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通知

2024-07-19

湖北省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用8篇)

篇1:湖北省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通知

湖北省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作如下通知。

一、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深入开展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加快城市管理立法,基本建立起完善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通过不断强化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打造“畅通、靓丽、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

2.“十二五”目标。省辖市、直管市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要达到70%以上,县级市城市要达到50%以上,县城要达到30%以上;县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率达到36%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机动车道、人行道综合完好率达到97%,亮化设施完好率达到95%;全省所有省辖市和1/3的县市基本建成数字化管理平台;创建3个国家卫生城市、3个环保模范城市、3个生态园林城市和2个全国文明城市。

2011-2013年目标任务:组织开展市容环境治理、交通秩序治理、绿化美化治理等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环境“脏乱差”,切实解决“道路拥堵、垃圾围城、广告杂乱、立面破旧、沿街为市、绿化缺失”等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2014-2015年目标任务:巩固集中治理成果,重点抓好完善设施、提高水平、健全机制等工作,着力提高城市居民卫生意识、文明素养,做到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和谐。

(二)基本原则。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调动各方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和谐,统筹安排、标本兼治,监管分离、重心下移,齐抓共管、密切协同,建管并重、相互促进的原则。

二、综合整治,解决城市环境面貌方面的突出问题

(三)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更新、配置相关基础设施,完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集中力量解决好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加强城市道路管理。按照“主干道严管、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的要求,积极开展星级路段和示范路创建,引导市民守法经营、规范经营,对乱摆乱卖、占道经营、出店经营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按照疏堵结合与便民利民的原则,在加快集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等特色市场建设的同时合理设置临时市场,引摊入市,还路于民。加强机动车、非机动车的交通管理,合理设置车辆停放区域,切实解决无序占道停车、阻碍通行的问题。在加快停车场的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各单位向公众开放停车场,满足日益增长的机动车停放需求。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明确各单位的清洁卫生责任区,对临街单位和门点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要重点治理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及辖区公路、内河、过江桥梁、过境铁路周边的卫生死角。大力推进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机械化,逐步提高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水平。

——加强城市主干道边建筑物管理。制定建筑立面改造规划,对临街陈旧、污损的立面管线、建筑物进行整体修缮、清洗和粉饰刷新;实施屋顶平改坡工程,合理确定坡屋顶颜色基调;积极实施管线入地工程,未设于或不能设于地下的架空线路应排列整齐;对临街违章搭建的建筑物、雨棚和外伸式晾衣架、防盗网等设施进行整治拆除;统一空调外机悬挂安装标准,实施美化遮挡;维修破损路灯,临街店面、楼宇要新建亮化设施。

——加强户外广告、牌匾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办法》和《湖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严格户外广告、牌匾制作标准,完善户外广告设置规范和管理办法,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户外广告、商店招牌规范管理,引导广告规范发布和科学设置。

——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加大工地源头管控力度,合理配备冲洗设备,重点治理施工现场噪音扰民、扬尘污染及建筑垃圾污染城市道路和环境问题。加强工地文明施工管理,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标准化工地活动,严厉查处随意撒漏和倾倒建筑垃圾污染城市道路和环境的行为。

(四)加强城市居民集中居住区整治与管理。重点整治“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小街小巷居民区的生活环境,合理配置环卫、健身、宣传等各类公益设施,完善道路、绿化、路灯、给排水等配套设施。加强老城区居民区综合治理,推广和规范城市居民集中居住小区物业化管理。县级及以上城市要逐年安排综合治理任务,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小街小巷的改造和社区化管理。

(五)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行为。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加强违法建筑巡查管控工作,健全防违控违责任网络,对违法建筑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控制。严格执行城镇总体规划,维护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违法建设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强化基层管理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形成有效防控违法建设的有效机制。

三、完善功能,加快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六)做好城市各项规划的衔接和实施。抓好城市容貌标准和城市风貌的规划和建设,明确城市风貌定位,突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建设宜居、生态、特色、魅力城市。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加强与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对接,重点抓好公厕、垃圾收集、清运与无害化处理系统、集贸市场、公共广告牌、停车场、小街小巷、公共秩序监控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编制与专项研究。强化对城市规划实施工作的监管,确保城市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七)提高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水平。城市排水、垃圾清运设施不能覆盖的建成区要加快建设相关设施;尚无规范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和建筑垃圾专用处理设施的市、县,要加大财政投入与引进社会资金的力度,抓紧立项建设。要开展污水再生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相关工作,集中收集和处理城镇污水,规范生活与建筑垃圾的清运行为,减少污染,减少废弃物产生量,保护江河水系水质,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八)加快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绿化先进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创建全国、全省园林城市(县城)五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公园绿地工程”、“老城区增绿工程”、“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和“林荫停车场工程”,抓好城市“拆墙透绿”、“沿街补绿”和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各类型生态小区,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绿化质量。

四、深化改革,建立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

(九)强化属地管理,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城市管理严格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五级联动”和责权统一、重心下移的要求,形成以市为核心、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配合的管理模式。市级政府负责研究制定城市管理制度、行业政策和专项规划,确定城市管理目标任务、工作计划、考核办法、作业标准,组织考核、评比和奖惩,对涉及全局性、方向性、整体性以及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事项进行管理、监督和协调;区政府负责落实市政府制定的管理制度、政策,管理本级职能规定的事项,包括组织养护作业、城管执法等;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区政府分解的各项城市管理工作,组织指导社区居委会和小区业主委员会积极参与各项城市管理活动。

(十)建立健全综合管理体制,加快城管法制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建设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明确各级、各专业职能部门职责,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要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形成责任明确、反应快速、处置高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综合管理新模式。开展城市管理重点立法项目调研,加快修订制定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规章,促进城市管理工作法制化。

五、勇于创新,健全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十一)完善考评奖惩机制。各地要按照“市级总管、区级实施、监管分离”的原则,认真制定城市管理工作考评标准和奖惩办法,通过经常性的明检、暗查和数字化平台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定期组织对所属城区和单位进行检查、考核、排名,兑现奖惩。结合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创建活动,设立“楚天杯”城市管理优胜奖,制定检查评比标准和奖励办法,每年以省政府名义进行评比表彰。

