乐了, 了不起!

【点评: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对“运用好词让描写更加形象”的表达方法已经有了理解、积累的过程, 这里再通过设计仿照句式练笔的环节, 为学生提供了迁移运用的机会。】

师:课文里还有两个字, “柄”和“戏”。观察一下,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左右结构。

师:虽然都是左右结构, 但是要想把它们写好方法并不相同, 你们发现了吗?

生:“戏”的最后一笔撇很霸道, 穿插到了竖中线的左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们从这两个字来看, (出示:) ,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戏”左短右长, “柄”左长右短。

师:通过对比能把这两个字写得更加规范、美观。课后同学们可以用上课堂上学的方法背诵课文, 也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字继续练习写字。下课!

上一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下一篇:外国经济史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