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

2024-07-1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把义务阶段的学生培养成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首先在教学思路上贯彻了正确的教学观,以“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为基准(新课程教学观的基础),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情境,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声学生开始自己动手,组内讨论,通过感知现象、读图分析、理解现象、学习探讨的`自学步骤,使学生抓住“干旱”、“高寒”这两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它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来完成学习内容,学生可自我检测学习的成效和能力,也使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差距,从而使个别辅导更具针对性。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减少了记忆知识点的数量。但是,探究学习是否适用于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另外,本节课运用分组自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内容;运用指导读图法引导学生看、读地图,观察地理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分析比较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更加清晰,便于记忆;归纳法,使学生有一个更明确的答案,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等等。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尽量直观,变抽象为具体。在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篇2: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

本学期青年教师竞赛课,我讲的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学习、交流,本节课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这节课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把义务阶段的学生培养成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两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活动建议:看反映两大地理单元自然景观特色的影像资料片。这样做,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范围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运用录像、插图展示两地特有的自然景观,目的是让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的认识由感性升华到理性,牢固掌握本课的知识体系。我在组合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要素时,突出了该区域的地理特征,所以不必面面俱到,以紧扣“干旱”特征进行“西北地区”教学,以紧扣“高寒”特征进行“青藏地区”教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范围及特征。

通过这堂课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合理、变抽象为具体。在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如:对地图的处理,自然景观的描述等等,体现了知识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讲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到西的变化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会到自然景观由于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很直观,而且学生的印象深刻。

2、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计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地区要比同纬度地区温度大约低多少度,分析总结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从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首先我运用了指导读图法引导学生看、读地图,观察地理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讲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时,通过观察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观,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并且运用了分析比较法,对比西北地区荒漠景观和东部南方地区江南水乡的景观,认识到差异,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干旱。然后再进一步探究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使学生产生兴趣。通过计算西北地区两个城市喀什、呼和浩特到达海洋的距离,以及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引导学生归纳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这样一来就简单、直观得多。

在这节课中,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

1、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它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与希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及时的组织小组讨论,比如在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时,就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这样就能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技巧,还能充分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参与”的核心理念。

2、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没有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知识迁移到教学实际中。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离学生很遥远,可是《青藏高原》、《天路》等却是广为人知、广泛传唱的歌曲,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我并没有进行挖掘。

3、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控制过于严格,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如果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阅读后的看法,会更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篇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是由冬虫夏草菌侵染蝙蝠蛾属(Hepialus)昆虫的幼虫形成的虫菌复合体,属于青藏地区独有物种。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名贵中药材,其自然资源十分稀少,目前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区海拔3000~5000米的局部高寒草甸地带。近年来,冬虫夏草市场失灵、黑幕交易(以下简称为黑市)、政府管控不到位等引起价格严重脱离其价值(每公斤达到8万元~12万元),高价格驱动下,乱采滥挖造成菌源枯竭,冬虫夏草资源趋于濒危。由于草场植被受到破坏,虫草菌寄生昆虫的饲料植物头花蓼、珠芽蓼、小大黄等多个品种锐减,产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而且冬虫夏草质量下降,分布区域也逐年缩小。20世纪60年代,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青海产区大部分地区都有虫草分布,40年后,只有4500米以上的局部地区才有分布。25年前,生长密集区每平方米有虫草20~46株,而现今仅存每平方米1~5株。假冒伪劣泛滥:以凉山虫草、香棒虫草、亚香棒虫草、北虫草等冒充正品;以唇形科植物地蚕、草石蚕、石蚕等的干燥根茎以及家蚕的白僵蚕、棕金龟子幼虫(核桃虫,蛴螬)冒充虫草;在正品虫草体内或体表掺杂它物,以次充好并增加其重量;用黄豆粉、淀粉、石膏、色素等模压加工,伪制虫草。交易无规:一些走街串巷的“大买家”,收购大量的冬虫夏草,将其囤积起来,操控冬虫夏草的价格,更有甚者通过邮寄等方式将冬虫夏草转移到外埠市场,通过转手,赚取更大的收益。针对上述问题,青海、西藏两地政府出台了《青海省冬虫夏草采挖管理办法》、《青海省果洛州虫草资源管理办法》、《西藏那曲地区冬虫夏草采挖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等一些政策,主导成立了“西宁市虫草交易市场”、“兴海县冬虫夏草交易市场”、“那曲地区虫草交易市场”,但收效甚微。由此,可以看到,青藏地区冬虫夏草面临政府、市场、企业、农牧民、消费者、大买家等利益主体严重的治理缺位问题。对此,理论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有文献集中讨论冬虫夏草的药理和作用,仅有的几篇文献也只从生态角度,探讨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而且将过多的问题归咎于草原退化、干旱等自然原因。另外,从治理角度看,传统的治理将政府作为核心,过度索取政府的公共治理政策,将资源的拥有者(农牧民)没有过多考虑,而且没有认识到冬虫夏草与农牧民两者间治理上存在的困境问题,单方面强调冬虫夏草资源保护或农牧民增加收入,对如何解决农牧民增加收入(有些地区完全依赖冬虫夏草的收入)与冬虫夏草资源保护间存在的矛盾问题基本没有研究,笔者的立意在于厘清青藏地区冬虫夏草资源配置的模式,为后续研究中如何消除黑市交易提供理论支持。

二、冬虫夏草资源的配置模式

1.稀缺性资源演化的配置模式。现代经济学是研究稀缺性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中如何进行分配的科学。一般来讲,配置资源的地方有三个:市场、企业和政府。市场配置资源中,追逐个人利益的“经济人”在价格引导下市场中有效配置资源,所谓“有效”就是有足够的市场,而且市场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必须遵循竞争规则,在供求均衡状态下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由于稀缺资源的市场配置条件十分苛刻,这一条件又是衡量市场是否失灵的唯一标准,所以现实中符合这一条件的市场基本不存在。由此可以断定,现实中的市场基本处于“失灵”状态。在市场失灵的严重阶段,会出现高度垄断或黑市交易。一旦市场失灵,拥有资源的所有者选择在企业中配置资源,企业中实现的纵向一体化通过价格的调整,减少交易费用,由此可以取代市场交易,但企业代替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风险,取决于“生产要素合约”能否替代“企业合约”的程度,如果生产要素的分配在市场中难以测量,企业替代市场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反之,企业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的可能性会减少,特别是“市场失灵”较严重阶段,企业也在某种意义上失灵,这种情况下,第三方交易者(本文称其为“大买家”)替代企业来配置资源。当市场和企业都“失灵”时,政府便成为解决失灵问题的另一种方式,政府作为一个超级企业,通过行政决定影响资源配置。在一些特殊行业,政府配置资源的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时,政府管制可以有效解决“失灵”问题,但政府管制带有明显的偏好界限,关键在于政府管理资源的人员并不拥有私人产权,资源配置带来的损益与其无关,当激励不足或监督成本太高时,政府管理部门或人员对其损益不敏感,必然带来效率损失,期间政府制定管控办法也不一定由政府制定,而由政府的替代者(如一些组织)完全替代,这时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作用。

