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教材分析

2024-05-05

七上语文教材分析(精选8篇)

篇1:七上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教材编写组

一、教材编写依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 ◎初中学生生活的逻辑 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 青少年生命成长阶段的任务 教育的引领和指导

我是一个生命,我在进行一场生命的旅行。中学生活会有怎样的风景?

我是一个生命,我的成长需要见证与陪伴。友谊真能地久天长吗?我 能和老师、父母成为真正的朋友吗? 我是一个生命,我喜欢探索。我的生命从哪来,到哪去?生命可以永恒吗?生命的意义在哪 生命不停地追问,我在不断的成长

一直以来怀抱的理想,就是以教材带动该课程的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并以课程的专业性进一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改善

--------朱小蔓

二、教材编写理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在具体落实上,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如在“少年有梦”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从敬业的角度体现了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则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我和其它生命之间,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教育„„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教材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如在谈到少年要立志,相关链接中引用《格言联壁》的一段话:“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接着正文直接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勉励学生不仅要立志,更要勤奋,不断付出努力。

其次、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也尽可能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在探讨“学习”这一话题时,把“学习”的繁体字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然后从《礼记•月令》中对“学习”的论述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内涵。

再次,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力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活动,让学生感受身上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以民族精神丰富和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3、准确把握学科特点。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如在“家的意味”中,从“家规”、“家训”以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特别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体味中华文化深厚的意味和丰富的内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和法律有机融合。同时,教材注重过程和实践,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通过实践整合态度情感、能力和知识。

4、科学遵循育人规律。

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此教材以栏目来精心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通过设计与青少年生活贴近并喜爱的活动,不断深入,在讨论与分享中达成共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主要面对的是走向新的学习生活、与同伴、老师、家人的交往,核心词是成长。教材以成长为核心,涵盖、整合有关学习、自我探索、交往和生命的话题。从引导学生生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依据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相关要求,本册教材设计了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

第一单元作为对初中生活开端的阐述,具有统领全套教材的意义,既是学生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起点,也是全套教材建构的逻辑起点。

对于刚刚告别小学生活的学生而言,中学时代是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面对一个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学生会有各种感受,也可能有各种困惑和问题。教材不是让学生被动去适应这些变化,而是把变化看成是生命成长馈赠给自己的礼物,认识到新的阶段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接纳变化,在积极面对中学学习、自我探索等课题中成长。

本单元以“成长的节拍”为主题,体现了学生初中生活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目录图片)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

学会交往,处理交友中的问题既是学生道德和心理发展在本阶段的核心任务,也是初中生活逐步展开后学生实际的需要,在学生生命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年2月,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台,“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被作为学生发展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提出。

本单元从交友方面使学生体会相互依存的生命关系:一方面在交友中体验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认可、关心和支持,从而体悟到人人需要接纳、支持和帮助,这有助于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不仅仅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朋友之间亲密感也进一步增加。这一方面提高了中学生友谊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交友态度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录图片)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承接上一单元中学会和同伴交往,本单元则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继续和延伸。师长是中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学生和师长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到了青春期以后,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凸显,他们要求摆脱依赖、走向自立的愿望和行动增强,有时会和师长产生冲突。教材不回避青少年成长可能带来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在尊重学生的独立愿望、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近师长,看冲突背后“爱”的流动,通过主动对话和交流达成相互理解。(目录图片)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

生命,是一个温暖的词。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世纪初以来,指向自然生命为基础的讨论生死现象,普及生命知识,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安全与健康,求问生命意义与人生幸福等等,含有明确的生命元素的生命教育开始兴起并渐成潮流。它体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尊重人、关怀人的意识不断觉醒,是社会进步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生命本身是多侧度的,每个侧度都有存在的价值,都需要关怀与开启。

1、自然生命

人首先是一个生物体的存在,肉身生命是人存在的基本依托和载体,遗传因素赋予了人天生的生命特征,面且遗传的未确定性和后天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也让人的自然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在自然躯体层面,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失而不得,当然无比珍贵。在此基础止上,教材帮助学生学习自救自护,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不仅如此,承认每个个体由于遗传而与生俱来的生命独特性、个体差异性和性别差异性。重视个体生命在后天发展中的学习潜能,包括在智力性向和情感反应特征方面的潜能,在教育活动中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命特征和优势出发,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能,做更好的自己。

2、社会生命

作为社会成员,每一个个体都在社会生活中承担一定的角色,拥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生命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每个生命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自觉意识和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而且懂得他人的社会角色承担及其实现与自己的关联所在。教材中,要求学生懂得“生命相互依存”,使学生明确:生命的关怀圈在扩展;生命的依存关系,关怀关系需要每个个体主动建构。将社会生活中的关怀、合作、责任等伦理道德范畴纳入到生命教育中来,使其与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在思想和操作层面上得以相通。

