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个人总结

2024-07-12

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个人总结(共8篇)

篇1: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个人总结

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个人总结

时光飞逝,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已伴随我们走过了一年的光阴,在这一年里,我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转变,收获非常大。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农村小学生,他们基础薄弱,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所以,在部分孩子的学习时间都集中在了学校里,是指望不上家长半分的。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在课堂40分钟学有所获,成了我们研究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先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了我们的课堂存在着课堂教学费时、低效,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等弊端。而这一弊端的根源就是对教材研究不深,课前准备草率,对阶段性目标把握不准,在课堂教学是,课堂形式浮华,少有学生实践,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等。通过研究总结,我们认识到要想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首先要从我们教师自身着手,从备课这一关开始,我们现在的备课再不是为上课而备课,而是为学生学习而备课,研究教材要联系课程标准,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变为集体探究,教案由原来的流程性的框架设计变成了富有指导性的导学教案,同时也丰富了教研形式和内容,形成了教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氛围,针对课堂细节认真反思,寻求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备课活动,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积极展示,在胆质疑,认真反思,充分交流,教师由主角变成了配角,由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课堂实践活动增加,课堂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课堂显得和谐高效。

总之,在有效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收获了许多经验和理念,也存在着一些疑问和困惑,但是,我明白,有问题才会有研究,有研究才会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解放老师和学生。

篇2: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个人总结

----------个人课题实验总结

玉州区大北小学

梁玉梅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和尝试,交流实践体会,汇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撰写阶段性小结等等,做了大量的工作。下面就我个人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收获。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经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其次,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 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合作的技能包括:学会倾听;愿意并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又能够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等。合作学习的技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它需要长期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从一年级起,就应把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作为一项特殊的教学内容常抓不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表现欲特强,倾向于“我要说”而不是“我要听”,很难坚持在四人或更多人的小组内坚持听完每个人的述说。因此,一年级上学期,他们一般是让同位两个说想法,互听对方的观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跟学生交代明白:当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地听,眼睛看着对方,不东张西望,先听别人说完后自己再说,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这样,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能静静的听完其他同学的述说,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再重新组建四人小组,这样培养他们善于倾听的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具备了合作学习的技能,就可以进行小组学习了。首先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的原则进行分组,为了在小组学习中避免“学优生一言堂”的组内成员间的不平衡现象,首先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一定的分工,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分10个苹果形图片,放手让学生先把10个苹果形图片分成两堆,再根据分的情况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比一比哪组分的方法最多。写的算式最多。角色分工是:1号为组织者、2号同学分图片,进行操作活动、3号同学负责记录、4号汇报。由于已经有前面1--9的加减法基础,又有色彩鲜明的学具,学生的积极性高,小组也会分工协作,有的分、有的说、有的写。再根据学生记录的情况进行汇报展示。学生有的按顺序分,有的没按顺序分。这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比较,哪种分法更好,为什么?学生不仅自主探索学会10的加减法,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学习的热情高,2 不但体现了集体共性,而且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自我价值,有利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合作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进行角色轮流交换,一定时期内互换一次角色,使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创设了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的策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学习他们“自己的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 3 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例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我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我还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 4 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5.提高了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在实践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我在执教五年级数学第十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篇3: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个人总结

1.农村学生生活阅历少, 缺少生活素材。写作时常常胡编乱造。

2.农村学生与外界很少接触, 写作缺乏想象力。

3.教师的要求过高, 批评多于鼓励, 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这些弊端都不利于学生写作的发展。那么如何对症下药?

