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课堂教案设计

2024-04-29

剪枝的学问课堂教案设计(共11篇)

篇1:剪枝的学问课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并融会贯通领会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例中蕴涵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见过种果树的人要给果树剪枝吗?知道为什么要剪枝吗?(学生自由发言)

2、其实,剪枝有很多的学问。今天我们来学习《剪枝的学问》一课,来看看剪枝有哪些学问。(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不理解的词语下作个记号,并尝试理解它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检查词语朗读情况:指名读、齐读等。

(2)交流词语理解情况。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比谁读得最棒?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子,纠正字音。

5、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6、交流: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三次进园看到的景象不同;初步了解剪枝的学问。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分析字形,并说说记忆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描红、仿影、临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剪枝的学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一共几次进桃园?各在什么季节?(“我”一共三次进桃园,分别在“冬季”、“春天”、“夏天”)

二、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各有不同,请找出课文中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并把整个句子好好读读。

2、学生汇报交流:

(1)第一次比较复杂,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示“我”的心情?(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2)第二次进桃园呢?(盼望)如果我们也跟上面一致,该在“盼望”前边加上一个什么词?(板书:热切盼望)

(4)我第三次进讨园呢?(板书:又惊又喜)

三、了解“我”心理变化的原因:

1、小作者对什么“满怀好奇”,又是什么令他“一脸疑惑”,他起初是“将信将疑”,可最终却“又惊又喜”,为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等下我们来交流。

2、学生交流:

第一次:“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1)“我”进桃园为什么好奇呢?结合词语理解“远近闻名”

(2)还能从哪里也能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3)、把这一段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听。

(4)“我”满怀好奇地进入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谁来做一做“一脸疑惑”的样子?请学生表演,帮助理解词义。

(5)指导朗读。谁来把“我”的一脸疑惑读出来?试一试,读出来。(齐读)

(6)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做的?(王大伯给我讲了剪枝的学问)

(7)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导理解:从王大伯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剪掉了什么样的枝条?为什么剪掉它?

(8)体会“疯长”的意思。思考:枝条疯长了会有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9)王大伯的话有几层意思?一点一点来描述。

(10)再读王大伯的话,体会我的“将信将疑”。

(11)练习朗读王大伯的话,要让我们听了之后都相信你剪枝剪得有学问。

第二次:“热切盼望、”。

(1)学生朗读段落,并思考:第二次进桃园,我的怀疑还存在吗?“我”看到了什么?

(2)小组朗读,其余思考、想象:听了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听朗读,交流、评议)

第三次:“又惊又喜”

(1)当“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时,看到王大伯的桃园有什么特色?(提示:桃子又多又大,桃园丰收了)借此理解“又惊又喜”。问:“惊”什么?“喜”什么?

(2)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这时我对王大伯剪掉疯长的枝条的做法还将信将疑吗?得出结论:看来王大伯剪枝剪得确实有道理啊!

3、小结:通过理解,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吗?用自己或书上的话来说一说。(“减少”是为了“增加”;去“伪”存“真”,去“杂”存“精”;有所失也会有所得……)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你能举一些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例子吗?(指名举例)

2、积累:兵不在多,而在精。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五、拓展作业

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物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做到资源的共享。

板书设计: 剪枝的学问

剪枝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花开 热切盼望

结桃 又惊又喜

教学反思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又粗又壮的枝条是为了剩下的枝条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更好的生长;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这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藉,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揭示课题后,就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我”的心理变化来进行探究性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通过边读边想,主要让学生明白: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重点理解王大伯的话,同时还要从王大伯的剪枝动作中体会他确实是种桃能手。这一部分学完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种桃能手王大伯话中所蕴涵的道理。第四自然段不是重点,也非难点,但写得很美,于是我就让学生用多读练背。学习第五自然段,我先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读等形式体会桃子丰收的景象。最后一句话与王大伯剪枝时说的话遥相呼应,进一步印证了王大伯所说的话有道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剪枝里的学问可真大呀!在课文教学之后,告诉学生:我们要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多学多问,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体验了心理变化的过程,怎么样是满怀好奇?又怎么样是一脸疑惑?怎么样是将信将疑?怎么样是又惊又喜?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心理变化的感觉,在课堂最后,进行了拓展思考的练习,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文中“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篇2:剪枝的学问课堂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课文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剪枝的学问”的,是按事情发展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去琢磨、去感悟,既不要作琐碎的讲解或提问,更不要借题发挥,以致节外生枝。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认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揣摩从“我”和“王大伯”身上感悟到的“学问”。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学生自读课文,自读生字词,通过小小组交流、大堂提醒等方式掌握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并能组织书上的语言恰当表达“王大伯他们为什么要剪枝”。

第二课时:

(1)通过读文与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明白剪枝中蕴含的丰富学问。

(2)通过品读课文相关语言文字,从王大伯和“我”身上感悟获取学问的途径,从而由人及己,提升学生智慧。

第三课时:

(1)拓展阅读《果树为什么要剪枝》《剪枝方法的运用》《为什么树枝插到地里就能活》等相关文章,进一步建构丰富对学问的感悟与认识。

(2)完成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课前小预习:

1、认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文中不明白的词语可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先试着想一想。(说明:①课文一般要求读了三遍后再开始学生字词。②学习生字时,先读准字音,然后用自己最好的方法记住生字,最后在文中给生字找到“好朋友”。③读一读划出的词语,对不懂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的句子想一想来理解,或者也可以通过的方法来理解,但查完字典后还得放到句子中想一想它的意思。)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小问号产生,请在文中做好标记;若有重大发现,也记录下来。

一、揭题质疑

(板书课题:剪枝的学问)

