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传统

2024-07-12

东方文化传统(精选6篇)

篇1:东方文化传统

礼仪体现在细节,细节展现出素质。

学校是知识的海洋,我们在这扬帆起航。

胜利的欢呼总在辛勤的汗水之后。

踏破绿茵可惜,多行数步无妨。

你的成功在于每天养成的良好习惯。

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传古今文化,播东方神韵。

点燃智慧火花,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绕行三五步,方得花草笑;直行一两步,便得花草泣。

传授东方经典,培训传统文化。

等待没有回音的张望,奋斗是驶向理想的航船。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今有青草,只可留情。

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世界的美好只展现给有探索精神的人。

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上下楼梯要慢走,你推我挤很危险。

扬智者之帆,行慧者之路。

让你我的言行,像清风一样,令人欣然,像一股花香,徒留高洁气息。

篇2:东方文化传统

一个平凡的人,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他就不平凡。

传承东方典藏,智育华夏儿女。

互谦互让,不再拥堵;轻声细语,不能喧哗。

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学传统文化,做当代圣贤。

停止对昨日的感慨,抓住今日的时光,明日将收获成功。

传承古贤经略,播种栋梁之苗。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文明在于细节处理,安全在于未然防患。

读书习惯好,终生受益多。

养成一个好习惯,你就好比拥有一个良师益友。

不要把聪明和勤奋做比较,勤奋永远是者。

只有拼搏出来的美丽,从未有等待出来的辉煌。

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培养爱国之情,点亮正直人生,渲扬勤勉生活,唱响求精之歌!

排队学大雁,走路学小猫,不跑不跳不打闹,走路向右靠。

弘扬传统文化,缔造华夏智慧。

篇3:东方文化传统

关键词:传统东方住宅,传统西方住宅,列柱廊,内部庭院

自带内部庭院的传统住宅在北纬20度到45度之间的欧亚和非洲地区更为流行。地中海盆地国家的建筑和中东的建筑,以及印度的建筑,这些地区建筑的发展相互联系。就像东方的建筑一样,中国是当时东方文化的中心,而且长时间保持孤立状态,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传统。文章旨在通过与其他国家住宅类型的比较分析,表现自带庭院的中国传统建筑住宅的地方,且在这些国家这种形式的住宅是主导地位。

自带庭院住宅的简要历史

庭院和住宅结构元素一样,起源于远古时代。普遍认为,庭院在炎热气候国家的住宅演变过程中通过在屋顶的烟囱壮大形成的。另一种庭院出现的可能方式:进化于游牧部落的聚集住宅周边,且他们是有篱笆围起来的。

第一批已知的自带内部庭院的房子在公元前六千年在伊朗地区出现。后来,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代,这种类型的住房成为主要形式。在乌尔城邦找到了很多建筑基座。这些房子是紧密的立方体,在其中间有庭院。古埃及和克里特-迈锡尼文化中有用到内部庭院,大约距今三千年,特别是在攻关组合建筑和知识分子住宅中。在莫亨朱达罗这一地方(印度文明的发生地)的考古挖掘中,证实在印度文化的住宅里有关于庭院空间的使用。经发现,18世纪时在这里建盖带有庭院的较小平房。

在古代,自带内部庭院式住宅在地中海国家和西南亚国家得到普及。这些住宅在很多国家得到自己的发展,形成独特的传统住宅类型。然而在所有类型中可以找到和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的房子共同的特征,尤其是当所有的房屋类型都具有完整的规模,且包含靠近中心的矩形内部庭院。

在中国第一次提到带庭院住宅是在三千年之前。最早的材料证据是在宫殿考古发掘过程中找到的,地点是在陕西省靠近宝鸡的岐山县的凤雏村。这被确定为是1185年到1005年之间的,且属于西周早期文化(2)。

中国文明开端的中心地长时间在领土上和上述的早前世界上的地区分隔。也许,这一因素在中国住宅类型的独特发展上起了作用。可以肯定,这里是第二个出现自带内部庭院空间的传统住宅的地方(图1)。纵观全中国,在不同气候和社会条件的地区,住宅的庭院类型多种多样。风俗传统从中国传播到了东方国家和东南亚国家。

