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讲解

2024-07-13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共10篇)

篇1: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讲解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虚词“之”用法讲解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篇2: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讲解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篇3: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归类复习例举

初中语文古汉语语法知识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实词类活用现象, 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文言句式等。本文对文言句式归类复习例举。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句式常见的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几种。组织学生复习时, 可以按照上述四种句式逐一归类复习。

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通常情况下不使用判断词“是”。基本形式有:“……者, ……也”, “……, ……也”, “……者, ……”, “……, ……者”等。例如:“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 句中“……者矣”和“……者……也”都是表示判断的, 相反“是”字作为代词使用并不表示判断。有时用“则”“乃”“为”“非”等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句中“则”表示判断。“非”表否定判断, 可译为“不是”, 如:“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孟子二章》) 这是一组双重否定的判断句, 加上排比修辞的运用, 使语气更强。学生全面地了解了判断句的格式, 在阅读文言判断句时就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判断句语气和语义了。

二、省略句

文言文中省略句也和现代汉语一样, 通常有承前省略, 承后省略和对话省略 (语境省略) 等。省略句顾名思义就是省略了某个词或某一成分的句子。理解句子意思时要联系前后句, 否则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语。如:停数日, (渔人) 辞去。 (《桃花源记》) (2) 省略谓语。陈胜自立为将军, (封) 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 。 (3) 省略宾语。如: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 (之) 分人。” (4) 省略句子。如:“忠之属也。可以 (之) 一战。”省略的“之”字代指“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全句。 (《曹刿论战》) (5) 省略介词:如:林尽 (于) 水源 (《桃花源记》) 。 (6) 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如:林尽水源, 便得一 (座) 山。 (《桃花源记》) 再如:一 (只) 狼得骨止, 一 (只) 狼仍从。 (《狼》) 了解了省略句的特点, 学生在翻译时就必须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否则句意就不准确, 句子也就不顺畅了。

三、倒装句

句子成分中某个成分没有出现在他固有的位置, 出于表达的需要, 被提前或移后了, 这样的句子就叫倒装句。倒装句常见的有: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修饰语后置 (分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等。 (1)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为了突出谓语, 将谓语置于主语前, 以增强表达效果。如:“甚矣,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将谓语“甚矣”前置, 就起到了强调谓语的作用。 (2) 宾语前置: (1) 代词宾语前置。如:“吾孰与徐公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2) 介词宾语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 (3) 依靠“之”字前置, 在这里“之”是助词, 无实在意义, 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 (《陋室铭》) (3) 修饰语后置有两种情况: (1) 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 为了突出表达效果, 有时将修饰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如:“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千里”是做中心词“马”的定语, 后置在“马”的后面, 突出了日行千里的本领。 (2) 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 状语都是放置在中心词前面的, 如果放在中心词后面, 就叫做补语。古汉语中, 处在中心词后面的补语必须要按照状语加以理解, 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状语后置。如:“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于长勺”是做“战”的状语, 按现代汉语语法要求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应是“于长勺战”, 但是, 在文言文中, 有时为了强调修饰语, 可以将状语放置在中心词的后面, 这就有了“战于长勺”。了解了文言文这种独特的语法现象, 在理解、翻译句子意思时, 就要按照状语来理解、翻译, 绝不可以按照现代汉语把它理解成补语。 (4) 被动句。主语是接受谓语动作行为的, 即主语是受事者。例如:小树被风吹倒了。“风”是施动者, 主语“小树”是受动者。古汉语中的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1) 语义上的被动句, 就是不使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中的动词本身带有被动意味, 理解时需联系上下文, 翻译时需加上“被”字。如: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 “帝感其诚”中主语“帝”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 因此应翻译为:天帝被他的诚意 (挖山不止的精神) 所感动。 (2) 有标志词语的被动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有: (1) 用“于”字表被动的, 如:“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二章》) “举于”即“在……被举荐”。 (2) 用“为”“为……所……”表示被动。如:“吴广素爱人, 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为”即“为……所用”, 其作用是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样的复习使学生对古汉语被动句的认识进一步提升, 必将对学生准确地理解、翻译文言被动句有很大帮助。