同学们,初读课题时,你情不自禁地会产生哪些问题?(什么是剪枝?谁要知道剪枝中的学问?为什么要剪枝?剪枝里含有哪些学问?知道了剪枝中的学问又有什么用?……)

二、初步检测对课文主要内容的预习情况,确定研究主题。

1、小组讨论交流。

那通过预习后,哪些问题你们已经解决了,哪些还需要今天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的?现在请小组内的同学一起交流,待会汇报你们的学习情况。(说明:小组交流讨论时,应完全由小组长负责,让小组内的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先一个一个都说出来,然后组长要和小组内的成员一起把所有的回答都归纳起来,最后分好工,确定好汇报形式。老师应一组一组地听他们的讨论,给予帮助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汇报。

⑴汇报形式由小组自定,可集体汇报,可选代表汇报。

⑵汇报要点:首先要把他们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说给大家听,然后把他们不确定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同样讲述出来。

3、组织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

这组同学的汇报听清楚了吗?对他们的汇报你有何看法?(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前一组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对同一处的发言可集中说,以免遭成课堂中你说你的,他说他的,很散)

4、提炼本课的研究主题。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讨论,我发现你们对“什么是剪枝?谁要知道剪枝中的学问?”这两个问题已读明白了;“为什么要剪枝?”这个问题不太确定;“剪枝里含有哪些学问?知道了剪枝中的学问又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明白,但不知道怎么说,对不对啊?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就要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了,好不好?

三、检测课文朗读与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1、小组同学交流预习情况。

说明:一般是先读课后的生字,说一说难记的字、容易错的字以及多音字等;然后读课文,遇到不流利或难读的段落要求多读几遍;接着可说一说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不需很刻意地都在这儿说,有些词语的理解可结合在后面的语言感悟中说);最后说一说自己产生的问题和自己的发现。

2、小组汇报。

说明:汇报形式可采用一个小组集体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3、老师对预习情况进行小结。

四、讨论话题: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2、划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

3、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

4、指名汇报。

5、师小结:噢,现在我明白了,原来王大伯剪掉的是不会结桃,只会抢别人养分的枝条,(板书:剪掉)剪掉了他们,来年可结出更多更大的桃子。(板书:更多更大)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习字册上的自字、词语的书写。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想想剪枝中蕴含了哪些学问?

【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等学习空间,他们才有可能在获得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才能让他们在不断自我建构中获得学习自信,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更多的学习中去。】

一、复习旧知

今天这堂课,继续学习26剪枝的学问。(读题)

1、回忆课文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王大伯剪枝的原因是:(指名说)——有些枝条虽然长得粗壮,但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2、引读课文第四、五段。

那么,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事实是不是像王大伯说的那样呢?打开课本找找,什么地方告诉我们了?谁能把相关内容读给大家听。

预设⑴(读出最后一段的相关语句)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这些语句,把“我”的惊喜读出来。

⑵(读出课文的第四段)追问:为什么这儿也是啊?(让学生说说原因)

【生本的课堂中,并不是让学生来随心所欲地说,同样应有提升,应有引导。像文中的第四自然段,表面看是在写“到了春天,桃园开满了桃花,引来了很多的蜜蜂。”它并没有直接在写桃子获得丰收,但正是有了这么多桃花,有了这么多蜜蜂传播花粉,才会有后面的丰收。老师这时的追问,既是一种引导,又是思维深入思维的催化剂。】

二、讨论话题:剪枝中蕴含了哪些学问呢?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又惊又喜,觉得王大伯去年的那番话说得有道理,也从中获得了学问,那剪枝中到底蕴含了哪些丰富的学问呢?想知道吗?读读有关王大伯的话,小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老师可相应板书:减少→增加 或 剪枝→丰收)

预设:

1、从王大伯的话中,我们知道了剪去一些枝条,是为了让营养保留下来,可以供给一些有用的枝条。

2、可以使来年的桃子长得又多又大。(剪枝——丰收)

3、去掉不重要的,留下重要的。

师结:减少一些枝条是为了增加桃子的产量。板书:减少—增加

(若出现学生思维不开阔的现象)

师启发:剪枝中蕴含的学问仅仅只有刚才同学们说的桃树枝条剪掉一些,桃子会长得又多又大吗?想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剪枝这样的例子。

生谈。

预设:1、我们有些爸爸妈妈给我们报很多兴趣组,想让我们样样都学得很出色,可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其实去掉一些,少学一些,反而学得更好。(对,舍弃一些,会得到更多。)

2、树木到了春天,人们会给他们修剪一些枝条……

(是的,去掉一些长得更好)

3、老师给我们布置抄写作业,只让我们抄一两遍,没让我们抄几十遍,少抄让我们写得更专心,记得更牢。

4、原来我们一个小组6人,现在老师帮我每组减少两人,这样可以让小组内每人都有充分交流的机会。

【这一板块的学习,是把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步,要让他们知道剪枝中的学问不仅仅告诉我们剪掉一些枝条可以获得丰收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思索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从而明白有时舍弃一些是为了获得更多,减少一些是为了增加,懂得放弃才会有收获等的道理。在孩子的相互讨论、交流、辩论中,他们对身边类似的事都有了自己正确的理解和处理的方式。这些道理的获得,因来自于他们自己,所以孩子特别容易接受;因能畅所欲言,所以他们不仅能看到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能反思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效果只有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上才能见到。】

三、依托语言文字,讨论从文中人物身上感悟到的“学问”。

同学们,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处处有学问,怎样才能和学问交朋友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读读,联系文中王大伯和我的表现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结合其他例子谈。

先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汇报;

师小结:这一组同学有从王大伯身上受到启发的,也有从我身上受到了启发的,其他同学可进一步充或谈他们没有说到的。

预设:

远近闻名、种桃能手、总是——说明王大伯在种桃方面肯花心思,很努力,因此学问是和努力、用心的人交朋友。

咔嚓咔嚓、充满信心——说明王大伯技术熟练/说明王大伯很勤劳,一直剪的。(多实践才能有丰富经验。)

抚摸——王大伯很爱种桃树,把桃树当成自己的小孩那般疼爱,可见他很爱他的种桃工作。(只有爱上自己的工作,才能出成效)

从“我”身上又有何启迪?