3、精神生命

生命需要阳光、雨露和其它养份得以滋长;人具有情绪和高级情感表征自己的精神性生命。一方面是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人们的幸福感、意义感并没有随之增加,人的感情文明遭遇许多新的问题,折射出人对精神生命的诉求。教材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需求,增强其对生命的感受力,让生命得以滋养。

本单元内容在七上教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本册书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虽然课程设置上只是作为一个单元内容来呈现,但对生命成长的关切贯穿整套教材始终。(目录图片)

四、教材编写特点

1、注重导言的引领作用。

单元导语、课导语的设计有思想性,既能贴近学生、引发兴趣和渴望,又简洁明确,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冲击,引发学生对熟悉现象或问题的反思。文字有总括性、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引言导言图片)

2、重视教材的思想性,避免表面化。

教材在不同的主题上都力争有所突破,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思维张力,避免低幼化。

3、精心设计问题,增强思辨性。

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应当是面对真实生活的对话、感悟、体验的关系。教材用学生的视角思考和表达,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对话,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情感。

4、贴近生活,而又引领生活。

生活是具体的,也是复杂的。教材以学生具体而复杂的生活为起点,将各个资源的内容、活动设计、组织编排等的目标聚焦于道德价值观的探讨,引导师生一同发掘、体现并实践正面价值观。采取以价值观为中心的视角去组织和分析材料,在活动后用正文进行引导。在学生活动体验基础上,概括正文进行引导,语言准确、言简意赅,平和但有力量,体现讨论与对话的姿态,有开放性和思维张力,有价值方向而不失公允。

五、教材使用建议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内容上,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等。从教学的要求上,教材的编写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中产生一定的体验共鸣和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加课堂的开放性,对课堂生成性部分的承接、整合、转化,是对教师的挑战。

篇2:七上语文教材分析

(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

件 20 狼

教学目标

.诵读。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译读。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3.品读。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主旨。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语言的精妙。

2.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解读文本,把握主旨,明白写作内容是为写作目的而服务。

学情分析

《狼》已经不是孩子们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了。他们已经有了一些文言的基础知识,而且对文言文也不再是那么得恐惧了。但文言文中的一些实词和虚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句式,对学生来说仍是比较困难的,要采用新课程理念里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跨越语言的障碍,在活动和互动中接受新知识,理解课文的主题。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动画激趣,朗读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文言文。

课时分配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有一部书,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说这部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称赞这部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本书就是——《聊斋志异》

你知道《聊斋志异》这部书名称的来历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聊斋,聆听蒲松龄先生给我们讲这个奇异的故事。

二、诵读

朗读是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把钥匙,正所谓三分七分读。

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①指多生读,纠正错音后,全班齐读。

②指一生诵读全文,学生评价。

2.把握节奏。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指一生读,纠正后,全班齐读。

三、译读

有的同学之所以停顿不准确,可能是因为还没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下面我们一起译读全文。

.提出疑难。

对于文言文学习来说,文言字词的落实很重要。我们昨天预习了课文,重点是文言字词的落实和翻译这块。预习的过程中,有碰到解决不了的字词句吗?

2.通过各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字词落实情况。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诵一二自然段,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要用文中的原句原词证明你这样回答是正确的。

①屠户当天的生意做得好不好?

②那两条狼是远远地跟着屠户吗?

③两条狼团结吗?

现在再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诵三、四自然段。你们读完后,老师要为你们翻译,老师的翻译中每段各穿插有四处错误,要求你辨出错误并能在课文中找出依据。

屠户很困窘,害怕前后都遇到敌人。四面都有麦场,麦场主堆了很多杂物在里边,覆盖成小山丘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它的下边,卸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再向前了,它们和屠户面对面地坐着。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眼睛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将狼杀死。正要走,转过身朝柴草堆后看,一只狼的洞在柴草堆里,它的意思是从洞中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身子已经进去一半了,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边砍断了狼的屁股,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边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3.学生串讲故事

4.理清故事情节。

这是一场狼和屠户之间的较量。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屠户遇狼——__惧__狼——__御__狼——__杀__狼

四、品读

梳理了全文的故事情节,疏通了文意,相信同学们会读得更流畅,更深入。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再次走进文本,品读课文。

.我读出了一匹________的狼。

2.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的屠户。

注意在体会狼和屠户的形象时,想象他们在每个阶段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及时加强朗读的训练。

3.教师配乐范读第四段。

4.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段。

请同学们推荐一生读。点评后,再读。全班齐读。

5.小组表演,加深体会狼和屠户的形象。

这真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们能不能将它表演出来呢?并更深入地体会狼和屠户的形象呢?