在西方最夺目的自带庭院式住宅例子出现在希腊和罗马建筑中(图2)。在希腊时代,古希腊的房屋是在更简单的房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房屋有清晰的布局结构。在结构中心是列柱廊——即被列柱围起来的内部庭院。庭院被装饰有喷泉、雕塑、花和绿植。房屋有1到2层,封锁4-6个街区,且面积大小为从15×18米到16×24米之间。

伊特鲁里亚类型房屋是罗马多慕斯的前身,从中它借用了一个中间有中庭空间的严密布局。后来它被附加上“希腊式的补充”——列柱廊,作为代替的后花园和建筑结构中心,它还是休息的地方,确保日晒和通风。多慕斯具有更先进的规划结构,且有很大的变化,它的尺寸比希腊式的房子大。在希腊房子和多慕斯的结构中采用柱体和墙体的系统。墙使用土坯砖制成,且已被粉刷。屋顶是瓦盖的,用木质柱子支撑,单坡或是双坡。

多层房屋结构是罗马帝国城邦中主要的住房类型。建筑是经过计划的方形或矩形的形式,且高度有六层。在其中心通常有开放的空间来作为内部庭院和光口。一排排俯瞰街道或者内部庭院的大窗户保证了房屋的照明。

在西亚和北非的中世纪时代伊斯兰教流传很广,也涉及到欧洲和南亚部分区域,而且对建筑产生强烈影响。这个时期在西方和南亚国家形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富裕市民的住宅——达尔,内部庭院是这种住宅的必要组成。

在北非城市住房的基本原则也同样适用,但在地方传统和居住条件的影响下其也有自己的特色。通常房子有两层且布局紧密。在摩洛哥和突尼斯庭院被廊道包围,而在埃及通常是建造三面拱形拱廊连接一面庭院。平顶凉台是在拱门后面或者直接和庭院相连。通常建筑物有砖砌墙体和平面结构屋顶。

中国住宅类型属于东方传统之列(图2),四合院是其中的一种基本类型。四合院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北方城市,而他的变形几乎在中国的所有地方都可见。这种类型的住宅是由院子和四面的平房组成,平房与封闭庭院的外墙相连。这些部分可以组合起来,同时对住宅的整个大小来说,庭院、房屋的数量也在增加。四合院这一类型对于家庭成员彼此的住所分配具有严格的模式,是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分配的(6)。四合院计划上是对称的,传统的对称中心与南北方向重合。外墙由砖头砌成,而建筑组成结构是木制的,建筑采用的是传统的柱梁系统。四合院中的主要内部庭院趋向于侧面长8到10米甚至更多的方形。所有的或者几乎所有的房子窗户朝庭院里,还带有作为棚子和廊道的半开放空间。

窑洞是不寻常的宅院,它是乡村地区的洞穴住所(2)。窑洞分布于中国黄土高原地区。这些宅院的中心是大的方形或者矩形的内部宅院(一侧在5到15米之间),是沉积岩的矩形凹陷。这种庭院的独立房间都深入土壤内部,且有拱形顶,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还被用梁加固过。通常窑洞有一层不同的功能用途的房间:住宅,仓库, 生产房等等。

图片均由作者自绘.

图片均由作者自绘.

图片均由作者自绘.

图片均由作者自绘.

在中国东南部客家人创造了特殊的住宅类型(6),可以把五凤、土楼和边锋这几种类型列入最普遍的住宅类型里,且这几种住宅是集体住宅的类型。特别大的房子可容纳到300间房。规划的结构常使用正方形,矩形和圆形。五凤和土楼具有防御的性质特点,他们的楼层高达五层。在一楼有客厅、客房、书房、主厅,还有祖堂。在二楼是储存室,在三楼或是更高楼层有卧室。边锋这种类型组合通常只有一层,且在规划上更加开阔。其中四周都是卧室。在客家住房组合中运用周边土墙和中国传统的柱梁系统的木制内部组成相结合的方式。在房间的屋面上采用的是双坡瓦房顶。

差异及规律

可以把东西方自带庭院式住宅的一些共同规律和差异分为建筑计划方面和构造方面。(图3)

在双方传统上,住宅的体积外形求俄语气候条件和建筑条件。在较冷地区(大约在北纬35到45度之间),住宅构建主要在水平表面上发展起来。(希腊房子,多慕斯,四合院,窑洞)。