图1 稀缺性资源演化的配置模式图

由以上分析,得出稀缺性资源演化路径(见图1),由演化路径可以组合出9种资源配置模式(见表1),第一种模式由于市场失灵,资源配置大多由黑市交易取代市场交易,市场处于从属地位;第二种模式反映市场失灵,大买家变成市场代理者,市场处于委托者地位;第三种模式市场失灵状态下,组织替代市场;第四种模式黑市的交易费用小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黑市取代企业,企业处于从属地位;第五种模式反映大买家得交易费用小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大买家处于主导地位,企业为从属地位;第六种模式中组织(指参与黑幕交易的网络)替代企业进行资源的配置;第七种模式黑市交易架空政府,由黑市交易为主要形式配置资源;第八种模式大买家架空政府,由大买家通过扮演企业和市场的角色,以“中间组织”的形式配置资源;第九种模式组织替代政府的管理,通过提高谈判能力,间接削弱垄断或黑市的交易,配置资源。

表1 稀缺性资源配置模式表

2.青藏地区冬虫夏草资源的模式选择。青藏地区冬虫夏草资源(集稀缺性与紧俏性为一体)配置模式选择,笔者采用问卷调研方法和均值的显著性判断来取得。具体做法:我们将表1的第四列加上由1到5的Likert量表,对每一种模式进行打分,认同度强的分值高,反之,分值低。问卷的发放比例确定为农牧民为30%;冬虫夏草市场中的店面商人25%;冬虫夏草加工企业10%;政府(主要为草原管理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牧科院、农业厅、税务部门、工商部门等)15%;黑市交易比较隐蔽,主要通过大买家来搜集数据,由此大买家10%;组织(冬虫夏草行业协会,村庄管理协会、环保协会等)5%;消费者为5%。共发放问卷600份,整理过程中剔除无效问卷28份,有效问卷为572份。表2是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和均值的显著性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青藏地区冬虫夏草资源配置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农牧民—市场—黑市—消费者;农牧民—市场—大买家—消费者;农牧民—企业—大买家—消费者。

三、政策建议

1.“农牧民—市场—黑市—消费者”模式的政策建议。通过前面分析可知,这一资源配置模式中,由黑市交易基本取代市场交易,黑市的隐蔽性特征进一步掩盖了冬虫夏草的价值,一下大买家充当黑市交易的主导者,在走街串巷中通过“大襟下的交易”严重盘剥冬虫夏草拥有者(农牧民)的利益,由于他们间的交易游离于市场之外,农牧民与大买家的交易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严重削弱了政府的监管,大量税收流失,而且在交易规模逐步变大的情况下,随意性交易与政府、农牧民、消费者三者的利益损失成高度的正相关。

表2 冬虫夏草资源配置模式问卷描述性统计及均值显著性表

注:表中黑体表明认同冬虫夏草资源配置的均值比较显著Á

为此,政府方面要严格监管,用政府主导的市场机制压缩黑市交易,政府通过交易补贴形式打压大买家。另一方面,农牧民形成自主治理机制,通过政府的交易补贴弥补黑市交易带来的利益损失,自觉维护市场交易秩序。消费者(特别是外地消费者)通过议价机制和正确的消费观念,在充分了解市场信息基础上,形成公平交易,自觉杜绝黑市交易。政府、农牧民和消费者三者中政府必须搭建冬虫夏草交易信息平台,出台政策,限定价格背离价值的交易。

2.“农牧民—市场—大买家—消费者”的政策建议。这种模式中大买家主导市场,往往大买家将冬虫夏草收集起来,再通过包装,在市场上出售。表面上看起来,这种交易符合市场运作的规范,但市场风险大多来自于大买家的串谋勾结,一旦串谋形成,就会影响冬虫夏草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串谋形成大买家之间的联立交易,往往囤积冬虫夏草,观望市场价格,扰乱市场行业特价的特性或将冬虫夏草转移到外埠市场,高价交易。为此,政府要建立市场出清机制和透明的价格机制,建立市场信息交流平台,完善交易规则。

3.“农牧民—企业—大买家—消费者”的政策建议。这种模式中大买家和企业处于竞争地位,往往产生不公平竞争,大买家通过给农牧民让利的手段,将冬虫夏草收集起来,在销售环节,通过简单包装或不包装,在均衡利益的基础上,一旦有利可图,便会降价销售,压缩企业的市场空间。为此,政府通过税收激励和补贴,分别引导企业和农牧民,纠正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在上述三种配置模式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政府和农牧民,补贴机制的形成是政府和农牧民形成嵌形机制的关键,在嵌形机制的作用下,压缩大买家和黑市交易空间,使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洋.市场、企业与政府运行边界的经济学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

[2]亚当·斯密.国富论[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3]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A].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奥利弗·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的规则[A].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篇4:“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课堂实录

复习导入

课件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师:观察地图,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请同学们简单回顾学习内容,相邻同学可以互相提问复习。

生:观察地图,回想上节内容,相邻同学提问,内容有南方北方的自然和人文差异,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等。在教师点拨下感悟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师:根据学生回顾旧知情况导入新课——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相邻同学互助提问,唤起已有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尽快进人学习状态。

新课学习

师:请同学们先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概况。

(课件)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图。

活动一:了解西部。形成印象

师:出示自主学习内容(课件)。明确要求:同桌互助,看谁完成得快。

生:同桌同学合作查找地图以及文字资料完成以下任务: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省区、主要城市、主要交通线。②结合以前学习内容确定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少数民族等。

师:参与、点拨。

生:完成任务后,面向集体展示要点如下。

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为主,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主要为内流河,最大的是塔里木河,有中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西北的省区主要是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进入西北的铁路线主要是陇海一兰新线。有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但还是汉族多。

青藏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属于高原山地气候,高寒是主要特征,有好多大河在此起源,有名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就在这里,有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主要省区是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拉萨、西宁、格尔木是本区重要城市,在这里生活的主要是藏族,青藏铁路建好后,青藏地区与东部的联系更密切了。

师: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肯定评价,点拨要点并小结,引导学生形成整体印象和突出印象——西北地区干旱、青藏地区高寒。

(课件)西北风光包括风蚀雅丹、沙漠戈壁、塔里木河等,青藏风光包括三江源保护区、青藏铁路、雪山等。

设计意图:教师明确任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同桌互助,使问题解决得更好更全面,然后师生互动,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自由学习的快乐,课件展示区域风光给学生生动的体验,更人情境。

师:同学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概况,像一个旅行者在收集资料时了解到的是地理现象,想不想像一位地理专家那样进行资料分析认识地理原因呢?试试吧。

活动二:分析西部,普遍联系

师:出示活动内容(课件),提出活动要求,方法。

生:结合图文资料,采取合作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可以指导别人,可以平等对话,用灵活的方式达到目的,完成活动内容(教材P。P。活动)。

(1)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干旱的环境会对哪些地理事物有影响?(从植被、河流、湖泊、生产生活等考虑)

(2)拉萨和成都纬度相近,但气温差异大,为什么?

(3)高寒的特征使青藏高原有哪些优势?也会有哪些问题?