满杯好奇——一脸疑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

1、有了问题会主动地询问。(学问学问,问了才能学到东西,学问肯定愿意和这样的同学成朋友。

2、只见……我着急地问。可见我很注意观察,(能留意观察的人,获得的学问一定会很多。)

3、将信将疑,可见我不盲从,会思考。(会思考的人能获得大学问。)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提炼出相应词语,让孩子自己板书在黑板上。

如:实践、努力、好问、思考、会观察……

【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这个课文去领略更广阔的世界。课文不是教学的全部与终结,它应开启和贯通学生的课前阅读和课后拓展,它应唤醒和连接学生的已有经验、当前思考,它是学生语言实践、锤炼思维、锤炼倾听与表达的载体或凭借。因而我们的教学提出“起于课文但决不止于课文,品读文本但决不迷恋和深陷文本”。这就告诉我们,生本教育并不是让学生泛泛而谈,而是得引导他们去关注语言文字,该如何关注?像上面的板块中,是“怎样才能和学问交朋友呢?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读读,联系文中王大伯和我的表现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给了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并引着学生去品读语言,从而获得各自的感悟和思维、智慧的提升。】

四、作业

篇3:剪枝的学问

剪枝———增果

果树在生长过程中会生出许多“徒长枝”, 它们不结果实, 如果不把它们及时剪掉, 只会白白地消耗营养, 使来年的果子不仅结得少, 而且结得小。

多年来,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重申了语文学科的两个基本特性———基础性和工具性, 但由于使用的是加法思维, 语文教学的头绪越来越多、越来越杂。有人认为, 语文教学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人认为,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人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到底是什么, 谁也说不清。结果正如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说:“说法越多, 花样越多, 头绪越复杂, 目的越不明确, 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 学者迷迷糊糊”。致使语文学科这棵任意疯长的果树, 枝杈越长越多, 叶片越长越密, 可果子却越结越少, 越结越小。语文教学已进入了危机。我们为什么没有想到果树需要修剪的道理, 为什么不能把那些外表好看, 只会争夺养料而不能结果子的“徒长枝”, 遮挡阳光、影响通风、互相挤碰的“并生枝”“病弱枝”大刀阔斧地剪掉呢?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 不允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 空讲理论知识。”王力先生也早已说过:“语文课最要紧的是一定要从语言的角度来教。”“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学这棵“疯长”的果树, 确实到了该“剪枝”的时候了。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接受苏教版小语教材的教学思想:运用“减法思维”, 旗帜鲜明地确立一个最基本的思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 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学习语言, 是从实践意义上学会最基本的语言运用, 而不是从理论意义上去研究语言学知识, 因此必须立足于练好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运行机制是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 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学生的主体感受;用各类知识的灌输, 来排斥或取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好像是一个“不识相”的“婚姻介绍人”, 总不能恰当地摆准自己的位置, 不愿意或不满足于仅仅充当“牵线人”的角色, 而习惯于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注意中心。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 偏要迫使学生间接接受游离于现象之外的“中介信息”, 或是总结出来的、抽象枯燥的知识结论。学生学到的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 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已经够久了, 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很好地反思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习语言要遵循语言的规律, 强调语文本体, 强调语文实践。汉语是母语, 学习汉语要遵循母语习得的规律。

为此, 笔者认为:当前, 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变“满堂问”“满堂讲”为“满堂读”“满堂悟”“满堂得”, 要让学生“自主”“自读”“自得”, 教师不要替代。要启发学生悟在关键处, 只要是悟中所得, 都为真得, 都是灵光闪现, 都必须给予积极的鼓励。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作文教学, 要从写作本质来思考, 要指导学生关注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 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写身边的人和事, 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真感情就是好文章”。那些起承转合式的, 三部曲式的, 虎头、猪肚和豹尾式等范文指导式的训练要适可而止。指导要直接指向作文的过程, 直接指向作文背后的生活, 直接指向作文后面的那个人。只有这样, 作文才能显示其真正的本真态、健康态和发展态, 学生也才能喜欢作文、享受作文, 作文与做人的同步发展才成为可能。

剪枝———固本

剪技能增果, 但光剪枝不施肥, 果子照样结不好。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光靠课堂四十分钟是不行的。《课程标准》强调:“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 改变只局限于教材、满足于单一的课文教学的落后局面。要在生活中活学活用, 逐步做到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生活, 时时观察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概括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实施语文生活化教学改革, 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 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如组织学生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 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深入社会了解风土人情, 古今变迁;或收看电视新闻, 洞悉时事要闻、国际风云;或搜集学校大事、班级趣闻等等。让生活“解放”学生的心灵, 引导学生创造生活, 拓宽作文的空间, 增添语文的乐趣, 强化语文的功能, 使学生从爱生活到爱语文, 从爱语文到爱创造。亦如剪枝、施肥固本的道理。

篇4:剪枝的学问课堂教案设计

1. 朗读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盼望、又惊又喜

2. 课件映示两幅图:一幅是王大伯剪枝图,一幅是桃园丰收图。如果选用刚才的词语来表达对两幅画面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词语?如果选用两个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达对两幅画面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标点?(问号和感叹号)

3. 扣住“标点”,寻找线索。

(1) 默读课文,用“”画出表现小作者疑问和感叹的句子。

(2) 交流画出的句子,相机出示:

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4.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问号和感叹号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用两幅画面引出两个标点,巧妙激疑,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牛鼻子”。接着,引导学生画出关于作者心理变化的三句话,为有序对话、高效对话铺设了一条道路。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变化”这条“暗线”,既利于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又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叙述方法,为实现“言意兼得”提供保障。

二、 智读精思,品文明理

1. 品读第一个问句。

(1) 怎样的情景让我如此着急地问?