内部庭院有足够大的空间来保证日晒。在较有温暖潮湿气候且土地稀缺的地区的房子通常有较小的体积,有几层楼房高,且有不大的背阳的内部庭院来保证通风和创造适宜的局部气候(达尔,一颗印,海舟)。在所有类型住宅中,内部庭院执行相似的功能任务。

最明确的传统分离是在住宅类型的结构决策中。在东方这种分离事实上是相同的:传统的木质柱梁系统结合不同材质的外墙。(图4)在西方传统中构建决策不如此一致,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墙的承压系统和石头材料。在东方传统中,绝大部分情况下使用的是双坡人字屋顶,与此同时,这种形式在西方只有在欧洲南部才应用,而在其他地区干燥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平面结构的屋顶占主导地位。

结论:

根据提供的构思,在全球意义上讲,带庭院式住宅起源的中心有两个。第一个中心在中东地区,是如今伊拉克和伊朗区域。从那里它传播到地中海、西亚和南亚的国家。第二个中心是在中华文明起源地区,且给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带来影响。住宅类型在东方和西方平行发展,而且传统习惯长时间没有交集。

篇4:东方文化传统

关键词:现代舞;东方传统文化;吸收;运用

一、现代舞的发展起源

在世界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下,现代舞这一经典的舞蹈类型,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现代舞的兴起是伴随着现代派文艺思想发展而产生的,而现代派文艺思想产生的根源,还应来源于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和传播。19世纪中叶以来,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先后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唯意志主义、直觉主义、存在主义等多种思想流派,这种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的发展直接影响了西方文艺界的发展,先后产生了现代派文学、现代派美术、现代派诗歌等多种艺术流派。而于此时,在舞蹈界,社会的主流仍然是衍生于西方古代宫廷中极的古典芭蕾,这种舞蹈形式浪漫唯美,追求华丽的技巧和表现形式,却严重脱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其舞蹈所表现的精神内涵已经不能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在此时,以依莎多拉·邓肯为代表的舞者们逐渐开始追求一种比古典芭蕾更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能够更加自由地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依莎多拉·邓肯开创了现代舞。与古典芭蕾舞不同,现代舞奠基之初,主张“自由的舞蹈”,他们强调的人性的崇高,强调解放与自由,强调人的直觉和主观性。

二、东方传统文化概述

东方是近代欧洲兴起后而衍生出来的地理或政治名词,它包含了亚洲以及非洲北部部分国家或领土,而东方文化就是东方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聚居于亚洲、非洲北部的各民族的风貌和特质的一种民族文化。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角度看,东方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连续性、鲜明性和多样性等特征,是东方各民族几千年来发展而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东方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为世界所关注的,主要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禅学文化及合气道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每种文化都经过了数千年的锤炼。

佛教文化是亚洲地区的核心文化内容。佛教文化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与西方宗教的神学世界观不同,佛教文化中主要研究的是人的救赎、解脱,同样,佛教文化也关注现实社会,佛要出世、入世,拯救受苦的人民大众,教化他们向善,才能脱离苦海。

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以老庄思想为核心,他们强调“无为而治”,崇尚的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清净无为,返璞归真,去掉人的虚伪性。而儒家所倡导的思想文化核心则是“仁”,他们强调伦理和纲常,并将之作为协调、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儒家文化同样也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曾经以“舟”和“水”的关系比喻君主的人民的关系。

印度的禅学文化和日本的合气道文化也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印度禅学讲究精神的专注和内心世界的宁静,日本的合气道文化则是由日本近代武术衍生而来,主张人与大自然的契合和身心合一。

纵观东方传统文化构成,其思想文化来源都是来自于精神层面,讲究人的建设与自然规律的融合,这种文化精神正是与现代舞所传达的精神不谋而合,所以在现代舞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出现了现代舞与东方文化元素融合的情况。

三、现代舞各发展时期对东方传统文化元素的吸收与运用

从现代舞衍生至今,已经出现了多个发展时期,在每个发展阶段,舞蹈大师们都十分重视东方传统文化元素,积极探索,不断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之运用到舞蹈的表现形式中,形成了属于现代舞的独特舞蹈语言,促进了现代舞与东方文明的融合。