一、起点低一点, 要求宽一点

起点低, 要求宽就是对小学生作文的内容要求不要过高, 健康、有趣、无害即可。初学作文的学生如婴儿走路一般, 走不稳当是正常的。这时, 如果把他们限制在“师授作文”的过高天地中, 必将成为“死穴”。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入门、认路。这时的学生作文, 用成年人的眼光看, 觉得“不怎么样”“没多大意思”是正常的, 小学生作文能由无变为有, 就是一个飞跃, 就是一个进步。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作文兴趣

农村学生的共同心理———害怕作文。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学生就其天资来说, 都是诗人, 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 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那么在以后的写作指导中教师要改变指导模式, 以激励为主,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具体方法是:

1. 多看多读多感受。

针对农村教学条件落后的现状,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要给学生开辟出创作知识的海洋, 自己花钱或筹资买书、拍摄相关视频……让学生读名著、读经典、读名人传记、观看相关图文并茂的视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熏陶和有益的启迪;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 欣赏鲜活的画面, 感知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愿意动手写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2. 积累材料, 迁移运用。

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知识在于积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 使其能有意识地、自觉地捕捉出现在学习、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首先积累课内外的好词、名句、佳段, 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样才能溢于言表, 言之有物。其次, 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 走进生活, 就地取材, 开创作文教学的源泉。针对农村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欣赏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等自然风光。 (2) 回味淳朴敦厚的民风民俗。 (3) 感知农田劳作的辛苦与快乐。

3. 以说促写, 水到渠成。

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以说引写。比如, 在带领学生春游回来后, 组织了一堂“说春游”的口语训练课。让学生把自己在春天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说出来。此时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在他们趣味盎然之际, 我因势利导, 让他们按一定的思路把所说的写出来。于是一篇篇佳作便在学生的手中脱颖而出。这说明以说促写, 水到渠成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多鼓励, 少批评。

农村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较多, 若批评多于鼓励, 学生写作兴趣定会大减。所以, 对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给予肯定, 尽量挖掘出作文中的闪光点, 给予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使学生感到写作也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从而充满快乐和自信, 培养了写作的兴趣。

篇4: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个人总结

一、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信息的活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引入,如信息技术等的应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教学中,要通过新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还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设备所具有的动态图像演示功能能够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解决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准备一些圆形纸片,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花费在圆形纸片的裁剪中,信息技术的引用能够极大地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造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营造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在课本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利用生活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生年龄小,但是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中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在“角的认识”的教学中,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些有角的物品,如红领巾、正方形、长方形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些几何图形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解法的多样化,如学生有160元,坦克8元/辆,飞机12元/架,问能够买多少架飞机和多少辆坦克,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固定的,可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还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有数学的影子,教学中利用热点问题来创设问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来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创造问题意境时,要注意数学问题和数学意境两个因素,要注意在创造问题意境的同时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重视实践教学和合作教学

在数学学习中,除了接受学习之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也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简单的理论,而是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理论知识,并利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准备圆形纸,引导学生进行对折,学生逐渐发现对折的次数越多,越接近三角形,拼完的图形随着圆分的分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学生能够逐渐得到圆面积的近似求解方法,这种把曲线图形转化为直线图形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中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游戏活动以及小组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以及沟通的能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可以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内容时也要为学生留有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以上几种教学策略之外,还需要优化课堂评价方式,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用合适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5: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个人总结

一、积极展开大讨论活动,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我们先后展开了“课内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课外阅读 需不需要”、“课外阅读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课外阅读如何有 效操作”等主题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初步解决了教师的思想认 识问题,为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

二、深入展开课堂阅读教学研究,提升课堂阅读教学能力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 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敢于大胆地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小组讨 论,或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强化阅读方法指导。以读代讲,领

略语言魅力。教学实践中,我们重预设,更重生成,让课堂跟着学 生的需要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细细品味语言。有疑问时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理解深入; 品味语言时读,朗读成诵。准确捕捉可读之处,让学生读出感情,采用默读、诵读等方法,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范读、跟读、集体齐 读等形式,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 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随时提 醒学生勤动手,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优化课堂训练,读写结合用语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 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们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 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结合课文的 重点、难点、训练点,抓住时机,精心设计课堂训练,在学生思绪 喷薄欲出、欲罢不能之时,引导学生及时动笔写出来,让学生真正 有感而发,读写结合用语文。