(2) 你从“剪刀挥舞”“一根根”中感受到什么?(剪枝动作熟练、潇洒,是种桃能手;慧眼识“枝”,能一眼分辨出有用枝和无用枝,经验丰富;剪掉了许多的枝条)

(3) 作者怎样写出自己的疑惑不解?(引导学生关注“怎么啦”“干吗”“呢”以及两个问号)

(4) 按自己体会到的着急、不解、纳闷、好奇等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2. 品读第二个问句。

(1) “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我”信的是什么?“疑”的又是什么?

(2) 默读王大伯所说的话,静心思考,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说一说王大伯和叔叔们剪枝的原因。

(3) 课件呈现:从“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不仅……还……”中选用合适的关联词语说说剪枝的原因。

()这些枝条长得很粗壮,()它们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会疯长,把许多养分夺走。

(4) 虽然王大伯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剪枝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但是“我”还是——(引读)“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怎样写出自己的疑惑”这一疑问引导學生关注语言表达形式;通过“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借助文本语言自主表达剪枝的原因等,引导学生将精思与活用有机融合,避免得“意”而忘“言”。

3. 冬去春来,将信将疑的小作者第二次走进桃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 作者怎样写出桃园的美?(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除了“美”,你从字里行间还感受到什么?(愉快、盼望)

5. 比赛分组朗读课文,看看哪一大组能够读出桃园的美丽、小伙伴的愉快和我的期盼之情。

【设计意图】第4自然段写得很美,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涵泳玩味,感受桃园的美丽景色,再现“我”和小伙伴嬉戏的欢乐场景,体会“我”盼望桃园丰收的急切心情。

6. 春去夏来,“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是又惊又喜。

(1) 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我“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2) 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丰收的喜悦:

“啊,只见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光鲜红润,仿佛娃娃的脸蛋。”

“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自由朗读这两句话,说说自己的体会)

(3) 看着这缀满枝头的累累果实,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7. “剪枝的学问”就在王大伯的“那番话”中,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减少”无用的枝条,是为了果实的“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8. 再读这个感叹句,我们一定会有新感受!从这个感叹句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 整个第二板块,注重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从“将信将疑”到“又惊又喜”,学生的阅读、思维伴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一次“爬坡”的过程,有效突破课文的难点。

三、 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剪枝的确是有学问的,那就是“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少”仅仅是数量的减少吗?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你觉得这一自然段能不能去掉?(抓住“盼望”,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开花是植物生长的过程,要交代清楚。)

2. 小结:由此可见,“减少”是要减掉没有用的东西,千万不能盲目地减少。

3. 总结提升:很多时候,“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得到学问离不开一颗好奇心,离不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更离不开勤于思考的大脑。让我们做有心人,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享受更多发现后的惊喜“!”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结构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减少是为了增加”的理解——减少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变化,盲目减少是一种错误。

篇5:《剪枝的学问》教案

万海小学 赵玲春

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最后一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到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课时目标: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重点难点:通过读中感悟,体会种桃能手王大伯话中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简单的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学生齐读课题。(引导把课题读好听)2.文中找出: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四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3.对这四个描述心情的词语,大家会产生什么问题?(学生提出四个“为什么”:为什么满怀好奇? 为什么一脸疑惑? 为什么将信将疑? 为什么又惊又喜?)

师表扬学生会提问,并指出这几个问题正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探究交流。

1、认真读课文,圈圈划划,从课文中找到四个为什么的答案,在有关句子处做好记号,再读读想想。(为什么满怀好奇? 为什么一脸疑惑? 为什么将信将疑? 为什么又惊又喜?)

2、引导学生反馈交流为什么满怀好奇。

我为什么满怀好奇呢?先来理解什么是“满怀好奇”?(满怀好奇:对自己不解的事物心中充满新奇很感兴趣)我进桃园为什么“满怀好奇”?

(因为我进的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王大伯的桃园,王大伯既然是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的种桃能手,他的桃园肯定与众不同,究竟怎样的呢?我当然满怀好奇了。)

(点击第一节)

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从哪里可以看出?抓住“远近闻名、总是、大、甜”。让 我们读好这一段,读出好奇之情。

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问题问他吗?

引导学生提问。(王大伯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他是怎样种的呢?)师:我跟你问个究竟。

3.引导学生反馈交流为什么一脸疑惑? 为什么将信将疑?

“我”是满怀好奇进入桃园的。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疑惑”什么意思?我“疑惑”什么呢?

引导学生交流:“我”进入桃园看到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挥舞剪刀剪下桃树枝条,不明白原因,当然疑惑了。······

(点击第二、三节)

我看到王大伯他们在剪枝,他们怎样剪的?他们的动作说明什么?(抓住“咔嚓、咔嚓,挥舞。一根根”(点击变红)说明剪枝动作熟练。)朗读体会。

王大伯剪下的枝条在“我”看来,都是“好好的”,这不只使“我”疑惑,更让“我”着急地问:“······” 学生接读,体会我的疑惑与着急。

从“我”的着急地问中你体会到什么?