(十二)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干分离”的改革思路,进一步转变“政府包揽、垄断经营”的城市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打破行业和地区垄断,开放作业市场,走专业化、企业化运营路子。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环境卫生保洁、市政设施维护、渣土清运等,要实行建管分离、管养分开;运用市场化方式,通过招标选择专业公司或社会组织承担管养维护工作,形成统一管理、市场服务、有序竞争的运行机制。

(十三)建立群众参与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市民管理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面向社会招聘市容环境监督员,与城管执法队员、公安干警形成“三位一体”的市容监督管理队伍。市容环境监督员和城管执法队员主要负责对城市普遍存在的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烟头、乱倒垃圾、乱贴乱画等行为纠章处罚,公安干警依法对车辆乱停乱放、行人乱穿马路等行为进行处罚,力求通过教育、处罚,引导市民形成爱护城市环境卫生的良好氛围。公安机关要加强与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切实防止妨碍执法的暴力事件发生。

(十四)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城市市、区两级财政要将城市管理经费纳入预算,保证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以及“数字城管”等工作需要,形成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市级财政每年要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镇)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工作,完善征收方式,采取与水费捆绑、由城市管理部门征收等方式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率,确保专款专用。编制全省城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维护工作费用定额标准,按标准划拨工作费用,提高财政保障水平。

六、规范管理,打造依法行政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

(十五)健全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各地要适应城市管理形势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强城管执法机构建设,规范城市管理执法职能。各地编制主管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配备城管执法人员,缓解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与城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按照规定明确城管执法人员的身份,符合条件的纳入参公管理范围。

(十六)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实行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落实城管执法资格管理制度,执法人员必须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执法资格和行政执法证后,持证上岗,亮证执法,文明执法。制定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标准,促进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城管执法工作必要的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等要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逐步提高城管执法科技含量和执法队伍的装备水平,不断改善基层城管执法单位办公条件,规范城管执法文书和标志标识管理。

七、加强保障,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有序发展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建立和完善由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规划、建设、城管、财政、公安、工商、卫生、环保、林业、交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城市综合管理高层协调机构,负责城市管理的决策、协调、监督工作。要建立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把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十八)提高管理水平。各地要将城市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城市管理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对城市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城市管理知识培训,定期举办市(县)长、和分管市(县)长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专题研讨班,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管理城市的能力和水平。

(十九)发动全民参与。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宣扬正面典型,曝光“脏乱差”,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宣传教育,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在全省上下形成舆论宣传有力、市民认识到位、公众参与广泛的城市管理氛围;加强教育引导,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城乡居民的文明、卫生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促进城乡居民养成讲文明、守公德、爱卫生、懂礼貌的良好习惯;有关城市管理的重大决策、重要法规政策的制定,要逐步引入公众听证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和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度,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通知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篇2:湖北省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城市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维护城市秩序、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以下简称“城管执法”)体系,规范城管执法行为,落实城管执法保障,强化城管执法监督,使城管执法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和改进全省城管执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充分认识城管执法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城管执法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理事务不断增多,城管执法面临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城管执法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城管执法体制机制、城管执法队伍的能力素质与现代城市管理和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对城管执法的期望不相适应的问题日显突出。加强和改进城管执法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也是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发挥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务必深刻认识城管执法在强化城市管理、促进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强和改进城管执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研究解决城管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城管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和改进城管执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城管执法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城管执法体系,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不断改进城管执法方式,努力提高城管执法效能,促进和保障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三)加强和改进城管执法工作的目标是:按照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总要求,坚持机构设置科学化,人员编制标准化,执法保障制度化,通过不断努力,形成法制健全、体制顺畅、机制有效、运行规范的城管执法体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管理严格、保障有力、群众满意的城管执法队伍,使城管执法工作迈入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努力打造一批富有荆楚特色的现代城市品牌,不断提升全省城市管理水平。

二、健全机构,完善体系,切实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

(一)科学设置城管执法机构。各地要适应城市管理形势发展的需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设置城管执法机构。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合理调整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依法配置城管执法机构的行政职能,明确城管执法机构的主体地位,理顺全省城管执法机构体系。

(二)规范城管执法人员管理。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56号)的规定,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规范对城管执法人员的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采取考核、考试等办法从有关部门和社会符合条件的人员中择优录用(聘用)城管执法人员。其中,对新进入人员,要坚持“逢进必考”,严把入口关;对现有人员,要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经过考核,择优录用;对达不到条件的人员,合理分流,妥善安置。注重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执法队伍结构,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规范城管协管员聘用渠道和程序,明确协管职责,加强纪律约束。各地编制主管部门应按照满足工作需要和从严从紧的原则,合理配备城管执法人员。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按照规定明确城管执法人员的身份,指导城管执法机构做好人事管理工作。

(三)深入开展文明执法教育培训。各地应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以端正执法理念、改进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城管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定期组织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培训,教育和引导广大城管执法人员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不断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

(四)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各地要实行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细化工作职责,量化责任目标和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定岗定责。要落实城管执法资格管理制度,执法人员必须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执法资格和行政执法证件,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要研究制订城管执法人员执勤管理规定和行政裁量权指导标准,明确执法任务、权限、程序和责任,确保城管执法机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有效实施。

三、严格履责,文明执法,积极改进城管执法行为方式

(一)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各地城管执法机构及其执法人员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要求,把执法为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执法工作和自身建设的全过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执法中体现服务,做到服务、管理和执法有机结合,努力塑造公正、文明、和谐、亲民的城管执法形象。

(二)严格履行城管执法职责。城管执法机构要严格执行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认真履行职责,以对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并善于面对城市管理中的社会矛盾,认真研究、分析和解决城管执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依法加强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不断改进和完善执法方式。在城管执法活动中,认真处理好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疏堵结合、有情操作,坚持开展城管执法宣传教育进社区活动,主动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对城管执法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积极运用行政提醒、劝告、引导、建议、协调等柔性执法方式,有效预防、化解因城管执法引发的社会矛盾,力争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按照敬礼在先、尊称在先、亮证在先、指出违法事实在先、说服教育在先、讲清处罚依据在先,处罚决定在后的工作流程,规范执法行为。对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能达到管理目的的,一般不使用处罚手段。需依法实施处罚的,必须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相关法律文书齐全,符合法律实体、程序规定,确保城管执法行为合法、合理和公正。