请四人小组配合,一人饰演屠户,二人饰演狼,另一人旁白。屠户和狼重点去想象他们各个阶段的心理活动,旁白注意环境、气氛的渲染。

6.写法指导:叙议结合

本文短小精悍,但是寓意很深刻。对于这个奇异的故事,作者有自己的看法,那就是的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从这一段当中我们读出作者对狼的态度是:嘲笑。

去掉“矣、哉、耳”对比读,体会这些语气词的作用。

7.谈出感悟

作者嘲笑的仅仅是狼吗?屠户和狼的这场较量可谓惊心动魄,他们不同的结局好像在警示我们。请以“狼告诉我……”为开头,说说你有怎样的感悟。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五、比读

读到现在,不知大家心里有没有疑惑,狼真的就是这样凶残、贪婪、狡诈吗?

.对比阅读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狼带着小狼过河,怎么办呢?要是只有一只小狼,它会把它叼在嘴里。若有好几只,它不放心一只只带过去,怕它在河里游的时候,留在岸边的子女会出什么事。于是,狼就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牢牢紧住蒂处,让它胀鼓鼓的好似一只皮筏。它把所有的小狼背负在身上,借着那救生圈的浮力,全家过河。”……

“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先是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掩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存。”

——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2.你们有读过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狼吗?

3.我们还发现了聪明的狼,勇敢的狼,执着的狼,有强烈母爱的狼。为什么在蒲松龄的笔下,狼就是这样狡诈、贪婪、凶狠、成为人类笑柄的形象呢?

4.出示蒲松龄的介绍。

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19岁中功名,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再中,4年后便死去,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社会黑暗有深刻的认识。

他生活在最底层,体会到百姓的困苦和无奈,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他用无言的笔,独特的写作方式,向那个腐败的封建统治集团发出愤怒的呐喊,这才有了这部流芳百世的不朽名著《聊斋志异》。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老虎的牙齿,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认为他们“可诛”“可恨”。

在毕淑敏的笔下,狼是智慧的,是伟大的,而在蒲松龄笔下,狼是凶残的,是狡猾的,是贪婪的,我们可以发现,的内容,形象的塑造都是为作者的写作目的而服务的。

结束语:

狼再狡猾,然而它哪里是人类的对手呢?在人面前,狼的那些手段只能是小巫见大巫,“止增笑耳”。这样说来,动物们又如何算计得过人类呢?因此,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类享有共同的生存空间,人类必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板书设计】