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做的?(王大伯给“我”讲了剪枝的学问。)

指名学生读王大伯的话。(点击王大伯的话)

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抓住“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疯长,养分夺走”(点击变红))王大伯还讲了什么?(他抚摸着留下的枝条,充满信心地告诉我们来年就靠它们多结桃子。)

“抚摸”表示什么?王大伯为什么充满信心?(因为剪掉无用有害的枝条,留下有用的枝条,保证来年桃子有充足的养分,所以王大伯对来年的丰收充满信心。)

齐读王大伯的话。感受王大伯的充满信心。

对于王大伯的话,“我” 听了却是――生接答:将信将疑

“将信将疑”怎样理解?“我”信什么?又疑什么?联系前后课文内容加以体会。(“我”听了王大伯的话。觉得有些道理,种桃能手不会做不利于桃子丰收的事,但王大伯和叔叔剪掉了那么多枝条,留下的枝条真的能结出更多更大的桃 子吗?换作是我,也有怀疑的。)

4.引导学生反馈交流为什么又惊又喜

“我”的这一怀疑在春天第二次走进桃园时还存在吗?师描述:春天到了,桃花开了,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

此时的你会想些什么?

美美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语气轻松、愉快。桃树春天开花,夏天结果。所以暑假一到,“我”就来到了王大伯的桃园。这时的我看到了什么景象呢?(点击桃园丰收图)

课文中怎样描写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感情朗读句子。通过“一棵棵、挂满”体会桃子的多,通过“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体会桃子的大,好,甜。

看到这些桃子的我心情怎样?惊讶、高兴,即又惊又喜。读好“啊”这个语气词中代表的感情,再读我看到的景象。

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学生交流:(惊的是:大伯的预料成了现实,剪枝果真实现了丰产;喜的是:桃园丰收了,结了那么多光鲜红润的大桃子。)

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什么?(点击王大伯的话)读读体会。现在的“我”还“将信将疑”吗?“我”明白了什么?

(剪掉无用的、不结果实的枝条,枝条少了,却能结出更多的桃子;剪掉有害的、抢夺养分的枝条,留下的枝条养分充足,能结更大的桃子。要获得必须舍得,只有去掉无用有害的,才能得到更多更大的。)

剪去枝条,是为了让桃子长的好,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啊。板书:“减少”是为了“增加”

三、研读拓展。

1、看来,剪枝的确是有大学问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剪枝是为了来年能获得更多更大的桃子,“减少”是为了“增加”······

2、拓展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情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多多益善。(学生试着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小结:

“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同时,生产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各行各业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能人。我们要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

板书设计:

剪枝的学问

篇6:《剪枝的学问》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的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要做有心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6课,齐读课题:《剪枝的学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前后几次进入桃园?分别在什么季节?指名说

2、那么,这三次游园,给小作者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朗读课文,画出描者心理活动的语句。指名读

适时

相机板书: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二、精读课文

师:让我们先跟随作者来体验第一次进桃园的经历。

第一次进桃园(冬季)

1、出示: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指名读)

2、“我”为什么满怀好奇呢?

a.看见王大伯他们在剪枝(谁有不同看法吗?)

b.因为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你从课文哪里得知的?读第一自然段)

(1)“总是”是什么意思?(一直、始终)

(2)王大伯是个什么人啊?(种桃能手)他的名气还很大呢(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能换个词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3)师:王大伯可真不简单,谁来夸夸鼎鼎大名的王大伯?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相机

3、师引导:文中的“我”满怀好奇,如果是你,此时王大伯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你种的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那么甜?那么大、那么甜的桃子究竟是怎么种出来的呢?……)

是呀,他的桃园里有什么“秘密”呀?满怀好奇的“我”进入桃园后,怎么又“一脸疑惑”呢?(指板书)

4.到底“疑惑”什么?

指名说。文中的这句话正表达了“我”心底的疑惑。

(1)点课件。指名读

(指导朗读:不紧不慢,不像在着急;有点着急了,再读;读得真好)

启发:你明白着急的原因吗?一般人都认为枝多,花就多,果实才会多呀。难怪小作者从“满怀好奇”转变为“一脸疑惑”

(2)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说的?

6.点课件,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名读。

同学们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点出重点词语,谁再来读一读?

(那些看似粗壮的枝条,其实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是无用枝;这些枝条不但无用,还有害,一定要剪掉;无用枝到了春天会疯长,夺走养分。)

7.刚才提到的“疯长”是什么意思?(指导回答疯狂地长、不停地长、拼命地长,长得满树都是树枝。)

8.在王大伯看来,那些多余的枝条都应该剪掉,难怪小作者在冬季刚进桃园时就看到了这样的场面。(出示课文插图)

谁能把图上的内容描述一下?

(指导看图,指名说:王大伯面带微笑,一手拿剪刀,一手握住枝条,细看这枝条挺粗壮的,但王大伯准备剪掉它。)

9.课文第二小节有描写王大伯剪枝的语句,谁来读一读?

启发:从这句话,同学们体会出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咔嚓咔嚓”、“剪刀挥舞”说明王大伯的动作多么娴熟啊。

而哪些该剪,哪些不该剪,王大伯的心里似乎都有谱儿,你觉得王大伯?(经验丰富)

是呀,一眼就能区分“有用枝”和“无用枝”,王大伯可真是慧眼识“枝”!

10.谁有兴趣来扮演经验丰富的王大伯,读一读他的话。

指名读第3小节王大伯的话

:“来年就*它们结桃子啰”这句话说得真有信心!(信心不够,谁再来充满信心地读一读。)

追问:王大伯怎么这么有信心的呢?(丰富的经验)注意他说话的动作了吗?(抚摸)示范动作,大家从“抚摸”这个词能体会出什么?(把这些枝条当作宝贝;是对留下的枝条的珍爱)

师:是呀,留下的枝条,实际上留下的就是希望。

11.过渡:而小作者呢?他由一脸疑惑,出现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指板书:将信将疑)

“将信将疑”的意思?(指名说:一半相信,一半怀疑)他为什么将信将疑呢?