四、统筹协调,加大投入,认真落实城管执法保障措施

(一)完善执法依据。要根据城管执法工作的发展需要,借鉴外省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省实际,认真开展城管执法重点立法项目调研,加快修订或制定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管执法工作需要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城管执法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加强执法保障。认真总结城管执法机构与公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努力为城市管理日常执法、开展集中或专项整治行动提供必要的执法保障。积极争取当地人民法院的支持,加大对拆除违法建筑等案件的强制执行力度,保障城管执法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城管执法基本支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全额保障。对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坐收坐支。结合城管执法任务,研究建立城管执法相关经费的保障机制,逐年加大对城管执法的财政保障力度,确保城管执法经费落实到位。

(四)提高装备水平。各地应将城管执法工作必要的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等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和实施。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城管执法的科技含量。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整合和共享相关信息资源,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改善基层城管执法单位办公条件,规范城管执法标志标识管理。

五、明确责任,健全机制,不断强化城管执法监督

(一)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城管执法,是城市人民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市县政府主要领导对城管执法工作负主要责任,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要按照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和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要求,明确城市源头管理和日常监管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充分发挥城区、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职能明确、责权清晰的原则,科学界定城管执法部门和规划、工商、环保、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责任界限,建立权责明确、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做到“事前规范许可、事中严格管理、事后持续保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格局。

(二)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并实施城管执法工作的效能考核、奖励惩诫等激励约束制度。对在城管执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法违纪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要定期组织开展城管执法争先创优活动,通过树标兵、立典型,有效营造城管执法人员学赶先进、争创佳绩的浓厚氛围,树立城管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

(三)不断强化执法监督。加强城管执法层级监督,督促城管执法机构在法定职责范围内执法,强化对城管执法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监督检查。市县政府在对所属城管执法机构进行工作目标考核时,应征求上一级城管执法主管部门的意见。城管执法机构应强化内部监督,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公开与暗访相结合的检查方式,加大对所属城管执法队伍的监督检查力度。同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不断改进城管执法工作。

(四)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市县政府应结合实际,成立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机构,通过联席会议方式,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案件移送等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城市管理的整体效能。

(五)切实加强工作指导。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作为全省城管执法工作的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加大对城管执法工作的研究、指导和监督力度,加强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组织开展创建优秀管理城市活动,全面调动各地打造秩序井然、环境优美、宜居和谐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3:湖北省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键词:创新,城市,社会管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 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要求。2010年以来, 中央多次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 充分表明中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重视。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是摆在各级政府和部门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性

当前, 我国社会结构剧烈变动, 利益结构深刻调整, 公共需求急剧增长, 人们的思想观念明显变化。为此, 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 才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一) 社会转型导致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许多城市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 公有制经济改革积极推进,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新型经济组织大量涌现, 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与此同时, 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商会等新型社会组织也应运而生。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 “两新”组织的发展壮大, 引发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 造就了企业董事长和股东、职业经理、经纪人、各类自由职业者、农民工等新社会阶层,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不同, 诉求不同, 不可避免地带来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在这个变化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比如说企业劳资纠纷、城市拆迁改造、农村征地拆迁、失业问题或者说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 这些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 需要有新的社会管理办法与之相适应。

(二) 流动人口管理的难度逐年加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的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在这一群体中, 既包括外来高端人才, 也包括进城务工人员,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农村进城的流动人口。据调查, 这些进城的流动人口多数租住在城乡结合部、市区内尚未拆迁的平房和地下建筑或贮藏室内。由于种种原因, 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体系中, 在户籍、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面临很多困难, 加重了城市在就业、教育、社会治安、卫生、交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承载力, 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 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迅速

近几年来, 笔者所在的城市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迅速, 社会作用不断增强。目前, 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达1016个, 其中市管438个。全市社会团体628个, 民办非企业单位388个, 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3.6个。从数量上来看, 我市社会组织略高于我国平均水平 (每万人2.7个) , 但从总体上看, 社会组织发育还不够成熟, 发展状况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 社会组织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亟待加强。

民间组织管理引导得好, 其积极作用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反之, 则会带来消极甚至破坏作用。依法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四) 网络虚拟世界和匿名交往引发舆论传播新困扰

互联网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便捷、高效的交流沟通和信息传递的同时, 也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比如网络环境净化、虚拟社会的应对、网络信息安全等等, 都需要管理者加强研究、趋利避害, 从而实现信息网络的规范引导和有序发展。因此, 建立法制化的网络管理机制, 促进社会化管理, 引导公众参与及行业自律等, 已成为当前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大格局。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 通过完善法律制度, 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为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参与社会管理搭建平台和渠道, 从而在制度上保障社会管理大格局中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目标的实现。

(一)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是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大事。据调查, 现有的政府机构设置和社会管理职能配置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管理任务日趋繁重的新形势, 集中表现为:社会管理职能分散化, 综合管理和协调部门“缺位”等等。这次“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充分说明国家在社会管理观念上的转变和加快社会管理改革的决心, 我们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加大改革力度, 加强相关部门职责,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二) 提高各级干部管理社会事务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提高各级干部管理社会事务能力。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引导各级干部自觉加强社会管理理论和社会公共政策的学习研究, 使各级干部成为既懂经济建设、又懂社会管理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三) 加强各类民间组织管理

政府应该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 着力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 支持和引导科、教、文、卫、体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涌现的新型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活动的依法监管, 形成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加大对非法、违法、违纪社会组织的查处力度, 打击邪教组织、黑社会、非法传销组织和社会敌对组织, 保证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 提高公众自我管理能力

“公众参与”中的“公众”是多元社会管理主体中的重要成员。一个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水平, 与当地公民的文明程度以及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密切相关。因此, 必须把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作为全面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民主法治、和谐正义、共同富裕等领域的建设, 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 使公民确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 通过严格的制度建设, 保障公民实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管理事务中去。

三、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

(一) 加强群众合法利益的保护

当前, 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 但归根到底, 总会归结到权利和利益的方面, 换句话说, 人民内部矛盾之所以发生, 大部分是由于群众的权利和利益受到或认为受到损害引起的。特别是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征收拆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涉法涉诉等方面的问题上, 权益被侵害的因素尤为突出。因此,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放在首要位置。

(二) 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诉讼机制和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是指诉讼程序之外的其它纠纷解决方式, 主要包括民间解决纠纷机制 (人民调解、仲裁) 、行政纠纷解决机制 (信访、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 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加强和完善诉讼机制外, 重点应建立和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尽可能地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 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 形成由民间、行政、司法构成的“三位一体”解决机制, 应成为重构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途径。