(一)伊莎多拉·邓肯对现代舞的执着。伊莎多拉·邓肯是现代舞的创始人,她曾是古典芭蕾的一名舞者,因不满于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而勇于突破,创造了新的舞蹈形式。一直以来,像伊莎多拉·邓肯这样的舞蹈艺术家们对于东方文化都用一种不解的情结,东方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欧文化那样偏重于物质文明建设,而更注重的是人的心理,即精神层面的建设,因此,在东方文化中,很多思想流派所表现的大多是尊重人的自由,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这样的思想指导与亟待解放的舞蹈艺术家们是不谋而合的。所以,伊莎多拉·邓肯便将东方传统文化的元素吸收到现代舞的开发中,让现代舞容纳了现代派文艺思想和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让现代舞的舞蹈形式更加流畅、自然。

“现代舞之母”一直醉心于研究东方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她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现代舞的中,她积极倡导“自由之舞”,不过分追求舞蹈的技巧,而是让舞蹈更自由、灵活。她坚信,未来的舞蹈家必将是人的身体和心灵的都和谐舒畅的人,未来的舞蹈也必将是人们心灵的最美符号。

(二)露丝·圣·丹尼斯对东方宗教思想的吸收与运用。现代舞发源于德国,却在美国发扬光大,这都要归功于著名的现代舞舞蹈艺术家露丝·圣·丹尼斯。伊莎多拉·邓肯提倡“自由的舞蹈”,而露丝·圣·丹尼斯则是更多的吸收东方的宗教哲学思想中的精髓,并将之融入到现代舞中。为了了解东方的宗教文化,她曾多次前往印度学习印度舞和印度的宗教艺术,通过学习东方宗教艺术,露丝·圣·丹尼斯独创了《拉赫》《眼镜蛇》《瑜珈信徒》《埃及舞》《印度舞女》等东方舞,并试图重新使舞蹈获得其严肃的宗教精神,她所畅想的就是要“像神一样跳舞”。

(三)莱斯特·霍顿与艾瑞克·霍金斯的东方风情。受露丝·圣·丹尼斯的影响,美国的现代舞舞者们对东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实践。莱斯特·霍顿对东方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开始尝试将东方传统服饰应用在他的舞蹈创作中,在《东方之路》《东方主题》《湿婆湿婆》及《中国幻想曲》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在莱斯特·霍顿看来,采集东方文化的精髓并运用在现代舞中,无疑是东西合璧的最佳方法,所以他先后去亚洲学习,曾拜日本著名舞蹈家和戏剧家伊藤道夫为师,学习他能让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美满方法,在他的多部作品中,也都能有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

美国著名的现代舞蹈家艾瑞克·霍金斯则是对东方的禅宗文化情有独钟,他强调身体上的轻松和现代舞技巧的自由流动,由于艾瑞克·霍金斯对禅学文化的吸收,他往往更注重舞蹈所表达的意境,通过手臂细腻的变化表演,让人欣赏肢体表达的意境。他的舞蹈东方色彩明显,欣赏者往往需要在苦思冥想中去体味其中之蕴意。

(四)詹姆弗·穆勒的中国情结。现代舞编舞家詹姆弗·穆勒对中国的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中国的道家文化,为了更好地了解道家文化的精髓,她曾特意研究过《道德经》和《易经》,并学习了道家的“太极”,让舞蹈的动作更加柔和、自然。此外,她还学习过中国的阴阳学说,让舞蹈的动作在动与静之间的转化更加自然。詹姆弗·穆勒独特引入的中国风情,让她的舞蹈语言明显显示出了中国特色,这也意味着现代舞和东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结束语: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正在缩小,作为东西方融合的产物,现代舞所表现的独特舞蹈形式能够被东西方所共同接受,无疑是历代现代舞舞蹈艺术家们共同努力的成果。现如今,现代舞已经为亚洲的人民所接受,在中国乃至印度和日本,都有着众多的现代舞艺术团体,相信在未来,西方的现代舞与东方文化将会进一步走向融合,与时代的精神、民族的精神、艺术的精神同步发展,让现代舞成为世界舞蹈文化史册中最辉煌灿烂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谭建斌.现代舞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运用[J].怀化学院学报,2010.

[2]刘春.从2007北京现代舞舞台看世界现代舞大师[J].艺术评论,2007.

[3]石琴,刘艺.从西方现代舞之产生与发展浅析中国现代舞之前景[J].大众文艺,2013.