(王大伯是种桃能手,经验丰富,他的话不会错的;剪掉了粗壮的枝条,桃子不就少了吗?)谁来读一读小作者心底的疑问。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注意指出将信将疑的语气,我听出三分怀疑了,谁再读)齐读

第二次进桃园(春天)

1、桃树冬天剪枝,春天呢?(开花了)同学们想去春天的桃园看一看吗?

(1)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说说看,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耳边又听到了什么?(指导学生说话)相机

(2)让我们来看看桃花盛开的样子吧!出示桃花盛开的图片。春天的桃园可真美、真热闹啊,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愉快、兴奋)让我们带着这愉快的心情把这美好的画面读出来。齐读

2.看到这么美的景象,此刻“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文中有句话点明了,谁来读读?指名读,:听出了几分盼望,再热切些,重读“早日”)

第三次进桃园(夏季)

1.师:小作者的愿望实现了吗?自由读第5小节。

2.课件出示桃子成熟图片。瞧,这就是王大伯家桃园的桃子,长得怎么样?(指名说,从两个方面说,多:挂满了桃子。好:把桃子比作胖娃娃,可见桃子多么的饱满、水灵、鲜嫩、可爱。引导学生充分说己的感受。)

师:看到了这些桃子,“我”的心情怎样?指板书(又惊又喜)

3.“喜”的是什么?(桃子丰收了)

惊讶什么?(王大伯的话居然一点没错,他的“剪枝”果真实现了丰产,他的预料完全变成了现实!)

谁能带着又惊又喜的心情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指名读

4.同学们,小作者除了看到丰收的喜悦,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呀?(启发:好好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5.指名说。启发:原来小作者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呢,这个道理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一段录音。点课件

6.再来读读王大伯的那番话。课件出示

自由读,引导回答:同学们发现是什么道理了吗?(引导回答:为了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就一定要舍弃没有用的枝条,甚至是果实;虽然枝条减少了,但是果实增加了;所以说有时候“减少”并不是坏事,而是为了“增加”;只有去掉无用的、有害的,才能得到更多的、更大的)相机板书:“减少” “增加”

7.同学们,学习了课文我们了解了剪枝的学问,听了录音,知道了白果结得太多也要去掉一些(生活中的知识真是太多了;有些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学,但更多的知识我们要到生活中去发现……)

相机板书:生活处处有学问

三、全文

师生:我们跟随小作者三次游历了桃园,经历了由好奇、疑惑、将信将疑到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明白了“减少”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的道理。(相机完整板书)

我们要向课文中的小朋友一样,不仅从书本上学知识,还要从生活中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进步、获得成功。

最后,让我们齐读这句话,牢记这句话吧。

点击课件: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作业:

请将文中有关心理活动的句子摘录在“采蜜本”上,并在课后留心积累这方面的词句。

板书:26 剪枝的学问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减少” “增加”

将信将疑 生活处处有学问

篇7: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案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读。

2.上节课,我们围绕课题提了许多问题,还记得吗?(学生回忆问题)(谁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枝后结果怎样?)

3.今天,我们就围绕这几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1—2自然段

放声自读这两个自然段,看看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1.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出示能手,齐读,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能手?(指导说话)

(2)从哪儿可以看出王大伯是种桃能手?

2.出示句子:

(1)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2)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齐读

3.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是怎样剪枝的?(指名做手势)

4.过渡:看着一根根枝条被剪下,作者产生了什么疑问?

出示句子: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指名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王大伯看我有疑惑,怎样对我说?

1.自读第三自然段,划出王大伯说的话。圈出你以为与剪枝有关的词句。

2.谁来读一下王大伯说的话。

3.用因为所以来介绍为什么剪枝?(指名练说)

4.齐读王大伯的话。

5.作者对王大伯的话是相信还是怀疑?(书上哪个词语是这个意思?)

(1)出示将信将疑,作者怀疑什么呢?

(2)指名交流,板书:

减少——枝条增加——产量?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春天到了,桃园里很美,也很热闹,想不想去看一下。好,老师这就带你们去。

1.教师范读,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交流)

3.自己读,挑最喜欢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读。

4.指名读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体会。

5.试背,评议。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暑假里,作者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他看见了什么?

1.口头填空: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的桃子。

一个个桃子仿佛()。

2.怎样写的,我们一起读一下。(齐读)

3.此时,作者心里又惊又喜,他明白了什么?

4.出示句子:噢,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板书:减少——增加

5.减少什么?增加什么?我们再来读一下王大伯说的话。(齐读)

6.指名回答,板书:(擦掉?)(减少的那些枝条对桃树来说是不利的因素)

7.你能举一些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例子吗?(指名举例)