4、教后及时反思,促进教学不断提升。

略语言魅力。教学实践中,我们重预设,更重生成,让课堂跟着学生的需要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细细品味语言。有疑问时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朗读成诵。准确捕捉可读之处,让学生读出感情,采用默读、诵读等方法,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范读、跟读、集体齐读等形式,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随时提醒学生勤动手,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优化课堂训练,读写结合用语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们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结合课文的重点、难点、训练点,抓住时机,精心设计课堂训练,在学生思绪喷薄欲出、欲罢不能之时,引导学生及时动笔写出来,让学生真正有感而发,读写结合用语文。

4、教后及时反思,促进教学不断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记下那精彩的瞬间,或者那些不够理想的环节处理。在反思中思考,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升。

三、争取家长的配合,切实利用便利的资源

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形成家校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充分利用我校所处的地理优势,增大学生阅读量。努力为本实施课题研究寻求社会支持。

四、整合各方力量,有效开展研究活动。

1、开放学校图书室,指导高年级学生自己去借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阅图书。

2、建立学生“班级图书角”——每班成立几个读书小组,每名组员至少带一本读物,实行组内交换阅读,轮流完毕进行班内交换阅读,实现图书数量的增加。

3、建议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在做完作业后读15--30分钟的书。

4、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自编小报等;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五、以活动为载体,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1、向学生推介优秀图书书目,激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2、美文诵读。引导学生读美文、画美文、写美文、表演美文,表达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诠释。

3、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并将班级学生优秀读书笔记汇集成册,编印《我的收获》。

4、开展看图作文、下水作文活动,并将部分学生优秀作品汇集成册,编印《学生习作苑林》。

六、课题的初步成效

1、营造了师生读书氛围,养成读书习惯。

2、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实现了阅读资源共享。

3、课内课外有效链接,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

4、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

5、教中感悟,总结反思,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

6、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学校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参与教科研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在镇关工委举行的阅读大赛活动中,乔宝等3名学生获得一等奖,曹琪等学生获得二等奖,冯嘉婧等学生获得三等奖。实验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叙事等在省市县评比活动,纷纷获奖或发表,朱明瑕、周树青、王强、许培成、陈维波、王慧红、沈春红等老师在县、镇优质课比赛中均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七、困惑与思考

1、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个体的独特性,使得对课题的研究与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深入开展,是我们探究并需加以解决的研究课题。

2、进一步构建更有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实践中,我们虽然积极探索,但有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还未完全成型,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总结、归纳、提炼与实践。

3、如何进一步有效抓好过程管理。从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

篇6: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个人总结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精神,我们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总目标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它必然是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更新观念、调整角色、提高整体素质,正成为教师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就每一位教师而言,新课程总是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而走向学生的,怎样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改革目标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科教学行为,怎样使“课程文件”的种种规范与成果成为“学校文化”和教师操作的指南,这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期待解决的问题。而语文学科中“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则是学生刚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就要面临的第一项课程目标,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的目标,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是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师首先要思考的且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问题。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国家督学柳斌指出:“真正要把小学抓好,还要从识字教学抓起。” 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体现“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课程改革中识字与写字问题解答》也强调:“认写分开,及早阅读”。他说: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快慢多寡,与个人、与社会至关重要。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用汉字阅读必须识字。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而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800--1000个。识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说它重要,是因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必由之路,不掌握识字这把钥匙,就无法打开科学文化知识宝库的大门。说它艰巨,是因为中国汉字的数量太多,而且字形复杂,难记难写;字音字义又变化多端,实在是比较难掌握。因此,识字是小学生学习的一个难关,但又是每个学生必须闯过、闯好的难关。

3、解决识字教学中凸现出的问题的需要

在新教材试行的第一个教学年头,教师们在识字教学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1)识字伊始,知识迁移困难。学生还在学拼音时,一边就要学习汉字,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认识汉字的经验几乎为零,对于汉字字形的识记特别吃力。在黑板上认识了,放到卡片上不一定认识;在课文中认识了,写在本子上不一定认识;黑色字体认识了,换成红色字体不一定认识;有的甚至把生字条里的生字都背熟了,可一打乱顺序还是认不得。(2)生字“回生”现象严重。今天认识了,有的明天就忘记了;前面认识了,过一段时间又忘了;加上识字量的增多,甚至还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3)传统的 “告诉-接受-记忆-复现”式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毫无生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扼杀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因此识字效率低下。(4)如果大部分时间拿来搞识字,别的内容如何来优化?识字量是唯一目标吗?如不是,还要兼顾什么?