(三)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管理

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过渡, 社区是许多人除工作之外的主要活动领域。社区不仅是居民自治组织, 还肩负着相当部分社会管理任务, 比如治安、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卫生防疫等。尽快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中心”, 加大支持力度, 使社区工作逐步专门化和专业化, 建立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的新管理机制。妥善规范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形成基层社会管理合力。

(四) 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篇4: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思考

有西方学者说,城市是现代社会人类住区的典型形态,全球范围的各种城市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作为经济发展各种要素集中载体的城市也迅速扩展,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转型期的城市社会管理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挑战,亟需改革创新。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

“城市社会管理”并不是新概念,城市作为人类聚落形式已有很长的历史。根据现有考古资料,人类社会第一座城市,约9000年前出现在死海北岸,称为吉里乔(柏柏尔语,意为棕榈树的城市)。[1]城市出现以来便有城市社会管理,只不过由于社会性质、社会结构不同,其管理的主体和模式也不尽相同。汉代,中国在城市中以“里”为基本管理单位,编制居民,实施管理。[2]目前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城市化进程急剧加速,城市实有人口爆炸性增长,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需要社会管理创新同步跟进。

1.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需要加快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城市作为区域内科技、信息、金融、交通之场所,已经成为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的聚集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城市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市民阶层不断出现,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逐渐凸显。由于长期沿袭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传统的“指挥式”、“控制式”的管理方式已经愈加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不仅不利于很多现实问题的解决,还容易激化矛盾,加大社会管理的成本,不利于社会的稳定。通过推进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找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有利于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推进社会的和谐。

2.社会管理任务不断加重,需要加快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伴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并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最终目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脱离于单位体制之外,转为社会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原有静态的、熟人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管理渐趋弱化和失控,而传统的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高度合一、政府管理取代社会管理的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已经日益影响到对整个城市立体化、动态化、信息化管控的实现。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成为影响社会与政治稳定的隐患,甚至会导致社会管理的危机。城市社会管理需要发生变革,从对单位简单的行政管理转为更加复杂的社会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保护非户籍人口的正当权益,满足他们物质、精神层面的需求,这已成为不少城市的迫切任务。

3.维护社会规范有序发展,需要加快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伴随城市的发展,城市社会管理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并主要表现为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目前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安定团结,都离不开社会的规范有序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体制、救助体制、保障体制、教育体制、福利体制与之配套而行。否则,城市化过程中矛盾的加深和累积,将使经济社会进入无序化发展的境况,进而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体制的规范、高效运行,需要有多元化社会管理手段的灵活运用与之相配套,由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构建良好的平衡、整合、约束和救济机制,形成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二、加强和创新现代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1]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先进社会管理经验表明:现代社会管理,是以政府管理为主导、非政府组织为中介、社会自治管理为基础以及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

1.“党委领导”,亦即坚持党委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事业的领导核心。各级党委通过民主决策、科学运筹,制定符合国情或各地实际的社会建设宏图大略,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各项政策,决定国家或本地区社会管理大政方针。要坚持党委在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管理工作中政治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掌舵者地位,使以化解社会矛盾为己任的社会管理置于党的大政方针和纲领性文件指导之下,保证党的意志和主张体现在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之中,引导和支持政府依法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引导和支持非政府服务组织、社会自治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凝聚民心的作用。

2.“政府负责”,亦即实现政府社会管理角色的转换。政府不再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大包大揽,充当社会事务的全职管理者,而是要负责当好全面社会管理的组织者、调控者,非政府服务组织、基层社会自治组织的扶持者、规范者、监督者,群众自治的倡导者、指导者,整个社会管理事业的整体规划者,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政策法规制定者,社会管理资源、环境、硬件和软件的供给者和服务者,社会中介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购买者。同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道德、行政、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引导和调控他们的社会管理活动,并对其社会管理行为予以监督,以实现社会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3.“社会协同”,亦即使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国外经验表明,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NGO)和基层社会自治组织能承担一定的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的社会管理职能,能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学有所教、需有所供”的服务职能,能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能在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激发社会活力。[2]因此,各级政府要实现社会管理权限的下移,积极动员、大力整合和广泛利用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培育、发展和有效监管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进行社会管理。要构建、完善和创新各系统、部门、区域、组织、个人间各种相互交叉的社会协同体制,完善社会协同制度和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等。

4.“公众参与”,亦即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在发挥政府社会管理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和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保护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社会管理为了人民,社会管理依靠人民,社会管理成果由人民共享。政府执政为民与公民当家做主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使社会充满活力,又能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激发人民群众主动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三、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证分析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近年来,上海市各级综治部门结合自身职能,立足社会建设的整体格局,统筹谋划,大胆探索,以平安建设为载体,以实事项目为抓手,切实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措施,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力、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社会管理,同时也为下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综治工作体系。始终把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并纳入经济和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发挥综治部门的主力军作用、综治成员单位的骨干作用、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工作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健全街道乡镇综治委、办领导体制,在街道乡镇、居村委建立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工作站,初步整合社会管理各部门的工作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重要区域建立地区综治委,“两新”组织、商务楼宇设立综治工作室或信息员,务实平安建设的基础平台。全市围绕解决突出治安问题,2006年起五年内,先后推出47个平安建设实事项目,推动出台73项相关管理规范和措施,有力促进了社会管理。

2.构建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体系,加强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出台一系列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或政策推出前,在作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研究的同时,根据“制定方案、识别风险、形成报告、审查定级、分级备案、调控风险、跟踪完善”等程序,将风险评估嵌入到行政决策或审批程序之中,及时制定风险控制预案,切实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务实政策、项目的民意支持基础。

3.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全力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完善市、区县、街镇、居村委四级调解组织网络。市级层面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加强物业纠纷、医患纠纷、劳动争议等纠纷的委托调解和参与调解。区县建立联合人民调委会,区县法院成立诉调对接中心。街镇发挥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功能,并探索开展信访事项委托人民调解。居(村)委普遍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站。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并成为大调解工作的基本平台、调解队伍的组织者和秘书机构。促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地位中立的调解组织,介入社会难点、热点纠纷的化解。