篇5:东方文化传统

一、以人为政治管理的中心

二、以家为生活及日常活动的中心

三、以计谋为交往的中心

以人为政治管理的中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人当作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主宰,是天地间最为灵秀的生物,是万物之灵。但是要强调人的重要性,首先是通过宣扬天的重要,然后用天的权威来证明人的重要,这即是天人合一。中国的哲学就是以追求人身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为命题的哲学,所有关于自然社会规律的探讨都是围绕这一命题展开的,所以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本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对于人的研究,以及对于人如何适应统治者需要的规范,中国文化是有着独到之处的。首先是人要听命于天,天的代表者是天子,那就听命于天子,这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儒家提出了大量的规则和道德规范。如“克己复礼”,通过自身的修养来满足统治者的要求。总体上说,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奴性文化,用鲁迅的话来说是一种伺候主子的文化。但同时它也有两面性:一方面要求个人如何克制自己来适应统治者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却要对国家具有雄才大略,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和志向。这两方是矛盾的,在这样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中,如何使之得到完美的统一,这就是这种文化的艺术之所在。用好人去伺候一个坏人,而且坏人还掌握好人的生死大权,同时道德规范了好人不能违背坏人,这对于一个好人来说是一个很难的题目。于是好人就只有几条路走了,一是好人变成坏人;一是坚持还是好人,这样得到好名声而结束自己生命;再就是既不使自己变成一个坏人,也不坚持自己是个好人,而且使坏人向好人转化,又让他感觉不到,同时又实现了自己治国安邦的宏伟大志。因此,中国人的最有办法是中庸。21世纪,是管理学理论全新发展的一个阶段。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合作的日益频繁.也使得东西方管理思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和融合。

一、注重文化与伦理引导的东方管理思想的回归

东方的管理思想是以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管理理论。非常注重文化和伦理的引导。在17世纪之前,这种管理思想给东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繁荣和昌盛。但近代东方的衰落与西方的迅速崛起,使管理学理论成长的落脚点一直停留在西方的管理思想体系之中。随着东西方之间经济的不断融合,东方的管理思想必然会在世纪之交的管理学理论中得到回归。

1、东方管理思想:基于文化与伦理的约束和激励

东方的管理思想是在中华管理实践与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体系。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以及《周易》和佛学等众多学术流派。

这些思想包括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人性之善”、“修己安人”;以道家学派为代表的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墨家为代表的“兼爱”、“利人”;以法家为代表的“唯法为治”;以兵家为代表的“运筹定计”、“知人善任”;以《周易》为代表的“刚柔相济”、“崇德广业”;以佛家为代表的“以善为本” 等。

东方的管理思想有其

独特的思想魅力,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通过文化和伦理引导人性,从而规范个体行为

东方对于人性假设在初期就有不同,但以人性本善为主流思想。以儒家为代表。儒家文化认为人生而性善,孟子在《告子上》中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还进一步指出:仁、义、礼、智这“四心”是人皆有之的善性。并且认为人的善性可以通过教育、修养和德化保持,因此主张德治,强调教育的作用。人的管理是可以通过保持和发展这种善端而达到的,是可以通过人本身的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制度和刺激而达到的。

置于文化、伦理基础上的东方人性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努力在管理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氛围,重整体,倡导群体的凝聚精神,培养高尚的情操道德,注意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以道德作为管理的基础,把人性和伦理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氛围、道德舆论、伦理规范的引导,达到规范个体行为的目的。

(2)强化道德观和责任感的约束与激励

东方管理思想在人性本善的假设前提下,其管理方法表现为“仁政”、“信民”和道德感化。更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强调心治,重视精神激励与精神塑造,主张通过教育来造就有理想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通过各个方面不断强化个体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舍生取义”等。约束和激励更多的表现为正向性、侧重于“软管理”手段。

2、东方管理思想的回归与现实意义

近20年来,经济的全球化不断加强,英美等国进入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时期,而日本等国家在东方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却迅速崛起,世界经济格局的这种变化使得主流的管理思想已经开始把重心转向东方“软管理”,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特别是强调人的精神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重视企业文化,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人本理念兴起,学习型组织被提出并应用。这些迹象都在不断证实: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需要一种更为先进的管理理论的指导,主流的西方管理思想因过于强调“理性”和“效率”,在包容性、人本性、柔和性、服务性等方面存在不足。而东方管理思想正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内涵,东方的管理思想的回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东方管理理论的精髓和创新在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人”是东方管理哲学的核心,包括两大层面:一是要求管理者为他人着想,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通过自身的道德威望感召和示范,在无形中影响被管理者,从而使社会与人际关系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最佳的管理绩效。就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另一方面:“人为为人”。作为东方管理文化的本质特征,“人为为人”揭示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激励与服务的综合体现,强调自身行为的激励和修养,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与人互相联系,并且可以转化。对任何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一个从个人行为逐步向为他人服务转化的过程,即从“人为”向“为人”转变的过程,从而达到群体和谐。