通过较为系统地归类, 学生对文言句式会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初步形成完整的文言句式知识体系, 对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睢宁县沙集二中)

摘要:初中生学习一定篇目的文言文, 对于提高语文素养, 丰富人文内涵, 为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打下较坚实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而较完整地了解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对于学好文言文又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以文言句式为例, 系统、全面地归类复习, 就能达到这一目的。

篇4:初中语文知识讲解技巧性应用方法

语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学科,学好语文对中学生个人知识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新时期中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中学语文教学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课堂教学效率偏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注重语文知识讲解的技巧以提升教学效率。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从实践法、诵读法、故事法等提出改进知识讲解方法的相关措施。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教学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研究的重点,各地区教育部门长期注重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旨在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从教学成效来看,初中语文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中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够,影响了其语文课堂学习效率。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领导者,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对整堂课的节奏具有调控作用。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语文知识讲解的技巧,这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提供了可靠的指导。

二、初中语文知识讲解技巧性应用方法

1.实践法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只需掌握理论知识便是真正地学习了,这种旧式思想严重制约了学生个体能力的发挥,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限制了初中生语文思想的拓宽与发展。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理论是教学之根本,实践是教学之关键”,这既强调了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理论,更与课堂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理论联系实践”是现代语文课堂知识讲解的先进模式。[1]理论是任何一门课程学习的基本,掌握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涵,更加全面地认识语文课程。教师掌握教材知识后,需拟定一套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方案,深入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内涵,快速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比如,教学《我的母亲》,除了课堂上讲解教材知识外,我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母亲,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母爱,从而对母亲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最佳方式。

2.诵读法

初中语文有部分教材内容需要学生背诵,并且被纳入考试中。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教师需灵活应用诵读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教材知识内容,同时也对知识有相应深度的理解。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诗文,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2]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学生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就会马上在他的脑海中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可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故事法

对于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教师仅凭借课堂讲解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必须要利用情境创设或语言描述才能引导学生学习。故事法是初中语文课堂比较实用的方法之一,即根据课文所涉及的不同历史背景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或故事。如《曹刿论战》记述了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陈涉世家》表现了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运动的壮阔画面,《出师表》反映了三国历史,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老山界》、《七根火柴》都是赞扬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大无畏精神,《梅岭三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分别歌颂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事迹,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雄伟画卷。[3]故事法教学是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其主张用故事讲述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依旧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教师需不断调整原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找符合时代教育需求的新方法。语文知识讲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要过程,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所用讲解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本文提出了实践法、故事法、诵读法等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优异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郭成.试论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2]张传宗.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意见[J].学科教育,2000(6).

[3]马云鹏,刘宇.教师理解课程影响因素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

篇5: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篇6: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讲解

谓语和主语是相对的,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怎么样”或“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从构成材料上看,谓语有动词性的,也有形容词性的。最常见的是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例如:

A.会议开始了(动词谓语) B.主席作报告(动词谓语)

C.秋收即将结束(动词谓语) D.我们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动词谓语)

E.大伙儿坐在台前看表演(连动谓语) F.我们选他当代表(兼语谓语)

G.这酒劲儿大 (形容词谓语) H.北方干燥,南方潮湿(形容词谓语)

名词、数词、量词、一部分代词以及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充当谓语,并且一般是肯定形式。例如:

A.他广东人 B.这间屋子三扇门

C.今天星期三 D.他厚脸皮

E.那个战士挺高的个儿 F.每人刚好两本

G.他才二十岁 H.这间屋子就三扇门

宾语

1.宾语的类型

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能够回答“谁/什么”之类的问题。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施事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宾语是动词性成分后边表示人物或事件的成分,能够回答“谁/什么”之类的问题。宾语与动词性成分相对待。从语义上看,宾语可以是动作的受事、施事、工具、处所、结果等。例如:

A.他读英语 (受事)

B.我家里来了客人 (施事)

C.他写毛笔 (工具)

D.我住四楼 (处所)

E.巴斯卡(Blaise Pascal)发明计算机 (结果)