4、我校教育实际的需要

我校地处农村,生源几乎是农村孩子。一是家长素质偏低,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来过多地关注孩子的识字情况,二是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少,阅读面窄,课内识字得不到巩固,课外识字又得不到拓展。增加识字量,实现提前阅读,这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增加识字量无疑是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农村低年级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使得我们从事低段教学的老师在识字教学上要大做文章,既要实干,又要巧干。

小学阶段的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又处于观察的敏感期。只有从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他们自觉主动的识字意识和愿望,才能使识字教学切实有效地达到目的。如果刚入学就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多种识字方法,并在识字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组合、优化甚至创新,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应该是走出困境的一个好办法。为此,我们提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识字能力的养成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一,从根本上改变小学语文识字效率低下和识字水平低劣的局面,更好地完成新课程的识字目标,实现提前阅读。其二,自主识字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多地从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这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学生识字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树立自信心,张扬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其三,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喜欢阅读,热爱汉字,热爱生活。有鉴于此,本课题组想着重通过“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紧紧围绕课堂识字教学,穿插和融合生活中的识字资源进行识字,探讨一些小学生识字的行为及其策略,以便学生逐渐积累、体验,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

三、研究的依据

1、国家政策法规的依据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的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的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里也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理论依据(1)、语言心理学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

(2)、教育学依据

著名语言学家S.P.Gorde指出:“我们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语言学习的环境。”教学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探究的技法自己获取知识,形成探究能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认为,学习应该自主探求,通过自主探求获取的知识,记得牢固,理解深刻,运用起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灵活自如。

学习建构说:学生的能力、知识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形成的。它有两个基本观点构成:一是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二是人们在建构事物意义时,总是与以前的经验相结合。

主体教育论:主体教育论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激发作为内因的学习主体的自我意识、学习动机和主体活动,外部因素才起作用。

识字教学的评价建议也明确指出:“要着眼于学生的识字方法,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目标从双基到综合的转变,识字教学过程从只重结果到全过程的关注,促进了识字教学评价的改变。识字教学评价不能只追求识字的数量和结果,我们更要关注学生识字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成功的识字教学评价,不是斤斤计较一时的识字量,而是关注学生是否在识字的过程中享受识字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四、课题界说:

“农村小学”:是指学校地理位置位于农村,生源几乎是农家子女的小学。他们存在着以下特点: 1.由于交通和信息的闭塞,孩子们的识字渠道单一,缺少识字经验,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

2.学生家长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对教育重视不够,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识字指导,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识字阅读环境。

“低年级学生”:是指年龄在6-8岁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自主识字”:是指学生在识字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识字目标、制定识字计划、作好具体的识字准备,在识字活动中能够对识字进展、识字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识字活动后能够对识字效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它表现在: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识”;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识”;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识”;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识”。

“自主识字能力”: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地通过一系列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检查和自我补救等学习活动来实现识字目标。包括独立的拼读能力、识记能力、书写能力、运用能力和拓展识字的能力。

该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基本知识,优化识字学习方法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为目标,探讨适合学生识字的最佳方法,着重于识字的学法指导。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要密切联系生活,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基础,在识字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汉字的音、形、义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各自独有的生活经验识记汉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已学汉字、主动认识新字,巩固已认识的字并扩大识字量,为提前读写奠定好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兴趣浓厚,养成自主识字习惯,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2.掌握多样化的识字方法,灵活记忆字音、字形、字义。3.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实验学生到二年级实验结束时,具有相当的自主识字能力,平均识字达2000个以上。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是指研究班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量1600-1800个。

“上不封顶”――是指60%同学识2000个以上,40%同学识2400个以上,多识不限。

4.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实现提前阅读,达到20万字的阅读量。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思想感情,发展人文素养,开发智力,提高多方面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自主识字教学的原则