师:对探究活动引导、提供支持。

生:活动结果以专家做报告的形式展示,可以任选一题。要点如下: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山脉阻挡,使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导致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使植被出现东西变化,表现为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河流水量小,流程短,成为内陆河;这里应该是牧区。拉萨由于海拔高,造成气温比同纬度气温低;高寒的特征使青藏地区成为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在高原边缘会有丰富的水能,海拔高,空气稀薄,容易缺氧,但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能资源丰富。

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课件)西北地区的植被变化,青藏的太阳能利用情况等。

设计意图:上一环节活动中学生了解了地理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地理原因的分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给学生一种更上一层的感觉,有兴趣。教师注意在探究活动中生成性的知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最后课件演示加深印象。

师: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比起我们这儿艰苦,可是,当地的人是怎样生存的?一起来看看。

活动三:走进西部。人地和谐

(课件)视频播放吐鲁番人们的生活、呼仑贝尔大草原的牧民,藏族人的生产活动等。

师:提出问题。①西北地区的人们怎样生活?青藏地区的人怎样生活?②这两个区域的牧业和种植业有何不同々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设计表格比较。

生:通过视频资料以及教材认识到这两大区域都可以发展牧业,也能发展种植业。列表比较如下。生:展示表格完成情况,比较谁的最全面。师:评价学生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1)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是什么?(2)青藏地区的农业为何分布在河谷地带?生:全体互动,讨论问题,发表见解,形成观念。设计意图:视频资料带学生进人区域环境,引起好奇心,有利于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列表可以使学生对比掌握区域差异;通过最后两个问题的解决认识人地关系。

师:同学们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已经知道得很多了,这里有些问题(课件),看看大家能解决吗?抢答,看谁反应快。

活动四:趣味西部。畅所欲言

生:争先恐后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当地种植小麦,亩产在800斤左右,青藏地区小麦亩产在千斤左右,为什么?

(2)哈密的瓜特别甜,为什么?

(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怎么回事?

(4)见过藏族服饰吗?哪儿最有特点,为什么这样设计?

(5)福娃迎迎是哪种动物,来自哪个地区?有什么含义?

(6)青藏铁路建设中,筑路工人都特“爱美”,外出必涂防晒霜,为什么?

(7)判断真假:几个同学去青藏旅游回来,给同学们表达他们的收获。

A很浪漫:“美啊,小桥,流水,人家。”

B很深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很活泼:“我学会了孔雀舞,给大家跳一个。”

D很疲劳:“我终于到了黄河的源头。”

E很自信:“自东向西,植被变化为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

F很专业:“高寒地区发展农业只能寻找气候较为温暖的河谷地带。”

师:对学生的精彩表现鼓励和欣赏。

小结

欣赏媒体音乐“新疆好”、“青藏高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由学生自选一曲。

师:向你的同学炫耀一下你的收获。

学生可以一个主讲,另一个补充,在老师引导下完成知识构建。

设计意图:情境音乐唤起回忆,稍做休息,集中精力完成知识结构。

训练提升

出示训练题:自我检测部分主要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由学生独自完成,相邻同学互相评价确定等级;拓展延伸部分结合生活或社会热点超越教材内容,由相邻同学探讨,教师协助引导,形成看法。

设计意图:自我检测部分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情况做诊断,查漏补缺;拓展延伸部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学活用,形成价值观。

篇5: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藏地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1

上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节课,我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认真反思后,我记下了自己心灵的对话:本节课的内容我已特别熟悉,但对我的学生来说,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却是遥不可及的,因此我用美丽的图片引入新课,再用恰当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两个地区,学生兴趣浓厚,这一点我是成功的;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试采用探究式和生成式教学方法,转换师生的地位,我以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学生的积极性倍增;同时,我鼓励学生以对比法来学习地理,教会学生“会学地理”而不是“学会地理”,比如,我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差异、人文差异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差异,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我依旧注重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在这一节渗透了人地和谐关系及区域经济联系发展的观念,对学生情感教育做出努力。

但本节课,给学生的时间较多,课堂时间的分配因此受到了影响,在答疑环节,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不能迅速给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让“生活地理”成为我的“地理生活”,为更优秀的学生服务,同时让我的学生更加优秀。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2

我在对青藏地区的教学处理上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首先对课前的预习内容进行检测;其次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对青藏地区的三种气候类型的成因进行分析(重难点)和归纳;最后对整个青藏地区的气候类型与分布总特征做总结与课堂练习。回想本节课做的好的地方有:

1、新课导入简单明了。

以青藏地区特有的动物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的名称和国家,并以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直击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检测,衔接本节课的知识点。

对经纬度位置、地形的检测同时,联系与气候类型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奠定接下来学习青藏地区气候类型时的形成原因方面的基础。

3、教学过程中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第一道探究题较为简单,遵循着地域性的分布规律,按常规方法分析即可,学生基本上能自行解决。第二道探究题为非地带性的气候类型,根据之前学习马达加斯加东部地区形成此气候的成因一样,考虑地形与洋流的问题,需要小组讨论完成。第三道探究题较难,学生很难想到风带的移动,其需要教师引导下,能完成风带的偏转带来海洋水汽,形成湿季。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师生互动仍不够充分,问题的设计不够老练,学生的兴趣没有被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教学过程流畅,青藏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贯穿整节课,但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

3、课后结尾时,让学生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平淡。问题仅限于归纳,没有延伸和探究,如果做成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纯在的不足之处,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3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注意联系实际,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用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差异、人文差异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这堂课的反馈,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合理。在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如:对地图的处理,自然景观的描述等等,体现了知识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计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地区要比同纬度地区温度大约低多少度,分析总结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从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在这节课中,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

1、教师基本功有待提高, 例如教师本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有待提高。

2、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没有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知识迁移到教学实际中。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离学生很遥远,可是《青藏高原》、《天路》等却是广为人知、广泛传唱的歌曲,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我却没有进行挖掘。

3、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控制过于严格,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如果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阅读后的看法,会更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青藏地区教学反思4

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把义务阶段的学生培养成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首先在教学思路上贯彻了正确的教学观,以“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为基准(新课程教学观的基础),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情境,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声学生开始自己动手,组内讨论,通过感知现象、读图分析、理解现象、学习探讨的自学步骤,使学生抓住“干旱”、“高寒”这两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它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来完成学习内容,学生可自我检测学习的成效和能力,也使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差距,从而使个别辅导更具针对性。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减少了记忆知识点的数量。但是,探究学习是否适用于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另外,本节课运用分组自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内容;运用指导读图法引导学生看、读地图,观察地理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分析比较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更加清晰,便于记忆;归纳法,使学生有一个更明确的答案,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等等。

篇6: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评课稿

课上,徐老师的课件简洁明了,以图为主,上课富有激情是徐老师的特色。这里主要谈谈我的收获与体会。

1、复习课可以采取多课对比的`方式。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有一些共同点,学习方法也大致相同,在复习课中,将两课放在一起,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搭建好框架,既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还提高了复习效果。

2、尽可能请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提问,有问必有答,如果自问自答,那么就起不到让学生思考的作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他们就不会努力的让自己去回忆,提问的效度就不高。其次,请学生回答,还可以让学生时刻保持警惕感,不易分神,还有利于让学生提高自信心,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复习课多一些知识迁移。徐老师在复习过程中还顺势提问了温度带的划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三级阶梯等知识,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本课中。

篇7: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

区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

比较法、启发引导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

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

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播放录像片段:(有画面,有解说)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想一想:

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

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录像片段: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提问:这些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 盆地边缘。[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2.东西方向山脉?