随着柔性管理时代的到来,东方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和群体和谐思想必然是未来管理的重点与方向。

西方管理思想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大概有两点。一是系统性,讲得比较清楚,重视器用,而不像《道德经》,说了好像没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是没有什么作用。另一个是多元化,包括现在国内所推崇的一些所谓的西方管理大师,在国外都没有这么高的名声。比如做营销的科特勒,也不是什么耶酥,只是伟大的教授之一而已。他们的优势只是在于比其他人更成系统,更能自圆其说。我们所要学习的也在于要形成自己的思想系统,而不仅仅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点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具有原创性,因此是不能学习、不能模仿的。因为这是一种能力,在长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感知事物、体会事物、表达事物、把握事物以及建立这种关系的能力。在中国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得益于西方的管理思想,但他们的优势还是在思想的原创性,比如像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成为他们思想魅力所在、企业文化核心所在。但中国的CEO不是思想家,只能算是经理人。

我认为知识分为工具性的和知识性的。相对来说,工具性的作用更大。有孩子的人最清楚,孩子不会接受你的思想,除非给他体验的机会。人们是在建立器用,然后去体会,再去选择的过程中接受思想的。因此中国企业需要具有系统性的、有助于企业建立新的管理模式的方法论。它应该来自于伟大的思想,来自于器用的思想,比一般工具稍高。所以应该学习更多的工具性知识。我在美国学习的导师也说过,没有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掌握美国的公共管理思想,只能学到技术。我称之为可以体验的系统的管理方法。

中国在引进西方的管理思想时有一些偏差,就是对他们尊崇的程度比较高。我认为关注方法论比关注管理思想从现实性角度说作用更大。这样对推动中国企业重组资源、重组自己的思想方式有更大的益处。

其实很多西方的管理思想我们已经借用了,可能没有意识到。比如像特许经营和连锁经营。发展速度很快、遍布生活各个角落的连锁,实际上体现了一种管理思想或一种管理工具。特许经营被称为第三次商业革命,这是在思想上的贡献、突破和创新。第一、二次的商业革命所带来的百货店、超级市场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以及知识经济的转变。这种也许准确地称为营销通路、商业模式的手段从思想的突破加快了商业发展的历程。连锁经营突破了原有的经营套路,采取了全新的管理思想,各种经济成分加入到这个体系中,只要遵从这种管理思想,就可以实现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生意的想法。这是通过自己开店的做法所无法比拟的。

从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在规律:

第一,把管理的科学、理性方面同感情的非理性方面结合起来。西方国家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后,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产生了以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为代表的经典的科学管理运动的思潮,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当时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在当时没有科学的管理原则,也没有科学的管理依据的情况下,科学管理运动每一次科学地、理性地把管理纳入科学的轨道,使得管理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这次运动,在当时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发现单纯地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理性化不能保证管理的成功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因为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都是由人组成的,而企业的职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现实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他们不仅有理性,更重要的还有感情,不但要求获得经济上需求的满足,还要获得感情上、社会地位上和自我实现等方面需求的满足。这样,行为科学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行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过于偏重非理性方面而忽略了理性方面,管理绩效也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可行的。

第二,把管理中的正式组织作用和非正式组织作用结合起来。所谓正式组织,指的是企业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所规定的组织成员中正式的相互关系和组织体系,其中包括:组织结构、方针政策、规划方案、规章制度等。所谓的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中没有经过正式的上级或一些相关的程序而建立起来的,以感情联系为主要沟通方式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和体系。泰勒等人在古典管理理论体系中主要强调了正式组织的作用,而行为科学主要强调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要想达到理想的管理绩效,这两者的结合是一个必然的途径。