识字教学中教师应一改过去传授和训导者的角色,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关注教学过程的改变,以达成活动教学目标,为此,自主识字必须遵循以下教学指导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当今识字教学中产生的大量问题是与传统教学的言传口授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的,这种教学侧重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性活动,不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的发展存在偏差。效率也大打折扣,要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

2、自主性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量识字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识字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识字的主人。教学中不能强迫和压抑学生,或简单地将生字教给他们,以致使学生对新字缺乏兴趣。应让学生在识字中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重视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

3、开放性原则

识字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上,一是开放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畏胁的,利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以激发学生参与认字的积极性;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课堂上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注重教室内外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识字提供丰富的素材,深切的生活感悟,高昂的运用欲望。

七、研究内容

1、探索一套适合我们农村小学的低年级课堂识字教学模式。

2、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我们将从“培养识字兴趣”“掌握多样化的识字方法”“拓展识字途径”“促进识字评价”“有效识字巩固”等五个方面进行专题策略研究。

八、研究的措施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把识字任务制定成不同的游戏方案,激起学生的识字热情。在编谜中教师巧妙地渗透了识字方法,学生那种愉悦的识字情感体验得到了强化。反馈结果也表明,生字学得非常扎实。还可以根据每课生字的特点,把儿歌、表演、画图等多种游戏形式引进课堂,让学生喜欢识字。

2、根据汉字构字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无论是象形、指事,还是会意、形声,都有其自身的构字规律。尽管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识字、创造性地识字,但如果忽视了识字教学的灵魂,任由学生怎么识记都行,那么要想学生的识字能力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难了。因此,应重视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渗透一些汉字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汉字的形、义,还能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汉字文化所蕴含的无限风光。

据统计,形声字在汉字中占了90%左右,识字教学若能让学生掌握形声规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学习一个形声字的过程中,学生或模糊或清晰地感受到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再在教材随后的编排体系中出现的让学生体会形旁与声旁的关系时,学生进一步感受了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提高了识字效率。

会意字往往是合并几个意义上有联系的字,显示出新组成的字的意义。在教学时,我们启发学生通过对各部件的综合考察,“会”其合并这“意”。如“笔”教学时,出示一支毛笔,让学生说说毛笔的组成,再观察“笔”的字形,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种会意字的教学,不仅让学生领会了字义,见形知义,更领会了我们祖国文字的巧妙创意。象形字起源于图画,我们可通过看图,认识事物的特点,再让学生看古代的象形字,然后再看现在的楷体字。将字图对照,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3、拓展识字的途径和环境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的识字也要树立“大语文”观,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识字。我们主要利用这三种识字环境:

(1)在家庭环境中识字。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农村,家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们利用家长会和平时让学生传带的“给家长的话”,向家长作好宣传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家长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一认,经常问一问,考一考;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图书、卡片进行亲子阅读„„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教孩子识字

(2)在社会环境中识字。引导学生在上学途中认厂牌名,还有各个村的村牌名、河上的桥名、公路边的公交车牌,大街上的广告牌等,再凭借教材有意识地引导,促成学生在社会生活环境中识字的习惯。

(3)在学校环境中识字。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校园里扑面而来的校名、校风、小学生守则、班级名、同学名、课程表、黑板报、名人名言、等文化设施和竞赛园地,都是学生丰富的识字素材。教师应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学生就会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

4、以积极有效的识字评价为手段,巩固识字效果

积极有效的识字评价,既能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又能促进学生的识字水平。在教学中,我们将从多维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多元化的识字目标评价体系,从评价的角度来促进对汉字的巩固。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展示识字能力

为学生的识字能力提供一个可以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他们会对识字更感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去。如举行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查字典比赛、课外识字展示等活动,不但学生喜欢,更能以此推动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发展。

九、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语文新课标》科学认读理论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外汉字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时使用此方法。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对学生个体的观察和整个班级水平的观察,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案与措施,以便增强操作性。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十、研究条件

1、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勇于探索和发现,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

2、实验班老师科研意识强,乐于学习,能较好地把握新课标理念,敢于创新,有热情,有能力,有精力投身到课题研究之中。

3、学校领导重视,大力支持科研工作,使课题研究所需人力、财力有保障。

十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2006年6月——2009年6月)