4.构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全面实施“一口管理为主”、“健全一支队伍”、“建设一个信息平台”,完善了“以房找人”和“以人找房”的“人房一致”双向互联服务管理,推进“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工作,为侦查破案、治安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为制定实施公共政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以居住证管理为抓手,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向来沪人员延伸覆盖,有效促使来沪人员不断融入城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5.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加强重点人群教育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用社会力量加强社区青少年以及社区服刑、刑释解教、社区戒毒等人员教育服务管理,积累了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积极探索社工联校、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观护等工作的新机制。健全“三合一”联合救助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和违法犯罪“两怀”妇女等特殊群体的处置。

6.构建应急联动工作体系,有效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建立市应急联动中心,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形成了“政府领导、公安搭台、全市联动”的应急联动指挥模式以及“统一受理、统一指挥、分级处置”的处置模式,并在各大安保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立起道口设卡封堵、街面网格巡逻、武警应急支援的多警种一体化的快速处警机制,形成了有效的“三道防线”。

7.构建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深入发动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健全综治社保队、市民巡访团等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85万的平安志愿者队伍,通过世博安保志愿服务得到锤炼提高。建立完善“110”信箱、“上海政法综治网”等多种渠道,倾听民声,汇集民意,既督促解决问题,又调动市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一大批志愿者和积极分子,长期以来参与社会服务和维护秩序,为维护社会治安发挥较大的作用。

四、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发展路径

城市社会管理工作还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机制僵化、全民参与度不够、调节手段多样化不足、法制不健全、城管队伍素质需提高等。城市社会管理工作,作为政府向市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具体来讲,应着力实现“五个转变”。

1.在管理理念上,实现从“按部就班”到“改革创新”的转变。要树立城市管理工作“关口前移”理念,让有效的城市管理贯穿于规划、建设和日常运行的各个环节之中,并积极反馈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从而使公共服务产品的规划、建设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要树立集约利用城市空间理念,抓好规划和控制,构筑科学合理的集约高效利用空间资源的机制,使有限的城市空间资源得到净化和“升值”。要树立包容理念,实现管理与被管理的和谐,现代宜居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包容性。

2.在价值尺度上,实现从“物本型”到“人本型”的转变。城市管理不能单纯追求基础设施的数量及市容市貌的漂亮,而要以“人”为中心,以人内在的、主观的感受为标准,用“人”的视角、以“人”的需求,去考量城市管理方方面面的工作措施、步骤和细节,突出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给老百姓更高的生活品质。如在管理执法或维护设施的设计、安装上,不能同一化,而应尊重人、关心人、方便人为前提,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公共服务的每一个角落。

3.在施政理念上,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城市管理如果仅想着把人管住,盲目追求形式上的简单明了、整齐划一,对什么都一刀切,固然方便了管理者,却让市民少了许多便利。管得死,不见得就管得好。因此,保持城市系统平衡的基点,在于融管理于服务之中,坚持公共行政的人本理念,推进城市管理由传统的支配性权力逐步转化为现代社会职能,由居高临下管理逐步转化为综合服务协调,由以刚性约束为重点转化为以柔性服务为重点。

4.在服务方式上,实现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城市管理也一样,工作搞得好不好,其关键要看细节。人们常说,最好的管理在于服务,最好的服务在于细节。

篇5:湖北省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18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以下简称“两网”)建设,促进农村药品市场健康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方便、价廉的药品服务,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明确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

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要以行政监管为主体、社会监督为补充、诚信建设为保障,加强农村药品监管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充实壮大监管力量,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依法规范”的原则,以规范药品供应渠道为核心,以药品经营企业直接配送、连锁经营为主导,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供药模式,确保农民用药安全、方便、价廉。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全省县、乡、村三级农村药品“两网”的全面覆盖。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药品监督网络

农村药品监督网络以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为主体,以乡镇药品监督协管员、村药品监督信息员为辅助,充分发挥广大群众举报投诉假劣药品的作用。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本行政区域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定期巡检,坚决查处制售和供应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要建立和健全农村药品监管信息通报机制、快速稽查机制、部门协调机制,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要在农村涉药单位建立举报公示牌,鼓励群众举报投诉假劣药品,通过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的结合,对农村药品实行全方位的动态监管。

加强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队伍的建设,每个乡镇至少应有1名协管员,每个村至少应有1名信息员。药品监督协管员主要从乡镇干部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聘用,药品监督信息员主要从村干部、教师或从事医药卫生事业的人员中聘用。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要协助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及时了解所在地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情况和质量动态;收集所在地药品、医疗器械问题的投诉,并及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协助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药品监督检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协管员、信息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协管员、信息员进行药品安全知识及药品价格政策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三、大力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

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包括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药品生产批发企业是药品配送的合法企业,可向其他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配送药品;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应对所属药店配送药品;药品零售企业(含药柜)和医疗机构向患者供应药品。要大力发展农村药品区域直接配送,积极引导和支持有一定经营规模、配送能力较强、质量保证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诚信度高的药品批发企业通过市场竞争直接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零售药店配送药品。鼓励和支持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零售连锁企业要切实做到对直营和加盟药店统一配送药品。要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在没有药品供应的地方依法依规设立“便民药柜”。要加强农村药房规范化建设,规范农村医疗机构药品购销渠道,确保药品使用质量。鼓励和支持药品经营企业参与医药分开的各种试点,规范经营行为,保证药品质量,促进药品价格的降低。各地要积极探索,整合农村医药资源,促进“两网”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村零售药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购药报销范围,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四、加强组织领导,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加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是整顿和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药品安全工作,加强对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篇6:湖北省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9年12月21日 16时09分129

主题分类: 建设建筑 计划物价

“中央投资”

“建设项目”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新增中央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

冀建综[2009]639号

各设区市建设局、城乡规划局、城管(公用)局、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各扩权县(市)建设管理部门:

最近,中央检查组在对我省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时,对我省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进行了重点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和要求。省政府召了电视电话会议,对全省加快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进行了专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强廉租住房、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过程管理,确保项目按时完成,提出如下要求:

一、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

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既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当前我省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更直接关系到民生的改善。从项目实施和中央检查组检查情况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项目进展迟缓,一些项目存在手续不完备、申报情况不实、重大设计变更未按要求报批、工程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工程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项目建

成后未及时竣工验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而影响今后国家对我省的支持力度。各级建设管理部门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抓紧整改,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新增中央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抓到实处,抓出实效。

二、加强项目管理,加快新增投资项目实施进度

要把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和督促项目开工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来抓。