蒲松龄

善良机警勇敢果断屠户

遇惧 御杀

狼凶恶贪婪狡猾愚蠢

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课

篇3:中职语文教材的教学分析

(一) 转变教师角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仍然被应用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 师生、生生间互动较少,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不利于充分展现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不利于他们自主感知以及体验课文内容, 从整体上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在新课标背景下, 教师必须全方位正确解读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 多角度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理解中职语文教材, 而不是将教材内容一味地灌输给学生,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效地转变自身角色, 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等角色, 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中职语文教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提高中职语文教材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也是中职生学好语文课程的有效途径。以《雷雨》为例, 上课之前, 教师要结合中职生兴趣爱好、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 结合课文难易程度,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利用其集“图片、文字、动画”等于一身的特点, 制定可行的PPT教学课件。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影《雷雨》结局片段, 刺激学生感官, 吸引其注意力, 并巧妙指出“这是该时代背景下的悲惨故事”, 曹禺先生创作了相关的四幕剧, 即《雷雨》, “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 巧妙设置悬念, 比如, 在《雷雨》背后, 到底隐藏着多少难解谜题, 想要告诉世人多少人与人性之间的启示, 使其对《雷雨》这一新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积极、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 以探究者的身份在全面、客观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更好地走进作者曹禺的内心世界, 和其产生心灵碰撞, 更好地了解作者想要透过《雷雨》表达的思想情感, 让学生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 深刻感知《雷雨》的戏剧冲突, 戏剧中人物悲惨的命运, 促使学生全方位正确认识戏剧, 逐渐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中职语文教材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和教材交流, 教师必须多角度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他们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雷雨》为例, 上课之前, 教师要让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内容,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试着划分层次, 总结各大段意思, 进而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 根据中职生已有水平, 设置难易度适中的预习问题,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解答。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 优化设计教学环节, 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确保学生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确保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二、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标背景下, 中职语文教材已有了全新的变化,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顺利实现“做中学”, 充分展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注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进一步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在新课标背景下, 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日渐显现, 教师要结合中职语文教材的特点与性质, 多层次将其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中职教学阶段,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点, 是最能展现人文关怀的学科,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促进其个性发展。以《雷雨》为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这篇课文特点、性质等, 多角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积极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各方面潜能, 自行构建以话剧单元为基点的教学网站。上课之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收集关于话剧———《雷雨》的资料, 比如, 教学网站、网络资源,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科学整理这些资源信息, 对课文中的核心人物有正确的认识, 绘制关于这些核心人物的肖像, 比如, 周朴园、鲁大海, 将其上传到对应的教学网站中, 自主准确解读《雷雨》这篇课文中的重要人物, 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确保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标背景下,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而这也是新时期学好语文课程的有效途径, 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 提高自身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以《雷雨》为例, 在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协作者等角色, 积极引导学生, 适当点拨, 多层次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会如何思考问题, 如何利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巧妙导入新课题。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看法, 说出这些人物形象的精彩与不足之处, 进而设置悬念, 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求知欲, 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提高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精读整个剧本, 优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利用其多样化优势, 向学生播放《雷雨》这篇课文的经典配音, 合理设置同步配音, 优化录音形式, 为学生模拟一种真实的场景, 使其在亲身尝试、体验中, 准确把握在鉴赏各类人物个性化语言方面的关键点, 掌握重要的人物分析技巧, 全面、客观分析话剧题材中各类人物形象, 更好地把握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和这篇课文内容有效交流, 和作者产生心灵碰撞, 准确把握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优化教学方法, 多角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一) 借助朗读表演,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从某种角度来说, 想要学生和教材有效交流, 中职教师必须多角度优化教学方法, 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有利的保障。在中职语文教材教学中, 以《雷雨》为例, 这是一篇戏剧文章, 如何有效品味人物语言, 准确揣摩课文中核心人物性格特征是其重中之重, 而学会感悟特定时代背景下人性“真、善、美”与“假、丑、恶”是其难点所在, 这是培养中职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多角度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利用朗读表演法, 积极引导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表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在课文中找到周朴园追问鲁侍萍身份的句子, 深刻体会两个人物形象的语气、为人等, 进而让班级学生两两一组来扮演这两个角色, 演读剧本内容, 朗读完之后, 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法, 进行合理化点评。借助分角色朗读课文方法, 让班级学生在表演剧情的过程中, 进一步揣摩不同的人物语言、动作等, 有效走进教材, 在“说、演”过程中, 深刻感知课文中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更好地感受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 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 借助课堂辩论,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以《雷雨》为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相互交流、探讨该篇课文中的核心人物, 比如, 周朴园, 其人物形象极其复杂, 可以借助辩论, 让他们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人物形象, 并不是说周朴园作为一个资本家便没有人性, 他也爱他所爱的人, 他所生活的圈子同样也需要感情的温暖。借助课堂辩论, 可以让学生逐渐学会辩证地去看待某个人物形象, 更好地感悟人性, 而不是单纯从某方面去看待爱憎, 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正确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这样, 逐渐培养其人文素养, 为学生更好地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 在新课标背景下,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将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展现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中职语文教材教学中, 教师要全方位客观地分析中职语文教材, 转变教师角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 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以此, 促使中职生更好地走进中职语文教材, 全方位准确理解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 在和文章作者产生心灵碰撞的基础上, 培养其人文素养, 提高其综合素质, 塑造健全的人格, 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乃至就业做好铺垫, 有效改善新时期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促使中职教育事业真正走上素质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1]郑敏, 董易享.体现职业特色的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18) :36-37.

[2]孙琳.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S2) :59.

[3]王海波.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探究:以《雷雨》教学为例[J].时代教育, 2014 (20) :87.

[4]沈晓霞.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中职语文教学更出彩:以信息化教学设计《雷雨》为例[J].考试周刊, 2016 (23) :29.

[5]张敏兰.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初探:以《走上舞台——编演课本剧〈雷雨〉》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 2015 (18) :35-38.

[6]原童.开放与融合: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之路:对一节教改研究课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0 (5) :109-111.

[7]郑敏.探索教材与课堂之外的广阔空间:谈中职语文教学中课外活动设置[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7) :52-53.

篇4: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分析与建议

选文,是编写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现今“文选型”教材呈现的关键,也是能否获得师生认可与好评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什么样的课文才能被选编呢?