(一)准备阶段(2006、6——2007、3)

制订课题方案;组建课题组;进行课题立项申报;进行课题论证。

(二)实验研究阶段(2007、3——2009、3)

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研究措施,观察实验效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实验处理,收集资料,作好过程记载。

(三)结题阶段(2009、3——2009、6)

整理研究资料,撰写实验报告,聘请专家对研究进行鉴定,结题。该课题经过三年的研究预计形成以下成果:

(1)识字研究报告集;(调查报告、实验方案、研究报告)(2)识字研究成果集;(经验论文集、教案设计集、教学案例集)(3)课堂教学实录光碟

篇7: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个人总结

湖南省吉首市双塘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课题的现实意义及背景: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文化运动,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随着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使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这个领域中的研究现状,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比如,有效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实践能力;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倡导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等。

就有效教学理论而言,我们的前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具体落实上,我们发现还存在着普遍的不足。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衔接,并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大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必然可以进一步 推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与使用,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时代和谐。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就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而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关键。在具体教学行为中教师必须关注、研究备课、上课、课后辅导诸环节的有效性。

我们双塘中学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虽然我们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需要在原有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点。我们期望以州级“十一五规划”专项课题研究为平台,以构建有效课堂为切入点,继续实践和延伸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核心价值。

2、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的成败。但是针对当前的实际,有很多的课堂,由于教育观念、施教水平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新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方面,老师一节课到底给学生什么?心里不清楚,教师讲得多,学生体验得比较少,多少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收效甚微。另一方面,还是处于部分尖子生支撑课堂,很多孩子处在陪读的状态中。对于有效课堂的构建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又是何等困难?有哪位老师不希望自己的课堂是有效的呢?其实,要想构建有效的课堂,它的前提条件就是: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目标要明确具体;其次是主体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动起来,让学困生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果不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将会严重限制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因此,进行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关键词的理解

1、有效课堂教学:主要指中学的课堂教学,也涉及小学的课堂教学,即中小学传统意义上的每节课的教学和广义的由教师按计划组织的室外乃至校外的学习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涉及到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问题;也涉及到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教与学的管理及教与学的评价等多方面问题。

2、有效性:是指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涉及到有无效果和效果好坏等几种情况。课题研究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有的理念,和从“十一五”基础教育承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战略任务出发,建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产生的教学效果如何能够得到迅速提高的问题。即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等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总之,本课题研究的是:在“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强调教育创新的形势下,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效果如何迅速提高的方式、方法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意义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农村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和谐﹑健康的成长。

2、研究内容:(1)有效的导入策略;(2)有效的提问策略;(3)有效的评价反馈策略;(4)有效的练习策略;(5)有效的组织控制策略;(6)有效的拓展﹑延伸策略;(7)有效课堂的课例﹑案例分析等。

3、研究意义

通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让广大教师更新观念,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积极把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形成一个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师生交流,重视师生间﹑生生间的信息交流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营造有效教学的和谐课堂。

4、创新之处:

在已有的有效课堂、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侧重于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关注的是课堂实践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针对城乡差异客观存在的现实来进行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强调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学习者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设计。

四、课题研究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适当的给于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出学生在探究性、自主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等因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及教学模式方案设计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3、(美)纳卡穆拉的“健康课堂管理”:

“健康课堂管理”通过阐述学生健康的基础和课堂管理策略,通过健康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发交流,通过运用一些健康有效的纪律实施,皆在为教师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技巧和策略,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愉快、健康、高效的课堂气氛,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健康课堂管理的基础是,每位教师应该时刻牢记,必须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为基本出发点,用健康有效的方式沟通与交流。

“健康课堂管理”把美国现代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在实践活动中贯穿始终。它对我们本课题的课堂实践探索有积极的实质性的价值借鉴。

4、(美)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体系包括以下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自我认知能力;交往—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加德纳认为,一方面,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倡导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针对不同智能特点“对症下药”;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

多元智能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通过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的评价。多元智能理论力求使评价教学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能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课题研究阶段划分