对湿润气流阻挡。

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反馈练习] 1.填空

(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 遥远与 方向山脉的共同影响,形成 为主的气候特征。

(2)西北地区的河流特征表现为:数量,且多 河。

(3)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是 的差异引起的。2.判断

(1)西北地区具有受海洋影响小的共同性特点。(2)西北地区内部没有差异。

(3)西北地区干旱区面积广大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4)我国山脉的走向与西北地区气候特征的形成无关。3.填图

在西北地区填充图上,填出下列地理事物: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塔里木河 参考答案:

1.(1)海 东西 干旱(2)少 内流(3)水分(降水)2.(1)√(2)×(3)√(4)× 3.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篇8: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

一、青藏地区企业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培训经费的投入不足。

从现状来看, 青藏地区企业在员工培训的经费投入上普遍较低。虽然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培训经费投入高于其它性质的企业, 但其培训经费普遍并不能得到保障, 而且, 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培训经费的投入比例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其中,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保险、农林牧渔业培训经费投入比例较高;建筑业、制造业比例相对较低。

2. 培训制度的建设和培训计划的执行不够。

培训制度的建设和培训计划的执行力普遍较弱。相对而言, 也是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比例较高, 而其他性质的企业比例较低。除此之外, 不同销售额、资产额企业的比例表现出很大的差别。企业培训制度建设及培训计划的执行和企业规模大小有一定的关系, 企业的销售额、资产额越高, 其培训制度的建设及培训计划执行的比例也越高。相比之下, 小规模的企业就不太注重员工培训制度的建设及培训计划的执行。

3. 培训内容安排脱节。

这主要表现在不能很好的将企业工作需要和员工生涯发展结合起来。许多企业的培训内容仅依据企业对岗位工作的需求来确定有关的培训知识和技能, 前期的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导向也主要停留在岗位工作需求上, 忽略员工个人生涯发展的需求。

4. 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评价欠缺。

被调查企业普遍存在不重视培训效果的跟踪与评价, 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的比例仅仅为百分之三十。这个数据一方面说明了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所能产生的的作用认识程度不足,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地企业培训工作不够规范, 执行不力。

二、创新驱动在企业培训中的实践

1. 完善企业管理者的培训思路。

人力资源是企业实施创新战略和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 做好员工的培训, 是人力资源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因此, 有必要引导高层管理者从两个角度即人才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员工培训的问题, 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企业管理者必须切实转变传统的职工培训思想, 利用创新驱动战略的思维看待培训工作, 持续推进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开展, 以促进职工实现自我价值, 促进现代企业长期发展。

2. 提升培训管理者的素养。

培训管理工作者应当从培训管理工作中总结、创新出科学的培训管理方法及工具;培养和锻炼培训管理者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训的管理包含不只一项具体内容, 会涉及到很多人, 也涉及很多岗位, 因此无论是管理的范围还是管理的幅度都很大。此种情况下, 培训管理者除了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具体作业任务之外, 还要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管束、协调以及培训考核等。因此, 培训管理者要承担比普通人要大得多的压力。

3. 建立以创新驱动为主导, 注重沟通的新型培训模式。

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时, 要以创新为导向, 以沟通为培训的主要模式。培训前, 要积极与培训的主管、同事进行沟通, 正好了解培训期间需要完成的任务, 也可以了解受训员工的不足, 做到让参培人员带着问题参加培训课程。培训过程中, 要尽量多创造培训老师和学员的沟通机会, 不妨充分提供讨论研究的环节。培训的时间有限, 要让员工在有限时间里通过沟通学习, 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程内容能够真正内化到学员思想意识中;培训结束后, 还应该及时组织召开培训沟通的总结会。会上, 由参加培训的员工针对培训的内容汇报或讲演, 也可以针对将理论方法转化成实践操作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 以便在此后的工作中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

4.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

企业首先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可以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本战略, 考虑到企业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 并适时地对本企业员工受训实际需求评估, 并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 尽量做到企业的人力资本储备开发与员工的教育培养目标保持一致, 以共同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其次, 要选择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 关注培训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培训过程中,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再次, 要做好教育培训流程中的效能转化及质量评估工作。培训过程中要及时跟进受训人员的反馈, 包括对授课方式、学习心得及课程内容的意见, 并采取应对机制, 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体系。同时, 也要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 这样才能把教育培训效能转换落到实处。

三、结束语

总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工培训的创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需要长期地进行、开展。为了促进企业创新战略的实施及其良性发展, 必须不断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工培训工作, 也实现职工培训效率及其工作能力、业务素质的提高, 从而更好的推动企业创新驱动战略发展。

摘要:通过对青藏地区的部分企业培训状况进行调研, 在分析当前青藏地区企业概况和培训基本状况的前提下, 提出存在的问题, 继而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念, 结合青藏地区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特征, 并依据企业自身实际, 提出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前提的青藏地区企业培训机制以及企业文化营造, 以期为青藏地区各类企业培训提供参考服务。

关键词:青藏地区,创新驱动,企业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亚川.国有企业干部培养新模式[J].北方经济, 2012 (7) :109.

[2]周权, 杨建东.如何在员工培训中推行行动学习[J].中国外资, 2012 (21) :204.

[3]石金芳.论企业员工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27-3) :45.

[4]穆卫红.行动学习法:培训方式新变革[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3) :44.

篇9: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重难点分析

1环境特征

气候和地貌是决定地理环境基本特征的两大要素,地势“高”和气候“寒”是青藏高原的主要自然特征,并由此决定了该区域的其它环境特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其主要环境特征如图2所示。

2能源丰富

两地均为我国太阳能丰富区,但原因有所不同,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可透过大气层直接到达地表。②气候干旱少雨,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西北地区则主要是距离海洋远,降水少,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而太阳能丰富。除此之外,青藏高原地热能(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水能(大江大河源头,落差欠)、风能丰富,西北地区风能、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可观。

3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小,西北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且年较差也大。两地气温日较差均较大,但原因不同。青藏高原是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均较弱而导致气温日较差大。而西北地区是由于深居内陆,地表热容量小导致气温日较差大,同样原因导致气温年较差也大。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主要是由于夏季气温低。

4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而热量不足

太阳能丰富不等同于热量充足。太阳能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而热量多少则主要体现为气温高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而热量不足的原因有:①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差,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反射。②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致使地面辐射及反射的热量有相当一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

5青藏高原作物单产高

青藏高原尽管“高寒”,但主要作物(青稞、小麦、豌豆)单产都较高,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利于农作物的先合作用。②低温延长了作物的生长期,有利于其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制造。③昼夜溫差大,减少了农作物对自身营养物质的消耗。④夜雨多,减轻了旱情对农作物的危害。⑤自然灾害少。

6地域分异

篇10: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特点,形成一定的读图能力。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归纳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地形、植被、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

比较法、启发引导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 不在季风区的两个区域——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

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播放录像片段:(有画面,有解说)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

想一想:

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录像片段: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提问:这些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 盆地边缘。[课堂小结](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2.东西方向山脉? 对湿润气流阻挡。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活动与探究

通过各种媒体,调查、了解西北地区与北方、南方地区自然特征方面较为具体的差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二课时