一、语文教材选文原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度适度,适合学生学习”,也

就是说教材选文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里的适应性应包括两点:

第一,适应学生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教材的编写既要适应学生现在生活的需要,也要适应将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需要。每一册教材的选文都要和学生的阶段发展相适应,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也会有所不同,童年、少年、青年各会有不同的特点,教材选文也应该呈现不同的特点。

(二)多样性原则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书,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也就是说我们要读各种各样的书,不仅要读各种题材、体裁和各种风格的书,而且要读不同来源、不同作者的书。只有这样,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三)时代性原则

不同时代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古人写的文章肯定与当代人的生活差距很大,由于写作目的不同,现代人写的文章也不一定适合当代人的生活。教材的选文注意时代性,要从青年人的生活实际出发,体现时代的发展与需求。

当然,不管是适应性原则,还是多样性与时代性原则,都必须建立在文章的典范性与唯美性的前提与基础上,这也是历来文选型教材选文的标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这方面也做得很好,但在其它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分析

那么,我们的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在哪些地方仍需要改进呢?

(一)选文适应性仍需调整

1. 从难度、深度来看

教材选文一定要难易适度。太难了学生接受不了会丧失自信心,太容易了又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初中和高中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学生在欣赏领悟和接受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其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因而课文选材的深度、难度都应有所不同。而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文与语文版初中语文选文则有很多雷同。

首先,课文与课文存在着完全重合之处,见表一:

其次,课文与名著导读也有雷同之嫌,见表二:

最后,自身课文与名著导读具有吻合之处,见表三:

从上面三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选文的深度与难度方面还是需要再考虑的。特别是从自身来看,重复既使选材宽广面与新颖度受到限制,又使学生丧失了开阔知识面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豁免了教师自己应有的引导职责。

2. 从实际需要来看

我们知道,学生高中毕业后会有两种分流:升学与就业。如果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学生需要的更多的是科研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也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适应未来学习的知识与探究能力;如果步入社会就业更急需的则是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们的教材选文也应该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或工作做铺垫。

而我们的教材,其选文更多地注重的是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教材开篇《致同学们》的信中介绍说:“‘阅读鉴赏是这套教科书的主体。”五册80篇课文,只有实验1的4篇新闻报告文学类文章属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但它侧重的并不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而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科研能力方面,虽然设有梳理探究专栏,但它只是专题资料的罗列,对如何探究,诸如如何收集资料信息、如何撰写则只字不提。再看美国高中写作教材《手册》: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工作的需要,教材的第十部分“在工作场所中的写作”讲授了商务信函、备忘录、个人简历的格式,传真与电子邮件的注意事项以及个人网站的建立方法等;针对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的学生的需要,教材的第九部分“研究性论文”介绍了写作的一般常识,讲授了论文末尾参考文献的三种标准格式:MLA、APA、CBE,还提出了“学术正直(Academic Integrity)”、反对剽窃等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进入社会、跨入高校之前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这里看,在2003年6月的国家英语四级考试中许多大学生不知道写见证要署名,基本格式不清楚也就不足为奇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予学生大量的知识不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我们的语文教材选文在培养学生适应现实需要方面还有待改进。

(二)选文多样性仍待扩充

1. 从题材来看

教材的选文应该丰富多彩。不仅要求体裁多样化,题材更应该多样化。从古代诗词到流行文化、从纪实文学到科普科幻文章、从历史追溯到国际热点、从军事到体育、从古典文学到青年情感等,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都可以入选。

我们的高中生正处于情感、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形成期,特别是男女之间那种朦胧的爱情和对彼此的欣赏逐步出现,“早恋”也成为父母、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米德通过考察告诉我们:解决青年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教育,而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能让青年能够自然、平静、坦荡地面对自己的情感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去除封闭在学生心目中的羞涩面纱,使男女同学能够没有压力地正常交往,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才能健康成长。而利用我们的语文教材对学生适时地加以引导,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我们的语文教材除了《林黛玉进贾府》和《雷雨》涉及到一些感情问题外,没有一篇文章真正地正视这个问题。

另外,高中青少年正处于激情四射、指点江山的时期,他们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踊跃参与的心理,国际和平问题、科研动态问题、环保问题等都是他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他们积极昂扬的心态、热情奔放的个性同体育带给他们的激情与活力也十分相吻合。而这些又正是我们的教材中所缺乏的。

调查显示:许多同学想给我们的新教材再增加科普类、金庸等人的武侠巨著类、旅游探险类、男女生之间的朦胧情感类、历史上的各国军事机密类、生活财经类、重大社会热点讨论类、世界体育、文化类等内容。从这里看,我们教材题材的增加还是有必要的。

2. 从作者来看

教材的选编不仅要求体裁、题材的多样化,也要求作者来源的多样化,特别是收录同龄人文章显得更有意义。对于高中生而言,同龄学子具有个性的文字比文学大家的文章更能激起他们思想的共鸣,也更能叩动他们的心扉。北大女生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入选广东教科书,成为教材改革的佳话,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其实,这也并非首创,在美国早有先例。美国高中写作教材《手册》选用的范文全部出自与教材使用者同年龄段的学生之手。在教材的第二部分“文章”中,选用了高中生朱迪斯·派克(Judith Park)的议论文“微妙的广告”(Subtle Exploitation)作为范文,其中朱迪斯的初稿、二稿、定稿及个人创作体会也全部收入在内。范文作者的学生身份也激励着同龄人写出同样优秀的文章来。