一个及物动词可以带各种各样的宾语,如“打球”的“打”,就可以有:“打篮球、打半场、打联防、打主攻手、打时间差、打短平快、打奥运会、打北京队、打决赛、打世界冠军”等等,其中好些宾语很难叫个什么名目。

A.喜欢英语 喜欢学英语

B.爱书 爱热闹

C.担心他 担心出事

D.研究方案 研究怎样安排工作

E.赞成他的做法 赞成去黄山春游

F.开始新的生活 开始上课

2.双宾语

双宾语指的是一个谓语带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分别叫直接宾语(近宾语)和间接宾语(远宾语),双宾语由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组成。

双宾语一般是前一个指人,叫近宾语,后一个指事物,叫远宾语。如“她教我们数学”“我们”是近宾语,“数学”是远宾语。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如“问、教、欠、还、交、租、给、送、赠、输、赔、奖、告诉、请教、称、骂、托”等。

①他给我一支笔。

②那位老人昨天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③他发放店员一些钱。

④我送她一束花。

⑤小王告诉我们,火车明天上午九点开出。

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特殊的双宾句。

①我借了图书馆两本书。 ( )

②我要了他一张纸。 ( )

③会计收了我30元钱。 ( )

④老李租了旅馆一间房子。 ( )

篇7:初中英语从句相关知识点讲解

1、because , since , as , for,辨析

1)because语势最强,用来说明人所不知的原因,回答why提出的问题。当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或已为人们所知,就用as或 since。

I didn’t go, because I was afraid.

Since /As the weather is so bad, we have to delay our journey.

2)由because引导的从句如果放在句末,且前面有逗 号,则可以用for来代替。但如果不是说明直接原因,而是多种情况加以推断,就只能用for。例:

He is absent today, becaus e / for he is ill. He must be ill, for he is absent today.

3) as和for的区别:通常情况下,as引导的从句在主句前,for引导的从句在主句后。例: As the weather is cold, I stay at home.(同义句) I stay at home, for the weather is cold.

2、because习惯上不与so连用

汉语习惯上说“因为…所以…”,但英语习惯上却不能将 so与because 连用:

正:Because it was raining, we stayed at home. / It was raining, so we stayed at home.

误:Because it was raining, so we stayed at home. 因为下雨,所以我们呆在家里。

3、because 从句与 because of短语的转换

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有时可与because of 短语转换,because of后加的原因可以为好或坏 ,但最正规的还是because。

He can’t come because he is ill. / He can’t come because of his illness. 他因病不能来。

篇8:初中数学概念讲解浅析

因此, 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 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如果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 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 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 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 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 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理解、记忆和应用。下面就如何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实例导入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 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 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 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 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 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 (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 , 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 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再如, 讲“数轴”的概念时, 教师可模仿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秤杆具有三个要素: (1) 度量的起点; (2) 度量的单位; (3) 明确的增减方向。这样以实物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 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 学生容易理解,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二、着重概念形成的过程

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讲清它们的来源, 既会让学生感到不抽象, 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一般说来, 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 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 注重概念形成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 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 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可以完整地、本质地、内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例如, 负数概念的建立, 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 (1) 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 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 2, 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 就用自然数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 这就用分数; (2) 观察两个温度计, 零上3度, 记作:+3℃, 零下3度, 记作:-3℃, 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数; (3) 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 (4)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

三、深入剖析, 理解概念的本质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 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 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 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例如, 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 (1) 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 即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 有一个是直角时, 其余三个也是直角, 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 (2) 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 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 (3) 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 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另外, 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例如, 讲授函数概念时,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函数概念, 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 进行逐层剖析: (1) “存在某个变化过程”———说明变量的存在性; (2) “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说明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3) “对于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说明变量x的取值是有范围限制的, 即允许值范围; (4) “y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由以上剖析可知, 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四、通过比较, 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认为:概念一旦获得, 如不及时巩固, 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 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 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 同时, 应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 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 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 使思维呈发散状态。例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 可举出如“π与3.141 59”的例子, 通过这样的训练, 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 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 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比较, 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 分清它们的异同点, 并注意适用范围, 小心隐含“陷阱”, 帮助学生从中反省, 以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 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五、加强应用,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 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反之, 也只有通过解题, 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本中直接运用概念解题的例子很多,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同时, 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误的概念, 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 通过练习、讲评, 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在教学实践中以及数学教学中, 如何使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极为重要的, 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之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 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要注重联系生活原型, 对概念进行通俗解释, 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二要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质, 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三要注重概念的实际应用, 实现知识的升华。