(一)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各级建设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好各类财政性资金,充分发挥政府各类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按项目落实银行贷款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保证项目实施阶段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不留缺口,确保新增中央投资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切实加强建设资金管理,落实好项目配套资金,项目建设资金做到专户存储、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二)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各级建设管理部门要对新增中央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对尚未开工的项目,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督促和协助建设单位及早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年底前全部开工。对已开工项目,要进一步加快施工进度,争取按时竣工。对已竣工项目,要尽快做好收尾工作,确保项目正常发挥效益。

(三)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城市新增中央投资建设项目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选址,并与相关专项规划搞好衔接。规划管理部门要加快审批,主动协助项目建设单位做好规划设计方案。加强招投标管理,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招标投标,防止弄虚作假,违规操作。加强建设管理,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发放施工许可证。要对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招标采购、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同时要监督建设单位严格按批准的建设内容、规模和标准组织施工。

(四)强化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各级建设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新增中央投资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加强过程控制和事前预控,对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现场质量保证体系和主要质量保证措施的运行情况、三检制度落实、监理记录、实体抽查及施工现场主要材料质量控制情况进行重点检查。要督促建设单位明确专人负责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按规定办理建设工程安全监督备案手续,合理安排工期,监督施工企业做好现场安全防护。要建立施工现场质量安全责任制,定期组织质量安全检查,努力消除质量通病和安全隐患。

三、明确责任,有针对性地抓好整改落实

各级建设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抓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和管理。

住房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要及时办理项目建设相关手续,落实筹集廉租住房各项资金的相关规定,足额安排建设资金,加强项目调度,做到项目建设各种手续齐全有效,管理规范,确保工程质量。新申报项目要依据本地住房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土地供应、配套资金筹集等情况,合理确定廉租住房建设规模,满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

建设或城管(公用)部门要加快做好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的立项、环评、核准、土地征收等工作,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农村危房改造主管部门要按规定切实做好农村危房改造户的确定、建设施工的监管和技术指导工作,按照满足最基本居住和安全的要求,控制建筑面积和总造价。要经常下乡督导,及时查看农村危房改造建设施工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项目顺利完工。

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

(一)加强组织领导。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建设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项目组织机构,负责管理、协调和监督当地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实施工作。要逐项目明确责任人,逐层抓好落实,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要加强和发改、财政、土地、环保等部门的密切配合,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健全工作衔接机制,形成推进项目的合力。各级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项目规划许可、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工作,为新增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程序,改进服务,提高效能,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二)加强监督检查。各级建设管理部门要按照“保开工、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的要求,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定期监督检查。加强对履行职责和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监管不到位影响项目建设的,要提请有关部门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市质量安全奖。各市可增加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奖项在评标中的权重,并在招标文件和合同中明确对获得国家、省、市级质量、安全、创新奖项的奖励办法。

(三)完善周报、月报制度。针对中央检查组对我省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提出的问题和整改要求,做好相关项目的整改工作,项目主管部门每周三前要将整改进度和工作情况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口处室。其他未检查的新增中央投资项目,项目主管部门每月5日前要将项目进展情况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口处室。建立项目督查制度,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组织项目督查,对进展缓慢、工作不力的进行通报,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篇7:湖北省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通知

日期:2010年03月24日

[打印文章] [关闭本页]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加强和规范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

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建设)局、华北石油管理局: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以下简称建筑工地)使用的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等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建筑起重机械安全使用,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就我省建筑工地起重机械备案、安装拆卸告知、使用登记和租赁单位备案等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建筑起重机械备案

建筑起重机械出租单位或者自购建筑起重机械使用单位(以下简称“产权单位”)在建筑起重机械首次出租或安装前,应当向本单位工商注册所在地设区市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设备备案机关”)办理备案手续。

(一)产权单位在办理备案手续时,应当向设备备案机关提供以下资料:

1、起重机械设备备案表一式2份(见附件1);

2、产权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1份;

3、设备购置合同、发票或者能够证明产权的资料原件及复印件1份;

4、产品合格证,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制造监督检验证明原件及复印件1份;

5、河北省建设工程材料设备使用备案证书(施工单位自制的物料提升机除外)复印件1份。所有复印件应当加盖产权单位公章。

(二)设备备案机关对以上备案资料进行审核(核对原件,留存复印件),对符合备案条件的起重机械进行编号(编号规则见附件2),3个工作日内核发备案证书,同时在《河北省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备案表》上填写备案编号、签署审核意见并盖章,颁发备案证。备案证作为办理安拆告知和使用登记手续的凭证。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备案机关不予备案,并通知产权单位:

1、国家和本省明令淘汰或禁止使用的;

2、超过河北省建筑起重机械报废规程规定的使用年限的;

3、经检验达不到国家、行业或地方安全技术标准规定的。

(三)起重机械产权单位变更时,原产权单位应当持建筑起重机械备案证到设备备案机关办理备案注销手续。设备备案机关应当收回其建筑起重机械备案证。原产权单位应当将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技术档案移交给现产权单位。现产权单位应当按照本通知重新办理建筑起重机械备案手续。

(四)建筑起重机械属于不予备案情形的,产权单位应当及时采取解体等销毁措施予以报废,对原已备案但后期符合上述

(二)中条件的,应向设备备案机关办理备案注销手续。

(五)原已办理注册登记的建筑起重机械,产权单位应向注册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办理备案证。

二、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告知

(一)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单位(以下简称“安装单位”)在进行安装、拆卸(包括顶升、加节、安装附着)活动前,应当将以下资料报送施工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审核:

1、建筑起重机械备案证;

2、安装单位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副本;

3、安装单位特种作业人员证书;

4、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5、安装单位与使用单位签订的安装(拆卸)合同及安装单位与施工总承包单位签订的安全协议书;

6、安装单位负责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名单;

7、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8、辅助起重机械资料及其特种作业人员证书;

9、安装前基础(基础位置符合相关规范,基础制作符合说明书要求或已经计算并通过相关方审批,基础隐蔽工程验收,混凝土的强度符合要求)的验收资料,见附件3。

10、施工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要求的其他资料。

施工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应当在收到安装单位提交的齐全有效的资料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并签署意见。

(二)安装单位应当在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前2个工作日内通过书面形式、传真或者计算机信息系统告知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同时填写《施工现场起重机械拆装告知单》(见附件4),并按规定提交经施工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审核合格的有关资料。