如:(1)小明背英语单词,每天背100个,十天下来,他只记住了50个。后来他改变方法啊,每天背10个,10天后,他记住了100个。

六、布置作业

1.挑选喜欢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减少——枝条不利因素

剪枝的学问

篇8:剪枝的学问

剪枝——增果

果树在生长过程中会生出许多“徒长枝”,它们不结果实,如果不把它们及时剪掉,只会白白地消耗营养,使来年的果子不仅结得少,而且结得小。

多年来,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重申了语文学科的两个基本特性——基础性和工具性,但由于使用的是加法思维,语文教学的头绪越来越多、越来越杂。有人认为,语文教学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人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人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结果正如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说:“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致使语文学科这棵任意疯长的果树,枝杈越长越多,叶片越长越密,可果子却越结越少,越结越小。语文教学已进入了危机。我们为什么没有想到果树需要修剪的道理,为什么不能把那些外表好看,只会争夺养料而不能结果子的“徒长枝”,遮挡阳光、影响通风、互相挤碰的“并生枝”“病弱枝”大刀阔斧地剪掉呢?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不允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王力先生也早已说过:“语文课最要紧的是一定要从语言的角度来教。”“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学这棵“疯长”的果树,确实到了该“剪枝”的时候了。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接受苏教版小语教材的教学思想:运用“减法思维”,旗帜鲜明地确立一个最基本的思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学习语言,是从实践意义上学会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而不是从理论意义上去研究语言学知识,因此必须立足于练好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运行机制是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学生的主体感受;用各类知识的灌输,来排斥或取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好像是一个“不识相”的“婚姻介绍人”,总不能恰当地摆准自己的位置,不愿意或不满足于仅仅充当“牵线人”的角色,而习惯于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注意中心。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偏要迫使学生间接接受游离于现象之外的“中介信息”,或是总结出来的、抽象枯燥的知识结论。学生学到的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已经够久了,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很好地反思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语言要遵循语言的规律,强调语文本体,强调语文实践。汉语是母语,学习汉语要遵循母语习得的规律。

为此,笔者认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变“满堂问”“满堂讲”为“满堂读”“满堂悟”“满堂得”,要让学生“自主”“自读”“自得”,教师不要替代。要启发学生悟在关键处,只要是悟中所得,都为真得,都是灵光闪现,都必须给予积极的鼓励。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作文教学,要从写作本质来思考,要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用心感受生活,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写身边的人和事,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真感情就是好文章”。那些起承转合式的,三部曲式的,虎头、猪肚和豹尾式等范文指导式的训练要适可而止。指导要直接指向作文的过程,直接指向作文背后的生活,直接指向作文后面的那个人。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显示其真正的本真态、健康态和发展态,学生也才能喜欢作文、享受作文,作文与做人的同步发展才成为可能。

剪枝——固本

剪技能增果,但光剪枝不施肥。果子照样结不好。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光靠课堂四十分钟是不行的。《课程标准》强调:“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只局限于教材、满足于单一的课文教学的落后局面。要在生活中活学活用,逐步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生活,时时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概括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实施语文生活化教学改革,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如组织学生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深入社会了解风土人情,古今变迁;或收看电视新闻,洞悉时事要闻、国际风云;或搜集学校大事、班级趣闻等等。让生活“解放”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创造生活,拓宽作文的空间,增添语文的乐趣,强化语文的功能,使学生从爱生活到爱语文,从爱语文到爱创造。亦如剪枝、施肥固本的道理。

篇9:《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文题是课文的眼睛,一般来说,它不是揭示文章的主旨,就是概括全文的内容,或者是文章的线索。教学《剪枝的学问》,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我们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学生粗读课文,便能从课文中准确地找到答案。

二、扣住字眼,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话用在语文课上也很恰当。所谓“石”,就是课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咀嚼和回味,从中读懂其涵义。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学生反复读这段话后,讨论:

1、什么叫“疯长”?

2、枝条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

3、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扣准了“疯长”这个字眼,学生对“剪枝的学问”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咬住课眼,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设计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着眼点,这个“点”我们姑且称为“课眼”。这一课的行文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课文中用了这样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教学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四个词语板书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内化感悟,在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共鸣共振,使之懂得“学问学问,一学二问”的道理,在学文中加厚生活的积累,增强了解生活的情趣。

四、点拨文眼,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课文结尾写道:“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这句话中,“‘减少’是为了‘增加”’便是课文的文眼,它在课文中常常起着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顿悟,我们可以让孩子回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讨论这样四个问题:

1、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王大伯家桃园的?

2、王大伯家桃子长得好吗?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3、人们为什么称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篇10:《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1、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

2、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我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到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学会取舍,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教学重点:

从三次进桃园的所见所感中领悟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民乐《苗岭的早晨》。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课题

1、同学们,有句俗话说得好:生活处处皆学问。学问的意思就是——知识。你的学问都从哪儿来?(书本、老师、生活、父母……)其实获得学问的途径有很多,只要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各个行业都有它的学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桃园,看看果农能教给我们什么学问。

2、师指板书,谁来读一读课题?

3、剪枝究竟有什么的学问呢?我们不明白,小作者一开始也不明白,后来他三进桃园,经过王大伯的介绍,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终于弄明白了。

4、出示: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1)、老师带来了四个词语,你会读吗?这四个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2)、这四个词就是小作者三进桃园,弄明白“剪枝的学问”的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3)、同学们,读词和读课文一样也要读出感情,比如(师范读)会读吗?(指名读)

(4)、带着你的感受一起读一读,好吗?

二、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早就耳闻王大伯家种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我很好奇,他是用什么办法让桃子年年丰收的呢?于是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了桃园,可眼前的一幕让我一脸疑惑。

(1)、“我”看到了什么?小声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指名说。怎么剪的?接着往下读。

②、“咔嚓、咔嚓”、“剪刀挥舞”说明了什么?读出你的理解。如果是你,也能剪得如此娴熟吗?这正说明了王大伯经验丰富。

(2)、而“我”的疑惑是什么?(指名说)此时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来问问王大伯吧。

是呀,这么好的枝条剪下来,能不让人心疼吗?(再指名读)

(3)、体会的好就一定能读好,让我们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又是怎样解开“我”心中的疑团的呢?

(1)、指名读王大伯的话。(出示)

①、王大伯剪掉的是什么枝条?(“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疯长”、“夺走养分”)

②、王大伯一眼就能识别出这些枝条,如果是你能识别出吗?这不正说明了王大伯经验丰富,不愧为种桃能手吗?

③、同桌分好角色,一人读“我”的问,一人读王大伯的答,来练一练两人的对话,马上老师请人上前表演。(1—2组表演)

(2)、接着,王大伯又是怎么做的?