篇9:知识竞赛式初中文言文教学法浅尝

[关键词]知识竞赛 农村初中 文言文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03

早在几十年前,吕叔湘先生就针对语文教学老(教法)、慢(进度)、差(效果)、费(课时)的状况,提出尖锐的批评:“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个课时,用来学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其实,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费时低效的状况还很突出。原因何在呢?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忽视教学手段的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广,“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然成为了主流。乘着新课改的春风,为了提高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了知识竞赛式文言文教学法,多次在不同班级实践后,收效很好。

一、提倡知识竞赛式教学法的意义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教师的难题,多数学生的痛苦。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应用不广,因此很多人认为学文言文无用,从而消极对待。虽然有很多教师一直在探索文言文的教学,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有效的教学模式。文言文究竟怎样教才能生动有趣,让学生真正乐学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问题。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设计都是课前精心设计,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被动接受知识,而没有插话就算是一堂成功的课。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则忙于做笔记。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惫,课堂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急需优化。

多年扎根农村教学,笔者认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展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魅力,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思考,激起他们情感的浪花,在竞赛的愉悦氛围中获得知识,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教师由幕前操作者转变成幕后指导者,把解经式的“满堂灌”变为相机而导的“知识竞赛”,才能真正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个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当须教,尤宜致力于导,使学生能够逐渐自求得之,卒抵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孔子也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如何引导做到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地授课,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尤为重要。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考重要的考点。况且,古诗文更是前人遗留的文化瑰宝。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名句,其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继承和发扬国学经典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使命。但是,毕竟古代文学年代久远,其语言形式又是文言文,中小学生阅读肯定有所障碍,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如何设计教学,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首要目标。在新的教学形势下,笔者尝试的知识竞赛式教学法,借鉴电视综艺节目,把知识竞赛灵活自由富有乐趣的特点渗透于教学中与之有机结合,就能达到以上效果。

二、什么是知识竞赛式教学法

知识竞赛式教学法,又称知识擂台赛或知识对抗赛,是指采用竞赛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寓教于赛,寓学于赛,寓乐于赛,它要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竞争中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在竞赛氛围中形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其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轻松学到知识技能。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能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增进友谊,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三、知识竞赛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分阶段实施,致力于引导

第一阶段:教师以《伤仲永》示范教学,让学生了解如何学习文言文。教读几遍后,指出要积累的知识要点,如虚词的用法和含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子直译等。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要学什么,先培养学生预习、提问、回答及整理归纳的习惯,摸索出学习的规律。

第二阶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落实竞赛细节。第一课时先把学生分成若干8人小组,接着指导竞赛细节,准备用知识竞赛式教学《狼》,要求每组准备3-5个问题给其他任何一个组回答,每组都有100分基础分,应答组若无人应答或答错不扣分,但其他组可应答,答对可加分,出题方也相应加分。然后由教师给各组出必答题和抢答题,教师准备好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各组应答,无人应答或答错要扣分,反之加分。竞赛中比谁提的问题多、谁解答的正确率高,最后凭分数高低决出获胜组,评出最佳出题手、答题手及最佳团队,并予以奖励。各组均安排组长,要求每个成员都要落实任务,力争全面参与。规则一交代,全班学生一下子就活跃开了,纷纷在组长的组织下自主学习,准备各自的问题。教师也一边巡视一边准备应对课堂教学的细节。这样的课堂设计是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

第三阶段:教师组织开展竞赛,相机诱导自主合作探究。第二课时,为了防止学生出题偏难,笔者用几分钟审核了各组的问题,接着主持竞赛,各组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检测,教学收到了预计的效果。学生除了能通过竞赛问答自主识记文言词语和翻译课文,概括出文章结构外,还能提出并解决了诸如“学完本文后得到什么启示”“既然狼如此可恶能不能赶尽杀绝呢”“如今乃太平盛世,狼已很少见,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不必绞尽脑汁来防御,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等开放性的拓展性问题。这种人人参与人人竞争的学习氛围是之前所没有的。