三、建筑起重机械使用登记

建筑起重机械设备转场或移位安装后,使用单位应当在起重机械安装验收合格之日起30日内,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使用登记机关”)办理使用登记。

(一)使用单位办理使用登记时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1、起重机械设备使用登记表一式4份(见附件5);

2、建筑起重机械备案证;

3、起重机械租赁、安装、使用合同和安全管理协议1份;

4、安装、使用单位企业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

5、由安装单位、使用单位、产权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验收后的安装验收资料(附件

6、附件

7、附件8)及检验检测单位出具的起重机械设备检验检测报告。

6、使用单位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

7、起重机械维护保养等管理制度;

8、应对发生事故的紧急救援预案1份,属于租赁单位的,租赁单位证明要加盖行政公章。

(二)使用登记机关对以上使用登记资料进行审核,自收到使用单位提交的资料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对于符合登记条件且资料齐全的核发建筑起重机械使用登记证,同时在《河北省建筑起重机械设备使用登记表》填写使用登记编号、签署审核意见后盖章,发放登记证标牌和登记标签。使用单位应将领取的登记标签贴在标牌上。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起重机械,使用登记机关不予使用登记并应责令使用单位立即停止使用或者拆除:

1、未取得建筑起重机械备案证明的;

2、起重机械已超过使用期限;

3、特种作业人员不符合规定的;

4、未经检验检测或者经检验检测不合格的;

5、未经安装验收或者经安装验收不合格的。

(四)使用登记机关应当在安装单位办理建筑起重机械拆卸告知手续时,注销建筑起重机械使用登记证明。

四、建筑起重机械租赁管理

在我省从事建筑起重机械租赁活动的单位,应当办理告知备案手续。本省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单位到注册地建设主管部门办理(申请表见附件9),外省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单位到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理(申请表见附件10)。

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单位在办理租赁备案手续时,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一)租赁企业备案申请表(一式三份);

(二)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注册资本50万以上);

(三)建筑起重机械备案证(自有建筑起重机械备5台以上);

(四)租赁企业人员配备;建筑起重机械特种作业操作证;

(五)租赁企业管理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

出租和承租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具备以下内容:

(一)原始资料:包括使用维修及安装说明书、出厂检验报告、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复印件、产品质量合格证等文件;

(二)河北省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备案证;

(三)使用单位移交的起重机械安全运行技术档案;

(四)安装单位移交的起重机械安装验收档案。

五、建筑起重机械验收及检验检测管理

(一)我省建筑起重机械检验检测单位实行备案制度,从事建筑起重机械设备检验检测的单位须在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后方可在我省开展业务。

(二)建筑起重机械使用前,使用单位应当组织出租、安装、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验收,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验收。建筑起重机械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验收。

建筑起重机械在验收前应当经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验合格。

(三)建筑起重机械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附着或顶升(加节)的,使用单位应当委托原安装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的安装单位按照专项施工方案实施,使用单位应当组织出租、安装、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四)建筑起重机械检验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应符合附件

11、附件12的规定。物料提升机的验收检验,统一执行河北省地方标准《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条件》(DB13/888 2007)和建设部行业标准《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88-92),检验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应符合附件13的规定。

六、其他要求

(一)备案证和使用登记证

1、备案证:河北省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备案证是起重机械的工作履历档案,也是起重机械办理安拆告知、验收(检验检测)和使用登记的证件。备案证内容包括起重机械的安装、验收(检验检测)、使用、维修、拆除和事故记录。每台起重机械应配备一本备案证,备案证随起重机械档案保存,由产权单位、使用单位等按时如实记录,并随时接受有关部门监督检查。

2、使用登记证:使用登记编号方法由使用登记机关简称和年份、序号两组数字组成,每年为一个编号周期。使用登记证由使用单位申请,并将登记证置于或者附着于设备的显著位置。例如:石家庄20100309—0006,表示使用登记机关为石家庄市建设局,登记日期为2010年3月9日,2010使用登记顺序号为0006。

河北省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备案证和使用登记证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监制。

(二)备案和使用登记工作要求

1、各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每个月的前5日内,将本地上月的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备案和使用登记情况汇总报表分别以纸制和电子文档(见附件14、15)报送安监办。

2、各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每年1月4日前,将本地上一的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备案和使用登记情况汇总报表分别以纸制和电子文档(见附件16)报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监办。

联系电话:0311-87905396 邮箱: hbajz@sohu.com

附件:

1、起重机械设备备案表

2、河北省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编号规则

3、施工现场起重设备基础验收单

4、施工现场起重机械拆装告知单

5、起重机械设备使用登记表

6、塔式起重机安装验收记录

7、施工升降机安装验收记录

8、物料提升机安装验收记录

9、河北省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租赁企业备案申请表

10、外埠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租赁企业进冀备案申请表

11、塔式起重机检验报告

12、施工升降机检验报告

13、物料提升机检验报告

14、建筑起重机械备案汇总表

15、建筑起重机械使用登记汇总表

16、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汇总表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六日

附件:

篇8:湖北省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涵义,成功经验,建议

当前,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人们生活的空间越来越趋向于社区化, 人们自由积聚在社区生活, 逐步取代了过去院落划分的生活模式。无疑, 社区是城市化进程和住宅私有化的产物, 同时也是城市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积聚在社区, 如何对这些社区人加强有效管理, 促进社区健康发展, 日益成为人们思考的课题。

一、正确理解社区及社区管理的涵义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 最早是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一般认为: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基本构成要素有四个方面: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文区位意义上的地域。特定的区域不仅是社区成员活动的基本空间场所, 而且社区成员的活动方式乃至思想感情也都被打上区域的烙印和特征。二是一定规模和具有同质性的人口。

一般来说, 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 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类深层次社会矛盾层出不穷, 社区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我们习惯采取的“行政主导”式社区管理体制, 与发展基层民主自治的时代要求截然相反, 需要我们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管理创新工作, 也是完善城市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有力保障。换句话说, 社区是党和政府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 社区稳则社会稳, 社区强则国家强, 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了切实推进社会管理, 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 必须紧密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积极探索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通过完善制度, 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优化社区环境, 整治社区治安, 才能不断推动基层社区党的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平安建设以及社会管理的全面发展。