[讲授新课] 读图5.17:青藏地区的地形。

通过阅读(结合图例),从颜色上判断其海拔高度大致为平均4000米。

看图中小图——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都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西部,引导学生复习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计算山顶的大致温度。

总结:由于气候寒冷,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分布广泛,而这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

看图中小图——高原上的山地冰川。看录像片段一一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板书:高——寒

活动l:(第14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比较、计算、思考,教师点拨,最后提问、总结。(1)两地年平均气温 拉萨:5.6℃左右 成都:15℃左右

(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 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活动2:(第14页活动第2题)学生思考后,提问,教师点评总结。大屏幕显示:

播放录像片:三江源

板书: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承转:青藏高原地势高,除影响本区气温外,对降水有影响吗? 有,阻挡夏季风,降水稀少。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有相似的一面,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缺水)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两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

板书:

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找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畜种——山羊、绵羊、伊犁马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青藏的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宁夏的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问: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 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 教师点拨:

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青藏地区的农业区:热量条件较好。

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活动3:(第16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判断、归纳,最后教师总结。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成因:

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活动4:(第16页活动2)

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水分和热量这两个重要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差异的形成也离不开地形、地势及海陆位置的影响,使我们再次了解到地理事物的联系性。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篇11: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中对《青藏地区》学习的基本要求

a、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与其他地理单元(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b、说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对青藏地区的学习,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及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交通对本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本区是科研旅游的宝地。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三、学生分析:

1、教学对象:普通中学初二学生。

2、特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缺乏对地理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青藏地区》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五章第三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三节的西北地区》,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下一步省级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本章内容中,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占据承上启下的地位。

2.本节主要内容:

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一切地理要素都受到它的严重制约。高寒牧区、“谷地”农业是本区农牧业生产特征。交通运输的发展对本区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侧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也是第三节《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重点。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学难点: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发展对本区经济发展的作用。4.课时要求:1课时

五、教学理念

1、以人为本――本课时将紧紧围绕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抓住环境与生产生活、民族宗教、建设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2、美在青藏――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独具特色的青藏景观,多种多样的生活现象,神奇迷人的宗教信仰……尽显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课堂之美、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

六、教学策略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收集有关青藏地区的资料。

(2)强调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西部大开发中建设青藏铁路的重大意义。

(3)渗透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七、教学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室,学校校园网的网络中心

八、教学过程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设计意图:熟悉的旋律、动人的画面,多媒体营造探究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①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区的山脉、范围、面积、人口,所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及行政中心。

②请学生在“青藏地区”图上(多媒体显示)找出各大山脉、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③再由雪面引导学生得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主要特征:高、寒

设计意图:学生们在强烈的兴趣下,能很快完成上述任务,教师加以表扬,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自然环境主要特征的得出为本课的探究确定了出发点。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

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特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同学们有信心跟老师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吗? 探究Ⅰ、神奇的自然景观—“三江源地区”

①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范围,学生思考“三江源地区”是哪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②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景观,教师阐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唤起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探究Ⅱ、独特的农牧业

高寒的自然特征决定了青藏奇特的自然景观,那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进行哪些农牧业生产呢? ①多媒体显示探究题。在本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等较严酷的高原环境条件下,以下哪些农牧业能在本区大规模进行? 农作物水稻青稞甘蔗小麦豌豆 牲畜牦牛水牛藏绵羊太湖猪北京鸭 ②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

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适合畜养的牲畜有牦牛,藏绵羊等。③教师指出:

因为寒,所以只能种植一些耐低温的农作物,又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只能饲养耐寒、耐缺氧的牲畜。特别是牦牛,是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被称为“高原之舟”(多媒体显示)设计意图:教师的指出是让学生领会自然环境与农牧业的因果联系,帮助学生在下面的探究中找准问题突破口。

探究Ⅲ、神奇的民族风俗

奇特的自然环境诞生了独特的农牧业,更孕育了神奇的青藏人民,他们的服饰是那么别具一格,他们的舞蹈是那么豪迈粗犷,他们的歌声是那么奔放高昂……(多媒体播放藏族民歌)①通过所播画面让学生明确:青藏地区除青海省北部外,大部分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

提问:从刚才的画面上,同学们发现藏族同胞的服装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服装有一种怎样的特殊穿法?为什么这样穿?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吗? ②从画面中认识藏族同胞服装的特点(肥腰、长袖、大襟长袍)根据画面中所显示的藏族服装的特殊穿法(脱出一个袖子,露出臂膀),探究服饰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③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④各组代表发言后,请一位“幸运”同学点击鼠标出示参考成果: 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为长袖、长袍,袍袖宽大,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时,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

设计意图:把知识由课堂引向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设计意图:以上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紧扣自然特征与自然景观、农牧业生产,民族风俗的内在联系,由易到难地进行探究,符合由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探究Ⅳ、神奇的宗教信仰

独特的民族服饰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与地理的密切联系,而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也充满了神奇。

①学生阅读教材

②思考: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拉萨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藏传教圣地。现任藏传佛教最高领袖是。③教师小结: 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神奇的宗教在藏族人民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位于拉萨市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多媒体显示),**是藏传佛教中的最高领袖,现任宗教最高领袖是十一世**。

4、成果运用、攻克难点。探究Ⅴ:青藏的建设发展

教师回顾前面所探究的知识,提问:现在,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青藏的建设驶上了快车道,你愿意走进青藏,同青藏人民一起建设青藏吗?根据我们前面的探究,你认为怎样才能把青藏建设得更好呢?你将来能为青藏的建设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然后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知识的回顾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启发学生从前面探究过的几个方面来考虑青藏的发展,为攻破难点作铺垫。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热情。

5、检测反馈,本课小结。习题检测: 小结:

在表扬与小结中,教师鼓励学生课外收集青藏地区的报道、图片等资料,粘贴在教室知识栏中,并告诉同学们其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

青藏地区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许多独有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又是相互关联的。

设计意图:把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向广阔的生活,自主地学习地理。最后,让我们一起唱响心中永恒的旋律--《天路》。

篇12:《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1.掌握我国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

2.说明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篇1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

1 涎流冰的类型及形成条件

1.1 涎流冰的类型

青藏高寒地区公路涎流冰分布十分广泛, 种类也多种多样。按涎流冰的形成位置划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系山坡涎流冰, 另一类系河谷涎流冰。

1.2 涎流冰的形成条件

公路涎流冰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条件。主要决定于特殊水文地质构造下, 密闭水体的冻结—压力作用、地下水、负气温、地形地貌等等。此外, 多年冻土、季节性冻土及覆盖层等, 也是形成涎流冰的主要因素。

1.2.1 特殊的水文地质构造

涎流冰一般都出现在地势低洼、沟口及山麓地带, 以山坡涎流冰为主要特征。由涎流冰地带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 (见图1) 可以看出, 其上为透水性好的腐殖土、碎石土 (或砂砾) 层, 中间为蓄水能力强的含水层, 而下面为不透水的岩层或多年冻土层。而在公路建设中, 含水层经常遭到人为的破坏而使地下水出露, 或使含水层发生其他局部扰动变化, 形成一种人为特殊地质构造—扰动三层体, 成为公路涎流冰得以形成的结构条件。此密闭水体在负温下冻结时, 将产生巨大的密闭水体的冻结—压力作用。当其水压超过薄弱处的强度极限, 薄弱处出现开裂, 地下水溢出, 并冻结形成涎流冰。可见, 密闭水体的冻结—压力作用, 是公路涎流冰形成最重要的原因和条件。