2.适时激励,科学评价

教师在课中引导和评价要科学合理拿捏到位,做到以人为本,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让课堂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准确地做出评价,是继续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更是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和教育机智。学生问答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评判,可适当激励表扬或采用激将法,组织大家评判再公布答案,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如在提出“如今乃太平盛世,狼已很少见,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不必绞尽脑汁来防御,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这个问题后,笔者先不做正确表态,反其道而行同意这种说法。可话音刚落,第二组就有个男生举手要回答。他答道:“我认为虽然现在狼这种动物已经越来越少,但我们仍然有必要居安思危提高警惕,像啃噬国家财产的贪官污吏、不择手段的不法分子、不怀好意篡改历史的日本当局都是现实中的狼子野心,我们都要积极防御,积极斗争。”“答得好!”笔者发出了赞叹,教室里也传来了欢呼声。提出问题组本想难倒竞争对手,没想间接帮了对手,提出问题组的神气被压制了,而这边应答组却越战越勇。此时教师适时正确引导大家“胜不骄败不馁”,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间也保持了相互竞争取长补短的求知状态,文言文教学也就有了质的飞越。

四、知识竞赛式教学法的成效

学生的智能类型不一样,其思维方式和学习需要也不一样,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是新课改的重要特征,知识竞赛式教学法有效实现了这一点。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求知欲望强烈了,合作状态更好了,不爱发言的也开了“金口”,本来语文基础差、能力偏低、兴趣不浓厚的农村初中生对文言文也有了兴趣。当然,在提高学生主体地位时,并不等于弱化教师的作用,“唯自由化”的课堂效率也是低下的。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知识竞赛式的教学让学生更新了学习观念,端正了态度,增强了主人翁意识,调动了积极性,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一个学生感慨道:“老师您真的与众不同,这是我上学以来最喜欢的一节课,我以前是不爱语文的,现在却最喜欢上语文课了,真是太有趣了。”这个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更令人欣喜的是,反复采取知识竞赛式教学法教学,笔者去年带的毕业班131班在2014年中考中取得了30人语文A,1人A+,全班45人有30人考上县重点中学的好成绩。现在所带的140班语文成绩也在稳步上升,全班44人,上学期期考及格率100%,优秀率56.8%,平均分83.3分,较之上上学期期考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我校语文均分还位居全县第一名。在合作和竞赛中学习文言文效果是明显的,它不但提高了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强烈的表现欲。竞争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魏书生先生认为:“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是毫无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为希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引入竞赛式教学。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学生今后走入充满竞争的社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解经式的“满堂灌”教学为什么让学生无精打采,究其原因是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我们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放在首位,没能从“学生的发展为本”来进行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把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去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让他们去充分体验竞赛中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就不再视文言文为难题,教师也可以从滔滔不绝的讲述而成效甚微的尴尬境地中解脱出来,提高文言文课堂效率就能落到实处。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须有法。教师只要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传递的信息积极调整,使自己的教法不断优化,随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那么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将不是难事。

篇10: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讲解

同学们,正如歌曲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老王》将通过与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学习目标

1、积累基础知识。

2、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3、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4、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知识汇总

1、作者简介

杨绛,(1911——),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编者注: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等均可称为先生。)

2、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伛(yǔ)

攥(zuàn)

取缔(dì)

骷髅(kū lóu)

翳(yì)

滞笨(zhì)

荒僻(pì)

愧怍(kuì zuò)

3、解释下列词语

【塌败】塌陷破败。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凑合】将就。

【伛】弯(腰)曲背。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惶恐】惊慌害怕。

【降格】降低标准、身份等。

内容分析整体感知

1、找出文眼。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理解主旨。

本文记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写出了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同时,作者还以其善良的心灵和充满人道美的行为提示我们: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

3、理解层次结构。

可分成三部分:

《老王》知识讲解

第一部分(第1段到4段):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和居住条件,突出老王的“苦”。

第二部分(第5段到16段):按时间顺序记叙“我们”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突出老王的“善”。

第三部分(第17段到结尾):写老王悲惨的结局引发的社会性问题。

问题思考

1、“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谁是幸运者?谁是不幸者?