二、各地在社区管理中的成功经验

当前全国普遍对社区管理进行了深入探寻。总体来说, 有益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蒙古乌海:市委、市政府将社区建设工作列入每年的年度考核目标和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并与各区、各部门签订责任状, 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建设社区的积极性。健全了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并将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 配备了编制。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整合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 科学规划社区布局, 实施行政区划调整, 将292个社区 (村) 调整为86个, 使社区功能更加集中和突出, 资源配置较为优化合理, 管理职责较为明确。将社区规模扩大到3000户左右, 有效整合各部门在社区的机构、人力、财产, 实行资源共享, 构建社区“十分钟服务圈”, 设立社区文化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综治工作站、老年人谈心室、老年人日间照护室、老年学校等服务功能。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民政救助等七个社区服务窗口, 基本满足了居民劳动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服务需求, 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各类基本服务。

上海宝山区:居委会整合了小区内在资源, 开设了24小时党员志愿者“服务热线”, 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服务。服务点开设了家电维修、水电工维修、法律咨询、医疗咨询、房产咨询、心理咨询、理发磨刀、声乐指导等各项服务内容。

创意性地开设了“民生微博”, 在网上注册认证微博, 每天上网发布就业政策、计划生育咨询、经济适用房、小区新鲜事等一系列民生信息。每月25日为理论小组学习日, 每月18日为党员、群众骨干学习日, 每月13日为读书日, 党支部、楼组、家庭联动学习, 小区理论学习小组成员自行备课, 撰写学习理论心得体会, 同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小区建设和管理、促进小区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小区内已培育了一批学习型楼组和学习型家庭, 学习型先进个人。

四川德阳市: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编制成该市“十二五”专项规划, 以项目促试点, 以点带面, 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十二五”规划, 确定建设项目191个, 计划投入超过52亿元, 并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重点项目。

德阳将全市社区划分为七类, 即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灾区新型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移民和征地拆迁安置社区、产业园区社区和企业“家委会”, 分类施治, 探索加强不同类别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社区综合服务站、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青少年科普工作室、“悄悄话语室”一应俱全。包括了治安管理、人口数据、两新组织、法律援助、义务教育等10多个方面内容、涵纳46个市级部门的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功能的平台, 让原来被称为“中转站”的便民服务室, 真正转变为处理问题的“终点站”, 使群众“走进一个门, 能办多件事”。

综观我国部分省市地区在社区管理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有许多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对比其他地区, 山西省各地也积聚了许多社区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

比如, 阳泉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 完善监管组织网络。不断强化困难群体信息库建设, 完善重大病救助、帮困助学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 扩大受益面, 保障群众基本权益。长治:在城市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 以实行社会管理服务的全面有效覆盖。晋城:社区党支部始终把稳定与发展摆在了社区工作的首位。太原:把社区划分为一个个“网格”, 由社区专职工作者担任“网格格长”, 拟实现管理无盲区。“网格格长”负责采集网格内人口、房屋、单位、计划生育、综治信访等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各类基础信息。之后将收集到的信息上报到社区、街办、区三级平台, 建立数据库, 方便及时查阅。通过成立各种居民自治组织, 让居民自己管理楼院, 最终实现无人管理楼院的长效治理。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管理工作建议

通过对各地社区管理经验的梳理, 探索由街道管理体制向社区管理体制转变, 统一规划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站) , 承接街道办事处和各相关部门服务功能延伸到社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 与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工作,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同时应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是依靠上级部门统筹协调与司法、公安、计生、移动、消防、环保、教育、医院、社会福利等部门的关系, 尽可能与多部门分头治理社区中存在的上述部门管辖范围内的问题, 尽可能为社区居民服务, 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水平。提供组织保障。政府将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工作纳入对市、县、区的目标责任考核, 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各自职能和权限, 支持社区服务管理创新。二是对包片管理和具体负责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考核, 避免形式主义, 对具体的责任人在提高相关待遇的基础上要严格考评。切实抓好管理队伍建设, 把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和组建居民自治组织结合起来, 齐抓共管。提供机制保障, 将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考评体系, 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畅通服务渠道, 提高服务水平, 对居民的合理要求要有人负责, 由部门落实, 避免踢皮球现象, 真正把居民诉求合理解决好。提供资金保障。财政安排专项经费, 用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平台搭建等, 各市、县、区财政负责落实平台维护、数据采集更新、硬件建设、网格管理员培训等费用。市、县区要安排必要的经费, 专项用于社居委换届、社区“两委”正职和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等。

结合先进的社区管理工作的经验, 建议做好以下推进社区管理工作的“四化”建设。

1. 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

把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 将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 实行“多网合一, 一网多格;一格多员, 全员参与”, 实现社区管理的全覆盖, 并建立起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和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

2. 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

首先, 要按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 加强社区居委自身建设, 增强居民开展自治、提供公共服务和监督活动的能力;其次, 通过“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等方式, 打造一支服务社区、政府与社会支持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是落实工资福利待遇。创新社区工作者培养和选拔机制;四是在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 使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3. 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首先, 建立统一的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统筹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房产、卫生、教育、文化、交通、工商等信息资源, 实现对社区人、地、物、情、事、组织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其次, 统一技术规范要求, 重点突破, 分步骤实施。推进智能化住宅小区 (楼宇、家庭) 建设。在有条件的社区, 推进水、电、气等城市公共事业消费和通讯等个人消费的自动记录和付费, 加快推进住宅小区安保电子监控建设;三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在平台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等方面, 依据政府采购管理规定, 积极探索“服务外包”、“以租代建”等成功建设模式。

4. 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

逐步建立设施配套、功能完备、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形成较为完善的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在每个社区设立“一站式”办事大厅, 提供便捷、规范的行政服务。建立居家养老和残疾人服务中心, 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护理、康复、精神慰藉服务;建立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 面向未成年人提供陪护、兴趣培养和学习辅导服务。采取政府扶持和社会化运作相结合, 通过项目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 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动员党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青少年学生等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立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 使社区服务标准化、连锁化、专业化。成立秧歌队、武术队、健身队、夕阳红合唱队、门球队、曲艺队等社区文艺团体, 举办社区邻里节、社区文艺汇演、社区运动会等活动, 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 增进社区居民间的关系, 增强社区凝聚力, 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周小亮.保障改善民生制度建设的理论回溯与框架构建[j].福建论坛, 2012 (12)

上一篇: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规定下一篇:篮球比赛数据