1.2.2 水源条件

水是形成涎流冰的主要因素。形成涎流冰的水源主要为浅层地下水, 在多年冻土区称为冻结层上水, 主要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存在与多寡, 是决定涎流冰形成及规模的重要条件。

1.2.3 寒冷的气候条件

恶劣的气候条件也是形成涎流冰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寒地区属于高原大陆型气候, 长冬无夏, 寒冷季节长, 气候变化急剧, 冬季寒冷多风雪, 夏秋短多暴雨冰雹。尤其是秋末降雨水多, 补给涎流冰丰富的水源;再加上寒冷的冬季气温, 负温度持续时间长, 为涎流冰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1.2.4 地形地貌特征

地形地貌是地下水形成的重要因素, 也是涎流冰形成的重要条件。青藏高寒区涎流冰发育地区, 其地形均属马蹄形, 三面环山, 一面开口的簸箕形山前斜地, 有较大的汇水面积, 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汇集和渗入, 为涎流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1.2.5 多年冻土层和季节冻融层

海拔高度是控制多年冻土层厚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青藏高寒地区平均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多年冻土层是良好的隔水底板, 夏季形成冻结层上水, 储存于融化层中, 冬季随着表层土壤冻结而形成承压水盆地或斜地, 使地下水由高水压处向低水压处流动, 有利于地下水的形成和聚集。季节冻融层决定着含水层的范围、地下水的运动规模和形式, 使地下水的动力特征发生周期性变化, 这是形成涎流冰非常重要的因素。

1.2.6 覆盖层条件

植被、积雪等覆盖层是天然的拦水、蓄水构造物, 植被层厚的地方阻碍地表径流, 有利于地表水渗入, 补给浅层地下水。

2 涎流冰的防治

涎流冰的类型及成因多种多样, 在道路设计、施工前, 对涎流冰的地点、类型、规模、成因及当地的气象资料等都要详细调查。本着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特提出以下五种涎流冰病害的防治措施。

2.1 绕避

在设计过程中, 只要技术上可行, 经济上合理, 应尽量绕避涎流冰地带。否则, 就必须对其进行防治。

2.2 尽量多填少挖, 提高路基高度

在涎流冰地区路基设计时, 尽量提高路基高度, 防止涎流冰上路, 并尽可能浅挖或不挖路基, 避免切割含水层。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河谷涎流冰和涎流冰规模不大的路段, 是防止涎流冰上路的一种简便易行、比较经济也较为有效的措施。路基高度一般至少保证高于涎流冰最高时的顶面高度0.5米, 同时筑路材料应选用透水性比较好的碎砾石土, 防止地下水上升而浸湿路基。

2.3 修建桥涵

地下水出露点距路线较近, 又较集中, 有明显的切割水沟槽, 修建桥涵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理。桥涵孔径除按最大洪水量进行设计外, 还需以历年最高涎流冰水位进行验算, 并考虑可能的雍冰高度, 一般尺寸须加大一些。另外还可采用加深和清理河道等辅助措施。涵洞一般不易设为圆管涵, 易设为箱涵, 以利养护。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正确选择桥涵的位置, 使之既可冬季排冰, 又可在雨季泄洪, 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2.4 地下排导

地下排导治理涎流冰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设有渗池 (集水井) 、暗管 (盲沟) 、沉砂井、出口水井等结构。

2.5 聚冰沟与聚冰坑

这两种方法都适用于山坡较缓的涎流冰。为了使沟、坑内积冰尽早排出, 节省沟 (坑) 的面积常常与桥涵配合使用。此外还有挡冰堤、挡冰墙、挡冰栅栏、超挖边坡、扩大边沟及截水沟尺寸等处理涎流冰的方法。

3 结语

总之对涎流冰的防治, 使一项技术上比较复杂, 针对性比较强的工作, 在选择防治方案时, 本着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防治结合的原则。既能使采取的防治措施收到明显的效果, 有能经济合理, 达到根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影, 刘轶平.公路涎流冰形成特征、条件及分类[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6 (6) .

[2]刘成志.西藏公路涎流冰基本特征与危害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 2006 (10) .

[3]王晓艳, 毅锐.公路涎流冰病害的成因及其防治[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3 (1) .

[4]李相然, 宋华山, 岳同助, 等.公路工程现场勘察与测量[J].

[5]李莉, 高鹏章, 安国顺.涎流冰的成因及治理方法[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4 (1) .

[6]刘成志.西藏公路涎流冰基本特征与危害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 2006 (10) .

[7]高思民, 赵德龙, 张玉晶.高寒地区公路涎流冰病害的治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1 (93) .

[8]李莉, 高鹏章, 安国顺.涎流冰的成因及治理方法[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4 (1) .

篇14: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

道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各个流派的独特规范和习俗。各种派别在社会上流传的深度和广度有很大差异。比如全真道的龙门派。自从明朝承认为全国性道教组织以后,发展非常迅速,信奉的人很多。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其组织更加趋于完善,斋祭礼仪和道场程设也越加规范化。青海农业区的大部分道观如大通县的老爷山,湟源县的北极山,互助县的石板泉、高寨,贵德县的玉皇阁以及西宁地区的北山寺。湟中县的多巴镇、拦隆口镇、田家寨镇、总寨镇、西堡镇、总寨乡、土门关乡、丹麻乡等所举办的道场、法会都是遵循龙门派的仪规进行,所应用的经典也都是“道藏”所收集的规范化了的经文。常用的几部经是《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简称三官经或平安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皇经)、《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简称斗经)、《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简称雷经)、《上清古洞真经》(简称大洞经)等。在这种道场里三大特点:一是道观中央树着明显的标志幡杆,上悬幡旗,旗上题明本法会的主要尊神。比如在三宫殿举办法会时,幡旗上题衔为“祖师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宫九府感应天尊宝阙”。二是颂经多为照经宣科,法台前撂着经典,主颂法师对准经文,其余法师应声颂扬。经韵非常好听,又有木鱼、碰铃、钗、钹、锣等乐器配合。实为一种净化灵魂的高雅音乐。三是法会中所朝拜的尊神或要祈祷的内容均以一道道文书的形式很规范地写出。尤其是上奏天界的表文更加有文理上的讲究。即使民间流传的老师傅在举办丧葬礼仪时,也基本上按以上的形式进行,这就是常人心目中对道教活动的认识。

二、古道教道场活动的内容

青海地区汉地各个村庄几乎都有娘娘庙,供奉着三位圣母,九天圣母、金山圣母、霜降圣母。这些村庄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庙会,全村有许多户人家,统一收取几十元钱,作为庙会的活动经费。庙会主要有法师跳神,也叫跳逄逄,一般的庙会有三天。本文以湟中县总寨镇逯家寨村为例进行研究。法师的由来,据传,太上老君从河里捞了一个女人,太上老君就把身上穿的花褂子脱下来给女人穿,所以,法师在跳神时穿着花褂子。法师手中拿的羊皮鼓叫三皇鼓。