显然,在这方面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做得还不够。纳新必须吐故,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一些新人新文完全可以吸收进来,而那些“落伍的”、不合时宜的完全可以大刀阔斧地淘汰。

(三)选文时代性还需考虑

时代感强的文章才能贴近社会实际和读者的心理,这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最主要因素。我们的教材又是如何设计的呢?参看下表: 

教材选文时代简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古文的比重在所选课文中最重,占将近一半,而当代文则仅仅占13%,现代和当代的总和才与古代选文相当。显然,三者的比例不太协调。而实验1中第四单元新闻与报告文学选用的文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恐怕选文的时代性还需考虑。

三、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建议

(一)在借鉴中求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当前国内外课程与教材改编的大背景下,人教版语文教材的选文要参看其它版本的选文,在选文的深度、难度、新颖度等方面改进提高自己;同时借鉴国外教材选编的优点,增强题材、体裁的多样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适当增加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同龄人文章,在学习借鉴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二)在选写中顺应时代

叶圣陶先生曾说:“选古今现成的文章作教材,这虽已成习惯,其实并不一定是好方法……”因为“现代青年有现代青年的生活”。古人写的文章不合现代青年的需要,现代作家写的也不一定符合现代青年的需要。他们的写作都有各自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认为:“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从青年生活上取题材,分门别类地写出许多文章来,代替选文。”因此,教材的选文要适当增加反映当代青年生活的作品和学生自己写的优秀文章,以激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文化内涵。所以,在选写中要增强选文的时代性。

篇5:七上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分析

《春》

1、课文都描绘了春的哪些景物?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春的喜爱和赞美

3、由此看来,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三部分:盼春、绘春、颂春

“盼望着,盼望着”反复,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是全文的依托和铺垫。

4、第三段写人在草地的活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人们对春草异常喜爱,侧面烘托春草长势之旺。

5、这段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由景写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更能烘托感情。

春花图:

1、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花的?写了春花的哪些特征?

姿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味道:甜

特征:繁多、艳丽、芳香

2、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体现在哪些原词上?

高到低从上到下

“树上、花下、遍地”

3、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

实虚结合、静动结合品味修辞手法: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竟相开放、春花争艳的情景。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艳丽的景象。

“花里带着甜味儿”

通感“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芳香。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想象,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春华秋实)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侧面衬托春花的繁多、艳丽、芳香。

“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比喻、拟人,从视觉上写出了野花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春风图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了什么修辞?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

这句话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这是温暖、亲切、慈爱、幸福的感觉。

5、“卖弄”一词如何理解?

“卖弄”一词贬义褒用,再现鸟儿筑巢迎风时的欢乐情景,同时突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春雨图

6、“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好在哪里?

“逼’字生动活泼,富有动感,突出雨中植物新而闪光,充满生机的特点。

7、“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不是写春雨,能否删去?

不能。这句话虽未写雨景,却衬托了雨夜的寂静和祥和。

颂春图

1、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这三个句子可否调换位置?

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表现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不能,因为这三个比喻句是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又写到“青年”,按照喻体由出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济南的冬天》

第一段

1、写了什么?是用什么手法写的?

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写法

2、抒了什么情?抒情方式是怎样的?

赞美济南是个宝地。直抒胸臆

3、用对比有什么作用?

突出济南冬天特点:温晴。

以“奇迹”“怪事”引出“宝地”

《风雨》

1、结尾一段写了“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一句妙在何处?

(1)、放船出去,说明雨来了,因为雨可以让船起航。

(2)、文章题目为“风雨”,前面只说风,只有这句,却是道出了雨。

(3)情调由先前的恐怖阴森变为快乐喜悦, 呈现出一幅温暖的画面。在风雨之中,众多动植物的的身不由己、惊恐万状与孩子们的天真快乐形成了对比,表现出了作者对孩子们童真与纯洁的赞美。

1.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比作乱麻,并运用“抛举” “僵直”“扑撒”

等动词,从外形描写垂柳在风雨中摇摆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雨的猛烈。

2.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本句通过一些列动词描写杨叶、芦苇,在风雨中飘摇的情景。

通过叶面的颜色变化,芦苇在风雨中的声音,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去细细的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

3.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1)本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葡萄在风雨中脱落和聚集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雨的猛烈。