第三,把管理中的系统性、计划性、程序化等方面与灵活性、权变性、非程序化方面相结合。古典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方面的理论是非常强调管理中系统性、计划性和程序方面的作用的。而行为科学和权变学派等强调的,是如果因为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墨守成规,不顾存在的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不顾外部环境的变化,把计划、系统看得一成不变,这样就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他们非常强调管理的灵活性、权变性、非程序化等方面。但是企业本身是一个系统,一个系统要正常地运转,就必须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管理理论有把这两种理论相结合的趋势。

第四,把管理中的精确性和模糊性这两个方面相结合。在精确性方面,管理理论研究已逐渐成熟,如管理理论中的运筹学、数量学、计算机、统计学、会计学方面的发展,使管理的精确性方面越来越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靠算出来的,因为任何一个管理的过程都是由人来操作的,在许多情况下,发展和转化的界限是不清晰的,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清楚、不确定、不完美的情况。不能只注重精确性,而忽视事物发展的本质,也不能用模糊的方法描述管理行为,在管理上,只有有效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效果才会好。

尽管在80年代的西方,在探索管理的新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出了许多有名的著作,如《寻求优势》、《Z理论》、《企业文化》、《日本的管理艺术》等等,但是西方的管理学者们是否已经解决了现代西方的管理问题呢?由于日本是以东方文化为主的国家,而且日本确实在企业管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西方的管理学者们也发现东方的文化所形成的管理思想,在管理的过程中对研究不确定、不清楚、不完美情形下的管理行为有着不同凡响的功用。因此,东方的管理思想在整个世界上逐渐受到重视,而且对西方的管理思想影响极大。后语:

篇6:东方文化与东方思维作文

昨,我写了篇《神经错乱的东方思维》,有人提出质疑并认为:东方文化并非错乱,而是因为我的理解有误差。

我也认为,东方的文化之表达方式,的确是跳跃式的,所以东方文化的精华,正在于浩如烟海的诗歌文化,正在于喜欢强调写意而不喜欢强调写实的东方绘画,正在于弦外之音的天籁之古典音乐,而不在于浮躁之极的现代版的连说带唱……

东方文化,由特殊化的跳跃性,而演化成一种极度璀璨的人文文化,并成就为四大文明之一。

然而东方文化与东方思维,是否完全等同,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构筑东方文化,自然离不开东方思维,但,东方思维,却并非泛指东方文化,这是最明显的区别。

否则,干脆就把东方文化,完全等同于东方思维,岂不更好?

文化是文化,正如孔孟学说:虽然其中糟粕连连,但毕竟属于文化,还属于经典的东方文化。但是文化,并不等同于思维,正如我们不能把孔孟学说拿出来当作治世的标准一样:学说的本质究竟也不过止于学说。任何学说的本质,无非是在强调某些主义罢了,例如无政府主义,也是一种学说。然而,迄今为止,在全世界各地,任何国家的政府都没有被消灭,所以暂且不论无政府主义是否合理或者有逻辑性,在事实上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一种主义,而不是一种客观的思维方式及正确的治世之标准。

古往今来的任何宗教,任何哲学,或者任何文化形态,在我看来,应该仅止于文化,而不应该跳跃出文化的范畴去力图指导如何治世。我之所以要辨析《增广贤文》的目的,正在于此:增广贤文的成文之作者,并非真正的大贤大慧之人,其内在本质,无非就是一个专门喜欢搜集并整理某些箴言或谬言的闲散之人。《增广贤文》一书的内容,杂七杂八,在其中所罗列的很多教条,甚至出现严重的自相矛盾现象,而完全属于作者原创的教条,则少之又少,甚至绝无仅有。《增广贤文》的本质,是融会了大量糟粕与少量箴言之通过搜集与罗列所得的教条之文,而非作者的思辨之文。然而正是如此一篇不负责任的非贤之《增广贤文》,严重毒化了自明代之后的吾国国民之思想,也毒化了吾国之方方面面的社会意识,尤其把吾国的整体社会意识引向了消极,遁世,不在乎社会公德,丧失商业道德与商业信誉的地步,甚至连刘墉,也写出一本《我不是教你诈》一书去企图误导吾国之当代的国民。

东方文化,如果仅止于文化,则是灿烂的文化,精彩的文化,文明的文化,或跳跃的诗歌文化,或神奇到极点的东方绘画之文化,或精彩之极的古典音乐文化。但是,任何文化,都难免主观情绪,也正因为主观的不断扩展与想象力的无限延伸,才会造就精彩的文化,才会造就灿烂的人文。但是,主观的无限扩展与想象力的无限延伸,只能造就精彩的主观文化,却不能用作治国平天下的客观依据,更不能把主观的文化,用来作为判断是非之基准的逻辑依据:诡辩论的起源,正在于此,正在于把主观的文化,生硬地理解成可以用来判断客观事物的辩证逻辑或现实依据,于是诡辩逻辑也就产生了!