①、指名读后出示。

②、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抓住“抚摸”、“充满信心”去理解)

正因为王大伯经验丰富,他才充满信心地说——(引读句子)

③、王大伯通过他的语言、动作向我解释了剪枝的原因,我们再一起来读读他的话。(齐读王大伯的话)

(3)、听了王大伯的话,你信吗?

①、信。为什么?(王大伯是种桃能手、总是那么大,那么甜)看来你是王大伯忠实的“粉丝”,对他的话深信不疑,那你就用敬佩的语气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②、不信。为什么?(尊重学生的观点,不要急于否认)老师和你一样也不相信,正所谓“眼见为实”,我的怀疑是什么?(指名读)小作者和我们一样也是一半相信,一半怀疑,这就叫将信将疑。(分男、女生读句子)

3、真的能象往年一样结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为了揭开心中的谜团。春天,小作者再次走进桃园,这次他又有什么见闻和感受呢?让我们一起随小作者去看看吧。

(1)、边欣赏边听老师读。

(2)、你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3)、此时你最想说什么?能读出来吗?(齐读第四自然段)

(4)、春华秋实,桃花谢了,就要结桃子了,这似红云片片的桃林该结出多少桃子呀,我站在树下入神地凝视着盛开的桃花会想什么?(指名2人读“盼望”的句子)

4、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桃子成熟的夏季,“我”第三次走进桃园,看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

(2)、指名读看到的情景,再次走进桃园你有什么感受?(指名3—4人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体会桃子的“大、多、甜”)

(3)、小作者的心情是什么?他“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这又多又好的桃子是怎么得来的?

小结:也就是减少了桃树上无用的枝条,而增加了桃子的产量。(相机板书:减少枝条,增加产量)

(4)、不仅是种桃树,其他果树也需要剪枝,剪什么枝,留什么枝,怎么剪可都是学问,农业生产中的学问可真不少呀!

(5)、除了桃子大丰收让小作者喜悦之外,还有一喜,想知道吗?齐读最后一句。

①、原来他还收获了一个道理呢,再读读去年王大伯剪枝时说的话。(学生自由读)

②、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是呀,这就是剪枝的学问,也正是王大伯在众多种桃者中成为能手的原因。现在你对王大伯的话还怀疑吗?而是深信不疑,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三、总结

王大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深深地明白了减少无用的枝条,是为增加桃子产量的道理。因此他必须舍弃那些看上去粗壮的枝条,所以我们也要象王大伯一样学会取舍,其实这个道理还藏在我们生活的许多地方。比如小红想学舞蹈、又想学美术、还想学音乐,可是她发现这三门都学得平平,因此第二年她舍弃了其中的两门,花更多的时间学其中的一门,结果这门成绩突飞猛进,这不正验证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吗?

篇11:《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自主提问,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读题,引导提问:同学们,看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生提问,师帮助整理并板书:谁剪枝?剪枝的学问是什么?什么是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去什么枝?)

2.师表扬学生会提问,并指出这几个问题正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小节。2.检查初读。

师:谁想读一读你会读的生字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读生字词,同座位互相帮助学习生字词。指名读,师相机点拨。(“疯”注意读准后鼻音;“禁”是前鼻音。)

3.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每一节?老师要请几位同学读?(五位)其余同学重点听听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了。

4.师:通过读课文,同学们对哪些问题已经清楚了?(同桌讨论。)5.汇报交流。

师:通过初读,同学们就已经有了这些理解,真了不起。让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这些语句,好好体会。

三、精读分析。交流感悟

1.根据师生共同筛选出的主要问题,精读主要小节,抓住关键词句和重点语段,理解文章内容,引导体会“剪枝的学问究竟是什么?” 2.自读1.2自然段,划出描写“王大伯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词句。师:什么样的人是种桃能手?(在种桃方面很有研究)

师: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你是怎么知道的?(抓住“远近闻名,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几个词指导学生读好。)

3.出示“我”的问话:“王大伯,……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对这位种桃能手,“我”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抓住“挥舞”、“一根根”体会王大伯剪枝剪得多;抓住“我”的问句中“怎么啦?”“干吗”“好好的枝条剪掉”来理解“我”的焦急,对王大伯剪枝做法的不理解之情。)师:这句话该怎么读?(同座位互读,指名读)

4.默读第三节,边读边思考:从王大伯的话中,你了解到剪枝有什么学问呢?(1)四人小组围绕主要问题“王大伯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展开讨论;师巡视,下到各小组倾听。组织学生汇报,引导交流。

(2)师: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留下的是什么枝条?

(3)师:王大伯对这两种枝条的态度怎样?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4)出示第三节,试着读一读王大伯的这番话。(5)师:看来,剪枝真是有学问啊!你读懂了吗? 自主选择读书的伙伴,分角色读。

(6)师:可是,“我”对王大伯的话为什么会“将信将疑”?你有什么想法? 5.后来,“我”相信了吗?读一读最后两小节。边读边想想,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1)读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对有关句子进行批注。

(2)组织学生在组内和全班交流自己的体会。(抓住“春天”时桃花盛开的语句,即“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抓住暑假时走进桃园看到的景象,即“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脸蛋”,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正是由于“剪枝”,使得桃花开得茂盛,桃子结得大而多。)

四、研读拓展,促使内化 1.出示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师:看看这几个词,这篇课文学完了,你认为应该怎样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再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小组推荐读等形式来读,读中体会“我”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2.师:看来,剪枝的确是有学问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减少”是为了“增加”;去“伪”存“真”,去“杂”存“精”;有所失也会有所得……)

上一篇:美丽的荷花池小学作文300字下一篇:让适合学生的教学情景走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