2)运用几个动词生动描写苍蝇在风雨中聚集的情景,生动表现风雨的猛烈。

4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并且用了一长串的动词,运用 “鼓”“陷”“倒”“腾”“扑”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写风的时强时弱,以及风

与树林嬉戏的情趣和美感,给读者想象的余地。

作者把风写得惊心动魄,直奔主题,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我们跟着风一起天旋地转。

5、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1)本句的动词运用,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色。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受到风雨惊吓的羊的惊慌失措,用“冲”“旋转”“叫唤”描写出门寻羊的红杉女孩,从而表现出风雨的猛烈。2)作者用“两步远”与“长时间”两组词汇的对比,再次表现风之猛烈,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7.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忽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本句运用“滚”“散”“尖叫”“飘”“斜”“颤”“翻”“旋”“掉”等动词,描写鸟巢在风雨中飘摇坠落,鸟在风雨中飞舞的情景,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风雨的猛烈。

8.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本句运用一系列动词描写废纸随风翻飞飘荡的情景和猫在风雨中逃窜的情景,以及瓦片在风中坠落的情景,生动形象的描写出风雨的猛烈。

9.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写到了屋内的人与物的表现。

1)一组动词,很好的表现了风雨之大。

篇6:七上语文教材分析

湖北省翔宇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 刘西红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第四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人生的支点》

153页《只要翻过那座山》

84页《生活如蓟》

247页《丑石》

240页《我很重要》

187页《种子的力量》

35页《活着就是一种忍耐》

【教学目标】

体会心理描写,感悟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概括内容。

自主阅读153页《只要翻过那座山》,84页《生活如蓟》,247页《丑石》,240页《我很重要》,187页《种子的力量》,35页《活着就是一种忍耐》

【课堂教学】

一、课堂导入

二、课内探究

【教一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

1.概括情节----你抢我答

(1)文章讲述了关于谁故事?

(2)他遇到了什么事?

(3)最后怎么样了?

2.合作探究----体会心理

文中的“我”通过 的外在行为,表现出了 的心理状态。

示例:从第7段中,文中的“我”通过满头大汗,浑身发抖的外在行为,表现出了害怕,

恐惧的心理状态。

3.感悟道理----你说我说

(1)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到了什么?

(2)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学一篇】

《只要翻过那座山》

1.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中少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3.文中少年明白了什么道理?

4.我们明白了什么?

【读几篇】

84页《生活如蓟》,247页《丑石》,

240页《我很重要》,187页《种子的力量》,

35页《活着就是一种忍耐》

请根据下列句式说话

“从《 》文章中的 小故事,我懂得了 的大智慧! ”

篇7:七上语文教材分析

《猪八戒义激猴王》+《悟空与镇元大仙斗法》+《孙大圣妖魔肚里显神威》

【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并以此为依据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

2.感受并学习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来丰满人物形象的写法。

3.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完成写作。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情趣

(二)阅读课文,复述情节

1.静心且用心地阅读三篇文章,把握主要内容。

2.小组内每人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进行内容复述,不足之处其余同学进行补充。

(三)品析描写,赏读人物

1.请找出三篇文章中对孙悟空的细节描写,用“我喜欢关于孙悟空的这部分描写:,这属于描写,从中我读到了一个 的孙悟空。”的句式进行班级交流。

2.请找出三篇文章中关于其他人物的细节描写,用“我喜欢关于 (人物姓名)的这部分描写: ,这属于 描写,从中我读到了一个的 (人物姓名)。”的句式进行班级交流。

(四)展开想象,补写西游

西游人物之所以塑造得如此美妙,这与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是分不开的,请大家根据人物的个性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选取一篇文章中的某个情节进行补写,请至少运用两种以上的细节描写。

《猪八戒义激猴王》中可展开想象:在救出沙僧与唐僧后,八戒会如何向他二人描述自己义激悟空的经过呢?

《悟空与镇元大仙斗法》中可展开想象:孙悟空和镇元大仙斗法时,还会发生什么事呢?请补写一段二人的斗法场景。

《孙大圣妖魔肚里显神威》中可展开想象:孙悟空在妖怪肚里吃了酒后,除了作者的那番动作描写之外,你能否将他撒酒疯的情节写得再丰富些呢?