这就是东方思维之不可医治的自律背反:主观衍生精彩的东方文化,精彩的东方文化衍生出唯心主义的治世之思想,唯心主义的治世思想又衍生出特有的神经错乱的[在判断客观事物的时候]东方思维,神经错乱的东方思维进而演化成颠倒黑白并指鹿为马的“坐而论道”,最终,主观的文化,也就演化成了彻头彻尾的诡辩。

文化如果仅止于文化,则是人类的幸运,如果用文化去干政,或者用文化去定位现实社会中的是非之判断标准,则会走向真正的诡辩,而诡辩的本质,莫不与主观的“坐而论道”息息相关,甚至原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

把文化当做济世之准则,是人类的通病:在造神的年代,神之旨意就等于是一切客观是非的判断基准;在皇权时代,皇帝本人就是集世间所有“真理”的唯一执行人;在“主义”横行于世的时代,任何人的主观情绪都可以变成判断外部之客观是非的“基准”,因为总有人喜欢说“鬃撞桓咝恕敝?嗟幕啊?

东方文化的核心:唯心的成分明显远远大于唯物的成分,所以自古以来的东方文化充塞了无尽的神秘性和跳跃性思维,而这也正是东方思维玩不转西方科技,而西方思维也玩不转中国画及东方式诗歌一样。

然而,唯心的文化,自然可以造就辉煌的文化,但是:辉煌的文化,并不等同于正确的治世之思想。

我之所以要写《神经错乱的东方思维》一文,正在于此:正因为无数国人总喜欢把文化等同于逻辑,总喜欢把优美的传统人文等同于治世之道,所以东方文化的优美而神秘的传统文化气韵,在如今社会,正越来越演变成滥觞了的胡搅蛮缠之诡辩逻辑与指鹿为马并颠倒是非的“坐而论道”,如此一来:原本很优美的东方文化,就彻底变成了神经错乱到极点的东方思维!

把文化等同于思维,是某些人的思维混乱;把文化等同于逻辑,则是形而上的.唯心主义治世观;把文化等同于科技,则是极端盲目的妄自尊大;把文化等同于律法,则是造神时代或皇权时代的极端错谬;把文化等同于理性,则是中庸之道的糊涂佬之思想;把文化等同于民主,则是因为某些人根本不懂民主为何物;把文化等同于“人性化”,则是压根就不懂“人性化”到底是什么的一部分人的认知错误。

比如苏东坡与佛印之间的那场口水战,本质不过就是一桩无聊的玩笑,不论后人再怎么升级这桩玩笑,充其量也不过就是苏大才子的一桩笑话罢了。有好事者很喜欢“把一坨屎”与“一尊佛”的口水战升级为“古典文化”,如今看来自然也无可非议,因为东方文化的精髓之处正在于唯心主义的创造模式,而非唯物的辩证思维。

然而苏东坡与佛印之间那场无聊到极点的口水战,以及存在于其中之无聊到极点的唯心主义诡辩逻辑,却正被无数后人滥用到了歪曲事实真相的极限:坐而论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并歇斯底里!

东方文化,不论再怎么灿烂或辉煌,也始终应该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本质,就是文化,就是人文,就是一种国民的精神食粮,而非用来判断客观事物之对错与否的逻辑辩证之基准:谁喜欢混淆这两个概念,谁就很喜欢通过“坐而论道”的方式去有意无意地颠倒是非并指鹿为马,而这,也恰恰构成了今日之恶俗现象的泛滥成灾与世风日下的严重现实后果!

脱离了“针对具体事物要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之辩证原则,那么任何逻辑与主义,都会演变成“坐而论道“式的诡辩逻辑:唯心主义的世风之下,哪里还能容得下真正的公正?

上一篇:八年级数学下册测试卷下一篇: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