三皇鼓:鼓把代表甲方甲乙木,鼓条代表南方丙丁火,三环代表西方庚辛金,鼓圈代表北方壬癸水,鼓皮代表中央戊已土。

法师头戴经帽:中间是三位娘娘,九天圣母娘娘,金山圣母娘娘,霜降圣母娘娘,两边是开路将军,摄红将军。

第一天:一是开坛诵经破纸,合庙一切神灵,请到神坛开斋。上元一品请佛教,中元二品请道教,下元三品请儒教,请到神坛收香烟。二是打扫金殿、净坛洒净。(法师诵经,鸣鞭炮,法官和法师火把、醋坛送到庙门口诵经)。

第二天:

1、立灯杆:灯杆是道场的标志,即幡杆。灯杆的高为一丈三尺三寸。地下一尺八寸。从灯杆的金环上用一根红头绳(红毛线)引至大殿内,表示神路。灯杆从上到下,都用红、黄、蓝等颜色的纸做的各种旗,有如下内容:

九黄旗:九黄龙祖。混元伞:混元老祖。飘带旗:四大金刚。招神旗:三教佛爷。阴罗圈:南天门。五杆坐马旗:五岳天神。转神旗:千军万马。双学杆:二郎神的上面。须弥山:五谷苗稼。须弥山上面插将旗:五道名将。须弥山下面插口旗:和合二仙

2、请万神:封神榜中的72位神。

3、功曹: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神,值年的神叫“太岁”,月日时的伦值神则叫“功曹”。一十官号,一十行神走了上方天门开,开开天门见玉帝,玉帝爷儿面前挂金牌,玉帝爷降下敕令来。二十官号,二十行神走了下方地门开,地门见阎君,阎君爷儿面前挂铁牌,阎君爷放出各阴门中三代亡魂来。

香烟东到东台神州;香烟南到南禅普州;香烟西到西牛贺州;香烟北到北俱芦州;香烟中到中山扬州。

4、安神:将请来的各路神灵到大殿收香烟。

5、迎喜神:迎喜神,接福神,迎进五方禄神,福神,贵神,招财进宝。

6、赶坛:一庄各下,口舌官班,瘟疫蝗虫时症,狂风地煞,赶到他方。

讲马路时,很多段子的意义深刻,几句词包含着历史的故事或是一个典故,回味无穷。有一段关于桥的唱词:

上天有一座天井桥,玉皇上帝掌金打下桥,天兵天将桥上站,日月二炁走一遭。

下有一座奈何桥。十殿阎君掌金打下桥。牛头马面桥上站,借尸的骨魂走一遭。

东有一座赵州桥,鲁班老祖掌金打下桥,两个石人桥上站,张果老骑驴走一遭。

西有一座佛经桥,如来佛祖掌金打下桥,八戒悟空桥上站,唐僧西天取经走一遭。

南有一座霸陵杵,火焰曹操掌金打下桥,甘糜二妇桥上站,关老爷单刀赴会走一遭。

北有一座牡丹桥,执法二郎掌金打下桥,周公桃花桥上站,无量爷修行走一遭。

中有一座蜀黍桥,高皇老祖掌金打下桥,文臣武将桥上站,保定江山走一遭。

圣坛里面圣经桥,安家师傅掌上金打下桥,五行命官桥上站,黄幡保定走一遭。

有一段描述出家修行的唱词:

东方路上一炷香,黄氏女出家不问娘,青丝落到金盆里,手里木鱼遍十方。

西方路上一只鹅,口衔青草念弥陀,鞭毛倒有修行意,人不修行等何时。

南方路上一盏灯,周纣家交兵那州城,那州城里兵营寺,兵营寺里一场空。

北方路上一清泉,一对仙童泪涟涟,我劝仙童你甭哭,你妈出家修成了佛。

7、拜教:二十四分神,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乾巽艮坤,二十四方位。

8、请亡:将全村各户的先祖亡魂请到庙会,再次超度。

第三天:

1、禀祝上蜡(逯家寨众姓人等一年一满,为了报答神恩迎神赛社喜乐本庙九天、金山、霜降三位圣母庇佑之恩,超度各门家下亡过三代亡魂,拜告本庙三位娘娘及各位诸神,赦除一村男女老幼人等灾难,赐以平安之庆)。

2、升黄龙,黄龙共有十二节,代表十二月,升幡

诵《升黄龙经》,下午五点烧黄龙,将黄龙由太上老君拿上到玉皇爷面前禀告:禄家寨众人举办庙会,把钱粮交给玉皇,玉皇分给众神。请九位法师诵经。

3、拜参:请神

4、净坛:经

五龙神水、东流水、南流水、西流水、北流水、中流水、五龙神水、洒坛场。

正月二月柳生芽、二月三月柳叶青、三月四月柳叶展、五月端阳打杨柳、打下一枝,献在天府院、三位娘娘十殿阎君面前:朝东方甲乙青龙水;朝南方丙丁桃花水;朝西庚辛金子水;朝北方壬癸亥子水;朝中央天河水。

5、洒净水经、祭灶:

(1)洒上方天门开天宫赐福

(2)洒下方地门开地宫消灾

(3)洒西方神门开三位娘娘,观着童子来

洒出佛来佛出世

洒出神来神有灵

洒出鬼来鬼脱生

洒出牛来成菩萨

洒出马来马成龙

洒出羊来羊起圈

洒出鹅来鹅成凤

在鼓声中唱道:

一洒佛,三位古佛上面坐。四大金刚两面排。

二洒祖,三位天尊上面坐。五百灵官两面排。

三洒学门开,三位圣人上面坐,七十二贤两面排。

四洒庙门开,三位圣母上面坐,四大神帅两面排。

(1)点净水,洒到东青人青马半虚空。

(2)点净水,洒到南香烟四柱讨平安。

(3)点净水,洒到西邪魔魍魉化灰尘。

(4)点净水,洒到北黑虎老爷带鬼随。

(5)点净水,洒到中二郎老爷捉妖精。

6、拜幡

当天院里表营顶上,九皇旗,九黄老祖赴会下面混元旗,混元老祖飘带旗,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头启。下面召神旗,三教佛爷在头启。下面三教旗,佛教打黄旗。道教打七星皂吊旗。

五杆坐马:东方坐马旗青色宝莲旗;南方火烧焰光旗;西方血白迎金旗;北方七星皂吊旗;中央金斩杏黄旗。

上面转马旗,千军万马赴会在头启。

上面黄龙,黄龙十二节,一年要保十二月,一月要保十二时,时时刻刻神拥护。

上面苏弥山,五谷苗稼尊神在头启。

上面插将旗,五道各将尊神在头启。

下面插口旗,和合二仙在头启。

灯杆为三丈六尺。上面三尺三寸安天堂,下面埋土一尺八寸为地府,中有三丈为表营。

7、转供养:

十供养:香、花、橙、水、果、茶、食、宝、珠、仪。外坛转到内坛,献在三位娘娘面前。

8、迎盘:迎盘是主事的法师领头,手打着羊皮鼓,走着特定的步伐,领着其他八个法师转圈,领头的法师做着动作,其他法师跟着做,围观的男女老少群众在观看法师的各种动作,当其中的一个法师作不出来,领头的法师和其他法师开始攻击,说笑话,以问答的形式,一问一答,互相取笑,惹得全场围观的群众哄堂大笑,说笑话的内容都以农村为题材,有计划生育方面的内容,有尊老爱幼的内容,有尊师护教的内容,共进行八个方面的内容:拜五方、参神、燕子戏水、凤凰三展翅、端盘子、立马桩、李三娘推磨、干粮神。其内容一项一项地进行,层次分明,递进有序,动作难度较大,具有一定的童子功夫,有武术的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更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喜乐娘娘,这是整个法事最重要的部分。迎盘这项法事时间最长,内容丰富,让全场的老百姓非常高兴,是庙会的主要精神,达到娘娘喜欢,全村百姓喜欢,神喜人喜,是庙会的主要精神。法事以央求娘娘保佑社稷平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全村和谐平安,五谷丰登,小孩读书有成,考大学,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9、讲旗:今古奇观。讲旗和说书的篇段有四季泰宫、满天星斗、封神斩将、三圣人出世、哪吒出世、金镯玉环记、罗成破孟州等等,内容相当丰富,讲得也很精彩。

讲三皇一段句子。

盘古氏才出世,观天无天观地无地,天连水,水连天,炁水相连,阴阳作乱,不分四象,不辨八方,日月不明,星斗不亮。天皇手里讲不清,神皇手里讲几声。天皇留下阴阳四盘,地里留下须弥山城,人皇留下君臣定位。女娲氏炼石补天,留男女才有了夫妇之理。

伏羲氏画八卦才有了阴阳。燧人氏钻木取火,才留下生熟食样。有巢氏织布巾,才留下衣衫。神农氏尝百草,才留下吃米解荒。

制经、制鼓、制旗、制号。其中制旗:

左营里一面是青旗,旗子名字青色宝莲旗青龙大神在头启,东岳神君坐都启。

前营里一面是红旗,烧焱光旗朱雀大神在头启,南岳神君坐都启。

右营里一面是白旗,旗子名字雪白迎金旗,白虎大神在头启,西岳神君坐都启。

后营里一面是皂旗,旗子名字七星皂吊旗,玄武大神在头启,北岳神君坐都启。

中营里一面是黄旗,旗子名字金斩杏黄旗,勾陈腾蛇大神在头启,中岳神君坐都启。

四月初八佛出释,二月十五降老君,十一月初四生下孔圣人,佛祖出世留下佛经渡众生。老君留下文章,圣人留下生老病死苦。

关于花的一段句子:

芍药花观音家,生死莲台上。萝卜花女人家,扁塔拉坐下。豆儿花姑娘家,擦脂抹粉。萱麻花女人家,不敢惹她。

10、还五道:五个将军,阳间为五道神,阴间五鬼神。风:东煞五道都兵将。云:南煞五道李时仁。雷:西煞五道宋义仁。雨:北煞五道仁煞将。电:中煞五道盖焱珍。把五道将军迎进来,把五鬼凶煞送出去。

11、送节气:二十四节气,“四季泰宫”很通俗地说出来季节变化的自然规律。

问:正月二月连三月,什么花开,什么花谢,什么花开得正时节,什么虫来在哪里歇。它管定了哪三月的节?

答:正月二月连三月,探春花开桃花儿谢,杏花儿开得正时节。双猫儿来在房檐上歇,它管定了春三月的节。

问:四月五月连六月,什么花开什么花谢,什么花开得正时节,什么虫来在哪里歇,它管定了几月的节?

答:四月五月连六月,石榴花开牡丹花谢,芍药花开得正时节,长哥虫来在塄坎上歇,它管定了夏三月的节。

问:七月八月连九月,什么花开什么花谢,什么花开得正时节,什么虫来在哪里歇,它管定了秋三月的节?

答:七月八月连九月,八菊花开七菊花儿歇。九菊花儿开得正时节,啄木虫来在柳树上歇,它管定了秋三月的节。

问:十月十一月连腊月,什么花开什么花谢,什么花开得正时节,什么虫来在哪里歇。它管定了哪三月的节?

答:十月十一月连腊月,雪花儿开,霜花儿谢,冰花儿开得正时节,寒候虫来在阳凹里歇,它管定了冬三月的节。

12、讲天坛

其中有鸡有五德一段句子:

头戴冠子为一德,张口叫鸣为二德,自刨自吃为三德,南杨干坛为四德,飞毛展翅为五德。

13、送白虎:将一位法师装成白虎,身穿白衣,头戴白帽,手中拿着吃的肉等食物,有一位法师向白虎进行问答,还有五位小孩手中拿着猪小腿骨头,一个馒头,馒头上插着两个小柳条,代表五个小鬼。当法师和法官向白虎问到一定的程度,法师和法官将白虎送到庙门外。主要带走不吉利疾病、瘟疫、风暴、冰雹、洪水等自然灾害。

14、烧黄龙:黄龙共有十二节,代表十二月,下午五点烧黄龙,由太上老君把黄龙拿上到玉皇爷面前禀告:把钱粮交给玉皇,玉皇分给众神。

15、送亡:将全村各户的先祖亡魂送到原来的藏地,庇佑家下的老少人丁,四季平安。

三、古道教道场宗教活动的意义

古道教道场与现代流行的规范化的道场明显不一样。在供奉的尊神、法会的形式、活动的内容等方面,凡举办古道教道场的寺庙,供奉圣母(九天圣母、霜降圣母、金山圣母),因为从道教神仙谱系的分类来看,风、雨、雷、电、冰雹之类是天上雷部尊神所管,九天、金山、霜降圣母在保护农作物生产、保障农民吉祥方面,据传是有求必应,最为灵验的尊神。所以青海广大农村信奉的人最多。它的法事活动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联系,多为祈祷农业生产丰收。道场中除了表现迎神、敬神、颂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祷消灾灭难的内容外,还夹杂了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内容,深受老百姓的喜欢,庙会期间热闹非凡。古道教法师的活动(包含道场)在农村这种顺其自然的优越环境下才得以延存至今、后继有人。说明古道教在群众中扎根有其深厚渊源的土壤。

四、结语

从实地考察,可以看出,庙会活动,法师在三天的法会中,对以上例举的经文,诵经很少,因为法师不拿经文本,所以背功达不到,就无法诵经。

当地的庙会活动,都是一些在家无事的老年人参加,看热闹。而年轻力壮的青年人由于外出打工,或者不相信这种活动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现在城市周边的农村,大部分都已占用了土地,农民也不用种田、种菜,走上了农村城镇化的道路。所以,农民祈求上苍神灵庇佑,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等等过去的那些求神活动被淡化。年轻人心想着怎样做生意,打工赚钱,而对以前的这些陈旧的宗教活动,不管不问。可以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青藏地区道教法师活动会逐渐削弱下来,有些村庄的道教法会已经慢慢消失。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藏地区文化安全与宗教互动问题及社会稳定发展关系研究”09BSH036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人员:

张世杰(1957)男,汉族,青海人,青海民族大学教授。

张 立(1964)女,汉族,上海人,青海民族大学副教授。

李永宁(1963)男,汉族,青海人,青海民族大学教授。

王红霞(1960)女,撒拉族,青海人,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馆员。

上一篇:初中《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下一篇:医药公司实习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