课题研究拟用两年时间(2009年3月---2010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准备阶段

收集整理、学习有关资料,研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发现问题,整理归纳研究主题,针对问题及研究主题,寻求相关策略,并进行课堂实证研究。

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实施阶段

广泛开展有效教学的课例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形成《有效课堂评价标准》。

第三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总结阶段

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出版展示成果专集,进行课题总结验收。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为研究为主,积极探究有效教学操作策略及教学模式,同时有文献研究、对比实验、经验总结等方法,确保课题得到有效的实施。

(1)文献研究法:

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及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对比实验法:

在同年级平行班中对比实验,教案设计采用一课多上反复对比推敲修改。

(3)调查研究法:

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教学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4)行动研究法:

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系统,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六、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构建课题研究组织管理体系,制订响应的奖励措施,鼓励课题组成员协同行动、加强合作、整体推进。

2、学术保障:课题组成员素质都很高,有一批敬爱岗教学能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当然,课题要想顺利实施,还必须得到专家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对教师进行深入系列培训,让广大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水平上都能不断提高。

3、时间保障:必须在时间上得到保证,业务学习,集体活动,每周一次的集体学习和教研组的每一次教研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展开。

4、经费保障:研究人员外出学习,业务培训,资源整合、资料整理等方面保证经费落实。

5、制度保障:为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指定响应制度做保证,让教师在积极参与中得到提高,提高教学水平。

七、经费分配

1、研究人员外出参观学习总投入1.5万元。

2、课堂硬件配套设施总投入1万元。

3、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总投入1万元。

4、资源整合、资料整理总投入0.5万元。

八、人员分配

1、专业技术指导: 左明政 文斌.2、课题总顾问: 张正平

3、课题主持人: 胡长兵

4、课题小组长: 胡红军 黄春霞 吴维

5、主要参与人员:龙国忠 熊成文 黄明祥杨玉芳

刘琼

篇8: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个人总结

一、更新观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对教材内容是否掌握,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探究, 并在主动操作中对学到的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在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 学校要加快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上机练习的机会,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来引导学生,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中小学生在学习时, 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 并在思考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情境创设, 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他们的思维。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情境创设时, 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体会信息技术对生活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使他们产生想要掌握更多信息技术知识的动力, 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

2.创设任务型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设计出让学生探究的任务, 利用任务的驱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进行深刻分析, 有效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 学生能够主动和教师进行分析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充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 有效解决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教师在设计信息技术学习任务时, 需要从教材出发,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究和分析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给学生创造展示信息技术能力的平台,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现的勇气, 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向教师和同学展示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 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满堂灌,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把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学习,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渴望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肯定, 教师要多给他们创设展示自我和能力的平台, 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展示过程中, 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受到激励,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能对其他学生产生榜样的作用, 让班级中的学生都勇于表现自己, 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进行。

四、注重信息技术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在传统教学中, 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硬件和设备的落后, 学生没有机会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在纯理论的学习过程中, 很难突破信息技术教学的重难点。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加强他们的上机实践教学, 让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 要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的运用意识, 使他们能够用掌握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 让学生通过画图软件给家人和朋友制作贺卡;用word文档来写日记;用Power Point制作动画效果。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中,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操作积极性, 使他们在不断探究过程中提高操作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乐趣。

五、在探究中发展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作探究模式是新课改教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通过合作探究学习, 让学生能够快速的进行深入思考, 结合小组成员的思考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提高学习效率。

1.从教材内容出发, 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探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通过动手、尝试、实验等能够得到结论的, 可以引导其主动探究;而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或认知型的内容, 再使用探究式学习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征就是其实践性强,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应经常提示学生, 使他们正确认识课本的重要性, 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习并养成习惯。

2.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合作探究学习中, 合作与交流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分享学习成果, 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时, 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学生的特征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遇到问题时, 同组学生能够取长补短, 互相激励, 互相促进, 互相帮助, 获得收益。在合作探究学习中, 既节省了课堂学习时间, 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使课堂教学真正取得了实效。

上一篇:党员干部要做明荣辱扬正气的楷模下一篇:浙大光学工程考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