(除以上可补写的情节外,还要鼓励学生自选情节进行补写。)

(五)拓展西游,畅谈人物

在《西游记》中,除了孙悟空外,你最喜欢(或讨厌)的一个人物是谁?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喜欢(或讨厌)他(她)的理由。

(六)延伸阅读,自创西游

从小说中找几个故事,分析一下其情节结构模式,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妖精有何来历,唐僧师徒如何解决等。然后大胆发挥想象,自己创作一个取经路上的新故事。

作者:潘继云

篇8:职高阶段语文教材的价值分析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材,价值

对于教师而言, 教材不仅是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参考, 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指引教学过程逐步展开的重要职责。而对于职高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 教材一方面需要同学生一起面对就业压力, 另一个方面还需要坚持一直以来的素质教育思路不放弃。

一教材在职高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在职高阶段, 语文属于基础课程, 这种基础地位虽然不容撼动, 但是从实际的教学环境状况看, 由于学生和教师一直以来对于毕业后就业状况的关注, 基础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被半废弃的状态, 非但学生难以给予其足够的关注, 包括语文教师在内, 都会因为语文难以直接服务于就业而多少感到一些无奈。甚至于某些语文教师为了将语文教学和就业联系起来, 加强语文教学在职高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盲目加重应用文写作等实用性课程的比重, 从而破坏了语文学科整体的和谐状态。而作为教学指导依据的语文教材, 在这个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偏废, 这对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语文教学本身的发展都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面对这种状况, 首先要更深一步地反思和认识职高阶段语文教材的价值。首先, 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展开的指导依据。虽然说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依据学生状况而展开的过程, 但是教材作为职高阶段语文教学的主干, 仍然对教学活动极具指导价值。其次, 语文教材的价值也是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广为接受的价值, 即帮助学生获取到必要的对语言驾驭的能力。面对就业压力的职高教育环境, 每门学科的教学活动都会保持与就业需求的高度联系, 在这种环境下, 语文教学通常与就业间的联系是帮助学生获取到能够支持其求职以及就业的所需要语言能力, 这其中包括必要的交际及应用写作能力等。在这种认识状态之下, 语文教材更多承载的是围绕语言学科展开的内容, 包括对于语言能力的训练等都成为这一个层面的主要内容。最后, 三个方面相对比较强调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作用, 这个层面教材的价值更加注重语文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文化成分, 并且关注这些文化成分对于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二切实提升职高阶段语文的教材价值

从教师的角度看, 虽然对于教材的内容通常只是遵守而难以影响和改变, 但是在展开教材选用的时候, 以及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依据学生的切实需求来展开教学的时候, 仍然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 并且依据当时的教学环境特征和教学需求增加必要的内容。虽然教材对于教学方向的主要指导意义不会改变, 但是细节方面仍然需要教师深入把握。

因此在实现适用教材打造的过程中, 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因素需要教师予以重视:

1.打造开放性教材

如果围绕既有教材展开教学活动, 就等于为学生构建起了一个语文的空间, 学生只能在这个空间中活动, 即便是允许学生进行一定的发散思维, 也会因为圈定了内容而不可能离开教材太远。构造开放性教材的特点在于当前存在于年轻群体中的分享特征, 以及对于语文学习的无边界状态。不仅教材可以没有边界, 学习的时间也应当从课内延展向课外, 学习的内容当然也必然突破教材本身而延展向任何当前正面、积极以及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鼓励学生用语文学科的观点去看待自己看到的任何文体, 分析其中的深刻内涵或者对于遣词造句的细节美感剖析。在开放教材的打造方面, 除了依据情况引入必要的内容外, 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对某些课外内容予以采纳, 引入的体裁也可以多种多样, 包括话剧、辩论等都可以予以考虑。

2.从文体转向主题

既有的教材通常会依据文体而将不同的课文划分为单元, 这本身就是将语文视为一种语言工具来对待的, 是一种对于文化忽视的表现。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如果希望对语言本身的文化内涵予以更多的关注, 就需要打破这种基于文体的集簇方式, 转变成为以文化主题作为中心的集簇方式。具体的划分依据可以是对感情的探讨, 也可以是对不同历史时期语言特征的探讨。虽然这样可能会形成关系繁杂的网状思维方式, 但是只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保持相对清晰的思路, 对于帮助学生获取到更多的文化内涵仍然大有裨益。

3.坚持现代性与实用性

虽然教材内容本身蕴含的文化特征会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意义, 但是职高阶段的教育毕竟还是需要服务于就业的, 因此对于语文教材选用的现代性和实用性仍然必须坚持。选择当前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作为教材的补充材料, 不仅能够让学生保持一定的新鲜感, 还能够进一步推动就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帮助。

三结束语

职高阶段的语文学习, 对于学生总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都有一定的影响, 必须予以重视。而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单纯以教材作为核心予以展开, 则无法有效实现职高阶段的教学目标, 因此应当有的放矢发现学生的需求, 切实对教材实现整理, 并且增加必要的补充内容, 唯有如此才是切实充实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上一篇:齐齐哈尔大学组织部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生低碳环保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