谁是幸运者——杨绛

谁是不幸者——老王

2、为什么“我”认为老王是不幸者?哪些事证明他是一个不幸者?

第二段:一方面是工作上脱离了大部分三轮车夫“组织起来”的方式,游离在团体之外;一方面是生活上没有家庭的庇护,生老病死都没个依靠。

第三段:一只眼睛是瞎的,好的那只眼睛到了晚上也看不见。

第四段:荒僻、破落塌败、多年——说明生活长期困顿。

老王的这些遭遇,说明了他生活非常不幸、艰难。

3、“我”和老王之间发生了哪些事?

老王为我家送冰,车费减半,冰大价等——为人老实

老王送默存去医院——为人善良

老王用三轮平板送人,特地加半寸边缘——体贴别人对生活有热情

老王在病中为我们送鸡蛋和香油——懂得感激

4、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王无论是处事还是对待别人,都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善良,凭着善良本分的态度来生活。这样一个善良、真诚、关心他人的人却没有幸福生活的幸运,厄运还是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5、作者是一个幸运者吗?

杨绛本名叫杨季康,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评论家,也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

杨绛和钱钟书都是知识分子,同在社科院工作。在文革时期,他们两个都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揪了出来,杨绛的生活从此就充斥着批斗会、扫厕所,还曾被剃过阴阳头;后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当时两夫妇都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了,还承担着沉重的劳动。

总结:“我”并不是一个幸运者,但在老王那里,我又确实是一个幸运者,作者能够这样说,是真正能体谅别人的疾苦,不是只看到自己的痛苦,而是将爱心和同情献给了更多的人。

6、为什么愧怍?“我”对老王不好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我”对老王是很好的?

第2段“自己讲”体现作者愿意与老王交谈,且认真听他说话,很多话还能照样引述下来。第3段作者女儿送药,作者为其设想,这里和“有的人”形成对照,表现了对老王的同情;第4段作者夫妇先看到老王推车进院,后来又专门问起,说明真诚关心老王、记挂老王。

通过“送鸡蛋”一事的分析强化,作者和老王同为善良的人,在“善”的层面上达成了相互的理解。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老王。

《老王》知识讲解

7、作者既然对老王这样好,为什么还会感到愧怍?

“我”之所以会感到内心不安,是觉得对老王的不幸负有责任,“我”无力为改变老王的不幸命运做些什么,当然,作者并没有理由惭愧,而这种惭愧就更表现出这种灵魂的可贵,有着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

问题探究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成果检测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红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滞笨(zhì)

荒僻(pì)

B、取缔(dì)

愧怍(zhà)

C、攥着钱(zuàn)惶恐(huánɡ)

D、骷髅(kū lóu)伛(yǔ)

2、选词填空。

(1)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___________(A、偏僻 B、荒僻)的小胡同。

(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___________(A、坍塌 B、塌败)的小屋。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___________(A、取缔 B、取消)了。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___________(A、愧怍 B、惭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年近花甲的外交官孙必千临危受命,奔赴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成功地解救了中国人质。

B、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内二战题材图书的出版和销售络绎不绝。

C、突如其来的印度洋大海啸让毫无防备的海边居民措手不及,导致约30万人丧生。

D、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在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一举夺冠,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使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党中央对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进行了宏观调控。

B、中央电视台将焦点对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呼唤社会对未成年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C、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D、随着南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具有江海特色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的青睐。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___________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

《老王》知识讲解

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___________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填上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并体会其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B(“怍”读“zuò”)

2、(1)B(2)B(3)A(4)A

3、B

4、C 阅读理解

1、镶嵌:本文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像嵌进门框里。强笑:qiǎnɡ 勉强做出笑容。给“我”送鸡蛋、香油,表示感激。“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害怕、同情;对他还给“我”送鸡蛋、香油,表示感激。

2、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担心他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上不安。

3、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像着他都要散架了。

上一篇:十月出游记的作文下一篇:黄山市城乡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